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最新版)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最新版)

举报
开通vip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最新版)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最新版)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篇一《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篇一《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王渠小学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贫困学生强艳艳家庭基本情况 强艳艳,女,汉族,现年8周岁,就读于我校二年级.。 因她的家庭收入微薄,没有经济来源。家中有六口人,分别是奶奶、爸爸、哥哥、嫂子、侄子,还有她。每年都是支出大于收入.,奶奶常年有病,不能劳动,全家人的生活全靠爸爸和哥哥来维持。爸爸也上了年纪,没有过大的力气干过...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最新版)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最新版)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篇一《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篇一《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王渠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贫困学生强艳艳家庭基本情况 强艳艳,女,汉族,现年8周岁,就读于我校二年级.。 因她的家庭收入微薄,没有经济来源。家中有六口人,分别是奶奶、爸爸、哥哥、嫂子、侄子,还有她。每年都是支出大于收入.,奶奶常年有病,不能劳动,全家人的生活全靠爸爸和哥哥来维持。爸爸也上了年纪,没有过大的力气干过多的家务活了,更不能外出打工。因此希望政府给予强艳艳同学支持,让她完成学业。 贫困学生李清家庭基本情况 李清,女,汉族,现年8周岁,在我校二年级就读。 因她家庭收入微薄,每年只能收入3000到4000元,但是支出大于4000元,家中没有经济来源。家中共有三口人,奶奶、爸爸和她。奶奶患有脑遗血,不能劳动,全家由爸爸一人来支撑。由于上述原因,爸爸不能外出打工,只靠家里的广种薄收维持生计。因此希望政府给予李清同学扶助,让她顺利完成学业。 贫困学生李兴基本情况 李兴,男,现年14周岁,现就读于我校六年级,家住太白梁乡王渠村唐湾组,家中共有五口人,父母亲均为农民,都已46岁了,他们都身体单薄,经常小病不断,爷爷已86岁高龄,李兴兄妹俩都在就读小学。家庭经济相当困难,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本就贫困的家庭却在2016年5月份家中却突降一场大祸,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李兴,在一天上学途中被一辆摩托车撞倒在路上。大腿骨折,家长 带着四处求医,化去5万多元,但医治效果不够明显,现在落下了残疾。本就很贫穷的家庭又债台高筑。家庭住房条件相当困难,一家五口挤在三孔破窑洞中,这三孔窑均是爷爷留下的,好多年没有维修了,崖面上到处是裂缝,土块摇摇欲坠,随时都有掉落的危险,直接影响着家人的生命危险,但因无钱新修房子,只能冒者危险暂住至今。希望政府了解情况后给予救助,让李家唯一的希望李兴能完成学业成为有用的人,去改变他家中的现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贫困学生李婷家庭基本情况 李婷,女,汉族,现年12周岁,在我校就读四年级。 她家中共有六口人,分别是年迈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她和年幼的弟弟。 因她的奶奶患有脑动脉硬化,妈妈患有阑尾炎,最后导致肠梗阻,一共做了四次手术,家里的劳力只有爸爸和妈妈两人,每年的人均收入只有600到800元。 李婷在学校乐于助人,成绩优异,因此希望政府给予我校李婷同学扶助。 龚丽霞家庭基本情况 龚丽霞,女,汉族,现在我校就读四年级。 她家里共有六口人,有年迈的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还有自己。因家里仅有刚做完手术的爸爸和常年有病的妈妈两个劳力,全家的一切全由他们两个人来支撑,况且每年的年人均收入在 600到1000之间。 龚丽霞在校乐于助人,学习态度端正,也很努力,因此请求政府能给予我校龚丽霞同学扶助。 席改改家庭基本情况 席改改,女,汉族,现年十岁,家住庆城县太白梁乡王渠行政村板山行政村,现就读于王渠小学三年级。 家中共有7口人,爷爷奶奶均已年过古稀。并且身体极差,父亲腿部高度残疾,母亲双目失明,姐姐席宁宁就读于太白梁林业中学七年级,席改改及弟弟上小学,家中基本没有可靠的劳动力,每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但医药费开支就近四五千元。居住的窑洞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极其危险。屋漏偏遇连阴雨。今年四月份父亲席万刚遭遇车祸,经过抢救治疗才脱离了危险,花去医药费六万八千多元,至今还没有报销。本来已经一贫如洗的家更是债台高筑,生活极其困难。 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救助,以缓解经济压力。 贫困学生杜永升简介 杜永升,男,现年11岁,家住庆城县太白梁乡王渠村老庄组,现就读王渠小学五年级。 杜永升家中有爷爷、奶奶、爸爸共计4口人。爷爷患有关节炎,行走困难,常年吃药,不能下地干活,奶奶虽无大病,但年过花甲,小病不断,只能为一家人做好两顿饭,家中仅剩父亲一个劳动力,经济收入低,年人均收入不到500元。母亲在杜永升一岁半时因家境贫 寒而离家出走。家中的两孔窑洞早已破烂不堪,庄面常有土块掉下,因无钱修复,家人冒着危险暂住至今。 希望国家给予救济。 李鑫财家庭基本情况 李鑫财,男,汉族,现年11周岁,在我校四年级就读。 家中共有五口人,分别是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他。家里只有他爸爸一个劳动力,他妈妈长年疾 病缠身,每年靠广种薄收的粮食仅够他家人糊口,除此之外在无闲钱供他兄弟二人上学。家里住房条件相当艰苦,仅有两口破窑洞,崖面上的、土块摇摇欲坠,但因无钱维修只能冒着危险暂住至今。希望政府给予资助,让他圆满完成学业。 庆城县太白梁学区王渠小学 2016.11.11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篇二《底阁镇贫困家庭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底阁镇“百名干部走百村访万户”活动情况 调 研 报 告 根据峄城区“百名干部走百村访万户”活动精神,按照中共峄城区委、峄城区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峄城区民政局、峄城区卫生局领导的帮包及亲自走访中,底阁镇从2016年4月19日至26日完成了走访活动,现将走访活动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底阁镇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过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还有一部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延缓了农村的全面小康进程,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也是引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关注农村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对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摸清新的时期贫困产生的原因, 为下一步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决策,驻村以来,对底阁镇所有住户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分析低收入农民的现状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基本建议。 一、被调查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在走访调查收取的11682户资料中,人均收入少于2000元 (峄城区 2016 年的贫困标准)的绝对贫困户占有 613 户。613户贫困户共有人口1762人,劳力 429 人,外出打工115 人,人均收入 717 元,其中劳务收入 .2 元,占 17.18,,种植业收入 560.6 元,占 78.19,,养殖业收 入27.8 元,占 3.88,,其它 5.4 元,占 0.75,。人均拥有耕地 1.12 亩,住土草房82 户,占 13.38,,住土瓦房189 户,占 30.83,,住砖瓦房332户, 占 54.16,,无房户 10户,占 1.63,。其中已获低保救助的383户,占62.48%,获大病救助的16户,占2.61%,获就学救助的120户,占19.58%,获住房救助的14户,占2.28,新出现的因病因灾目前无救助的80户,占13.05%(目前无长期救助的230户)。在230户中,急需住房的10户,需要医疗救助的96户,需要助学的56户,需要长期救助 的230户。 二、贫困原因分析 从收入支出角度来说,贫困是收入少,而正常必需的支出相对收入又较多的情况下产生的,导致不能解决起码的温饱问题。对贫困原因调查主要采取对农户个别访谈和通过村两干部座谈的方式进行,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调查农民的贫困原因的。根据整理调查情况,贫困的原因有: 1、思想意识不发展、文化程度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统计结果,613个贫困户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有102户,只上过一、二年级的有139户,小学文化程度的有 200 户,初中文化程度的175户,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的有7户,高中与初中文化程度之和只占 29.69,, 比例非常少。 家庭主要劳力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 7户家庭, 人均收入为 1532.94 元,而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 241户家庭, 人均收入仅为 817.00 元。人均收入在 800,1500 元的家庭中,有5,的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而人均收入在 500 元以下的家庭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的竟达 36.6,,在这613户贫困户中有近60户属于家有50%劳动力(文盲)而不思劳动,钱只要有今天花,就不考虑明天生活的情况。 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导致思想懒惰,这是贫困的根源。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冒险出外经营工商业;许多农民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补贴、政府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 观念保守,不愿吃苦劳动,甘愿受穷。 2、因病、残致贫。 因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占第一位,共有204户,占 33.28,的概率。这可能是收入太少的农民,用在治病上的支出更少的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虽然目前,我国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但由于上限的限额以及门珍的限额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导致农民看病治病,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负担, 一年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如果病 稍大一点, 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 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尤其是如果家庭中有癌症、白血病、中风、脑溢血、脑梗塞留下后遗症的病人,就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人,甚至一 家人中都是残疾人的,没有劳动力,有的连温饱都是问题,这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3、缺劳动力致贫。 贫困原因中,越是缺劳力,越是贫困的占100多户。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小于 0.3 的人均收入为 837.7 元,而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在 0.8,1 时,人均收入为 1210.4 元,是前者的 1.4 倍。这种贫困原因以前表现不明显,也只是在 90 年代后期才突出,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劳动力严重过剩时,就是有了劳动力也没有出路,劳动力的多少并不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原因。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家庭中多余的劳力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也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 4、上学致贫。 因上学致贫也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 也是 2000年以后才出现的的。 虽说我们国家的小学、中学都是义务教育,但从高中以后,随着学校的改革,每的的学杂 费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再加上学生还要住校,生活费也是不少。如果一个家庭中几个孩子都上学,对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导致家庭的贫困。如果孩子考上大学,在教育体制实行改革的今天,一个大学生 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一万元左右,对一个贫困家庭更是无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学,只有依靠借债,那么,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贫困的境地。 5、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上的不良习俗也是农民致贫的一个原因,目前,在农村红白事上家庭之间的相互攀比比校严重,为了儿子娶媳妇,建房子,买东西相互攀比,一个儿子结婚需要的费用接近15万左右,几乎是农民几十年的积蓄。如果家庭中有几个儿子话,可想而知。另外农村红白事的随份子钱也愈来愈多,比较好的亲戚有时要花上好几千元钱,有的家庭甚至借债来随份子。办事的事主为了显自己好看,不惜花上十多万元来摆排场,这种攀比造成社会的极大浪费,对贫困家庭来说,无颖是雪上加霜。 三、促进贫困农户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面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多渠道增加低收入户的收入,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快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篇三《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 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 1 2 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统计表 3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篇四《农村贫困户基本状况、成因及扶贫问题浅析》 农村贫困户基本状况、成因及扶贫问题浅析 脱贫致富是当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为了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多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有效地加快了农村脱贫的步伐。那么,当前吉林省农村人口的贫困状况如何,农村贫困人口形成的主要根源在哪里,又应该如何使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本文仅就吉林省农村贫困的成因及扶贫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农村贫困户的基本状况 (一)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特点与变动情况 1.贫困人口分布 2000年,省政府根据全省10107个行政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统一的划定标准,确认了1024个村为首批扶贫重点村。2002年末,在原已确定扶贫重点村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确认,有961个村继续被确定为扶贫重点村,共计覆盖人口114.5万。从961个贫困村的分布状况看,主要分布在:延边291个,占30.3%、白城268个,占27.9%、松原108个,占11.2%和白山107个,占11.1%。覆盖人口的分布情况是延边11.1万人,占9.7%、白城27.7万人,占24.2%、松原17.3万人,占15.1%和白山3.3万人,占2.9%。2002年,国家还将吉林省的靖宇、大安、通榆、镇赉、和龙、安图、龙井和汪清等八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市)确定为重点扶持县。这八个国家重点扶持县共有贫困村496个,覆盖人口25.9万人,其覆盖贫困村的数量,超过了全省贫困村总数的一半。 2.贫困人口变动情况 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0年吉林省农村中的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为59.1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8%。到2004年的四年间,由于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及各级政府扶贫力度的加大,致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到2004年末,全省的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37元)已减至29.3万人,比2000年下降了50.4%,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1%,降低了0.7个百分点。但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是2003年西部的白城和东部的延边相继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风灾及低温冷害,多数贫困 地区的农民收入下降,贫困人口增加,贫困人口的数量曾一度反弹到43.5万人。 (二)吉林省农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家庭收入的构成差异 据对八个国家重点扶持县640个农户的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以下简称贫困户)有213户;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以下简称非贫困户)有427户,农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53.3元和2053.4元。 2004年农村贫困户的人均全年总收入为1652.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19.0元,占全部收入的7.2%;家庭经营收入为1255.9元,占全部收入的76.0%;转移性收入214.9元,占全部收入的13.0%;财产性收入62.3元,占全部收入的3.8%。 当年农村非贫困户的人均全年总收入为3241.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307.9元,占全部收入的9.5%;家庭经营收入为2492.8元,占全部收入的76.9%;转移性收入307.5元,占全部收入的9.5%;财产性收入133.2元,占全部收入的4.1%。 在总收入的构成比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差距较为明显,贫困户比非贫困户低2.3个百分点,表明贫困户很少打工赚钱,其家庭的主要收入依然是来源于种植业生产。 二、农村贫困户的主要成因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吉林省农村经济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大多数农民不但摆脱了生活困境,而且已从温饱逐步向小康迈进,农村的贫困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受到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在较长一个时期内仍难以消除。这些农村贫困人口的形成可归纳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渐进式贫困,另一种是现代的激进式贫困。 (一)传统的渐进式贫困 传统的渐进式贫困是指在一段时期内缓慢形成的并具有历史性特点的贫困。包括以下几个形成因素: 1.部分地区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劣势,产生的农村群体贫困户 首先,自然环境的恶劣是造成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省农村的贫困人口中,有三分之二是集中居住在西部的干旱区和交通闭塞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农业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低。恶化的生态环境导致旱灾、风灾、水灾等自然灾害频发,致使这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很大。 其次,贫困地区农村的自然资源日渐匮乏。多年以来由于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推广滞缓,农村经济的发展过多地依赖 于农村资源的消耗。贫困地区土地资源中水源充足、排灌设施齐全的优质耕地面积少,仅占现有耕地面积的35%,中低产田的面积占65%。有80%的耕地分布在干旱盐碱地和山区、丘陵,土地质级差,产出量低。加之当今城市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农村土地资源为代价,低价位的农村土地圈占,高价位的农业生产资料,进一步加大了农村贫困化趋势。 2.贫困家庭一般多为“畸形”结构,导致农村家庭“单位”贫困户 (1)家庭人口“两多一少”。即:人口数量多、病号多,劳动力少。贫困户户均人口3.62人,比非贫困户多出0.31人,特别是61岁以上的老人和6岁以下的小孩比重明显偏高。其中:0-6岁婴幼儿占户均人口的12.2%,比非贫困户8.2%的比例高出4个百分点。贫困家庭人口健康状况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长期患重病的人数较多,据调查,有30.5%的贫困户家庭有人长期体弱多病,比非贫困户高6.9个百分点。由于吉林省农村目前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农民看病就医的费用几乎要自己全部负担。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62.7%,比非贫困户低12.3个百分点。 (2)家庭劳动力“两低一少”。即:占人口的比重低、文化程度低,参加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少。农村贫困户中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37.9%,比非贫困户高出10.4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7.4%,比非贫困户低1.4个百分点。在调查的213户农村贫困户中,只有22人(占5.4%)参加过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村贫困家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3)劳动力就业“两窄一低”。即:了解信息渠道窄、从业门路窄,非农就业比例低。从劳动力的就业情况来看,农村贫困户本地从业的占94.4%,比非贫困户高出1.6个百分点,而且绝大部分从事单一的种植业,或兼营家庭式的养殖业,而经营二、三产业的几乎没有。由于劳动力被束缚在单一的种植业上,再加上缺少外出的就业信息,贫困户劳动力外出的“半径”小到只限于本乡镇范围内。离开本乡镇外出从业且超过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只有5.5%,比非贫困户低1.7个百分点。 3.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是农村贫困户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 (1)经营规模小,生产能力低。吉林省农村贫困户平均每户经营耕地面积 为19.1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13.3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5.8亩),户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3768元,分别比非贫困户平均值低9.9 %和32.4 %。贫困户户均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0.3台,比非贫困户平均值低25.7%,而贫困户户均拥有传统胶轮大车0.32台,却比非贫困户平均值高20.0%,可见贫困户的劳动生产基本停留在“人耕马种”的初级生产方式上。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制约了其生产的发展。吉林省农村贫困户经营的耕地平均亩产粮食为179.8公斤,比非贫困户平均水平低32.4%;贫困户户均出售粮食的现金收入为950.4元,为非贫困户的45.5%,尚不足非贫困户收入的一半。 (2)以种植业为主,结构调整进程缓慢。收入水平低、家底薄、非劳动力人口多等因素,制约了农村贫困户开展多种经营和多渠道就业。在日常生活中,贫困家庭劳动力一方面要照顾老幼、病号,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又较低,直接限制了其外出务工从业,要经营二、三产业也困难重重。因此,贫困家庭的大多数劳动力只能在家从事传统的种植业。据调查,吉林省农村贫困户中主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高达91.3%,比非贫困户平均高6.5个百分点;每年从事农业生产时间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占45.5%,比非贫困户高11.1个百分点,而从事非农业生产时间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只占7.0%,比非贫困户低3.1个百分点。 (3)农业经济效益水平较低。吉林省农村贫困家庭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和食品有关的种植业进行的,而种植业产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都很低。近年来,国家虽曾多次调整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制定了最低保护价,但粮食价格的增长幅度始终赶不上涉农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幅度。由于粮食收入弹性低,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对增加农产品需求的刺激作用不大,偶而个别农户的增产可以增加其收入,但在多数农户同时增产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弹性低的特性,又会促使出现“卖粮难”、“谷贱伤农”现象,最终还是无法有效增加农村贫困家庭收入。 (二)现代的激进式贫困 现代的激进式贫困是指遇特殊和突发因素而快速形成的贫困,具有当前性特点。主要包括: 1.自然灾害型贫困 自然灾害是农村人口绝对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而且往往越是贫困的地区,受灾的情况越为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目前,吉林省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 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的偏远地区。由于农业对气候的依赖性较强,干旱、洪涝、风雹等突发性灾害瞬间就可能造成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度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白城市历来十年九旱,2004年,全市遭受五十年不遇旱灾,镇赉、通榆、洮南等县市粮食几乎一半绝收。2003年,东部延边州受低温冷害和风灾的影响,全州粮食减产四成以上,使许多生活条件已经有所改善的农户,再次被推进了贫困的大门。 2.教育消费型贫困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加速推进,学费日益昂贵,成为多数农民的沉重负担。尽管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免收的仅是学费,其它的教育收费却日渐增长。即使是在延边少数民族地区,一名普通初中学生每学年收费仍高达700―800元,超过了国家贫困线标准。高中和大学教育费用更让普通农民家庭难以承受。据测算,供养一个在校大学生就能导致一个中等收入的农村家庭即刻陷入贫困状态。2004年我们对全省800个农户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其结果是,家中有大学生和高中生的农户,98%不富裕,95%以上欠有外债,甚至有的已经毕业几年的大学生家庭至今都没还清债务。高额的教育费用导致部分农户重新陷入贫困。公主岭市双城堡镇大滚子村八屯一姓耿的农户,孩子在长春市读大学,年学杂费用平均需要13000元,而家庭固定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卖粮获得的5000元纯收入,加上其它收入,每年还要举债5000元用以维持其子读大学的费用,目前已欠外债20000多元。 3.疾病型贫困 看病贵,已经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正是由于医疗费用的剧增,农村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现象日益突出。 “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去见阎王”的情况屡有发生。一旦得了重病,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都将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通榆县苏公坨乡田利太村东社一农户家里四口人,生活虽算不上富裕,但也能维持正常的生计。到2002年末,其家里还有存款7000余元。2003年初,家中老父亲患上了肝病,两年间先后到长春、白城和本县的医院就诊,因治病不但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一万多元的外债。据靖宇县民政部门统计,全县农村户中已有4000多个农户因看病就医而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约占全县乡村总户数的22.7%。据调查,目前吉林省农村贫困户中有30%左右为因病致困或因病返贫。 4.信息匮乏型贫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 信息日益成为财富和竞争力的源泉与标志。但农村贫困人口往往获取、吸收、交流知识的能力缺乏,处于信息边缘状态,难以及时把握市场经济信息带来的发展机遇。在选择种植农作物品种、方法以及调整产品结构等各个环节通常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往往出现一窝蜂现象,导致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在销售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指导,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渠道少,既使获得了好的收成,也难以实现产品价值,导致丰产不丰收。 三、对新形势下加强吉林省扶贫脱困工作的几点建议 进入新世纪,吉林省的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速度明显趋缓;二是返贫问题十分突出;三是扶贫工作单位成本提高,扶贫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目前吉林省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处于小集中、大分散的局面,多分布在贫困村屯,解决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用常规的扶贫措施已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建立扶贫项目的目标瞄准机制。 所谓建立扶贫项目的“目标瞄准”机制,就是在确定扶贫项目时要首先确定扶持的对象,用事先制定的标准来分配扶贫资源。“目标瞄准”准确定位在“区域瞄准”、“家庭瞄准”、“群体瞄准”和“活动瞄准”上。 (一)制定对贫困地区的扶贫规划与扶贫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责任制必须并举 为了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步伐,国家在改革中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扶贫文件,出台了一些扶贫政策,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有:1984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的通知》;1986年3月,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将“老、少、边、穷”地区迅速摆脱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状态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了今后7年全国开发扶贫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年5月,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6)》。然而,近年来在落实这些政策、计划以及在具体实施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就贫困地区而言,这些年扶贫资金尽管投入得不少,但由于政府不了解实际情况,还存在着投入流于形式,作表面文章,盲目建扶贫项目的问题,扶贫中也还存在着“话语霸权”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导致扶贫政策在很大程 度上未能真正从根本上缓解农村贫困,因此,必须建立与扶贫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紧密相关的责任制及其考核制度。 (二)加大对贫困地区投入与对投入的监管必须并举 目前贫困地区农村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要完全依靠自力更生来发展自己是十分困难的,政府必须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才能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下,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但政府扶贫的投入必须真正用于贫困地区的建设,更确切地说用在与贫困人口息息相关的项目上,而不被挪作他用或是被贪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措施,使扶贫资金真正发挥出最佳的产出效应。 (三)向贫困地区“输血”与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机能必须同时并举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直接针对农村贫困户进行了多方面的扶持,特别是生活方面的救济很多,这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帮助农民解困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必须特别重视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的形成,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其主要做法:(1)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救济的扶贫方式,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切实激发起贫困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活力。(2)要改变平均使用扶贫资金的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一片片、一批批地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3)在信贷、税收和经济开发等方面给予贫困地区以特殊的优惠政策。(4)由中央、地方政府和贫困地区居民共同投资,或通过实施以工代赈政策,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饮水条件,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5)各职能部门在资金、物资和技术上向贫困地区倾斜。 (四)积极安排和组织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转移与对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必须同时并举 农村贫困家庭非农就业难有两种情形:一是劳动力被老幼、病残者所困,难以外出务工。各级政府应对这部分困难户给予扶持,在当地为他们提供一些非农就业机会。二是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打工技能差,无法从事具有基本技能的“技术型”体力劳动,又缺乏信息交流网络,外出找工作相对困难。各级政府应对这部分困难户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前培训,使他们具有一技之长,适应外出劳务所需要的技能条件。 (五)强化教育扶贫和强化人才扶贫必须同时并举 推行贫困家庭子女“零”费用义务教育制 度,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培训投入机制,提高后续劳动力素质。贫困家庭主要贫在没文化。要提高贫困家庭的收入,就要让他们掌握文化知识,更新观念,具有市场头脑、市场观念。因此必须降低教育的两道门槛。一是义务教育阶段,过多的杂费导致贫困的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二是高等教育阶段,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措施,解决高等教育学费高,低就业率问题,为贫困地区出来的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机会,加大助学贷款的力度,通过银行的免息和低息助学贷款及社会上的支持和帮助,让贫困学生迈过这第二道门槛。 (六)发展贫困地区农业基础产业和用农业产业化项目拉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必须同时并举 将特困村纳入本地区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基地范围,用农业产业化项目拉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本地农产品资源为基础,围绕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建立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运作机制,逐步建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贫困户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经营链,发展“公司加贫困户”的龙头企业和“订单农业”,加快农业生产与市场接轨,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和农村贫困户利益的最大化。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篇五《城镇贫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城镇贫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摘要:通过对城镇贫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说明了当前城镇贫困产生的根源,结合实际分析了以社会最低保障制度为主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利弊,并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关键词:贫困;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地区收入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个人收入总量迅速增加,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这一主要发展趋势不协调的是城镇贫困群体的不断增加,城市贫困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虽然我国在社会救助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必须尽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1城市贫困居民现状及其特点1.1现状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 划经济,对城镇居民采取供给制度,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虽不算太高,但较为稳定。城镇贫困人员主要是“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或扶养人),由于数量少,政府能较好地解决。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贫困人口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多,1997年达到281万人,2000年达(转载自亿库网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近几年的城市贫困发生率基本为6%-8%,而2006年我国城市贫困率为5.3%。城市贫困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仍大大高于十年前水平。1.2特点分析2006年几个省市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其以下特点:1.不同类型区域与城市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2006年东南沿海地区的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4.7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4.18%,而东北地区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10.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9.1%。2006年的低保平均水平为203.6元,东北地区为143.1元,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而东南沿海地区为221.5,高于平均水平。显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贫困程度较东南沿海比较发达的地区更为严重。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区域经济结构特征和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有关。2.城镇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回车(转载自亿库网 度的缓解,这得益与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计划的多年累积效应。近几年来,我国不但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而且也更加关注城市贫困群体,相继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计划。2致贫原因分析我国城市居民致贫原因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因素,即由于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企业破产,致使职工下岗与失业,家庭实际收入减少;二是个人因素,如个人健康问题、素质问题、择业观念等原因,导致不能从事或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三是家庭因素,如赡养系数大或其他负担过重等等。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五个具体原因和一项其他原因。从调查结果看,首要原因是无固定职业;其次是下岗;并列第三的是子女上学和其他;第五是意外事故;第六是天灾。其中,无固定职业的比例最大,为40%,所占比例将近一半。其次是下岗,所占比例为16%。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这些年来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分不开的。一 些受旧体制束缚的行业和企业,人浮于事,冗员膨胀,工作效率低(转载自亿库网根据调查结果,子女上学已成为城市居民贫困第三大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提高,教育费用也水涨船高,在居民消费开支中,教育开支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对本来生活上就难以维继的贫困居民来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子女教育费用的支出可能导致其更加贫困。调查结果显示,其他致贫原因主要来自贫困居民家庭因素,如子女患病、主要劳动者身体状况差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突遭变故等。3政策建议 对于低保户最须解决的问题,本次调查列出了六个项目,即“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建立助学机制”、“给介绍一份合适的工作”和“建立养老机制”。根据调查结果,列为解决的问题首位的是工作问题,其次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接下来依次是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助学机制和建立养老机制。我国现阶段主要通过社会救助制度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其主要是由政府牵头,通过法律保障,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我国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 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救助制度的核心,在解决当前贫困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了我国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问题。正如调查结果所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城镇居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低保制度的优越性借以解决当前城镇贫困问题。但是这项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如:低保制度覆盖范围过窄、低保制度的管理问题、低保标准不够合理、低保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等。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调查结果,虽然要求提高最低保障水平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有更多的人希望得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政府应该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多方面扩大就业渠道。具体建议如下:(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以服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4)联合社会力量,建立生产自救基地,鼓励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从政策上扶持再就业工程, 鼓励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 ;您可以访问亿库网( 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篇六《苏北农村贫困生家庭致贫原因》 新时期高校苏北农村贫困生家庭致贫原因调查与分析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农村贫困生人数和比例迅速增长,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正常生活、学业,而且引发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调查分析了新时期苏北农村贫困原因,结论认为,成员残疾、年迈劳动能力弱和欠债成新时期贫困的首要原因,另外,缺劳动力致贫和因子女多且上学致贫是新时期下的新的贫困原因。本文还在分析贫困原因的基础上为下一步制定扶贫战略提出了思考及看法。 【关键词】苏北农村;高校贫困生;家庭致困;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招生、收费、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教育费用实现了由政府完全承担到政府和受教育者分担转变,高校贫困生问题自此凸现出来。我们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调查单位,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选取在校苏北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展开了调查。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苏北地区贫困生贫困原因,引起社会关注,寻求解困途径。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也采用个别访谈部分贫困大学生及辅导员交流和走访部分贫困生家庭等调查方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就贫困生家庭贫困原因进行了定量、定性分析。 一、被调查贫困生的基本情况 110人。 二、贫困原因分析 从收入支出角度来说,贫困是收入少,而正常必需的支出相对收入又较多的情况下产生的,导致不能解决起码的温饱问题。根据整理问卷和现场调查情况,贫困原因有: 1、 因病,成员残疾,年迈劳动能力弱 成员残疾,年迈劳动能力弱的原因,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占第一位,占80.14%的概率.调查问卷显示,由于家庭成员天生残疾,或因疾病、车祸、伤害等原因导致其劳动能力弱甚至丧失劳动力.另外父母年迈或有爷爷奶奶等老人无法为家庭创造较多收入.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我国农民还没有享受医疗保健待遇,农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负担,一年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在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 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 2、 欠债 调查显示欠债占69.50%,成为新时期农村贫困的原因.家庭成员结婚买房建房导致家庭欠债,对于种植户养殖户来说受市场需求、家禽得病、也会导致欠债。 3、 子女多且上学 因上学致贫也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也是90年代末才出现的的。调查问卷显示,这种原因占整个贫困原因的60.28%,虽说我们国家的小学、中学都是义务教育,但贫困地区财 政收入少,用在学校上开支也比其它地区少,为了维持学校正常开支,有的学校采取增加收费来保证学经费缺口,于是教育乱收费在贫困地区比较常见,有的地方一个小学生学杂费一年要7,8百元,一个中学生的学杂费一年要1千多元。如果贫困地区一个家庭中几个孩子都上学,对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导致家庭的贫困。如果贫困地区的孩子考上大学,在教育体制实行改革的今天,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一万元左右,对一个贫困家庭更是无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学,只有依靠借债,那么,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贫困的境地。一些农村贫困生家庭确实存在着严重违犯计划生育政策,把大量精力和资金用在超生子女上导致家庭规模增大的现象。许多农村贫困生家庭兄弟姐妹较多,并且又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就学,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 4、 自然灾害 问卷结果显示(见表3),因自然灾害导致贫困的,占38.30%的几率.洪涝、干旱、病虫害等会造成粮食减产,家庭收入减少导致贫困.对这种贫困,脱贫速度慢,是比较难以改变的一种贫困。另外,因灾贫困也是返贫的根本原因,由于国情所决定,上世纪我国的脱贫标准低,有些农户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又加入贫困的行列。 5、 突发意外 由于自身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所以当意外情况出现时,农村家庭遭受的打击相对更大。家庭出现婚变、车祸、精神失常、争斗、火灾、重大意外赔偿等都可能使原本经济尚可的农村家庭陷入巨大的危机。当家庭成员患病时,整个家庭将面临沉重的压力。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只能听天由命,任由疾病折磨。部分家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家庭主要成员死亡、残废、丧失劳动能力或出走,以致于只剩下无劳动能力或只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老小成员。家庭经济无来源,挣扎在饥饿线上。这部分学生原本不在贫困生行列,但由于家庭突然遭遇变故,最终也被迫加入到该行列。 6、 单亲 单亲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是家庭拖累,外出务工难。在农村年龄偏大丧偶的女性90%以上都选择留在婆家生活,存在照顾孩子和老人,同时还要兼顾家务和农活等问题,子女年幼的占12%,子女在读的占60.5,,子女有稳定工作的仅占2.2,。由于家庭的拖累很多单亲母亲或者父亲无法外出务工,缺乏创收的渠道。二是缺少技能,就业择业难。由于他们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造成他们多数没有一技之长;年龄偏大,造成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再录用他们的情况,因此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固定工作。三是缺乏资金,创业致富难。部分想从事生产发展和创业的单亲,也多因为自身条件不够,得不到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和帮助,导致无法起步或失败。 三、高校农村贫困生家庭致困的思考及解决对策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校体制改革而出现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它的解决应该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 1、政府应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应该尽量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受教育的领域和范围,提高农村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首先要加强对学校和师资投资,以确保基本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生活条件。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实行学费补贴,让农民掌握更多的生产技能。也可以探索政府和个人联合担保的教育信贷,为人力资本投资提供条件。 要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形式的多样化,对孩子采取普通教育的形式,使他们有一个系统教育,这关系到未来孩子的前途,也关系到农村真正脱贫的进程。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应高度重视农村初等教育的义务性如何实现,坚决清理对教师工资的恶意拖欠,更新设备,检查教学质量。对成人则应以职业培训为主,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提高劳动力就业和创收能力。还要举办各种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非常规教育,开阔贫困农 民的视野,组织一些人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激情,使农村家庭的综合人力资本存量提升,提高竞争力,增加家庭收入。 2、发展农村经济,消除贫困和控制人口增长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生问题的必由之路 为使广大贫困生安心学习,完成学业,国家教委和高校已逐步建立了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困生补助, 及减免学费等贫困生资助体系,社会和企业也为农村 贫困生助了助学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由于国家和学校财力有限,用于资助贫困生的经费无法满足广大贫困生的实际需求,只能暂时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必须抓住产生贫困生的根源,从源头上做文章,即必须加大发展经济的力度。在农村,要把发展农村经济、消除贫困和控制人口增长作为重中之重,唯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同题,农村贫困生问题才会获得妥善的解决。 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多、经济、文化、教育落后,群众生活困难家庭致贫与过多生育往往互为因果关系,这种局面不仅严重制约了农村脱贫致富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妨碍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一方面抓经济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尽快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一方面抓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尤其要杜绝多胎生育。尤其是在计划生育工作落后,超生问题突出的贫困地区,要积极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普及避孕节育的科学知识,引导农民尽快走上少生快富奔小康的富裕之路。 3、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老年人口比例较高、家庭规模较大的家庭的贫困发生率较高,这类家庭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负担较重,而且老年人口患病的可能性大,应加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根据需要与可能,在农村建立多层次的健康保障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缓解和分担农户家庭风险。 多层次的健康保障体系应包括以下3个层次:(1)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购买”范围包括共27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10元。资金来源:由政府全额负担。(2)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疗应能满足大多数农民的治病需求,基本医疗的提供应与医疗保障筹资水平相适应,基本医疗服务内容应与经济发展水平适应。资金来源财政补贴(财政转移支付)和集体、个人、社会筹集。(3)贫困医疗救助:建立新的医疗保险制度,针对特殊的困难群体实行医疗救助,目的是解决少部分人群大病负担过重的问题。通过建立“大病风险救助基金”,对因病而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特困农户给予资金救助。资金来源财政补贴、发行医疗救助彩票、国际援助基金、慈善捐款、扶贫基金等。 4、学校应建立扶助农村贫困生的综合资助体系 农村贫困大学生的交际圈子主要还是局限于家 庭和学校。由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到外地求学,远离家庭,与家庭成员的交流较少,家庭的支持显得鞭长莫及。因此,来自学校的支持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学校应建立起包括奖学金和学费减、免、缓及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的综合资助体系,提高学生的支付能力,学生支付能力的提高,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根本方向,也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有效途径。对于高校来说,可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给钱、给政策。 首先要拓宽奖学金渠道,努力提高、扩大奖学金、贷学金、贫困补助的发放量、发放面,设立贫困学生专项奖学金。设专门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学生奖学金,鼓励农村贫困学生勤奋学习获得经济上的奖励。学校还可以考虑从收取的学费总额中提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农村贫困学生专项奖学金,让更多的农村贫困学生得到奖励,缓解家庭贫困造成的巨大压力。 其次要通过学生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改革,让学生有机会、有条件通过劳动挣钱,勤工助学。目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勤工助学的意义,开辟学校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帮助开展家教等有偿服务活动;等等。这些措施都有较大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缓解大学生贫困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进一步改革学生管理制度。制定有利于学生勤工助学的政策。譬如,建立真正的学分制。按课程进行学生注册与管理工作,让学生能够自由支配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经济条件自主确定修业年限,边学习边工作;建立并完善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勤工助学中介机构,开展勤工助学信息咨询与服务。 5、扩大社会支持网络,取得互利共赢 科学有效地解决高校农村贫困生问题应该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主体不仅应该有传统的政府、学校、家庭、亲戚、同学、朋友、老师,还应该包括一些社会团体,如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各种基金会,各种社会服务组织,富于人道主义思想和博爱精神的实业家、富裕阶层的部分成员、慈善人士及善良、乐于助人的普通百姓。应充分调动这些社会支持网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宝贵的经济援助,帮助他们克服家庭贫困的困难。比如高校可以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密切与金融、工商企业的关系。通过学校的声誉与社会影响获取企业助,设立企业奖学金;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些措施是很有潜力的, 因为企业通过助教育而得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有利于赢得市场,学 生则能够得到资助和激励,有利于顺利完成学业,双方关系带有双赢 的色彩。
本文档为【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最新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