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hetorical Situation”中文译名的探讨——兼谈修辞之“势”

“Rhetorical Situation”中文译名的探讨——兼谈修辞之“势”

举报
开通vip

“Rhetorical Situation”中文译名的探讨——兼谈修辞之“势”“Rhetorical Situation”中文译名的探讨——兼谈修辞之“势” “Rhetorical Situation”中文译名的探讨—— 兼谈修辞之“势” 第13卷第1期 2012年3月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FujianMedic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o1.13.No.1 March2O12 “RhetoricalSituation”中文译名的探讨 —— 兼谈修辞之”势” 陈沂 (福建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福...

“Rhetorical Situation”中文译名的探讨——兼谈修辞之“势”
“Rhetorical Situation”中文译名的探讨——兼谈修辞之“势” “Rhetorical Situation”中文译名的探讨—— 兼谈修辞之“势” 第13卷第1期 2012年3月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FujianMedic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o1.13.No.1 March2O12 “RhetoricalSituation”中文译名的探讨 —— 兼谈修辞之”势” 陈沂 (福建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西方修辞学核心概念”RhetoricalSituation”在国内存在”修辞情景”,”修辞情境”,”修辞形 势”等译 名.按照术语翻译要求,核心语义,学术语境等标准加以比较和辨析后,认为”修辞形势”的译 名更能准确反映 其理论本质.修辞注重填补话语的缺失,修辞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是否回应了现实或情境中 的”缺失”. 关键词:RhetoricalSituation;修辞形势;缺失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784(2012)01—0067—04 术语是学科话语至关重要的构件.术语的误导 性译名可以对整个相关学科话语的理解造成极大 的危害[1].概念的建立与定义是理论研究成果之 一, 也是新的理论表述或学术观点的基础.国内要 正确地研究,宣传,应用比彻”RhetoricalSituation” 理论,自然离不开对术语的正确翻译.似乎”情景, 情境,形势”在字面上没有太多的差别,但如果没有 对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细微而又关键的差别保 持应有的敏感,就可能陷入哪个好理解,哪个”面 熟”就选用哪个译名的翻译惰性,陷入了”想当然”, “差不离差不多”的思维定势.事实上,不正确的 译名既无法传达作者的原意,甚至可能背离了作者 所架构的学术总体框架,其危害性是巨大的. “RhetoricalSituation”概念创立40多年,传人国内 10多年,国内学者研究,应用该理论也有了一定的 积累,如不及时纠正当前多种译名并存的状态,势 必影响比彻尔理论在汉语学术界的传播,研究与应 用.因此,当前有必要确定一个相对统一,更加准 确的比彻理论关键术语”RhetoricalSituation”的中 译名. 一 ,”RhetoricalSituation”中译名的三种 版本 美国着名修辞学家劳埃德?比彻(LloydF Bitzer)1968年在西方最重要的修辞学杂志《哲学与 修辞学》(PhilosophyandRhetoric)E首次提出 RhetoricalSituation的概念,并定义为”Rhetorical Situationmaybedefinedasacomplexofpersons, events,objects,andrelationspresentinganactual orpotentialexigencewhichcanbecompletelyor partiallyremovedifdiscourse,introducedintothe situation,canSOconstrainhumandecisionorac— tionastobringaboutthesignificantmodification oftheexigence”[.比彻在1980年对”Rhetorical Situation”定义作了微调,去掉了”exigence”前的 “ actualorpotential”,将”constrainhumandecision” 改成”influenceaudiencethought”,”significant modification”改成”positivemodification”.二者相 比,虽有变化,但本质大致相同.此文”旨在突破新 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学的传统,实质上是在拯救这 一 传统”[,该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被誉为美国当代修辞理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一 个转折点.其后虽然不断有人对这一概念加以 讨论,丰富了其内涵与外延,但是比彻的观点仍不 失为”最早,最为经典,(目前依然是)最权威的理论 表述”[4].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学者开始关注”Rhetori— calSituation”的研究,并先后翻译,评介过比彻修辞 理论的经典文章,对其进行积极的研究,取得了一 定成果.目前,国内对”RhetoricalSituation”中译 收稿日期:2011—04—11 作者简介:陈沂(1977一),女,讲师.研究方向:西方修辞学,科技翻译. 一 67— 第13卷第l期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名有不同的版本,笔者根据相关译介书籍,以及中 国知网(CNKI)权威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发现其 中较有影响的中译名有三种版本. (一)译为”修辞情景” 据现有公开发表的资料,国内学者译介”Rhe— toricalSituation”最早的当属常昌富,顾宝桐,他们 在翻译肯尼斯?博克(KennethBurke)着作《当代西 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时,分别翻译了比彻及 博克的研究成果,将这一术语译为”修辞情景”[3], 此书流传甚广,该译名已为国内多数学者参照使用. (二)译为”修辞情境” 最早使用”修辞情境”的是温科学,他在《当代 西方的修辞情境论》特别关注了欧美修辞学中的情 境研究,并与陈望道先生”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 第一义”的论断进行了比较[6].这一译名也得到广 泛使用.袁影等也提及该术语存在多种中译名[7], 其后在评介《西方修辞学史》时倾向于选择”修辞情 境”[8],认为此译名既较好地反映了概念的基本所 指,又和常,顾之译接近并与语言学中的”语境”术 语对应.容易为国内学界所接受.台湾学者游梓翔 也采用”情境”的泽法. (三)译为”修辞形势” 刘亚猛在国内率先使用此译,并指出作为理论 概念的”RhetoricalSituation”应翻译为”修辞形势” 而不是”修辞情景”,以取其形势逼人的意.此 后他又详细地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比彻理论,认为比彻就”修辞 形势”提出的分析和解说超越了对”背景”或”语境” 的传统或一般理解,深化了我们对修辞过程的认 识,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原创性和明显修辞特色的研 究成果之一[4].由于从字面上该译名似乎不如”修 辞情景,修辞情境”那么容易为人理解,国内学者目 前认可并使用的并不多.相关文献中使用的多为 刘亚猛的学生. 笔者用上述三译名分别加”Bitzer”为检索词, 在中国知网(CNKI)权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进行跨 库全文检索(表1). 表1中国知网(CNKI)检索结果 检索词显示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数 修辞情景 修辞情景+Bitzer 修辞情境 修辞情境+Bitzer 修辞形势 修辞形势+Bitzer 165 34 193 30 45 19 二,中译名核心语义,学术语境比较 固然对学术词语可以”在不同场合译成不同的 汉语”,刘亚猛也在分析西方学术话语的总体特征 时,用有力的论据批判了国内术语翻译当成理所当 然的”两个设定”.本文将”学术语境”限定在比彻 1968年发表论文前后,在此固定的”两个设定”意义 范围内探讨该术语正确的汉语译名.在追求最佳 中译名时,力求达到两个要求:其一,所定术语译名 的语义尽量贴近RhetoricalSituation的核心语义, 不会引发歧义;其二,所定术语译名的内涵,外延与 西方学术文化的总体框架内的”意会”基本一致. 就这个意义而言,笔者认为”修辞形势”这个版本的 翻译满足了上述两个要求. (一)核心语义比较 构成”RhetoricalSituation”的两个词,存在分 歧的是对”Situation”的翻译.”Situation”的意思是 “ aparticularconditionorsetofcircumstances”or thecombinationofcircumstancesatagivenmo— ment;译为”情景,情况,状况,形势,局面,处境”均 可.1968年,比彻首先将”Situation”与”Rhetorical” 构词,偏向于该词隐含的”看情况,看形势”的语义. 因为比彻认为,言说产生依赖于修辞情境或环境, 突然变化的环境往往给言说带来契机,认为其实际 上规定了言说必须对之做出适当的回应,”修辞是 改变现实的一种方式,不是通过将能量直接应用到 物体上的,而是通过创造那种能通过对思想与行为 的调停来改变现实的言语”.比彻论文所提供的定 义强调了”exigence”(缺失),所引证的例子均暗示 “RhetoricalSituation”是变化或变动的,如”温斯顿 ? 邱吉尔四处去寻找最佳时刻.值得注意的是,邱 吉尔找到了这样的时刻——危难时刻,并就此做了 演讲.” 1.”情景”,”情境”,”形势”的中文释义.汉语 “情景”,”情境”,”形势”是同义词,但细究起米还是 有区别的.(1)”情景”释为:感情与景色;情形,情 况;环境;(2)”情境”释为:在一定时问内各种情况 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情景,境地;现在所处的情 况;(3)”形势”释为在其周围环境中所处的情形或 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形的相对的或综合的境况. 2.三者内涵的区别.情景,情境让人联想到环 境,氛围,一种趋于静态的感觉.”形势”更会让人 联想到”形势所逼,装腔作势,势不可挡,米势lxI猛, 陈沂:”RhetoricalSituation”中文译名的探讨——兼谈修辞之”势” 大势所趋,势均力敌,势在必行”,既有静态的”情 景,情境”,更体现了一种从上而下的俯视感,或者 是能量高的地方往能量低的流动感.而正是这种 “势”的感觉,恰恰与”RhetoricalSituation”理论中 体现出来的”缺失”,弥补”缺失”相吻合.刘亚猛在 国内讲演,着作也曾采用过”修辞情境”中译名,笔 者探究其详,当时使用”修辞情境”主要出于国内已 有先例翻译,考虑学术前后衔接,而后译为”修辞形 势”正是为取其”势”. (二)学术语境比较 概念翻译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不可缺少的独特 功能,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定义是学术研究内涵的 压缩,它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且形式相对固定, 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西方学术话语当前 最突出的总体特征是它的内在不一致性,争议性和 躁动不定性-[1J,尽管现在无法考证当年比彻是如何 撰写完成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但我们还是 可以通过深入考察”RhetoricalSituation”理论背 景,定义内涵来重建当时的学术语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社会比较 稳定,反正统文化运动此起彼伏,各种思想的新浪 潮席卷整个西方学术界,影响着美国人的衣食住 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影响了美国人的婚姻家庭观 和价值观念.诞生于这一时期”修辞形势”观也深 深地烙上了”判逆”的印迹,它打破了新亚里士多德 主义在修辞学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修辞研究提 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比彻的研究之所以引起强 烈共鸣,因为它并没有遵循”演说者中心论”原则, 强调演说者的人品,动机与背景.比彻提炼”Rhe— toricalSituation”三个层面],”Exigence(缺失)”被 作为第一要素,并以最多的笔墨作了详尽论述,认 为”是某种不圆满(imperfection)状态让言者必须透 过修辞来做正向修补(positivemodification),使其 恢复圆满”.国内学者对”Exigence”的理解不尽相 同,顾宝桐认为是”事态变化或紧急状态”,刘亚猛 译为”缺失”,袁影等认为是”一种缺陷或障碍或待 解决的问题”,温科学译为”紧急状态”,似乎”缺失” 一 词更能涵盖其它三位学者的对这一要素的认识, 其意义在于从”以修辞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 心”的颠覆性变化.因而,在选择”RhetoricalSitua— tion”中译名时必须重视这一要素的存在. 言语是在某种语艺情境(RhetoricalSituation) 下发表话语,……语艺情境就是言者针对特定受众 对迫切感的回应,而他的回应会受到自身或外在某 些因素的局限[1. 考虑”RhetoricalSituation”中译名时.还必须 注意到前限词”Rhetorical”的存在.在当代美国话 语中流通的”Rhetoric”一词与在当代中国话语中流 通的”修辞”一词所代表的是大不相同的两个概念 和两种实践,将两者等同起来是一种误解和误译. …… 西方话语传统赋予”Rhetoric”的任务……是研 究如何根据面临的”修辞形势”产生,发掘,构筑和 确定恰当的话题,念头,主意,论点[9]. “形势”基本释义中关于”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的 或综合的境况”等内涵正是应证了这一理论框架的 深刻含义.”修辞形势”这一译名的选择更体现中 西文化之差异.当然,这仅限于术语的翻译.对于 具体语境,具体应用时,则要灵活处理.例如.可以 用”修辞情境”这个一般用语来指称作为修辞行为 背景的某一”事件/人物/情况组合”.但是这种组 合并不强调那种使得修辞者和受众非采取行动不 可的”势”,与比彻创立”RhetoricalSituation”之概 念的真正用意大不相同.因此,无论是术语翻译要 求,还是从核心语义,学术语境方面权衡,泽为”修 辞形势”更好. 三,顺”势”而为实现成功修辞 (一)修辞注重造势以填补话语的缺火 修辞是立体的,多元素,多视角,多维度地去说 服,支配或获得认同.修辞活动当然发生于某一特 定的时空环境,如某新闻发布会召开的时问,会场 布置及空问大小,参与人员结构,环境氛同等构成 的组合.但是这一”情境”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组合, 因而是固定,静止,封闭的,其本身并未导致修辞的 产生.只有当修辞者成功地把握住此时此地此景 有待于但是尚未得到表达的共同关注,诉求或需 要,并引导受众做出相关反应,填补了话语中的”缺 失”,才生成了修辞. 言者与受众是相互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受众的 修辞是不存在的,修辞因为修辞对象的存在存 在,修辞是通过受众而实现的.我们关注比彻理论 的基本要素及核心成分,有利于更好的理解”修辞 形势”观,但不能陷于其中,更要从点到面,注意”形 势”中的时问因素,即形势演变(evolutionofsitua— tions).空问客观存在的,空间里的事件随时随地 都在变化之中,但这些变化并不都引起修辞发生. 一 69— 第13卷第1期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修辞形势强调了言者,受众双方在修辞空间内的时 空位置,力量对比.修辞是一种造势,形成一个 “场”,在这个”场”内去引起受众共鸣,达到影响人 群,感染人群,感动别人的目的.修辞更是一种”补 缺”.因变化了”场”而采取的行动.例如,某酒店迎 来了一场浪漫的婚礼,一对新人在向酒杯叠成的塔 上注入香槟,然而香槟塔却因工作人员误碰轰然倒 下,全场惊呆了,如何圆场(缺失)及相关人物,场景 诸要素已具备,此时边某一亲戚上前抢过话筒说: “ 一 对新人倒下了象征甜蜜的香槟美酒,更向各位 嘉宾展示了一次岁(碎)岁(碎)平安!”主持人顺势 接话,婚礼继续进行.一句简单的”岁岁平安”正是 在恰当时空对”缺失”做出了适度的反应,因而产生 奇妙的修辞效果. (二)善于找”势”,借”势”运力,顺”势”而为,实 现成功修辞 修辞成功与否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没 有”标准”绝不表示修辞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 有理”,只是相对与自然科学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而言,评估修 辞成功的标准比较模糊.修辞是否成功,关键在于 它是否回应了现实或情境中的”缺失”,是否满足了 受众需求或达到感染受众,是否影响了或引导了某 一 事件的发展.如某些形象宣传片宣称要把真实 的中国传达给西方国家,但其内容,风格却缺乏”修 辞形势”观念,没有充分考虑到目标受众的”缺失”. 使用了大量国人熟悉,外国人陌生的所谓形象元 素,这种片子对国人来说易于产生正面情感并为之 所感染,但对于”目标受众”则仅是呆板的广告片而 已.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宣传片中晶莹剔透的 和田玉”中国印”在宣纸上郑重地盖下印记,中国 印——这是13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的承诺.该片 正是用中国最庄重,最神圣的承诺在回应了目标受 众”中国能否办好奥运”的怀疑,引起了世界人民的 共鸣,因而取得了成功,受到好评.这些正反事例 表明,必须善于找”势”,借”势”运力,顺”势”而为才 能实现成功修辞.我们研究和应用比彻的”修辞形 势”决不能避其”势”而仅取”景”,”势”要求修辞者 必须适时,适宜地对缺失做出回应,因为在受众眼 里,”缺失”是重要事件;对于社会而言,广大受众的 共同需求是重事之”势”.无论是个体,还是团队, 修辞正是对某个重要事件或时代做出回应,在”量” 与”质”的层面影响了受众.也正是基于此,笔者更 坚定了”修辞形势”译名的选择. 一 70一 四,结束语 国内一些学者在探讨”修辞形势”观时,为了使 其具有可操作性,致力于场景要素核心成分的分 析,这恰恰陷入了”先布景,后修辞”,”情景是为修 辞服务”的误区,就像为了演影视剧而布置场景,即 为了修辞而构建情景.然而,这与比彻认为的修辞 是对业已存在的”形势”做出回应的理论架构是有 出入的,更无法领悟”修辞形势”观的”势”之所在. 或许我们运用”修辞形势”的独特视角观察世界的 新变化,新发展,新事态,用修辞的方法做出适宜回 应,提供富有启发性和实际指导意义的解读和评 论,可能更具现实意义. 新理论名称翻译的取舍折射大家对该理论内 涵,外延的理解与认识.本文通过对”Rhetorical Situation”术语译名的辨析,加深了对”修辞形势”这 一 新修辞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修辞形势”观 对增加修辞能力,指导修辞实践的重要意义.关于 “RhetoricalSituation”中泽名的探讨,也在翻译技 术层面特别是核心语义,学术语境比较方面提供了 一 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参考文献: [13刘亚猛,风物常宜放眼量:西方学术文化与中西学术翻译 [J],中国翻译,2004(6);44—48. [2]BitzerLF.Therhetoricsituation[J].Philosophy&. rhetoric,1968(1):1-14. [3]比彻,修辞情景[M]//博克.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 话语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9—132. [4]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8:318. [5]博克.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M].常昌富, 顾宝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5. 161温科学.当代西方修辞情境论[J].修辞学习.2000(2): 12-I3. [7]袁影.蒋严.论”修辞情境”的基本要素及核心成 分——兼评比彻尔等”修辞情境”观[J].修辞学习,2009 (4):1-8. [8]袁影,蒋严.西方修辞学史的雄辩叙事重构一一评刘 亚猛新着《西方修辞学史》[J].当代修辞学,2010(1): 91-95. [9]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62. [1O]游梓翔.领袖的声音——两岸领导人歧治语艺批评 1906—2006[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3. (编辑:马Jl1建)
本文档为【“Rhetorical Situation”中文译名的探讨——兼谈修辞之“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69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8-08-09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