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苗族传统服饰变迁探析

苗族传统服饰变迁探析

举报
开通vip

苗族传统服饰变迁探析苗族传统服饰变迁探析 摘要:苗族传统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在款式、面料、纹样、功能、工艺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价值观变化、政府政策等。本文就苗族传统服饰的变迁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苗族服饰 变迁 原因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苗族服饰是苗族外部特征的重要标识,是苗族历史记载的载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服饰文化涵义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增多。同时,受经济发展、价值观变化、教育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苗族服饰在款式、面料、纹样、功能等方面也在不断发生变迁。...

苗族传统服饰变迁探析
苗族传统服饰变迁探析 摘要:苗族传统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在款式、面料、纹样、功能、工艺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价值观变化、政府政策等。本文就苗族传统服饰的变迁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苗族服饰 变迁 原因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苗族服饰是苗族外部特征的重要标识,是苗族历史记载的载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服饰文化涵义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增多。同时,受经济发展、价值观变化、教育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苗族服饰在款式、面料、纹样、功能等方面也在不断发生变迁。了解变迁情况,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变迁原因,能使人们更好地把握民族传统服饰变迁的规律,以更理性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服饰的继承与创新。 一 苗族传统服饰当代变迁的状况 任何民族服饰的变迁都是不可避免的,苗族传统服饰也是如此。笔者通过对湖南、贵州、广西及云南的苗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苗族服饰在款式、面料、纹样、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当地人的生活。 1 苗族服饰款式的变迁 苗族服饰在款式上的变迁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我们以湘西苗族服饰为例作具体分析。 在清朝以前,湘西苗族服饰和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一样,男女基 本都是花上衣,百褶裙,配以银饰,相差不大。直到清政府的“服饰宜分男女”政策,才使得苗族男子穿满襟,衣袖短而大、长裤,打绑腿;妇女改裙为裤,裤大而宽,衣襟、袖口、裤脚等部位均绣花边,腰系围裙。男女服饰有了初步不同。民国时期,少数民族穿汉装的政策使得苗族男子开始穿对襟衣,与之前相反,衣袖变长而小,裤子变短而大,妇女很少穿百褶裙,以裤子为主,且腰围、袖口都变小,衣襟、袖口、裤脚等处的花边纹样也较以前简单了许多。 新中国的成立给苗族人民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系列生活的巨大变化。汉族服装随同汉主流文化影响了苗族男女服饰,传统服饰便装化趋势明显,女子上衣长而宽,衣襟花饰很少,纹样简朴,下着西裤,脚穿布鞋或高跟皮鞋,在衰退中保留了一些民族传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湘西苗族服饰更为现代性,尤其是青年男女逐渐远离民族传统服饰。吊带装、低腰裤和高跟鞋成了女青年的首选;男青年也是牛仔、t恤、皮鞋,甚至是以西装为主。苗族传统服饰,逐步脱离了日常生活,且程简约化、实用化的趋势。虽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许多苗族人重新穿起了传统服饰,但在款式上也做了不少改变,如服饰纹样简约了,衣身、衣袖也不再是宽松肥大式,以更突显现代青年的美妙身材为主;百褶裙保留了褶叠,但较以前更加缀了花辫,显得更加美艳了。 2 苗族服饰原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和面料的变迁 原材料和面料的变化是苗族服饰变迁的重要表现。苗族在历史上多用“木皮”“草实”植物果茎为原材料。随着生产的发展,苗族 人民开始种麻养蚕,在长时间内,就用丝、麻等来做服饰原料。苗族妇女将丝、麻染成五色,再纺织花绸、花布,然后用手工做成衣服。尤其是清代后,苗族种棉、麻的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棉、麻纺织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棉、麻和丝织品也就成为了苗族服饰的主要面料。 民国时期,随着脚踏缝纫机、弹花机等半机械化生产设备的使用,苗族自己生产的土布、苗锦由于产量较低,已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外地的棉、丝织等洋布、洋缎、白布、青布等进入苗族服饰面料中,且备受苗人的欢迎。湖南凤凰甚至兴办了现代“三一纺织厂”,各村寨都纺纱织布,纺织业盛极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随国有化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苗民自己种植棉花纺纱、养蚕抽丝,织布、染布大为减少,以化纤为主的平绒布、灯芯绒、的确良、皮料等布料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棉、麻布料,苗族服饰文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后,市场经济及带来的生产力大解放,使得的确良和尼龙或绸缎面料成了苗族服饰的主要面料,真丝、仿真丝、牛仔布、晴纶、苎麻布、大麻布、涤纶、绒布、棉布、涤棉、麻棉布、印花布等不同的面料大量涌现,苗族服饰原材料和布料完全突破了以往棉、麻、丝为主的本土化,越来越程多元化趋势。 3 苗族服饰纹样的变迁 苗族服饰纹样类型丰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类型上,由动物、几何纹样为主向植物纹样和综合纹样转化。在最初的苗族服饰纹样中,主要是动物纹样,辅之以几何纹样,很少出现植物纹样。到唐代以后,花卉等植物纹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苗族服饰的纹样中,动物纹样反而成为了配角。更多的是动植物纹样综合,如枫树中的蝴蝶纹样,荷花中的鱼纹样等,且程简单化趋势。 二是在组织形式上,由单独纹样向连续纹样转化。苗族服饰纹样开始主要是均齐式的单独纹样,以相对固定的中轴线和中心点为中心,上下或周围配置同形同量的纹样。每个单独纹样的花纹,上下左右对称,图案工整。后来,苗族妇女将一个或几个单独纹样组合而成连续纹样。这是一种自由的纹样组织形式,没有外形上的限制及纹样数量上的限制,也没固定的框架。 三是在造型上,由抽象化构成向复合化与随意性构成转化。最初的苗族服饰纹样,多采用抽象化的归纳法,运用简化、夸张、变形等方法,形成圆点纹、火焰纹、水波纹等,表达动植物或崇拜物。后来逐渐采用“图形共用”“适形套形”等表现形式,在联想或幻想中重合、连串、置换动植物形象,构成新的重合式动植物纹样,如龟龙抢宝纹样、人首蝶身纹样等。到近代,苗族服饰纹样中自由随意式的不断涌现,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者不再局限于形象的真实,而是追求情感上的真与美,于是产生了人骑着龙遨游天空、胖娃娃坐在荷花上欣赏美鱼等纹样。 4 苗族服饰色彩的变迁 在苗族审美观念中,红、黑、白、黄、蓝“五色”是“正色”,其他为“铺色”,而“五色”中红色为首,它象征光明与希望,意蕴生命与未来。因此,苗族服饰喜欢用红色作大面积主色调,与黑、青色布料及其他小面积的“铺色”纹样作强烈对比,加以亮丽的银饰,整体上就显得热烈、活泼、绚丽,光彩醒目,节奏感凸显。 随着款式与面料的变化,苗族服饰色彩经历了由华丽的红色为主,转为清朝中叶后以靓蓝为主;到清末民初,苗族服饰逐渐“满服”化,红色褶裙不再,黑、青裤子成了主流;到民国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现代的多彩与多样性、简约化便装服饰代替了传统苗装。 5 苗族服饰生产组织形式及用途等方面的变迁 除了上述主要方面的变迁外,苗族服饰在生产地及生产组织形式、用途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生产地和生产组织形式上,由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向大规模绩效生产转变。传统苗族服饰生产是在苗族地区特定的生活环境下,苗族妇女自行纺纱织布染色,在闲暇时,静静的创造服饰艺术与文化,既生产服饰,也寄托情感。现代的机器生产,大多离开了其原生地,到了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异地,已完全是经济的驱动与生产作业任务的完成,服饰中没有了生产者情感的注入,也难以谈得上是民族艺术品了。 在用途或功能方面,苗族服饰和其他民族服饰一样,由最初的遮羞、御寒、保暖等基本自然实用功能向及民族标志、审美功能向其他社会与经济功能转化。现代的苗族服饰更多的是苗族文化的象征 符号、苗族工艺品的代表、旅游的纪念物,甚至是苗族旅游地区文化商品的道具之一。 二 苗族服饰变迁的动因分析 社会文化的变迁是永恒的,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民族服饰的变迁有其必然性。苗族服饰的变迁与其他民族服饰变迁一样,是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审美观、教育与科技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1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苗族传统服饰既是自然经济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上层建筑,其产生与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经济基础是苗族服饰变迁的根本原因。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生活的必备品,是御寒保温的必须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苗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苗族服饰逐渐变迁,但更多是纹样类型、色彩与构图等方面的变化,整体变化不大。工业化,尤其是机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苗族服饰的传统家庭式制作方式,耐磨、轻薄、光滑等机织与纤维布料取代了自染自纺自织的土布,大规模的批量生产代替了手工制作,苗族服饰的生产成本降低,效率得以提高,款式更多样,颜色更绚丽,纹样更简洁,使得传统服饰逐渐退出了苗民的日常生活。 2 民族交往与文化交流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苗族处于一种较自我封闭状态的生活方式中,与其他民族交往十分微弱。在这种相对封闭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苗族服饰也就难有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及民族关系 的不断改善,苗族与其他民族间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苗族文化也在与异族文化发生碰撞产生变迁,苗族服饰也在与其他民族的服饰接触中,不断借鉴与创新,使苗族服饰日趋时装化,尤其是强势汉文化的巨大冲击使得苗族服饰汉化趋势更为明显。除了少数年纪较大的外,多数苗民主动接受现代服饰文化下的时装和品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不再穿本民族服饰,改穿汉装,苗族服饰日趋边缘化。 3 生活观与审美观 生活观念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导致包括民族服饰在内的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审美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愉悦情感的体现,它指导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是导致包括民族服饰在内的民族艺术变迁的直接思想根源。 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尤其是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普及和大批年轻人外出打工,许多青年男女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生活观与审美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对自己民族传统服饰价值的认识产生了改变,开始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追求城市人的审美活动,积极主动接受现代服饰生活,以开放、自由、知识、青年等象征性的视角崇尚现代大众文化与娱乐生活方式,着装日益大众化、现代化。 4 教育与科技水平 教育对民族服饰变迁的影响是间接的,它一方面对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经济发展又是民族服饰变迁的决定性力量;另一方面,教育能促进人们转变生活观念和审美观念,提高族际交往能 力,从而促使人们内在的也是更有力地接受民族服饰生活的变迁,甚至主动改变服饰生活。改革开放以来,苗民受教育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成为其民族服饰变迁的积极因素。 技术对民族服饰变迁的影响既有直接的方面,也有间接的方面。技术能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更好地开发利用民族资源,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民族服饰的变迁;技术更是直接改变苗族服饰制作的原材料或布料,改变生产的组织形式。如机器绣花、电脑绘绣、新的染色技术、批量的机器生产等。技术带来了苗族服饰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淡化了服饰的民族艺术性。 在苗族服饰变迁中,我们还不能忽视政府政策导向的因素。如清代的“改土归流”政策,要求苗族服饰要男女有别,甚至强令苗人改穿汉服等,这对苗族服饰变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 苗族服饰变迁的启示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苗族服饰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苗族服饰从男女不分、宽大肥硕、纹样繁富到男女分开、款式多样,纹样简洁,从植物原料到棉、蚕到现代纤维布匹,从手工作坊到机器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苗族服饰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整个苗族社会生活变迁的缩影。 我们发现,在变迁中,“原汁原味”的苗族传统服饰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我们有责任对苗族服饰进行保护与传承,在苗族服饰文化研究、多元性的保护及传承人的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要结合时代变迁,在新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中,运用现代技术, 对苗族服饰的款式、色彩、纹样等优秀元素在吸取中大胆创新,不断充实其时代内涵,将时代性与民族性结合,这样才能使苗族现代服饰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展示其现代时尚魅力。 注: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jga067。 参考文献: [1] 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2] 田鲁:《艺苑奇葩——苗族刺绣艺术解读》,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钟涛:《苗锦苗绣》,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4] 宛志贤:《苗族盛装》,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张玉华,女,1971—,湖南怀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服装设计,工作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美术设计学院。
本文档为【苗族传统服饰变迁探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922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