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都的秋教案

古都的秋教案

举报
开通vip

古都的秋教案古都的秋教案 精品文档 古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设想: 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

古都的秋教案
古都的秋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精品文档 古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设想: 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 1 / 28 精品文档 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导入新课2: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 导入新课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导入新课4: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 2 / 28 精品文档 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释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及作者简介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三、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提问: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 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3 / 28 精品文档 提问:2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 ?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提问3、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点拨: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 “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这就点名了“时椙闂景”三者的关系,感时生情 ? 以情驭景 ? 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提问4、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提问5、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这时的枣是 4 / 28 精品文档 “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提问6、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提问7、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提问8、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 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提问9、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 5 / 28 精品文档 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提问10、大家这堂课心情怎样, 学生答: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 点拨:就要这个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你才真的读进去了,品尝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须走出这种感觉,因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是那个特定时 代的写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国早已进入改革振兴时期,崭新的时代,激发我们的当是壮志豪情。 提问11、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分析: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 6 / 28 精品文档 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提问12、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分析: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秋花——色 秋槐——形秋蝉——声 秋雨——味 秋果——实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提问13、课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怎样前后呼应, 2(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 7 / 28 精品文档 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4(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分析思路结构。 ?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有彩色是指红、黄、蓝、绿等带有彩色的色彩。无彩色是指白、灰、黑等不带彩色的色彩。 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 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8 / 28 精品文档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3、培养“形散神聚”的写作能力。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 过程和方法: 1、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三、情感与态度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9 / 28 精品文档 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指导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 ? 要求 ? 1、脱稿2、自然流畅3、声音洪亮4、感情饱满 第二环节 教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可以说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但人们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和导学案的第二页。 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 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创作目的和感情基调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故都秋的特点是: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文章主体部分3—12段的内容。仔细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到底有多美 板书:清、静、悲凉。 品秋味 第三环节 ? 时间:5-10分钟。 10 / 28 精品文档 ? 内容:完成《导学案》 “探究案”部分。 ? 要求:1、独立完成导学案“探究案”部分。 ?、注意标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准 ? 备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时提出自 ? 己的问题。 第四环节 ? 时间:5-10分钟。 ? 内容:探究《导学案》第二课时合作探究部分。 ?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合作。 ?、积极参与,高效讨论, ? 整理答案,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心得。 ?、书面展示要在规定区域书写规范认 ? 真,突出重点。 ?、非展示同学,讨论完毕,根据讨论 ? 结果,补充整理笔记。 第六环节 ? 要求: ? 1、要声音洪亮,自然大方,面向全体同学。 ?、思路要清晰,点评抓重点,注意与同学互动。 ?、其它小组对展示点评的的内容,可以进行补充和扩展。 ? 立体任务: 11 / 28 精品文档 ? 未点评的同学注意倾听,认真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积极思考,勇于质疑。 做积极的参与者,不做被动的听课者。 探究案内容 1( 根据“清、静、悲凉”的特点,课文逐一描绘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问:课文是通过哪几种景象的描写来表现“故都的秋”的这一特点的, 景物有:秋晨里碧绿的天色、驯鸽、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的落蕊,残鸣的秋蝉,秋雨,都市闲人,秋枣等。 根据“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且平凡的景物,如第三段第四行开始的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蓝色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第四段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第五段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第六至十段段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感叹秋凉的“都市闲人”,第11段北方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 教师明确:由4组的答案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是描写了五幅秋景图:秋院静扫、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雨、秋果奇景。 板书: 12 / 28 精品文档 2、作者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可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这些景物,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你来写,你会这样安排吗,请大家相互讨论交流。 明确: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 月、潭柘寺的钟声。 原因:?本文重点谈的是秋味,牵牛花、槐蕊、秋雨、秋雨、秋枣更具有代表性;?上述名胜是众所周知的,想让在平凡的的大家都了解的事物写出不平凡的味道;?作者以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东西都能体现秋的魅力,更不用说那些大家众所周知的地方了。?作者从身边事物写对秋的感觉,更引起共鸣;?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如果写那些地方,就与作者写本文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不吻合, 教师:所以作者对于这些不吻合的地方,只是点到为止,虽然这些地方让作者神往,也只是一点而过。 教师明确:作者不写这些风景区,单写院落街巷的秋景,是与作者的心绪、思想以及对北国之秋的认识紧密相关的。首先,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北国之秋的 “清”“静”“悲凉”,有人云集的风景区是难以表现的; 13 / 28 精品文档 其次,要真正表现故都之秋,离开了普遍存在的景象,专门描写风景区,会失去“故都之秋”的代表性;最后,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中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挖掘出来,往往更能深切感人,使人能更深刻地体味到故都的秋“味”。 这就是围绕中心选材。 3、在对这些自然风物中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明确:第3段写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 叭似的牵牛花”“一椽破屋”“破壁腰”“牵牛花的蓝朵” “秋草” 第4段“秋槐图”中, “落蕊”“铺得满地”,“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第5段写秋蝉----“衰弱”、“残声”。 第6-11段写秋雨----“灰沉沉的天”、“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息列索落”慨叹着天凉了的话。 第11段写秋果----“淡绿微黄” 第3段写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 14 / 28 精品文档 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牵牛花的蓝朵”给人 宁静、淡雅的感觉写出了“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 叭似的牵牛花”。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腰”,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第4段“秋槐图”中,“早晨起来”,看见“落蕊”“铺得满地”,“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体现了“清”“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体现了“静”;;“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第5段写秋蝉----“衰弱”、“残声”。 第6-11段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慨叹着天凉了的话。 我认为6-11段灰沉沉的天,雨伞天晴,太阳又露出脸来了,青布单衣或夹袄,哪怕是烟管,都能表现清,“息列索落”下雨声,都市闲人的感慨都能体现静。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教师明确: 15 / 28 精品文档 青天 蓝朵 秋草 落蕊 树影 灰土 灰沉沉的天 青布枣树 一问: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二问: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三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有鸽声、蝉声、雨声、人声。 四问: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表,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五问: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16 / 28 精品文档 明确:孤独、寂寞、痛苦。 六问: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七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 教师:看来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喜欢清静,而“悲凉”更多的是郁达夫的主观感受,是郁达夫独有的,换一个人则未必有此感受。 “清”体现在色调上 “静”体现在声音上,“悲凉”体现在每一个景物之中 板书:秋色、秋声 4.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在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作用: 17 / 28 精品文档 这一段采用议论,作者想告诉我们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好”的?中国的秋天是“好”的?江南的秋天也是“好”的?故都的秋天“特别”“好”~正因为它“特别”“好”,所以就值得“颂赞”~进一步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 教师明确: 这段属于议论,写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指出“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写景之外再添议论,第一,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 ”题旨暗合;第二,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第三,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探究点二:精句赏析 提示:在下面的两段文字里,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做一些圈点勾画、评议赏析。 设题意图:品味文中精妙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8 / 28 精品文档 和语言创造才华。可以不受“研讨与练习”的局限,鼓励学生品味更多的有意味的语言。 5.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5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写“清天下驯鸽的飞声”,有声,写“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有色, 通过动作如“细数”“静对”,写出了作者的心态那份静、,透露出清净,闲暇。总起来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细致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师:说的非常好~真是一个说有声有色,一个说有动有静,但作者的心态只有悠闲和惬意吗,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 生:“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19 / 28 精品文档 师:是的。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作者细数日光,静对牵牛,清静闲暇中隐隐透出作者内心的落寞悲凉。 6.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6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写出了清,?“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就更静了;?作者用“一点点”和连用两个“极”字来描写那种微细和柔软的触觉,细腻形象,我想除了环境静之外,还有心境的宁静。 教师:这里寂静无人,作者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第七环节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 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 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教师:记叙秋景时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可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偶然的,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 20 / 28 精品文档 了“清、静、悲凉”这一共同的特点,来表达情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这就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 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 的落寞。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21 / 28 精品文档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下列诗词名句,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沧海》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曹操《观——杜甫《登高》 ——刘禹锡《秋词》 ——杜枚《山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2、谈话:以上诗句有的悲秋,有的颂秋,“自古文 22 / 28 精品文档 人多悲秋”,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 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二、欣赏视频朗诵,感知课文内容 1、欣赏视频朗诵。 2、思考: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清、静、悲凉 提示: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奇景 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 特点。 三、赏析景物描写,把握文章的神 1、欣赏第一幅画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 学生交流后屏幕示例: 23 / 28 精品文档 碧绿的天底下,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偶尔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声。 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 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教师小结: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是清闲淡泊的,作者的审美情趣是高雅恬淡的。通过对本段的赏析,我们也明确了写景散文要通过文字展开联想进入意境,把握景与情的内在联系。 2、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秋。 小组讨论 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交流汇报 示例: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24 / 28 精品文档 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 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由诗兴大发,我们一起来做诗: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在小院的每一朵牵牛花上, 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在都市闲人的互答声中。 ?? 教师小结: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的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出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 25 / 28 精品文档 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深沉的苦闷、忧思和落寞之情。 3、合作探究: 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请阅读12自然段寻找答案。 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多媒体显示相关资料: 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再加上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秋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因此文章取材很自然地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虽说是令作者向往的帝都胜景,但游人云集,不够清静悲凉,不如民居家院,街头巷尾的秋味更足,更适合作者心境。这就是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散文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又要注意体会作者 26 / 28 精品文档 的情感,而对情感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本人的气质。 《诗经?蟋蟀》中,秋肇凉气,蟋蟀鸣床;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苏轼《赤壁赋》中,秋风徐来,水波不兴;欧阳修《秋声赋》中,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与中国的文人墨客,乃至政治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在中国是一种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十二自然段中作者说明了自己赏秋、悲秋的文化渊源,曲折表达了内心的苦闷或对现实的不满,也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为文章人物增添了历史人文的“厚重”感。 4、自主探究 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在开头结尾都写南国之秋, 对比烘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四、总结全文 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明确: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恋,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五、本课小结 品味了郁达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 27 / 28 精品文档 凉,感悟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感情。 了解了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严谨的结构。 学习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观色彩。?结合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气质,体验作者情感。 六、作业布置 1、将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阅读。 2、搜集整理关于秋的名句及古今诗文,并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秋的感悟。 28 / 28
本文档为【古都的秋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1-19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