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虚构与写实

初中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虚构与写实

举报
开通vip

初中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虚构与写实初中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虚构与写实 知识例话 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篇作品: 乞丐与小狗 吴国宝 深秋已过,寒冬即将来临。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光秃秃的树枝上偶尔还留着几片残叶。地上的枯叶被风刮得乱窜,街上又脏又乱,一片狼藉。 在一个偏僻而又荒凉的小巷里,乞丐阿狗紧裹看仅有一只袖子、可到脚底的破布衫,蜷缩在一个阴冷的墙角边。他一只脚穿着漂亮的、但足够套上两只脚的花布拖鞋,另一只脚穿着一只无跟的女式皮鞋。 阿狗已几天没讨到可吃的东西了。昨天偷吃狗的剩食,遭到狗主人的一顿痛打,就连前几天偷来的一双花布鞋都跑掉...

初中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虚构与写实
初中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虚构与写实 知识例话 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篇作品: 乞丐与小狗 吴国宝 深秋已过,寒冬即将来临。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光秃秃的树枝上偶尔还留着几片残叶。地上的枯叶被风刮得乱窜,街上又脏又乱,一片狼藉。 在一个偏僻而又荒凉的小巷里,乞丐阿狗紧裹看仅有一只袖子、可到脚底的破布衫,蜷缩在一个阴冷的墙角边。他一只脚穿着漂亮的、但足够套上两只脚的花布拖鞋,另一只脚穿着一只无跟的女式皮鞋。 阿狗已几天没讨到可吃的东西了。昨天偷吃狗的剩食,遭到狗主人的一顿痛打,就连前几天偷来的一双花布鞋都跑掉了一只,而一只无跟皮鞋则是从垃圾堆找来的。 阿狗对面有个阁楼,上面不时传来一阵阵嘻嘻哈哈的欢笑声和叮叮咚咚的酒杯碰撞声。有时偶尔也飘下一丝阿狗好久没有闻到过、也即将忘却的香味。记得最后一次与父母在一起,还是三年前的一个春节,那次还杀了一只鸡。那鸡又大又肥…… 正当阿狗津津有味地回味时,突然“啪”的一声,楼上小阁楼里不知扔下了什么。阿狗连忙爬过去,用他那瞪得发亮的眼睛,在早已被他翻得底朝天的垃圾堆仔细搜寻着。 突然,他发现了一只没啃完的鸡爪。阿狗喜出望外,连忙用衣服把它擦干净。这顿飞来的美餐,阿狗想都没有敢想过。今天阿狗又可算过了一次春节了。 正当阿狗美美地品尝着的时候,一只又脏又瘦小的、全身毛零乱的小东西正出神地望着他。从它可怜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它是多么想和阿狗共享这顿美餐。哪怕是分到一只小小的脚趾,它也心满意足。阿狗无意识地瞟了小狗一眼,小狗就像触电似的立刻向后退了几步。两只眼睛瞪得大大的,发出极其恐惧的目光。 望着那受惊的小狗,阿狗黯然泪下,“这可怜的小家伙多像自己啊,也许它也有三天没有吃东西了吧?也许它的父母与主人都被日寇飞机狂轰滥炸埋在废墟下了。难道没有好心人收养它吗?也许这就是它流浪街头的原因吧?” 阿狗把那鸡爪慢慢地伸向小狗,小狗只是呆呆地望着,不敢上前。阿狗轻轻地把鸡爪扔在小狗面前,小狗凝视了好久,才慢慢上前…… 从此,阿狗与小狗成了亲密的伙伴。他俩白天一起寻食,一起共餐,一起玩耍。晚上阿狗抱着小狗一起睡在墙角边,相互取暖。 寒冬到了,阿狗得了伤寒再也不能出去讨饭。小狗则独自去觅食,运气佳时还能叼些东西回来。夜晚寒风凛冽,小狗则拖了许多破布、废纸裹在阿狗身上。自己也贴在阿狗怀里,帮阿狗御寒…… 没过几天,阿狗死了。小狗呆呆地立在阿狗身边,一动不动,好像失去魂儿似的。 一天,二天,三天……小狗也终于倒下了。它和阿狗贴得仍然那么近,那么紧。 在他俩身边,还有一只鸡爪。这是小狗拖回来的最后一次收获,打算留给阿狗醒来共享的吧? 傍晚,天空飘起了大雪,大地被一层东西笼罩着。在那僻静而又荒凉的小巷里,可以模模糊糊地看到一大一小的两个雪堆。 简评: 这是一篇现实主义风格的小小说,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一个乞丐与一只小狗在临死前最后的友谊。作者是一位青年,乞丐阿狗没有后人和人类朋友,那么作者是怎样得来的写作材料呢?答案很简单:虚构。 如果作品不允许虚构,那么70岁以下的人便没有资格写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情景的故事了;如果作品不允许虚构,那么童话、寓言也就一同消灭了。虚构,是文学的命脉之一,没有虚构,便没有了文学。正是由于虚构的存在,《乞丐与小狗》才能刻画出在人世的尘角两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灵的相濡以沫。如果一定要作者亲眼目睹这样的情况发生之后才能去写作,一是对人的创造力的禁锢,二也会产生道德上的疑问:作家是可以为了写出作品而见死不救的吗? 这些不过只是引子。真正的问题是,在中学生作文中允不允许虚构? 我们还是先来看两篇初一年级学生的作文。 一个不好不坏的人 金石 要提到“一个不好不坏的人”,在我的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一个瘦长的身影,略略弯着背,走路时向前一冲一冲地…… 看到这儿,你也许会提出一个疑问,这个他究竟是谁呢?告诉你,他就是我的外公。 怎么可以说自己的外公“不好不坏”呢?你别急,先听我说。 提到外公,谁都知道他是一个脾气暴躁、不随和、怪癖的老头儿。平时,他甭说对外人,就连对家里人也“懒”得去关心。他和别人的交往很少,也很少和别人说话,自己经常一个人待在楼下的小杂房里,谁也不知道他在于什么。好奇心促使我非要弄个明白不可,于是我悄悄跟在他的身后,他进了屋子,关上门,我从门缝里看见他正从架子上拿下一个大袋子,然后拿出了许多废铁,又拿出秤,一个个称着,想必是要去卖废铁。原来外公一个人躲起来是在搞“小副业”呀,这件事很快被家里人知道了,传播者当然是我了。于是家里人有时也背着他,说他脑子有点“贵恙”,这下轮到我有点为外公打抱不平了,同时觉得自己嘴太快,说出了这件秘密的“大事”。 可是,后来一件不算大也不算小的事情使我感到家里人对他的评价十分有理。那天,外公难得带我上街玩,我想:外公今天这么高兴,一定会像外婆那样给我买好多好多东西,我心里美滋滋的,打算逗着他先买一个变形金刚——听说“六面兽”刚上市,再买个拼装玩具……还没有想停当,烈日当头,我渴得十分厉害,就指着路边一个卖汽水的小摊说:“公公,我要喝汽水,都快渴死了。”我满以为他会给我买一瓶,谁知他却说:“汽水没有开水解渴,喝开水吧!”我心凉了半截,连瓶汽水都不肯买,看来“六面兽”不会有多大指望了。又走了一段,我发现了一个卖开水的老太太,一杯五分钱,这回我想外公一定会不拒绝了,就急忙对外公说:“公公,这儿有开水,买一杯吧,我都渴死了。”谁知他回了一句:“开水家里不是有吗!”一怒之下,我甩开他的手,头也不回地走了。这是我的外公说的吗?他小屋子秤来秤去的钱连五分钱都不肯花在外孙身上。我的第六感觉告诉我,这时,他正呆站在那里。 这件事过后,我就再也没有理睬过他,他也没有正式主动找过我。 我们之间“断交”了一年多,一件偶然的事情却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那是一次为希望工程进行的街头募捐活动。我们不论过往行人捐的是多是少,都记下这些热心朋友的姓名。正忙得不亦乐乎,一个瘦长的身影,略弯着背,一冲一冲地走了过来。怎么,他来了?我倒要去看看,外公这是看看热闹还是捐款,捐一分钱还是捐两分钱。我看着他,没喊他,他看了看我,也没说话。他走到捐款箱前,慢慢从怀里掏出一叠十元的人民币,一改平日的高声大嗓,低沉着声音:“这一千块是我积蓄的一半,想捐给那些没学上的孩子们,让他们能上学。”我想,说的好听,实际上大概是想去出出风头吧。我极不情愿地从嘴里挤出几个字: “谢谢你对失学儿童的关心和帮助!”然后提起笔,准备记下他的大名和捐款数,谁知他一把抓住我的手说:“别记,还是别记的好!”说完,转身就走了。我呆呆地望着他的背影,眼眶里有什么在转动…… 这以后,我又开始叫他外公,但外公还是那样怪癖,对家里人动不动大发雷霆。我想,一个舍得为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大把捐钱却不肯对自己的子孙表示爱心的人,总不能说是一个完全的好人吧。你说呢? “怪老头儿” 杨昊珺 听到这个名字,你一定会认为是孙幼军写的《怪老头儿》中那位神奇的老人。不过我说的可是真人,他呀,就住在我家隔壁。 我很少见到他——他从不出来活动。但他的老伴我倒是见过很多次。就说这段时间吧,我家楼上经常唱卡拉OK,而且他们白天唱,晚上唱,唱完一轮又一轮,吵得我整天心神不宁。怎么办呢?只好忍吧,可房子隔音效果不佳,受影响实在太大。不过,我还没作出反应呢,“怪老头儿”倒抢先一步。那天是周日,我正开门,只见对面“怪老头儿”的老伴买菜回来了。她左手拎着只篮子,篮子下部分是些蔬菜,上面则是厚厚的一筒卷着的报纸。这时,屋子里传出漫不经心的声音:“上面吵死了,你去说一说。”边说,“怪老头儿”好像还用手中的报纸边拍了拍桌子,显得比较气愤。于是,老太太放下篮子上楼去了。我在楼下听见,她上去好像并未敲唱歌那家的门。主人开门后,老太太非常和善地说:“请你们把唱歌的音量放小一点,好吗?”主人诧异地“啊?”了一声,她这才明白“怪老头儿”的意思,发现自己找错了。于是她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接着又敲开我的正上方那间房子的门,“肇事”屋主出来后,老太太又送上了那句话:“……”屋主也的确很惭愧,满口答应:“好!好!好!打扰你们休息了。”可好景不长,大概是所有人对自己的过错都会淡漠。不久,那响雷般的歌声又震撼起来,“怪老头儿”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让老伴上楼说一说,似乎他不能忍受一切声响。这使我又一次认为他“怪”。为什么他不自己说呢?非得让老伴一家一家去碰! 不过,他就那么怪。记得从前,我在房间里对着墙打乒乓球,那个房间正是与他家相邻的房间。好像鲜竹折断的球撞击墙面的声音,清脆动听:“嗒、嗒、嗒……”“啪啪!啪啪!”突然,我正击打的墙响了起来,是我把墙,打疼了,它抗议了?再一听,竟是平时不难听到的声音……纸筒撞击的声音,这种声音在老师手下常会有的。这下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我影响到“怪老头儿”了。今天“怪老头儿”的老伴不在家,他只得用这个方式告诫我了。所以,以后与那面墙接触的东西,我都进行“严格审批”,只要是硬东西,决不碰那面墙。但这是我第一次认为他“怪”:为什么老伴不在他就要用与平时不同的方式呢? 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明白了“怪老头儿”的“怪”。那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椅子不够用,于是到“怪老头儿”那去借两张。走进他家,我发现这个家里除一台电冰箱外没任何电器,“怪老头儿”正坐在轮椅上,看抓在手上的厚厚的报纸,这使我明白“怪老头儿”为什么从不出门。我对他说明来意,他竟一句话也不说,还是他老伴笑着说:“没关系,你拿吧。”我说声“谢谢”就搬着两张凳子回去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怪老头儿”的腿是曾经一次下楼时,一辆风驰电掣的按着喇叭的汽车经过时,使“怪老头儿”的高血压发作才摔的。这下我可总算明白他为什么那么“怪”了。原来这是一个整天被迫关在屋里,心血管不能受刺激,且家境贫寒的老人呀,他一年又一年过的是什么日子呢? 和“怪老头儿”作邻居,气氛的确和别的邻居间不同,不过我倒喜欢这样,整日轻手轻脚地维护一份对隔墙长者的照顾。 两篇文章,一篇用了虚构,另一篇则几乎全然写实。如果要问大家,哪一篇是虚构的,哪一篇是写实的,大概同学们都会毫不费力地辨认出:《一个不好不坏的人》是运用了虚构,《“怪老头儿”》是写实的。 事实也正是这样,《一个不好不坏的人》是课堂命题作文,作者当场完成;《“怪老头儿”》则是布置课外写一篇记人的随笔时,小作者自我拟题目并完成的。 为什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认定《一个不好不坏的人》运用了虚构?因为它材料集中,前面的小气与后面的捐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塑造了一个有点怪癖但愿意不求名利克已助人的人物形象,主题突出而有意义。反之,《“怪老头儿”》则写得不精粹,一点一点交代得十分细致,从而把人物形象也塑造完整了。这是一个有病不能上街又不能受惊扰的老人,每当受了惊扰,他就要提出抗议。那么这篇文章有什么思想意义呢?显然说不出什么,仅仅是写一个人写得有点生动而已。作者显然也明白这一点,在文末试图弥补,归结到“我”的从此在家举动放轻,生怕过,我还没作出反应呢,“怪老头儿”倒抢先一步。那天是周日,我正开门,只见对面“怪老头儿”的老伴买菜回来了。她左手拎着只篮子,篮子下部分是些蔬菜,上面则是厚厚的一筒卷着的报纸。这时,屋子里传出漫不经心的声音:“上面吵死了,你去说一说。”边说,“怪老头儿”好像还用手中的报纸边拍了拍桌子,显得比较气愤。于是,老太太放下篮子上楼去了。我在楼下听见,她上去好像并未敲唱歌那家的门。主人开门后,老太太非常和善地说:“请你们把唱歌的音量放小一点,好吗?”主人诧异地“啊?”了一声,她这才明白“怪老头儿”的意思,发现自己找错了。于是她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接着又敲开我的正上方那间房子的门,“肇事”屋主出来后,老太太又送上了那句话:“……”屋主也的确很惭愧,满口答应:“好!好!好!打扰你们休息了。”可好景不长,大概是所有人对自己的过错都会淡漠。不久,那响雷般的歌声又震撼起来,“怪老头儿”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让老伴上楼说一说,似乎他不能忍受一切声响。这使我又一次认为他“怪”。为什么他不自己说呢?非得让老伴一家一家去碰! 不过,他就那么怪。记得从前,我在房间里对着墙打乒乓球,那个房间正是与他家相邻的房间。好像鲜竹折断的球撞击墙面的声音,清脆动听:“嗒、嗒、嗒……”“啪啪!啪啪!”突然,我正击打的墙响了起来,是我把墙,打疼了,它抗议了?再一听,竟是平时不难听到的声音……纸筒撞击的声音,这种声音在老师手下常会有的。这下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我影响到“怪老头儿”了。今天“怪老头儿”的老伴不在家,他只得用这个方式告诫我了。所以,以后与那面墙接触的东西,我都进行“严格审批”,只要是硬东西,决不碰那面墙。但这是我第一次认为他“怪”:为什么老伴不在他就要用与平时不同的方式呢? 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明白了“怪老头儿”的“怪”。那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椅子不够用,于是到“怪老头儿”那去借两张。走进他家,我发现这个家里除一台电冰箱外没任何电器,“怪老头儿”正坐在轮椅上,看抓在手上的厚厚的报纸,这使我明白“怪老头儿”为什么从不出门。我对他说明来意,他竟一句话也不说,还是他老伴笑着说:“没关系,你拿吧。”我说声“谢谢”就搬着两张凳子回去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怪老头儿”的腿是曾经一次下楼时,一辆风驰电掣的按着喇叭的汽车经过时,使“怪老头儿”的高血压发作才摔的。这下我可总算明白他为什么那么“怪”了。原来这是一个整天被迫关在屋里,心血管不能受刺激,且家境贫寒的老人呀,他一年又一年过的是什么日子呢? 和“怪老头儿”作邻居,气氛的确和别的邻居间不同,不过我倒喜欢这样,整日轻手轻脚地维护一份对隔墙长者的照顾。 两篇文章,一篇用了虚构,另一篇则几乎全然写实。如果要问大家,哪一篇是虚构的,哪一篇是写实的,大概同学们都会毫不费力地辨认出:《一个不好不坏的人》是运用了虚构,《“怪老头儿”》是写实的。事实也正是这样,《一个不好不坏的人》是课堂命题作文,作者当场完成;《“怪老头儿”》则是布置课外写一篇记人的随笔时,小作者自我拟题目并完成的。 为什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认定《一个不好不坏的人》运用了虚构?因为它材料集中,前面的小气与后面的捐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塑造了一个有点怪癖但愿意不求名利克已助人的人物形象,主题突出而 有意义。反之,《“怪老头儿”》则写得不精粹,一点一点交代得十分细致,从而把人物形象也塑造完整了。这是一个有病不能上街又不能受惊扰的老人,每当受了惊扰,他就要提出抗议。那么这篇文章有什么思想意义呢?显然说不出什么,仅仅是写一个人写得有点生动而已。作者显然也明白这一点,在文末试图弥补,归结到“我”的从此在家举动放轻,生怕惊扰了老人这一“优秀品质”上。这当然无法涵盖全文内容。但是,大家要读书的话喜欢读哪一篇?恐怕大部分读者都会选后一篇《“怪老头儿”》,因为这一篇内容没有多少套子束缚自己,也没有板起面孔说教,显得比较自如;而前一篇则陷入了作文“套子”。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运用了虚构手段,可以使文章主题鲜明、集中,但是也会有缺点,就是容易出现模式化,千人一面。像《乞丐与小狗》也仍然没有从套子中摆脱出来。不用虚构手段,文章可能亲切,有特色,但是中心意义会不够明朗,说不出文章有多少思想性。 由此可见,是虚构,还是实录,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虚构有艺术高超的,也有胡编乱造的;写实有鲜活感人的,也有芜杂粗俚的。是虚构还是写实,虚与实占多少比例,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所谓具体情况,就是写作目的。如果是平时练笔,写一篇《怪老头儿”》作人物特写,是很好的;如果是考试,或者参加作文比赛,就应当在平时材料积累的基础上,对材料作适当加工,在时间较短的情况下,运用某些作文模式,用积累的生活细节加以充实,是可以也应该获得好成绩的。像《一个不好不坏的人》里,外公关在小屋子里秤来秤去,连五分钱一杯开水都舍不得买,捐款时要求不要签名说的那句朴实《而不是矫揉造作》的话,都是不错的细节,所以还不能用“套子”一词一棍子把这篇文章打倒。至于《“怪老头儿”》,如果要用它投稿或参加无命题作文比赛,如何加工?可以用现成的残缺美的套子,把怪老头儿的残疾写得严重一点,奇特一点,再虚构他受伤的光荣经历,这经历也要独特一些,那么作品的主题和心理震撼力就都有了。 在写作中,有一条原则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虚构,就以此为原则。如果,对于所虚构的东西,在头脑里已经构想得很成熟了,当然可以写。就像《乞丐与小狗》,对于那小巷的角落,脚上不同样式的鞋,被遗弃的小狗,作者已经构思得对之非常熟悉了,所以虽然作者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却能将这篇作品的一个个细节写得有真实感,那小狗由防范、胆怯到敢于亲近人的一瞬,写得多么动人!“熟悉”的高层次,就是这样的。这种“熟悉”,还是来源于生活,假若让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狗的作者去在作品里虚构出一条狗的形象,那他一定写得空洞而苍白,甚至违反生活规律。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鉴赏、观照艺术美,我们自己在写作中,技能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大胆地创造,向文学艺术方向努力去闯。这时,虚构就尤其要发挥它的威力。 下面我们来看几篇由中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 一只灰鸽 杭旭 六月的天气像一只大火炉烤得人直想往水里钻。明子已和阿爸进城两个月了,这次进城是为了给一户个体户打家具,等凑足了钱好回去上学。 今天阿爸不在,明子一个人孤单地站在小院的中间,顶着那个大火球似的太阳,正在摆弄着那根给锯歪的棍棍。他天天吃的是千馒头喝的是自来水,饿得他头昏眼花,有一次凿子差点儿凿着他的手。今天这根木棍是用来做大衣柜里的木撑的,这种样子的木棍很难找,可他却把它锯歪了。这也不能全怪他,他锯棍的时候正在想着他的好朋友和老师呢!他又想起他刚进城时,那些城里的大姑娘眼里鄙夷的眼光,他又想起了阿妈在家给他烧野味的情景。可他已经当了两个月的和尚,没沾过半点肉腥了。 就在这时,一阵“咕咕咕……”的声音将他从遥远的小山村召了回来。他揉了揉眼,发现在他不远处有一只灰莲蓬的鸽子。明子马上来了精神,他似乎看见了一只烤鸽子;不,是一只清蒸鸽子;不,是一只……。明子悄悄地走到鸽子的旁边,可是鸽子已发现他了,但那只灰鸽竟没有飞走。明子猛地扑了上去。明子举着那只灰鸽,仔细地打量这只即将成为他口中食的鸽子。这只鸽子似乎已经飞了很长很长的一段路,或者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吃过东西了。它无力地眨着那小而明亮的眼睛,那只红色的小嘴还在“咕咕……”地叫着。明子看着这只灰鸽,心软了,他似乎看见了他自己。那只灰鸽似乎觉得抓住它的手似乎已经慢慢地松开了。试着扑腾着,它飞了,它飞了。它飞出了高高的墙外。明子开始思索着,是不是该放了它。他已经两个月没有闻到肉香。想着想着,他将头伸到自来水龙头下面,打开水龙头,想把这可恶的热气从身边赶跑。 “鸽子,鸽子!鸽子钻到车肚里了!”随着一阵叫喊声、刹车声和尖叫声,明子已经知道了一切。他飞似的奔了出去。大街上已经乱了套了,人们把一辆大公共汽车围成了一个圈。几个民警在圈子里维持着秩序。走路的停下来了,骑车的停下来了。连小轿车也停下来了,从里面走出一个老爷爷,正向这边走来。人们的脸上露出焦急的神色。“别压着鸽子!”明子拨开人群,对着车肚就钻了下去。由于天气太热,柏油的路面被晒热了,晒化了,碰到上面好像是一块烙饼,加上发动机散发出来的热气,自己好像在一个大火炉里。明子慢慢地向前爬去,忽然一阵微小的仿佛是来自地下的咕咕声把明子的眼光引到了一根铁链上,啊!它没死还活着还好好地活着,只是被一根铁链捆住了。明子小心翼翼地把那只灰鸽救了下采,爬出了汽车。就在他把灰鸽举起的瞬间,四周的掌声响起来了。人们的脸上充满着佩服和激动,那些大姑娘的眼中那鄙夷的目光已荡然无存了。“小哥哥,谢谢你,谢谢你救了小鸽子!嗯……我可以亲亲你吗?”明子低下头,只见一双天真无邪又大又亮的眼睛正望着他。明子低下身,擦了擦手,摸了摸那苹果似的小脸蛋,说:“可以,我还要把这只灰鸽送给你,好吗?”“好!……”明子直起身,挺起腰板,旁若无人地走出人群,人群慢慢地散了。可议论声还在人们的嘴边嗡嗡地响着。 明子后来就在小山村办的小学校里上课了。但他还时常想到那只灰鸽,总还是隐约地听见那灰鸽在耳边“咕咕……”地低声歌唱。 简评: 这篇小小说,写山村少年明子想抓住鸽子充饥,不知怎么又心软了把它放了,既而又不怕脏和热救出了被困的鸽子,获得周围人们的尊敬和喜爱。作品大约是想安排在城里“受鄙夷——受尊敬”这一主题,全文显得不够和谐,主题不明朗。考虑到全文都出于虚构,具体的文笔应予以肯定。 嫣、牛仔裤与他 佚名 嫣是个好女孩,她总是很听妈妈的,比如说,下雪了,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外面打雪仗而她在家做成堆、成堆的寒假作业。埋头不知写了多长时间,嫣觉得好累,她抬眼看看外边飞来飞去的雪花,仿佛是春日里漫天飞舞的柳絮。嫣好兴奋,因为她最热爱春天,尽管现在仍然在冬季。远处传来一阵阵孩子们的欢笑声,很纯、很纯,没有一丝儿烦恼。嫣终于忍不住了,她推开门,走了出去。外面一片雪白,天地混然一气。嫣觉得很轻松,仿佛摆脱了脑后总也摆不脱的爸爸和妈妈直直的目光和写字台上那大堆大堆做了还有做了还有的作业,而置身于隔绝红尘的仙境一般。不远处,一个男孩向这边跑过来,他身穿一条被洗得淡得不能再淡的牛仔裤,在亮亮的背景上跃动,给嫣以这人在驾云腾空的感觉。也许是这个原因吧,他插过嫣身边时,嫣禁不住惊叹起来:“天啊!你不冷?”男孩头一回,愣了一下,偏着头看着嫣说:“我身体很棒!”便匆匆而过。嫣真想也拥有这样一条牛仔裤,嫣其实早就想了,很早很早、很想很想。但是妈妈总也不让买,说什么:“女孩穿牛仔裤不文雅,太男孩化了。”嫣从来不敢不听妈妈的话,于是她总是穿着那条灰得不能 再灰的裤子,那件绿得不能再绿的毛衣,披着一头随风飘拂的长发,好象一丛摇曳摆动的柳丝,春游立在湖边长堤上的那片刻,感觉很好。当然,嫣不能立于湖边,是不是? 嫣在屋外立了很久,后来,嫣回身进了屋,这一件事,还有她对那个倏来倏去的陌生男孩子说的一句话,也就被不在意地留在了屋子外面,直到随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一起融化、消散,归于无形。 不知过了多少日子,大约是夏季,该穿裙子的时候了,嫣便穿上了妈妈最中意的那条雪白雪白一直拖到地面的连衣裙,上课、下课,上学、放学,走起路来像一片正在飘动的白云。一天放学时,嫣拖着那件曳地长裙缓缓步出校门。远处有个男孩在向她微笑,笑起来嘴边有一个酒窝。嫣觉得他很像一个明星,大概像刘德华吧!嫣觉得好奇怪,她认为那个男孩很眼熟、却想不起来是谁。终于走近了,男孩微笑着对嫣说:“你好,…一片云?!还记得我吗?”嫣很惊奇:“你知道我?”男孩以一种自豪的神情说:“三中谁不知道你是…一片云?呢?”嫣摆摆头:“我可不希望我是…一片云?,我希望我是蓝精灵,是红蝴蝶,是花仙子,是一个整天和许多人在一块玩的小飞侠……小飞侠穿的是黑色夜行服——可是我妈妈总是让我穿这条长裙,不然,我就不是她的好女儿……要知道我真的好渴望有条牛仔裤。”嫣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同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男孩一下子讲了那么多心里话,而且讲得乱七八糟、杂乱无章。嫣脸上微微泛起了一层红晕,不好意思地住了口。 后来男孩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大篇话,那些话事后嫣都不记得了,就像——就像雪花被风吹在柳絮上轻轻一沾,转眼又无影无踪了(不过那些话的意思嫣全懂),只记得男孩最后很不好意思地说了一句“你是不是认为我是位哲学家了?”嫣说:“不,你说得很好,我全懂,现在我们该再见了。”嫣说完就转身走了,白色长裙的下摆一飘一飘,真像一朵冉冉而归的云。 嫣回到家,很激动,因为她要做一件自己作主的事了。她取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到服装店买了一条很满意的牛仔裤。回到家,换上一件黄色T恤,配上刚买的淡蓝色的牛仔裤,显得很神气。嫣想了想,打开门走了出去,她摆摆头,又摆摆头,仿佛从头上抖落了什么沉重的东西。她不会再管爸爸妈妈说什么了。 其实,嫣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女孩。真的。 简评: 嫣是一个漂亮而听话的女孩,她很想穿牛仔裤,但又总是听从妈妈的意思不穿牛仔裤。后来有一天同一个似乎见过但又陌生的男孩子说了一会话,领受了人家的仰慕,倾诉了自己的心曲,而后她就买了一身中意的衣服穿上了。小说讲了这么个奇妙的故事,典型的校园青春派风格。小说出色的语言,构成了一种朦胧惝恍而又明亮的美,遮住了情节的不真实感。 第一片落叶 俞勤讳 初春。日已夕暮。 林间,两个儿童在追逐断了线的风筝,他们不停地跑,不停地追,不知不觉中被引入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境界。在那他们发现了一粒奇异的种子。 种子棱圆角方,映着霞光,角凸上便耀出金辉,置于暗处则有红光隐隐闪动;浸入水中由蓝凝黑,沾水临风绿彩萌飞,……经过一一验证,他们认定,这就是传说中那种七色花的种子。 小女孩对身旁的小男孩说:“我们种下这粒种子吧。听奶奶说,七色花是世界上最珍奇的花,它有七种色彩,会给勤劳、善良的人带去好运。”清风宁静下来,白云驻足不去,林中的一切 都不发出任何声响。两双小手深埋了那粒种子,也深埋了他们共同的祝愿和希望。 ……孩子的声音远去了,林间又能清晰地捕捉到清风的微吟与幽泉的低唱。一场春雨过后,在两个孩子埋下种子的地方,一线纤细的绿叶破土而出…… 许多年过去了。 隆冬悄悄地走了。三月的信号让大地敞开了胸怀,一切都焕发出崭新的生机。花儿绽开了笑脸,树枝吐露出嫩芽,小鸟鸣唱着新曲,空气也清新得沁人心脾,每一小块地方都闪动着春的魔力。 这样,绿色便不可阻挡地跃入我的眼帘。绿色,这是我盼望已久的绿色!我抵挡不住绿的诱惑,让脚步牵引着我又进入了那块童年的圣地、少年时代的伤心之地的林间。 ——七色花树还在吗? 不用白云指引,不用清风带路,我走向多年以前我和另一个现在已远离我的人用自己的手种下的那棵奇树。那棵不肯开花的树。 ——树还活着吗?七色花树在没有开花之前是不能沾上泪水的,可是那一天我在它身上抛洒多少多少泪水! 我站住了,那树上分明沁出了两三点绿,不,是两三簇绿色的火苗,火仅星星点点,火光却映得林间隐隐进出奇异的霞彩!我一步都挪不动了。 突然,我发觉树旁有一个人。我一怔,是凌飞,那个同我一起种下这棵树的人。我们俩默默无声地对望着,很久很久。我以为泪水静静地流满了脸庞,其实只是林间湿润的岚气蒙住眼睛,沾湿了面容。 “凌飞,你怎么回采了?” “我考取了美术学院,回来看我奶奶……再过几天我就去北京了。” “祝贺你,我祝贺你。”我伸出手表示祝贺,他也伸出手,我感到了力量和距离。 这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以往的一切风雨、一切期待、一切咽下的泪水都只属于自己一个人,只属于自己。 凌飞微扬起头,娓娓谈述: “还记得吗?千年前,我七岁,你六岁,我们在这儿放风筝,后来我们发现了一粒种子……” ——当然不会忘,如果不是埋下了这粒种子,如果不是三天两头结伴来看这棵树一直看到小树成了大树,我们上了初中,也许就不会有以后那么多事情。 “……如今这粒种子已经成为参天大树。人的一生不也像这棵树吗?有吐蕾抽绿,有枯槁凋零,有新枝,有落花……” ——可是我们种下的这棵七色花树从没有开过花。只有常青的翠叶年复一年的等待,还曾经全部枯萎风化在树身上。 “……树只有在经过严冬考验之后才富有生命力,人只有在经受挫折之后才获得真正的希望、真正的成功的喜悦。” ——是的,要经受挫折,可这都是什么样的挫折呀:结伴去看七色花树被同学开极为庸俗的玩笑,为此我动了武……我们被迫不能交谈,只有用通信来维系多年的友谊,这种朋友间的通信却被老师当众在课堂上撕毁……你转学到外地完全断了音信,七色花树在我的泪水中枯搞,好几年的文稿册子被我亲手在夜里全部烧掉……正是由于这些挫折,我今天才能平静地没有一滴泪地站在这里,七色花树才能复苏。 “我们都是小树,我们都是雏鹰,我们都有向往蓝天的心愿;我们要快快成长,我们要张开翅膀……” ——如果没有恶意的庸俗的玩笑的阴影,如果没有对一点点写作天赋的来自上上下下的歧视,我们本应该长得更快,飞得更早。为什么一颗纯洁无瑕的心灵非得在朝朝暮暮风刀霜剑之下磨出粗粗拉拉的树皮似的外壳来禁锢自己呢?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无忧无虑地去追求崇高的东西呢? “……经历了风雨腰杆才挺直,经受了磨炼翅膀才坚强,美丽的天空张开怀抱在等待着我们。林竹,你说,我谈得对吗?” 我点点头,笑了,再没有什么比我的思维同他的话距离更近了,因为他所讲的我正用身心实践、体验着。这时我猛然发现七色花树竟已缀满了一丛丛娇嫩的绿,那绿色的希望如花朵一般还在绽放,绽放…… 童年的歌声还在枝头缭绕,林间却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夕照林中,洒金溅朱。凌飞踏上了他的路远远地飞走了,我的心中也从来没有这么充实,这么执著。也许曾亲自埋下种子的凌飞已不认为这是七色花树,而我将永远永远等着这树开花。 一片绿叶从枝头飞舞开去。 我的心有一丝的颤动:传说中七色花树不是永远不落叶吗?为何多年没有落过叶的树会在这早晨飘下一片新放的叶子呢? 一叶新绿在无风的林间翻卷、飞旋、悠荡,快速折射着金红、宝蓝、墨翠、绛紫种种不同的光泽…… 简评: 虚构的本领在这篇作品里运用得更为出色。小作者设计了一种具神话色彩的树作为象征放在小说里,这棵树因为纯洁的友谊被摧毁而死去,又因为女主人公的成熟而复活,最后因昔日友谊在世俗压力下的死亡而凭吊似的从永不落叶的树上掉下了第一片落叶。作品明显有琼瑶的影子,但又处处力争摆脱琼瑶的影响,七色花树,一开头就只是友情,结尾的分手,都在体现这种创新的努力。
本文档为【初中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虚构与写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2-01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