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什么是教育技术学

什么是教育技术学

举报
开通vip

什么是教育技术学什么是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学习目标 熟悉教育技术学的概念和定义,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把握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 学习方法 浏览课程网页,结合本章末尾所附的参考资源进行学习。如有疑难问自学为主, 题,可以在论坛中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给我们来信。 学习进度 教育技术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教育技术参与教育过程,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 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活动的一...

什么是教育技术学
什么是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学习目标 熟悉教育技术学的概念和定义,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把握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 学习方法 浏览课程网页,结合本章末尾所附的参考资源进行学习。如有疑难问自学为主, 题,可以在论坛中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给我们来信。 学习进度 教育技术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教育技术参与教育过程,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 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谓源远流长,但那主要是针对它所涉及的教学媒体而言的。人们真正使用教育技术这个术语,并围绕它形成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则是本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当然它有一个孕育期和生长期,那至多也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教育技术概念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概念与定义 本节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 一、教育技术的名称演变 1(视觉教育 2(视听教育 3(视听传播 4(教育技术 二、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1(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 2(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3(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三、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关系 1(电化教育的由来 2(电化教育的局限性 3(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一、教育技术的名称演变 1、视觉教育 17,18世纪,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等人倡导的直观教学主要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本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出现了许多机械的、电动的信息传播媒体。最早问世的如照相、幻灯和无声电影等,它们可以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于是产生了所谓经验的视觉教育的概念。视觉教育与直观教育在理念上是完全接轨的,区别在于所涉及的媒体种类不同。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学科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视觉教育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视觉教材,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由此,也出现过视觉辅助和视觉教具的名称。1937年, 霍邦 (C. F. Hoban)等人在《课程的视觉化》一书中提出了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如图1-1所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对视觉化教材进行分类的模式。 图1-1 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 这个模式主要以教具为基准,按其所提供的教材的具体,抽象程度排列成示意图:从实地见习开始,它提供的教材最具体;越向上,具体性逐渐减少而抽象性逐渐增加;相对来说,言语最抽象。 2、视听教育 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 在诸多关于视听教育的研究中,堪称代表的是戴尔(E. Dale)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该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根据 (图1,2)。 图1-2 戴尔的经验之塔与布鲁纳的教学活动分类方案 “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是:1. 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2.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3. 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4. 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从总体上看,视听教育的概念与视觉教育没有很大的差异,没有质的飞跃,主要是把原先的视觉辅助扩充成了视听辅助工具。然而至50年代初,有两种并行的新的理论观点开始渗入视听教育领域,那就是传播理论和早期的系统观念,它们逐渐引发了教育技术领域的一次质的飞跃。 3、视听传播 进入50年代以后,西方学校中视听设备和资料剧增,教育电视由实验阶段迈入实用阶段,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风靡一时,计算机辅助教育开始了实验研究。这些新的媒体手段的开发和推广使用给视听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由H. D. 拉斯维尔等人在40年代创立的传播学开始向相关领域渗透,有人已将教学过程作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加以研究。 196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研讨什么是视听教育。196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另外,许多研讨视听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趋向于采用传播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 传播的概念和原理引入视听教学领域后,使广大专业工作者茅塞顿开,把眼光从表态的、单维的物质手段的方面转向了动态的、多维的教学过程的方面。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视听领域的实践范畴和理论框架,即由仅仅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充分关注教学信息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等),经由各种渠道(媒体等),传递到接受者(学生)的整个传播过程。又由于教学信息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多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播理论必然会与跟它差不多同时形成的系统馆观念汇合,共同影响“视听教育”向“视听传播”的过程。 至此,教育界利用视听媒体术语取代原来的视听辅助名称,并有了硬件和软件之分;视听教材被视为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而不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这时,比视听媒体术语更具包容性的名词教学资源暂露头角。学者们将关注的焦点从原先的视听教具逐渐转向整体的教学传播过程以及教学系统这一宏观层面。这种更新了的见解集中体现在伊利 (D. P. Ely ) 在1963年提出的一个模式中。如图1,3所示。 图1-3 教育传播过程中的视听关系 4、教育技术 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教育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因此,在当时美国视听教育协会主席J. D. 芬恩的建议下,由伊利领导成立了“定义和术语委员会”,致力于领域范畴、名称和定义的界定。该委员会在1963年发表的一份有关专题报告中坦露:“视听传 播这一名称是为了方便起见而采用的,如果今后有比这更合适的名称的话,肯定会取而代之的。” 果然不久,在该协会1965年出版的《视听教学》杂志上,出现了视听教育、教育传播、学习资源、教学媒介、视听传播、教学技术、教育技术等诸多名称同时并用的现象。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经过大会表决,根据多数代表意见,决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名称确定以后,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1970年,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给总编和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教育技术可以按两种方式加以定义。在较为人们熟悉的教育技术意义上,是指产生于传播革命的媒体,这些媒体可以与教师、课本和黑板一起来为教学目的服务„„组成教育技术的部分包括电视、电影、投影器、计算机和其他‘硬件’、‘软件’项目„„ 第二种亦即不太为人们所熟悉的教育技术的定义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体或设备。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技术超过了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它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的方法。”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全新的定义: 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我们用图1-4来刻画AECT’94定义的结构,它明确定义了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态、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定义中没有直接描述媒体,表明教育技术已从硬技术进化到软技术,即以技术方法和方法论为主体的学科。当然,这并不排斥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作用,它实际上是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支撑技术。 图1-4 关于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的结构 我们注意到,这个定义将原来的“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改为“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因为有人认为教育技术只关心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而教学技术可以包括技术在教学与培训中的应用;也有人认为教育技术的概念范围太宽泛,而教学技术则集中于教学问题。但在一般情况下,国际上将这两个术语作为同义词。并且国内也习惯于教育技术的称呼,因此,本书不拟刻意讨论它们的区别。 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和创造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需求出发,建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大系统。 结合AECT的94新定义,我们可以将教育技术的概念理解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媒体与教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远程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技术等内容。 二、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1、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 任何领域都利用各种资源来工作,教育技术所涉及的是能被用来促进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就是学习者能够与之发生有意义联系的资料、人和物。 有些资源是专门为学习的目的而设计的,通常称它们为教材或教学资源。另外有些资源是为其他目的所设计,而能为学习者所利用的,可以称它们为现实世界的资源。无论是设计的或被利用的学习资源都具有五种形态,即人员、资料、设备、活动和环境。 (一)人员 所谓设计出来的学习资源的人员,是指那些组成一个学校教育系统的教职员工。为了行使职能,他们须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所谓被利用的学习资源的人员,是 指那些从事其他职业,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人。根据需要,他们发挥专家或顾问的作用,被临时聘来做促进学习的工作。 (二)资料 资料是带有信息的学习资源。作为设计出来的学习资源的资料叫做教材或教学软件,如印刷课本、教学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挂图、计算机课件等。作为被利用的学习资源的资料尽管采取同样的物质载体(书本、音带、像带等),但其信息主要适用于其他场合,如专题画展、经典名著、优秀影视片等,一旦需要,它们可以充当学习的参考资料, (三)设备 设备是指那些有助于贮存、传递和呈现教学信息的学习资源。专门设计的作为学习资源的设备包括黑板、直观教具、实验仪器、视听装置等。能被利用为学习资源的设备有如复印机、示波器、计算机等,甚至一些看上去与教育不相干的东西。 (四)活动 活动是与其他资源结合在一起而发挥作用的学习资源。它通常包括一套明确的目的、具体的材料和特定的方法。虽然大多数教学活动都是经过专门设计的,如集体讲授、课堂讨论、程序教学等,但也有一些教学任务可以利用游乐、旅行和相关的社会实践来完成。 (五)环境 环境是学生与其他资源发生联系的地方或空间,学习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设计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主要是教学楼、图书馆、操场、实习场所等。同样,能作为学习资源利用的环境条件也是很多的,如历史遗迹、工厂、农田、博物馆等。 2、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各种学习资源并不总是能够促进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将其有效地综合利用。因此,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把眼光放在教与学的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及其整体组织上,关注起用科学的系统方法来理解和开发作为整体的各个层次的教育系统,而包括教学媒体在内的学习资源仅是教学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系统方法主张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研究它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达到有目的地控制系统的发展,获得最优化的效果的目标。它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系统方法的主张,对教育技术的科学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教育技术中的系统方法是一个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开发和实施教育的自我纠正的、逻辑的过程。它提供了一种程序化的框架:首先是明确系统的目的;其次是对目的进行分析,以找到实现目的的最佳方法;接着选择最适于发挥该系统成功性能的组成部分;最后对系统进行连续的评价,为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及性能开展修改工作而提供基础。 进一步具体化的话,其步骤为:阐释和分解既定的教育目标;分析满足目标所需要的教育任务和内容;制定教育策略;安排教育顺序;选择教育媒体;开发和确定必要的学习资源;评价教育策略和学习资源的效果;修改策略和资源直到有效。 可见,作为“总战略”要素的系统方法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内涵的核心。在教育技术中,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育过程的目的,与开发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追求教育活动的最优化。 3、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并实践能够达到最大教育效果的具体操作,而教育的效果是在教育控制的作用下取得的,所以要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就要实现对教育的最优控制。达到最大教育效果的具体操作主要包括四项。 (一)选择和排列最优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归根结底是使受教育者具有真、善、美的价值观和出色的解决问题能力,获得完满的人格发展。但是,达到这种教育目标的具体的从属目标的系列及其幅度,从属目标的数量和排列方法等都是可以不同的。因此,使用这些从属目标的数量和排列方法也都是可以不同的。因此,使这些从属目标的系列与特定的学生对象匹配起来,加以最优化的排列,是极其重要的。 (二)选择和使用最优教育效果的测度 在实施某种教育影响之前,学生处于怎样的变化;在这种教育影响之后,又变成了怎样的状态,都必须予以明确。为此,需要确定衡量教育效果的测度,并用同一尺度,衡量教学活动前后的学习水平。 (三)选择和采用最优的教学活动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对某些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施以特定的教育目标系列,往往是预先决定的。这时有必要从许多教学活动项目中选择最优活动,以便使学生能够从教学前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到实现教育目标时的水平和能力。 (四)选择最优的环境条件 在选择教学活动的同时或稍后,还要选择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牵涉的范围很广,包括与各种教材、教具、设备设施、学习情景有关的的其他 人、学习集体,围绕学生的自然环境、社区环境等。只有凭借最优的环境条件,才能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教育最优化的控制项目一般包括教育的时间量(t)、教学的信息量(u)、学习的负担量(c)、教育的成本(s)、学习的成绩(w)。如以E表示教育最优化程序,则有:E,f(w,s,c,u,t)。它表明最优化教育应是这五个量的函数,应以时间最短、教学量最多、负担最轻、成本最低、成绩最高来达到教育最优。 三、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关系 1、电化教育的由来 电化教育一词,是本世纪30年代在我国出现的。究其来源,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是陈友松和戴公亮的说法,即1936年他们看到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署出版的《学校生活》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把西方国家已经崛起的视听教育统称为Electrifying Education,认为可将它译作电化教育。但视听教育所包含的媒体或资源并不都与电有关,于是建议从视听教育手段中选取效果较好,需要用电的四种媒体,即幻灯、电影、播音、电视归作一类,并将采取这类媒体进行的教育活动称为电化教育。 二是刘之常的说法,即电化教育是在1934年由镇江民众教育馆提出来的。当时他们认为,教育电影、教育播音以及幻灯等,都是利用电能来传播教学信息的,鉴于此该馆于1935年就已将电影放映厅称为电化教育放映场。 三是舒新城的说法,即电化教育是1933年陈礼江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时提出来的,其内容指教育电影和教育广播。 我国较为正式地使用电化教育一词始于1936年,当时的教育部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由各地选派学员参加。学员结业后,就将电化教育名称带回各地。这以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陆续正式使用电化教育名称,并推广沿用至今。 2、电化教育的局限性 对于电化教育这个名称,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所说,是“利用幻灯、投影器、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程序学习机和电子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及相应的教材进行的教育活动”。传到国外,《国际教育辞典》把它解释为“中文用以说明借助收音机和电视之类所进行的教育的术语”。显然,电化教育这个概念对其所涉及的传播媒体的范围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即限于所谓的电能和电子传播媒体。 这就带来了一些长期困挠人们的问题。首先,电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利用或借助电能和电子传播媒体能够完成教育任务吗,对此人们早就作出了否定的回答。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条在我国目前占重要地位,影响最广的电化教育定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且不说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的界限不明不白,如果运用了所谓的现代教育媒体,而没有与所谓的传统教育媒体相结合,或者结合的不恰当,那算不算电化教育呢, 同时,幻灯机、收音机算不算现代教育媒体,电视机、电子计算机是不是主要由电在发挥威力,教师围绕一个知识点,用了1张投影片和2张挂图,算不算进行了电化教育,电教人员参与一堂课的设计,不需要使用电子传播媒体,是不是不务正业, 此外,以应用现代化电子传播媒体为基本出发点的电化教育所引伸出来的一些术语,如“电教课”、“电教教法”、“电化教学设计”等,曾使许多教师产生迷惑:一堂课上放几分钟幻灯算是电教课,教学内容要点由投影器呈示算是电教教法,但若用挂图代替幻灯,用板书代替投影,其他什么都不变,怎又标志为传统课和传统教法了呢,尽管电化教育的涵义没有这么简单,但客观上这种“电”与“非电”的划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确实限定了广大教师的认识,甚至影响了他们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积极性,同时也束缚了不少电教人员的手脚。 3、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教育技术名称来源于国外,现已在我国正式使用。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从概念的本质上说,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是相同的,两者都具有应用科学属性,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最优化。两者的特点、功能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相同或相近的,都是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教与学的理论、方法去控制教学过程。 但是从概念的涵盖面来看,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教育技术指的是所有的学习资源,包括与教育有关的一切可操作的要素;而电化教育所涉及的则主要是利用科技新成果发展起来的声、像教学媒体。由此,在处理问题的方法方面,教育技术主要采用了系统的方法,它所考虑的是整个教育的大系统,即“教与学总体过程的系统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它能运用于教育系统的不同的层次,可以是教育规划方面的宏观问题,也可以是课程开发层次的问题,还可以是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而电化教育虽然也用系统的方法来考虑、处理问题,但它的重点放在电子传播媒体的选择、组合和应用的小系统。当然,电化教育有时也涉及到较大范围的问题,不过更多的情况是大中系统的其他因素作为不变条件,而主要去研究小系统的控制和变化效果。 如此看来,电化教育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部分,是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是注重现代媒体的开发和利用的阶段性的教育技术,是狭义的教育技术。那么,就现在的特定的阶段来说,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这两个名称哪个好一些呢, 先从形式上看,相对电化教育的非电化教育,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就是以传统媒体进行的教育。而教育中各种媒体是分不开的,人为分开就是自我孤立。于是,什么电教课、电教过程、电教教法等两级术语就显得很苍白,没有生命力了。 教育技术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与它相对应的方面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教育技术与这些范畴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性就无可非议。再从实质上看,抽去这两个概念的公因式或同类项“教育”,剩下的是“电化”和“技术”。什么是“电化”,它无非就是电气化和电子化的现代媒体及其应用,由此带来的上述局限性就无法回避。什么是“技术”,技术是“科学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实际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包括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前者指解决实际任务中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如教学媒体;后者指解决实际任务中使用的策略和技巧,如教学设计。这些工具、设备、策略、技巧的使用不是盲目的,也不是只凭经验的,而是服从于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的。 因此,尽管电化教育名称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和很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看,用教育技术名称取代它,则是必然的事情。 第二节 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本节知识点: 一、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 1(教育技术的萌芽 2(语言的形成 3(文字的创造 4(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 1(直观教具的先例 2(近代的直观教具种类 3(早期的音像媒体 4(教育电视 三、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 系统 1(早期的教学机器 2(斯金纳型教学机 3(教学程序的多样化 4(计算机的教育应用 教育技术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人们存在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教育技术起源于一般的技术的概念,而所谓技术,就是在实际任务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任何手段。当你提出或接受了一定的教育目标后,设想如何去教的时候,你就在从技术上进行考虑了。换言之,没有一定的教育技术,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教育就不复存在。这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教育技术观点。 另一种意见认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教育技术在浩如烟海的有关技术和社会变革的文献中只是偶然提及,尽管随着人类在其他活动领域不断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在教育手段方面确也增加了一些新事物,但就大体而言,仅仅是在流传数千年的比较简单的手工技术上增添些附加物而已。因此,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教育技术的出现首先在于社会对诸如幻灯、电影、广播、电视之类视听教育媒体的认可。这是一种比较狭窄的教育技术观点。 本书兼顾这两种观点,围绕教育技术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即教育媒体,考察它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由于它的发展,整个教育技术是如何演进的。 一、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 1、教育技术的萌芽 人类原始的教育活动是凭借自己的身体器官进行的。人的感官,如口、耳是主要的教育工具;教育者的口述和受教育者的耳闻,教育信息在这双方的个人之间传播;有时教育者还伴以动作或展示实物帮助口述,使受教育者易于理解或进行模仿。 在语言产生之前,原始人是用啁啾噪叫、呐喊、呼叫、杂嚷单音字,有时并用半音乐式的音调等交换意见。“燧人教民,以火以渔”、“宓曦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后稷教民稼穑”等,都是我国古代早有的传说。在北美洲,爱斯基摩儿童以依照母亲为玩具娃娃作衣服为游戏。孩子长大后,跟随长辈在狩猎中学习狩猎,在捕鱼中学习捕鱼,在生活中学习氏族、部落的习俗。 这种现象至少在公元前10万年前就已经存在,教育活动自然亦是采用这种传播方式。由于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就也可以说是有目的的教育技术的萌芽。 2、语言的形成 为了延续氏族、部落的习惯和传统,原始人开始探求一种具有共同性和持久效能的媒体。经过几万年的牙牙学语,人类先是把简单的声音与某些经验或行为联系起来,然后再把单个的音节连缀成多音节的语句,经过长期不断的重复和积累,有意义的声音发展成具有约定的一致性的口头语。 原始语言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同时也在教育中应用;它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内容。经过几万年以后,语言这个符号系统逐渐形成,巩固强化了“口耳相传”这一最简单、最基本的教育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口耳相传之术也不断提高、完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系统逻辑学、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提出的逻辑推理学说,都为口耳之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根据。公元前三、四百年从希腊各地聚集到雅典来的智者们是一批传授知识和辩论技术的职业大师,他们广招门徒,教学生以争论辩驳的技术,要求他们既有广博的知识,又精于演说。如奴隶主国家培养统治人才的宫廷学校,要求未来的官吏必须善于辞令。在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的僧院学校曾经是法兰西王国的唯一教育机构,国王查理曼大帝要求训练传教士使之谈吐文雅、语言流利。到了近、现代,口耳之术更成了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和艺术。 3、文字的创造 原始的口头语言既不能远传,又不能保留,传播信息的功能极其有限。人类随着生存空间的扩大,积累、保留知识和经验的需要,开始寻求新的传播媒体。大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在象征性的记号、图画和已有的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渐渐创造了文字。 文字的产生,大致经历了结绳、图文和书契三个阶段。据史书记载,“上古结绳而治”、“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人类祖先又以生动的文字图画来帮助记忆和传播,古埃及的图画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我国的象形文字,都是它的进化。据《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盖,即谓之‘字’。”由于书契首先具备了文字之名,可称是文字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实,文字的真正成熟,还在于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人们把记号、象形图画等加以简化,并逐渐规定简化规则,再把语音、语义与之联系起来,形成形、音、义三者统一的表达符号。其中有的以语音为主,让象形记号为表音服务,如拉丁文的表音文字;有的以象形记号为主,让语音为记号服务,如中国的汉字。 4、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最初的文字是写在各种各样的东西上的。就拿中国来说,甲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布帛等都被采用过。在欧洲,石头、贝叶、蜡板、羊皮等也曾采用过。这些文字载体,不是书写费力、携带不便,就是来之不易、价钱昂贵,因此都很难于推广使用。 公元前2世纪,我国已经有人采用麻类纤维作原料,发明了造纸技术。至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用树皮、破布作原料,不但提高了纸的质量,还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使文字有了理想的载体。 有了文字和各种书写材料制成的书,如果不能把它大量复制,仍难以传播文化。印刷术的发明,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也是印刷术的发源地。公元7世纪即唐朝前期,雕版印刷技术产生;11世纪中叶,宋朝毕升发明胶活字印刷技术;400年后德国人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印。从些书籍可以大量地、快速地印制。 文字体系的形成,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语言和纪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相结合,成为交流思想和传播社会经验的主要工具。专为教育目的编印的教科书更使“书写,,阅读”成为与“口耳相传”同样重要的教育途径,使教学信息的来源大大扩展,从而打破了教育非由师生面对面进行不可的局面。 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 1、直观教具的先例 一般来说,直观教具始于近代的欧洲,但是在我国北宋时期便有先例。1026年,御用大夫王惟一设计铸造了一尊针灸铜人像,它工艺精细,绘有十二经图,直观地展示了人体的经络脉穴位置,被用于传授针灸知识。这堪称世界医学模型的首创。此后,我国明朝有《蒙养图说》、清朝有《字课图说》等图文结合的教科书,说明当时中国的教育技术属于世界先进行列。 著名 的捷克教育家J. A. 夸美纽斯主张,“让一切学校布满图像”、“让一切教学用书充满图像”,并于1658年编写了一本附有150幅插图、历时200年之久的教科书《世界图解》,从而被西方国家誉为“直观教学之父”。 17世纪后期,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指出,在教学生初步计算的时候,最好能借助手指、小豆、石子等实物等来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先观察用粘士塑造的地形模型,逐步过渡到使用地图。他在教分数、小数时,采用许多积木堆成一个正方形,并把整个正方形当成整数“1”,再用它来对比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近代的直观教具种类 自17世纪至19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理念的推动,直观教具迅速发展。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直观教具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传播教学信息,因此又称视觉教具。按反映事物的空间范围不同,它可以分为静态视觉教具和动态视觉教具。具体地说,按前一种分类,平面视觉教具包括图片、图表、地图、照片、磁贴等,立体视觉教具包括实物、模型、标本、地球仪、计算器等。 平面视觉教具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种类,那就是黑板。黑板可以说是近代学校的象征,是班级授课几乎少不了的教学工具。描述黑板的第一个文献是1809年在美国费城出版的算术书。书中说,“三英尺见方的木板,涂上墨水,被挂在适当的地方,班级里的学生,坐在它的前面学习。” 直观教学的产生的发展,不但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巩固班级授课制提供了重要条件,而且为音像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3、早期的音像媒体 顾名思义,音像媒体是指传递声音和图像的信息载体。但是,它又区别于前述的语言、文字、教科书、直观教具等传统的教育手段,而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器械设备。 较早问世的传递图象的器械有幻灯机、卷片放映机和无声电影。幻灯机在18世纪末由法国发明,其渊源是中国古代的走马灯和皮影戏。1898年,法国的国家教育陈列馆已经有了幻灯展出部,并设有幻灯片复制处。1832年,比利时和奥地利发明了卷片放映机。188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把卷片放映机改进为电影放映机,并预言“电影将是教育工具中最伟大的一个”。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第一部无声电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但最初电影放映机只有35mm型的,胶片易燃,在教室使用既不方便又不安全。至1923年,16mm型放映机和安全胶片产生后,教室放映电影才有了推广的可能。 较早问世的传递声音的器械有留声机、录音机和无线电收音机。1887年,法国人克罗斯宣布发明留声机,与此同时,第一张唱片问世。1898年,丹麦人蒲尔森制成了第一架永磁钢丝录音机。1920年,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正式建成播音,1928年,威斯康辛州的“空中学校”利用无线电台播送7个科目,供5,12年级的学生收听。1942年,德国人首先使用了磁带录音机。 有声电影是最早的视听结合的信息传播设备。1924年,美国韦斯顿公司试制成功了有声电影机。1927年,美国柯达公司成立电影教学部,组织生产教学影片。30年代有声电影开始用于学校教育,成为教育技术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4、教育电视 正当电影在教育领域风靡一时之际,电视也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1950年,美国爱德华专科学校创办第一个校用电视台。1952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拨给二四二频道供教育专用。50年代末,闭路电视系统在许多大学和地区开始建立。 60年代以后,电视在教育中的应用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学校的电视利用率最高,1968年为17,,1970年达71,。美国在1970年已有75,的公立 学校以某种方式利用教学电视节目。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跃跃欲试,如尼日尔的电视教学实验包括了全部的 小学课程,象牙海岸1973年利用电视教学的班级达1257个,小学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练习题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练习题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就有30周进行电视教学,小学六年级用于电视教学的时间平均每周达30,40小时。 为了增加其适用性,从70年代中叶开始,随着电视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电视向远距离、大范围,和近距离、小范围两个方向发展。前者如通过卫星的全球转播;后者如通过录像的个别收视。 1974年,美国发射“实用技术卫星6号”,开始直接转播地面站发射的电视教育节目。1975年,印度由联合国发展计划资助,租用这颗卫星开展的“星视教育实验”,每天上午专为5,12岁儿童播放2小时教学节目,印度6个邦的350万居民从中受益。 我国在70年代末,通过广播电视或闭路电视教学活动有了良好开端。整个80年代,我国电视教育发展迅速,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皆为世界之首。至1996年底,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已为国家培养了理工农医、文经政治、艺术师范类高等专科毕业生212万余人,各类非学历教育结业生3000多万人,接受电大燎原学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人数也达数千万人。1996年全国电大高等学历在校生近70万人,电视中专在校生30多万人,加上其他教育在校生,总数已超过100万人。 三、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1、早期的教学机器 这时的教学机器是指装入预先编制的程序教材后,能自动起到刺激,反应,强化作用的机械装置,又称程序教学机。它不但能呈示视觉材料,还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反馈信息,这是教学机器与音像媒体的重要区别。 1924年,在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会议上,S. L. 普莱西提出阐释这个问题的第一篇论文,并宣布自己已经设计了一台可以进行测验、记分和教学的简单仪器。1930年,J.C.彼特森设计了一种可以自己记分、即时反馈的教学装置,能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判断正误。1932年,普莱西又介绍了一种可以用于自动记分装置的答案纸,它能记录学生所发生的错误,从而为老师改进教学提供线索。 尽管普莱西认为,他的教学机器能使学生消除错误而前进,避免浪费性的练习;能使老师从指导练习、批改作业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但由于当时社会对“自动教学”的要求并不强烈,科技条件也很有限,教学机器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仅仅处于少数专家的研制和改进之中。 2、斯金纳型教学机 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进一步提出教学材料程序化的思想,并设计了新一代的教学机器,被人称为斯金纳型教学机。 这种机器由输入、输出、储存和控制四部分组件构成,其主要功能是:1. 储存和呈现教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2. 接受学生的反应,并立即指出反应的正误。3. 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程序,如当学生一直答得很对,就可跳过一些同类型题目;当学生答错时,就反复给予类似的题目。4. 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在显示一个问题时,学生看不到前后的问题或陈述;在学生未作出反应之前,不显示答案。5. 进行计分、计时、报出成绩。 在斯金纳的竭力推动下,教学机器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1958年,美国哈佛大学和拉德克里佛大学用10架程序教学机进行人类行为课程的教学。60年代初,程序教材已在一些国家的各级各类的教学和训练中推行。1961年,美国空军应用教学机器进行了为时6个月的军事技术训练,不仅缩短了训练时间,也降低了训练成本。 3、教学程序的多样化 教学程序的开发与教学机器的研制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因为没有适用的教学程序,教学机器便是一堆废铁。 (一)辅助直线程序 这是普莱西首创的也是最早的一种教学程序,其特点是“直线程序,,多重选择反应”。学生严格按照机器呈现的教材连续向前学习,而不管他们反应如何。学生在机器提供的若干答案中进行选择,只有当他们选出一正确答案后,才被允许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 (二)经典直线程序 这是斯金纳创制的一种教学程序,其特点是“直线程序,,构答反应”。它把教材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给学生呈现一步学习内容,就要求他们以填充或写答案的方式作出反应。如果学生答错了,机器就呈现正确的答案,然后再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三)内在分支程序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N. A. 克劳德创编的一种教学程序,其特点是“分支程序,,多重选择反应”。它将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每一步比直线式程序的步 子大,每个项目的内容也较多。学生每掌握一个逻辑单元后便要接受以多重选择反应进行的测验,并根据测验情况决定下一步如何学习。 (四)适应分支程序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H. 凯提出的一种教学程序,其特点是“分支程序,,构答反应”。它只有一个主序列,学生在回答错误时转入子序列,通过子序列后再回到主序列。它与斯金纳程序的不同在于有补充程序,与克劳德程序的不同是子序列终止于主序列的下一个步子上,而不是在离开主序列的那一步上。 4、计算机的教育应用 计算机是本世纪40年代问世的能高速、精确、自动地进行计算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电子设备,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不仅完善了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的功能,辅助教学过程的控制,还可以辅助教学活动的管理,实现教育管理自动化,因此堪称教育领域中的一次信息革命,是教育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世界上最早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实验的是美国IBM公司,该公司的沃斯顾研究中心于1958年设计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利用一台IBM650计算机连接一台电传打印机向小学生教授二进制算术,并能根据学生的要求产生练习题。与此同时,伊利诺斯大学也开始研制著名的PLATO教学系统,该系统从1960年的I型发展到1979年的V型。它储存有百余门课程的6千套教学程序,一年可提供千余万学习人时,相当于一所拥有2.4万名学生的全日制大学的教学能力。这一阶段开发和应用的主要为中小型计算机分时教学系统,一般有数十至数千个教学终端,分布又较广,必须用电话通信网络或局域网将各教学终端与中央主机相连。 70年代中期,微型计算机问世,计算机教育应用进入第二阶段。由于设备价格直线下降,运行费用大幅度减小,使计算机在学校和社会上的普及率快速增长。在这个阶段,美国的计算机教育应用的重点从大学移向中小学,至80年代末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2百万台,其中用于辅助教学的时间约占总用机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时,加拿大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已达60,在上。1986年,日本文印省投资20亿日元发展这项事业,至80年代末日本高中有80,以上学校装备了计算机教室,而初中和小学的拥有量也在60,以上。 我国从70年代末开始提出这类研究项目,80年代即研制了一些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1984年以来,计算机教育应用从许多高等院校和大城市的重点中学普及开来。据上海市1997年底统计,中小学的计算机普及率分别已经达到81.3,和44.1,;每百名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的比率已达3.07,和0.75,。 国家教育领导机关还制定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纲要(1996,2000〕》和《中小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纲要》等行政文件。 第三节 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本节知识点: 一、教育技术学的性质 1(教育技术学的性质 2(学科性质 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 1(坂元昂的解说 2(米切尔的解说 3(具体研究内容 一、教育技术学的性质 1、教育技术学的性质 教育技术概念由“教育”和“技术”两个术语组成,它基本揭示了该事物的特质:把科学技术作为促进人类教育的手段,用科技手段来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它也大致反映了教育技术学科的特质:探讨科学技术与人类教育的关系,探讨用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效率的规律、原理和方法。显然,教育技术学关注的焦点不是科学技术条件本身,而是科技条件如何通过教育现象的特点折射出来。因此,教育技术学主要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教育技术学还有下述几点学科性质。 (一)分类上的应用性 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促使其门类越来越多,并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三大分支学科群体,即理论的、历史的和应用的教育科学。教育技术面向实际问题,旨在对教育技术规律的认识,提出教育技术操作上应该遵循的原理和要求,并藉此推动教育实践,所以属于应用性分支。它同其他分支的教育科学,特别是同理论教育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受理论教育科学的指导。 (二) 跨学科的综合性 教育技术学看上去是技术学运用于教育领域的结果,而实际上是综合运用许多学科而形成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物理学、电子学、数学、文学艺术、以及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它既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也具有社会科学属性。换言之,教育技术学既不是传统的理科,也不是传统的文科,而是熔两者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三)全方位作用的整体性 教育技术学可以作用于教育的各个层次,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也可以作用于教育的各个方面,从教材教具到教学策略,从课程教学到思想政治教育,从行政管理到图书资料管理。可以说,教育的一切领域都是教育技术学的用武之地。 (四)科学、技术、艺术的高度融合 教育技术学由关于“硬件”、“软件”和“潜件”三方面的知识子集构成,是物理科技、教育心理学、文学艺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相互交融,在这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这学科既有科学的说服力,又有艺术的感染力,还有技术上的实用性。 (五)方法论上的客观性 教育技术学诞生于美国,很快就在西方国家和世界各地得到传播,兴起了共同研究、成果共享的热潮。正象书刊、电影、计算机、通信卫星等媒体手段没有国籍一样,教育技术学是现时代国际性新兴热门学科,其目的是改革全世界的教育,促进全人类的学习。 2、学科性质 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国内存在各种说法,因此,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分析。 (一)作为教育科学领域的分支学科 首先,从发展历史上看,教育技术学是在视听教育及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引进,使教学手段不断得到更新和充实,促使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丰富,从而形成媒体技术这一领域。因而可以认为,教育技术是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教学方法中独立出来的学科。其次,从教育技术的有关学科内容及相关知识结构来看,也属于教育学科的内容。再次,在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也是将教育技术学列入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因此,可以将教育技术学列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作为教育研究中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在教育研究中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研究方法,即教育哲学层次、教育科学层次和教育的技术学层次。教育的技术学研究同教育科学、教育哲学研究的区别在于研究问题的层次的差异以及研究目的的差异。哲学层次的研究在于探讨教育理论研究的总体的规律;科学层次的研究重点在于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关系和规律;而教育的技术学层次的研究在于探讨如何分析、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即主要是研究和开发达到一定教育目标的各种方法、手段,并努力去实践这些方法和手段。日本学者坂元昂教授对教育技术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区别作了这样的阐述: , 教育学的研究,在很多场合,是在文献研究中发现其问题的端倪;而教育 技术学是在在教育的现场发现问题; , 教育学的研究是追求教育过程的原理,诊断教育现象发生的原因;而教育 技术学的研究则是追求教育问题的改善方法,提供改善的处方。 , 教育学的研究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式的研究;而教育技术学则是对问题进行 构造式的研究,创造出提高教育效果的方法。 , 教育学的研究是为追求原理,调查已经过去的教育现象,分析教育现状; 而教育技术学则是为改变未来的教育,提出改善的方案。 教育技术学因其实践性和开发指向性的缘故,与教育哲学和教育科学有明显的不同: 教育哲学,是根据过去先哲的见解,追求理想的人类形象,根据其卓越的思索,进行论证考察,弄清教育的理念; 教育科学是为了有利于人类的相互理解以及促进其发展,通过对过去及现在人类行为特点进行实验、调查,加以验证其假设,发现教育的原理及规律; 教育技术学则着眼于改善现实和未来的教育,开发出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技术和系统,通过实践,反复评价其效果,加以改进,使其更加完善。 教育哲学、教育科学、教育技术学归纳对比见表1-1 表1-1 教育技术学的指向性 内教育哲学 教育科学 教育技术学 涵 类别 目的 理想的人品 人与人的理解 教育的改善 内容 教育观念 教育规律 教育技巧、技术、系统 方法 思考 实验、调查 构造、开发 评价 论证、理解 实证 实用 指向 过去 过去、现在 现在、未来 (三)作为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伊利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定义的表述》中这样写道: 首先,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由于这个目标提出的任务是由教育的各个分支共同承担的,那么,它就不能作为某个特殊的领域的理论根据而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的特点,从而可谓它赖以存在的理由,在于 它为达到这个目标所采用的哲学方法和实践方法。作为教育技术学的特征,其方法已被三个先后发展起来的模式所揭示,在以往50年间,它们使这一领域得到发展。这三个模式是:应用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强调个别化与个性化的学习;运用系统方法。正是这三个概念,被综合成一个促进学习的总体的智能方法时,就形成了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特点,从而也确定了这个领域的理论根据。 从这段阐述中我们可以明确地领略到教育技术学的特点在于达到既定目标所采用的哲学方法和实践方法。 其次,在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定义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与物力资源的结合以促进更有效的教学的一种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的全过程的系统方法。其中也明确地指出了教育技术学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方法。 再次,在上面阐述的有关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区别时,也明确指出,教育技术学是为了改变未来的教育,获得更有效的学习而开发出有效的手段、方法、技术和系统,并努力去实践这些方法和手段,反复评价其效果,加以改进,使其更加完善。这些都说明了它的方法论性质。 综上所述,可以将教育技术学列为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 在科学世界里,往往是许多门学科从同一个研究客体中分化出各自的研究对象。教育作为客观存在的复杂现象,也为许多门学科所研究。教育技术学是从技术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的唯一科学。那么,它具体包括哪些研究对象呢, 1(坂元昂的解说 1971年,日本出版了一套八卷本的《教育技术学》从书。它的第一卷《现代社会的教育技术学》的编著者坂元昂曾给教育技术学设定过三个领域四个方面的研究课题。 , 利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成果,研制高效适用的教学媒体或工具。它又 分两个方面:一是视听教育研究,即以传播媒体论和视听教育论为基础, 把工业技术中的硬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包括诸如投影器、录像机、闭 路电视、语言实验室等各种视听设备的应用研究;二是教育信息技术研究, 即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等来提高教育效率,包括教育系 统模拟、教育信息检索和教育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研究。 , 利用心理科学关于学习理论的成果,研究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和教学方法 的选择使用,以提高教育效果方面的课题。例如,欧美各国的程序学习、 发现学习、小分队教学和不分级制教学方式等的尝试。 , 利用人类工程的知识,设计和研制便于使用的教育设施设备。例如,学校 建筑、教室结构、照明设备、黑板、课桌椅、实验仪器、反应分析装置等 的设计。 2(米切尔的解说 加拿大学者D.米切尔在为《教育媒体传播和技术百科辞典》撰写的“教育技术”词条中,也曾提出过教育技术学的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技术 它是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学习的规律,以此作为开发和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的理论基础。人类学习的机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但在人机关系和人通过机器学习的过程中又有什么特点,则是教育技术学面临的课题。其核心是几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即学生能力的测定、教育目标的明确、教学媒体或活动的选择、感觉输入的控制,以及效果评价等。 (二).教育信息和传播技术 从传播知识的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学习就是接受、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方面的教育技术强调教学材料及面对面的和远距离的传播媒体的设计、制作和评估。它既注重教学信息的生成、选择、处理和贮存,也注重教学信息的提取和传播,以使学生在需要时能获得这些信息。 (三).教育管理技术 它着重于教育资源或手段的管理,包括制定计划和方案,编制预算,制订管理决策,推广、分配和经营,系统分析等有关活动。其中组织技术是核心,它提供有用的决策模式、信息系统和人机系统的组织理论。 (四)教育系统技术 亦即教育系统工程,包括教育系统的规划、设计、组织和评价。教育技术学把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人-机器”看成一个整体,运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进行系统分析的工具就是模拟技术、线性规划和运筹学,目的是探索教育的最优策略,寻求最佳效果。 (五)教育计划技术 它的综合性程度相当高,如跨机构或跨地区的很高层次的规划、模拟、组织、检查、评价等。 坂元昂和米切尔的见解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但我国的学术界一般认为,他们提出的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围过于宽泛,与我国的原电化教育的实际工作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兼顾历史和现状、发展和未来,比较恰当的提法应该是:教育技术学探讨怎样在相关科学理论指导下,开发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主要如视听媒体和计算机,改善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下面各章的内容就是立足于这样的视野而展示的。 3(具体研究内容 根据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表明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应该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具体的研究内容。 图1-5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强调要在充分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系统的设计,找到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反馈方式,创造最优化的教学模式,以期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2)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开发,指对新技术,包括印刷出版技术、音像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各种技术的综合集成等,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也可以说,开发是对教学设计结果的物化或产品化,是教学设计思想的具体应用。开发领域的范围可以是一节课、一个新的改进措施,也可以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实施。 (3)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利用,强调对新兴技术、各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各种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传播,并注意加以制度化、法规化,支持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 (4)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管理,指对所有学习资源和学习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具体包括教学系统管理、教育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开发项目管理等。科学的管理是教育技术的实施以及教育过程、教育效果最优化的保证。 (5)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强调科学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和不断优化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的主要措施,其中,要重视以事先确定的行为目标为参照标准的评价方法,向学习者本人提供有关学习进步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步伐,直至取得成功。 在我国,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活动,长期以来一直称为电化教育,近年来,电教研究正朝着全面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方向发展,基于我国的实践,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方面。 (1)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如学科的性质、任务、概念、研究方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2)视听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包括各种常规视听媒体的教育功能和组合应用技术研究,各种常规视听教材的设计、制作、评价、使用技术研究,以及运用视听教育各种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的开发和教学系统的设计,计算机教育网络的建立和应用等。 (4)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包括对各种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方法论的应用研究,对采用现代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原则、规律、心理现象的研究,各种现代科学测量评价技术的应用研究等。 (5)远程教学的理论与技术,包括其网络建设,教学目标、形式、特点、组织管理等。 (6)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料的管理方法,以及学科有关的方针、政策、组织机构、专业设置等的研究。 (7)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档为【什么是教育技术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