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犯罪心理学复习提纲

犯罪心理学复习提纲

举报
开通vip

犯罪心理学复习提纲犯罪心理学复习提纲 /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懂得如何去研究犯罪心 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学科体系。 2、掌握: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广义的说,犯罪心 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

犯罪心理学复习提纲
犯罪心理学复习提纲 /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懂得如何去研究犯罪心 理。 (三)考核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和考核要求 1、领会: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学科体系。 2、掌握: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广义的说,犯罪心 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 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相对广义说,即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3个反面: 其一,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包括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规律,犯罪人格的形成 和特征,有关刑事责任的心理因素(认识因素与认识能力,意志因素与控制能力, 感情状态机器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等; 其二,群体犯罪心理,主要研究在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特别是有组织犯罪)中, 各犯罪行为参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探讨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加重处 罚,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罚的心 理学依据(主观犯罪依据); 其三,有关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包括犯罪心理的预测,刑罚的心理效应,罪 犯心理的转化与矫治等。 1,犯罪心理绪论。 2,犯罪心理形成论。 3,犯罪心理类型论。 4,犯罪心理治理论。 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内容 犯罪行为是是一种反社会行为,犯罪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社会心理现象,因此, 犯罪心理学可看作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犯罪心理学要借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 基本任务是荧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犯罪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 因、过程,阐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 及教育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心理升微亿 依据,并在次基础上指定出符合心理规律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为智力日益严重的犯罪问题服务,以便达到维护社会治 安,保证社会安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目的,具有理论和实 践双重意义的目的。 一、 理论方面的任务 ?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推动临近学科的发展 首先,研究犯罪心理学必将推动心理学科的发展。 其次,研究犯罪心理学也将推动犯罪学和刑罚学的发展 二、 实践方面的任务 首先,通过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可为家庭、学校和 社会提供一些犯罪心理学的科学知识,以便更好的培养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 长,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发挥综合治理的最大效应。 其次,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可为公安,检查,法院等政 法部门的同志提供一些理论知识,以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 再次,通过研究犯罪的预测预防和矫治技术,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 共管,加强防范,提高整个社会的犯罪防范意识,减少和控制犯罪的机遇,以达 到维护社会的治安的目的, 此外,通过研究犯罪的教育改造,还可以为劳改部门的同志提供一些科学的教育 方法和改造措施,使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罪犯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减少和制止重新犯罪。 一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指导原则 ?系统性原则 ?个性观原则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二)个案追踪研究法 (三)心理测验法 (四)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了犯罪心理学国内及国外的发展简史,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目前 的研究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学习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学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对犯罪心理学目前的 研究现状有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它的发展趋势,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所用。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犯罪心理学的国内和国外发展历史。 2、掌握: 犯罪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一、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就注重从经济、道德、法律与犯罪的关系的角度 去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关于犯罪与人性、环境和教育等问题,我国古代许 多思想家的论述是值得今人思索的,这方面观点的影响远及世界。 二、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史 我国现代心理学开创于1920年代。犯罪心理学也有一定的传播。先有一批学者 翻译出版了一批犯罪心理学专著,同时一些大学也开设了犯罪心理学课程,我国 学者出版自己的专著,并在心理学杂志上刊登发表了一些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实验 报告或文章。 真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此外,从1950年 代以来,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三、国外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根据人们的骨骼和面貌等身体特点来评判一个人的心理 是善或恶,是否有犯罪心理。在犯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前,人们对犯 罪心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犯罪原因的探讨,并且大多是单一因素论。到19世纪 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人们开始运用科学实证 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其中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于 1872年发表《犯罪心理学纲要》,据此他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鼻祖”;意 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于1876年发表的《关于犯罪者之我见》是犯罪心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他被后人称为是“实证犯罪心理学的鼻祖”,是古 典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菲力于1884年发表的名著《犯罪社会学》被誉为是刑 事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作。1930年代,国际心理科学进入了繁荣时期。使犯罪 心理学真正从犯罪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了自己的历史。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1翻译出版了一批犯罪心理学专著 2公安与政法院校开设了犯罪心理学课程,有高等学校的教材,有些高校还招收 了犯罪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3形成了一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队伍,建立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 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犯罪与矫治心理专业委员会。 4创办学术期刊——《法制心理研究》以及《青少年犯罪研究》,《青少年犯罪问 题》等。 5开展了普及工作,使部分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把犯罪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 作中去。 6开展了国际性学术交流。 二国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西方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犯罪动机 2犯罪决策 3犯罪预测 少年犯罪心理及其预防、矫治仍然是西方犯罪心理学界的热门课题。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展望 1研究的多样话 2研究的实证化 3研究的深层次性 4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第三章 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各大流派,如生物学理论、社会学派理论和精神 分析学派理论,并介绍了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二)学习要求 掌握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内涵,了解它们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将来 的发展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内涵。 2、掌握: 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产生、发展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3、熟练掌握:犯罪心理学三大理论流派的内涵。 第三章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犯罪的生物学派理论 一产生与内涵 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犯罪心理学家龙勃罗梭是该学派的创始人。他认 为犯罪是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罪心理活动是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 的。1876年他的名著——《犯罪人论》问世,其理论基础是犯罪的生理遗传决 定论。 二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犯罪的生理因素作了广泛的探讨,不断丰富、发展和 修正了他的理论,形成了一些分支学说。 1体形说 2内分泌说 3染色体变异说 4脑电波说 综述,犯罪生物学派理论将心理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生理因素,认为人之所以 犯罪,是由于其生理因素异于常人。 第二节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一、 产生与内涵 该学派认为,犯罪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犯罪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无不受社会因 素的制约。 德国的犯罪学家、刑法学家李斯特是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 发展 1930年后,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分支学说。 1社会环境论 2模仿论 3不同接融论或差异结交论、异化交往论、不同联系论 4文化冲突论 5社会异常论 6标签理论 三、 发展趋势 班度拉认为,犯罪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得的,犯罪心理学的生主 要有三个方面来源 1观察学习 2凭直接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学习 3生物学因素 第三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一、理论产生 1本我或伊德 2自我 3超我 第四章 当前的犯罪态势和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当前的犯罪态势,如高危人群、犯罪数量和犯罪率、类型特 征、犯罪手段和方式、组织形式特征、性别比例特征等,同时也介绍了目前普遍 存在的犯罪心理类型。 (二)学习要求 了解当前犯罪的各种态势,并对当前的犯罪心理类型有所认识,为进一学习 和研究打好基础。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当前的犯罪态势。 2、掌握: 当前普遍存在的各种犯罪心理类型,并有所区分。 3、熟练掌握:目前犯罪所普遍采用的手段和方式以及各种类型的特征。 知识点 一当前的犯罪态势 (一)犯罪的高危人群 1从年龄特征来看,青少年是犯罪的高危人群。 2从职业特征来看,农村流动人口是犯罪的高危人群。 3从现实角度看,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现象突出 (二)犯罪数量和犯罪率 1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可能增多; 2经济犯罪将呈现质升量增的趋势,带有国际色彩的经济犯罪将大量出现; 3金融领域的经济犯罪将进一步升温; 4环境犯罪将日趋突出; 5以境内外国人犯罪为代表的涉外刑事案件将大副度增多; 6不正当竞争行为将进一步加剧,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也将增加。 (三)犯罪的类型特征 1涉及到金钱方面 的犯罪尤为突出 2财产犯罪仍将是主要类型; 3经济犯罪将会较大幅度上升; 4恐怖组织犯罪和危害国家安全方面的犯罪将面临新的挑战; 5跨国、跨地区的犯罪将更加猖獗,特别要警惕港、澳、台黑社会组织与大陆黑恶势 力 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6毒品犯罪可能更加严重; 7洗钱犯罪将更加突出; 8高科技犯罪将日益增多。 (四犯罪方式和手段特征 1暴力犯罪仍旧比较突出 2智能化犯罪越来越普遍。 3利用高科技手段的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 的智能型犯罪将成为新的犯罪增长点。 (五)犯罪的组织形式特征 1黑恶势力向农村基层组织的渗透 2有组织犯罪和带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出现及其扩张、蔓延。 3带有政治性质的犯罪组织的出现以及破坏活动。 (六)犯罪的性别特征 从犯罪的性别比例看,仍然以男性犯罪为主,但是,女性犯罪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当前普遍存在的各种犯罪心理类型 (一) 老实吃亏心理 (二) 攀比嫉妒心理 (三) 补偿回报心理 (四) 从众同流心理 (五) 浓缩人生心理 (六) 法不治众心理 (七) 偏激浮躁和仇恨报复心理 (八) 其他类型 的犯罪心理 1“转世换胎”心理 2掩盖心理 3享乐心理 4贪婪心理 5侥幸心理 6冒险心理 三目前犯罪所普遍采用的手段和方式以及各种类型的特征 1青少年犯罪的典型特征是重体能,暴力犯罪仍旧比较突出。抢劫、抢夺、强奸、杀 人、伤害等暴力犯罪占了绝大多数。 2利用高科技手段的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 的智能型犯罪将成为新的犯罪增长点。这类犯罪的犯罪主体具有高的文化程度,受过某种专业训练,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而且作案手段隐蔽、 易调查取证,往往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 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在因素的影响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外部因素,如时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 因素、周围文化的诱导等。 (二)学习要求 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机制。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 2、掌握: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机制。 3、熟练掌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科学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并把 握犯罪原因的分析方法。 知识点: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时空因素的影响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三)犯罪心理形成与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四)犯罪心理形成与不良文化的诱导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机制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时空因素的影响 1时间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1)犯罪的钟点特征:犯罪的钟点特征是指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犯罪行为的分布特征, 即一天中什么时间犯什么罪的人最多。因夜间的黑暗,以及人们疏于防备等无疑给犯 罪的发生带来一些方便。盗窃汽车、入室抢劫、拦路强奸等犯罪通常被称为“夜间犯 罪”。研究还发现,扒窃、过失致死等在白天发生的较多。这于上下班的交通拥挤时间, 以及下午时间司机精神较疲惫不无关系。 (2)犯罪的日期特征:有些犯罪在更长的时间段上也会出现一定的规律性。如交通肇 事罪和因酗酒引起的犯罪往往是周六、周日和周一较多。原因是有些国家采用的周薪 制有关。 (3)犯罪的季节特征:在一年四季中,随着季节的变化,犯罪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 针对财产方面的犯罪,其发案高峰时期往往在秋冬季节;针对人身的犯罪则在春夏季 间最多。原因见P74-75 2地域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不同区域犯罪规律:气温高的地区比寒冷地区的暴力性犯罪较多;政治文化中心尤 其是经济活动频繁地区的财产犯罪比暴力犯罪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侵犯人身的 犯罪较多;工矿地区针对认得犯罪较多等;同时地域的人口密度与犯罪的关系尤为密 切,它突出地表现为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犯罪现象有较大的差异。 ?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犯罪现象的差异:犯罪率城市高于农村;犯罪类型,城市的财 产犯罪多,农村的暴力犯罪多。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1家庭结构的缺陷:?缺损家庭?贫困家庭?有不道德、违法或犯罪成员的家庭?不 和睦的家庭。具体内容见P78-80 2家庭教育的缺陷: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法不当,或教养态度、观念的错 误,也足以诱发子女走上犯罪的道路。P80-81 ?过于严格?过于宽纵?差别对待?方法缺乏一贯性 (三)犯罪心理形成与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不良的学校教育会诱发少年犯罪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使学生产生挫折感;?使学 生失去学习兴趣和满足感;?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P82-85 1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薄弱 2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 3教育监督管理简单化 (四)犯罪心理形成与不良文化的诱导P86-91 1由多元文化的冲击形成的不良文化 2大众传播媒介中不良的诱导 3犯罪的亚文化 第六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内在因素的影响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内部因素,如犯罪者的需要、犯罪动机、犯罪者的智力特征、 犯罪者的气质特征、犯罪者的情绪和意志特征、犯罪者的性格特征、犯罪者的自我意识等。 (二)学习要求 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机制。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 2、掌握: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部因素的影响机制。 3、熟练掌握: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科学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部因素,并把握犯罪原因的 分析方法。 知识点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 (一)犯罪者的需要 (二)犯罪动机 (三)犯罪者的智力特征 (四)犯罪者的气质特征 (五)犯罪者的情绪和意志 (六)犯罪者的性格特征 (七)犯罪者的自我意识 二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部因素的影响机制。 (一)犯罪者的需要 1不良需要或不正当需要 2不现实需要 3合理需要 激起犯罪动机的需要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维持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和追求 奢侈生活的需要;?性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我确认的需要?自我 显示的需要?充实自 己的生活的需要?征服他人的需要?爱的需要?报复的需要?实现自己志向的需要。 (二)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是指推动或使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犯罪人之所以犯罪,从其心理方 面来看,就是存在着犯罪动机的缘故,是犯罪动机发挥作用的结果,正是在犯罪动机的推动 下,犯罪人才确定犯罪目的,选择犯罪方式,做出犯罪决定和实施犯罪行为的,因此,犯罪 动机是推动犯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直接心理动力,是促使犯罪人处于实施犯罪行为的积极状 态的内部原因。犯罪动机有如下特点:1、犯罪动机的主观性,2犯罪动机具有相对性;3 犯罪动机具有动态性;4犯罪动机具有低级性;5犯罪动机具有复杂性。犯罪动机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犯罪动机的形成是: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外部诱 因引起犯罪动机;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的转化:P108-111 不明显的犯罪动机:P111-114 (三)犯罪者的智力特征 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决定个体是否犯罪,智力水平与犯罪者采取什么手段密切相关。首 先,智力低下者容易产生缺乏理智的行为;其次智力障碍者容易出现兴奋而不能控制,容易 被人教唆、诱骗和玩弄。第三、智力优秀的人犯罪重思考、有预谋,犯罪容易得逞,犯罪之 后常常毁灭罪证,犯罪不容易被发现和侦破。而且理性色彩较重,往往还披上一件“合法” 的外衣。 (四)犯罪者的气质特征 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犯罪, 气质类型与犯罪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 气质可能影响他们选择的犯罪类型、犯罪手段和方式。具体内容见P122 (五)犯罪者的情绪和意志 1不良情绪的积累易导致犯罪行为 2两种剧烈情绪状态下的犯罪(激情状态下、应激状态下) 3情绪障碍与犯罪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情绪障碍都能引起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4犯罪者的意志特点:?行为目的选择的反社会性?意志选择缺乏果断性?缺乏自制力 (六)犯罪者的性格特征 犯罪行为与不良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不良性格引起的,不 良性格仅是造成行为人违法犯罪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下列不良性格特征容易引起行为人的 违法犯罪行为: 1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都缺乏责任感,生活态度轻率,没有明确的生活动机,嫉 妒心和报复心较强,对社会有种种不满。 2任性、卤莽、胆大妄为,无组织纪律性。 3情绪不稳定、喜驽无常、心境变化多端,神经质突出;情绪体验低级、庸俗、外显; 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美感扭曲、以奇为美,不符合社会规范。 4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明显地固执。爱钻牛角尖。 此外,自我中心主义、心胸狭隘、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感情脆弱、攻击性强、对挫折 忍受力差等不良性格特征也常常成为犯罪的动因。 (七)犯罪者的自我意识 人们的自我意识障碍也会引发一定的违法犯罪行为。他们对周围缺乏兴趣、没有精神、 不负责任。偏重物质享受,他们一方面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乐。另一方面又常常面临 着贫困感,这种消费心理的持续发展,就会养成彻底的利己主义,形成进行各种违法 犯罪的心理基础。 第七章 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根据主观差异而分成的两种犯罪心理:故意犯罪心理和过失犯罪心理, 内容包括它们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产生原因、防御机制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等。 (二)学习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并理解两种犯罪心理的内涵、心理表现、主要特征、产生原 因、防御机制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故意犯罪心理和过失犯罪心理的内涵。 2、掌握: 两种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 3、熟练掌握:两种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及防御机制,懂得如何预防这两类犯罪心理的 发生。 知识点: 一、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 (一)故意犯罪心理的内涵: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犯罪心理学理 论上,故意可从不同角度分为多种类型。最基本的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1.即时故意与预谋 故意。即时故意是指行为人事先并无犯罪意图和策划,仅因突然出现的意外2确定故意与不 确定故意。 (二)过失犯罪心理的内涵:我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 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二、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 (一)故意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 1、故意犯罪决意阶段的心理表现, 表现(1):犯罪决意一般经历了犯罪意图的萌生,经对有利于犯罪和不利于犯罪的诸因 素,以及犯罪行为将产生的利与弊反复权衡之后而形成的。机会犯罪决意和冲动犯罪决意更 系临时和突发生成,决意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较少反复周折或无明显的阶段性界限,但其形 成的心理过程同预谋犯罪决意一样,都将大致经理以下三个阶段: A.犯意的出现 B.动机的选择 C.经验和客观条件的影响 表现(2)故意犯罪人心理防卫的几种形式P141-142 A犯罪的合理化 B投射 C掩饰 D转移 2、实施犯罪阶段的心理表现 表现(1)犯罪预备阶段的心理 A犯罪预备的主要内容:准备犯罪工具;学习犯罪技术;收集有关情报;排除实施犯罪 障碍;勾结或教唆他人参与犯罪;制度犯罪行动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B影响犯罪预备的心理因素:犯罪人为保证顺利地达到目的而不致暴露,总是在自认为 准备充分后才实施犯罪。准备的质量取决于犯罪人的知识、能力、性格、经验以及其他有关 的主客观条件。 C促成犯罪预备行为实施的外界因素刺激:被害人突发的行为;与犯罪无关的第三人无 意识地为犯罪人提供了犯罪的方便条件;犯罪人急于实施决意中犯罪以达到其他目的;共犯 之间彼此互相促进。 表现(2)实施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内容: A主要内容:积极侵犯客体,实施犯罪目的;严守防御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不留犯罪痕迹;预防意外, 随时准备应急;伪装现场,干扰侦查。 B心理状态:恐惧;兴奋;欣喜;绝望和愤怒;冷静; C变更原定计划实施犯罪的心理:犯罪人 实施犯罪过程中突遇到意外的障碍;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突发新的犯罪动机。 表现(3)放弃实施犯罪的心理 A放弃实施犯罪的心理实质是因某种顾虑被迫放弃;受客观条件的阻碍和限制,犯罪人 已经无法顺利实施犯罪。 B犯罪人的心理冲突使其主动放弃实施犯罪 C放弃犯罪的行为表现:失望;恐怖不安;悔悟;厌倦。 3、实施犯罪后的心理表现 (1)犯罪未遂时的心理状态:懊恼;悔恨;愤怒;恐惧。 (2)犯罪既遂时的心理状态:满足;弛缓;精神紧张、联想混乱;悔悟;犹豫。 (二)过失犯罪心理的心理表现、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 1产生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1)决意不当(2)过失与注意义务的违反(3)过失与意识状态不佳(4)过失与行为态度:不满和怨恨的态度;敌对抗拒的态度;冷漠和轻视的态 度;骄傲自满的态度;偏颇的态度。 2过失犯罪的认识特征:(1)行为人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结果不一致;行为人的知识经验 与判断的欠缺和不当借鉴;(3)行为人的遗忘:记忆欠缺;再任困难。(4)错觉而产生过失行为。 3注意与过失犯罪:(1)不注意与认识错误;(2)不注意与判断错误。 4过失犯罪与其他心理因素:(1)过失与智能:不能一智能的高低来判断过失行为发生 可能性的大小。(2)过失与情感:激情状态下难以保持头脑清醒,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 为,从而容易引发事故;消极的心境容易使消极的行为演变为危害结果的事实;在应激状态 下发生过失的概率较高。(3)过失与意志,大多数过失犯罪的人意志品质都较低下;(4)过失行为与性格:不良品性容易引发过失犯罪。 第八章 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并介绍了根据年龄差异而分成的几种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中壮年犯罪心理及老年犯罪心理,内容包括各种犯罪心理的身心基础、行 为特征、心理分析、预防措施等。 (二)学习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并理解三个年龄阶段犯罪心理的内涵、身心基础、行为特征、 心理分析、预防措施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三个年龄阶段犯罪心理的内涵。 2、掌握: 三个年龄阶段犯罪心理的内涵、身心基础、行为特征。 3、熟练掌握:三个年龄阶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及防御机制,懂得如何预防犯罪心理 的发生。 知识点: 一、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一)犯罪率方面的年龄差异:青少年犯罪率较高;女性随着年龄增长犯罪率反而出现 上升趋势。 (二)犯罪类型上的年龄差异:少年犯罪多犯有简单的盗窃、流氓及其他轻微的罪行; 青年期暴力性犯罪及较严重的侵犯人身全权利的犯罪现象就大为增加;中年期多犯专业性较 强的罪行;老年期多实施与其生活经历相适宜的窝藏、教唆、奸淫幼女、传授犯罪方法及纵 火等犯罪。 (三)犯罪手段上的年龄差异:青少年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情景性、冲动性、体 能性、团伙性、缺乏预谋性等特点;中壮年人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预谋性、欺骗性、 智力性等特点;老年人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非体能性、单独性和情景性等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内涵、身心基础、行为特征 (一)内涵:青少年时期是指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和青年晚期(17、18岁——24、25岁)的统称。我国刑法第17条也明确规定:14周岁以下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时期;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为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该年龄阶段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 毒品、放火、爆炸罪行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时期,因为已满16 周岁的人,其智力和社会知识已有相当的发展,已具备了承担心房室责任的辨别和控制自己 行为的能力;但考虑到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所以,我国刑法规定,对 这部分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身心基础 1生理特点:(1)形态发育,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第二性征出现;(2)内分泌变化很大;(3)各项机能发育接近成熟。 2身心矛盾:(1)旺盛的精力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 (2)兴奋性高与控制能力低的矛盾;(3)性发育成熟与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 3心理冲突:(1)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冲突(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3)好奇心强烈与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冲突;(4)强烈的情绪冲动与理智控制较弱的冲突;(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三)行为特征 1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 2情境性 3戏谑性 4情绪性 5反复性 6暴力性和团伙性 (四)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及防御机制 1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2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3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4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好转,营养状况的改善,导致青少年的生理早熟, 使性的体验感提前,加之现实社会中性适应期的延长,可能是青少年性犯罪低龄化的主要原 因。当然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岁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 了激发作用。 三、中壮年犯罪心理内涵、身心基础、行为特征 (一)内涵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中壮年是指壮年期和中年期的统称,年龄在25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从犯罪形态看,中壮年人犯罪是整个犯罪现象中的典型形态;从犯罪数量来看, 中壮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犯罪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虽然中壮年人犯罪的案件数量没有青少 年热犯罪数量多,但是,中壮年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却可能远远大于青少年犯罪和老年犯罪, 中壮年人犯罪,特别是植物犯罪,直接关系到党风和廉正建设问题,因此,加强对中壮年人 犯罪心理的研究,对于有效防治国家公务员犯罪,反腐倡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等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 (二)身心基础 1生理发育特征,进入壮年期,人的生理发育完全成熟,并保持着较高的的机能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器官还会逐渐衰退。 2心理发展特征(1)认识特征,中壮年人的认识范围广,理解能力强。(2)情绪情感特征,情绪较为稳定,有较强的克制能力,较少出现出动行为,因此,中壮年人犯罪的理性 色彩较重。(3)意志特征,中壮年人意志坚定,一旦确定某种犯罪目的后,就会不惜一切代 价,以不懈的努力去实施这种目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4)个性特征,中壮年人的个性基本定型。首先,需要复杂多样;其次,性格逐渐定型,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等都有明确的 态度,并且具备了与此相适应的社会责任。能力强、知识经验丰富,所以,他们的犯罪手段 非常隐蔽、高明,充满了智能化特征。 (三)行为特征,具有典型的预谋性、独立性和功利性特点, 四、老年犯罪心理内涵、身心基础、行为特征 (一)内涵 进入老年期,人的身心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果老年人不能有效地调节和适应这些变 化,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歪曲的解脱方式,甚至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二)身心基础 1生理特点:运动系统功能退化,体能下降,决定了老年人不可能像青少年那样实施暴 力性犯罪。即使使用暴力,他们侵害的对象也只有儿童和其他老人。(2)感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够会发生退行性变化,但每种感觉系统的退行速度并不均衡。(3)神经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衰老和变化甚至还会发生老年心房智力障碍。可能导致其认识发生错误。(4)性机能的减退,但并没有丧失。(5)其他方面的生理机能也会呈衰退下降趋势。 2心理特点:(1)智力的变化的总趋势,是各种基本的认识能力逐渐下降衰退,但衰退 的速度并不一致。(2)情绪情感的变化,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情绪体验强烈;情感需 要经常得不到满足;(3)意志特征的变化,老年人的意志薄弱,表现为控制能力低;不良习 惯、行为方式难以改变,具有极强的守旧性、习惯性和固执性;老年人犯罪难以矫正,复发 率高。(4)性心理的变化及再婚心理;(5)人格的发展变化:自我中心;猜疑;保守;疑病; 牢骚等还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精神障碍。 (三)行为特征 1犯罪手段非暴力性 2犯罪形式的单独性 3犯罪类型的相对集中性 (四)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及防御机制 1原因 动机分析:A.追求享乐,欲壑难填;B.心胸狭窄,斤斤计较;C.精神空虚,无所事事;D.不堪虐待,以身试法;E.维护尊严,铤而走险;F.恶习较深,重操旧业;G.倚老卖老,藐视法律;H .革命“吃亏”,伺机补偿;I.老无所养,生活无着。 2预防 (1)自我预防:发挥余热;培养健康兴趣,参加有益活动;活到老,学到老,提高认 识水平。 (2)家庭预防: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贯彻执行《老年人权益保 护法》;子女对丧偶老年人再婚问题应予以理解和支持; (3)社会预防:要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要加强对离(退)休人 员的管理工作;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老年人的认识水平。使老年人知 法守法。 第九章 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女性犯罪心理和男性犯罪心理的概况和基本特征,以及犯罪成因。并介 绍了性别差异对犯罪的影响,重点对各种女性犯罪类型进行了心理分析。 (二)学习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并理解男女两种性别犯罪心理的内涵、特征、心理分析、预 防措施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男女性别犯罪心理的内涵。 2、掌握: 男女犯罪心理的内涵、行为特征。 3、熟练掌握:性别差异对犯罪的影响,女性犯罪心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知识点: 一、女性别犯罪心理的基本特征 (一)女性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二)犯罪类型以性犯罪为主 (三)犯罪手段以非暴力为主 (四)犯罪低龄化趋势加剧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犯罪人数都是男性高于女性。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与社会原因 (一)女性犯罪的心理成因 1认识能力低劣 2畸形发展的个人需要 3强烈的依附心理 4意志控制力的薄弱 (二)女性犯罪的社会成因 1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2不良文化的影响 3不良的家庭教育 4不良的人际交往 三、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性别差异对犯罪的影响) (一)认知特点 女性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男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因而女性的思维特点偏重于 形象性、具体性;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性和知觉速度比男性强;男性的数学能力和空 间想象能力比女性强。 (二)情感和意志特征:女性情感细腻丰富、敏感、易受暗示,由于意志力薄弱,控制 不了情绪的爆发而成为感情的俘虏。 (三)个性特点 1攻击性,男性往往比女性富于攻击性 2支配,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支配欲 3自信,男性具有较高的自信 4移情作用,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移情作用 5暗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暗示 四、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P210-211 (一)犯罪数量上的差异 女性犯罪少于男性犯罪,大约比例为1:10。 (二)犯罪手段上的差异 男性在犯罪手段上多采用具有主动性、进攻性的暴力手段为多,女性在犯罪手段上的特 点为被动性、欺骗性、非暴力性、隐蔽性。犯罪中多利用女性的性别特点作掩护进行犯罪。 (三)犯罪类型上的差异 男性多选择与体力、智力相当的暴力性、攻击性、智力性强的犯罪,女性犯罪多利用其 生理特点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信任进行犯罪。 (四)犯罪后的差异 犯罪后,男女在交付审判的比例,女性比男性少,女性犯罪后的不起诉率也比男性高。 五、女性犯罪心理分析P211--218 第十章 犯罪心理的经历差异 (一)课程内容 本章首先对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人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其内涵和基本特征,接着介绍了 初犯心理、累犯心理和惯犯心理,对它们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经验、主要类型、心理转 化和预防对策进行了阐述。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经历犯罪行为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 征,为预防、改造犯罪奠定基础。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及初犯、累犯、惯犯心理的内涵。 2、掌握:不同经历犯罪行为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征。 3、熟练掌握:不同经历犯罪行为人的心理转化和预防对策。 知识点: 一、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基于犯罪人在行为时的心理差异和犯罪行为深度的差异,将犯罪 人分为初犯、累犯和惯犯,这主要是根据犯罪人在年龄、性别、智能、气质等方面的特点, 分析犯罪人在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沾染恶习的深浅,犯罪动机和目的、犯罪手段和行为, 以及对犯罪后果的考虑等方面的差异为因素考虑的。 (一)初犯心理的内涵:是指第一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包括轻微的违法行为以及 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第一次犯罪,往往要经历许多矛盾,既有对犯罪所要达到的摸底的 追求、向往,又惧怕法律的处罚,同时,道德、良心仍存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态。(刑法理 论中的初犯,指行为人第一次实施犯罪,也就是说初犯是指第一次受有罪判决的罪犯。) (二)累犯心理的内涵:是指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一定时间内 又再行犯罪的罪犯。犯罪心理学上所研究的累犯概念,它与刑法学上的累犯概念在所受刑罚 处罚的种类、犯罪的时间间隔以及再犯罪名等方面都要广些,没有刑法学上的严格。这里, 累犯的概念是相对初犯的。 (三)惯犯心理的内涵:是指反复多次地实施同类违法犯罪的罪犯。犯罪心理学所研究 的惯犯主要是指反复多次的实施同类犯罪行为,以犯罪为常业,并且形成了犯罪习惯,将犯 罪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或以犯罪所得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犯罪分子。 二、不同经历犯罪行为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征 (一)初犯的心理特点 1心理状态 (1)恐惧;(2)侥幸;(3)悔过; 2初犯的犯罪动机 (1) 好奇(2)寻找刺激;(3)要求独立。 (二)累犯心理 1、人格特征 (1)好逸恶劳 (2)意志薄弱 (3)流氓成性 2、心理特征 (1)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2)情绪喜怒无常,控制力差 (3)动机斗争的复杂性 (三)惯犯心理 1、心理特征 (1)反社会意识的顽固化 (2)需要结构的畸形化 (3)犯罪习惯自动化 2、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的连续性 (2)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3)犯罪行为的疯狂性 三、不同经历犯罪行为人的心理转化和预防对策 (一)初犯的心理转化及预防 1、转化 (1)对他们加强法律教育,品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 (2)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管理体制 (3)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2、改造 (1)针对这类犯人,要采取惩罚与感化并用的方法 (2)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二)惯犯的心理的矫治 1、净化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 2、贯彻惩罚与教育结合的方针 3、社会各方面加强综合治理,避免重新犯罪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的组织形式差异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的组织形式差异及共同犯罪的行为特征,并详细介绍了一般共 同犯罪心理和有组织犯罪心理的特点及心理基础,并对预防提出了一些展望。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犯罪心理组织形式差异的概念、类型及共同犯罪心理的基 本特征及心理基础,从而为预防、惩治共同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犯罪心理的组织形式差异、一般共同犯罪心理和有组织犯罪心理的内涵。 2、掌握: 两种共同犯罪心理的内涵、心理基础、行为特征。 3、熟练掌握:两种共同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及防御机制。 知识点: 一、犯罪心理的组织形式差异 (一)犯罪心理的组织形式差异概念 是指在共同犯罪中,因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数少、犯罪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差别表现出 来的犯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二)一般共同犯罪的心理内涵 即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回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 决意参与共同犯罪,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特征:1、共同意向性 2、目的统一性 3、心理趋同性 4、心理相容性 (三)有组织犯罪的心理基础 1、相同的境遇 2、共同的需求和兴趣 3、心理契约 心理特征 1、 反社会意识增强 2、 罪责扩大,安全感增强 3、 犯罪组织的内聚力强 4、 权威与服从心理 5、 暗示与模仿心理 6、 代偿与相容心理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犯罪心理(上)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财产犯罪心理、暴力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具体的类型,并对其具体的犯罪 类型进行了心理分析、原因分析,介绍了它们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对其弱点进行了分析, 从而为预防和矫治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要求 了解财产犯罪心理、暴力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具体的类型,并对具体犯罪类型的心理、行 为特征、产生原因、防御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财产犯罪心理、暴力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具体的类型。 2、掌握: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心理状态下犯罪的特点和发生规律。 3、熟练掌握:财产犯罪、暴力犯罪的具体犯罪类型的产生原因、预测、矫治。 知识点: 一、财产犯罪的心理 (一)诈骗犯罪 1、概念 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产 的行为。 2、特征 心理特征 (1)认识特征 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第二,熟悉市场行情,了解经济法规,善于钻法律的空子 第三,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手段高明,很难被识破 (2)情绪、意志特征 情绪表现比较沉稳;意志活动主要表现为克服实施诈骗行为时自身伪装的缺陷 (3)个性特征 第一,具有冒险性 第二,外部形象往往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的,肯帮助人的 第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 (4)动机特征 极端个人主义,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蒙 生犯罪动机 行为特征 (1)伪装性 (2)狡猾性 (3)多变性 (4)短暂性 (5)非暴力性 (6)具有明显的行为痕迹 (二)、盗窃犯罪 1、概念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秘密的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产的行为 2、特征 心理特征 (1)在认识上,错误意识突出 (2)在情绪方面,恐惧与侥幸心理互相交错 (3)在意志方面,品质较薄弱 (4)需要结构畸形发展,利欲型或贪利型特征 (5)盗窃犯罪的习惯 行为特征 (1)预谋型,机会型,盗窃型 (2)单人盗窃,势单力薄,社会危害性不大 (3)二人以上共同盗窃,往往有一定的犯罪目标,有预谋,犯罪前有简单的分工,社 会危害较大 (4)盗窃犯罪集团,多数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有预谋的实施犯罪活动 二、暴力犯罪 (一)暴力犯罪 1、概念 是指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直接侵犯或危害到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一般包括 杀人罪、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等 2、特点 (1)犯罪主体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2)暴力犯罪的突发性 (3)暴力犯罪动机的复杂性 (4)暴力犯罪的恶劣性 3、原因 暴力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应当是一个因素群,是犯罪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 因素,以及受害人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预防对策 (1)改善社会环境,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社会调解和疏导工作,注意及时解决民事纠纷,防止矛盾激化 (4)发挥司法机关的积极作用,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管理,严厉打击暴力犯罪 (5)动员广大群众同暴力犯罪做斗争 (二)杀人犯 1、动机特征 (1)多样性和复杂性 (2)强烈的内在冲动性 (3)恶性转化性 2、其他心理特征 (1)情绪的激烈性 (2)攻击性 (3)推诿性 (4)意志薄弱 (三)抢劫犯罪 1、概念 指实行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使人不能抗拒或不知抗拒的方法,将公私财务据为己有的行 为。具有暴力犯罪和财产犯罪的双重性 2、特点 (1)抢劫犯罪的主体以青少年居多 (2)抢劫的手段和方法多样化 (3)抢劫犯罪的时间和地域特征 (4)抢劫目标的精心选择 3、心理特征 (1)抢劫犯罪人在认识上,往往具有反社会的野蛮英雄观 (2)犯罪人的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时甚至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 (3)希望获得需要的立刻满足是抢劫犯罪人的主要特点 (4)性格类型看,抢劫犯罪人多为兴奋型、外倾型人 (5)侥幸心理 (6)恶作剧心理 十三章 几种主要的犯罪心理(下)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毒品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具体的类型,并对其具体的犯罪 类型进行了心理分析、原因分析,介绍了它们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对其弱点进行了分析, 从而为预防和矫治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要求 了解毒品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具体的类型,并对具体犯罪类型的心理、行 为特征、产生原因、矫治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毒品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具体的类型。 2、掌握:毒品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状态下犯罪的特点和发生规律。 3、熟练掌握:毒品犯罪、变态犯罪的具体犯罪类型的产生原因、预测、矫治。 知识点: 一、毒品犯罪的心理特点和发生规律 (一)特点 1、贪婪欲望 2、侥幸心理 3、阴险狡诈 4、迷信“江湖意气” 5、紧张、恐惧与畏罪心理 (二)规律 毒品犯罪总是与吸毒消费密切相关的,要打击和预防毒品犯罪,必须要控制货物治理 吸毒问题。 二毒品犯罪产生的心理表现及矫正(心理演变) (一)吸毒初期的心理表现 1、盲目好奇,追求刺激 2、贪图享乐,寻求解脱 3、上当受骗,偏执你反 4、炫耀富有,追求时髦 如果及时加以强制戒毒,并彻底远离毒品,戒掉毒品的成功率就比较大;反之,就可能 演变为生理上对毒品的依赖 (二)吸毒中期的表现 中毒不深,想摆脱毒品,但又心存侥幸,经不起诱惑,逐渐由爱好毒品到依赖毒 品,再到沉溺与毒品不能自拔。 一旦成了心瘾,戒毒就比较困难了,且戒毒是要辅助以心理矫治,消除心瘾,否 则戒毒后容易出现复吸现象 (三)吸毒晚期的心理表现 心理上已经形成了对毒品的强烈依赖,此时,吸毒已成为强迫性行为,如果时间长 没有吸食毒品,不仅回产生生理性反应,而且会产生生理性反应 对晚期吸毒的人员进行药物胜利脱瘾治疗的同时,必须施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康复, 以矫治其变异的人格。 三、变态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具体的类型 (一)概念 指超出了正常范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异常 (二)类型及特点 1、变态人格 (1)犯罪一般没有预谋、无计划,多受偶然动机、感情冲动或本能欲望所驱使 (2)犯罪动机较模糊或短浅,违法目的不明显 (3)犯罪前后不隐蔽也不逃避责任,自我保护性差,害人害己 2、性变态 (1)一般是有预谋有计划的作案,对侵害对象有一定的选择性 (2)有自我保护能力,往往会采取某些掩饰罪行和逃避大家的反侦察手段 (3)作案的手段、方式较为固定,常常连续作案,直到被抓;甚至受到打击、处理后, 仍会旧病复发,难与改正 (4)有些性变态的作案手段比较凶残、野蛮,暴力性突出。 (5)缺乏罪恶感,抓后比较容易交代问题,对违法犯罪的过程都能较清楚的陈述 3、精神病人 四、变态犯罪的具体犯罪类型的产生原因、预测、矫治 (一)形成原因 1、生理因素 2、心理因素 3、环境因素 (二)矫治措施 1、心理疗法 2、行为疗法 3、生物反馈疗法 第十四章 犯罪心理的预测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犯罪心理预测的概念、分类、内容,使学生了解了犯罪心理预测的基本内涵, 在此基础上又介绍了犯罪心理预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以培养学生犯罪心理预测的能 力。 (二)学习要求 理解犯罪心理预测的基本内涵,了解它的具体分类,掌握犯罪心理预测的基本方法和实 施步骤。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犯罪心理预测的概念、分类、内容。 2、掌握: 犯罪心理预测的基本内涵。 3、熟练掌握:犯罪心理犯罪心理预测的基本内涵的基本方法和实施步骤。 知识点: 一、犯罪心理预测 (一)概念 就是经过深入调查,在科学、准确、全面地掌握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犯罪资料,准确 把握犯罪产生的客观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统计学、 逻辑学和数学等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和技术处理,揭示犯罪原因、条件相关因素 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活动的规律性,并对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未来发展趋势、犯罪种类、 犯罪人员构成、犯罪类型分布、犯罪手段和方式,以及某些个体犯罪和重复犯罪的可能性等 进行事先测定与推估的犯罪心理研究工作过程。 (二)分类 1、从对象上可分为社会总体、局部与个体预测 2、从形式上可分为综合、分类和单项预测 3、从时间上可分为近、中、远期预测 4、从性质上可划分为定性和定量预测 (三)内容 1、犯罪率的预测 2、犯罪类型的预测 3、犯罪人的预测 4、犯罪侵害的客体的预测 5、犯罪形态的预测 6、犯罪手段的预测 7、犯罪时间的预测 8、犯罪空间的预测 9、犯罪趋势的预测 (四)方法 1、直观型预测法 (1)专家预测法 (2)特尔斐预测法 组织准备阶段 预测问题的确定 预测过程 预测结论的处理和表达 2、探索型预测法 假设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变,从现状推测未来的方法 3、规范型预测法 (1)相关树预测法 (2)因素分析法 (3)指数分析法 4、反馈型预测法 5、初犯预测与再犯预测法 (1)对尚未犯罪的人的预测 (2)对重新犯罪的预测 6、犯罪心理预测的基本步骤 (1)明确预测的目的、任务 (2)搜集和审核预测所需的资料 (3)确定预测模型和预测方法 (4)资料的分类与汇总 (5)估计参数和进行预测 (6)分析预测误差 (7)提出预测报告 第十五章 犯罪心理预防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对犯罪心理预防的概念、原理和特点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又介绍了犯罪心 理预防的功能以及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以培养学生犯罪心理预防的实施能力。 (二)学习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犯罪心理预防的概念、原理和特点,掌握预防的方法,为预防、减少 和控制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对策。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犯罪心理预防的概念、原理和特点。 2、掌握:犯罪心理预防的概念及预防的基本方法。 3、熟练掌握: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知识点: 一、犯罪心理预防 (一)概念 是指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过程,其作用在于增强人的社会适应 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场合下能够作出符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 范的行为选择。它是针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的变化规律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 削弱和排除形成犯罪动机的因素,从根本上防止犯罪的发生的活动。 (二)原理和特点 1、犯罪心理预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 2、心理预防是教育培养和自我修养的结合 3、心理预防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 4、心理预防是一种积极预防,它面向所有社会成员 (三)基本途径 1、加强社会教育——促进人的持续社会化 (1)不断完善社会环境 (2)广泛传授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 (3)重视开展心理卫生工作 2、引导自我修养——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1)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 (2)促进自我意向的进一步发展 (3)培养积极自我体验 (4)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第十六章 刑罚预防的心理分析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刑罚预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刑罚一般预防和刑罚特殊预防的心理功 能进行了阐述,了解了它们的具体功能和影响因素。最后对刑罚预防的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心 理分析。 (二)学习要求 了解刑罚预防的内涵,刑罚一般预防和刑罚特殊预防的具体心理功能及它们的影响因 素,并且理解影响刑罚预防效果的各方面因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刑罚预防的内涵。 2、掌握:刑罚一般预防和刑罚特殊预防的具体心理功能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3、熟练掌握:影响刑罚预防效果的各方面因素。 知识点: 一刑罚预防的内涵 刑罚作用于社会成员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称为刑罚的心理效应。 因为人的心理具有认知并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并在认知和反映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心理 特征。作为刑罚客体的人同样如此。正是这种认知活动组成了社会成员与刑罚之间彼此沟通 的桥梁和纽带,并在彼此作用过程中,使社会成员将刑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刑 事法律意识。同时,人在认识过程中,必然会体验到一定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多极性的特 点,它对刑罚心理效应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二 二、刑罚一般预防的具体心理功能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一)功能 1教育功能 2威慑功能 3抑制功能 4刑罚的补偿功能和安抚功能 (二)影响因素 1个体身心特点对一般预防的影响 2犯罪类型对一般预防的影响 3治安状况对一般预防的影响 4地域因素对一般预防的影响 三、刑罚特殊预防的具体心理功能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一)功能 1惩罚功能 2个别威慑功能 3感化功能 4教育改造功能 (二)影响因素 1刑事立法与特殊预防 2刑事审判活动与特殊预防 3刑罚执行与特殊预防 四、影响刑罚预防效果的各方面因素 (一)刑罚规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不应当受惩罚的行为规定的刑罚 2当制裁的行为没有规定刑罚 3对同样的犯罪行为规定不同的刑罚 4对较轻的犯罪定较中的刑罚而对较重的犯罪规定较轻的刑罚 5刑罚方法过于严厉 (二)刑罚适用中的不公正对预防效果的影响 1对同一犯罪判处的刑罚因时而异 2对同一犯罪判处的刑罚因地而异 3对同一犯罪判处的刑罚因人而异 4司法腐败导致的不公正 (三)刑罚执行中的弊端对预防效果的影响 1对监内执行的犯罪人监管不当 2对犯罪人执行死刑的不当 3监外执行不当 4对财产刑的执行不当 5刑罚裁量与执行脱节 第十七章 犯罪心理的揭露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侦查心理、预审心理、刑事审判心理的概念、特点、意义,并对它们的 实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包括进行犯罪现场的心理分析、提高预审质量的心理学对策、 分析影响因素等。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侦查人员在揭露犯罪心理的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 化规律,学习、掌握在侦查、预审、审判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和策略,为进一步提高素质,提 高工作效率作准备。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侦查心理、预审心理、刑事审判心理的概念、特点、意义。 2、掌握:侦查人员在不同侦查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以及在揭露犯罪心理过程中 常用的策略。 3、熟练掌握:侦查、预审、审判的基本方法、实施途径和基本策略。 知识点: 一、侦察心理 概念:是研究在刑事侦察过程中,侦察员、犯罪人以及其他诉讼关系人的心理活动 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特点:侦察过程中的心理表现不仅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具 体表现在侦察与反侦察心理活动的较量方面,体现出对抗性的特点;侦察心理所表现的特点 也是一种与犯罪行为有关的特殊人际交往以及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些人群的交往涉及利益冲 突,各自的目的不同,加之需要和认识的差异,因而这种人际交往不是以合作为开端,往往 是以不公开或公开的对立为前提的。 意义:1、研究侦察心理是与现代化犯罪作斗争的需要 2、研究侦察心理是使刑事侦察工作科学化的基础 3、研究侦察心理是提高侦察人员基本素质的有效途径 方法和策略:1、犯罪个性特征的分析 a、通过对犯罪行为形成痕迹物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犯罪人的需要特征 和动机特征。 b、通过对犯罪现场几作案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犯罪人的知识结构、经验、 作案技巧及其他智能情况,从其作案的技术方法,熟练程度可以分析出 犯罪的特殊能力水平。 c、消极的性格虽然不是必然要产生犯罪,但性格上的弱点往往容易导致违 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d、个性的稳定特征,可以为侦察人员确定侦察方向、范围,增加侦察工作 的主动性,减少盲动性。 2、对犯罪活动特点的分析 a、通过对犯罪人动作技能的分析,可以分析罪犯的犯罪经验和经历。 b、通过动作的技巧水平,可以分析罪犯的职业特点。 c、对现场痕迹仔细观察分析,可以获知犯罪人的某些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预审心理 预审工作的阶段性特点 1、心理准备阶段 主要是熟悉审讯材料和拟定审讯活动计划,审讯人员还必须 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2、活动阶段 a、先导部分 b、假如预审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时期 c、具体审讯阶段 d、比较分析活动 3、终结阶段 预审工作的心理特点(规律) 1、认知规律与态度变化 预审人员要掌握以下方面:一是刺激的目的性;二 是刺激的层次性;三是反应的选择性,同时还要注意诉讼参与人在审讯活动中的态度变化和 采取的相应的行为。 2、情绪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被审讯人一方面要消除其紧张情绪,使其在正常心 态下交代犯罪事实;另一方面要打消其疑虑,让其老实交代;同时还要应感情刺激的方法,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情绪感情,让其主动交代。总之,要通过与被审讯人之间建立 良好的心理接触,使其情绪回到正常和理智的状态,消除其消极心理,被审讯人才会有正确 地判断周围事物和对待审讯的心理条件。 3、个性规律 要使审讯的策略和方法产生预期的效果,就必须通过审讯和其他 形式的接触了解被审讯人的个性及心理状态,掌握其个性不同的心理特点,从而因人而异, 对症下药,抓住时机,突破被审讯人的心理防线,掌握审讯的主动权,使被审讯人能主动交 代罪行。 4、行为反应规律 被审讯人回不自觉地表现出行为上的反应与变化,这是复杂 心理活动的外化反应。除了从人的语言可以直接了解外,当其心理处于紧张状态时,人就会 不自觉出现反常行为,通过这些反常行为的研究、分析,就可甄别被审讯人是否做伪证。 预审心理对策的适用 1、适用对象与心理对策的选择 要根据其个性心理特征,确定其适用心理对策 的节奏、频率,从而产生预期的效果;考虑诉讼参加人的态度;注意诉讼参加人的情绪特征。 2、预审情势的确定 a案件性质 b罪行被揭露的程度 c证据材料被揭露的程度 d被审问人在讯问中的态度 e证人、被询问人对询问的配合情况 f预审员的能力和对案件的反省程度 g已经采用过的预审对策和预审计划的执行情况 提高预审质量的心理学对策 1、审讯的心理方法 自由陈述法;问答法;影响情绪法;影响注意法;暗示法, 此外还有联想反应讯问法、复述讯问法、自由联想讯问法、填词和删词讯问法、自由交谈讯 问法等方法。在审讯中还可运用测谎器、录音、录象等辅助设备来了解被讯问人的心理活动, 帮助辨别伪证,认定犯罪嫌疑人和知情人,对犯罪份子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为突破安静创 造条件。 2、对不同类型犯罪嫌疑人审讯的心理方(P371—376) a不同个性特征 b不同犯罪经历 c不同年龄特征 d不同性别特征 e不同心理状态 (有侥幸心理的犯罪人、有畏罪心理的犯罪人、有抗拒心理的犯罪人) 三、刑事审判心理 (一)影响定罪量刑的心理因素 1、审判人的性格 2、审判人员的年龄 3、 审判人员的经历 4、判例和量刑习惯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5、审判人员的执法动机 6、公众情绪和社会舆论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第十八章 犯罪心理的矫正 (一)课程内容 本章对犯罪心理矫正、犯罪心理诊断、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基本内容、功能和分类等 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介绍了实施犯罪心理矫正、犯罪心理诊断、罪犯心理矫治的基本技术 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 (二)学习要求 理解犯罪心理矫正、犯罪心理诊断、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基本内容、功能和分类,掌 握实施犯罪心理矫正、犯罪心理诊断、罪犯心理矫治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犯罪心理矫正、犯罪心理诊断、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基本内容、功能和分 类。 2、掌握: 犯罪心理矫正、犯罪心理诊断、罪犯心理矫治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3、熟练掌握:犯罪心理矫正、犯罪心理诊断、罪犯心理矫治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知识点: 一、犯罪心理矫正 概念:是指改变犯罪思想、情感与行为,帮助犯罪人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 内容:首先深入剖析罪犯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和相关因素,充分了解罪犯犯罪 心理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特点,这是进行心理矫正的前提条件;其次,掌握罪犯在不同改 造阶段的心理状态,它一方面可以了解心理矫正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也可即使分析存在的 问题,为进一步的矫正工作找出工作重点;再次,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从而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 二、犯罪心理诊断 概念:运用多种方法查明犯罪人心理特征、行为倾向及其与犯罪的关系从而为犯罪 适用法律、矫正治疗提供依据的活动。 内容:1、犯罪心理现状 2、犯罪原因:内在心理因素、外在环境因素 功能:评价功能、分类功能、预测功能 种类:早期诊断、审判时诊断、监所诊断 技术和方法:1、生活经理调查 a、发育状况 b、家庭及近邻状况 c、学业与职业情况 d、交友关系 e、兴趣爱好 f、违法犯罪情况 2、面谈 3、行为观察 a、能力特征 b、意志特征 c、人际关系状况 4、心理测验 a、智力测验 b、人格测验 c、态度测验 d、性向测验 5、犯罪行为分析 三、犯罪心理矫治 概念:是利用心理学、精神病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消除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不良 行为习惯,帮助犯罪人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一切方法与活动。 内容:1、增强犯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 2、帮助犯罪人改变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 3、疏导犯罪人的消极情绪 4、培养犯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5、纠正犯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 分类:1、以治疗地点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a、矫正机构治疗 b、门诊治疗 c、社区治疗 2、以一次治疗的人数为标准 a、个别治疗 b、集体治疗 3、以对被中立者心理行为干预的水平为标准 a、支持性心理疗法 b、分析性治疗 c、训练性治疗 技术和方法:1、精神分析法 a、自由联想法 b、梦境分析法 2、行为疗法 a、系统脱敏法 b、厌恶疗法 c、操作性治疗方法 e、代币法 3、认知疗法 4、现实疗法 a、在犯罪人和治疗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坦诚的和真正的关系 b、治疗者应向犯罪人说明,他本人是能够被现实所接受的,但 他不负责任的行为却是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 c、治疗着应该教给犯罪人在现实条件下满足他的需要的更好的 方法 5、内省疗法 6、心理剧
本文档为【犯罪心理学复习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5446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2KB
软件:Word
页数:5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