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

2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

举报
开通vip

2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2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 第二讲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要求:了解盛唐边塞诗的创作情况; 理解边塞诗中的思想情感;掌握高适、 岑参边塞诗的主要风格特点及其异同。 教学重点: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主要风格特点及其异同 教学难点:二人风格同中有异的成因 一、边塞诗的兴盛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之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历史长河中焕发着耀眼的光芒。盛唐边塞诗,创造出无比豪迈悲壮的意境,展现着恢宏雄壮的气象,不仅如此,他还...

2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
2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 第二讲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要求:了解盛唐边塞诗的创作情况; 理解边塞诗中的思想情感;掌握高适、 岑参边塞诗的主要风格特点及其异同。 教学重点: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主要风格特点及其异同 教学难点:二人风格同中有异的成因 一、边塞诗的兴盛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材,是唐诗之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历史长河中焕发着耀眼的光芒。盛唐边塞诗,创造出无比豪迈悲壮的意境,展现着恢宏雄壮的气象,不仅如此,他还发前人所未发,写出比前人更丰富多彩,更新鲜活泼、更广博的边塞生活,反映出唐代社会及其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尤其反映出唐代的时代精神来。盛唐时期,涌现出一批以边塞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他们是边塞诗创作的主力。后人所说的边塞诗人或边塞诗派,通常就是指这个诗人群体。其中高适、岑参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诗人。 什么是边塞诗,内容上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及抒写边塞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塞将士思乡的情思等。 盛唐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边塞诗, 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久居尊位的唐玄宗倚恃强大国力,好大喜功,推行扩边政策,并每每给立有边功的将官以升迁的嘉奖,赴边立功成为报国和仕进的有效途径。科举取士与边陲建功是取得功名的两 1 条道路,一部分文人以科举、明经寻求价值理想;而另一部分文人选择了从军入边,文人投笔从戎或秉笔入幕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立功边塞,是盛唐知识分子取得功名的一条捷径,“天子好武功”,一旦边塞建功,立刻名动京城。加之一批节度使由边疆入主朝廷,使得朝野内外很快形成以征战为荣的风气。许多胸怀大志而科场失意或干谒不成的文人,便投身边塞。这些文人亲历边塞,对边塞生活有切身体验,他们用诗歌来表现所见所闻所感,导致边塞诗日益繁荣起来。 综观盛唐诗歌流派,唯边塞诗派最能表现盛唐之音。贯注着雄健奔放的气势,激昂慷慨的精神。在边塞诗中充满了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追求和昂扬的爱国情怀。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边塞诗这一特殊的派别,为才情横溢、立志报国的诗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盛唐时蔚为壮观,形成了一个边塞诗派,高适、岑参为其代表诗人。 高适曾有过三次出塞经历,投入幕府,还曾做过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记。岑参更是三次出塞,投入幕府: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为高适、岑参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讲,我们讲了什么是风格,以及风格形成的主观、客观原因: (风格实际就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风格既是一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的艺术造诣的标志。它是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 风格的形成因素包括主观、客观原因: 主观上,决定于作家的创作个性:个人出身、生活经历、文化教养、艺术素养、情感倾向、个性特征、审美理想。作家的创作个性也往往从语言气氛和节奏韵律中显示出来。 客观上,作品的题材(具体表现的客观对象)、体裁以及阶级、社会、时代等历史条件。怀抱济世理想,投身边塞的唐代文士在边塞看到的是浩瀚的沙漠、巍然的的雪山、飘扬的军旗,听到的是呼啸的北风、雄壮的军乐、将士厮杀的呐喊,心志从而变得开阔和坚强。 风格是由艺术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由作品的题材、体裁以及社会、时代等历史条件决定的客观特征相统一 2 而形成的。 文学的风格特点,往往通过语词表现的特点呈现出来。一般来说,读者对作品风格的认识和感受,也首先是从语词的格调、色彩、气势和节奏的特点中获得的。)风格的形态有四对八体: 1. 简约、繁丰; 2.刚健、柔婉; 3.平淡、绚烂; 4.谨严、疏放。 (风格刚健的作品,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浑厚,具有阳刚之美。作品刚健,首先在于气势,即有豪迈雄壮的精神气魄。只有精神崇高、胸襟博大,积极进取的作家,才能造成豪迈宏大的气势和风格。) 那么高适、岑参边塞诗具有怎样的风格呢,他们为何能形成这样的风格呢,这便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二、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比较 (先感知二人代表作、讨论风格异同点) 高适、岑参在盛唐成为“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他们被后人并提为“高岑”。他们投笔从戎,征战沙场。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相同点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所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希望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尽管这种愿望当时落了空,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 3 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塞下曲》)志存高远。这种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他的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刚健。 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与高适一样,他是个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时逢朝廷大事边功,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都是以守边博得爵赏的著名将领,这为当时的士人展示了一条封侯的捷径。 岑参在《送郭乂杂言》中说:“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银山碛西馆》又说:“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是盛唐士人的普遍心理,也是岑参不满于在内地的卑官任上虚度时日而慷慨从军的主要思想动机。 岑参“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大丈夫。”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意气豪迈。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 ”,是在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是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一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着力描写边塞广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写将士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生活以及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 4 的气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盛唐边塞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 (三)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悲壮——悲凉、悲苦,雄壮、豪壮 宋人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燕歌行》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故此诗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 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 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苦,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和格调。 不同点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家庭背景、人生际遇的不同,造成了二人诗风的不同特点: 前人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的一些看法如下: 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 5 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 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 “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 高适与岑参,他们的诗(一)选材立意的不同 两人虽同为边塞诗人,同以“边塞”为题,他们在选材立意上却有质的差异。 高适的边塞诗所蕴含的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感情,较岑参而言是比较复杂的。而岑参的诗则显得比较单一。 高适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问题,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之事的政见,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内涵较丰厚。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 与高适相比,岑参诗可以看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以其诗人式的敏锐的心灵去感受战斗的生活和边塞的风光,有着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而缺乏一个政治 6 家的深刻性以及关怀底层黎民百姓的情怀。可以说,这种差别与创作主体的个人身世以及生活体验不无关系。岑参祖上三代都以文墨至相,虽家道中落,但终究没有像高适般受过潦倒与贫困的折磨,未能从思想上接近人民,看到人民的疾苦,所以从作家本体来说,缺乏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贴切体验与人生感悟。 (二)在抒情方式方面,高适、岑参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 高适的诗重在抒情,他往往直抒胸臆,或者夹叙夹议,直接流露出作者的艺术风格: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 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高适的边塞诗最大特色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其诗作常常是直抒胸臆、直陈其事、直议其理,比兴寄托,寓情于景,含蓄委婉的描写较少,显得更凝重深沉、浑厚苍老。突出特色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抒写自己复杂深沉的感慨。笔力雄厚,感情真挚,这样的诗在盛唐边塞诗中独树一帜,《燕歌行》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成为唐代边塞诗中的现实主义杰作,无人可比。 7 岑参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导致其诗风格带有瑰丽奇彩的浪漫色彩。如《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一开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一个“即”字,传出其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大雪纷飞的场景。却以春景写冬景,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紧接着四句写奇寒中将士对大雪奇寒的感受:“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都是诗人诗风瑰丽奇彩的表现。特别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更是令人叫绝。岑参诗风格奇逸而峭,瑰丽奇彩,这点是高适诗之所不及的。岑参的边塞诗以壮丽姿肆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 表现手法:高适诗作中,对比和反衬手法运用娴熟,“战士军前半生死,美 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与将军,效命疆场与纵情声色的对比;“大漠孤烟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场面。写景状物常从大处落笔,粗犷雄浑。体裁更习惯乐府旧题和整齐的五七言体。 岑参精于细节描绘,岑诗多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独特。 “将军金甲夜不 脱,半夜行军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形式上用自由的七言歌行体,自己另立新题,善于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描写边塞的奇异和壮丽,采用丰满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多变的节奏。 (四)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上有所不同 首先,高适诗在承传汉魏“风骨”的特点上比较突出,在对传统艺术形式的 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似嫌不足。高适的诗历来被文学评论家们认为是颇有“气骨”的,其“气骨”与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颇有相似之处。其“气”主要指的是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与作家本体的意气有关。由于作家本体意气骏爽,故其诗在思想情感上才呈现出一股纯正清明之气。高适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对于众多的传统文学样式,他因袭了乐府旧题。《燕歌行》就是一个沿用乐 府旧题的典型例子。同时,他所沿用的诗题与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基本和谐的。 与高适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的语言风格,并在艺术表现形式 8 上作了适当的创新,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沿袭了六朝骈文语言绮丽雕琢的风格,并加以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了绮丽雄奇的风格。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比喻跨越了质朴,又有奇特的想象,“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冻”、“翻”的字句锤炼亦独出机杼。另外,他创造了新兴的歌行体而 取代了旧的乐府诗题,从而在诗歌的形式上彻底突破了乐府旧题材的羁绊,句式随情感表达需要而参差错落,卷舒自如,自由放纵。对于整个盛唐诗坛来说,岑参的诗歌可谓是别开生面。 综上所述,在高适与岑参的诗歌中,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一个善于“主理”,一个善于“主景”,他们共同铸就了唐代边塞诗歌的丰碑,使唐代的边塞诗在历史的长河中放出了璀璨的光芒。 9
本文档为【2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11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