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举报
开通vip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生平 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 1827)。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1746年1月12日生于苏黎世。裴斯泰洛齐的父亲是个医 生,在他5岁那年去世。由于他一生清廉寡欲,未留下半 点遗产,以致他们母子的生活陷入困境。母亲意志坚强, 吃苦耐劳,很快从悲痛之中振作起来,开始忘我工作,靠 微薄的收入维持家计。“她忘记自己的一切享乐,专心为 着儿女们的教育牺牲一切”。裴斯泰洛齐家中有个来自乡 下的女仆名叫巴...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生平 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 1827)。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1746年1月12日生于苏黎世。裴斯泰洛齐的父亲是个医 生,在他5岁那年去世。由于他一生清廉寡欲,未留下半 点遗产,以致他们母子的生活陷入困境。母亲意志坚强, 吃苦耐劳,很快从悲痛之中振作起来,开始忘我工作,靠 微薄的收入维持家计。“她忘记自己的一切享乐,专心为 着儿女们的教育牺牲一切”。裴斯泰洛齐家中有个来自乡 下的女仆名叫巴贝丽,虽没有文化,但精明强干,忠诚机 敏,治家有方。她富有耐心和奉献精神,为裴斯泰洛齐一 家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巴贝丽勤俭持家,量入为出,常常 为买一篓青菜,跑菜市场两三趟,有时直等到收摊时才去 买便宜的。她为了主人家孩子的成长,起早贪黑,耐心教 育,吃尽了苦头。母亲的勤劳志节、巴贝丽的奉献精神,使裴斯泰洛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良好的陶冶。她们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裴斯泰洛齐从小就具有慈爱、信任、克己、无私等良好的品质。 从小失去父亲,在母亲、女仆和姐姐的管教下成长的裴斯泰洛齐,由于缺乏男性的刺激和影响,以致男性气质不足,女性气质有余。但是他虽然个性柔弱,但意志坚强,遇事勇敢,富于奉献精神。由于裴斯泰洛齐具备这些品质,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就有了惊人表现。 有一次,在上课期间发生了地震,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争先恐后,甚至踏过孩子们的头冲下楼梯。事后,同学们谁也不敢再回教室,唯有裴斯泰洛齐跑到楼上,把他们的帽子、衣服拿了下来。 裴斯泰洛齐曾给督学写过匿名信,揭发学校的有关野蛮行为,但缺乏机智,被人告发,引起老师们的憎恨。他一度有辍学的危险。然而经上司调查,他的检举证据确凿,裴斯泰洛齐这才转危为安。 裴斯泰洛齐的爷爷是韩谷教区的一位牧师,9岁以后裴斯泰洛齐常利用假期去看望他。有时候,爷爷会带他去访问附近的人家。在那里,他看到穷人处于贫困与堕落之中,无以谋生,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全然丧失了人的尊严。穷人家子女那突出的颧骨和深陷的眼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看到有权有势的富人,其子女有学可上的情景。 这种巨富和赤贫的两极分化使裴斯泰洛齐感到震惊。他对穷人产生了深切的同情,这种同情心与他善良的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共鸣。他暗下决心,立志“拯救贫苦民众,消除苦难的根源”,使穷人恢复人的尊严,真正过上人的生活。 这一伟大的志向决定了裴斯泰洛齐一生的奋斗目标。他在书中写道:“从年轻时代起,我的心就象一条奔腾的激流那样,孤独而寂寞地向着我唯一的目标前进:消除苦难的根源。正是从那里我看到了人们在沉沦着。” 同情心、使命感让年轻的裴斯泰洛齐不甘平凡,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希望寻找一条改变穷人生活的道路,卢梭的《爱弥尔》、《社会契约论》等的思想在17岁的裴斯泰洛齐心中扎下了根,他矢志改革传统教育和社会现状。大学期间他因参加进步活动而遭逮捕,但监狱生活更坚定了他的志向,出狱后他便开始了通过教育帮助穷人的活动。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民众苦难的根源是缺乏教育,是他们不会安排农业生产所致。因此,他认为消除苦难的根源,应该从教育入手,用教育唤醒沉沦着的民众,用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以改善其生活状况,达到恢复人的尊严的目的。当然,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1768年,并不富裕的裴斯泰洛齐贷款购置了一块荒地,取名为“新庄”,把它当作一个模范农场,向附近的农民传授新的农业技术与方法。他不只想让那些农民有饭吃,更想让他们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他认为把教育同劳动熔为一炉,从劳动中去了解生活的意义,从劳动中去学习生活的方法,才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观念。1774年,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又开办了“贫儿之家”,收留了几十名无家可归的孤儿和乞儿,他不仅做他们的父亲和母亲,还亲自教他们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同时让几个工匠教他们纺纱织布,让他们感受人世间的温暖,使他们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虽然自己的生活因此更陷入困境,但裴斯泰洛齐却说:“我看到这些幼小儿童以前非常凄惨,现在却慢慢茁壮地成长,使我感到极大的欣慰。他们脸上泛出满足的表情,他们已学会了劳动,他们的灵性提高了。他们在祈祷时,眼睛里挂着晶莹的泪水。从这些被遗弃的孩子身上,能够重新发现他们的希望、道德与情感的曙光,这令我无比欣慰。恐怕人们从未敢期待这些贫苦儿童变成具有人类成长的各种素质,在这些凄惨的儿童中,能发现可以造就的人才,其快乐真是难以用笔墨来形容。”他对儿童的无尽的爱,被教育史家称为“裴斯泰洛齐精神”。 尽管裴斯泰洛齐努力地为孩子们付出一切,但“贫儿之家”还是因为经费问题而被迫停办了。裴斯泰洛齐能从失败中认识自己。他说:“我对自己的命运的战斗„„虽然徒劳无功,然而,却在这无数次的苦斗中,学到了无数的真理,得到了无数的经验。在别人认为我是失败者的那一瞬间,却使我得到启示,更加相信我的努力、见解和原理并没有丝毫的差错。” 失败和挫折并没有使裴斯泰洛齐放弃自己的主张,也未动摇他救济贫民的初衷。在这些贫困的日子里,他仍然安贫乐道,打算用笔来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 1780年,裴斯泰洛齐写了第一篇教育论文《隐士的黄昏》。他用格言的形式写道:“人类一般的教育应是各种专门教育和阶级教育的基础;”“天赋的能力应该用练习的方法去发展和巩固。”同时,他主张教育机会人人平等;教育在于培养一个完善无缺的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的方法是顺从自然的本性的要求。他说:“为什么人们毫无系统、毫无目的地研究真理?……;真理使人的心灵深处得到满足。它发展人的力量,使人人生活愉快,人人得到祝福。” 裴斯泰洛齐认为,自然的教育法才是达到真理的唯一方法,这是一种循序渐进、勿忘勿助的教育方法。他说;“自然的力量虽然无法抵抗,但是在指导的过程中,却毫无勉强的地方,正如夜莺在黑夜中的一鸣,丝毫没有强迫的阴影存在。” 1781年以后的18年间,裴斯泰洛齐用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文学创作活动,并把理论、文学创作和实践结合起来。他竭尽全力,想唤起瑞士全社会共同来解决迫切的问题——如何复兴农业经济,使农民的生活有所保障,提高贫苦民众及其子女的道德和智力水平。 1781年2月,裴斯泰洛齐出版了他的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的第一部。这本小说是他前半生所从事的社会改革、教育实验和教育理论研究成长的艺术再现。小说表达了作者试图通过教育,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贫苦人民子女教育水平的强烈愿望,全书洋溢着作者热爱人民、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道主义热情。 裴斯泰洛齐通过小说中的“具有美德的模特儿”的言行,反复阐述了自己建立新教育,兴办理想学校和改革社会的新观点。他强调指出: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为“时代在进步,50年来一切都变了,学校还依然故我,这哪能培养出现代的人才,哪能适合时代的需要呢,„„” 裴斯泰洛齐正确地预见到: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社会将会不断提高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很多方面的教育在家庭里不能实施,所以学校教育更不可少。” 裴斯泰洛齐通过小说还提出了学生的职业教育问题,认为这是新教育与理想学校最重要的标志。小说还渗透了要素教育理论,坡那镇学校的读、写、算和劳动入门教育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裴斯泰洛齐用朴实的笔调,借“模特儿们”之口,把自己的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许多观点至今仍有较高价值,正如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所评价的那样:“裴 斯泰洛齐是他那一时代的儿子”,“他的全部著作是用对人民的热爱所温热了的,并且体现了非凡的观察能力以及深刻而又独到的见解”,“他通过天真笨拙的情节,却洋溢着生动的民主思想和蓬勃的民间生活气息。”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它代表了时代的最强音,使整个欧洲看到了革命的曙光。然而,法国的经济、文化和教育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广大人民仍处在麻木状态中,因此,唤醒人民的觉悟成了当务之急。这时,《林哈德与葛笃德》传入法国,其思想给法国的国民教育指明了方向,迎合了法国的时代要求。 1792年,法兰西立法委员会鉴于裴斯泰洛齐对法国教育的巨大影响与贡献,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的称号。因此,裴斯泰洛齐成为以“自由保卫者”而闻名的18个外国人之一。他激动不已,兴奋地接受了这一光荣称号,立志把一切献给人类,并为法兰西人争取理想而奋斗。 “新庄穷人的救星。斯坦茨城孤儿的父亲。布格多夫城和明亨布兹城人民学校的创办人。伊弗东城的人类教育家。正人,基督徒,公民。毫不为己,一切为人。”这是瑞士政府在裴斯泰洛齐诞辰100周年所立的纪念碑上的一段文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一生。这是裴斯泰洛齐应得的荣誉,也是历史对他的公正评价。他不仅是瑞土人民的教育家,而且是世界人民的教育家。 1798年和1800年,他又先后在斯坦茨城与布格多夫城进行教育实验。1805年至1825年在伊弗东城的教育实验最为成功,全世界的眼睛都注视着这里,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都派专家前去参观学习。伊弗东被视为教育圣地,裴斯泰洛齐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与新学校的创始人。许多国家都掀起了国民教育运动,公共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1813年,拿破仑在俄国吃了败仗。与俄国结盟的奥地利士兵欲借道瑞士开往法国追杀。1814年1月9日奥地利军部命令在伊佛东设立陆军医院,但士兵中流行着可怕的传染病,为阻止奥兵将此病带入伊佛东,市参事会派两名代表去巴西尔的联军司令部,请求撤回上述命令。 裴斯泰洛齐为学校的师生着想,也与代表们同行。到了巴西尔,他受到了各国国王的热烈欢迎,并获准谒见俄皇亚历山大一世。裴斯泰洛齐认为,这是发展俄国国民教育的好机会。在被官员们前呼后拥的俄皇面前,他侃侃而谈,说明国民教育与农奴解放的重要性。由于过分的热心和激动,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渐渐逼近俄皇,使得俄皇不得不向后退,最后竟把俄皇逼到了墙角。当打算强调某一问题时,裴斯泰洛齐举手去抓俄皇上衣的钮扣。这时,他才突然清醒过来,明白了自己的过失,遂向俄皇道歉,并吻了俄皇的手。俄皇深受感动,主动与他拥抱,为了感谢他的热情建议, 临别时俄皇颁给他一枚“圣乌拉度美尔第四等勋章”,并赠给他从乌拉尔山搜集的矿石,同时把驻兵伊佛东的命令撤回,使伊佛东免受了一场流行病的浩劫。 裴斯泰洛齐为使国民教育广泛普及,忘记身份,不顾礼仪,其热忱可撼人心。他的感召力确实非同一般。 1824年10月,艰难渡过了20年历的程伊佛东学校,终于因承受不了各方面的困难而关闭。裴斯泰洛齐回到新村以后,与孙子团聚。可他不顾80岁高龄,仍不遗余力,著书立说。他首先撰写了《天鹅之歌》这部名著,接着完成了《我一生的命运》一书,并着手写作《林哈德与葛笃德》第五集。 1826年冬天,燃料价格暴涨,附近贫民买不起。裴斯泰洛齐非常担心许多家庭会受到寒冷的侵害,努力寻求经济简便的御寒方法。他发现了一种简单的御寒方法:在地上铺一层细石,在上面再盖上两、三层稻草,这样可以使室内的温度高于室外,贫民就能安度严冬而维持健康。为了把这种方法推广给贫民,他先在自己家中做实验,独自在冰天雪地里干着体力活,终于精疲力尽而病倒。 在病床上,裴斯泰洛齐偶尔看到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侮蔑他的文章。文章的措词极为荒唐,竟然写道:“裴斯泰洛齐就像看到棍棒、立即畏缩躲藏起来的动物一般,否则他一定会答复上面的批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病情加剧,他要求医生再让他活6个星期。医生一再劝他不能活动,可他还是拿起了笔,开始写答复文章,写着写着,笔掉了,他终于耗尽了心血,一颗璀璨的明星陨落了。桌上放着还未写完的文章:“我心中有无法形容的痛苦,是因为他们侮辱了我的理想„„。” 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为贫民而病倒,在追求真理中去世。这只洁白的“天鹅”、慈善的“天鹅”,为了给贫民衔来一点食物,送来一点温暖,带来一点光明,与狂风搏斗,为理想而争,为事业而拼;从幼雏到老,从未歇息过,终于在最后永远地安息了。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 裴斯泰洛齐的著作并没有完整的系统,他的教育理论都散见于他的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丛书《葛笃德是如何教育她的学生们的》、《母亲必读》、《观察入门》、《教学通论》、格言《隐士的黄昏》、绝笔著作《天鹅之歌》等。从他的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他的一些教育理念。 情感教育、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基础。他强调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以慈爱赢得学生们的爱和信赖,营造出一个充满爱的教育环境。因此,教师要精心照顾好儿童,注意儿童的需要,对儿童的进步和成长报以慈爱的微笑;教师要用亲切的话语、情感、面部表情及眼神打动儿童;当爱和信赖在儿童心中扎下根以后,教师要尽力激励它、增强它,使之不断升华。裴斯泰洛齐不仅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的,他以自己的实践践行他的理论:1774年,他的“贫儿之家”里收容了几十个流浪儿童,裴斯泰洛齐和他们一起生活,教他们劳动、说话、读书、写字;以身作则指导他们的行为。他给孩子们洗澡、换新衣服,而自己却衣衫褴褛;他给孩子们安排食宿,而自己却只能以一块黑面包和一杯水来充饥;他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倾其所有,却没有钱来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治病。这样的关心爱护、这样的无私奉献给孩子们带来的教育是任何形式的教育无法超越的,孩子们在他言传身教的爱护下也学会了爱护别人。 裴斯泰洛齐像慈父一样,以极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孤儿,他视孤儿们为己出,在这个大家庭里,他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孤儿们的道德习惯,呼唤儿童内心的伦理情感,手把手地教他们传递爱的火把。 作为教育者,裴斯泰洛齐也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但这种权威性不是来自对儿童的惩罚、告诫、命令和指示,不是来自凌驾于儿童之上的特权,而是来自教师对儿童强烈的爱和责任感。在道德教育中,裴斯泰洛齐主张师生之间的民主,重视儿童尊严,但对于儿童的顽固、粗暴的行为,他从不姑息养奸,甚至于用惩罚来加以矫正。他说:“若要把一个人教育得好,若要把他培养成器,就一定要消灭他的恶习,根除他的虚伪,使他在诡诈的道路上惊出一身冷汗来。”然而在他施行惩罚后,立即主动与被罚者握手、接吻,沟通师生间的感情,使受罚的儿童获得了心理平衡;而且他与儿童们朝夕相处,食寝与共,俨然成为大家庭的家长,师生感情非常深厚,因此学生虽然受罚,不但不恨,还主动承认错误,表示愿意受罚。裴斯泰洛齐的这种既爱护又严格的奇妙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爱的惩罚”——没有爱就没有罚,罚是为了更深的爱。 自然地塑造自然的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想。他认为自然的教育就如“夜莺在黑夜中的一鸣,丝毫没有强迫的阴影存在”,他十分重视儿童的天性,认为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与生俱来的生理、心理的规律来进行教育,做到循序渐进。他曾把儿童的本性形象地比喻为“岩石”,把他所期望培养的和谐发展的人比喻为“大厦”,而教育工作就是在岩石上砌造大厦,必须根据岩石的特性与形状合理选择,合理建造。当然裴斯泰洛齐的“自然地塑造”并不等于顺其自然,而是把自然发展与教育目的一致起来,如果仅仅听其自由地发展,那么孩子的能力就不可能达到和谐发展的程度,这种和谐应该是指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它不仅来自儿童自身的努力,更来自与周围的伙伴、社会的和谐交往。裴斯泰洛齐认为如果人的各种能力的发 展只是依赖本性的力量,而无其他帮助,那么,“使人从动物的感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将是缓慢的”。这样的合作发展、和谐发展意识在当时实在是难能可贵。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他借毕立夫斯基伯爵之口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他认为儿童的本性是教育工作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的方法是顺从自然的本性的要求。”因此裴斯泰洛齐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教育心理学化 1800年7月,裴斯泰洛齐向“教育之友会”提出“把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理论,即把教学的形式建立在儿童精神需求的层面上,使知识的要素单纯化,从而获得自然的、精神的以及道德的陶冶。 裴斯泰洛齐早年的学生、后来成为知名教授的弗由伊曼回忆道:“为了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我们被带到户外,向伊弗东附近人烟稀疏的比由仑河谷步行。我们首先观察河谷的整体与各个部分,对这个河谷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然后挖取河谷的黏土,把它包在一张大纸里面。回到学校,大家就站在一张大桌子边,把带回来的黏土捏造成河谷的模型。次日我们观察较高的地方,继续扩展我们的研究范围。最后,我们终于把整个伊弗东盆地研究完毕,把它做成鸟瞰的彩雕模型。然后,我们才开始学习地图。”他的地理课颇有特色,学生在需求心理的推动下,愉悦地、主动地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在合作中获得能力,提升道德修养。 裴斯泰洛齐认为要培养儿童崇高的品德必须先唤醒儿童内在的伦理情感,以此为出发点,才能进一步使他们对外在的事物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有一天,当裴斯泰洛齐拿着“窗”的图片讲课时,一个学生询问他道:“从真正的窗子上不是能更好地学到窗的属性吗,”这一问使他恍然大悟,从此,他更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外在教育内需化,他的这些理论为以后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重视直观教育。 究竟怎样的教育程序最容易被儿童接受呢,这是认知教育中最基础的一环,裴斯泰洛齐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的头脑并非是感觉的被动接收器,而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他进一步分析了儿童的认识心理过程,认为儿童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首先会遇到三个问题:眼前的事物有几种,它们的外形如何,它们的名称是什么,因而儿童在直接接触实物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概念,再从已知事物向未知事物发展,逐渐形成知识体系。因此他倡导在教育中进行直观教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算术教学 中制作了著名的“算术箱”,箱内是各种形体的实物,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实物;他还用黏土制作地形模型,让儿童较为容易地掌握地理知识,学生学有兴趣,理解深入,掌握充分。裴斯泰洛齐首次实践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积累丰富的经验,这种直观教学法和实物教学法对美国的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助力很大。他的思想对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也有相当的影响。 开创要素教育。 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如何化简为易,裴斯泰洛齐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一些最简单的要素构成,最复杂的感觉印象是建立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的。如果把简单的要素完全弄清楚了,那么,最复杂的感觉印象也就简单了。因此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的、易于为儿童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以便更好地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如果儿童掌握了这些最简单的要素,就能够认识他们的周围世界。比如“母爱”是儿童道德教育的要素,儿童由被母亲爱到爱母亲,由爱母亲到爱他人、爱社会甚至爱全人类;关节活动是劳动教育的要素,由简单的一些身体操练拿、推、掷、挥动、角力等到全面地发展体力,掌握各种专门的劳动技能;数目、形状和语言是智育的简单要素,“从模糊的感觉印象到准确的感觉印象,从准确的感觉印象到清楚的映象,再从清楚的映象到明晰的观念,从而实现整个心理发展过程”。 要素教育同其他教育方法的区别是,他侧重增长能力,而不是知识,他所追求的是各种能力的均衡发展。《葛笃德是如何教育她的学生们的》一书对要素教育进行了阐述,并在斯坦兹和布格多夫的教育实验中进行了大胆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为后人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要素教育是裴斯泰洛齐“一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 裴斯泰洛齐是近代卓有建树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是人类文化的宝贵历史遗产,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多启示,可供我们借鉴。他的不朽的价值在于他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合一,他以自身的行为完成了自己的主张,在教育史上可以算是一位特殊的人物。裴斯泰洛齐以一颗慈善而坚强的心实践他的平民教育理想,凭着刚毅与执着走过了艰难与坎坷,以天鹅的歌唱传达着教育的心声。他的教育主张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全部正确,有些还需要深入具体地分析研究。但他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等至今有着积极地影响,他的理想也一直是历代教育改革的追求。裴斯泰洛齐和他的教育名著《林哈德和葛笃德》作为一座历史的丰碑永存在世界教育发展史的历程中。他不仅是瑞士平民教育之父,更是世界人民的教育先驱。
本文档为【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41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4-02
浏览量: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