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编]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精编]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举报
开通vip

[精编]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精编]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海隅久念苍生困 耕凿从今九壤同 ——康熙和平统一台湾记 陆茂清 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后,历三代22年,其间与大陆上的清王朝紧张对峙。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力图和平统一台湾,屡作招抚,郑氏同意息兵罢战,但坚持台湾以清朝藩国独立存在。因原则立场相左,双方谈谈打打,终难成和议。1683年,康熙帝把握时机以战逼和,晓以利害,许以不计前仇,优礼相待。郑氏终于作出了顺应大势的明智抉择,台湾和平回归,海峡两岸归于统一。 三次招抚以求和平统一,均为台湾拒绝,清军以武力攻...

[精编]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精编]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海隅久念苍生困 耕凿从今九壤同 ——康熙和平统一台湾记 陆茂清 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后,历三代22年,其间与大陆上的清王朝紧张对峙。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力图和平统一台湾,屡作招抚,郑氏同意息兵罢战,但坚持台湾以清朝藩国独立存在。因原则立场相左,双方谈谈打打,终难成和议。1683年,康熙帝把握时机以战逼和,晓以利害,许以不计前仇,优礼相待。郑氏终于作出了顺应大势的明智抉择,台湾和平回归,海峡两岸归于统一。 三次招抚以求和平统一,均为台湾拒绝,清军以武力攻台,受台风所阻半途折回。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朝开国元君顺治帝去世,康熙帝继位。受封为南明延平郡王的郑成功,趁着清廷“国丧”暂停用兵的机会,将收复台湾的大计付诸实施,扬帆东征。经8个多月战斗,侵台荷兰总督揆一在投降书上签字画押,被外敌强占了38年的台湾重归祖国,郑成功也由此名垂青史。 台湾甫归,百废待兴。郑成功按大陆典制设置府县,派定官吏,大力倡导垦植,创办学堂,发展经济,为开发宝岛殚精竭虑,致积劳成疾,在1662年5月初一病不起。 从厦门传来的丑闻使郑成功气愤交加:留守厦门的儿子郑经伤风败俗,与奶媪私通并产下一子。素以治军严正著称的郑成功毫不留情,派人前往厦门处死郑经,以明刑典。不料郑经的几个部属抗命不从,扣押了来人,他们知郑成功病重不久于人世,意在郑经接任王位后以拥立有功加官晋爵。 郑成功益发气愤,于5月8日病逝。郑成功之弟郑世袭,想继任兄位,宣布由他主持台湾军政事务。郑经闻讯,立即举行了袭任父职——延平郡王的典礼,下令整顿兵马,准备杀回台湾,郑氏政权陷入了内讧。 清王朝有心统一台湾,只是碍于大陆尚未完全统一,八旗军又不习惯水战,所以暂不攻台。尔今得悉郑氏集团发生内讧,决计利用矛盾,以政治手段和平统一台湾,遂令福建总兵林忠前往厦门招抚郑经。郑经虑及台湾实权操纵在其叔郑世袭手里,清军又近在咫尺,如拒不谈判,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便来了个缓兵之计——当下向林忠交了明朝的敕命、所占福建沿海各县、岛屿的印信及户口土地清册,以示和谈诚意,并称待入主台湾后,再作具体商谈。清廷信以为真,耐心等待。 郑经以延平郡王身份,巡视澎湖等各岛,撤换了郑世袭的人。然后带着精兵勇将开赴台湾,软硬兼施,迫使郑世袭还政于己,至康熙二年(1663年)夏,基本上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其间罢免、逮捕、杀害了不少拥护郑世袭的文臣武将。 清廷见台湾已被郑经控制,第二次派人招抚。郑经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按朝鲜例,不登岸、不剃发,即台湾像朝鲜那样成为清朝的属国,但不许清朝的官吏、军队进入台湾,台湾军民也不剃发及改穿清朝服装。清廷则坚持登岸、剃发,台湾归属中央管辖。双方各不相让,和谈破裂。 招抚不成,清军以武力征讨,攻克厦门、金门,郑军退守铜山。趁着军事上的胜利,清廷第三次招抚,郑经自恃有台湾为基地,清军水师薄弱,无力渡海,坚持按朝鲜例的前议。 武力进攻台湾的军事条件不曾成熟,清廷改变招抚策略,许以各种优待条件,招降郑军官兵。这一着果然奏效,一则,郑经在与其叔争位时,滥杀反对派,致使互不信任,人人自危;二则,清军强兵压境,朝不保夕;三则,他们都世居大陆,思乡情切,故而沿海各地及 岛上的郑氏官兵纷纷归顺清廷,二三年中,投降的文武官员3985人,士兵4万余人,连带大小船只900余艘,使郑氏战力大减。郑经心里发急,却又无良策,只得下令放弃沿海诸岛,退守澎湖、台湾。 趁此胜势,清廷决定进攻台湾,康熙帝委任先期降清的郑成功的旧将施琅为靖海将军,整顿水师,作东征准备。 郑经闻报,与诸将商讨对策,忠振伯洪旭提出,澎湖为台湾门户,无澎湖则无台湾,建议选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镇守澎湖,严军固垒,狙击清军不得东渡。郑经言听计从,令颜望忠率万余精兵增援澎湖。 康熙五年(1666年)4月,清廷首次以武力进攻台岛。施琅率水师自铜山出发,不料至清水洋面时遇上了台风,众多船只倾覆,只好调棹退回,以天时不利告终。 此次攻台官兵都是招降的郑氏旧部,今半途收军,清廷怀疑他们顾念旧情,不愿致死效命,更担心他们与台湾暗通,后患无穷。于是中止了进攻台湾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施琅等郑氏降将或调往内地,或划入八旗。 康熙作出重大让步:台湾回归后仍由郑氏管理,郑氏坚持独立为国,谈判破裂 康熙帝继续作和平统一台湾的努力。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初夏,福建总兵孔元章渡海到台湾,向郑经提出,只要能接受招抚,纳款称臣,朝廷即行开放粤闽浙沿海,与台湾通商,供给所需各物。此前,清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使台湾货运不通,经济萧条。 这次,郑经更明白无误地提出台湾独立:“台湾远在海外„„除非如先前所议,许照朝鲜例,以外国之礼见待,互市通好,各不相犯。”孔元章当然不会答应郑经的无理要求,不果而返。 两年后,康熙帝清除了权臣鳌拜,亲自主持朝政,令刑部尚书明珠、兵部侍郎蔡毓荣至福州,与福建军政长官会商招抚郑经办法。明珠等磋商后,奏请朝廷,拟派善以辞令的兴化知府慕天颜出使台湾,并请求康熙帝颁发诏书。康熙帝欣然准允,给郑经御书诏书,这是以往历次招抚中所没有的,足见其对和平统一台湾的重视。 7月初,慕天颜肩负重要使命,携皇帝诏书及明珠给郑经的信件到达台湾安平镇王城,郑经表面上很客气,以礼接见,但当慕天颜要他接诏书时,他以“今日台湾,于版图之外另辟乾坤,并非清廷臣下”拒绝。对于明珠的信,郑经接受了,并当场开拆阅览。 明珠在信中,对郑经转达了康熙皇帝的良苦用心,悉心开导:阁下浮沉海外,聊且一时,不令有识之士为惋惜耶?圣天子恻然,念海滨之民漂流海屿,近者十余年,远者二十余载,骨肉多残,生死茫然,均在覆载之中,孰非光复之责?闽之黄童白叟,大都阁下桑梓之父老子弟,而忍其长期相离散耶?切盼阁下诚能幡然归命,使海隅变乐土,流离复其故乡„„ 郑经看完,答复说:“两岸息兵已有三四载,长此下去,相得益彰,何必深求相逼?” 慕天颜的规劝柔中有刚:“朝廷频频招抚,为求海内外一统,两相化干戈为玉帛,使天下炎黄子孙共享安宁。阁下削发归顺后,自当封藩,为国柱石,但勿以为朝廷少楼船兵甲。” 郑经哪里听得进,哂笑道:“本王岂不能战?因念及生灵涂炭,故远居海上,前后招抚,只差‘削发’两字,先王遗志,不可更改。” 历十余天谈判,未有进展,双方商定,台湾派人去福建,与明珠直接会谈。郑经于是指派刑官柯平、礼官叶亨,随慕天颜同去泉州。临行时作郑重交代说:“务必坚守按朝鲜例,不登岸,不削发。” 明珠将台湾来使的要求转达北京,奏请康熙帝定夺。康熙帝从两岸统一大业出发,作了坚持原则前提下的重大让步,诏示明珠云:“援朝鲜例入贡,不剃发登岸,不便允从。朝鲜原属外国,郑经及台湾军民乃中国之人,台湾系中国之地,如不行削发登岸,归顺何以为据? 郑经若留恋台湾,遵制削发,受朝廷封赏,则可任从其便,由其居住台湾,管理台湾之地。” 对于康熙帝的诏示,柯平与叶亨不敢擅作答复,遂与慕天颜一起去台湾禀报郑经,慕天颜转达了康熙的旨意,强调说:“阁下遁迹荒居,决不可与外国相比。” 郑经强词夺理,俱不听从。慕天颜回大陆时,郑经托其带信给明珠,强硬地拒绝了康熙帝的让步。 就当时实力而论,清王朝占有绝对的优势,为避免同室操戈,兄弟相残,康熙帝前后五次主动派员作招抚谈判。然因郑经的无理反对,致使和谈一次次宣告破裂。 郑经趁“三藩之乱”反攻福建,康熙不改招抚初衷,军、政攻势并施,将郑军逐回台湾。 为巩固中央权力以求高度统一,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不甘失去割据的地盘,相继发兵反叛,史称“三藩之乱”。 吴三桂叛乱后,派使去台湾,约郑经出动水师直取金陵,或北攻天津,威胁清王朝的首都北京;耿精忠也遣说客入台,要郑经发兵响应。郑经认定这是反攻大陆的好时机,不可错过,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初春,亲率大将冯锡范等渡海西征,既不攻金陵,也不打天津,而是打回反清复明的起兵之地福建。其时,耿精忠正在闽北与清军摆开战场厮杀,郑经乘虚而入,占领了漳州、泉州、厦门、兴化等七个府。耿精忠以为郑经夺了自己的地盘,屡次交涉要求归还,郑经不从,双方于是反目成仇。 耿精忠前有清军进攻,后方又为郑经所占,进退无路。次年秋,清廷康亲王杰书带领大批援军赶到,耿精忠在走投无路之下,重又投降了清廷。康熙帝令他与杰书合兵一处,驱逐郑经,立功赎罪。郑经寡不敌众,节节败退,漳州等七府悉数丢失,退守厦门、金门两处。 虽然郑经趁“三藩之乱”进攻福建,康熙皇帝仍将他区别于三藩,指示杰书:“对郑经宜用抚。” 杰书遵旨,派佥事道朱麟、庄庆祚去厦门,作和平试探。郑经知吴三桂、尚可喜尚未被平定,清军无暇顾及台湾,也缺乏可以渡过台湾海峡的水师,口出大言回绝:“不按朝鲜例,断不从议,我师枕戈待旦,欲向中原而共逐鹿,光复旧业。” 康熙十六年(1677年),杰书再派兴化知府卞永誉、泉州知府张仲举,会同福建绅士黄志美、吴公鸿等,复去招抚郑经。为求东南沿海安宁,以便清军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杰书在未奏请康熙帝的情况下,不提削发、登岸,只要求郑军退出金门、厦门,撤回台湾,两相息兵。郑经得寸进尺,要清廷让出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个府,及福建沿海诸岛,并供给军饷,作为罢兵的条件。 杰书奏报朝廷,康熙帝决定且把郑经搁在一边,继续分化招抚郑经的部属,削弱其力量,为最终统一台湾奠定基础,降旨云:“郑经虽无降意,其附逆兵民有革心向化者,康亲王仍宜招抚。” 为使这一战略方针付诸切实实施,康熙帝亲自遴选人才执行之,擢升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吴兴祚为福建巡抚,杨捷为福建水陆提督总兵官,并郑重叮嘱他们:“此计非一日即能见效,须花费数年,尔等认真去做,功到自然成,收益不可限量。” 姚启圣等遵旨走马上任,展开了大规模的招降活动,采取了如下举措:一改前任怀疑郑氏集团中人在闽亲友附逆而肆意株连的政策,公告周知,勿以莫须有加害无辜;即使以前确曾附逆资逆的,只要洗心革面,忠于朝廷者,非但不予追究,技勇出众者还可给予任用,委以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职。 在漳州设立“招贤馆”,接纳台湾反正文武官员及军士,文官按原衔申报补官,武官一律保留原职。军士愿入伍者,即可编列领饷,要求归农者送回原籍安置,先前投诚后逃去今 又复来者,一视同仁,照样优待。 派精干人员打入郑军内部,暗中联络鼓动郑军官兵弃暗投明。 郑经不顾自身力量,趁“三蕃之乱”反攻大陆,不但未奏成功,反使其损兵折将,财源枯竭,不得已而暴索横征,又裁减军饷,由是引起军民不满乃至反抗。康熙帝的政治攻势适在其时,使台岛军心不稳,士气涣散,纷纷起义来归,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二三年中,降清者多至13万之众。 清军趁机出击,进攻盘踞在厦门等地的郑军,连战连胜,厦门等地很快收复。郑经带着千余人逃回台湾,沿海岛屿重又为清廷掌握。 郑氏内部自相残杀,康熙把握时机,决策进取台湾,力排众议,授予施琅专征大权。 郑经势力被逐出福建沿海后,姚启圣奏请趁胜追击,攻取台湾。然而,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持不同意见,理由是:缺乏足以跨海东征的精锐水师,澎湖列岛又在郑经手中,进舶无所,粮运不济,不可轻易进取。 大臣们各有见地,多数以水师兵力、军需接济等困难,主张暂缓攻台。康熙帝充分听取臣下奏议后,下诏:“暂停进兵,令总督、巡抚等招抚贼寇,如有进取机宜,仍令明晰具奏。”从这道诏令可知,康熙还是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放弃武力解决,且辅之于行动:严饬万正色训练水师,从浙江、湖广等地选调战船百艘、洋炮20门充实福建水师,令姚启圣安定地方,囤积军粮,以供战用。 郑经逃回台湾后,因连年征战劳累,加之丢城失地、损兵折将,心情忧郁,身体也日显虚弱,便把军务政务交与世子郑克 NFDA1 。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二十七日,郑经暴病归阴,按其生前安排,应由郑克 NFDA1 继任延平郡王位。然而,郑克 NFDA1 是郑经的侧室所生,郑经另有七个儿子,则是正室唐氏所生,他们不甘大权落在郑克 NFDA1 手中,公开扬言:“克 NFDA1 非吾骨肉,一朝得志,我等便无出头之日。”于是演出了兄弟阋墙的悲剧,在大将冯锡范、刘国轩等操纵下,郑克 NFDA1 先是被幽禁,不久被杀死。几经争夺,最后由冯锡范的女婿郑克塽当了延平郡王,不少文武大臣跟着在这场权力斗争中遭殃,郑氏集团复又出现了严重混乱。 姚启圣通过在台湾的内线,得悉郑经暴毙、诸子为争主互相残杀,于5月间奏报朝廷,并提议:“会合水陆官兵,审机乘便直捣巢穴。”大学士李光地等也都奏请:“郑经已死,郑克塽年幼,诸子诸部争权,乘机进取,攻必克之。” 康熙皇帝审时度势:其时“三藩之乱”已彻底平定,满汉矛盾趋于缓和,台湾重入中国版图,彻底统一全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尔今台湾内外交困,进取时机已经成熟,遂于6月7日颁发谕旨云: 郑经既伏冥诛,贼中乖离扰乱,宜乘机规定澎湖台湾。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万正色等,宜同心合志,将绿旗舟师分领前进,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毋误事机。 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再次提出异议:“海洋远险,波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万全,断不可取。”主张进取的姚启圣、李光地等认为,负有前线指挥之责的万正色如此的畏难不振,怎能克敌制胜?两人从统一台湾大计出发,保荐施琅为前线统帅,取代万正色,称施琅智勇兼备,熟习海战,又因父兄为郑成功所杀,集公、私仇恨于一身,足可信托。 康熙帝准姚启圣、李光地所请,7月底降旨,委以施琅福建水师提督,进取台湾重任: 今诸路叛贼俱已歼除,应以现在舟师破灭海贼,原任右都督施琅系海上投诚,且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熟悉彼处地利、海寇情形,可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少保,前往福建。到日即与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商酌,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万正色改为陆路提督。 施琅感恩康熙信用,直任不辞,到任后,即着手打造战船、招募水勇、筹办火器、操练演习;又用心研究台湾海峡的风情、水情、地理,制定进军台湾的时间、路线。 正当施琅紧锣密鼓于各项准备时,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7月,彗星出现,本就不赞成进取台湾的反对派趁机发难,给事中孙蕙、尚书梁清标等上书朝奏,称“彗星出现,宜暂停进剿台湾”。他们引康熙五年施琅征讨台湾为台风所阻折回的事,攻击施琅顾念旧主,去必叛逃。 面对不利于己的议论乃至诽谤,施琅置个人荣辱于度外,为了祖国统一大业上书力争,并直言要求给予指挥全权,以利相机行事,确保胜利。必胜信念、忠君爱国之心溢于言表:“臣年六十有二,血气未衰,尚可为朝廷效力,今若不使臣乘机东征,再加数年,将老无能矣!如蒙皇上信臣愚忠,独任臣以军事,俾臣整顿官兵,加紧操演,勿限时日,风利可行,则出其不意,何愁一鼓不平?若事不效,治臣之罪。伏乞皇上圣断,决策严旨,事必见效,则民生幸甚,封疆幸甚!” 康熙帝用人不疑,力排众议,对臣下说:“朕意已决,施琅不去,台湾断不能定。”并当众授予施琅专征大权:“施琅可相机自行进剿。” 大战在即,再作和平努力,郑氏执迷不悟,清军跨海东征,澎湖一仗,全歼郑氏精锐。 清廷准备东征的情报报到台湾,郑克塽与群臣商讨迎战办法,议定固守澎湖,阻止清军东进。拜武平侯刘国轩为正提督,从台湾各地抽调精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号,开赴澎湖。 大战在即,康熙帝再作和平统一的努力,派员赴台招抚,郑克塽执迷不悟:“请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纳贡,不剃发、登岸。”康熙帝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断然拒绝:“台湾贼原本都是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5月,施琅已作好了跨海东征的一应准备,康熙帝下达诏令,将进取台湾付诸实施。 6月上旬,清军水师聚集铜山海面。11日,施琅会集将校,交代各自职责,申明军纪。13日,举行了庄严的祭江仪式。 遵照康熙帝歼敌精锐于澎湖,则全台望风披靡的战略,施琅决定在澎湖与郑军决战,力求全歼其主力。 14日早上,清军水师2.1万人、战船230艘,自铜山浩浩荡荡开赴澎湖,海面上桅如林、帆如云,螺号声远扬,旌旗遮天蔽日,一派威武壮观景象。 经一昼夜,清军已临近澎湖,刘国轩令严阵以待,勿得主动出击。他本以为,时值6月天气,海上多风,坚守不战,大风一起,清军不战自溃。 16日黎明,施琅作试探性进攻,探知了郑军的虚实后,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主力的计划。在战略上,以专门营造的坚固高大战船106艘,从两个方向攻击郑军中军大营的妈宫城,又以80船作为预备队。在战术上,规定每以5船围攻敌船一艘。 22日早上,规模空前的澎湖决战展开,施琅亲率56船冲锋在前,郑军主将刘国轩令各船出港迎战。 施琅先发制人,离郑军一箭之地时,突发火箭,又将火船放出,顺风顺势冲去。郑军船只接连起火,士卒纷纷跳水逃生。施琅挥动令旗,清军趁势杀入敌阵,远者箭射,近者枪刺,由于清军船只特别高大,而郑军船只体小,又年久失修,故而被撞翻、撞坏者接踵不断。 战至半酣,施琅又将预备队生力军投入,战斗空前激烈,据史书记载:炮火矢石交攻,有如雨点,烟焰蔽天,咫尺莫辨,两军大战,水为之赤。 激战至午后,郑军渐渐不支,清军穷追猛打,如秋风之扫落叶。刘国轩见大势已去,悲呼“天不助吾”,带着仅存的30余船忙忙从吼门出海,逃回台湾。尚在岛上的近5000人全 部投降,澎湖列岛遂为清军占领。是役中,郑军死伤被俘1.2万余人,194艘大小战船或被烧毁,或被倾覆,或成了清军的战利品。 施琅对俘虏的郑军官兵妥善安排食宿,有伤的给予治疗,想回台湾与亲人团聚的不但不加阻拦,还给船放归,要他们转告台岛兵民:“判明情势,速作归降,可享受优待,不然即为澎湖第二。”这些人回去后,相互转达,台湾军心士气益发涣散,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6月26日,施琅上疏朝廷,报告澎湖战果。康熙帝降旨嘉奖,令照平定三藩例,从优叙议,论功行赏。有大臣奏请宜将剩勇追穷寇,一鼓作气杀入台岛。康熙帝未予采纳,降旨说:“澎湖一战,郑军精锐已失,此时此势再作招抚,彼已无再战实力,恐会就范。台岛军民都是中国人,若以武力攻取,徒伤生灵,故不宜再开杀伐。” 台湾众志瓦解,进退无措,康熙以宽大胸怀许不计前仇,从优叙用,两岸和平大业告成。 郑克塽见刘国轩大败而归,赖以维持的血本全军覆灭,又惊又怕,不知所措。部下有的主张去征服吕宋以为栖身之地,有的主张固守台湾,不惜殊死一战。刘国轩力排众议,痛陈利害,力主归顺清廷:“清军势大,锐不可挡,我军众志瓦解,无力再战,更恐使台岛玉石俱毁。往吕宋千里海道,风浪莫测,岂可轻率?弄不好葬身鱼腹。为今之计,唯有接受招抚。”群臣从身家性命出发,倾向于刘国轩的意见。 众志难违,郑克塽不无勉强地派礼官郑平英、客宾司林惟荣往澎湖见施琅,称愿纳款请降,但仍不提剃发、登岸。施琅严词拒绝:“若不剃发、登岸,决难准允,若无诚意,大军克日到达,勿谓言之不预!” 强兵压境,走投无路,郑克塽踌躇再三,在刘国轩劝谏下,终于作出了顺应大势的抉择,接受清廷的招抚条件,于7月11日再派刘国昌、冯锡范至施琅军中,递交降表及台湾地图、户籍册。 施琅派吴启爵,携郑氏降表及台湾来使入京,面奏康熙帝决夺。 一些满族大臣因郑氏反清20余年,怨大仇深,不同意郑氏请降,奏请直捣台湾,消灭郑氏。康熙帝不愧英明之主,对臣下说:“君子以德报怨,岂可耿耿于旧怨?台岛军民同为炎黄子孙,今彼既愿归顺,理应接纳,使咸登衽席,共享升平,何忍再以刀刃相加?”他决定把握这一有利时机,使台湾和平回归,遂颁发了一道恩威兼施的谕旨: 澎湖已克,台湾荡平易如反掌,如能真心来归,即令登岸,既往不究赦免前罪外,善为安置,各令所得,但余众均不得仍留台湾。 康熙知施琅与郑氏有旧仇,其父被郑成功所杀,为防施琅为父复仇,伤害郑氏,传旨郑重告诫:“务以军国大业为重,勿得以私害公。” 施琅不只英勇善战,而且通识大体,传书郑克塽,转宣了康熙帝的旨意,又表明心迹:“若能来归,欣愿同殿称臣,万勿以为琅挟嫌而行不义不仁之举。” 康熙的宽大胸襟,施琅的友善态度,使郑克塽及其部属疑虑消解,令冯锡范去澎湖,请清军择日进驻台湾。施琅命吴启爵先行赴台,传谕台湾官民剃发。自郑克塽以下各自遵行。 8月11日,施琅率清军向台湾进发,13日船至台湾鹿耳门,因值小汛期而不能入。出乎意料,次日潮水骤涨数尺。军民百姓无不称奇,说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也是这般情景,台湾回归乃是天意! 清军船只在郑克塽派来的礼官的引导下,井然有序入港。水上岸边鼓乐齐鸣,郑克塽率文武僚属,改穿清朝服饰,列队岸上,恭迎王师,向施琅上缴了延平郡王印玺。施琅宣读了康熙皇帝的赦诏: 尔等果能悔过投诚,倾心向化,率所属悉行归顺,即将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仍从优叙用,加恩安插,务令所得。煌煌谕旨,炳如日星,朕不食言。 郑克塽等叩头谢恩,山呼万岁。 台湾和平回归,为敌了22年之久的海峡两岸重新统一! 台湾和平回归的喜讯奏报北京,正值中秋佳节,康熙帝喜不自胜,当即令摆上文房四宝,龙飞蛇走,作《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七律一首,以记此极富历史意义的盛事: 万里扶桑早挂弓, 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 柔远初非黜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 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 耕凿从今九壤同。 为兑现赦诏中对郑氏集团的承诺,康熙帝令将郑克塽以下护送至北京,召见时抚慰嘉勉,逐一加封授衔。郑克塽封为汉军公,冯锡范、刘国轩封为汉军伯,刘国轩因劝谏郑氏接受招抚有功,特授天津总兵官之职。其余投诚大小文武官员,也都量才录用,有职有权。 鉴于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保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康熙帝根据施琅的奏请,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驻扎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8000,分作水陆8营。 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扩大建制为省。自后,台湾一直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直属中央领导,相沿至今。 (《人物》1998年第11期) (0210)《古代散文》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甲骨卜辞、 和《易经》中的卦、爻辞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 2(深于比兴、 ,是先秦散文的突出特点。 3(《 》长于描写外交辞令。 4(《国语》的突出特点是长于 。 5(“兼爱”、“非攻”是 思想的核心。 6(先秦诸子中, 善养“浩然之气”。 7(先秦诸子中, 提出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的观点。 8(荀子的《 》是我国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 9(《鵩鸟赋》是 的骚体赋。 10(枚乘的《 》标志着散体赋的正式形成。 11(“破釜沉舟”出自《 》。 12(对偶、辞藻、用典和声律是 的主要特征。 13( 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提出的著名观点。 14(“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是 15(《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 。 16(嵇康的代表作是《 》。 17(西晋作家中, “善为哀诔之文”。 18(《归去来兮辞》可以说是 辞仕归隐的宣言书。 19(《别赋》、《恨赋》的作者是 。 20(孔稚圭的《 》以山灵的口吻,讽刺了“身居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 假隐士。 21(唐代古文运动发生在 时期,是一次提倡散文、 的文体改革运动。 22(苏轼称 “文起八代之衰”。 的论说文。 23(《论佛骨表》是 24(由于唐代 的大量创作,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25(鲁迅称晚唐 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26( 在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 27(欧阳修的《 》用21个“也”字置于句尾,既增加了文章 的抒情气氛,又增强了文章的咏叹情调。 28(既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是 散文的风格。 29(“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是 的主张。 30( 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 8 31(清代骈文中兴,成就最显著的作家是 。 32( 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33( 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并首倡“义法”说。 二、解释题 1、春秋笔法 2、古文运动 3、气盛言宜 4、四六文 5、冨吴体 6、燕许大手笔 7、简而有法 8、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9、“童心”说 10、义法 三、简答题 1、《春秋》记事的特点。 2、《战国策》的语言特色。 3、《冯谖客孟尝君》是怎样刻画冯谖形象的, 4、《论语?侍坐》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5、《孟子》的论辩艺术。 6、《墨子》散文的主要特点。 7、《荀子》一书的比喻有何特点, 8、贾谊、晁错散文比较。 9、建安时期散文的特点。 10、简述南北朝的文风。 11、陆贽骈文的突出特点。 12、古文运动兴起的原因。 13、中唐、北宋古文运动的异同。 14、“唐宋八大家”称谓的由来。 15、王安石散文的主要特点。 16、苏辙的“养气”说。 17、苏轼提倡的“辞达”。 18、归有光散文的特色。 四、论述题 1、先秦散文的总体特征。 2、《左传》的艺术特点。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4、《庄子》的艺术成就。 5、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6、唐代古文运动的成就。 7、韩愈的古文理论。 8、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特点。 9、韩愈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9 10、柳宗元对散文发展的贡献。 11、欧阳修散文的风格特色。 12、曾巩散文的特点。 13、苏轼的古文主张。 14、苏轼散文的风格特色。 15、晚明小品文的特点。 (0210)《古代散文》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填空题 1、铜器铭文 2、深于取象 3、《左传》 4、记言 5、墨子 6、孟子 7、庄子 8、《赋篇》 9、贾谊 10、《七发》 11、《史记?项羽本纪》 12、骈文 13、曹操 14、曹丕 15、阮籍 16、《与山巨源绝交书》 17、潘岳 18、陶渊明 19、江淹 20、《北山移文》 21、贞元、元和 反对骈文 22、韩愈 23、韩愈 24、柳宗元 25、小品文 26、欧阳修 27、《醉翁亭记》 28、欧阳修 29、苏轼 、茅坤 31、汪中 32、张岱 33、方苞 30 二、解释题 1、春秋笔法:相传孔子编纂《春秋》时,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这种以一字为褒贬,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含蓄谨严而带有倾向性的文字,人们就称为“春称笔法”。 2、古文运动:指发生在中唐贞元、元和时期和北宋时期,由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领导的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斗争运动,是一次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改革运动。 3、气盛言宜:韩愈继承孟子、曹丕的文气说,把文气和语言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水和浮物的关系:“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韩愈认为气指作家思想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勤学若练、提高艺术水平两方面。韩愈明确指出作家思想道德和学识的好坏,一定要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强调作家必须提高道德和学识修养,文章才能气势充沛。 4、四六文:骈文讲究对偶、辞藻、用典、声律,句式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又因李商隐把他的骈文集取名为《樊南四六》,故骈文又称四六文。宋代的骈文叫宋四六。 5、冨吴体:初唐武则天时期,富嘉谟与吴少微,二人友善,好尚相同,文风相似,在当时作者中,自为一体,被称为富吴体,特点是力矫徐庾余风,以经典为本,崇尚典雅。 6、燕许大手笔:开元年间,张说、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张说在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苏颋在武则天时袭封许国公,玄宗时为宰相。朝廷的重要文件大多出于他二人之手,如为天子起草的制、敕,也有代群臣起草的表、状,所谓“大手笔”者,即指这类文字。 7、简而有法:欧阳修提出了“简而有法”的主张。“简”是指对题材的取舍剪裁,要意深言简,有高 10 度的概括力;“法”是指艺术技巧,要写得生动形象,于含蓄中寓有褒贬。 8、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所谓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指作家要无拘无束,自由抒写,又要波澜横生,千姿百态。文理要出于自然,姿态要千变万化。 9、“童心”说:李贽认为:“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李贽所谓“童心”、“真心”,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赤子之心和真情实感。李贽大声疾呼,强调“童心”之真,痛斥当时文坛之假,表明他主张发扬个性,抒写真情实感。 10、义法:方苞的古文主张。“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又书货殖传后》)就是说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若结合方苞其他论述作总体的归纳,则“义”主要指文章的意旨、论断与褒贬,“法”主要指文章的布局、章法与文辞。 三、简答题 1、?文辞简略,叙事简若大纲,往往一二短句便记一事,有点类似今天的标题新闻;?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简而有法”,用语严谨精确,一字不苟。 2、语言铺张扬厉,辩丽恣肆。《战国策》主要记载纵横捭阖的策士之辞,这些说辞铺张扬厉、辩丽横肆,主要表现为极力铺陈排比,夸张渲染,在散体中包容着大量的骈辞俪句,具有辩丽恣肆,纵横驰骋的特点。 3、《战国策》刻画冯谖形象,欲扬先抑,层层深入,愈转愈奇;还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恶之”,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 4、孔子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子路的直爽鲁莽;冉有、公西华的谦逊谨慎;曾皙的淡泊洒脱;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孟子》文章的突出特点是讲究论辩艺术。他特别注意论辩方法,讲究论辩技巧。善设机巧,引人入彀。 6、《墨子》散文最大的特点是讲究逻辑。另一特点是崇尚质朴,不重文采。 7、《荀子》中的比喻极富特色,常用一连串的比喻,层见叠出。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类似的取譬设喻,几占 全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安全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监理工作情况 之半。 8、贾谊和晁错都主张重农抑商、削弱诸侯势力、抗击匈奴侵扰,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但贾谊颇有迂阔之论,不如晁错之文具体切实,极少空疏之谈。贾谊之文富于文采,有战国纵横之风;晁错之文气势恢宏,明快畅达,论析透辟,冷峻严谨,颇有先秦法家之风。 9、建安时期的散文,突破了传统礼教规范的束缚,扫荡了经学牵强附会烦琐求证的作风,形成了清峻、通脱、骋词、华靡的文风。 10、南北朝时期,文风趋向靡丽,语言更尚骈偶,散文逐渐被骈文取代。特别是南朝,贵绮丽,尚辞采,重骈俪,文坛是骈文的天下;北朝的文章尽管也注重骈偶,而文风却不同,贵质朴,尚征实,求朴野,散体的成就超过南朝。 11、中唐时期,最富盛名的骈文家是陆贽。他的骈体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不用典,不征事,不用华丽 11 的辞藻,完全以自己浅近朴素的语言写出。 12、古文运动的兴起是政治改革的需要,也是文体改革的需要。 13、北宋古文运动和唐代古文运动在提倡古文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之处:第一是北宋古文运动是和诗歌革新运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第二是唐代古文运动在改革文风方面,主要是反对浮艳纤弱的文风,北宋古文运动除了要求革除浮艳纤弱的文风外,还要反对艰涩怪僻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缺陷。 14、最初将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成集刊行的,是明初朱右(一作佑)的《八先生文集》,可惜此书已不传,无法知道他把这八个作家的作品编选成集的初衷。后来唐顺之又有《文编》一书,选录唐宋散文作品,除韩、柳、欧、王、三苏和曾八人以外,它无所取。嘉靖时古文家茅坤在此基础上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一名,即由此而来。 15、王安石的散文,政治思想性和学术性较强,行文简洁,笔力劲健,文风刚健峭拔。 16、苏辙论文提倡“养气”说。他继承孟子的“养气”和韩愈的“气盛言宜”的主张,强调养气对文章的重要作用。苏辙所说的“气”,指作者的思想修养、精神状态,表现在作品里就是气势。“气”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靠后天培养的。养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内心修养,二是增加阅历和见识。 17、苏轼强调“辞达”。要使物既“形于心”又“形于手”,作者必须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所以苏轼特别重视“辞达”,要求辞要达意、言能尽意。他在《与王庠书》中说:“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答谢民师书》也说:“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认为作家要对事物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意之所至,笔亦随之,把客观事物和人们的微妙心灵准确地、恰如其分地用言辞表达出来。 18、归有光的散文,从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上看,大多记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并无惊人的事件、曲折的过程,但由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于细微毫末处寄寓情意,给人的印象就异常深刻。从艺术上看,他善于即事抒情,用朴素简练的文笔剪辑刻划一些日常生活的断片,以寄托情感和理想,纡徐平淡,娓娓而谈,如叙家常,亲切动人,正所谓“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四、论述题 1、先秦散文,特别是战国文章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浓厚的政治色彩;其次,发愤著书;再次,文史哲三位一体;最后,“深于比兴”,“深于取象”。 2、?长于叙事;?长于描写战争;?长于描写外交辞令。 3、?塑造了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语言铺张扬厉,辩丽恣肆;?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鲜明惊醒而富有启发性。 4、?庄子是一个哲学家,同时又富于诗人气质,因而他常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形象怪谲;?《庄子》散文词汇丰富,而又运用自如,善于对事物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 5、首先,在遭遇不平而发愤著书,通过著作鸣不平于天下后世这一点上,司马迁和放逐之后“乃赋《离骚》”的屈原是十分相似的;其次,《史记》能够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的具体描绘,栩栩如生地再现出人物的鲜明形象和性格特征。这种具有个性化色彩的人物描写,是《史记》的人物传记富于文学特征的又一个原因;再次,《史记》在描写历史人物时,寄寓著作者的褒贬和鲜明的爱憎感情。 12 6、在政治思想方面,排斥了佛老,加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文学方面,对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进行了革新,确立了一种切合实际,便于表情达意的新散文,缩小了骈文的应用范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性散文,并由此促进了其它文学形式如传奇、变文的发展;在影响方面,对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明代的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清代桐城派的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文以载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陈言务去、词必己出;不专一能、怪怪奇奇。 8、最大的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一些轶事。前者之议论为后者叙事之“纲领”,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其次是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突生动,光彩照人。再次,本文气势充沛,激情饱满,无论叙事抒情,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均极为浓厚,饱含其对英雄的信任与景仰。 9、韩愈领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提出了一整套古文理论主张,解决了以前散文家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韩愈为中唐古文运动组织了一支人数众多的队伍,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古文作家,使中唐的古文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韩愈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有意识地以散体取代骈体,给统治文坛数百年的骈文以致命的打击,为恢复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作出了贡献。 韩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形成一种规范性的文体,具有雄健奔放、波澜壮阔的风格特征,对扫荡六朝以来的柔靡文风起了摧枯拉朽的作用。 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理论和典范作品,以至他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集前人之大成,而又给予后世巨大的影响。 10、?柳宗元同韩愈一起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提倡古文,打垮了骈文的统治地位,使散文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柳宗元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各体散文都有很大的成就。柳宗元的传记文,大量为平凡百姓立传,突破了史传传统,具有重大意义;柳宗元大量创作寓言,第一次把寓言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富有文学意味和斗争性的文体,使它彻底摆脱了对其他文体的依附地位;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成就最大,代表了我国古代山水文学的最高成就。 11、欧阳修散文总的风格特色是既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即使在强烈抒情时亦如此。平易自然是宋代散文的共性,委婉曲折则是欧阳修散文的个性。所以欧阳修散文别具一种回旋跌宕的韵味,形成了感慨唱叹、委婉曲折,从容自得的所谓“六一风神”。 12、曾巩擅长为古书作序,如《〈战国策〉目录序》、《<列女传>目录序》等;曾巩的散文善于叙事,长于说理而短于抒情;曾巩赞成欧阳修“简而有法”的主张,注重语言的言简意深、概括凝练,形成了曾文典雅洁净的语言特色;曾巩的文风柔婉纡徐、平和庄重。 13、在文道观上,苏轼坚持文道统一,但他更重文,重视文章的文学性;在语言上,苏轼强调“辞达”。要使物既“形于心”又“形于手”,作者必须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所以苏轼特别重视“辞达”,要求辞要达意、言能尽意;在文章风格上,苏轼崇尚自然,反对雕琢。 14、苏轼的散文具有雄健奔放、挥洒自如的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的论说文,引证史实,指斥时弊,写得明晰透辟,气势磅礴,雄辩滔滔。其他文章写得自由随便,自然流畅,随手拈来,信笔挥洒,言简意明,饶多意趣。真 13 所谓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15、晚明小品文不是代圣人立言,不是宣传传统意识的“平正”的大块文章,也不是应世干禄而苦用心机的大著作,与“高文典册”、“肉食大言”的庙堂文学不同。而是不讲“性理”,不受形式拘束,以性灵为主要选择,不肯言他人之所言,而言其所不敢言,运用自然清新甚至口头语言,抒写自我感受之作。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蚊蚋之微,无所不写;游山玩水,吟风弄月;说理言情,往来小简,信手拈来,有则多写便长,无则少写便短,随心所欲,自由活泼,隽永有味,富于个性色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和《易经》中的卦、爻辞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 2.《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史,也是中国第一部已成篇章、初步成型的古代散文集。 3.《左传》是采用鲁国历史纪年而传周、晋、宋、齐、楚、郑等国之事的著作。 4. 辛弃疾的散文主要是奏议,尤其是《十论》、《九议》最有名。 5.秦朝有成就的散文家惟李斯一人,而且体现他的散文成就的是他的说理文《谏逐客书》。 6.西汉后期的散文,首先值得重视的是桓宽的《盐铁论》。 7.最能代表陈子昂复古革新理论的是他的《修竹篇序》。 8.柳宗元的散文成就是多方面的,比如山水游记、寓言小品、文学传记等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在 写法上也独具特色。 9.《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在秦国为相时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 10.“韩柳欧苏”为唐宋散文宗匠,其中苏轼后出,但成就更为突出。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春秋至战国初的思想学术界,大体是儒家、道家、墨家的天下。下列那部著作不是这三大学派 的代表著作( )。 A.《论语》 B.《老子》 C.《墨子》 D.《战国策》 2.( )标志着论说文已经摆脱语录体形式,开始进入专题性论说文阶段。 A.《论语》 B.《老子》 C.《墨子》 D.《庄子》 3.中国古代散文的振兴并再次形成高潮是在( )。 A.汉代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清朝 4.( )是我国的第一部断代史,史学价值很高,对后代正史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A.《艺文志》 B.《文心雕龙》 C.《汉书》 D.《史记》 5.被鲁迅先生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 A.陆机 B.潘岳 C.曹操 D.陶渊明 6.下列作品中不能代表北朝散文的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 A.郦道元的《水经注》 B.杨之《洛阳伽蓝记》 C.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D.阮籍的《大人先生传》 7.传统散文发展和繁荣的辉煌时期是( ) A.先秦 B.唐宋 C.魏晋南北朝 D.元明清 14 8.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是( ) A.张说 B.陈子昂 C.梁肃 D.韩愈 9.( )既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体通史,史学价值很高,又是一部具有较大天文学价值的著作。 A.《文心雕龙》 B.《汉书》 C.《史记》 D.《资治通鉴》 10.笔记散文的兴盛在( )。 A.明清 B.南宋 C.先秦 D.隋唐 11.被称作明一代“绝代的散文家”的是( )。 A.张岱 B.徐霞客 C.刘侗 D.王思任 12.清初散文在思想内容上共同的特色是主张( )。 A.文以载道 B.经世致用 C.知人论世 D. 传道明心 13.下列不属于“桐城派”作家是( )。 A.方苞 B.姚鼐 C.刘大櫆 D.戴名世 14.中国散文史上第一个山水游记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是( )。 A.韩愈 B.柳宗元 C.王维 D.刘禹锡 15.史传散文,是在 ( )流传之后产生并发展成型的。 A.《左传》 B.《春秋》 C.《战国策》 D.《论语》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唐宋八大家 2、《战国策》 3、老庄 4、正始散文 15 5、古文运动 三、简答题 (每题5分,共15分) 1、从散文发展和成型的视角谈谈《尚书》的几个特征。 2、简述韩愈的古文理论。 3、简述王安石记叙散文的主要特色。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 论述柳宗元对散文发展的贡献。 16 2、《史记》作为形象的历史,人物的画廊,为后代散文家和散文创作所借鉴的方面表现在那些方面,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和《易经》中的卦、爻辞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 2.《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史,也是中国第一部已成篇章、初步成型的古代散文集。 3.《左传》是采用鲁国历史纪年而传周、晋、宋、齐、楚、郑等国之事的著作。 4. 辛弃疾的散文主要是奏议,尤其是《十论》、《九议》最有名。 5.秦朝有成就的散文家惟李斯一人,而且体现他的散文成就的是他的说理文《谏逐客书》。 6.西汉后期的散文,首先值得重视的是桓宽的《盐铁论》。 7.最能代表陈子昂复古革新理论的是他的《修竹篇序》。 8.柳宗元的散文成就是多方面的,比如山水游记、寓言小品、文学传记等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在 写法上也独具特色。 9.《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在秦国为相时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 10.“韩柳欧苏”为唐宋散文宗匠,其中苏轼后出,但成就更为突出。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D 2B 3A 4C 5C 6B 7B 8B 9D 10B 11A 12B 13D 14B 15B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2、《战国策》: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3、老庄: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4、正始散文:谈玄的论文大量出现,善谈名理成为一大内容。另一内容即是针对司马氏黑暗政治恐怖和虚伪提倡名教进行讽刺和抨击的文章,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就是其代表。两篇文章的艺术异同:前者直言指斥,言辞激烈而掷地有声,酣畅淋漓,辞采瑰奇,骈散相间,譬喻警拔,具有震撼人心;后者反言讥讽,嬉笑怒骂尽揶揄之能事。嵇、阮的散文,既继承建安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的特点,又有鲜明独特的现实内容,是散文在重艺术特质方向上发展的重要一环。 5、古文运动:指发生在中唐贞元、元和时期和北宋时期,由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领导的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斗争运动,是一次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改革运动。 三、简答题 (每题5分,共15分) 1、 从散文发展和成型的视角谈谈《尚书》的几个特征。 第一,《尚书》与甲骨文、铜器铭文、卦爻辞比较,不再是语句或语段形式,而是成篇的文章。 17 第二,《尚书》标志着中国政论性散文文体的滥觞。 第三,《尚书》是记言的。 2、简述韩愈的古文理论。 文以载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学古创新。 3、简述王安石记叙散文的主要特色。 第一, 记叙中多发议论,即使游记、抒情之作,也偏于议论,而且往往以议论见长; 第二, 记叙中的议论,也不同于前人和同辈作家,多即事言理,他往往以政治家的眼光,从事件中 抽译出更高一层的这里或发表其独特的见解。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论述柳宗元对散文发展的贡献。 ?柳宗元同韩愈一起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提倡古文,打垮了骈文的统治地位,使散文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柳宗元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各体散文都有很大的成就。柳宗元的传记文,大量为平凡百姓立传,突破了史传传统,具有重大意义;柳宗元大量创作寓言,第一次把寓言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富有文学意味和斗争性的文体,使它彻底摆脱了对其他文体的依附地位;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成就最大,代表了我国古代山水文学的最高成就。 2、《史记》作为形象的历史,人物的画廊,为后代散文家和散文创作所借鉴的方面表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史记》写人物在选材和构思上能抓住主要事件,突出人物性格; 第二,《史记》刻画人物性格多用“互现法”; 第三,《史记》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刻画; 第四,《史记》写人,不但写大事,突出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还常常写些小事,写些显示人物性格 的典型细节; 第五,《史记》人物写得形象生动,与语言运用的突出成就关系甚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司马迁称《左传》是左丘明所作,故《左传》又称 。 2.范仲淹的 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3.秦朝有成就的散文家惟李斯一人,而且体现他的散文成就的是他的说理文 。 4.贾谊的 是西汉政论文的典范作品,也可以说是后世专题性政论的始祖。 5.《汉书》、《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 。 6.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是 。 7.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化宗,诗、词创作和学术撰著都有杰出成就,而散文创作的成就尤其突出, 今存散文有五百余篇 、 、 、 、 、 以及 ,各体皆工。 18 8.鲁迅称晚唐 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9.辛弃疾的散文主要是奏议,尤其是 、 最有名。 10.顾炎武学问渊博,有 之誉,诗和散文均有成就。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战国中叶分别代表儒家、道家的学术性的散文名作是( ) A.《论语》和《老子》 B.《春秋》和《战国策》 C.《墨子》和《左传》 D.《孟子》和《庄子》 2. 笔记散文的兴盛在( )。 A.明清 B.南宋 C.先秦 D.隋唐 3.中国古代散文的振兴并再次形成高潮是在( )。 A.汉代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清朝 4.( )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也是一部拔出流俗的散文名著。 A.《汉书》 B.《史记》 C.《论衡》 D.《文心雕龙》 5.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是( ) A.张说 B.陈子昂 C.梁肃 D.韩愈 6.( )既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体通史,史学价值很高,又是一部具有较大天文学价值的著作。 A.《文心雕龙》 B.《汉书》 C.《史记》 D.《资治通鉴》 7.苏洵的( )是为人传诵的言兵的名作。 A.《木假山记》 B.《六国论》 C.《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D.《名二子说》 8.《前赤壁赋》的作者是( )。 A.苏洵 B.苏轼 C.黄庭坚 D.陈师道 9.( )是古代散文集大成的时代,也是突破传统,面对世界,孕育新体散文,向现代散文过度 的变革时代。 A.先秦 B.明代 C.清代 D.唐代 10.《项脊轩志》的作者是( )。 A.王慎中 B.宋濂 C.归有光 D.王世贞 11(称得上是一篇“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典型之作的是( )。 A.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 B.李纲的《上高宗十议札》 C.岳飞的《南京上高宗书》 D.陈东的《上高宗第一书》 12.被鲁迅先生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 A.陆机 B.潘岳 C.曹操 D.陶渊明 13.下列不属于“桐城派”作家是( )。 A.方苞 B.姚鼐 C.刘大櫆 D.戴名世 14.中国散文史上第一个山水游记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是( )。 A.韩愈 B.柳宗元 C.王维 D.刘禹锡 15.史传散文,是在 ( )流传之后产生并发展成型的。 A.《左传》 B.《春秋》 C.《战国策》 D.《论语》 19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竹林七贤 2、 古文运动 3、 初唐四杰 4、骈文 5、《春秋》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庄子》散文的成就。 2.简述建安时期散文的特点。 20 3.简述《战国策》中的说辞的特点。 五、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论述韩愈散文的成就 2、从散文的视角,简要评述《左传》的艺术特点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左氏春秋》2、《岳阳楼记》3、《谏逐客书》4、《过秦论》5、《四史》6、《永州八记》 7、政论、史论、书序、记游、墓志、杂文小品 8、小品文9、《十论》、《九议》10、“清学开山”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D 2B 3A 4B 5B 6D 7B 8B 9C 10C 11C 12C 13D 14B 15B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竹林七贤: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 2、古文运动:指发生在中唐贞元、元和时期和北宋时期,由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领导的一次提 21 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斗争运动,是一次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改革运动。 3、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出现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4、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南朝骈文的成熟发展过程: 刘宋时期可视为其正式形成的时期,此时四特征已具,优秀作者为颜延之、鲍照等;齐梁以后,是骈文的成熟期;此时声律说已发明,骈文更是进入了讲究的阶段, 几乎所有文人都能写骈文。至徐陵、瘐信,达到高峰。此时属对更工,几乎全偶,体式精美,尤其瘐信入北后的《哀江南赋序》,体美情深。 5、《春秋》:指史官修的鲁国史,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将历史道德化的编年体史书。 三、简答题 1.简述《庄子》散文的成就。 大量运用神话和童话式的寓言;第二,浪漫奇特的想象;第三,新鲜贴切的比喻。 2.简述建安时期散文的特点。 建安时期的散文,突破了传统礼教规范的束缚,扫荡了经学牵强附会烦琐求证的作风,形成了清峻通脱的文风。 3.简述《战国策》中的说辞的特点。 一是寓言说理;二是创造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以阐发道理;三是揣摩心理活动,以情动人;四是长于铺陈,排比 声韵,语言气势宏阔。 四、论述题 论述韩愈散文的成就 1. 一、最突出的是气势凌厉; 二、韩愈散文的成就还在于创作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三、韩愈散文的又一巨大成就是突破传统文体模式,敢于创新; 四、韩愈散文的巨大成就也体现在他融注古今,推陈出新,创造了极富个性的许多辞汇和新成语,大 大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2.从散文的视角,简要评述《左传》的艺术特点。 第一,《左传》的第一个突出特色是善于叙事,即善于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选取素材,精心剪裁和安排,真实生动地展示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具有情趣; 第二,《左传》的第二个特色就是善于写人。 22
本文档为【[精编]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119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6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1-15
浏览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