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学心理学必考简答题论述题

教育学心理学必考简答题论述题

举报
开通vip

教育学心理学必考简答题论述题教育学心理学必考简答题论述题 2011年教育学考研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 (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2、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 答:(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3 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的教学理...

教育学心理学必考简答题论述题
教育学心理学必考简答题论述题 2011年教育学考研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 (4)教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2、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 答:(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3 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简述莱普尔的实验。 答:莱普尔将学前儿童随机分为三组,使他们都用一种儿童喜欢的彩笔作画。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获奖组,只是第一组被告知作画后将得到奖励;第二组则不知道有奖励;第三组为控制组,作画后不予奖励。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继续选择作画的次数仅是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一半。由此莱普尔得出结论,外部奖赏一旦撤除反而会降低个体从事该种活动的原有兴趣。这便是外在奖赏损害内部动机之结论的由来。从莱普尔的试验看出实验法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随机分配被试;第二是对变量加以控制。总之,实验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情境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遵循预先拟定好的实验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实验的实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实验结果也要进行精确的测量。正因为如此,实验法通党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可*的方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哪几种, 答:(1)实验室实验。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这类研究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它的局限在于其实验情境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因而其实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2)随机化现场实验。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单一个案实验。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实验就是单一个案实验的例子。在单一个案实验中,实验者无需对所得结果再做检验和说明,图表本身已经一目了然。这是单一个案实验区别于其他等组实验的一个特点。 6、联结派共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7、认知派在理论上的表现有哪此方面, 答: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 8、试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答: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两个方面。 (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1、发展性教学;教育受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仅仅是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2、早期教育。 9、简答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主张。 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他认为,在确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刚刚发展的能力水平,即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指导和帮助而有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由此,维果斯基指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答: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1)图式。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2)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同化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3)顺应。 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4)平衡。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称为平衡。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和发展都依次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阶段。不过,不同的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还可能会表现出几个阶段的特点。1)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的智慧表现在动作中。(2)前运算阶段(2-7岁)。在感觉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 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儿童的思维比前运算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作,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进行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 (三)对教育的启示。(1)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解儿童目前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知觉周围世界的,从而正确地判断儿童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2)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越越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教学只会徒劳无益。(3)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概念的实例。 11、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答:埃里克森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人格的毕生发展理论,即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第二阶段:自主对怀疑(1.5-3岁);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30岁); 第七阶段:创生对停滞(31-50岁); 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失望(51岁以后)。 12、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答:(一)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育作用。 (二)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引导个体向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 (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 13、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科尔伯格提出人们道德判断的发展共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世俗水平(9岁以前)。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9-20岁)。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世俗水平(20岁以后)。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14、如何把握学习的定义, 答:首先,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比较持久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 第四,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15、桑代克创立了学习的联结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其联结公式为S?R。桑代克认为,情境和反应之间是直接联系的,二者不需要任何中介。 第二,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建立起来的。桑代克称之为尝试—错误学习。他指出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桑代克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1)练习本身并不促进学习,只有在个体了解练习结果的情况下,练习才会起作用。(2)惩罚只能暂抑制一个联结,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一个联结。 16、简述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答: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一类是*作性行为。*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斯金纳认为,*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型可概括为以下4类:(1)积极强化;例如教师对孩子听话给予奖励。(2)消极强化;(3)无强化;(4)惩罚。由上述*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型可见,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其目的都在于增加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建立*作性行为的有效手段。而无强化和惩罚,其目的均在于减少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消除*作性行为的重要手段。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把学习看成是反应概率上的变化,把强化看成是增加反应概率的唯一手段。 17、论述*作性条件作用的应用。 答:(1)程序教学。斯金纳认为,传统的班级教学在提供强化和塑行为上存在很大弱点,如强化较少;强化不及时;缺乏塑教学行为的有效程序等,而程序教学则可避免这些弱点。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把一门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每一单元再分成许多小步骤,学习者每完成一步课业后,都会及时获得反馈,得到强化,然后按顺序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直到学完一个个单元。 (2)行为塑造与行为矫正。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为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由于所有行为都是强化训练的结果,因而我们可以通过连续强化来塑造预期的行为。例如,小孩的无理哭闹常常是父母强化所致。 18、简述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答:认知派是美国教育心理学中与联结派相对立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从学习的内部过程着眼,对学习做出了与联结派完成不同的解释。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 (1) 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 (2) 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的; (3) 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也依赖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19、苛勒的顿悟说主要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所谓完形,亦称“格式塔”,指的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一切学习,其实质均在于通过对情境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而构造完形,学习并非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第二,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顿悟是指对情境的突然理解。学习的顿悟说,又称完形说,它与桑代克的联结说针锋相对。顿悟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强调二者以意识为中介。 20、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表象模式和象征性表象模式。 (2)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方面。 (3)教学应注重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21、布鲁纳所说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两方面的含义, 答:一是指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二是指掌握学习该学科的态度和方法。 22、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学习尤其重要,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掌握一门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2)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有利于该学科知识的长期保持和检索; (3)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 (4)掌握具有再生能力的基本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5)在早期教育中教授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23、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类型。 (2)有意义言语学习主要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在奥苏贝尔看来,同化既包括把新的信息纳入或归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包括改变已有认知结构以容纳新的信息。可见,奥苏贝尔所称的同化包含着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两种含义。 24、有意义学习中的同化包括哪三种类型, 答:(1)归属学习,又称下位学习,即把新知识归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部分,从而使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发生从属关系。 (2)归总学习,又称上位学习,即把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括性较低的下位概念或命题归入新获得的上位概念或命题中去从而使新知识总括已有知识。 (3)并列结合学习,即当新旧观念无上下位关系时,通过并列结合的方式使其产生联合意义。 25、什么是归属学习,它包括哪两种类型, 答:归属学习,又称下位学习,即把新知识归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部分,从而使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发生从属关系。它包括两种类型: (1)派生性归属学习,即新知识是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一个特例,或者是已有命题的一个例证,此时可通过派生性同化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上位观念中去。 (2)相关性归属学习,即新知识是已有认知结构中某一观念的扩充、深化或限定,此时可通过相关性同化在新旧观念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联系的从属关系。 26、认知目的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即期待的获得。 (2)学习过程并非简单的反应过程,而是通过认知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3)外在强化并不是产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2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直观教学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答:(1)实物直观。即通过让学生直接感知实物来使其获得具体的感性经验。实物直观由于触及真实的事物,比较生动形象,因而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模象直观。即以事物的模拟形象作为直观的对象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模象直观可以人为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有关事物的一般表象。 (3)言语直观。即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来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表象。言语直观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使用,它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 28、*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哪四个阶段, 答:(1)*作定向,它是*作技能形成的最初阶段。 (2)*作模仿,它虽然是*作技能掌握的必要前提,但*作技能的实际掌握,却是从(模仿)开始的。 (3)*作的整合,它在反复模仿(练习)的基础上将构成*作技能的各个动作成分,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作练习,*作的熟练是*作技能掌握的最高阶段。 ( 29、什么是原型定向, 答:原型是指被模拟的某种自然现象或过程。心智活动的原形指的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即“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作活动程序。心智技能形成中的原型定向就是使学生了解心智活动的原型,从而明确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完成这成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教师的直观示范及讲解。 30、什么是原型*作, 答:原形*作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学生将头脑中建立的*作活动程序映象,以外显的*作方式付诸执行。在原型*作阶段,心智活动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 31、什么是原型内化, 答:原型内化指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客体与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于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对象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在原型内化阶段,心智活动在(言语水平)上执行。 32、简述什么是练习曲线, 答:技能形成的进程可由练习曲线来描述。练习曲线又称学习曲线,它是对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练习曲线有三种典型形式:(1)每次练习所需时间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2)每次练习中的错误数量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3)单位内完成的工作量随练习时间的增加而增多。 33、技能在练习过程中的各种特点是什么, 答:(1)在大多数情况下,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 (2)在有些情况下,练习的进步先慢后快; (3)有时,练习的进步在妆期、中期和后期不一致; (4)在少数情况下,练习的进步步调一致,无明显的快慢之分; (5)在技能形成的中、后期,练习的进步常常出现停滞,不再继续上升而保持在一定水平。 (6)在各种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成绩有时会出现明显的起伏波动,即有时进步,有时停滞,有时退步。 34、什么是高原期,高原期形成的主要两方面原因是什么, 答:在技能形成的中、后期,练习的进步常常出现停滞,不再继续上升而保持在一定水平。有时甚至稍有下降,即出现了“高原期”。高原期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练习时间过长导致兴趣降低、身体疲劳;(2)练习方法不妥当,不适宜某种技能的练习。为此,克服高原现象,既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同时还要注意改变原有的练习方法,代之以新的活动方式或方法。 35、试述PQ4R技术。 答:PQ4R技术源于(罗宾逊)1961年创立的SQ3R技术。所谓SQ3R,是(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和复习)五个英文词的首字母缩写。后来托马斯和罗宾逊对SQ3R技术加以修正,SQ3R技术就变成了由(预习、提问、阅读、思考、背诵和复习)六个步骤所组成的PQ4R技术。 第一步,预习。预习主要是通过快速浏览材料,形成对所学材料的组织结构、主要论点及子论点的初步认识。 第二步,提问。在对材料有一大致了解以后,学习者进行自我提问,所提问题均应是阅读材料所涉及并能解答的一些问题。 第三步,阅读。学习者完成了预习和提问两个步骤,也就做好了学习准备,此时便可以开始阅读材料了。阅读的速度可由学习者根据材料的难度、任务要求以及自身的情况进行自我调整。 第四步,思考。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应积极思考学习材料的内涵,努力理解并构建学习材料的意义。学习者应该(1) 设法将阅读内容与自己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2)设法将子论点与主要概念或原理联系起来;(3)设法解决材料中的相互矛盾;(4)设法运用材料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第五步,背诵。学习者在阅读之后,合上材料,思考自己在阅读前提出的问题,然后自问自答,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材料的主观观点和总体思想,看看自己记信了多少学习内容。 第六步,复习。有效的复习能够帮助学习者将新的学习内容更好地整合到长时记忆之中。随着学习的进行,学习者应不断地将前提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总体理解并减少遗忘。 总之,PQ4R技术是有助于书面材料的学习与记忆的一种有效技术。 36、什么是交互教学法,它教给学生的四种策略是什么, 答:交互教学法是训练阅读理解困难的学生掌握元认知阅读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四种策略: (1) 做段落小结;(2)对材料的主要观点提问;(3)解释材料中的难点;(4)对后面的内容进行预测。 37、学习迁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哪几种不同类型, 答:(1)从迁移的方向上看,学习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2)从迁移效果上看,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 、简述形式训练说。 38 答:形式训练说是以官能心理为依据,把迁移看成是官能通过训练而得到改善来实现的。训练是提高心理官能能量的手段和方法。詹姆士的实验表明: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记忆方法的改善。 39、简述共同要素说。 答: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共同要素说。他们通过面积估计实验否定了形式训练说,同时提出了共同要素说来解释学习迁移现象。按照共同要素说的观点,迁移的关键在于共同要素的存在,而非官能的改善。只要当测验情境与先前的学习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或要素时,迁移才会发生。桑代克还进一步用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解释学习迁移。他指出,在共同要素中,有四种联结对教育实践十分重要,即(目的、方法、一般原理和经验上的基本事实)四个方面的联结。 40、简述概括原理说。 答:概括原理说是由(贾德)在1908年看出的一种迁移理论。按照贾德的观点,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万分只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对其经验的概括,只有通过概括,学习者才能获得一般原理。因此,贾德的概括原理说又称 “经验类化说”或“概括化理论”。 41、简述关系转换说。 答:关系转换说又称“关系理论“,是格士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对情境中关系的(顿悟)是产生迁移的决定因素。 42、简述共同要素说、概括原理说与关系转换说三种迁移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关系转换说与概括理论说具有相似之处。二者都强调学习者对事物的内在组织的理解是迁移的基础,即理解力越强,对学习情境的知觉越完善,概括化的可能也就越大。后来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共同要素说、概括原理说、关系转换说三种迁移理论之间的差异只是表面的而不是实质的,每一种理论都只强调了迁移的一个侧面。共同要素说强调的是客观刺激间有无共同因素存在,认为学习的迁移取决于两种学习情境所具有的共同要素;概括原理说强调主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认为学习的迁移取决于主体概括原理的能力或水平;关系转换说强调主体对关系的顿悟,认为主体越能觉察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可将其视为是对概括原理说的补充。 43、简述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 答: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是在总结大量(对偶联想式学习迁移)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桑代克的迁移理论的基础上,对刺激与反应的相似性对迁移影响的进一步说明。该模式不仅适用于对偶联想式学习迁移的解释,而且还适用于技能学习迁移的解释。 44、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答:(1)创设可迁移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情境与其运用知识的情境相似,越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45、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答:马斯洛认为人的七种基本需要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然后再分用自己的话叙述)。 46、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内部动机呢,试述增强学生内部动机的几点建议。 答:(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课堂教学始于良好的开端。教师在导入新课以前,重要的是先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有经验的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常常运用各种方法来进一步唤醒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心。 (3)运用多种有趣的方式呈现知识。如在课堂教学中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安排幻灯、录像、演示、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补充教学, 往往能起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计算机机的使用也被证明是增强学生内部动机的有效方法。 (4)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可达到的学习目标。教学应该将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建立一个教学目标系统,使不同能力、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此目标系统中找到切合自己情况的、可达到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成就动机都有机会获得满足。 (5)设法满足学生的各种缺失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人的认知需要是在各种缺失需要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所处的需要层次,并设法使其缺失需要得以满足,以促进其较高级的求知和理解的认知需要的发展。 47、简述教师在提供反反馈信息时需要注重哪些问题, 答:(1)反馈要明确、具体;(2)反馈要及时;(3)反馈要具有经常性; 48、简述教师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答: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奖励标准。考试分数的高低固然反映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教师却不能仅仅依据分数的高低对学生进行奖励。 第二,要注意奖励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奖励,这些奖励有些是有效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些则是无效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三,要注意奖励的方式。运用奖励重要的不是奖励的数量,而是奖励的方式。不同的学生希望得到不同的奖励方式。 49、简述运用惩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1)惩罚要与奖励并用。(2)惩罚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3)惩罚要兼顾学生的性格特点。 50、课堂管理: 是指教师从事各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旨在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进行的活动的过程,如制定课堂活动规则、处理课堂上的各类问题行为等。 51、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什么,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1)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学生所得到的能够用于学习的时间,通常称作配给时间。实际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称为投入时间。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每个学生学习的投入时间,以使其有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取得更大的学业成就。 (2)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管理除要了消除问题行为的干扰以外,还必须注重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特定学习活动的参与规则,这样,才能促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并且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 (3)使学生最终能进行自我管理。由教师管理过渡到学生自我管理,是 52、简述是否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佳, 答: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当学生处于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时,其学习效果才达到最佳;这就是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应注意避免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过度的要求和频繁的竞赛有时往往适得其反,无益于学生的学习。 53、我国当前在教育和政治之间应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 54、教育学研究现状如何,你对此现状有何评价。 55、分析课程的主要特征。 56、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 57、简析德育中“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内容。 58、简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59、简评“量力性原则”。 60、简答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关系。 61、民族文化传统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意义, 62、试述“德育首位”的实践意义 论述题 1、试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1)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统一性:四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知是基础。没有知、情、意、行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会出现行动上的盲目性,情感上的冲动性,意志上的动摇性。情是动力。没有情,知就很难发展到坚定的信念,“意”、“行”便缺乏内在力量。意是支柱、杠杆。没有意,知容易动摇,情难以控制,行也就不能坚持。行是关键。没有行,知、情、意无法得到检验;反过来,有了行又可以加深、提高知,增强情,锻炼意。?矛盾性:知、情、意、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因素可因环境、教育和个人实践的不同,呈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以至会出现情通理不达,或理达不通等现象。 (2)根据知、情,意、行的统一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使之相互协调。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根据知、情、意、行的矛盾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开端进行教育。 2、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的解释不同。启发式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注入式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主观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学习被动,成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从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上可以看出:注入式教学是一种陈旧落后的压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而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它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是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提倡的。 3、你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师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专门的教育者。由于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所处的地位,肩负的责任,使教师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学生能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教师是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是不相矛盾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什么是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怎样贯彻这一原则, 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崐品德教育要把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正确贯彻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最基本的要求是: ?教师必须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严格要求,启发诱导。 5、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智力,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智力的意义:发展学生智力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成倍增长,知识的物化过程缩短,知识的陈旧率迅速提高,学生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总是要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实现四化的需要。四化需要一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才。现代化生产只有既掌握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智力的人才能驾驭。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智力是学生获取知识崐的工具,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愈高,接受知识的速度就愈快,掌握知识就愈牢固,运用知识就愈灵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辩证统一崐的,这是由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知识与智力的关系:知识与智力不是一个概念。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智力是指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客观世界的心理能力。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成果,而智力则是顺利完成这种反映的主观条件。知识与智力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智力的转化物;作为智力活动原料的知识,又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这是知识向智力的转化。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二者的联系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是通过自已的智力活动来完成的,智力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工具;智力又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没有知识,智力活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的基础。二者又是相互区别的。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成为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这是因为智力不表现为知识本身,而表现在获得知识的心理品质上。因此掌握了知识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发展了智力。 在教学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不是任何教学都可实现二者的统一。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掌握知识;教会学生学习,使之能自崐行去获得新知识,这样才能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 6、为什么说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发展过程,怎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工作,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转化,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作用。这种心理内部矛盾就有受教育者对当前道德要求的反映与现有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 外部教育的影响是思想品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受教育者对外界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当受教育者对外界教育影响采取接受的态度时,外部的要求就会转化为受教育者自已的动机。并选择行为的方式,在活动中,这种动机就转化为行动。对外界教育影响采取中立或排斥的态度,外界影响也会在受教育者的心理上留下痕迹,或者使原来的道德心理结构更加巩固,或者引起对原有结构作某些调整。所以,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工作,教育者要注意做到: (1)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地运用内部矛盾运动规律,启发、引导、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运动”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2)要善于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对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要善于抓住思想矛盾转化的契机。 7、结合所学专业谈谈如何上好一节课, 1)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 (2)具有正确的教学内容。 (3)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4)综合贯彻教学原则。 (5)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6)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 8、如何认识和处理“知、情、意、行”的关系, (1)什么是“知、情、意、行”。 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情:即思想道德情感。意:即思想道德意志。行:即思想道德行为。 (2)正确认识和处理四者关系。 ?知、情、意、行各因素在思想道德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知为行为和意志自觉性的基础,而知最终必须转化为行,意是克服内外阻力,促进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情是伴随知、行、意的内部体验对思想品德的发展起强化和抑制作用。 ?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每个因素都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当时教育的要求成为教育的起点,但其结果都应落在意志行动上。 9、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2)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 (3)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 (4)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得到发展。 10、试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由理想走向现实。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的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教育理念。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11、运用现代教育功能的原理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具有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社会功能。教育这些社会功能决定了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保证。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4)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2、试论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活动的主客体。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教导和塑造的对象,是教的客体;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而教育者成为其学习的对象或客体,教育者的人格精神、行为模式、知识技能等都成为受教育者学习的内容。 第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教育者具体研究、处理、教授教育内容,使之为受教育者更好地把握或吸纳;而受教育者则学习、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使之内化于心,发展自身素质。 第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目的,即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无论是教的活动还是学的活动,其基本目的是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进而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知,在教育活动中,虽然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各自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者,二者联合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 13、运用现代教育功能的基本原理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现代教育具有三方面的本体功能,即现代教育的职能: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的进程——人的培养;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通过这些职能的发挥,教育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功效,包括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口质量的提高等等。 第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党中央明确提出的决策。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要靠人才,而人才培养要靠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现代社会的国际竞争已由过去资源、资本的竞争转变成技术、智力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因此,要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人口质量是现代社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有高质量的人口才有高质量的社会、高质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改善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正是教育。 (3)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教育不仅能提高劳动者的质量,还可以传播科技、发展科技,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高效率,给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发 ( 展文化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条件。思想品德的形成,也必须依靠教育的灌输和培养。 综上可知,教育必须也必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14、试述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第一,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产生使教学与生活分化开来,教学成为学校的独立活动。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工、农、商等部门的根本点。 第二,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在各种教育途径中,教学所占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计划性、系统性更强,更能发挥学校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苏联20—30年代、我国建国后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否定以教学为中心,教育质量就没有保证。而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则可以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5、试论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尽管各有特色,但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剧,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注意删除陈旧内容,增添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新内容,尽量缩小课程内容同最新科技成果之间的差距。为适应当代科学综合化趋势加强的需要,许多国家开设了综合性课程。 第二,重视基础学科知识的结构化。80年代以来,英法德等国继美国之后出现了“恢复基础”运动,强调统一学习基准,加强基础学科,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重视知识的结构化表现在对课程内容去粗取精,缩减描述性和经验性的知识,增强知识的理论性和概括性,突出其间的联系,把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原理等基本结构教授给学生,保证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三,重视能力的培养。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当代各发达国家在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都把培养学生研究、探讨和创造态度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力图使组织的内容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学识、肯钻研,既能掌握前人大量认识成果,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人。 第四,重视个别差异。由于学生之间在兴趣、爱好、需要以及能力、基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各国的课程设置都有较大弹性,既有群体共有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处方化、个别化的形式和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和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16、什么叫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联系实际谈谈应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指在德育过程中应严格要求学生,应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教育活动中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又要尊重学生人格,相信学生的力量和能力。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结合起来。(2分) 贯彻运用: (1)热爱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分,不分析扣1分) (2)尊重学生,维护学生自尊。(2分,不分析扣1分) (3)要严格要求学生。(2分,不分析扣1分) 联系实际:(2分) 17、结合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育与发展辩证统一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要点: (一)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 (1)主导思想:教学要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学生在一般发展上得成绩,又是自觉而巩固地掌握 知识的可靠基础。他们说的发展是智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和提高。(2分) (2)提出了教学五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都得到发展的原则。(1、5分) (3)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重视内部诱因,重视情绪生活,强调间接法为主、直接法为辅,讲清基本概念,精心安排练习等。(1、5分) (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 1)有系统有组织的认知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1分) ( (2)发展又为实现教学任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分) (3)二者之间是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发展的关系。(1分) (三)其规律性的表现为:一方面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和心理品质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2分) 18、什么叫教与学辩证统一管律,在教学中应如何遵循这一规律,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辩证统一。(2、5分) (1)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 以上每小点2、5分,无说明者每点扣1、5分,说明不当适当扣分。 19、当前我国教学改革有什么趋势,结合实际谈谈认识和打算。 (1)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2分,未作解释或解释不当扣1分) (2)坚持整体改革和实验——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2分,未作解释或解释不当扣1分) (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2分,未作解释或解不当扣1分) 联系实际谈认识和打算(4分,所谈认识和打算不切题意适当扣分 20、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 (1)对事业无私奉献; (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志,团结协作; (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21、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22、 结合你对“发现法”的认识(即你的评价),谈谈“发现法”对实现我国目前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教育目标的意义,以及要实现该目标应该怎样运用“发现法”(即步骤与要求), 1)评价:(5分) 发现法即发现学习的方法,是一种掌握学科知识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的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认识活动的内部过程经常发生猜想、困惑、期待等,促使学生去寻找理由和证明; ?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用科学的观点来评价现象和事物发展的过程从而学到科学的认识方法。 (2)意义: 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我国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加快我国现代化的步伐;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此部分为开放性答案,视学生答题的完备性与逻辑性,酌情判分) (3)运用的步骤: ?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 ?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及所提出的问题,得出解答的假设; ?学生从理论或实践上检查自己的假设,学生间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对问题的争论作出总结,得出共同的结论。 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 ?教材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学生独立研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 ?要使学生树立信心,产生兴趣,相信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找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组织己有的知识来促进新的发展; ?学生的发现与系统知识的掌握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教师的指导结合起来。 23、为什么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24、试述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25、评述实验教育学。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 (2)代表:梅伊曼 拉伊 (3)主要观点: A、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辩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在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时毫无用途; B、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C、教育实验必须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运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D、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 E、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4)评价 A、实验教育学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B 、实验教育学局限:有些问题并不是能用实验或数量方法加以处理,因而有可能走向唯科学主义。 26、论述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史,从中得到什么经验,对我国现行学制改革有哪些启示, (一)历史 (1)1902~1904年学制 (2)1912~1913年学制 (3)1922年学制 (4)1951年学制 (5)三中全会后的学制 (6)1985年的学制 (二)经验 (1)现代学制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学制改革要走自己的路,不能成为国外学制改革的“应声虫”,或在学制改革问题上“拉洋车”。 (3)学制改革要科学化、理性化。 (三)启示 开放性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7、 试论取样的意义 依据取样理论,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和足够多数量的样本,可以推论出总体的情况。取样设计的优势主要有四条: (1)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 (2)节省人力、时间、费用。 (3)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 (4)减少研究“污染”范围,保证以后研究的科学性。 28、 试比较不同取样方式的优点与不足 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简便易行,误差计算方便,在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 2)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 3)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 4)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5)当知道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时,要想对其加以控制,就不能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法。 6)等距随机取样法比简单随机取样法更简便,它能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因此,一般情况,其样本更为准确、抽样误差比简单随机取样误差小。但是,如果总体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或变化,系统取样所得的样本就可能出现系统偏差,这是运用等距随机取样法时应当注意的。 7)分层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它适用于总体单位数量较多,并且内部差异较大的研究对象,在样本数量相同时,它比简单随机取样法、等距随机取样法的抽样误差小,而在抽样误差的要求相同时,它则比简单随机取样、等距随机取样所需样本容量少。此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各层采取不同的抽取方式和比例,使取样更加灵活。 8)分层随机取样法的局限性是要求对总体各单位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否则就难以做出科学的分类。有时候,这一点在实际研究前难以做到。如果是采用最优分配分层随机取样,则需根据前人资料(或以往研究经验)或试测估计标准差,因而比较烦琐。 9)整群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样本比较集中,适宜于某些特定的研究。如教学实验一般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因此,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常用此法。此外,在规模较大的调查研究中,整群随机抽样易于组织,可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其缺点是样本分布不均匀,代表性较差,抽样误差(因各群间差异较大)也比较大。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可综合运用各种抽样方法,简便易行,节省经费,对研究总体范围大、单位多、情况复杂的情况十分有效。其不足是抽样误差相对于简单随机取样大。 29、试述操作性定义的作用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5条: (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2)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3)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 (4)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5)有利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30、试述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消除法。消除法是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它是控制无关变量的理想方法和基本方法。消除无关变量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无关变量产生原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恒定法。恒定法就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它也是控制无关变量的基本方法。 (3)平衡法。平衡法就是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措施或方式,使其影响通过平衡而抵消,达到控制它们的方法。平衡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31、比较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异同点。 相同之处:二者都是对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方式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保存下来的内容加以研究。不同之处:它们的具体分析处理程序是不同的。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文献法是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新的事实和资料。其主要工作步骤是文献查阅、鉴别评价、归类整理,最后做出评述性的说明。 32、试述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推论六部分。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类型有: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比较分析、意向分析。研究总体的确定直接依赖于研究目标的建立,在适当的研究目标建立起来后,就可以分析确定出它的研究总体。分析单位是指在内容分析法中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位。设计分析维度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日期抽样、分析单位取样。 33、结合所学专业谈谈如何上好一节课, (1)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2)具有正确的教学内容。 (3)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4)综合贯彻教学原则。 (5)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6)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 34、如何认识和处理“知、情、意、行”的关系, 1)什么是“知、情、意、行”。 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情:即思想道德情感。意:即思想道德意志。行:即思想道德行为。 (2)正确认识和处理四者关系。 ?知、情、意、行各因素在思想道德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知为行为和意志自觉性的基础,而知最终必须转化为行,意是克服内外阻力,促进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情是伴随知、行、意的内部体验对思想品德的发展起强化和抑制作用。 ?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每个因素都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当时教育的要求成为教育的起点,但其结果都应落在意志行动上。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35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2)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 (3)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 (4)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得到发展。 36、试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由理想走向现实。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的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教育理念。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37、试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答:提示: (1)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统一性:四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知是基础。没有知、情、意、行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会出现行动上的盲目性,情感上的冲动性,意志上的动摇性。情是动力。没有情,知就很难发展到坚定的信念,“意”、“行”便缺乏内在力量。意是支柱、杠杆。没有意,知容易动摇,情难以控制,行也就不能坚持。行是关键。没有行,知、情、意无法得到检验;反过来,有了行又可以加深、提高知,增强情,锻炼意。?矛盾性:知、情、意、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因素可因环境、教育和个人实践的不同,呈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以至会出现情通理不达,或理达不通等现象。 (2)根据知、情,意、行的统一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使之相互协调。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根据知、情、意、行的矛盾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开端进行教育。 38、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的解释不同。启发式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注入式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主观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学习被动,成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从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上可以看出:注入式教学是一种陈旧落后的压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而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它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是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提倡的。 39、你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提示:教师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专门的教育者。由于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所处的地位,肩负的责任,使教师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学生能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教师是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是不相矛盾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0、什么是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怎样贯彻这一原则, 提示: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崐品德教育要把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正确贯彻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最基本的要求是: ?教师必须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严格要求,启发诱导。 41、学校教育产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从事专门的教育工作。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42、教师的劳动具有哪些特点, 教师工作性质任务和工作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相结合。 43、什么是课的结构,综合课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 综合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 ?复习检查。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知识。 ?布置家庭作业。 44、如何培养班集体, ?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培养选拔班级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的核心。 ?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促进集体的发展。 45、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智力,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提示:发展学生的智力的意义:发展学生智力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成倍增长,知识的物化过程缩短,知识的陈旧率迅速提高,学生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总是要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实现四化的需要。四化需要一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才。现代化生产只有既掌握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智力的人才能驾驭。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智力是学生获取知识崐的工具,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愈高,接受知识的速度就愈快,掌握知识就愈牢固,运用知识就愈灵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辩证统一崐的,这是由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知识与智力的关系:知识与智力不是一个概念。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智力是指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客观世界的心理能力。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成果,而智力则是顺利完成这种反映的主观条件。知识与智力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智力的转化物;作为智力活动原料的知识,又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这是知识向智力的转化。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二者的联系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是通过自已的智力活动来完成的,智力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工具;智力又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没有知识,智力活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的基础。二者又是相互区别的。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成为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这是因为智力不表现为知识本身,而表现在获得知识的心理品质上。因此掌握了知识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发展了智力。 在教学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不是任何教学都可实现二者的统一。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掌握知识;教会学生学习,使之能自崐行去获得新知识,这样才能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 46为什么说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发展过程,怎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工作, 提示: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转化,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作用。这种心理内部矛盾就有受教育者对当前道德要求的反映与现有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 外部教育的影响是思想品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受教育者对外界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当受教育者对外界教育影响采取接受的态度时,外部的要求就会转化为受教育者自已的动机。并选择行为的方式,在活动中,这种动机就转化为行动。对外界教育影响采取中立或排斥的态度,外界影响也会在受教育者的心理上留下痕迹,或者使原来的道德心理结构更加巩固,或者引起对原有结构作某些调整。所以,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工作,教育者要注意做到: (1)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地运用内部矛盾运动规律,启发、引导、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运动”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2)要善于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对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要善于抓住思想矛盾转化的契机。 、论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联系与区别。 47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即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方面,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要有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 它们的区别表现在:—方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没有正比关系。学生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状况,并不是绝对—致的,学生的知识多少,并不标志着智力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规律不同。知识是随着年龄不断积累增长,人对知识的掌握是无止境的,而智力发展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定的限度。 48、论述班主任如何做个别教育工作。 (1)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各种类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对优等生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处理好各方面发展的关系。 (3)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主要包括四方面:分析落后方面及其原因,根据其特点进行耐心引导,多方配合因势利导。 (4)其他类型的学生教育主要有针对性地调动积极因素,消除不良因素,促进全面发展。 (5)要贯彻德育原则。 49、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1)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包括坚定的政治方向,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尊重和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及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等方面。 (2)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较为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备的教育科学知识等方面。 (3)恰当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
本文档为【教育学心理学必考简答题论述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7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7-10-21
浏览量: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