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研究综述 一、认识体系 (一)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内涵 曹军(2007)认为,就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范 畴来看,它是一种计划,属于规划、谋略的范畴; 就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性质来看,它是一种带有全 局性、关键性、根本性的并经过系统策划的长远规 划;就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内容来看,它是一种以 应变环境、超越对手、发展自我为特征的抗争性规 划,带有鲜明的竞争性特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又 是独特的、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具有目标预期的 抽象理念与发展方略。 刘强(2007)...

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研究综述 一、认识体系 (一)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内涵 曹军(2007)认为,就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范 畴来看,它是一种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属于规划、谋略的范畴; 就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性质来看,它是一种带有全 局性、关键性、根本性的并经过系统策划的长远规 划;就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内容来看,它是一种以 应变环境、超越对手、发展自我为特征的抗争性规 划,带有鲜明的竞争性特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又 是独特的、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具有目标预期的 抽象理念与发展方略。 刘强(2007)认为,所谓“文化产业发展战 略”就是战略主体关于文化产业本身发展的一种长 远的整体性谋划、要求和政策安排,是从“如何发 展文化产业”或者说“应当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一个 什么样子”这样一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提出来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主体是既定的,只 有拥有对经济、文化等资源进行再分配权力的政府 中枢决策机构才能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地位理论界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认识制定 国家文化 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希望政府部门能尽快制定。最早提出这个建议的是沈望舒(1998),作者在文中明确指出,为迎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亟需有一个权威性的战略规划为文化产业明确方向任务,改善环境条件,解决综合保障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一个体现国家意志、思路明晰、要求确切的规划计划,有利于动员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调整工作重点,重新配置生产力和资源,决定统一协调的建设姿态,有利于在改革的方针下进行体制、机制的相应转变,尤其是有利于克服妨碍文化经济发展,有害于文化产业建设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文化产业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要性,具有理论实践的双重指导意义。 二、要素体系 (一)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原则 胡惠林(2000)提出,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 中,不能把经济全球化片面地理解为可以不顾国家利益的完全的经济自由化或产业发展自由化,市场经济的最高原则仍然是国家利益,因此,文化发展战略确定应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只有选择了这样的战略前提,中国文化产业的安全才是有保障 的。 张晓明(2006)从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发展规 律这个角度,说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一些特 殊性。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性的原因是它们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平 衡性对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在,由于全球化的 迅速进展,国际性经济、文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不平衡发展态势正在成为谋求不平等经济、文化利益的重要条件。中国 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要应对国际性的经济、文化 发展的不平衡性格局,在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 的时候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现实性。 (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 战略方针是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灵魂,它 是战略研究总成果的集中反映,代表和体现了战略 主体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构想和意志。战略目标是 一个文化发展战略文本的核心,是战略方针的体 现。 李宝元(1999)认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基 本指导方针应该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加快文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在有利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人民思想文化素质 不断提高,有利于满足人民健康向上的文化需要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经济。 张晓明(2003)在分析“入世”对中国文化产 业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在制订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应以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的发展为基本指导方针,基本目标是要形成“后发优势”,基本手段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并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以文化艺术的原创带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文化产业带动信息产业,以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整合,以制度创新应对制度竞争。 (三)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李江帆(2001)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做了论 述,作者指出,就全国范围来说,由于(狭义)文化产业目前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很小,其前向关联效果较强,但后向关联效果较弱,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果在第三产业中处于中下水平,因此尚未具备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条件。对比主导产业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文化产业虽能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面对大幅度增长的需求,自身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对 其他产业的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算强,因此也不具 备成为全国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条件。尽管如此, 文化产业能较多吸收先进技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 和保持增长而需超前发展,因此有可能成为国民经 济中的先导产业。 (四)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意义而目 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或比较弱势,需要特别加强的 部门、区域、组织、要素等。战略重点的选择和实施是战略目标的展开,能否选择并实施正确的战略 重点关系到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成败。 1.文化“走出去”战略。花建(2000)认为, 过去中国的文化产业主要针对国内市场,而在 WTO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服务国内,而且要参与 国际竞争;不但要“防守”和“拿来”,而且要 “进攻”和“送出”,这种双向的战略格局,是一个 重大的战略转变。作者(2005)进一步指出,中国 文化产业“走出去”不但要激发内容原创,生产大 量适应国际文化市场的优秀产品,还要解决三个大 问题,就是“谁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和“怎 样走出去”,即贸易主体、区位选择和出口路径的 问题。 胡惠林(2004)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应 该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为战略目标,要扬长避短。中国的文化产业要“走出去”,就应当按照这个原则来选择属于自己的优势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要素禀赋”的结构也会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最终达到能够赶上发达国家的目标。2.品牌带动战略。质量、品牌始终是产品的 生命,物质产品如此,精神产品也如此。没有高质量、高艺术、高品位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就失去真正的支撑力。聂瑞平(2002)认为,要对中国的现有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盘点和梳理,对各个文化艺术门类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依此确定各自的主打品牌,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以此作为突破口,来带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全面推进。 3.文化创新战略。胡惠林(2001)较早地提 出了文化创新思想,面对WTO,中国应构建文化 产业创新体系。要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民有市场准入”政策、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准入的反垄断政策、建立新的文化外贸制度、建立积极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加大对文化原创能力系 统建设的政策投入等,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创新体系 建设。李康化(2003)则从发展文化产业的全局出 发提出了理论制度创新、要素市场创新、产业链条 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社会结构创新。 4.结构优化战略。文化产业部门结构与文化 产业空间结构是整个文化产业结构不可分割的两个 方面,人类的文化经济活动最终要落实在产业部门 和具体区域上。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具有提高国家 整体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文化战略意义。 胡惠林(2003)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文化行政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色彩,反映的是政府从意 识形态管理需要出发,对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一种 权力安排与部署,因此,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 整首先是对一种文化权力结构的调整。此外,中国 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路径选择与目标定 位,不能只有国内市场这一个向度,而且同时还必 须有对于国际文化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关照。作者 (2005)进一步提出,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包含着对文化产业布局的重新安排。我国文化产业 发展多元化和混合型的具体特征,决定了我国文化 产业发展只能采用混合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走混合 型产业变革道路。 花建(2005)认为,中国要改善文化产业的空 间布局,就要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的次级中心 城市和中小城镇形成城市群,建立文化产业的研发 中心、生产中心、传播中心,推动文化产业形成“Cluster”即“族群效应”,加快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在这个基础上结成覆盖全国的文化产业协作、 流通和服务网络。 张晓明(2006)认为,从国家层面看,为了更 好地应对国际性挑战,应实施区域差别性发展战 略,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实施区域协同性发展 战略,全国发展一盘棋。此外,中央把整个农村文 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做一个总体性的重构,一方面要 继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也要 注意开放农村文化市场。在整个文化产业布局中, 不仅把城市考虑在里面,而且把农村也考虑在里 面。 熊澄宇(2006)认为,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要 关照地区间的融合互动。地区的、局部的文化产业 发展是国家的、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融合互动的思路出发,分层次、分阶段、分 地区、分主题的文化产业发展为国家文化产业的综 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要 关照不同地区、不同重点的融合和互动。 5.产业集群战略。康小明(2005)等提出, 文化产业集群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对文化产业竞争 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从如下方面着手强 化我国本土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实力:一是在区域 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启动并完善文化产业集群战略; 二是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三是制定 科学而完善的发展规划;四是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 政策体系。 三、方法论体系 (一)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方法李建盛(1998)认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必须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的方法论维度;必须重 视文化本身和文化历史的理论研究,重视国际文 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比较研究;必须深入细 致地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产业发展的现状;必须 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和研究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 展,把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自然与人、自然 与社会、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文化发展与社会发 展、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结构中。 马国柱(2004)认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是 一个民主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文化发展 战略是政府的管理行为,也是一个充分发挥民主的过程,需要相关专家、有关文化组织以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讨论,献计献策,最后达到集中统一。熊澄宇(2006)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人的综合发展,就是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理解和设计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可能更为清晰、更为直接。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以了解文化产业 发展现状与趋势为前提,以体现前瞻性。经过文献整理发现,已发表的论文中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可谓数量繁多,现象描述全面。本文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优劣势、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两方面入手,对研究现状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祁述裕 (2001)指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有许多有利因素。深厚的文化传统、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还要考虑到,文化产业是环保产业。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 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 选择。存在的劣势,首先是文化产业中各门类发展 很不平衡。其中,侧重于利用自然资源的产业,如 旅游业发展较快,而知识和智力含量较高,尤其是 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产业如影视、报刊、出版、音 像等行业,发展仍很不充分。其次,我国传媒业的 规模过小。再次,竞争力不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 展,还面临许多体制性的障碍。 胡惠林(2001)指出,加入WTO后我国文化 产业发展存在如下矛盾和政策问题:一是文化管理 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系统缺乏整体性创新 联动,产业政策创新滞后于机构改革创新,这已经成为严重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是文化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文化管理体制上的 高度集中,造成了文化市场的行政性垄断,市场准 入矛盾随着这种行政性垄断的出现被扩大化了,可 能出现文化产业的“寡头经济”危及文化产业的繁 荣与发展。三是条块分割、行业壁垒和单一投资主 体政策与文化贸易投资主体多元化、自由化原则不 相适应,和发展先进的文化产业,搞活文化大流 通,建立文化大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的必然 要求形成尖锐对立,成为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 “瓶颈”,弱化了国家应对“入世”所应有的文化创新能力。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与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准备不足之间形成突出的政策性和战略性矛盾。 祁述裕等(2005)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国际竞争 力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指标体系,对国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有代表性的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一是生产要素。我国文化产业的强竞争优势是人口规模大,文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对外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外国资本流入踊跃等。劣势是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质量不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等。二是需求状况。竞争优势是中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均GDP提高迅速,为文 化的有效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劣势是中国人均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尚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国民消费观念尚待提高,文化消费者成熟度偏低。三是相关产业群集。旅游产业是相关产业群集竞争力的优势竞争点,而在与文化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信息产业、教育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则均处于竞争劣势。四是企业战略。在这 一竞争力要素里,中国没有竞争强优势点。其文化 产品在国际上受欢迎程度和出口货物占GDP的比重 只是这一竞争要素的两个弱优势点。在营运基础和 企业运作两个竞争面里,均为竞争劣势点。相比而 言,中国在企业战略这一要素里,其国际竞争力较 弱。五是政府行为。在这一竞争力要素里,中国同 样没有优势。在文化产业政策(透明度、法律健全 性、科学性)、政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和国民创新 方面的评价指标,对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这 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障碍。 2.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花建 (2000)提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 文化市场也将逐步加大开放程度,发达国家的优势文化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利用开放市场长驱直入,会 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带来强大的冲击。加入 WTO,宏观上政府对原来的各类产业的保护措施 将逐步取消,广义的文化产业将遵循优胜劣汰的原 则,进入全球化的竞争。这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中国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和产 业结构上是一种以弱对强的竞争态势。 郑百灵等(2002)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就 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 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其次,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产业和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加入WTO后, 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我国文化产业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就国际挑战而言,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张晓明(2006)指出,入世后在我国文化产业领 域发生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对称竞争”,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性产业发展格局的不对称———以夕阳产业换中国的朝阳产业;二是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对称,以产业实力搏中国 的资源和市场潜力;三是已承诺开放领域竞争的不 对称性———以高端位置对中国的低端位置;四是规 则不对称———以创新机制对中国的传统体制。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 发展对策是发展战略最终实现的方法论保证。 只有掌握并真正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文化产业发展 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才能真 正完成。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理论界对于文 化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很多,很多学者都是在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但很多 对策的提出往往没能做到对症下药,对策雷同现象 突出。因此,本文只对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一些 研究成果做简要论述。__胡惠林(2000)从文化安全的角度提出,经济 全球化使国家文化主权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全 球化最终将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而且也是文化战 略问题,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问题。面对全球 化背景下的西方强势文化和“文化霸权主义”对中 国文化产业发展构成的威胁和挑战,必须构筑国家 文化安全体系。 花建(2000)提出,加入WTO带给中国文化 产业最实质的冲击是开放的竞争,要认清形势,避害趋利,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一是大胆引进境外高品位的资本资源,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相结合,成为新的文化产业优势。二是积极而稳妥地在文化产业中引进外资。三是引进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样式,可以大大激活我们自己的文化创造。四是加入WTO可以促进重点城市文化产业的 结构调整。五是加入WTO将会促进中国文化和外 国文化在法制基础上的平等竞争,防止不正当竞争的危害,在相互的交流中,走向“双赢”的新局面。 祁述裕(2001)提出,观念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基础。政府职能转变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应由直接干预资源配置,转向如何使市场发挥作用,通过市场运行规律,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作者(2005)进一步指出,要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要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二是改善需求状况,重点扶持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转变国民消 费观念,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改进行政管 理,改进党的执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平 竞争的市场机制;四是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 研究,加快对各类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王文英等(2001)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 深圳几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比较 分析,得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 体制、机制变革的结论。作者指出,在发展文化产 业时必须确立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文化生产的产 业属性,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立足点在市 场;政企分离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具有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家,是推动文化产业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制度创新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 展的根本性保障。 花建(2002)指出,推动文化投资应是我国文__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要从加大投资规模入 手,解决文化市场需求和文化生产能力不足的矛 盾。要根据文化产业的效益特点,合理引导长期投 资和短期投资、公共投资和商业投资在文化产业中 的比重,使投资责任均衡化。要努力与WTO规则 接轨,营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投资环境,积极发 挥市场对于文化投资的正面引导作用。积极培育文 化投资的两大形式(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鼓励金融介入文化领域,以拓宽文化投资的渠道和来源。适应国际化和信息化潮流,扶持技术含量高、创新力度大的文化产业,实施积极的投资鼓励政策和投资分配重点转移。 孟晓驷(2005)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 该从如下三大战略高度理解并制定、实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第一,关于中国文化的突破。首先要突破行政壁垒,全面实行国有文化单位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次要突破政策性障碍,全面实行国有文化单位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再次,对外开放应当优先对内开放,全球化应当优先全国化。第二,关于中国文化的换装。用现代高科技和先进适用科技改造和提升文化产业,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用先进科技传播先进文化,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于文化的贡献率,从而实现高科技与高文化的和谐发展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关于中国文化的出征。要大力支持国内文化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积极开辟第二战场,直接进入国际文化市场;要努力扶持培育涉外文化产业,完善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把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把我国深厚潜在的文化资源变成卓然 飞扬的现实文化优势,尽快缩小文化贸易逆差,让 我国从文化进口大国变为文化出口大国。 祁述裕等(2006)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高新技术推动下,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 刻调整,以动画卡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 体产品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 的核心产业之一。可以预计,以信息产业带动文化 产业,将成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我国文 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方向。我国特别是中心城市, 应把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作为重点,着重做好加大扶 持力度,鼓励文化创造,完善产业链,建立和完善 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陈少峰(2006)认为,为了保障我国文化产业 的可持续发展,国家需要在目前的资源垄断领域引 入竞争,以提升国家全资传媒集团的竞争力,同时 稳步实现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开放。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国际竞争,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并 通过产业竞争力的平台,对外输出文化和文化产 品。此外,要以促进就业的目标来促进市场竞争和 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有效利用资源也是产业发 展战略的基本环节。 尤芬等(2007)用熊彼特的技术创新长波理论 解释了文化产业的长波周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结论,技术的不断更新与突破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历史进程。这一点对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即文化产业发展第三个长波周期中的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胡惠林(2007)进一步指出,由于文化产业有着一般产业所没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文化产业的周期性波动在技术创新条件之外,还存在着反周期力量。这种反周期力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民营的、非公文化经济是另一方面的反周期性力量。这两种反周期性力量都会对文化产业增长周期的曲线运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与技术创新决定文化产业生命周期的规律性运动构成反运动。因此,在我们关注技术创新周期对于文化产业增长周期波动的发展规律时,还必须要关注文化经济运行中的其他力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曹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7 [2] 刘强.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以山东省为例 [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沈望舒.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现状的思考与建议[J]. 北 京社会科学,1998(2) [4] 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 产业发展策论[J]. 学术月刊,2000 (2) [5] 张晓明.认识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规律科学制定文化 产业发展战略[J]. 理论与当代,2006(1) [6] 李宝元.关于“十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 发展的战略思考[J]. 经济研究参考,1999 (A1) [7]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中 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55-57 [8] 李江帆.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J]. 学术研究, 2001 (9) [9] 花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导向[J]. 上 海改革,2000 (12) [10] 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2) [11] 胡惠林.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J]. 思想战线,2004 (3)[12] 聂瑞平.关于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 河北学刊,2002 (4) [13] 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创新体系的若干问题[J]. 学术 月刊,2001 (11) [14] 李康化/ 王一侬.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二 届年会综述[J]. 社会科学,2003 (2) [15] 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制度创新 [J]. 思想战线,2003 (4) [16] 胡惠林.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原则[J]. 云南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7] 张晓明.“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五大趋势[J]. 发 展,2006 (4) [18] 熊澄宇等.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6:4 [19] 康小明/ 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2) [20] 李建盛.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思考[J]. 新视野, 1998(3) [21] 马国柱.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 辽宁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5) [22] 祁述裕.国际文化竞争力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 (5) [23] 祁述裕/ 殷国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若 干建议[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政府管理),2005 (2) [24] 花建.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加入WTO的战略选择[J]. 探索与争鸣,2000 (5) [25] 郑百灵/ 周荫祖.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J]. 当代财经,2002 (9) [26] 王文英/ 花建/ 叶中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文 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J]. 广东艺术,2001 (5) [27] 花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战略的思考[J]. 上海社会科 学院学术季刊,2002 (2) [28] 孟晓驷.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三大战略举措[J]. 北京 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2) [29] 祁述裕/ 韩骏伟.新兴文化产业的地位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 (5) [30] 陈少峰.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109 [31] 尤芬/ 胡惠林.论技术长波理论与文化产业成长周期[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 [32] 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的属性与运动规律[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 (责任编辑:路辉)
本文档为【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2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9-11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