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典诗词百科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百科知识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典诗词百科知识中国古典诗词百科知识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百 科 知 识 目 录 1(中国古典诗歌 ............................................ 1 2(诗经 .................................................... 6 3(楚辞 ................................................... 10 4(乐府 ............................................

中国古典诗词百科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百科知识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百 科 知 识 目 录 1(中国古典诗歌 ............................................ 1 2(诗经 .................................................... 6 3(楚辞 ................................................... 10 4(乐府 ................................................... 12 5(古体诗 ................................................. 13 6(近体诗 ................................................. 16 7(词 ..................................................... 25 8(赋 ..................................................... 31 9(骈文 ................................................... 33 10(元曲 .................................................. 36 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又常被称作‚诗词歌赋?、‚古诗?或‚旧体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一、历史演变 早期的诗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汉代的古体诗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唐宋的近体诗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后期发展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1 二、各体裁简介 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最早的两部诗歌集~创作时期都在先秦~之后成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也有诗经体与楚辞体,骚体,的说法。 相比之下~诗经相对遵守形体规范~而楚辞则较少拘束~从手法上来说~诗经偏于情景交映、婉转表达、比喻描写等~而楚辞的想象力相对更加丰富~思想自由~常常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诗经》的作者基本都已不可考~按照配乐的内容被分为风、雅、颂三种类型~其常见的创作手法又有赋、比、兴三种。《楚辞》中的著名作者则有屈原和宋玉。 《诗经》的代表作是国风一类~而《楚辞》的代表作则是《离骚》~所以后世常用‚风骚?指代所有的诗歌。 乐府诗 乐府诗盛行于汉朝~历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乐府的特点是配乐~所以现在留存下来乐府诗其实都是原来的歌词~其体例更多是根据乐曲的需要。较著名的乐府诗有《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邪》等。直到唐朝以后~仍然有相当多的诗人以乐府曲名创作~如李白的《关山月》、王昌龄的《塞上曲》等。 但是随着乐曲古谱的逐渐散失~古乐府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不过以歌配词的做法仍然广泛流传~成为了之后的词。由于乐府的影响力~后代也有将词称为乐府的情况~比如苏轼的著名词集就称为《东坡乐府》。 古体诗 古体诗原指唐朝以前不配乐的诗~与近体诗相对~加上乐府诗三者成为狭义上的中国古诗中的三大类别。近体诗成形以后~仍然有相当多的诗人喜欢使用古体创作~这些诗作也被称为古体诗或古风~与遵守格律的近 2 体诗相区别。 近体诗 近体诗是南北朝时期出现、至唐朝而成熟的诗体~其特点是讲究格律~即规范诗作包括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的四方面因素。近体诗只允许五种类型~即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和排律。 词 词的出现与乐府息息相关~随着后者乐曲的逐渐散失~词逐渐成为配乐的诗体的主流~取代了乐府。两者间的区别首先是乐府远早于词,其次是乐府曲名、词牌名的不同,再次则是早期很多词牌的出现是为了配合原有的诗作~与乐府先有曲后有文字相反。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为了配乐而作~所以必须符合选定乐曲的格式、特点~作者并不能随意更改、创作新的乐府或词牌。 赋 赋上承《楚辞》~最盛行于汉朝。它与诗、词最大的区别是不讲究简练~也没有字数、长短等的限制。赋词藻华丽~描写奢华~对于作者和读者的文学修养要求极高~而且赋仍然非常讲究用韵的细节~到唐朝甚至短暂出现过所谓的律赋。正是由于其强调格式形式~与骈文一样~到了唐宋时期被古文运动所反对~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也有一部分赋吸取了散文的特点~被称为文赋~虽然仍然有用韵、对仗等古赋、俳赋的手法~但是格式相对宽松~对于作者的限制较少。 骈文 骈文是另一种韵文的体裁~初期主要强调对偶~到了南北朝吸收了汉赋的特点~更开始注重用韵~体例越来越拘束~常常成为只有表面锦绣而无实质内容的作品。到了古文运动之后~逐渐失去影响力。 曲 3 元曲是古代诗歌中最晚出现的形态~虽然其中仍然有用韵等成分~并且配乐~但是其中元杂剧的成就更加远远超过了散曲~实际上已经向叙述独立的故事等实际作用发展~逐渐脱离了韵文的范畴。元曲对明清的小说和各流派的民间艺术、戏曲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汉语古诗在周边国家的影响 汉诗~字面上的意思是汉语的诗歌。但这个概念主要是在汉语世界之外使用。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因为使用汉字作为书写文字~自然也深受汉语诗歌的影响。随着佛教禅宗在这些国家的流传~汉诗成了禅宗文学的最重要的形式。 日本 在日本~从奈良时代开始~文人因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开始仿照汉语的诗的形式来创作日本诗歌。日本汉诗和日本本土的和歌、俳句最明显的区别是汉诗一首有四句,绝句,或八句,律诗,~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则有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等多种长短句~更像汉语的词。 751年~日本最早的汉诗《怀风藻》出版。之后在平安时代达到全盛期~凌云集 、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敕传汉诗集持续出现~风行之盛被人称作‚国风黑暗期?。其后镰仓时代、室町时代日本的汉诗得到持续的发展~譬如一休宗纯的《狂云集》中收录了一休的很多汉诗。江户时代汉诗的发展达到高峰。明治维新时期的受过教育的日本人几乎人人都会作或好或坏的汉诗。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汉诗的影响开始衰落~迅速衰落则为昭和时期。不过今日初中程度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含汉诗、汉文的背诵、解释、以及创作等。为中国之外汉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朝鲜 高丽朝时期~汉诗在高丽逐渐普及。高丽诗人如崔冲,985年,1068 4 年,、李奎报,1169年,1241年~号白云居士,、郑道传,?,1398年,等都有大量汉诗流传下来。除此之外~高丽文人还把古老的朝鲜语民歌用汉字纪录下来~形成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后人称之为‚别曲体?~又称为‚景几体歌?~大体上采用了334的格式。譬如著名的朝鲜民谣《阿里郎》~或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古风片头曲《呼唤》。 高丽朝中期开始~,有朝鲜语特点的时调得以发展~并在朝鲜王朝时期达到顶峰。时调是朝鲜的俚语民歌~但由于是汉诗诗人整理记录~而且汉诗诗人创作了很多时调~时调在发展中自然地融入了汉诗的因素。诗人申钦,1566年,1628年,在《放翁诗余序》中说:‚中国的歌极,风雅~可载籍流传~而我国所谓的歌却只能用于宾筵娱乐~不能丰我载籍。? 越南 越南作为中国的一个郡县,交趾,时汉字即作为官方文字。中国五代十国时越南从南汉的治下独立~但官方文告和科举考试仍通用汉文~一般著作也以汉文撰写。是以作为汉文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汉诗在越南也得到发展。陈朝末年~著名的汉诗作家有陈艺宗等人。后黎朝时~尤其是黎圣宗,名灏、思诚,时~汉诗达巅峰状态。 5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一、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共计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献诗说”三种说法: 王官采诗 《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孔子删诗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6 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二、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风》在此可以指民间诗歌。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诗歌。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一般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5篇~自古以来一直相传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不过~目前学界则倾向 7 于认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诗歌。“颂”在此可以指宗庙祭祀诗歌。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是指“铺陈直叙”~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直述法,~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比”是指“托物拟况”~是打个比方~用一件事物比喻另一件事物,比喻法,~如《鄘风〃相鼠》 )《魏风〃硕鼠》用可恶的老鼠的譬喻统治者的贪婪。“兴”是指“托物起兴”~是从一件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也可以说是:先言他物~再兴起联想,联 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联想到新娘出嫁时的想法,~如《周南〃 美貌有如桃花盛放。 三、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与影响 《诗经》为中国第一部纯文学的专著~它开启了中国诗叙事、抒情的内涵~称“纯文学之祖”。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确定了中国诗的修辞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及押韵原则~称“总集之祖”、“诗歌(韵文)之祖”。也是北方文学的代表~他所代表的区域是黄河流域~称“北方文学之代表”。 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即《论语》中所谓“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古代~《诗经》还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歌诗或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不想说或难以言喻的话~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 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 8 为主的文学作品。胡适认为《诗经》“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可以做社会史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万不可说它是一部神圣经典”。胡适强调训诂~“如戴震、胡承珙、陈奂、马瑞辰等等~凡他们关于《诗经》的训诂著作~我们都应该看的。”例如:“黄鸟于飞”之句~“于”字不是“往”~而是“焉”~指“在那儿飞”。胡适还认为《嘒彼小星》一诗是描写妓女送铺盖上店陪客人的情形。李敖认为《诗经》中《蹇裳》一文中最后一句是“狂童之狂也且”~是指“狂童之狂也~且”的意思~白话为“你神气什么~你这小子~鸡巴啦:” 现在对诗经的研究更多用来考察古今音韵的不同~或者用来研究上古时期的历史。而古今研究《诗经》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栋。 四、诗经的开篇 诗经里开宗明义的第一首诗歌是《国风?周南》中的《关雎》。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描写了两个青年男女互相思念的美好爱情~近代学者有此一说~然诗中根本没有一句谈及女子对君子的思念,另有一说~单从诗文来看~不难发现~诗中着力描写君子对窈窕淑女的日夜思服之情~处处可见~好似诗中先以睢鸠这类长情鸟关关和鸣起兴~接着开门见山~ 曰:“既有外在美~也有内在美的可人儿”一句点明题旨——情诗~敢问彬彬君子怎不望而悦之: 关雎 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 楚辞 《楚辞》~是一部收录中国战国时期楚地诗歌的诗集~是仅次于《诗经》的中国历史上第二部诗歌作品集~与《诗经》一样成为之后两千多年内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源头。 一、简介 它是在战国时代由楚国诗人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上古神话、传说精华~融合《诗经》南下的影响~创造出的一种韵文。“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书?朱买臣传》中记载:“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接:即悦,之。”又《汉书?王褒传》中有:“宣帝时修武帝故事……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 楚辞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中国诗史上的第二个春天。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这样的特点~容纳而且催生了更精彩细腻的艺术技巧~诸如比喻、象征、托物起兴等表达手法~都得到更大的发展。形式上的活泼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楚国踞南~蛮夷之国,文化来源~与周同受殷商影响。楚庄王时~楚国势力急张~以北进取,南北文化~水乳交融~中原高度的思想文化大大地为楚国吸收。到了战国时代~南北文化之汇更显~《诗经》移植于南方足可证。当时楚国君臣上下~说起话来~诗经朗朗,此等移植~开始之时~多用于外交辞令~后来渗入楚文学~感染文人的思想。关于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 二、代表作 楚辞的代表作家有屈原、宋玉等人~其他如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多未能流传下来。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新莽时期~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 10 品~编成《楚辞》一书~共十六卷~今已失佚。后来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并为全书作注~成书《楚辞章句》。今存王逸《楚辞章句》中~还保存了西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等人的作品。晋代郭璞有《楚辞注》三卷。《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刘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16卷~是为总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17卷~而各为之注。” 楚辞体 三、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11 乐府 乐府为中国传统诗歌诗体的一种~与古体诗、近体诗构成古典诗歌中的三大类。 乐府的名称~起源于秦~到汉时沿用秦时的名称~汉惠帝时设乐府令~汉武帝时立乐府署~当时是音乐的官府~并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由于该官署是采集赵国、秦国、楚国各地的讴谣~后人便以乐府或乐府诗作为民歌的代称。汉以前的民歌~称风、辞~如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九歌~汉人乐府最早称‚歌诗?~也就是可以歌唱的诗。其后文人也大量仿制民歌来写诗~于是有民间无名氏的乐府和文人乐府的区别。 由于乐府是合乐的声诗~以后凡是可传唱的诗歌~广义上都可称为乐府~因此乐府不仅是齐言的诗~连长短句的词、曲~也称为乐府~如苏轼的词集《东坡乐府》、张可久的小山乐府等便是。 古代乐府是合乐的诗~如今曲谱的部分已失传~惟歌词流传下来~今从标题上~依然可以看出合乐的痕迹~很多标题上有歌、行、吟、曲、乐、弄、操、引等字眼的~往往是合乐的乐府诗。两汉乐府诗的特色~在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故多长篇的叙事诗~如陌上桑(讽刺上层社会之丑态)、孤儿行、孔雀东南飞(描述爱情、家庭悲剧)等,六朝乐府大都是‚缘情而绮靡?的小诗~故大半为抒情诗~如子夜歌、华山畿、襄阳乐等~而相对于北朝的雄浑大方(如木兰诗)。此外~还有不少名目看似乐府诗的作品其实是唐朝以后的诗人在并无乐府曲的情况下自创的篇目~最著名的如杜甫的《丽人行》、《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等~往往被称为‚新,题,乐府?~实际是并不配乐的古体诗~以示与已传世的乐府曲目的区别。 12 古体诗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一、特点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但绝不是古风~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 13 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二、分类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张籍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 14 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三、古绝句 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 15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兴起于唐代~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一、释义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二、种类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三、平仄 1、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 16 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2、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怎样交替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 再记住念对格律: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如首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则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 2、粘~我们习惯上把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首句与次句合成为首联~第三四句合成为颔联~五六句合成为颈联~七八句合成为尾联。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即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譬如~首联对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那么颔联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须为,仄平仄,譬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综上所述~掌握各种形式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确定的~故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关键是要会用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粘对格律。以前有人认为非死记硬背不可~其实是骗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领。其实~只要 17 掌握了上面说的这个规律~对近体诗的平仄就会了如指掌~而且不会忘记~也不会发生错误。 至于平仄的的变格和拗救~笼统地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对的。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另用篇幅讲它。 先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字。 四、孤平与拗救 孤平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平声?字。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在诗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不是谁去‚犯?的~所以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中~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体办法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如果是五言~只须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倒也无所谓~那叫小拗~可以不去管他的~可第六字也用 18 了仄声的话~那就是大拗~问题便很严重了~其实这样的句子也可以救它~把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个字改成平声~那就行了~即‚仄仄平平平仄平?。比较有名的例子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八十在古代都是入声,。五言用法和七言同~较著名的例子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种大拗的救法有时可以和前面所说的孤平拗救一起用~因为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五字若改成平声~那么第三字的平仄就无所谓了。呵呵~因此~这第五个字可真是个宝贝啊~只要一用平声~则出句的五六字~本句的第三字~就可以随意了。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拗体~即三仄尾。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把第三个字用成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这样的拗体是不可以救的~但是在唐人的诗句中也较常能看见~如老杜的‚江流石不转?。 今人尽量少用为好。 注意:律诗入韵的句子二四六字平仄必须要分明~前面讲的这些拗救~除孤平拗外~其出律而救起的例子全部都是不入韵的句子。 平仄 在永明声律四声理论兴起之前~《诗经》以降~乃至西汉辞赋~对于声调调和~所谓宫商、浮切、抑扬等等~多所探索~早已积累不少形式。早期对于声音的分别~往往借由音乐的宫、商、角、征、羽或者浮、切、轻、重等描述词汇表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汉译佛经时~由于梵语有摩多、体文之分~遂使汉人逐渐探索发现汉宇的音韵结构~相传沈约最早发现汉语有平、上、去、入等四声之分。而依四声的声韵调配~在六朝时期有所谓‚八病? 的讨论。所谓八病~是指诗文之中~八种音韵调配的疵病。而八病的讨论~逐渐形成唐代近体诗歌平声与仄声调配的规律。在原本的八病之中~关于音韵调配的要求~较为烦琐细密~有些甚至扩大到与字面、字义的搭配~到唐人甚至有二十八病的说法~十分琐细~却难以严守。所以~后来慢慢演变出以平声、仄声搭配调节的格律限制。 所谓平仄的分别~即是将四声中上声、去声、入声并称为仄声~与平 19 声相对。 声调谱 诗歌依照平仄交替安排~形成抑扬起伏的节奏~归纳出共同的格式~称为‚声调谱?或‚平仄谱?。目前所见的声调谱~大体是清人归纳唐人诗作而来~成为做诗依循的定格。声调谱以每两字为一个节奏~平仄递用~如‚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诗作依首句第二字平仄~可分为‚平起格?与‚仄起格?~首句有入韵~亦有不入韵者~格式各有不同。 五言近体诗有:‚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等四种基本句式。七言近体诗则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等四种基本句式。所有声调谱则由这些基本句式组织而成。一篇之中依其顺序~第一、第二句为一联,第三、四句为一联~以次类推。一联之中~前句为‚出句?~后句为‚对句?~‚出句?末字为仄~‚对句?末字为平~两句平仄相对~如‚平平平仄仄?对‚仄仄仄平平?,又如‚仄仄平平仄?对‚平平仄仄平?。 相邻两联中~前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则要相近~称为‚相黏?。依‚相对?与‚相黏?便可组成声调谱。如‚五言绝句平起格~首句不入韵?格式如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又如‚七言绝句仄起格~首句入韵?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必须特别留意的是~近体诗押韵句~率押平声韵~故偶数句末字需用平声~首句则依入韵不入韵~入韵者末字用平声~不入韵者末字用仄声。而律诗、排律格式也依此~可按照相对相黏的模式推演出来。 五、用韵 隋代陆法言《切韵》把同韵同调的字归并成类~同类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即是一个韵部~共206个韵部~唐人规定近韵可‚同用?~南宋平水 20 人刘渊把‚同用?韵合起来~减为107韵~后人又减一韵~成106韵~这就是所谓的‚平水韵?。平水韵共一百零六韵~分平、上、去、入四部份~平声韵字较多~又分成上平声、下平声两卷。 ?上平声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二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七筱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廿一马 廿二养 廿三梗 廿四迥 廿五有 廿六寝 廿七感 廿八琰 廿九豏 ?去声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廿一个 廿二祃 廿三漾 廿四敬 廿五径 廿六宥 廿七沁 廿八勘 廿九艳 三十陷 ?入声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近体诗押韵的位臵,韵脚,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句、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不管律诗绝句~首句既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必须一韵到底~且一般是押平声韵,仄韵诗因其太少~故从略,。这就是用韵上的基本格律。 近体诗用韵要求很严~除首句可用邻韵外~一般不允许邻韵通押~就是字数少的窄韵也不能出韵。 当代人有愿意用新韵的~按照普通话入韵就可以了。对于某些把‚情、 21 同?放在一起的新韵书~还是不看为好。 六、对仗 通俗一点说~对仗是指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和对句要成对联的形式,其实~对联是从近体诗的对仗发展而来的,。对仗有工对宽对之分~工对比较严格~必须家花对野草~山川对河岳~三千对八百~宽对则比较松一些~只要句子结构成分相对应就行了~如体词,即现代汉语中的主语和宾语成分~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代词,对体词~谓词,即现代汉语中的谓语成分~包括动词、形容词,对谓词就行了~譬如~‚他们?对‚小鸟?~‚楼高?对‚心跳?~都算是宽对。绝对的工对和宽对一般不太多~律诗的对仗多数都是些半工半宽的句子~譬如‚脸红?对‚心跳?。‚脸?与‚心?都是身体部位~算是工的~可‚红?与‚跳?一为形容词~一为动词~充其量也就是个宽对~所以这样的对子就是半工对。 古代汉语是没有词性的~因此~对仗主要得从意义和结构上来看~有些初学者~老喜欢瞄着对仗的词性~发现一个词性不对~马上喊失对~这是很可笑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死?是什么词性,‚灰?又是什么词性呢, 对仗细分的话~有工对、借对、扇面对、流水对等。 工对~词性词类和句型都相对的对仗。是律诗对仗最基本的形~上面已经介绍了: 借对~就是借音、借义相对。 如杜甫七律《野望》中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白?和‚清?本不算工对~但 ‚清?和‚青?同音~因同音关系借‚清?为‚青?~这样‚白?就和‚青?相对了。这里的‚借?是只借‚音?不借‚义?~使人因同音关系而联想到另一个字~并不涉改变诗意的问题。又如杜甫的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席?~‚寻常?和‚七十?本来不相对~但‚寻?和‚常?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在这个意义上~‚寻常?包括着数字概念~故这里借来和‚七十?相对。当然~这也不涉及改变诗意的问题。前者借‚音?~后者借‚义?~这两种 22 情况都是借对。 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立~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就象流水不能分开一样~但它们在词类和结构上仍然要相对。如我在《上海楼市》中所写的‚一苑千般弄~三年两倍升?就是流水对。 上面介绍了近体诗的基本格律~对待诗律应取的态度是:承认格律~掌握格律~为了思想内容的需要~在必要时可以突破格律。只有这样~才能让诗律为我服务而成为诗律的主人。 律诗的颌联、颈联一般来说~必须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需对仗。在律诗中~特别是在五律中~有时会出现颔联不对仗的情况~这属于律诗的别体~不宜提倡。但也有首联对仗的~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尾联对仗的~如前举杜甫诗,也有全首用对仗的~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绝句本来不要求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还有全首对仗的~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诗最工~所以建议学诗者最好从杜诗入手。近体诗的对仗用得好~可以使诗生色。但过分追求对仗工整必然束缚思想~这应该正确对待~不能舍本逐末。 七、绝句简介 绝句~为近体诗体裁之一~一篇四句~有五言、七言之分~亦有少数六言作品。唐代近体诗形成以前~即有五言绝句的形式产生~入唐以后称为‚古绝?~原称为‚短句?、‚断句?、‚截句?等~名称最早可见于六朝。‚古绝?形式较为自由~并无严格的格律限制~常有押仄声韵的作品。至于格律化的绝句~又称‚律绝?~须依守近体诗格式。 五、七言绝句应起源于古诗~随诗歌格律发展~而成为绝句~唐代达到极盛~宫廷、梨园、边塞、旗亭无不传唱。王昌龄、王之涣、李白、杜牧、李贺、李商隐都是绝句的名家。宋朝以后~王安石、苏轼、陆游同样擅长绝句。 八、律诗简介 23 永明音律与六朝骈文对近体诗的对仗形式影响深远~永明时期之后~工稳的对仗诗篇已逐渐产生~到隋炀帝《江都宫乐歌》~初步建立七律的形式。 律诗最后成形于唐初~上官仪为其代表~其作品‚绮错婉媚?~风行当时~称为‚上官体?~他提出所谓‚六对?~归纳六朝以来的对仗形式。而杜审言诗作声律工整~有诸多五言排律作品~建立五言律诗的法度模范。至沈佺期、宋之问手中~律诗终告成熟~格律成为定式~当时并称为‚沈宋?。 律诗以杜甫、李商隐最为突出。 九、近体诗发展 近体诗发展~由南朝发端~刘宋时鲍照、颜延之、谢灵运等人尝试调节平仄~彰显韵律~是为‚元嘉体?。萧齐时~格律逐渐严格~沈约、谢朓、任昉等‚竟陵八友?为其代表~称为‚永明体?~至初唐时~近体诗形式方才大致告成。 据现今流传‚诗格?等作品~初唐格律与后代认知尚有差距~有许多不同音律调节的尝试~也未定型。到沈佺期、宋之问二人~律诗格律才算完成。沈佺期擅长七律~宋之问则长于五律~而后对押韵、平仄及对仗样式讨论~已渐趋一致。初唐文风华靡唯美~仍有六朝遗风。陈子昂、张九龄力转流行~逐渐建立唐人诗风。 初唐时期~格律与风格皆逐渐形成新体~进入盛唐时期~遂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所谓黄金时期~乃专就形式美感与抒情风格而言~这也是许多论者所以为唐诗的特色。盛唐时期~边塞、田园等风格、题材极盛~王维、孟浩然为田园自然诗风代表,岑参、高适、王之涣等人则长于边塞题材。 盛唐极致~则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24 词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曲子词、诗馀、长短句、乐府。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一、词的分类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按词牌分。 二、词的起源 时间 词的起源和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的开国君主萧衍精通音乐、爱好民歌~在其夺取帝位之前~被称为‚竟陵八友?之一。其诗作现存有九十余首~多数为乐府~且多模仿民歌。最著名的诗作有《子夜四时歌》、《襄阳蹋铜蹄》、《江南上云乐》、《江南弄》等。由于他对诗歌的热忱和作为帝王的特殊身分~梁代诗歌的演变开始有了向词发展的苗头。 词最早的起源时间现在学界犹有争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梁代~没有明确的‚词?的形式~词真正的开始出现~是在中国的唐代。更精确一点~是在中国初唐时期。伴随着当时‚胡乐?传入~‚燕乐?大盛~词也逐渐脱离传统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成为一门独立的诗歌艺术。 25 源头 关于词的源头~有如下几种~各家学说莫衷一是。其实~词本身就包含多种源头的特点~词的源头并不唯一。有说法是由于唐诗的发展已趋成熟~在当时也将一些歌辞~被之管弦~后来经转移演化~因唐诗的歌唱~以及文人为增加创作的趣味性~将原本对偶工丽~句法型式规律的唐人诗歌~慢慢增损字句~再把整齐的句法摊破~词便因此而正式产生了~溯流应在盛唐中唐之间。顾起纶曰:‚唐人作长短句乃古乐府之滥觞也~李太白首倡忆秦娥凄碗流丽~颇真其妙~世传太白所作~上有桂殿秋、清平乐等~亦有以太白时~尚无词体~是后人依托者~或以菩萨蛮为温飞卿作~然湘山野录谓魏泰辅得古风集于曾子宣家~正以菩萨蛮是太白作~则流传亦已久矣。?,汪中注译。宋词三百首。三民书局出版。1981, 词的演化发展轨迹 就总体而言~大致如学者所说:‚勾萌于隋~发育于唐~敷舒于五代~茂盛于北宋~煊灿于南宋~剪伐于金~散漫于元~摇落于明~灌溉于清初~收获于乾嘉之际。?,刘毓盘《词史》, 三、词的发展 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传世的柳永《乐章集》二百余首~慢词就占一百多。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余言~充分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臶。柳词的另一个贡献是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宋词的题材~把词的描写范围由士大夫的小庭深院引向市中都会,同时普及了词的歌唱。柳永词多为歌妓所作。于之同时齐名的还有张先。 26 其后苏轼以异军突起而主盟词坛~在柳永开创的慢词长调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诗入词?~完全突破了词的传统题材和传统风格~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格~使之成为一种可以表现多方面内容的新诗体~因而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新方向。关于苏轼词风与柳永的不同~宋人有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续录》)的说法。‚大江东去?即《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此相类的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后世以‚豪放派?概括苏轼的词风~大抵正着眼于这一部分作品。苏轼作词~刚柔相济~所著《东坡乐府》~其中婉约词亦不少。不过就文学史上的影响而言~最能代表苏词的~还是清雄之作。 苏轼作词~以意为主~常常突破词律的束缚。这一点曾引起恪守传统词法的后起作家,如李清照,的不满。他的门人、著名词家秦观也没有走他所开辟的道路。从秦观到李清照~一般被认为是婉约派词风的正宗。秦观有《淮海词》传世~代表作如《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纤云弄巧)~声情并茂~语工而美~继承了柳永赠妓之作的遗风。李清照曾撰《词论》~力主词‚别是一家?之说。传世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深闺中的寂寞和年轻女子惜春的心情~,有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让会意义,晚年避乱江南所作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以传统词风抒写深沉的爱国情怀。 北宋后期的重要词人还有周邦彦。周精通词律~能自度曲~宋徽宗时曾主持过中央音乐机关大晟府~是两宋注重音律一派词人承失启后的主要代表。著有《清真集》~以‚本色?、‚当行?盛行于世。 南宋前期主盟词坛的代表人物是辛弃疾。有《稼轩长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著名的如《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表现了当时重大的抗战、爱国主题~抒写了在把持朝政的投降派的排斥下~壮士报国无门的忧愤心情。从艺术上讲~稼轩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 27 风~将‚以诗为词?进一步发展到‚以文为词?。后世以‚苏、辛?并称~但辛弃疾又自成特色~一时仿效或倾慕者如张孝祥、韩元吉、陆游、陈亮及稍后的刘过、刘克庄等~世称辛派词人。 南宋后期于辛词外别立一宗的是姜夔。姜上承周邦彦~下开格律词派。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多自度曲~如《扬州慢》等自度曲十七首~均旁注音谱~是现存宋人词集中仅见的完整的词曲谱。其时及稍后词坛较有影响者如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人~均以音律之讲究、辞句之精美为权舆~重形式而轻内容~与辛派词人走了相反的道路。倒是宋末文天祥以及刘辰翁的一些词作~成为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的嗣响。 四、词的传播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词在11到13世纪的繁荣~是目前中国人的共同精神财富。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关于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和金海陵王完颜亮闻歌柳永《望海潮》~‚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的记载~说明当时词的歌唱~已普及到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西北、东北广大地区。另据辽人王鼎《焚椒录》记载~辽道宗耶律洪基宣懿皇后萧观音曾创作了《回心院》等词作十多首。至于金代~以苏、辛词风为宗~出现了蔡松年、赵秉文、元好问等不少优秀词人。相传辛弃疾早年在北方曾从金人学词~成名之后~又成为金朝词人学习的榜样。 五、词题 前人作词时加于词前的题目。词这种文学体裁初出现时~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一的。后来~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光有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这才另加词题~这大约从宋代开始。如苏东坡的《更漏子》,词调名,~外加《送孙巨源》~说明该词为何而作~这后者就是词题。 六、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 28 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钗头凤》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还有《满江红》《丑奴儿》《卖花声》......。 七、词的风格 29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 晏几道,姜夔等。 ,陈亮,陆游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 ,现有雅、俗词之分,明代徐师把词的形式概括为:‚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 ? 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婉约~婉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想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30 赋 除了诗、词、曲之外~历史上还存在过一种,有诗歌特点的文体~这就是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一、特征 作为一种新的文体~赋在表现手法上铺张直陈~描绘细腻~文采华丽。它多以设辞问答的形式展开。在句式上~韵散相间~排比对偶。赋不拘字数~以四言、六言为主~并且多夹杂散文句式。赋的用韵~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隔句压韵~有的还不押韵~比较自由。由于赋的篇幅较长~往往要换韵~换韵一般是与内容段落相一致的。 二、起源 赋~古代文体名~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而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本意指诵说~如《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毛诗序》把‚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赋?名篇~‚赋?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汉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汉初~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它继承《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魏晋南北朝流行骈赋和琴赋 ~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各个阶段。 三、发展 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还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影响。 31 典型的汉赋是宫廷文学~其内容多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宫室花园的宏丽~水陆物产的丰饶~帝王生活的奢侈等。 贾谊是汉初赋作家中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他的《吊屈原赋》悼屈原~抒胸怀~铺排叙典~集骚体赋之大成。 枚乘是汉代大赋的开山者~他的作品可读者有120余篇。其代表作《七发》~诚贵族奢贪~阻诸侯谋反。其体宏大~铺陈夸张~辞藻华丽炫目。其文是汉代散文大赋的正式形成标志~该篇的体式被后世沿袭发展成一种以‚七?名篇的新赋体。 司马相如为汉赋之峰~共有29篇。代表作为《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等。《子虚赋》、《上林赋》为典型的宫廷文学~极力铺陈天子上林苑的广大和游猎的壮观~张扬天子的威势。其赋体制宏大~气势奔腾~叙事跌宕~状物如临~辞美句工。 汉代其他赋作大家~如东方朔、扬雄、班固、张衡等等~不一而足~灿若群星~遂使汉大赋雄踞两汉文坛四百年。但赋高居庙堂之上~远离民众而和寡~且辞章华美少神~字僻句涩难懂。故在汉世之后~日渐衰落~虽不绝若缕~但终难复兴。 32 骈文 骈文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文言文文体~其句多四六对仗~故又称四六文或四六、骈俪、骈体等~,骈文要点而有押韵者称骈赋。该文体在文学史上评价不高主要因为后期华而不实~适于写景而不适于叙事。 一、骈文历史 《说文》解释:‚骈~驾儿马也~从马并声。?骈文文体生于秦汉~兴盛于魏晋和六朝时期~‚朝廷发号施令的典重文字~更无不用骈文。?~没落于宋~复兴于清。 《尚书》已有骈文的格式~《尚书〃舜典》说:‚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秦李斯所做之《谏逐客书》已,骈文特色。《滕王阁序》的骈体就是经过东晋到初唐的发展后已经完全成熟之作。从文风来讲~《滕王阁序》壮丽宏博~高昂奋发~感慨而不伤怀~一改六朝此类文赋‚辞丽气惨?的风格特点。唐代古文大家韩愈对骈文向有微词~不屑为之。但对此文却推崇备至~称‚壮其文辞?。于景祥认为:‚辞赋早于诗文骈化~所以中国诗文的骈化皆源于辞赋~尤其文章之骈化更为直接地导源于辞赋。? 四六文名称源于唐末李商隐的著作《樊南四六甲乙集》~之后始得名。骆鸿凯《文选学》中说:‚骈文之成~先之以调整句度~是曰裁对,继之以铺张典故~是曰隶事,进之以渲染色泽~是曰敷藻,终之以协谐音律~是曰调声。?。 二、骈文特点 ?全篇文章均由对偶构成~除少数散句外~都可以分为上下联~字数、词性和结构几乎完全相同。行文流畅。 ?对偶句由四字或六字组成。初期以四字、六字为主~偶尔掺杂有五字、七字~例如‚或立谈以邀鼎食~或白首而甘布衣?~也有八字、九字、十字~如‚奏之方泽而地袛登~升之圆丘而天神降?‚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行苏张之辩于娲燧之年~用彭韩之术于尧 33 舜之朝?。齐梁以后四六格式定型化~所以也称四六文。 ?讲究声韵上的平仄。初期骈体文分韵骈文和无韵骈文~南北朝开始讲究韵律~唐后愈发严格。 ?用词注重藻饰和用典~后期用字生僻~内容虚幻~被认为华而不实。 三、历代名句 南北朝吴均《与宋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卢~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序》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 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 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唐初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檄》 一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唐初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34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5 元曲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一、杂剧 杂剧的戏剧形式是由故事情节、曲词、宾白、科介等几部分组成。科介是演出提示~规定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宾白就是说白~曲词是歌唱部分。 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组成~一套乐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乐的单元~也是剧情的大段落。在四折之外~还可以有楔子。楔子当于序幕~但也像过场戏放在折与折之间。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题目正名?~来总结内容~最后一句常用作剧本名称~比如《窦娥冤》: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二、散曲 散曲是可配乐演唱的歌曲形式。根据《青楼集》的记载~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种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乐器伴唱等。在宴会上~演员解语花‚左手持荷花~右手举杯~歌骤雨打新荷曲?,连枝秀‚有招饮者~酒酣则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数(又叫散套、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原是民间的小调~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小令以描写为主~比起唐宋诗词通俗生动~确,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 三、发展历史 36 初期 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给予元曲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元杂剧源自宋杂剧、金院本。剧作家痛经变乱~对社会人生颇多感悟~写出了深刻思考人生处境与命运的剧本~通过‚情?来透视社会。而散曲创作则内容广泛~当中以叹世归隐的主题最为突出。 中期 元代中业~杂剧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显示剧作家的独特追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 后期 元朝晚期~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臵~主题以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却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 37
本文档为【中国古典诗词百科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74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9KB
软件:Word
页数:38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8-01-14
浏览量: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