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汗青期末温习必修2温习提纲及例题精选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汗青期末温习必修2温习提纲及例题精选

举报
开通vip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汗青期末温习必修2温习提纲及例题精选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汗青期末温习必修2温习提纲及例题精选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修2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 瞿建华2006年6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复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复习提要] 1、中国古代土地制...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汗青期末温习必修2温习提纲及例题精选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汗青期末温习必修2温习提纲及例题精选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修2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 瞿建华2006年6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复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复习提要]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可以归纳为: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一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每一种土地制度都有相应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其中,封建土地所有制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包括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于春秋时期,确立于战国时期,直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直接导致土地制度的变化;进入封建社会后,我国逐渐形成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艰难发展,但精耕细作技术不断成熟。 2、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经营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主要表现在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等三个方面,这些成就表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同时反映了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学习时应认识到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爱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3、我国古代商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商业运行、“市”的发展、活跃的商人、商业大都会的出现和货币的演变等内容。经历了从商周时期的兴起、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发展、宋元的繁荣和明清的鼎盛等四个阶段。主要特点有: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学习时应认识到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实质是商品货币关系,代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但稀疏而又微弱,不足以动摇封建自然经济的根基。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自由劳动力的出现和商人资本的雄厚等是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原因。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它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学习时应认识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新事物,列强侵略中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自身发展进程;正确处理农业与商业的关系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坚持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闭关锁国必定造成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例1、简述商周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宋元时期,我国农业在精耕细作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根据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表现,概括当时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商周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出现青铜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的农耕技术; 变化:井田制瓦解并出现私田,各国通过变法逐渐确立封建的土地制度;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出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农耕技术。 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宋元时期精耕细作进入全面成熟阶段,出现旱地中耕农具耧锄等;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农作物交流广泛,江浙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边远地区的农业发展迅速等。 明清时期特征:精耕细作继续发展,形成多熟制;出现农业的专业化区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高产农作物被推广种植;农学著作突出。 例2、春秋战国和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气象? (2)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比较春秋战国和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共同点。 [参考答案] (1)新气象: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大商人资本雄厚;出现了商人的祖师。 (2)特征:繁荣。表现: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买卖时间延长,出现早市和夜市等;商品种类增多,商税在政府财政中比重增加;出现纸币;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发达;涌现出众多商都。 (3)共同点:商业进入新时期,出现许多新气象;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私人商业资本雄厚等。 例3(阅读下列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不同出发点和根本原因。 ?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 相同点: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对外贸易。出发点:明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防 止倭寇的侵扰;清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反清势力相联系。根本原因:明清时期封建 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社会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影响: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 外来侵略,防止东南沿海的反清活动。但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多产生了 极其不利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能力、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关键要结合“闭关锁国”政策。分析海外贸易政策和社会特征要放在当时国际国内大背景中考察,注意理解国家对外实行的政策是国内政治经济的延伸这一观点,分析政策的影响要从主观和客观角度去分析。 例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简要说明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地位如何? [参考答案] ?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表现: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具有积极意义;但就全国而言,资本主义萌芽所占的比例很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5分) 回答第一问关键要理解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走向繁荣。回答第二问要注意课本隐性知识,注意回答完整。回答第三问,要全面地、辩证地加以分析。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提要] 近代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打开中国大门,强行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是在列强的经济侵略中,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逐渐解体。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在促使本国封建经济瓦解的同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族工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学习时应认识到列强入侵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它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维护本阶级利益是地主阶级的基本准则,但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实践的开端;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国民政府前十年的显著发展;抗战时期的遭受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的日益萎缩。每一阶段都从发展原因、发展表现和发展影响等三个角度加以介绍。从中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虽然遭受到各种压迫,但毕竟在夹缝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了;这种新的经济成分,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中应认识到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习新阶段;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 例5、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东南沿海出现。其早期著名企业有哪些?它们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工业取得了初步发展,其历史原因是什么?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早期著名企业:方举瓒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民族工业出现的重大意义: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历史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又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发展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辛亥革命。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综合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将教材内容作巩固性记忆固然可以顺利解答此题,但对相关历史概念(如“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的理解更为重要。答好本题,关键在于抓好历史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例6、阅读下列表格: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1912—1920年) 发展速度 平均增长率 行 业 1912年 1920年 (1912=100) (,)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 564 1 598 074 313.6 12.1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 2 616 6 675 255.2 11(O 华商厂日产能力(包) 66 470 203 950 306.8 17.4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1 966 8 316 423(O 19.8 上海、广东、无锡丝车数(台) 80 140 112 654 140.6 O(04 缫丝业 厂丝出口量(即产量、担) 59 175 77 855’ 131.6 O(03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38 1 680 1 219.4 36.7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361 746 206.6 10.9 电力业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 12 013 29 602 246.4 1l_9 水泥业 启新厂产量(吨) ( 59 405 109 741 184.7 8(O 机械采煤业 华商矿产量(吨) 416 558 3 279 757 787.3 29.4 6种矿冶产品生产指数(1913=100) 7 603 165.1 216.4 10.1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回答: 表中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特征?分析导致此时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此时,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社会演变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特征: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发展方向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不平衡;新建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表现出地区分布的不平衡;迅速发展的时间很短暂,1921 年民族工业就出现大幅下降。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实业救国”思想影响大;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影响: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例7、19世纪末至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发展特点,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可分为几个阶段?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在第一个阶段的发展表现,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我国社会演变产生了哪些影响? (2)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在第三、第四个阶段演变的共同点。分析导致这些共同点的共同原因。 (3)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中,可以得出影响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阶段:甲午战争以后、一战期间、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五个阶段。 表现: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额扩大;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增多;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影响: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2)共同点:遭到压制而逐渐陷入困境。共同原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日本、美国的野蛮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压榨、挤压和苛捐杂税。 (3)阻碍因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后天畸形,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冲击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复习目标] 1、概述20世纪50一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复习提要] 20世纪50一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学习时,注意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相同和不同表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提高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看法的能力,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时应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在于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次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学习时应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是农业生产上的“大呼隆”,企业分配上的“大锅饭”,生产长期在 低水平上徘徊等。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和城市两个领域。其中,农村改革的核 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括废除人民公社制、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扶植乡镇 企业等内容。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包括所有制、分配制、经营方式的改 革等。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时应认识到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等,是我国开始对外开放的主要背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开始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发展于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达到新高度。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学习过程中,应树立对外开放意识,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明确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蓝图,它成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为此,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理顺经济体系,发展和培育市场体系;推进金融和外汇改革;实行所得税统一的税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由于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时期,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并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学习时应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进入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道路。 例8、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同时又出现过哪些失误?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积极探索:?1956年,召开了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71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着手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使国民经济得以复苏和回升。(9分)失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同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经验教训:?发展经济,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发展经济一定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符合国情。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归纳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求对教材的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后,我们的探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也犯了一些错误,因此,只有全面理解才能准确掌握这一重点内容。 例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党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采取了哪些切 实有效的措施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从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措施:?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的发展。(?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全国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在城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打破了原来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全国展开。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办了深圳等五个特区、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中央又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启示: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持之以恒,不断深入。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历史阐释能力。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就是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总结和概括,才能准确作答。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蛤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复习提要] 旧中国在列强入侵的同时,把西方的某些生活方式移植过来,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若干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极不平衡的,上海等城市比较“西化”,而广大的内地特别是偏远地区,变化非常有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过去几千年所无法比拟的巨大变化。学习时,从过去与现今的鲜明对比中,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轮船、火车、汽车和飞机等四种现代交通工具在近现代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电报、电话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电话虽然 起步很早,但普及率一直非常低,甚至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电话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一直是奢侈品。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种状况有了根本的改变,中国成为世界上排名位居前列的电讯大国。学习时,应认识到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是电子r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其中,前两类属于传统媒介,各自都有较长时间的发展轨迹,而后一类是与传统媒介截然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媒介类型。学习时应认识到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视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具冲击力,在内容上比报纸更具时效性,它的教化功能更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大;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例10、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分析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重要变化的原因。并简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迅速发展有哪些原因。 (1)从“衣”来说,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从社会风俗来说,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娱乐手段多样丰富。原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传入;民族独立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等。 (2)原因: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电视制作技术进步;卫星传输技术进步;政府的政策等。 例11、阅读下列材料: 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人们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对青少年没有明显负面影响,认为青少年是否上网与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关系,使用互联网并没有减少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时间,也没有减少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时问。这种观点主要源于一项今年3—4月面向城市青少年所做的互联网使用调查,调查结果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17日向外发布由该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的《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宁、呼和浩特青少年互联网采用、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调查显示,在城市中,37(7,的青少年(10—18岁)已经像用了互联网,其中约有8,的人从1999年和2000年开始使用互联网。统计显示,42(3,的青少年网络用户认为其对学习“几乎没有影响”选择“好影响”和“不好的影响”几乎各占一半;被调查的青少年网络用户的周平均体育活动时间为2(7小时,要长于非用户2(3小时。调查还显示,青少年每天与家人、朋友娱乐或聊天的时间与是否使用互联网、使用互联网的时间长短没有明显关系。 研究还发现,学校、家庭、朋友是青少年选择比例最高的信息来源,青少年用户认为互联网、电视作为信息途径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用户,认为书籍、学校、家庭作为信息途径的比例显著低于非用户。研究结果还显示,互联网使用时间长短与青少年孤独感没有显著关系,青少年网络用户比非用户的生活满意度更高,且更不感到孤独。 回答: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材料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你认为互联网对青少年有无影响?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观点: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没有影响。证明:材料用调查结果及其推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提示:只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例12、世界工业革命的巨大变革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社会步入近代后,中国人民也感受到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文明气息。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要出门经商,你可能享受哪些交通和通讯方面的服务,请你设想一下? [参考答案] ?有机会坐汽车; ?乘轮船外出;?用电报了解商业信息等等。 例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犀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骛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选自《张之洞全集?奏议》,卷27,1928年文华斋刻本 材料二 (图) 材料三 据信息产业部负责人介绍,全国电话普及率由1997年的8(11,提高到去年(2002年)年末的33(74,,通电话行政村比重由55(6,提高到85(3,。去年全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2(3,提高到5(7,,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已扩大到10 G以上,国内中文站点达到29(3万个,联网计算机达到2 083万台,互联网上网人数跃居世界第二位。(新华网)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张之洞的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通讯事业发展的重要史实。 (2)依据材料二、三,说出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3)结合上述所有材料和相关知识,如果你现在要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交流,那么信息交流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张之洞出于国防、军事方面考虑要求架设电报,开办洋务。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到20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了电话局。 (2)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3)写信、发电报、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 第五单元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复习目标]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复习提要] 自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后,因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扩张需求,在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开辟新航路。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方社会,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西方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也改变了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对于以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具有开辟性的作用。本课的主题是15、16世纪世界历史呈现出巨大的转折和变化,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运动不仅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学习时应认识到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反映了资本扩张唯利是图的实质;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有重大作用;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当时中国科技在航海造船方面仍具先进性;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是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这一过程及其结果充满血腥味和罪恶感。 伴随新航路开辟而发生的是残酷的殖民争夺和激烈的贸易竞争,欧洲资本主义因此得到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本课讲述17和18世纪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过程,指出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它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荷兰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是与它的对外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商业革命的受益者,独立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到17世纪掌握了世界商业霸权,在亚洲、美洲、非洲都建立了殖民据点,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英国打败“无敌舰队”后,凭借海外贸易、殖民据点、发达的手工业生产能力和强大的海军,先后与荷兰、法国发生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战争,最终在18世纪中期确立起世界殖民霸权地位。学习时应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 的多样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机遇和挑战。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垄断组织,推动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并迅速扩展至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工业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器”,从而把全世界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度、广度、提供的技术进步和物质手段等角度阐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所起的推动作用。学习时应认识到其他民族和国家对人类社会经济所做的贡献,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形成尊重世界各国人民贡献的意识,及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例14、阅读下列材料: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回答: (1)美洲航路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者分别是谁? (2)该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3)简要评价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1)哥伦布;达?伽马。 (2)作者的观点是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世界市场形成。 (3)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新航路的开辟使西方殖民者开始大规模的殖民活动,人类的商业活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早期殖民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早期殖民活动则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新航路开辟的必然结果,它是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人类的经济活动由于世界市场的出现而第一次被广泛地联系在一起。 例15、阅读下列材料: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 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 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芙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海蔚电蜕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摘自[芙]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1)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产生的主要影响。 [参考答案] (1)表现: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联结在一起;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航行时间;海底电缆和洲际铁路的出现,加强了洲际联系;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 (2)特征:以欧洲为中心;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亚非拉三大洲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科技进步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作用大。 (3)影响:促使列强瓜分世界,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灾难;破坏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经济结构;推动亚非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激化了亚非拉各国的民族矛盾,使这些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涨。 例16(试从原因和结果的角度,分析世界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关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人们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和市场的扩大是促进工业革命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急剧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商品需求,促进了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以蒸汽为动力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结果: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提高了生产力,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19世纪中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扩张,亚非拉许多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为了争夺世界市场的优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竟相发明创造,并迅速应用于生产,促进以电力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广泛途径,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帝国主义国家竟相输出资本,成为它们争夺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 例17(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图一:14世纪前后欧亚之间商路示意图 图二: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图三:争夺殖民地 回答: (1)图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在16世纪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简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图二反映了哪些重要历史现象?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3)图三预示着世界经济已经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图三反映的历史现象产生的影响。 (4)根据上述图片,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1)变化:开辟了以欧洲为中心,向其他地区的海上航线;大西洋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交通要道;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国家成为商路的中心地区等。原因:新航路的成功开辟;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的殖民扩张等。 (2)现象: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原因: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发展迅速;英国打败其他殖民国家,建立了世界范围的海外殖民地。 (3)新现象:世界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影响:列强争夺殖民地,加剧了列强间矛盾;激化了被瓜分地区的民族矛盾。 (4)过程: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结束了世界各地的孤立状态,使世界各地间联系加强,揭开了形成世界市场的帷幕。第一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西方列强的实力,加快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步伐,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 [复习目标]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 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 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复习提要] 1929—1933年间的经济危机,首先发生于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激化的结果。一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使贫富差距拉大,广大人民因贫困而购买力下降,市场萎缩;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又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这次经济危机具有破坏性大、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等特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国的社会矛盾,导致政治危机,也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美国总统胡佛的反危机措施不力,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学习时应认识到经济的虚假繁荣会导致经济的崩溃;世界性经济危机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造成的,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罗斯福执政后,为克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进行了一系列大胆而细致的改革,主要措施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主要方面,具体可以概括为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和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罗斯福新政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通过新政,美国克服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美国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学习时应认识到经济危机中的美国需要改革;罗斯福身上体现的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其中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即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欧各国则在美国的援助下,20世纪50年代初,工业生产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五六十年代,西欧各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以西德最具代表性。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未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从70年代初起,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了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为了摆脱“滞胀”,发展经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经济改革。总结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阶级关系、经济全球化趋势、美国新经济的出现等方面,学习时应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等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例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1929年纽约流行的一首儿歌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关国(1896—1946)》 材料三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四 1935年,美国国会审议通过部分《社会保障法案》,从而建立了包括失业保障、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罗斯福说:“我们要为自己和我们的同胞创造未来的生活,我们就应该抛弃这些黑暗的日子,不惜一切代价。” ——唐?纳多尔《富兰克林?罗斯福》 回答: (1)材料一中“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3)罗斯福解决失业的途径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1)华尔街股市危机发出了经济大危机的信号,美国陷入经济危机中。 (2)成立失业救济署,以工代赈,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消费,刺激工业生产。其目的是克服危机。 (3)美国逐步成为福利国家。 例19、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 新政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新政为美国百姓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新政初步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能力要求虽然较低,但分析要依托新政的措施,作“论从史出”的理性推断。 例20、比较美国胡佛政府与罗斯福政府反危机措施的主要不同点。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关史实,归纳罗斯福反危机措施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不同:经济理论不同:胡佛政府采用传统的经济理论;罗斯福政府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政策内容不同: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传统的经济政策,依靠市场作用调节经济活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罗斯福政府则重视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调节社会经济。反危机的结果不同:胡佛政府的措施使经济危机反而恶化;罗斯福政府的措施,克服了危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的方式,实行福利政策等,这都是罗斯 福新政主要影响的表现。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复习目标]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 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复习提要]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这两个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并使其在向社会主义的过程探索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正确道路,为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奠定了基础。其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从以下三个层次把握:一是实施的具体历史背景;二是核心内容是余粮收集制;三是作用和意义。新经济政策,首先从国内战争结束后的形势变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国内经济政治危机两方面,认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其次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农民问题,从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四个方面归纳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核心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具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等特征。学习时应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 殊性;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被迫性、必然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路线,开展了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但是,苏联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斯大林模式本身的严重缺陷和弊端,日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学习时应认识到苏联在短期内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增强了国力,为后来战胜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从而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学习时应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例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第一次胜利还不是最终的胜利,这次胜利是我国十月革命经历了空前的艰难、困苦和磨难,经历了很多重大的失败和成熟以后取得的,难道一个落后国家的人民不经过失败和成熟就能战胜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吗?我们不怕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将冷静地看待这些错误,以便学会改正这些错误。 ——这是列宁在1921年10月14日纪念俄国十月革命四周年的演讲,摘自《列 宁选集》第4卷 材料二 1921—1925年农业的发展 年 份 谷物产量(万吨) 播种面积(万公顷) 大牲畜数(万头) 1921 3 625 9 030 8 040 1922 5 030 7 770 6 990 1923 5 659 9 170 6 510 1924 ( 5 140 9 810 1925 7 247 10 043 18 920 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些错误”主要指什么?为什么? (2)苏俄为了改正“这些错误”后来采取了什么新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现象?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1)错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广大工人、农民、士兵的强烈不满。原因: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损害了农民利益。 (2)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国内局势。 例22、1921年2月苏俄彼得格勒附近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政府兵变。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结合本课内容请回答: (1)发生反政府兵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能取得成效? (3)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参考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反映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不同之处:目的不同,前者要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后者要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手段不同,前者侧重于军事政治手段,而后者侧重于经济手段。原因:适合俄国国情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3)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例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仅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了1 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通常工业化和苏联的工业化途径是什么样的?原因各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三指出,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3)你如何正确评价苏联的工业化过程? [参考答案] (1)通常工业化途径: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原因: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金周转快,容易获得利润进行资金积累,从而为重工业发展提供条件。苏联工业化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苏联重工业基础较弱,受到帝国主义封锁、敌视,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边防和捍卫社会主义制度。 (2)造成轻工业生产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货币不稳定;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 (3)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是由于当时国内外客观环境造成的,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发展,但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建设带来了很大的破坏,给后人留下了经验和教训。 例24(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结果,而是斯大林个人因素的产物。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并谈谈你对斯大林模式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不同意,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斯大林个人因素只起了某些作用。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例2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采取了哪些重大的经济政策? [参考答案] 阶段:十月革命后的巩固政权阶段、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斯大林模式形成阶段、改革斯大林模式阶段。政策:第一阶段。主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阶段,实行新经济政策;第三阶段实行工业化和集体化,最终形成斯大林模式;第四阶段,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采取措施改革斯大林模式。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复习目标]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4、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5、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复习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军事和政治强国的实力,采取措施巩固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一方面,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国际金融控制权。另一方面,又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至此,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学习时,应总结出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特点,并通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了解美国如何必然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导。学习中应认识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外交活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西欧的联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布鲁塞尔条约》的生效标志着西欧已形成一个经济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的生效,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欧盟的东扩为“新欧洲”走向统一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欧元的诞生巩固了过去欧洲一体化的成果。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在亚太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和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逐渐东移,以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的情况下产生的。自成立以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 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学习时应认识到只有立足于欧洲,才能立足于世界。顺应时代潮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广泛合作;发展中国家加入区域经济集团与发达国家合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制定了统一的有约束力的国际经济规则,促进了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中国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说明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学习时应认识到世界贸易组织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培养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形成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例26、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重新确立的?它的支柱是什么?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确立的经过:?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1945年,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947年成立关贸总协定,确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2)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3)影响: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霸权地位,从而确立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进行经济扩张;但是它们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例27、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 材料二 1950,1975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1951,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2.0 +10.7 -5.8 -17.8 贸易 注:+为顺差,-为逆差 ——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四 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国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1 1.3 3.2 12.4 12.3 西欧共同体各- - 26.5 30 29.6 国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择》(第二分册) 回答: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美国的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加剧了美元流向国外,增加其经济负担。(2分) ?美国经济没有持续稳定增长,其发展速度低于西欧、日本。(3分)?美国进出口贸易与西欧、日本相比,逆差趋明显,难以回流美元。(3分)?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储备减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难以巩固。(2分)例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 材料二 日前,不少欧洲入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 回答: (1)《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的制作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实现的原因。 (1)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六国合作建立煤钢共同体,开始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原因:?地域上接近,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民族文化传统接近。?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干丈,使欧洲人认识到欧洲联合与合作的必要性。?内部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例29(阅读下列材料: 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中美双方经过14年的谈判,于2000年10月10 日以克林顿总统签署参众两院通过的议案成为美国法律,从而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次谈判的过程中,中关双方本着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精神,努力工作,最终取得了双方满意的结果。有评论说:中美达成“中国入世”的协议,双方都是“赢家”。 回答: (1)世贸组织的前身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要积极加入世贸组织。 (3)你如何看待双方都是“赢家”? [参考答案]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促进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扩大国外市场,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增强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3)国际经济交往密切,各国间不可能封闭发展,作为中美两国在经济竞争中还有互补的一面,在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指导下双方的经济都得到了发展。 例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期,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一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一摘自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儆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一摘自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 [材料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摘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源何在? (3)我国应怎样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参考答案] (1)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1分)但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应辩证地分析。 (2)在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多年问,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激增,但世界上贫富分化、南北对立的问题也日趋严重。根源:在全球化进程中,旧的世界经济秩序仍在起决定性作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从而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3)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把握住机遇,一方面努力争取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迎接挑战。 附变式自测题第一组:(请用16开作业纸写,开学即交,复习过程中有疑难问题一并记录下来) 中国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活跃的人群是什么人,他们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什么政策实行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地位,这种政策有什么弊端,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请回答以下问题: ?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的开端是什么,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有何论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是什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新格局, ?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关于所有制结构和私有制实现形式“新”在何处,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三种观点并阐释理由,每种5分。 材料一:欧盟公民对全球化支持的调查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上海论坛 材料三:智利反全球化大游行 探究一: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 探究二: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 探究三: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 变式自测题第一组[参考答案] 1、商人;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2、?《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的召开;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或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可以围绕主题,自由发挥,但应该突出以下论点:第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不能阻挡,第二,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第三,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协调发展,是时代发展的方向,第四,全球化对任何国 家而言,即是机遇,又是挑战,任何国家都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档为【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汗青期末温习必修2温习提纲及例题精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71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3-01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