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语音韵学大纲

汉语音韵学大纲

举报
开通vip

汉语音韵学大纲汉语音韵学大纲 汉语音韵学 ,一,课程性质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音韵学与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证明语音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当作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学习音韵学有其特殊意义: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严密的系统性的需要~是学习汉语史的需要~是学习文字学的需要~是研究方言学的需要。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在‚古代汉语?课程基础上为提高学生的古代汉语专业知识和能力所开设的专门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

汉语音韵学大纲
汉语音韵学大纲 汉语音韵学 ,一,课程性质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音韵学与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来证明语音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当作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学习音韵学有其特殊意义: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严密的系统性的需要~是学习汉语史的需要~是学习文字学的需要~是研究方言学的需要。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在‚古代汉语?课程基础上为提高学生的古代汉语专业知识和能力所开设的专门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汉语文献、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所需要的音韵学基础知识。 ,三,教学方法 因为本课程所开设的时间较少~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解为主~动手练习为辅。 二、本文 内容与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 ,一,语音学常识:发音器官~元音~辅音~国际音标。,共1课时, ,二,现代汉语语音系统。,1课时, ,三,古代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五期与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的关系。,1课时, ,四,声母 1、古代汉语的声母:守温三十六字母和《广韵》的四十一声类~中古汉语声母与现代普通话声母的关系。,3课时, 2、上古汉语的声母:古无轻唇音说~古人多舌音说~古音娘、日二母归泥说~为、喻二母归匣、定说。,4课时, 3、陈澧的‚系联法?与中古汉语的声类~及声母、字母、声纽、声类之间的区别,2课时, 4、不同时期的声母,2课时, ,五,古代汉语的声调 平、上、去、入~古代汉语声调的调值~中古声调的分化~中古汉语声调与现代普通话声调的对应关系。上古汉语声调诸家说。,2课时, ,六,韵母 1、中古汉语的韵母:《广韵》的206韵~‚摄?‚等?‚呼?等几个术语~中古汉语韵母与现代普通话韵母的 2 对应关系。等韵学简介。不同时期的韵母。,6课时, 2、上古汉语的韵母,诸家说,,对转与旁对转,2课时, 3、陈澧的‚系联法?与调类。韵母、韵部、韵类的区别。,3课时, 4、律诗的平仄,4课时, ,七,反切 反切及其一般规则~反切的变例,3课时, ,八,音韵学知识的运用:文字通假——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同声类,旁纽双声,通假~迭韵通假~声韵连转。,3课时, 三、 参考书目 《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 《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 《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著~商务印书馆。 《钜宋广韵》~,宋,陈彭年等著~中国书店。 《古韵标准》~,清,江永著~中华书局。 《音学五书》~,清,顾炎武著~中国书店。 《天水方言音系》~马建东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天水方言》~王廷贤、马建东、雒江生等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四、考核 3 本课程一般采用开卷、闭卷两种方式为主。闭卷考试一般考核学生对所讲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一般只作合格考核~不作水平检测,开卷考试一般以给古文加标点符号并翻译的基本办法~来考核学生对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内容以偏易为主~主要是水平检测。闭卷考试一般用合格与不合格定性~开卷考试则以分数方式拉开学生的层次。 总述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学问~包括历史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和等韵学等分支学科。 上古音是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周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研究上古音的学问~称为‚古音学?。传统古音学研究~主要是进行古韵分部研究~相比之下~人们对古音声母、声调的研究开展不够。古音学的研究~导源于宋明。宋吴木或、郑庠开始探索古韵分部~明陈第彻底廓清唐宋‚叶音?说的迷雾~明确提出古今音异的观点~为古音的健康发展扫清了道路。中古音即指以隋唐宋时的汉语语音~研究中古音的学科叫今音学。主要以《切韵》系列的韵书研究为代表。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叫北音学~主要以北方语言的研究为主~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等韵学则是对反切的声、韵、调配合情况进行语音分 4 析的研究~以一种韵图为代表。这些内容后面都有专门介绍。 例:明〃刘基《郁离子〃冯妇》:‚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文锦十纯~命贾人为行人~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之 。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 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至死弗寤。?则今秦安人正与此同读。 第一章:概述 通过方言词汇进行印象式的接触~你会知道音韵学是什么样的学科。在这里我举几例天水方方、特别是甘谷、秦安方言的例子~大家可以先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1、 水漾了。 xiūqùzuòhao‘qi 2、 休去,别去读作休去或者读hou’qi, 3、 歇会,读作huan’yi’ha, 4、 且来了,又来了~读作Ke’lai’liao, 5、 黄豆,读作huang’tou, 6、 悬崖,读作Xuan’ai,~难捱,读作nan’ai, 7、 苦胆,读作ku’tan,鸡蛋,读作ji’tan,秦安话读作zi’tan但是,天水 话读作tan’si~但甘谷话读作dan’si, 8、 怂,读作su,如怂恿意即作su, 9、 虫,由于ch读作c~加上对转~则读cou, 10、 口袋,读作Kou’tai, 11、 供给学生上学‚供给?,读作gong’jin, 12、 活计,读作Hou’jin, 13、 满世界,读作Mam’shi’gai, 14、 且~《说文》:‚所以荐也?~因此甘谷话有‚且下?~天水话有‚荐下? 15、 ‚涂有饿莩而不检?~检~敛也:甘谷话读‚脸?如‚检?。 16、 《白虎通义》‚十二月律谓之大吕何,大~大也,吕~拒也。?这是声 训~甘谷话正读‚吕?如‚拒?。 17、 来~,读作la,亦一声之转, 18、 杏,《说文》:‚果也。从木可省声?。何梗切。 19、 折~《说文》:‚断也~从斤断草。?食列切 20、 窠~《说文》:‚空也。穴中曰窠~树上曰巢。苦禾切?。甘谷话‚禾?读 如‚活HUO?~则切为KUO~有‚窠窠儿?之说,普通话‚禾? 读HE~ 则切为KE。 5 我们将甘谷话中读如‚租、出、书、如?的字在《韵镜》中的情况汇总如下~其 中上声、去声并入平声~同韵的字只分四等~不分声调。入声单列~表示如下: 嵏丛怱揔 镞族速 崇 缩 东,董送, 屋 中忡虫终充戎 竹蓄逐叔塾肉 肃 宗騘鬆综宋 冬钟,肿、 亻束 宋用, 重钟腫衝舂冢宠尰冗踵种 瘃躅烛触赎束蜀辱 纵枞从淞松悚颂 足促粟 椿舂幢淙双牎漴 斵趠娖娖逴浊捉朔 江,讲绛, 觉 支,纸寘, 捶垂腄娷,shui,菙睡惴缒鬌橤揣 吹 惢随髓 衰 脂,旨至, 蕤蕊追锥坠沝轛鎚水出谁 醉翠萃绥 之,止志, 耳 初楚龃所诅助疏阻儊鉏踈 鱼,语御, 除除蜍猪书诸如禇杵纾暑汝 著箸老翥处恕署洳袽佇貯 租徂苏睹祖粗做祚诉麤徂妬 模虞,姥庴 麌、暮遇, 刍雏数菆捒 株厨朱枢输殊儒拄柱主竖 乳驻住注戍树孺 灰皆齐,贿崔摧罪碎磓,片崔,嗺 夬 骇、队怪祭,月崔, 嘬 6 霁, 赘毳税芮缀 最蕞,衤最,,石最, 佳,蟹、卦 祭, 膬岁锐 尊村存孙忖鳟损鐏,尊刂, 卒猝捽窣 绌 魂谆,混没术 谆春唇纯偆准蠢稕舜顺闰,酉出术黜欪 准、慁稕, 屯,媋犉賰,毛準, 卒崒 山元仙,产 元狝、裥愿 栓 缐, 鎋月薛 软 膬 桓删仙先钻酸纂算窜攒繓偄筭 撮柮 ,缓潸狝末點薛屑 馔篡撰 茁刷 铣、换谏缐专穿船转篆舛啭掾传钏堧辍拙歠说 霰, 剸膞,田耎, 豪爻霄萧 ,皓巧小, 抓 歌,哿、箇, 蹉瑳縒醝 佐 戈,果、过, 矬坐锁脞挫座随侳剉 麻,马、禡, 若偌 唐阳,荡 铎药 作错昨索 养、宕漾, 庄疮床霜爽壮状剏 绰杓弱 7 侵,寝、沁, 缉 入 这些材料让我们想很多问题~为什么是这样, 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学科内容就是古音韵学和 方言~而古音韵学和方言之间嫡系紧密。下面我 们开始进行这一学科的介绍。 第一节:几种重要的著作 学习古音韵学途径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古人留下来的音韵学著作~它们是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最直观的材料可是~我们在本科阶段学习古音韵学~仅仅是了解一点基本知识~不能、也没有基础学习更多的内容~因此~我们对这些音韵学著作只作一个最简单的介绍。有些著作会在后面的学习中两次见到~有较深入的接触。 ,一,《切韵》,或《广韵》,系韵书 李新魁说:韵书实际上就是把大量的汉字按照反切的同异分类编排起来的字音总集。,见《汉语等韵学〃总论》P4,现在知道的最早的韵书就是魏朝李登所撰的《声类》。到了南北朝~韵书的撰作很多~隋朝陆法言等人编了著名的韵书《切韵》。唐人王仁昫(煦,据此加以修改补充~编成了《刊谬补缺切韵》~孙愐,腼,也把《切韵》改编成《唐韵》~李舟也有《切韵》之作。到了宋代~陈彭年、邱雍在《切韵》的基础上~修编成了《广韵》。 1、《广韵》: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奉诏修订。是对《切韵》《唐韵》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宋初沿袭唐五代之制~科举以诗赋取士~急需一部官修韵书来作为审音定韵的标准。,《广韵》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字样~就是为礼部诗赋考试而定,于是~陈彭年、丘雍等据《切韵》和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增修~更名为《大宋重修广韵》大中祥符元年,1008,诏令刊行。这是《切韵》 8 最重要的增订本~也是目前音韵学界流传最广、研究最深的一部韵书。全书共分为206个韵部~分别归为平、上、去、入四声。《广韵》的声韵调系统是因袭陆法言《切韵》而来的。在《切韵》193韵和《唐韵》195韵的基础上~其206韵~其中193韵来自陆法言《切韵》~有2韵来自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有11韵采自唐天保本《唐韵》。 2、《切韵》:隋陆法言著。本书现只有残卷存世~后来陆续发现一些唐五代的本子~都被编入《唐五代韵书集存》,20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三种残卷~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和伦敦博物院~简称切一、切二、切三。其全书共分193韵。//《切韵》问世后~许多人为其增字加训或增修韵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唐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也有三种本子传世~简称王一、王二、王三。王一残卷出敦煌~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王二出自故宫~现存故宫博物院。卷首题‚王仁煦撰~长孙,言注~裴务齐正字?~分韵195韵~增加了严韵的上声俨韵和去声酽韵。王三也出自故宫~现藏故宫博物院~全书完整无缺~亦分195韵~但韵次、韵目和名称~反切的收字多寡与王二出入很大。王仁煦之后~唐代孙腼又进一步增修《切韵》为《唐韵》~此书只有残卷存世~清人汴永誉 9 《式古堂书画汇考》录有《唐韵序》及韵部数目~从中大体可以知道全书共分5卷~分195韵~孙腼新增字3500个。孙腼之后~李舟也增修《切韵》~书贸易中心仍为《切韵》~其书早已失传~体例亦不可知~徐铉《说文解字篆韵谱》所用的韵目本于李舟《切韵》~分205韵~多出12韵。而且还对陆书的阳声韵与入声韵韵次做了合理调整~使阳入相配。这一体例~一直为后代《切韵》系韵书所继承。 3、《唐韵》:唐孙愐著。见上。王仁煦之后~唐代孙腼又进一步增修《切韵》为《唐韵》~此书只有残卷存世~清人汴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录有《唐韵序》及韵部数目~从中大体可以知道全书共分5卷~分195韵~孙腼新增字3500个。 4、《集韵》:书成于宋宝元二年,1039年,~是丁度、宋祁、郑戬、贾昌朝、王洙奉诏刊修《广韵》而成的。它分平声四卷~上去入各二卷~计十卷~53525字。其中规定了通用韵108韵。与《广韵》相比~特点也很突出:其一~虽然分韵部206~但韵目用字有区别~如肴用爻~酽用验~物用勿。其二~各韵收字有出入。其三~《集韵》改动了《广韵》许多反切~主要是根据实际语音将‚类隔切?变为‚音和切?~如珉~《广韵》武中切~微母,《集韵》眉贫切~明母。其四~对同用与 10 独用的规定不同。钱大昕考证有十三处~其中迄与物同用~废与队同用、严与盐添同用等和《广韵》注有别。其五~《集韵》又音大量增加。 不过~既然有了独用、同用的规定~自然会有人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依照《集用》的通用例~206韵可以合并108个韵。宋淳佑十二年,1252,就有了‚平水韵?。 5、《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成书于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由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共分107个韵部。只比《集韵》所规定通用的少了一个韵~那就是把去声的证嶝两韵并到径韵里去了。在稍前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和张天锡草书的《韵会》共106韵~那是把去声证嶝两韵并入径韵以外~连上声也归并到迥韵去了。现在一般所谓的‚诗韵?~又叫‚平水韵?指的就是这106韵。 6、《新刊韵略》:成于1227年~由王文郁所著。 7、《韵会》:成于1229年~由张天锡草书。 ,二,《中原音韵》系韵书 8《中原音韵》:元泰定元年,1324年,成书~江西高安人周德清,1277-1365,所著。他在《中原音韵》的《自序中说~是应萧存存》‚问作词,曲,之法?而产生了写作韵书《中原音韵》的想法~完成时间是元泰 11 定甲子年,1324,。后来~他又曾修订旧稿~直到至正元年,1341,~才由吉安人罗宗信等奔走~在吉安刊印。《中原音韵》分为两大部分:韵谱、正语作词起例。韵谱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部分。韵谱在体例上的特点是~其一~舍弃过去韵书以四声声调统韵的旧规~按韵部统四声~分韵十九部。其二~韵字具体安排~则按声调分类~主要有平、上、去三声大项。 8.1《中原雅音》:已佚~作者不可考。蒋希文、何九盈先生认为成书于南宋。它的韵目~明抄本《辨音纂要》记载是19个~与《中原音韵》一样。《中原雅音》的体例构成应该是:十九韵目统领所有的字~韵目之下按声调平上去三声列字~并立有‚入声作某某?项目。 8.2《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元卓从之撰。分韵十九部~与《中原音韵》韵目一致~赵荫棠认为卓从之的《中州乐府音韵类编》依据的是周德清《中原音韵》某一种未定稿~从而引发了争论。 8.3《韵略易通》明兰茂作。此书卷首用一首‚早梅诗?来表示声母: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韵母分为二十部:东洪、江阳、真文、山寒、端桓、先全、庚晴、侵寻、鍼咸、廉纤、支辟、 12 西微、居鱼、呼模、皆来、萧豪、戈何、家麻、遮蛇、幽楼。声调分平上去入。 9、《词林要韵》:不著作者姓名~相传为宋代的书~但显然是北曲~有人认为是明成化年间陈铎所著。 10、《中州音韵》:不著作者姓名。元代成书的可能性大。 11、《韵补》:宋代吴棫(字才老,著。 12、《古音辩》:宋代郑庠著~已佚。 13、《毛诗古音考》:明代陈弟著。 14、《音学五书》:清顾炎武著。 15、《古音标准》、《四声切韵表》:清江永著。 16、《六书音均表》:清段玉裁著。 17、《声韵考》、《声类表》:清戴震著。 18、《诗声类》:清孔广森著。 19、《诗经韵读》:清江有诰著。 20、《音略》、《声韵通考》:近人黄侃著。 21、《音韵学讲义》:近人曾运乾著。 22、《汉语音韵》:王力著 第二节:汉语史的历史 对汉语史的划分既是本学科历史的事实~也是我们们本学科的工作语言。所以这些知识是要记住的。 王力先生对汉语史的分期划分: ,1,公元3世纪以前为上古时期,五胡十六国之前~也就是先秦两汉之时, ,2,公元4世纪到12世纪之间为中古时期,隋唐至南宋以前, ,3,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为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前, ,4,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13 也有人有其他的说法~那就是再加上一个北音学~可以在后面第四节见到。 第三节:音韵学及其研究对象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对汉语语音各个时期的声、韵、调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专门的研究。它是一门传统的学问~是汉语语言学的一部分。所以~音韵学又可称做历史语音学。 李无未先生: 一、既然是研究汉语语音历史的学科~为何要称为音韵学,主要考虑到:传统小学以字的研究为基础~形成了文字、训讷、音韵三大学科门类。音韵是人们已经熟悉的名称~音韵学能很好地概括汉语历史语音系统的各个方面~并早已成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语言科学。 有人将汉语音韵学称为声韵学~对此~董同龢先生表示反对~认为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想法:第一~把语音分作声母、韵母~不免含混~因为汉语之外的语音也适用。第二~汉语语音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声调~没有被提起也是不合适的。 二、汉语传统语音学起源于东汉末年~它的建立 14 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反切的发明~意味着汉代人已经能够分析出声母、韵母等音节内部结构~这说明他们的审音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精密程度。从此以后~汉语语音的研究成为一个专门的语音研究道路。 从总体上看~传统音韵学的实用色彩是非常明显的~它的目标不外乎是正音、通经、发蒙三个方向。正音~即力图制定 出一种可以作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玉器音系统让人们遵守,通经就是把古音的成果运用到训讷当中~以准确理解经书和其他古籍,发蒙就是用反切、韵图等方法让人们认识字的读音。 三、传统音韵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属于文献考据方法。如‚丝联绳引法?,韵脚字归纳法,是通过诗歌韵文的押韵来归纳某个时代的韵部系统,‚谐声字归类法?是根据谐声系列而发现上古时代的韵部和声类,‚反切系联法?是通过联系反切上定和下字而分别得出声类和韵类,‚异文、通假、声训互注法?是从古籍的文字使用情况以及训讷学家的语源训释中发现古音线索。 四、语音学与音韵学的关系:音韵学与语音学是不同的两门科学~王力先生说:‚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证明 15 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王力语, 附:陈澧《切韵考序》:自孙叔然,孙炎字叔然,始为反语~双声、叠韵各从其类~由是诸儒传授四声韵部作焉。而陆氏《切韵》~实为大宗。盖至汉末以至隋代~审音之学具于斯矣。唐季沙门始立三十六字母、分为等子~字母之名虽由梵学~其实则据中土切音。然音随时变~隋以前之音~至唐季而渐混。字母等子~以当时之音为断~不尽合于古书。其后切语之学渐荒。儒者昧其源流~猥云出自西域至。 第四节、音韵学的构成 音韵学可细分为三个部门: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 张象津《等韵简明指掌图》说:‚等韵相传千余载~代有更订~大都后胜于前。?清人龚自珍引程恩泽的话说:‚小学中有‘声’一门~声之中有大韵、今韵、等韵。等韵中有西番一门。?,见《龚自珍全集》P221,大韵指一般所说的古音学~今韵即一般所说的今音学。至于西番一门~是指‚字母?而言,后介绍,~按照前人的见解~认为等韵图上所用的表示声类的字母~主要来自西番,西藏以至西域一带,。 1、今音学:是以《切韵》系列的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 2、古音学:对今音学而言的。它研究的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人的语音系统。 作为研究对3、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 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反切的。明初以后才称为‚等 16 韵?。现存最早的韵图《韵镜》、《七音略》~基本上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清代还用它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 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加上有学者提出的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有人称北音学,~就构成了汉语音韵学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内容。 第二章、声母 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是关键~是中心。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此外还有个‚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母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古代音韵学家对于声母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观测的方法和所立的名称都不够完善~也不够科学。他们把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喉、牙、舌、齿、唇五部~就叫五音,后来又加上了半舌与半齿~就叫七音。一说:在五音的基础上~舌音又分为 17 舌头和舌上~齿音又分为齿头和正齿~为七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唇音又分为重唇与轻唇~加上半舌与半齿~即为九音。 在这里~我们可以回顾、复习一下现代汉语所在地学过的有关汉语声母的知识。,从什么是声母~到现代汉语的声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再到音素、音位、浊声母与清声母、拼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与国际音标标志, 第一节、中近古汉语的声母 研究古代汉语的声母~不能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是因为人们要用已有的知识来上推下联进行~所以往往是先中古~后上古~主要是因为中古有韵学著作和资料。而在声母方面~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守温三十六字母。即唐代和尚守温所创造的代表唐代末的三十六个字母。,参唐作藩先生《音韵学 教程 人力资源管理pdf成真迷上我教程下载西门子数控教程protel99se入门教程fi6130z安装使用教程 》P32,。不过~守温和尚自己只有三十个字母~即: 唇音:不芳并明,舌音:端透定泥/知彻澄日, 牙音:见溪群来疑,齿音:精清从/审穿禅照, 喉音:心邪晓/匣喻影。 到了宋代~不知什么人在此基础上增补为三十六个~即三十六字母。对此~王力先生说:‚可见三十六字母只适合于宋代的语音系统,它不适合于《切韵》系统~也不适合于《中原音韵》系统。?但是事实上它却非常重要~王力先生说:‚第一~可以由此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第二~可以由此研究现代方音,第三~可以说明语音发展规律。?回顾现代汉语中 18 的成阻、持阻和除阻,送气与否,清浊。 对于声母的发音方法的分析~音韵学上还有一些别的名称和概念~主要有两套:一套叫做‚发声、送气、收声?~一套叫做‚戛、透、轹、捺?。 第一套大家容易懂得~不过清代洪榜在《四声韵和表》中~又把‚收声?分成‚外收声?和‚内收声?~于是就成了四类。至于后一套~本是清末音韵学家劳乃宣提出来的~后来邵作舟又加了一个‚拂?~于是成了‚戛,JIA阳平~轻轻敲打,、透、拂、轹,LI去声~车压,、捺?五类。这五类~实际上是指发音的~即对这五个字本身的读法进行描述~如戛是不送气的~透是送气~轹是擦音和边音~拂是擦音~捺就是鼻音等。 现将三十六字母展示如下: 清浊 发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部位 牙音 见 溪 群 疑 舌头 端 透 定 泥 舌音 知 彻 澄 娘 舌上 帮 滂 并 明 重唇 唇音 非 敷 奉 微 轻唇 精心 清 从邪 齿头 齿音 照审 穿 床禅 正齿 影 晓 匣 喻 喉音 来 半舌 日 半齿 全清原指不送气的一类清声母。心、审两母无所谓送气与平否~所以事实上归入全清次清没关系。 次清指送气一类清声母。 全浊指一般的浊音~在现代普通话里~全浊平声变成了次清,送气,~全浊仄声变成了全清,不送气,~邪、禅两母归入全浊~现在多数变了全清,如词、臣等, 次浊指响声和半元音。响声指[η],疑,、[n],泥,、[n],娘,、[m ],明,、[m],微,、[z],日,、[l],来,。半元音指[j],喻,。 其中溪应该读如q~如空欺区等都是溪母~我们天水话中将腔子叫kang子。 有时试会出题考zh、ch、sh和d、t的关系~考的就是上古舌音类隔说。有时考如‚船?二读:一是chuan,二是读shuan~考的就是中古也现代汉语声母的关系~即神母分化为ch、sh两类。所以请大家要认真关注三十六字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 三十六字母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的 19 关系 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是由中古汉语声母发展而来的~。它和三十六字母之间的承继关系是: 1、见溪群疑:牙音~见溪群的开口呼与合口呼为g、k~齐齿呼和撮口呼为j、q~疑为n。 2、端透定泥:舌头音~与d、t、n对应。 3、知彻澄娘:舌上音~知彻澄与zh、ch对应~娘与n相对应。 4、帮滂并明:重唇音~与b、p相对应。 5、非敷奉微:轻唇音~非敷奉与f相对应~微与M对相对应。 6、精清从心邪:齿头音~与z、c、s和j、q、x相对应。 7、照穿床审禅:正齿音~与zh、ch、sh相对应。 8、影晓匣喻:喉音~影、喻与零声母相对应~晓、匣与x相对应。 9、来:半舌音~与l相对应。 10、半齿音~与r相对应。 第三节 中古汉语声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的关系 1、见溪群、晓匣:见溪两母都是清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中由于四呼的不同各分化为两种声母— 20 —见母分化为G和J~如该、古和见、俱等字,溪母分化为K和Q~如开、宽和欺、去等字。群母是全浊声母~它在现代普通话中失去了浊音性质~分化为四种声母:正在念上声和去声的时候分化为G和J~如共、跪和俭、群等字~这也是我们有些方言中将‚跪?读作K的原因,现在念阳平的时候~分化为K和Q~如逵、其、群等字。晓母是清声母它在现代普通话中分化为H和X~如海、、荒和熙、虚等字~匣母是全浊声母~在现代普通话中分化为H和X~如寒、回和贤、悬等字~这也就是我们有些方言将‚鞋子?叫做‚孩子?的原因。 2、精清从心邪:精、清、心都是清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里各分化为两种声母,条件与见组相同,:精母分化为J和Z~如精、苴、和增、祖等字~这也就是秦安话里读精职增的原因,清母分化为Q和C~如秋、取和餐、粗,心母分化为X和S~如心、须和散、酸等~这也就是秦安话里读心声母为S的原因,从、邪两母都是全浊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里失去了浊音性质~从母分化为四种声母~即念阳平的时候分化为Q和C~如前和从等字~这也是秦安话里读前声母如C的原因,念上声和去声的时候~分化为J和Z~如静和自等字~这也就秦安话里读静如Z的原 21 因,邪母分化为三种声母~即念阳平时分化为X和C~如习和辞等字~这也是有些方言里读‚辞?为SI的原因,念去声时转为X和S~如谢和似等字~这也是秦安话里读谢声母如S的原因。 由上述两组声母的分化情况来看~现代普通话的声母J、Q、X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由见组字来~一个是由精组字来。 3、庄初床疏:庄、初、疏三母都是清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中绝大多数相应地转为zh、ch、sh~如争、爪~窗、差~山、数等字~较少一部分转为z、c、s~如阴、测、色等字。床母是全浊声母~在现代普通话中失去了浊音性质~念阳平时分化为C和CH~如岑、锄等字~这也是天水话里把锄读职粗的阳平的原因~念去声时分化SH和ZH~如事、状等字。 由上述情况来看~现代普通话中的声母z、c、s~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精组字~一个是庄组字。 4、知彻澄~照穿神审禅~日:知照彻穿审等都是清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里都分别转为zh、ch、sh~如张、珍~章、真~宠、趁~昌、齿~商、矢等字。日母是次浊声母~在现代普通话中大多数转化为r~如然、惹、如、软等字,少数读为er~如儿、尔、而、二等字。澄、神、禅三母都是全浊声母~它们在现代普 22 通话中都失去了浊音性质~并且都各自分化为两种声母:澄母分化为ch、zh~如持、住等字,神母和禅母都分化为ch、sh~如船、城、示、时等字。 由上述情况来看~现代普通话的声母zh、ch、sh是由庄组、照组、知组等发展来的~声母R和音节er是由日母发展来的。 5、帮滂并明:帮滂都是清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里各自二轻局为b、p~如班、碑和潘、披等字,明母是次浊声母~现仍读m~如蒙、迷等字。并母是全浊声母~它在现代普通话中失去了浊音性质~分化为两种声母~即念阳平时转为p~如平、排等字,念上声去声时转为b~如部、暴等字。 6、非敷奉微:百、敷两母是清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里都念f~如方、风和芳、丰等字,微母是次浊声母~现多转为零声母w~如亡、文等字,少数现在念m~如闽、曼等字,奉母是全浊声母~在现代普通话里失去了浊音性质~转化为f~如房、凡、费、附等字。 由上述情况来看~现代普通话中的声母b、p、m、f是由帮组,包括非组,而来的。 7、端透定泥~来~娘:端、透两母翥是清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中各自转化为d和t~如东、低、兜、多和通、梯、偷、拖等字。娘泥两母都是次浊声母 23 ~现都读n~如农、宁、内、乃和浓、狞、腻等字。来母也是次浊声母~现仍读l~如龙、林、老、里等字。定母是全浊声母~它在现代普通话里失去了浊音性质~分化为两种声母~即念阳平时是t~如唐、田等字,念上声、去声时是d~如但、地等字。这就是现代普通话D、T、N、L的来源。 8、影喻~疑:影母是全清声母~在现代普通话中分化为各种零声母~如矮~恩、欧、英、汪、约等字,喻母是次浊声母~现在大多数转为零声母y、w、 yù U,玉,~如夷、炎、王、惟、云、园等字。疑母原是见组的次浊声母~现在大多数转为各种零声母~如岸、傲、额、牙、宜、五、鱼、元等字~少数转为n~如逆、凝、牛等字。疑母王力先生拟为[η]~今天水话正读我、吾为[ηu]~而[η]之音转为[k]或[g]甘谷、秦安话是。擬,《说文》:‚度也~从手~疑声?~鱼己切。则宋时‚拟?‚鱼?同声。甘谷话读‚拟?如‚以?~上海话读‚鱼?为[η]~正类此也。 第四节 《广韵》的声类与声母 1、《广韵》的声类 陈澧《切韵考序》:澧谓切语旧法~当求之陆氏《切韵》~《切韵》虽亡而存于《广韵》。乃取《广韵》切语上字系联之~为又声四十类。又取切语下字系联之~每韵或一类~或二类~或三类四类~是为陆氏旧法。隋以前之音~异于唐季~以后又钱、戴二君所未及详也。于是分列声韵~编排为表~循其轨迹。顺其条理~惟以考据为准~不以口耳为凭~必使信而有征。故宁拙而勿巧。若夫《广韵》之书~非陆氏之旧,《广韵》复有二种~近代传刻~又各不同。乃除其增加~校其讹异~虽不能复见陆氏之本~尚可得其体例。又为《通论》以畅其说~盖治小学~必识字音~识字音必习切语。故著为此书~庶几明陆氏之学~以无失孙氏之传焉。后出之法~是为余波~别为《外篇》~以附于末。于时岁在壬寅道光二十有二年也。 《广韵》的声母,声纽,也有四十一声纽之说:,因为《广韵》是在《切韵》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它的声 24 母也应该是跟《切韵》一脉相承的~但又有区别~因为它产生时已经是宋代~比起《切韵》来~在保持隋代语音的情况下~又会有宋代的实际情况,清代人陈澧第一个开始用反切来研究《广韵》的声韵系统~他对其声母的研究即四十声类:他认为‚照穿床审喻?五纽各分为两纽~又认为‚明、微?应合为一纽~故成四十纽。但实际上当时是存在‚微?母的。因此后人认为《广韵》的声纽是四十一个。,见下表, 下表是黄侃先生所做的名称~他把照系字母分为庄、初、床、疏和照、穿、神、审、禅两组~把喻母分为喻、为两组。王力先生则命名为章、昌、船、书、禅和庄、初、崇、山两组。 清浊 发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部位 牙音 见 溪 群 疑 端 透 定 泥 舌头 舌音 知 彻 澄 娘 舌上 帮 滂 并 明 重唇 唇音 非 敷 奉 微 轻唇 精心 清 从邪 齿头 照庄 穿初 神床 齿音 正齿 审疏 禅 影 晓 匣为 喻 喉音 来 半舌 日 半齿 《广韵》的声母和现代普通话声母的22个声母 25 比较~最突出的有四个特点:,1,全浊声母的清音化~,2,知组、庄组、章组合流为卷舌音ZH、CH、SH~,3,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J、Q、X~,4,零声母字大量增加。 2、陈澧的‚系联法? 研究《广韵》的声类~在方法上~主要是陈澧的系 联法。 A、基本条例 凡反切上字同用、互用、递用的~必属于同一声类。他说:‚切语上字与所切的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同用者如‘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同用‘都’字也。互用者如‘当~都郎切’~‘都~当孤切’~‘都’‘当’二字互用也。递用者如‘冬~都宗切’~‘都~当孤切’~‘冬’字用‘都’字~‘都’字用‘当’字也。今据此系联之为切语上字四十类~编而为表~直列之。?,参P100,则说冬、都、当、三字应同属一个声类。 B、分析条例 他说:‚《广韵》同音之字~不分两切语~此必陆氏旧例也。其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不同类。如红~户公切,烘~呼东切,公东韵同类~则户呼声不同类。今分析切语上字不同类者~据此定之也。上 26 字同类者~下字必不同类。如公~古红切,弓~居戎切。古居声同类~则红戎韵不同类。今分析每韵二类三类四类者~据此定之也。?其中前半部分是指对声类的归纳。即凡两个切语下字同一韵类者~那么上字必不同声类。 C、补充条例 他说:‚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矣~然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如多~得、当、都四字~声本同类~多~得何切,得~多则切,都~当孤切,当~都郎切。多与得、都与当~两两互用~遂不能四字系联矣。今考《广韵》一字两音者~互注切语~其同一音之两切语~上二字声必同类~如一东:冻~德红切~又都贡切,一送:冻~多贡切~都贡、多贡同一音~则都、多二字实同一类也。今于切语上字不系联而实同类者~据此以定之。?也就是说~有些不能直接系联的切语~可以从‚又音?和‚互见?的反切来加以考证。 陈澧根据上述三个条例~从《广韵》四百五十二个反切上字中~系联出四十个声类来~与传统的三十六个字母相比~多出四个~原因是他把照、穿、床、审、喻五母各分为两类~将明、微二母合为一个所致。 27 不过~后来的学者都不满意陈氏分类的结论~于是~在他的基础上~继续做了很多修订和增补工作。比如钱玄同和黄侃把明、微分开~得出四十一声类,而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中国学者白涤洲、黄粹伯又把见、溪、疑、晓、影、来六母各分为二类~因此成四十七声类,而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等先生又分为五十一声类~他们把精、清、从、心又各分为两类。,参P107注,。 曾运乾先生认为应是五十一个声纽:见,二、一,溪,二一,群疑,二一,端透定泥~知彻澄娘,本系各分为二,~帮滂并明,含非敷奉微,~精,二一,清,二一,从,二一,心,二一,邪~照,三二,穿,三二,床,三二,审,三二,禅~影,二一,晓,二一,匣喻,四三,~来,二一,~日。 清浊 发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部位 牙音 见,二、一, 溪,二、一, 群 疑,二、一, 端 透 定 泥 舌头 舌音 知 彻 澄 娘 舌上 帮 滂 并 明 重唇 唇音 非 敷 奉 微 轻唇 精,二、一, 从,二、一, 齿头 心,二、一, 清,二、一, 邪 齿音 照,三、二, 穿,三、二, 床,三、二, 正齿 审,三、二, 禅 喉音 影,二、一, 晓,二、一, 匣 喻,四三, 半舌 来,二、一, 半齿 日 28 李荣先生又从崇母中分出俟类~因此最多可以分析出五十二声类。 3、《广韵》的声母 五十二声类也罢~五十一声类也罢~都不等于是声母~因为声类纯粹是由反切上字系联、归纳出来的~而反切上字的运用是受反切下字所制约的。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用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和协~因此~系联、归纳出来的声类要比声母多。这样~根据近人的研究成果~《广韵》的五十二个声类~从音位的观点看~可以归纳出声母~其中陈复华先生分为三十七个声母~唐作蕃先生认为是三十五声母~王力先生认为是三十六个。 其中唐作藩先生的三十五个声母是: 唇音:帮,非,滂,敷,并,奉,明,微, 舌音:端透定泥,娘,来 知彻澄 齿音: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 章昌船书禅日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影晓匣喻 29 第三节、小结论 ,1,,隋唐,《切韵》时代的声母:王力先生认为~拿《广韵》的反切上字归纳~可以得出《切韵》时代的声母36个。与守温三十六字母相比较~即认为‚非敷奉微?应合并在‚帮滂并明?中~‚照穿床审?各分为二~应分而又合并者一个:喻分为二~其中之一并入匣母。,道理我们将在下面的几条规律中再详细说明,即王力先生认为隋代的声母也是三十六个~但不是守温的三十六个。即是: 牙音-见溪群疑, 舌头音-端透定泥, 舌上音-知彻澄娘, 唇音-帮,非,滂,敷,并,奉,明,微,, 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正齿音-庄初床山照穿神审禅, 喉音-影晓匣,喻三,余,喻四,,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可以看到~唐作蕃先生的三十五个中~与王力先生的三十六相比~将娘归入泥母~而陈复华先生则在王力先生的庄组多了一个俟母。 ,2,,宋代,见守温三十六字母或四十一声类。 30 ,3,,元代,《中原音韵》及《早梅诗》声母——二十个声母:《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汉语~(李无未<汉语音韵学通论>P75):《中原音韵》不用反切标音~而是将 中原音韵》的同音字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小韵~小韵之间用O隔开~小韵构成了《基本单位。根据每空是一音的原则~后人分析《中原音韵》的音系~一般都是先将每空内的同音单字标出中古声类~然后逐空排比~归纳出中古音在《中原音 hh韵》里的分并规律。《中原音韵》共有二十个声母~p、p、m、f、v、t、t、n、l、 t?、hhht?、?、τ、ts、ts、s、k、k、η、x、O。其特点是:浊音清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合并,零声母字增加,知、庄、章三组合流,见系、精系三、四等字尚未腭化,j、q、x尚未形成,。明兰茂的《韵略易通》以《早梅诗》二十字来代表当时的声母系统:东t风f破ph早ts梅m~向x h从htsh暖n一O枝t?开k。冰p雪s无v人τ见k~春t?h天t上?来l。,《中原音韵》与《早梅诗》比较~则《中原音韵》中的[η]在《早梅诗》中不复存在~合入零声母了, 王力先生说~‚《中原音韵》的的声母系统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普通话的声母系统。明兰茂的《韵略易通》,1442,以《早梅诗》二十字来代表当时,十五世纪初,普通话的声母系统~而《中原音韵》的声母也正好是这二十个。?所说与 ,4,,清代,王力先生《太平歌》为代表的二十二个声母: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声母系统的演变:,一,舌面音j、q、x产生了~,二,微母消失。 附:《广韵》反切上字表 1、见:,1,古分过各格兼姑佳诡乖恭~俱容切 ,2,居举九俱纪几规吉坚~古贤切 表明G与J古代相同~今则不同~但方言里还 可能保持了古音~如广东话里就有读九如 31 G的。 2、溪:,3,苦口康枯空恪牵谦楷客可 ,4,去丘区墟起驱羌绮钦倾窥诘祛岂曲 卿弃乞 所以方言里还保持了一些痕迹~如腔两读~一读QIANG~一读KANG。 3、群: ,5,渠其巨求奇暨臼衢强具跪狂匮~求位切 可见~Q、J、K、G四个声母在群母里古代是相同的~所以~我们方言 里还有保留:如读跪为K。 4、疑:,6,五吾研吴俄 ,7,鱼语牛宜虞疑拟愚遇危玉 5、晓:,8,呼火荒虎海呵馨花 ,9,许虚香况兴休喜朽义 所以方言里H与X还有相通的用例~鞋子与孩子~咸~胡监切,效~ 胡教切。 6、匣:,10,胡户下侯乎何黄护怀 喻三,11,于雨为羽云永有雲筠韦洧荣 7、影:,12,乌安烟翳爱哀握 ,13,於乙衣伊一央纡忆依挹忧谒委 8、喻:,14,以羊餘余与弋夷予翼营移悦 9、知:,15,陟竹知张中猪徵追卓珍 10、彻:,16,丑敕耻痴褚楮抽 11、澄:,17,直除丈宅持柱池迟治场伫驰坠澤~从 水、声。丈伯切。丈、泽均在澄母。故徐铉反切如是。 12、照,18,侧庄阻邹簪仄争 二,庄, 13、照,19,之职章诸旨止脂征正占支煮 三,章, 32 14、穿,20,初楚测叉刍厕创疮 二,初, 这也是天水方言里将初、楚、创等读C的原因。 15、穿,21,昌尺充赤处叱 三,昌, 16、床,22,士仕锄床雏查助豺崇俟 二,崇, 17、床,23,食神实乘 三,船, 18、审,24,所山疏色数砂沙生史 二,生, 19、审,25,式书失舒施伤识赏诗始试矢释商 三,书, 20、禅 ,26,市是时常承视团殊氏臣殖杆尝蜀成 所以天方言将尝、常也读作SH。 21、日:,27,而如人汝仍耳儒 22、泥:,28,奴乃那诺内你 ,娘,,29,女尼拿 23、来:,30,卢郎落鲁来洛勒赖练 ,31,力良吕里林离连缕 24、端:,32,都丁多当得冬 25、透:,33,他吐土托汤天通台 26、定:,34,徒杜特度唐同陀堂 这也就是天水方言里将度、杜读为送气的原因。 27、精:,35,作则祖臧借 ,36,子即将姊资遵兹醉锉 这也是秦安话里读借、将为Z的原因。 28、清:,37,仓千苍粗采青 ,38,七此亲醋迁取雌 33 这就是秦安话里读七、亲为C的原因。悛~此缘切。 29、从:,39,昨徂才在藏前 ,40,疾慈秦自渐匠情 这就是秦安话里读秦、前为C的原因。慈~疾之切。情~疾盈切。 30、心:,41,苏先桑素速 ,42,息相私思斯胥虽辛须写悉司 这就是秦安话里读息、相、写为S的原因。心~息林切,死~息姊切。 31、邪:,43,徐似祥辞详寺随旬夕 32、帮:,44,博北布补边伯百巴 非:,45,方甫府必彼卑兵陂并分笔畀鄙封晡 33、滂:,46,普匹滂譬 敷:,47,芳敷抚孚披丕妃峰拂 34、并:,48,蒲薄傍步部白裴捕 奉:,49,符扶房皮毗防平婢便附缚浮冯父弼 这也就是天水话里读傍、步、部、白为P的原因。 35、明:,50,莫模谟慕母摸 微:,51,武亡弥无文眉靡明美绵巫望 第三章、上古汉语的声母——几条重要规律 1、古无轻唇音:见于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 他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意思是说古 代只有重唇音帮滂并明。而没有轻唇音非敷微。如 34 纷读如豳~封读如帮~敷读如铺~无读如模~再比如分—扮盆~贲—愤。据此~非敷奉微当合入帮滂并明。 2、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见于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卷五之《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其认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如中读如得~笃读如竺~猪读如都~冲读如动~直读如特。据此则前述九母合为三。钱大昕说:‚古人多舌音说~后代多变为齿音。? 3、娘日二母归泥:见于章太炎《古音娘日二母归泥说》~如涅从日声~若与偌诺~任读如男~年从人得声等。据此~则三母归并为一。他说:‚古有舌头泥纽~其后支别~则有舌上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4、为、喻二母归匣、定。,也叫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见于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三,为,归匣~如营读如环~营读如魂~域读如或等,喻四,喻,归定~如俞与偷~夷读如弟~易读如狄~说读如兑。他认为:‚喻母三等字古隶牙音匣母?~‚喻母四等字古隶舌音定母?。 5、邪母古读定。见于钱玄同和郭晋稀二先生《邪母古读考》。如古读松讼颂为定母。如此~又减一 35 个。 6、照系二等归精系。这是黄侃的主张~见于钱玄同《文字学音篇》。如以宗做声符的崇、以刍做声符的趋、以衰做声符的簑。《广韵》反切把照系系声母分为两类~庄类吸与二等韵相拼~称为照二,章类只与三等韵相拼~称为照三,精组字与照二的关系密切~谐声、异文也往往相通~黄侃将相通看作同一。针对这一点~有些学者持怀疑态度~这涉及两组字在中古的分布情况:两组字在一、二、四等韵里互补~在三等韵里对立。如果认为两组合一~能解释它在一、二、四等韵里的分化~但很难说明白它在三等韵里的分化条件。黄侃先生没有弄清其归并的原因~董同龢在《上古音韵表稿》论证了中古三等韵庄组字在上古原属二等韵~到中古才变化为三等。这一提法颇能解释庄组跟精组在上古合一的论断~但我们还不敢肯定三等韵的庄组字都来源于二等韵~只认为精庄两组很接近。由于接近~故在上古时代谐声上经常相通。,李无未P73, ,黄侃先生归结为下表, 1影 4见 2晓 5溪、群 3匣、为 6疑 12精、庄 7端、知、照 13清、初 8透、彻、穿、审 14从、床 9定、澄、神、禅、喻、邪 15心、疏 10泥、娘、日 16帮、非、微。 11来 17滂、敷 18并、奉 19明 ,郭晋稀先生归结为下表2见,一二, ,1影,一、二,、 3溪,一二,、群 36 4晓,一二, 12精、精,一二,照二 5匣,一,、喻三 13清、清一二、穿二 14从、从一二、床二 6疑,一二, 15心、心一二、审二 7端、知、照三 16帮、非 8透、彻、穿三、审三 17滂、敷 9定、澄、床三、禅、喻四、邪 18并、奉 10泥、娘、日 19明、微。 11来,一二, 就是古声十九纽。 王力先生归结为:一是古无轻唇音~二是古无头舌上说~三是娘日归泥~四是照系二等归精系~五是喻三归匣~六是喻四归定。则归纳出他的古声三十二,古代汉语第二册,: 1影 8端,中古端知, 2晓 9透,中古透彻, 3匣,中古的匣母和喻10定,中古定澄, 三, 11泥,中古泥娘, 4见 12来 5溪 13余,喻四, 6群 14章,照三, 7疑 15昌,穿三, 37 16船,床三, 25庄,照二, 17书,审三, 26初,穿二, 18禅 27崇,床二, 19日 28山,审二, 20精 29帮,中古帮非, 21清 30滂,中古滂敷, 22从 31并,中古并奉, 23心 32明,中古明微, 24邪 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音韵》中说:‚在汉语韵学中~上古声母系统的研究比不上上古韵母系统的研究成绩来得大~主要原因在于材料比较缺乏。关于上古韵部的研究~我们有先秦韵文作为根据,关于上古声母的研究~我们就没有这样优越的条件了。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音韵学家一般只能根据一种材料来研究上古的:的第一是谐声偏旁,第二是声训,第三是读若,第四是异文,第五是异切,不同的反切,?。 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他总结说:‚中国音韵学家对于上古声母的研究~总不外是在守温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并工作。他们总以为上古的声母比较少。他们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上古声母 38 问题是不对的~但是他们所发现的情况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第四章、韵母 第一节、中古的韵母 1、,隋唐,《广韵》是宋大中祥符元年由陈彭年、丘雍奉诏修订的。书前有隋代陆法言《切韵序》、唐孙愐《唐韵序》~这表明《广韵》的语音体系和《切韵》《唐韵》基本相同。 我国的语音学研究~都是以《切韵》上推古韵~可惜只剩下了残卷~因此就不得不依《广韵》了。 《广韵》分为,,,韵~每个韵部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入声与阳声韵相配合。我们列表如下: 平 上 去 入 1 东 董 送 屋 2 冬 O,并入肿, 宋 沃 3 钟 肿 用 烛 4 江 讲 绛 觉 上 5 支 纸 寘 6 脂 旨 至 7 之 止 志 8 微 尾 未 9 鱼 语 御 10 虞 麌 遇 11 模 姥 暮 12 齐 荠 霁 13 祭 平 14 泰 15 佳 蟹 卦 39 16 皆 骇 怪 17 夬 18 灰 贿 队 19 咍 海 代 20 废 21 真 轸 震 质 22 谆 准 椁 术 23 臻 O,并入隐, O,并入隐, 栉 24 文 吻 问 物 25 欣 隐 火欣 26 元 阮 愿 月 声 27 魂 混 慁 没 28 痕 很 恨 O并入没 29 寒 旱 瀚 曷 30 桓 缓 换 末 31 删 潸 谏 鎋 32 山 产 裥 點 33 先 铣 霰 屑 34 仙 狝 线 薛 35 萧 篠 啸 36 宵 小 笑 37 肴 巧 效 下 38 豪 晧 号 39 歌 哿 箇 40 戈 果 过 41 麻 马 禡 42 阳 养 漾 药 43 唐 荡 宕 铎 44 庚 梗 映 陌 45 耕 耿 诤 麦 平 46 清 静 劲 昔 47 青 迥 径 锡 48 蒸 拯 证 职 49 登 等 嶝 德 50 尤 有 宥 51 侯 厚 候 52 幽 黝 幼 53 侵 寝 沁 缉 54 覃 感 勘 合 55 谈 敢 阚 盍 56 盐 琰 艳 叶 声 57 添 忝 木忝 帖 58 咸 豆兼 陷 洽 40 59 衔 槛 鉴 狎 60 严 俨 酽 业 61 凡 范 梵 乏 这里需要说明~所谓上平声~还是下平声~不能认为是今天的阴平和阳平~而是因为类型太多~字太多~用上和下分成两部分而已。《广韵》体例的主要内容是分韵、定调、注音、归字、训释。具体包括:1、《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2、《广韵》韵目下有‚ 同用?、‚独用?字样~这是为礼部诗赋考试而定的。3、《广韵》卷内分韵~即同一声调内分析出不同的韵~其中上平声28部~下平声29部~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共206韵。4、《广韵》的每一个声调内各韵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把不同的声调的各个韵依次列出~可以看出其中的承接关系~即同一韵母而声调不同的关系~入声韵从韵的数目和排列顺序看~只跟阳明声韵相承~不承阴声韵。阴声韵只有平上去三声相承。5、《广韵》每一韵第一个字是标目字~称为韵目。6、每一小韵第一字下注出反切~以确定同一小韵的读音~并注明该小韵同音字数目。7、《广韵》对所有的韵字都做了注释~有的说明字形~有的说明字音~主要是说明字义。 对于《广韵》~陈澧《切韵考》里说:‚陆氏《切韵》之书已佚~唐孙愐增为《唐韵》~亦已佚。宋陈彭年等纂诸家~增字为《重修广韵》~犹题曰陆法言撰本。今据《广韵》以考陆氏《切韵》~庶可得其大略也。?因此《广韵》基本上仍是隋唐时韵。在这里我们也要告诉大家~在唐时~其声调是韵母的一部分~因此不同声调就算是不同的韵。 不过~《广韵》的韵母从韵目上是看不出来的~因为‚韵?和‚韵母?不同~206韵并不等于206个韵母。真正知道《广韵》的韵母系统~也是要从研究反切入手的。其方法与求《广韵》的声类一样~即陈澧归纳的办法~大致也是三种:基本条例、分析条例、补充条例。 基本条例:‚切语下字与所切之字为叠韵~则反切下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韵必同类也。? 41 分析条例:‚反切上字同类者~反切下字必不同类。? 补充条例:切语下字即系联为同类矣~然亦有实同类而平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下字两两互用故也。对此~我们一般要用再出、又音等办法予以解决。 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归纳: 寒韵一类,14个小韵~3个反切下字,:干~古寒切,寒~胡安切,安~乌寒切。 东韵二类,34个小韵~10个反切下字,:,1,红~户公切,公~古红切,东~德红切。,2,弓~居戎切,戎~如融切,中~陟弓切,宫~居戎切,终~职戎切,隆~力中切。等等。 这样分析的结果~可将206韵所应用的1200多个反切下字~系联为一些韵类~如陈复华先生分326个韵类~而陈澧则分为311个~其他还有如周祖谟324类~黄侃335类~李荣334类~邵荣芬326类白涤洲290类高本汉、王力等也都是290类。 注意:在唐宋的韵书中~声调是韵的组成部分~不同声调就算不同的韵~所以总共有206个韵。如果不计声调的不同~而以四声相配~那就只有61类。如果用现代的音位系统来研究并描述《广韵》的韵部~可以看到它实际上包括了1、无韵尾韵母、2、-i韵尾韵母、3-u韵尾韵母、4、ng韵尾韵母、5、n韵尾 42 韵母、6、m韵尾韵母、7、g韵尾韵母、8、d韵尾韵母和9、b韵尾韵母等九大类韵母。,需要注意: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成三大类:,一,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二,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古音的鼻音韵尾还有-M,,三,以塞音-B、-D、-G收尾‚入声韵?。,这样~王力先生拟音后~大致可合并为54个韵母。,参《汉语音韵》P48-51,但我们习惯上~认为隋唐时代的韵部是《广韵》的206个韵。 而唐作蕃先生则认为:‚《广韵》206个韵~293类~142个韵母。?,参P133, 第二节、206韵与等韵图 同一韵中不同的韵类~就是由于韵母的不同。我们把《广韵》的韵类分析出来后~应该说~可以了解它的韵母系统了。但是~我们还必须知道~韵母的归纳~单凭反切下字的分类还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因为反切本身有不少先天的缺陷。同时~韵母的归纳~单从韵书本身也解决不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因为韵书是为写作诗文押韵而设的~它们的编排除了以四声为纲~韵目为纬~逐组用反切注音之外~就很难看出其他关系来。比如人们已经归纳出来的韵类~有些韵分二类、三类或四类~到底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同一韵中不同的韵类~是由于 43 韵母的不同~那么~这个韵母与那个韵母之间的差别是‚开合?还是‚洪细?呢, 这样~我们在讨论《广韵》韵母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一些有关等韵图的基础知识~看看等韵学家是怎样分析研究这一语音系统的。,五音、七音、清浊、转、摄、开合、等:是等韵学的几个重要术语, 李新魁先生说:等韵学是传统的汉语语学——音韵学中的一个分科。在古代汉语语音的研究中~用‚等?的概念来区分汉语的声类和韵类~就叫等韵。研究等韵的学科就称为等韵学。用等到韵的学理来分析古汉语语音而制成的图表~就叫等韵图,简称韵图,。等韵图是研究汉语语音的一种特殊手段~它用特定的格式将汉语的语音系统表现出来。清人劳乃萱《等韵一等〃外篇》也说:‚等韵之学~以审音为主~不尚考据~专重人声。?张耕《切字肆考》也说:‚等韵本以音为主。?等韵图本身~既是研究汉语语音的手段~又是等韵学研究的具体成果。 等韵图的作用~是用图表的格式来阐明韵书中反切所表示的字音。,反切我们在后面介绍,其具体作用主要有:阐明反切,辩明音值:韵图按反切所表明的开合洪细分辨字音~使字音的实际念法更加分明可晓~为审音、辨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以简驭繁~表现整个音系:韵图以声、韵、调各要素交互排列~因而使整部韵书所代表的语音系统清楚地展现出来~如网在纲~便于工作于掌握,方便练音:韵图是一种方便的练音表。它概括了整个音系的各种音素和它们彼此配合的音节~相当于一个完备的音节表,表明音变:韵图展现了某一个语音系统~这个语音系统经过若干年代以后~拿它来与现实语音相比照~便可了解语音发展演变的情况。 等韵学和来源:李无未先生认为~等韵理论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印度悉昙章及其相关的一些声音理论,另一个是《周易》文化以及汉代以来的阴阳五行等术数思想。清人李光地《音韵阐微》说:‚历代韵谱多分四等~故俗呼‘等韵’。? 什么是等韵图,等韵图是传统音韵学上按声、韵、调相配合而编排的图表。是为分析汉语的语音~研究韵书的反切而设臵的。等韵图大概是唐代中叶以后兴起来的~那时~由于大量翻译佛经~人们 44 懂得了梵文字母的拼音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汉字的字音~解释反切的注音方法。于是~有些学者凭当代语音和传统语音的经验~把韵书各韵比较异同~区别为,1,开口和合口两呼,凡韵头和主要元音是[U]的叫开口呼~其余为合口呼。李无救活进行到底人为:根据古代等韵学家的研究~古代汉语中的韵母只有[i][U]两种韵头~而没有[Y]韵头。但在古音里~[i][U]可以同时作韵头。由于语音演变[i][U]同时做韵头的合口韵~就演变成了撮口呼韵头[Y]~于是就=有了三个韵头[i][U][Y]。加上不用此三种韵头的韵~后来就有了‚四呼?,~,2,每呼又分作四个‚等?~,等的概念主要是分析韵腹主要元音的~同时也和介音i-[i-]的有无相联系~因为是前高元音~没有介音i-[i-]的音节发音比较洪~有介音i-[i-]的比较细。有些,一二等,,三四等,学者认为~‚很粗地说~开口一二等是后代所谓开口呼~开口三四等是后代所谓齐齿呼~合口一二等是后代所谓合口呼~合口三四等是后代所谓撮口呼?,王力《汉语音韵》。因为总体上~一二等韵没有介音[i-],而三四等有。这样~开口的一二等自然与介音[i-]无关~还是开口~同样~合口的一二等也与[i-]介音无关~因而还是合口。,进一步按四等与四声相配的关系~并合并若干个韵为一‚转?, ,3,转是受佛经‚转倡?的影响而得名的。意思是说~声母和韵母辗转相拼而成各个字音。内外转的转~原义是指声与韵辗转相拼~合成一个字音~有转合之义~到了宋代~转的概念逐渐衍申为‚图?的意义。另外有一种说法认为~内外转的区别就是声音的侈敛——元音开口度的大小——来说的。内转外转见后‚门法?,。当声母、韵母、声调都作了归纳~然后横列字母~纵分四等~制成若干图表~把韵书中的字 45 分别填入~所有的字音都可以在纵横交错中找到。这便是等韵图~也可以称声、韵、调配合图或音节表。陈澧《等韵通》序里说:‚等韵之学~其源出于切语而有异同~尝就而论 以为字母标双声之目~呼等析迭韵之条~纵横交贯~具有苦心。?这正说明了之~ 声、韵、调三者之间的配合关系~通过图表各自的位臵规定了各个切语拼读的方法~使反切变成更加分明可晓的东西。芝乃萱《等韵一得〃外篇》说:‚古人反切~~~骤呼之若不甚谐~必细辨其等母韵部~乃能得之。此古人反语所以不易知~而必以等韵为之阶梯也。?由此可见~等韵一方面是人们了解反切、掌握反切的阶梯~另一方面~也是学者们研究汉语语音的结晶。 王力先生说:等韵是古代的一种反切方法~主要表现为一种反切图~一般叫做韵图。在宋元两代~反切图是专为《切韵》《广韵》或《集韵》的反切而作的。上古没有拼音字母~反切的方法不是容易掌握的。等韵学家想出了一种在当时看起来是好的方法~那就是把三十六字母和二百零六韵配合成图~使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位臵。只要学会了图中所有音节的读法~再按反切上下字的位臵去推求~就能得到正确的读音。 再存的等韵书完全依照上述这个原则来做的只有两部:一部是郑樵的《七音略》,在《通志》内,~另一部是无名氏的《韵镜》。其实这两部书只是一部书~原名叫做《七音韵鉴》。这两部 韵图。郑樵把这些图叫做‚内外转图?。其中包括内转韵共19个~外转韵共2书都包含43个 4个图。 《七音略》的韵部次序与《广韵》的韵部次序不尽相同~大约是参照了《切韵》原来的次序。 宋元的韵图有两呼四等。所谓两呼~就是开口呼和合口呼,所谓四等~就是在韵图中同一类声母、同一声调分为四类字。两呼四等简称‚等呼?。 开口呼和合口呼~和后代所谓开口呼和合口呼不尽相同。很粗略地说~开口一二等是后代所谓开口呼~开口三四等是后代所谓的齐齿呼~合口一二等是后代所谓的合口呼~合口三四等是后代所谓的撮口呼。《音韵阐微》正是根据这个原则来决定开齐合撮四呼的。 ,音韵阐微《音韵阐微》,18卷。清李光地等撰,雍正六年(1728年)武英殿刻本。半页8行,大字不满行,小字双行,行14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版框21cm×13.9cm。8册1函。卷前有雍正四年(1726年)御制序,雍正六年开列的编撰官允禄、允礼、李光地、王兰生等14人职名及凡例。 汉魏之际,我国产生了音韵学,始有反切。从南北朝至唐宋,给汉字注音的反切方法及研究字音的韵书兴盛起来。汉语语音和汉字读音不断变化,反切方法和韵书也随之发展。清初,因旧的反切方法繁而取音难,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命李光地、王兰生等儒臣编撰新的韵书,至雍正四年编成,名曰《音韵阐微》。特点是书运用等韵学理划分音类,改革了韵书体例。其特点:一、全书按读音收汉字16000余个,将这些字分别隶于《平水韵》106个韵部,每个韵部字下说明该韵部与《广韵》、《集韵》以来韵书的韵部关系。二、每字首释音后释义。释音先注《广韵》、《集韵》的反切,后注本书的反切,读音完全相同的字只注第一个字的读音。释义一般皆引其它韵书,简单明了。三、本书的反切是新的反切方法,即合声切法,用以切音的两个字,缓读为二字,急读成一音。如“公字”,旧用“古红切”,改用“翁姑切”;“巾”字旧用“居银切”,改用“基音切”等。上字用:“支”、“微”、“鱼”、“虞”、“歌”、“麻”韵的字,下字用能收本韵的字。这种反切方法的产生受到了满文12字头拼音方法的启示。凡声母 46 相同韵部不同而呼法开合相同者,标注反切时只换下一字而上一字不换;凡韵部相同声母不同而平仄清浊相同,标注反切时只换上一字而下一字不换。至于反切中的各种不同情况,则用“合声”、“今用”、“协用”、“借用”标明,在凡例中皆有说明。四、各韵部的字,皆用“见”、“溪”、“群”、“疑”、“端”、“透”、“定”、“泥”、“帮”、“旁”、“并”、“明”等36字声母依次区分排列,每一声母之字又标开口、合口的四等,如“见一”、“溪一”、“见三”、“溪三”等。)王力《汉语音韵》注:“《音韵阐微》凡例:依韵辨音各有呼法,旧分开合二呼,每呼四等。近来审音者于开口呼内又分齐齿呼,于合口呼内又分撮口呼,每呼二等,以别轻重。”但是江永在《音学辨微》、戴震在《声韵考》都说,“开口呼至三等则为齐齿,合口呼至四等则为撮口。”他们说合口至四等才算撮口,不知有何根据。 同一个声母~同一个声调~在同一个韵图内可以有四等~可见等的差别不在声母~也不在声调~而是在韵母的不同。我们得出初步的结论:在某些韵图中~四等的分别~不在乎韵头的不同~而在乎主要元音的不同。,王力先生注:开合~《七音略》称为轻重~重指开口呼~轻指合口呼。又有所谓重中轻~轻中重~重中重~轻中轻~则未详所指。后来《四声等子》以轻重开合并存不废,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韵图的‚等?都表示着不同的韵部。全如《七音略》第一图~平声一等有‚公空?等字~二等有‚崇?等字~三等有‚弓穷?等字~四等有‚嵩融?等字~而所有这些字都是属于东韵的。那么~为什么分为四个等呢,这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韵头的不同~即以东韵而论~一等是[uη]~三等是[iuη],第二~由于声母的不同~庄初床山四母的字照例必须排在二等~精系字必须排在一四等,有韵头i的必须排在四等,,余母字也必须排在四等。按《切韵》的系统~东韵只有两类~严格地说~东韵实际上只有一等和三等~庄系之所以入二等~精系三等字之所以入四等~都是等韵的规则,门法,所造成。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崇等字是假二等~嵩融等字是假四等。 在《七音略》和《韵镜》中~三十六字母不是分为三十六行~而是分为二十三行:重唇与轻唇同行~舌头与舌上同行~齿头与正齿同行。如上所述~舌头音,端系,只有一四等~舌上音,知系,只有二三等~正好互相补足,齿头音,精系,只有一四等~正齿音,照系,只有二三等~也正好互相补足。轻唇齿音只有三等~而且只出现于合口呼~轻唇音出现有地方正巧没有重唇音,因为这些轻唇音是由重唇变来的,~所以也正好互相补足。这样归并为23行~并不是单纯为了节约篇幅~更重要的是表现了舌头与舌上之间、齿头与正齿之间、重唇齿与轻唇之间的密切关系~即历史上的联系。 ,在对《切韵》韵母与等韵中的等进行了对比之后,由上表看来~《切韵》的韵母在等韵中表现为下列五种情况:,王力《汉语音韵》P102, ,1,纯一等:包括一等韵如冬、模~一等韵母如东甲, ,2,纯二等~包括二等韵如江佳~二等韵母如庚甲、庚丙, ,3,纯三等~包括三等韵如微文~三等韵母如庚乙、庚丁, ,4,准三等~与众不同为二三四等的混合~如支脂之等韵部及东乙、真四等韵~或三四等的混合~如钟祭宵清盐五韵。这些韵母的反切下字是二三四等都是一样的~其中以三等字为最多~在性质上与纯三等有许多共同点~所以叫做准三等。此外还有一个幽韵~它在等韵中虽属四等~但是就反切的性质由应属于三等, ,5,纯四等~即齐先萧青添六韵 王力先生说:一般地说~一等韵的主要元音应该是一个较后的元音即[α]或[o]~二等韵的主要元音应该是较前的元音[a]~三等韵的主要元音应该是一个更前的元音即[ε] ,四等韵的主要元音应该又比[ε]更前~即[e]。三等韵有韵头[i]~使前面的辅音容易腭化, 47 等韵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以郑樵《通志》中的《七音略》与南宋张麟之刊行的《韵镜》为代表。这一类韵图基本上是以《切韵》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它的语音系统的。为了解剖《广韵》的音韵结构~按声、韵、调配合的关系~首先~把206韵中~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若干个韵归并在一起~概括成四十三个图表~称为四十三转。 另一类以《四声等子》,不知何人所著,、《切韵指掌图》,相传司马相如所作,和元朝刘鉴作的《经史正音切韵 指南 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星度指南下载审查指南PDF 》为代表。这一类韵图虽然仍用《切韵》或《广韵》的韵目~但是在语音系统方面~根据当时的语音发展情况作了一些变动。两类韵比较一下~第二类韵图最大的特点是将第一类韵图的四十三转合并为十六‚韵摄?,不过《切韵指掌图》没有用‚摄?‚转?的名称~只有二十个图。韵摄是根据韵尾相同和主要元音相近的原则来归纳的,~使206韵的复杂情况进一步得到简化。下面是十六韵摄及《广韵》206韵的归并情况: ,一,通摄:东冬钟,举平以赅上、去或上、去、入, ,二,江摄:江 ,三,止摄:支、脂、之、微 ,四,遇摄:鱼、虞、模 ,五,蟹摄: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六,臻摄:真、谆、臻、文、欣、魂、痕 48 ,七,山摄:元、寒、桓、删、山、先、仙 ,八,效摄:萧、宵、肴、豪 ,九,果摄:歌、戈 ,十,假摄:麻 ,十一,宕摄:阳、唐 ,十二,梗摄:庚、耕、清、青 ,十三,曾摄:蒸、登 ,十四,流摄:尤、侯、幽 ,十五,深摄:侵 ,十六,咸摄: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在韵图方面~除了将206韵概括为四十三转或并转为十六摄以外~还有开口呼和合口呼的区别。开口呼是指不圆唇的韵母~合口呼是指圆唇的韵母~即韵头带U或平方根主要元音是U的。不过~在第一类韵图里~‚开?、‚合?,或‚重?‚轻?,的观念还不够清楚~有些地方甚至很不好理解。第二类韵图经过并转为摄的整理把开口和合口相对待的两个转合为一摄。开口和合口仍然分图。在同为开口或同为合口的范围内~并相近的几个转为一摄于是原则上凡分开合的摄都有两个图~不分开合的,称为‚独韵?,~只有一个图。这就弥补了第一韵图的缺陷。现在从十六摄的整个情形来看~绝大多数的摄~开合是没有问题的~只有个别的摄~各家的看法还不一致~比方江摄~有的列为开口~有的列 49 为合口。现在把十六摄开、合的主要情况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有开口无合口的~共四摄:江摄、效摄、流摄、深摄,第二类是有合口无开口的~共两摄:通摄、遇摄,第三类是开口、合口都有的摄共十个:果摄、假摄、蟹摄、目摄、咸摄、山摄、臻摄、宕摄、曾摄、梗摄。 此外~韵图又把开口呼和合口呼各分为‚四等?~用图表的层次加以区别。第一层的叫一等~第二层的叫二等~第三层的叫三等~第四层的叫四等。如看、悭、愆、牵四字~就是山摄开口溪母平声的一二三四等。 韵图主要根据什么把韵母分为四等呢,主要是由介音或重要元音的细微差别决定的。王力先生说:一般地说~一等韵的主要元音应该是一个较后的元音即[α]或[o]~二等韵的主要元音应该是较前的元音[a]~三等韵的主要元音应该是一个更前的元音即[ε] ,四等韵的主要元音应该又比[ε]更前~即[e]。三等韵有韵头[i]~使前面的辅音容易腭化,这种差别在《广韵》里是用不同的反切下字来表示的。一韵之中~反切下字系联为二类或数类~就是由于韵母的开合或介音的不同。韵图作者为了把这种现象区别清楚~就用图表排列出来~开合的关系就在每一个图前逐一指出~介音和主要元音的区别~就用等来说明。敦煌发现的《守温韵学残卷》中有所谓《四等轻重例》~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有关以等分韵的最早材料。如: 50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开高kαu 交kau 娇kiεu 浇 口 拟kieu 测 ,豪, ,肴, ,宵, ,萧, 合观kuαn 关kuan 劝kiuεn 口 涓kiuen ,桓, ,删, ,仙, ,先, 这些材料是按四等的顺序排列的~一等字下注反切~二三四等只标韵目。有Ο的地方就表示那里没有字。 这样我们知道~等纯粹是指韵母而言的~可是在等韵学中~为什么声母也讲等,这是因为:,一,由于韵母分等~因而决定声母也分等。,二,由于传统的三十六字母与《广韵》的声母系统不完全相合~影响到韵图的安排~于是韵图作者作了一些硬性的规定~固定那些声母只能在一四等~而另一引起声母的字又只能排在二等或三等。关于这一点~唐作蕃先生有他的见解~请大家参考P139-143所讲。 总之~我们知道~在等韵学上声母的所以讲‚等?~主要是韵图作者人为的结果。按照韵图的处理~在齿音项下~‚精、清、从、心、邪?只能有一四等~,邪母只有四等,,‚庄、初、崇、生、俟?只能有二等,‚章、昌、船、书、禅?只能有三等~等等。后来在传统音韵学上所谓的‚假四等? 51 就是指某些本该和三等字同类的而被排挤到四等的格子里去了的精组和以母字,‚假二等?就是指某些本该和三等字同类的而被排挤到二等去了的庄组字。 唐作蕃先生说:在音韵学上~除了韵母讲等外~声母也讲等。这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从声韵调的配合关系上看~哪些声母能与哪些韵相拼~就具有哪些等的概念。音韵学上就据此给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分了等。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解决三十六字母跟三十五声母的矛盾。我们知道~《广韵》三十五声母跟传统的三十六字母既有不少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可是等韵图的作者在分析《广韵》声母系统时~他又要用五音清浊或三十六字母去描写~因此就出现了矛盾~遇到了困难。比如《广韵》音系有正齿音‚章?组,章昌船书禅,和‚庄?组,庄初崇生,两套声母~可是在三十六字母里却只有‚照?组一套~而等韵图的作者却硬要用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组这一套字母去描写《广韵》三十五声母中‚章?‚庄?两套声母。这当然产生了矛盾。那么怎样去解决这个矛盾呢,等韵图的作者就在齿音一栏下做出硬性规定:正齿音‚照穿床审?排在二等的地位上表示《广韵》‚庄初崇生?一组声母~而排在三等地位上的就表示‚章昌船书禅?~所以表示‚庄初崇生?的‚照?组就叫照二、穿二、床二、审二~而表示‚章?组的就叫做照三、穿三、床三、审三、禅三~从而照组字母分二、三等。 52 又‚精?组,精清从心邪,声母~韵图作者也给它们做了硬性规定:在三十六字母中‚精?组和‚照?组都属于齿音~而在韵图里齿音一栏中二、三等的地位已经给了正齿~那么齿头音‚精?组只好安排在一等和四等~这也是韵图作者硬性规定的。但是‚精?组和‚照?组又有所不同:‚照?组分为二、三等~确实是两套声母,即‚庄?组[t?]和‚章?组[tç],~而‚精?组分为一、四等~则只是一套声母[ts]。 此外~‚喻?母有三、四等~也是韵图作者硬性规定的。从《广韵》三十五声母来说~‚喻?三归匣~只有‚喻?四是独立的。可是在三十六字母里却只有一个喻字来表示。它既要表示归匣的喻三~又要表示独立的喻四~为了区别它们~韵图作者把喻母字分别排在三、四等的地位上。 这种硬性规定解决了三十六字母和《广韵》三十五声母之间的矛盾~但却产生了新的矛盾:由于要迁就声母~有些三等的韵便会安排到二等声母后面~从而形成三等韵到了二等韵位臵上的结果。 这就是声母分等的两方面的情况和原因。 附:门法 门法就是按照反切来查韵图的方法。我们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做如下说明: 1、音和:音和是反切上字跟被切字同母~反切下字跟被切字同韵、同等。 2、类隔:类隔虽然反切下字也跟被切字同韵、同等~但是反切上字跟被切字不同母~而是同类。类隔实际上只指:,1,端系和知系互相为切。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端系字切知系字~如桩:都江切。偶然也有以知系字切端系字的~如爹:陟邪切。总以反切下字的等为准:知系占二三等~故二等的‚江?字切出来的只能是知系字,端系占一四等~故四等的邪字切出来的只是端系字。,2,重唇和轻唇互相为切。有所谓轻唇十韵~即东钏微虞废文元阳尤凡。凡遇这些韵的合口三等字~即使用重唇字为反切上字~也要读成轻唇。如虎风~匹尤切~实际上应该读成 53 敷母这了。但是这种以重唇切轻唇的情况非常罕见。至于以轻唇切重唇的~就很常见了。如卑~府移切。 3、内转和外转:依照《四声等子》和《切韵指掌图》的定义~内转是指韵图中唇舌牙喉四音都没有二等字~只有齿音是有二等字的,外转则指唇舌牙齿喉五间都具备四个等~也就是五音都有二等字。这两本书都说~内转包括通、止、遇、果、宕、流、曾、八摄六十七韵~外转包括江、蟹、臻、山、效、假、咸、梗八摄一百卅九韵。 4、广通与侷狭:广通指反切上字属唇牙喉音~反切下字属于支脂真谆仙祭清宵八韵中的来、日、知系、照系的三等字~被切字应认为四等字。如移~余支切~支字三等字而移字四等。这样的三等通到四等去了~所以叫做广通。 5、窠切:反切上字属知系三等~下字属精系四等或喻母四等~被切字应认为三等字。如朝~知遥切。 6、振救:反切上字属精系~下字属三等~被切字应认为四等。如似~详里切。 7、正音凭切:反切上字属照系二等~下字不论是二等、三等或四等~被切字应认为二等字。如初~楚居切。 8、精照互用:即以精系切照系二等字~如斋~姊皆切,或以照系二等切精系字~如鲰~仕后切。 9、寄韵凭切:反切上字属照系三等~下字不论是一等或四等~被切字应认为三等。如牛寿~昌来切。 10、喻下凭切:反切上字是喻母~如果是喻四~切出来就是四等字~不管反切 如遥~余招切,如果是喻三~切出来就是三等字~不管反切下字是下字是三等~ 四等。如风日~于聿切。 11、日寄凭切: 反切上字属日母~由于日母只有三等~所以不管反切下是否属三等~被切字一律认为三等字。如然~如延切。 12、日下凭切:这是较古的反切。既然日母只有三等~所以凡遇反切下字属一等,或四等,~则应认为泥母字~如犭需~仁头切。凡遇反切下 字属二等~则应认为娘母字~如饶~日交切。 13、匣喻互用:这也是较古的反切。匣母一二等与喻母三等互相补充~匣母作为反切上字~可以切喻三的字~如帏~户归切,喻母三等作为反切上字~也可以切匣母的字~如户~于古切。 以上所述十三条门法~除内外转和广通侷狭的问题比较复杂外~其余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语音随着历史发展了~反切不变~则不能适应时代~后人不懂历史发展道理~就拿门法来解释。例如舌头舌上类隔、重唇轻唇类隔~精照互用、匣喻互用~日母字切泥娘~都是因为上古时代这些配对的声母本来就是同一的声母~无所谓类隔和互用。第二是韵图的等和韵书的类发生矛盾~韵图与韵书的矛盾~在等韵学家看来是同样的矛盾。矛盾的解决~有两个办法:第一是凭切,即以反切上字为辩等的标准,~第二是凭韵,即以反切下字为辨等的标准~从而决定它属于什么声母,。 附:上切下韵:等韵学家把反切上字叫做切~反切下字叫做韵。合起来叫‚上切下韵?。 第三节、《韵镜》基本情况 《韵镜》是中国现存韵图中最古老的一种。其作 54 者及著作年代尚无定说。现在见到的《韵镜》是宋朝张麟之在宋绍兴年间刊表的。此书于宋理宗淳佑年间传入日本~国内经久失传。到清朝末黎莼斋出使日本时始获《覆宋永禄本韵镜》——永禄七年重校本~收入‚古逸丛书?,另一刻本——日本景印宽永十八年,明崇祯十四年,刻本亦相继流入我国。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就是这两个本子。 《韵镜》一书共分四十三图~每图横列唇舌牙齿喉等七音~分二十三行~包括中古的三十六字母。唇舌牙等名目~指的是发音部位。七音之下再列清浊。清浊指的是发音方法~是指声母之为带音与不带音及送气与不送气。韵图纵列平上去入四声,不明显标出,。四声之中再分为一二三四等。等的划分主要是就韵母中之介音或主要元音的差异而言,亦涉及声母的不同,。<韵镜>\<切韵指掌图>所表示的等韵图表示声母,有的用三十六字母,有的用五音清浊;至于韵母,则都是<广韵>的206韵来表示;声调有的用平上去入,有的用韵目兼表图中纵行最右一栏标明内外转及图次、开合口。内外转主要指明该组韵图,摄,中有无二等韵,即不依附于一等或三等的独立二等韵,~有二等韵的该组韵图便标为外转~没有的标为内转。图的纵行最左一栏注明该图所辖的韵部~四声之不同~就櫽括在韵部之中。图的纵横交合处列韵书中反切所表示的每一个不同的字音 55 ~一般所列的字就是韵书中的小韵首字。如: 齿音舌 音 喉 音 齿 音 音 音 唇 内清 清 清 次 牙 舌 清 次 浊 烛 浊浊清清 浊清浊清清清 清 浊 浊 清 清 转 次 次 浊浊浊浊第清清 清清 ? 笼 ? ? ? ? 一东 略 略 略 略 ? ? ? ? ? ? 戎 隆 瞢 冯 丰 风 开? ? ? ? ? ? ? 耳龙 董 略 略 略 略 略 ? ? ? ? ? ? ? 弄 送 略 略 略 略 略 ? ? ? ? ? ? ? 禄 屋 略 略 略 略 ? ? 肉 六 ? ? 第四节 其他时期的韵 ,宋,宋初~丁度等奉诏刊定窄韵十三~允许科举时附近可以通用~改名为《礼部韵略》。根据戴震考证~合并的十三处窄韵是:文欣、吻隐、问火欣、物迄、代队废、盐添严、琰忝俨、艳木忝酽、叶帖业、咸衔凡、豆兼槛范、陷鉴梵、洽狎乏等。依此则需减去22部~因此应是184部。 《集韵》成书于宋宝元二年~是宋祁、贾昌朝等奉 56 诏刊修《广韵》而成。本来~刊定窄韵十三部是贾昌所奏请的~因此《集韵》目录就依照新的归并~注明了前面所注十三部的通用。 既然有了独用、同用的规定~自然会有人索性把同用的合并起来。依照《集韵》的通用例~206个韵部可以合并成,,,部。到了宋淳佑十二年~江北平水刘渊编成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书中共分107韵~比《集韵》所规定通用的只少一部。在此之前~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和张天锡草书的《韵会》则分为106韵。现在一般所谓的诗韵~又叫平水韵~指的就是这,,,韵。 ,元,周德清著《中原音韵》~是元代的曲韵。曲与口语关系密切~因此它与当时的语音实际关系密切。这是它的重大改革。《中原音韵》不用反切注音~而是将同音字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小韵~小韵间用‚,?隔开。小韵构成了《中原音韵》的基本单位~根据每空是一音的原则~后人分析出《中原音韵》的音系。如果与平水韵相比~《中原音韵》有三大特点:第一~不只是合并韵部~而是进一步把平水韵按照大都,北京,的实际语音重新分合~有些新的韵部又独立了出来~有些旧的韵部则合并起来。第二~四声通押~只要主要元音相同~就算韵相同。第三~平声 57 已经分为阴阳~入声进入阳平、上声和去声。这就形成了《中原音韵》的十九个韵部: 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监咸,十九廉纤。 十九韵与平水韵出入很大~并不是在短短七年里就有了这样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平水韵是守旧~《中原音韵》是革新。平水韵是为了写诗~限于功令~不能不保守。《中原音韵》是为作曲~可以不受‚官韵?的约束。 第五节 近体诗的用韵 《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 一般地~我们把汉魏以来的六朝诗~包括汉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叫做古体诗~而把唐以后的律诗叫近体诗。其实唐以后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 我们主要谈谈近体诗。 一、唐诗的用韵 一般地~谈唐诗韵~都谈平水韵。前面刚刚作了 58 简介。 二、近体诗的特点 1、押平声~不押仄声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春晓》押的是仄声~但严格地说~应称为古绝~而不是律绝。 2、其韵脚都在双数句末尾字上~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三、五、七句绝对不押。如: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计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3、一首诗通篇只押一个韵部~不能换韵。,古体则可, 4、平仄最为重要。 大家在学习近体诗时,不可逃避地要面对平仄问题.一般来说,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就是平声,上声和去声就是仄声.但重要的是要去除阴平和阳平字中的入声字.不过记忆古入声字我们也有一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1)古入声字普通话中属鼻韵母的字都不是古入声字;(2)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属单韵母和复韵母,而声母是m、n、l、r或为零声母的~现在一般都读去声~少数字例外~这需要硬记:‚一壹揖噎压押鸭约勒摸抹屋?读阴平~‚额膜?读阳平~‚乙辱恶?读上声。举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入声字: 阴平:八捌抹{布}发搭答,应,塌踏,实,拉邋喀扎插杀 59 刹,车,,包,扎匝咂擦掐夹,子,瞎呷押鸭压刮抓刷饽拨剥钵挖泼朴泊摸咄掇托脱捋郭蝈聒豁桌捉拙涿戳说作撮缩喔肋搁磕瞌喝鳖憋瞥撇爹跌贴帖捏秸揭接疖切撅缺约曰哺扑督秃突凸骨,朵,窟哭忽惚叔淑织汁只,身,吃施虱湿失鞠锔逼劈霹滴剔踢激击唧积,通,缉圾七柒漆缉,QI鞋口,戚吸膝悉蟋息熄析淅晰蜥昔惜夕锡一壹揖拍摘拆塞,瓶塞儿,乖勒黑着,高着儿,粥休, 阳平:拔跋伐阀筏罚乏答,复,达瘩铡札轧,钢,察砸杂夹铗颊狭侠狎匣辖滑猾白伯泊箔舶勃渤脖博捕膊薄驳钹帛膜佛夺度踱铎国帼活茁灼酌浊镯着,落,啄诼琢擢卓昨琢,磨,得德格阁蛤,蚧,革膈隔葛骼咳壳核貉涸盒劾阂折哲蛰辙辄磔谪舌折,耗,则择泽责额别蹩迭叠谍堞诘洁结劫杰节竭睫捷截胁胁挟廖决诀抉觉珏绝倔掘崛厥橛蹶攫爵嚼学穴噱仆匐弗佛指伏袱茯服幅福辐读牍犊独毒斛囫鹄竹烛逐竺,白,术秫赎孰塾熟足族卒镞俗直值植殖执侄职十什拾石识食蚀实局菊橘鼻荸狄涤迪敌笛的嫡及级极汲吉急棘即集籍辑亟疾嫉习席媳袭檄白宅翟贼雹薄嚼轴妯 三、句的格律构成 这里指律诗中的一句的平仄构成。 60 ‚双-双-单?式:B:——||—~a:||——|。 ‚双-单-双?式:b:———||~A:|||——。 1、全句要分成三个音段, 2、第一个音段必须是双音节音段, 3、在‚双双单?式里~后面的音段的平仄总与它前面音段的平春相反, 4、在‚双单双?式里~中间的单音节音段与前面的音段平仄相同~与其后面的相反。 四、篇的格律构成 律诗把八句分成四联~每联分为出句与对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出句与对句组成一对~其中的关系就是‚对?。我们这里指音节相对~双单相同~平仄相异。 上联的下句与下联的上句之间主要是‚粘?~就是要第一个音段要平仄相同~尤其是第二个字~后两个音段相单双和平仄都要不同。 五、孤平与拗救 孤平是就B型句而言的~即——||—,七言的||——||—,中的第一字,七言中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叫做犯孤平。具体来说~——||—不能变成|—||—,七言不能变成|||—||—,。之所以称为孤平~是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 61 做律诗是不能犯孤平的。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的句子。有拗必救~否则为病句。不同的拗句有不同的救法。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臵上~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 常见的拗救有三种: 1、b型句的拗救,也叫出句自救, 五律的— — — | |如果因为用字的选择~将第三字用为仄声字~就成— —|||~那就会引起下联的三平调~所以就是拗句~有拗必救~就要让第四字由仄变平~变成— — |—|。,七言以后五字为准推知,。 2、B型句的拗救,也叫对句自救, 即五律的——||—~如果第一字改用平声~那么前面说过~如果不进行补救~就会形成孤平。所以要将第三字原仄声的字改为平声~即变成|— —|—。 3、a型句的拗救,也叫对句救出句, 即五律的第三字原为平声字~如果改用作仄声字~那么它的对句就要将原来第三字的仄声改为平声。即上句由||— —|变为|||—|~那么对句就由原来的——||—改为— — —|—。 一般情况下~每句的一、三,或七言的一、三、 62 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二、四,或七言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即古诀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则‘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但这只适用于a、b型句~而不适合于A、B型。因为B型句有孤平之险~而A型句第三字如果改用仄声~它的对句就会出现三平调~而三平调只适用于古风~而律诗是不允许的。 诗举例: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客至 [唐]杜甫 63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送魏大将军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 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 春泥 64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 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 沙堤。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任欲不簪。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逃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65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山居秋冥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礡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66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附: 十八韵和十三辙 为了方便押韵~使做诗的人有所依据~就需要把同韵的、可以相押的字归在一起~建立起若干个韵部。根据现代北京语音的音系归纳的韵部~最觉的就是十八韵的十三辙。 一、十八韵 十八韵把韵文的押韵范围归纳为十八类~每类用一个同韵字为名: 1、麻a ia ua 10、姑u 2、波o uo 11、鱼u 3、歌e 12、侯ou iou 4、皆e ie ue 13、豪ao iao 5、支-i -i 14、寒an ian uan uan 6、儿er 15、痕en in uen un 7、齐i 16、唐ang iang uang 8、微ei uei 17、庚eng ing ueng 9、开ai uai 18、东ong iong 二、十三辙 十三辙是明清以来北方说唱唱用以押韵的韵部。辙是韵的通俗称呼。合辙也就是押韵。辙名用两个同韵字为名~一般称为:发花辙、梭波辙、乜斜辙、 67 一七辙、姑苏辙、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油求辙、言前辙、人辰辙、江阳辙、中东辙。此外~押儿化韵字时~还有两道小辙儿:小言前儿、小人辰儿。与十八韵相比~十三辙押韵更加宽泛~它抒普通话中的i u –i –i er并成一韵~又把o和 e合并~eng 和ong合并~成十三辙。 小结论,《清代古音学》王力P244, 清代古音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特别是在古韵方面清代学者的成就是辉煌的。王国维说:‚自汉以来~学术之盛~莫过于近三百年~经学、史学皆足以陵驾前代~然其尤卓绝者则曰小学。小学之中~如高邮王氏、栖霞郝氏之于训讷~歙县程氏之于名物~金坛段氏之于《说文》~皆足以上掩前哲。然其尤绝者则为韵学。古韵之学~自崐山顾氏而婺源江氏~而休宁戴氏~而金坛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邮王氏~而歙县江氏~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廿二部之目~遂令后世无可增损。故训故、名物、文字之学有待于将来者甚多,至古韵之学~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也。原斯学所以能完密至此者~以其材料不过群经诸子及汉魏有韵之文~其方法则皆 68 因乎古人用韵之自然~而不容以后说私意参乎其间~其道至简~而其事有涯,以至简入有涯~故不数传而遂臻其极也。?,《观堂集林〃卷八〃周代金石文韵读序》, 王氏说得多。处理古韵~只用简单的客观归纳方法~材料有限~方法简单~各家所得结论往往不谋而合~因为材料是一样的~方法是一样的~只要方法做得细致~决不会做不出不同结论来。 根据前边的讨论~就以下几个问题做一总结。 ,一,《广韵》对照问题 古音学家所说的《唐韵》~其实就是《广韵》。《广韵》、《唐韵》的前身是《切韵》~因此~因此所谓《广韵》的对照问题~其实就是《切韵》的对照问题。 古音学家批评《唐韵》~其实也爱《唐韵》。《唐韵》有明显的存古性质。例如隋唐时代实际读音‚支脂之?已混为一韵~而《唐韵》截然分开。其余如‚真谆?分立~‚元魂?分立~都是很好的存古材料~后人可以经此窥见古音的痕迹。古音学家一般总是以《广韵》对照来讲古韵~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广韵》与古韵的对照。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这一点也须注意。 ,二,谐声与韵部 69 段玉裁说:‚同声必同部?~从谐声系统求韵部~也是研究古韵的办法。例如‚敏?从‚每?声~每在之部~故《诗〃小雅〃甫田》协‚止、子、喜、右、否、亩、有、敏?,今天的天水话~就有读计如斤者,~《大雅〃生民》协‚祀、子、敏、止?。《广韵》‚敏?在轸部~古音踪迹就泯灭了。但是文字的产生远在《诗经》以前~有少数谐声字~由于阴阳对转的关系~已与它们的声符不同韵部~就不必拘泥~而应以《诗经》时代的读音为准。例如‚怛?从‚旦?声~《诗经》两见~《齐风〃甫田》叶‚桀怛?,《桧风〃匪风》协‚发偈怛?~就不必以为是元部字~而应该归入月部。又如‚儺?难声~《诗〃卫风〃竹竿》协‚左瑳儺?~就不必以为是元部字~而应该归入歌部。又如‚螣?从朕声~《诗〃小雅〃大田》协‚螣贼?就不必以为是蒸部字~而应该归入职部。 声符不一定与其所谐的字完全同音~‚同声必同部?的原则不能绝对化。例如‚裘?字求声而在之部~‚朝?字舟声而在宵部~‚侮?字每声而在侯部~‚仍?字乃声而在蒸部等~这些都是合韵和对转的道理。 ,三,合韵问题 姚文田反对段氏合韵之说。他说:‚段书诸部皆 70 言合韵~里巷歌谣~天籁自发~音谐即用~讵识部居,故合韵之说不可用也。?其实是姚氏误会了段氏的意思。有天然的韵~有人为的韵。段氏所谓合是指前者~不是后者。天然的韵是每一个民族语言都具有的同治是由谁来规定的。 段玉裁说‚古音韵至谐?~同时又说合韵~这是辩证法。本韵相协是正例~旁韵相协是变例。合韵并非任意撮合~近者可合~远者不可合。段氏按十七部次第分为六类~同类为近~异类为远。张惠言说:‚大抵论古韵者~分之不嫌密~合之不嫌广。惟分之必~其合之也~条理脉络秩然分明~不至在一字而疑各韵可通~亦不至因各韵而疑一字之不可通矣。?张氏的话是对的。 ,四,对转问题 对转~一般指阴阳对转~有时也指阴入对转或阳入对转。对转指的是元音相同~收音不同。例如鱼阳对转,鱼铎对转~阳铎对转。 姚文田反对孔氏,广森,阴阳对转之说。他说:‚孔氏又创为对转之说。乡曲一隅~唇吻互异,惟变所适~众类佥同。故对转之说不可用也。?姚氏的意见是不对的。对转并不是惟变所适~而是有一定的范围,元音相同,。例如‚亡?有‚无?义~‚莽?本音姥~后 71 转为茫上声~都是鱼阳对转,‚博? ‚搏?从不求专声~‚薄?从溥声~都是鱼铎对转,‚扩?从广声~则是阳铎对转。 对转与合韵同理:合韵是韵尾相同,如果有韵尾的话,~元音不同,对转是元音相同~收音不同。在《诗经》用韵上~《郑风〃女曰鸡鸣》协‚来赠?,之蒸对转,~《陈风〃东门之枌》协‚差原麻娑?,歌元对转,~都是阴阳对转的例子。只来比合韵为少见罢了。 ,五,声调问题 关于声调问题~古音学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主要有下列七种,见后,。 ,六,入声独立问题 《广韵》入声配阳声~顾炎武认为是不对的~应该入声配阴声~只有两个例外:阴声歌部没有入声~阳声侵覃以下九韵有入声。 顾氏入声未独立~除缉合以下九韵归入侵覃以下九韵外~其余都归入阴声。后来段玉裁没有依照这个原则。 江永分古韵为十三部~但又分入声为八部~主张异平同入。入声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未完全独立。 入声独立说的创始人是戴震。戴氏分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是按阴阳入三分的。戴氏祭月分立~ 72 把祭部归入阴声是错误的。戴氏以后的古音学家~除黄侃外~没有采用戴氏入声完全独立之说。他们只是个别入声独立。例如: 孔广森合类独立, 王念孙至部独立~缉盍独立, 江有诰缉盍独立~祭部独立, 章炳麟泰队至独立。 ,七,韵部与音系 韵部与音系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混为一谈。一般所谓韵部~是指从《诗经》用韵归纳出来的韵类~而我们所谓的音系~则是指除从《诗经》用韵作客观归纳外~还从语音的系统性去观察出来的韵类。 考古派归纳的结果~古韵应分为二十四部~即章炳麟的二十三部~再加上章氏队部的平声字,我们叫做微部,: 阴声 阳声 1、之部 15、蒸部 2、幽部 16、冬部 3、宵部 4、侯部 17、东部 5、鱼部 18、阳部 6、歌部 19、元部 73 7、祭部 8、支部 20、耕部 9、脂部 21、真部 10、至部 11、微部 22、文部 12、队部 13、缉部 23、侵部 14、葉部 24、谈部 审音派归纳的结果~古韵应分为三十部~即黄侃的二十八部~再加上微部和觉部~如下: 阴声 阳声 入声 1、之部 10、职部 21、蒸部 2、幽部 11、觉部 22、冬部 3、宵部 12、药部 4、侯部 13屋部 23、东部 5、鱼部 14、铎部 24、阳部 6、歌部 15、月部 25、元部 7、支部 16、锡部 26、耕部 8、脂部 17、质部 27、真部 9、微部 18、物部 28、文部 19、缉部 29、侵部 20、叶部 30、谈部 74 ,八,古纽问题 上古声纽的研究~比韵部的研究要困难得多。人们往往只从谐声偏旁和异文去猜测古纽。谐声偏旁问题很复杂~上古至今有多少声纽~至今没有定论。 清代古音学家的古纽研究~只有钱大昕古无舌头舌上轻唇之说是可信的。其次~黄侃以庄初床山并入精清从心~也有参考价值。其余都不足道。简单地用归并的办法研究古纽~是不科学的方法。 ,九,古音拟测问题 清代古音学家最大的弱点是不搞古音拟测。他们以为现代汉语里还存在着古本韵和古本纽~而不知道古音和今音可以完全不同。由于经过二千余年的历史发展~多数语音都变了样了。 第五章、上古的韵母 1、郑庠之六部 2、顾炎武之十部 3、江永之十三部 4、段玉裁之十七部 5、戴震之二十五部 6、孔广森之十八部 75 7、王念孙之二十一部 8、江有诰之二十一部 9、章炳麟之二十三部 10、黄侃之二十八部 11、曾运乾之三十部 12、王力之三十部 各家古韵分部对照表 顾 江 戴 段 孔 王 严 江 朱 章 黄 炎 玉 广 念 可 有 骏 炳 武 永 震 裁 森 孙 均 诰 声 麟 侃 II II 噫 I 之 之 之 之 颐 之 咍 衣 脂 脂/队 灰/没 XV 脂 脂 脂 履 ,至, ,至, ,屑, 霭 祭 祭 泰 泰 曷末 娃 X VI 支 支 支 支 解 支 齐 VI VII 阿 XVII 歌 歌 歌 歌 随 歌 歌戈 III III 乌 V 鱼 鱼 鱼 鱼 豫 鱼 模 XI 讴 IV 侯 侯 侯 侯 需 侯 侯 V III 幽 幽 幽 幽 孚 幽 萧 VI 天 II 宵 宵 宵 宵 小 宵 豪 VII VIII 央 X 阳 阳 阳 阳 壮 阳 唐 VIII IX 婴 XI 丁 耕 耕 耕 鼎 青 青 IX X 膺 IX 蒸 蒸 蒸 蒸 升 蒸 登 I I 翁 IX 东 东 东 东 丰 东 东 冬 侵 中 冬 冬 X XII 音 VII 侵 侵 侵 临 侵 覃 XIII 醃 VIII 谈 谈 谈 谈 谦 谈 添 IV V 安 XIV 原 元 元 元 乾 寒 寒桓 IV 殷 XIII 辰 谆 真 文 屯 谆 痕魂 XII 真 真 坤 真 先 诗经韵例的调类统计表 76 篇 章 押 四声分押 三 舒 其 韵 声 入 数 数 单 舒 入 通 通 位 平 上 去 p t k 押 押 他 国风 160 482 620 290 105 51 7 33 58 63 9 4 小雅 74 369 536 216 99 38 4 11 57 83 18 10 大雅 31 219 380 150 48 37 4 6 47 56 17 15 颂 40 71 143 58 32 9 1 4 15 18 1 5 共 305 1141 1679 714 284 135 16 54 177 220 45 34 黄侃的二十八说 黄侃是湖北蕲春人~是章太炎的弟子。在古音学方面~著有《音略》、《声韵通考》、《与友人论小学书》。他的二十八部说主要根据是前人工作的总结。主要有郑庠、段玉裁、江有诰、孔广森、顾炎武、戴震、章太炎等。王力先生评价说:‚黄氏最大的贡献是阴阳入三分~入声独立。?现分列如下: 阴声 入声 阳声 屑,开合、细, 先,开合、细, 魂 ,合开, 灰,合洪, 没,合洪, 痕 洪 歌 曷 寒 ,开合,,开合,,开合, 洪 戈 洪 末 洪 桓 齐,开合,细 锡,开合细, 青,开合细, 模,合洪, 铎,开合洪, 唐,开合洪, 77 侯,开洪, 屋,合洪, 东,合洪, 萧,开细, 豪,开洪, 沃,合洪, 冬,合洪, 咍,开洪, 德,开合洪, 登,开合洪, 合,洪, 覃,洪, 忄占,细, 添,细, 钱玄同《文字学〃音篇》:二十八韵 古韵凡二十八部~其中阴声八部~阳声十部~入声十部。兹表之如左: 歌戈 灰 齐 模 侯 豪 萧 咍 阴声 痕魂 寒桓 青 唐 东 冬 登 阳声 先 覃 添 曷末 屑 没 锡 德 合 怗 铎 屋 沃 入声 《广韵》二百六韵中~有三十二韵为‚古本韵?。此表所列古韵二十八部~即取‚古本韵?韵目为之。其中歌戈曷末寒桓痕魂八韵~于古本为四部/以兼有开合~《广韵》各分之。遂成八韵。今仍合之。入此四部用两字标目~曰歌戈~曰曷末、曰寒桓~曰痕魂。若从简称~可单称为歌部、曷部、寒部、痕部也,以开可包合故,。 阳声之寒先痕三部收n~青庚唐东冬五部收ng~覃添二部收m。入声曷屑没三部收t~锡铎屋沃德五部收k~合怗二部收p。 78 考明古韵~肇启于宋~大明于清~宋有郑庠分古韵为六部~明季顾炎武作《唐韵正》、《古音表》~分十部~清江永作《古韵标准》~分下三部~段玉裁作《六书音均表》~分十七部。戴震作《声类表》~分二十五部~孔广森作《诗声类》~分十八部。王念孙分二十一部,无专书~有《古韵二十一部》一篇~载其子引之作《经义疏闻》中,上列诸家~分合不同~得失互见。大抵前修未密~后出渐精。王氏之二十一部~集段、戴诸家之长~古韵之发明者~已得十之八九。及章太炎作《成均图》~更定为二十三部~较之王氏~甚为精密。黄侃据章君之说稽之《广韵》~得‚古本韵?三十二韵,知此三十二韵为‚古本韵?者~以韵中有十九古本纽也。因此三十二韵中止有古本纽~异于其他各韵之有变纽~故知其为‚古本韵?。又因此三十二‚古本韵?中止有十九纽~故知此十九纽实为‚古本纽?。本纽本韵~互相证明~一一吻合。以是知其说之不可易,~合之为二十八部。大体皆与章说相同~惟其分出入声五部,锡铎屋沃德,为异。章君之图~于入声分合。原未尽善~黄氏据《广韵》之‚古本韵?以补正之~证据精确~殆可作为定论。故兹编所列之肯~即从黄说。 2、王力的三十部:见《古代汉语》第二册。 79 之职蒸 鱼铎阳 歌月元 幽觉冬 支锡耕 缉侵 宵药 脂质真 叶谈 侯屋东 微物文 第七章、声调方面的问题 陆法言《切韵序》说:‚秦陇则去声为入?~现在的秦安、张川话中仍有痕迹~如‚去?带-g,可见声调的变化也很大。 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四声始于齐梁》:‚《南史〃庾肩吾传》:‘齐永明中~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南史〃沈约传》:‘梁武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 四声起于何时~争论不休。下面罗列一些观点~以增见闻: 一、人们一般认为上古声调有这样几种可能: 1、古无四声:江有诰持此说。但他的《古音标准》中却仍有四声。 2、古无去声说:段玉裁持此说。 3、古无上去说:黄侃持此说。 4、古无入声说。孔广森持此说。 5、古四声不同今四声说:王念孙持此说。 80 6、四声一贯说:顾炎武持此说。 四声的说法是齐梁时才出现的。最早提供这方面材料的是《南齐书*陆厥传》。但这并不是说以前就没有声调。 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音韵》里说:‚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上古声调问题呢,首先是入声问题需要讨论。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入声:第一~入声是以-P~-t,-k收尾的~这是韵母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段氏所谓去入为一类是正确的~《广韵》里的去声~大部分在上古都属入声,第二~入声是一种短促的声调~这是声调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段氏所谓古无去声是不对的~因为《广韵》里的阴韵去声字虽然大部分在上古收声-t,-k~但是它们不可能与《广韵》里的入声完全同调~否则后代没有分化的条件~不可能发展为两种入声。我们认为上古有两种入声~一种是长入~到中古变为去声,一种是短入~到中古仍是入声。当然长入也可以称为去声~只不过应该把上古的去声字了解为以-P~-t,-k收音罢了。? 同时他还说:‚我们不能说上古没有上声。依段玉裁《六 书音均表〃诗经韵分十七部表》所载~之幽侯鱼脂等也有上声~甚至在阳声韵中~段氏所认为没有上声 81 的~也不一定真是没有上声。? ‚我们认为江永四声杂用的意见是正确的。不同声调可以押韵~至今民歌和京剧、曲艺都是这样的。甚至入声也可以跟阴声押韵~只要元音相同~多了一个唯闭音收尾还是勉强相押~这叫做‘不完全韵’。? 他最后说:‚我们的结论是:上古阴阳入各有两个声调~一长一短~阴阳的长调到后代成为平声~短调到后代成为上声,入声的长调到后代成为去声,由于元音较长~韵尾的塞音失落了,~短调到后代仍为入声。? 二、中古汉语的声调:我们在《现代汉语》中已经知道~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中有阴阳上去四声。其中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由中古而到现代~一般是三句话: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全浊上声变去声。黄伯荣先生说:‚普通话的阴平声字~大致跟古清声母的平声字相当,阳平声字也大致跟古浊声母的平声字相当,上声字包括古清声母上声字和部分浊声母上声字,去声字包括了古去声字和另一部分古浊声母上声字。古代入声调类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古清声母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分别读成阴平、阳平、上声或去声~古浊声母入 82 声字在普通话里读成去声或阳平。? 我们写古代律诗~常用平仄~现代人就需要分清阴阳平声中的入声字。大多数同志都采取记忆的办法~我们就可以参考本教材P176-177所举例字中入声字现代读作阴平阳平的字。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首先把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唐作番先生说:《中原音韵》的声调变化也很突出~平声分阴阳~入声派入了阳平、上声和去声~其规律是全浊的变阳平~次浊的变去声~清声母则读上声~还没有派到阴平去的。,明代范善溱的《中州全韵》则把平、去两声都各分为阴阳两调~周昂的《增订中州全韵》则将上声也分为阴阳两调。这种阴阳调的出现~主要是根据声母的清浊而分化出来的。 三、关于调值 古四声的声调~到现在仍未弄明白~过去的一些资料~让人糊涂~比如明代和尚真空曾作《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刘复从法国、赵元任从德国学了现代语音学回来~分别写了《四声实验录》、《中国语言字调的实验研究法》~才对汉语声调的调值作了科学描写 83 。接着~罗常培先生做了一些实验~他们确定且采用‚五度标调法?。 关于古代的调类~传统上有个标法~即手指调平仄~其方法是:用左手拇指点食指根是平声~食指头是上声~无名指头是去声~无名指根是入声~这叫 c? 做‚四角标圈法。如 、 、 、 ?。如果有阴阳之分~c? 则在下面加一横线。 第七章、音韵学知识的运用 第一节 反切 一、反切 清人李光地著<音韵阐微>,对反切作了改进,尽可能不用生僻字.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取一个汉字的声母和另一个汉字的韵母和声调来注音。其规则是: ,一, 上字定声母~下字定韵母。,被注音的字叫所切字或被切字~反切上字~反切下字, ,二, 上字定阴阳~下字定平、上、去、入四声和开合。 《古代汉语研究导引》,王力《汉语音韵》, 1、反切上字不一定跟它所切的字同声调~因为决定被切字的呼的是反切下字~不是反切上字。如:乌~哀都切,田~徒年切。 2、反切上字不一定跟它所切字同声调~因为决定被切字的声调的是反切下字~不是反切上字。如:钩~古侯切,苏~素姑切。 有时候~按反切原则也拼不出正确的读音来~那是由于古今音不同的缘故。如: 1、反切下字和被切字的声调必须一致~但是阳平声的反切下字可以切阴平字~阴平声的反切下字也可以切阳平字。这是因为宋代以前平声不分阴阳的缘故。如:公~古红切,龙~力钟切。 84 2、反切上字和被切字的声母必须一致~但是由于语言发展的关系~拿现代普通话的语音读去就不一致了。如:鸠~古奚切,皆~古谐切,坚~古贤切。 我们这里所说的反切~是根据《广韵》的反切。《广韵》的反切和六朝人的反切基本上一致的~唐陆德明所著的《经典释文》~其中所采取的反切是六朝人的反切~和《广韵》没什么差别。有时候反切上字或反切下字稍有不同~但是它们所代表的声母或韵母则是一样的。 二、反切的改进 六朝所谓‚双反语?~反切下字的位臵可以对调。梁建武帝建同泰寺~开大通门对寺的南门~‚同泰?和‚大通?就是双反语~因为同泰切‚大?~,古音‚大?有韵尾[i]~挖于今天的‚大夫?之‚大?,‚泰同?切‚通?。假如反切上字一定要没有韵尾的~下字一定要没有声母的~双反就成为不能了。由此可见~六朝反切自有它的原则~不能简单地从二字连续成为一音的道理去理解它。 但仍须改进~《广韵》的《集韵》同是宋代的书~成书时期相差几十年~而《集韵》反切就有了许多改进~原来在韵母系统中有所谓洪音和细音~很粗地说起来~洪音相当于开口呼和合口呼~细音相当于齐齿呼与撮口呼~《集韵》就注意到反切上字要跟被切字洪细相当~如:条~《广韵》徒聊切~《集韵》田聊切。 但是~如果要求二字连续成为一音~《集韵》的做法还是很不够的。明代吕坤《交泰韵》~清初潘耒《类音》~都设计了新的反切方法~使二字连续成 85 为一音。清初李光地等奉敕写了一部《音韵阐微》~继承了吕、潘二人的优点~又避开了其缺点: 1、虽然发尽可能做用元音开头的字作反切下字~但是不要绝对化~不要勉强使用生僻的字。在个别地方可以灵活些~借用舌根擦音的字或邻韵的字作为反切下字。 2、尽可能用没有韵尾的字作为反切上字~但是也不要绝对化。 3、尽可能做到反切上下字都有固定的字。 4、反切上字斟句酌要跟被切字同呼, 5、反切下字要分阴阳。 如:干~歌安切,坛~驼寒切,权~渠员切。 三、反切的变例 1、反切下字的声调是上声、去声或入声~而上字是送气的阳平字~所切字应念不送气。忌~渠记切,惧~其遇切。 2、上字的声母是全浊~下字是上声~所切字要念去声。巨~其吕切,杜~徒古切。 3、上字是中古的微母~有时所切字的声母应念成M。明~武兵切,绵~武延切。 4、上字的声母是G、K、H~下字的韵母是齐齿呼或撮口呼~所切字的声母要相应地改为J、Q、X。价~ 86 古讶切,穴~胡决切。 5、上字的声母是J、Q、X~下字的韵母是开口呼或合口呼~所切字的声母要相应地改为G、K、H。恭~九容切,归~居韦切。 6、上字的声母是Z、C、S~下字的韵母是齐齿呼或撮口呼~所切字的声母要相应地改为J、Q、X。精~子盈切,徐~似鱼切。 7、上字的声母是J、Q、X~下字的韵母是开口呼或合口呼~所切字的声母要相应地改为Z、C、S。操~七刀切,桑~息郎切。 8、上字的声母是ZH、CH、SH、R~下字的韵母是齐齿呼或撮口呼~所切字的韵母要相应地改为开口呼或合口呼。贞~知婴切,然~如延切。 9、下字的声母是ZH、CH、SH、R~它们的韵母是开口呼或合口呼~所切字的韵母要相应地改为齐齿呼或撮口呼。邻~力真切,俱~举朱切。 10、上字的声母是零声母~就要以下字的韵母作为所切字的整个音节。王~余狂切,于~羽俱切。 第二节、文字通假 一、同声通假 同声假借~并不是双声~指的是《说文》形声字中声符相同的诸字为同声。其中有些是声纽不同~但仍 87 近似~如正定锭近似等。有些是声纽完全不同者。如失之与跌迭等。皆可假借。即我们一般所说凡声符相同的字古代常通用~即同声通假。如寺假借为侍~问假借为闻等。 二、同音通假 同音者~谓于古音不独声纽相同~韵部亦相同者。如火之与火毁~启之与开~即同音也。同音假借者~是指古纽古韵相同之字~或古纽相近~古韵相同之字~可互相通用。如有假借为友~柱假借为殊等。 三、双声通假 即上古汉语的,十九纽或王力先生的三十二个,声母相同的字即为双声~可以通用。如介假借为甲等。转引自周玉秀《声转述评》,见《郭严晋稀纪念文集》P320,:汉语声转之说~创自宋人邵雍的《经世正音》~清人钱大昕、戴震遂宏其旨~及章太炎、黄侃等人~则总结条例~发其大凡。诸家论述大同小异~其理论核心都可用‚正转?、‚变转?概括。双声为正转~虽不同纽而喉、牙、舌、齿、唇五音同者~也算正转,喉音匣、晓与牙音诸纽~发音最近~也算正转。变转指五音不同而发音方法相同者~如同为塞音或擦音等。按古音通转的实际~正转是普遍存在的,变转也有~但不普遍。 戴震的声转理论集中于其《转音二十章序》。此为戴氏早年所作。曾运乾认为~戴氏《声类表》即其转语二十章。郭晋稀先生进一步论证了《声类表》即是《转语》。戴氏《转语二十章序》曰:‚人之语言万变~而声气之微有自然之节限~是故六书依声讬事~假借相禅~其用至博~操之至约也。学士茫然莫究~今别为二十章~各从乎声以原其义。夫声自微而之显~言者未终~闻者已解~辨于口不繁~则耳治不惑。人口始喉~下底唇末~按位以谱之~其为声之大限五~小限各四。于是互相参伍~而声之用备矣。参伍之法~台余予阳~自称之词~在次三章。吾卬言我~亦自称之词~在次十有五章。截四章为一类~类有四位~三与十有五~数其位皆至三而得之~位同也。凡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其义亦可比之而通。??用是听五方之音及小儿语未清者~其辗转讹溷~必各如其位~斯足证声之节限位次~自然而成~不假人意厝设也。??昔人既作《尔雅》、《方言》、《释名》~余以谓犹阙 88 一卷书~创为是篇~用补其阙。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证之。?戴氏五大限是依发音部位而分的类~小限各四指五音之内按发音方法不同又分四类。 郭晋稀先生依《转语二十章》及《声类表》作戴氏声位二十章表如下: 音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清 见 溪 影 晓 端 透 知 彻 精 清 心 帮 滂 非 照 穿 审 敷 浊 群 喻微匣 定 泥 来 澄 日 从 疑 邪 并 明 奉 床 娘 禅 此表中大限内各纽之间为正转~各大限之间凡声位同者为变转。如见与知、照与端等~即为变转。戴氏所举台余予阳四字~皆属喻母~在第三章~是喉牙音第三位,吾卬言我~皆属疑母~在齿音第三位~是为同位变转。就《都必须类表》而言~戴氏是将声转与韵转相结合的~声不同则求诸韵~韵不同则求诸声~二者不可孤立开来~如《声类表》中~居、诸二字鱼部同韵~居在见纽~诸在照纽~牙、舌有隔~但同部叠韵~可以通转。《诗〃柏舟》:‚日居月诸。?毛传:‚日乎月乎。?《正义》:‚居、诸者~语助也。?右知二者同义。清儒谓之变转~我们说它们是叠韵相转也是可以的。 钱氏声转之说散见于《声类》诸条及其它声韵论述中~其《十驾斋养心 一文云:‚言字母者~谓牙舌唇之音必四~齿音必五。不知声有出送收三录〃字母》 等~出声一而已~送声有清浊之歧~收声又有内外之歧。??未见共必为五也。?钱氏依出送收三等言声~他所说的‚出?~指全清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送?即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包括清浊两类,‚收?指擦音、鼻音、边音及半元音。内外收在发音方法上不甚明了。??可知两家基本相同。 章太炎的音韵理论主要见于《国故论衡》、《小学答问》及《文始》。其《国故论衡〃古双声说》云:‚古音纽有舌头无舌上~有重唇无轻唇~则钱大昕所证明。娘、日二纽古并归泥~则炳麟所证明。正齿舌头虑有鸿细~古音不若是繁碎~大较不别。齐庄、中正为齿音双声~今音中在舌上~古音在舌头。疑于类隔~齿舌有时旁转~钱君亦疏通之矣。此则今有九音于古则六~曰喉牙舌齿唇半舌也。同一音者~虽旁纽则为双声~是故金钦禽唫~一金声具四喉者,汙吁芋华~一于声而具四牙音。汉魏南北朝反语~不皆音和~以是为齐。?,对此周玉秀先生评价道:,一,形声造字~有正例有变例:取声韵同者为正例~只取双声或叠韵者为变例。,二,形声造字~有原始声母~有再生声母~不可一概而论。如位从立声~立为原始声母~位则这再生声母。古韵立在合部~位在没部~合、没两部~一般认为远隔不通??合没两部为旁对转关系。位从立声~取叠韵~后来转到没部~成为再生声母~如莅从位声~属于灰部~灰没阴入对转。这种转化正符合汉语语音简化的规律。,三,章氏对于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说及他自己所证明的娘日二纽归泥说~既已明了~并定古声类为二十一纽~将正齿与齿头合并~于古声十九纽之界域~或有混淆。其后黄侃证明照三归舌头~照二归齿头,曾运乾作《喻母古读考》~证明了喻四古读定~喻三古读匣,钱玄同首倡邪母古定之说~郭晋稀先生又作了详细证明~从面划定古声十九纽之界限。, 黄季刚最后总结声转条例说:‚凡同纽者。为正纽双声,凡古音同类者~为旁纽双声,凡古音喉、牙有时为双声,舌齿有时为双声,舌齿唇有时与喉牙为双声。? 89 四、叠韵通假 同韵部的字可以假借。如所借为处~苏借为悟等。 五、对转通假 ,孔广森建立了阴阳对转理论。见王力《汉语音韵》P131,阴阳、阴入、阳入对转可以通假。如顷借为畦~祗借为振~臾借为涌等。 六、平入通假 如秃借为童等。 七、合音通假 两个字的合音是另一个字。如之乎为诸~扶摇为飙~飞廉为风~不律为笔~不可为叵等。 八、旁对转 指主要元音相近、介音或韵尾相同的韵部之间亦可对转。 附1:钱玄同《文字学音篇》: 自戴孔以来~言古韵之通转~有对转之说~谓阴声、阳声入声互相通转也。夫阳声之异于阴声~即在母音之后多n、ng、m、t、k、p等收音~即成阴声。阴声加收音~即成阳声、入声。音之转变~失其本有者~加其本无者~原是常有之事。如是~则对转之说~当然可以成立。惟诸家所举对转之韵~彼此母音不尽相同~尚待商榷,如戴氏谓阳,即唐,与萧,即添,对转~孔氏谓阳,即唐,与鱼,即模,对转~章氏谓谈,即添,与宵,即豪,对转之类~彼此母音不相同,故兹编于此~阙而不述。 此外言古韵通转者~又有旁对转之说~谓同为阴声~或同为阳声~或同为入声~彼此比邻~有时得相通转,如豪萧咍、唐东冬、曷屑没之类,。然韵部之先后排列~言人人殊。未可偏据一家之论~以为一定不易之次第。故尝试转之说~难于信从~窃谓古今语言之转变~由于双声者多~由于叠韵者少。不同韵之字~以同纽之故而得通转者往往有之。此本与韵无涉~未可便据以立‚旁转?之名称也。 附2:曾运乾《音韵学讲义〃郭晋稀序》: 90 有条理地提出古韵通转的是戴东原。他的《声韵考》所谓:‚有微转者而不出其类者~有转而轶出其类~递相条贯者,有旁推交通者,有共入声互转者。?章太炎据戴氏之说~作《成均图》~有所谓近旁转、次旁转、正对转、次对转、交纽转、隔越转。但是戴氏古韵二十五韵的分类和平入阴阳的配合~并未十分恰当~以论韵转~自然不免龃龉。章氏的《成均图》说~又颇嫌泛滥无所节制。曾氏立古韵三十部~分为四大类~认为古韵通转~必在四大类的范围之中。如果轶出范围~只能从声转来说明。 曾先生从他的新发现的基础上~再提出声转和韵转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声韵理论合体系~这便是他在声韵学上的第四个贡献。 91
本文档为【汉语音韵学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7KB
软件:Word
页数:8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18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