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旅游发展史 中国旅游史

中国旅游发展史 中国旅游史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旅游发展史 中国旅游史中国旅游发展史 中国旅游史 1.儒家与道家旅游观念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有何不同, 1)比德向善是儒家旅游观念的核心。主张天人合一,自然人化 ,把自然物象作为人类道德品格的象征,激发人的情志,称之为比德。认为自然美是象征美好的品德。如将荷花作为高洁的象征等等。中国古代旅游具有强烈的“向善”性质,修身养性“仍然是现代旅游的宗旨之一。道家主张人应该物化,忘掉人性,完全融入自然,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认为自然本身就是完美的,人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体会到自然与人生的乐趣。如庄周梦蝶。 2)儒家主张旅游求知,以及旅游社会...

中国旅游发展史 中国旅游史
中国旅游发展史 中国旅游史 1.儒家与道家旅游观念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有何不同, 1)比德向善是儒家旅游观念的核心。主张天人合一,自然人化 ,把自然物象作为人类道德品格的象征,激发人的情志,称之为比德。认为自然美是象征美好的品德。如将荷花作为高洁的象征等等。中国古代旅游具有强烈的“向善”性质,修身养性“仍然是现代旅游的宗旨之一。道家主张人应该物化,忘掉人性,完全融入自然,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认为自然本身就是完美的,人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体会到自然与人生的乐趣。如庄周梦蝶。 2)儒家主张旅游求知,以及旅游社会观。认识到旅游具有求知、交流等社会意义。主张入世。古代著述不发达,旅游时求知的重要途径。孔子周游列国,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等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旅游是重要的学习渠道。为了求知与实现政治抱负而热衷旅游。旅游具有社会交流的意义,欢迎远方的客人, 1 对当时和以后的旅游起到了良性导向作用。 道家主张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旅游观念,纯粹的欣赏自然之美。主张“出世“,这种思想在中国旅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儒家的旅游观念蕴含了孝道,强调计划性,主张近地而游,短途旅游。为了让父母担忧,不应远游,须遵守原来的旅游计划,不可随意更改。 道家主张以“逍遥为特征的旅游观念,主张远游,寄情于山水,回归自然,恢复人之本性,无所依赖的自由遨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四海为家,随遇而安,强调了自然的魅力与人类欣赏自然的方式。这是中国古代山水旅游的重要形式,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2.谈谈中国古代士人阶层旅游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作业 春秋战国时期,武士旅游包括两大类:一豪侠之士的浪迹江湖,表现为侠文化盛行,二武馆士兵的好游风气,表现为无视的附庸风雅。武士有勇有谋,以荆轲、聂政委代表,对侠义之风奠定基础,在纷争年代发挥作用。后世“以文治武”形成养士、修建庄园的风尚 3.运用比较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法,讲述秦汉时期旅游观念与春秋战国时代的不同。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认识到并自主的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以儒道两家为代表,儒家以比德向善的旅游观念为核心,主 2 张天人合一,自然人化。道家主张人应该物化,忘掉人性,完全融入自然,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自我的意思都比较薄弱。秦汉时期,人们主张主体力量与无限的大自然相沟通,体现了汉代人自我意识的强化。 2)春秋战国以士人漫游为主,旅行艰苦,路途遥远,经历较多。秦汉时期帝王巡游次数多,规模宏大。文人游历多在修身养性,增加阅历。 3)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奥秘探索不足,只求自身的感悟。秦汉时期,为了达到与这种天地合一的人生境界,特别注重对天地自然奥秘的体认与探索,汉代人们的这种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境界(成为旅游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对于旅游的指导思想众多。秦汉时期,汉朝的主流思想为儒家思想,强调入世,旅游求知,如汉朝司马迁游历各地,撰写《史记》。 5)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旅游观念中没有特殊的准则与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汉朝在“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下,对于出游的日期,方式等有了较多的准则。 6)春秋战国,人们主要是出于某种需求而进行旅游。秦汉时期,人们注意将旅游收获与社会实践结合,反映着人们对宇宙天道、社会观察和自身命运的艇受、思考和认识 7)秦汉时期愉悦人生、引起美感,充实自我的旅游观念,将旅游看作遁世避俗、洁身自好的方式,旅游视为美的享受 3 认为旅游能排忧解愁,旅游涵义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更加丰富 4.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旅游形式及其时代背景。 形式:玄游,文人参与的旨在参悟玄机,印证玄理,陶冶人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性的游山玩水的活动。魏晋南北时期,玄学兴起,玄游相应而其。以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为首的名士们 受老庄思想引向,崇尚放达,在游玩中的放达体现了玄游的精髓。晋以王羲之、谢安、陶渊明为代表 仙游,是人们追求成仙而辗转奇山异水的一种旅游活动。其产生与道教密切相关。以葛洪、宗炳等为代表,陶弘景在茅山修道,喜游山水。释游。一传经,取经为目的的旅行。由西方来的达摩,向东方传经。法显是魏晋时期最著名的佛教旅行者。 背景:1政治:1)社会动荡,各国互有征战, 皆以一统全国为己任, 统治者在其统治区内致力于内部建设, 蕴藏着一种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积极因素。 2)门阀世族成为这一时期享有特殊权益的贵族地主阶层,寒门庶族则仕进无望。贵族的专权造成政治的黑暗, 他们在痛感国家分裂、民生疾苦之时, 又为自己报效无门, 怀才不遇而不平,转而激情山水。如东晋陶渊明。 2经济:1人口南迁,南方开发,南北方经济的差距缩小, 4 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但在曹魏时期有所恢复。2秦汉时期修建的道路、旅馆、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法规和机构的旅游设施建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提供了物质条件。 3文化:儒学为尊的思想束缚被打破, 各家思想纷纷涌现, 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和探讨“ 天人之际”的相互关系。玄学,释学兴盛,信奉道教。带有哲学、宗教的哲理色彩和投身山水、净化灵魂、超脱凡尘的抒情 4思想: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所以在佛教上寻求精神寄托,这一时候佛教势力发展迅速。文人则选择避世,如竹林七贤。 5民族融合加剧,民族交流日盛,少数民族文化同中原文化的融合出现大繁荣。 6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园林修建,石窟的开凿,代表龙门石窟,莫高窟等。 5.试述唐代旅游形式及其背景。 1)帝王巡游,随行人数众多,规模宏大。如唐太宗李世民狩猎于鱼龙川、骊山、济源、尧山、岐山,去骊山温泉疗养,在长安附近的九成宫、翠微宫避暑,多次出游洛阳。 贵族出游异常频繁,如太平公主在乐游原上“置亭游赏。 2)士人漫游,1)官吏出游,朝廷有休假制度、政府提倡资助,,郊游、近游占绝大多数,旅游动机多为消遣、娱乐和享受,消费水平高2)知识分子出游,把游览名胜古迹、访问贤人君子、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看成是完美人生不可缺少的经 5 历,。诗仙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 唐朝的山水画家大多游走于清山秀水间,如吴道子前往嘉陵江写生。 3)宗教旅游,旅游是道士们修身、得道的方法,出游佛寺是佛教信徒 习佛、礼佛的重要途径,如玄奘西行取经。佛寺也是大众游览、娱乐的好地方,参佛拜佛之风极盛。4)平民出游,一般多在节日。元宵赏灯、上巳出游、清明踏青、端午竞舟、重阳登高等,多是近郊,短途。 背景: 1)政治:国家一统,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如朝廷鼓励官吏休假,并提供资助。 2)经济:小农经济繁荣,人民富庶,有闲钱可以用于旅游。加快道路,桥梁,运河,港口等建设。驿站,客栈,柜坊,车坊等旅游配套设施日渐完善。3)文化,文化政策开明,在知识分子中间形成了“读万卷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行万里路“的氛围。同时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使得文化局面异常繁荣。4)旅游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如长安、洛阳、扬州等名城经济繁荣,人口众多 5)旅游景观建设:对于名山,楼阁,温泉,庙宇,洞窟等的建设,如庐山,黄山,黄鹤楼,滕王阁,华清池,白马寺,敦厚莫高窟等。6)科技发展,地图绘制的完善,造船等技术的兴盛。7)对外交往:采取包容交流态度,与暹罗,日 6 本以及欧洲各国交流频繁,如日本的遣唐使,鉴真东渡等。8)民族融合:国家一统,各民族间的交流频繁,文化融合。 6.试述古代旅馆的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 1)先秦时期:尧建“游宫’以备游览成阳,商中期出现称为“馆”的、供旅客居住的场所。周代馆舍分馆,寄寓,施舍”。在春秋战国时已逐渐发展成为官办的, 用作接待各路诸侯之场所。“馆”在战国时成为官僚贵族豢养食客名士的场所,同时纯粹私人营业性的旅馆出现。 2)秦汉:“馆”成为官僚贵族豢养食客名士的场所,如吕不韦的招贤馆,汉相公孙弘的东阁。 3)魏晋南北朝:“馆”作为军政要员、商人旅居的食宿场所, 在魏时备受统治者的重视. “馆”在北魏时即作为接待各国使臣之场所, 也作为长期客居他乡人居住的场所。 4)隋唐时期:旅馆大量出现。旅馆业包括商业性旅馆、官办馆驿、寺院客舍,同时,存在其它形式的准旅馆,它们构成了这一时期规模庞大的旅馆服务行业。 5)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的商业旅馆是整个旅馆业的主体。辽“馆”均为官办。金在燕京也有用来接待各国使臣的“会同馆”、“燕京馆”。 元时“馆”多为民间开设、供商旅居住的旅馆。 6)明清朝:以地区性和行会性的会馆和民间客店为最,旅馆的等级分得很细。专门服务于商业的会馆增加。 7 影响因素:1)国家的政治局势变化,统一时期旅馆业兴盛,分裂时期萧条。2)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的进程,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3)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繁荣,伤人队伍的扩大,对于旅馆的需求旺盛4)对外交往的频繁程度,对外交往的范围的扩大化,商人、使者、传教士、旅行家往来频繁5)文化,儒家,佛教,道家思想的兴盛,寺庙,道观等数量剧增,亦做旅馆之用。形成了出游的风气6)科技发展,使得旅馆的建设难度下降。 7.试述古代交通工具的类型及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1)马与马车:直接骑马:唐至五代间,骑马出行比较普遍。马车是拥有较高地位的统治阶层旅游的重要工具,其出现较早,政治与军事职能一直非常突出。 2)牛与牛车“牛的使用自商代出现,是社会地位比较低是群体的代步工具,没有成为非常重要的代步工具。也是一些士人寻求个性旅游的表现方式 3)乘畜力出行,驴,骡,羊,骆驼,狗,象,鹿等动物都有可能,骑驴较为常见,魏晋时期,士人以骑骡为时尚。东北地区,驯鹿和狗叫普遍。骆驼于沙漠地区较常见。 4)轿子,成为上流社会的出行工具由来依已久,汉代,帝王后妃出行用辇。南宋时,轿子进入日常游历生活,人力轿子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明代,轿子是短途旅游或长途“地接“旅游的主要工具。 8 5)舟船,先秦时期,木船已经作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后世造船技术进步,楼船,远洋海船众多。明清时期,造船技术达日臻完善。 6)龙舟,以凿木为龙形或将船体制造成龙形的船。是出行、旅游、娱乐、观赏的重要工具。 7)其他类型:1葫芦舟,将葫芦系于腰间,借助浮力用人力划行渡水。独木舟,竹筏,用于南方。2羊皮筏子,黄河等多个地区广泛使用。 影响:1)使得旅游活动更便捷,如用船渡河,用骆驼穿越沙漠2)减少了旅途的时间,缩短了旅游目的心理距离,如骑马的速度远高于徒步3)增加了旅途的舒适性,减少了旅客的劳累程度,如可以再马车内休息,饮食,楼船的豪华舒适程度堪比宫殿。4)加速了旅途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促使其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5)加快了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传播,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8.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城市建制演化过程的认识,城市文化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作业本 书83页 1)夏商周时期:城市的宗庙礼器,甲骨文表现了城市文化为宗教礼仪文化 2)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的气氛,城市文化是典型的“士文化“ 9 3)两汉: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城市文化以儒学为主。 4)魏晋南北朝:以城市居民为主体感受者,大乘佛教鼎盛,城市文化具突出的宗教性特征。 5)隋唐五代:宫廷百戏和民间娱乐大有扩展,书肆出现,诗歌、传奇小说繁荣,文人聚会交游是唐朝城市文化的一大特色。 6)两宋:世俗意味的城市文化蓬勃发展,以勾栏为中心的瓦子繁荣。诗文、武艺、技艺和戏曲团体众多。 7)元:以元曲、小说、绘画最为突出。集中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剧作家。作画追求不求其形的写意风格,成为后世山水画的主流。 8)明清:以北京市文化为代表。庙市居多,有庙会,花市、灯市等。饮食极为丰富,餐馆较多。京剧大为流行,橘园发展迅速。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10
本文档为【中国旅游发展史 中国旅游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7
浏览量: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