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代民歌中的茶与民俗

明代民歌中的茶与民俗

举报
开通vip

明代民歌中的茶与民俗明代民歌中的茶与民俗* 蔡定益 摘要:民歌与民俗有密切关系。明代民歌反映,茶在当时已是和饭、酒同等重要的饮食,常茶饭或茶酒并称;茶与礼仪发生密切关系,以茶表敬意;茶与情爱产生紧密联系,男女共饮茶一般是情感的交流,女子向男子送茶更是爱的表示,明代民歌常用茶来作为情爱的比喻;茶是婚姻的符号;明代的茶区流传一种特殊类别的民歌,即采茶歌,采茶歌对茶区民俗有一定反映。利用明代民歌中有关茶的资料来研读明代历史有其特殊意义,因为这些材料更真实地呈现了民间社会的风貌。 关键词:明代;民歌;茶;民俗 明代民歌被称为“我明一...

明代民歌中的茶与民俗
明代民歌中的茶与民俗* 蔡定益 摘要:民歌与民俗有密切关系。明代民歌反映,茶在当时已是和饭、酒同等重要的饮食,常茶饭或茶酒并称;茶与礼仪发生密切关系,以茶表敬意;茶与情爱产生紧密联系,男女共饮茶一般是情感的交流,女子向男子送茶更是爱的表示,明代民歌常用茶来作为情爱的比喻;茶是婚姻的符号;明代的茶区流传一种特殊类别的民歌,即采茶歌,采茶歌对茶区民俗有一定反映。利用明代民歌中有关茶的资料来研读明代历史有其特殊意义,因为这些材料更真实地呈现了民间社会的风貌。 关键词:明代;民歌;茶;民俗 明代民歌被称为“我明一绝”,明末人陈弘绪《寒夜录》中曾引卓珂月的一段话:“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杆》、《银纽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1】(第6页)这些明代民歌中有大量涉及茶的内容,本文以民歌中的茶为视角论述明代社会的风俗。 一、明代民歌中的茶与饮食 早在唐代,饮茶已经普及,到明代更成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明代民歌中多有反映。如《续罗江怨》中一个妓女抱怨:“妾命薄,泪满腮,……朝早起离了妆台,系红裙站立花街,茶盐柴米都是奴身待。”【2】(第68页)“茶盐柴米”指的是日常的饮食生活,其实还有一种更完整的说法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说法起源于宋代。又如《镬子》:“过日子你搭多烧子介一把了烧子个饭滞。……咦要我支持拜节个茶汤茶水。……咦要来我身上煎介个煎饼。”【3】(卷九,第416页)镬子即锅子,这首民歌反映锅子的主要功能就是烧茶做饭。 在明代民歌中,不但日常的饮食,外出游玩饮茶以助兴往往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吴歌》:“北来南去几时休,争利争名各有头。只有我里官人爱山水,谢琴裹茗上扁舟。”【2】(第389页)又如《山歌》:“外六桥了里六桥,千株杨柳万株桃。湖船尽摆子游春酒,客人半载子女多娇。……寻新茶直上龙井,要好水更到虎跑。”【2】(第390页) 女子得相思病不思饮食在明代民歌中常被形容为茶水不沾。如《白云明月》:“愁来茶水弗沾喉,单为情郎心里忧,天涯海角,想到尽头。”【4】(第476页)又如《新增一封书》:“可怜一旦成仃病,茶也不沾唇,终日昏昏似醉人。”【2】(第92页)甚至不茶不饭。如《得书》:“从别后,受尽了空房孤零。想得我,不茶饭,鬼病缠身。”【1】(卷三,第93页)《咒》:“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相思已自不曾闲,又底得工夫咒你。”【1】(卷六,第160页) 明代民歌反映,在当时最重要的饮料是茶,最重要的食物是饭,所以提到饮食时常茶饭合称或并列。如《瘦》:“就这等消瘦了,想是你去贪花也,茶饭儿都吃少。”【1】(卷三,第89页)《送别》:“餐风宿水容颜易变,想茶茶不到口,想饭 * 作者简介:蔡定益(1976—),男,江西安福人,安徽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2013级博士生,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饭又不周全。到晚要自展那铺陈也,到天明还自要卷。”【1】(卷四,第105页)在中国古代,另一种可以和茶相提并论同样流行的饮料是酒,所以在明代民歌中常茶、酒并列。如寄调《银纽丝》的一首民歌:“好清朝,天边瑞雪正飘飘。烹茶滋味高,啣杯情性豪。”【2】(第406页)其中“啣杯”即饮酒之意。又如《醉太平·偶感》:“羊羔酒党家,雀舌茗陶家,一般消受莫争差,只亏了有他。有了他苦茗堪清话,有了他美酒偏增价。有了他凉冰味绝佳,不贪他是假。”【5】羊羔酒、雀舌茶分别为好酒、好茶,都是绝佳的享受。《咏酒》:“潋滟流霞,不比寻常酒家。……试尝酬价,爱饮神仙,玉佩曾留下,今后逢人吃甚茶。”【2】(第7页)这首民歌似乎把酒看得比茶更重要,但至少说明茶和酒一样普及。 二、明代民歌中的茶与礼仪 茶在中国古代代表礼仪,以茶表敬意,向人敬茶是表达尊敬、礼貌和热情之意。 如《时兴骂娼妓一封书带过雁儿落》:“你姐姐真个乖,子弟进门来,低头远接深深拜。真个乖,吃了清茶换茶待。”【6】又如又如《词林一枝》中的一首民歌:“纱窗外,月影昏,只见才郎见院门,丫头站立忙恭敬。入门来请号尊名,唤鸨儿连把茶斟,花言巧语相调戏。……良田万顷都坑费。”【2】(第67页)这两首民歌中,妓女为博得恩客欢心表现得极为尊重热情,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妓客问答》:“好哥哥,略住住,吃茶了去。不合你来迟了,我又接了别的,是奴家得罪了。”【1】(卷十,第233页)这首民歌中妓女在敬茶表敬意的同时又很好地表达了歉意。《捉奸》:“姐儿有子私情忒忒能,无茶有水奉乡邻。巡盐个衙门单怕得渠管盐事,授记个梅香赔小心。”【3】(卷一,第290页)该民歌中女子因为有私情外遇只好向乡邻赔小心,就算没茶以水代茶也是可以表敬意的。 三、明代民歌中的茶与情爱 在中国古代,茶与情爱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在明代民歌中也有大量这方面的内容。为何茶与情爱会产生这样的关系,原因大概在于茶为交际的媒介,而在礼法严密的古代男女又往往交往不易,通过茶容易产生情爱。 在明代民歌中女子对男子思念至深常被形容为茶思饭想。如《新增楚歌罗江怨》:“真心肠哪有别人,我与你两下情真,茶思饭想忧成病。”【2】(第66页)《新增急催玉歌》:“我被你哄弄得心撩乱,魂飘荡,饿眼昏花。真个是茶里思,饭里想,梦魂里也撇你不下。”【2】(第76页)又如《帐》:“怎如得俺行儿里坐儿里茶儿里饭儿里眠儿里梦儿里醒儿里醉儿里想得你好慌。冤家呀,你自家去思。”【1】(卷三,第85页) 在明代民歌中男女共饮茶一般是一种情爱的交流。如《感恩》:“只得祈天求地,愿只愿我二人相交得到底。……日里同茶饭,夜间同枕席。”【1】(卷二,第62页)女子希望同饮茶同食饭,可想而知情感深厚。又如《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西厢记>》:“跪落床边,扯住香茶罗带缠。见姐姐多娇艳,引的我心缭乱。”【2】(第21页)共饮香茶,其实是共浴爱河。 当然男女共饮茶也有很多异常情况。如《是非》:“你耳朵儿放硬了,休听那般唆话。我止与他那日里吃得一杯茶。行的正,坐的正,心里儿不怕。”【1】(卷五,第134页)这首民歌中女子虽然表白自己并未移情别恋,但与别的男子饮茶,难 怪要引起自己情人的猜忌。《归迟》:“问着你哪里来,你把闲行来答应。既闲行,没甚事,为甚摸到三四更?不信道撞寡门吃寡茶,有这般高兴。”【1】(卷五,第146页)“撞寡门”指的是逛妓院不给钱,“吃寡茶”本意是单纯饮茶无食品相佐,这里形容的是嫖客与妓女沾便宜的一种交流。《新增楚歌罗江怨》:“烟花寨埋伏窝巢,……你说我笑,笑里藏刀,香茶哑谜虚圈套。有钱的是我孤老,无钱的两下开交,有钱哪管村与俏。”【2】(第66页)妓女与嫖客共饮茶,表面的温情下掩盖的是虚情假意,不过是为套取钱财罢了。《瞒夫》:“姐听情哥拍面来。再吃我里亲夫看见子了两分开。小阿姐儿好像吃子黄豆大青梅当弗得酸溜溜又介苦。我郎君好像冷饭无茶噎噎里介来。”【3】(卷一,第287页)这位女子形容自己的郎君“冷饭无茶”,明显是没有感情,所以另有情哥。 若女子向男子送茶,则明显为一种爱的表示。如《叮嘱》:“香茶儿,并扣钮都藏在里头。送亲亲,牢系着,休忘了旧。香茶儿噙在口,钮扣儿在心头。”【1】(卷一,第54页)香茶儿噙在口,是品味令人陶醉的爱情滋味,钮扣儿在心头,则为将爱情紧紧扣在心中。《送茶》:“新打田塍两面光,一跤绊倒送茶娘。打烂茶罐事小可,倒了细茶满拢香。田中干坏了少年郎。”【7】其实这首民歌是一语双关的,明为女子送茶,暗指女子示爱,茶罐打烂干坏少年郎表面指的是少年无茶口渴,暗指的是少年对爱情的渴望。 明代民歌中常以茶来作为情爱的比喻。如《变》:“变一只绣鞋儿在你金莲上套,变一顶汗衫儿与你贴肉相交,……再变一块香茶也,不离你樱桃小。”【2】(第169页)男子想变作香茶,不离情人之口。《叶》:“柳叶儿我为你双眉皱,藤叶儿我为你不在心头不能勾,竹叶儿空心自守。红叶儿题诗句,荷叶儿泪珠流。怎能似茶叶团圆也,团圆共一篓。”【2】(第181页)茶叶团圆比喻的是情人之间的团聚。《汤婆子竹夫人相骂》:“枉子你也来我个面上废子多少工夫,我间拨来别人介轻贱,算来长情倒弗如酒注茶壶。”【3】(卷八,第392页)其实酒注(即酒壶)、茶壶、汤婆子(冬天放入被中瓷质或铜质取暖的用具)、竹夫人(夏天竹制卧身清凉之物)比喻的都是情人。 明代民歌中甚至整首歌曲都完全用茶来作为比喻。如《茶》:“结识私情好像茶叶能,团圆一娄有收成。姐道郎呀,我嫩蕊经汤把旗枪儿来放倒,啰知你年年弃旧又尝新。”【3】(卷六,第370页)茶叶团圆有收成,比喻的是男女团聚感情上有收获,旗枪指的是茶叶的一芽一叶,暗指男阴,嫩蕊经汤把旗枪儿来放倒,比喻的是男女性事。另一首《茶》:“姐儿生得矮婆娑,好像南山老茶棵。日里吃郎扯来拽,夜里凭郎挼来挪。”【3】(卷六,第370页)以茶比喻女子,以茶事(采茶、炒茶)比喻男女之事。再一首《茶》:“斟不出茶来把口吹,壶嘴放在姐口里。不如做个茶壶嘴,常在姐口讨便宜。滋味清香分外奇。”【3】(卷十,第439页)茶壶嘴也暗指男阴,整首歌曲也比喻的是男女情事。再如《茶注》:“结识私情好像茶注能,冷热温炖待子多少人。我为子你个冤家吃子多少苦,了你前头清爽后来浑。”【3】(卷六,第364页)茶注即茶壶,“冷热温炖待子多少人”,以泡茶茶水渐凉的特点比喻女子经受了男子始热渐冷薄情的对待,但对他仍然很仁义,“吃子多少苦”,以茶水之苦比喻女子经受了爱情的痛苦,“了你前头清爽后来浑”表面说的是茶壶泡茶开始清爽后来浑浊,实际谴责的是她的情人很浑(糊涂、浑蛋之意)。 四、明代民歌中的茶与婚姻 中国古代茶与婚俗有密切关系,茶往往成为婚姻的符号,这在明代民歌中也 有反映。 如《题<东墙记>五咏》:“梅香随邪,忙里偷闲递简帖。伺候到更深夜,搬弄的花残卸。嗏,两下里送喉舌。巧言说,着甚来由,那讨茶红谢,只落的同房做侍妾。”【2】(第15页)《东墙记》是元代白朴所写的一部戏剧,叙述的是书生马文辅与董秀英相爱而私自结合的故事,这首民歌中梅香指的是丫鬟,丫鬟从中传递书信撮合姻缘,但自己却无法与书生光明正大结婚,所以说“那讨茶红谢”,古代常把婚姻的礼仪叫做三茶六礼,订婚要以茶为礼,丫鬟最终的命运也就是做个侍妾。 又如《老妓》:“强作倚门羞,感心妆忆旧游,绿阴成子婴啼后。年华似水流,鬓华容易秋,当年舞袖知存否。问江州,琵琶写怨,谁是泛茶舟。”【2】(第102页)这首民歌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中的典故。琵琶女“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白居易在任江州司马时倾听琵琶女自我叙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8】,女子嫁给的是一个重利轻情又时常离别的茶商。这首民歌中老妓为何要“问江州,琵琶写怨,谁是泛茶舟”?其实是一语双关的,表层意思是运用了历史上的典故,还有深层意思,茶是婚姻的象征,暗指了妓女年老色衰,欲成为琵琶女嫁人而不可得,比琵琶女命运还要悲惨。 五、明代民歌中的茶与采茶歌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类别的民歌,那就是流传在茶区的采茶歌,源于茶农上山采茶时的口头创作,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反映了茶农的生产、生活、感情和思想。采茶歌源于何时现在已无法考证清楚,但从文献来看唐宋时期采茶歌就已存在是可以肯定的。到了明代,采茶歌在茶区更为广泛流行。如明人王骥德曾说:“迨季世入我明,……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不啻郑声,然各有其致。”【9】又如明万历年间的江西石城崖岭《熊氏大修谱》记载:“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自击竹附和,声呜呜然,撼户牖。时有联唱《十二月采茶歌》。”【10】 但令人惋惜的是采茶歌是民间创作流传的歌曲,一般文人不屑去记载和整理,遗留到现代的极少。可以确认为明代采茶歌的歌曲有《富阳民谣》、《采茶山歌》等。下面从这两首采茶歌粗略窥视明代采茶歌的面貌。 《富阳民谣》:“富阳江之鱼,富阳山之茶。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昊天胡不仁,此地亦何辜?鱼胡不生别县,茶胡不生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鱼始无。山难摧,江难枯,我民不可苏。”【11】这首采茶歌表现了茶农对官府横征暴敛的极端愤怒。这首歌曲之所以能保留下来是因为正德年间的官员韩邦奇“闵中官采富阳茶鱼为民害,作歌哀之”【12】,并写入给皇帝的奏折之中,皇帝大怒,因之被逮捕下狱革职。 《采茶山歌》:“……四月采茶墙薇开,梁山伯相送祝英台,三年同斈书斈友,不知祝氏女裙衩。五月采茶石榴红,瑞兰遇见蒋世龙,招商店内为夫妇,一朝拆散各西东。六月采茶荷花开,王石朋发妻钱玉连,玉莲抱石投江死,按抚相救永团圆。……”【13】这首采茶歌从正月采茶开始逐月一直唱到十二月采茶,这种形式在清代十分流行,因为篇幅原因本文只摘录了四、五、六月。该歌曲之所以能保留下来,是因为保存在江苏苏州桃花坞生产的木版年画之中。这首采茶歌中咏 唱四月的是我们熟悉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故事,元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明传奇《同窗记》皆演此事;五月的内容来自元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金代王尚书之女瑞兰逃难,巧遇书生蒋世隆(龙),私订终身,但后来终被王尚书拆散;六月的故事源于南戏《荆钗记》,叙述王十(石)朋、钱玉莲曲折的爱情故事。十二月所唱的故事其实都来源于当时流行的戏曲,内容基本都为男女悲欢离合的情感故事,一定程度能够反映茶区茶农对伦理道德、人生社会的看法。 六、结语 本文以明代民歌中的茶为视角探讨了明代社会的民俗。明代民歌反映,茶在当时是可与饭、酒并列的重要饮食,常茶饭或茶酒并称;茶与礼仪有密切关系,以茶表敬意;茶与情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男女共饮茶是情感的交流;茶也是婚姻的符号;在明代民歌中存在一个特殊类别,即采茶歌。 从明代民歌中的茶来透视明代的民俗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这些材料在另一个角度更真实地呈现了明代社会的面貌。明末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编的明代民歌集《山歌》的《叙》中指出:“於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唯诗坛不列,荐绅学士不道,……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3】(第269页)明末时人沈德符也曾说:“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来,真可骇叹!”【14】民歌在社会上极为普及,广受欢迎,表达的是市井的喜好,迎合的是大众的趣味,民歌的创作与传播者都是普通民众,在一定程度能比矫揉造作的文人笔下的诗文更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因为下层百姓受到的儒家礼教和正统观念的熏陶要比文人少得多。正如冯梦龙所言:“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 参考文献: [1]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上·挂枝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周玉波,陈书录.明代民歌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上·山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上·夹竹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郑振铎.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492-493 [6]周玉波.明代娼妓与民歌关系论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03):145 [7]徐华.赤裸的性灵·中国古代民歌民谣[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6:297 [8]白居易.白氏长乐集:卷12[M].文渊阁四库全书 [9]王骥德.王骥德曲律·论曲源第一(卷1)[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30-31 [10]陈虹.中国茶道·名茶地图[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213 [11]韩邦奇.苑洛集:卷10[M].文渊阁四库全书 [12]张廷玉.明史:卷201[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3553 [13]稻畑耕一郎.《采茶山歌》的流传和分布[J].典籍与文化,2006,(04):114 [14]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5[M].北京:中华书局,1959:647
本文档为【明代民歌中的茶与民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48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7-29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