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辅导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辅导笔记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辅导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辅导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哲学又区别于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哪一个是世界的本质、本原。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它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第一,它是人们实践生活中的根本问题。第二,它是 一切哲学派别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辅导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辅导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哲学又区别于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哪一个是世界的本质、本原。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它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第一,它是人们实践生活中的根本问题。第二,它是 一切哲学派别都要回答的问题。第三,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整个哲学的路线和方向, 决定着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存在,思维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派别。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思维,存在依赖于思维的,就是唯心主义派别。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它的显著特点是实践性和阶级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体、实物。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物质形态的最小结构 --原子。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范畴物质作了科学的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而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划清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界限。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实践意义:它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原则提供哲学基础。 (2)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存在于运动之中,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有着内在联系。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的方式。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的实践。 (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这种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自在世界(天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属人世界)。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指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依据实践提供的丰富材料,肯定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上万事万物具有一个共同的本质 --客观实在性,即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外,其他什么都不存在。世界是物质统一性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2)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有一个客观的物质基础 --生产劳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的物质生活制约着社会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从意识起源看,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看,它是人脑的反映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有能动作用,即人类意识所特有的积极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正确发挥,要求必须认识和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人类意识和人工智能有本质的区别。第一,活动机制根本不同。第二,人类意识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第三,人类意识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不具有能动创造性。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三章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辩证思维方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联系和系统是统一的。 (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过程有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互相渗透。 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任何事物的内部矛盾都有肯定和否定两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和渗透,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由于事物内部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运动,发展的完整过程总是经历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由否定阶段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即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三个发展阶段,完成事物自我发展的一个周期,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3)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中深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两者相互依存,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的观点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的观点同静止不变的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的观点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两者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内在动力,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矛盾的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导致旧统一体破裂、新统一体产生,一事物向他事物转化。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统一体,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矛盾的同一性又使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并规定了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方向。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事物的矛盾都有各自的特点,这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中总是包含着共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从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的辩证过程。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则是从实际出发,在一般理论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不了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非主要矛盾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它决定不了事物的性质。在实际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方面,就会认清事物的性质,抓住事物的发展的主流。 坚持"两点论 "和"重点论 "的统一。 "两点论 "就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既要研究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又要研究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方面。 "重点论"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把握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 3、辩证思维方法 (1)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的辩证法,是以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的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反映客观辩证法。 (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主体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客体是人的活动的接受者、对象,即客观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和人。主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是它们的认识关系。主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它们的实践关系。主客体之间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是它们的价值关系。 在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上,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认识或不能完全认识;唯心主义则把认识看作是纯粹精神领域的活动;机械唯物主义把认识看作直观的反映,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能动的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的。在实践中主体通过一定手段从客体中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选择,在主体的思维中对信息进行重构,充分体现出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一切真知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给认识提出新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物质手段和条件,人们的认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使实践获得成功,反之,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 (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全面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现实认识过程中又是相互渗透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统一。 (2)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颠倒表现本质和现象。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外部联系,易逝多变,丰富生动,是个别的、具体的,为人的感官直接可以感知。本质是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的,相对稳定,是一般的,抽象的,深刻的,依靠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为假象所迷惑,这是认识一切事物的科学方法。 (3)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次飞跃即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把理论变为现实,有着重要意义。第一,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经过这次飞跃,理论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有作用和意义。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修正、充实和发展。理论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理论和实践脱离的错误倾向。 3、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标志着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真理总是客观的,这是指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任何个人或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主张主观真理论。例如: "有用就是真理 "、"真理是社会地一致起来的经验。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既然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那末检验真理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相符。这就需要有一个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同时又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此就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真理的客观内容具有绝对性。第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是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是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条件的。第一,在认识的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深入。第二,在认识的广度上有待进一步拓展。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的属性。任何一个客观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相对中包含着绝对,绝对存在于相对中,在一定条件下绝对性和相对性又相互转化。绝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夸大真理的绝对性,把真理性认识当作永恒不变的教条。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将它歪曲为主观随意性,陷入诡辩论错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说明真理都是具体的,是一定具体的主观和客观,在一定具体条件下和范围内实现了统一。不存在抽象的真理,离开具体条件和范围抽象地谈论是不是真理是无法确定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4、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1)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指从科学的实践观去理解社会。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2)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特点 由社会的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出发,从生产劳动来考察和理解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也是一个 "自然历史过程",有客观规律性。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客观的。但社会规律又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即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既有客观规律的决定性,又有主体的选择性,体现为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的经济结构 (1)生产力的构成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①具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者。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③劳动对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参见:第六章、1、(4)) (2)生产关系的构成 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的实质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构成生产关系的三方面内容: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③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所谓阶级是与特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其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维护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国家的对内对外两种职能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持它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4、社会的观念结构 (1)社会观念结构的构成和特点 社会观念结构亦称社会意识结构,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 从发展水平高低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自觉以系统理论形式表现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中的大部分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因而有明显的阶级性,特称其为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有两个特点: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内容、产生、发展变化都依赖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也根源于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前提下,还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突出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上。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告诉人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在阶级社会里存在着三种意识形态:①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②为复辟旧制度造舆论的旧意识形态。③为新社会诞生而呐喊的意识形态。它们相互对立,形成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思想斗争。斗争的基本结局则是新的、先进的意识形态战胜旧的、落后的意识形态。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分析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 (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同时又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 (4)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依靠科学破旧创新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中;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超前的指导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2、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形成,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历史的创造者,是指推动社会发展、决定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那一部分历史的参与者。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人民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有大小之分和消极积极之别。代表新的生产关系和先进阶级要求的杰出人物(或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推动历史的重大作用。反之,代表腐朽的生产关系和反动阶级的反动人物,则起着阻碍历史进程的反动作用。 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历史主义。第二,坚持阶级分析法。第三,杰出人物只是影响社会发展,绝对不能改变历史发展方向和总趋势。他们来自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业绩的成功。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参见:第五章,1,(2 (2)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参见:第三章,1、(2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社会实践中形成,不是先天的天赋的。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变化而变化,不是永恒不变的。 (2)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价值是标志主体需要和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相互关系的范畴。人作为主体要求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有自我价值。人作为客体应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有社会价值。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人的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人的社会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同时人的自我价值也被社会和他人承认。 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是历史的产物,受社会关系制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彻底解放,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2)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体力、智力、个性、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它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3)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辅导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413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6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0-16
浏览量: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