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陈应龙针灸医案

陈应龙针灸医案

举报
开通vip

陈应龙针灸医案陈应龙针灸医案 半身不遂(脑血栓后遗症) ×××,女,52岁,法国人。 主诉:患脑血栓半身不遂半年。 症状:口眼歪斜,右侧手足瘫痪。脉弦滑,舌苔湿腻厚白,舌质暗淡。 经住院治疗6个月,病情未见好转,其丈夫学过医,知道中国的针灸有神奇捷效,慕名面来就医。 辨证:脉证合参,此乃痰湿阻滞经络,致气滞血瘀之候,证属风中经络。 治法:发际,水沟,四白,下关,肩髃,曲池,合谷,列缺,环跳。阳陵泉,中三里。 以上诸穴,轮流取用。 手法:健患侧同取,先针健侧用泻法,后会患侧用补法。 疗效:针治9次,口眼歪斜消失,手足...

陈应龙针灸医案
陈应龙针灸医案 半身不遂(脑血栓后遗症) ×××,女,52岁,法国人。 主诉:患脑血栓半身不遂半年。 症状:口眼歪斜,右侧手足瘫痪。脉弦滑,舌苔湿腻厚白,舌质暗淡。 经住院治疗6个月,病情未见好转,其丈夫学过医,知道中国的针灸有神奇捷效,慕名面来就医。 辨证:脉证合参,此乃痰湿阻滞经络,致气滞血瘀之候,证属风中经络。 治法:发际,水沟,四白,下关,肩髃,曲池,合谷,列缺,环跳。阳陵泉,中三里。 以上诸穴,轮流取用。 手法:健患侧同取,先针健侧用泻法,后会患侧用补法。 疗效:针治9次,口眼歪斜消失,手足活动自如。半年病患,遂告全癒。 按:中医的中风症包括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认为本病系由于平素精气亏损,心肝肾三经阴阳失调,加以情志所伤,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等诱因,以致阴虚于下,阳化风动,气血逆乱,挟痰挟火。如血随气逆,上冲于脑,蒙蔽清窍,则突然昏迷,不省人事,是为邪中脏腑;如风痰横窜经络,致使气血瘀阻则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口眼歪斜,肌肤麻木不仁(中络),或部分肌体运动障碍,或半身不遂(中经),两者往往同时并见。 本例症属痰湿阻滞经络,气血不得宣通,发生偏枯,故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主,兼以化痰降湿,逐风祛邪。所取穴位,绝大部分为阳经腧穴,意在重于行气,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阳阴经乃多气多血之经,故重点多取足阳明经腧穴。并以其原穴合谷开腠理,泄郁热,通经活络;合穴曲池疏风散邪,调和气血;足三里强健脾胃,化痰降湿,共奏主穴主效。“病在筋,调之筋”,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筋会是穴,配以疏通筋脉;“气属阳,血属阴”,水沟是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督为诸阳之海,阳明这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是通泄督脉,清理阳明有余之邪热,邪热退则阴气自和,故有通调阴阳的功效;手太阴络穴列缺,别走手阳明,配以交通阴阳。四白、下关、肩髃,亦属阳明之腧,“以经取之”为助。用穴虽多,但稳中有降有所主,各具所用,主次分明,配合恰当。其先泻健侧,发补患侧,这是病侧(近)与健侧(远)的左右远近相配。是以取得满意疗效。 肌痿症(重症肌无力) ×××,男,32岁,马来本亚侨生,初认日期:1974年8月15日住院治疗。 主诉:四肢懈惰无力,不能行走二年余。 症状:七二年初,自觉四肢沉重,全身无力,整日嗜睡,行动不能。两鬓胀痛,眼睑下垂,神志难清,但语出无声。 患者曾数次住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医院治疗。西医曾诊,均诊断为“重症肌无力”。治疗两年多,终不见效。 七四年中,回国治疗。先住广州某院,同意以上诊断。治疗月余,仍未奏效。同年八月,到夏门市找中医院求治。 检查:面色无华,两目失神,少气懒动,肌肤虚肿,脉浮而弱,重按无力,关脉细数,苔白而燥,舌淡胖粉红。 辨证:命门火衰,脾阳不振,脾气下陷,胃气不实,阳明湿邪淹滞,经脉气血虚衰,肌肉失其温煦而无力。 治疗:以温补命门,调理脾胃,培益五脏,补气养血为主,佐以宣泄湿滞,通经活络之法。 取穴:以“独取阳明”为原则,予以循经取穴为治。取穴分三组,针与灸并用。 第一组针:百会、风池、命门、肺俞、肝俞、胃俞、三焦俞、关元俞 第二组针:中脘、气海、肩髃、曲池、合谷、地机、三阴交、公孙 第三组灸: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 以上三组,轮流取用,隔日针一组,每日灸一、二穴。 手法:先泻六阴,后补九阳,子午补泻与提插补泻并用。 疗效:针灸15次,经年宿疾,遂告痊癒。 本案患者病程已久,反应出一派阳气式微,阴霾四布,声、色、动、定疲劳不堪的病态。断其为命门真阴真阳衰败,脾阳不振,脾气下陷,邪居其经,清阳施布不畅,营血滋养不充气致。所以在取穴上就没有宥于独取阳明经穴一端,而是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迫脏剌背”《素问.长剌节论》,遍取有关脏腑的背俞穴来调整内在脏器的功能。如脾俞为脾气转输之所,气血生化之源,取之以除水湿,助运化,补脾胃,益营血;胃俞为胃气转输之处,取之以振奋胃阳,健脾和胃,化湿消滞;取三焦俞以调气利水;取肾俞以滋阴补肾;肺俞凋气;肝俞和血。而重点选取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强壮穴,每日一灸;又取奇经八脉中督、任二脉的百会、命门、中脘、气海等培元要穴,隔日一针。血肾壮阳,以温补虚损之下元;强脾健胃,以升攀下陷之中气。余如手足明阳经的地机、三阴交、公孙等也稳中有降有所主。如肩髃系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风池系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会穴,取之以维络、交通左右侧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脉气;合谷、曲池、足三里与手足阳明经的原穴和合穴,取之以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地机系脾经的郄穴,功能调和营卫;三阴交系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会穴,统治足三阴经;公孙系脾经的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通于冲脉,疏通太阴、阳明表里二经的经气。先阳后阴,以次取治,则脾胃健旺,气血生化来源不乏,清阳之气布流全身,营养充足,经脉通利,筋肉有力,活动机能劲强,而诸症悉除矣。 暑癎(已型脑炎)1 施××,女,14岁,初诊日期1973年6月28日会诊 主诉:持续高热昏迷,项背强直六天。 症状:高热持续在40?以上,深度昏迷,四肢强直,角弓反张,诊断为“乙脑”。住某院治疗六天,虽然给予中西医治疗,仍无转机之象。 经患者家属要求,请陈老医师会诊。 检查:诊其六脉,洪大有力,观其面颊,红而已极。舌质红紫,少津无苔。 辨证:暑温热毒燔灼营血,内逼厥阴,外窜经络。 治法:清泄暑毒,宣窍开闭,镇肝熄风。 治疗过程:第一次针治:太阳、印堂、大椎、身柱、至阳、背阳关;十二井穴用三棱针剌出血。第二天体温下降至38.7?,神志略见转机。 第二次针治:先取十宣,用三棱针剌出血。再针百会、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用泻法。第三天体温下降至37.0?,神志已见清醒,反张强直,均已解除。 第三次针治:风府、中脘、天枢、太溪、涌泉。第四天精神正常,说话流利,四肢活动,恢复自如。 第四针治:通谷、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用先泻后补法。 第五天清晨,已能起坐,有饥饿感,所有症状,均已消失。痊癒出院。 按:“乙脑”属中医温病之范畴。其发病季节,以及临床的症状,符合祖国医学温病学说中的“暑温”、“伏暑”“暑癎”等这一类疾病。本例患者即为暑癎之症。《温病条辨》说:“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日暑癎”。“大人暑癎。。。。。。肝风内动,手足瘛疭”。此乃暑邪温热,内燔至盛,热极生风,高热不退,抽搐反张。因内热炽盛,致阴液趋于枯竭而成危症。如不斧底抽薪,必将酿成亡阴或阴阳离决而死。盖暑为阳热之邪,“热变最速”,故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原则,以选取督脉及开窍泄热穴为主,先剌十宣、十二井出血,配大椎、身 柱、太阳、印堂、曲池、合谷等穴,通关开窍、退热镇痉;取合谷配太冲为开窍的成方,百会配太冲为定搐的验穴。高热既退,再取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清其余邪;取太溪、涌泉等穴,复其津液。中脘、天枢、关元分别为胃、大肠、小肠之募,取以调整肠胃功能,加速病人的恢复。准此案治,虽为险症而终获回生矣。 附记:根据余之多年经验,本病在治疗及预防后遗症方面,配合针灸疗法更佳,各地文献报告也已有定论。可是本案在会诊时即遇到一定阻力,说这个小孩已属死症,邀余会诊,就是能抢救过来,也残废无用。结果不但没有死,也不有残废。愿我医界同志共同树立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则患者幸甚。 暑癎(乙型脑炎)2 刘××,男,26岁,初诊日期1985年8月30会诊。 主诉:持续高热昏迷,角弓反张三天。 症状:患者于1985年7月27日夜三时,突然高热,继而昏迷,住院治疗,经各种检查,诊断为“乙型脑炎”。住院三日,仍不清醒,高热持续在39?-40?之间,且角弓反张。故请陈老医师会诊。 辨证:暑热引动内风。 治法:泄热开窍、镇痉熄风。 治疗过程:取穴,发际、人中、曲池、合谷、行间、少商、大椎、肝俞、委中。予重泻手法。少商剌出血。 同时配与内服清心牛黄丸。 经针剌后,神志渐见清醒。隔日再次针治后,即完全清醒,头、颈亦不反张僵硬了。 先后针治五次,热除痉解,神清语常,与陈老谈笑风生矣。癒后无留后遗症。 按:发际、人中醒神开窍,大椎为七阳之会,配曲池、合谷、少商,大泻壮热。肝俞、行间、平肝镇痉。配委中,以增强除角弓反张之力。 暑癎(乙型脑炎)3 何××,女27岁,家庭妇女,初诊日期1952年夏天。 主诉:高热神昏,手足抽搐多日。 症状:因高热昏迷而入某院治疗,该院诊断为“乙型脑炎”。采用诸药治疗,高热仍持续不退,经常保持在39?-40?之间。住院多日,不见好转,故家属要求出院。 出院后清陈医师出诊。检查所见,颈项强直,烦燥不安,神昏谵语,手足抽搐。 辨证:暑热引动内风。 治法:清泄暑热、宣窍镇痉。 治疗过程:取穴,人中、曲池、合谷、少商(剌出血)、涌泉,泻法。 针后热降至38?. 第二次针后,取穴,百会、发际、列缺、足三里,行子午泻法。 针后热度降至37.5?. 第三次针治,取穴,中脘、太渊、十宣(剌出血)。手法同上。此次针后,体温已正常。针至第五次,患者已清醒。但身体虚弱,配与中药调治,以助康复。 二周后,已能外出散步,一切正常。 按语:“乙脑”者以退热为主。发热为其症,发炎为其因;热退神便清,反张自平息。是故退热即含消炎之意。大椎、曲池、合谷为退热良穴。十宣、少商剌出血,功能清泄不解之壮热,而开其驱邪外出之道。百会、发际、涌泉,镇痉解僵。審因论治,辨证取穴。针灸虽非消炎之药而炎自消,非杀菌之品,但菌自灭。 痨瘵、胸痹 (肺结核并发胸膜粘连) 柯××,男,26岁,干部。 主诉:咳嗽咯血伴胸闷气急半年。 病史:患者于1950年因大量咯血,拍片检查发现肺结核。由于反复咳嗽咯血自晋江来夏转住某院治疗。经三个月之卧床休息,用抗痨药物打针内服,病情仍未好转,且感胸闷气急,低热起伏不定。X线复查提示:肺结核病灶未见改变,且发现胸膜粘连。继续治疗三个月,潮热,胸闷胸痛,咳嗽气急,时或咯血等症,缠绵不解。食欲不振,人形消瘦。 在患者要求下,请陈老医师会诊。即予针灸治疗。 检查:舌苔薄腻,舌质稍红,脉象弦数。 辨证:病邪侵入上焦胸胁后,与正气相搏,以致气机不利,胸阳不振。 治法:清肺除蒸,行气通痹。 取穴:大椎、肺俞、膏肓、肾俞、中府、关元、足三里、玉堂、紫宫、库房、膺窗,以上穴位,转流取用。 手法:大椎用先泻后补,胸膺四穴平补平泻,其余诸穴,皆用补法。二日针灸一次。 疗效:针灸二次,食欲好转。针灸二周,咳减胸舒。放弃西药治疗,继续针灸。一月之后,午后潮热解,咯血未再出。即增灸“四花穴”。针灸二月,一切症状消失,食量大增,体重增加,精神健旺,随即出院。疗养一个月,复X线检查,肺结核病灶明显吸收好转,胸膜粘连之阴影消失。 按:肺结核蔓延至胸膜往往引起结核性胸膜炎,胸膜炎吸收愈合后可形成胸膜粘连,而产生胸膺右痛或闷为主的证候。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痨瘵及胸痹、悬饮等范畴。本例患者长期潮热不解,系肺结核病进展之征。肺者,气息出入之脏,取大椎,宜气分之热。肺俞、膏肓为治痨瘵要穴。中府为肺募,手足太阴之会,土金为母子一家。古代无X光设备,即以指切中府,痛而拒按者痨瘵也,故取此穴,直瘵肺疾。关元者纳肾气补肾水而益肺金;足三里健脾胃而补土生金。“四花穴”系前人经验,治痨瘵有良效。余者取胸膺部紫宫、库房诸穴,理气宽胸,解郁止痛以解胸部闷痛,咳逆上气等症。痨瘵为病之本,胸痹为病之标,本例取穴重点放在清肺治痨,宗土滋肾,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骨蒸潮热、胸闷、咳嗽、咯血等症,也自然冰释,病遂得愈。 慢惊风危症 (结核性脑膜炎) 吴××,男,22岁,学生。 主诉:患结核脑膜炎四个月。 病史:某年春天,突然高热,头项强痛,频频呕吐。继而不省人事,两目紧闭。先请西医治疗,诊断为:结核脑膜炎”。服药打针多日,大热见退,但成四肢僵直冰冷,气息微弱,昏睡不醒,食欲不进。如此症状,延续四个月。虽多方求治,但未收效果。至请陈老医师诊治之时,已见气息奄奄,六脉欲绝矣。 辨证:病邪侵入于脑,气道堵塞,清阳蒙昧;寒热久延不退,元阳亏损,中气虚馁,不能温行经络,故致脾肾阳虚,真阳衰微之危症。 治法:回阳固本,培元生气。 治疗过程:初诊先灸关元24壮,命门十一壮。配合针水沟,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用先轻泻后重补手法。 经针灸后,四肢渐转温,眼胞已能动,口作欲张之势,已有泪水及鼻涕流出。 第二次针灸:针劳宫、涌泉,用补法。灸百会(3壮),巨阙(7壮),命门(11壮)。 针灸之后,四肢更温,气息渐复。 此后,按上列诸穴,轮流针灸,症状日减,生机有望。 第六次针灸后,眼开语出,但无力起床,只能翻身。 第七次针灸后,加取大椎,腰俞各灸7壮。即能起立行走。 治疗二个月,上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健康。 按:结核性脑膜炎,祖国医学一般称为慢惊风,多发生于五岁以内的小儿,成年人亦可见及。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禀赋虚弱,正气不足,外邪侵入,留恋日久,脾胃受损,真阴消烁,引起肝风内动所致。古代文献又称为慢脾惊。 吴左之疾,系慢惊风之危症。清阳蒙昧于上,元阳亏损于下,出现“脉微细,但欲寐”之症候。陈老医师诊后断其为“寒邪直中少阴”,属形气不足的阴、虚、寒证。故施以固本培元,回阳救逆之治。 内经日:“人之有生,全赖于气”。六脉欲绝,补气回阳为先,予先艾灸关元,命门。次针水沟开窍醒神。形气不足,病体大虚,故先轻泻后重补。 百会、大椎皆七阳之会,灸之以唤阳回。巨阙为心之募穴,心主血脉,神志,少阴者少气多血之经,为邪所中,而病延日久,气血俱虚,灸之,以化胸膈痰浊而清心宁神;劳宫埏,心包荣穴属火,用之以助巨阙通心气之力。少阴根于涌泉,故行补针以固肾元;腰俞灸之,令腰膝有力。 哮喘 刘××,女,31岁 主诉:哮喘反复发作16年。 病史:15岁起,患哮喘病。每年秋冬,哮喘大发。近数年来,一年四季,天阴即发。发作之时,痰鸣气喘,声如拉锯,下气不接上气,气似闭而欲绝,不得平卧,坐伏床上,整夜不寐,通宵达旦。胸满窒塞,面色青暗,大汗淋漓,全身冰冷。16年,奔走求医,各种治疗,均不收效。是年冬天,特从龙岩来夏,求治于陈老医师。 检查:呼吸急促,喉中痰鸣,面色晦滞面青,苔白,脉紧,精神疲惫,骨瘦如柴。 辨证:证属于寒哮,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久病兼虚。 治法:扶正祛邪、培补摄钠、兼治其痰。 治疗过程:予以麝香灸哮喘穴。每半个月灸一次,连灸二个月,哮喘基本控制。再灸二次,基本痊癒。 方法如下: 一、取穴法:第五胸椎棘突旁开左右各寸半,即哮喘穴。指按穴位,令患者大咳数声,应手跳动者是穴。 二、灸法: 1、灸料 1)药粉:正麝香0.05克,正川贝6克,正艾1.5克,上蔻仁5枚,篦麻仁6枚,上药共研细末,磁瓶收貯备用。 2)生天雄二片,生姜母二片,灸用太乙药条一支。 2、施灸过程: 麦面适量调水,搓成条状,圈于穴位周围,如眼镜大。取十分之一药粉,平分于穴位,贴上生姜母,再叠上生天雄,点燃太乙艾条,灸于天雄上。数分钟后,热度由天雄、生姜、药粉而透到皮肤,待极热难忍时停之,算一灼火。热退后再灸之。但须换上新药粉及生姜,天雄不必更换,轻病者二灼火,病重者灸三灼火。 三、疗程 每月灸1-2次,间隔时间半个月,为一疗程。宜于哮喘发作前施灸。轻者灸一疗程,重者灸二至三疗程。 四: 注意事项 软件开发合同注意事项软件销售合同注意事项电梯维保合同注意事项软件销售合同注意事项员工离职注意事项 1、灸后应清心寡欲,禁房事百日。戒食生冷助痰之物。 2、如灸疮溃烂,可用烫火膏涂之。 附:烫火膏处方:川黄连15克,寒水石30克,生石膏30克,红黄精6克,海螵蛸30克,正冰片6克,共研细末。用时酌取药末调茶油涂患处。 按:俗云:“名医不治喘,治喘丢了脸”。哮喘一证,病有宿根,伏痰,确系顽固难癒之疾。今此灸法,实有疗效。我院针灸科,曾仿此法,灸治二百人次,控制系73%,其中治癒率33%。 脾虚泄泻 吴××,男,28岁,演员,初诊日期1973年11月24日。 主诉:大便溏泻,完谷不化,食减腹胀数月。 症状:胃胀纳呆,完谷不化,日泻数次,严重失眠。病经数月。治之罔效。体重减轻八市斤,面色苍白无华,医师曾有胃癌之怀疑,建议作进一步检查,患者思想负担颇重,对钡餐更有所忌,故来针灸科求于陈老医师。 检查:四诊所见,舌淡苔白,脉沉而细。腹部叩诊,鼓音明显。胃脘部及天枢部明显压痛,但无坚硬或肿块所触及。 辨证:脾胃虚寒,中阳不司温运,不能腐熟水谷,清浊不分,下注而成泄泻。 取穴:中脘、通谷、天枢。手法:纯补法,行九九之数。针后,胀痛明显减轻。 第二次治疗,取穴同上,加关元。中脘加灸五壮,关元加灸七壮。针灸后,腹部舒适,大便正常,知饥欲食。 第三次治疗,取穴同第二次,加足三里。天枢加灸七壮,足三里加灸五壮,此次针灸后,一切症状消失,追访一个月,体重增加十市斤,消化良好。 按:本例患者,舌淡苔白,脉沉而细,大便溏泄,完谷不化,实系脾胃虚弱,脾气不能升发,中阳已衰之征也。脾胃运化无权,故不思饮食,水谷精微无由化生气血而营养全身,腹胀、腹泻,面晀消瘦,神疲倦怠,证所必然。:胃不和则卧不安”,发为不寐,导致严重失眠。 取中脘、天枢、关元者,分别为胃、大肠、小肠之募穴,针后加灸,温补是法。盖中脘温运中宫肠胃之阳;天枢调中和胃,理气健脾;关元既补肾元,益命火以生土,又是小肠之募,能分清别浊,利小便以实大便。足三里者,通运上下之气以调理脾胃之要穴也。辨证精确,选穴精当,守数据治,而收全功。 癫狂1 郑××,男,35岁,教师。 病史:遭受打击,以致精神失常,或癫或狂,反复发作,有时打大骂小,拳足交加;有时两眼直视,神志呆憨;或如少女,羞答坐床,甚则放下蚊帐,不敢见人。多方延治,不见效果,近更语言全闭。 检查:两眼红赤,唇焦无津,舌干苔黄,脉大而数。 辨证:五志过极,化火生痰,痰火内扰,闭塞心窍,乃致神志逆乱。 治法:泻心经痰火,通窍醒神。 取穴:第一次治疗,取人中、神门、劳宫。行子午泻法。 人中通疏闭塞之阳气,开窍醒神,神门为心经原穴,五输属土,火能生土。实则泻其子,针以清心神,通心志;劳宫为心包经荣穴,五输属火,取之以泻心包之火而安神。 针后,神志较清,能辨是非,但语窍仍不开。 第二次治疗,取风府,针三寸,仍行泻法,留针30分钟。 风府为髓海之下俞,取此有醒脑的作用,为治疗癫狂良穴。且督脉在此有分支,入系舌本,有管理声音之机关及喉舌之机能等作用。此次针后,语言如常。 第三次治疗,取百会、大椎、曲池、间使、足三里。 百会能镇静安神;大椎系七阳所会,取之以平诸阳之气。曲池、间使属十五鬼穴,剌之能清心肺痰热,而镇癫平狂。配足三里,以泻胃火,清内热而化顽痰,胃土为心火之子,也实则泻子之意。 针后精神更赴正常。 第四次治疗,取中脘、足三里、绝骨、涌泉。 中脘配足三里,加强理脾化痰之力;绝骨为髓之会穴,取泻髓海郁之火,涌泉属肾经井穴,含滋肾养阴,水旺火灭之意。 此后,按以上治法,轮流针治。先后共针10次。精神恢复正常。予以调理善后,仍执教。 癫狂2 欧××,女,26岁,农民 病史:因情志抑郁而致精神失常,终日自言自语,东奔四走,言语错乱,问东答四,多日不食,亦为知饥。 检查:两目无神,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而细。 辨证:心情抑郁,营血耗伤,血不养神,以致心气不足,气结痰凝,痰学心窍而成。证属心脾两虚,神不守舍。 治法:先调气养血醒脑,后理气清心通窍。 取穴:第一次治疗,灸百会、鬼眼(即两腰眼穴)。 百会固气通阳,健脑定神;腰眼壮腰调经,治妇人诸疾。 灸后,面色逐渐红润,心神稍定,自愿随夫回家,不必拖拉。此即《内经》所谓“血变面止”之验。 第二次治疗,针人中、内关、神门、少海。 人中开窍醒神;内关系心包经的络穴,别手少阳三焦经,会于阴维脉,针以理气和胃,宁心安神;神门乃心经的俞穴,又是本经的原穴,取以镇静安神;少海为心经合穴属火,令其水火相济。 针后乱语除,神志更清。 第三次治疗,单取风府一穴,深针三寸,留针20分钟。 三次治疗,即告痊癒。 癫狂3 龚××,女,43岁,家族妇女 病史:七情顿伤,精神失常十余年。终日念念有词,啼哭无常,精神恍惚,手足乱舞,善惊恐,畏见人。询之家属知已经断四年。 检查:舌质红,苔少,脉弦细略数。 辨证:肾阴不足,肝火上逆,心阳偏盛,心阴日耗,因而精神失常,悲忧欲哭,不能自主。 治法:滋肾降火,宁心安神,而以调经为先。 取穴:第一次治疗,先补合谷,后泻泻三阴交,行子午手法。 补合谷泻三阴交,活血化瘀,导血下行,为通经之经验处方。针后数日,经即来潮。 第二次治疗,针风府、关元;灸百会、少商。 百会、风府健脑宁神定志,少商清泄诸脏之余热,关元总调一身之元气。 此后,单取风府而治之。 先后共针六次而癒。 癫狂4 林××,女,43岁,家族妇女 病史:因忧扰惊恐,致精神失常,语无伦次,泣笑喜怒,发之无常,时或惶惶不安,坐卧不安。经中西医治疗,未收效果,故来求治于针灸。 治疗:取治癫狂良穴风府,剌入三寸,得气之时,予先泻后补手法,留针20分钟。 共针三次,即获痊癒。 癫狂5 洪××,女,16岁,学生 病史:因受剌激,精神失常,东奔西走,咒骂不绝。 治疗:经深针风府一穴,先后四次而癒。 按:癫与狂,圴属神志失常的疾病,皆因痰而发。癫病属阴,多由情志抑郁,痰气凝结,蒙闭心窍,神明无主而表现沉默疾呆,泣笑无常,言语错乱,举止失常,喜怒不定等症状。狂病属阳,多由暴怒骤惊,肝火气逆,或五志过极,气郁久而化火,痰火内动,堵塞心窍,神明不能自守而出现狂躁刚暴,无端咒骂,不避亲疏,登高弃衣,时歌时哭,甚则打人等。 癫与狂有时可交替出现,癫病可以出现狂症,狂症经久,也可转为癫证,所以临床上合称为癫狂。针剌治疗癫狂,有较好疗效。治疗原则以清心开窍,豁痰降浊为主。癫证须兼理气开——,狂证须兼潜阳泻火。 余针灸治疗本病,立法取穴,多循此旨。唯风府一穴,堪称良穴。但通常浅剌五、七分,收效不显。根据本人经验,可深针三寸,始得育效,进针须缓,达此深度,得气如触电,上至顶巅,下达尾椎,立即全身发麻,患者大叫一声,狂状顿消。留针约半小时,缓缓出针,令其安卧一、二小时。但此穴深部是延脑所在,为生命中枢,针剌之时,须谨慎小心,运针手法,亦须轻缓,方保安全也。 失眠1 葛右,女,成年,初诊1973年11月9日 主诉:疲倦,烦燥,徹夜不寐数月。 症状:因受剌激,致患失眠,历时数月,虽经治疗,但症日重,已至通宵不寐之程度,人形亦随之日见消瘦,精神极度疲乏。 检查:两颧潮红,睛攀赤丝,唇舌皆红,苔见薄黄,脉沉细数。 辨证:肾水不足,心火独亢,则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而神志不宁,因而不寐。 治法:滋阴降火。 取穴:安眠2、大椎、内关、行间、太溪、神门。手法:前四穴用泻法,太溪用补法。 据法治疗,三次而癒。 按:本例患者呈现一派阴亏于下,虚火炎上见症。故取安眠2,配大椎、神门镇静安神与健脑,治失眠颇有良效。太溪滋肾水,内关降心火,行间平肝火,水火既济,心神自宁。 失眠2 高××,女,29,大学生,初诊1975年6月22日 主诉:头晕耳鸣,夜不成寐月余。 症状:月余以来,严重失眠,甚则通宵不寐,整日昏倦。须服大剂量安眠药,始能入睡片刻,但醒后心慌意乱,不敢再服。 检查:舌红而干,苔见薄黄,脉沉弦细。 辨证:心肾不交,神不安藏,发为不寐。 治法:滋肾水,降心火。 取穴:安眠2、心俞、神门、内关、肾俞、三阴交、涌泉。手法:前四穴用泻法,后三穴用补法。 疗效:第一次针治后,当夜能睡二小时许;第二次能睡四、五小时;第三次针后,睡眠恢复正常。随访一个月,未见复发。 按:失眠虽有多种原因,概言之,大约可分虚实两端,实证多系食滞、痰浊,责在中焦胃腑,其治以消导和中,清降痰火;虚证多是精神因素及气血亏耗方面的病变,病在心脾肝肾,滋阴降火,益气宁神等法。 针灸对失眠的疗效良好,有时对久服安眠药无效的病者施用针剌,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例患者病因用心过极,使心火偏盛,伤及心阴,致心气不能下交于肾而成失眠。故取心俞配神门,降心火而宁神;肾俞配涌泉,滋肾水而益阴,泻内关和中宽胸,镇静安神,补三阴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在虚火上炎时适用。 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 林××,女,成年 主诉:阵发性眩晕,自觉外物旋转,动则加剧,一个月来反复发病。 症状:头目眩晕,伴恶心、呕吐,自觉外界景物旋转,闭目平卧,不敢转动,动则眩晕加剧,继而呕吐,中西药物,进服则吐出,一个月来反复发作,形体××,明显消瘦,精神萎靡不振。 检查:测量血压正常范围,舌红苔黄,脉弦偏数,面时潮红,唇酥而干。 辨证:谋虑太过,肝阴暗耗;乙癸同源。肝阴亏耗,肾阴更形不足,促使肝阳偏亢,上盛下虚而引起眩晕。 治法:熄风潜阳,滋养肝肾 取穴:百会、风池、安眠2、肝俞、中脘、关元、涌泉。 手法:先泻后补,提插捻转并用。 疗效:共针三次而癒。 按:本例患者西医诊为“美尼尔综合征”。属中医眩晕范围。 脉证合参,乃肝肾不足,风阳浮越,上达巅项,下扰清空,以致清窍失宁,发为眩晕。取百会,安眠清头镇逆,安神醒脑,实验研究两穴有调节植物神经和学走神经混乱,排除脑血管混沌的作用。肝俞以泄肝,配风池以泻胆。再加涌泉,为地才穴,有滋水涵木,引道浮阳滑的作用;中脘为腑之会,主运化中宫而理脾健胃,求其定呕复纳;关元为强壮穴,起着培元固本之作用。且关元属任脉,任脉为阴经之海;百会属督脉,督脉为阳经之总纲,今者任督二脉已调和,使阴阳无偏胜之患,其病若失者宜矣。 附记:据余数十年的临床实践,患这种眩晕症者,因脑力劳动过度,或由于忧虑脑怒而引起者为多,此症若仅用中西药治疗,大多数未能获得根治。 但是病情虽难,若采用针灸配合治疗,俱能获得痊癒,愿我同道者试之,特为誌。 三十一年头痛 ×××,女44岁,法国人,1945年于越南就诊 病史:患者体质素弱,14岁月经初潮时即发头痛。自此之后,头痛日剧,长年不息。经巴黎诸大医院,治之罔效。后邀诸名医会诊,认为头痛系因卵巢炎引起,故切除卵巢。术后头痛不减,反而加重。医者束手无策,只得随其丈夫(越南某大医院院长)到越南西贡。易地治疗,于症无益,患者昼夜头中掣痛不止,进服止痛药,安眠药亦无济于事,如此历时三十一年之久。 求医之时,见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疲,自诉眼皮酸重,怕见阳光,喜静恶烦,少有光线剌激,或微露风中,均可促使头痛加剧。故其卧室的门窗均挂黑帘,电灯也用黑纱布包裹起来。头痛严重时巅如有物重压,伴有眩晕失眠。 检查:舌质淡,脉沉细,尺尤甚。 辩证:禀赋不足,冲任血虚,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引起头痛。唯病久入络,络道血滞,故持续作疼面喜居阴处。 治法:滋阴潜阳,通络止痛。 取穴及施术:针涌泉,行子午补法,补以九九之数,每行三九再加提插补法。针阳白、印堂,行子午泻法,泻以九六之数。灸百会、关元、足三里各三壮。 疗效:第一次针后,头痛立止;第二次针灸后,即驱车览西贡市。经三次针灸,三十一年顽固头痛,遂告痊癒。 按:头为诸阳之会,髓海所在,天之象,阳之分,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奉于头。故经络脏腑病变,或外感于六淫,或内伤于气血,皆能发生头痛。 本例患者久病头痛,盖因素禀嬴弱,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故病始发于月经初潮。医不谙于此,复损其胞脉,阴血剥夺于下,阳气冲亢于上,是以头痛屡屡剧。营血失养,故形赢而面白舌淡;肾精日衰,则症有余而脉不足。头痛因于肝阳浮越,故喜居阴处,而畏恶阳光营虚于内则卫弱于外,故风吹虽微,亦促痛剧。久痛入络,脉道血滞,故病发而昼夜无间。 取涌泉穴者,系上病下取,引气下行,令阳不亢。灸关元穴者,可补肾元,引浮游之火下归其宅。足三里属足阳明多气多血之经,灸之,补气血而益后天,治诸虚而固本。百会乃七阳交会要穴,艾火以补,入巅止痛,印堂、阳白均可疏泄头额部的经气,都是根据头痛部位,采用循经和局部取穴相结合的原则,总的作用都是疏通经气,经气调和,阴平阳秘,则疼痛自息。 取穴不多,配穴得当,虽针三次,但收奇效。 附记:1945年余在越南行医,在诊治本病患者时,在座几位法国大夫耳闻目睹针灸术神奇疗效,叹为观止。这位院长夫人感激地说:“中国的针灸是一门高超的医学,针到病平,名为虚传”。 头痛(脑震荡后遗症) 林××,男,21岁,农民,初诊日期1976年9月25日 病史:患者于1971年夏从树上跌落,头部受伤,当场昏迷,经抢救而醒,被诊为“脑震荡”,嗣后遗留下经常头痛,随气候、季节变化及劳累而发作,以致五年来无法劳动,中西医诊治,疗效不显。 检查:痛有定点,以前额眉部为甚,有重胀感。苔薄白,质暗红,脉弦细。 辩证:此得之从高处坠下,头部受猛烈撞击,瘀血停留,阻滞脑络,不通则痛,即《金鑑》所谓:“伤重内连脑髓”也。 治法:通络止痛。 取穴:百会、风池、攒竹、丝竹穴、合谷、解溪。 手法:先泻后补。 疗效:针治十次而癒。 按:“《胜玉歌》载:”头痛眩晕百会好”,“头风头痛灸风池”。《治病十一证歌》载:“攒竹、丝竹主头痛,偏正皆宜向此针”。《四总穴歌》载:“面口合谷收”。《针经摘英》载:“肩拈前额痛,解溪可推崇”。综此所载,共成穴方,可证先贤治验。 胃脘痛 张××,男,40岁,福州当校干部 病史:胃脘疼痛,时感胀痛,病已数年。近一年来,每日晚上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必至呕吐方止。倘无呕吐,则整夜疼痛不止。 多年来,中西医药,不曾间断,亦曾经针灸治疗四十九次,均未见效,症状日重,烦燥不舒,瘦骨仱仃,精神疲惫,特邀余诊治。 检查:上腹部压痛,诊其六脉,两关细弦,尺部沉细,舌色淡苔黄腻。 辩证:此乃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胃气滞塞而痛,胃失和降而呕;肝郁化火,肝胃之阴日耗,则疼痛经常发作,证属肝胃不和,胃气滞塞。 治法:调肝和胃,理气降逆。 取穴:中脘、通谷。 手法:纯补九阳而行老阳之数,留针片刻,运针二遍。出针后,患者自觉胃部舒适,精神好转。 按:中脘为六腑会穴,为理中焦脾胃之要穴,功能调胃理气,化湿降逆,《玉龙歌》载:中脘能治“九种心痛及脾败”。而通谷善治积聚痃癖,胸满食不化,脘结呕吐等症,且通谷穴居脘部,属足少阴肾经所过。经日:肾为胃关,剌通谷以启胃之关,使清气得升,浊气得降,气机,调畅,何虑痛之不定,呕吐之不止也。 针灸之成败,除取穴准妥外,手法的运用,亦甚要紧。本例患者,针灸四十九次,未收效果,故初认时信心不足,唯求治心切,勉强为之。未料经陈老施针二次,而获痛呕皆除之神效,颇感诧异,追问其因,关键即在于手法上的玄机独运是也。 肥胖症 吴××,女,14岁,印尼侨生,初诊日期1975年5月10日回国求治。 主诉:年仅十四岁,但体重150市斤,智力发育差,行动笨拙无力,经常跌仆。 辩证:此乃膏粱厚味,生湿生痰,脂水壅塞脾胃、三焦气机所致。 治法:助发汗,利小水,袪湿化痰,降脂减肥。 取穴:依据经旨:剌肥壮人,“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增加针数和次数)”,选 穴为三组: 第一组:肩髃、曲池、下廉、合谷、髀关、足三里、丰隆、内庭、滑肉门、水道。 第二组:手三里、阳谷、商阳、伏兔、梁丘、上巨虚、陷谷、气穴。 第三组:下巨虚、兑、命门、脾俞、胃俞、气海俞、水分。 手法:纯泻。 疗效:治疗二周,体重减少八市斤;治疗一个月,体重减少二十市斤。 按:《内经》载:“华食而脂肥“者,大多气运血滞。故其治疗原则,采用多取穴,重泻法,助发汗,利小便,则脂水减,体重降矣,取穴以多气多血之手足阳明经为主,兼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脾、胃、肾、气海诸俞,督脉的命门,任脉的水分,肾脉的气穴,意在调整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使三焦复其通降,转输,蒸化水湿的代谢常态。 患者在体重下降后,精神和行动就活跃起来,改变了笨拙痴呆的状态,恢复了健康。 附记:针灸不仅可以治疗病变肥胖症,也可以运用在美容方面。针灸于消除皱纹、消除大肚腩、减肥等,皆有卓效。针灸美容,确保身材苗条、健美。 恶寒症三例 例一:陈××,女32岁。 病史:患恶寒,六月大暑天穿羊毛衣裤,终日钻在被窝里,不敢下床,延余诊治,白天房间里一片漆黑,门窗紧闭,唯恐微风透入。于诊细数,手足冰冷。据患者主诉:畏冷恶寒已经年余,中西医药施治无效,丈夫不在身边,孩子年幼无知,自觉已无生机可望,写好遗嘱向其爱人交代后事,余谓此病可癒,不必性急,绝望更是没有根据的,仍为这诊疗。 辩证:阳虚阴盛,责之无火。 治法:温经回阳。 治疗过程:独灸“大椎”三壮,越早延余复诊,但见患者穿着短袖单衣,精神奕奕,窗门户扇大开,室内阳光普照。患者欣然说:“写好的遗嘱,昨晚已把它烧掉了”,自此康健复常。 例二,罗××,男,26岁,北京总政文工团的作曲者。 病史:解放初期随团来夏慰问,在北京出发前,患口眼歪斜不能登台演出,经余治癒之。1963年余在上海住延安饭店又和他相遇。他见面后说:“你认识的吗,我是总政文工团罗××”。他说:没办法,就是怕冷,少穿一件也不行,怎么办,并说这次是为上海谱几支歌曲而来的。余谓不妨一试,遂为之施诊。 辩证:阳虚生外寒。 治法:温经回阳。 治疗过程:取灸“大椎”三壮,越早他手拿一把剑,穿一件单衣到我住所,请我到操场看在他舞剑。也是一灸而癒。 例三:×××,男,45岁,解放军某部处长。 病史:七九年七月大暑天,他穿上整套军服外加羊皮大袄来找余,求治其恶寒病。诉说服不不少中西医药未收效,很是麻烦,且四肢乏力,食欲不振,精神上很痛苦。 治疗过程:凡系阳虚外寒无火也,仅灸“大椎”一穴,隔两天来复诊云:灸后回到家里,身上的外衣都一概脱掉了,只穿一件背心就够了“。恶寒痊癒,不复为患。 按:先贤日:“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此理,医者皆悉,但治法何取也,例一病程已经年余,治皆罔效,何也, 灸大椎,治外寒,系陈老医师个从经验。其理何者,盖艾火之温以散寒,艾壮之力以补阳。督脉统诸阳,大椎为诸阳之会,“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灸大椎即以温经通阳达表,凋和营卫,阳气振奋,卫表固密,寒从何生。 阳萎 高××,男,38岁 主诉:性早衰,阳茎不举二年。 症状:约二年前,初感阳举不坚不久,继而绵软柔靡不能勃起,终成全萎。曾服甲基睾丸素及注射丙酸睾丸素,均不见效,壮阳中药,服数十剂,仍然无效。 检查:躯体嬴瘦,舌淡苔白,脉沉而细,尺脉尤弱。 辩证:此乃耗伤太过,精气尽耗,命门火衰,而致阳道不振。 治法:补养命火,强壮元阳。 取穴:第一组:气海、中极、横骨 第二组:关元、曲骨、大赫 以上二组,轮流取用,每日针灸一次。手法:纯补,不留针。 疗效:针五次,阳能举,但不坚。针十次,举而坚,坚不久。即于关元、气海二穴,每次针后加灸,每穴各灸五小壮。针灸二十次,举而坚,坚而久。至此痊癒,停止针灸,吃食物调 补,强壮全身。一年追访,性功能正常。 按:本病患者,证属肾阳虚损而致阳萎。取大赫、横骨系肾经在阳器上腧穴,针之得气,以重手法,使经气沿肾经而下,直达精索睾丸。中极为肾之表阳膀胱经募穴,与曲骨、关元、气海同属任脉,入阳器而至会阴,行针重补,经气可立即传达阴茎尿道而至龟头。且关元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气海这聚生元气之海,灸之能壮阳补肾,大补真元。行针之时,大指努前,指力沉下,隐重而缓,使酸麻针感,悠悠然而连绵不断直达阳器,则疗效颇著。 尿频 许××,女,34岁,初期日期:1975年1月30日 主证:二十年来,小便频数,量少窘急,日数十次,时常尿数,羞愤至极,伴发失眠,畏冷怕风,冬令尤然。 检查:反复尿检,未见异常,面白少华,舌淡胖,苔薄白,六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 辩证:此系肾阳衰微,下元虚冷,膀胱机约无权所致。 治法:温补肾阳,固脬缩泉。 取穴:针中极,肓俞、手法纯补;灸命门,肾俞、气海、关元各七壮。 疗效:针灸十次,基本好转,再针十次,完全治癒。 按:本例治虽平淡无奇,但灸命门、肾俞温补肾阳,灸气海、关元补养元气,针中极、肓俞约束膀胱。疏而不漏,效不更穴。二十年窘态,一朝缷除,宜矣。 中消症(一) 赵××,男,年八十余,归侨,初诊日期1957年。 主证:整日消谷善饥,口不离食,边食边消,饥饿无常,稍停进食,则感头晕眼花,天旋地转。 检查:形体消瘦,舌红少津,两关脉弦滑,尺脉无力。 辩证:中焦郁热,消谷耗精,亦以肾元不固,精微下流,是以致病。 治法:清胃泻火,佐以养阴。 治疗过程:第一次针灸:针中脘,行子午泻法,泻以六六之数,行至三六兼入提插泻法;针通谷,补以九九之数,每行三九再加提插补法,留针五分钟。灸巨阙及关元各三壮。 针灸后,即感精神好转,腹中轻松,似有一股氤氲之气,蠕蠕而动,饥饿感减其大半。 第二次针灸:针足三里、脾俞、胃俞、三阴交,行子午泻法,泻以九六之数;足三里针后加灸三壮。 前后针灸二次,即告痊癒。 按:中消症乃三消之一。多由脾胃蕴热,津亏土燥,消谷耗精而成。《灵枢。经脉篇》日:“胃足阳明之脉,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馀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 本例患者,年纪老弱,尺脉无力,肾衰精耗,水不制火;两关弦滑,伏热蒸胃。故以泻胃阳之盛,补肾水之衰为治则。 取胃俞、脾俞、中脘以泻脾胃之火面调中;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泻之以清热养阴;足三里是胃合穴,针后加灸,寓先泻胃火后补中气之意。通谷系肾经经脉循行于胃部之穴,针补是穴,滋水制火,使津生而土润;灸关元,巨阙乃壮元气益肾虚也。胃火得清,则脾阴自复;肾衰得滋,则固摄有权,故获捷效。 胡××,男,20岁,越南人,留学法国。 主证:高热之后,食量猛增,多至一餐吃十三碗饭,方能解饥,如少食其量,即感腹中空空如也。而人形反见消瘦,发病二月来,体力日衰,精神疲惫,大便燥结,小便如泔。在西贡 及堤岸等地,遍请名医,治皆罔效。 检查:肌肉消瘦,舌苔黄燥,脉象滑实有力。 辩证:此乃热病之后,肺肾阴亏,移热胃肠,阳明热盛精微耗散,而成中消之症。 治法:泻脾胃之火,调诸阳之气。佐以养阴滋肾,补水制火。 取穴:分二组,第一组:针百会、中脘、足三里,用泻九六手法;针三阴交,用先泻三六后补九九手法。 本组共针治三次。 第二组:针肝俞、脾俞、胃俞、小肠俞,用泻九六手法;针肺俞、肾俞,用补九九手法;灸足三里三壮。 本组亦针治三次。 疗效:针灸六次,食量降,体重增,精神恢复,终获痊癒。 按:本例系二十之青年,属气血方刚,阳气当盛之际,加之三焦气火炽盛,熏蒸于水谷之海,终成消谷善饥,形体反瘦之中消症。故取百会、足三里、肺、脾、胃、肝、肾、小肠诸俞,皆为阳经脏穴,以调诸阳之气,退诸脏之热,阳消则阴长,气调则病除。灸足三里,能调肠胃腑气;补肺俞、肾俞、三阴交,滋阴养液以配阳。 十六年风疹(顽固性过敏性荨麻疹) 白××,女,41岁,小教,初诊日期1971年7月。 主诉:过敏性荨麻诊反复发作十六年。 症状:十六年来风疹反复发作,由轻而重,由季节性及食物过敏,发展至四季皆发。近一年来,症状加剧,每发时全身散见大片风团块,奇痒难忍,顿时颜面眼胞浮肿,两眼不能睁开,咽喉阻塞,呼吸困难,即急送医院输氧气抢救,迨至肿块破溃,黄水流出,乃慢慢平复。但一不慎触及鱼腥之类或偶尔食之,立即诱发。患者经常住院,颇受疾病折磨,体肤及精神上的痛苦,实难言喻。 患者记得既往曾患坐骨神经痛,经陈老医师针灸二次至今至复发,此次刚才出院三日风疹又再发作,故由家属扶持来院针灸科再次求治于陈老。 检查:周身皮肤散发片状诊瑰,色红,皮肤灼热,面目浮肿,脉浮细数,右关濡安徽,舌质红苔薄黄。 辩证:素体脾虚卫弱,风热湿毒侵袭肌腠,营血郁热,流窜经络所致。 治法:消风利湿,清热凉血。 取穴:中脘、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 手法:曲池、合谷、血海,皆用泻法;中脘、足三里,后泻后补,针后各加灸三壮。 疗效:第一次针灸后,疹瑰明显消退;经三次针灸,即告痊癒。随访十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者,内为营血郁热,脾虚湿滞;外为风热湿毒,遏于肌表。风外为患,故经久不愈。 取曲池走而不守,针合谷升而能散,共奏清热散风之效;《胜玉歌》日:”热疮膁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中脘者,这六腑之会,足三里者,为胃之枢纽,针后加灸,健脾补胃,调中逐湿。 妇科病患 崩漏 陈××,女,43岁,省委干部 病史:近数年来,月经不调,或前或后,经量甚多,如崩如漏。每逢月经来潮前六—七天即寒热往来,呕吐纳呆,甚则头量汗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而见虚脱之状。曾多次诊治及 住院治疗,均未见效,遂来就诊。 检查:面色萎黄,脉沉细迟缓,舌质淡胖少苔。 辩证:此因脾弱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致发崩漏。 治法:固气摄血。 取穴:独取足三里一穴,予直接灸之,每次左右各灸三壮。 疗效:连灸数次,下月来经,经量正常,诸症若失,从此身体日见健壮矣。 按:妇人经主要成份是血,而血的生成,统摄运行, 有赖于气的生化与调节,同时气又要依靠血来营养。余观治血崩者,常施以固摄止血之品,或针取平肝止血之穴,或用灯芯灸隐白穴,皆仅止一时之崩。殊知足三里一穴,乃多气多血之穴,灸多则补中固气,气固则血循经也。先贤说:“补血应先补气,补气应先补火”。又说:“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需当急固”。即此之谓。余遵此独取足三里,穴连续施灸,终于达到已去之血可以速生,将脱之血可以尽摄的目的,故能得心应手而获良效也。 滑胎(习惯性流产) 传××,28岁,初诊日期1950年3月。 主证:婚后怀孕四次,每次三、四个月即流产,常伴腰部酸痛,腹坠漏血,头晕腿软,小便频数等症。五年春又怀孕,患者及其亲属十分担忧,恐其再流产,特来求治于余。 检查:舌淡苔白,六脉沉弱,面白少华,年纪虽轻,而四肢欠温。 辩证:证属冲任亏损,肾气不固,故屡孕屡坠。 治法:子宫(中极旁开左右各三寸)、府舍(在腹结下三寸直上两乳)。每次各灸三壮。 疗效:连续灸治数次,精神好转,腰膝有力,面色咯转红润。是故患者信心增加,即示自灸,嘱每三、五天灸一次。 此次怀孕,足月顺产,母子健康。后又连育三胎,皆未流产。 按:本例传右,素体气血虚弱,冲任不固,不能摄血而养胎,以致胞脉失系而成滑胎。子宫及府舍,功能暖子宫,调冲任,施灸以治,益气血养血,得气之充,而胎元因矣。可见灸疗对习惯性流产之神效。 儿科疾患 小儿瘫痪(小儿麻痹症)一 张××,男,12岁,学生 主证:因小儿麻痹症,喉肌麻痹,而致不能吞咽食物,不能谈话。住院治疗,药物及饮食,皆赖鼻饲以维持之。数日来,高热不退,经多方面抢救,病机仍无见好转,后请余会诊。 检查:病孩处于半昏迷状态,查诊脉象弦数,舌质鲜红,苔黄而干。 辩证:此为肺气受伤,阴血亏耗之兆。肺为娇脏,不耐外邪侵袭,肺阴既亏,伤及肝肾,以致阴液不能上滋于肺,合关卡不利,舌本麻痹,吞咽和发音机能全失。 治法:清肺养阴,苏神通关。 治疗过程:经与主治医师商议而予针灸治疗。第一次针治取穴:上廉穴、洪音、鱼际、少商(剌出血)、通里。用泻六阴手法,行三六之数,留针15分钟,运针二遍。此时,患孩微出汗,热稍退;起针后,患儿说出话来,要求将鼻饲管除去。 次日,复针治一次,取穴:哑门、廉泉、曲池、合谷、太溪。手法:前四穴,泻六阴;太溪补九阳。针后热度下降,说话流利,能自进饮食。 按:“咽喉者,水谷之道路也;咽喉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先贤又说: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根”。本例喉肌麻痹乃热邪侵肺,内灼喉络,声道燥 ,会厌失养,使吞咽和声音之机关不利而成病。 哑门配廉泉,为阴阳共取;督脉于哑门之处,有一分支入系舌本,乃管理声音之机关喉舌等机能,泻之以除邪之侵,补之以助音之发。上廉泉、上人迎、洪音,疏调舌本之气机,共辅通窍开音之效。大椎、曲池、合谷,泻上焦之盛热,鱼际乃肺经火穴,配少商开肺火。列缺乃肺之络穴,取以宣肺调气,令邪从喉舌而出。通里为心脉之别络,循本经上紧舌根,为宁心神,通心窍,治暴哑之良穴;肾经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络于横骨,终于会厌,取太溪、大钟滋养肾水,清利咽喉,其言可复。足三里者,为强壮要穴,补之以健脾益气,大补中土,使土旺而能化生肺气,共除贼邪,同扶虚体。 小儿瘫痪(小儿麻痹症)二 田××,男,4岁 主证:患儿于2岁时突然高热,继见右侧手足瘫痪,曾住省传染病院治疗,诊为“小儿麻痹症”。经治疗手足软弱无力,肌肉松弛等症仍未好转,邀余诊治。 症系肺热熏灼,肝肾亏虚,气血阻滞,经络失养,发为痿症。以调的气血,通经活络,濡养筋脉为治。 取穴:第一次针治:取穴巨骨、肩髃、曲池、合谷、肝俞、阳陵泉。手法:先轻泻后重补。 针后手足略为活动。 第二次针治,取穴环跳、阳陵泉、绝骨、丘墟、足三里、冲阳、太冲、手法同上。 针治二次,即告痊癒。 小儿瘫痪(小儿麻痹症)三 施××,男,5岁 主证:患儿曾于3岁时,突然高热,继而出现口向右侧歪斜,左眼不能闭合,经某院治疗,诊断为“脊髓前角灰白质炎”兼见“颜面瘫痪”。几经治疗,口眼歪斜终未复原,后求诊于余。 症系金燥水亏,邪热灼伤血脉,风木内动,上 络脉而致病。治以祛风活络。 取穴:颊车、上下关、颧髎、四白、地仓、迎香、风池、合谷,左右两侧同取。手法:先轻泻右则,后重补左侧。 共针剌五次而癒。 按:本病病原因与病机同痿症相类,以肺与阳明二经受病为主要关键。现代医学所说的“脊髓前角灰白质炎”所引起的后遗症即属本病的范畴。 《素问。痿论篇》日: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歧伯日:“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金鑑》也有“五痿皆因肺热生,阳明无病不能成”之说。多年来,凡遇小儿痿证,陈老医师皆以取阳明经诸穴为主,适当配合他道经脉之脂穴而治之,屡收显效。阳陵泉与绝骨,系治疗下肢痿痹二要穴,从经验上明确“筋会阳陵,髓会绝骨”,之实用价值。增加环跳,到时候能加强阳陵泉之作用。 左有病,右剌之,《内经》称为“巨剌法”。泻健侧,补患侧,健患同取,疗效尤佳,此为陈老医师常用剌法之一。瘫痪之(二),口眼歪斜比较严重,经用此法,五次获癒。 陈老医师治癒本症,数以百计,曾作专篇报道,现摘此三例。 遗尿 张×,男,16岁,学生,初诊日期:1978年5月11日。 主症:自幼至今,每夜遗尿,少则一、二次,多则三、四次。四季皆然,长年不辍。中西医药,久治不癒。 检查:面色晄白,体质瘦弱,舌质淡白,尺脉沉细。 辩证:肾气不足,膀胱失约,则为遗尿。 治法:补肾益气,固脬束筋。 取穴:中脘、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手法:子午补法。 疗效:每日针剌一次,共针十次,络获得痊癒。追访无复发。 按:命门为无气之根,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故先贤日:“生出溺者,三焦之气化耳”。《内经》又载:“膀胱不约为遗尿”。本例乃因先天禀赋不充,以致肾阳衰微,下元虚冷,三焦之气不固,不能温制水道,膀胱约束无力,到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 今取肺之表经原穴合谷,以补上焦肺气;取胃募中脘配足三里,以补中焦脾胃之气;关元是足三阳及任脉的会穴,为人身元气之根,三焦之气所出的穴位;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所交,统治足三阴经,两穴共取,以补下焦肾气,而充实三阴经经气。肾元充沛,三焦气固,膀胱气化得力,则约束有权,而溺自不遗矣。 疳疾 李××,男,3岁。 病史:产后周岁,暑夏断奶,喂依不当,致发腹泄,日二、三次。初不为意,亦不予治疗,隔一年,形体消瘦,泄泻次数增多,饮食渐减,虽予治疗,但时癒时发。近一年来,症状日重,腹泻竟日连达五至十次,且兼见低热,身体日瘦,肚腹渐大,中西医药,治之罔效,故来求治于针灸。 检查:面及四肢,重度消瘦,肚腹胀大,青筋暴露,舌红苔粗白而披黄,颧赤唇干,弄舌咬牙,厌食喜睡,寐中惊惕,大便腥臭,尿如米泔,皮肤蒸热,体温38.2?. 辩证:此乃喂依不当,饮食积滞,伤残脾胃。致中焦运化失职,饮食不为肌肤,水谷化生湿热,再加失治、误治,积滞日久,热蕴伤阴,而酿成津液干涸,阴虚内热,渐至形。 治法:理脾消积,养阴除蒸。 取穴:分三组,第一组:中脘、天枢、内关、四缝、足三里。 第二组:通谷、上脘、关元、三阴交。 第三组:脾俞、胃俞、大肠俞、神门。 手法:先补后泻,补多泻少,不留针。 治疗:针五次,大便好转;针十次,体温正常。至此,中脘、关元、天枢,每穴每次加直接灸各三小壮。针十五次,二便、饮食均正常。体重增加二市斤。针灸二十次,面色转见红润,精神健旺,体重又增二市斤。一切正常,停止治疗。缠绵二年,至此痊癒。 五官疾患 聋哑(乙脑后遗症)四例 例一:郑××,男,4岁,福建龙溪人。 主证:患“乙型脑炎”,在龙溪专区医院治疗,高热及痉厥等急性症状消除后,遗下聋哑、白痴、舞蹈症。送来本院治疗。观其嘴向左边歪斜,两眼向左斜视,眼球不能转动,双手不停地动,两耳无所闻,亦不会说话。 检查:躁动,流涎,指纹紫红隐青。 辩证:证系温热病毒邪犯心肝,消灼津液,耗伤阴气,风木内动,心神失守,痰热走窜筋脉,上犯清窍而致。 治法:平肝熄风,宁心安神,疏导经气,通窍复聪。在治疗聋哑同时治疗其舞蹈、白痴诸症。 取穴: 一)先灸百会,针水沟、合谷,以平息其筋急; 二)针剌睛明、瞳子髎、鱼腰,以正其眼球; 三)针剌翳风、听宫、听会、灸门、上廉泉,以治其聋哑。 手法:用子午泻法,进针后捻针十八数即退针。 在第三次针剌后,即能发出单音,待第七次治疗后,便能听能说,发音如常。以后加强语训,病获痊癒。 例二:周××,女,2岁 主证:患“乙脑”后遗全聋全哑,四肢瘫痪,颈软台棉,头不能抬起,目瞪口呆,哭不成声。患儿骨瘦如柴,面色苍白,呼吸短促无力,脉微欲绝,视其精神疲惫不堪。 辩证:脉证合参,气血大亏,肾精欲绝,溜脉失养,发为聋哑。 治法:回阳起陷,扶元固本,补养经气,苏神复聪。 治疗过程:初诊观其元气虚陷,奄奄一息,朝不保夕,下针恐有生命之危,当此险情,乃决定先灸关元三壮,中脘三壮,以回阳救逆,固其元气,使正气上升。 翌日复诊,望其神色好转,啼哭有力,乃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先补其虚,后通其闭。 取穴:一)百会、风池、天柱、翳风、听宫、听会、增音 二)肩髃、曲池、三阳络、阳陵泉、足三里、中脘、关元 以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天针四、五穴,手法先补九阳,后泻六阴,进针后微捻即退针。 疗效:经治疗两周,即告痊癒,其祖母亲自带她来参加医院召开的现场会。 例三:蔡××,女,8岁。 主证:全聋全哑,四肢瘫痪,神呆白痴,两目斜视,面目黧黑,骨瘦如柴。 取穴:哑门、廉泉、百会、定神、听会、翳风、睛明、瞳子髎、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溪。 以上穴位,轮流取用。 手法:先轨泻后重补,以子午补泻与提插结合运用。 疗效:针治十八次,而获痊癒。 例四:阮××,男,7岁。 主证:全聋全哑,精神失常,二便乱拉,抓粪而食,手足乱舞,经常跌仆。 取穴:翳风、听会、百会、风府、率谷、曲池、合谷、神门透通里、环跳、阳陵泉透阴陵泉、申脉、太冲。 上穴轮取。 手法:先泻后补。 疗效:针灸三十次,痊癒。 按:乙脑后遗症,以聋哑瘫痪这主,次则精神失常,神呆白痴等等。 陈老医师治疗本证,颇称得手。以上選列四例,虽同属本证,但其具体表现,互有异同。陈老医师抓住重点,再依各人具体兼症,選取不同腧穴,施以不同手法,分别处理,各获痊癒。辩证施治,难能可贵。 翳风、听会、听宫、哑门、廉泉等为治聋哑要穴。例一、例三,以白痴、斜视为兼症,故加定神、睛明、瞳子髎等穴。例二极虚弱,医护及家属,皆叹难救,先灸中脘、关元以固其元, 而后施以针治。例四精神失常,食糞舞肢,兼取风神门透通里、阳陵泉透阴陵泉。 有关聋哑针灸详情,请寻阅陈老专论《聋哑针治四要》一文。 十二年聋哑 黄××,男,32岁,夏门鼓浪人 病史:患者在二十岁时,因发热后得聋哑病,罹患十二年之久,到处求医,均未见效。于1966年初,省社教工作队住进黄家,见其寡母孤儿,此症屡医无效,即带患者到陈老医师家中求治。 检查:患者口耳二窍,未见异常,唯面色少华,呼吸短促,喉间痰鸣如锯声,苔薄白质红,寸脉弦滑。 辩证:此乃热灼肺脏,痰壅化痰。 取穴:第一次针外金津、外玉液、听宫透听会、天突、哑门。手法子午泻法。 第二次取少商,以三棱针剌出血。 疗效:第二次针后,即能开口说话,耳亦能闻,问之能答,应答自如。追访十五年,听力语言均正常,今在鼓浪与游览服务社工作。 按:第一次针治以疏通经络,化痰降浊为主,俾清升浊降,启窍通关而利言语;第二次取少商,为手太阴肺经之井穴,剌之出血,能泄诸脏之积热,清瘀血,除痰涎而利机关,故能一针铺下,立起沉疴。 附记:其母为寡妇,茹苦含辛,抚育单丁,病成聋哑,十二年来,心痛难言。今见儿子能听能言,心情激动,热泪满眶,向队长和陈老医师再三拜谢。 癫狂兼聋哑 陈××,女,16岁,同安悬马巷人,日期:1972年春。 病史:去年冬天,突然受惊,遂成癫狂,有时静如泥雕,呆如木鸡,有时动如猿猴,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不思饮食,汤药不入,继而两耳失聪,哑而不语。四处求医无效。曾到精神病院治疗无效,嗣后转来本院治疗。 检查:望其精神恍惚,面色苍白,其苦楚难以尽述。舌质淡润,苔白而腻,脉象沉细而滑。 辩证:此系七情所伤,气郁痰结,痰浊上逆,阻蔽清道,以致耳闭语哑;痰阻心脾,蒙蔽神明,神不守舍,以致辞癫狂惑乱;脾失健运,饮食少进,生化不足,致面苍形瘦。 治法:健脾和胃,化痰降逆,安神定志,开窍复聪。 取穴:素髎、中脘、合谷。 手法:重剌激,提插捻转并用,先泻六阴行六六之数,后补降阳九九之数。 疗效:运针之际,患者立即清醒,声开语出:好了| 好了,不要针了,出针之后,其父和她谈话,有问必答,神志清楚,后追踪访问,五切恢复正常。 按:素髎属督脉,此穴极为敏感,古今针灸家认为急救要穴之一,功能升阳降逆,开窍清热而除痰涎。中脘为六腑之会穴,能理中焦而调脾胃,化湿滞而涤痰浊。合谷为四大要穴之一。《准病穴法歌》云::耳聋临泣与金门,合谷针后听人语”。本穴具有能升能降,能宣能通之特点,及导浊降逆,疏通经络之作用。 暴哑 李××,男,24岁,海沧铁厂工人 病史:患者于1959年5月某晚,开会后回宿舍就寝。半夜醒来,即觉胸闷,呼吸困难,如 有大石压胸,欲喊无声,乃用力敲打床板,以示呼救。工友被惊醒,纷纷赶来看望,只见他捶胸、流泪、张口说不出话。经厂医施以针灸、推拿,服中西药均无效。星夜赶送来市区某院治疗,亦告无效。乃转本院针灸科治疗。 检查:切其脉象,浮弦而滑,现于寸口。 辩证:暴病多实,断系风痰阻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 治法:降痰开窍。 取穴:膻中、天突以轻剌激,合谷以重剌激,进行先泻后补法的运针。 疗效:正当重力提插捻转合谷时,患者大喊一声:“不要针了,我好了~”遂即说话自如,胸宽息平,患者转惊为喜,谈笑而归。 按:膻中者,气会也,功能理郁气,开语窍,助音发。《玉龙歌》载:“膻中能除隔热”。“若针气膻中一穴须紧记”。天突能祛风痰之阻塞而治暴瘖。合谷为肺之表经原穴,能清除上中之郁结,沟通上中之气血,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正是“气塞涎多不能语,合谷针之便安宁”。 仅三穴而治癒暴哑,并非偶然。患者也曾采取针灸治疗,唯未能奏效,何也,说明针灸必须辩证施治,特别是取穴的配伍,针剌的深浅、手法的轻重,均为针灸师应掌握的要领。 头风灌眼 林××,女,61岁,家族妇女,军属,日期;1956年。 病史:因患头风灌眼,八年一双眼瞎了,另一双眼睛又失明了,伴有头目胀痛,甚则呕恶,西医诊断为“青光眼”,唯多方面医治无效,而求治于陈老医师之针灸。 检查:其瞳人无缺无损,有如常人,惟视物全无所见,脉象弦虚,舌红少苔。 辩证:此乃风火更兼肝肾内虚,神失所养,眼孔不通所致。 治法:滋肾养肝,兼以疏导经气郁火,散风以明目。 取穴:第一组:内睛明、球后、承泣、鱼腰、攒竹、瞳子髎。 第二组:肝俞、肾俞(皆针后加灸),太阳、风池、听会,(灸)、曲池、合谷。 以上两组,轮流取用。 手法:后泻后补。 疗法:共针十五次,两眼重风光明,头痛解除。 按:《内经》载:肝开窍于目,肾精亦上注于目,而胆脉又绕系目部,故肾、肝、胆三经与本病密切关系。余者足太阳、足阳明等经脉也同目系有关。故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本例林氏,眼之失明者,盖因肾精不足,肝血不充,在上之空窍空虚失养,兼以风火上犯,经脉受邪而致。故取肝肾两俞,针后加灸,补其不足;风池配太阳、曲池、合谷疏风散热,清头明目,泻其有余。灸听会,三壮,主治头风头痛;近瞳子髎、攒竹、承泣、内睛明、球后等穴,疏导足少阳、太阳、阳明诸经经气,宰得所养,拨开“乌云”,重见光明。 内睛明一穴,采用捻进法,通过皮肤后,改用压针法,达一寸五公深,有明显得气感。运行手法,须轻而缓。 球后一穴,亦须深剌,约寸半至二寸间,得气后,在眼球后及后头部,皆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以上二穴多对重眼疾有良效。 上胞下垂(眼胞瘫痪) ××,男,25岁,工人。 病史:患者有一天晚上,开会后回宿舍,躺在床上看书,片刻之间,突感两眼胞疲乏,开目稍为养神,岂料一闭,竟然睁不开,揉之按之,上胞仍无力展开。急请厂医治疗,予以针灸、 按摩、点眼药水处理,仍未见效,至半夜二时许,送来我院急诊,适陈老医师值班门诊。 检查:双侧眼胞下垂,用手拈起眼胞,方能视物,松手旋即闭下。观患者素体瘦弱,精神疲乏,舌淡苔白,脉浮细而紧。 辩证:此系脾虚气弱,脉络失和,皮腠开疏,外受风寒所凝,邪客于胞睑,因而上胞麻木驰缓,开张失去自主。 治法:益气养血,疏风通络。 取穴:太阳、合谷、足三里,前二穴用泻法,足三里用补法。 疗效:仅针一次,双眼立即睁开,呵笑而归。 按:查上胞下垂,《诸病源候论》称为睢目,亦名侵风。《目经大成》称为睑废。 祖国医学认为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赖经络为之灌通。按《内经》五脏之所属,脾主肌肉,而“肌肉之精为约束”。又说:“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故眼胞疾患,多与脾虚气弱,和太阳、阳明之脉络受邪有关。 本例得之后天,双侧发病,本虚标实。故取足三里后补胃肠,合谷者,解风寒之凝,疗筋脉之瘫,且太阳能疏风散瘀,清热明目,合谷善升提,能宣通经脉,振清阳下陷之气。标本兼治,使廉得睁开,应手而癒。 星目翳蚀(卡他性角膜溃疡) 萧××,男,24岁,大学生,日期:1974年10月1日。 主证:目赤已久,羞明流泪,眼球沙涩,且有微痛,经某院眼科检查,诊断为“卡他性角膜溃疡”。曾予抗菌素,消炎治疗和用阿托品眼药水点眼,作充分扩瞳,以减缓剌 激症状。 检查:两眼红赤,左眼角膜外侧缘见数处条状翳,呈灰白色,右眼胞有膜内侧缘也有数处灰白色点浸润。舌质偏红,苔见薄黄,脉弦略数。 辩证:此由风热毒邪壅盛,肝胆之火内炽,以致风火热毒相搏,上乘于目而成。 治疗:泻肝清热,祛风止痛。 取穴:太阳(用三棱针剌出血)、攒竹、丝竹穴、睛明、瞳子髎、肝俞、胆俞、四白均用泻法。 大骨空、小骨空艾条温灸各七分钟。 以上腧穴,轮流取用。 疗效:共针十次而癒。 按:丝竹空、瞳子髎、肝俞、胆俞清泄肝胆之火,睛明、攒竹、太阳、四白属局部取穴,疏通眼部经气,太阳剌出血,有疏风清热、去瘀生新、清头明目的作用。大小骨空,有退翳止痛明目的作用,为治目疾之经外奇穴。 鼻渊脓肿(化脓性鼻窦炎) 张××,男,50岁,福州市委干部。 主证: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在左前额眉头攒竹穴处,长一肿块,发热剧痛。经某院X透视后,发现鼻窦已化脓,该内外科主治医生会诊,认为脓液炎症将侵入脑膜,急须手术治疗,否则恐有危险之虞,最后决定翌日开刀手术。 因患者体虚,西药止痛片,不敢多服,虽服之,亦只镇痛片刻,尤对脑壳开刀有莫大顾虑,故邀陈老医师诊治。 检查:肿块拒按,病躺在床上痛苦呻吟,舌红苔黄,寸脉弦数。 辩证:风寒伏邪化热,内传肺胃,熏蒸清窍所致。 治疗过程:陈老诊后,语之日:针灸可止痛,消炎,消肿。遂取天应穴,于肿块中点,扎上一针,后取合谷穴,左右穴各一针,予泻六阴手法,行三六之数,捻转提插兼施,当于合谷 穴运针之际,患者微出汗,自觉疼痛减轻,甚感舒服。 翌晨复诊,见患者已在病房走廊散步,额上肿块消失,精神好转,主诉自针后不痛,昨晚的药都停服了。少顷,护士推车来,要送他入手术室,患者认为止肿消,要求免去手术。经再会诊并X光复查,发现脓液已吸收,于是同意取消手术。 按:扎针肿块,行以泻法,有排瘀生新,疏通气血之力,故有消肿之功。 四总穴歌日:“面口合谷收”。本穴善走头面,为肺表大肠原穴,有清泄肺窍而助排除秽浊之力,通调经脉以达通则不痛之效。 针治贵在手法灵变,要在辩证准确。剌痛邪亦然也。《素问。长剌节论》载:“治腐肿(一作痈肿)者,视痈作大小,深浅剌。剌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此为古之常用之法,而今已多不取。本例患者,先此已针灸三次,未见效果。陈老依据诊察辩证准确,运用古法扎针一次,化险为夷,免除了手术之苦。正所谓“针到春回”。于此可见,中要我们善于发掘祖国医学遗产,许多急慢性疑难疾患也可以找到简验之疗法的。 伤外科疾患 瘫痪(外伤性半身瘫痪) 李××,男,17岁,印尼归国侨生。 病史:患者于1964年春回国就学于夏门集美侨校。不幸于当年夏天一堂体育课做双杠运动时跌落而伤及颈部,当场昏迷,急送某院抢救。清醒后,左上下肢瘫痪,经X光拍片发现第四、五颈椎骨折。症见颈部及左侧手足剧烈疼痛,昼夜不停呻吟,嚎叫,痛不欲生。曾采取多种方法治疗,但不能止痛,身体日渐消瘦,精神萎靡不振,势甚重笃。故邀余会诊。 检查:头颈牵掣,不能动作,于四、五椎处肿胀,明显压痛,左侧手足弛缓性瘫痪,略浮肿,语言蹇涩。 辩证:由于颈项骨折,经脉并发损伤,气血阻滞,瘀血积聚,故肿胀疼痛,肢体作用受阻,气血不和,心神不安,故必呼痛不寐。 治法: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消肿止痛,恢复功能。 治疗过程:初诊针取百会、风池、天柱、崇骨等穴,以通经活络,行血破瘀。针后应手止痛,患者呼呼入睡。翌日,医患共议,转入我中医院治疗。 经二个多月针灸治疗,疼痛未再发作,颈部及左上下肢的活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说话流利,精神体力健旺。出院后回校复课。 取穴選分二组: 第一组: 会、百会、风府、天柱、大椎、身柱、巨骨。 第二组:大抒、膈俞、肝俞、肾俞、阳陵泉、悬钟、曲池、合谷。 备用穴:风池、崇骨、百劳、次髎、环跳、肩中俞、肩前、肩后、温溜、养老、梁丘、中脘、关元。 手法:1、开始纯用泻六阴; 2、中期用先泻六阴,后补九阳; 3、后期纯用补九阳; 4、以子午补泻结合提插补泻; 5、初期留针20分钟,每隔五分钟运针一次。后期留针10分钟。纯用补九阳。 按:本例患者,以循经取穴为原则,着重選取督脉及手足三阳经腧穴,破瘀行血,沟通经脉,以达通而不痛,起废复用之目的。取穴配方中,選取手足之阳经郄穴,系镇痛之要穴,肾俞为主骨之要穴,悬钟为髓之会,阳陵泉为筋之会,均有助于骨折之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针灸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疾患,临床之常见。但治骨折,尚属罕见。其机理尚有待进一步探讨。通过这一病例的治验观察,启示我们认识至针灸治疗范围很广,不单局限于几 种常见疾病。要把针灸学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就要大胆创新;对攻克疑难痼疾,要有打破。 雷劈 某氏,男,48岁,原省委某部长。 病史:患者在一个阴天的下午,适于晒台上散步,突然雷声大作,被雷声劈倒,人事不省,急送医院抢救,虽略有转机,但仍晕厥不醒,众医束手无策,因此,邀余会诊。当时患者面色潮红,四肢松软,气促乏力,脉象细数,体温血压俱升高。 辩证:雷属火,阳之至极也,患者因雷火之邪与正气相搏,故头面及四肢俱麻,全身沉重。昏厥不醒,乃邪扰神明所致。 治法:潜阳镇逆,清神醒脑。 治疗过程:当即为其取穴,针剌发际、印堂、中脘、合谷,手法先泻后补,捻转提插并用。 在留针同时,结合推拿。先推手之三阴经,由上而下推之;后推手三阳经,由下而上;再推足三阳经,由上而下;最后推足三阴经,由下而上。并于重要腧穴,运用气功指切点穴。正当点到委中穴时,患者立即睁开眼睛,神志顿时清醒,对余说道:“在旧社会被雷劈倒的人,医生不敢救他,救他就是和天老爸对抗,您怕不怕,”,余说:“时代不同了,世界观也不同”。于是,他点点头。自此说活流利,据证调治,恢复健康。 按: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均会于头。主一身之阳的督脉亦达巅项,所以称为诸阳之会。因其位高而属阳,在内、外因里以风邪与火气最易引起头部病证,所谓火性炎上,巅项之上唯风可到。本例患者,遭受雷劈,邪火猖厥,身脉皆动,上干清窍,闭阻心窍,阴阳乖逆,气血悖乱,故令心神暓乱而昏厥,是为火逆内闭,甦醒神志,待回苏后根据证情,再行处理。 今取发际、印堂,以清神醒脑;中脘乃腑之会穴,以固中焦之气,前二穴属督脉,后一穴属任脉,督脉为阳经之总纲,督一身之阳;任脉为阴经之海,任一身之阴。任督同取,阴阳共调。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泻雷火之毒,解气分之火,太冲属阳,属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平肝宁神,使肝阳不能上亢,除血分之热。合谷太冲两穴又称“四关”,一属阳,一属阴。能升能降,能宣能通,导浊降逆,调理中宫,开关通节,熄风理痹,使阴阳无偏胜之弊。再辅以推拿、气功,助气血之运行,使经络之畅通,虽遇此危难急症,亦能效如桴 鼓,霍然而愈。 针剌伤阳 曾××,男,25岁,船员 证治:因胸肋痛,求治于某江湖医。该医予重剌合谷穴,患者即感头痛欲裂;再剌中渚,头痛更剧。医者惊恐,急剌人中,顿时患者失去知觉,巅仆在地。医者急用冷水喷之,患者缩成一团,继而钱印堂、内关,忽而剌大椎、风池,并时加喷水。如此处理,先后六小时,仍不得平息,即由派出局所人员和群众,将患者护送到我院急救。 适值陈老门诊,闻其代诉,察其外形,摸其皮肤,周身冰冷;诊其脉象,细而无力。即定治法,選用火攻。取百会一穴,灸第一壮,患者大叫一声,睁开眼睛。灸第二壮,胡言暴跳普立即停止。灸第三壮,神志清楚恢复正常。 事毕人散,我们请教于陈老,示日:“针灸不当,伤阴者死,伤阳者狂”。今此患者,阳伤而虚,复喷冷水益增其寒,故胡言暴跳,周身冰冷,作“振振欲僻地”状。百会者七阳之会,阳中至阳。灸之,取其艾火之温,以补阳虚,以散外寒,拨乱反正,狂即定矣。取穴得当,治法咸宜,故灸虽三壮,而能扭转乾坤,获急救之效也。 先天性肿瘤 谢××,男,7岁。 主证:从母胎产下,即发现于右侧腰骨旁陷肉处生一肿瘤。此后,随年龄之增加而肿瘤日见增大,影响下肢屈伸活动,至三岁还未能走路,连站立都有困难。经X光透视,发现第三与第四腰椎间隔较大,形成空隙,因而脊髓液渗出,而形成肿物,压迫周围神经,以致下肢活动功能障碍。几年来,叠经多方诊治,效果不显,而来针灸。 辩证:因于胎元不足,先天发育不良而致。 治法:应先塞流补漏,杜绝脊髓液之继续外渗,后调治肢体功能。 取穴:椎缝(在第三、四腰椎之间),风市、足阳关,阳陵泉。 手法:椎缝用子午泻法,余穴用补法。 疗效:经多次针灸,肿瘤停止长大;继续针灸,两下肢逐渐恢复活动能力,直至能站立行走。 按:取椎缝求其能堵塞脊髓液之渗出,配风市、足阳关、阳陵泉皆足少阳胆经要穴,补之以强肝胆、肝主筋,肝胆经脉力足,则筋腱而足能任地,屈伸自如矣。 颧痈 夏××,男,干部,初诊日期1975年4月6日 主症:左颧骨部红肿疼痛,口不能开,饮不得食,经用西药消炎止痛,治疗一周,肿不见消而痛增不减。 辩证:此为气血受毒邪所困而壅塞不通也。 治法:宣泄热毒,疏通经络,以期内消。 取穴:颧髎、四白、下关(左),合谷(右)。手法重泻。 配服中药:银花、甘草,水煎代茶。 牙槽痈 陈××,男,38岁,龙溪人,干部 主症:右腮颊部漫肿焮痛,状如鸭蛋大小,经当地治疗无效,肿痛加剧,后转夏门某院治疗,仍未好转,病情日见危重,不能寝卧,大便秘结九昼夜。是日晚上,疼痛至极,喉如梗物,牙关拘紧,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汤药茶水点滴难进,即使灌入口中也从鼻孔流出,精神恍惚,全身无力,遂于下半夜二时许由家属抬来求治。 检查:患部肿胀疼痛拒按,腮颊浮肿,牙关难于开合,磨牙近处牙龈肿胀连及咽喉,脉数滑,苔黄腻。 辩证:此系肠胃积滞,外感风热,风火湿热蕴结少阳、阳明之络,循经上逆,脓毒侵犯牙槽而成。 治法:针颊车、翳风、人迎(均右侧),合谷(左),少商(左右)剌出血,阿是穴(在肿块正中端直扎上一针),手法重泻,留针片刻,连针三遍。 疗效:出针之后,即能走坐,提笔写:“不痛了”三个字,后由家属陪同,步行回家,翌日其家属来云:回家后,口里流出很多粘涎,不久就能开口说话、喝水、饮汤药,今晨大便已解,其病若失。 随访一周,病肿消失,饮食正常。 按:牙槽痈一症,多由阳明、少阳二经风火蕴蒸而成。颊车属胃经,针泻胃火,《什病穴法歌》日:“牙风面肿颊车神”。“人迎与颊车同经,剌之兼利咽喉肿痛。《四总穴》云:面口合谷收”,统治头面耳目口鼻诸疾。按经论症,随症取穴,补虚泻实,祛邪安正,故能除疼痛迅若手拈,破郁结涣如冰释。 先天性涌泉疽 彭××,男,12岁,广州人。 主症:患孩出生后,就发现右足心涌泉穴处有一溃洞,不停地流出黄色液体,其味秽臭。中医认为是“先天性涌泉疽”,西医认为“先天性梅毒”。曾内服及外敷中药,注射治梅毒的“606”,并缺投以花柳药物。十二年来,在外国某医院如此治疗不间断,不见效,故从学步起始,便用足跟走路,前脚不敢着地。1955年回国治疗。 检查:来诊时,患孩瘦骨如柴,面目黧黑,六脉微细,重按无力。舌红前段无苔,舌根略黄腻。 辩证:此得之先天胎元不足,胎中湿热内盛,阴毒深窜肾脉,循经下注,发于涌泉而成此痼疾。 治法:补土制水,扶阳抑阴。 治疗过程:取足三里扎一针,施以强剌激,用先泻后补法,行泻六六补九九之数,不留针。 翌日,黄水止,溃洞平,足掌亦能着地走路。十二年之痛楚,一针立效。其家长感慨地说:“祖国针灸术,妙乎其神也”。 按:足少阴根于足心陷中的涌泉,涌泉也即肾经之井穴,为肾经脉气之初出也。肾者主水,其生理功能是藏精,生髓、主骨,为生殖发育之源,故称先天之本。本例涌泉疽系自母胎带来,可见先天肾元本虚,肾与膀胱相表里,同为水府,胎中湿热内盛,浊阴之毒积肾脉,下注涌泉而成疾,故症见舌红无苔,根见黄腻,脓液秽臭,久溃不愈。 或日: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针足三里,焉能治愈肾经的涌泉疽呢,盖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认为经络不足不是孤立的,而是纵横交错,互相制约,互相为用的,经络学说贯穿于祖国医学的生理、病理等各方面而为辩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足三里者,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功能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祛瘀生新,素强壮穴,又称百穴穴。古人曾日:“手足上下痛难熬,三里功多少人不知。”取治本症,乃遵“久病必虚”之理。扎针时行先泻后补之手法,寓予升脾胃之清阳,以制肾脏之浊阴,务求平其阴分之火毒,复其久虚之正气,宗土以制水,扶阳以抑阴。仅一针而使十二年之宿疾,随手而愈。针灸隔经之治,此可不例。 肠痈(急性阑尾炎) 蘭××,女,成年,工人。 主症:右少腹部突然剧痛,阵阵发作,逐渐加重,延续数小时,自服西药止痛,不能缓解,遂送某院急诊,血象检查:白细胞12400,中性粒细胞80%,淋巴18%,伊红球2%,体温38.7?,西药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应立刻手术,患者畏忌开刀,故转到中医院针灸科求治。检查:右少腹部急痛,手不可近,右足屈而不伸,天枢穴附近压痛拒按,脉滑数,苔薄腻微黄。 辩证:此系湿热蕴积,肠腑传化糟粕功能失职,气血瘀滞而形成肠痈。 治法:疏通肠腑之瘀积,清泄阳明之热毒。 取穴:阿是穴、天枢、足三里。手法重泻,留针三小时,每次半小时行针一次。 疗效:留针小时,腹痛逐渐减轻;留针二小时,腹痛明显减轻;留针三小时,疼痛消失。出针后不久,排出大量积便,即要求进食。直到次日,痛不再发,饥饿索食。复查白细胞降至10000,继续观察,不再针矣。第三天,自觉症状良好,白细胞及分类复查:白细胞8000,中性球76%,淋巴球22%,属正常范围,病愈出院。 按:针灸治疗阑尾炎效果良好,尤以单纯性的及初起未化脓者疗效更佳。本例取腹部阿是穴, 即肠腑壅滞不通致痛者,泻之以除积带而肠府之气通,通则不痛也。天枢为大肠之募穴,泻之以清肠内腐物,足三里是胃合穴,肠胃相连,泻之以行瘀降浊,而化火毒。陈老常以此法针治肠痈,皆获良效。 医话 子午补泻手法一得 ——附40例次实验观察 针剌的补泻手法是运用巧妙的技术操作,从而达到匡正驱邪,调整疾病虚实的目的扩要手段。补泻手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对经络气血施行调整的成败,治疗作用的大小,疗效预后的转归。《灵枢》说:“补泻反则病益笃”。《金针赋》也说:“既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因此,古来针灸医家,都把补泻手法列为针灸治疗学的重要部分,是针灸医者在技术上的二大基本功之一,也是衡量医者技术高低的一条准绳。 补泻手法的理论与作用,操作和运用,导源于《内经》。手法的基本法则是在辩证的基础上予以奠定的。例如《灵枢。经脉篇》所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者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一原则,直到现在,针灸医者仍遵为纲领性的补泻法则。 《难经》又发展了《内经》而创立新的手法。自此以后,历代的针灸医家,通过个人长期的临床实践,各立手法,自成家技。至明代杨继洲著《针灸大成》,汇集前人之经验,辑录稳中有降家手法,并立杨氏补泻十二诀,剌针八法及剌法十九。各种手法,皆具特点,各有主治,名目巧立,美不胜收。 前人手法,是在实践中经千锤百炼而得,确系经验之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劳动的结晶。但也有名异属同,法繁类多,致使初学者难于選择和学习掌握,因而产生何一是从的感觉。 余从事针灸医疗,业从五十多年,对于手法,十分重视。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个人认为有二种手法是补泻的基本手法,即子午补泻法与提插补泻法;而提插补泻实际上是属子午补泻范围内,现将其操作方法和实践经验,介绍于下,一得之见,很不完善,不当之处,希予指正。 一、子午补泻 (一) 技术操作要义: 1、 名称由来: 子时一刻一阳之主,午时一刻一阴之生;从子而午,从阳而阴。子为前为上,午为后为下。夫子午补泻的行针操作心努前、内收为定向,并顺逆于循经之往来。子午本指时间而言,今借为补泻定向之依据,故名日:子午补泻。 2、 技术定义: 大指努前谓之补,大指内收谓之泻。 说明,针之而气至,方行补泻。欲补之时,大指努前,指力沉紧,似进而不进,指力重心偏于前。欲泻之时,大指向后,指力浮提,似退而不退,指力重心偏于后。 3、 定数单元: 补者,补九阳,按算术等级至老阳九九为极数。泻者,泻六阴,同样按算术等级至老阴九六为极数。 说明:用药制有大小,手法有轻重。补者,以九为基数;轻补者捻针九数,依次而二九一十八,三九二十七至九九八十一为极数。根据病情之须要,给予轻重不同之补上泻。 泻者,心六为基数;轻泻者捻针六数,依次而二六十二,三六十八,直至九六五十四为极数。可按邪实之程度行以相应的泻数。 当然,这样定数,只是藉数字酌定补泻轻重之界限,以助掌握捻针次数之多寡,达补泻之中极,并非绝对的机械定数,而胶执于一、二捻针之数。 4、 补泻雀啄,泻续摇针。 每补九阳数,即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针尾,如搓线之状,捻转略慢,孤度要大,指力沉下,上提下插,提而不退,插而非进,上下点动,如雀啄,约三、五数,加重向里的剌激,今气得推助。如此者补九阳续雀啄,重复进行,直至须补之数而止之。 每泻六阴之数,即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捻转针尾,捻缓旋大,指力浮上,针不见退,指不离针,摇动针尾,形圆力均,约五、七数,令穴开大,邪出得道。如此者,泻六阴续摇针,重复施行,直至应泻之度而停施。 5、 补泻行针,注意还原。 1) 何谓还原,即反转提针; 2) 为何还原,欲再补泻而还原。 说明:补泻既爱上数,然非一捻成。纯补或纯泻,皆朝同一方向捻针,捻数既多,即成打圈状之旋捻而滞针,这是因为皮肤及肌肉纤维,循针之打圈而缠住针体所致。此时定数未足,欲足但滞,为此之故,因须还原。所谓还原,即朝补或泻之反向转针,同时将针提离经道一、二分,此时针尖已离经失气,虽反针亦不称补或泻,而属补泻后之还原。如此,一补一还原,或一泻一还原,弧度相等地,前后均匀,捻数再多,亦不致滞针。最后一次的补或泻,而属补泻后还原了。例如补者,大指向前,还原时大指向后(即反转),同时将针提出经道一、二分。泻者,大指向后(即内收)还原时大指向前(反转),同时将针提离经道一、二分。如是动针,即可在同一弧度内,按须要之补泻定数而行之。 6、 捻针方式的研究。 子午补泻的捻针法,有二种方式: 1) 一后一紧,一前一松捻针法。 说明:大指食指为主力,持捏针柄,捻针之时,在大指捻向后,食指捻向前,指与针紧贴不离,此即一后一紧;随之立刻大指捻向前,食指捻向后,并同时两指与针分开,此即一前一松。 欲补者,后而紧,兼还原,立即前(大指努前)而松,务使针尖进入得气之部而成补。如此,即完成一补一泻还原之操作。补数多少,依法续行。 按此方式,一后一紧,一前一松,后而紧,运而不辍,行针连续,作用生矣。旁观者:前后松紧无何异,补泻手法从何施,施术者:指下分明施补泻,孰知奥妙藏中也。 2) 指不离针,针不脑指捻针法。 说明:针之气至,慎守勿失。补泻手法,于兹始行。拇食二指,夹持针柄,中指扶助,令针稳定。捻针之时,一前一后,弧度相等,前后均匀。不论定数多寡,始终提捏针,针贴指,指针不离。欲补者大指捻前,力沉而紧,随即内收,力轻浮上,同时把针提出一、二分,如此,即完成一补一还原之操作。定数多少,依法再行。欲泻者,大指捻后,力大而沉,随即 捻前,轻约上提,令针退出一、二分,如此,即完成一泻一还原。泻数多少,按法续行。 二)子午补泻是在经络之道,得气之属,以大指努前或内收,捻转毫针,以行补泻的一种手法。 捻转毫针之时,针尖不进一退,前后均匀。弧度之大小,根据病情轻重之须要,或旋转半周、一周、或二周、三周;其针感即以针尖为中心,
本文档为【陈应龙针灸医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0K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小学体育
上传时间:2018-09-23
浏览量: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