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梅瓶起源发展史略

梅瓶起源发展史略

举报
开通vip

梅瓶起源发展史略梅瓶起源发展史略 一,梅瓶的得名 梅瓶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瓷器了,上至皇亲贵族,下达黎民百姓均对其喜爱有佳。自诞生之日起至今,各窑厂大量烧造。而梅瓶器形之稳定亦是罕见,自宋代以来,一千年左右器形的变化始终不大。其基本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近足处略向外撇。足底向内旋削,形成圈足,一般称之为“内圈足”。其竖切面轮廓线宛如两条“S” 1形线条拼合而成。 目前学术界公认梅瓶基本定型于宋代,即十世纪晚期至十一世纪初期。但是历代文献中少有“梅瓶”这个名称的记载。目前已知最早出现在清代,清末寂园叟撰《...

梅瓶起源发展史略
梅瓶起源发展史略 一,梅瓶的得名 梅瓶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瓷器了,上至皇亲贵族,下达黎民百姓均对其喜爱有佳。自诞生之日起至今,各窑厂大量烧造。而梅瓶器形之稳定亦是罕见,自宋代以来,一千年左右器形的变化始终不大。其基本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近足处略向外撇。足底向内旋削,形成圈足,一般称之为“内圈足”。其竖切面轮廓线宛如两条“S” 1形线条拼合而成。 目前学术界公认梅瓶基本定型于宋代,即十世纪晚期至十一世纪初期。但是历代文献中少有“梅瓶”这个名称的记载。目前已知最早出现在清代,清末寂园叟撰《陶雅》曰:“器皿之佳者,曰瓶,曰盂,曰罐,曰盆,曰炉,盎,杯,盘之属。至于不可胜记,而以瓶之种 2类为多。瓶之佳者,曰观音尊,曰天球。。。曰梅瓶。。。”但关于这种器物为何叫“梅瓶”却是纷争较多,有人认为它用于插梅花故叫梅瓶;有人则认为是因为它神似梅而得名。最早在文献中提出梅瓶得名的原因的是民国时期的许之衡,他在撰写的《饮流斋说瓷》中说道:“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3也。宋瓶雅好此式,元明暨清初历代皆有斯制。”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古人把这种形状的器物叫“梅瓶”,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就笔者个人而言,似乎许之衡之说更为可靠。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梅瓶”这个称谓的出现不会早于明代。明代士人喜爱梅花,尤爱“病梅”。龚自珍《病梅馆记》云:“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清瘦淡漠,凌寒独开之梅花自然是文人引以自比的对象,如明代高启作《梅花九首》赞美梅花的清白高洁。如此,文人雅士的偏爱,导致将梅花的清花瘦骨与“梅瓶”的造型相联系,引出了我们对梅瓶的称谓。 但是梅瓶出现之初是绝对不会叫“梅瓶”的,这点没有问题,因为梅瓶最初的功用是储酒,这点下一节会说到。无论是插梅花得名之说还是神似“病梅”而得名之说均与储酒之用无半点联系。赵彦卫《云麓漫钞》说:“今人呼劝酒瓶为„酒京?,《侯鲭录》云:„陶人之为器,有酒经?。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小颈、环口、修腹,容一斗。凡馈人牲,兼酒置。书云一经,或二经、五经,他境人游是邦,不达是意,闻送五经,则束带迎于门。盖自晋安人语,相传 4至今。”因而,梅瓶在宋代可能被称为“经瓶”。在宋辽壁画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样的 5经瓶,一般而言,这种经瓶不能摆上宴桌,而只能放在地上,且一般都有盖。据上诉文献,一瓶能装一斗酒,折合今天市斤大约15斤。因此,这么大的酒瓶用来直接倒酒肯定是十分不方便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桌子上往往还放置了一个较小的酒瓶或执壶。也许,有人对这个记录会有怀疑,两个人怎么能喝15斤酒(一瓶)呢,而我们在墓葬壁画中看到往往不止一瓶。其实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宋代的酒是酿造酒,类似我们今天的米酒一样,这样的酒是不容易使人喝醉的,所以这个记录还是很可靠的。 那么关于梅瓶的得名问题,我们大致可以作如下判断:梅瓶定型于宋代,初名“经瓶”,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明代时,由于广泛喜爱梅花的清瘦,爱屋及乌地把这种瓶类(经瓶)叫做“梅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梅瓶功能的转变以及地位的提升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是后话。 1 吕成龙(故宫博物院) 《梅瓶渊源之我见》, 《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六辑 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11月 2 《中国陶瓷名著汇编》第134页《陶雅》,中国书店,1991年版 3 许之衡 《饮流斋说瓷》,“说瓶罐第七”,《古瓷鉴定指南》197——198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4 赵彦卫《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6年点校本 5 河北省文管处,河北省博物馆 《河北宣化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8期,文物出版社 二,梅瓶的功能及演变 梅瓶最初的功用是储酒,似乎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从宋辽墓葬壁画可以大量的看到。上海博物馆藏一对磁州窑梅瓶上书“清沽美酒”和“醉乡酒海”,可见其用途是储酒无疑。另外,我们从它的形状上也可以管窥一二。梅瓶小口广肩,这样就不容易使酒香散失,是极佳的储酒器。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宋黑釉梅瓶,肩部刻“天威军官瓶”五字。冯先铭先生认为用途可能以贮水为主,事实上贮酒更讲得通。酒可以鼓舞士气,宋代军队中专门有“背嵬军” 6给主帅背酒。 从出土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来看,梅瓶在元代仍然是储酒器。如考古发现的汪世显家族墓葬中,出土一件梅瓶,在它的肩部釉下墨书“细酒”两字。许多器物都有盖,《文物》上记载高安窖藏出土青花带盖梅瓶六件,盖内书写“礼”“乐”“书”“数”“射”“御”共六字。带盖的梅瓶无论如何不会用于插花,这是毫无疑问的。从梅瓶盖的规整密合来看,带盖 7梅瓶无疑是用作浆水酒醴的盛贮器。元代的确已有插花装饰的习惯,在内蒙古赤峰三井眼 8发现的元代壁画墓狩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但是画中插花的瓶并非梅瓶,而是盘口瓶;无独有偶,元至顺刻本《事林广记》前集十一卷插图中有案上陈设一对瓶插花的场景,但是瓶式依然是瓶口束颈瓶,不是梅瓶。 到了明代,梅瓶的用途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仍以储酒为主要功能外,这个时期梅瓶新增加了其他的许多功能。如陈设,明代梅瓶造型普遍偏矮,胫部变宽,线条饱满有力,显得敦厚稳重,这样的目的在于降低梅瓶的重心,便于陈设。因为像宋元时期的空梅瓶重心是很高的,陈设不安全,容易摔碎。当然梅瓶发展到这个时期,也不仅仅只储存酒水类的液体,更用于储存一些单位体积比较小的东西,如药材等。表现在墓葬中则是梅瓶兼作了象征仓储的明器,用于储存钱币,粮食,药酒等,在桂林靖江王墓中就出土了较多这样的梅瓶。 9这与流行汉代的谷仓罐有相似的作用,用于显示墓主的生活富足。 另外在明代还出现了一个极为奇特的现象,此时,梅瓶大量出现在许多藩王和高官大吏的墓葬中,出土时瓶多在棺床四周,有的甚至与供俸之器物同放。学者对这一现象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有的认为这是明墓中统治者专用的“风水瓶”,寓意“四方清平(瓶)”或“清 10平(瓶)长久(酒)”;有的则以为这个缺乏有力的证据,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梅瓶在 11墓中中摆放的位置也不同,因此很难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笔者认为,这样将梅瓶在墓葬中随葬解释为“四方清平(瓶)”或“清平(瓶)长久(酒)”的确颇有些牵强。明代的瓷器有一定的寓意,但一般是连同纹饰来表达,如永宣时期烧造大量的“一束莲”青花瓷器,即以莲花,藕蓬配茨菰,红蓼,香蒲等水生植物用丝带扎在一起,寓意为官“清廉”。但是,梅瓶频繁地出现在许多藩王和高官大吏的墓葬中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其中因由目前缺乏证据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明显地看出梅瓶的地位在急剧上升。如果说宋代还只是下层人民在使用的话(宋代官窑,哥窑等官方名窑并未烧造梅瓶),那么,这个时期梅瓶可谓“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而且,上层似乎更加青睐一些,因为在高级官僚墓葬中大量出现。 清代的梅瓶已经彻底演化为陈设用瓷,这个时期,我们可以明确看到梅瓶用于插花的直接证据。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曾作《午瑞图》,图中央精心描绘一丛盛开的石榴花和蒲草叶,花插在一个青灰釉梅瓶中,画中印“乾隆御览之宝”方玺。改图所绘梅瓶具有典型的雍 6 刘毅(南京大学历史系)《梅瓶小考》,《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 2000年11月 7 同注6 8 项春松,王建国《内蒙昭盟赤峰三眼井元代壁画墓》,《文物》1982年1期,文物出版社 9 李鸿庆《桂林出土的明代青花瓷器》,《文物》1962年11期,文物出版社 10 张增午《元明青花梅瓶器形及相关问题》,《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 2000年11月 11 同注6 12正时期特征,由此可见至迟在雍正乾隆朝,梅瓶已经用于插花。《陶雅》卷上二载:“古 13以瓶贮酒,今以瓶插花。”尽管是不是说的梅瓶我们不得而知,可能他是泛指瓶类。但是我们结合上述图画以及关于梅瓶在宋元时期都是用于储酒的结论,仍然可以窥测梅瓶功能的变化。 三,“头在中原,足在契丹”——梅瓶的起源 关于梅瓶起源这个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一般说来,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梅瓶源于辽代的鸡腿瓶,另一种则以为是中原自身器物演化之结果。 契丹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草原上不定居的生活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水资源的匮乏。因此,在迁徙寻找牧草的时候,一定要带上足够的水,因为有可能接连几天无法找到水源。于是鸡腿瓶就应要求而出现了。鸡腿瓶,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长形如鸡腿故名。(图)从图片看鸡腿瓶与梅瓶确实有相似之处,二者均是小口,器身修长。北方地区辽、金墓葬中常有出土,辽代壁画中有契丹人背负细长鸡腿坛的画面,此类器物是储水器无疑,且一般为少数民族所使用,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并不使用。辽代缸瓦窑出土了大量的鸡腿瓶及残片,该窑大致创烧于辽太宗或辽世宗时期,早于北宋的建国时间。因此,有学者 14认为梅瓶起源于辽代的鸡腿瓶。乍看无可厚非,其实仔细一想则完全不是这样。 宋代梅瓶之所以如此引人注意,最显著,最主要的特征莫过于它的小口广肩短颈特征而非其他。也许有人会说鸡腿瓶也是小口广肩,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鸡腿瓶口与肩的比例(大致在1:2.5以上)远大于梅瓶口与肩的比例(大致在1:4以下),而且鸡腿瓶基本可以看做无颈。梅瓶之所以和鸡腿瓶有这些不同是由于它的储酒功能所决定的,小口广肩一方面是为了防止酒香扩散,另一方面则是方便将酒倒入注壶之中,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梅瓶并不直接上宴桌,而是将酒倒入小酒瓶或注壶之中。喝酒不比喝水,在喝的量上肯定要小很多,因此小口更容易控制流量。且注壶的口一般都不大,那么小口更容易注入。梅瓶短颈且唇外翻可能是为了在酒盖脱落后封存的方便,考古中发现大量的无盖梅瓶,这并不影响它的储酒功能,因为可以在上面封一层油纸,用线系紧。 了解了这个之后,我们可以判定,梅瓶的起源的确是中原自身器物而非鸡腿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件白釉梅瓶,系唐代生产。该瓶造型雄浑健硕,小口外翻,丰肩,但是腹 15部较直,胫部没有明显的内收。不过,口与肩的比例达到1:5左右,短颈,口外翻已经符合上述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即在功能上已经达到了使用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看到的宋代梅瓶基本都已经符合了这个条件,而且从唐代(甚至晋代)到宋代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的演变痕迹,一脉相承,没有间断;相反,我们却没有看到从鸡腿瓶过渡到梅瓶的中间阶段,即使在北方,梅瓶在逐渐的变修长,但是关系到功能的口,肩,颈等部位却丝毫没有受到鸡腿瓶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梅瓶的起源在中原,而不是辽代的鸡腿瓶。 但是,梅瓶的发展却不折不扣地受到了鸡腿瓶的影响。宋代梅瓶,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分成两个流派:南方和北方。北方耀州窑生产的青釉刻花梅瓶和定窑生产的白釉刻花梅瓶以及磁州大量生产的白地黑花梅瓶,形体修长,胫部瘦削,秀丽挺拔;而南方景德镇窑影青刻花梅瓶和吉州窑生产的白地黑花梅瓶则略显矮胖。似乎在元代以前,北方梅瓶普遍较高,男方则相对低矮的多。而且,北方的梅瓶也经历了一个由矮到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鸡腿瓶的确影响了梅瓶的发展,尤其是对北方窑系的梅瓶影响较大。 所以,我们可以用“头在中原,足在契丹”来形容宋代梅瓶,这也是后代梅瓶最标准 12 同注6 13《中国陶瓷名著汇编》第134页《陶雅》,中国书店,1991年版 14 蔡毅《关于梅瓶历史沿革的探讨》,《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11月 15 张东(上海博物馆)《从上海博物馆藏梅瓶浅谈中国梅瓶的发展》,《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11月 的蓝本。 四,宋以后梅瓶造型的演变和地位上升 宋代梅瓶造型基本一致,除区域特征以外,且形质比较单一,一般为小口圆唇外翻,颈部大多数上下同宽,肩部与颈部所呈角度较大,接近直角,胫部渐收,形体修长。仅有个别例外。 到了元明时期,梅瓶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除原有的造型外,此时又新增了其他的很多造型。器身呈八棱形和瓜棱形的梅瓶出现,反映了工匠制作水平的提高;出现一种曲线造型十分夸张的器形,腹部突出,胫部内收厉害,足部外撇形成圈足;颈部此时多为上小下大的倒梯形;有一种凤首瓶直口无唇,颈部较长,上有器盖与之相应;还有长颈洗口瓶,广口瓶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清代梅瓶基本以仿古为主,也有少量创新,仿古式样,主要仿永宣时期梅瓶;创新则首先体现在梅瓶的肩部,其典型式样是肩部近于平出,而且肩部比宋,元,明时期梅瓶加宽许多,显得上下比例不协调,其次,清代新创制的一些梅瓶的颈部或肩部常附加装饰,口部亦 16显得较大,这样即失去宋,元梅瓶具有的挺拔俏丽之美,给人以臃肿做作的视觉感受。 梅瓶在元明时期特别是明代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宋代梅瓶基本为普通百姓所使用,宋官窑未有见烧造梅瓶者。元代梅瓶已供御前使用,如南京出土的白釉“赏赐”铭梅瓶;元代官窑已经大量烧造青花梅瓶,且造型纹饰多富有变化。到了明代,梅瓶更是应用广泛,而且品质精良,如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博物馆收藏的一对永乐时期的“内府”款白釉梅瓶,就是供皇家使用。 而梅瓶在明代使用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经常出现在皇亲贵族和高级官僚的墓葬中。这样的随葬贯穿了整个明代,从太祖洪武年间到崇祯皇帝时期,均有墓葬随葬梅瓶的现象。早期如 17洪武二十五年南京江宁沐英墓,晚期像北京海淀董四墓地的崇祯时期的贵妃墓葬都有梅瓶出土。 在分布范围上,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尤其以北京,南京,广西桂林地区为多。北京,南京分布多自然是因为京畿地区高级官僚众多,且经济较为发达,死后随葬梅瓶也是很自然的。但是桂林地区出土如此数量众多和质量上乘的梅瓶则有些出人意料,这些梅瓶集中出土于分封于桂林的靖江王们的墓葬以及家族成员的墓葬中,其他地区藩王墓发现的随葬梅瓶都不如靖江王墓出土的数量多,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这是什么原因。 墓葬中梅瓶的位置也值得研究,就目前的资料看,梅瓶随葬在墓葬中的位置一半是位于后室或中室,有的位于中室门口处,石门左右各一个或者只在一边放置一个梅瓶。如江苏南 18京戚家山俞通源墓中就有两个一样大小的梅瓶放置于后室的前部;而前述的沐英之子沐晟 19之墓则只有一个梅瓶立于中室的门口。更有甚者将梅瓶放在死者的头部左右,如四川平武 20王玺家族墓地中的M13就是这样,两个一模一样的梅瓶分别放置在墓主的头部左右,这更加说明梅瓶对于墓主的重要性。 关于梅瓶随葬,《明史?志?凶礼》有记载:“初,洪武二年。。。给明器九十事,纳之墓 21中。。。壶,瓶,酒瓮。。。后定制。公,侯九十事者准此行之,余以次减杀。”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上并未对随葬品的位置作严格的规定,当时人们有的约定俗成,有的可能独树一帜,这在法律上是允许的。因此我们在墓葬中看到的梅瓶放置的位置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制条”并没 16 同注1 17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江宁县沐晟墓清理简报》,后附沐英墓简介,《考古》1972年4期 18 《江苏南京戚家山明墓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10期 19 同注17 20 《四川平武王玺家族墓》,《文物》1989年7期,文物出版社 21 《明史》卷六十,《礼志十四?凶礼三?丧葬之制条》,中华书局,1974年 有对如何“减杀”作明确的规定,我们看到仅仅是从“九十事”递减到“八十事”(一二品官),”七十事”(三四品官),直至“二十事”(八九品官)。究竟是什么被减掉了,我们不得而知,甚至有可能是墓主自己选择,可以保留梅瓶也可以保留其他的东西。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梅瓶在墓葬中的性质仅仅是生活明器,因为它和其他大量的生活明器一起被罗列。所以有些学者认为的梅瓶具有祭祀器物的性质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而关于定陵的四个梅瓶 22分布在棺椁四周是否寓意“清平长久”则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证明,毕竟就只有这样的孤证不能说明它的含意。 总之,明代梅瓶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经常出现在皇亲贵族和高级官吏的墓葬中。但是, 23此时墓葬中的梅瓶始终是作为生活明器来使用的,许多墓葬的梅瓶中还盛有美酒。梅瓶在各个地方出土的情况不一样,说明各地葬俗并不一致,这也说明了《明史?志?凶礼》中没有明确规定梅瓶使用制度的记载的正确性。从高级墓葬到低等级墓葬,随葬品的数量肯定 要减少,但是似乎并没有规定是“减杀”哪些器物。 五,结语 梅瓶起源于中原的小口广肩的瓶式,早期的发展演进阶段(唐代以前)并不十分清楚,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北方契丹民族器物鸡腿瓶的影响,器身变得修长,不过这一时期梅瓶器形单调,仅流行于下层老百姓之间,它的功能就是储酒,所以又叫“经瓶”。到了元明时期,梅瓶得到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器形还是制作水平都有长足的进步,这个时期各种造型的梅瓶都被烧造出来,制作十分精致。梅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从元代起官窑开始普遍烧造。明代梅瓶的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随葬,这些随葬梅瓶都很精美,且一般出土于皇亲贵族和高级官僚的墓葬中,是作为生活明器随葬的,具体的葬俗葬制各地区不一样。很难得出一个普遍的规律。此时的梅瓶不仅仅只用于储酒,还是很好的陈设瓷器。由于明代士大夫对梅花的喜爱,经瓶挺拔修长的形态神似梅花的清瘦孤傲,所以人们开始把这种瓶式称为“梅瓶”。到了清代,梅瓶已经发展不大了,清代梅瓶基本是仿明时期的样式,功能也由储酒彻底转化为陈设和插花。也不见有大量的梅瓶随葬于墓葬中,此时的梅瓶地位似乎有些下降了。但是,梅瓶并未消失,作为中国历史上造型最为稳定,流行时期如此长久的器物,它一直贯穿了从宋代到现代的整个历史,而且它还将继续“神奇”下去,频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22 《定陵发掘报告》,《考古通讯》1958年7期 23 《发掘明朱檀墓纪实》,《考古》1973年5期
本文档为【梅瓶起源发展史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26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