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咸宁—武汉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接触与变异

咸宁—武汉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接触与变异

举报
开通vip

咸宁—武汉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接触与变异咸宁—武汉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接触与变异 咸宁—武汉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接触与变异 ——以“女称男化”的消变为例 万献初 【专题名称】语言文字学 【专 题 号】H1 【复印期号】2009年10期 【原文出处】《长江学术》(武汉)2009年3期第108,117页 【作者简介】万献初,武汉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咸宁离武汉很近,但咸宁话与武汉话差别颇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8+1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全面展开,两地方言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方言词的变异也就越来越快。本文分析一组典型的咸宁本土称谓词受武汉话影...

咸宁—武汉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接触与变异
咸宁—武汉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接触与变异 咸宁—武汉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接触与变异 ——以“女称男化”的消变为例 万献初 【专题名称】语言文字学 【专 题 号】H1 【复印期号】2009年10期 【原文出处】《长江学术》(武汉)2009年3期第108,117页 【作者简介】万献初,武汉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咸宁离武汉很近,但咸宁话与武汉话差别颇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8+1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全面展开,两地方言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方言词的变异也就越来越快。本文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一组典型的咸宁本土称谓词受武汉话影响而变异的例子,梳理其历时演变轨迹和接触变异的理据,发掘其中的语言学内涵,为“8+1武汉城市圈”的文化建设做点基础性工作。 【关 键 词】咸宁/武汉城市圈/称谓词/方言/接触变异 咸宁市是“8+1武汉城市圈”中离武汉最近的一个城市,城区坐落在离武汉市区不到一百公里的京广铁路线上。尽管如此之近,然咸宁话属赣方言系统,武汉话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系统,咸宁人说本土咸宁话武汉人是听不懂的。 由于武汉是省府所在地,是湖北的经济文化中心,多年来咸宁人不只是读书、开会、看病、做生意等要经常跑武汉,平常人家有大一点的事情或过年过节也都要到武汉采买东西,语言的接触是极其频繁的,咸宁人一般都会三种用语:咸宁话、武汉话、普通话。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咸宁与武汉的联系日益紧密,方言间的接触变异大大加快,以致在温泉、咸安城区产生了一种新的融合型用语——咸宁武汉话,其特点是:大量改用武汉话的词汇,语音上向武汉话靠近,以不妨碍相互交流为度,同时保留咸宁话的主要语音特征,如保留咸宁话的六个声调尤其是人声调的运用、鼻化元音的使用等,形成很多有趣的方言接触的变异现象。 本文主要以咸宁话中“女称男化”的称谓词在与武汉话接触中发生全面改变为例,分析这些称谓词的历时演变源流和地域方言的交互影响,探讨其接触变异的样式和规律。由于这种接触变异随时都在持续地发生和发展着,需要划出一定的时段和方言点来定位,才能作比较以看出变异的轨迹,我们选择20世纪80年代作为时段界线,此前的咸宁话变异较小而保持其本土方言的各项基本要素,此后变异明显,向武汉话(有时是普通话)靠近的成分日见加多。为描写的细致与准确起见,选定笔者的母语咸宁市咸安区的高桥话(高桥镇,离咸宁城区不到三十公里)为列举例证的方言点,也就是说,本文所举未变异以前咸宁方言词是80年代以前高桥人的口语用词,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整个咸宁话通用的。 一、女称男化“哥”的消变(附“宝”) 咸宁话中,同父母(或同父、同母)的年长男性单称“哥”或“我哥”,可称“大哥、二哥、三哥„„”,可取其名字或其中的一个字称“某哥、某某哥”如“龙哥、炎哥、初哥、龙佑哥„„”。姐夫背称“姐夫哥、一哥”面称“哥”或“某(某)哥”;舅兄背称“舅佬”,面称也是“哥”或“某(某)哥”。堂兄背称“叔伯大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兄背称“表哥”,面称都是名字加哥的“某(某)哥”,表哥还可面称“老表(哥)、某(某)老表”。 咸宁话女称男化最典型的表现,是同辈年长女性称“哥”。亲姐姐背称“大姐”,面称是“哥、某(某)哥”,与兄同称,如“平哥、英哥、细菊哥„„”。堂姐背称“叔伯大姐”,表姐背称“表姐”,表嫂背称“表嫂”,面称都是“某(某)哥”。嫂子也可面称“阿嫂”或“大嫂、二嫂、三嫂„„”,更多是称“某(某)哥”。妻子的姐姐背称“姨姐”,面称也是“某(某)哥”。 与“哥”对应的,亲弟弟、妹妹、弟媳背称“(我)老弟、老妹、弟媳 ”,面称男女都称名字或“某(某)宝”,如“炎宝、龙佑宝、平宝、细菊宝„„”,跟父母、大人们叫法相同。堂弟、堂妹背称“叔伯老弟、老妹”,面称都叫名字或“某(某)宝”。背称“妹夫、弟媳、姨妹”的,面称也通通叫名字或“某(某)宝”。背称“表弟、表妹”,面称可以是“老表、某(某)老表”,更多叫名字或“某(某)宝”。 武汉话中,“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面称分别清晰,不混称,只是都叠音成双音词,且后一音节都读轻声。“姐夫、妹夫、表哥、表弟”与“嫂子、弟媳(妇)、表妹”等都有明确的性别称谓区分,都是双音节词,女性不称“哥”?。 在长期的方言接触中,受居强势方言地位的武汉话影响,加上普通话与武汉话更相近的因素,原咸宁话的这类称谓大踏步向武汉话靠拢。1980年代以来,咸宁话除“哥、老弟、一哥、阿嫂”等少数词在部分人口中还保留旧样式外,大多数称谓都发生了接触性变异,越靠近城镇的变异得越快越彻底,女性男称的“哥”基本消失,同辈年长女子通称“姐姐”,区别称“某某姐姐”,而不再称“某(某)哥”了。该类原称“哥”的,只在中老年人口中及边远地区才有残留,新出生的青少年一般都改从武汉话之称。 此外,由于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亲兄、堂兄、表兄的区别正在逐渐消失,“哥哥”就成为同辈年长男子的通称,背称、面称不分,要区别个体称呼时,加上姓名,“80后”姓名中单名的比例占大多数,单名者带姓、双名不带姓称“某某哥哥”而不作“某哥哥”。各类弟弟、妹妹的界线也逐渐在消失,背称有“老弟(弟弟)、表弟”和“妹妹、表妹”的区分,面称或称“弟弟、妹妹”或直呼名字(双名)及姓名(单名),“某(某)宝”的称法也基本消失,只在偏远闭塞的山区老人口中以及父母亲昵称法中才能偶尔听到。 二、女称男化“爷”的消失及“爷娘、爹妈”的变异 武汉话女性不称“爷”,伯父称“伯伯”,伯母称“伯母”或“女伯伯”,叔父称“叔叔”(旧称“小爹”),叔母称“婶娘”而今多称“娘娘”;姑母称“姑妈”而多面称“姑姑”,姑父称“姑爹”;舅父大于母亲者称“舅伯”,其妻称“舅娘”,小于母亲者称“舅舅”,舅母称“舅妈”;姨母通称“姨妈”,小于母亲者称“小姨”,姨父称“姨爹”。 咸宁话受武汉话影响,今一律不再称长辈女性为“爷”,该类称谓都双音化而大幅度地靠近武汉话。由于独生子女增多,“伯伯、叔叔”不再只用于称伯父、叔父,而泛称一切大于、小于父亲的长辈男性;伯母、叔母多通称“娘娘”;“舅舅、舅妈、姑爹、姨爹”改随武汉话;过去称女性为“某爷”的,都改具体称谓“姑姑、某姑、姨妈、小姨”等。 三、咸宁话特称“哥、爷娘、爹妈”的理据及历时变异的轨迹 咸宁话父母称“爷娘”,祖父母称“爹妈”,姑姨称“爷”,姐姐称“哥”,与武汉话、普通话正相反,显得很特殊。那么,这些特殊的亲属称谓形成的理据是什么,有没有历史依据呢,下面就此作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作为称谓的“哥、爷、爹”尚未见于汉代以前的文献,唐代以前“爷、爹”只用于称父亲,宋以后才逐渐在一些地区用于指称祖父?。 先说“哥”。哥古称兄。《说文?儿部》:“兄,长也。”《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诗?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礼记?祭义》:“敬长,为其近于兄也。” “哥”是声音、歌唱义的本字,后作“歌”。《说文?可部》“哥,声也”。段玉裁注:“哥,《汉书》多用为歌字。今呼兄为哥”。《广韵?歌韵》:“哥,古歌字,今呼为兄也。许荣切。”《晋书》卷九七《四夷传?西戎》吐谷浑与弟慕容廆分别,廆悲伤不已;“鲜卑谓兄为阿干,廆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阿哥,当即阿干之转,则晋以前的“哥”可能是西域人的称谓。唐人已开始称兄为“哥”。白居易《祭浮梁大兄文》“再拜跪奠大哥于座前,伏惟哥孝友慈惠,和易谦恭”。唐代“哥、哥哥”也扩大用于儿子称父亲。清梁章钜《称谓录》:“《淳化阁帖》有唐太宗与高宗书,称哥哥敕,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四哥指睿宗,即玄宗称父亲睿宗为“哥”。此外还有称弟弟、儿子以及小男孩为“某哥”的用例,是较泛的称谓。到宋代,“哥”就逐渐固定指称兄了。宋庄绰《鸡肋篇》“以兄为哥,举世皆然”。元代以后用双音词“哥哥”称兄。《元史?泰定帝本纪》:“扶立了两个哥哥曲律皇帝、普颜笃皇帝。”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看了吕玉叫道:哥哥那里来,吕玉看他,不是别人,正是第三个弟弟吕珍。”又称“阿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五“些小薄礼,先送阿哥买果吃。” 上古汉语“兄、弟”也可指称姐、妹,如《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史记?陈丞相世家》“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史记?管蔡世家》“蔡侯怒,嫁其弟”,有时前加“女”以别之,《说文?女部》“姊,女兄也”,《战国策?楚策四》“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后世也能见到这类用法,《辽史?萧敌鲁传》“其母为德祖女弟”,《明史?费宏传》“其妻与濠妻,兄弟也”。 分清性别的姐妹称谓,汉代前后出现“处姊(未嫁)、阿姊、阿妹”,《后汉书?袁隗妻传》“曰:今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木兰辞》“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妹又作“媦”,姊又称“媭(楚语)、娋(齐语)”,《说文?女部》“楚谓姊为媭,谓女弟为媦”。“姐”出现于唐前后,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妇女称姐》谓“近世多称女兄为姐”,“姐姐”见于宋,宋洪迈《夷坚志?贾廉访》“当时遣仆驰白姐姐及贾郎”,“阿姐”见于元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六“惊觉月英,身边不见了阿姐”。“妹子、阿妹、妹妹”元明多用,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六“妹子嫁于那家,”又卷十七“若得阿妹为我方便”,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诏令杂考四》“兄致书众兄弟亲王、众妹妹公主”。 男女称同的还有“儿(兒)”,《说文?儿部》“兒,儒子也,象小兒头囟未合”,指婴儿,《庄子?庚桑楚》“兄子终日嗥而嗌不嗄”,汉代有专指儿子(男性)的,《汉书?项籍传》“外黄令舍人兒,年十三,往说羽”,也有指女儿的,《汉书?高帝纪上》“老父曰:郷者夫人兒子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其中的“兒”指鲁元公主,“子”指孝惠帝。后加“女”区别,《宋书?五行志》“荆州武宁县人杨始欢妻,于腹中生女兒”。咸宁话称儿子为“崽”,称女儿为“儿 ”,正是“子、兒”的沿用。《方言》“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矣”,“崽”是“子”的方言变韵读法,《广雅?释亲》“崽,子也”。 由此可知,咸宁话称姐为“哥”、称姑姨为“爷”的女称男化虽然今天看来很特别,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远源有自的。 再说“爷、爹”。父亲初称“父”,《说文?又部》“父,矩也,家长率教者”,《白虎通义》“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郭沫若《甲骨卜辞研究》“父乃斧之初字,石器时代,男子持石斧以事操作,故孳乳为父母之父”,《释名?释亲属》“父,甫也,始生己也”。 爷,繁体作“爺”,也作“”,《字汇补?父部》“,古爺字”,初只作“耶”而后加义符“父”而为形声字“爺”。《玉篇?父部》“爺,俗为父爺字”,《篇海类编?人物类?父部》“爺,俗呼父为爺,通作耶”。唐以前“爷、娘”只指称父母,《宋书?王彧传》“读《论语》至‘周监于二代’,外祖何尚之戏之曰:‘可改为耶耶乎文哉’”,其中的“耶耶”即称父亲的“爺爺”。北朝《木兰辞》“阿耶无大儿、不闻耶娘唤女声”,其中的“阿耶、耶”即“爺(爷)”指父亲,“娘”指母亲。《南史?侯景传》“惟阿爺名标”。唐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其中的“耶”也是“爺(爷)”指父亲,“娘”指母亲。宋明时期“爷”词义扩大指称尊者,清钱大昕《恒言录》“今百姓称官府曰老爷。爷者,呼父之称,以是称者,尊之也”,因尊而升级转称祖父,明张志淳《南园漫录》卷五“夫俗称天子亦曰爷爷,爷爷亦祖父之称也”,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永清县宋石幢》“为亡考特建顶幢一口,亡耶耶王安,娘娘刘氏,亡父文清母梁氏”,其中的“耶耶”即“爷爷”指祖父,“娘娘”指祖母,也就是说宋代“爷爷、娘娘”开始指称祖父祖母了。清沈自南《艺林会考》引宋程大吕《演繁 露》“汉魏以前,凡人子称父则直曰父,若为闻言曰大人,后世呼父不为父,而转其音曰爺,又曰爹”,作了很好的历时演变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查《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今天还称父亲为“爷、阿爷、爷儿、依爷、爷老子、爷爷”的,南方各方言区都有,北方方言区靠东南的一些地方也有少量分布。 爹,《广雅?释亲》“爹,父也”,《广韵?麻韵》“爹,羌人呼父也。陟邪切”,又《哿韵》“爹,北方人呼父。徒可切”,《集韵?哿韵》“爹、,父也”,《梁书?始兴王儋传》“始兴王,人之爹,„„荆土方言谓父曰爹,故云”,《唐书?窦怀贞传》“怀贞纳韦后乳媪王氏为继妻,每谒奏,辄自署皇后阿”,其中的“爹、”指称父亲,《廿二史考异?南更史二?王藻传》“姆妳争媚”钱大昕按“南史多俗语,如呼父曰爹”,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荆土方言谓父为爹”。“爹”在唐代只指称父亲,宋以后开始指称祖父,南方多如此,如清乾隆十二年《长沙府志》“呼父为爷,呼祖为爹”,光绪五年浙江《镇海县志》“《玉篇》:俗呼父为爹。《雅俗稽言》:南人称父曰爹,祖父曰爹爹”,清代上海话及西南官话称祖父为“老爹”,江淮官话、赣方言、湘方言则单称“爹”,查《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上述方言区中至今仍然零星分布着称祖父为“爹、阿爹、爹爹”的一些方言点。 爸,《广雅?释亲》“爸,父也”王念孙疏证:“爸者,父声之转”,“爸”今声母为p,“父”今声母为f,古无轻唇,则“父”声母本是p,与“爸”同。《广韵?果韵》“爸,父也。捕可切”,《集韵?禡韵》“爸,吴人呼父曰爸。必驾切”。《正字通?父部》“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作爸字”。 母,用母亲为婴儿哺乳形表示母亲,《说文?女部》“母,牧也,从女,象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段玉裁注:“象两手子也,„„《广韵》引《仓颉篇》云:其中有两点者,象人乳形”,《广韵?厚韵》“母,父母。莫厚切”,《诗?邶风?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娘,本指少女,《玉篇?女部》“娘,少女之号”。南北朝始为母亲之称,《南史?竟陵王子良传》“子良年少,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读书何用,”《北史?韦世康传》“娘春秋已高,温请宜奉”,《木兰辞》“爷娘闻女来,出廓相扶将”,故清赵翼《陔馀丛考》谓“然呼母为娘,亦始于六朝”。后世多用娘称母亲,《古今韵会举要?阳韵》“娘,母称曰娘”,《太平广记》卷九十九引《法苑珠林》“母语女言:汝还努力为吾写经。女云:娘欲写何经,”称母者本又作“嬢”,《玉篇?女部》“嬢,女良也,母也”,《广韵?阳韵》“嬢,母称。女良切”,《北史?隋宗室传》“啊嬢不与我一好妇女”,可见在唐以前“嬢(娘)”就已经用来指称母亲了。查《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今称母亲为“娘、阿娘、老娘、娘老子”的南北方言都有。 妈,《玉篇?女部》“妈,母也”,《广韵》莫补切,唐韩愈《祭女孥文》“惟年月日,阿爹阿八使汝弥以清酒时果庶羞之奠”,宋赵彦卫《云麓漫钞?韩退之祭女孥文》“自称曰阿爹阿八,岂唐人又称母为阿八,今人则曰妈”,又唐《续传灯录》卷七《归宗可宣禅师》“爹爹、妈妈,明日请和尚斋”,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十七引宋人庄绰《鸡肋编》“今人呼父为爹,母为妈,兄为哥”,元王恽《绛桃春?寿李夫人六首》之五“君家阿妈康健,地行仙”。后因“爹”升称祖父,“妈”也随之升称祖母。查《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今闽语、吴语及客赣语地区分布着称祖母为“妈、阿妈、依妈、亲妈、妈妈”的一些方言点,山东的青岛话也有称祖母为“妈”的地方。 奶,初作,本指乳房,《玉篇?女部》“,乳也”,后指称母亲且又作“、妳”,《广雅?释亲》“,母也”,《广韵?荠韵》“,楚人呼母。奴蟹切”,也作“”,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阿老且病,贺不愿去”,妳,《字汇?女部》“妳,与同”,《晋书?桓玄传》“弥媪每抱诣温,辄易人而后至”,元柳贯《祭孙柜文》“阿翁与汝阿爹阿妳,以家馔祭于中殇童子阿秬之魂”。“奶”字明清才出现,《正字通?女部》“,改作奶”,“奶,俗读乃”,指乳房。明清时期吴方言已称祖父祖母为“阿爷、阿奶”,如清《通俗篇?称谓》“今吴俗称祖母曰阿奶”。 由上引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可以看出,咸宁话用“爷、娘”称父母,用“爹、妈”称祖父祖母,更是有清晰的历史源流可以观照,也是有临近方言的当今用法可比照的,是有理据的。 咸宁话属赣方言区的鄂南片,笔者的母语是咸宁高桥话,高桥多家族谱都记载远祖是明末清初从江西迁过来的,如我们“万氏宗谱”记载祖太爷来自“江西瓦渣街”,正是最后一波“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结果。赣方言与客家方言渊源关系深远,故考察咸宁特殊称谓词的源流,可从赣方言、客家方言的代表《南昌方言大词典》和《梅县方言大词典》中查得一些线索。咸宁又处于赣方言区西北边缘与湘方言的交界处,这样的过度地带,在方言接触中往往语音多从本方言而词汇多受邻方言的影响,故探讨咸宁话特称的源流也可从湘方言的代表《长沙方言词典》中得某些参考信息?。 与女称男化相似的,咸宁话还有一些亲属称谓远不同于武汉话,而与赣语、客家话相同或同源。最典型的是带“阿”字头的称谓,如称丈夫父母不是“公公、婆婆”而是“阿公、阿婆”,称嫂子为“阿嫂 ”,称丈夫兄和弟为“阿伯、阿叔”。南昌话有“阿公、阿婆”,只是指称的是外祖父外祖母,“太阿公、太阿婆”指称外曾祖父外曾祖母,“舅阿公、舅阿婆”指称母亲的舅父舅母。梅县客家话带“阿”字头的称谓则更多,“阿白”指高祖父高祖母,“阿太”指曾祖母,“阿公、阿婆”指祖父祖母,“阿爸、阿姆”指父母,“阿伯、阿叔”指父之兄弟和妇女称夫兄夫弟,“阿姑”指父之姐妹,“阿舅”指母之兄弟,“阿姨”指母之姐妹,“阿哥”指哥哥,“阿嫂”指兄妻,“阿姊”指姐姐。则咸宁的“阿嫂、阿伯、阿叔”是承用客家话,“阿公、阿婆”是用赣语、客家话之词而略变易所指。“阿”字头是汉语很古老的称谓形式,汉代文献始见而历代多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济北王阿母自言足热而懑”,又《史记》言伊尹名“阿衡”,武帝金屋藏“阿娇”;《汉书?王莽传》“敕阿乳母不得与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有“阿母、阿女、阿兄、阿妹”之称;《三国志》及其注称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吕蒙为“吴下阿蒙”,孟康号“阿九”;《晋书》等记谢灵运从弟谢惠连为“阿连”,王戎为“阿戎”;《山海经》称帝颛顼母为“阿女”;北朝《木兰辞》已有“阿爷、阿姊、阿妹”之称;《魏书?獠传》“獠者,盖南蛮之别种,„„其丈夫称阿谟、阿段,妇人阿夷、阿等之类,皆语之次第称谓也”;《南齐书?周盘龙传》人称周之爱妾为“阿杜”;《旧唐书》记萧淑妃骂武则天为“阿武”,韦皇后遭贬后被称为“阿韦”;宋李昉《太平广记?无双传》“仙客谓鸿曰:阿舅、舅母安否”;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六“身边不见了阿姐”,等等。胡士云总结“阿”的用法有三类:一用于姓氏人名之前;二用于一般称谓前,如称尼 姑为“阿尼”、称儿童为“阿童”等;三用于亲属称谓前,如“阿先、阿翁、阿父、阿母、阿家、阿叔、阿姑、阿兄、阿儿”等?。客、赣语先民原本从江北的中原地带迁徙过来,较多地保留传统的称谓形式是自然的事情,咸宁话承客赣语之用,又在长期与强势的武汉话、普通话的接触中逐渐发生变异,武汉话、普通话中没有上述带“阿”字头的亲属称谓,咸宁话受影响而逐渐减少,如今连为数不多的“阿公、阿婆、阿伯、阿嫂、阿叔”也逐渐消失而改为通用的称谓“公公、婆婆、伯伯、嫂子、叔叔”了,而且也像武汉话、普通话一样把非直系的小于母亲的上辈女性通称为“阿姨”,这是原本没有而今唯一的带“阿”字头的称谓。由此可见,方言接触变异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又比如咸宁话有带“老”字头的称谓词,咸宁话称弟弟、妹妹为“老弟、老妹”,与客、赣、湘方言均同,三地都有“老弟、老妹”之称。梅县、南昌话原有“老公”,咸宁、长沙话原来没有,近年受粤语冲击普通话的影响才开始称丈夫为“老公”的。用“老婆”称妻子是通用语,用“老表”称同辈表亲则是各家都有的,而长沙话称哥哥为“老兄”是咸宁话没有的。如今,咸宁话这些带“老”字头的称谓,除了旧时通用的“老婆”和新近通用的“老公”外,都受武汉话、普通话的影响而消失了。有趣的是,受流行趋势的影响,从“老婆、老公”推衍出“老爸、老妈、老姐”等新称谓来,正在年轻人口中应用着。 咸宁话称儿子为“崽”,称女儿为“儿”,合称“崽女”,长沙话有“崽、女”和“崽女”,南昌话有“崽、女”和“儿女”,梅县话有“子女”。咸宁话“崽”虽然受武汉话影响有少数人和地方改称“儿子”,但大多数还没有完全变过来;“儿”也只有少数地方少数人从武汉话改称“姑娘”,多数则改单音节“儿”为双音节的“女儿”而应时变,是接触变异中的一种过度型的变异方式。 总体来看,这类称谓的新旧形式变化很快很大很复杂,通过全面描写和细致分析,能较为典型地展示咸宁—武汉话在当前特定时期的普遍接触并产生明显变异的语言面貌,而且能够找出变异的理据和历史演变的轨迹。 四、小结 1.本土咸宁话有很特别的亲属称谓,最典型的是:女称男化,称姐姐为“哥”,称姑母姨母为“爷”;多单称且古朴,称父母为“爷、娘”。称祖父祖母为“爹、妈”;保留部分带“阿、老”字头的称谓等。 2.咸宁话属于赣方言鄂南片,与客家话、赣方言关系密切。客、赣方言又本从中原腹地迁徙而来,保留了较多中古汉语通用语的因素。因此,与今天的普通话比较,这些称谓看似特别,其实是来源有自且有理据可求的,能够从传统文献和邻近方言中找到历史传承关系和类型学上的依据,并能理出发展变化的基本轨迹。其实这种情形各方言都可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今武汉话称外祖母为“家家”看似很新,其实来源很古,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河北士人,皆称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间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识”,本为“外”而称“家”,是用“以家称外”的手法来拉近关系以示亲密,客赣语、咸宁话多称外祖父外祖母为“家公、家婆”,是直接承中古之用,武汉话只是改为叠音而显得更为亲密而已。 3.武汉话属西南官话系统,离普通话近且易受普通话的影响。由于武汉话很难与咸宁本土方言直接交流,在长期的方言接触中,咸宁话逐渐产生变异而靠近处于强势的武汉话,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接触变异越来越迅猛,到今天“80后”咸宁人口中,大量的词汇语汇都改从武汉活了,上述咸宁话的特别称谓也都改从武汉话了。 4.就类型学的视角来看,方言区边缘过度地段的接触变异,往往是词汇更大程度地改从邻近方言(强势方言),而语音上则较多保留自己方言的特点。咸宁话受强势武汉话的影响,词汇上:不再用女称男化的“哥、爷”;父母与祖父母的“爷娘、爹(爸)妈”称谓倒过来;以单音称谓为主改从武汉话以双音(主要是叠音)称谓为主,也有正处于过度阶段的,如称父母有直接从“爷、娘”改从武汉话“爸爸、妈妈”的,也有先只改称单音“爸、妈”的;带“阿、老”字头的改为叠音称谓,等等。叠音词有弱小可爱、友好亲密的意味,幼儿语总是把喜欢的人和东西叠音化就是明证,所以亲属称谓中叠音词最多而且越变越多,以至于非亲属的普通称谓“爷爷、奶奶、伯伯、叔叔、哥哥、姐姐”都用叠音的,故咸宁话向武汉话靠拢的这些变异是顺应大发展趋势的。另外咸宁话亲属称谓词汇在历史上也曾接受过相邻的湘方言的影响。语音上:咸宁话虽然从武汉话改单音为叠音,但不像武汉话后一音节多用轻声,咸宁话有六个声调而不用轻声调,叠音称谓一般不用低值的阴去213、阳去33调,高值调阴平44、上声42重叠不变调(妈妈、奶奶),低值调阳平21的后一音节变入声55(爷爷 ),面称总用高值调的阴平而背称变阳平(“爷”面称背称、“娘”面称背称 ),为什么面称调值高而背称调值低,为什么高值调不变低而低值调变高值调呢,同样是由于表示亲密意味的心理需要所致。朱晓农在《亲密与高调》中介绍奥哈拉(Ohala)关于跨物种使用高调的理论说:“高调与弱小示好相关”,如重叠词、儿童用语、北京“女国音”、男人谈恋爱等都用高调和尖细声音等等?。再者,阳平重叠变入声是为了保持咸宁话至今还有入声调的突出特点,而武汉话入声字是一律归阳平的。咸宁话特殊称谓词汇改从武汉话后,其语音保留自己音系特色的还有:“娘”变“妈妈”、伯母叔母变“娘娘”用鼻化元音,保留了咸宁话元音最突出的特点。 5.通过典型亲属称谓词接触变异的个案分析,可以推知当前咸宁话向武汉话全面接触、变异、融合的整体趋势,“8+1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会进一步加快加强这种接触变异,这些现象不只是个方言研究问题,更具有社会生活、经济、文化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注释: ?参朱建颂:《武汉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武汉方言研究》,武汉出版社1992年版。吴峤等:《武汉郊区方言研究》,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下引武汉方言均同。 ?断代资料参考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下同。 ?李荣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下同。 ?参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黄雪贞:《梅县方言词典》;鲍厚星等:《长沙方言词典》。三书均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参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第366、367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朱晓农:《亲密与高调》,见《音韵研究》第38、39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又《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3期。^NU1DA20100120
本文档为【咸宁—武汉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接触与变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4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6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01
浏览量: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