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师要则杨卫

导师要则杨卫

举报
开通vip

导师要则杨卫导师要则杨卫 导 师 要 则 杨 卫 我今天主要想谈谈作为研究生导师所不能做的一些事情,可称之为“十诫”,作为导师要则。 一、诫“光当老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学生都称导师为老师。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同学之间提到导师都称“boss”。时下研究生在网络文化等等影响下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老板”这个称呼有几重涵义:可以是爱称,导师给学生提供科研资助,指导研究方向;可能是憎称,学生觉得导师让自己做各种事情;也可以是戏称,是导师不在场时同学之间的互相调侃。 但是,导师...

导师要则杨卫
导师要则杨卫 导 师 要 则 杨 卫 我今天主要想谈谈作为研究生导师所不能做的一些事情,可称之为“十诫”,作为导师要则。 一、诫“光当老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学生都称导师为老师。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同学之间提到导师都称“boss”。时下研究生在网络文化等等影响下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老板”这个称呼有几重涵义:可以是爱称,导师给学生提供科研资助,指导研究方向;可能是憎称,学生觉得导师让自己做各种事情;也可以是戏称,是导师不在场时同学之间的互相调侃。 但是,导师自己不应以老板自居。导师地位建立在三个权威基础上:学术权威、道德权威和经济权威。导师在学术上站得高、看得远,在各方面能够为学生争取到各种各样的资助,支持学生的科学研究工作,成为学生的楷模,这样才能建立起权威。 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我教你学”的过程。研究生做科研应该有创新,其中的创新点有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有些是在导师指导下悟出来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导师和学生应该是互相探讨、互相促进的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认为:“一日为师、终生为友”更为贴切。作为导师,最高的境界不应该是“门徒满天下”,而应该是“桃李满天下”。学术上很有成就、得到学界的尊敬,这都是比较高的荣誉,但是最高的荣誉应该是“桃李满天下”,这是导师自己内心世界能够得到最大满足的境界。 二、诫“尽做监工” 导师们应该做到帮助学生在学术方面尽快成长,而不是整天监督学生每天做了什么事情,这样既无益于学生的发展,也无助于学生产出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和培养高水平人才。所以要把学生当学生,不能视为劳动力、下属。在学术上应该和学生互相探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此,导师指导也应该是以“激励”为主,“监督”为辅。在导师和一群学生所形成的研究组中,也需要有和谐的学术生态,让大家自主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自己的想法。 导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不能要求学生过于循规蹈矩。完全循规蹈矩的学生可能成就也不会太高,而且要求学生完全循规蹈矩,可能会遭到学生反感,引起师生关系紧张。 三、诫“漠不关心” 导师对学生漠不关心是一个极端,但这种情况目前也不少。现在全国高校每个导师指导在校生平均是8人左右,这个数字在全世界都算是高的。美国的导师指导学生平均是2,3人,欧洲更少,台湾地区、韩国和我们的情况差不多。 中国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这在每个导师指导学生数量不多的情况下或许可以,但人数多了以后就有一个规模化培养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导师人均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增加,容易导致导师精力分散,对每个研究生可能不会都关注到,这样就会造成一个问题:即个别学生或一批 学生表现不是很好,影响到导师、学科甚至整个学校的品牌,这就是个人发展与集体品牌的关系。所以还是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 再谈一下梯队结构化的喜与忧。目前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导师下面有教师团队:博士后帮助带学生,博士后下面又有博士生,博士生带硕士生,形成了一个梯队结构。这种结构有好处,就是可以带很多学生,学生的成果看起来很大。但是这种情况也有负面效果,就是导师和学生的指导关系已经不大了(可能到答辩的时候都不认识自己的学生)。部分学生因没有得到导师及时的教导,尚未养成学术规范,为了达到毕业要求,可能出现论文抄袭等问题,到时候就要遗憾终身了。所以说导师对学生的关注很多时候影响到学生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每个导师在整个学术生涯可能培养很多个学生,每个学生对导师来说是诸多学生之一——one of many。但是对学生来说,在他研究生阶段这几年,对他是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其中导师就是最重要的,是领路人。 还要强调一下分类型关注与全过程关注问题。要区分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自主性很强,只要给予一些指导和指点就可以;有的学生自主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好,这就需要全过程关注。对于每个学生,导师要体会他们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关注。 四、诫“呵护过紧” 导师对学生关心的频次也需要把握。对一个学生,导师一个月关心一次和半个月关心一次,这个差别可能很大,当然过多过频也未必合适。创新需要空间,学习研究需要时间,所以导师需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研究生的目的何在,培养研究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某篇论文或者某个项目,而是为了培养他的研究能力。所以“呵护过紧”对培养能力不利。需要在“呵护过紧”和“漠不关心”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这也是做导师的艺术。 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具有多样性——造就品格、促进创新。这就像某些体育项目中的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比例是需要掌握的。对研究生来说,规定动作是基本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学识,自选动作是学生的发挥。这有一个过程,有的工作是熟练性工作,做一段时间就会了;还有的工作是挑战性工作。培养学生应该从熟练性工作转为进行挑战性工作。 怎样判断对学生是不是呵护过紧呢,有个表征:小组会时学生不会讨论,学生不会提批评性、建设性意见;或者是导师在场与导师不在场大不一样,导师在场时学生不肯交流,导师不在场时学生可以交流得很好,这也是有问题的。应该是导师在不在场情况都差不多,这样才说明导师掌握得比较适度。 五、诫“批评不停” 不要不断地批评学生。自信是学生很重要的品质,千万不要剥夺他们的自信。屡屡的心理挫折会使学生无措手足。偶尔一次严厉的批评是必须的,但是经常的批评是有问题的。导师和学生在学识上并不站在同一高度,但师生在学识上的不平衡不应该演化为“滥用话语权”。这会引起创新意识的泯灭,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师生关系紧张。 实际上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的利益是一致的。学生有好的创新性成果,导师有荣誉感;同样导师的学术地位提高,学生也会有荣誉感。对学校来说也一样,学生培养得好,科研成果丰富,也关系到学校的利益。 过度批评还会造成过度批判的学风与文风。蔑视权威的目的不是为了蔑视权威,不是为了单纯批判,或者依靠批评成名。批判是为了对新领域、新问题的深入思考。 六、诫“处事不公” 应注意导师处事不公的问题。导师断错一事便会挫伤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来,导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资助,但是切忌将学生待遇过度量化,导致学生的不平衡。 导师也不要把学生分成不同的亲疏等级。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或不信任导师,或奉承之风盛行。如果在学生中养成这样的风气,就很难出成果了。 七、诫“用心不专” 导师在一开始的时候是比较专注的,但是中间过程由于受其他事务的干扰,容易分散精力。所以我想提醒年轻导师不要丧失“学术前行”的精神支柱,在逐鹿学术前沿时不要盲目跟风。导师自己如果对某一学术领域不够了解,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研究,对学生的指导就不会很中肯。 研究中还要注意根与枝的关系,磨刀与砍柴的关系。需要时刻把握研究方向,准确区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对年轻的导师而言,年轻时要打好学术底子,阅历深厚后再做战略科学家。 八、诫“治学不实” 前段时间,美国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项目申请不命中率达到了90,,评审通过的只有极少项目。申请项目基金具有了“博彩”效应。因此申请人尽量将申请材料做得完满,不断制造一些新概念,导致了浮夸,申请材料成了一个“good story” 3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硬”科学与“软”科学的概念。什么是硬科学和软科学呢,可以完全被验证的是“硬”科学,其他无法完全验证的都是“软”科学。这样说来广义相对论,基于广义相对论的超弦理论,以及基于超弦理论发展的其他理论都已经不能算是硬科学。现在的科学90,都已经是“软”科学了。并不是说“软”科学就不好,但治学需要尽可能的“实”,但又不可能完全“实”,需要从一个学者的良心上说: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实”了。 人脑具有“造概念”与“逻辑批判”两重功能。“造概念”太强会变成空想者,“逻辑批判”太强则没有创新,这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借用胡适的话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九、诫“逐末忘本” 学生在研究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Tangent Off,走死胡同(或者说是刀不快,光砍枝蔓)。研究中遇上问题后抓住不放,结果把原来的研究目的丢开了。过度追求细节会导致丧失研究方向,容易做的东西先做,不太重要的东西做了很多,真正的研究内容却忘记了。 这和导师判断力以及价值观有关系。导师需要帮助学生确立“什么是重要的”这个观念,认准以后往下走,不要过多理会细节。当然也有可能出来一个细节是重要的、可以出成果的,这就需要导师的判断力,也要让学生具有这样的判断力:做大事,顶天立地,原始创新。 十、诫“快速扩张” 年轻导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和其他研究组攀比学生数,喜欢多招学生。这样加速度过快、惯性过大,结果无力驾驭。因为年轻导师在初始阶段往往还不知道如何指导这么多的学生,也往往不知道如何获得科研项目来支持这些学生的研究;同时年轻导师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招到最好的学生。年轻导师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还在攻坚阶段,过早分散精力会导致成就不高。 所以我建议年轻导师在刚刚起步阶段指导三四名学生就足够了。到自己视野比较开阔、可以 触类旁通、科研经费也比较充足的时候,再来指导更多的学生。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第7期)
本文档为【导师要则杨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2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