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扬州大明寺平山堂导游词讲解词(1)

扬州大明寺平山堂导游词讲解词(1)

举报
开通vip

扬州大明寺平山堂导游词讲解词(1)扬州大明寺平山堂导游词讲解词(1) 中国?扬州 大明寺导游讲解词 ——2007秋季版 2007年11月 - 1 - 大明寺讲解词(2007.10) [概况] 大明寺地处城北—瘦西湖风景区内的蜀冈中峰,它跟一般单纯的佛教寺庙有所不同,它是集佛教寺庙、人文古迹和园林风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寺庙。它的整体布局是纵向排列的,东面一纵是寺庙景观、中间一纵是人文古迹、西面一纵是园林风光。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年间,所以称之为“大明寺”,到了清代的时候康熙皇帝南巡时把它改名为栖灵寺,因为大明寺里有个栖灵塔,后来...

扬州大明寺平山堂导游词讲解词(1)
扬州大明寺平山堂导游词讲解词(1) 中国?扬州 大明寺导游讲解词 ——2007秋季版 2007年11月 - 1 - 大明寺讲解词(2007.10) [概况] 大明寺地处城北—瘦西湖风景区内的蜀冈中峰,它跟一般单纯的佛教寺庙有所不同,它是集佛教寺庙、人文古迹和园林风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寺庙。它的整体布局是纵向排列的,东面一纵是寺庙景观、中间一纵是人文古迹、西面一纵是园林风光。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年间,所以称之为“大明寺”,到了清代的时候康熙皇帝南巡时把它改名为栖灵寺,因为大明寺里有个栖灵塔,后来乾隆皇帝南巡时把它改名为法净寺。直到1980年鉴真大师的塑像从日本“回国探亲”才恢复了最初的名字“大明寺”,因为鉴真大师当年东渡日本是从这出发的,当时就叫大明寺,回国了名字改了有点不太好,所以政府就把名字又改了回来。当时的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还特地根据唐代西安碑林里的唐字找了“大明寺”三个字拓写下来,刻在这个门额上面,所以我们看到的大明寺的题字是没有落款的。 [山门]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大明寺的大门,很多寺庙都是建在山上的所以寺庙的第一道大门称为山门,中间比较高大的叫正山门,山门是佛教与老百姓俗界的分界线,意思是进了山门就要遵守清规戒律,不可大声喧哗。因为我们扬州四面没有山,所以我们面前看到的这座庄重典雅的牌楼,就当作是山门了。正面横匾上四个是什么字体呢,大家猜猜看,哦,是篆字,所以很不好认,刻的是“栖灵遗址”四个字,说的是隋文帝杨坚过60寿辰时在全国三十个州造了三十座佛塔,扬州的这座佛塔就叫“栖灵塔”,塔高九层,很是雄伟壮观,很可惜后来毁于战火。我们再来看背面,上面有篆书“丰乐名区”四个字,是当时欧阳修在扬州做太守时写的,说的是当时扬州是个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的好地方,也因过去这里属大仪乡丰乐区而得名。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反两面的篆书,都是后来由光绪年间盐运使姚径手书的,结构工整,字体雄美。东侧的围墙上, 有“淮东第一观” 的石刻,是北宋诗人秦观——秦少游的诗句,碑文的字是清代大书法家蒋衡所书。意思取自“游人若论登临美,须做淮东第一观”的诗句,那为什么叫淮东呢,因为当时扬州属于淮南东路管辖,所以叫淮东;又为什么叫第一观呢,这里是整个扬州的最高点,海拔有多少呢,整整28M,哈哈哈哈,这个地方的“观”到底是动词观看的观呢,还是名词道观的观呢,在这里当然应该是动词观看的观了,说的是这里看景最美。大家想象一下,站在这个扬州的最高点,放眼四周,放眼江南,是不是诸般美景尽收眼底啊~牌楼前两侧的两只石狮是清代乾隆时重宁寺的遗物,1961年移到这里。因为康熙、乾隆都来过,所以,狮子头都是正的。西面墙上石刻“天下第五泉”, - 2 - 说的我们大明寺的泉水品质非常好,可排在天下第五。大家可能看着眼熟,觉得这个碑好象看过吧,原来啊当时发现这泉水可排天下第五,到了清代有人就想请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澍给写个碑,去求字之时不巧正好王澍大师右肩生了毒疮,无法抬笔,于是只得在他授意之下拓下他书写的无锡惠山歇马亭的“天下第二泉”,把二字加了两笔改成五,也就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个碑了。 [天王殿] 进了山门就的是天王殿,天王殿正中供奉的大肚弥勒佛,弥勒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继承人,所以也称为未来佛,布袋和尚的故事,。请看两侧楹联: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楹联出处故事,。大殿两侧是四大天王,佛教传说世界中心有座山叫须弥山,山有四个山峰,分别有四大天王镇守,代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风调雨顺”的意思就取自四大天王所持的兵器,分别用他们的谐音取意。(可以解释一下)。大家是否注意到这四大天王都跷着脚,这跟佛教所宣扬的礼仪可是格格不入的,那是为什么呢,,扫地的故事1和故事2~寺庙故事多跟朱元璋有关,。弥勒佛后面的是韦驮菩萨,韦驮手持的兵器叫降魔法杵,面朝大雄宝殿保护寺庙安全,也就是充当了个保安的作用。韦驮的姿势表示了这个寺庙的一个秘密,一种是双手合掌降魔杵横在手臂前方这表示欢迎云游的和尚在这 吃斋,但不留宿,一切随缘;另一种是手握着降魔杵柱在地上,这表示云游的和尚在里挂单 这里不但可以吃还可以留宿;还有就是降魔法杵高举过头的,那说明眼下有坏人,提醒大家注意提防;至于皇家寺庙的韦驮,他的降魔法杵是扛在肩上的。反正,只要这个降魔法杵是在上下一条线上的,说明这个寺庙是可以化斋可以留宿的,否则就是只能化斋不能留宿的。这下大家知道大明寺是可以留宿的吧,弥勒在前韦驮在后的这种格局也是有一个小故事的,相传弥勒和韦驮并不是在一个寺庙工职的,弥勒整天笑脸相迎,所以香火很旺,但是出了问题,治安不好,经常有小偷光顾,连自己的鞋子都被偷跑了,而韦驮呢,他治安很好,可是他一脸的严肃香客也不敢来了,老是断香火,这可怎么办呢,后来经佛祖协调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寺庙里供职,弥勒在前笑迎香客,韦驮在后严肃相送,再也没有小偷光顾,于是天王殿就这样安排了,弥勒在前韦驮在后真是黄金搭档。 [大雄宝殿]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整个寺庙的主殿——大雄宝殿,有寺庙的地方一定会有大雄宝殿,没有大雄宝殿的地方就不能叫寺庙了。寺庙的建筑格局大体雷同,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南北轴对称,因为佛经上面规定是这样,所以天下寺庙才会大致一样。“大雄”在古印度语中叫“梵语”,意思是一切无谓的大勇士,是对佛祖道德法力的尊称,供奉佛祖的 - 3 - 地方自然叫做大雄宝殿了。大家眼前的大雄宝殿级别是非常高的,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古建筑的建筑等级呢,简单说来:首先看开间,一般面阔都是三间,我们眼前的建筑面阔三间还带两个半间,可以够的上五间了,其次看廊檐,一般的都是一层廊檐,我们眼前的建筑有三重檐,也可见其等级之高;再有就是它的屋脊兽、地基高度、围栏等等,都表示着眼前建筑的等级是相当高的。门前有个铁香炉,如果大家想烧香就在这烧就可以了,寺庙里的菩萨太多没办法做到每个菩萨面前都烧柱香,万一不小心漏掉一个就麻烦了,所以在这烧三柱香所有菩萨都会保佑你的。进入大雄宝殿看到的这三尊佛,中间的就是释迦牟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如来佛。他原来是古印度北部一个小国的王子,叫乔达摩.悉达多,他见到人要经历生老病死诸多痛苦就舍弃了王位到深山老林苦修了6年,终于在两棵菩提树下觉悟成佛,创立了佛教。释迦是佛祖的族名,牟尼是对佛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祖东面的是药师佛,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他的左胁侍是日光菩萨,右胁侍是月光菩萨,这三尊佛成为东方三圣,佛祖西面的那尊佛是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他的左胁侍是观音,右胁侍是大势至菩萨,这三尊佛被称为西方三圣。佛祖前面的两尊站立的塑像,年长的叫伽什,体现“德高望重”,年轻的叫阿难,表示“见多识广”;伽什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大弟子释迦牟尼涅槃后的当年,伽什就召集了500弟子在王舍城鹫山举行了第一次结集诵经,阿难是释迦牟尼叔父的儿子,跟了释迦牟尼25年,也是他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擅长记忆,在第一次佛教徒结集时他能背诵佛祖生前讲的经文,并写在贝叶树的树页上,所以到现在还有“真经贝叶”的说法。这两侧的十八罗汉相传在唐玄奘翻译的《法住记》中只有十六罗汉,到了五代的时候,画的罗汉图上就增加到了十八个,说是增加了《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唐玄奘,就成了十八罗汉了。,木鱼故事、晨钟幕鼓、广种福田、长明灯等故事与小知识,。我们再来看一下释迦牟尼背后的观音壁塑图,它叫“五十三参图”或叫“慈航图”,观音全名叫: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名字中有个“世”字,为了避讳由“观世音”改成了“观音”;因为她大慈大悲,因为她救苦救难,所以她总是站在这条鳌鱼头上,因为,鳌鱼翻身地动山摇,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地震,它是邪恶的化身,而观世音就是正义的化身。那么,观世音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呢,其实,在佛眼中纭纭众身是没有男女之别的,佛教也崇尚“四大皆空”这其中就有一个色空,在人们心目中观音是个大慈大悲的女菩萨,在这我要告诉大家观音原来是个男的,后来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信佛的人越来越多,信佛的女子也很多,可问题出现了,女子想在闺房里供奉一尊佛像很难,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男女授受不亲,可没有佛像是女的啊,供奉一尊男佛像在闺房里很别扭,于是慢慢地观音由“男身男像”变成“男身女像”再变成“女身女像”,了解女人的愿望。,妙庄王妙善公主、 - 4 - 千手千眼观音等故事,。后来人们认为,放一尊女像更能体现我佛是慈悲为怀的,同时也能表示佛法无边,内涵无限。再看观音身旁站着的两个小孩,男孩是善财童子,因为他出生时有无数珍宝涌出,所以叫善财童子,他共参拜了53位菩萨才修行成佛的,女孩叫龙女,龙女曾经是一条鱼,被人打去卖了,在要被杀的时候观音菩萨及时救了她,她就感悟信佛,最终顿悟成佛,善财童子和龙女是不同途径觉悟成佛的,善财童子是渐悟型的,龙女是顿悟型的,但不管怎样结果是一样的,只要有心终能成佛。而在寺庙中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比如这个善财童子,在佛教故事中他是善财童子,他的孩童时期就是神话故事里面的红孩儿,也就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而在他成年之后就是道教故事里面的财神爷。还有,大家知道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总是朝着北面呢,哈哈,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了,等下次大家来扬州我再告诉大家。 [鉴真纪念堂] 我们现在来到的呢是鉴真纪念堂,纪念堂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设计。循唐代建筑遗规并参照日本唐招提寺“金堂”之风格设计。纪念堂的碑亭、庭院及正殿共占地2540平方米,1973年11月建成。鉴真,江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人,14岁出家,到了他中年的时候,做了大明寺的主持,由于鉴真生活的年代正好是中国历史上的盛唐时期,所以当时有大批的日本留学生来到中国留学,当时的日本留学生荣睿、普照两个人就请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当时鉴真大师已经55岁了,在当时可以说是个老年人了,在他接受了邀请后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先后六次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失败了,而且在第五次东渡的时候积劳成疾双目都失明了,但他还是坚持不懈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他不仅把佛教文化传到了日本,还把当时中国很多先进技术像建筑、雕刻、医药等等带到了日本,所以在日本倍受尊重,被尊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在他76岁的时候在日本圆寂。在他圆寂120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佛教界在扬州造了这座纪念堂,这个纪念堂1963年开始动工一直到1974年才完工。它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依唐代建筑风格,参照鉴真在日本奈良所建的唐招提寺金堂设计而成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碑是郭沫若提写的“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大和尚是对和尚的尊称,鉴真大师是很受尊重的,所以这个碑的基座是级别很高的莲花宝座,一般古人选碑都是竖起来放的,而在这碑身是横着放的,有一种现代感,再看这碑的四周刻的是卷叶草,这是唐代特有的一种花卉,表明了鉴真大师生活的年代,碑反面的碑文是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撰写的。 好了,我们再来看一下眼前的建筑,这是我们唐代最典型的建筑,建筑学上称之为“大屋檐”,非常遗憾,非常让大家伤心的是在我国,盛唐时期的建筑原件保存至今的一件都没 - 5 - 有了,而在我们临国日本的奈良、东京保存着大量的这样建筑,他们管他叫“和式建筑”,甚至前几年还在国际上说这样的建筑是他们日本的,我们清华大学教授,也是古典建筑系的权威梁思成曾经走遍我国的大江南北,专门寻找盛唐建筑的实物,在他前几年逝世时才告诉他的大儿子一个天大的秘密:在山西大同的深山中有一座寺庙,是盛唐初期的实物,也是当今中国现存的唯一一件实物,因为交通很不便,所以保存得非常完整,因为这件实物的出现,就完全确立了“大屋檐”建筑是我们中国的。大家请看,它的屋顶平缓、宽阔,都用垂檐,都用方梁、圆柱,柱子远看中间粗两头细,成自然的纺锤型,给人感觉端庄、朴实、厚重。明代开始有雕梁和飞檐,清代开始有画栋和翘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飞檐翘角”和“雕梁画栋”。屋脊上面两个相对而视的动物叫鸱chi鲔wei(或螭chi吻,生性好吞,专吞水,做消防用),是一种海鸟,意思是逢凶化吉,因为鉴真东渡遭遇太多磨难,所以在日本的唐招提寺金殿顶上特意放了这样一对海鸟。 我们再来看一下周围,这种围廊格局也是唐代特有的建筑形式,露台、围廊、大屋檐等等都是端庄朴实的手法分割出了很大的建筑内部空间,中间院子中用白矾石铺地,营造出一种犹如大海的意境,也说出了鉴真大师东渡的艰辛。 大家再来看一下中间的这座石灯笼,这是鉴真在日本奈良的第八十一代传人——森本孝顺长老在1980年赠送给扬州的,用的是缅甸上等花岗岩在现场雕刻而成的,里面的灯是当年他亲手点燃的,直到现在长燃不熄,所以称它为长明灯。请大家随我到纪念堂里面去看一看,这尊像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这是我们扬州的工艺美术师,用我们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的漆器制品,鉴真到了日本,把扬州的漆器工艺也带到了日本,鉴真到日本的第十年身体就不行了,在他临死之前弟子们就为他做了这尊干漆夹紵像,那么这又是怎么做成的呢,先用泥根据真人摸样做好一个泥胎,然后在外面裹上一层麻布,然后刷漆,干了一层再刷一层,就这样刷了几十层上百层的漆,等漆干透了以后再将里面的泥掏空,所以塑像的质地是非常轻的,时间越长漆的质地就越坚硬,鉴真大师的塑像塑好以后鉴真大师还亲手摸过呢,当然不是我们眼前的这尊,现在那尊塑像被保存在日本,被日本人奉为“国宝”,当时那尊像是鉴真的中国弟子,用当时带过去的中国原料和用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成的。这“国宝”在1980年曾经回国探亲,第一站就来到他的家乡扬州,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坐像是仿造日本的国宝用同样的方式做成的,仿的工艺非常精湛,除了用传统的“干漆夹紵”工艺,还运用了中国特有的 油法,做新如旧,就连日本专家单凭肉眼都分辨不出哪一尊是他们的,哪一尊是我们刚做的,还特地派人二十四小时盯着,就怕被调换呢。这个塑像像高二尺七,重12.7公斤,比日本的国宝塑像重了0.7公斤,漆器大师解释说,因为漆器有很 - 6 - 长时间的脱水期,日本的塑像已经保存里1200年,而这个是刚刚做好的,如果再过1200年来称肯定是不差分毫的,可见我们扬州的漆器工艺是非常高超非常精湛的。 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可以说是历尽千幸万苦,为什么会这么难呢,人们常说何以成事,那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何以败事呢,无非“天灾、人祸”,鉴真东渡总共六次,第六次才成功,前四次都是因为有人告密说他要谋反而失败的,其实,这也难怪,鉴真东渡可不像我们现在出门这样简单,他一出发就是一整个船队,有好几十条船,粮草人员会有很多,多时有数千人之众,真要是谋反那就是一个不小的战斗舰队,航海的船又是大船,还不是一般内河的小船,所以难怪会有人怀疑他要谋反呢。后来,第五次好不容易出海了又偏偏遇上天灾,海上遭遇台风,风非常大,以至于把船上的主桅杆都刮断了,出航的30多条船也损失一大半,在海上徘徊数月,无奈只得回航,就在那幅画(东面墙)的地方弃舟登岸的,那地方就是现在的海南岛靠近三亚的地方,鉴真就是在这一次因为积劳成疾,再加上前后历时十年东渡又一次失败了,并且他知道以后他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这样的活动了,最后双目失明了;容睿也就是在这一次病死了,就葬在那里。第六次东渡是搭乘日本第九次遣唐使船,遣唐使是当时日本专门派到中国来学习的,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最后东渡成功了,是从当时叫“秋凄物蒲”的地方上岸的,也就是现在的冲绳岛。这幅画(西面墙)描写的就是当时东渡成功时的情景。说的是鉴真的弟子在看到陆地时欢呼雀跃,告诉双目失明的鉴真成功了。另两幅画说的也是鉴真的身世,东面这幅是西安的大雁塔,唐僧和鉴真都在里面整理经文的,那地方是去西北必经之地,也是当时西北最繁华的城市了;大家再细看一下这幅画,大家会发现画上面的塔门和塔角,始终是正对你的,无论你怎么变换位置都会正对你,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种神奇的现象;西边这幅画描写的就是鉴真在到达日本后,在日本的奈良所建的“唐招提寺”,顺便说一下,在唐代的中国,佛教是最繁盛的,寺庙等级也是最严格的,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这样规模,有官方给以封额的叫“寺”,有这样的规模没有官方封额的叫“招提”,而庙只是供奉单一菩萨的小的佛教场所,后来也被道教及民间广泛运用。那为何鉴真所造的寺庙叫“唐招提寺”呢,只是因为,当时对唐代的中国来说,日本只是一个附属国,还没有资格以官方给以封额,虽然当时日本天王原举全国之力为鉴真造寺庙,也只得把当时的几个名字合起来用了。眼前画面上的建筑是面阔五间的,而我们的纪念堂只是三间。 [欧公祠] 我们现在到的这里是欧公祠,是光绪五年(1879年)由欧阳修的后代,时任两淮盐运使的欧阳正墉募资建造,专为欧阳修建的祠堂,欧公祠曾两次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光 - 7 - 绪五年重建的。欧公祠里有一幅艺术珍品,就是我们看到的这幅石刻像,这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原来啊,这幅画是欧阳修的后代欧阳炳在京城做官的时候,请人偷偷临摹了一幅宫廷博物院珍藏的他的祖宗欧阳修的画像,后来听说扬州要建一座欧公祠就连忙跑过来把这幅画交给了一个叫朱静斋的老石匠,这个老石匠用了很长时间终于将这幅画刻好了,刻好以后一看觉得自己都被这幅作品打动了,只有传神才能打动人啊,朱师傅从此之后就离开扬州隐居了,再也没有雕刻任何作品。大家看一下欧阳修的眼睛,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对着你的,好像在跟你交流,大家可以换几个角度看一下,看是不是有这感觉。(中轴对称原理)。再看他的胡子,远看是白色的,近看是黑色的,看了半天是不是觉得不太明显啊,这是因为在文革的时候被破坏过,文革时大明寺的和尚害怕这幅画被破坏,事先用石灰将它粉起来,在外面写上一条毛主席语录,这样才能够将这幅画保留下来,后来将画像清理出来,胡子已经不如从前了,所以非常可惜(光的折射原理)。大家再抬头看一下正面匾额上书“六一宗风”,原来是欧阳修的后裔侄孙叫欧阳正墉所写,现在这块是1980年著名书画家武中奇所书。那为什么要在这里挂这样一块匾额呢,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所以这就理所当然啦。那这“六一”又是哪六一呢,大家可以跟我一起数一数,“藏书一万卷、集取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有酒一壶”几个啦,对,五个,再加上他自己,一老翁,这样六一就全啦。 好了,回头我们来简单说说欧阳修,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横溢,中年之前可谓是春风得意,一路平步青云,一直做到参政知事、枢密知使,相当于当时的右相,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务院秘书处秘书长。当时人们称他为“文章太守”,他也自称为“仙翁”;中年时因反对左承王安石变法,后来被假借“范仲淹事件”,被贬到安徽滁州琅琊山做了个县令,职务落差非常大,于是他就整天借酒消愁,得了个“醉翁”别号,还在当地建了一个“醉翁亭”,同时在如此失意之时,还写下了不朽的名作“醉翁亭记”;后来,皇上也是为了给他一个最后交代,把他从安徽滁州调到当时极为发达的扬州做太守,改了个别号叫“六一居士”就是上面所说的六一。这在一般人看来就很不错了,可对于曾经做过“国务院副总理”的欧阳修来说,内心失落和愤闷是很正常的,他的追求也远不是这些,但是,他也很清楚皇上的意思,自己年事已高,再要有所作为已经很难了,所以,他到扬州之后心情一直是愤愤不平,可又万般无奈,只好寄情于山水之间,可内心的豪情始终不减,这从他的别号上面就可以看出来,你看他从“仙翁”很得意,到“醉翁”很失意,到“六一居士”似乎看破红尘,作为文人内心又有些不甘,所以内心就是这么矛盾,他在扬州期间的很多文字上面都可以看出这种心情来,你看这个“六一居士”,表面上是看破红尘,其实细想,他曾经位居高官, - 8 - 为官一身,到头来只落下这六个一,晚景的凄凉和悲惨不言而喻,他的朋友都是文人,心里都明白他的这个无声的呐喊。回头我们再来看这个雕像,为什么要让他的眼神正对着任何角落呢,其实就是渴望着跟人述说心中之事,想让人们知道他欧阳修虽然年事已高,可还能够为国家效力,心中豪情不减当年啊~而远看白髯近看黑髯的效果,更是在抒发“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啊~ [西苑芳圃] 在大明寺的西面有座花园,花园与寺庙连在一起是十分少见的,这座花园叫平山西园,是两淮盐运史汪应庚为乾隆下江南修的一座小御花园,门额上有砖刻“芳圃”二字。“芳圃”为西苑别名,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此园四周山庄起伏,园中有水池,池东堆砌着黄石假山,造型如狮子盘山图,构思精美怡人。这个花园非常有特点,其建造手法一反常态,正常的园林都是堆土为山,依山而建亭台楼阁,而这里是围土在周围,使其成一个正放的锅状,人游览就在这个山凹凹里面,这样就给人感觉身在山谷中穿梭,显得山很深、林很密、路很曲折,当年这个花园建造就是根据“重重叠叠山,高高低低树,弯弯曲曲路,叮叮咚咚水”的意境而建。现在,这个山、树、路还是当年的样子,可惜这个水再也不会叮叮咚咚了,原因在于在我们面前能够看到的这座黄石叠山,原来就是依据这当时下面的一个自然喷泉而建的,使喷泉由山顶涌出,又流泻下来形成瀑布,很是美观。旁边的这个亭子过去叫“观瀑亭”,后来也就是在民国期间,这个喷泉自然枯竭了,后来只能改名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待月亭”了,因为此亭原来观瀑布,所以靠近瀑布假山,后来没有水了,改成观月亭,可是,左等月不出,右等月不来,原来,我们看月亮都是就着水看,所谓“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这样动静结合看月才有意境,可是,瀑布没有了,池塘又在亭子的西边,而人们看月亮都是上半夜看,那要就着东面的湖水才能看到这样的意境呢,无奈啊,所以也只能等待了,只好叫“待月亭”。这边的竹林小径就是当年乾隆皇帝散步的小道,乾隆当了皇帝之后学着他爷爷曾六下江南,用现在人的话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旅游爱好者了,他们走到哪写到哪,所以江浙一带留下了许多康熙、乾隆的墨宝,园内有两座御碑亭,康熙写了一块,乾隆写了三块碑。为什么他们都写这么多碑呢,一方面是乾隆的书法非常好,在当时,所谓“浓墨宰相刘庸,淡墨探花王文治,妙笔帝王就是乾隆”,另一方面,乾隆下江南时期,正是“康乾盛世”,可谓国泰民安,所以乾隆才有闲情游江南,也才有闲情舞文弄墨,所以才留下了那么多的墨宝,当然,在他写的那些碑文中我们也能看出乾隆忧国爱民的心态。 [乾隆御碑亭]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乾隆御碑亭,单檐歇山顶,坐北朝南,三面敞开,北墙嵌有御碑三 - 9 - 方可以说是扬州现存最大、最好的三块御碑了。记载了乾隆五次南巡维扬,多次游览大明寺平山堂的事迹。乾隆的书法飘逸潇洒,华美流畅,可以说是集柳公权和赵孟 (音俯)的书法精华,在当时可以说是历代帝王里面比较好的,他自1751年—1784年的34年间六下江南,六临扬州,留下了三块碑,那么,我们大家看看哪个是他第一次来写的,哪个又是他最后一次来写的呢,表面上看来,三块碑字体都不同,其实就是乾隆一个人留下的,他年轻时期的字体飘逸潇洒,秀美有余,刚劲不足,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开始变的深沉含蓄,字体也变的遒劲有力,入木三分。所以我们这样理解了,再来看他的碑就很容易明白写碑的次序了。乾隆在碑文内容里每次都提到一个人,就是宋代欧阳修,他对欧阳修是十分崇敬的。再看这三块碑,这块上面写着“梅花绽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果然见到了淮东第一 大明寺,很明显是第一次来写的,当时乾隆40岁。再看这块碑上的这句,“蜀岗可见观—— 西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永叔就是欧阳修,他觉得比晋代大学者谢安毫不逊色,可见乾隆对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再来看碑上这句“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说明已经来过了,这是第二次写的,当时乾隆46岁。第三块上写“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说的是过了好多年,又来到这里,原来看过的景致现在也不知道能否再找到了,这是1762年第三次写的,当时的乾隆51岁。三次都写到欧阳修。 [天下第五泉] 现在我们可以过去看一下天下第五泉,从乾隆御碑亭向南有一片梅林,梅林南面有一小池,称为“上池”,池边有个六角尖顶的风亭,名叫“待月亭”。亭前有深井,开挖于南朝宋大明年间,古称“下院蜀井”, 当年这口井水的质量是非常好的。欧阳修在扬州做太守时,专门为其建过“美泉亭”。 大家都知道,在历史上被称作“天下第一泉”的共有四个:江苏镇江中冷泉、江西庐山谷簾泉、北京玉泉、济南的趵突泉,而被称作天下第五泉的只有扬州一个。唐元和九年(814年)状元张又新著有《煎茶水记》曰:“扬子江南泠水第一(镇江的中泠泉)、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歇马亭二泉),苏州虎丘寺水第三(虎丘寺井),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因此扬州大明寺泉水誉称第五泉。这是根据唐代评水专家刘伯刍,以水煮茶后通过品茶来区分泉水的优劣得到的结果。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后来此井湮没。明僧沧溟和郡守王宗贯、卫使李铠于大明寺掘地复得此井,井内有残碑。嘉靖年间巡盐御史徐九皋于井旁立石,碑高2米,上书“第五泉”。(现立于“美泉亭”旁的“天下第五泉”石刻,为道光年间王诚所书) 。其实,在这里有两口“第五泉”,一个在东岸上,也就是我们面前的这个;另一个在西侧池中,为清雍正年间凿池时发现的,当时的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五泉, - 10 - 并在上面建了个井亭。在泉亭的四周还有观瀑亭、待月亭、柏木厅、船厅等建筑。 而那个井亭是没有顶的,要知道大凡被称为亭的建筑是必须有顶的,那这个为什么没有顶呢,,南海游僧的故事,,它要表达坐井观天的意境,而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是看问题不全面,在这里却表达身在小处可知大事,身处小地方可知天下的道理。 [康熙御碑亭] 看完乾隆御碑亭我们再来看一下康熙隆御碑,这是个四方形的亭子,周围有廊,每壁都用扇面形镂空花窗装饰。此亭除东墙外其余三面均开铺门,亭内有御碑一方嵌于东壁,乃康熙所题及杭州灵隐寺五言诗,这是康熙第二次南巡到了扬州写的,刚刚看过乾隆的书法是比较刚劲有力的,我们再看康熙的书法,比较清秀工整,比乾隆的书法要秀气的多,大家可以比较看看。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康熙所题杭州灵隐寺之五言诗,为什么立于扬州,这里有康熙南巡的一段典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第二次南巡途经扬州,当时的扬州知府是满洲正白旗人,其兄高承爵与皇帝关系密切。高承爵奉旨先到杭州考察,然后又赶回扬州伴驾前往杭州。后来康熙回京都时,高承爵又送皇帝到山东增县的三公桥上,在御舟中皇帝大悦,赐《灵隐》诗一首,并钦升高承爵为江南江苏按察使。为了显示自己的荣耀,高承爵在这一年的三月十六日将此碑立在大明寺内。也就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碑。 [鹤冢] 康熙御碑亭外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鹤冢”二字,顾名思义,这就是鹤的坟墓。大家对北宋诗人林和靖的逸事可能略知一二,传说他一生孤高自傲,不娶不仕,隐居杭州孤山,喜欢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说。清光绪十九年,当时大将军徐星搓送给大明寺住持“星悟”禅师一对仙鹤,就养在平山堂,极为珍爱,任凭双鹤戏耍自如。所以这池塘就叫“放鹤池”,可是后来,雄仙鹤患足疾而死,雌鹤也悲痛欲绝,整日对天哀叫,最后绝食而亡。星悟禅师深为感动,将双鹤埋葬在此,并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鹤家”,还写了一个墓志铭,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呜呼,斯之不义愧斯禽”。意思是:禽兽尚且如此有情,世人若还行不义之事就有愧于禽兽,连禽兽都不如了。 [谷林堂]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谷林堂,最早是苏东坡为了纪念他的老师欧阳修而建的,当时苏东坡56岁,任扬州知府。堂名取自他自己的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以诗的第一、二句的第二个字“谷”、“林”为堂名。这诗原本描写的是一幅画,当时那画叫“秋山野趣图”,描写的就是平山西苑美丽脱俗的景致。谷林堂面北朝南,面阔5间,这在当时的规定中建筑等级可以说是比较高的了,普通房子面阔只能是三间。东山墙与大雄宝殿相连,堂上 - 11 - 悬挂的“谷林堂”横匾,是扬州雕刻家黄汉候集自苏东坡法帖临摹的。(可介绍堂的结构)。苏东坡一生到过扬州三次,期间相隔十年,最后一次来是56岁,当他来到这看到平山堂,想到他的老师欧阳修,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三过平山堂下,半身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上半阕说的是苏东坡的生平,下半阕说的是他的感受,毕竟他的身世跟欧阳修太相似了,要说欧阳修不得意只是半身不得意,好歹中年之前是很得意的。而苏东坡不得志是一生都不得志,他作为欧阳修的学生,两人政见是一致的,所以,刚踏上仕途,欧阳修就被贬,他也受到牵连,一路被贬,所以是一生不得志,所以后半阕写的很低迷。 [平山堂]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厅堂就是平山堂,平山堂古风流溢,是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的。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原在北宋朝廷为官,后因参与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失败后遭到政敌的打击排挤,被贬官后到扬州等地,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政事之余,他常到蜀岗游玩,因爱大明寺西侧“可穷千里目”,便在此筑平山堂。在扬州任上,作为游宴之所,以此寄情于山水诗酒。在这里登堂南望,用欧阳修自己的话来说:“据此远望江南诸山,合青吐翠,飞扑于眉睫而恰与堂平”,所以取名“平山堂”。平山堂北檐有清人林肇元所书“远山来与此堂平”的横匾,更点明了堂名含意,实际上“平山堂”是那些失意文人议论朝政、发发牢骚的地方。这从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堂》词中可以看出,记得词里是这么写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盅。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这首词后来被人刻石嵌入廊壁。这上面还有好多当时流传下来的诗句呢。 我们来看一下堂中文字,正面“平山堂”匾是同治九年盐运使方浚颐所题,堂东边的匾额“坐花载月”,由光绪四年清人马福祥所题,说的是当时欧阳修经常跟朋友们欢聚在此,无以为乐,于是派人到北面的邵伯湖摘来上千朵荷花,分插在大家左右,让人随手就能拿出一支,依次传着采摘花瓣,到摘最后一瓣的就罚他喝酒,还要即兴赋诗,常常是玩得通宵达旦的,所以叫“坐花载月”,意思是坐在花丛中乘着月亮小船儿回家,非常有诗意,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击鼓传花”游戏,说来这游戏还是欧阳修发明的呢。也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在这两边的廊墙上还留下了罚酒留下的诗呢。西边的“风流宛在”匾额,是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怀念欧阳修之韵事而题,书法遒劲、流畅,细心的游客会发现“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了一点,大家不要认为堂堂总督写了错别字,而是用字灵活巧妙,其意在于表示欧阳修的风韵千古流传,说的是豪情壮志自在我欧阳修心中,因为当时到扬州时期的欧阳 - 12 - 修是愤愤不平的,可又万般无奈,只好寄情于山水之间,表面上看破红尘,实际内心是雄心不减当年的,这种心态他的文人朋友都知道,所以在为他写的字里面就隐含着欧公的这种心态。所以在这里,尽管皇上不赏识了,潮流也容不下他了,但是他心中是豪情尤存,所以写了这个缺点多点的“风流宛在”。再来看其他文字也是类似的意思。先看正堂两边楹联: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这楹联,从文学角度看写的非常好,平仄、押韵、对仗都非常好非常工整,可结合欧公身世及当时心态来理解就是另外的意思了:“六代青山”专指六朝古都南京,这里用此来暗指皇上,说的是皇上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二分明月”说的是扬州,唐代徐凝曾写过“萧娘脸上难胜泪,留叶眉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后人常用“二分明月”指代扬州,在这里暗指欧阳修,说的是他欧阳修过的很自由自在,或许你皇上都比不上呢。这也就是文人骂人的方式吧。再看前面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这是清太守伊秉绶所作。这副楹联说得就更加露骨了,在这里用青山指代皇上,用太守专指欧阳修,说的是你皇上真来到我平山堂下,我没有空按常规到十里八里外去远迎,因为我要跟朋友们喝酒呢,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文人牢骚啊。再来看正中匾额“放开眼界”为清代彭玉群书写,表面看是放开眼界看江南美景,其实也有劝欧公放开眼界放阔心胸之意。回头再来看堂名,为何叫平山堂呢,表面看来是“据此远望江南诸山,合青吐翠,飞扑于眉睫而恰与堂平”,简单说来就是:“远山来与此堂平”,其实是说远处的皇上来这里跟我欧阳修差不多啊,只不过两人命不同罢了。所有这些可以说都是欧公当时一种心态的写照。 [平远楼] 眼前便是“文章奥区”,相传苏东坡曾在此读书写过文章,大文豪的文章势必意深奥妙所以叫文章奥区。过“文章奥区”圆门,就会看到平远楼高三层,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楼下前置卷棚廊,二楼槛窗横陈,三楼正中悬“平远楼”匾额。此楼初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汪应庚建平楼,他的孙子汪立德增高为三层,楼名取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的“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的意思,命名为“平远楼”。平远楼前还布满了莲花,东侧为“唐招提寺莲”,西侧为“唐招提寺青莲”,中间为“中日友谊莲”。据说:1980年春,为庆贺“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像中国展”来扬州大明寺展出,武汉植物研究所派专人把这3个莲花品种送到这里,这个莲花可不是一般的莲花,它们可都是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带到日本去的莲花的后代呢,当时孙先生带过去的莲子可是在辽东半岛的普兰店出土的1800多年前的古莲子,被世人公认为寿命最长的种子。种植莲花的石花盆也是特选明、清时代的古物,由扬州市园林管理处专门选择配置。 - 13 - [印心石屋] 平远楼前我们可以看到“印心石屋”横碑,这碑还是有些来头的,在清代嘉庆年间有个进士陶澍,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其原籍在湖南安化县,寓居洞庭资水畔两岸石壁,屹立如重门,澄潭潆伏,深数十丈,有石出于潭,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陶澍幼时随父读书,书斋在此石北岸,名曰“印心石屋”。陶澍在嘉庆年间著有诗钞初集,以《印心石屋寺钞初集》名其集。后又著《印心石屋诗集,奏议》等。道光十五年(1835)宣宗召见陶澍,问其家世里居,得知“印心石屋”来历,特为陶澍题御书“印心石屋”,五日后又复赐擘窠大字“印心石屋”。陶澍为感皇恩,于道光十六年在其家乡湖南安化县北百二十五里一都资水南岸,制“御书崖”摹“印心石屋”四字于其上;另制巨碑数块于所辖之大都市之内。今江苏省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均有此巨碑,扬州这块保存最完好。背面不仅刻有《印心石屋山水全图》、《印心石屋南宴全图》,而且刻有《奏折》、《跋语》和《勒石平山堂后记》,可惜已部分漫漶。 印心石屋旁边有株名贵花木,它就是扬州市市花——琼花,树龄已超过300年,是扬州最古、最大的一株琼花。琼花是我国古代一种名贵的花卉,每年五月盛开,花八朵五瓣,花瓣如白玉盘,花美似玉蝶群舞。相传隋场帝曾到扬州看琼花,因而琼花便名扬天下。 [栖灵塔] 最后大家再随我去看一下栖灵塔,有寺庙的地方必有塔,通常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是印度梵文中塔的别称。这座栖灵塔是在隋朝的时候,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在他过60生日时,下昭在全国建30座佛塔供奉舍利,扬州的栖灵塔就是其中的一座,栖灵塔因皇帝诏令存放释祖之圣灵,、使大明寺更具盛名,有栖灵寺之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登临栖灵塔赋诗赞颂。刘禹锡与白居易于宝历二年(826年)二人同游扬州,赋诗《同乐天登栖灵寺塔》,内容是“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干;忽闻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可见当年诗人对栖灵塔的赞誉和游人之多。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一代胜迹化为焦土,重修后在宋武宗灭佛期间被天火焚毁,到1988年重建的,到1995年12月竣工,耗资一千万元以上。 栖灵塔塔身方形,九级佛塔置于2(50米高的承台之上,塔下设地宫,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内部木结构楼阁式,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风格仿唐,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两窗,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塔高各层不一,有9层,总高度为70米。塔底层供奉四尊玉佛,面朝四方。这是缅甸仰光市市长吴哥礼于1996年赠送的,同时赠送的还有一尊高2(2米、长5(7米、重18口屯的卧佛,供奉在卧佛殿内。第二层供奉13颗舍利子。 - 14 - 九层宝塔内绘制系列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组画体现尊师重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这是扬州画师李赖贤先生的作品。该塔设计气势雄伟,雄踞蜀冈,一年四季,特别是秋高气爽,游客登塔,扬州全城景观尽收眼底。栖灵塔南面的两个建筑,东面的是钟楼,西面是鼓楼,晨钟幕鼓嘛。大家可能都听过晨钟幕鼓这个词,可它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来,其实它是古代的一种计时方式,早晨敲钟表示一天的开始,晚上击鼓表示一天劳作的结束 。 - 15 -
本文档为【扬州大明寺平山堂导游词讲解词(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