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赏析 教案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赏析 教案

举报
开通vip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赏析 教案《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一、柳宗元的生平及创作 (一)生平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县)。后迁至长安(今陕 西西安)。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生在长安,长在长安。他自称 河东人,人们称他为“柳河东”。又因为官至柳州(现在广西状族自治区柳州市)刺 史,死于柳州,后人也称“柳柳州”。 1、家世: 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 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赏析  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一、柳宗元的生平及创作 (一)生平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县)。后迁至长安(今陕 西西安)。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思想 教师资格思想品德鉴定表下载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员工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论语教育思想学生思想教育讲话稿 家。柳宗元生在长安,长在长安。他自称 河东人,人们称他为“柳河东”。又因为官至柳州(现在广西状族自治区柳州市)刺 史,死于柳州,后人也称“柳柳州”。 1、家世: 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 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 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 类小官。 2、父辈: 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 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 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 3、出生: 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 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 苦。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 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4、从政: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好友 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 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 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县尉,和韩愈同官。不久,参加了太子 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 5、永贞革新: 王叔文当时为东宫皇太子李诵侍读,在政治上有一定革新思想,太子李诵也确 实深感当时宦官的权柄太大,因而对王叔文政见非常赏识。805(贞元21年)12年后,当了20多年太子李诵(顺宗)即帝位以后,就力图摆脱对官宦和豪族大官僚的 依附,重用王叔文等人,王叔文任翰林学士,取得政治大权,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朗,为礼部起草政令文件等。(二王刘柳-王佐) 顺帝即位前一年9月中风症,由王柳掌政,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 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惩办贪 官污吏,免苛捐杂税,释放宫女、女乐、闲杂人员;引起了潘镇等等宦官、豪族大 官的不满,推李纯(宪宗)为王,把李诵赶下了台,集团执政仅146天即告失败, 1 参与者均糟贬斥。 6、被贬邵州刺史-永州司马: 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 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 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 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 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 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 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 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 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 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 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 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 在永州完成的。 7、招回-贬至柳州刺史: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 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 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贵州播州)刺史。虽然由司马升为刺史,但所贬之 地比原来更僻远更艰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 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 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长安,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 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来这里,语言不通,一切都不 适,但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 众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 酷风习,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那些已经沦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 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此举受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 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 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 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组织闲散 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他又重视植树 造林,并多欢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 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实际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 2 8、离世: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 确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吴武陵多次奔走于执政大臣裴度门下,设法营救他离柳州 还京。裴度与柳宗元同系河东人,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怀着 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47岁。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 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9、纪念: 位于柳江北岸市中心的柳侯公园,是为纪念唐代大文豪曾任柳州刺史的柳宗元 而建的公园,也是广西最著名的名胜古迹。它始建于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主要 景点有:罗池、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墓等。 (二)文学成就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柳宗元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 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诗歌: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 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 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 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辞赋:宋人严羽:“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 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柳宗元 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 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家八大家”,堪 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东汉以后散文文体逐渐由散趋骈,到了南北朝骈体 趋于鼎盛,对偶日益工整,辞藻日益讲究,用典日益频繁,文风日益绮艳,四六句 型称为常规,形式主义导致骈文走向了僵化的道路)。 古文运动:到了唐代柳宗元、韩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开始倡 导古文运动,努力挖掘和继承先秦、汉代的散文传统,使得散文得以反映现实,抒 写真情。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 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 “道”应于国于民有利, 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但不是抽象说教,十 分重视美刺的现实功能,借鉴古人,但反对“荣古辱今”,提倡独创,形成自己沉郁 峻洁的散文风格。 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 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 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 3 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寓言:《黔之驴》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游记:柳文中的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它们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 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著名代表是“永 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八记”并非单纯的景物描摹, 而是往往在景物中托意遥远,抒写胸中不平,使得山水也带有了人的性格。“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 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 柳宗元他一生创作丰富,刘禹锡始编柳集《河东先生集》,柳宗元的文稿被他 的好友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30卷,明人辑注的《柳河东集》较通行。现有《柳 河东集》,存文章400多篇,诗140多首。 4 (一)写作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远贬永州,一住十年,柳宗元在这里做“永州司马 员外置同正员”,是一个定员以外的闲官。(可见当时的心情)苦闷中游法华寺,发 现“寺居永州,地最高”,可以凭眺“湘水之流,众山之会”(《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 记》),乃“伐木为亭,以临风雨,观物初,而游乎颢气之始”(《法华寺西亭夜饮赋 诗序》)。一日坐西亭,偶然发现西山“怪特”,立即辟通途,畅游赏,作《始得》。 该篇为“永州八记”第一篇。他仿佛是序言,因此也是欣赏“永州八记”的一把钥 匙。 (二)通读文本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始得”西山宴游?这篇散文主要写什么? 本文从未得西山前的漫游起笔,叙写了西山宴游的所见所感,赞美了西山的奇 异特立,惋叹美景的不为人识,寄寓郁闷无奈却怀才傲世的情怀。 (三)文本赏析 第一段:未得西山前的漫游。概写 叙事为了说明 颓然于山水 第一层(第一句):僇人心态 提问:这一层与文章有必然联系吗? 这里作者写他谪居永州的处境和遍游山水的原因:因为是僇人,所以处境艰难, 但是有闲暇。 言辞简短,而下笔却很重,“恒惴栗”三字触目惊心。 那么在写游之前,作者先特别言明自己是以“僇人”的身份居于永州,而且内 心“恒惴栗”?(游记之前,春游的心境?情景交融)很显然,作者有意彰显这样 一个事实:他的游览和当时的处境、心情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这时候的游览之状显 出两个特点。 第二层(其隙也——起而归):漫游山水 第一个特点:游踪之广反映郁闷之深。 借助“上、入、穷”等词表明游览次数频繁,游地十分广泛,游踪之广正反映 出郁闷之深。作者为了摆脱“惴栗”感,强制转移心头的悲哀和愤怒,便不停地游 览,期望从山水重求得精神的慰藉。 第二个特点:散漫麻木的游态反映无奈颓废之状。 游览中的“施施”“漫漫”之态,这些表现闲逸自在状貌的词语,由于紧接着“惴 栗”一词而出现,显示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情绪?并不是闲情逸致,却更让人从中感 到无奈、无聊、颓废。 而底下以顶真格写的醉、卧、梦、觉、起、归等一系列连贯的动作,看似流水 帐似的铺写,正是上文的延伸,显示出一个固定的麻木而机械的游览方式,尤让人 感到作者的游览随意而盲目,任性而行,意气消沉。 反映的精神面貌:抑郁不快深藏在任情放纵的形表之下 游览中郁闷,无奈,颓废的的情态,表明作者并没有从山水中获得精神解脱, 他的抑郁不快深藏在任情放纵的形表之下,这就是柳宗元被贬后的基本心情。此时 他空有满腹才华,生活贫困,而且常常被人嗔骂,连自己的朋友韩愈也曾经写文章 5 抨击他。可以说,这段叙事的文字同时也是在说明一种心境,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是 作者压抑着不安的慵懒、无奈之情。 另外,从章法上来说,这也是在为下文蓄势。因为这里写了他遍游山水的情形, 下面“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才有了依据。 第三层(以为——怪特):群峦之“异态”烘托西山之“怪特” “以为”:作者说话是有余地的,“以为”二字,就说明“皆我有也”,不一定靠 得住。 “怪特”:接下来笔锋一转,“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用意就很清楚了,原来作者 在这里极写游览之广之远,意以群峦之“奇异”来烘托西山之“怪特”,从而更凸现 出西山奇怪独特的情貌。 小结:这一段是“概写、淡写、侧写”,目的正是为了下文的“特写、浓写、正 写”作必要的铺垫。 第二段:西山的卓尔不群及宴游之乐。特写 叙事为寄寓 被山水激发 第一层(今年——始指异之):写“始”——发现西山 “法华寺西亭”:法华寺在零陵县城内东山上,是个登高望远的好地方,法华寺 西亭是作者建于元和四年(809),在法华寺西面。 “始指异之”: “始指异之”四字很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初见西山时一边对人指 点、一边感到惊讶的神态。 虚写:这还是虚写西山的令人注目,接着便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他对西山的向 往之情。此时作者的精神状态因西山的发现而产生了变化。这段文字有攀登和观赏 两方面内容组成。 第二层(遂命——穷山之高而止):写“得”——攀登西山 “过湘江,缘染溪”写行进路线。 “斫榛莽、焚茅筏”写路途艰难。 “穷山之高而止”,既写游踪,又写游兴。 反衬:漫无目的、舒散徐缓——目标明确、精神振奋。 前文漫游时是舒散徐缓、漫无目的之貌。 而这里作者连续应用“过、缘、斫、焚”等动词,再加上短促的三言句,使得 他力辟登途、“穷山之高而止”的行动显得急切而强烈。同时,这是有明确目标的追 求,作者精神振奋,努力前进,充满了不达目的誓不休的顽强精神。 反映的精神面貌:“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的理想和热情;不平之情的宣泄, 与现实的抗争。 这让我们看到了柳宗元内心世界的另一面,他虽然身处逆境,但并没有停止对 美和崇高的追求(西山正是崇高美的象征)。可见,理想和热情没有从他身上失去, 他并没有被沉重的政治打击趋向冷漠或玩世不恭的精神状态之中。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对自己的遭遇就愈加激愤不已,所以再奋力攀登的动 作中,还意味着作者不平之情的宣泄,意味着他与现实的抗争。 小结:从“始指异之”道“穷山之高而止”,其实仍然是为描写西山制造氛围, 作者“攀援而登”到了山顶,当他“箕踞而遨”时,西山的“怪特”终于出现了。 6 第三层(攀援而登——四望如一)写“游”——欣赏西山 西山在哪里:湖南永州,不是粮子岭,是今愚溪北岸的珍珠岭。 西山地貌如何:明易三接《零陵山水志?西山记》:“山形圆,碧如带,石如散花,以类相从,俨列对仗,矗为青壁,迭为苍蹬,窈为深洞,布为疏林,秀色郁蒸而云 生焉。”( “石如散花”,一是指山顶上散布着风化后的碎石块,二是指砂岩岩面龟裂, 其裂隙纵横,形同花纹,与今珍珠岭上的岩石状况完全一致。)这是就西山写西山的 “模山”之笔。 间接描写:柳宗元不是这样的写法,他是通过西山以外的景物来写西山,用的 是间接描写的手法。 1、山顶远眺(泛览):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作者刚上山顶后,就巡视了四周,感到“凡 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这话气魄很大。零陵一带,丘峦林立,他说几个州的土地都在坐席之下了,可 见西山之高。 这是他在山顶远眺的第一印象,下面便写所见数州土地上的景物。这样安排很 符合作者登山由泛览到静观的顺序。 2、细致体察(静观): 形:“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形容地面高山洼地的形状,说高深的大山也象小土堆,洼地的地方则象个小坑 洞。 这有些夸张,但是符合透视学原理。从高处往远处看,所见景象必然所近大远 小。同样的道理,见到西山的态也是这个特点。 态:“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由于观察点高,视野辽阔,所以万千尽收眼底,即使百里千里的地域,看上去 也只在尺寸之间。所以下面用“攒”(聚集)、蹙(紧缩)二字形容“尺寸”以内景 物的集中情形,用“累积”(即重叠)形容所见距离不等、高低不一的山峦丘陵所构 成的直观画面,是很生动,很确切。 “攒蹙累积”“遁隐”等表动态的词语使景物化静为动,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 象空间:稳立不移的山好像“挤”到了一块。没有一个能“逃”出我的视线。 写出了所见群山的千姿百态,真乃山外有山,峰外有峰,重峦叠嶂,美不胜收。 色:“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当指青山绿野,白当指溪湖河川, 一萦一缭,动态毕现,青青的山环围着,白亮的水萦绕着,山外有水,水外有山, 层层山水互相缭绕,把那种如青丝玉带飘逸环绕之势点燃得恰到好处。 青、白相间(还可想象蓝色的天,褐色的地.绿色的田野)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这句写大地、山水、田野相接,连绵不断的景象,色彩鲜明,续以“外与天际”,更 显出境界的高远壮美,气势尤为雄浑,后来被推崇为写景名句。 小结:总的来看,作者写山顶所见,勾出了一幅鸟瞰图。图中没有描摹某一具 体物象,只是就山就水的形势大笔涂抹。这样更能突出山顶“四望如一”的混茫气 势,也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遥望天际,只觉空间无垠广阔。惟其如此,才会觉 得有所感悟。 7 4、感悟:自然山水之美与人格之美的映照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作者叹赏西山的高峻、特出,觉得 自己仿佛遨游于无边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有这一番 渲染,西山的独特形势和那种超世脱俗,与大自然永存的气概更具神理了。 这句充满作者感情色彩的结论正是文中的点睛之处。是写山,也是写人。是对 西山的评价,也是作者的夫子自道; 作者正是一个踔厉风发(踔厉:精神振奋,言论纵横;风发:象刮风一样迅猛。 形容精神振作,意气奋发)的有为之士,不幸在政治革新中失败,却有着“万受摈 弃,不更乎其内”的操守,自然不与小人为类。作者之所以喜爱西山,也正是因为 山与他的人格具有某种共通点。 他是在用自己的人格,写西山的“怪特”,又借西山的“特立”,显示出他的高 风亮节。“山不在高,有情则灵”,西山因此有了性情,它的高峻挺拔成了一种人品 的象征。 5、(引觞„„犹不欲归)写“宴”——宴饮之情 写他宴游之乐。点题。 “醉”:他醉了,这既是酒醉,也是对山色的陶醉。西山的怪特使他找到了精神 上的寄托,感到形神皆忘,仿佛自己和自然界的万物融为一体了。 6、感悟: 忘我境界 “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的精神又一次发生变化,他自感进入了“与万 化冥合”的忘我境界,这一被无数失意的封建文人追求过的人生境界(老庄),柳宗 元似乎体验到了。忘却了自我的存在,也抛弃了人世的一切烦恼。 全文情绪结构: 从文本的构成来看,从“恒惴栗”而漫游永州山水,得到西山而恒惴栗破,是 一个完整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也使“始得”二字所含的意义得到了全面的展示, 不仅西山始得,而且游也自此始,这显然意味着新的精神生活的开始。 是不是真得达到了“悠然见南山”那样怡然自得的精神境界呢? 作者是在沉迷于大自然,又借助酒兴,“颓然就醉”的时候,感受到“心凝神释, 与万化冥合”,但这毕竟是醉态中的感觉,醉了总归要醒。 当暮色渐至,作者表达了“犹不欲归”的想法。这比较起上文的“觉而起、起 而归”,固然是一个变化,但他毕竟没有忘却归,(苏轼《前赤壁赋》:肴核既尽,杯 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他只是不欲归,即使在体验到物我同 一的瞬间,他依然清晰地意识到,终究得离开这个境界而归去。等待他的仍然是“恒 惴栗”的环境。因此,尽管他极言宴游时的欢娱,却难掩饰他心中的凄苦。 这就在无意之中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终究具有清醒的认识,他不能忘怀现实, 也没有从西山真正获得精神的解脱。在以后的永州诸记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 山水给柳宗元带来的往往不是心灵的抚慰,而是无限感慨,是内心创痛的加剧。因 而,与其说西山使他进入一个新的精神境界,还不如说,柳宗元在心理极度失恒的 情况下,表达了欲进入这一境界的愿望。然而,他终究不能完全进入。 在《对贺者》一文中,柳宗元记述了一个从京师来的人,对柳宗元遭贬后,仍 8 能保持浩然之貌表示祝贺,柳宗元回答说:“子诚以貌乎,则可也。然吾岂是而无志 者耶?姑以戚戚为无益乎道,故若是而已耳。„„嘻笑之怒,甚乎裂此目;长歌之 哀,过乎恸哭。庸讵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尤者乎?”这段话是柳宗元对自我心理 状态的深刻剖析,《始得》从一个断面印证了他的这番自白。 他是一个不能丢却理想和志向的人,他以不屈的精神作着不懈的追求,但这和 冷酷的现实必然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当他现出豁达超然之态的时候,也往往是 内心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其背后蕴藏着的是更深沉的痛苦,可见,作者在表现自己 心凝神释的超世状态时,却流露出须归而不欲的心理矛盾,并不是偶然的,“惴栗” 貌似破了,其实没有破。 第四层:(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文末)写“记”——作记原因 和日期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这句话实质上就否定了以往的游,因为 那只是“形游”,而这次西山之游,才是真正的游,即“神游”,从而点破了寓于该 篇游记中的真情实意。因而全文的重点不在“始得西山”,而在于“始游”。 9 (四)艺术特色 1、行文紧扣“始得”二字,脉络清晰,结构缜密。 题目“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始字: (1)点明主题:突出西山景色之“奇”和宴游西山之乐。 (2)总括全文:引出文中四个始字,步步衬托,层层深入,使读者有深刻的印 象。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的始字: (1)是以永州奇异的山水,通过文势巧妙的转折反衬,突出西山之“怪特”。 (2)上揭文题,下呼“始指异之”及“游于是乎始”的两个始字。 “始指异之”的始字: (1)是以具体情绪的描写,进一步突出西山之“奇特”。 (2)呼应上文“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并未下文留下伏笔,引出描写西山之怪 特处。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中的始字: (1)有力的双重衬托,把西山景色之奇、宴游之乐,尽情披露。 (2)否定了以往的“形游”,肯定了这次真正的“神游”。 二是以“始”字贯穿全文,紧扣“始得”二字行文。首段强调“始”字的意义, 二段介绍“始”字的含义;末段表明对“始得”的珍惜。从而突出了游览西山的独 特感受和人格感悟,把自然描摹与内心感悟融为一体来抒写,达到情景交融,物我 化一的境界,深化了山水游记的意蕴。 2、正反对比,虚实交相辉映 两段文字就成为对立的统一体,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交相映辉,可谓是异笔 同调,收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即用游永州其他山水时心情抑郁的情景,来反 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独特感受。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清清楚楚,屈指可数;而"其隙也",究竟指何时,实遗忘殆尽。 "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历历在目,视而可见;而"漫漫而游"、"无远不到",到底是何地,实已渺茫难寻。 "过湘江,缘染溪",跨什么江,涉什么水,记忆犹新;而"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早已含混不清。 "箕踞而邀,……四望如一",尽情浏览,仔细而又详尽;而"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枯燥单调,一点儿也没有游兴。 "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不就是自己人格的具体写照!而"幽泉怪石",虽能"暂得一笑",但总与自己格格不入,故"已复不乐"。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完全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是一种真切的感受;而"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到底不过是虚幻的梦境。 "不知日之入,„„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是那样地流连忘返;而"觉而起,起而归",一点没有踌躇之意、眷恋之情。 总之,第二段明确而具体的日期、地点、路线、游览、心得、感觉、意愿否定 了第一段渺茫而简略的时间、地方、路途、游玩、观赏、梦境、行动,第二段详尽 10 的实写否定了第一段虚无的泛写。这样,西山的美、宴游的乐就在这否定中自然而 然地被突出了,真可谓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了。 作者在游览西山之后写这篇文章,脑海里完全被西山的怪特、宴游的畅侠、物 我的默契所占领,过去的一切游览皆为之退让而云消烟散了。作者第一段虚无缥缈 的泛写和第二段淋漓尽致的详写,正反对比,在否定中微妙地反映了自己这种难以 言表的心理状态,突出了西山宴游之不平凡。 清代孙琮在《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中评曰:“篇中欲写今日始见西山, 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盖昔日未见西山,而 今日始见,则固大快也;昔日见尽诸山,独不见西山,则今日得见,更为大快也。” 此段文字,虽嫌简略,但无疑已深得此文艺术构思之奥妙。 3、语句或长或短,或偶或散,或上下钩连,灵活自如。 本文有叙述,有描写,有抒情,根据表达需要,语句或长或短,或偶或散,或 上下钩连。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的特点。注意语句的形式特点对意义表达的 作用。 1、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以对偶短句写无目的出游的情状,施施,漫漫叠字连用描摹生动。 2、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以对偶短句表示连续动作行为,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3、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起而归。 语句长短交错,上下钩连,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极富动感。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不知其所穷。 以两个长句咏叹西山的神韵,整体对偶又错落有致,更嵌以虚词,一唱三叹, 有曲折回环之美。 5、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长短句搭配,字词接续而又错落,又抑扬顿挫之美。 11
本文档为【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赏析 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9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5
浏览量: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