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举报
开通vip

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第一节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与趋势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文化需求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具有低消耗、高产出特点,其渗透性强,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

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第一节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与趋势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文化需求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具有低消耗、高产出特点,其渗透性强,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目前全球的文化产业每天都在创造约220亿美元产值,并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递增。早在2002年美国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25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2%,超过汽车、农业和航天业等产业,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是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日 在这一背景和趋势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增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和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将从GDP的竞争演变为以文化与创造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竞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并以此为龙头,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与趋势 与国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积极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力推动下,文化产业已经从探索、起步、培育初级阶段步入快速发展新时期。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尤其是从2000年以来,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呈现出整体快速发展态势。 一、文化产业增长态势迅猛,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2004—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增长10%,快于同期GDP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数的比重约为2.5%,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图1-1)。 2009年,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北京市早在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就超过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仅次于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位居第二。上海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大幅增长,并且对外文化贸易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获得57亿多顺差,仅文化服务贸易顺差就达到20亿元人民币。在深圳,文化产业已成为深圳继高新技术、金融和物流产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约7%。图1-2为我国部分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文化服务比重逐步上升 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分别实现增加值2512亿元、2181亿元和2664亿元。其中,外围层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0%,比2004年提高10个百分点;占文化产业营业收入23%,提高8个百分点;占文化产业资产34%,提高9个百分点;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4%,提高7个百分点。这说明,依托于网络技术的新兴文化业态和满足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休闲文化服务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图1-3)。 图1-3 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结构 从各省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增量提升的重要引擎。 三、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集群化发展模式形成共识 近年来,经营性文化单位数量明显增加,新兴文化服务业快速发展,大量骨干文化服务企业涌现。2008年,在文化服务企业中,资产和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分别有1582家和977家,比2004年增加587家和512家。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质性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出现新的特点。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态势,已组建的广播影视集团、演艺集团、出版集团、新华发行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涵盖行业门类多样,发展模式各有特点,逐渐形成复合型、关联式业态,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生态链,并呈现出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为核心的园区化、集团化发展模式。 四、民营资本大量涌入,市场活力日渐增强 民营资本在我国文化产业生产力要素中逐渐成为主要角色,对文化产业发展体量和速度具有重要作用。大批民营企业、数百亿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日趋繁荣兴盛。目前在国家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就业人数占2/3。2008年,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之比为47.5:52.5,与2004年的51:49相比,非公有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其中个人资本上升最多,比2004年的25.1%提高6.5个百分点。与2004年相比,2008年私营单位数量增加13万家,增长78%;从业人员增加140万人,增长54%;主营业务收入增加5442亿元,增长144%。 2009年,备受瞩目的华谊兄弟在创业板成功上市融资,开创了民营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新局面。此后,奥飞动漫和中青宝等企业相继成功上市,这些企业的 上市为民营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了经验,引起社会各类资本高度关注,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 第三节 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与趋势 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安徽省文化领域已逐步实现从事业形态向产业形态转变,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亮点,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活力。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和“文化产业大省”战略目标,把文化产业作为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列入“861”行动计划,并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以推进。“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文化产业创新模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多方面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引起多方广泛关注。 一、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增加值连年增长 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保持了快速增长良好势头。有统计数据显示, 2005—2009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保持30%以上平均增幅,远远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长速度,成为安徽省新的“领跑”产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宏观经济走低,安徽文化产业却逆势而上,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0亿元,首次超过同期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2.9%,较2004年提高1.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根据全省文化产业统计试点初步测算结果,2009年,安徽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64.1亿元,与2008年相比,名义增长18.9%,占同期GDP的3.62%,比2008年提高0.1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是近几年安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增长速度之快、运行质量之好,已经成为业内备受关注的“安徽现象”,安徽“文化大省”地位日益凸显。 2010年,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力争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此外安徽省还提出,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将形成较大规模,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成为全省支柱产业 二、基础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加 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89个,博物馆68个,文物业机构92个。公共图书馆房屋建筑面积达21.1万平方米,阅览室座位席数1.6万个,总藏书量1136.2万册(件)。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馆建设列入民生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全省共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20个,从业人员1456人。拥有艺术表演团体86个,艺术表演场馆79个。2009年,“中国农民歌会”、“中国李白诗歌节”、“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安徽省花鼓灯会”等各类大型文化艺术活动20余次在皖举办,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居民文化消费日趋旺盛。2009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504元。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587.5元,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5.7%。从图1-5可以看出,2002—2009年,安徽省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占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重呈总体不断上升态势,文化需求与消费日趋旺盛。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安徽城镇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居民的消 三、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进,龙头文化企业崭露头角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2006年起,安徽省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省内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和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截至2009年底,安徽全省已有187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与此同时,在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方面,安徽也迈出了重要步伐。中宣部2007年向全国推荐的文化体制改革案例中,安徽省有6例入选,与广东省并列全国第二;2008年入选数量增加至8例,再次位居全国前列。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安徽文化生产力空前提升,一批龙头文化企业迅速崭露头角。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两度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称号,双双入选2010年中国服务业500强。目前,皖新传媒——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 司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都已上市,使安徽省成为唯一在出版发行领域拥有2家上市公司的省份(全国出版发行领域仅有5家上市公司),标志着安徽省文化企业集团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报业集团 由原来单一党报发展成为拥有“十报三刊一网站”的综合性传媒集团,新安晚报、中安在线分别成为“中国十大晚报品牌”和“中国十大媒体网站品牌”。2009年,安徽卫视成为“中国十大广电品牌”,覆盖率居省级卫视第一。 四、重大文化项目不断增加,投资融资规模持续扩大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编制了一大批牵动性强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同时以重点公共文化项目为抓手,加强设施网络建设,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芜湖方特欢乐世界、铜陵江南文化园等8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建成和在建的文化产业园区共计46个,完成投资百亿元以上,入园企业达300多个。2009年,全省共有321个文化产业项目列入省“861”行动计划,总投资达1814.5亿元。2009年当年计划投资153.1亿元,分别较2008年增幅28%。 随着全省文化产业项目数量及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也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资金需求持续增加。为此,安徽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突破口,着力构建文化投融资体系。自2005年起,安徽省连续5年组织文化产业项目参加徽商大会,共协议引进资金137亿美元,签约项目326个,前4年签约落实率达51.6%。政府机构积极与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探索文化产业投融资新模式。省委宣传部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协议,获得5年200亿元授信,是全国宣传系统中第一家与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签署文化产业领域合作协议的单位。出版集团通过交通银行发行5年期10亿元企业债券,开创全国文化企业债券融资先河。 五、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猛,高新技术拓宽产业领域 以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水平,增强文化传播力,引领和扩大文化消费,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等新媒体新业态方兴未艾。安徽省积极利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促使其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对接,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拓展产业领域,催生新兴文化业态,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动漫等新兴产业。2009年,省广电局共审查发行电视动画片9部320集,超过前3年的总和;备案电视动画片27部,居全国第五。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成为我国第四代动漫主题公园新标志,2009年门票收入达1.47亿元。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深度开发电子报、数字报、手机报等新媒体业态,不断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安徽出版集团推出手机移动漫画、学习型漫画、在线教育等新媒体市场,抢滩3G时代市场空间。 第二章 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第一节 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优势 作为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蚌埠市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战略任务,在发挥交通便捷、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等先天优势的同时,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逐步将其建设成为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 的宜居城市。城市发展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地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显著 蚌埠位于淮水之滨,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是安徽向京津和宁沪开放的门户。蚌埠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交通便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通八达。蚌埠号称“火车拖来的城市”,自1912年正式开埠以来,已成为京沪铁路、淮海铁路(在建)、淮南铁路的交汇点。正在建设的京台(福)高铁将和京沪高铁在蚌埠交汇,新蚌埠站同时作为京沪、京台高铁重要车站,被铁道部确定为高铁8个一级车站之一。高速铁路将给蚌埠“拉来”一座“高铁新城”。 蚌埠公路网发达,多条国家级公路交汇于此,高标准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与国道、省道相联结。 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的蚌埠港是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新港年吞吐量达百余万吨,拥有数个千吨级泊位,可四季通航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等省市,还可以借助已开放港口通达海外。 现代化的交通区位优势为蚌埠市文化产业提供了发展必需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为蚌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 作为淮河流域历史文明中心,蚌埠是兵家要地,也是帝王之乡。蚌埠有“文化摇篮”之称,大禹文化、双墩文化等世界级、国家级文化资源集中在此,现代文化与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远古文化和谐共生。蚌埠山水相连,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众多,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表2-1)。 表2-1 蚌埠市主要文化旅游资源一览 (三)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公共设施不断完善 蚌埠市2009年GDP总值达到532.09亿元,比2008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占比重19.6%,第二产业占比重44.4%,第三产业占比重36.0%,基本实现了二三产业并举的发展格局。人均GDP已达到14802元,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购买能力显著提高。 伴随经济发展,蚌埠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围绕“建设淮派山水名城”目标,蚌埠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现已跻身全省文明城市行列。各项道路建设工程不断取得成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由单纯性注重功能向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景观优化转变。家乐福、沃尔玛、乐购、北京物美、世纪联华等知名商业连锁店抢滩登陆,淮河文化广场、蚌埠会展中心、蚌埠大剧院、蚌埠市图书馆、蚌埠图书城、广电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使蚌埠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有效地促进了城 市文化产业的繁荣,提升了蚌埠的城市文化品位。 二、劣势 尽管蚌埠市发展文化产业具备显著优势条件,但在文化产业结构、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规模、龙头企业带动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与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差距较大。 (一)文化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 近年来,蚌埠市逐年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但是与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十一五”以来,蚌埠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但由于受传统体制、观念束缚,仍然存在事业、产业不分,重意识形态、轻产业功能的现象,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蚌埠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整体配套规划和开发,资源整合不到位,导致文化旅游景点分散,精品线路开发不足,大旅游链尚未形成。当前,应通过有效规划实施及保障措施,将蚌埠市建设成为功能完善、文化凸现、商旅互动的皖东北旅游中心城市,以此推动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使之成为蚌埠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群欠缺 蚌埠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文化产业尚处于小、弱、散状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财税增长贡献有限。目前,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只有少数几家,没有形成产业核心带动力,联动能力差,跟不上产业发展变化要求。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但是由于政府规划相对滞后,项目投入和引导力度不足,资金瓶颈制约较大,企业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相对薄弱,文化产业功能高聚集度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尚待进一步发展。 (三)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新兴业态发展滞后 产业结构、产能结构、市场结构、人才结构仍然不够合理,文化资源未能有效挖掘利用。企业规模不大,产品附加值低。从事文化创意的企业不多,且很多企业停留在产品经营的粗放型阶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较少,科技研 发力量不足,文化企业技术水平低,导致文化产品质量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不足,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蚌埠文化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不足,未能有效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同时保留开发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很不充分,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濒临消亡。受文化产业规模和集约化程度限制,对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文化产品难以大量涌现,缺乏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后劲不足。 三、机遇 “十二五”是蚌埠发展的重要阶段,“中部崛起”、“皖北崛起”、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高铁时代”、产业升级等使蚌埠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承接和融入的机遇 国际及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速向中西部纵深腹地转移,有利于蚌埠发挥综合优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拓展,“高铁经济”加速到来,淮河水运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蚌埠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加快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圈。面临这样的机遇,蚌埠应以更具战略眼光的思考、更为开阔的胸襟和更为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大 手笔推进新一轮建设发展,奋力打造引领时代的产业,建设气韵生动的城市,兴建独领风骚的园区,形成令人神往的生态,彰显富有魅力的文化,形成集聚长三角、国际国内自主创新要素的高地。 (二)政策机遇 国家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三基地、一枢纽”。安徽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有利于蚌埠争取更多支持,强化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建设和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此外,《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央行等9部门发文 “加强金融对文化产业振兴支持”等举措,标志着国家已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安徽省委省政府、蚌埠市委市政府也相继颁布一系列政策,为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保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关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切实加以推进,这为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宽松的政策机遇环境。 (三)外部经济环境带来的机遇 国家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大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蚌埠加快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培育和发展光伏、生物、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等六大创新产业。国家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利于蚌埠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优化均为蚌埠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蚌埠市将大力发展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商业布局,积极培育发展六大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功能集聚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打造皖北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蚌埠市尤其要发挥大禹文化、双墩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扶持具有特色的仿古青铜器、玉器文化产业壮大;充分利用会展中心、大剧院和龙湖体育馆等文化体育设施,大力发展会展、演出和体育产业;串联旅游资源,积极构建皖北文化旅游集散地和华东地区重要文化旅游节点。 四、挑战 (一)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热点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共识。安徽各市县政府纷纷推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划,如合肥、芜湖、马鞍山这些区域文化产业规划较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且打造出一些文化品牌。同时,区域间存在的行业发展重点趋同问题,为蚌埠市文化产业腹地扩张带来竞争威胁。这一时期,蚌埠经济主要面临来自皖江区域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选取安徽省总方差分解表 根据表3选取前二个特征根为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57%,说明这二个新变量已经包含了原始变量中80.57%的信息,故而选取前两个因子。第一个因子包括人均GDP、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万人图书馆书藏量、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城镇人口比重等指标,代表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第二个因子包括每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和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代表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 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得到因子回归系数,计算出每个样本城市的主因子得分,最后用主因子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出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表2-4)。 通过表2-4可以看出,蚌埠市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排名第五,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优势。接下来通过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这两个主因子进一步剖析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表2-4 部分城市因子得分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 在文化产业竞争力方面,合肥得分为1.39,是样本城市中的最高得分,然后依次为马鞍山、铜陵和芜湖。蚌埠得分为0.1,位居第五位,说明蚌埠在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上据有一定优势(表2-4)。 从表2-5可以看出,蚌埠在文化产业竞争力上具有如下优势: (1)文化资源优势。蚌埠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天然资源。蚌埠可以利用自身文化资源、历史资源优势,发展创意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业,带动古玩书画、工艺品业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2)人力资源优势。国内外经验表明,由于经济生活、劳动分工不同,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城镇人口拉动。蚌埠城镇比例为46.6%,有利于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以市区内体育馆、剧院和影剧院数量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蚌埠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和相应硬件处于较好水平,文化产业已处于一定发展平台,优势十分明显。 (4)政府扶持力度大。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政府的大力推动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表2-5 文化产业竞争力差距表 然而,蚌埠文化产业发展同样面临着不足,这表现在:一方面,蚌埠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蚌埠市2009年人均GDP为14802元,低于安徽省的16408元。经验表明,只有经济发达才能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因此蚌埠应大力发展国民经济,进一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同时不断刺激文化产品产出和文化产业相关服务有效供给。 另一方面,相关产业对于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支持不够。近年来,旅游业的繁荣,对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蚌埠2009年国安徽各市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从信息集聚能力角度看,蚌埠市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为1159.75,比安徽省平均值787.76高出47.22%。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智力和思维的碰撞,大量信息高效率、高质量的流通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产业链的优化,信息技术将成为文化产品和文化贸易发展的载体,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从城镇居民消 费行为看,蚌埠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为14.32%,是安徽省内地级市中的最高值,表明居民消费结构正在转型升级,消费潜力巨大,还应对本地文化资源进行更深、更快的挖掘。居民教育水平决定其文化修养,而文化修养的高低对居民文化消费有直接影响。蚌埠市高校林立,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蚌埠医学院、海军蚌埠士官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这些院校不仅提高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通过因子分析对蚌埠市及周边城市文化产业综合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层面来看,(1)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皖北地区最好,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处于全省前列。但是,与其他省内城市相比,蚌埠文化产业竞争力尚落后于合肥、芜湖等市。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经济水平较为发达,文化产业发展具备坚实的“硬实力”。因而,蚌埠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2)基础设施与文化资源是蚌埠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强项,蚌埠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这些优势,以文化旅游业为增长点,以相关产业为支撑,优先发展文化娱乐业、艺术品业,带动文博会展业、出版印刷业等共同发展。(3)优秀的信息集聚能力、较高的居民受教育程度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则为文化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以及文化发展增长极的积极培育提供了巨大潜力。 第三章 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与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皖北中心城市为依托,按照“以文化活动愉悦民生、以文化项目惠及民生、以文化精品提升民生”的科学发展理念,聚集国内外优质文化资源和资本,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蚌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坚持以文化产业的大兴起推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文化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 第二节 发展原则 一、龙头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依据目前蚌埠市的产业优势,着力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出版印刷业、艺术品业、传媒广告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创意业七大领域。改造提升当前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艺术品业,以点带面,逐步实现文化产业各个门类整体推进、联动发展,全面繁荣蚌埠市文化产业。 二、特色文化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蚌埠特色文化内涵,提炼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品质。充分利用现代 科学技术的创新成果,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文化性与科技性、历史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统一。 三、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以市场效率为导向、以资本运作为纽带,遵循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实施政策扶持,搭建发展平台,营造良好产业政策环境,逐步引导文化产业向精简高效的市场化、社会化格局发展。 四、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相结合 注重优势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龙头骨干文化企业,逐步形成以龙头骨干文化企业为支点,中小文化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机制完善,区域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促进传统文化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五、品牌管理与国际化经营相结合 注重品牌化管理,培育品牌文化团队和品牌文化项目,打造享誉海内外的文化旅游精品、文化艺术精品、文博会展精品。注重“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增强蚌埠 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份额,提升蚌埠文化的国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底,形成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建立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政策健全、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运营框架,立足于文化资源大市的优势,以富有传统又极具现代特色的文化内容提升产业层次,走内涵发展之路。将蚌埠建设成为皖北文化产业兴起的领路人、“泛长三角”文化产业重要基地、全国文化产业典型示范城市。 二、阶段目标 对于上述总体目标的实现,需要分阶段有次序来推进。 (一)近期目标:产业整合阶段(2011,2013年) 1.初步形成由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出版印刷业、艺术品业、传媒广告业、文博会展业和文化创意业七大行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体系。扶持壮大文化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园区,通过一批重大项目载体的建设带动蚌埠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构建高品位文化景观,树立高层次城市文化形象。 2.预计到2013年底,按照国家统计口径,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7.31亿元,年均增幅30%,占GDP比重4.73%,对GDP贡献率达8.89%。建设10个文化产业园区,培育3家龙头企业,开发40个重点产业项目,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20%以上,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和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指标在安徽兄弟城市中名列前茅。(目标指标体系见表3-1) (二)中期目标:全面发展阶段(2014,2015年) 1.继续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化文化基础设施。打造文化产业成为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七大主导行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产业园区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基本建成一支高水平的文化人才队伍,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建立起较大规模和较高效益的文化商品市场,构建国内一流的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中心,日臻完善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2.以优化区域功能定位为契机,以加快产业融合、完善文化产业集群为重点,促进文化产 业跨越式发展。按照国家统计口径,预计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014年底,达61.50亿元,占GDP比重5.39%,对GDP贡献率达10.11%;2015年底,达79.95亿元,占GDP比重6.15%,对GDP贡献率达11.56%。到2015年底,基本实现“一轴,两核,三圈,四片”的空间布局轮廓,形成与蚌埠市国民 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文化产业布局,将蚌埠建设成为繁荣和谐的现代化文化强市。 (三)远景构想:稳定增长阶段(2016,2020年) 1.基本建成皖北地区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和安徽省内文化产业强市,使蚌埠成为“泛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创业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之一,成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文化魅力的区域文化增长极。 2.到2020年底,培育出若干具有相当规模和显著效益的卓越文化企业和集团,完全激发蚌埠文化市场的巨大潜在活力,繁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以优秀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项目为重心,沟通城乡、辐射周边广大地域、连接国际市场的开放式、多层次、复合型文化产业格局。 第四章 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任务 以品牌为导向,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艺术品业,以规模为导向,做大做强出版印刷业、传媒广告业、文博会展业,以创新为导向,重点培育文化创意业。注重文化与创意、内容的结合,文化与时尚、科技的结合,文化与品牌、资本的结合。 以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为内驱力,以政府引导扶持和城市品牌营销为牵引力,遵循“一个内驱力+两个牵引力+七个重点行业”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内外呼应、推拉结合的整体放大效应(图4-1)。 图4-1 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模式 第一节 文化旅游业 一、发展目标 打造历史人文风貌凸现、生态特色鲜明、人居环境最佳、文化旅游发达,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安徽旅游强市和“泛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风情园,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国际旅游城市,到2015年底形成2-3个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 二、总体思路 以淮河文化和大禹文化为基调,以文化旅游资源为重点,以文物景点保护开发、文艺作品创作演出、艺术品加工制作为基础,强化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经营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蚌埠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塑造蚌 埠“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园林城市形象,打造蚌埠“山魂水韵,人文驿站”的文化旅游名片。 三、发展战略 (一)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战略 一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深挖蚌埠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二是提高旅游商品设计制作的文化创意水平,注重文化创意与科技的结合。三是突出旅游餐饮的 本地特色,旅游服务要体现人文关怀。四是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等基础文化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 (二)资源整合发展战略 一是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实施旅游景点“一卡通”工程,鼓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开辟系列化、多种类、跨层次的旅游产品,形成以“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生态体验”为主体,以农家乐、渔家乐为补充的复合旅游体系。三是科学规划以“双墩景区”、“垓下景区”、“涂山?白乳泉景区”、“大明皇家游乐世界”为核心的历史体验游,以“石巷生态旅游景区”、“沱湖湿地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生态度假游,以“锥子山景区”、“三岔河湿地公园”、“大巩山?樵子涧景区”、“天河景区”、“光彩花鸟市场”为核心的养生休闲游,以“蚌埠闸景区”、“三山一廊?淮河论坛”、“龙子湖景区”为核心的现代商务游等重点旅游线路。 (三)协同链接发展战略 一是遵循“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运营管理原则,从创意设计、产品制作、品牌营销等多个层次寻求跨区域联动。二是以蚌埠市地方特色文化为核心优势,利用对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美化旅游环境,完备旅游基础设施。三是加强景区、农家乐示范点和渔家乐示范点之间的联动力度,逐步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全面提升旅游规模与档次,树立蚌埠市文化旅游的新品牌和新形象。四是积极做好与凤阳明皇陵、中都城、龙兴寺等周边地区文化旅游景点的对接与呼应。 (四)新兴旅游带动战略 一是利用蚌埠市现有自然资源,积极发展以禾泉农庄、湖滨生态农庄等为代表的农家乐、渔家乐农业旅游。二是把花鼓灯和泗州戏同农业旅游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民俗风情活动的开展带动相关旅游发展。三是以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挖掘地方独具特色的瓜果种植等体验式旅游活动,鼓励星级农家乐、渔家乐示范点和庄园式度假村的建设。 第二节 文化娱乐业 一、发展目标 以演艺、休闲、健身、网络服务等功能为主,拓展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功能,形成集“高品质商业、高品位商务” 于一体的“双高”文化娱乐产业链及其配套的规范化经营实体。到2015年底,培育1-2家年营业额过1亿元的文化娱乐公司(集团),形成2-3个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娱乐品牌,综合文化娱乐实力在省内兄弟城市中名列前茅。 二、发展思路 按照“布局合理,总量递增,经营规范”的基本要求,本着“改革、创新、繁荣、发展”的基本思路,推进文化资源社会化配置,充分发挥“中国(蚌埠)花鼓灯歌舞节”的民族特色和品牌效应,大力支持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化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调整文化娱乐业的结构及布局,使娱乐产品的生产规模、种类、数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继续加大对具有国家水平、历史价值和民族特色的重点剧种、重点院团的推广力度,重点培育和扶持演出团队、中介机构和娱乐场所,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娱乐产业。 三、发展战略 (一)文化精品战略 一是积极筹划以“文化摇篮、帝王故里、歌舞之乡”为题材,以戏曲、民歌、歌剧等为表现形式,创作与繁荣文化精品。二是以“中国花鼓灯第一村二期工程”、“蚌埠现代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花鼓灯嘉年华’”、“天河景区花鼓乡韵工程”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发与保护以花鼓灯、泗州戏为代表的优秀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深圳、广州等国内外影响力较强的城市进行花鼓灯和泗州戏巡演。三是以“淮光娱乐总汇整体改建”项目为依托,综合运用声光电等现代表现手法,结合数字技术、网络 技术等新型科技手段,对蚌埠传统的文化娱乐场所进行改造。 (二)中介市场发展战略 一是制定完善的文化娱乐行业政策法规,培育适应文化市场发展需求的第三方文化娱乐经营实体和组织机构。二是引入政府专项扶持资金,积极引导以艺术经纪机构和艺术代理机构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中介组织,积极参与市场化运作,对其运营给予鼓励性财税优惠。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督与执法力度,加强对文化娱乐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其市场行为。 (三)投资主体多元化战略 一是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资文化娱乐演出活动。二是鼓励国有银行、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银企对接等方式对于融资规模大的娱乐演出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三是重视发挥保险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组织的投资者作用与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鼓励知名保险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投资文化娱乐演出项目。四是适当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国内外信誉资本争当投资主体。 第三节 艺术品业 一、发展目标 建成涉及玉器、仿古玉器、仿古青铜器、珍珠、盆景、花卉、奇石、微雕、工艺品等若干专业性的艺术品市场,创立特色品牌。到2015年底,培育1-2家全国工艺品龙头企业,建成2-3个艺术品国家级生产基地。 二、发展思路 本着“保护、创新、发展、繁荣”的原则,积极挖掘、开发和整合蚌埠艺术品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园区(基地)建设力度,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工艺规范,组建生产制造基地和传统工艺研发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传统工艺品生产领域,促使艺术品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发展战略 (一)产业链延伸战略 一是积极开发与保护蚌埠玉雕、微雕、根雕、火烙画、珍珠工艺、玻璃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独具蚌埠地方特色的艺术品业横向产业链。二是有效培育包括研究、收藏、展示、设计、经营生产、加工、销售等在内的产业活动,纵向延伸艺术品细分行业各自的产业链长度。三是积极探索民间工艺与文化旅游之间的最佳契合机制,形成产业间的有效互动。 (二)规模化定制战略 一是加快产业化运作和市场化尝试,发挥市场的信号传递机制,让民间工艺制作者以及专业化生产企业能够充分依据市场需求情况决定其生产能力。二是鼓励艺术品企业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与生产流程设备,提高古玩书画等工艺复制品的生产供给能力。三是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引导银企对接,鼓励股权融资,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三)资源集聚战略 一是以“光彩玉器文化城”重点项目为依托,设置玉雕、微雕、根雕、火烙画、珍珠工艺、玻璃雕刻等蚌埠特色工艺品的现场制作和销售,体现地方传统手工技术神韵。二是依托“南山文化市场”重点项目,集中展示、销售皖北、安徽乃至全国范围内,以古玩玉器、奇石书画、民族宗教用品等代表的文化产品及其复制品。 第四节 出版印刷业 一、发展目标 以印刷包装业为主,以出版业为辅,打造包含书报刊出版发行,以及书报刊、包装物、宣传品印刷包装等在内的多层次复合型行业体系。到2015年底,培育 1-2家年营业额1亿元的出版印刷企业(集团),成为皖北地区印刷包装中心城市。 二、发展思路 推动出版印刷企业适度集中和优化布局,优化出版印刷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加快产业数字化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坚持发展与监管相结合,发展与规范相促进,进一步规范出版印刷市场秩序,健全出版印刷管理长效机制,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理念,实现蚌埠出版印刷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战略 (一)专业化分工战略 一是鼓励专业化分工,加快出版和印刷包装企业规模经营的步伐,重点扶持“蚌埠报业印务中心”、“光彩书报刊二级批发市场”、“怀远图书发行中心”、“禹会区印刷产业园”、“固镇图书中心卖场”等潜力较大的专项出版发行和印刷包装单位(项目)向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二是专注企业优势领域,注重采用最新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强化出版发行和印刷包装细节管理,追求产品完美。三是提供增值服务,以客户价值为导向,强化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坚持与客户一起成长。四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现代物流流通系统。积极扶持书报刊、音像制品大型超市和正版音像配送中心建设,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人员培训、品牌推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产业集聚战略 一是加大对蚌埠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规划指导,引导园区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以技术联盟、战略联盟为主要形式,构建相互依赖、互为客户的产业集聚发展体系。二是积极引进运用印刷包装新技术,逐步淘汰低端设备和低端产品,提升印刷包装整体工艺水平。三是组建蚌埠印刷包装业行业协会,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产品流通、定价体系,建立印刷包装产品信息网络,加强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以及相关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交流。 (三)高科技“武装”战略 一是发挥财税杠杆作用,鼓励企业积极采用CTP技术、数码印刷技术、柔印技术、喷墨技术等提高产品品质。二是建立数字化、网络化工作流程,完善印刷包装业务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改造提升传统印刷包装工艺流程,保证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三是积极支持本地企业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高新手段运用于编辑、制作、出版、发行、销售等环节,大力提高影视音像制作水平,推进音像业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第五节 传媒广告业 一、发展目标 在发展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户外广告等新兴媒体。到2015年底,基本形成节目丰富、传输先进、充满活力、有序运营的新闻传媒新局面,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继续位居省内兄弟城市前列。全市形成2-3个资金实力雄厚、经营方向正确、运作特色鲜明的广播影视内容产品生产公司。 二、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本运作,强化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平台优势,实施多领域、多层次媒体传播产业的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大力发展广播影视广告、报刊广告、户外广告和新媒体广告,扶持网络广告、分众广告、短信广告等新兴广告形态。进一步加强对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的规范管理,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坚持正确导向,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发展战略 (一)集团化发展战略 一是以“蚌埠新闻网”、“蚌埠广播电视发射塔”、“蚌埠电视网络视频”等重点项目为依托, 加强蚌埠传媒品牌建设力度,强化集团核心竞争力。二是引入“品牌管理”理念,积极创新广电报运营机制,推进广电报与周边地区的联合与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三是大力开发地面移动数字电视、IP电视、音频数字广播等先导性、战略性广播影视高新产业,开拓和占领市场,尽快形成合理的经营模式、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培育广播影视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整合媒体资源,适时组建蚌埠报业传媒集团和蚌埠广电传媒集团,做大做强新闻传媒业。 (二)多元化发展战略 一是强调在依托电视、报刊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图书、期刊、电子、音像、网络等领域多元化经营,围绕主业通过资本经营,不断增强多元发展所需的资本支持。二是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积极引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利用3G、P2P、宽带等实现传播终端和渠道的多样化,利用博客、播客、拍客等丰富信息传递的交互方式。三是拓展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和手机新闻等服务内容,推进有线电视网与互联网、电信网“三网合一”发展。 (三)资本集聚战略 一是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调整媒体结构和节目布局,打造新闻服务品牌。二是推动文化系统内部的联合与重组,吸收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以上市公司的标准管理运营。三是尝试与国内外传媒集团进行战略合作,谋划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新兴传媒联盟。 第六节 文博会展业 一、发展目标 以商务旅游、会展、娱乐休闲等为主,形成集文化节庆、文化产品展览展销、文化艺术培训等于一体的有区域影响力的会展中心,成为展示蚌埠现代文明的标志。到2015年底,引进1-2个国际专业品牌展会,打造“中国(蚌埠)花鼓灯歌舞节”、“安徽(蚌埠)玉器奇石古玩盆景博览会”等2-4个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节庆品牌。 二、发展思路 以蚌埠会展中心为依托,继续加强蚌埠市文博会展业基础硬件建设,提供全方位会展服务,推进文博会展业的市场化运作。整合文化产业资源,精心策划组织文博会展,强化品牌意识,紧抓服务质量,培育壮大自己的参展客商网络,充分利用内展和外展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推进文博会展业市场化、集群化、专业化进程。 三、发展战略 (一)名人文化彰显战略 一是以“蚌埠淮河文化博物馆”、“蚌埠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项目为依托,集中展示大禹治水、垓下之战、曹操屯兵等历史典故,桓氏家族、常遇春、汤和等历史名人传记,以及冯国佩、史玉柱、余瑞青等当代名人事迹。二是精心策划组织特色鲜明的,以大禹文化、楚汉文化和明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历史名人名作会展活动,创造一批具有蚌埠文化特色、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博会展品牌。 (二)品牌活动带动战略 一是以“龙子湖区桃花节”、“怀远县石榴节”、“五河县民歌艺术节”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培育“中国(蚌埠)花鼓灯歌舞节”、“安徽(蚌埠)玉器奇石古玩盆景博览会”等品牌,积极打造蚌埠独具地方特色的品牌节庆活动,带动旅游、艺术品、文化娱乐等行业的联动发展。二是整合现有资源,成立蚌埠文博会展产业协会,负责文博会展相关活动的具体管理、规范与协调,这些活动包括会议服务、节庆筹划等。三是立足本地,吸引省内、全国甚至国际性文博会议和活动来蚌埠举办,加强与省内外博物馆、会议中心的信息沟通和联合,形成差异竞争优势,保证客户群逐步扩展。 (三)配套服务升级战略 一是以蚌埠会展中心为依托,提高会展服务质量,落实政府配套措施。整合会展资源,完善包括展览、工程、会议、广告等服务在内的服务体系,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有效节约客户的成本和时间。二是在提升现有会展场馆设施和经营服务水平的同时,争取建设档次更高、面积更大的多功能现代化会展场馆。三是积极引进和培育会展专业人才,营造加快发展会展经济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强会展项目的评估论证与行业指导,提升会展品牌声誉。 (四)订单式市场导向发展战略 一是以”怀远师范学校花鼓灯基地”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结合怀远师范学校的师资力量,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市级和省级花鼓灯人才培养基地。二是打造文博会展人才培养的信息互动平台,建立蚌埠文化产业紧缺人才信息反馈机制,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与数量。三是依托蚌埠大学园区内的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蚌埠医学院和蚌埠学院等一批院校,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在职培训、专业资格培训、艺术类专业教育培训。 第七节 文化创意业 一、发展目标 打造国内、国际创意设计交流平台,培养富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集群,吸纳全球资本,网罗全球文化资源,打造皖北文化创意产业资本集聚中心。到2015年底,打造2-3个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创意设计品牌。建成2-3个具有规模效应的创意产业园区。 二、发展思路 以创意设计内容为支撑,以产业链的全面拓展为导向,加大创意设计产业的投入力度,着重发展“研发设计、影视动漫、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五大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综合新型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推动创意设计企业的壮大与发展,突出创意设计、网络服务等重点产业,鼓励创意、孵化创意,汇集创意人才,建立创意模式,追求创意产品开发价值、市场营销价值和资本运营价值。 三、发展战略 (一)差异化竞争战略 一是在增强设计内容原创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形象设计、加工制作和市场营销等水平。二是突出地方特色,与省内兄弟城市实现错位发展,精心引导产业定位,加快发展以研发设计、影视动漫、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为重点的创意设计产业。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分工,以“网络游戏实景园”、“高铁文化创意产业园”、“蚌埠记忆之窗”等重点项目为载体,促进产业的分化与融合,逐步形成创意产业集群,实现集聚效应。 (二)商业模式创新战略 一是积极引入创意新颖、门类多样的创意设计和衍生产品生产设计企业,引导企业在创作过程中提供展示与体验服务,走“设计创意,数字技术,科教文卫”的发展模式。二是引导企业注重创意和创新,培育行业竞争优势,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意水平。追求标准化生产,建立数字化、网络化工作流程。三是加强与科教文单位合作力度,着力寻求创意市场的规模化与范围化。 (三)政策优惠扶持战略 一是加大政策引导扶植力度,对创意设计企业和个人在政策上予以财政、税收、用地等多方面优惠。二是完善产业投融资平台,引导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对接。三是以“蚌埠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交易平台”重点项目为依托,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保障体系,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意的良好发展环境。 第五章 蚌埠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第一节 空间总体布局 蚌埠市文化产业总体空间布局,将依托蚌埠市独特的文化资源,以“一轴贯穿、两核闪耀、三圈环拱、四片联动”的空间布局,形成“1234”(一轴、两核、三圈、四片)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空间架构。 一轴贯穿:以城中河—淮河为轴心,即沿淮河风情带(荆涂山—蚌埠闸—蚌埠码头—淮河铁路桥—沫河口盐阜)沿线,打造集商务商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信息服务、高档住宅、生态公园为一体的淮河文化风情轴。 两核闪耀:规划范围以老城区为圆心,覆盖蚌山区,辐射禹会区、龙子湖区、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蚌埠市域中心的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设施完备、交通运输便利、服务业基础良好优势,围绕“魅力蚌埠”、“人文蚌埠”的文化品牌,重点发展文化娱乐业、传媒广告业、文博会展业、艺术品业,构筑集人文、科技、艺术于一体的蚌埠城市客厅。 以龙子湖为圆心,辐射高铁新区、大学城、东西芦山、锥子山、曹山等自然人文资源,以商务、休闲、购物、娱乐、旅游功能为主,建立集自然生态、人文娱乐为一体的开放式人文休闲区,打造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集聚区和标志性区域。 三圈环拱:(1)天河文化产业圈:利用蚌埠的人文地位和自然水体景观,通过对“禹墟”文化的深度挖掘,打造集文化观瞻、市民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大禹文化空间;通过将花鼓灯艺术与美食、休闲、运动等多元城市欢乐元素的完美融合,打造蚌埠独特的“百姓嘉年华”;以现有金黄山凹版印刷等骨干企业为龙头,打造聚集度高、集约度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印刷产业园。(2)城南文化产业圈:积极推进老虎山、陶山、燕山、生态走廊“三山一廊”文化旅游开发,建设文化休闲园区;以光彩玉器城、光彩书刊二级批发市场、光彩花鸟市场等项目为依托,通过美玉文化、图书文化的彰显,做大做强光彩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以“花鼓灯嘉年华”为核心,打造蚌埠现代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3)淮上文化产业圈:通过对“双墩文化”的深入挖掘,依托双墩文化园、三岔河湿地景区等产业载体,打造蚌埠历史文脉延展、创意展览为一体的记忆之窗。 天河文化产业圈、城南文化产业圈、淮上文化产业圈三圈协同发展,共同构筑蚌埠优秀文化的价值输出载体和展示平台,使其成为蚌埠的城市客厅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超级引擎。 四片联动:通过大巩山文化产业区、荆涂山文化产业区、沱湖文化产业区、垓下文化产业区四片的联动发展,集中展现蚌埠独特的地方文化,打造蚌埠的“休闲宝岛”,展示蚌埠人文生态魅力。 通过“1234”的总体空间布局的打造,以大河文化、大禹文化、大汉文化、大明文化、大众文化等主题为引领,增强蚌埠市的文化吸引力、文化集聚力、文化辐射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竞争力等现代文化的活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空间分布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第二节 “一轴贯穿” 城市魅力:淮河文化风情轴 (一)规划主题 淮河“玉带”,珠城“外滩”。 (二)功能定位 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城为体,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核,集商务商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信息服务、高档住宅、生态公园为一体的珠城“外滩”。 (三)规划思路 1.以“黄金岸线”,打造淮河文化风光轴。充分利用蚌埠的“黄金岸线”资源,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施淮河沿岸生态工程,重点打造绿岸工程、碧水工程、亲水公园工程、亮光工程、水上娱乐工程,塑造环保、和谐、亲水的淮河自然风光,使之成为观赏淮河风情、体验淮河文化的理想之地。打造淮河文化长廊,集中展示淮河的自然特征、淮河流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人类与淮河的斗争、文人骚客及诗词歌赋、淮河文化研究的科研成果等反应淮河物质精神文明的成果。淮河文化长廊主要分为:古代文化誉蚌埠(收集与蚌埠有关的古代诗词歌赋等,以书画、雕塑、景观的方式展示出来);近代文化哺蚌埠(将与蚌埠有关的近代文化作品以名人雕塑、原址再现、宣传橱窗等方式展现出来);现代文化兴蚌埠(以标志性景观和作品,展示蚌埠现代文化海纳百川,绵延发展的历程)等三大主题。精心保护历代蚌埠名人在淮河流域生存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大禹治水”、“双墩文化”为文化轴心,整合现有景区景点,有条件地复现历 史景点,完善周边配套设置,形成兼具自然、历史、艺术、人文内涵的河、山、桥、林“四圈一体”的淮河生态文化风光带。 2.以“民俗文化”,打造淮河文化民俗民艺展示轴。贯彻执行“统筹规划,整体再现,深入开掘,做精做细”的原则,以淮河文化为依托,汇聚蚌埠民俗技艺精华,保留传统手工制造工艺,集中展示蚌埠传统手工技术神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中国淮河民俗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售卖淮河流域的传统手工流程、制造设备和生产精品,既凝练文化的精粹,又能有效带动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文化活动、影视剧作、卡通漫画等形式展现淮河流域内的风俗民情画面;利用路标、指示牌、触摸屏、解说图等载体再现淮河流域传统手工技艺,体现历史感和真实感;打造淮河民俗技艺一条街,把其中的代表性街区再现为既是传统手工业产品的商贸中心,又是民俗技艺的表演之地,通过各类杂耍、戏曲、木偶、歌舞等传统文化娱乐,配合商业步行街、古城风情游览区等项目,让游客真正感受到淮河民俗文化的丰富和深邃。 3.以“精品带动”,打造淮河亲水风貌轴。保留传统历史风貌,打造漫步道、亲水平台、休憩广场、埠头、绿地、雕塑等特色建筑,与都市情调相融,将传统街区文化与现代西方文明充分融合,彰显城市意蕴。充分利用“亲水、开放、舒适”的生态水岸环境优势,按照不同区段的特点,突出山、水、楼、台相交融的城市立面特色,营造浓郁文化特色的水岸景观。以“中国国际友好交流游”、 “淮河观光休闲探险游”、“休闲小天堂逍遥度假游”、“淮河文化风情游”和“淮河环保生态游”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塑造淮河亲水旅游品牌。完善旅游码头、大型游乐场市民广场等配套设施,带动观光旅游、集会表演、餐饮娱乐等行业发展,打造亲水、休闲、商贸线段,塑造具有现代都市气息、景观优美、配套齐全的滨江风貌产业带。 4.以“产业联动”,建设淮河文化产业多功能商务集聚区。由运输功能、生态廊道等功能向商务、游憩功能转变,建设淮河旅游商务区并进而扩展至中心商务区,以生态、文化、亲水、宜居为特色,打造集商务办公区、文化产业区、商贸休闲区、餐饮娱乐区、信息服务区、高尚住宅区、生态公园为一体的珠城“外滩”。在具体的功能定位上,旧城区将成为传统商业零售以及生活服务中心区,亲水中心商务区则成为以商务、商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居住和文化娱乐功能为辅,集淮河风光、休闲为一体,功能划分明确、组合合理的城市中心商务区。将主题商场与时尚街店完美结合,成为集餐饮、娱乐、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体验式时尚街区。充分发挥观光、休闲、商务、娱乐、信息服务等功能,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充分吸纳国内外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前来经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 5.以“淮河文化”,建立淮河文化研究与宣传中心。依托拟成立的淮河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加大淮河文化的挖掘力度,将其纳入成熟的旅游线路之中。建立政府 为主导的长期工作机制,成立专项工作组,对淮河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地挖掘、整理、归档,建立开放式的数字化档案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建立专项基金,寻求相关产业的精品联合,为淮河文化的挖掘创新提供必须的资金支持。实施全新的促销策略,拓展营销渠道,建立市场与网络并重的营销网络,与各大旅游市场和礼品市场接轨,扩大市场推广的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大淮河文化的宣传力度。利用知名网络平台,制作相关网站,呼吁社会的广大关注;制作精美的专题片,在媒体播放;拍摄以淮河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举办淮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节庆,或将其融入已有的文化节之中。 第三节 “两核闪耀” 一、城市客厅,蚌埠意象 (一)规划主题 老城新意。 (二)功能定位 以蚌山区为核心,打造集人文、科技、艺术于一体的城市名片。 (三)规划思路 老城区在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中,发扬地理位置优势,突破地理空间限制,赋予新的功能定位,主要以文化旅游业为主,重点发展传媒广告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娱乐业、出版印刷、艺术品业。 1.人文展示。加大对蚌埠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和挖掘,合理开发和利用华夏发源地之源头——禹会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村等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依托蚌山区的经济、政治、自然文化资源,以大禹文化广场为主体,以商业街、步行街、文化广场为载体,展现蚌埠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现代活力,打造蚌埠独具文化魅力的商业街区和商贸商务中心,凸显蚌埠市的文化集聚力和文化先导力。 2.科技提升。用创意和创新来引领出版印刷业竞争优势,提升出版印刷品种的科技含量和创意水平。紧密依托蚌埠丰富的文化遗存、科学教育资源和人才荟萃优势、已经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快速发展的蚌埠软件业,依靠蚌埠的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抢占创意产业发展战略高地,为高档印刷品设计和数字印刷设计开辟绿色通道。 3.艺术展现。依托玉器市场,打造中国最有特色的古玩玉器主题博物馆。依托蚌埠古玩玉器市场的影响力,汇聚奇石美玉精华,集中展示奇石盆景、古玩玉器、字画、玉雕、微雕、文房四宝、工艺品等经典作品;打造“民俗文化一条街”,沿街设置玉器、花鼓灯饰品等商业店铺,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明文化色彩。 4.数字发展。依托技术创新,把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与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把网络媒体建成第四大内容生产媒体和蚌埠市最大的外宣平台,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实现多渠道、全方位新闻信息发布的技术调整和业务整合,组建“蚌埠市综合信息门户网”,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积极拓展新闻传播平台,拓展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和手机新闻服务内容。 二、城市徽章,蚌埠新象 (一)规划主题 青山绿水,生态休闲。 (二)功能定位 以龙子湖为圆心,以休闲、娱乐、旅游功能为主,打造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区域和标志性区域,建立集自然生态、人文娱乐为一体的开放式人文休闲区,构筑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 (三)规划思路 1.游在蚌埠。龙子湖风景区青山碧水相连,湖岸曲折多变,水面纵深开阔,绝壁怪岩裸露,既有风景怡人的自然风光,又有韵味无穷的人文景观;既有城市交通干道环绕,又以现代化的城市为依托,整合特色的自然资源,扩大北湖景区、南湖景区、西芦山景区以及锥子山景区的知名度,实施本地旅游景点“一卡通”工程,鼓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辟系列化、多层次、跨区域的旅游产品,形 成以休闲度假为主体,以生态观光、文化旅游为补充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以建设龙子湖生态休闲旅游区为契机,打造蚌埠文化创意风光带,将风景怡人的自然风光和韵味无穷的人文景观集为一体,让游客不仅可以看到青山碧水、绝壁怪岩,同时可以欣赏唐代的银杏树、石屋,明代的栖岩寺遗址,东汉的玲珑塔遗址,感受历史文化的气息。 2.品在蚌埠。依托淮河文化广场的浓厚文化气息,充分利用会展中心、图书科技馆、休闲中心、大剧院等先进的文化设施,突出“淮河明珠——智慧蚌埠”的文化特色,挖掘放大文化名人效应,建设蚌埠名人博物馆,集中展示大禹、常遇春、汤和等历史名人,以及冯国佩、史玉柱等当代名人的传记和事迹,提高蚌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精心策划和组织特色鲜明的名人名作会展活动,以大禹文化、楚汉文化和明文化等文化特色资源为依托的历史名人名作会展活动,创出一批具有蚌埠文化特色、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充分利用蚌埠花鼓灯艺术与泗州戏的特色文化资源,结合淮河文化广场的音乐气息,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如花鼓灯艺术表演等。 3.学在蚌埠。依托蚌埠大学园区内的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蚌埠医学院和蚌埠学院等一批院校和“中国花鼓灯之乡”的影响力,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在职培训、专业资格培训、艺术类专业教育培训。以大学园区的智力和科技资源为依托,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市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课程体系和试验基地。 4.创在蚌埠。以蚌埠经济开发区和蚌埠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以“融和•价值”为核心理念,以工业设计为主导,按照“资源整合、优势集成、产业链接”的发展要求,和“政府支持、企业运作、创意集中、功能完善”的运营模式,以中外知名国际设计大师和知名品牌设计企业为主体,发挥集聚效应,搭建全国首创的一站式数字化运营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高端增值服务,培育创意设计市场,打造国际一流的文化创意“硅谷”。 第四节 “三圈环拱” 一、城市名片:天河文化产业圈 (一)禹墟文化空间 1.规划主题 中华文明起源探索之路,体现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2.功能定位 依托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的涂山庙会,举办大禹祭祀活动,打造大禹文化节庆精品。 3.规划思路 (1)蚌埠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大禹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大禹文化园,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禹墟”文化,提升蚌埠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建成反映大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集文化观瞻、市民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园,与现有的大禹文化广场互动。 (2)围绕“禹墟”内涵建设文化活动基地,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演出,围绕大禹治水,举办赛艇等各类水上赛事,开展与各类媒体合作的体育娱乐活动,扩大“文化蚌埠”的影响力。 (3)重点打造宜居环境,满足参观者休闲、度假需求,使用生态区独有活性物质的优质的水、空气、食品、药材等;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商品等均从养生出发,研究把游览、游乐、休闲项目与养生住宿、养生餐饮、养生购物、养生商品等结合起来,提供给参观者和居住者一个“春花秋实、四季长青、鸟语花香”的生态园林社区。 (二)花鼓灯文化空间 1.规划主题 将单一的“花鼓灯”拓展为“城市狂欢”,融入美食、休闲、娱乐、运动等多元城市欢乐元素,使花鼓灯节从单一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变成以“花鼓灯文化”为核心、多元城市休闲活动共同支撑的综合性狂欢盛会。 2.功能定位 设定花鼓灯的主要会场,并划分为品牌综合馆、品牌专题馆、广场配套三大部分,围绕“城市狂欢”这一主体概念,通过大型主题活动和“吃、喝、玩、乐、秀”五大狂欢板块,推动前所未有的城市休闲产业促销展示高潮,营造休闲品牌盛会,为厂商开拓无限商机。实现花鼓灯艺术雅俗共赏,生机盎然。 3.规划思路 (1)品牌综合馆 运作模式——由组委会划分展馆主题区,如美酒、美食、娱乐、生活等。由组委会出资,布置展馆,搭建展台,在馆内统一安排花鼓灯的大型演出活动。与一家强势媒体合作,负责对综合馆各项活动进行整体宣传。各个品牌商家作为参展商家入场,交纳一定数额的展位费。参展商家可根据自身展示需要在组委会统一框架下布置展位,制订促销政策。 主题活动——花鼓灯狂欢主题区。打造“全球最大的舞台”。组织部门规划大型露天表演场地,组织市内知名花鼓灯表演团队进入演出,吸引市民进入场地一起狂欢,打造花鼓灯的狂欢节; 美食饕餮主题区。世界风味小吃大联展。组委会组织各大知名餐饮企业,推出品种齐全、独具特色的地道世界风味小吃,设置展卖台; 游乐冲浪主题区:专门开辟电玩游戏场馆,引进各种新颖有趣的电玩游乐设备,让市民游客体验最新电玩游戏的时尚潮流; “生活之夜”主题区。一览今年时尚新坐标。由组委会搭建统一秀展台,以“展示该年最时尚的生活装备”为主题组织汽车、家电、家居、服饰等与时尚生活相关的各个行业和品牌进行展览展示和最新产品发布。 (2)品牌专题馆 运作模式——由商家出资独立经营展馆,进行场馆布置,安排有分量的活动和演出。由组委会牵头商家与一家主流媒体合作,跟踪报道专题馆的各项活动,由商家负责媒体宣传费用。由组委会派出专门工作组为商家免费提供活动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策划支持。 主题活动——“音乐无限”主题馆。明星明角炫蚌埠。由组委会牵头,品牌商家与蚌埠电台或蚌埠电视合作,邀请流行音乐当红歌星影视明星,在花鼓灯节现场举办数场歌迷、影迷见面会,设置明星与观众亲密接触的互动游戏、问答单元,增加花鼓灯的娱乐狂欢气氛; “运动无限”主题馆。体验运动澎湃激情。由品牌商家出资将展馆划分不同运动竞技区,如室内篮球、五人制足球、室内攀岩、自行车特技、滑板特技、搏击、体育街舞等,组织各大高校社团、相关团体或俱乐部,进行竞技赛或表演赛。 (3)广场配套互动活动 以花鼓灯文化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形式多样的互动性活动,让市民充分感受花鼓灯节的狂欢气氛,参与节日各项活动。 “最受蚌埠市民喜爱的花鼓灯表演团队”评选活动。由各表演花鼓灯的团队参与,通过多种形式的投票和问卷调查,评选出“最受蚌埠市民喜爱的花鼓灯表演团队”。 “花鼓灯宝贝”征选活动。由媒体发起在全市范围征集喜爱花鼓灯的时尚美女,通过初赛、复赛、决赛推选出能够代表蚌埠花鼓灯节“开启欢乐”的文化形象的“花鼓灯宝贝”。 花鼓灯DV大赛。花鼓灯节期间,组织全市DV爱好者,把镜头对准主会场、分会场节日现场,记录欢快、火爆的畅饮场面和活动场面。 (三)现代印刷产业园 1.规划主题 现代印刷产业园应以现有海峰印刷等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面向海内外招商,逐步形成产业聚集度高、集约度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包装印刷产业集群。 2.功能定位 产业基地全力聚集包装印刷产业类企业,从包装印刷产业链向外部扩展,形成印刷、包装原辅材料供应渠道、配套产品制造、商贸流通的完整产业链,逐步成为安徽最大的包装印刷物流中心、包装文化传播中心和印刷包装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孵化中心。 3.规划思路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目标,以推进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打造包装印刷区域品牌为重点、提高产业竞争力;以完善集群地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体系为前提、创造承接包装印刷产业梯度转移的外部环境;以强化招商引资,鼓励出口为抓手,提升中部包装印刷商贸中心地位。力争形成印刷包装企业实力强、产品质量高、配套体系优、市场份额多、外向程度大的新格局。重点引入纸品印刷、包装印刷、商标印刷、内外箱瓦楞纸板纸箱生产、文化用品生产及彩盒、胶带、粘胶生产等包装印刷类项目。 (1)产业园开发模式 高位推动。由安徽省新闻出版局与蚌埠市政府合作,共同制定产业基地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共同推进产业基地整体开发、协调发展。 分项目运作。由省新闻出版局与蚌埠市政府联合推介,组织包装印刷业内精英对蚌埠进行考察、推介,对有意向落户的企业进行重点跟踪,促进项目的成功。凡落户产业园区的企业由蚌埠市科技工业园承接,享受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优惠,享受蚌埠市现行的所有鼓励投资的政策扶持。 (2)产业园发展目标 产业园刚开始分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办公区、生活区、生态保护区五大功能区。最终发展形成六区二基地,即纸品印刷区、包装材料生产区、文化用品生产区、公共设施和生活管理服务区、仓储物流配送区、产业孵化区;品牌企业生产基地、精品生产和贸易基地。 到2013年,用三年时间,引进30家左右的包装印刷企业落户,基本占领周边地区包装印刷市场,辐射江苏、河南包装印刷市场,将包装印刷业初步培育成蚌埠经济特色产业支柱。 到2015年,用五年时间,基本建立起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分工配套,商贸流通畅达的包装印刷产业链,产品配套能力在70%以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包装印刷产业集群。 到2020年,用十年左右时间,产业园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培育5家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企业,100户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的企业,解决就业十万人以上,将基地建设为“产、学、研”结合的中部地区包装印刷产业集聚地。 二、城市光彩:城南文化产业圈 (一)光彩玉器文化城 1.规划主题 加强蚌埠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弘扬优秀传统艺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收藏爱 好者、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展示、鉴赏、交流和交易的平台。 2.功能定位 蚌埠玉器知名度享誉海内外,建成成为全国玉器产业集散中心。 3.规划思路 (1)准确定位个性,彰显玉文化特色 依托蚌埠玉文化促进会,发挥其在创立蚌埠玉器品牌、规范玉器市场经营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会为蚌埠市玉器收藏爱好者及玉器加工制作行业提供一个玉器鉴赏和交流的平台。 借助“光彩玉器文化城”弘扬中华美玉文化,打造中华美玉产业,塑造美玉文化品牌,繁荣安徽地方经济。蚌埠市的玉器技术享誉海内外,目前已成为全国三大玉器加工销售中心之一。 光彩玉器文化城,主要分为玉器销售区与专业加工经营区、玉器展示厅、休闲服务宾馆等区域,既能体现其文化品味和档次,又能满足业主前店后坊的生产经营需求。该项目位于光彩大市场的中心地段,整个文化城占地146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6亿元。 蚌埠发展着力点定位在”玉”上,提出“全国玉文化产品旅游购物中心、玉文化展示传播基地、玉加工销售集散地和全国旅游特色景观名城”的发展目标,在本地地貌特征、资源禀赋、人文传统、产业优势等结合点上凸现玉乡特色,塑铸独特风格,展露名城风采,从而充分发挥优势,张扬优势,实现蚌埠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建设档次定位在产业与玉文化结合、经济与生态并重、自然与人文交汇,商贸与休闲娱乐一体上,聘请高层专家对光彩玉器文化城建设进行总体规划,邀请国内知名设计师对主体建筑进行设计,按照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建市场、造房子、造景点、造环境、造人气、造商机和造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结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个性鲜明,既体现了规划的合理性,又彰显了玉文化特色。 (2)特色产业立市,夯实玉文化基石 光彩玉器文化城的建设,整合蚌埠市奇石、玉雕、仿古玉器市场的资源,提升市场水平,推动蚌埠奇石玉器古玩产业链的形成和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蚌埠玉雕、仿古玉器等艺术品牌的知名度。 以玉雕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打造国家级景区为载体,提出“围绕玉产业,建设奇石玉器名城”的发展思路,促进产业与城市的同步发展。 坚持特色玉产业立市。把奇石玉器产业作为建设的支撑点,走“产业、市场、城市”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的路子,依托市场激活产业,凭借加工备足后劲,挖掘玉文化提升品位,大力引导培育“玉产业链”,形成规模优势,成为覆盖全省、辐射国内外的特色支柱产业,奠定玉产业基础。 坚持玉产业与市场建设同步,以市场繁荣城市,使专业市场和城市建设互为依托,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带动玉雕为主,骨雕、木雕、仿古铜器等综合产业体系的相宜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和就业。 挖掘玉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和城市品位。在组织手段上,坚持政府与市场结合、协会与企业联手、玉人与文人互动;在研究方向上,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同举;在文化注入上,创新作品文化内涵,把研究、传播、挖掘、弘扬玉文化体现在产品的造型、设计、工艺整个流程和原料、加工、包装、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条中,提高艺术附加值。开发包装文化,引进高档包装盒企业,使用泡沫定型包装,提升包装档次,制作文化卡片,把玉雕产品的材质、产地、品名特别是寓意进行介绍,展现作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档次和形象,促进产业上档升级,以产业的发展促进玉文化的繁荣。 (3)打造精品建筑,塑筑玉文化灵魂 光彩玉器文化城以中华美玉为主线,集玉器、奇石、古玩、盆景、书画、花鸟鱼虫的文化 博览、会展论坛、鉴赏培训、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全方位、高标准、多层次的文化交易特色市场。着力将其建成中原地区最大的奇石玉器工艺品加工、销售和博览中心;最大的奇石玉器古玩文化、科技、发展交流合作平台;最大的奇石玉器古玩鉴赏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内形成“北有京城潘家园、南有深圳古玩城、中有蚌埠奇石玉器城”的格局。 建设玉文化品牌。为使独具一格、深遂厚重的玉文化大放光芒,打造玉文化的特色品牌,筹建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展示和研究中华玉文化,成为蚌埠的一张特色名片。 建设玉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奇石玉器展销大厅、学术报告厅、玉文化博物馆三部分组成的中华玉文化中心和玉文化博物馆,有机地把特色文化、特色产业和特色城市融为一体,提高玉文化城市品位和玉器产业品位。 精心打造玉文化个性点,建设国际一流奇石玉器专业市场。建设中把玉文化触角延伸到建设的各个角落,力争每一座楼盘、每一个市场、每一条道路都精雕细刻,体现玉的历史、玉的气息、玉的活力、玉的品质。不同功能分区均与玉相关联,并通过浮雕、雕塑、文字说明等形式,展现玉文化、玉历史、玉故事、玉传说等,既有现代特色,又深含文化底蕴,实现了玉雕文化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使城市整体建设风格体现玉文化内涵、彰显玉文化特色。 以光彩玉器文化城为核心,依托文化产业优势,整合旅游资源,通过高品位的策划、包装和推介,促进玉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塑造具有吸引力的玉文化旅游品牌。 (二)光彩书刊市场 1.规划主题 市场集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为一体,造就安徽品牌的图书音像综合批发市场。 2.功能定位 定位于规模大、功能全,档次高,购物环境理想,为全市提供丰富的图书,书刊资料的一流图书二级批发市场。 3.规划思路 (1)开发模式 出版业每个环节、上下游都连接了众多行业、产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如造纸、油墨、机械、印刷、装订、编辑、设计、出版、仓储、物流、发行、销售。在这一产业链中,既涉及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涉及了知识密集型产业;既有工业,也有服务业,还有高科技(科技出版)和创意产业。因此,繁荣出版业,可以带动相关多个产业。 出版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图书定价则一般是以印张来计算的。经过出版过程的提升,物化的材料(纸张)不仅可以转化成高尚的精神产品(书刊),而且更实现了价值的迅速提升。 降低书刊批发商注册资金要求,可根据经济情况灵活掌握,最低标准可降至5万元以下。书刊零售取消注册资金和固定经营场地要求,只要依法进行工商注册(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均可)。鼓励目前经销商办照进行合法经商,城市下岗人员、农民工经营书摊减免税收。 (2)运行模式 建立蚌埠光彩全国性书刊市场,是集图书、音像、文具、玩具批发、零售于一体的大型文化项目,经营范围由图书、杂志批发零售业务,向文化体育用品、音像制品、数码产品、收藏品等相关领域扩展。同时,还将增设物流配送、餐饮等配套服务功能,每日容纳数万人购书、休闲,解决千人以上就业问题。 该书城可建成三层:一层为图书、音像批发市场,二层为办公用品、文具批发市场、三层为文化精品和玩具批发市场。 书城营业后成立“图书阅读广场”,与蚌埠大学城的各大院校结成读书联盟。改善学生读者购物环境,提供读者购物休闲一体化的服务,合理定位图书售价。 (三)光彩花鸟市场 1.规划主题 市民的寻梦之地,收藏爱好者的理想乐园。 2.功能定位 光彩花鸟市场定位为蚌埠周边经营面积最大、环境最优美、服务最到位、经营品种最齐全的花鸟文化市场。 3.规划思路 (1)开发模式 健全市场法规,维护经营秩序,重视信誉口碑,反对封锁、垄断、不正当压价等行为;发挥统一市场的服务功能,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和发布,向商户提供及时的业务指导,并适时组织各类活动便于商户开拓业务。 产业链延伸,经营品种要丰富齐全,以花、鸟、鱼、宠物为主要业态,还可延伸到、古玩字画、木雕工艺等工艺品。品种的档次要注重高端化,满足较高文化消费人群的需求。另外,在花鸟大市场的带动下,相关的渔具、鸟具、饲料、花架等产业也会取得良好发展。 (2)运行模式 常规性举办花鸟艺术节。使艺术节成为蚌埠花鸟的推荐会、培训会和竞技会,为全国企业提供商贸洽谈的有效平台。在举办节庆时,合理布置展区,事先向参展方发布参展条件、服务内容、布展要求等信息,为观众提供展会特点、时间地 点、交通气象等信息,以吸引客户、方便参展商与参观者。同时全面收集和处理各自需要的数据,或用于现场管理,保证展会的顺利进行、控制风险,或进一步为下届艺术节更好、更出色地举办收集依据。 建立花鸟产业集聚区。立足光彩花鸟市场,整合周边零散市场,联动花木盆景生产散户,建设花鸟产业集聚区,打造蚌埠花鸟产业集群的优势竞争力。构建以花木产业为主线、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以红木雕刻等工艺品业和保健业为支柱,兼顾其它产业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形成“文化+旅游+工艺品+保健”的联动开发模式。 建设花鸟商贸城。加快推进花鸟商贸城的规划建设,集办公、展示、星级酒店、仓储物流、高级住宅为一体,经营范围以花木、盆景、红木雕刻、鸟类为主,涵盖相关配套产品,督促投资主体做好市场的专业定位、结构布局、建设规模等方面的科学论证,加快建设进程,建造国内一流的花鸟专业市场。 (四)蚌埠现代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花鼓灯嘉年华” 1.规划主题 以“花鼓灯嘉年华”为主线,打造蚌埠现代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 2.功能定位 打造传统与时尚、历史与未来、生态与创意充分融合,着重发展现代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打造蚌埠综合新型文化产业园区。 3.规划思路 (1)打造一个品牌 围绕着“立足蚌埠,面向安徽,辐射泛长三角”的发展定位,积极树立区域品牌观念,提出“花鼓灯嘉年华”的区域品牌概念,突出蚌埠市发展现代文化科技创意产业的优势,加大宣传推广和招商引智的力度,逐步确立蚌埠现代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在全省乃至泛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 (2)构建四大平台 蚌埠现代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将为入园企业构建四大平台:一是信息交流的平台,立足独 特的产业环境优势,促进园区创意企业间的交流,推动创意产业发展;二是产业支持的平台,建立全方位的创意产业配套服务,体现着创意产业园的服务优势,引导创意产业链的成熟;三是人才交流的平台,整合多领域综合资源,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和专业协会等,为企业提供孕育创智创新和支持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四是风险投资平台,对入园企业的优秀产品进行风险投资,建设销售渠道,进行行业推广。 (3)设立五个中心 蚌埠现代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设立以下中心:一是研发设计中心,形成花鼓灯文化艺术品牌基地;二是交易服务中心,是现代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交易中心;三是品牌服务中心,通过各种媒体为入园企业提供品牌宣传;四是教育培训中心,打造“花鼓灯”艺术教育培训基地,成立蚌埠市花鼓灯艺术人才工作站;五是配套服务中心,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一站式消费场所,为园区的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及生活便利。 三、城市记忆:淮上文化产业圈 (一)双墩景区 1.规划主题 “双墩文化”是蚌埠市的一张城市名片,展示淮河先民农耕渔猎、衣食住行、工艺技术、文化艺术等活动,建成原始社会的“档案馆”。 2.功能定位 双墩文化景区高端设计,建成双墩文化博物馆、双墩遗址展示区。 3.规划思路 (1)建设双墩文化博物馆。把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实物向社会和世人展现出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7000多年前先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按照“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建设目标,将建成一座集历史、艺术、民俗、自然为一体,反映炎黄子孙神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 (2)建设遗址展示区。双墩发现的丰富多彩的遗物和刻划符号,能够科学地反映当时双墩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结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要完善遗址展示园区的各项配套工程,完成山体排水系统,对遗址厅内已出土、祼露的文物本体进行保护。 (二)工艺美术产业园 1.规划主题 全国多样化的民间文化资源的集中展示,促进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 2.功能定位 工艺美术产业园主要是以工艺美术产品生产加工、产品经济发展研究、并集文化产业观光、旅游文化纪念品购物的综合文化产业园。 3.规划思路 (1)工艺品交易中心。以舒适的、人性化的工艺品展示及商贸空间,灵活的经营面积,完善的硬件设施,较低的资金门槛吸引众多商户入驻,形成商品批发零售的规模经营。 (2)生产加工区。在生产加工区内,引进工艺美术产业的龙头企业,吸引一大批从事生产和经营工艺美术的小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 (3)工艺精品休闲购物街。包括工艺精品店、工艺第一街、大师作品馆和休闲博览公园,营造出优美、休闲、舒适的购物环境,引进中工美等国内知名商家及品牌入驻,营造体验式购物环境,提升项目知名度吸引各方买家。 (4)大师工作坊及创意研发基地。引进国内各类工艺美术大师入驻本项目,定期举办大师作品展及创意论坛,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专业的经纪代理,提高大师作品的商业价值和知名度,促进制作技艺的交流与发展。通过创意研发培训基地,为工美产业提供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设计,通过不断的开发和创新,促进工艺品的更新换代和品质提高。用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求,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创立自主品牌。 (5)传授培训、教育实践基地。引进国家行业管理机构及科研、教育机构、工美大师进驻,形成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弘扬的基地。提供丰富的文化创意体验和实践的内容和场所,不断培养产业人才,壮大从业人员队伍,做大工艺美术文化产业。 (6)商务、生活相关配套。提供仓储物流设施及空间,引进相关政府部门和各类机构进驻,包括工商、税务、海关、金融、邮政、运输、公安等,为入驻的商户及采购商提供一体化的便利服务;建立不同级别的酒店和餐饮设施,为经销商、采购商及游客。 第五节 “四片联动” 一、大巩山文化产业区 (一)规划主题 怡情养性游巩山,劲节虚空品襟怀。 (二)功能定位 以佛教文化为引领,打造集宗教朝觐、休闲度假、餐饮购物为一体的佛教文化休闲商务区。围绕“绿”、“野”、“闲”、建设集商务、商贸、休闲、度假、餐饮、信息服务为一体的文化休闲中央商务区。 (三)规划思路 1.礼佛空间——巩山寺佛教文化圣地。充分挖掘相关资料,突出蚌埠佛教的历史脉络,以“品牌性”佛教文化遗址为龙头,推动蚌埠市佛教文化整体形象提升。在考证的基础上,建设唐龙寺历史建筑,重现寺院最辉煌的历史时刻。建名师楼,展示明朝禅师以来巩山寺历代高僧的功德,弘扬本寺的渊源历史,佛法的博大精深。加强与知名佛教寺院法师的高层互访,拓宽寺院在佛教界的知名度。支持佛教学术研究,吸引世界各地有关佛教的学术团体来蚌埠召开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佛教文化遗址保护为基础,以品牌佛教文化项目建设推动为重点,精心培育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科技、建筑、文学、书法、绘画、教育、旅游、节庆、习俗、戏曲、刻经、医药等一系列产业衍生链。 2.悟道空间——宗教文化休闲商务圈。以佛家和道家的养身文化为核心,发展餐饮、疗养、健身、保健等特色产业,建成宗教文化休闲商务圈,打造中西合璧、时尚互融、佛教文化的现代城市客厅。建成佛教和道教清修疗养院,以宗教养身之法经营疗养院,成为都市亚健康人群静心疗养的理想之处。提炼佛家和道家文化体育健身项目,成立相关体育健身俱乐部,推动传统体育健身运动。开发佛家和道家医疗保健产品,形成品牌效应。举办各种各样的佛教活动吸引高端人士的参与;引进原汁原味的佛教特色餐饮和会所,使商业和文化相融;以高档住宅为支撑,以“文化空间”的品牌效应,带动周边房地产地价的提升;不断明确和调整目标消费群体,细分经营业务,构建特色“眼球经济”。 3.樵子涧水上活动旅游区。以樵子涧水库为依托,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施湖滨沿岸生态工程,重点打造绿岸工程、碧水工程、亲水公园工程、亮光工程、水上娱乐工程,塑造环保、和谐、亲水的樵子涧自然风光。景观视廊建设融自然、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维护自然山水格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凸显明文化文脉、展现都市艺术风尚。以植物景观、建筑景观、雕塑景观、活动景观、动态水体景观等景观打造,建设以运动、游憩、商务为主的动感大道,以城市记忆为主的创意大道,以艺术时尚为主的动漫大道,以明文化为主的民俗大道,以明朝历代名人为主的文化名人大道。充分利用水资源,设置水上明文化主题乐园、极速皮筏艇滑道、垂钓园以及水上飞人、水上攀岩、水上排球、水上平衡木等项目。 4.大巩山绿博园。大巩山绿博园结合博览、科普、环保、休闲、度假与旅游功能,配以适量的商业服务和游赏设施,是集示范推广、科普宣传、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 代化城市绿色主题公园。针对重大的节庆活动,推出各种主题活动。加大与一些媒体的合作力度,合作推出系列娱乐节目,扩大绿博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引进资本投资,引入新的娱乐休闲项目,推行各种文化“嘉年华”,集聚人气,获得市民的认同和关注。建立独具异域风情的园林,让游客在大巩山绿博园中领略异域风情,欣赏各式风光,让大巩山绿博园更成为蚌埠城市的一张“绿色名片”。 二、荆涂山文化产业区 (一)规划主题 珠城桃源,生态农庄。 (二)功能定位 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美食康体为一体,展现珠城生态优势和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都市桃源。 (三)规划思路 1.“绿”色环保生态文化圈。凸显生态优势,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实施以绿岸、绿地、绿水为核心的“绿色”工程,建设荆涂山文化生态圈。立足荆涂二山植被茂密、环境幽雅、阡陌纵横的生态优势,加强区域内的道路网络建设,实施“绿网”工程,力求使“绿”成为荆涂景区最核心的特色。加快建设荆涂环山公路,以怀远历史文化特色打造环山绿色景观带,体现“袖珍蚌埠”主题。注重景区内绿化,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植被、花木特色,交错种植,形成四季分明的绿化景观。 2.“闲”适游憩文化轴。营造休闲氛围,打造“闲”适游憩圣殿,建设荆涂休闲度假文化产业轴。沿途景观以自然和人文生态文化为主,设立荆涂名人纪念林、现代雕塑艺术大道、蚌埠知名历史文化标识大道,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融为一体。打造具有浓厚涂山地域色彩的朝禹惊蛟庙会、三皇庙会、花鼓灯会和怀远石榴四大品牌,做到生态环境、文化民俗、旅游经营协调发展。着眼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突出发展大禹特色文化,使之成为集文化传播、旅游观光、祭奠朝拜为一体的综合性和标志性旅游文化工程。涵盖禹迹景区(禹王庙、禹会村、白乳泉等)、九鼎广场景区和九洲花园的旅游综合开发区。加大荆涂培训基地、会议中心、森林度假别墅区的建设,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修学、度假、休憩场所。 3.“土”家休闲文化轴。突出蚌埠特色农业,打造“土”家休闲农庄,建设荆涂山文化产业休闲产业轴。以休闲、观光为主题,以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等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建设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技术辐射、科学教育、生态建设、休闲游乐、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休闲农庄,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扩基地、抓精品、拓市场、壮载体,加快农业旅游休闲观光产业进程。打造“千亩”系列农业生态园,如特色石榴种植园、野生蔬菜种植园、花卉生产基地、特色植物雕塑园、特种水产养殖场等,引进工厂化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如采用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施肥、喷灌滴灌等,使荆涂山成为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寻绿的四季可游的世外桃源。设立观光农园,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摘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和绿色生态食品。以民居、民饰、民艺、民食、民事、民俗、民庆为内容,打造精品农家乐旅游项目。建立休闲农场,将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休闲旅游结合为一体,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娱乐、垂钓、烧烤、棋牌、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场所。开辟务农度假休闲项目,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在农民的土地上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建成农庄游客商务服务中心。 4.“鲜”美饮食文化轴。强调养生功能,打造“鲜”美康体福地,建设荆涂文化产业美食康体文化轴。突出荆涂农鲜、果鲜、花鲜的特色,打造特色食谱,塑造餐饮品牌。以禾泉农庄休 闲度假区为依托,建荆涂亲水风情美食城,以农家土菜、河鲜盛宴、花宴果肴为主题,发展质量上乘、味道正宗、口感极佳、菜肴 独特的珠城美食,形成规模经济。鼓励自创品牌,发展连锁店,并开发外带产品系列。举办国际美食节,一年一届,开展“荆涂山杯”名厨大赛、“品茶、评酒会”、“美食家评选”等活动。 三、沱湖文化产业区 (一)规划主题 烟波浩淼,湿地家园。 (二)功能定位 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湿地、防护林、湖泊等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文化为核心,形成一个融疗养、休闲、运动、生态、居住、商务、会议、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国际湿地生态度假胜地。 (三)规划思路 1.沱湖湿地生态公园。一个以生态广场为中心向公众开放的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大型生态公园,为来此旅游的游客和本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沿湿地公园内建设水文化广场、湿地探索长廊、湿地微缩园、湿地迷宫、戏水乐园、喷雾彩虹、雕塑小品、湿地植被与湿地景观的营造、补水设施及游路、亭台、休闲观光设施等;建设成湿地林、开阔性湿地、草滩、水面、浅滩沼泽等不同的景观;搞好绿化,修建休闲小木屋、小竹屋,游客和当地市民可在此品茗休闲,观看湿地风光。设置游船码头,为游客提供游船。游客可在船里娱乐,沿途欣赏水鸟、水景、岸景等。休闲区可分为垂钓区、野营区、湿地动植物园。开发一些游客参与的活动,比如亲自参与河鲜捕捞、钓鱼活动,在水域开展戏水活动。 2.沱湖国际培训疗养基地。以健康生活、科学养老为主题,建设大型国际培训疗养基地,集休闲、娱乐、培训、会议、疗养等多功能于一体,打造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疗养度假胜地。建设沱湖国际度假区的标志性建筑——国际会议大酒店。通过政府搭桥和商业宣传,与国内外政府机构、机关单位、大型工商企业签订定点疗养协议。酒店设置各类套房,配备大中小型会议室,提供免费健身器材等设施;设置贵宾楼、旋转餐厅、商务吧等多规格餐饮,以蚌埠本地特色食品为依托,打造国际化的精美长寿美食;设置国际会所、桑拿中心、健身中心、美容美发中心等娱乐休闲场所以满足各类疗养团体和个人的需求。在国际会议大酒店旁边建筑辅楼,作为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分两块主要业务,一是以给游客提供体验式养生服务为中心,二是为全国各类养老养生机构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高素质、高水准的服务人员。 3.VIP国际生态度假村。以生态小区的形式构建,目标群体是有度假疗养需求的游客。该度假村倚靠着湿地公园,在保持现有良好生态环境和迷人景致的基础上,打造极富特色、生态环境优良,各种休闲设施和场所齐全的养生度假居所,宣扬生态度假的休闲理念。 4.休闲康体会所。休闲会所集餐饮、娱乐、养生、保健、美容等功能于一体,设有大小规划包间,满足客户团队活动或私密空间要求。会所依托体育赛事,充分利用片区资源,立足蚌埠特色,打造特色食谱,塑造餐饮品牌。依托“原生态”环境,以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融合现代的生态人居要素,建设高档度假疗养中心。作为蚌埠商务旅游的配套设施,开展高尔夫、SPA、棋牌、阅览室、健身房、茶社、高档艺术品展示、森林浴、气功、针灸、推拿、中药、老年保健等项目,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5.沱湖健身公园(水上运动中心)。沱湖健身公园集市民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为一体,突出娱乐功能。充分利用水资源,设置水上娱乐主题乐园、极速 皮筏艇滑道,以及水上飞人、水上攀岩等适宜水上游乐的项目;建设沙滩游乐场,打造沙 滩系列项目,如沙滩卡丁车、沙滩摩托车等沙滩车类运动。将沱湖水上娱乐主题乐园建成皖北地区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高科技水上乐园。人们将在远离喧嚣的都市的同时,既可享受乡村的宁静,还可以体验奇妙的水上世界。 四、垓下文化产业区 (一)宜兴空间——三轴鼎立 1.规划主题 英雄之城,楚汉风韵。 2.功能定位 突出蚌埠霸王英雄之城的历史特色,彰显蚌埠的古风遗韵,展示蚌埠独特的文化商机。 3.规划思路 (1)楚汉历史名人文化轴。依托许家大楼遗址、韩信点将台、张良吹箫台等众多垓下遗址,深入挖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背后的名人轶事,打造集人文收藏、会展交流、休闲鉴赏于一体的楚汉英雄园。一方面要提高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另一方面应加大投入,提高楚汉英雄园的展览水平,汇聚和整理主题藏品,改善藏品的收藏和展览条件,举办刘邦、项羽、张良、萧何等历史名人的专题演讲和讨论,举行以军事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参观。在举行如诗歌朗诵、名人电影节、专题读书日、创意人集会等特色文化艺术活动的同时,也可举办小剧场的戏剧演出,使之成为富有楚汉风韵的文化聚集中心。 (2)楚汉风情餐饮文化轴。统一改造已有景观大道,在无损景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增设体现楚汉风貌和楚汉历史的雕塑、建筑、长廊等,绘制楚汉时期的历史故事、历史传说于景观大道旁的民居外墙,营造浓郁的楚汉氛围。统一景观大道旁已有餐馆外观,装饰风格为“粉墙黛瓦”,可设计齐、晋、宋、秦、楚、吴、越、燕、韩、赵、魏等国不同的历史画卷于外墙回廊,餐馆门前一律树大旗,参照各国战旗形式,标明各国之名。所悬国名大旗,用以标示不同菜系。馆内设计风格古朴为主,国别特征鲜明。服务人员着汉服式样古装,以简单古语服务客人。新建餐饮街区亦参照以上风格规划建设。 (3)楚汉民俗工艺特色文化轴。依托霸王城遗址,设立街区小广场,复活楚汉古代仪典和民俗文化。如民间文学(口头传统)、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间知识与实践)、民俗活动(节庆、礼仪和生产、商贸、消费习俗等)。重点打造蚌埠传统民间舞蹈“花鼓灯”,以及舞龙、舞狮、花车、旱船等最具蚌埠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垓下豆饼、虞姬豆腐等项目则以专门店铺经营销售。 (二)宜情空间——霸王虞姬爱情文化休闲园 1.规划主题 盖世英雄楚霸王,儿女情长别虞姬。 2.功能定位 渲染虞姬湾的清丽脱俗,人间仙境;营造霸王虞姬曼妙的爱情传说。以文化观光、游览功能为主,文化休闲、娱乐、度假、商务功能为辅,建成具有楚汉风情的爱情文化休闲园。 3.规划思路 (1)围绕拟建立的虞姬湾度假区,打造霸王虞姬爱情主题园。保护性开发,尽量保持虞姬湾的自然风貌,拍摄霸王别姬为题材的电视剧或电视风光片。将虞姬湾融为电影、电视剧的重要场景。建楚霸王事迹展示厅,突出霸王作为英雄的丰功伟绩以及与虞姬的浪漫爱情。加大霸王城遗址和虞姬湾的深度开发,以爱情为主题设计导游词。修建情人谷、情人桥、情人栈道,利用山、水、桥、洞,设计适合情侣的体验式项目。利用情人节等节庆,联合媒体,举办爱情主题的游园活动。举办霸王虞姬爱情题材DV大赛,爱情短剧即兴演出等活动。 (2)围绕“霸城烟雨”“汉陵秋色”“虞湾夕照”等垓下古十景为依托,以虞姬霸王爱情之浪漫为核心,营造轻松、浪漫、优美、自然、和谐的园区环境,修建爱情景观道,陈设与楚汉时期爱情文化相关的艺术品,包括油画、水墨画、民间剪纸、雕塑、浮雕、手工制作等。建成以爱情为主题的,集书吧、茶吧、话吧、网吧、酒吧、KTV、咖啡厅、电影放映厅、健身俱乐部、演艺厅等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商务中心。 (3)以楚霸王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为造势,营建情侣商贸文化街区。强化改革意识,创新发展模式 一、增强改革意识 当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思想观念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改革发展的障碍,必须在观念上实现“破和立”。第一,要破除文化仅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传统观念,树立文化产业属性的新认识。第二,要破除将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的观念,树立以充分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为标准的市场效益观念。第三,文化发展覆盖的门类众多,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化系统的主管范围,要树立文化产业链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理念,树立文化产业整体推进的新意识。 二、改革管理体制 依据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的要求,构建内部关系协调、职能明确、分工协作的文化企业管理体系。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国有文化企业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在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的文化资产监管体制的基础上,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增强文化产业活力和生命力。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产业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继承创新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把创新作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积极进行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内容创新、技术手段创新和商业运作模式创新。探索文化企业实 现主体多元化、建设运营市场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实施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优惠等措施来扶持新兴和创新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创新文化信息运作数字化进程,建造数字化博物馆,确保文化产业能够在新的技术平台上保持更强的竞争力。 第二节 三招齐动引商,全面营销蚌埠 一、一招文化投资商 对规划中提出的大禹文化旅游中心、宝龙城市广场美食娱乐一条街、花鼓灯嘉年华和文化遗址主题公园等等重点建设项目,开展专题策划,吸引其配套产业开发商和投资商。鼓励和吸引管理科学、实力雄厚的国实施人才兴业,强化智力支撑 一、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 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人力资源机构等合作,重点培养和大力引进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管理人才、文化科技人才、国际化文化项目的运作人才等蚌埠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政府将采用资助、评奖、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文化企事业单位加大人才的培训投入,鼓励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将创意、信息、人才等资源与蚌埠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相结合。 二、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 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把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纳入蚌埠市人才培养规划。重视吸引物流、信息与网络技术、工业设计、贸易、创意、会展策划、旅游等经营管理人才,参照科技人才的激励政策,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级文化产 业管理人才。对经营业绩显著、有突出贡献、或者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奖项的文化人才,可作为特殊人才优先引进。 三、营造良好的文化人才发展环境 允许和鼓励有特殊才能的文化人才,以无形资产按一定的比例持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并参与分配,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建立蚌埠市文化人才供需网和高级文化人才数据库,推动蚌埠市文化人才中介市场建设,为人才的有序流动创造良 好环境;营造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文艺创作表演、文化产业科技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创新网络,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 第四节 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 一、税收支持政策 对于入驻蚌埠的文化企业及其配套企业,除了享受国家有关支持其发展的优惠政策外,还可根据公司本身性质和盈利情况进行适当的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对需要重点扶持的文化配套企业尤其是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准公共服务业给予享受税收的优惠政策。 二、土地支持政策 推动文化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创意中心,实行集聚化发展,土地优先用于文化配套企业招商,提高土地资源产出效益,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对于某些需要对土地进行置换的,争取市国土和建设部门给与相应的宽松政策。对土地开发收储过程中涉及的土地增值税、土地交易费用等税费争取支持政策,适当减免土地出让税金。 三、财政配套政策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手段,支持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拨付专项资金,作为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改制成本,对市场前景好、品牌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的重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给与财政补贴。对于重大文化设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行地方配套资金补贴和项目前期经费补助。 第五节 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扶持力度 一、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引导基金 每年设立2000万元文化产业专项引导基金,对重点骨干文化企业及其配套企业、项目,提供补贴、贴息或奖励,提升管理、服务、质量、企业文化等方面创新水平,培育3-5个文化产业领域的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加大招商力度。提高产业能级,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鼓励更多的国完善支撑体系,提升发展水平 一、规划支撑 在明确蚌埠市文化打造六大平台,扶持园区发展 一、技术创新中心 通过科技计划对文化产业园中的共性技术研发进行直接干预,为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的文化产业提供可靠的、高标准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促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实现跨越式突破。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重点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大企业、大项目建立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检验中心,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以完备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高超的技术支持手段、优惠的产业发展政策吸引国内外著名科技文化总部型企业入驻,全力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二、金融服务中心 由政府支持设立相关基金和机构,在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工艺美术等重点扶持发展的行 业中,为那些具有一定技术但深受资金短缺困扰的中小企业提供长期、系统的扶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托第三方社会机构,大力发展产权、版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融资,拓宽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融资的支持形式。开辟证券市场文化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推动有竞争优势的国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混合经济的大型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对符合条件的各类中小型文化企业在创业板上给予积极支持,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三、中小企业创业孵化中心 园区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的同时还应为企业提供通讯、网络等公共设施及行政代理等方面的综合服务。通过将分散的中小企业迁入园区集中生产、统一管理,从而达到产业集群,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创新成活率和成功率。发挥文化产业园的带动作用,围绕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企业、产品,为创业者搭建制度性、智能化的服务平台,引导入园的中小企业集聚到循环产业链上,进而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宏观协作网络,提高中小企业创业竞争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真正发挥中小企业中坚力量的积极推动作用,成为蚌埠市文化产业园迅速发展的新兴力量。 四、信息交易中心 通过构建完善的信息平台,收集、存储并及时发布文化产业相关市场供求、政策法规、研发设计等信息,并定期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产品发布会、博览会、洽谈会,为商户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市场,降低交易成本。为企业和机构提供专业信息服务的机构,包括信息咨询、检索、整理、交流、翻译、跟踪等功能,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助手和导航员。 五、价格发现中心 通过建立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市场交易管理机制,促成最为合理的成交价格,形成文化市场的价格发展机制。同时,依托丰富的交易品种、庞大的交易规模和迅速准确的信息传递,引领国内国际重要文化产品和服务价格的走势。 六、版权资源管理服务中心 汇集国内外有关知名版权登记机构、图书馆、互联网等的版权资源,建立作品版权交易系统,促进版权资源的国内与国际贸易。分行业研究开发版权资源,为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现代传媒、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重点行业的发展提供创新、保护、管理和运用服务。积极开展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发达国家与地区知识产权组织版权资源管理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文化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服务,为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空间服务。 附录一 一、注释 (一)名词解释 1.第二章 (1)钻石模型,即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和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2)因子分析,即一种简化数据集的统计学技术,通过线性变换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有指标,在降低维数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原有的信息。 2.第三章 (1)增长极,即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3.第四章 (1)循环经济,即将生产所需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经济生产方式。 (2)技术联盟,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联合致力于某一技术或产品的研发行为;战略联盟,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 (3)一站式服务,即只要客户有需求,一旦进入某个服务站点,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没有必要再找第二家。 (4)产业集群,即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密切联系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势、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5)集聚效应,即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由于空间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 (二)指标解释 1.第二章 因子分析过程: (1)数据标准化 由于指标数据的单位和量纲不同,为了使数据间具有可比性,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评价的因子分析 以安徽省地级市为样本,以表2-2中的12个指标的标准化数据为变量构建矩阵,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通过计算机运算得出矩阵的特征根和相应的方差贡献率,根据特征根值的大小和累积方差贡献率选择主成分并得到因子提取结果和因子回归系数。因为主成分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包含了绝大部分原始变量的信息,所以可以根据因子回归系数计算出每个样本城市的各个因子得分,公式如下: i个城市第kj个指标的因子回归系数。 由于各主因子所包含的信息量不一致且信息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 (3)百分制得分 为了更加直观地体现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对上式计算的数值进行百分制转换,选用的转换公式如下: 值。 2.第三章 表3-1 主要指标及目标值解释: (1)主要指标解释: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从业人员。 ?文化事业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主要指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文化设施总投资,即用于各级公益性大型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馆(站)的总投资。 ?文化综合竞争力,即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竞争力,具体指标因素在表2-2中。 ?龙头文化企业,即在所在行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企业。 ?文化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代理公司、经纪公司、金融机构、营销机构。 (2)部分目标值解释: ?数据来源:《蚌埠市 “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蚌埠统计年鉴2005-2009》 ?计算公式: a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GDP增加值 b.文化产业对GDP贡献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量/GDP增加值增量 汇总相关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目标数值表: 二、主要参考文献 [1]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上海三联书店,2006 [2]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南大出版社,2007 [3]顾江,胡静:《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8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 [6]国家统计局:《全国经济普查报告2004、2008》,2004 [7]国家统计局:《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2008 [8]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3 [9]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2006-2010》,2006-2010 [10]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2006 [11]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0 [12]蚌埠市统计局:《蚌埠统计年鉴2005-2009》,2005-2009 [13]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蚌埠市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2006 [14]蚌埠市文化局:《市文化局09年 工作总结 关于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关于年中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及2010年工作安排》,2010 [15]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蚌埠市旅游局:《蚌埠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5
本文档为【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6KB
软件:Word
页数:6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15
浏览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