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学论文-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

社会学论文-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

举报
开通vip

社会学论文-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社会学论文-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 作者:孔祥智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绩效分析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以平均每年0.625%的速度递增,而1952~1977年均只提高0.2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共有小城镇45462个,其中建制镇19060个。另据1997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截止到1996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6126个,镇区户数平均1221.1户,镇区人口平均451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71.5人,镇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分地区看,东、...

社会学论文-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
社会学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 作者:孔祥智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绩效分析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以平均每年0.625%的速度递增,而1952~1977年均只提高0.2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共有小城镇45462个,其中建制镇19060个。另据1997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截止到1996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6126个,镇区户数平均1221.1户,镇区人口平均451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71.5人,镇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建制镇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较明 显的正相关关系。三类地区分别拥有建制镇7479个、4682个和3965个,分别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46.4%、29%和24.6%;从人口规模看,目前建制镇大多属于小规模之列。镇区人口在 4000人(全国平均数为4518.6人)以下的镇达到10544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65%;中等规模的镇(镇区人口4000~10000人)4235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26%;镇区人口10000人以上镇1347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8.4%,这部分人口规模较大的建制镇虽然数量较少, 但却拥有建制镇人口总数的36%和非农业人口总数的40%,属于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势头最猛 的镇。 尽管经历了改革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 1952~1978年,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提高了5.4个百分点,但同期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却 上升了26.7和22.4个百分点 [1]。改革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 进的轨道,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 和非农化进程的差距。1978~199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25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幅度从26.4%下降到11.7%,下降了14.7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的幅度从54%仅下降到51.2%(见表1)。这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滞后程度仍然十分严重。而 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其落后程度更是极为明显的。199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比低收入国高1.9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数低16.1个百分点,更不用说与中等收入国和发达国家相比了(见表2)。 城镇化的滞后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社会经济效应。首先,形成和固化了城乡产业—就业— 收入与消费结构的长期失衡态势。1978年,农业部门以70.5%的从业人员创造了28.1%的生产总值,而非农部门却以29.5%的从业人员创造了71.8%的生产总值,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 的产业—就业结构总偏差为84.8%。1997年,中国的产业—就业结构偏差虽然有所缩小,但 仍保持在62.8%的较高水平。产业—就业结构的过大偏差,使得农业部门的回报率(农业产 值比率除以劳动力就业比率)相对过低,1978年为非农部门的1/6.25,1997年虽有所上升,但也仅为非农部门的1/4.41。回报率的低下直接限制着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长期以 来,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维持在不到城镇居民一半的较低水平,消费水平只大体保 表1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与非农化的程度 单位:% 年 份 1952 1957 1965 1978 1985 1990 1997 1998 工业化率 17.6 25.4 31.8 44.3 38.5 37.0 43.5 42.1 非农化率 49.5 59.7 62.1 71.9 71.6 72.9 81.3 81.6 城镇化率 12.5 15.4 18.0 17.9 23.7 26.4 29.9 30.4 城镇化滞后 于工业化 5.1 10.0 13.8 26.4 14.8 10.6 12.6 11.7 城镇化滞后 于非农化 37.0 44.3 44.1 54.0 47.9 46.5 51.4 51.2 注: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按国内生产总值基数(当年现价)计算。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56、111页。 表2 我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城镇化水平对比 单位:% 年份 中国 世界 平均 低收入 国家 中等收 入国家 高收入 国家 美国 日本 1970 17.4 35 18 46 74 74 71 1980 19.4 40 22 38 74 74 76 1997 29.9 46 28 49 78 77 78 资料来源:1.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22-223页,北京,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1994。 2.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8/1999, Knowledge for Development, P192~19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中国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9),111页,与上述世界银行出版物有差距。 持在城镇居民的1/3左右。并且,从近几年情况看,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扩大的趋势。 其次,使我国在人均消费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过早地遭遇了工农产品的买方市场和经济过剩。 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买方市场和产品过剩与城镇化水平过低有着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 是农民收入增速趋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再次,对农业部门的发展造成了诸多方面的限制和 约束。城镇化水平过低使农业市场难以有效启动,限制了农业市场扩大的可能空间;农业人 口过多使农业竞争地位低下的状况难以真正扭转。最后,限制了农村人口的转移,使农业内 部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我们估计,我国现有的农业劳动力约有1/3处于隐性失业 状态,总量达到1.5亿左右,今后每年还可能产生800万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如此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仅靠农村内部是不可能全部消化的,必须从农村走向城镇,实行异地转移。 国内外实践证明,城镇化水平提高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解 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 入水平。根据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运用经济计量模型估算出2010、2020、2030 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可能分别达到40%、50%和60%,实际上是前10年和后10年稍慢一些, 中间10年稍快一些。如果按照我们估计的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多吸收100 万剩余劳动力,则2003年前后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充分吸收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以 后农业剩余劳动力总量不断减少,估计2030年以后才有可能实现劳动力增加和就业吸收的动 态平衡。如果考虑到加入WTO后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是粮食)的生产将大量减少, 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将大量增加,从而从 长期看农业领域可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则各产业吸收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达到平衡时的“转 向点”可能会提前一些。 那么,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走出 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道路,但各类型城市的发展重点应有所不同,其中, 大、中城市主要依靠不能挖潜和城市质量的提高来集聚人口,即内涵发展方式;中、小城市 和小城镇则主要依靠数量的扩张来集聚人口,即外延发展方式。当然,前者并不完全排斥数 量的扩张,只不过数量扩张不是其主要任务;后者更不能不要内部挖潜,只不过其主要任务 就是尽可能吸收农村剩余人口。由于小城镇位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与农村经济具有千丝 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体系,因此,在我国的城市体系中,小城镇的发 展速度应该是最快的。此外,县、乡(镇)两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 业现代化,而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他们必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小 城镇建设,从而使小城镇的增长速度大于其他城市类型。 下面,我们首先分析现阶段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快 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作者:孔祥智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很快,但由于其成长具有特殊背景,即城乡 分割的二元结构,加上一些乡镇干部急功近利扩大财源的心态,我国小城镇发展不可避免地 要走一点弯路,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我们选择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一)小城镇的规模普遍偏小。当前,小城镇的规模普遍偏小,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健 康发展。根据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全国建制镇镇区平均只有1221.1户,4518.6人,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中西部地区建制镇的镇区规模更小。建制镇尚且如此,一般集镇的 规模可想而知。在镇域人口上,有的镇只有几千人 [2]。山东省烟台市属于比较典型的沿海 发达地区,在该市175个乡镇中,总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只有2个,3~5万的75个,3万人以下的占56%,其中7个乡镇总人口不足1万人 [3]。中西部地区乡镇的人口更少。 现行行政区域规划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做出的,乡镇规模小比较利于管理。 但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小规模乡镇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 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 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 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个小城镇只有当镇 区人口达到1万人时,才能够发挥经济中心对镇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作用;2万人时作用比较明显;超过5万人则可以对周边若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其次,镇域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少不了多少,必然加剧农民的负担。实际上,乡镇“吃 饭财政”状况的形成以及一些地区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等现象,与镇域规模过小、行政人员相 对过多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一个2~3万人规模的镇吃“财政饭”的人员要达到150~180人,而某规模不到5000人的小镇吃“财政饭”的人员竟也超过100人。镇域规模与农民负担的关系可见一斑。 再次,这种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有些地方小城镇发展很快,早已突破了原来的规 划,有的地方两个或多个相邻的镇已经联在了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区域, 但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这些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各镇各自 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结果 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如温州市的 柳市镇和北白象镇,综合经济实力一个是温州第一,一个是温州市第八,镇域人口都是10万人,镇区人口都是5万人,历史上(1992年)同属于一个区,曾经有过联体发展规划,建 成区中心距离4公里,目前事实上已经联在了一起。 再如温州市的龙港镇和鳌江镇,前者是温州市的第二经济大镇,后者也是该市的经济强 镇。二镇的建成区人口分别为7万人和6万人,分属于苍南县和平阳县。两镇隔岸相望,不 能互通,一条龙港大桥却建在离镇4公里之外的上游。在两镇建成区建大桥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提了十几 年,终因分属于不同县而未能付诸实施。二镇距离虽近,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形成互动和 互补,规划也雷同。 又如在温州的东部,从瓯海区的永中镇到瑞安市的塘下镇,相距20公里,沿公路两侧居然有11个镇,已经成带状连在一起,单边的房屋最大间隔不超过100米,建筑以公路为街道 式的布局,且都是“顶天立地”式的民房建筑,下面店铺,上面住家。水电等基础设施各自 为政,小城镇管理十分困难。 问题在于,上述问题出现的背景是浙东南极缺具有一定集聚能力的中等城市,使得这一 带的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很强但发展质量不高。“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 镇,镇镇像农村”是这一带小城镇发展格局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能突破原 来的行政区划,把事实上成为一体的两个镇规划成一个镇或者一个小城市甚至中等城市?而 这种现象在发达地区并不少见,如山东省淄博、烟台等地。近年来,北京市、江苏省等省市 已经开始合并乡镇工作,通过行政区划变动的方式提高乡镇规模,增加小城镇的集聚能力, 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联片镇的发展问题。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这项工作不是做得早了,而 是晚了。 (二)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大问题,也是 小城镇领导人考虑最多的问题之一。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 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在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 道。在这里,我们首先分析现行财政体制对小城镇投资的影响,然后讨论当前小城镇筹集建 设资金的几种主要做法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在温州市的调查结果,按照现行财政体制,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 单位。地方税归县财政所有,镇政府只能按人头获得经费,超收部分按一定比例分成。而各 种费用则由县级政府各部门直接收取,一般情况下,各种费用总数约占预算内财政收入的1/5 到1/4,有的地方还可能要多一些。该市虹桥镇1997年预算内财政收入为7800万元,镇政 府分得财政总费用(含教师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工资)600万元;灵溪镇(城关镇)1997年预 算内财政总收入9200万元,镇政府分得1520万元(含教师工资和学校办公费800万元),镇 财政预算外收入补贴预算内支出(不含城建投资)300多万元;水头镇1997年预算内财政收 入5620万元,镇政府仅分得财政总费用670万元。县财政提取比例过大,往往使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捉襟见肘。 总的来看,小城镇镇级财政和金库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小城镇财政的统管统支没有得 到落实。县级各职能部门都在执行着各自带有很强的部门利益色彩的部门政策,乡镇政府很 难打破它们的垄断权益,在一些地方县级职能部门在小城镇争相乱收罚款的现象比较严重, 乡镇政府与县级有关职能部门的利益冲突越发明显。尤其是有些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为了 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以及受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的部门利益的驱使,在小城镇市场上吃拿卡 要、以权某私的现象比较严重。根据我们的调查,1997、1998两年度南方某镇县级职能部门 拿走的正当规费上解和不正当的罚没收入总额竟超过该镇两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种状况不 仅大大降低了小城镇政府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及投入力度,而且由于乱收费和 乱罚款,又极大地挫伤了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广大农民和个体工商业者的投资积极性, 而这正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活水源头。 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 政”状况的制约。由于大量小城镇财政都是“吃饭财政”,个别乡镇甚至连工资都难以按月发 放,在这种情况下又想由政府包办,就只能依靠手中的资源(包括行政资源)扩大资金来源。 主要手段有“以地生财”和“集资建镇”等。 “以地生财”是当前各地小城镇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手段。这种做法实际上与保护耕地 的国策相矛盾。在实践中,各个小城镇都尽可能多出让一些土地,或者变相把农用土地非农 化;有的乡镇领导错误地认为乡镇政府是管理农村的一级政府因而理所当然地拥有对农村土 地的征用权,全然不顾正常的征地程序,盲目圈地搞小城镇开发区或进行房地产开发。这种 混乱状况给耕地保护增加了压力,助长了“摊大饼”式发展小城镇之风。我们每到一个小城 镇调查,听到的总是“土地不够用”之类的抱怨,很少有小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或者注重 旧城区改造。 “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卖户 口”,即符合一定条件把农业户口转为小城镇户口的,要按照规定交纳一定的费用。二是企业 或个体工商户集资,又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做法和行政措施的做法。前者指把小城镇的某些基 础设施交给企业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利可图;后者指硬性摊派,要求小城镇的企业和 个体工商户分摊一定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这实际上对企业利益的一次剥夺,从长期看, 对小城镇的发展有害无益。 有些地方还把小城镇建设也列入义务工范围,有些乡镇企还号召农民自愿奉献并扩大义 务工的范围和时间,变相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引起了广大农民的不满。 总之,把小城镇建设状况与乡镇主要领导人的政绩乃至职务升迁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小 城镇建设具有急功近利的色彩,而不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在资金的 筹集上就必然出现种种问题,其结果必然导致小城镇的高速度、低质量发展,有些问题甚至 会带入下个世纪。 (三)现行户籍管理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是导致小城镇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形成于50年代后期的 户籍制度是传统计划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 系已经建立,可以说,传统户籍制度的任务已经完成。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 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仍然依靠僵化的户籍制度限制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已经远远不能满 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小城镇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现行户籍制度下,能够进城经商的农民仍然是“农业户口”,形成了城乡两栖的既非 市民又非农民的游离阶层。这些农民户口仍在原籍,并且承包着土地,而就业和日常生活又 在城镇,在农村和城镇都拥有生产和生活设施,实际上既无心或无力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 业粗放经营甚至出现土地撂荒,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又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身份 和待遇,工作和生活都难以稳定。这就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2.现行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空间范围,即使在大中城市有比较稳定的 职业和在事业上有一定成就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无法取得城市户籍,仍然没有稳定感,更何 况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在大中城市找到稳定的职业和较高收入。这就造成了大量剩余 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的局面。 3.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必然就近发展非农产业,造成农村非农产业的分散化。近年来虽 然提倡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但新建企业由于追求低成本和避税效应,集中的效果不能使 人满意,而老企业集中的难度更大。缺乏非农产业的支撑,小城镇发展就失去了产业基础。 (四)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不够密切。小城镇位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其产 业结构更接近于城市,但在与农村经济的联系上比城市要密切得多。小城镇是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的产物,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从地域上看,小城镇发展最快、质量 最高的地区实际上就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沿海发达地区,如浙东南、苏南、长江三角洲、 胶东半岛等。正是由于小城镇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这种天然联系,小城镇的发展必然不可能 脱离农业和农村经济而成为另外一个经济体系。各地发展的经验表明,许多小城镇正是把立 足点放在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才逐步走出困境,不断跃上新的台阶。早 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大都与农业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起码与较扎实的农业基础有关。但 从全国总体看,小城镇经济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联系十分薄弱,我们认为,这正是我国小城 镇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城镇的工业结构与农业的联系太小。尽管乡镇企业的集中度很低(只有大约8%左右 的企业集中在建制镇),但仍然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主体。而乡镇企业与城市大工业的同构性 过大,高达80%以上。也就是说,尽管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但其中的绝大多数是在农民不熟悉的非农领域与地方工业争原料、资金、人才和市场。从乡镇工业自 身的产业结构看,80年代以来,乡镇工业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所占比重一直在30%左右,而80年代中期在泰国和印度农村工业的产业结构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分别 占55%和90%以上。另据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生活理事会(ESCAP)的调查,在大部分亚太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加工和纺织品生产两项从业人员占农村人口的50%以上,在孟加拉国占75%以上。我国农村工业的这种畸形结构与其在城市工业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 系。 2.很多新建小城镇,尤其是相当一部分试点镇,往往把建设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而不 是以发展镇域经济为手段促进小城镇发展。这种不正确的认识的结果是开发区泛滥,有的县 几乎一个乡镇一个开发区,甚至一些根本没有开发价值的乡镇也不得不紧跟“形势”,办起了 开发区。开发区泛滥的结果是对土地和资金的浪费。有的乡镇把开发区“三通一平”、“五通 一平”后,等待外商前来投资;有的还在开发区里建起了一定数量的厂房或职工宿舍;有的 把土地圈起来后便让其荒芜着。 3.当前,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农业产业化对于有效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引导千家万户农民走向市场,并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农业产业 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龙头企业发育不足,而据有关学者推算,在全国2000多个乡镇企业中,只有5000个可以算作龙头企业 [4]。小城镇经济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不够,不仅镇域农业经 济发展难以跃上新的台阶,小城镇自身的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 (五)小城镇管理体制不健全。现行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是在人民公社改革完成、乡镇 政府成立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沿袭了人民公社的运行模式,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较浓。 在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过程中,小城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 题越来越突出。主要有: 1.管理体制不健全。乡镇虽然是一级党委、政府,但许多职能部门,如工商所、派出所、 供销社、电管所、粮管所、土地管理所等都是人财物统归县职能部门垂直领导管理,乡镇政 府的职权十分有限,难以对乡镇经济社会的运行实施统一协调管理和服务。这种状况对于一 般集镇尚可,对于发展较快的建制镇甚至试点镇就有捉襟见肘之感。有些较大的小城镇发展 到一定程度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行政和社会管理问题,如镇容镇貌、环境卫生、社会治安、 城镇绿化、市场管理、文化娱乐业的审核和管理、街道交通管理等,都被列入镇政府的目标 责任制,但由于这些部门不属于镇政府直接管理,镇政府的工作难度很大。 按照国家试点镇的政策规定,国家级试点镇可以设立有关职能部门的分局,一些省、市 对该省级和市级试点镇(示范镇)也作了类似的规定。根据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情况,这一 规定在有些地区执行得较好,有些地区则执行得不够好。如早在1995年,安徽省阜阳市就开始在20个示范镇试行设立建委、土地、地税、工商、公安等职能分局,并且规定人财物三权 下放给镇管理。但从执行情况看,远不如像水利、广播、农技、农经等“七站八所”这些既 无利可图,又需要支付大量管理费用的部门那样来得容易,往往是牌子挂起来了,但实际上 人财物三权仍然牢牢地控制在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手里。小城镇政府的人权和事权不统一, 凡是制定的涉及到这些部门利益的政策,都无法有效执行。有一个县曾经就三权下放问题下 发了专门文件,但却遭到这个县各职能部门以及上至省级主管部门的反对。 [5]可见,小城镇的发展客观上已经提出对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 2.机构臃肿,人员严重超编。在国家统计局等部委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奇怪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小城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情况是:镇党政机构及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数 平均16个,其中,党政机构平均7个,事业单位平均9个;干部总人数平均155名,其中党政机构平均64名,事业单位平均91名。县直派出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设置数平均19个,其 中,党政机构平均5个,事业单位平均6个,企业单位平均8个;干部总人数平均290名,其中,党政机构平均64名,事业单位平均110名,企业单位平均115名。 [6]机构、人员过多,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并导致农民负担屡减不轻,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紧张。 3.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主要表现党政机构重叠,职责不清,则权分离,以及以政代企, 对企业事务干预过多等。 (六)小城镇规划问题。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 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全 国情况看,大部分建制镇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有的地方连集镇甚至中心村的规划都做得相 当漂亮。但在相当一部分小城镇的规划和初步建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 1.过分贪大求洋,好看而不实用。有些小城镇主街道规划成六车道甚至八车道,有的在 目前镇区只有不到2万人的情况下按照15~20万人作规划,有的小城镇在镇中心规划出接近 1公顷土地的绿地,„„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耕地,由于规划过分超前,实 际上也无法实现。 2.很多小城镇的规划实际上成了大城市的翻版。走过许多规划、建设得比较好的小城镇, 都可以看到相同或接近相同的高楼大厦,层出不穷的“某某精品一条街”,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清一色的“水泥丛林”,这些大城市居民都开始厌恶的东西都在许多小城镇重现。在相当一部 分乡镇领导人看来,“把马路让出来,把电灯亮起来,把垃圾收起来,把高楼建起来”等等, 这就是城镇化了,就由农村变成城市了,这实际上是对城市的误解,是只看到了城市的躯壳, 没有看到城市的精髓。 3.很多小城镇沿主干道的一侧或两侧向两个方向延伸发展,这种“规划”实际上是没有 规划,不仅浪费了土地,城镇的功能也得不到发挥。浙江温州、山东淄博等地的一些小城镇 正是沿路延伸发展,才导致镇与镇之间首尾相连,成为“龙形”,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心 腹大患”,应该尽快制止这种做法,起码在中西部小城镇的发展中不要重现。 4.随意更改规划的现象比较严重。乡镇一级主要领导的变动比较频繁,新领导上任后, 对小城镇建设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从而对原有规划进行变动。频繁的变动使小城镇规划流于 随意,缺乏长期性和严肃性。 作者:孔祥智 三、以制度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 制度创新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及与 经济发展的协调。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四个融合”,即城乡人口融合,通过改革现行户 籍制度,使城市和乡村劳动力能够根据需要和自己的意志自由流动;城乡政治融合,城乡政 治一体,工农联盟更加紧密;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经济优势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城乡经济 协调发展;城乡文明融合,社会进步的成果为全社会所共享,农村居民能够充分享受城市文 明,城市居民也能够充分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重点。目前,全国共有1万9千多个建制镇,2万6千多个集镇,这么大数量的小城镇,如果平均用力,共同发展,既不科学,也不可能,超出了目 前的财力允许范围。按照规模和财力,可以把小城镇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2000多个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第二个层次是1万7千个一般建制镇;第三个层次是2万6千多个集镇。目前,已经明确显示出来规模较大、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吸收劳动力能力 强、对区域经济带动比较明显、城镇功能比较强的小城镇主要有2000多个城关镇和2000个一般建制镇,总计大约4000个,应该成为21世纪前期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重点。 分地区看,全国小城镇的发展极不平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具体说 来,东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应以县城城关镇 [7]和若干条件较好的建制镇为重点,中部地区应 以城关镇和少量建制镇为重点,西部地区应主要以城关镇为重点。各地在确定发展重点时, 国家级和省级试点(示范)镇应该包括在里面。 通过重点建设城关镇和强镇,到2010年把它们发展成为以下三种规模的城市:人口在 100万以上的大县,以城关镇和强镇为依托,发展为1个30万人左右的中等城市和1~2个5~10万人的小城镇;人口在50~100万的中等县,发展为1个20~30万人的中等城市和1个5~10万人的小城镇;50万人以下的小县发展为1个20万人的小城市。到2030年,150万人以上的大县发展为1个50万人左右的城市和5~10个10万人的小城镇,100~150万人的县发展为30~40万人的城市和5个10万人的小城镇,100万人以下的县发展为1个20~30万人的城市和3~5个10万人的小城镇。通过这种重点发展战略,一方面避免城镇化进程中“遍地开花” 的“小城镇化”倾向,另一方面促进城镇在地区之间分布的平衡,使城市文明能够迅速向广 大农村地区扩散。 (二)乡镇合并与小城镇建设。目前,我国的小城镇普遍偏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普遍 较弱。这种状况还导致在经济发达地区高速发展的小城镇已经连在一起,难以划清边界,重 复投资现象严重。小城镇普遍偏小还是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 题,一些省市已经开始了乡镇合并工作。我们认为,适当合并乡镇,扩大小城镇规模,是促 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措施。从各地合并乡镇的经验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乡镇的合并要尽可能按照经济区域来进行,不能平均化。合并时就要尽可能把处于同 一经济区域的乡镇归到同一行政区域,而不要人为割裂,否则,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 结构优化。要通过乡镇合并使经济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大化,而不是简单地把几个乡镇合并 在一起。 2.合并后小城镇的运作更要符合经济规律,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尽量排除 行政因素的干扰。乡镇合并后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命、富余人员的安排、 镇政府驻地的选择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以能否真正推动经济发展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3.要使合并后的小城镇能够根据本地资源真正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形成要 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可以是一个镇一个主导产业,也可以是多个镇一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 是在一定经济区域内形成的,它的确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原则,以资源条 件为基础,而不必考虑行政区域的界限。并且尽可能使相临或相近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之间 相互配合,互为发展条件,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促进小城镇建设再上新台阶。 4.与乡镇合并相结合,较小的自然村也要向中心村集中合并,不断增加村庄规模。村庄 的合并不仅能够增加耕地,更重要的是以合并为契机,使中心村的规划更加合理,各功能区 的划分更加符合实际。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村庄也要建设成为生活舒适、 环境优美、房舍道路建设整齐的现代化新农村,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以结构调整提升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素质。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主体,是 小城镇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来的经验证明,没有高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小城 镇的崛起和发展是不可能的。但应该看到的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乡镇 企业传统发展模式中固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这就使得乡镇企业面临的 形势更加严峻,进一步发展的困难会更大,从而影响到小城镇的结构升级和素质的提高。影 响乡镇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就其自身而言,结构调整是关系乡企经济效益能否尽快提高 的深层次问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产业政策和资源优势为导向,坚持“高起点、 高速度、上规模、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庞 大的系统工程,在国家产业政策的着眼点上,要根据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出可 操作性强和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要按照市场需求、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资源优势,合理调 整产业结构。在市场需求、产业政策和资源优势“三导向”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市场需 求导向,而且应该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目前,应继续运用积极的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乡镇企业的出口受到很大冲击,劳 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与东南亚国家结构雷同的产品受到的冲击更大,至今还没有恢复到 危机前水平。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即,这对于乡镇企业的出口(包括乡镇企业的生存) 的影响更大。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应尽快调整乡镇企业的经济结构,挖掘出口潜力,千方 百计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值得高兴的 是,外贸部门已经放松了对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限制,这对于外向型乡镇企业走出 低谷、加速发展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就国内市场而言,有最终消费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平淡 和走低问题,但也有产品结构和质量不适应问题,致使城乡居民的一些潜在需求没有得到满 足。因此,乡镇企业要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在不断的技术创新中促 进产业技术升级,争取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出新品、精品、名品。乡镇企 业必须充分发挥与农村市场距离近的先天优势,立足于农村市场的开发,根据农民生活和生 产的特点,设计与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搞好对农民的服务,在农产品加工、建材、家电、 农具、服装等农民消费的领域增加有效供给。 2.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要和制度创新结合在一起,通过制度创新,及时实施结构性调整, 为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和更大的空间。制度创新是结构调整的基础。目前,乡镇 企业的制度创新应着眼于理顺企业与政府(主要是社区行政组织)的关系,逐步培育独立于 社区的企业主体;同时,通过市场对政府的有效替代,为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寻找新的支点, 从而平稳地实现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主要是: (1)加快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步伐。只有明晰了产权,才能将政企之间的权责划清,才 有可能消除社区为企业的发展设置的种种羁绊,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的地位才能真正树 立起来,才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投资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近年来,各地在乡镇企业产权改造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出售、租赁、兼并、破产、 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企业改制的具体形式,并且仍在积极的探索之中。 (2)促进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在企业改制的基础上,开辟直接融资渠道,推进产权交 易,不仅有助于企业充实资本金,改善自身的资产结构,也是乡镇企业盘活资产存量、实现 规模经济的必要条件。因此,应积极探索乡镇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各种有效形式。目前, 乡镇企业已经探索出来的具体形式有:通过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定向募集资金,通过兼并、 募股、收购组建企业集团,通过投资基金方式推动乡镇企业进入股权市场,以及与城市企业 改制相结合进行资产重组等。 (3)改善乡镇企业的金融环境。主要是通过提高乡镇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经营业绩和 完善内部管理,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重建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地方政 府对此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扶持,可以考虑将目前的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的功能转变为信用担保 功能,逐步改善乡镇企业的信用和金融环境。 (4)建立一批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通 过中介组织的建设逐步弱化政府对企业的直接调节功能。 3.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要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通过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推动 小城镇的建设,通过小城镇的上规模、上档次带动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通过工业小区建设促进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促进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必 须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主要应包括: 1.建立起有利于吸引投资和保证入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政策环境,并保持政策的连续 性和稳定性。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对入区乡镇企业实行管理和服务,尤其是对于 国家及本地政府规定的扶持乡镇企业或适用于乡镇企业的各种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以及其他 优惠政策,都要切实兑现。 2.工业小区内部也要加强管理。小区管委会(或其他名称)人员和机构的设置要精干, 运转要灵活,办事要高效。小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物业管理等能够实行企业化 的,一定要实行企业化经营。其目的就是降低小区运作成本,减轻入区企业的负担。要不断 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制定合理的土地价格及税费,不断完善小区管理体制。 3.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对于新建企业,一方面从严审批在村 里企业的用地,或者新建企业原则上不予审批,迫使其在工业小区内落户;另一方面,对于 在小区内落户的企业要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使在小区内集中的企业既能够享受到集中服务的 好处,又有成本优势,并且不影响原来的产权关系。对于老企业,应该本着自愿集中的原则, 以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一定的利益来调动入区的积极性,而不能采取硬性搬迁的办法。但当老 企业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时,则要求其在小区内设立新址。 工业小区的选择和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结合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在一定的经济区域 内建设工业小区,不能一个乡镇一个,更不能像某些省市那样,每个乡镇搞工业小区,每个 村搞“工业大院”,其结果只能是加速乡镇企业布局的分散化。 (五)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本研究的界定,小城镇既包括建制镇又包括集镇, 后者属于一般乡镇机构的改革,涉及面大,表现等到建制镇管理体制改革摸索出经验后再向 集镇推广。并且,对现行管理体制感触最深的是规模较大的建制镇,实际上主要是其中发展 最快的包括城关镇在内的4000个左右建制镇。我们认为,建制镇管理体制改革应围绕“小政 府,大服务”的目标来进行,主要内容为:简政放权,精简机构,强化服务。 1.简政放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小城镇政府要坚决把企业事务交给企业自己管 理,尤其是企业运行方面的事情,政府不要过问,要相信企业会管好这些事务,从而真正理 顺政府和企业直接的关系。二是大力发展一批中介组织,目前政府管理的很多事务实际上都 可以交给中介组织。中介组织在略有盈利的条件下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国际经验表明,中介 组织的发育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三是理顺小城镇政府和县直部门之间的关 系,要根据中央有关精神,把对小城镇发展影响较大、专业性较强的城建、环保、土地管理 等部门又小城镇和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以小城镇为主;把具有监督、检查职能的公安、税务、 工商等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以主管部门为主,真正解决小城镇政府“看得见,管不着”的问 题。四是积极培育市场体系,把一些应该由市场承担的组织调节商品生产的职能交给市场。 2.精简机构。“简机构”是“简政”的必然结果,精简机构又是和精简人员联系在一起的。 主要内容有:一是合并党政重合的部门,如办公室。二是撤消那些职能已经交给市场或企业 (包括中介组织)的部门。三是对保留部门的人员也要精简。 一些国家级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在机构和人员的精简上已经闯出了新的路子。如湖南 省羊楼司镇将原来的19个二级机构合并为5个办公室,行政人员由73人减少到20人,精简 下来的人员分流到镇经济联合总公司,同时对干部实行聘任制,按照“选贤、任能、治庸、 治懒”的原则,节省了财政支出,提高了工作效率。 再如,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改革后的机构和人员设置如表3所示。 3.强化服务。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方向,县直部门下放的机构和人员要与小城镇 经济管理和技术服务部门逐步融为一体,转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为小城镇 居民服务,为乡镇企业服务,以及采取产业化等形式为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服务。 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建议小城镇财政由县(市)政府统一管理,在县(市)财 政局设立各乡镇帐户,按照规定的收入完全上缴县(市)财政,支出按照规定拨付,剩余部 分用于小城镇建设。这样,可以提高县(市)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集中财力建设重点小城 镇。 表3 桥头镇改革后的机构和人员设置 机构 行政编 领导 行政 编制 借用 人员 名称 制数 职数 现有人数 缺编数 事业编制 临时工 镇二套班子正副职数 15 15 13 2 党政办公室 19 1 16 3 8 农业发展办公室 3 2 3 13 计划与经济发展办公室(科技办) 5 2 4 1 1 村镇建设办公室 3 1 2 1 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计生办) 10 7 3 5 4 政法办公室(综治办) 3 2 1 1 财政办公室(规费办) 5 5 合计 63 48 15 29 4 备注 镇领导 干部15 名,中层 干部12 名。 资料来源:《永嘉县桥头镇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打印稿),桥头镇人民政府提供。 (六)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实践证明,现行户籍制度对经济发展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要求,已经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随着80难道中后期以来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完成和民工潮的不断出现,对这一制度改革的呼声就在实践中出现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 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逐步改革小城镇的户籍 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那样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 “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 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提出在 试点镇具备条件的农村人口有权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下列农村户口的人员,在小城镇已有合 法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已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而且有了合法固定的住所后居住已满两年的, 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从农村到小城镇务工或兴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人员;?小城 镇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聘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小城镇购买了商品 房或者已有合法自建房的居民。上述人员的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可以随迁办理城镇常住户 口。外商、华侨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在小城镇投资兴办实业、经批准在小城镇购买了商品 房或有合法自建房后,也可以办理小城镇户口。” [8]并规定农村居民必须交回在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和自留地。 上述规定在传统户籍管理制度的铜墙铁壁上凿穿了一个大口子。在具体执行时,各地的 做法不完全一样,但大都是只允许一定规模以上的投资者和用一定数额的资金在小城镇购买 住房或自建住房的人,而与绝大多数农民无缘。可以肯定,即使上述规定经过试点后在小城 镇中推广,也无助于解决目前的工农、城乡分离问题,起码进展将非常缓慢,与农村经济发 展的迫切要求相差很远。 作者:孔祥智 实际上,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的创新就一直处于自下而上的自行性改革攻 坚阶段。由于制度供给不足,流入城市的农民长期在体制管理之外生存,既不利于城市的稳 定,也不利于维护进城自身的合法权益。一些地方的农民建设“农民城”,一些地方实行“蓝 印户口“管理制度,实际上也是自发地进行户籍制度创新,但这种自发性改革的作用是有限 的,不可能弥补制度供给的短缺。因此,政府应当积地把目前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转变为自上 而下的改革,及时推进户籍制度的创新。我们认为,目前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 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应该看到,户籍制度毕竟在我国实行了接近50年,不仅自身根深蒂固,对其他社会管理制度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因此,对户籍制度的改革不可能采取“一揽子”改革方式,而应该 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具体说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可以设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5年,放开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的户籍制度,允许农民自由进入。凡是在小城镇有合法的固定住所和生活来源的,均可在小城镇落户,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小 城镇居民的管理实行身份证管理,按照居住地和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为了避免 刚进城的农民有后顾之忧,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允许他们在三到五年内保留在农村的承包 地。这一阶段,中小城市可以适当放开,但要设置较高的门槛。大城市暂不对农民放开,但 对与城市居民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可以“网开一面”。 第二阶段:2005~2010年,彻底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允许有合法住所、固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中国公民(农民或者其他城市的居民)落户。并可选择几个大城市进行试点。 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放开大城市户籍,在全国范围内按照居住地和职业划分农业和 非农业人口,实行身份证管理。 (七)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工作。从规划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合理的小城镇规划至少要体 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超前性。即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科学预测小城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 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小城镇规划工作。按照这一思路,小城镇规划的标准和起点 要高,但不能太离谱,不能脱离对小城镇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二是科学性。即优化布局, 节约土地,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六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行政 区、绿化区),并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 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做到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三是本土性,即小城镇 规划要体现地方特色。小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社会、文化 特点的集中体现。因此,如果小城镇规划一味照搬大城市的样子,即完全把大城市高楼大厦、 “水泥丛林”的躯壳搬到小城镇来,必然使小城镇失去自我,失去特色,也失去了发展和建 设小城镇的意义。 鉴于小城镇规划的重要性,国家建设部门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规范,各个小城镇在制 定或修订规划时也要放在“百年大计”的高度。具体说来,注意以下几点是十分必要的: 1.建设部门应针对小城镇的特点,培育或建立一批专门或擅长从事小城镇规划设计工作 的人才和单位,并不定期推出一些设计得比较好的示范性规划,以供其他小城镇参考。 2.小城镇规划工作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 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这是做好小城镇规划的基本点。二是让农 民有归属感,不要有距离感。小城镇是农民的小城镇,要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 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 三是要有地方特色或本土特色,要使小城镇规划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特点。只有这样,才不会 导致小城镇形象“千城一面”。四是要坚决制止或控制那种沿交通要道两侧发展的“龙形”规 划。 3. 把老城区改造放在小城镇规划中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小城镇规划要以节约土地为重 要指导思想,在处理新老城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体现老城区的更新和改造,仍然满足不 了小城镇发展的需要时再开发新城区。 4. 规划的制定要严肃认真,要发动社会各届广泛讨论,一旦制定出来以后,首先要由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就要严格按照规划来执行,不能随着乡镇主要 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更改。 [1]按国民收入基数计算;《中国统计年鉴(1990)》,第34页。 [2] 在西部地区,有的少数民族乡镇只有几百人甚至更少,这种特殊情况不在我们讨论 范围之内。 [3] 烟台市计划委员会:《我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打印稿),烟台市计 委提供。 [4]《中国资产新闻报》,1998-10-12。 [5]阜阳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阜阳市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打印稿),1998年10月26日,第13页。 [6] 参见中编办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课题组:《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 改革》,载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政策培训班教材》(打印稿), 1998年10月。 [7] 这里的“城关镇”是广义的,有的地区县改市后,城关镇也相应改为区,但仍在我 们讨论的范围之内,即县级政府所在地。 [8]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98》,21~22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本文档为【社会学论文-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3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10-29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