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视觉文化时代中国动画电影主体意识的回归.

视觉文化时代中国动画电影主体意识的回归.

举报
开通vip

视觉文化时代中国动画电影主体意识的回归.视觉文化时代:中国动画电影主体意识的回归 1952年,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在《电影美学》(英文版)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影、电视、摄影、绘画、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正在互为激荡汇流,“视觉文化”成为主导性的文化传播形态出现在中国,视觉文化传播时代正式来临。加拿大著名的传媒理论家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中指出,传播技术形式会对空间、时间以及人类感知等方面引起深刻变化,而大众媒介对时空的重新建构必然对生存于其间的...

视觉文化时代中国动画电影主体意识的回归.
视觉文化时代:中国动画电影主体意识的回归 1952年,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在《电影美学》(英文版)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影、电视、摄影、绘画、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正在互为激荡汇流,“视觉文化”成为主导性的文化传播形态出现在中国,视觉文化传播时代正式来临。加拿大著名的传媒理论家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中指出,传播技术形式会对空间、时间以及人类感知等方面引起深刻变化,而大众媒介对时空的重新建构必然对生存于其间的个体以及整个人类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①新的媒介技术会产生新的感觉、新的体验和新的思维方式,电影、电视、录像、影碟、互联网等媒介所带来的海量信息,不仅是对印刷文化传播方式的冲击,更催生了视觉文化的受众。飞速发展的电子媒介将以电影、电视作为主要标志的视觉文化推向了主导地位,影视也进而成为了这一时代的主流艺术形式。影视艺术的繁荣使中国动画电影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契机,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动画电影在市场缺席了近20年之后,重 新回归并进入了产业大规模发展阶段。动画电影作为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其影视的本体和主体意识不断被唤醒,在创作观念、审美理念等方面体现出对文化转型的呼应,并进一步彰显出影视艺术的本质特征。纵观视觉文化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笔者在本文中试从影视艺术的本质角度出发,探索动画电影的“大众”主体,并从商业化、娱乐化和世俗化三个方面,对视觉文化时代中国动画电影大众化主体意识的回归进行阐述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1 大众化——中国动画电影主体意识的体现主体,艺术文化的承担者。过去,艺术哲学很少注意主体的问题。主体的感受能力不仅在艺术的影响之下有所发展,而且很可能正是艺术影响的产物。②印刷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转变中,影视的“视听”本体普遍得到了尊重,但即便大众文化已经甚嚣尘上的今天,影视的“大众”主体依然没有得到明确定位、阐释和广泛接受。20世纪以来,大众化一直是中国影视艺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印刷文化时代,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精英”将语言文字当作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117009331_0和权威,划分出了所谓的精英与大众文化,由此,“大众”成为了边缘化的象征。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影视艺术占据了当前文化的中心地位。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研究,影视之于文化最大的变革,就是从印刷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转变,传统文化的深度模式被消解,使抽象的文化具象化。从媒介的角度研究,影视作为视听艺术是通过“画面”和“声音”组成的“活动影像”,影像作为媒介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语言文字旁落到了注解的地位。因而,影视艺术体现出与大众的天然契合,影视的“大众”主体是与生俱来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人物本雅明在阐释“机械复制时代”文明时提出,视觉文化的特征在于传统的追求静观的审美已经被震惊效果所代替。③中国的影视创作者历来比较注重审美“韵味”的开掘,这与视觉文化时代“震惊”、“惊艳”的审美感受本身就是大相径庭的。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者也不例外,长期站在精英立场与大众相对,这种对立是根深蒂固的。对于沿袭精英思维方式创作动画电影的中国创作者而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小众的消费群体中确实曾获得过成功。但在视觉文化成为主导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畅行世界的美国动画电影对中国大众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也继而反映在近10年中国动画电影的身上,业界对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进而转为了艺术与商业、民族与国际之争。透过纷繁杂乱的表象,我 们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集体转型,无论是照搬还是借鉴、沿袭还是创新、成功或是失败,这种转变体现出中国动画电影对大众化主体意识的高度尊重,是对影视艺术本质特征的回归,更是对文化的视觉转型做出的呼应。 2 中国动画电影大众化主体意识回归的重要观照 2.1 大众化是商业的 影视作为“大众艺术”与其商业特质密不可分,并与之相辅相成,没有大众的参与,影视无以得到发展,更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从历史角度看,电影从诞生伊始就是一种商品。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租用了卡普辛路 咖啡馆的印度厅,以1法郎的价格对外售票,用自己研制的电影放映机给观众播放了12部每部1分钟的影片。从经济学角度看,电影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从而成为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主要体现为给大众提供精神消费及审美满足;在价值方面,主要是电影中所凝聚的无差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几乎决定了电影只有作为文化商品、电影业作为文化产业才能获得高度的发展。现今,全球电影业的高度产业化、专门化发展为此做出了最好的见证。在美国,动画电影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才是一种承载艺术的文化形式。在欧洲和中国,动画电影仍守望着“中国学派”、“萨格勒布学派”等曾经的艺术辉煌。理论上而言,二者可以互不干涉、独立存在,但从动画电影的实际生存状况及其文化影响效果而言,艺术动画电影处境艰难,必需依赖政府财政拨款才能进行再生产,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陷入财政危机被出售,加拿大国家电影局(NFBC)动画部门被迫关闭;而美国商业动画电影畅行于世界、霸占着世界绝大部分动画电影市场。回顾中国动画电影8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动画电影诞生之初就并非为商业而生,此后无论是作为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是作为文以载道的教化工具,始终远离文化商品的概念。这和中国长期以来注重艺术性的探索不无关联,直至美国动画电影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并通过其把美国的文化精神倾销给了中国大众,才从1995年起,对动画片不再实行计划经济政策,不再下达生产拍摄指标,将动画业推向了市场。从1999年《宝莲灯》这部“市场运作的价值比影片本身艺术性更大”的影院动画开始,中国动画电影的商业性本质才得以真正体现。《宝莲灯》首次按照国际商业动画电影制作模式进行运作,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情感渲染、配音配乐、营销模式上均借鉴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的商业运作模式。2006年《魔比斯环》从编剧、导演到模型监制、动画监制、特效指导均直接聘请美国商业电影的制作人操刀,2009年《阿童木》更是由中方出 资、好莱坞制作班底打造。 近10年来,从总投资1200万元的《宝莲灯》开始,耗资1.3亿、结合大量好莱坞动画技术的《魔比斯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先涛电影娱乐与美国迪斯尼公司联合打造的《宝葫芦的秘密》,投资1500万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50周年的献礼影片《勇士》,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动画电影《风云诀》,耗费超千万元的中国首部体育动画电影《球道》,以全球化的戏剧命题和商业市场为基础的投资近亿元的CG动画电影《图兰朵》,央视动画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联合制作投资高达3000万的三维动画电影《动物狂欢节》,投资高达8.2亿的《阿童木》等影片,无一例外的走上了高投入、大制作、交叉经营、联合开发、多元文化融合的商业化之路。虽其间喜忧参半,《魔比斯环》的票房滑铁卢、《阿童木》全球票房仅1.9亿,中国动画电影的商业化道路还有待完善,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视觉文化时代中国动画电影对商业性本质的回归,对动画电影“大众”主体的尊重。 2.2 大众化是娱乐的 电影诞生之初就是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吸引的也是追求新奇的大众。早在20世 纪80年代,当时的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陈昊苏就提出了“娱乐片本体论”的观点。他指出,在电影的三大功能中,“娱乐是本原,是基础,而艺术功能和教育功能是延伸,是发展”,因此他主张“恢复电影艺术本源,即尊重它作为大众娱乐的基础的特性”。④ 对比中美动画电影的审美内涵,笔者发现中国动画电影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美国动画电影以乐为目的而教是感悟。“文以载道”一向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作为文化形式之一的中国动画电影自然也承载着教化的功能。中国动画电影诞生伊始,就饱含了“教义”,万氏兄弟创作的人物大多肩负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抗争任务,而直接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题材的动画电影,其本身就注定了教化作用。此后,“寓教于乐”无论是作为“中国学派”的特征,抑或作为中国动画创作的规律被继承了下来。在过去的70多年中,中国动画电影注重说教,而轻视娱乐是不可否认的。当然,中国动画电影注重教化作用,除了创作者长期概念化的自我定位外,决策部门和审片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也是关键因素。这也是在视觉文化时代,其它影视艺术从“意识形态工具”转型为“娱乐商品”遇到的相同处境。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以“大众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性文化格局中,娱乐化传播成为了席卷全球的潮流。著名学者施拉姆早就预言了娱乐化在大众传播中的重要性:“大众传播主要被作用于娱乐的占有的百分比大得惊人。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刊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⑤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动画电影更加不可背离这一文化实质。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动画电影开始摒弃纯粹的教化功能,注重娱乐功能的体现。在剧情安排上,《宝莲灯》加入了中国动画电影鲜有的爱情元素,《灰太狼与喜羊羊之牛气冲天》、《灰太狼与喜羊羊之虎虎生威》中对美式娱乐精神的模仿,中国第一部家庭喜剧动画电影《真功夫之奥运在我家》表现出老北京胡同里搞笑一家人;在配音配乐上,明星配音、R&B等通俗音乐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大行其道;在人物设置上,《宝莲灯》、《麦兜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真功夫之奥运在我家》、《快乐奔跑》、《飞吧,霹雳》等片中喜剧角色的轮番登场,均不同程度地显现出娱乐化精神。同时,视觉文化时代的“奇观化”审美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娱乐功能的体现。《魔比斯环》中的异度空间、古老咒语、魔法水晶、箭鸟飞船等种种玄酷元素,《风云决》中突破常人演绎的武侠针锋、刀剑交织的视觉场面,《阿童木》、《超蛙战士》中形式完美、逼真可感的幻象世界。超感觉的视听享受和刺激在欣赏动画电影本身的同时,更满足了大众对于神秘奇幻想象的娱乐需求。视觉文化时代,中国动画电影要真正转变成为大众的日常消费产品,娱乐化是必然的,更是根本的,符合了电影产业的文化道路就是娱乐道路的发展理念。 2.3 大众化是世俗的在西方,大众化与世俗化是同义的,而在中国的文化进程中世俗化被排除在大众化之外,成为一个极端贬义的词语。这与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始终站在精英立场、追求阳春白雪的艺术精神不无关系。“中国学派”的水墨动画电影中,传统绘画所追求的“写意”与“意象”对于精英文化阶层而言如咀嚼橄榄,经久弥香,但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不啻于食同嚼蜡。视觉文化语境中,大众被影像世界所浸洇,影像中也布满了大众的身影。在这种意义上,视觉文化体现出了“狂欢”的意味。“狂欢”一词,是由俄国文学批评家米哈伊尔?巴赫金在《拉伯雷和他的世界》中分析拉伯雷作品中的背景时所提出的。他认为,狂欢的特点是:全民性的、包罗万象的、双重性的(既是欢乐的、兴 奋的,同时也是嘲讽的;既包含着肯定也包含着否定)。⑥视觉文化时代的大众,于影像叙事中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巴赫金所分析的民间“狂欢”的通感,也使得动画电影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体现出某种民间立场及对民间娱乐的趋近,将世俗化的生活纳入了动画影片。同时,大众对于动画电影的接受再也不是象过去对传统艺术那样的膜拜,而是消遣性的世俗化消费过程。2001年引起轰动的中国动画电影《麦兜故事》,通过对麦兜一家日常生活的动画式表述,折射出在香港这个夹杂着繁荣与失落、梦想与坚强的土地上,一群受到中西文化体制冲击碰撞的,务实世俗而又精明能干、紧张忙碌而又简单快乐的香港人,一群不是某一个精英阶层,而是香港草根阶层人民的世俗生活。片中真正打动观众的原因不只是麦兜那些可爱的语言,而是在麦兜身上同样蕴藏着一个普通香港人的境遇,一个具有浓厚香港本土特色的平民阶层的真实生活状态。2008年中国 首部家庭喜剧动画电影《真功夫之奥运在我家》,通过美国体育记者安妮的视角,把老北京胡同里搞笑一家的人和事呈现在观众眼前,同时还展示了老北京的众多传统体育项目,把“京味”这种世俗文化搬上了电影屏幕。再如《麦兜故事》、《灰太狼与喜羊羊》系列电影、《阿童木》中“小朋友,你们这个月交过学费了没有?(交过了!)那就好!大家去上课吧”、“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等世俗化对白的频繁出现,均体现出大众的世俗文化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的融入。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消解了生活与动画电影的距离,同时带来世俗化的风格和世俗化的消费过程。动画电影是大众的,没有世俗化内质的大众化容易成为一个缺乏历史内容的大众化,更不用说对中国动画电影大众化内涵的彰显。 3 结语大众化在视觉文化时代强势出场,要求我们更多地尊重大众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消费习惯。近10年来,虽然中国动画电影未能全面崛起,诸多方面尚需调整,但当我们立足于视觉文化的实质和影视艺术的本质,的确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良性转型,大众化主体意识的回归使中国动画电影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宝莲灯》、《麦兜故事》、《风云决》、《真功夫之奥运在我家》、《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影片的成功来看,大众化的发展之路,既是影视艺术形式本质的要求,也是视觉文化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生存和发展的必要途径,更是我们用惨痛的代价向美国同行学来的。同时,从长远看,要实现中国动画电影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紧跟于时代,更要适度超前于时代,而大众作为整个时代的组成者和推动者,则是中国动画电影孕育发展的土壤和根本,坚持在大众中寻求中国动画电影发展逻辑和发展路线,并始终尊重这一规律。(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南通南通大学艺术学院226007 联系电话:133******** ①.刘琛.图像 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6 ②.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20—21 ③.丁莉丽.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影像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2 ④.蓝爱国,马薇薇.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8 ⑤.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37 ⑥.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6
本文档为【视觉文化时代中国动画电影主体意识的回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9-01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