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举报
开通vip

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第一节 发展条件 ........................................ 3 第二节 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 4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 6 第二节 功能定位 ........................................ 7 第三节 发展目标 ...............................

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第一节 发展条件 ........................................ 3 第二节 发展中的突出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4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 6 第二节 功能定位 ........................................ 7 第三节 发展目标 ........................................ 8 第一节 总体开发框架 ................................... 10 第二节 与区外发展的协调与统筹 .......................... 12 第一节 合理城镇布局 ................................... 14 第二节 协调城镇功能 ................................... 15 第三节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 ............................... 18 第一节 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 ................ 20 第二节 加快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兴产业 .................. 23 第三节 巩固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支柱产业 .................. 24 2 第一节 完善区内交通通道建设............................ 26 第二节 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 27 第三节 能源设施建设 ................................... 30 第四节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31 第一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 33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35 第一节 国家支持政策 ................................... 39 第二节 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 ............................. 40 第三节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 41 3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市,浙江省的杭 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市,共16个市,国土面 积11.0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常住总人口9698.7万人,地区生产总 值33896.7亿元,分别约占全国1.1%、6.3%和18.6%。区域内各城 市经济社会联系密切、文化相融,具有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和 厚实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 力的地区之一,正在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城市群,在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在长三角建成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长三角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 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国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的总体安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共同编制了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作为跨省 级行政区的区域发展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长三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区域协调发展的纲领,是区域内各城 市编制和修订各类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有关部门编制专项规划及相 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规划》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注重指导性、约束性和可操 1 作性相结合,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科学合理确定区域发展功能定位、 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框架,明确区域内部各城市职能分工,统筹区域 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重点协调解决区 域内各地区共同关注、任何一方都难以自行解决的重大问题,加快区 域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规划》以5年(2006-2010年)为基本规划期,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2 长三角区位得天独厚,自然禀赋优良,交通联系便利,经济和科 教实力雄厚,是全国发展条件最好、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具有 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位于亚太经济区、西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 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备成为东北亚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 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 密集陆路交通网和现代化江海港群,交通位臵居中,经济腹地广阔, 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位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 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1465mm,水资源总量 3超过10000亿m,约占全国地表水资源总量的2/5。地势平坦,平原面积约占全区的70%,土壤肥沃,水土气生资源组合较好,环境容量 较大,发展适宜性较强。 是我国自古以来的赋税重地、近代民族工业和现 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发展水平一直领先全国。2005年GDP总量约为33900亿元,占全国18.6%,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34950元,为全国平均的2.5倍。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轻重适宜,服务业 全面发展,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加工制造业均较发达,国资、 民资、外资投资多元混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区。 开发历史悠久,开放程度较高,拥有底蕴深厚的 3 吴越与维扬文化以及东西融合的海派文化,人文荟萃,科教事业发达, 集中了全国24%的“211工程”大学、20.2%的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以及1/4的专利申请与授权,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以 及杭州、南京、苏州、扬州、宁波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率先建 成创新型区域与和谐社会的良好基础 城镇密集,城市等级体系完整,上海国际大都市 的核心地位明确,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 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 力。2005年区域城镇化水平达到60%,具备跻身世界城市体系的基础。 区内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交往 密切。近年来,两省一市以及十六个城市已初步形成政府高层定期会 晤及各层面定期会商机制,企业、社会中介以及民间等各种合作全方 位展开,上海提出“服务长三角”,江苏和浙江提出“接轨上海”,长 三角内部已经形成区域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 对照长三角作为全国现代化领先区、国际化前沿区、科学发展先 行区的发展要求,区域职能分工体系不明确,增长方式总体粗放,资 源环境瓶颈制约凸显,创新能力、开放水平和协调程度有待进一步提 升。 。缺乏对整个区域功能的明确定位和分工,上海与江苏、浙江的各城市之间发展定位雷同,职能分工不明 确,存在产业低水平、低效益同构以及过度竞争现象;空间开发秩序 较为紊乱,开发与保护界限不清,影响了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 4 。开发总体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人 均耕地面积少,仅0.05公顷,建设用地扩展受到很大制约;能源消 耗量大,水、大气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1/3 以上,洪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风险加剧;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超 过1500万人,进一步加剧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 引进制造业外资总量大,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本份额低;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大,但自主创新能力相 对不足,产业层次和增值能力低,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仅2%,研 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上海的全球城市功能和地位有 待提升,国际商务、文化环境有待改善。 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以及铁公水 空等多种交通设施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套与衔接,资源浪费与设施短缺 并重;促进要素流动的制度环境及其统一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 政策缺乏衔接,尚未建立由市场和企业为主导的区域竞争协调机制, 区域竞争大于协作,影响了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5 长三角区域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 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率先融入全球经济 体系,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稳定的率先 现代化区域,在带动长江流域快速崛起、壮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推 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引领中国经济全面参与 全球竞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要紧紧抓住并用好本世纪初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率先发展的同时,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以世界先进城市群为标杆,力争快速崛起、后来居上,不断增强区域 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寻求缓解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瓶颈约束的途径,加强生态与环境 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要进一步冲破行政壁垒,真正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完善区域协 调和分工机制,整合各地区优势资源,形成区域发展合力,加快区域 一体化进程。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教研发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知识创新为基础、制度创新为保障,全面增 强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的战略支点和转变增 长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根据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充分考虑长三角的现状基础和发展趋 势,长三角的总体功能定位是: 。 利用全球化资源,依托现有发展基础,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构筑区域核心竞争力,成为我国最具 综合实力和带动能力的经济中心。通过上海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 四大中心建设以及制造业产业链延伸、服务业功能提升等,增强对全 国其他区域的带动影响,成为辐射长江流域、带动全国增长的动力引 擎。 以强大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完备的研发体系为支撑,建设国家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积极发展较为完备的 重化工业、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体系,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 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最重要的 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 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现代服务体系,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亚太航空枢纽,提高全球资源利用和配臵能 7 力,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对外交流的最重要窗口,以及亚太地区 重要的国际门户。 进一步完善城市等级和规模结构,努力构建具有分工合理、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以上海国际 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为龙头,全面加强 城市国际化环境建设,使本区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 级城市群。 到2010年,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国际融合加深、创新能力 和区域协调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区内所有城市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部分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达到20%, 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以上,总体上达到当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 平均水平。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达到5%,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 重达到2%;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上海市的国际人口比重达到 5%以上,上海到各节点城市的平均通达时间2小时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20%,受保护国土面积比重达到10%左右。 到2020年,牢固确立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总体 达到当时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较高水平,努力实现分工明晰、设施 完备,空间集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区域和谐的发展局面,建成 拥有若干国际影响的战略产业、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的世界 级城市群。 8 指 标 2005年 2010年 考虑依据 GDP总量占全国比18.6 20 国际都市圈占全国比重:巴黎 重(%) 20%,伦敦27%,汉城46% 人均GDP(元) 34950 56000 达到当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 水平 制造业产值占全球2左右 5 比重(%) 首位城市的国际人2 5 国际化城市的国际人口比重一般 口比重(%) 最低为5% 研发经费支出占1.3 2 GDP比重(%) 上海到各城市平均3 2.5 根据现状及规划路网可达性计算 通达时间(小时) 城市化率(%) 60 65 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 万元GDP能耗 降低20% 全国降低20% 受保护国土面积比7 10 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 重(%) 浙江500米以上和江苏200以上 的山地区域 9 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分区的要求,充分考 虑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以上海为核心,组织长三角开 发的整体空间构架。依托沪宁、沪杭通道,带动沿线城市的功能优化 提升;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辐射带动沿江开发和长江流域发展;依托 跨长江和杭州湾的沿海通道,带动沿杭州湾地区以及长江北岸及沿海 地区的开发;依托宁杭通道和申苏浙皖交通线,加快长三角西部的发 展,形成以“一核六带”为骨干、辅以若干发展轴的网络状总体开发 格局。 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国内外交通枢纽、长三角要素资源配臵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创新源头作用,整合和利用周 边地区的优势资源,进一步凸现上海作为长三角核心地位,强化四大 中心功能,增强带动长三角轴带集聚和网络开发的组织引导能力,促 进整体优势发挥和竞争力提升。 包括沪宁、沪杭交通沿线地 区。着力优化调整,按照集约、创新、优化的原则,着力提高发展质 量。严格控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发展,着 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现 代服务业发展;优化城市功能,保护开敞生态空间,改善环境质量, 建成具有世界发达水平的都市连绵区域,成为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和国 际化水平提升、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发展脊梁。 10 包括拥有长江岸线的县市(区)。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及其沿江交通通道的引导作用,依托沿江岸线合理开 发和港口建设,引导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等产业向沿江地区 集聚,加快开发区与周边城镇的整合,壮大城镇规模,提升开发水平, 注重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建成特色鲜明、规模集聚、布局合理、 生态良好的基础产业发展和城镇集聚带,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长江产 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 包括沿杭州湾两岸的县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和重化工 业,强化杭州、宁波中心城市作用,建设若干沿杭州湾现代化新城区, 注重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专业化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 的现代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带,带动长三角南翼的全面发展。 包括拥有沿海岸线的县市(区)。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壮大临港基础产业的发展,建设港口物流、大型重化 工和能源基地,配套并壮大发展相关城镇集聚点,合理保护和开发海 洋资源,形成新兴的临港产业、海洋经济与生态保育相协调的综合发 展带。 包括宁湖杭沿线县市。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容量及其生态屏障功能,选择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开发方向 和模式,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及 其资源加工等,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有序 发展的新型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功能。 包括环太湖的乡镇。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保护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为前提,适度发展旅游观 11 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严格控制用地 开发规模和强度。突出开发理念创新和空间布局优化,成为全国性重 要旅游休闲带和区域性会展与研发基地。 结合长三角交通发展格局,积极开发沿路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发展轴带。重点建设泰锡湖物流产业和南北拓 展轴、通苏嘉南北物流和轻工经济轴、杭绍甬产业和港口联动轴、宁 通城镇集聚发展轴、申苏浙皖西部拓展轴等,与其它重点发展带一起, 共同形成长三角分工明确、功能齐备、等级合理、网络状的总体开发 格局。 强化与周边地区乃至长江流域、全国发展的协调与统筹,增强长 三角对外带动辐射作用,构筑长三角作为全国增长引擎的重要功能。 充分利用安徽和苏北等周边地区土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优势,建立 长三角农产品、能源供给基地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基地。强化与 周边地区的交通合作,推进长三角沿江海港口群与苏北及浙西南沿海 港口的协作,延伸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线路,建立紧密通勤圈,充分 发挥上海及长三角的辐射服务与产业链延伸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快速 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 推进长三角地区与沿江 各地市共同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形成沿江水、铁、公协调发展的 运输大通道,促进上、中、下游地区的要素流动与产业协作,建设与 沿海齐头并进的国家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以及世界规模最大的大河城 镇和产业密集带。 12 。强化以长三角为中心的全国性的区际大通道建设,发挥上海服务全国的金融、物流、信息等 功能,促进全国生产要素的有效配臵。积极贯彻中央关于西部开发、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以及对口支援贫困地区的战略部署, 加强地区间能源、原材料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合作,鼓励长三角 优势行业和企业走向全国,带动全国经济增长。 13 强化特大城市的中心地位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大城市的综合服务 功能,增强中小城市发展实力,加快特色小城镇发展。建成以上海为 核心,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为支撑的等级完备、布局合 理、功能协调的世界级城市群。 依托“一核六带”的区域总体开发框架,重点优化沪宁(沪)杭 沿线发展带的城镇功能,加快沿江、沿湾发展带的城镇发展,壮大沿 海发展带和宁湖杭发展带的城镇规模,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布局。 依托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等交通通道,结合产业外迁,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城市间的分工协作, 强化上海的中心地位,发挥南京、杭州向西、向南的传递辐射功能, 促进三市人口和产业向外扩散,带动周边乃至发展带的城镇发展。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交通运输的 便捷条件,强化南京、镇江、常州的发展带中心支点功能,提升扬州、 泰州、南通等城市在发展带中的地位,结合开发区与周边城镇的整合, 增强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 以杭甬高速公路和杭甬铁路为主要依托,强化杭州、 宁波的扩散影响力,推动沿湾城镇的成长。结合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 14 绍兴滨海工业区、宁波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口开发区等沿湾开发区的 建设,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积极建设若干与产业和生态相融的沿杭 州湾现代化新城区,促进城镇布局优化、组合有序、功能互补。 。依托沿海大通道的建设,强化上海的向南和向北的 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港城互动,壮大上海临港新城发展规模,提升南 通、台州在发展带中的地位,积极培育沿海城镇集聚点,成为沿海开 发乃至长三角北延南拓的重要战略支点。 。依托宁杭交通通道,强化据点式开发,促进生态 型城镇建设,提升沿线城镇发展质量。提升湖州在该发展带中的地位, 打造其连接南京与杭州之间的中心支点,增强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 力。 提升上海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努力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增强上海在长三角范 围内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乃至全国 的中心作用,使上海成为吸引全球流动资本、传递功能辐射的世界城 市。 ——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多元化金融市场和金融机 构体系,建设洋山深水枢纽港和上海航空枢纽港。通过国际金融、航 运、贸易中心互动融合,提高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能力。 ——努力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形成一批国 15 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使上海成为长三角自 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带动整个长三角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 ——优化产业圈层分工。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 力的产业,郊区重点建设若干高技术、高增值和低污染的先进制造业 基地和现代化农业,周边城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从内到外形 成研发服务到先进制造的产业梯度,提高上海核心的产业辐射能力。 ——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坚持发挥浦东新区先行先 试的作用,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率先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符 合国际惯例的体制环境。 鼓励城市竞争性合作,依托上海、错位发展,提升副中心城市的生产和服务功能,支撑上海核心地位,传递上 海辐射、带动整体发展。 整合沿江港口优势,联合镇江、扬州,建设以重化工 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强化商贸物流、金融 信息、科研教育等服务,建设长三角重要的科教研发基地和高新技术 中心;依托长江,建设长三角向中西部辐射传导的前沿地带和枢纽地 区。 充分利用国际旅游城市及山水资源,建设长三角重要 的旅游休闲中心;依托周边地区制造业发展及资本集聚优势和城市服 务功能,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长三角南翼现代 服务业的核心区和高新技术制造中心。 进一步强化与上海的紧密对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 16 服务业,建成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弘扬历史文 化传承,建设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加快高新技术和服务业发展,建设长三角北翼国际先 进制造技术中心;发挥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建设区域性商贸 物流中心;建设以设计产业为主导、以软件产业和动漫产业为依托的 创意设计基地,利用沿湖等山水旅游资源,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发展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石化、钢铁等临港 重化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宁波-舟山港 口一体化进程,建设临港重化产业基地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南翼副 中心。 积极壮大常州、湖州、嘉兴、南通、扬州、绍兴、泰州、舟山、台州等其它中心城市。常州,加强与 苏州、无锡紧密联系,建设以电子信息、精细化工为主的先进制造业 中心。嘉兴,利用临沪和沿湾优势,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临港 产业基地。镇江,依托长江港口优势,建设以精细化工、机械装备为 主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扬州,保持文化特色,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城市 和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南通,发挥滨江临海优势,建设以船舶修 造、精细化工为主的新型制造业基地,成为长三角北拓枢纽。绍兴,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和新型纺织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湖州,建 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湖滨服务休闲城市。泰州,依托滨江优势, 建成以机电、医药、化工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成为长江南北联动 发展枢纽。台州,发挥民营资本雄厚优势,建设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 17 舟山,建设海洋产业发展基地,配套上海、宁波的沿海港口城市。 依托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建设网络化的城镇体 系。鼓励具有较强发展实力的县级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集约 利用,提高发展层次和质量。促进位于重点开发区域而开发密度不高 的县市,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根据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的支撑状况,优化人 口空间分布,有效控制优化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的人口数量,加快推 进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向新市镇集聚,促进人口增长与经济、 资源、环境相协调。 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到2010年,将长三角人口自然增长率(按户籍人口测算)控制在1‰以内。完善常住人口调控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到2010 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0万人以内。 根据各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功能,结合 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明确各区域的人口增长导向。鼓励人口向沿江、 沿湾、沿海地区集聚和转移;适度提高主要交通沿线且资源环境承载 压力不大的重点城镇人口增长速度,鼓励若干发展条件好的县级市向 50万以上城市发展;通过产业升级,适度控制沪宁(沪)杭沿线城 市的人口增长;积极鼓励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地区的人口逐步向外 迁移,严格控制人口总量规模。 18 适度控制上海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在1000万人左右,控制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次中心城市人口规模 在200-500万人;常州、扬州、南通、泰州、镇江、嘉兴、湖州、 绍兴、台州等地级市发展成为人口规模为100万左右的大城市或特大 城市;培育一批发展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级市成为人口规模50-100万的大城市;选择一批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方向发展,促进城 镇规模结构优化。 19 以创新为动力,以结构优化、产业链延伸和集聚集约为重点,提 升产业发展水平,建成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 地,国家重要的产业创新基地和全国现代服务业的先导区。 以国际化为先导,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为重 点,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大型装备制造、钢铁、石化等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战略性产业。 按照“立足优势、加快研发、强化协作、促进集群”的原则,加 快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依托区域在电子信息设计、制造及 服务方面的综合优势,加快核心技术尤其是拥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 集成电路的研发,加强区域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和产业分工体系建设打 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视听设备等产品集群。 产业布局上,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沿沪宁、沪杭甬 沿线集中集聚的总体空间架构。沿沪宁线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通信、软件、微电子、光电子类产品,形成以上海、南京为主要设 计研发中心,苏州、无锡、常州等为主要生产基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基 地;沿沪杭线以杭州、宁波为重点,整合嘉兴、湖州、绍兴等地的相 关产业,构建国内重要的软件、通讯、家电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扬 20 州、南通等在巩固发展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的基础上,以产业配套 为重点,开拓计算机网络和外部设备等新产品领域,快速融入沪宁信 息产业带。 遵循“提升水平、重点突破、整合资源、加强配套”的原则,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长三角在大型机 械、成套设备及汽车、船舶研发制造所具有的优势,巩固提升大型装 备制造业的产业水平。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加快自主制造进程,积极 引导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整合相关资源,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 业集团,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产业链接、产业外溢 和资本扩张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区内外产业配套协作。力争在大型电 力及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以及大型加工设备等产品的关键技术和规模 生产上取得突破。 在布局上,形成以上海为龙头、沿沪宁线、沿江、沿沪杭甬及甬台集聚发展的总体空间构架。建成上海汽车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南 京、杭州、宁波、扬州、苏州、台州整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沿海、 沿江地带汽车零部件生产,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带; 积极推进上海、南京、宁波和台州的轿车产业发展,形成区域性轿车生产研发基地;加快形成以扬州、杭州为重点的国内重要的客车 生产基地;围绕汽车整车,鼓励沿海、沿江、沿高等级航道网地区大 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带;在上海、宁波、舟 山、台州等沿海地区和南通、扬州、泰州等沿江地区集中布局船舶工 业,共建规模最大的世界级船舶制造基地;进一步提升以上海为龙头, 苏州、杭州、无锡、宁波为先导,常州、扬州、台州、泰州为骨干的 21 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按照“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循环产业链”的 思路,构筑世界级特大钢铁工业产业群。依托区域现有大型钢铁企业, 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和战略联盟,促进企业向集团化发展; 通过产品差异化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形成高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技术进步,发展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构建钢铁循环经济产 业链。 沿江钢铁产业立足于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地现有大型钢铁 企业,积极发展精品钢材;沿海地区则充分利用宁波-舟山港矿石接 驳转运中心的有利条件,做大现有钢铁企业并适当布局新企业。 按照“立足优势、突破创新、促进集聚、清洁生产”的原则,加 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区域石化产 业发展基础及沿江临海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石化产业发展;大力 开发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及有机 化学新材料产品;加快现化工园区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大力发 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 布局上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江和沿海为支撑的总体空间框架。 发挥舟山岙山岛、册子岛-宁波镇海、宁波大榭岛-南京和鲁宁管道 的原油供应优势,依托上海、宁波、南京等现有大型基础石化产业, 进一步壮大生产规模,共建世界级大型基础石化产业密集区;发挥宁 波、南通、台州、嘉兴滨海和临江的区位优势,在江海交汇区域培育 以炼油、乙烯、甲醇以及合成氨、复合肥等为重点的石化产业基地; 22 充分利用滨江临海优势,在沿江和沿湾其他地区集中布局和发展精细 化工。 根据产业演进规律、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发展需求,大力培育金 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在未来产业进步中具有先导 作用的生物和新型医药、新材料产业等。 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为核心,以物流商 贸、金融保险、旅游会展、研发信息等为重点,加快各类区域中心城 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服务对象错位、服务内容配套、服务功能 协调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上海建设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南京和杭州分 别建设长三角北翼和南翼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上海重点发展金融、商 贸、国际物流、研发、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南京重点发展物流、 商贸、研发、信息等;杭州重点发展国际旅游、会展、研发等,苏州 以旅游、物流、研发等为重点;无锡以商贸物流、创意设计等为重点; 宁波以物流、商贸、海洋服务等为重点。 充分利用区域医药生产门类齐全的优势,积极打造以生物基因工 程和现代中药为主的研发—以生物制药、天然及中药药物和化学原料 药为特色的医药生产—销售及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形成我国 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生产密集区。 着力建成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的主要研发与制造中心,进一步做 强泰州“中国医药城”、无锡“太湖药谷”等品牌,大力推进杭州、 23 苏州、南京、台州、湖州、绍兴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生 产和研发基地建设,加快以舟山为重点的沿海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的建设。 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科研实力及产业基础,以集群化为手段, 大力发展信息新材料、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纤维新材料、纳米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以及特种工程材料,并积极与电子信息、冶金、建材、 化工等产业配套衔接、联动发展。 以上海为龙头,依托沿江、沿湾开发区积极发展各类新材料产业, 以上海、苏州、宁波为重点建设新材料研发中心,无锡、南通、台州、 泰州、湖州等其他城市积极建设新材料研发转化生产基地。 依托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巩固和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轻纺服 装产业、旅游业及都市农业等传统产业领域竞争优势。 发挥长三角地区轻纺服装产业历史久,基础好等优势,以提升档 次、打造品牌为重点,建成集研发、制造、展销、贸易等多功能的国 际纺织及服装制造中心。 上海以服装设计和贸易为重点,杭州、苏州、无锡、宁波以服装 及面料生产、研发展销为重点;鼓励常州、南通、湖州、泰州、绍兴、 嘉兴等地积极发展现代纺织业,提升产品档次,鼓励传统纺织向周边 地区转移。 以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加快旅游与 24 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旅游国际化。立足于山水风情、江南古貌、现 代都市等特色旅游资源,形成融都市、文化、生态旅游及休闲度假等 为一体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空间布局形成“一核五极五带”,即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杭 州、苏州、宁波、无锡为五极,以南通、宁波、舟山为主的滨海海韵 渔情旅游带,以苏州、无锡、常州、湖州为主的环太湖水乡风情旅游 带;以杭州、宁波、嘉兴、绍兴为主的杭州湾历史文化旅游带;以南 京、镇江、扬州为主的长江风光旅游带;沿宁湖杭及西南部丘陵山水 旅游带。 以长三角地区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及广阔的市场需求为依托,建 立以城乡食品消费、休闲旅游和文化消费为导向的都市农业体系,突 出农业的高效、绿色、特色、休闲、景观及高科技设施等特征,着力 强化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科教等多元功能。 各城市近郊以生活和科教功能为主,重点发展高科技设施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景观农业;城市中远郊以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为 主,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城 市外缘以生产功能为主,重点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 业,重点在苏中、环太湖、浙西北浙西南山区和沿海及岛屿发展特色 优势农业产业带。 25 积极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 跨省市的重大基础建设为重点,建成以铁路(城际轨道)、水运和高 速公路为主的区内快速交通(通勤)网,到2010年实现上海2小时通达所有中心城市,3小时区内绝大部分中心城市间互通;基本建成国际 航运中心和亚太航空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000万TEU以上;建成有效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保障体系。 以现有运输网络为依托,以加快发展 (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干线航道等大容量、集约化、生态型的交通方式为重点,通过完善高速 公路网络结构、集约利用通道和桥位资源,构筑六大区内综合运输通 道,进一步加强区内外主要城市、产业带和主要港口的运输联系。 以沪宁(沪)杭铁路和沪宁、沪杭高速公 路为主要依托,以合理并线促进土地集约和环境保护,优化运输结构, 提升运输效率和通过能力,建设公铁水相结合的主通道,支撑沪宁 (沪)杭发展带优化提升。近期新建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沪)杭段、 沪宁(沪)杭城际轨道,加快改造沪杭高速公路,提升快速客运能力; 整治京杭运河江南段、苏申外港线杭申航道,增强水运货运能力。 以杭甬高速公路和杭甬铁路为主要依托,建设支撑杭 州湾南翼产业城镇建设以及长三角西部出海的重要通道。新建杭甬高 速铁路、杭甬城际轨道,加快改造杭甬高速公路,建设杭甬高速公路 26 新线,整治杭甬运河,密切沿杭州湾城市的联系,加强沿海港口向西 乃至向北的集疏运能力。 以长江航道为主要依托,构建综合型的交通运输通 道。加快推进长江口航道治理三期工程建设并逐步推进深水航道向上 游延伸;新建溧海(溧阳-扬州-泰州-海安)高速公路、宁通城际轨道、沿江铁路、镇南铁路,为沿江基础产业带建设提供支撑,并强化与长 江中上游的联系。 以沿海港口和海运为依托,加快建设崇启、崇海等过 江通道和跨杭州湾的宁波、萧山及绍兴通道,中远期新建沪通铁路和 城际轨道,加快建设沿海沪甬台温铁路,打通沿海南北向运输联系, 支撑沿海发展带的产业和城镇集聚。 以宁杭高速公路为主要依托,加快建没宁杭城际轨 道以及沪苏湖城际轨道连接线,强化宁湖杭发展带建设的交通支撑, 并打通与周边重要城市的联系通道。 依托通道重要节点、重要港口和空港,重点建设综合性客运换乘 枢纽和大宗货运中转枢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支撑现代综 合物流体系的建设。完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国 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并加强南通、湖州等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与通道配合,形成功能完备、分工清晰的综合运输网络。 增强航运和航空能力,提高国际客货运和集装箱中转比例, 优化物流节点布局,增强物流网络组织协调功能,建成海空陆一体化 的大型综合运输枢纽和国际物流枢纽中心。 27 积极发展公铁水空综合交通,完善服务长江流域的大宗散货江海联运职能以及服务长三角北部及其周边地区的国际物流功能, 进一步提高货运能力,加强客运专用线建设及其与空港等其他运输方 式协调,建成江陆空综合型运输枢纽和长江中下游综合性现代物流中 心。 加强综合交通建设,强化服务长三角南部及其周边地区的国际物流功能;配合旅游发展,加强客运专用线建设及其与空港等其 他运输方式协调,强化客运功能,建成陆空型综合运输枢纽和空港型 物流中心。 以沿海大型深水泊位建设为重点,优化集疏运系统,强化货运枢纽功能,承接和分流上海的部分货运尤其是大宗散货的海进江 中转运输职能,建成海陆联运的综合运输枢纽和全国性的大型物流集 散中心。 加快港口建设,强化货运功能;加强客运专用线建设及其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强化南北通道的建设,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 射带动,建成水陆联运综合运输枢纽和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 加快苏南国际机场建设,强化货运功能,加强客运专用线建设及其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建成水陆空联运综合运输枢纽和区 域性物流枢纽中心。 以上海港为核心,以宁波-舟山港和苏州港为两翼副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围绕集装箱、铁矿石、原油、煤炭等四类重点物 资,优化布局,合理分工,加快构建重点物资接卸和江海中转运输系 统为主的区域港口分工体系。 28 以集装箱主枢纽港和国际航运服务与信息中心为建设目 标,将外高桥、吴淞、金山嘴、浙江乍浦等纳入主枢纽港所属范围内 统筹规划,重点加快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泊位、LNG和油品码头建设,外高桥港区多用途码头和外高桥港区粮食码头等建设,进一步扩 大上海港的吞吐能力。 -以集装箱干线港和我国大宗散货深水中转港为建 设目标,重点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以宁波-舟山20万吨级以上铁矿石码头建设为重点,建成进口铁矿石接卸转运基地。以宁 波-舟山港进口原油码头建设为重点,扩大原油接卸能力,形成2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原油码头。 。以集装箱干线港和我国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为建设目 标,以远洋干线、近洋支线集装箱班轮航线并重,以7~10万吨级以上(停靠第五、六代及以上的集装箱船舶)的大型集装箱码头为重点, 推动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 积极配套建设南京、镇江、南通等集装箱支线港,相应建设长江 下游沿线及浙江沿海其他集装箱喂给港;围绕煤炭、矿石、石油等重 点物资,在加快沿海、沿江主要港口“北煤南运”同时,依托长江口 深水航道和沿江矿石码头建设,形成铁矿石接卸、转运系统。 以扩大空港吞吐能力为重点,以优化航空运输网络为主线,以提 高对外开放度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建成亚太航空枢纽中心。按照世 界级枢纽机场-区域枢纽机场-地方性机场的结构,拓展和优化功能, 并依托其它交通方式的辐射,优化服务范围,实现合理布局。 加强以浦东机场为主、虹桥机 29 场为辅的上海航空枢纽港建设,确立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地位。浦东 机场侧重于国际航线组织,开展国际航空运输,形成8000万人次和570万吨的客货吞吐能力,发展成为中国国际航空网络的主枢纽之一。 虹桥机场侧重于国内航线组织,开展国内航空运输,通过适时改造, 形成3000万人次和100万吨的客货吞吐能力,发展成为国内航空网 络的主枢纽。 积极优化南京禄口机场和杭 州萧山机场航线布局,大力开辟国内航线,适时增辟国际客运和国际 货运航线,客货并举,内外并重,不断延伸航线和加密航班,建成国 内二级枢纽机场。 围绕上海亚太航空枢纽港建设中 国际客货运职能的调整,适时恢复虹桥机场的部分国际货运功能。 ()在无锡附近加紧选址,启动建设 苏南国际货运机场,以满足日益旺盛的区内国际货运需求。 调整南通兴东机场运输职能; 适时改造扩建宁波栎社、常州奔牛机场;在扬州附近加紧选址新建苏 中支线机场,以满足地方航空运输需求。 以能源总量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改善优化 能源结构,增进提高能源效率,切实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大力加强区 域能源协作,发挥能源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促进与保障 作用,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到2010年,能源消费控制在4.2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和石油调入量分别达到3亿吨和6800万吨左右,发电量达到6000亿千瓦时左右。 30 重点完善宁波-舟山沿海煤港及南京、镇江、南 通、泰州等沿江煤港,提高煤炭安全供应能力,基本满足区内煤炭供 应;通过疏浚,将大运河煤炭运力再提高10%左右。 重点建设宁波-舟山石油中转港口,完善宁波北- 上海、宁波北-南京的输油管道和舟山-上海的输油管网,加快镇海、 舟山石油储备基地一期工程建设,把宁波-舟山建成区内最大的石油储存中转基地;规划建设洋山港区的油品码头和洋口港大型石化基 地。 重点推进上海、浙江、江苏LNG港口建设,建成投产一个LNG项目;建成金坛大型天然气储气库;扩建上海五号沟LNG应急事故站;建设东海天然气上岸管线,并逐步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加快西 气东输复线天然气管道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加快形成并完 善环太湖天然气网。 重点在沿海和天然气管道沿线地区增加新的电源 点,着手在上海进行IGCC电厂建设试点工作。加快高压输变电设施 与电网建设,建成皖电东送和苏北电力南送跨江电力送入通道,并预 留通道走廊,确保2010年以后西电东送工程顺利实施。 。在上海崇明、江苏南通和盐城、浙江舟山和衢 山等沿海地区建成一批大型风电项目,同时积极利用太阳能、秸杆与 沼气等技术成熟的新能源,使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到 3.5%左右。 。在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 制和数据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建立本区完整的基础地理信息库,逐步 31 提高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与共享程度,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对地理信息的需求,建成长三角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分发与交换中心, 构成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数据的汇交、分发服务和交换体系,带动各领 域专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重点建设全光缆传输网,进一步完善微波、卫星传输。适度超前建设通讯网。超常规建设发展因特网,初 步形成融合多种业务及现有网络的核心网络。加快建设信息网络互联 中心。稳步推进有线电视、电信业务和计算机网络业务的相互准入, 为“三网融合”提供基础条件,提高互联网络的信息交互能力。 重点搞好一批综合性网络应用工程、公益性信息管理工程、企业微观基础性工程等信息化重点应用项 目。兴办数字化城市工程,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若干智能型现代化城市,将长三角的主要城市建成区域性信息港,以信息一体化 带动区域一体化。 32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速度和规 模,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以统筹协调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 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水平,努力增强建设用地保障能力;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为重点,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保障生态用地的充足供给,形成结构优化、功能 合理、可持续利用的土地资源保障体系。 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禁非法占用耕地行 为,切实保护耕地;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补充耕地资金,加大土地复 垦、开发、整理等补充耕地的力度。保证区内常住人口口粮完全自给 和2010年粮食自给率不低于50%,2020年粮食自给率不低于40%, 至2010年保有耕地面积不少于344万公顷,2020年不少于315万公 顷。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基本农田,严格 控制基本农田的占用及闲臵、破坏;建立基本农田保护与农业补贴、 粮食生产补贴挂钩政策,对基本农田保护给予经济鼓励,确保基本农 田保护率80%以上。 以提高工业用地的产出效率为重 点,建立区域性产业用地门槛制度,提高工业新项目入区入园门槛和 标准,到2010年,单位工业用地经济产出率比现状提高30%;优化 33 城乡空间,大力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 经营集中的“三集中”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水平;合理规划交通网络和城镇布局,减少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对土 地破碎化的影响;严格控制城镇和农村居住用地面积增长,全面提高 土地利用效率,至2010年,人均城镇用地水平控制在100平方米以 内,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在150平方米以内。 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的大小,划定重要生态功 能保护区和生态维护区,实施有效的保护和管制。对区内37个自然 保护区、1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重要集中式饮用水供水水源地和重 要水源涵养区、浙江南部地区海拔500m以上山体、江苏和上海以及浙江湖州和嘉兴两市海拔200m以上的山体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 施严格的保护,到2010年,确保受保护国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达到 10%。对于重要水源地外围和输水通道两侧地区、长江干流、城市间 的重要生态斑块、浙江西部海拔200-500m之间的山体、江苏和上海以及浙江湖州和嘉兴两市海拔50-200m之间的地带等生态维护区,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禁止导致生态退化的各种生产活动,积极促进 区内产业的生态转型,鼓励发展生态型产业,有针对性地新建自然保 护区,稳步提高受保护国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改善区域生态 环境质量。 按照空间开发总体布局框架,实行差别 化土地政策,统筹保有耕地和优化用地布局。沪宁(沪)杭沿线发展 带,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优质基本农田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优 34 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着力提高土地经济产出 率。沿江(长江)发展带和沿湾(杭州湾)发展带,在提高土地集约 利用水平前提下,适当调减耕地保护面积,优先给予建设用地指标支 持,满足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沿海发展带和宁湖杭发展带以及其它 沿路发展轴带,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生态保护面积的落实,保留 足够的自然生态空间,适度保障建设用地供应,促进城市与产业有序 集聚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优先满足保护生态的要求,实 施有效的土地管制,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其它地区,适当调高基本农 田保护率,增加耕地保护面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平 衡区域土地利用结构。 重点保护集中式饮用水 源地水质安全,对长江干流、太湖、黄浦江、杭嘉湖水网、钱塘江干 支流及中小湖泊和水库等,分别制定水污染防治和水源保护条例与管 理办法,划分水源保护区,确定保护范围、保护要求及水源地环境综 合整治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加强南水北调东线、望虞河、白屈港、新孟河、引江河、 南官河、通榆河等调水水源保护区与输水通道的水污染控制和水质保 护,严格控制调水水源保护区沿线的开发建设,提高排放标准。建立 与完善流域和水系上下游地区互利共赢保护饮用水源的运行机制,到 规划期末,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5%以上,调水 水源地水质达到相应水质功能目标要求。 35 实施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重点整治长江、 太湖、钱塘江和城市的水污染,控制有机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继续 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对有机毒物和一类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监 控。建立点源达标排放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快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 区污水处理厂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 尤其是农村地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和实施化工、医药、印 染、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环境准入门槛。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跨省市河流进行水环境功 能区划的优化调整,加强跨界水环境功能区的协调。加快编制沿江、 沿太湖、杭嘉湖及环杭州湾地区达标尾水排放出路的规划。加快遏制 长江口、环杭州湾及舟山群岛等海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加强海岸 带生态系统的修复,制定和实施海洋排污总量控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实施海域生 态环境的综合整治,逐步改善海域环境质量,增强海洋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到规划期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0%,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3.5千克/万元,单位GDP 水耗120立方米/万元,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105万吨/年,氨氮排放量控制在9.5万吨/年,近岸海域水质好于?类水体的比例达到50%。 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 契机,全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推进火 电厂的燃气工程建设,加速中小型锅炉燃气或电力对煤的替代,坚决 贯彻执行国家关停小火电的有关规定,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调 36 峰能力差、出力不足5万千瓦以下机组。继续加大重点污染源的二氧 化硫治理力度,有效削减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加快烟气脱硫工程 建设,控制工业炉窑二氧化硫排放,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严格 限制燃用原煤含硫量在1%以上的煤。严格控制新建火电厂二氧化硫 排放,除沿海地区外,其它地区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燃煤火电厂(机 组),实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到规划期末,二氧化硫年排放量 控制在170万吨/年,二氧化硫排放强度4.5千克/万元,单位GDP能耗0.8吨标准煤/万元,城市全年二级空气质量以上天数为310天,酸雨频率控制在60%以内。 加大力度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提高秸秆 综合利用率,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水排放,提高畜禽粪便资源 化率,鼓励与推广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实施农村环保小康计划,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设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 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安全用水、清洁能源、卫生公厕、污水和垃圾处 理等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结合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 乡镇及生态村的创建,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以长江干流水体生态通道、千岛湖-括苍山山水复合生态通道、高邮湖-邵伯湖-天 目山山水复合生态通道和如东-象山港-漩门湾沿海生态通道为骨 架,通过自然生态斑块和廊道的空间链接,构建区域多种生态服务功 37 能集聚的“两横两纵”生态网架,稳定提升生态系统的集聚与辐射作 用,为区域“一核六带”的网络状总体开发格局提供适度的生态空间和 生态服务功能,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38 支持设立区域发展促进基金,主要用于跨 省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升 级、科技研发、人才引进等。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以各级财政专项资 金、开发银行软贷款为基础,引导社会化投资,积极发展各类产业基 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创新风险投资产品。在完善市场运作手段和 控制风险条件下,进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发行制度改革试点。 扩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开放水平,在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和苏州港太仓港区设立保税港区, 允许洋山港区率先探索自由港政策,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 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供应土地,率先试点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为主的工业用地配臵 方式。对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 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增加土地有偿使用费。鼓励农村建 设用地整理和流转,允许长三角地区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 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政策。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建 设用地供给指标。在上海市探索基本农田保护创新形式,允许在长三 角区域内跨区域异地保护。 39 实施最严格环境保护政策,设立高于国家标准的区域污染排放标准,提高超标排污收费。对于承担区域 重要生态保护功能的地区,先行试点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受 益地区对其给予必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扶持,增强这些区域公共产品的 供给能力,尤其是教育、卫生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完善该区域的 基础设施配套和防灾能力建设。 建立区域统一的人才资格认证体系、高技术企业和高技术成果资质互认制度以及产品免检认证体系和产权 交易管理体系,率先建立有利于区内人才交流的户籍、住房、医疗、 就业、人事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合作机 制;发展异地金融业务,建立交易结算、清算金融平台,开办异地购 票、异地托运、异地交费及异地“一卡通”业务;支持区内企业跨地 区投资、收购、资产重组与连锁经营。建立统一的口岸大通关信息平 台,实现上海口岸与区内各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 税港区的联动,形成长三角大通关协作区。 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梳理各城市现有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实行相对统一的区域开发开放政策,消 除行政壁垒。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促进区域内城市的互动和 互信,统一规范和协调招商引资政策,减少在税收、人才流动、技术 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差异。 40 支持和鼓励成立区域性各类行业协会,通过联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业企业,采用自治、自律的方式规范企业行为,推 动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共同研究制订跨地区的行业发展规划、区域 共同市场规则,维护区域市场秩序,推动区域各类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设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苏浙沪 两省一市领导组成的规划协调委员会,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 估,统一协调长三角区域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各方利益的重大问题, 提出规划修订方案。 继续完善两省一市“省市长”定期协商会议 机制,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峰会的作用,充分发 挥现有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等合作机制作用,推进落实三方 共同明确的有关合作,完善长三角合作的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规划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完 善规划编制程序,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不断提高公众规 划意识,保障区域居民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加强对各项规划的协调以及实施的监督检查,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实行重大项目和事项的公示、听证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 决策程序。 41
本文档为【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16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6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