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于无声处是拂晓

于无声处是拂晓

举报
开通vip

于无声处是拂晓于无声处是拂晓 莲山于无声处是拂晓于xx就要出书了,这是毫不奇怪的事情,一则因为她的实力,一则因为她对文学的眷恋,还有一帮文友的摇旗呐喊。我与于晓见过几次面,没有深交,但从仅有的几次见面中,我感觉到她朴实得令人窒息,现在放在我案头的11万多字的散文一如其人,不事雕琢,体现了巴金先生所说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技巧”。她是不会拿腔拿调的,他写的人是凡人,她叙的事是小事,她说的理是微理,她抒的情是温情,我读她的这些篇什,我发觉我欣赏的是潺潺的小溪,是一种典型的阴柔流畅之美,我发现欣赏的是绿了天涯的芳草,是一种典型的温...

于无声处是拂晓
于无声处是拂晓 莲山于无声处是拂晓于xx就要出书了,这是毫不奇怪的事情,一则因为她的实力,一则因为她对文学的眷恋,还有一帮文友的摇旗呐喊。我与于晓见过几次面,没有深交,但从仅有的几次见面中,我感觉到她朴实得令人窒息,现在放在我案头的11万多字的散文一如其人,不事雕琢,体现了巴金先生所说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技巧”。她是不会拿腔拿调的,他写的人是凡人,她叙的事是小事,她说的理是微理,她抒的情是温情,我读她的这些篇什,我发觉我欣赏的是潺潺的小溪,是一种典型的阴柔流畅之美,我发现欣赏的是绿了天涯的芳草,是一种典型的温情绵绵之美,于是,我觉得这个世界上不只是有惊涛拍岸的壮美,不只是有古木参天的崇高之美,而于晓所表现的美正是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最乐于接受的美,这样的美一样让我炫目,一样让我心颤,一样让我流连忘返。 于晓的叙述功力是天成的,不可模仿,更不能克隆,没有技巧,但入木三分,她在《岁月深处的疼》中要从母亲的嫁妆——抽屉柜引发对一个贫瘠时代的回忆,对逝去十一年的母亲的回忆,开头极为自然,却十分凝重,她说:“ 踟蹰,然后一步步靠近它,似在靠近一段不忍惊扰的岁月。它静静地立在北墙的一隅,恬淡得如屋前屋后静默的土坯。”寥寥几笔,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多少过往不堪回首,多少记忆片段不能再触摸,但人什么都可以失去,唯独不可失去记忆,于晓必须走回时光深处,去与过去对话,去与过去交流,于是首先触摸那抽屉柜,她母亲的抽屉柜,古色古香的那种,我幼小的时候有过记忆,那雕花那图案都是人工绘制的,被时代淘汰已经几十年了,怀旧的人们不忍丢弃,似乎在缅怀曾经的青葱岁月,于晓并不是怀旧派,她母性的血液里流淌着对母亲的爱,她不能不借助怀旧的外衣去流淌那些无微不至的爱,她的爱是那么细腻,细腻得消弭了时空,你看,她这样写她母亲的抽屉柜:“那时的它非常靓丽,深红色的漆身犹如被打磨的珍珠,泛着晶莹剔透的光泽;把手两边,镌着几朵娴静的荷花和几对鸳鸯。鸳鸯是爱的象征,那种美好,不弃不离的厮守犹如母亲向往的爱情~鸳鸯的周围,水波微微荡漾,浅浅地泛着涟漪。这涟漪如彩虹,如云霞,将母亲的心情妆点得五彩缤纷。这时的抽屉柜是朝气的,是绚丽夺目的,它就像母亲的新生活,承载着满满的憧憬与幸福。”这段文字虽也采用了比喻,虽也化静为动,但词语与词语的搭配亲密无间,没有生拉硬拽之嫌,达到了唯美的程度。 于晓的叙述语言是十分灵动的,可算得上是灵气飞扬,他在《 篾匠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正月初三回娘家,还未踏上台阶,就听到清脆的破篾声由堂屋里窜出来。篾声在空旷的田野上空打了个回旋后,和寂寞的老屋轻轻触碰,使老屋明显地多了几分生气。隐约有清香飘过,清香漫过鼻翼,浸入脉络,直抵灵魂~”这段文字诠释了什么是灵动。什么是灵动呢,写得太实太满不是灵动,写得太虚太空不是灵动,灵动是虚实结合,或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破篾声原本诉之听觉,但作者用一个“窜”、一个“打”、一个“碰”,将破篾声写得声色形俱备,于是破篾声便耳可听之,眼可视之,手可摸之;清香原本诉之嗅觉,但作者用一个“漫”、一个“浸”和一个“直抵”,将清香与细流建立起了天然的联系,让人感受到清香不仅是清香,而且是一种温婉的水流,可以滋润人,陶冶人,净化人,这在立意上就明显高出一般写手。 于晓对人物的刻画总是独树一帜,令人遐想的。在《 花殇》一文中,她这样写青姐:“她的嗓音很大,很粗,噼噼啪啪像炸豌豆。”“她生得浓眉大眼,唇红齿白,是绽放在乡间一朵朴实的花。”“她笑的时候,连村庄都会亮几分。”“青姐总喜欢穿一件灰白色的对襟小褂,扣子从上到下扣得熨熨帖帖,捂红薯一样捂着已经发育饱满的胸部。她走路时,两条粗大的 辫子会随着身子的弧度左右摆动不停,像两只黑色的蝴蝶翩翩而飞。青姐力气大,干活利索,十七八岁便能踩打稻机,挑谷穗子,一阵风似的不甘落后。”青姐的嗓音噼噼啪啪像炸豌豆,一任读者去想象声音的粗,声音的大,声音的脆;青姐浓眉大眼,唇红齿白,是绽放在乡间一朵朴实的花,一任读者去填空青姐的美,去想象青姐朴实的程度;青姐的辫子像两只黑色的蝴蝶翩翩而飞,一任读者去想象青姐的朝气、青姐的活力、青姐青春的诱人气息;青姐一阵风似的不甘落后,一任读者去想象青姐的勤劳,亲姐的上进之心。可以说,写人,如果能让读者想象这个人有多美就有多美,这才是穷形尽相,淋漓极致,如果没有给人想象空间,那你笔下的人物的美是有限的。因为,现实中的人永远是不完美的,只是无限趋近完美,而于晓用一只灵动的笔将青姐写到了完美的地步,这实在难能可贵。正是因为青姐的完美,她的抗婚,也导致了她最凄美的结局,用喝农药的方式结束了强加于她的婚姻。假若不是于晓刻画人物手法的独特,她的写人叙事的文章就绝不会抵达人心。 于晓的每一篇文章视角很小,但并不是风花雪月的吟咏,也不是个人琐事的追叙,她总是以一个极小的视角反映人生的大主旨,唱响社会的大悲咒。就拿《 花殇》来说,反映的其实是反封建,反礼教的宏大主旨。正如作者所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体的婚姻模式还普遍存在于我们那些狭小的乡村,如除不尽的毒瘤~青姐,还有和青姐一样不向命运妥协的,却又无可奈何的那些如花的生命,也是这样被传统的毒素给腐蚀了。我就清楚地知道,有一年,我们乡,还有隔壁乡界岭、宜万,一年因抗婚而死的多达十几人,死亡方式各异,自缢的,投水的,喝农药的,不一而足。这些人用生命唤醒社会的进步。于晓的《花殇》并不是在怀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伤今,中国的封建社会在1919年就宣布结束了,但封建性却并没有销声匿迹,总是以这样那样的形式存在着,影响着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于晓以女性的柔弱臂膀,扛起了反封建的大旗。我这样说,绝不是夸大其词。什么是封建性,一切与改革背道而驰的就是封建性,一切封闭保守的行为都是封建性,站在这个角度说,于晓的眼睛是很亮的,因为她的眼睛很亮,她的村庄也很亮,她的周围的文友们也很亮。 最后,我要说,于晓的每一篇散文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都是兰心蕙质的连缀,都是她年轻美丽的生命蓬勃的绽放,尽管她的为人一直低调娴静,但我还是必须说:文学的天空中,一轮红日正要喷薄而出,于无声处是拂晓。莲山
本文档为【于无声处是拂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90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8-15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