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态度和认知途径分析

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态度和认知途径分析

举报
开通vip

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态度和认知途径分析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态度和认知途径分析 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态度和认知 途径分析 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6年第10期 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态度和认知途径分析 .李四清,郑芳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态度和认知途径.文章通过对学生 问卷中的评价语,认知途径等项目的研究发现: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国丈化的认识是积极和客观的;美人大,中学 生通过学校教育等多种途径来认识中国和中国文化;美国学生对有关中国...

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态度和认知途径分析
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态度和认知途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态度和认知 途径分析 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6年第10期 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态度和认知途径分析 .李四清,郑芳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态度和认知途径.文章通过对学生 问卷中的评价语,认知途径等项目的研究发现: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国丈化的认识是积极和客观的;美人大,中学 生通过学校教育等多种途径来认识中国和中国文化;美国学生对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接触频率较低. [关键词]中国文化;途径;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H3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06)10-0081-04 笔者在2004—2005年度在赴美访学期间,近距离地接 触到美国的青年学生.笔者认为,研究美国青年学生对中国 和中国文化的客观认识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问卷采集的数据,笔 者欲在下面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的.(1)研究美国学生是怎样 看待中国和中国文化,证实他们对待中国的看法是积极的, 客观的,有别于政治的层面;(2)研究美国学生认知中国和中 国文化的途径. 一 ,研究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一)受试对象 笔者根据自己可以接触到的学生人群分为5个组.第 一 组是笔者在美所访问学校,萨凡纳州立大学的学生;第二 组是萨凡纳另外一所州立大学,阿姆斯特朗州立大学的学 生;第三组是新泽西一所公立大学,拉玛坡学院的学生;第四 组是萨凡纳艺术高中高三(十二年级)的学生;第五组是萨凡 纳戈伍公立中学的初中学生. (二)研究方式和调查内容 笔者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将问卷的问题设计为限定式和 (一)对评价语的分类和评述 开放式两种.开放式问题用来调查受试者对中国的评价,限 定式问题调查学生认知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途径.因此,本文 的研究也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本文的第三节是基于受 试者对中国及其文化的评价语的研究.第二个层面,本文的 第四节是对受试者认知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途径分析. 三,基于受试者对中国及其文化的评价语的研究 笔者把调查受访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评价设计为开 放式的题目(原文题目:Whatcanbestexpressyourpresentim— pressionsofChina).这个题目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不给 受试者任何导向性局限,给受试者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二 是笔者认为一个人的总体印象能反映他对一个国家及其文 化的基本取向和态度. 我把5个学生受试组对中国所作的评价语大致按经济, 文化与历史,国家与社会,人民和其他分为5类,用图表的形 式把这些评价尽可能多的列入表中.笔者计划从定性分析 的角度,首先对评价语分类并作评述,然后分析出现频率高 的评价,最后是对和所在国相关的评价的分析. 表1美国学生对中国总体评价按类别列表 经济文化与历史国家与社会人民其他 1.伟大1.迅速崛起 1.经贸繁荣2.丰富2.发展,变化快1.人口众多1 . 中国食品(好) 2.经济上崛起的强国3.传统3.崛起的权力(gettingpowerfu1)2.美丽2. 技术,数学及艺 3.技术先进(high—4.传统与现代4.21世纪的政治,经济主宰3.优秀的商人术教育优良 teeh)5.独特5.国家大而多样化4.注重家庭3. 不太喜欢美国 4.工业化有潜力6.优雅的艺术6.政治气氛浓5.严谨,严格 7.政治意识偏激(paranoiapolitiealego)6.意志强(人) 7.令人感兴趣8. 有组织,严格(与美国相比) [基金项目]本课题由上海师范大学文科青年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DQW3t2. [作者简介】李四清,男,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郑芳,女,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8l 翻1:晕与支亿李四清,郑芳/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态度和认知途径分析 对表1中的评价语进行分类后,我们可以大致得出这样 一 些结论.一是受试者的评价语可以分为积极,中性和消极 三种.积极的评价语居多,如中国的经济繁荣,丰富的文化 历史,美丽和注重家庭等.中性的评价语如有组织,严格和 崛起的权利.评价语中也有负面,如'政治意识偏激'(英语 原文:paranoiapoliticalego).笔者认为,问卷中多样的评价 反映了问卷的客观性,受试者没有在调查时,因示好于调查 方而掩饰自己的观点. 二是从受试学生的评价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不同的 关注点.学生的关注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的 经济和社会,一类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一类关于中国 快速发展的经济是当代新闻的一个焦点,如崛起的权利,经 济上崛起等词汇(朱峰,2005;Kristol,1993;Radtke,2003; Zakaria,2005).第二类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注重家庭, (中国人)严谨,严格.此外,评价语中还包括许多其他的关 注点,如对中国人,对中国的政治,教育,食品,艺术等方面的 评价. 三是受试者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评价和通常中文文献中 对中国文化的描述基本一致,如伟大,丰富,传统,注重家庭 等关键词.这些词汇是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积极描述.这 一 方面证实了受试者作出的评价客观,公正,另一方面也反 映了受试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 (二)出现频率高的评价语的分析 为进一步的分析受试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关注点,我 们从每组问卷中抽取了1O份,共计5O份,统计出了出现频 率高的评价语(见表2). 表2出现频率高的评价语列表 在表2中,处于统计数第一,第二位的两项评价语"富于 文化","富于传统,历史"分别为9和6人次,占所抽问卷的 18%和12%.处于第三,第四位的评价语"崛起的权利/政治 (力量)","经济上崛起的强国"都是5人次,占所抽问卷的 10%.第五和第六位"美丽的国家","人口众多"都是4人 次,占所抽问卷的8%.从上述统计数据看,相当多的美国学 生了解传统中国文化和历史.在就文化,传统和历史的评语 中有这样一些内容:Richinculture;traditionallyandculturally involved;deeplytraditional:historical.受试者的用词和英文 82 文献中中国部分的描述基本一致(WorldBook,2006;The ColumbiaEncyclopedia,2001-05).就中国经济和国力的评 语也有较高的比例.笔者在本文引用的文献中关于这方面 的评述最早的是美国人克里斯托,他于1993年在外交(For— eignAffairs)上发表的文章题目就是"崛起的中国(TheRise ofChina)"(Kristol,1993).扎卡利雅在2005年发表在新闻 周刊(Newsweek)上的"未来属于中国吗"(DoestheFuture BelongtoChina)一文中也多次使用了同样的字眼(Zakaria, 2005).该统计中的数据可以佐证这些评述在美国的被认知 程度.上述统计的第5项"美丽的国家",受试者的评价语中 使用了beautiful,nice等字眼,可以反映出他们对中国和中 国文化的好感. 无论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是中国的经济和国力的崛 起,美国人有多种的态度和取向(刘建飞,2005).美国公众 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正确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形成"舆论环境"作用于美国对华政 策(余建军,2004).我们希望本调查的受试者,美国未来的 公民可以采取一种公正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中国的经济发 展和和平崛起. (三)关注和所在国相关的评价 在受访者的评价中,笔者认为有些评价是在和他们自己 的有关文化作出比较后作出的,因此更客观,也更有说服力. 笔者选出的这类评价如下. 1.技术,数学及艺术教育优良. 2.不太喜欢美国(人). 3.有组织,严格(与美国相比). 4.注重家庭. 第1条评价语,中国的"技术,数学及艺术教育优良(原 文well—educatedintechn0l0gy/ma【h/art)"在美国是公认的,尤 其是数学教育.中国教授在美国的学校教数学已经成为一 种普遍现象.在我调查的两所大学和其中的一所中学就都 有中国籍的数学教授.计算机专业也是中国人的强项.除 了在美国公司从业的众多的中国籍人士,大学的计算机系也 有许多的中国籍教授.许多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在一些学科, 如数学的基础教育上要强于美国.第2条评价语"不太喜欢 美国(人)"(原文是Theydon,tlikeUSverymuch).这一条是 一 位大学生受访者写的评价.笔者认为他是从政治的层面, 也就是指美国而非美国人来说的.其实,一些美国人也不喜 欢他们的政府.我在美国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反对美国在伊 拉克的战争.反对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政策.第3条评价语 "有组织,严格(原文structured/rigid)",也是和美国自己的 文化进行的比较.个人主义,自由竞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而体现有组织性的集体主义,先公后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朱永涛,2002;Davis,2001). 第4条评价语,"注重家庭(原文family—onented/fami— ly)"对于美国文化有特别的意义.这样的评价仅在萨凡纳 州立大学的一个十多人的 班级 班级管理量化考核细则初中班级管理量化细则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班级建设班级德育计划 调查中就有两份.注重家庭 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6年第10期 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Mackerras. 1989;朱永涛,2002).相对而言,美国文化中的家庭观念要 淡的多,这可以从美国比中国高出许多的单亲家庭比例,离 婚率中得到证实.2005年美国的离婚率是38%(Divorce RateStatistics,2005),而中国的离婚率只有0.21%.我们可 以确定的是受访者作出的评价显示出美国青年对于中国家 庭观念的认同. 四,认识中国及其文化的途径分析 本节研究受试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知途径.笔者 在问卷中设计了两个问题对途径进行调查.问题1是对途 径的调查,问题2用来调查受试者通过多种媒体接触有关中 国新闻的频率.问题1中,笔者列出的途径分别为:学校教 育,报纸,电视,互联网,后面还有一个开放式的"其它"选项. 笔者将受试者的问卷分为两个组,大学生组和中学生组,每 组抽取了l2份问卷,按问题的五个选择项统计数据并计算 出了各自的比例.该问题为多项选择,因此列表中统计出的 是多项选择的比例. 问题1.HowdoyouknowaboutChina.9(你是如何了解 中国的) Fromschooleducation(学校教育) Frompaper(报纸) OnTV(电视) ThroughInternet(互联网) Other...........................—— 表3不同途径的数据统计列表 大学生10 中学生9 百分比183 百分比275 3 3 25 25 7 7 58 58 3 6 25 50 3 l 25 8 表3中的数据统计显示,对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识, 两组受试者组中,选择学校教育途径的比例分别为83%和 75%,报纸和电视途径两组都是25%和58%,互联网途径的 分别为25%和50%,其他途径的分别是25%和8%. 从数据分析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一是学 校教育是美国学生认识中国及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美国 学校的教科书中有较详细的中国文化,历史的信息.笔者这 里赘述一个例子对该观点加以佐证.我曾在美国一所中学 听过一节历史课,正好是关于中国朝代图表(Dynastymap)及 其社会等级.其中那位历史老师就中国封建社会等级的讲 解非常生动.她把班级里的学生按座次从前往后排出了等 级.如第一排的学生为皇族(Roya1),第二排的学生是贵族 (Gentry),最后一排,也是社会中最低的一级则是农民 (Farmer).这样的教学非常形象,效果不言而喻.最后,班 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排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来. 二是电视和互联网是学校教育之外主要的途径.从统 计出的比例看,在两个受试组中,通过电视来了解中国的都 超出了半数.因此,电视媒体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通 过互联网的比例要低于电视媒介,大学生组的只有25%.中 学生达到50%.从后一个数据看,中学生是了解异域文化的 重要阶段和群体. 三是报纸用作传播的作用有限.和其他的媒体相比,报 纸在两个受试组中的比例是最低的,只有25%.我们对此可 以作出两个推测:报纸的受众有限;报纸的关于中国的新闻 覆盖面有限.另外,个人的兴趣和倾向有助于对中国文化的 了解. 问题2用来调查美国学生日常可以接触到中国和中国 文化的频率,笔者意在对美国学生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途 径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笔者从受访的五所学校中各抽 取了六份问卷,总共30份,用下面的图表作了统计. 问题2.HowoftendoyoucomeacrossthenewsaboutChi— as(fromallkindsofmedia)?(从各种媒体中接触有关中国 的新闻的频率如何) Rarely(很少) Severaltimesinamonth(一个月有数次) Severaltimesinaweek(一周数次) Everyday(每天) 表4受试者接触关于中国的新闻频率统计列表 表4的统计数据显示:很少接触,在一个月中几次接触 关于中国新闻分别为33%和36%,两项比例之和是69%. 一 周几次接触的比例是26%,每天接触的比例是6%,两项 的比例之和是31%.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的结论.第 一 ,我们可以认为多数美国青年对有关中国的新闻接触并不 多.对有关中国的新闻很少接触和一月中有几次接触的比 例相加超过了统计人数的2/3还多.第二,美国媒体对相关. 中国的报道覆盖的数量和幅度有限.研究媒体传播的学者 认为,美国人更关注国内问题和自身问题,因此美国媒体也 乘机大幅削减国际新闻报道的数量,结果美国普通公众对国 际事务更是无从知晓(何英,2005:124).第三,美国青年对 新闻报道的取向更注重实用和实际.这里引用<华盛顿邮 报》的一项调查的数据:63%的读者对当地的地区新闻感兴 趣,46%的读者的美国国内新闻感兴趣,只有18%的读者对 国际新闻感兴趣(何英,2005:30).第四是一些客观原因. 83 翻译与支亿李四清,郑芳/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态度和认知途径分析 如报纸,互联网的普及的程度. 五,结语 笔者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可以作出以下结论. 第一,有相当数量的美国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认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描述.第二,本调查反映出美 国学生具有更加开放和全球化的意识.他们对中华文化,中 华文化的优势持积极的态度.第三,美国学生关注中国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同中国在经济及技术上 的发展和崛起,对中国的崛起持乐观的态度.第四,美国学 生在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途径上存在多样性;学校教育仍 是学生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有相当数量的美 国学生对有关中国的新闻接触并不多. 我们很难改变一些美国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种种怀疑, 甚至错误的看法,但我们可以经过努力,使美国的青年一代 认识和理解中国和平崛起的良好愿望.青年才是世界的未 来.胡锦涛主席在今年三月份对美国的国事访问中访问了 耶鲁大学并发表演讲.从表面看这是一个例行的活动,实际 上这是国家领导人在利用一个非常恰当的论坛接触受访国 的青年一代,传播中华文化和和平发展理念.胡主席还特意 邀请一百位耶鲁的师生访问中国.这一活动可以佐证笔者 进行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发现.本文虽然对该课题的研究 还比较肤浅,但资料和数据真实,可信.笔者希望能有更好 的工具和理论来对本课题的数据作出更好的分析,以期有更 84 多的发现. 【参考文献】' [1]Davis,L.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 A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 search,2001. [2]DivorceRateStatistics(US).. org/rates.htm1.May,2005.[accessed6/9/2006] [3]Kristof,N.D.TheRiseofChina[J].ForeignAffairs.No— vember/December,1993. [4]Mackerras,C.WesternImageofChina[M].HongKong: 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 [5]Radtke,R.China'S'PeacefulRise'overshadowingUSinflu— eneeinAsia?[N].2003. [6]Zakaria,F.DoestheFutureBelongtoChina[J].NEWS— WEEK,May20,2005. [7]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 社,2005. [8]胡文仲,朱永涛.美国价值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2. [9]刘建飞.美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崛起[J].美国研究. 2003,(4):132—141. [1O]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_2002 [J].美国研究,2004,(2):58—78. AnalysisofAmericanStudents'AttitudetowardsChinaand ChineseCultureandTheirWaysofCognition LiSiqing,ZhengFang (ForeignLanguagesCollege,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China200234) [Abstract]ChinainAmericans,eyesandmindsisbynomeansuniversa1.Thispaperbasesont heanswersand responsesfromstadentsubjectstothequestionnairedoneinAmericanuniversitiesandschool s.Byananalyticalstudyof thesubjects'commentsonChinaandwaysoftheirlearningaboutChinaandChineseculture.wefindthatAmerican studentsviewChinaandChinesecultureinapositiveandobjectiveway.AmericanstudentsgettoknowChinaandChinese cultureindiverseapproaches.Wealsodiscoverafairlylowfrequencyofstudentsubjectsingettingaccesstonewsabout China. [Keywords]Comments;ChineseCulture;Approaches
本文档为【美国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态度和认知途径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71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8-09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