首页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举报
开通vip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二○一二年五月 前 言 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发展战略,引导超高层建筑健康可持续发展,住房 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上 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组织编写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 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本《技术细则》作为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二○一二年五月 前 言 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发展战略,引导超高层建筑健康可持续发展,住房 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上 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组织编写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 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本《技术细则》作为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的补充,是在贯彻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 建筑发展成果,结合超高层建筑的特点,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编制而成的。目 的是为超高层建筑的规划、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建造和运营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和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以尽可能降低其对城市能 源资源和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证, 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后定稿。 主编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宋 凌 韩继红 杨 榕 曾 捷 范宏武 林波荣 张 播 安 宇 王昌兴 李晓锋 李景广 李宏军 高月霞 廖 琳 马欣伯 孙 桦 李旻雯 樊 娜 沈 飚 主要审查人:郞四维 鹿 勤 袁 镔 赵 锂 王翠坤 詹庆旋 程大章 http://www.hpjzgc.com I 目 录 1 总则 ............................................................................................................................ 1 2 术语 ............................................................................................................................ 1 3 基本规定 .................................................................................................................... 2 3.1 基本要求 .......................................................................................................... 2 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 2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 4 4.1 控制项 .............................................................................................................. 4 4.2 一般项 .............................................................................................................. 6 4.3 优选项 .............................................................................................................. 9 5 节能与能源利用 ...................................................................................................... 11 5.1 控制项 ............................................................................................................. 11 5.2 一般项 ............................................................................................................. 16 5.3 优选项 ............................................................................................................. 22 6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27 6.1 控制项 ............................................................................................................. 27 6.2 一般项 ............................................................................................................. 29 6.3 优选项 ............................................................................................................. 33 7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35 7.1 控制项 ............................................................................................................ 35 7.2 一般项 ............................................................................................................ 36 7.3 优选项 ............................................................................................................ 40 8 室内环境质量 .......................................................................................................... 42 8.1 控制项 ............................................................................................................ 42 8.2 一般项 ............................................................................................................ 46 8.3 优选项 ............................................................................................................ 49 9 运营管理 .................................................................................................................. 52 9.1 控制项 ............................................................................................................. 52 9.2 一般项 ............................................................................................................ 53 9.3 优选项 ............................................................................................................ 56 附表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评价表 ........................................................ 58 1 1 总则 1.1 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超高层建筑的评价工作,更好地实行《绿色建 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制定本细则。 1.2 本细则适用于高度 100 米以上的绿色超高层公共建筑的评价,主要面向新 建超高层建筑,改扩建超高层建筑可参照使用;绿色超高层住宅建筑评价依据 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住宅建筑相关要求开展。 1.3 评价绿色超高层建筑时,应在确保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依据因地制宜原 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 1.4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除应符合本细则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其他法律 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 无。 14 由于受到土建条件限制,每个系统均要求达到100%可变新风比有一定困难, 但采用整个建筑物内所有全空气空调系统进行统算的方法是可行的,即所有该 统计的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最大新风量的总和满足这些空调系统总送风量一定比 例要求。考虑到超高层建筑塔楼部分标准层的新风井道往往在核心筒内,很难 布置出很大的新风井道,实现可变新风比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本条只对除塔楼 外的裙房和其他公共建筑提出要求。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机电等设计资料,运行阶段现场核实并审 核建筑能效测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等资料。 5.1.7 各房间或场所在满足照度要求的前提下,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规定的现行值。 【条文说明】 参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第 6.1.2~6.1.4 条的规定,本条采 用房间或场所一般照明的照明功率密度(LPD)作为照明节能的评价指标。设 计者应选用发光效率高、显色性好、使用寿命长、色温适宜并符合环保要求的 光源,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条件下,应采用效率高的灯具,灯具效能满 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表 3.3.2 的规定。为便于超高层建筑照明系 统的设计与评价,本条文在保留原有国标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空间的照明功能 密度现行值要求(如表 5.1.7),当表中的数值与相关节能设计标准不一致时, 应以相关节能标准中的数值为准。 15 表 5.1.7 不同功能区照明功率密度现行值 分区 照明场所 照明照度(lx) 照明功率密度(W/m2) 裙楼、地下室 高档商店营业厅 500 19 餐厅 200 13 楼梯间 75 6 地下车库 75 2 办公楼区域 高档办公室 500 18 办公营业厅 300 13 会议室、复印室 300 11 前台 300 9 走廊 100 5 楼梯间 75 6 洗手间 150 6 酒店区域 大堂、总服务台 300 15 酒店餐厅 200 13 多功能厅 300 18 客房层走廊 50 5 楼梯间 75 6 客房 - 15 其他功能区 空调机房、风机房、水泵房 100 5 变配电房 200 8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电气设计图纸、相关设计说明及建筑节能评 估报告等资料,运行阶段现场核实,审核建筑能效测评报告等相关资料。 5.1.8 建筑能耗应按用途和区域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条文说明】 超高层建筑内部业态较多,能源消耗情况复杂,以空调系统为例,其组成包 括冷冻机、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空调箱、风机盘管等多个环节。为全 面掌握建筑各用能部分的实际运行情况,以有效指导建筑运营管理及后期的运营 维护,要求在建筑设计时必须按照国家和地方能耗监测系统建设相关规范要求对 建筑内各能源种类及能耗子项如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办公设备和热水能耗 等都能实现独立分项计量。分区域主要是根据建筑的功能分区,分别对办公、商 业、物业后勤、旅馆等进行独立的能耗分项计量。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暖通和照明设计说明及系统图、建筑能耗分项计量 系统图、配电系统图、智能化系统图以及设备系统设计说明书等,运行阶段审核 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系统竣工图纸、配电系统图、建筑分项计量运行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至少一 16 年)及运行管理操作手册等资料。 5.2 一般项 5.2.1 建筑窗墙比南向不大于 0.7,其他朝向均不大于 0.5。 【条文说明】 窗墙面积比对建筑负荷和室内热舒适环境影响非常明显,而超高层建筑以玻 璃幕墙为主要立面型式,考虑到透明幕墙的热工性能相对较差,不提倡在建筑立 面上大面积应用透明幕墙,目的是鼓励超高层建筑在满足室内环境需求的前提下 采用小窗墙比的建筑设计,降低建筑能耗。考虑到建筑各朝向太阳能量分布的不 均衡性,南向窗墙比适当放大主要有两大好处,一是可增加冬季室内太阳辐射得 热,二是对过渡季及夏季通风有一定帮助。其他朝向窗墙比的增加会同时增加冬 季和夏季的空调能耗,因此条文分朝向进行了窗墙比的控制。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设计图纸和说明,以及建筑节能评估报告等 资料,运行阶段审核竣工图纸并现场核实。 5.2.2 采用合理的开窗设计或其他通风措施提高过渡季建筑室内的热舒适度。 【条文说明】 做好自然通风气流组织设计,保证一定的外窗可开启面积,可以减少房间 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节约能源,提高舒适性。考虑到超高层建筑以玻璃幕墙 为主,且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大,促进自然通风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幕墙部分是否通过开启改善自然通风效果应结合建筑自身特点进行权 衡。若幕墙开启对于建筑运营不利,设计时应设置有效的机械通风措施,改善 室内热环境,防止建筑室内夏季甚至过渡季过热现象出现。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设计图纸和通风模拟报告,运行阶段审核竣工图 纸并现场核实。 5.2.3 建筑外窗及透明幕墙部分的气密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批准或备案的相关 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17 【条文说明】 为保证建筑的节能,抵御夏季和冬季室外空气过多地向室内渗漏,对建筑 外窗和幕墙的气密性能提出要求。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外门窗气、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 7106规定中的 6级要求, 即单位缝长的空气渗透量 q1≤1.5m 3/(m·h),单位面积的空气渗透量 q2≤ 4.5m3/(m2·h),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GB/T 21086 规定中的 3级要求,即幕墙开启部分单位缝长的空气渗透量 qL≤1.5m 3/(m·h), 幕墙整体单位面积的空气渗透量 qA≤1.0m 3/(m2·h)。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设计文档和外窗及幕墙产品的型式检测检验 报告,运行阶段审核外窗及幕墙气密性测试报告和现场核实。 5.2.4 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 【条文说明】 蓄冷蓄热技术虽然从能源转换和利用本身来讲并不节约,但是其对于昼夜 电力峰谷差异的调节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满足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 的宏观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的政策性鼓励意义。超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蓄冷蓄 热系统容量宜根据当地能源政策、峰谷电价、能源紧缺状况和设备系统特点等 比较选择,一般以高峰时段不用电为设计与评价原则。对于没有执行分时电价 政策的地方,此条不参评。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蓄冷蓄热设计图纸、计算书及相关资料说明,运 行阶段现场核实、审核建筑物业管理运行记录和建筑能效测评报告等资料。 5.2.5 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 【条文说明】 对空调区域排风中的能量加以回收利用可以取得很好的节能效益和环境效 益,但考虑到超高层建筑的特点,强调设计时裙房应考虑回收排风中的能量, 塔楼(或主楼)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设计。设计时排放量与新风量 比值宜在 0.75~1.33 以内,热回收焓效率应大于 50%,温度效率应大于 60%。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 5.3.14 条,对于室内外设计温差不 18 超过 8℃的地区,此条不参评。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设计资料和热回收分析报告,运行阶段现场 核实并审核热回收系统测试报告等资料。 5.2.6 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 风空调系统能耗。 【条文说明】 超高层建筑功能分区较大,部分空间使用现象非常普遍,针对这种部分负 荷和局部区域使用的情况应有相应的措施如区分房间朝向、细化空调区域、提 高冷热源与输配系统部分负荷下的调控能力等。设计时应能根据建筑实际需求 提供合适的能源供应,同时不降低能源转换效率。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设计图纸、建筑节能计算书及相关资料,运 行阶段现场核实并审核建筑物业运行记录及建筑能效测评报告等资料。 5.2.7 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批准或备案的相关 节能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 由于业态多样,功能复杂,超高层建筑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相对较多,因 此有必要对全空气系统的风机能耗提出要求。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中 5.3.26 条则判定为达标。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图纸及相关设计资料,运 行阶段现场核实、审核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竣工图和输配系统相关测试报告等资 料。 5.2.8 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 【条文说明】 超高层建筑中生活热水和蒸汽需求量相对较大,造成相应能耗较高。为降 低这部分能耗并减少建筑运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鼓励采用市政热网、热泵、 空调余热和其他废热等节能方式提供蒸汽或生活热水,提高管道、热水箱或储 19 水槽等的保温性能,对系统采取合理的控制方法等措施。余热或废热产生的蒸 汽或生活热水占总量的比例应不低于 10%。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蒸汽或热水系统设计图纸、说明和设计计算 书等资料,运行阶段现场核实,审核建筑相关竣工图与生活热水或蒸汽设备型 式检验报告和运行记录等相关资料。 5.2.9 合理采用照明分区设计与控制方式,降低建筑照明能耗。 【条文说明】 照明能耗在超高层建筑运营能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设计阶段采 用合理的照明分区、高效的照明灯具与有效的控制方式,对降低照明能耗至关 重要。照明控制方式主要有:随室外天然光变化自动调节人工照明照度;采用 人体感应或动静感应等方式自动开关灯;门厅、电梯厅、大堂和走廊等场所采 用夜间定时降低照度的自动调光装置等。自动调节控制面积比例应不低于30%。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照明设计说明、平面布局、照明系统设计计算书 等资料,运行阶段现场核实、审核照明竣工图、照明控制物业运营管理记录等 资料。 5.2.10 选用高效节能给排水输配设备,并合理设计管路,降低给排水系统输 配能耗。 【条文说明】 此条主要考察项目是否采用了节能的供水系统,如变频供水、叠压供水系 统;进行合理的给水系统分区,减少水泵供水净扬程;适当减少管网中的局部 阻力配件数量,改善配件水力性能,减少管网阻力;合理采用水泵变频技术或 无负压供水系统,提高水泵日常运行效率,并选择高效水泵。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给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设备材料表等,运行阶 段审核给排水竣工图、给排水设备产品型式检验报告。 5.2.11 选用高效节能电梯与合理的控制方法,降低建筑电梯运行能耗。 【条文说明】 20 对于超高层建筑,电梯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约为 10%。电梯设计和选 型时应采用高效节能电梯与有效的控制技术。对于高速电梯,可优先考虑能量 再生型电梯。电梯控制系统应具备按程序集中调控和群控功能。 鉴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相关电梯能效等级标准,为评价需要,这里主要参 考德国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师协会标准(VDI4707-part1 电梯能源效率)中的电梯能耗需求进 行。即电梯能耗需求由待机需求和运行需求确定,具体计算公式为: E = E运行需求 + P待机功率 × t待机时间 × 1000 G额定荷载 × v额定速度 × t运行时间 × 3600 式中, E运行需求:电梯运行能量需求,E运行需求 = k×E参考能耗 2×G电梯荷载×H提升高度 kWh/(t·km); k:荷载因子,对于具有 45%平衡重量补偿的曳引电梯,其值取 0.7; E参考能耗:空载情况下完成一次全部提升高度的上下参考行程的能量消耗,kWh; H提升高度:电梯提升高度,km; P待机功率:电梯待机功率,kW; t待机时间:电梯待机时间,这里取 18h; G额定荷载:电梯额定荷载,t; v额定速度:电梯额定运行速度,m/s; t运行时间:电梯运行时间,这里取 6h。 在目前的评价过程中,认为能量需求小于等于 2.5kWh/(t·km)的电梯为节 能电梯。若国家颁布电梯能效相关标准,则应以相关标准为依据进行评判。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电梯选型技术要求与选定电梯的技术规格书等相 关资料,运行阶段审核电梯设备型式检验报告与系统控制运行策略操作手册和 运行记录等资料。 5.2.12 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能耗比现行国家批准或备案的相关节能标准规 定值低 10%。 21 【条文说明】 在公共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可通过提升冷热源、水系统和风系统 性能系数,进一步提高超高层建筑空调系统的节能潜力。为避免评价过程中出 现歧异,此条综合考虑围护结构和空调系统的节能贡献,但不包括照明系统的 节能贡献。评价以建筑全年采暖和空调能耗计算书为依据,若系统采用多种冷 热源形式,则应按照承担的负荷比例折算到一次能源进行评价。 当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暖通空调系统采用的能源品种相同、且种类单一时, 可采用该能源的计量单位作为建筑全年暖通空调能耗的计量单位,并用于设计 建筑全年能耗和参照建筑全年能耗的对比。计算过程中,暖通空调系统采用的 余热、废热等能源的节能效果可考虑在内。 当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暖通空调系统采用的能源品种不同、或者设计(参 照)建筑采用一种以上能源种类时,应采用统一的能源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并 用于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暖通空调全年能耗的对比。常用各种能源折算一次能 源的参考系数参照国家标准《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 选取,具体如表 5.2.12所示。 表 5.2.12 各种能源折算一次能源系数参考值 能源种类 平均低位发热量 折标准煤系数 电(等价值) - 按当年火电供电标准煤耗计算,若缺少当年 数据,可取 345g/kWh(2008年数据) 天然气(气田) 35544kJ/Nm3 1.2143kgce/Nm3 汽油、煤油 43070kJ/kg 1.4714kgce/kg 柴油 42652kJ/kg 1.4571kgce/kg 热力(当量值) - 0.03412kgce/MJ 蒸汽(低压) 3763MJ/t 0.1286kgce/kg 当设计建筑中的蓄冷(热)系统采用低谷电时,可用建筑全年能耗费用法 计算设计(参照)建筑全年暖通空调能耗需要的总费用进行对比,计算公式为: C = Eij ∙ Pij m j=1 n i=1 式中,C为建筑全年暖通空调能耗费用; 22 Eij 为建筑在第 j时段消耗的第 i种能源量; Pij 为建筑在第 j时段消耗的第 i种能源的价格。 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的采暖空调能耗必须采用同一个动态软件进行计算, 所用软件的计算可靠性应在行业内得到公认。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暖通施工图设计说明、系统图、设备清单和 建筑节能评估报告或计算书,运行阶段审核暖通竣工图、冷热源设备的型式检 验报告、建筑能效测评报告并现场核实。 5.3 优选项 5.3.1 严寒地区建筑通过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实现全年采暖和空调负 荷比现行国家批准或备案的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参照值低 5%以上,其他地区 低 3%以上。 【条文说明】 鼓励绿色建筑通过围护结构优化设计如采用新型节能幕墙、新型保温隔热技 术、有效的遮阳措施等降低建筑采暖空调负荷,同时提高非空调采暖季节的室内 热环境质量。在设计时应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分析建筑全年累计采暖、空调负荷 需求。计算时参照建筑的围护结构性能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中4.3.2~4.3.3条文要求,设计建筑根据实际设计情况确定。除围护结构热工参 数不同外,参照建筑和设计建筑的全年采暖和空调能耗计算时采用的其他系统和 设备参数均应一致,如空调系统方式、运行时间表、室内温湿度参数、照明功率 密度、照明作息时间、人员密度、人员在室率、设备功率和逐时使用率均应符合 GB 50189附录B中的相关规定,冷热源参数应符合GB 50189中5.4中的强制性规定。 且参照建筑与所设计建筑的空调和采暖能耗应采用同一动态计算软件计算。若地 方标准的相关参数要求高于国家标准,则计算过程中采用的参数应同时符合地方 标准要求。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施工图设计说明、围护结构设计详图、施工 图节能审查备案资料以及建筑节能计算报告,运行阶段现场核实、审核建筑竣 23 工资料,相关材料型式检测报告和建筑节能相关测评报告。 5.3.2 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能耗比现行国家批准或备案的相关节能标准规 定值低 20%。 【条文说明】 在公共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可通过提升冷热源、水系统和风系统 性能系数,降低建筑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能耗。为避免评价过程中出现歧异, 此条综合考虑围护结构和空调系统的节能贡献,但不包括照明系统的节能贡献。 评价以建筑全年采暖和空调能耗计算书为依据,若系统采用多种冷热源形式, 则应按照承担的负荷比例折算到一次能源进行评价。详细计算方法同 5.2.12。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暖通施工图设计说明、系统图、设备清单和 建筑节能评估报告或计算书,运行阶段审核暖通竣工图、冷热源设备的型式检 验报告、建筑能效测评报告并现场核实。 5.3.3 各房间或场所在满足照度要求的前提下,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规定的目标值。 【条文说明】 照明设计按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第 5.4.1条规定的照明功率 密度(LPD)的目标值进行设计。为便于操作,本细则参照相关标准规范增加了 部分空间的照明功能密度要求(如表 5.3.3),供相关方参考。若表中数值与相 关节能标准要求不一致,则应以相关节能标准为准。 24 表 5.3.3 不同功能分区照明功率密度目标值 分区 照明场所 照明照度(lx) 照明密度(w/m2) 裙楼、地下室 高档商店营业厅 500 16 餐厅 200 11 楼梯间 75 6 地下车库 75 2 办公楼区域 高档办公室 500 15 办公营业厅 300 11 会议室、复印室 300 9 前台 300 9 走廊 100 5 楼梯间 75 6 洗手间 150 6 酒店区域 大堂、总服务台 300 13 酒店餐厅 200 11 多功能厅 300 15 客房层走廊 50 4 楼梯间 75 6 客房 - 13 其他功能区 空调机房、风机房、水泵房 100 4 变配电房 200 7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电气设计图纸、相关设计说明及建筑节能评 估报告等资料,运行阶段现场核实,审核建筑能效测评报告等相关资料。 5.3.4 合理采用能源梯级利用技术,提高建筑综合能源利用效率。 【条文说明】 能源梯级利用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梯级利用技 术为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其不但可降低建筑夏季高峰负荷需求,填补 夏季燃气低谷,平衡能源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还可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 率,在峰谷电价政策与优惠天然气价格政策的鼓励下有效降低建筑运营的能源 费用,因此鼓励采用。对于超高层建筑而言,其一般都有热/冷集中需求区域(如 旅馆区域、数据机房等),合理的设计与选型可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考虑到 吸收式空调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因此采用热电联供技术也认为满足要求。 若通过技术经济性分析后确认采用能源梯级利用技术不合适,则此项不参评。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全年负荷计算报告、系统选型及技术经济性 分析报告,运行阶段现场核实,审核系统设备选型清单、运行记录及能源费用 25 等相关资料。 5.3.5 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指出,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 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鼓励在技术经济分析合理的前 提下,选用高效设备系统,采用可再生能源替代部分常规能源使用。超高层建筑 由于用能强度相对较大,而占地面积相对偏小,造成其太阳能和地热能利用方面 局限性较大,但超高层建筑室外风能相对其他建筑具有一定优势,因此,为鼓励 可再生能源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主要针对可再生能源利用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进行合理性与 有效性评价,避免出现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表面性。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设计应符合 相对应的系统设计、运行与验收等标准规范要求。 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项目根据等效太阳能光电板面积占建筑基底面 积的比例进行评价,计算公式为: φA = E e ∙ A × 100% 式中,φA为等效太阳能光电板面积占建筑基底面积的比例; E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MWh; e为按照水平面上最佳铺设方式的太阳能光电板单位面积年发电量,MWh/m2; A为建筑基底面积,m2。 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项目,等效太阳能光电板面积占基底面积的比例不 低于15%,其中晶体硅光伏组件全光照面积的光电转换效率(以含组件边框面积 计算转换效率)不得低于14%,非晶硅组件全光照面积的光电转换效率不得低于 6%。若采用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其发电量可考虑在内。 对于采用地源热泵技术的项目,地源热泵系统承担的负荷占全楼建筑冷热负 荷的比例不低于5%。 对于采用可再生能源提供建筑生活热水的项目,若含有酒店类功能区域,该 区域可再生能源制备的热水量不低于其生活热水总消耗量的5%,其它区域可再生 能源热水制备量不低于该区域生活热水总消耗量的10%。 评价时允许两种或三种方式合用,若每一种设置的百分比相加达到100%则判 26 定符合要求,例如对于某个项目,其太阳能光伏利用比例达到5%,地源热泵提供 的比例达到2%,该建筑为酒店类区域,可再生能源热水利用比例为2%,则该建筑 可再生能源利用综合比例为5%/15%+2%/5%+2%/5%=113.3%〉100%,即该条达标。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可再生能源设计说明、图纸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计算书,运行阶段现场核实、审核可再生能源系统竣工图纸、主要产品型式检验 报告、系统运行记录及相关检测报告等资料。 5.3.6 对建筑能源系统进行全面的调试管理。 【条文说明】 本条鼓励全面调试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我国大部分建筑的调试都在建筑 的施工末期进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调试工作进行的并不充分。有时候由于 设计团队对调试认识的不够深入,在设计阶段就忽略了辅助调试进行的必要设备, 如测试点和平衡调节阀等,导致在施工后期调试困难很大,或者根本无法调试。 超高层建筑以商业建筑居多,都装有大型的机电能耗设备,鼓励从设计阶段 就介入全面的调试。调试系统包括与建筑相关的所有能源系统如暖通空调系统、 照明采光系统、生活热水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等。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能耗系统设计图纸、建筑设计任务书和与设计 相关的调试资料,运行阶段现场核实、审核调试与验收报告、系统运行记录等资 料。 34 目周边无市政再生水利用条件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 15%。 【条文说明】 同第 6.2.7 条。 35 7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7.1 控制项 7.1.1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条文说明】 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但为了片面追求美观而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为代 价,不符合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鼓励设计师利用功能性构件作为建筑造型的语 言,通过使用功能装饰一体化构件,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表达丰富的美学效 果,并节约材料资源。在设计中须控制造型要素中没有功能作用的装饰构件的大 量应用,当装饰性构件较多时,需进行造价核算,控制装饰性构件的造价不高于 工程总造价的 5‰。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查阅建筑、结构专业施工图纸及效果图,运行阶段查 阅建筑、结构专业竣工图纸,现场核实装饰性构件的使用情况。 7.1.2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条文说明】 相比于现场搅拌混凝土生产方式,预拌混凝土性能稳定性比现场搅拌好得 多,对于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十分重要。与现场搅拌混凝土相比,采用预拌混 凝土还能够减少施工现场噪声和粉尘污染,并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材料损耗。 因此,我国现阶段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的应用技术 已较为成熟。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 凝土的文件,明确规定“北京等 124个城市城区从 2003年 12月 31 日起禁止现 场搅拌混凝土,其他省(自治区)辖市从 2005 年 12月 31日起禁止现场搅拌混 凝土”。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施工图设计说明及相关证明材料,运行阶段审核 竣工图纸、混凝土用量清单及供货单。 36 7.2 一般项 7.2.1 施工现场 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质量占建筑材料总质量的 60%以上。 【条文说明】 建材本地化是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手 段之一。提高本地材料使用率还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本条鼓励使用本地生产的 建筑材料,提高就地取材制成的建筑材料所占的比例。本条主要审查工程决算材 料清单,其中清单中要标明材料生产厂家的名称、地址,并据此计算施工现场 500km范围内生产的建筑材料质量占建筑材料总质量的比例。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不参评,运行阶段查阅施工统计资料、工程决算材料 清单以及本地化材料使用比例计算书。 7.2.2 建筑砂浆采用商品砂浆。 【条文说明】 相比于现场搅拌砂浆,使用商品砂浆可明显减少砂浆用量,广泛推广应用商 品砂浆,节约的砂浆量相当可观。使用商品砂浆不仅可节省材料,而且性能也比 现场搅拌砂浆更稳定,质量更好,更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商务部、公安部 和建设部等六部委于 2007 年 6 月 6 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 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天津、上海等 10 个城市从 2007 年 9 月 1日起禁止在施工现场使用水泥搅拌砂浆,重庆等 33个城市从 2008 年 7月 1日 起禁止在施工现场使用水泥搅拌砂浆,长春等 84个城市从 2009年 7月 1日起禁 止在施工现场使用水泥搅拌砂浆。”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说明及相关证明材料,运 行阶段审核砂浆用量清单及供货单。 7.2.3 合理选用高性能建筑材料。 【条文说明】 使用高性能建筑材料是建筑节材的重要措施之一。高性能包括高强、高耐久 等。其中的强度指标最为重要且便于评价。使用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可以解 决材料用量较大的问题,增加建筑使用面积。 37 钢筋混凝土或钢骨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中要求 HRB400 级钢筋占竖向承重结 构中全部钢筋(分布筋、拉筋及箍筋可以除外)的 80%以上(当采用更高强度钢 筋时,可以按强度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折合成 HRB400级钢筋)。钢筋混凝土、钢骨 混凝土或钢管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中要求 C50 级混凝土占竖向承重结构中全部 混凝土的 80%以上(顶部 15 层可以除外。当采用更高强度混凝土时,可以按强 度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折合成 C50 级混凝土)。钢、钢骨混凝土或钢管混凝土竖向 承重结构中要求 Q345 级钢材占竖向承重结构中全部钢材的 80%以上(顶部 15层 可以除外。当采用更高强度钢材时,可以按强度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折合成 Q345 级钢材。强度设计值低于 295MPa的 Q345钢材不作为高强材料)。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查阅结构施工图纸、材料预算清单以及其他证明材料, 运行阶段查阅结构竣工图纸、材料决算清单、施工记录。 7.2.4 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使用可再利用建筑材料和可再循环 建筑材料,其质量之和不低于建筑材料总质量的 10%。 【条文说明】 本条旨在整体考量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对于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的贡献。鼓 励在绿色建筑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可再利用建筑材料和可再循环建筑材料。 可再利用建筑材料是指基本不改变旧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原貌,仅对其进行适 当清洁或修整等简单工序后经过性能检测合格,直接回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材料。 可再利用建筑材料一般是指制品、部品或型材形式的建筑材料。合理使用可再利 用建筑材料,可延长仍具有使用价值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周期,减少新建材的使用 量。 如果原貌形态的建筑材料或制品不能直接回用在建筑工程中,但可经过破碎、 回炉等专门工艺加工形成再生原材料,用于替代传统形式的原生原材料生产出新 的建筑材料,此类建材可视为可再循环建筑材料,例如钢筋、钢材、铜、铝合金 型材、玻璃等。充分使用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的建筑材料可以减少生产加工新材 料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价值,对于 建筑的可持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查阅材料预算清单和相关建筑材料设计使用比例计算 38 书,运行阶段查阅材料决算清单,核查相关建筑材料实际使用情况。 7.2.5 在保证性能和安全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 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均不低于 30%。 【条文说明】 本条中的“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是指在满足安全和使用性能的 前提下,使用废弃物等作为原材料生产出的建筑材料,其中废弃物主要包括建筑 废弃物、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鼓励使用以建筑 废弃混凝土生产出的再生骨料制作成的混凝土砌块、配制的再生混凝土等建筑材 料;鼓励使用以工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建筑垃圾、淤泥为原料制作的墙体材 料、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鼓励使用以工业副产品石膏为原料制作的石膏制品; 鼓励使用以生活废弃物经处理后制成的建筑材料。为保证废弃物使用量达到一定 要求,本条规定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需超 过 30%,废弃物的掺量至少达到 20%以上方可计入。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查阅材料预算清单、相关建筑材料使用比例计算书, 运行阶段查阅材料决算清单和相关建筑材料实际使用比例计算书以及相关建筑 材料废弃物掺量的证明材料。 7.2.6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土建装修过程中对已有建筑构件及设施的破坏和拆 改。 【条文说明】 减少对已有建筑构件及设施的破坏和拆改的有效措施包括:各专业图纸表达 清楚,深度满足国家规定;所有图纸签章齐全;设计无甩项;事先统一进行建筑 构件上的孔洞预留和装修面层固定件的预埋,避免在装修施工阶段对已有建筑构 件的打凿、穿孔等。 减少土建装修过程中对已有建筑构件及设施的破坏和拆改,既有利于保证结 构安全,又可减少建筑垃圾。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土建和装修图纸及其他证明材料,运行阶段审核 竣工图纸及其他证明材料。 56 中都明确提出了公共建筑应实现的基本功能和节能控制功能,其功能应满足设 计和规范的要求。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建筑智能设计资料及设备监控与集成管理系统图 等设计资料,运行阶段现场核实、审核物业管理部门相关资料与建筑智能化系 统检测报告等资料。 9.2.7 实行能耗分类、分用户计量收费,且有完整的记录与分析。 【条文说明】 超高层建筑中的分类能耗包括:电量、水耗量、燃气量、集中供热耗热量、 集中供冷耗冷量和其他能源应用量(如集中热水供应量及煤、油、可再生能源 等)。用电分项计量分为动力用电、空调用电、照明及插座用电、特殊用电四 大项。实行分类、分项计量对于了解超高层建筑的能耗构成,找出建筑耗能重 点环节,采取针对性的节能措施,实行精细化的持续的用能控制和管理具有重 要意义。 在超高层建筑中按用户实行计量收费,使用户的能耗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 对于规范人的节能行为模式、促进节能管理具有直接的作用。物业管理应有对 能源监测数据的完整记录与对比分析,持续改进运行模式与节能管理。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审核分项计量设计图纸及相关资料,运行阶段现场核 实、审核物业管理措施及管理记录,抽查物业管理合同等相关资料。 9.3 优选项 9.3.1 具有并实施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物业管理业绩与经济效益同建筑资源节 约、运营效率提高相挂钩。 【条文说明】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绩效考核等方式,使得物业的经济效益与建筑用能效 率、耗水量等情况直接挂钩。鼓励业主和物业管理单位共同制定资源管理机制, 同时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营能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不参评,运行阶段审查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证明文件。 57 9.3.2 根据设备监控系统、分项计量系统以及环境监测的相关数据,合理调整 系统运行参数,实现节能工况。 【条文说明】 建筑实际运行过程中可用能源计量系统监测运行的能耗数据,并通过建筑 设备监控系统监控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实现根据地区气候变化以及建筑功能 的负荷需求相应地调控供冷、供热时间与系统相关运行参数,实现节能目的; 监控照明系统根据季节变化和日照的实际情况调整室外照明和楼内公共照明的 运行时间以及景观照明的运行模式,达到节能目的。 评价方法为设计阶段不参评,运行阶段现场核实、并审核建筑设备监控系 统、能源计量系统以及环境监测运行记录及相关制度。 58 附表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评价表 注:达标判定 满足要求 √,不满足要求 ×,设计阶段不参评 — ,本项目不参评 〇 名称 类别 标准条文 设计阶段评价内容 运行阶段评价内容 达标判定 节 地 与 室 外 环 境 控 制 项 4.1.1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古迹、自然水 系和其他保护区。 审核场地地形图和相关文件,查阅规划文 本。规划文本符合各类保护区的建设要求 则判定该项达标。 同设计阶段。 4.1.2 建筑场地应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 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危险源 及重大污染源。 审核场址检测报告及应对措施的合理性, 查阅规划文本和土壤氡浓度分布或检测报 告。符合规划要求及 GB 50325 中的规定则 判定该项达标。 同设计阶段。 4.1.3 建筑不对周边居住建筑物和道路造成 光污染。 审核环评报告、光污染分析报告。符合《城 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 163 和《玻璃幕 墙光学性能》GB/T 18091 规定则判定该项 达标。 现场核查。达标要求同设计阶段。 4.1.4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审核环评报告。报告中对于空气、水、土 壤、噪声等有明确评价及符合标准则判定 该项达标。 现场核实。达标要求同设计阶段。 4.1.5 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 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各种污染以及 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设计阶段不参评。 审核施工过程控制的有关文档和现场 检测文件。达标判定: 1、施工组织提出行之有效的控制扬尘 的技术路线和方案。 2、识别各种污染和破坏因素对土壤可 能产生的影响,提出避免、消除、减 59 名称 类别
本文档为【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747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2-10-22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