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

《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

举报
开通vip

《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到底应该怎样解释,对于这个问题, 学术界众说纷纭,笔墨官司一直打到了今天,意见尚未能统一。就目 前流行的几种关于《长恨歌》主题思想的观点来看,总觉得还不能令 人信服,兹提出笔者的一些浅见。 一、《长恨歌》本事回顾 李隆基是一个前明后昏的皇帝,他曾经励精图治,发展了唐王朝 的强盛,但后来便奢侈淫乐,•懒得亲自理政,沉湎到声色中去了。开 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他最宠爱的武惠妃死了,后宫再没有能使他满意 的女人,作为一个皇帝,•他竟然把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定成了...

《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
《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到底应该怎样解释,对于这个问题, 学术界众说纷纭,笔墨官司一直打到了今天,意见尚未能统一。就目 前流行的几种关于《长恨歌》主题思想的观点来看,总觉得还不能令 人信服,兹提出笔者的一些浅见。 一、《长恨歌》本事回顾 李隆基是一个前明后昏的皇帝,他曾经励精图治,发展了唐王朝 的强盛,但后来便奢侈淫乐,•懒得亲自理政,沉湎到声色中去了。开 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他最宠爱的武惠妃死了,后宫再没有能使他满意 的女人,作为一个皇帝,•他竟然把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定成了选妃的目 标。杨玉环于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被册为寿王李瑁的妃子,玄宗在开 元二十八年十月授意她自动出家当了女道士,号为“太真”,从此成了 玄宗身边不可须臾离之的人物。史书上说她“善歌舞,邃晓音律,且 智算警颖,迎意则悟。帝大悦,遂专房宴,宫中号娘子,仪体与皇后 等。”当时她正好二十一岁,而玄宗已经五十五岁了。 由于杨玉环“肌态丰艳”,“善承迎上意”,博得了玄宗极度的恩 顾,•也给她杨家一门带来了举世无比的宠贵。她在天宝四载册为贵妃, 杨氏宗族便鸡犬升天,杨国忠虽“不学无行”,也在天宝十一载时当上 了宰相,“居朝廷,攘袂扼腕,公卿以下颐指气使,莫不震慴•,自侍御 史至为相,凡领四十余使,台省官有才行时名。不为已用者皆出之。” 杨玉环的三个姐姐也都得到了封号。当时民间为之而流传着“生男勿 喜,生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的歌谣。杨家不但声势煊赫,骄横 朝野,而且穷侈极欲,挥金如土。“织绣之工专供贵妃院者七百人,中 外争献器服珍玩”,杨氏五家“凡有请托,府县承迎,峻于制敕。四方 赂遗,辐凑其门,惟恐居后,朝夕如市”,“上所赐与及四方献遗,五 家如一。竞开第舍,极其壮丽,一堂之费,动逾千万。既成,见他人 有胜己者,辄毁而改为。”“帝幸华清宫,五宅车骑皆从,家别为队, 队一色,俄五家队合,烂若万花,川谷成锦绣,”“赐诸姨钱岁百万为 脂粉费。” 天宝后的玄宗,已经完全昏迷在声色中了,他把国政交付与杨国 忠等人,由他们任意胡作非为,•自己当起了风流天子,不但把杨贵妃 弄到了手,•而且连杨妃的三个姐姐也出入宫掖,并承“恩泽”。按照封 建正统的观念,他已经没有一点人君的贤德值得称道了。•杨氏入宫为 贵妃十余年,不过是一个供帝王享乐的高级玩物。她貌美聪颖,却不 具有封建伦理观念所要求的“后妃之德”,只是一味地邀恩固宠,淫乐 贪欢。据记载,她曾两次触怒玄宗,被赶出宫来。第一次是因为“妒 悍不逊”,第二次被逐的原因不详,当时,户部郎中吉温为杨妃求情说: “妇人识虑不远,违忤圣心,陛下何爱宫中一席之地, 不使之就死, 岂忍辱之于外舍邪,”杨妃也悔过说:“妾罪当死, 陛下幸不杀而归 之。”可见这次“忤旨”的情节是相当严重的,正史对此讳而不记,其 中的暗昧,后人无从确知。但是,•这位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却 是史有明文的。她认安禄山为干儿子,“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 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之。上闻后宫喧笑,问其故,左右以 贵妃三日洗禄儿对……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 宵不出,颇有丑声于外,上亦不疑。”象玄宗和杨妃这样靡烂的生活方 式,连封建史家也无法对他们置一褒词。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作为玄宗的宠臣。杨贵妃干儿子的安禄山起 兵造反了。第二年六月,叛军打下潼关,玄宗只好带领一些随从朝官 和卫队逃往四川。六月十五日,走到了离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由 于当时人们都认为“安史之乱”这场大祸任全在杨妃兄妹,或许也由 于最高统治者们内部斗争的复杂背景,因而发生了一场兵变。左龙武 大将军陈玄礼策动卫队首先杀死了杨国忠,然后便胁迫玄宗准杀杨贵 妃,玄宗不得不忍痛割爱,杨妃当即被处死,就地草葬,杨氏一族也 尽遭诛灭。马嵬事件可谓惩罚了玄宗及杨氏一家,使天下人心大快。 杨妃死后,玄宗对她思念不已,在肃宗至德二载十二月回长安后, 还偷偷地命人改葬了杨妃,并为她画像,挂于殿中,“朝夕往,必为鲠 欷。”这时的玄宗已经不再是皇帝,几乎和一个软禁起来的囚徒差不多。 他此时恐怕也只有靠眷念杨妃来熬磨日月了。 二、《长恨歌》的创作经过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这一段风流故事,在其身后的半个世纪中,被 广泛地传布于民间。在辗转流传中,渐渐地滋蔓附益,内容超出了史 实的范围。唐宪宗元和元年四月,三十五岁的诗人白居易就任盩厔县 尉,他经常和新结识的友人王质夫。陈鸿一块游玩唱和,十二月的一 天,三人同到县南二十里的仙游寺游玩,闲谈中,话题集中到了玄宗 和杨妃的故事上。谈到当时的一段传说,其大意就是《长恨歌》诗中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诗未尾所写的那段方士为玄宗寻找杨妃魂魄 的情节。三人对李、杨荒淫误国,招致安史之乱的行为大为感慨,王 质夫提议由早负诗名,善于写“情”的白居易将李杨故事的始未及传 说写成一篇诗歌,使之流传后世,垂戒将来。白居易当即写成了《长 恨歌》,诗中寄托了他对李隆基迷于女色,至死不悟,杨玉环以妖艳惑 君,因而祸乱国家的感慨,企图以此来讽诫后人,以免重蹈覆辙。 《长恨歌》写成后,陈鸿又奉作者之托,写了一篇传文,来介绍 此诗的本事、创作缘起,以及写作目的等,这就是《长恨歌传》。陈鸿 的传文和白居易的诗是一篇作品的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是互相 补充,互相发明,相辅相成,熔铸一体的,如果割裂二者,•单就《长 恨歌》去探求白居易的写作目的,就容易使人迷惘,不小心就会走了 孔子解“夔一足”的老路。 后世流传的陈鸿《长恨歌传》,有收入《白氏长庆集》中的通行本 和收入《文苑英华》中的《丽情集》所收别本两种。根据陈寅恪先生 《元白诗笺证稿》的意见,认为《丽情集》所收的文本近于陈鸿初作的 原貌,•而通行本的文字可能是经过白居易删改的。《丽情集》本的文字 与通行本差异颇多,其中有几处溢出通行本之外的文字,对于我们今 天探索白居易当时写作《长恨歌》的目的等,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古代文人对《恨歌歌》的评论 《长恨歌》问世以后,获得了极其广泛的流布,受到人们的普遍 喜爱,在当时就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 声名昭然,一千多年来,文人们对这首诗的褒贬,提出了下列几种代 表性的意见: ,、认为这首诗的主题表现的是鞭挞、讽剌和规戒。这一观点, 在唐代就有人提到过。陈鸿在《长恨歌传》中说:“乐天因为《长很歌》。 意者, 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这就是说, 《长恨歌》写作的用意就是不但对玄宗的昏迷不悟表示感慨,并且通 过对杨妃这样以妖色谗言蛊惑君主的“尤物”进行的揭露,警醒后世 的君主,讽诫于将来,以杜绝致乱的根源。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 云:“《长恨歌》云:„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此剌男女 不常,阴阳失伦,其意险而奇,其文平而易,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 者足以自戒哉。”明人贺贻孙《诗筏》云:“及读其《长恨歌》诸作, 讽剌深隐,意在言外,信如其所自评。”唐汝询《唐诗解》云:“《长 恨歌》,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始则求其人而未得,既得而爱幸之, 即沦惑而不复理朝政矣。不独宠妃一身,而又遍及其宗党,不惟不复 早朝,益且尽日耽于丝竹,至以至禄山倡乱,乘舆播迁。帝既诛妃以 谢天下,则宜悔过,乃复展转怀思,不能自绝,至令方士遍索其神, 得 钿合金钗而不辨其诈, 是真迷而不悟者矣。”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 云:“(《长恨歌》)此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以女宠几于丧国, 应知 从前之谬戾矣,乃犹令方士遍索,而方士因得以虚无缥缈之词以对, 遂信钿钗私语为真,•而信其果为仙人也。天下有妖艳之妇而成仙人者 耶,”乾隆皇帝弘历《唐宋诗醇》云:“从古女祸,未有甚于唐者。明 皇践祚,覆辙匪远。开元厉精,几致太平。天宝以后,溺情床笫。太 真潜纳,《新台》同讥。艳妻煽处,职为厉阶。仓皇播迁,祖宗再造, 幸也。姚宋诸贤臣辅之而不足,一太真败之而有余。南内归来,倘返 而自咎,恨无终穷矣,遑系心于既陨倾之妇耶,……居易诗词特妙, 情文相生,沉郁顿挫,哀艳之中,具有讽剌。„汉皇重色思倾国?,„从 此君王不早朝?,„君王掩面救不得?,皆微词也……欲不可纵,乐不可 极,结想成因,幻缘奚罄,总以为发乎情而不能止乎礼义者戒也。”这 些出自古代文人及帝王的评论,笔者认为都是切合《长恨歌》的主旨 的,也是切合白居易的创作本意的。 ,、还有一些人从君臣伦理观念的角度出发,指责《长恨歌》描 写皇帝的风流罪过等,在语言措辞方面“失臣下事君之礼。”如宋朝魏 泰《临隐居诗话》云:“白居易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 死。?此乃歌咏禄山能使官军皆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也。 噫~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蠢拙,抑已失臣下事君之礼矣。”张戒 《岁寒堂诗话》云:“其叙杨妃进见专宠行乐事,皆秽亵之语。首云: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后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 破《霓裳羽衣曲》。?又云:„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此 固无礼之甚。„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此下云云,殆可 掩耳也。”清人龚自珍甚至认为诗中丑化了杨妃也是失体的,如张祖廉 《定盦先生年谱外纪》云:“先生谓《长恨歌》„回头一笑百媚生?,乃 形容勾栏妓女之词,岂贵妃风度耶,白居易直千古恶诗之祖。”魏泰的 议论受到清人汪立名尖锐的批评,认为这是“读书全不理会作诗本末, 而执片词肆议古人,已属太过。至谓歌咏禄山能使官军云云,则尤近 乎锻炼矣。宋人多文字吹求之祸,皆酿于此等议 论。”魏泰等人的观点虽然不值得一驳,但从他们的议论中,却也可以 看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也认为《长恨歌》对玄宗和杨妃的态度是暴露的, 不过他们认为白居易作为一个臣子,不应该这样放肆地亵渎帝王贵妃 而已。 ,、也有的人认为《长恨歌》的内容,尤其是语言多淫秽的成份, 迎合了世人的低级趣味,有“蛊人心,败风俗”之嫌。唐代杜牧《唐 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云:“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 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 教授。淫言亵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 以治之。”杜牧所骂的“淫言亵语”,大约就是针对《长恨歌》一类诗 歌而言的。这一观点不断受到后人的驳斥,如唐人黄滔《答陈磻隐论 诗书》、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明人贺贻孙《诗筏》、清人尤侗《艮 斋诗说》、刘熙载《艺概》等书都有所论及,或斥杜牧“以门户相轧”, “文人相轻”,或者反唇相讥,指责杜氏鉴不自照。然而,•也有人是同 意杜牧的观点的。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云:“迨元白起,而后将身 化作妖冶女子,备述衾绸中丑态,杜牧之恶其蛊人心,败风俗,欲施 以典刑,非已甚也。”杜牧的意见有无道理姑且不论,• 但其中也确实 反映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象《长恨歌》中“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芙蓉帐暖度春宵”,“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 夜专夜”,“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翡翠衾寒谁与共”, “夜半无人私语时”这样的文辞,被目于“淫言亵语”,“备述衾绸中 丑态”,也还不算是捕风捉影。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云:“白乐天 作《长恨歌》……止于荒淫之语。”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云:“„侍 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此南北曲中猥亵语耳。”这正是指 出了《长恨歌》在内容和措辞方面的这一特点。正因为如此,人们才 更有理由认为《长恨歌》的主旨是暴露和鞭挞讽剌。 ,、人们常把白氏的《长恨歌》与元稹的《连昌宫词》进行比较。 不少人认为在作品的教化作用方面,元作胜过白作,其理由是元诗中 的“监戒规讽之意”非常明显,而白诗却“终篇无所规正”。•例如张戒 《岁寒堂诗话》云:“《长恨歌》在乐天诗中为最下,《连昌宫词》在 元微之诗中乃最得意者。”洪迈《容斋随笔》云:“《长恨歌》不过述 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不若《连昌宫词》有监戒规讽之意…… 殊得风人之旨,非《长恨》比云。”张邦基《墨庄漫录》云:“予以谓 微之之作过乐天。白之歌止于荒淫之语,终篇无所规正。元之词乃微 而显,其荒纵之意皆可考,卒章乃不忘箴讽, 为优也。”明人王世贞《艺 苑卮言》云:“《连昌宫词》似胜《长恨》,非谓议论也,《连昌》有风 骨耳。”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云:“《连昌宫词》收场用意实胜 《长恨歌》。艳《长恨》而亚《连昌》,不知诗之体统者也。”贺裳《载 酒园诗话》云:“《连昌宫词》轻,,《长恨歌》婉丽,《津阳门》诗丰 赡,要当首白而尾郑。顾前人诸选惟收元作者,以其含有讽谕耳。”这 种观点不免偏颇,之所以认为《长恨歌》“终篇无所规正”,没有风骨, 不含讽谕,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分析《长恨歌》要连同《长恨歌传》视 为一体,没有注意到《长恨歌》“讽剌深隐,意在言外”这一极其重要 的特点,还不能算是已将《长恨歌》读懂读透,最终把握住它的主旨。 此外,前人还有许多对《长恨歌》的其它方面的论述,大都只是 些只言片语,且与本文主要论题无涉,故不再罗列赘述。 综上所述,千余年来人们对《长恨歌》主题思想的认识,严格说 来只是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观点,即我们上文引述的第一种观点。 对于这种观点的表述,尤以陈鸿之说为概括全面,而以清代乾隆帝之 说为详尽具体。上文所列的另外三种评论虽有的无涉于《长恨歌》的 主题,有的则没有正确把握住《长恨歌》的主题,但它们之间都存在 着一定的相互联系,对于我们今天评价《长恨歌》的主题都有相当重 要的借鉴意义。 四 今人对《长恨歌》主题思想的认识 解放以来,围绕着对《长恨歌》主题思想的解释,学术界一直在 进行着论争,对于《长恨歌》主题思想的认识处于空前的纷乱状态, 各种观点既有分岐,亦有交叉,在对一些具体史料的运用分析上,观 点尤为不一致,以至于我们现在要对这些观点的归类之间划出明确的 分界线都感到很困难。下面介绍这些观点的几种主要倾向: ,、讽刺主题说。•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或主要是揭露李 隆基、杨玉环的迷于色情,荒淫误国。如白枫《长恨歌的思想性》(《光 明日报》1955 年 9 月•11 日)、王,汝《有关长恨歌思想艺术的几个问 题》(《文史哲》1957 年 3 期)、•王气中《略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文 汇报》1959 年 4 月 17 日)、李健章《关于长恨歌的评价问题》(《武 汉大学学报》1959 年 10 期)、朱陈《白居易怎样看待唐明皇和杨贵妃 的关系》(《合肥师院学报》1960 年 1 期)、•王卫民《长恨歌是一首 讽谕诗》(《天津日报》1961 年 7 月 26 日)等文章,都基本上是属于 这类观点的。 ,、爱情悲剧主题说。认为《长恨歌》描写的是李、杨爱情故事 的悲剧,是或主要是歌颂或同情了李、杨之间忠贞专一的爱情。如褚 斌杰《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及其评价》(《光明日报》1955 年 7 月 10 日)、•郑秀梓《谈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光明日报》1955 年 12 月 18 日)罗方《谈长恨歌》(《光明日报》1956 年 5 月 27 日)、林志 浩《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及其争论》(《光明日报》1956 年 8 月 19 日)许可《长恨歌简论》(《文艺学习》1957 年 12 期)、周来祥《关 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及其争论》(《文史哲》1958 年 1 期)、•吴双连 《也谈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文汇报》1959 年 5 月 13 日)、•王运熙 《略谈长恨歌内容的构成》(《复旦》1959 年 7 期)等,基本上都属 于这一类观点。 ,、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既对李、•杨的荒淫生活有讽剌, 又对其爱情悲剧有同情。王拾遗《白居易》、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谭丕模《中国文学史纲》、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 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等都叙述过这一类观点。 几乎绝大部分的论者都认为《长恨歌》的内容含有讽剌和同情两 种成份,•分岐只是在于对二者在诗中所占的比重看法不同,对作者的 写作动机理解不同,对形成这种写法的原因解释不同,对二者所针对 的对象意见也不一致,这里不再针对具体的文章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仅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谈谈笔者的不同意见。 五、白居易对李、杨的态度 五、白居易对李、杨的态度 《长恨歌》是以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为创作原型的,诗歌中的人物 形象和历史上的李、杨故事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抛开作者对 历史上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态度去孤立地分析作者对他所塑造的形象 的褒贬。过去有的论者批评别人“爱把历史上的唐明皇、杨贵妃与《长 恨歌》中的人物完全拉在一起来谈”,这种指责是失于偏颇的。白居易 对历史人物李、杨的关系是什么态度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深恶痛 绝”,下面举白氏有关的诗歌为证: 《杂兴三首》(之一)云:“楚王多内宠,倾国选嫔妃。又爱从禽 乐,驰骋每相……色禽合为荒,刑政两已衰。云梦春仍猎,章华夜不 归……美人挟银镝,一箭叠双飞。飞鸿惊断行,敛翅避娥眉。”这首诗 从杜甫的《哀江头》脱胎而来,其讽剌对象自然也包括李杨二人。 《紫藤》诗云:“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谁谓好颜色,而为害 有余……又如妖妇人,绸缪蛊其夫。奇邪坏人室,夫惑不能除。寄言 家与邦,所慎在其初。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 《续古诗十首》(之五)云:“窈窕双环女,容德俱如玉……宜当 备嫔御,胡为守幽独,……岁暮望汉宫,谁在黄金屋,邯郸进倡女, 能唱黄花曲。一曲称君心,恩荣连九族。” 《上阳白发人》题注云:“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 复进幸矣。”诗中曰:“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 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胡旋女》诗云:“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团转。中有太真 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帐下养为儿。禄山 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 主。” 《司天台》诗云:“昔闻西汉元成间,上陵下替谪见天。北辰微暗 少光色,四星煌煌如火赤。•耀芒动角射三台,上台半灭中台坼。”这几 句话是就有唐一代朝廷“女祸”现象的揭露和提醒。 《骊宫高》诗云:“西去都门几多地,吾君不游有深意。一人出兮 不容易,•六宫从兮百司备……中人之产数百家,不足充君一日费。吾 君修己人不知,不自逸兮不自嬉。吾君爱人人不识,不伤财兮不伤力。 骊宫高兮高入云,君之来兮为一人,君之不来兮为万人。”全诗歌颂宪 宗不游骊宫,不正是对玄宗当年“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荒淫生活的谴责吗, 《八骏图》诗云:“壁台南与盛姬游,明堂不复朝诸侯。《白云》、 《黄竹》歌声动,一人荒乐万人愁……由来尤物不在大,能荡君心则 为害。” 《李夫人》诗云:“汉武帝,初丧李夫人。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 留得生前恩。君恩不尽念未已,甘泉殿里令写真。丹青画出竟何益, 不言不笑秋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华帐深夜悄 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去何速兮来何迟,是耶非耶两不知……伤心 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 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 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 如不遇倾城色。” 《古冢狐》诗云:“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或歌或 舞或悲啼,翠眉不举花颜低。忽然一笑千万态,见者十人八九迷…… 狐假女妖害犹浅,一朝一夕迷人眼。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长溺人 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在白居易看来,玄宗是个荒淫昏迷,造成国家覆亡,给人民带来 灾乱的君主,他不能节其欲,制其情,受杨妃这样的“尤物”的蛊惑, 至死不悟,是一个和周穆王、楚灵王、汉武帝、汉成帝一样失德的皇 帝。而杨妃则是一个惑君的尤物,是使唐朝几乎覆亡的祸由,她有色 而无德,可以和历史上的盛姬、褒姒、妲己、李夫人、赵飞燕相比恶。 她比玄宗尤为可恨,因为玄宗的失德是受了她的迷惑,杨妃是白氏诗 文中受到鞭笞最多最重的一个人。有人认为白居易对历史人物李、杨 既有怨恨,又有同情,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白居易之所以对李、杨二人抱这样的观点,并且敢于指名道姓地 揭露谴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白居易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实际上也是社会的公论。上自皇 帝、朝廷,下至一般文人,其意见都是基本一致的。马嵬事件时,杨 国忠以倡乱谋反之名被杀,杨贵妃被“赐死”,世人以“诛褒、妲”目 之。从事件发生的经过来看,陈玄礼敢于策动禁兵肇事,显然是得到 肃宗暗许的。当时还是肃宗太子的肃宗,对杨家积怨很深,安史之乱发 生后,玄宗欲禅位给太子,•“杨国忠大惧,退谓韩、虢、秦三夫人曰: „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暮矣。? 相与聚哭,使三夫人说贵妃,衔土请命于上,事遂寝。”马嵬事件发生 前,“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 子未决。”杨国忠、杨贵妃被杀,随军的杨家亲属也被诛尽,连跑到陈 仓的杨氏诸亲也被当地官员捕杀干净了。这样一连串的重大事件,能 说是完全因民愤而出于官军的自发行动吗,笔者认为这一定是肃宗蓄 谋已久,幕后指使的结果。不过因玄宗是自己的父亲,自己不便公开 出面,史官亦为肃宗讳恶,所以把责任堆在了陈玄礼这个执行者身上而 已,不过,李辅国请示过肃宗,肃宗没有反对, 史书上只说是“未决” 从史法的角度看,其弦外之音也已经不言而喻了。玄宗从蜀地回长安 后,想要改葬杨妃,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以国忠负上速乱,为 天下杀之,今葬妃,恐反仄自疑。帝乃止,密遣中使者具棺,它葬焉。” 李揆的话只不过是一种托辞,•其实不过是说改葬杨妃不得人心而已。 上自肃宗,下至天下,都认为杨妃杀得有理,这恐怕正是唐人作诗“无 忌讳”的最重要原因。安史之乱造成的“五十年来制不禁”的严重后 果,肃宗以来的天下敢于公开把李、杨故事作为反面教训说、唱、吟、 奏,•使后来的君主即使想要为他们的祖先遮掩这段耻辱也已经不可能 了。象唐玄宗这样搞得声名狼藉,本朝臣民敢于公开指斥评论其失行 的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孤例。这是由于其 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因此,尽管白居易对李、杨在多首诗中进行 了公开的暴露和谴责,也决不会招来“失臣下事君之礼”的严重罪名。 其次,白居易是一个封建正统观念比较坚固的文人,他前期的一 套社会、政治、文学、艺术等观点,一点也没有脱离传统儒学的窠臼, 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做一个忠臣直士,大作其讽谕诗,也就是在表现自 己的这种胸怀。其讽谕诗在当时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中 也有不少腐论,这些诗不过是儒家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经 的衍生物。他针砭时弊,无不从封建正统统治观念那里寻找理论根据, 所以他才有恃无恐,即使指责了皇帝,骂了贵妃,触犯了权贵,也可 以免堕文字之狱。相反,这样做倒更显示了他的忠直。并且,这也是 被封建统治理论所赞许的行动,•稍有点政治头脑的皇帝对他也无可奈 何,甚至还可能对大臣的这种行为予以褒奖,以显示自己的贤明从谏。 另外,有人认为白居易的妇女观是很进步的,他最同情妇女,所以 对杨妃也不免倾注了同情。•这种观点也不切合实际。白居易的妇女观 是他整个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相当顽固、保守、落后的一个 部分。他写过不少有关妇女的诗,•完整地体现着一套封建的陈腐妇女 观。他对各种等级不同、处境不同的妇女发表了意见,上至后妃,下 至歌妓,无所不涉,他对不少境遇不佳的妇女倾注过同情,但这些同 情一概不超出那套三从四德之类的礼法。妇女的地位不同,他的要求 也各有针对性。对后妃,他歌颂的是“颜德俱如玉”,“诗留窈窕章”, “凤引曾辞辇,蚕休昔采桑”,鞭笞的是“掇蜂杀爱子,掩鼻戳宠姬”, 从来都没有也不可能歌颂同情象杨贵妃这样的“褒、妲之色”。平心而 论,本来是因为玄宗荒淫而宠杨妃,主要责任应当由玄宗来负,•但由 于君臣关系的缘故,白居易不得不曲折、委婉地表达他对玄宗的谴责, 却能够理直气壮地痛咒杨妃。他骂杨妃越重,玄宗的失德也就越被衬 托了出来,可谓一箭双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李、杨两个形象 所置的褒贬,和他对历史人物李、杨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六、白居易怎样看待《长恨歌》 白居易对自己的《长恨歌》是褒还是贬,这也是人们争执不下的 一个议题。大家所根据的材料有两条: 一是白氏于元和十年作的《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 赠元九李二十》,其诗曰:“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 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 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另一条是白氏同时写的《与元九诗》中讲的:“今仆之诗,人所爱 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 对于“一篇《长恨》有风情”中的“风情”二字的解释,大家的 意见颇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所谓风情者,不过是风流韵事的别 名。”一种意见认为:“白居易通常是用风情这个词来表示兴致或情趣 一类的意思。由此类推,„一篇《长恨》有风情?只在说明这篇作品描 述了一个悲剧性的使人感到兴趣的故事。”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所谓 风情,除了说明这篇诗富有风诗的情调,或表现了风流艳情外,不可 能有其他解释。”依笔者所见,白居易这里的“风情”只有理解为“风 诗的情调”才比较妥当,理由有两点: 第一,从首联的对仗来看,“风情”正与“正声”相应,“正声” 本指《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朱熹《诗集传》云:“雅者,正也,正 乐之歌也。”又云:“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 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尤非后世能言之 士所能及之。”白氏之“近正声”,意思就是说自己的讽谕诗和闵时病 俗,陈善闭邪的变雅差不多。朱熹又云:“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于以考其俗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备观省而垂监戒耳。•” 白氏之“有风情”就是说《长恨歌》具有风诗的情调:不但有垂戒后 人的讽劝作用,而且善用比兴,意在言外。明人贺贻孙《诗筏》云: “及读其《长恨歌》诸作,讽剌深隐,意在言外,信如其所自评。”可 见贺氏也是把“一篇《长恨》有风情”中的“风情”二字当作“风诗 的情调”来理解的。把“风情”理解为“风流韵事”或“兴致和情趣”, 都无法和“正声”在意义上成为协调的搭配。 第二,从白居易的创作思想来看,他是一个非常重视诗歌的思想 内容和教育意义的作家,一贯提倡并努力实践作诗以《诗经》的六义 为宗。他认为六义的核心内容就是“美”与“剌”,这二者在他的诗歌 中是相反相成,以“剌”为主的。一旦注意到他的创作思想,就不会 相信他在写《与元九书》的同时,会大言不惭地向人夸口自己善于写 什么“风流韵隆薄,拙右自谡饫锸导噬鲜前选冻ず薷琛泛汀肚刂幸鳌? 作为自己全部创作的压卷杰构,是他学习《诗经》创作经验的代表之 作。《长恨歌》有风诗之情,《秦中吟》有雅诗之味,不但受到世人传 诵,而且也使作者自鸣得意,因而他敢于“气粗言语大”地向当时的 社会名流,自己的挚友元稹、李绅大夸其口,预言这些诗作能为自己 身后留名。如果白氏对《长恨歌》的态度真象张戒《岁寒堂诗话》所 云:“《长恨歌》,虽播于乐府,人人称颂,然其实乃乐天少作,虽欲 悔而不可追者也。”那他还怎么会挑出来向人夸耀,并要借之留名呢, 可见把“风情”解为“风流韵事”之类的说法,不但与白氏的一贯思想 相违背,•也是与“一篇《长恨》有风情”所在诗章的全篇内容不相协 调的。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的“时之所重,仆之所轻”的话,往 往被论者拿来作为白氏自轻《长恨歌》的证据,这样做也是欠分析的。 对于当时世人推崇杂律诗与《长恨歌》的原因,我们不能不予以推究。 其实,•白居易这里是在批评一些世俗庸人的见解,他们看重杂律诗, 是因为它能在“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完全是出于个人情感 的兴致,他们看重《长恨歌》,也绝不是对这首诗的讽剌与暴露产生共 鸣,•而是流于一般的对其语言、形象、情节等艺术形式的玩赏,甚至 是因为其中的李、杨风流故事, 相思幽情, 乃至杜牧所恨的那些“淫 言亵语”起了吸引作用。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以及倡妓因为 能诵得《长恨歌》而增价,•也未必不是源于用低级趣味的心理去欣赏 《长恨歌》,哪里还管什么“讽刺深隐,意在言外”的“风情”呢,李 健章同志说得对:“人所爱的是《长恨歌》之事而忽视其所托谕之义。” 这与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文学主张,•显然是不合的,白居易举《长恨歌》 为例,提出轻重的对比,•正是因为自己这篇杰作受到类似古代墨家所 说的买椟还珠的遭遇而鸣不平。”这一认识是很有道理的。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白居易自己把《长恨歌》归入了“感伤诗”一 类,而没有把它分入“讽谕诗”,•正说明作者不认为《长恨歌》有讽谕 意义。这样认识问题也失于机械片面。从白居易当时所根据的分类标 准来看,“讽谕诗”是“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剌比兴者”,以及五十首 新乐府诗,“讽谕者,意激而言质。”而“感伤诗”则是“事物牵于外, 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对于“感伤诗”的定义其实就是 历来所讲的作诗缘起,亦即《与元九书》中所讲的“歌诗大端”,所以, 白氏自命的“感伤诗”与“讽谕诗”两个概念的关系就象“人”与“男 人”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一样,相当于一种属种关系。这样一来,在诗 篇的归类上,便会有可彼可此的情形出现,当然,白氏在具体诗篇的 入类上,并不象他给“感伤诗”下的定义那样泛滥。我们拿“感伤” 与“讽谕”两类诗作具体的比较,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偏重于“感 物伤情”,后者偏重于“意激而言质”,《长恨歌》正是感伤玄宗迷于女 色而不悟的,这首诗情调哀伤,缠绵悱恻,不合于“意激”,讽剌深隐, 意在言外,不合于“言质”,后半部分故事凭借传说,于史实无据,没 有“其事核而实”的特点,当入“感伤”而不当入“讽谕”,其理甚明。 况且,•也不能认为感伤就等于同情,感伤诗筒荒鼙泶锉?丁?摅住? 讽剌的内容。至于再把《长恨歌》中的感伤理解为歌颂爱情的忠贞专 一,那就距离更远了。 总之,我们认为白居易是非常推重自己的 《长恨歌》的,他对世人对这首诗的曲解很不满意,陈鸿认为《长恨 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的意见,也正是 白居易自己的意见,他把《长恨歌传》收入自己的文集时,•对这段话 未加改动就是确证。有人认为这是陈鸿装出道学家的面孔说谎,与白 居易的原意不符,•这种认识也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七、《长恨歌》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能忽视这首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 作者本人的创作动机,以及后人对它所加的评论等,但最主要的还是 从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去加以分析。在这方面,还有几个问题应该 引起注意: 第一,一定要把《长恨歌传》与《长恨歌》合而读之,把它们当 作一个作品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在这个问题上, 陈寅恪先生 的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 他认为:“陈氏之《长恨歌传》与白氏之《长 恨歌》非通常序文与本诗之关系,而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赵氏 (指宋人赵彦卫)所谓„文备众体?中, 可以见诗笔之部分,白氏之歌 当之。其所谓„可以见史才、•议论?之部分,陈氏之传当之。后人昧 于此义,遂多妄说。•”又云:“《长恨歌》为具备众体体裁之唐代小说 中歌诗部分, 与《长恨歌传》为不可分离独立之作品,故必须合并读 之,赏之,评之。”从这点出发,•许多疑难都会迎刃而解的。 古代文人认为《长恨歌》没有提及杨妃本是寿王之妃,这是为尊 者讳。现在有的持“爱情主题”说的论者认为:“如果象有些研究者说 的这首诗在于暴露明皇的荒淫,那么白居易很可以把这段真事写上去, •岂不更足以说明明皇的无耻么,”这是一种误解,其实,白居易虽然 没有在《长恨歌》中备载李、杨的一切故事,他却把一些需要补充说 明的细节,连同对李、杨问题的评论都留给陈鸿的传文了。《长恨歌传》 云:“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如果白氏要为玄宗讳恶,•为什么在收 陈传入文集时不把这句话删去呢,显然,《长恨歌》为玄宗讳恶之说也 不能成立,而认为《长恨歌》可以写但却没有写李、杨的其它秽行就 说明本诗不是意在讽剌,而是歌颂爱情的观点,•也是没有把白氏之诗 与陈氏之传合读的结果。 第二,许多论者还提出一个责难:既然白居易对杨贵妃印象那么 坏,为什么在《长恨歌》中却把她写得那么美丽动人,对爱情又那么 真挚坚贞,不少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但都不免牵强, 还需要重新探讨。 笔者认为,《长恨歌》通篇要表达的不过就是杨妃的惑君和玄宗的 被惑,杨妃是个“尤物”,她惑人的手段当然只有靠自己的美貌和男女 私情上的拉拢。这首诗以“回看血泪相和流”为界,可分为前后两部 分, 前者写的是“生亦惑”,后者写的是“死亦惑”,作者运用铺张的 手法大写了杨妃的美色,其用意当然不是在美化和歌颂她,恰恰相反, 在白氏一类人眼里,象杨妃这样的无德女人,其相貌越美,使人丧家 覆国的危险性就越大。对于白氏的这种借美化的笔墨,欲达到丑化的 目的的表现手法,陈鸿在《长恨歌传》中曾一语道破,以警读者。《丽 情集》本《长恨歌传》中云:“嘻~女德,无极者也;死生,大别者也, 故圣人节其欲,制其情,防人之乱者也。生惑其志,死溺其情,又如 之何,”又云:“叔向母云:„其(陈寅恪先生认为“其”当作“甚”) 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可见白氏把杨 妃写得甚美,•正是为了充分衬托她的甚恶。不美焉能迷人,情若不真, 又焉能使人“生惑其志,死溺其情,”我们只要把上文所引的《李夫 人》、《古冢狐》、《紫藤》等诗比照读之,就会发现这些诗与《长恨歌》 并陈氏之传不但观点相同,甚至在遣词造句上也都不乏划等号的地方。 白氏笔下的杨妃形象,恰如龚自珍所评,一副“勾栏妓女”的风度, 有的只是妖美和狐媚,全无帝王后妃母仪天下的庄雅容德,这充分证 明了白居易对历史人物李、杨的态度完全和他用《长恨歌》所体现的 思想相同。 至于不少人认为《长恨歌》中杨妃的形象是美的,是值得同情的, 并且还认为这一定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这恐怕有下列几个原因: 其一是时过景迁,•人们离开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的创痛早已 淡漠,大家没有了中唐臣民对杨氏一家人的仇恨心理作为阅读《长恨 歌》的基础。其二是人们不可能在阅读《长恨歌》的同时比读白氏的 其它有关诗文,尤其是《长恨歌》的单独流行,使人们顾及不到陈鸿 的传文对《长恨歌》的重要的发明作用。其三是因为今天的一般群众 与受过封建传统思想熏陶的文人(如白居易、陈鸿等)之间审美观、 妇女观的差别。其四是因为《长恨歌》本身“意在言外”的隐晦的表 现方法未被多数人接受,•对于其中的典事等未能注意到它们的褒贬含 蕴。其五是因为白氏运用的这种以“状美”来“显恶”的手法本身就 是很危险的,他对杨妃貌美情真的铺张叙写,产生了唤起读者同情心 的“副作用”。尽管如此,也不应该把同情李、杨爱情的观点硬加到《长 恨歌》的头上。 第三,另一宗议案是关于《长恨歌》后半部分对李隆基思妃心切 的一段描写,许多人也认为这段文字透视出了作者对李隆基忠于爱情 的同情和歌颂。这一认识也是与白居易的命意恰恰相反的。如果把这 段“思妃”文字放到玄宗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理解,得到的结论就全 然不同。曾经贵为天子的玄宗现在播迁蜀地,流落到“黄埃散漫风萧 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的悲惨境 地,尚不能反躬自咎,•此时不是忧国忧民,反而在“朝朝暮暮”思念 那个“倾国”之色,这不是被惑之深是什么,•受到安史之乱灾祸的普 天之下,由于杨氏被诛而人心大快,•谁又会同情他们的这种爱情呢, 从蜀地归来之后,玄宗被李辅国迁于太极宫中,这其实也正是肃宗与张 皇后的意思。•曾经是盛唐明主的李隆基,现在却无异于一个被软禁的 囚犯,•这时仍不能自悔前非,却更变本加厉地追思杨妃这个天下共指 的祸由,这样的描写是在歌颂玄宗爱情的忠贞、纯洁、专一,还是在 感伤讥剌这个昏君的冥顽不悟,尤可注意的是,诗中云:“西宫南苑多 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 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 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这正描写的是玄宗沦为宫廷囚犯 后的凄凉生活,从中可以透视出肃宗等人对这位“太上皇”晚年的虐 待。这样的描写警醒人们,玄宗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其祸根不就 是杨妃吗,在如此严酷的现实面前,玄宗不仅不追悔前非,反而在经 年累月地苦盼她的魂魄“来入梦”,这不正说明“尤物”惑人的可怕吗, 张戒《岁寒堂诗话》云:“„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此 尤可笑,• 南内虽凄凉,何至挑孤灯耶,”邵博《闻见后录》亦讥云: “宁有兴庆宫中夜不烧蜡油,明皇帝自挑孤灯者乎,书生之见可笑 耳。”类似的描写当然不符合唐宫生活的实际,但它却应当看作是作者 有意用夸张渲染的手法雕琢出来的“微词”,其弦外之音正指玄宗的失 位受制,与他先前的荒淫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因后果俱在,难 道还不足以发人深思吗,宋人讥诮白氏这样的描写,实在近于挑剔, 而今人硬要为白氏此笔寻找典事根据,也嫌徒劳。在这一点上,清朝 乾隆帝的评语还是值得回味的,其《唐宋诗醇》云:“南内归来,倘返 而自咎,恨无终穷矣,遑系心于既陨倾之妇耶,” 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 暴露杨贵妃的妖艳惑君,痛惜唐玄宗的执迷不悟,以此前车之鉴来讽 戒后世的君主,在男女之际,不可以好色而不好德,否则便会重蹈李 隆基的覆辙。作者的立场是直接从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出发的,他所 依据的政治思想体系也完全是传统的封建统治理论,尤其“女人是祸 水”的思想是他创作《长恨歌》的指导思想。一切关于《长恨歌》的 爱情主题、二重主题的种种解释都是欠斟酌的。 评论《长恨歌》的主题,必须坚持尊重历史材料,尊重原作内容, 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本人的世界观及创作指导思想的原则, 并正确地分析作品所运用的特殊表现手法,尊重文学创作的规律。离 开了对这首诗有关各个方面的问题的客观剖析,离开了对历史环境和 文字资料的综合研究,就很容易把讨论引入岐途,甚至把现代人的思 想观点强加到白居易的头上,得出种种不恰当的结论来。 载《山西大学学报》1995 年第 3 期
本文档为【《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7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0
浏览量: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