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土壤侵蚀现状和动态变化报告

安徽省土壤侵蚀现状和动态变化报告

举报
开通vip

安徽省土壤侵蚀现状和动态变化报告安徽省土壤侵蚀现状和动态变化报告安徽省土壤侵蚀现状和动态变化分析报告第一章土壤侵蚀现状1自然地理和社会社会经济1.1自然地理概况(1)位置与范围安徽省位于祖国东南,华东腹地,跨长江、淮河、钱塘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和新安江流域上游。有大别山、九华山、黄山和天目山等主要山脉。地理位置在东径114?57’,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由南至北,分别为暖温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自然风光秀美,矿产资源丰...

安徽省土壤侵蚀现状和动态变化报告
安徽省土壤侵蚀现状和动态变化报告安徽省土壤侵蚀现状和动态变化分析报告第一章土壤侵蚀现状1自然地理和社会社会经济1.1自然地理概况(1)位置与范围安徽省位于祖国东南,华东腹地,跨长江、淮河、钱塘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和新安江流域上游。有大别山、九华山、黄山和天目山等主要山脉。地理位置在东径114?57’,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由南至北,分别为暖温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自然风光秀美,矿产资源丰富。全省辖11个省辖市及亳州市、5个地区,个县(市、区),个乡(镇)。是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省份。(2)地质、地貌本省地貌类型复杂多种,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境内,将全省划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山地、长江沿岸平原和皖南山地丘陵四个地形区。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不同,习惯上又把江淮丘陵山地分为江淮丘陵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平原、丘陵、山地分别占30,,水域在10,左右。淮北平原属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位于省境北部,除濉河以北和沿淮个别地区有小片或孤立的丘陵散布外,地势坦荡辽阔,海拔高度在15,50米之间,地面总体倾斜仅为1/7500,1/12000,1除残丘和高滩地外,地面局部相对高差很少超过,米。江淮丘陵山地位于省境中部,地势起伏较大,东部张八岭和凤阳山地区,海拔一般在100,200米之间,岗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地的边缘和张八岭至大别山地北麓一带,海拔在40,80米之间,也有10,30米左右的岗冲起伏。皖西大别山区位于江淮之间西部,大别山脉最高峰白马尖1774米。江南除沿江平原和岗地外,多数是群山毗连的山区,海拔高度在400,1000米之间。黄山莲花峰为全省群峰之冠,海拔高达1884米。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南部,系我省成陆最早的地区,分属大别山台背斜和江南台背斜,由于承受多次地壳运动的影响,区内发生较强的断块式升降运动,使地面结构日趋分化,加据起伏,构成断块山和地堑式盆地,形成多层状地貌景观,山高坡陡,高差悬殊。大别山区主要由花岗岩、混合岩和大面积古老变质的片麻岩等变质岩组成。皖南山区以花岗岩为主,也有千枚岩、变质岩、砂叶岩、灰岩以及碎屑岩等。两山区风化岩石分布广泛。淮北平原和沿江地区,为淮河台向斜和下扬子古生代褶皱带,前者受下降运动控制,为范围广泛的平原,后者也是长期沉降,依长江走向构成狭长地带,形成沿江地区平原特征。两地区普遍发育第四纪松散堆积物。(3)水系与泥沙A.水系流经本省境内的两条干流是长江、淮河。长江流经本省约400公里(段窑至驻马河口)。全省境内的长江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近一半,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沿江两岸有大2小湖泊25个,总面积达3535平方公里,相应蓄水量265亿立方米。其中以巢湖为最大,水位12.29米的相应面积为780平方公里,蓄水量约为50亿立方米。淮河由我省西北部流入,境内干流长度430公里,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近一半,占整个淮河流域面积的35%。新安江发源于皖南黄山山区,在我省境内干流长度242公里。流域面积为0.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6%。长江水系支流,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8条;淮河水系支流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2条;新安江上游有10公里以上河长的支流64条,河长10公里以下的小河606条。淮河南岸支流短小,北岸支流较长,呈不对称羽毛状水系。新安江上游支流河床比降大,流水湍急。新安江流域内河网密度大,源短流急,坡度陡,落差大,水量丰富。B.泥沙全省各河流主要站所测年土壤侵蚀模数在100,500吨,平方公里。年之间。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最高,一般在500吨/平方公里年左右,典型年则高达7000吨/平方公里;江淮丘陵区次之,土壤侵蚀模数在150吨/平方公里左右;沿江和淮北平原较轻。全省河流的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总量为1505万吨,占全国外流河流年输沙总量26亿吨的0.6%.其中,省内淮河流域为748.51万吨,占全年输沙总量的49.7%,占淮河干流鲁台子站以上整个流域年输沙总量1330万吨的56.2%;省内长江流域为682.87万吨,占全省年输沙总量的44.5%,占长江大通站以上整个流域年输3沙总量49960万吨的1.4%;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为73.62万吨,占全省年输沙总量的4.9%,占钱塘江流域年输沙总量592.60万吨的12.5%.各支流输沙量年内变化与径流量、降雨分配基本一致,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据统计,安庆市的潜水流域汛期,,,月输沙量占全年总输沙量的86.1%,六安地区的漫水河,,,月的输沙量占全年的93.9,。(4)气候、水文本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上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季风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二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全年太阳辐射能总量在105,135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淮北地区为120,135千卡/平方厘米;江淮之间为120,125千卡/平方厘米;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约在105,11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4,17?,年内变化一月最低,平均最低气温在-7,4?,七月最高,平均气温在36?以上。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有明显的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淮北平原多年平均降水量800,900毫米,年平均径流深100,200毫米;大别山区年平均降水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径流深600,900毫米;江淮丘陵区年平均降水量900,1300毫米,年平均径流深200,500毫米;皖南山区年平均降水量1500,2000毫米,年平均径流深700,1200毫米。年内降水量60%集中在汛期,丰水年与枯水年的降水量相差2,3倍。汛期暴雨多强度大,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最大一日暴雨可达400毫米以上。若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泥沙俱下,冲毁河堤,淤积河床,沙压农田,形成灾害。搞好山区的水土保持,对提高抗灾能力,减轻灾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5)土壤、植被不同的地貌、成土母岩及气候特点,形成各类土壤。本省地带性土壤,主要为棕壤、黄棕壤、黄褐土和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潮土、砂姜黑土、紫色土、石灰性土和水稻土等。棕壤主要分布于皖西大别山区,成土母岩为花岗片麻岩的残、坡积物。大别山主峰因受土壤垂直带谱的影响,有山地棕壤分布。江淮丘陵山地是棕壤向黄棕壤和红壤过渡类型的土壤,为黄棕壤。黄棕壤和红壤分布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南麓的丘陵低山。淮北平原主要是棕壤,并伴有砂姜黑土、潮土、石灰性土。水稻土分布广泛。淮北平原和沿江平原土层较深,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土层较浅,平均厚度在30,50厘米之间。土壤受侵蚀的危害很大。本省植被类型的种类和类型组成,自北向南由落叶树种逐步过渡到常绿阔叶树种。据全省第二次森林资源复查统计,全省林业用地面积6270.9万亩,有林地面积3422.25万顷,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54.5,;疏林地364.5万亩,占5.8,;灌木林地129.3万亩,占2.1,;未成林地193.6万亩,占3.1,。森林覆盖率达21.1,,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有林地面积约占全省的35,左右。平原、丘陵皆为人工林。林业生产的趋势是少林地区森林资源总蓄积量每年略有增加,多林地区森林蓄积量在逐年下降。随着林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木材采伐量亦相应增长,今后要加强采伐迹地更新工作,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1.1.2土地资源5安徽省土地总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6,。山地面积4400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1.6,,其中淮河流域为9010平方公里,长江流域31555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3443平方公里;丘陵岗地面积37114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域为14809平方公里,长江流域20905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1400平方公里;平原(盆地)面积58302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域43121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3569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1612平方公里。全省实有耕地面积6548.28万亩,山区有耕地443.78万亩,丘陵区1705.52万亩,平原区4398.95万亩。全省林地面积3524.2万亩,其中人工林3394.9万亩,天然林129.3万亩,山区有林地面积占47.2,,丘陵区占19.1,,平原区占33.7,。草地面积2464.15万亩,多为天然草场,人工草地面积仅占,,,园地面积330.75万亩,茶园、桑园、果园面积分别为53,,10,,37,。水域面积1800万亩,其余湖泊525万亩,水库、池塘744万亩,江河及河沟531万亩。荒山荒地面积2165.83万亩,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有荒地1218.46万亩,丘陵岗地有469.04万亩,平原区有478.33万亩。乱开荒地还有1296.43万亩,发生在山区的有884.1万亩,丘陵区有412.33万亩。工矿交通及居民住宅地等其他用地2783.99万亩。山区农民人均山场7,10亩。全省土地按坡度级分类为:山区小于5?的土地面积占13%;5?,15?的占15%;15?,25?的占22%;大于25?的占50%。丘岗区中小于,?的面积占52%;,?,15?的占30,;15?,25?的占12,;大于25?的占6%。平原区地面坡度多在,?左右。1.1.3植物资源本省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木本植物有1300余种。其中本省乡土木本植物有61070余种,国内外引进树种240余种。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潜力很大。其中属于栽培的果品共有46种,属于野生而产量较好的共有50余种。主要品种有梨、苹果、桃、李、梅、杏、葡萄、枇杷、柑桔、石榴、花红、樱桃、枣、柿、板栗、山核桃、香榧等,工业原材料植物有栓皮栎、麻栎、白栎、小叶栎、漆树、油桐、乌桕等,各类资源品种多,产量大。据1988年统计,全省每年向国家提供木材159.5万立米,毛竹2571.1万根,油茶籽3784吨,油桐籽2654吨,乌桕籽1173吨,松脂4212吨,板栗5645吨,还有大量核桃、生漆、栓皮、棕片、药材、花卉等林产品以及民用材、燃料等。全省草山草场面积冬2464万亩,草场总覆盖度约为70,,草场载畜量为50万头黄牛单位。草本资源有2108种,其中水土保持植物类有88种,适用于本省可作为重点开发的有15种。主要是五节芒、斑茅、葛藤、白羊草、黄背草、白指甲花、甜根子草、鸭茅、白三叶草、狗牙根、结缕草、假俭草等,这些种类的草,固土能力强,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是良好的饲料,有较大的推广利用价值。1.2社会经济本省辖17个地市75个县市,总人口6200万人,占全国总数的,,,农业人口5220万人,人口密度367人/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平均数的,,。皖北、沿江地区人口稠密,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相对较少。沿江区、江淮区、皖南山区、大别山区、淮北地区的人口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19,、14.8,、7.6,、10.3,、47.8,。乡村劳动力2167万人,其中专事农业生产的劳力1703万人,山地丘陵区人多地少,全省人均耕地1.16亩,其中山区人均耕地仅有0.55亩,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一些大中型水利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上游,人均占有耕地极少,一般仅在70.1,0.3亩,群众生活仍较贫困,全省尚有20多个贫困县。1.3水土流失危害1.3.1土壤肥力减退,影响农业生产。由于肥沃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土遭受侵蚀,有机质氮、磷、钾等土壤养分显著降低。据绩溪县有关部门测定,伏岭乡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南山坡,坡面土层深仅,厘米,一般有机质含量为1.24%,全氮为0.04,,速效磷为,PPM,速效钾为60PPM,PH值为,;植被较好的北山坡,土层深23厘米,有机质含量为1.42,3.79,,全氮为0.54,0.09,,速效钾为23,36PPM,速效磷为,,,PPM,PH值为,。大别山北坡的六安地区1982年经过典型调查估算,全地区每年由于水土流失损失的有机质18.1万吨,全氮0.92万吨,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为0.72万吨、13.64万吨。由于土壤流失,肥力减退,加速了土壤沙化的进程,给农业生产带来灾害。1.3.2洪旱灾害频繁。在林草覆盖度高的情况下,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或很轻微。相反,其水土流失则严重。潜山县大沙河流域上游成土母质大部分为易风化的花岗岩和片麻岩。据该县沙河埠站实测1969年7月14日最大洪峰流量高达6100立米/每秒,而1987年7,8月份几乎断流。该站一般年份输沙模数为878吨/平方公里,而1969年最大输沙模数为7000吨/平方公里,加上滞留在沟洼地的推移质,估计当年的侵蚀模数可达10000吨/平方公里,按该站上游控制面积460平方公里计算,当年泥沙流失量可达460万吨,平均侵蚀深度为7.4mm。目前有的河床已高出地面3,4米,成为悬河。1969年大洪水时河堤溃破,遭受毁灭性灾害,沙压农田2万多亩,受灾人口6.3万人,损失粮食3500万公斤,冲毁房屋5.2万间,以及其他水毁工程等。国家、集体、个人损8失达4900多万元。比1954年灾情增大一倍。1988年淮南、江南七月份普遍少雨,沿江一带比常年同期少四成,屯溪七月份降雨7mm,只占常年降雨量的4%,干旱无雨长达40多天。黄山旅游区因干旱缺水而被迫谢绝观光。黄山市的山区溪流大部断流,库塘基本干涸,无水抗旱。1.3.3水利工程寿命在缩短。由于水土流失加剧,淤积塘库的泥沙不断增多,年复一年淤积,大多数水利工程寿命在缩短,甚至报废。岳西县毛尖山水库上游属中强度流失区,水库于1961年建成,据1980年实测入库泥沙量达486万立米,平均每年入库泥沙为24.3万立米,淤塞量占总库容的10.7,,一旦死库容淤满,放水涵洞将要改建或重建。1.3.4河床淤高,航运里程在缩短。根据原徽州地区水保部门反映,解放初期新安江主流可正常通航,各支流也可季节性通航,全区通航里程可达344公里,其中常年通航107公里,季节通航237公里。自七十年代以来,测得新安江街口断面平均每年淤高0.7米,使新安江上游通航里程缩短到57公里。1.4水土流失成因分析1.4.1自然因素。?地形,地形坡度既陡又长,见我省山区主要特征。据对大别山区分析表明,25?以上占52,。?易风化的花岗岩、千枚岩、泥质沙叶岩所占比重也不小。据对皖南山区分析表明,约占30,以上。?植被,由于气候条件好,有利于草木生长。但一旦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土壤质地松散,就提供了大量的沙源。?雨强,据歙县有关部门对1960,1969年降雨资料分析统计,一次降雨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暴雨共发生84次,平均每年出现4.4次。暴雨既频繁,强度也大,为水力侵蚀提供了动力因素。91.4.2人为因素。由于陡坡开荒,乱砍滥伐,全垦造林,以及工矿、交通等基建工程的炸石弃土的结果,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目前虽以面蚀为主,但局部沟蚀已扩展至坍塌和大体积滑坡。所以说自然因素仅为水土流失的产生而提供了动力条件。然而更主要的是人类违反自然规律进行掠夺性生产的结果。国内外经验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水土保持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农、林、牧、副业结构合理与否,决定着水土流失的程度和规模。当前,必须从水土保持入手,调整好农业产业结构,制订规划,付诸实施,以及宣传《水土保持法》,依法防护水土资源,是各级政府当务之急。1.5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发展情况1955年至1959年这一时期是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开创阶段,当时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发动群众继续开展防旱、抗旱运动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省、地、县首先建立了水土保持机构,省水利厅也成立了水土保持普查规划队,着重于水土流失普查,编制巢滁皖和青弋江、水阳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与此同时,各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很有起色,涌现出一批治山治水的先进典型,受到国务院的表彰。1964年至1968年,恢复机构后,对水土流失区域与五十年代相比相对集中了,水土保持工作有所发展,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轨。此后,由于众所周知的“文革”的发生,随着机构撤消,人口下放,全省的水土保持工作中断了。1980年以后,国家恢复了水土保持机构,国务院颁布了《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根据全国第四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的要求,我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又逐渐发展起来,省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有水土保持任务的地、县成立了相应的10水土保持机构,1982年配合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对我省岳西县进行了水土流失调查,1983年继淮委对金寨县水土流失调查工作之后,又组织六安地区对霍山县全部、舒城县、六安县的山区部分做了水土流失现状调查。为了探索不同地区各种岩性的土壤侵蚀规律及防治途径,先后建立了四个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并确定大别山区北麓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五大水库上游、大别山区南麓的潜山县大沙河上游、皖南山区歙县南乡为全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为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新的春天。先后出台了《安徽省颁布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和一系列水土保持法规、规范性文件,开展了23个县(市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小流域治理开发、科学试验研究、宣传普及等工作,提高了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促进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第二章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2(1土壤侵蚀总体变化情况2(1(1侵蚀面积变化全省的水土流失面积由1995年的18759.831平方公里下降到2000年的17006.028平方公里,下降了1754平方公里,下降率为9.3%。2(1(2侵蚀强度变化轻度侵蚀12656.66平方公里,与1995年的13654.453平方公里相比,减少998平方公里,下降7.3%。中度侵蚀3711.629平方公里,与1995年的4339.53平方公里相比,减少1114.5平方公里,下降14.5%。强度侵蚀549.496平方公里,与1995年的663.06平方公里相比,减少113.6平方公里,下降17%。极强度侵蚀75.377平方公里,与1995年的84.873平方公里相比,减少9.5平方公里,下降11.2%。剧烈侵蚀12.863平方公里,与1995年的17.913平方公里相比,减少5.05平方公里,下降2.7%。安徽省1995、2000年水土流失统计表(单位:平方公里)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合计199513654.4534339.530663.06084.87317.91318759.831200012656.6603711.629549.49675.37712.86217006.028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剧烈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均有所减少,表明不仅水土流失总面积有所下降,而且水土流失强度也有所下降。第三章土壤侵蚀发展趋势与水土保持工作方向3(1土壤侵蚀发展趋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28900平方公里,1995年18759.831平方公里,2000年17006.028平方公里,十五年的时间下降了11900平方公里,全省的土壤侵蚀发展趋势逐步得到控制。123(2水土保持工作方向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安徽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坚持“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和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按照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和全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针对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加强水土保持法制体系建设,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以科技为先导,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用,通过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力争用三十年时间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都得到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山区脱贫致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3
本文档为【安徽省土壤侵蚀现状和动态变化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1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1-18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