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页面正在加载中55

【精品】页面正在加载中55

举报
开通vip

【精品】页面正在加载中55【精品】页面正在加载中55 页面正在加载中 欢迎您观看文字直播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 发言人: 时间:2009年7月7日上午 (08:37:59) 地点:北京会议中心 主持人:李进 尊敬的各位同仁,一个学期结束了,大家辛苦了一个学期,首先向大家道一声辛苦~今天我们在北京举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实际上我们是读书会,我们工作了一个学期,要总结一下、反思一下、研究一下,以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各位同仁,我们后面有大标语,说“教育是种大爱~”,其实教育也...

【精品】页面正在加载中55
【精品】页面正在加载中55 页面正在加载中 欢迎您观看文字直播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 发言人: 时间:2009年7月7日上午 (08:37:59) 地点:北京会议中心 主持人:李进 尊敬的各位同仁,一个学期结束了,大家辛苦了一个学期,首先向大家道一声辛苦~今天我们在北京举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实际上我们是读书会,我们工作了一个学期,要总结一下、反思一下、研究一下,以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各位同仁,我们后面有大标语,说“教育是种大爱~”,其实教育也是一李进: 种大苦,也是一种大乐,我们的爱洒向社会、洒向学生,我们的苦是因为我(09:11:30) 们在探索,我们在辛苦地工作,但是我们乐在其中。要可持续地乐、要一直乐下去,就要不断地充电,实际上今天我们也是自我充电的会。我们要回顾一下历史,展望未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我们的思路更进一步理清。 今天是一天的会,上午一个报告,下午一个报告。上午由马所长报告,下午由高教司张尧学司长报告。现在我们热烈欢迎马所长作报告。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上午好~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和现场的700多位代表分享我们承接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成果。同时也是最近几年我们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认识、一种判断、一种研究。在全国还有很多分会场,也同时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我想,在这里,作为前言,首先要表示感谢,感谢我们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李进会长给我们安排这样一个平台,也感谢教育部新世纪教育研究所给我们安排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同时,要感谢教育部高教司,会上我们发的这本书,在前言里我有很大的一段致谢,主要是教育部高教司张司长对我们这个项目特别偏爱,这个偏爱具体表现在对项目研究的严格要求。我们从阶段性成果开始上报,张司长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前后五次,因为这次教育部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共13个,3年以前下发到各地,其中12个都是本科院校负责的研究项目,只有这个是我们马树超: 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项目。范伟(音)组长作为项目的联系人,教育部安排(09:12:21) 专门对这个项目进行具体指导,所以才使我们这个项目有机会到26个省、市、自治区高职院校和现场进行调研。非常感谢我们能够有这么一个成果。同时,我在前言中专门讲到这个成果最终的观点是我们研究团队的观点,可能不代表委托方的观点。这一点还要专门说明,因为后面有一些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包括我们的一些建议,都是我们研究团队的一些判断。 第三个要感谢的是一大批高职院校参与了项目的研究,不仅仅是书上列的十个子课题,因为书上列的十个子课题是我们在“798”会议个案的基础上选择的一部分案例,从今天来看,它确实不能完整地代表整个高职教育改革的所有示范经验,因为我们在最近几个月的调研中又发现,不仅仅是国家示范院校在改革、在发展,一大批非国家示范建设院校的院校也是目标非常明确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上探索出了很好的经验,等一下我会专门讲到。 当然我们也非常感谢参与这本书研究团队的十个子课题的院校,尤其是项目最后在青岛经济学院进行合成的时候,研究人员在学院里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和所感悟到的,对我们这个课题的成果有很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已经把这些感悟写进成果里。 第四个,还要感谢我的研究团队、我的同事们,确实在这个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大苦”,确实非常辛苦,向各位到会的代表们形容一下我们的感受,当一年以前《跨越、转型、提升》这本书完成的时候,我们当时感觉已经完成了研究成果,但是张尧学司长说不行,作为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还差很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要能够直接针对我们现在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压缩饼干”的教学模式。所以当时我们的团队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郭洋(音)已经感觉精疲力尽。所以我说这个研究确实非常辛苦。 第五个,要感谢今天到会的同志们和在全国各个分会场跟我们分享这个研究成果的各位代表。因为你们和我们分享这个研究成果本身也是我们这个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后面我们会专门讲到关于示范建设的一些体会,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要凝聚全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今天报告的题目,按照联席会议和研究所的建议,采用这本书的题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封面是竖排,实际是左边读、右边读都 马树超: 可以,右边读就是《历史的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选择了中国 (09:14:36)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6月23日中国青年报选登这本书稿的形式采用了右排的方式。我想,作为推动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预期的研究成果,希望通过今天这个报告会的形式,能够有所启示。 希望报告在五个方面让各位代表有所启示:一,高职院校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二,高职教育的变革难在哪里,我们的研究成果发现,高职教育的改革是真难,教学改革真难,而且是“知易行难”,知道很容易,开个会,对这些理念进行学习、分享,但是要成为改革的行动和成效就会感到非常难。三,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推进高职改革,因为我在以往的学术报告里经常讲的一个逻辑起点就是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政府主导,尤其在我们国家这么一个政体下,政府的推动和主导,尤其是对于改革发展推动的主导至关重要,能不 马树超: 能够把握历史的机遇,机遇随时都在,如何把握,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 (09:15:32)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实施,因为05年我参与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起草,《决定》上当时写要实施1000所示范中职和100所示范高职的建设计划,如何把握这样一个机遇,在研究过程中,教育部高教司在政策的把握、机遇的把握上确实是成功的。四,高职院校如何着手变革,刚才我讲了难,但是要变。五,已有的成效如何深化,最近28所第一批国家示范建设院校进入验收阶段,怎么样深化这个改革,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我想,通过我们今天的讲座,通过我们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启示。 项目成果框架也就是这本书稿的框架,综合研究报告作为第一部分,共 马树超: 三章。第二部分是改革发展专题,分各个专题进行讨论。第三部分特别突出 (09:18:00) 了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高职改革发展政策的把握,列为政策分析专题。第四部分是院校实践探索的案例。 我重点讲第一部分:项目综合研究报告。共分三章,第一章:历史的转折——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基础;第二章: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第三章:高职教育发展的走向与展望。这个展望是趋势性的,今天的材料里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的书评,7月1号光明日报刊载,大家重点看一下,上面专门讲了这个成果的逻辑,就是从“变”开始出发,到“难”,应对这个变的改革之难。然后再到“改”,如何改革,我想,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到位的。 1. 历史的转折:职业教育新战略的基础。这也就是“变”。 1.1 我们当前面临经济社会的变化,从传统封闭到现代开放。在书稿里明确写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面临的许多变化,尤其是马树超: 写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整个技术周期的缩短对于教育,尤其是对高等职业(09:20:30) 教育的非常严峻的挑战,要求提高了。这次天津技能大赛高职组的四个项目为什么要这么设立,从研究人员的角度作研究分析,然后再从承办者的角度做一个体会介绍。 1.2 经济社会在变,高等教育也在变。高等教育变化最典型的就是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十多年前普通中专毕业生不但不愁分配,而且还可以具有国家干部身份,而在企业生产第一线,即使大专毕业生也很 马树超: 难看到。在十多年以后的今天,许多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却在为就业四处奔波, (09:23:48) 一些人开始去卖肉、开洗脚房。我们在最后完成总稿的时候,这部分的研究人员开始写到一些人甚至去卖肉。我就问,什么意思,贬义。我们说是中性的,是描述一个客观的事实,一些人开始卖肉。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阶段的教育。 就业岗位变了,大家都知道,在1999年大扩招之前,1998年的时候,全国普通高校一年的招生数是108万。就这个数字,在100万左右,延续了10多年的时间。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称之为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我们的毕业生真是供不应求,中专毕业生都是国家干部、技术员的培养目标。而在今天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一年招生630多万,一下子从108万到630多万。我们整个就业岗位按照我们对就业岗位的分析,能够进入传统就业岗马树超: 位的也就是250万左右,占25%。600多万的毕业生,今年发布的数字是(09:26:02) 61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包括高职高专在内。按照对就业岗位的分析,传统的白领岗位有250万,也就是说还有300多万必须要走出传统白领岗位的就业之路,也就是到一线操作、管理和服务岗位。面对这样一个变化,整个高职教育的模式也必须变。高职高专本身的变化,从普通专科转向高职教育。前不久我在一个地方作学术报告,互动的时候有人提问,专科和高职有什么区别,下午高司长会从行政的角度做一个解释。 我想,第一章就是变化,变化太大。今天我在这儿作报告,全国各个分会场都能够同步看到、都能够同步听到这个变化就很大。15年以前我到日本作访问学者的时候,到了横滨一看实时转播的会议,觉得简直先进得不得马树超: 了,而今天我们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同步转播系统。所以,我们的模式必须(09:27:45) 变,以适应这些变化。在这里,我专门把6月30日中国教育报访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校长的一段话摘下来,叫“详解墨尔本模式”。第一段标题,记者就采用了“结束150年的教学传统”,写到墨尔本模式是一次全方位的大学课 程模式改革。 我在这里提一个问题,刚才我们说“变”,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经过研究,我们提出,改革有许多挑战,但是最大的挑战是冲垮传统的教学模式。高等 马树超: 教育大众化培养目标不再是精英,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具有技术周期短的 (09:28:50) 特征,教学内容不再稳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压缩饼干”的模式还能持续下去吗,我认为,要么适应这种变化,要么就出局。推动变革的力量如果再不变,那就推你出局。所以形势非常严峻。 第二章: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难”是这一章的主题。 我们在成果里专门写了一段在过去那些历史转折的关头,尽管有黄炎培先生这么好的理念,这个理念确实是真好。今天我们翻开一看,确实好象针对性非常强,包括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包括搞职业教育光靠学校 马树超: 不行,光靠工厂、企业、商业也不行。还专门讲,如果职业学校要聘请老师, (09:30:27) 只有一种选择,或者是有大学传统的大学老师,或者是有企业经历,他说二选一,宁可选有企业经历的。这么好的理念,为什么很难成为我们持续的行动,往往是做着做着就走样了。所以在这部分我们专门说,可见改革之难,教学改革之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之难。以此为鉴,要解决难,才能真正行动。 确实是,现在国家示范院校进入第一批验收,有的院校就提出来,改革太难了,国家的政策不配套。还有人专门发表文章,给有关方面的领导发过 马树超: 来,说真是太难了,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什么时候能跟上去,这次会上专门 (09:32:05) 有专家提出来,当然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假如现在国家的政策都配套了,就不用示范建设再进行这么大投入的改革了。就是因为国家政策、制度尚不配套,需要改革、需要探索、需要朝前走,需要积累我们的经验。 在这一章,我们专门分享主要的历程,从教育与实业相结合,到实业学堂的学术化。今天早上碰到福建交通职业学院的沈院长,当时沈院长在编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时候,我到福建交通去考察,沈院长跟我说,你看看,我们的教学大 马树超: 纲就是5:5,一半是理论,一半是实践,实践的比重非常大,都要到现场。 (09:34:37) 我看了以后说,那你们后来怎么不往下做了,当然大家都知道,那不是我们自己学院里能够在这方面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专门有文件要求实业学堂要按照正规的学术型的学校的办理模式。我们的书稿中在每个观点后面也有加以论述的部分。 1917年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后来变成了实业教育,接受这个教育以后,就业、择业问题,不过也有当时战火不断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专门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我们60年代说的半工半读,做着做着做到了学科模式。改革开放以后,出现高等职业 马树超: 教育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概念,但是做着做着又变成本科压缩模式的课程。我 (09:36:05) 们在成果里每一个观点都有一段论述,我希望大家能看一看,我们提出来为什么有良好的开端却难成为持续的行动,难。包括我们今天谈示范高职的改革,也同样。前不久在一次专家论证会上有一位企业界的专家跟我说,示范建设投入了这么多钱,一些国家示范院校硬件买得差不多了,就提出来改革太难了。当然我知道大家都在非常努力地探索。今天我提这个问题的一个主 要观点就是面对改革之难,我们怎么样解难,才能正行。 在分析了改革之难以后, 我们专门进行了办学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思考。专门提出来明确高职培养的目标是方向,是原则,是组织课程教学改革的依据。后来我专门讲到高职教育的大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 马树超: 要的基础性构建,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构建,因为现在整个舆论界一说高职教 (09:37:24) 育对大众化教育的贡献就是“半壁江山”,我在报告里专门写到不仅仅是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可持续性,比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可持续性。要没有可持续性,半壁江山的数字撑不住。而这个可持续的重要原因是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就是一线的劳动者、一线的操作者、服务者和一线的管理者。 明确培养目标是方向,是原则,是组织课程教学改革的依据。经典的案例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速记专业。上次北京市教委组织了一次国家示范建设院校中期汇报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陈院长专门谈到,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法院里的相关人员,法院提出来这一类人要本科以马树超: 上。于是专业培养目标就改成培养法律事务文秘。过了一段时间人家又说,(09:39:00) 法律事务文秘也要本科的。然后再改成法律事务文秘(速录方向),这就很有竞争性了。本科,不往这方向培养。中职培养的速记,单从技术上说也是一分钟180字,但是对于法律事务的常识、知识和一些文字的内涵意义很难能够理解,所以就很具有竞争性。 同样,有的学校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金融专业,一开始银行还要,后来有的银行提出不要。我就提出,如果浦发银行不要,那你就转向以邮政储蓄所为培养目标,那就有了很宽的培养基础。 2、办学需要企业参与,这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马树超: 3、高职的课程体系不同于学术本科,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 (09:42:07) 4、高等教育大发展,使高职教育能够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高等教育没有大发展的时候,高职教育很难适应经济大发展的要求,需要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你培养的是“压缩饼干”。我就介绍,从精英到大众以后,你的培养的方式、目标、手段、方法都要有变化。 5、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强化政府主导。 第三章:高职教育发展的走向与展望。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改革”和政策“导向”是主题,是对“变”和“难”的 马树超: 呼应。 (09:42:49) 走向:正在“改”的和正在“导”的; 展望:将要“改”的和将要“导向”。 这是我们研究报告的观点,尤其是关于展望的。 这部分首先阐述发展关键时期的重要抉择: 1,改革是高职发展的动力。 马树超: 高职作为我国高教的新类型,它自身就充满改革的热情和创新动力,到 (09:43:43) 处都是改革的机会。 我们在报告里专门写到,从来没有哪一类教育这么具有改革的机会。从研究人员的角度、从学者的角度,作为我来说,确实非常佩服院校长,同 时也非常羡慕高职院校长,到处都是改革的机会。 2,加强政策导向,提高政策合力。 包括启动示范建设,推出深化改革的系列政策,包括正在评审的国家精 马树超: 品课程、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等等。这部分我们在后面也 (09:45:28) 专门写了好几章,这只不过是从改革“导”的角度做一个提炼。 同样,我高职院校的变革也做了提炼,为什么要改革,如何着手进行变革,后面也有大段的阐述。 改革标志着“压缩饼干”教学模式的终结。在《新闻联播》里反复出现了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赛场,快速成型。刚才的宣传片里也播出了《新闻 马树超: 联播》记者对我的采访,其实我就说了几句话,说我们的大赛为什么选择了 (09:49:02) 快速成型,为什么选择了3G,为什么选择了数控的调试与维修和电子专业。我重点讲了前面三个,为什么,就是重视专业调整和升级,重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改变,重视相应的制度变革,什么变革,开放。 在天津职大3G组的高职比赛现场,因为我是评审组主任,范处长是执行委员会主任,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组委会主任,范处长是执委会主任、是裁判评审委员会主任。文件写得很明确,裁判工作委员会在组委会和执委会的领导下开工作。到了下场以后,我们一进去,感受就不一样。3G赛场的开放度相当高,行业、企业参与程度非常高,确实一看就是工学结合,带有生产性顶岗实习的感受。所有的服务工作分解到全校学生就是一个教学项目。大家都记得“798”,国家示范建设两周年的活动,都是学生参马树超: 与。我们一到天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3G赛场,一看,什么项目是哪个系(09:51:33) 的学生组织、什么项目是哪个系的学生组织,非常开放,完整体现了把项目真刀真枪地放到相关专业进行完成。忽视它,不但错过“改”的大好机遇,还可能导致传统模式的回归。现在示范建设到今天,这是很有必要提出来的,你要忽视这个,不但会错过大好机遇,还可能会导致传统模式的回归。包括现在有些学校在搞基础课和实践环节的建设,有的学校很简单地处理,就是三段式。而我们很明确地说还要相互交融。这是这次技能大赛的感受,为什么选择3G,为什么选择快速成型。 天津轻工职业学院交了一份大赛承办者的总结报告,有四点体会:一,引领专业提升。专门引用了企业的一段话,当时企业说的时候我也在现场,马树超: 在中央领导到之前我们在一起聊天,企业是来当裁判的。企业说:如果不具(09:52:22) 备产品造型设计及快速成型的设备和人才,就无法与国外企业合作。所以学院说,成型项目拉动了模具专业的提升。 二,促进了行业企业参与。 项目设定、竞赛、设备来源、选手去向,都是行业企业关注点。从该项目的总裁判长到裁判、大赛使用的软件和设备、大赛命题,大部分由企业提 马树超: 供。在3G赛场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情况。 (09:53:48) 三,大赛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我在快速成型的赛场时间比较多,团队参赛,三个人,而且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在赛前还可以到现场指导。报告中说,这是颠覆了传统的考场规则。有些专家同样也在赛场上,他不习惯现在的方式,认为还应该是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我看到记者采访有的专家说从考 题的角度看怎么样。这份总结报告的观点很明确,颠覆了传统的考场规则,凸显了做中教、做中学。大家知道,温总理前不久专门有一个讲话,叫“做中教才是真教,做中学才是真学”,凸显了团队协作的现代理念。指导老师说,我们回去以后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四,大赛调动了全社会的注意力。 媒体报道、企业现场观摩、院校观摩、高中学生和家长参观。在赛场中有两道黄线,这是高职赛场特有的,赛场提供全社会都可以进去看的,企业走过去看,他不能跨越黄线。这还是很有奥林匹克大赛的做法,我观摩第马树超: 39届奥林匹克技能大赛的时候,赛场不能进去,但是在周边可以来回走。(09:55:16) 这就是开放,就是要体现开放。高中学生的家长看了以后说“四个没想到”,“没有想到高职院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没有想到高职院校管理这么有序,没有想到高职院校的老师这么负责,没有想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这么抢手。”让全社会能够看到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我在好几次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经常问的一句话是“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和劳动部的技能大赛有什么区别,”我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的院马树超: 校的技能大赛除了应该有的课程都有以外,重要的一条就是传递教学改革的(09:56:21) 理念。当然其他的都是一样,发现人才,展示技能人才,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等等。 作为承办者,他们也提出了几条建议,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摘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一,大赛评分标准应该重视职业素养(爱护设备、工具、场地环境等)。 我觉得这条提得太好了,因为在赛场上有的选手认为自己已经差不多了,就开始拿着设备和工具开始随便敲。裁判一查,没有扣分标准。这个小马树超: 伙子干得很好,结果还发了三等奖,优秀奖。他们提出,像这种职业素养不(09:58:24) 行的,根本不能获奖。我觉得提得非常好,我们是培养什么人的,尽管我们规则里有很多规定动作,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企业家们再三说,我们最看重你们的就是职业道德和素养,你的技能我们后面可以再培养,道德、品德、品质、素养我们没办法。所以,当时我们作调研,80%以上的企业家都会告诉你,职业道德是第一位的。 后面我们专门讲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纪念,就是强调是在高等学校教育的框架下,它的核心就是育人是第一位的,无论怎么改 革、无论怎么变革,马树超: 我们育人是第一位的。所以我觉得,天津轻工职业学院的这条建议提得非常(09:59:17) 好,一票否决。连职业素养都没有,你还能拿到大赛的优秀奖,要我说连团队的奖都不能给。当然这是我作为研究人员说的话。 建议二,现场裁判应严格选拔培训并建立业务诚信档案。 建议三,竞赛应邀请项目所涉行业协会协办。 在改革部分,我们专门写了高职教育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我在多次学术马树超: 报告会上也都讲过这个转变,由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转向就业导向模式。在(10:02:25) 这里我要讲的核心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就业导向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我在一些院校向老师们提了一些问题,今天会议现场有很多代表是教师,我也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当你考虑课程改革的时候,是以老师 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当然如果这是一道书面答题,百分之百的都会说以学生为中心。 我要问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能不能做到真的以学生为中心,很多老师就会说很难。这就是改革难,明明知道这门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上。我们讲改革面临几大阻力,经济改革面临摩擦阻力,系统之间、部门之间互相不协调,形成摩擦。二是利益阻力,改革涉及到一部分部门的利益,确实是这样。所以我们讲,从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下走向就业导向模式,很核心的一马树超: 条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办学理念上,原来传统的学校是核心、相对封闭的(10:04:08) 教学理念,要转向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强调开放性。从学习制度上讲,传统的是全日制为主体,职前教育为主题。就业导向模式强调工学结合,单行学制,职前职后相结合。 从课程建设来讲,从校内课程为主、学科课程,向校内外经验一致,行动导向,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转变。 办学模式从单一学校资源,到共享的资源管理平台。 评估体系,从学科标准、“压缩饼干”型向综合能力,高职特色转变。 培养方式,从传统的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是主要学习地点,强调独立马树超: 学习、书本学习是基础,转向教室与实习一体化,注重实习实训,协作性强,(10:07:06) 服务与生产性学习多。技能大赛就非常典型,这次高职的四个项目都是团体项目,协作性强,服务性、生产性学习多,学生参与整个项目服务,把它做成教学项目。 学习过程,从系统地学习经过组织的主题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注重内容教学,到满足经济界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就业是重要动力,注重过程教学。 内容教学最典型的就是讲西安事变,时间、地点、人物、重大意义,然后就问同学们记住没有。同学们都说记住了。然后问有没有问题。同学们都马树超: 说没有问题了。确实,时间、地点、人物都记住了。但是注重过程教学,就(10:09:22) 首先要把一个班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提出各种假设,开始去研究,假如中国没有西安事变,那2000年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假如西安事变中共没有参与会是怎么样,然后你就去查找资料,提出观点,进行论证,自圆其说。互动的时候我就经常问,假如我们的学生,研究生毕业,从小每个月有这样的训练,那今天我们的学生就更具有创造性。 还有就是专业老师。传统学科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理论型专业老师,强调专家型专业老师。就业导向模式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师的脚手架马树超: 功能,强调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最重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老师的(10:10:59) 脚手架功能,让学生可以沿着脚手架往上发展。在这里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大家思考。 本章的主体部分我们进一步提出发展趋势。我们提出,高职教育有可能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有可能发展为“中国品牌”。有的领导马树超: 说使中职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怎么到马树超那里变成了高职教(10:11:30) 育是突破口,我明确地说,我是学者研究,我的研究论据包括: 第一,高职教育是高教的新类型,充满活力,具有创新力。没有哪一 类教育具有这么大的创新力和活力。从今天的报告会就可以看到,参与改革的热情确实非常强。 第二,集聚了一批优秀的中职教育资源和经验。 现在的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源和院校领导是从优秀的中职学校转移过来的,他们非常有经验。 第三,集聚了一批来自于大学、企业、政府机关的社会精英。 相当一批院校长和党委书记、一把手来自于大学、企业、政府机关。确实,高职界有这么一批社会精英来参与和研究、探索高职改革之路,确实了不得,它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这是我们作为研究人员的判断, 马树超: 大家知道,早期我的专业是天气预报,所以我这个判断还是有两下子的。后 (10:13:35) 来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专业是人才预测,上海市有一个人才预测办公室。作为我们搞趋势判断的,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体现出来,过3年、5年、7年、10年,大家都承认了高职教育发展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们的预测实现了,这就是我们的价值。非常希望这些社会精英不负重望,能够成为改革突破口的领军人物。 第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节使高职教育走出“压缩饼干”模式成为历史的必然。 假如没有这一条,我们还是一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08万(1998年),我们就很难走出“压缩饼干”的教学模式,因为你还在培养社会精英。 马树超: 第五,中国教育发展三大战略,高职教育占了两个,既要大力发展,又(10:14:32) 要提高质量。 三大战略: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高职教育有其二,这就使我们成为整个教育改革战略突破口的一个有利条件。 第六,示范建设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发展模式。积累了内涵发展,尤其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经验。 第七,一大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 这很了不得,在这里专门要讲到非国家示范的高职院校对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的国家示范是一个压力。刚才我说天津轻工,这次我们在赛场上就看到这个学院的改革、发展,确实有很多探索经验。上次我在河北的一次会上专门讲到唐山工业职业学院。我们的国家示范建设院校认为校企合作缺少政策扶持,大家去看看唐山工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形成很多制度性的东西,你马树超: 不让它校企合作都不行了。江教授专门去看过,你说不能校企合作,唐山工(10:16:02) 业职业技术学院说我就没法往下做。确实是这样。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上次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在那里开会,他们成为了和企业共生死的职业学院,包括数控、机电、服装、创业园区,都不是国家示范。甚至包括名不见经传的广东中山火炬职业学院,他们的工业园区里融合了整个工业园区的校企合作的经验,这些都不是国家示范的。当然我在这里只列举了几个,还有一大批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方面获取了经验,当然这些院校都非常谦虚,院校长们几乎都说是国家示范建设这样一个项目明确了方向,使我们的改革之路走这条路是正确的。 马树超: 有这么好的一种走势,我们提出,高职教育有可能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 (10:18:20) 革的战略突破口,有可能发展为中国品牌。各位校长都在这里,最近这几年的改革实践,确实使我们对这个判断充满了希望,当然我们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书稿里也提到了,确实还面临许多困难,包括国家政策方面,我们也确实还有很艰巨的事情要做。但我们确实非常希望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过程中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方面走得更远。 高职教育将进入持续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我们从最近十年和未来十年做一个分析,1999—2005年,扩招以后的五年左右时间,我们称之为“院校发展建设阶段”,这是我们自己作的判断。最近张尧学司长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的时候有一个阶段分析,这是政府行政部门领导的判断。我们的判断是99—05年是高职院校发展建设阶段。 2006—2010年是示范建设为动力,专业建设为抓手,推动改革,凸马树超: 显特色,提高质量阶段。 (10:20:18) 任务还很艰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投入水平和办学机制,继续制约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 2010—2020年,将以就业骨干院校建设为动力,以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为抓手,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水平的新阶段。 有人听过我的报告,说我的这个阶段的论述经常变,有的叫骨干院校,有的叫就业院校,这次叫“就业骨干院校”。 各位校长,各位代表,6月24号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天津职业技能大赛开幕,最后一段话不知道大家是否听清了,前面是我在接受采访,说高职产业领先、行业领先,结果中央电视台记者的最后两句话:“中职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0%,高职就业率68%。”就业率太低。包括我本人,马树超: 每次听到这两句话总是觉得很受刺激,所以最近 我们专门在研究这是什么(10:22:23) 原因, 什么原因使高职的就业率上不去,而且很有意思,院校一填表格,都是95%以上。我们说,未来十年要以就业骨干院校建设为动力,以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为抓手,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题词,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水平的新阶段。 高职院校建设大发展满足了家长们要求孩子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满足了接受大学教育的要求,家长们有要求,这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提高质量,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围绕企业转,我们试图满足企业的要求、经济界 马树超: 的要求。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水平,我们必须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发展的要 (10:24:04) 求。你办得再好,改革再优越,成效呢,就业率上不去,学生发展成为问题。当然现在就业上不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我们觉得,从整个院校改革的角度讲,培养目标很重要。刚才我介绍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速录专业调整过程,还有很多院校做得非常好,要把这个经验往外推广。 在第三部分,我们专门描述了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 这个成果我们在多次学术报告里讲过,去年8月,我和范伟处长合作了一篇论文,在《中国高等教育》发表,叫《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再认识》,马树超: 我们提出了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这个概念模型的政策基础是(10:25:45) 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和讲话的重要背景,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教大会的报告的标题就是“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2006年11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职业教育座谈会,这个照片就是座谈会的一个会后, 因为照片还是不能够公开发表。大家一看也可以看出,照片上我的位置比较重要。这个照片确实非常难得,有温总理、周济部长,我的位置确实非常好,体现了我们高职教育的地位。 我用这张照片主要是讲在这个座谈会上温总理听完代表发言强调的两个重要的观点,会上给我们每个代表半小时的发言,总理在会上的发言使我的感受非常深刻,前几天在研究所的座谈会上我还讲,总理自己记录,都比马树超: 我们现在搞研究的人要记录的多、记录的全,这个就非常感动。所里给研究(10:28:22) 人员布置课题的时候,我要强调让大家记下来,不要忘记了。结果在座谈会上我亲眼看到温总理在记录,非常感动。我们发完言以后,总理强调了很多,包括要把职业教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等等。 在这里我要强调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政策基础,总理强调,一定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的机制,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这就给我们再认识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政策和理论的基础。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概念是在高等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马树超: 业、职业、实践五要素,并且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10:29:41) 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以提升培养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并建设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环境。首先是高等职业教育框架,以育人为核心,育人为根本目标,一定要在这个育人过程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要素,并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下面看一个个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是国家财政重点投入的专业,专门做了人才培养分阶段的行业企业融入度,它的特色在于银领学院,学生在第三年进入银领学院,前半年由银行系统到学院里来开展课程教学,马树超: 包括到培训中心,他们叫生产性实训室。因为银行系统很多部门都不开放,(10:31:37) 一定要在学院里搞一个银行系统的工作环境,目前在建。要把学生生产性实训放到银行的培训系统,银行也有自己的培训系统。最后半年就是到企业顶岗实习,真正到银行去顶岗实习。 很有意思的是,即使到了企业顶岗实习,行业企业的教学融入度也就是90%左右,还有10%左右是学院的跟踪和教学安排设计。银领学院自己编马树超: 制了教学融入度表格,我认为,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本身(10:32:18) 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关键是,随着人才培养阶段的递升,行业企业的融入度在提升,当然基础课例外。 发言人: 茶歇时间:约20分钟 (10:33:01) 我不断地讲这个意思,我们的融入度到底达到多高的比重,各个学院都 马树超: 可以探索、都可以实践,而你们的探索和实践恰恰是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 (11:00:48) 育概念和模型的丰富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我们对近期态势的判断:以凸显特色、质量为重点,强化就业率提升。 1. 重视办学管理平台建设,重构管理机构,从事校企合作、就业服务马树超: 的管理人员增多。 (11:02:53) 例如齐齐哈尔职业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下设八个部门。 我们判断,随着改革发展的要求,机构会重组,而且机构必须重组。如果你说我们就是原来的机构没变化,我们改革得很好。那也是暂时的。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的职业发展中心共专职教师13人,校外兼职教师25人,顾问联盟成员35人,学生讲师团成员。就是从管理型转向为学生服务的转型。早期的服务机构是管理型,事务管理的权重非常大,现在变成服务型,事务管理成为很小的权重。 2,“双师结构”将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闪光点。 3,注重行业、企业等要素融入,顶岗实习成为教学重要环节。 4,实施动态假期制度,改革传统学期安排。 我经常在报告里讲到新疆农业职业学院、辽宁交通专业职业学校,根据马树超: 季节性特点安排课程,最近湖南铁道职业学院也采用了小学期制。 (11:04:27) 5,生产研发能力增强,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6,校企合作进入制度化建设新阶段。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凡是平顶山煤炭集团的专业人才,只要学院需要,就能够当兼职老师,而且要有保证,进入了制度化建设的新阶段。 7,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框架。 与此对应,我们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1,近期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高职院校办学管理平台。 马树超: 2,推动高职教学系统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11:06:36) 3,完善高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制度化建设。 4,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保护工作。 5,实施示范院校二期建设,创新高职模式和机制。 6,实施高职办学标准计划。 远期政策建议: 1,推进高职教育管理机制和领导体制改革。 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最需要的改革是什么呢,要持续发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在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取得基本成功之后,地方政府对高职教 马树超: 育的管理与投入机制以及高职院校领导体制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重点。因此我 (11:07:52) 们提出,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的同时,要给高职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要进行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的高职领导体系和管理机制,可以建立由政府部门代表、行业企业代表、学校领导和教师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并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在学校管理和对外交流方面的作用。 2,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高职院校全面优质发展。 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终极目标是没有示范院校,因此示范院校率先进行马树超: 探索,发挥引领作用,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的协同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在(11:09:04) 示范院校建设取得成效以后,要在政策上促进各类高职院校发展的公平性,要对其他高职院校也进行设备、资金的支持,促进高职院校的互通交流。 3,建立高职院校质量绩效考评制度,提高社会信任度。 马树超: 建议推广示范院校建设绩效考评的经验,要求高职院校提出明确的绩效(11:10:02) 责任标准,由中介机构通过数据统计或现场考察等方式考评高职院校或专业 是否达到这些标准,要确立以学生学习结果为重点的高职教育质量关和绩效考核机制,并公开考核结果,增加透明度。要围绕学生就业和发展能力,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引导学业评价向就业导向和社会评价发展。 4,实施品牌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增强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 一边说示范的最终目标是没有示范,一边说还要实施品牌高职院校建设工程,为什么,是为了增强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在项目成果里写到: 马树超: 高职院校要在国际上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品牌,就必须有一批能够活跃在国 (11:14:43) 际舞台上的高职院校,这也需要国家政策方面和资源条件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建议在2012年以后开展高职院校品牌建设工程,重点选择一批在模式转型、机制创新、多元变革方面具有代表性持续发展能力的示范高职院校,打造国际品牌。 前两天有领导问我,到2020年,除了示范二期,还需要什么,我说,还需要做国际品牌,要不然我们说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成为中国品牌还有 马树超: 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如果确立这么一个工程,就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得到 (11:15:06) 2050年。政府一推动,就到2020年见成效。两个“很长”,第一个是10年,第二个是30年,加起来是40年,到2069年,我们国家建国100年的时候。 5,推进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为共享资源提供平台服务。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要突破光缆、费用等技术问题的制约,更多的要在教学研发和服务中使用信息技术。现在我们的高职教学改革的信息技术使用还有很多障碍,校园建设更多的是在光缆费用及技术上。所以我们提 马树超: 出一方面要突破这个制约,更多的是要在教学研发上进行信息化,教学上是 (11:15:39) 不是信息化了,研发上、服务上是不是都信息化了,在2012年之后建立,要使用信息技术、推动校园信息化高水平运行。 另一方面,要推动网络媒体的应用,推进优秀教材和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建设,使学习材料可以按照个性需求进行组合式学习,打造社会共享的教学与服务平台。 6,以发展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为重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框架。 由于经济技术发展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必然涉及培养层次的多样化问题。因此,要出台政策,完善机制,建立学习层次沟通的高职教育体系框架,在这一体系下,一要继续坚持以发展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为主要任务,二要逐步改革普通高校招收工程硕士的条件,加强职马树超: 业技能在招生考虑中的权重,需要有两年实践工作经历,有突出专业优势,(11:16:46) 三要加大技术技能型硕士生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导师培养瓶颈标准,改革课堂教学化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要探索职业类硕士(创新型高技能硕士)学位证书,创新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后继续教育模式,提升知识型工人的学历层次和社会地位。我提出让高技能人才体面地工作和体面地生活,这确实是需要的。主要发挥高技能人才教育功能,强化继续教育,为高职院校学生继续发展提供服务平台。 马树超: 第二部分:改革发展专题报告 (11:18:08) 分为七个专题: 1,高职教育的成就、经验和面临的挑战 2,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和管理平台建设 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 4,高职院校毕业升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 5,高职院校创建生产性实习基地的探索 6,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思考 7,高职院校在加强社会服务中提高办学水平 中国高职教育十年主要成就:中国青年报6月23日发表《历史的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国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基 马树超: 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不只是半壁江山,更在于培养目标的相对准确,使我 (11:19:27) 们年招收600万人的规模得以实现,假如这个培养目标不能相对准确,600万的普通高校年招生规模不可能得以持续发展。这是我们的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判断。正是因为我们的培养目标确定对相对准确,才得以高职教育大众化得以发展,这点非常重要,一定不能忽视。 形成了高职教育体系框架,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实践为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当校长联谊会和新世纪研究所找我作这场讲座的时候我也在分析,为马树超: 什么要举行这样一场暑期报告会,我也在琢磨怎么更好地贴近主办方的意 (11:22:37) 图。我揣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在大发展的阶段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数量上的要求。第二阶段,我们更多地会提高质量,满足经济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第三阶段,我们更多地要满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要求。所以我在想,我们今天学习、分享这个成果的讲座,我自己考虑,有可能更多的要为下一步我们提高质量、提高就业率提供一些启发和服务。 过去十年是高职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十年,这十年的发展是30年来取得最大成就的十年,又是以30年发展为基础的十年。我们期盼在下一个十年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从这个角度,我们说,过去30年、10马树超: 年的总结,就拿出《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这本书,这本书是我(11:23:11) 们项目完成两年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分为总论、专论和案例。总论也是综合报告,是跨越到转型,强调十年的发展。跨越中的提升,强调办学水平的提升。跨越中的转型,强调工学结合。以转型促提升,面向新的跨越。 在前一本书里,实际上更多的是讲过去十年我们所走过的路和目前正在走的路,前言部分里也谈到,张尧学司长认为更多地要讲未来高职改革的路需要怎么走。 马树超: 在专论和例论篇,实际上都对我们正在走的路作了阐述,包括国家示范 (11:24:43) 高职的初步实践,28所建设院校特点,42所建设院校概貌,部分国家示范建设思路。 书评:《高职教育:跨越、转型、提升》,以系统翔实的调研材料和理性思维,精辟地回顾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生长土壤、发展轨迹、跨越原因、转 型背景和提升途径对高职院校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两本书在从两个角度谈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转型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更多地从高职教育发展的轨迹来谈,包括更多的 马树超: 专家意见。第二本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更多的是我们的研 (11:26:09) 究团队对未来高职发展的判断,在高教司张司长、刘司长和范处长的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下,在一批高职院校共同的参与下,我们以研究团队的观点为主提出未来十几年我们走过的发展的判断。 第三部分是政策分析专题报告。分为: 1,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政策导向,综合论述政策的系列设计,如何形成政策的合力。 2,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政策导向:以示范为抓手,加快改革发展。 3,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政策导向:如何突破“压缩饼干”的模式,突破马树超: 传统的评估定位、突破形式主义,强化改革。 (11:27:20) 4,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包括对名师的企业经历要求,教学团队强化双师结构要求。 5,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政策导向:强化就业导向,职业能力和教学改革。 6,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导向:就业导向和积极就业政策,学会生存。 这是我们对近几年中国高职教育的判断,我们称之为“办法”。包括四个主题词: 1,变化。 社会在变、体制在变、技术周期在变、高等教育在变、高职高专教育也在变。所以高职必须选择模式转型,必须选择改革。 2,改革难。 知易行难,都知道要改,但是从改革的历史回顾就可以看到,教学改革尤其难,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会更加难。 马树超: 3,改,要改革。 (11:29:44) 4,办法。 高教司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办法,例如把握示范建设专项政策机遇,推进改革。 为什么14号、16号文件联袂推出,都是在06年11月份联袂推出,以强化示范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政策导向。书上专门写了,两个文件的标题连起来,就是实施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两个文件的主题词串起来就是一句完整的话:通过实施国家示范建设,加快高职改革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弱点是教学质量。 以示范建设方案论证为抓手,引导院校长观念变革,强化院校绩效意识。 第三批示范院校,到现在还没有完成所有的方案论证,为什么这么难, 马树超: 从整个示范建设的机遇来说,就是要把握这样一个机遇,引导院校长观念变 (11:33:13) 革,强化绩效意识。我们反复强调,方案就是你和两部的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书。这次我们在28所高职院校搞省级验收的时候就明确,这是一份你和两部的 合同书 印刷合同书下载家教网家教中介合同家教中介合同书搬运合同书搬家公司合同书 。这些企业界的代表一看就非常明确,方案就是合同。现在要到验收了,就是 看你这份合同达到没有。你拿了2000万、3000万、4000万,这个钱不好拿,因为这是中央财政集中大规模地投入高职院校的第一个项目,已经超过26亿。我在28所示范院校建设的有关会议上反复强调一个观点:高职院校的中央财政的钱确实重要,特别强调绩效的考核,特别强调绩效的意识。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引导内涵建设,尤其是教学系统化建设,创新专项运行机制,抓绩效监督,以行动为基础,强调项目的执行能力,把握示范建设专项政策机遇,推进改革。 从政策合力上说,同时配套出台的还有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要具有五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具有专业技术工种三年以上专职工作经历。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国家高职院校教学的名师,再有是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的双师结构导向。08年国家级高职教育国家教学团队评审突破了要求教师具备马树超: “双师型”的认识局限,对整个教学团队提出了“双师结构”的要求。这是在日(11:34:55) 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环境下,通过完善教师团队的知识技能结构,保持高职教育“先进性”的重要手段,这是一个导向,早期我们提出“双师型”,现在强调“双师结构”,就是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的环境。 加强国家高职精品课程评审的就业导向。 马树超: 我讲以上内容,是希望我们能够在这部分感受到教育部高教司从研究项(11:36:21) 目的角度看出来政策合力。 下面举例从示范建设来看策略的安排。我们总结了几条: 1,着眼改革全局,把握总体思路。 2006年4月,我们这个项目在长沙开启。同时,我们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也在长沙起草,正式开始。当时十分强调着眼改革全局发展思路,因为起 马树超: 草组认识到,正确的思路可以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形成共识。起草组的成 (11:37:29) 员是一个很大规模的团队,当时到会的有四五十人,请了好多高职院校长来参加讨论,包括对项目开启的讨论、对示范院校建设的思考的讨论。当时特别强调要通过示范建设凝聚全社会共识,把它作为一个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什么在方案的论证上这么下功夫,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理念变革,着眼大局,理清思路。 2,扩大参与,民主决策。 昨天晚上我们在准备稿子的时候讨论一个问题,有人提出,第一批28所示范院校似乎比后面两批更好一点。我就提出说,为什么能够更好一点,不要说三批,即使非国家示范院校,现在也有做得非常好的。为什么感觉上 马树超: 第一批比二、三批似乎做得好一点,找了好几条原因,校长是不是本来就优 (11:40:36) 秀,学校本来就好,改革就走在前面,这些我们不讨论。后来我们找到一个重要的原因,28所院校,大部分参与了整个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决策过程,它知道示范建设的文件、示范建设的政策方案,都广泛地参与了讨论,理解示范这个项目的难度,越了解难度的领导就越珍惜这个机会,所以他更多地认可示范建设的原则、目标、做法,以及决策风险。 马树超: 示范建设没有决策风险,所以我们说,如果说目前28所院校能够比后 (11:41:59) 面两批做得好,那么它参与示范建设立项以及整个立项过程的认可是一个重 要的原因。我们也非常希望通过今天这样的讲座会、报告会、讨论会和相关的会议,不断地凝聚三批以及更多的高职院校的共识,不改革没有出路。刚才我介绍《瞭望》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经济改革的阻力的文章,我讲了三个阻力:摩擦阻力,利益阻力,心理阻力。第四个阻力是缺乏的示范阻力,认为没有示范,改革有风险,一示范就变成束缚力。当然更多的院校希望成为示范,希望成为“出头鸟”,因为我们的改革充满了动力。 3,循序渐进,分步推进。 随着示范建设深入,教学改革的困难程度超过最初的设计,重视改革成效与教学制度建设的成效。这次我们在天津职大专门和校长谈教学制度建设。确实,天津职大在教学改革的制度建设层面有很多好的经验,所以使它马树超: 整个教学改革的成效比较扎实。我跟董校长讲了一句类似于我个人体会的(11:43:53) 话,我说:“如果建设初期我们更多的关注改革热情的话,到了验收阶段,我们更多地要关注改革的成效和制度建设的成效。”因为建设初期需要更多的热情、更多的激情,让大家先能够动起来,但是到验收的时候,你老是激情、老是热情、老是动,我想这就可能会看不到明显的制度建设方面的成效。 4,加强改革政策的联动。 示范、评估、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精品课程、教学成果等。 5,加强配套性系统建设。 马树超: 包括网络高职高专网的网络功能建设,现在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应该(11:45:43) 说这个网站的建设为高职高专,尤其是示范建设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少了一块都不行。还有领导力、执行力的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中期检查与验收,等等。 下面着重讲关于品牌专业建设要点分析,这是我和范唯处长合作的,发表在今年第八期《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杂志上,从各个角度讲到最后,它也可能会是我们人才培养模式,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建设,我们更多的关 马树超: 注这个要点,第一,是不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有 (11:46:53) 计划、有制度、有条件、有成效。前半句做到很容易,后半句做到很难。问是不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了,问100个校长,都说做到了。为什么我刚才强调承办职业大赛建议的第一条要把职业技能素养作为今后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甚至一票否决,就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第二,重视办学管理平台建设,把企业设备、标准、师资、需求拿过来。 第三,完善实践教学系统,综合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综合设计实践教学的手段、方法、安全、管理。 第四,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生产性实训成为顶岗实习前准备。 今年财政部和教育部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到14个省、市、自治区现场检 马树超: 查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当然有很多成绩,但结果发现 (11:49:52) 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实训基地的可持续性的问题。我在天津装备展论坛上专门讲了实训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因为我们到了一个基地,2005年建设,属于第一批,基地的领导跟我们说,“我们现在提出设备过时了,能不能给我们换了,”能不能换,如果这样换,那完了,示范建设过三年就会都要求换设备。那就提出了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后我们在两部的七个专家组碰头会上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可持续性主要靠通过 推进校企合作来解决。这方面,在重庆我们看到了很好的个案,那还是中职教育,是一所机械机电技工学校,以此为诱饵,引进企业,与企业共同建设,搞得比国家财政支持建设的还好,明显看到乘数效应。我们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能不能都能够朝着这个路子走,当然我们肯定有好的。 第五,顶岗实习要有计划、有落实,重管理、见成效。 第六 ,双证书实施有制度、有成效,学业与就业有效衔接,就业有质量。 我们的文章里专门介绍了新疆克拉玛依职业学院,三个专业高级工同时马树超: 考出来的比例平均高达85%以上,实际上都是85%以上,有两个超过了(11:52:13) 90%。 第七,根据专业特点合理确定基础课比例。 第八,增加培训课程设置,面向行业、企业,新农村建设,面向毕业生回炉培训”,开展继续教育。 第九,具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特征,实践环节多用企业兼职老师,形成专兼职教师人事分配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经常有学校跟我说,我们建立了教师库,有380名老师。我说,库有什么用,库可以只有个名字,关键是兼职老师有没有人事分配管理制度的保障,能不能确保按时来上课,我经常举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同济大学带研究马树超: 生,一开始一学年是36个课时,后来发现根本不能保证,然后调到18个(11:53:01) 课时,还不能够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只能凑起来上。最后我说算了,我不上了,别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所以,兼职老师的授课要形成管理制度,品牌专业拿出这一条就很厉害。 第十,具有服务产业、行业能力,对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有贡献。也就是说,你在行业企业是有地位的。 第四部分:院校实践案例专题 马树超: 我们专门围绕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平台建设,实践课和基础课的两个系 (11:54:10) 统建设,以及全面推进的示范性院校建设,推出了十个个案。这十个院校作为项目的子课题组,确实也进行了很多设计和实践,我简单进行介绍。 一,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平台建设。 为了这十个案例,我们和十所院校反复沟通、反复调整。 1,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全方位构建“五位一”的管理平台。 2,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三”模式管理平台新突破。 3,平顶山工业职院:校矿一体办学管理平台的机制创新,“招培就”一马树超: 体化,“招生跟着市场走,培养围着企业转,就业随着形势变”,取得显著成(11:55:49) 就。 这三句话很有意思,“招生跟着市场走,培养围着企业转,就业随着形势变”,刚才我介绍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形势变了,它的培养目标就跟着走了。就怕你不会变,看到人才消费高端化,就认为不要我们了。平顶山职院提出随着形势的变化调整目标。 马树超: 二,实践课和基础课的两个系统建设 (11:56:46) 1,无锡职院:以课程体系改革推进人才培养开放 2,青岛职院:“实境耦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系统化 3,石家庄铁路职院:基于CEC—CDIO模式的课程体系 4,成都航空职院: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系统化开放 三,全面推进的示范院校建设 1,深圳职院:高起点、高平台上的新飞跃和新突破 深职院在创建初期是龙头老大,怎么样能够在高起点、高平台上得到新的飞跃和新的突破,他们动了很多脑筋,也取得了很多成效。 2,长沙民政职院:着力于机制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3,新疆农业职院:在示范建设进程中彰显社会服务特色 马树超: 这十个个案,我反复强调,仅仅是100所示范,包括9所给予扶持的 (11:58:50) 院校,甚至包括非示范院校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次的研究确实是希望能够反映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改革发展以及未来走势的图像。但确确实实,我们的研究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高教司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下,我们的团队确实尽力了,但确实有很多地方有些研究安排上会存在不足之处。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和在座的院校长们、和在座的老师和代表们作一分享,同时我们也非常诚挚地希望,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得到高职院校、高职院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帮助和指导。 我要跟大家说的是,我们目前正在高教司的指导下进一步展示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的思路,我们和中国青年报、新世纪教育研究所将联合申报一个项目,在前面两本书的基础上准备编第三本马树超: 书,按照张尧学司长的话说,是编写一本普及读物,让战线外的同志们都能(12:00:01) 够看得明白,都能够叫好、叫座的普及的书。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围绕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实践范例。 谢谢大家。 感谢马所长非常精彩的报告,马老师还有系列研究成果,希望马所长继 李进: 续为我们做报告。 (12:00:55) 今天下午张司长的报告两点开始,希望大家13:45准时到会场。 让我们再一次感谢马所长的精彩报告~ 发言人: 上午讲座结束。谢谢~ (12:01:18)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 时间:2009年7月7日下午 发言人: 地点:北京会议中心报告厅 (14:00:59) 主持人:李进 各位同仁,今天下午我们非常荣幸、非常高兴地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同志来给我们作报告。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在我们李进: 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中,特别是在关键时期,张尧学司长都来给我们作报告,(14:01:52) 在南京会议、在北京的座谈会,张尧学司长的报告给我们高职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基本的思路、提出的重要的发展理念。我们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完 全是在高教司的直接领导下、在张司长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开展的,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今天张司长亲临会场给我们作报告,必将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司长作报告。 感谢李校长,也非常感谢高职战线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是一个座谈会,我也非常荣幸、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 张尧学: 下我个人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思路和想法。我可能很快 (14:03:15) 就要离开这个岗位了,这也是我在高教司司长任上的最后一次讲话,我对高职是非常热爱,也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毕竟我们一起战斗了八年的时间,一起开创了这样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可喜的局面。 今天,我是想首先回顾一下、总结一下高等职业教育这几年取得的成绩,然后也想分析一下我们能够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同时,我也想谈一点我个人从管理角度来看到的我们发展到今天,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的一些需要克服或解决的问题,也想谈一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首先我谈一点关于高职教育这几年取得的成绩的看法。 我认为,这几年最主要的第一条成绩不是扩招,我们讲职业教育的时候张尧学: 总是愿意说我们的学生数从多少到多少,长了多少倍,学习量的增加是广泛(14:05:48) 的,难的是内涵的增长。最大的成绩是我们通过这几年的摸索,通过示范性高职建设等,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这就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具体怎么进行产学合作和工学结合,我们也是从各个高职院校的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同志们和专家们反复商量,也就是这种“1221”模式,我们走出了这么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而且这个路还在继续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为什么要加“中国国情”,有的人认为“国情”、“特色”这些词是虚的,我觉得是实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我们都去看他们的职业教育,但是它们的职业教育是不可能生搬硬套到我们国家的,这正如当年的马克思不能直接套用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一样。我们需要把国外的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和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就要了解中国的国张尧学: 情。 (14:07:31) 我觉得中国的国情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第一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无论搞经济也好,搞教育也好,大学教育也好,高职就教育也好,我们的高等教育法规定,学校是党委领导下的学校,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都必须按照小平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另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中国是一个孔孟文化和老庄文化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国家,孔孟文化和老庄文化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是一个很和谐的事情,孔孟讲究的是处世之道,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庄文化讲 张尧学: 究的是随遇而安,尊重事物本身的变化规律。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做庄 (14:16:05) 周梦蝶,庄周在睡梦中梦到了蝴蝶,醒过来之后不明白到底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后来想明白了,不管是什么,随遇而安吧。这说明,你要是竞争失败,反而有可以找到你的位置。在这种文化下,我们的文明表现为非常勇敢、非常能够吃苦,说这个很有意思。我到罗马尼亚访问,它们说这个中国文化和 其他国家的区别在哪里。我们想说“既勤劳又勇敢的罗马尼亚人民”,他们说罗马尼亚人民既不勤劳也勇敢,我们的土地形状像一只公鸡。他们说,上帝当初分土地的时候,罗马尼亚人民在睡觉,等醒来的时候去找上帝问我们的土地在哪儿,上帝说分完了,那怎么办,上帝说,哎呀,我的身下还有一块土地,给你们吧。这块土地很肥沃,种一年收三年,所以他们比较注重享受生活。这个故事是开玩笑,但是反映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民的勤劳程度、忍耐程度,还有他对物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民是比较追求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的国情还有一点,中国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工厂。我们的国家发展得这么快,改革得这么好,我们要想一想长三角、珠三角有多少加工的工厂,我们有多少年轻人,特别是18岁到20几岁的女孩子在这些制造工厂做工,她们有什么优点呢,她们这些人,第一,文化张尧学: 素质比较高,第二,眼睛非常好,所以才能做出比较细的活儿。第三是能吃(14:16:28) 苦。很多企业都是大铺,一个房间睡十几个人,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工资也不高。但是中国提供了大批的这种劳动力,使得中国这个制造工厂能够成立,这也是我们的国情,世界上哪个国家能够找到这么多优秀的劳动力,很难的,只有在中国才找得到。所以,很多制造部门当时都搬到中国。 再有,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前几年没有摸索出路子来,在经济发展没到很高的时候,是不成熟的,这也是我们的国情。当时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高职教育头上有“三座大山”,一是差生,高职招收的学生都是三本招完了以后我们才能录。二是收费很高,学费相对本科而言可能要高一些,因为没有拨款,或者是只有部分拨款,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没有纳入政府的生均拨款体系,拨款基本是靠原来的中专合并拨的多少钱,地方给多少钱。三是就业难, 张尧学: 我记得2001年就任高教司司长之后,参加一个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部里的 (14:17:07) 会议,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说高职的就业率是30%多,当然后来我叫人去查,说是无凭可查,这也成了一桩无凭可查的公案,2001年的高职就业率是查不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是高职院校在困境中、在没有政府给太多钱的情况下,在学校要生存下去的压力下,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有很多很好的学校创造出了很好的经验。 同时,中央和国务院相当重视,总理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有一年开了几十次高职教育工作会议,都是总理亲自抓。 还有教育部党组领导的高度重视。正是有了上下的齐心合力,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才探索出了一条中国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我们总结成“1221”,上午马所长说的书上也讲到了一部分。 张尧学: “1221”,第一个“1”,就是一个开放的、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14:19:34) 台。首先是开放,学校不要办成一个封闭的、不要办成一个围墙内的学校,通俗一点讲,就是大家把思想上的围墙打破,建筑上有围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围墙要打破。打破围墙干什么呢,要汇集、使用,汇集就是把各方面的、社会的、企业的资源汇集过来,为的是要使用。我们的高职院校主要是要发挥这样一个办学平台的作用。要建设这样一个平台,有很多难的 地方,但是毕竟我们有这样一个方向,我们的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工学结合,都是要把它汇集成一个平台。有些同志跟我讨论职教集团的问题,甚至提出上海的职教集团办得非常好,一个高职学校有很多行业、企业来支持,实际上这还是一个平台。集团要办实,就是封闭的。因为所谓集团,也就是group,尽管是法人,但是有相当强的股份关系,在集团下属的法人企业,尽管有法人代表,但是股份一定是集团要占多少,不然叫什么集团呢,如果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为什么还要叫集团呢, 另外两个系统,我为什么要强调一下呢,一个系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再一个系统是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培养系统。这是两个人才培养体系,这两个体系要灵活地、交叉地进行应用。我为什么要强调两点,我们一旦强调实践、动手能力,有些学校就忽视了基础理论课,比如有的学校甚至把数学课都停掉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张尧学: 我发现这个情况以后,开了一个座谈会,我强调了一下,不要结束基础理论 (14:21:59) 课,学校还是要给学生教一些他所学的专业所在行业的基础理论知识。马上下面又有反应,又重视基础理论,实践不要搞。不是这样,两个轮子都要转,不能只强调实践,忘掉基础理论,也不能光强调基础理论而忽视实践。这就和反左和反右的关系是一样,既要反左,也要反右,但是当前的重点是反左。我们既要重视实践,又要重视理论,重点是实践。我们要系统地设计这两个体系的课程,真正为我们的人才培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服务。 再有,要有两个证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证书。一个是学历证,或者以后能不能有学位证。二是职业资格证。既反映基础理论的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又反映实践技能的程度。 要把我们的学校办成一个终身学习的培训基地,这是一大块,既是终身培训基地,同时也是为社会服务的基地。 这个“1221”,下面也有人反映,是不是不要工学结合了,不要产学合张尧学: 作、校企合作了,不是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大趋势,但是怎样进行工(14:24:06) 学结合,怎样推进工学结合,我们需要有实际的东西、实际的改法、实际的路。离开了平台,工学结合办得成吗,培养学生的交叉实践动手能力,离开工厂、离开工作办得成吗,不是离开工厂、离开工作,不和企业合作,恰恰是加强。 所以,第一条成绩应该是我们探索出这样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发展新模式、新路子。 第二个成绩,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奋斗和大家不断的讨论、学习,无论是管理部门、政府部门还是学校,对高职的认识正在逐步统一,对它的重要性、对它在国家社会中的战略地位都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我记得我刚到高教司来的时候,大家对高职是一个层次教育还是类型教育争论很大,这 张尧学: 几年通过示范性高职的建设,我们在16号文件中明确定义,高职是个类型 (14:27:01) 教育,这个文件虽然是高教司起草的,但是是周部长批准、党组讨论首肯的,而且党组比较一致地认为高职是一个类型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层次。这些关系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争论,这一点也是有很大的了不起的作用。如果大家在脑子里对这个问题模模糊糊,认识不统一,也没法办高职,正因为认识统一了,我们才有了示范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等举措,如果当时在 思想认识上不统一,对高职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后面的许多工作是没法开展的。 我在高教司长的位置上,除了高职以外,还做了很多改革,包括英语教学的改革,抓了八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反对,为什么,因为长期形成的文化习惯,他并不是故意的,他就认为那样好,尽管有些是事实证明并不好,但他还是坚持认为好,这就是没办法的事,你要改变他的看法是很不容易的。张尧学: 但是我们高职就相反,很快地就在认识上取得了统一,而且大家心气很高、(14:28:07) 干劲很足。中国青年报社的副社长就说,他参加了很多会,唯一感到非常震惊、振奋的就是高职的会从来没有人退场、从来没有人干别的活儿。这就表明高职战线大家都在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而且是在认识统一的基础之上,如果认识不统一,哪有那么大的心气, 第三个成绩,高职经过这么多年,现在正在逐步甩掉“三座大山”的帽子, 张尧学: 在6月23号中青报的采访中我特别强调,高职已经不再是差学生的集中源, (14:29:18) 我们有很多好的学生,有很多愿意学技能的学生在往高职走。说实话,当年如果我没有机会上大学,我都想上职业学校,就是学个技能,学个一技之长。 高职的就业率,去年是68%,已经比本科要高了。高职的就业不再是困难,今年的形势比本科还要好,而且高职的就业基本工资也不低,和本科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我昨天在网上看了一下,2007年本科平均就业工资是2400,高职是1600。到2008年,高职是1700,本科变成了2300。这张尧学: 说明我们的就业起薪在涨,本科在降。 (14:32:47) 我们的高职就业率统计虽然是68%,比中职低,但是说句老实话,统计口径和就业市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高职是实实在在的全口径统计,每个学校拿着就业单在统计就业率,中职是抽样,不是所有的全统计,当然抽样也基本反映了还不错,但总之是不一样的。 其次,中职就业的趋向和高职还不完全一样,我们自己说高职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基本定位是在具有比较高的操作技术,68%的就业率还是比较欣慰的。2001年的时候是百分之三十多,2002、2003年的时候基本是40%左右,毕竟我们在这短短的几年,在扩招这么快的情况下,我们的就业率上升了二十多个百分点,我们还是很了不起的,不容易。领导提出来还要张尧学: 进一步努力,要争取在不远的将来做到80%、90%,我觉得只要我们大家(14:38:09) 不断努力,还是很有信心的。 另外,我们的学生受到的欢迎程度要比本科生高。本科生本事大,跳槽的多,刚去单位以后上手也不是那么容易。高职的学生上手快,因为他工作工学结合,通过实训实习,掌握技能比较快,同时干活也比较踏实。我从不同渠道听到普遍的反映,企业、机关等部门对高职学生的欢迎程度还比较好。 在高等教育里,高职学校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紧密度比本科类要好,而且是越来越紧密。我们是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反应最敏感,因为 张尧学: 我们直接培养他们需要的人,同时我们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从他们那里 (14:39:25) 直接得到资源,我们从地方政府、从国家得到的资源更多。我们的专业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的更新,相对来说都比较快,而且是比较适合市场需要,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要高。这些都得益于我们的订 单培养、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双师型”队伍结构和一体化实验教材建设等等方面的建设。 高职院校内部机制体制的改革初见成效。很多学校都设置有企业合作部门,这些在普通高校里是没有的,普通高校里有学生处、就业办公室,但是让普通高校设置一个怎么和企业合作、怎么联系的部门,有的学校可能有,有的则不一定。我们和外部的联系,通过机制体制的改变,现在是越来越强。 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初步确定了高职院校的评估方案,并且在近两年进行了实施。大家不要小看这个评估方案,评估方案对高职院校的影响非常大,应该是一个“指挥棒”。我自己当时也没有感受到评估方案有那么厉害,但是通过评估示范性高职院校感受到了,因为有时候我们觉得他们答辩的东西不太合适,学校公开讲我有多少实验室、有多少设备、有多少教授、多少博士,我们问,高职院校要这么多博士、教授有用吗,当然有些基础课或专业还是需要的。但是,高职院校毕竟和本科不太一样,为什么要这么多,我们一问,他们说,你们的评估方案就是这么要求的,就要求设置多少个博士、多少个教授、多少个实验室,等等。然后又告诉我,我是省里的优秀,排在第几位,只有获得了优秀,才能申报项目。这就和我们搞示范、搞工学结合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驰。所以后来我们下决心来修订这个评估方案,重新搞。当时有一段时间我们提出来,要在全国把这 张尧学: 个评估方案停下来,后来觉得如果停了是不是影响太大,是不是还会冲击到 (14:42:47) 本科,有人说本科教育评估也要停下来。后来提出暂缓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评估。我们最后搞了一个新的方案,新方案搞出来之后,通过试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拥护,再来推进这个评估方案。这个评估方案就不再是学校要有多少博士、多少教授、多大面积、多少图书馆、师生比是多少,等等,这些都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你的工学结合搞得怎么样、你和企业的合作怎么样、你的“双师型”队伍结构怎么样、你的教材建设搞得怎么样、你的实践实训实习搞得怎么样,成不成系统、成不成体系,你的人才培养目标怎么样,自己定义目标、自己定义措施,自己去努力去抓、去实现,从这个角度进行评估。而且这个评估是想从高职开始实施以后,直接影响到本科,可以说高职战线是先行一步。现在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基本上是按照高职的思路来进行的。当然现在还没有开始实施,已经有五所院校在进行试点。所以,我们的评估方案意义深远,不仅仅是指导了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而且对本科院校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七个成绩是高职院校在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教学改革更加深入。这个深入不是口头上说的,而是实实在在。我虽然看的学校不多,看的几所学校都给我很大的振奋。我简单举几个例子,四川德阳工程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等。每到一个学校,我都给大家提出点建议,今天回头看,我认为我在学校得到的东西要远远大于我所提出的建议。张尧学: 我们的教学真的是做到了从工厂看上去像工厂,从学校角度看像一个学校,(14:53:09) 真的实现了厂中有校,校中有厂。我们这个平台的计划从哪里来,还是从大家的实践中来。我在四川看,学校就像工厂,学生都在实习。在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学生在学驾驶、学修车等等。各种各样都有,各有各的办法,搞得很红火,让人感觉有心气儿。所以在教学改革上,有很多次办法涌现出来。这几点我总结一下,内涵建设不好搞,我们在内涵建设方面取得了实实 在在的成绩,实实在在的进步,值得我们骄傲,也是我们这些年没有白白辛苦。 这些成绩取得的原因,我有时候自己也想想,为什么中国高职也没有多少钱,也没有特别的重视,说实话政府管理部门这几年一直是两个人,前年是三个人,加上主管司长,才三个半人,上台也可以演三句半了前面一人说一句,后面才说半句。国家财政每年也就拿那点钱,我们的学生是300多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些成绩怎么取得,我说是时代造就的。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温总理一年开了三个会,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当然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战线广大教职员工努力奋斗,创造创新的結果。可以说,没给我们吃多少草,我们的马跑得还很好。不光我们没吃多少草,我们还创造出草给别人吃。所以我们是创造出一个又不怎么吃草,又跑得好的路子。 第三,政府部门和高职战线协力同心,在高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住发展的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及时总结了大家在实践中的创造发明,而且进行了推广。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再到认识,把握住了这么一个认识的过程。 举个简单的例子,从02年到03年到04年,连续开了三个现场会议,我记得02年的会议是周部长主持包括的,我跟他一汇报,他说一定要好好地把高职会议开好。我们先飞到贵阳,再坐了三个小时的车到柳州,路很难走,是在广东、广西、湖南三省的交界地,属于山区,在这么一个地方,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能够通过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当时周边的企业不多,学校通过自己办企业,在短短两三年时间,校办企业达到一亿产值,学生就业率提高到90%。在这种穷乡僻壤,高职教育都能办好,别的地方还有什么理由办不好呢,02—04年的三次高职教育会都是由周济部长亲自抓,把高职 张尧学: 教育究竟怎么办的思路总结出来了,而且是向各部委、向兄弟部门做工作, (14:57:59) 你应该支持怎么样的高职教育,那些部门对高职教育也不是特别了解。 通过这几次会,我们基本上初步统一了思想,在2005年,开始起草实训基地的文件。那时候范处长和赵凯同志搞高职教育,他们提出在100所高职进行示范,中央财政大力投入,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后来卓越工程改成示范性。是这样一个过程。2005年方案提出来,我们反复讨论,获得批准,财政部支持。05年开始实行实训基地,当时中央正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6—2008年开始搞示范高职建设。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又把握住。这是示范性高职怎么建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是人才建设,在第一个示范性高职要进行申报的同时,我们出台了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16号文件,这个文件的起草也是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们有很多专家起到了很多作用,但是专家要跳出办学的常规思维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文件花了很长时间起草,就是通不过,为什么,就是这个老框框跳不出来,不是说哪个不好,这是一种文化,所以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很重要。起草16号文件花了很长时间,就是出不来,领导就是通不过。因为领导需要一个开放的、崭新的中国高职的发展思路,而我们还是常规的路子,所以通不过。最后在香山开了一个会,范处长反复给大家做工作,我也去和大家交换意见,最后在那个基础上,在香山赶出了一个崭新的16号文件。周部长看了以后亲自 修改,批准。这才出台了16号文件。 这个16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们的示范性高职建设不是买设备,而 张尧学: 是要真真实实地抓内涵建设,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我们高职 (14:58:40) 院校一定要牢牢地把这两件事放在首位,一是培养什么人,二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培养人。这两个问题忘记了,你的高职教育就办不好。 我记得第一批示范性高职是28所,都是勉勉强强,有的比较好,有的由于院长比较紧张,也讲不清楚,也有的实在不行。给下去以后,大家都很高兴,然后就开始报方案,结果一看都是买设备,平均买设备的钱花了80%以上。我说不行,示范性高职建设不是买设备,买设备谁不会买,我说有两点,第一,设备是不断降价的,你花那么多钱,买多么多设备,需要不需要,你不就是为了花钱而去买设备吗,第二,你买那么多设备往哪儿放,又得修房子。而文件又规定示范性高职的钱不能用来修房子,那就用配套的钱修房子。张尧学: 我说好啊,买设备、修房子,再买设备、修房子。后来我说,一定要压缩到(14:59:39) 50%以上,这句话又成了标准,以后再报买设备的钱就是50%。这说明大家没有认识到内涵建设有多重要,内涵建设要把钱花到哪儿去。当然后来好了一些。当然高职战线让人非常感动,大家的心气儿非常高,春节也不休息,重新写方案。大家一讨论,总是在提高认识,我们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经过不断的讨论摸索出来的。我记得有一个学校的方案总是通不过,最终都想放弃了,范处长亲自打电话告诉他怎么写。小范基本上把每个学校的方案都看了一遍,后面去一个一个打电话、一个一个沟通,再去重写。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之后也及时解决。比如刚才讲的评估方案 张尧学: 的问题,我们一旦发现评估方案是一个“压缩饼干”型的评估方案,因为当时 (15:00:02) 搞评估方案,是从本科搬过来的,都是照着本科搞,理所当然地很容易搞成“压缩饼干”型,一旦发现问题,我们立刻就改正。 如果在建设思路上有问题,我们也立即开会,和大家进行讨论。我所提出的,比如南京会议、清远会议、香山会议、友谊宾馆会议,都是在觉得有些东西要纠偏了,或者苗头不是太好的时候,需要和大家交流、沟通的时候而召开的。 张尧学: 总之,取得成绩的原因是条件、环境、实施、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15:00:58) 导,第二是广大高职战线的创造精神,艰苦努力。三是管理部门把握住了发展的方向,如果我们稍微一松,或者稍微一放任自流,起码示范性高职的钱绝大部分就去买设备了。这三个方面都是缺一不可的,正因为这几个方面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有了成绩,还有一定的问题,一是认识要不断提高,包括我个人,尽管我今后不大有可能和各位一起在高职战线工作了,但是我会时时刻刻想着高张尧学: 职的事、记着高职的事,如果高职需要我来支持,我们会义不容辞地努力地(15:02:29) 贡献自己微薄得不得了的一点小力量。高职在认识问题上有以下需要提高的地方: 一,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认真琢磨清楚。不琢磨清楚的话,张尧学: 有很多同志就讲,中央政府不投钱了,哪一天不重视了,我们怎么办,我们(15:03:43) 要树立一个思想,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我老讲一句话,有很多培训机构, 没有任何人投钱,投的就是资产,它还要交税,还活得不错,当然有些办得不好的也完蛋了,他们为什么能活下去,再有,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当时尽管政府重视,我知道他们的拨款有100多万,政府也拨了地、医院等等,但是毕竟在这么少的拨款下自己能活得很好。我们怎么样找到一条即使政府拨款很好,我也能活得很好的路,这就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当然我不是说政府不投钱,我一直还是呼吁政府要多投。但多投也有不好的,德国投的是最多的,中国就是这种现实情况,即使不投或者投得少,我们也要把高职办好。这个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问题就是“1221”模式怎么办好的问题,大家要清醒地认识。 二,高职教育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我认为,还有部分同志在思想认识上是有模糊认识的。我们每次开会也好、下文件也好,沟通的多的是院长、校长,到中间层、基层的老师,可能就不是那么关心了,为什么,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利益的问题。比如基层的老师,他就讲点课、带点学 张尧学: 生、拿点工资,你要他去改革,他是不愿意的,尽管他理论上可能说很愿意, (15:05:43) 但实际上可能不一定愿意。比如我自己讲课,我去年的讲义今年拿来再讲,不就省很多事了吗,你要我写新的讲义,我觉得费很大的劲。如果没有人盯着我,我可能就不写了,凑凑合合给学生讲讲,大家也没有太大的意见,就混过去了,我何必要搞那么多改革呢,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难受吗,还有中层的,他主要是在系和系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要多拿一点利益。 所以,我们的高职教育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做艰苦的工作,需要我们认识清楚教育工作者的本质是什么。当然这一点很难,因为现在是个市场经济的社会,可能除了教育之外还有相关的措施要跟上,不然,我听说做个教材,不仅仅是学校和学校之间保密、系和系之间也保密,你的好东西不给我看、我的好东西不给你看。我们讲职业教育的学生首先是讲职张尧学: 业道德,我们的部分老师自己就没有职业道德,你怎么给学生教职业道德,(15:07:34) 职业道德是靠你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来影响的,不是你口讲职业道德,他就职业道德了,要是这样那就太容易了,那还行,所以,高职教育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要好好认识清楚。这才有后面的真抓实干,才有是在课堂里放书桌还是放机床或计算机的想法,这个改革是要触动我们的每一个老师的,不是院长说了算的,院长不可能去讲每一堂课。 三,工学结合和基础课的教学怎么样掌握, 我们要搞工学结合,又要讲基础课。老师有很多争论,每一个专业好象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为什么设计示范性高职的时候提专业而不提学校呢,就是在一个专业内,它的实践课、工学结合的课程怎么做,它的基础理论课怎么教学,有一个很强的交叉。我和很多人谈过,在澳 张尧学: 大利亚基础农学院去访问,他们接待我们的系教授就拿了一张A4的纸,在 (15:10:22) 纸上印了一个表,这个学校是五年制,表上就把五年的学生课程安排都写出来了,第一个学期学什么样的基础课,多少学时;第二个学期下农场。第三个学期又回来,在此基础上学什么课。五年是下去两年学三年,下去的这两年是螺旋式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观点,人家学毛泽东思想比我们学得好,我们是一下子都下去实习,人家是分成两年下去,实践中有什么问题,回来再学习,然后再下去。 这个学校五年的奖学金都是企业出的,而且五年下来,比那些不下去的学校四年的本科生挣的钱要多,因为奖学金要高,企业就直接向学校下订单,我们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你去培养,学生下去学了什么东西,回来再有针对性培养。这个学校的学生就非常有特点,我搞了示范性高职的答辩,很多学校都讲不清,我让学校用一职业纸把你的课程写明白就写清楚了,你讲了半天空话,什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讲了也是白讲,我没有看到你是怎 张尧学: 么合作的。然后就讲合作了多少企业、派了多少人,我说这真是鬼知道、天 (15:12:44) 知道,你可以说10万人都下去了,谁知道,你就要说清楚你是什么时候下去的,下去干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回来以后解决了什么问题。讲点实在的,这样一看我就相信。所以,我们的工学结合和我们的基础课教学,要以专业为龙头,怎么解决,我们怎么把握,我认为很多学校没有掌握清楚。有的学校报了十个示范专业,我说不是,一个学校搞好一个示范专业就很伟大,搞那么多一个也搞不好,你能把一个专业的理论教和工学结合搞好,你可以在这一个专业的基础上推广到其他专业,因为每个专业有其不同的特点。 这个改革的过程是需要这个专业的老师、管理人员和学校的党委、校长认认真真地投入和创新的,要搞多了你也搞不过来,要创建专业团队,比如计算机专业,实践和课程怎么设置,机械专业的实践和课程怎么设置,不同 张尧学: 的专业都要搞清楚。你同时要抓那么多,怎么抓得过来,我说,一个学校能 (15:13:59) 抓好一个就很不错,你把这一个抓好了,就可以逐步地推广到其他专业。我们的时间有得是,这个搞好了,它就可以持续发展,你不用再管它了,你再搞其他的几个,花5年、10年、20年都可以,找到一条路子,不间断地走下去。 四,教和学的关系问题。 教师比例是兼职的为主还是专职的为主,这件事尽管讲了多少年,但是改动不大,大家一边口头上说是以兼职为主,但实际上是以专职为主。不过从可持续发展来讲,应该是专职的越少越好,因为兼职的就是请人来讲,讲完就走人了。当然大家也会问质量怎么保证,这件事需要你和企业合作,如 张尧学: 果企业能担负起责任,它一定会给你派最好的老师来讲,讲完以后后面再继 (15:17:10) 续保证,同时管理部门要有一个巨大的智库。我搞软件学院的时候,很多人说找不到好的兼职教师来讲课,我们有硬性规定,50%以上必须是兼职的,说是没有这么多老师。06年的时候我去微软,清华、北大的两个校长也请去了,他们提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国内哪个学校能够让他们回来的时候共同交流,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都可以。我说,我们的很多软件学院就需要这样的老师,他们说他们一点都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因为信息不沟通。 我们没有把我们的需求信息放出来。你们可以查查国内软件学院的网站,没有哪个学院的网站上写我有哪门课需要个兼职老师,你没有这个信息,人家怎么会来呢,我们的高职学院有多少做这个宣传的,通过不同的渠道让人 张尧学: 家知道我有什么样的课程、我有什么样的实训基地、我有什么样的实习需要 (15:18:55) 有兼职老师来指导,这就是深化改革,就是具体的东西。你没有做这个工作就只好用专职老师,专职老师的任务就越来越重,因为你还要提升他,还要培训。所以,教和学,教师的“双师型”结构,学生到底是以理论为主还是以技能为主,这些认识都要解决。上次在友谊宾馆,我稍微讲了几句立交桥的 问题,大家马上很感兴趣。我们要有这个想法、有这个结构,比如我们给学生教一些基础理论课,也可以承认学分,我是说万一哪一天高等职业改革让大家的学分可以在本科院校得到承认,你不就自动转过去了吗,我们何必马上就要升本呢,实际上这也是对学生负责任,我们的学生现在有一部分是考专升本,从二年级再开始上,这也是一种。如果将来这个立交桥打通,终身学习社会,包括网络体系的健全,基础理论课的学分系统构建,将来转起来就很容易。所以,教和学的问题、理论和技能的问题也要提高认识。 五,投入的问题。 要可持续发展,投入相当重要。学校无非是这几种投入,一是老师,如果像本科院校那样请教授、博士,也不大可能,我们是强调教师的“双师型”结构,技术型老师以兼职为主。当然,一所学校,除了老师,就是投入,各张尧学: 学校也不一样,本科院校尽管企业也支持,但是没我们紧密,我们有很好的(15:21:29) 平台,我们的固定资产不多,但是我们使用和汇集企业、社会的资源相当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提高认识。 再就是文化,大学就是学校,就是这些东西。在投入上,投入多少、怎样投入,这些问题要好好认识,好好提高。 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学校的师资队伍的问题。 师资队伍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要摆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来认识。在高职学校里,我们要把“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摆在第一位。否则,高职学校就没特色。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大家也发现了,我们要派几个老师到国外去学习,当然我们有这笔钱,现在大家派得起,但是算一算就知道了,派一个老师出去学习是要花很多钱的,如果把这笔钱拿来给大家涨工资,是不是效果要好一点,何况教专业、教实践实习的老师隔一段时间就得再培训,那张尧学: 花的钱就多了去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双师型”结构的道路。我们要从企业、(15:23:14) 从社会广泛地聘请兼职教师,要建立一个关于兼职教师的大型的数据库,每一门专业课都应该有A、B、C角,我们请了一个老师,他如果有工作任务了,应该有别的老师来代替他上课。同时,对于高职学校的老师,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对于基础课的老师要注重学术水平的提高,对于专业课的兼职老师要注重其专业技能,或者是选择具备高级专业技能的老师。授课方法虽然重要,但是在高职学校里还是要排在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水平之后。 第三个问题,机制体制的问题。当然,机制体制又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外部,一块是内部。外部的环境和机制体制应该是政府来解决的,学校自身解决起来是很难的,它解决不了。有些环境、政策不协调的地方,教育部会一如既往地站在广大高职院校的立场上为大家积极奔走,去和各个部委协张尧学: 调,和有关部门协调,努力地解决发展中的机制体制问题。但是内部体制的(15:25:24) 解决是要靠我们自己的,我认为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谁说了算的问题。小到一门课,大到校外的学时,都存在谁说了算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争论一多,或者党政一把手一打架,什么事情也解决不了。大家一定要科学地决策。 张尧学: 二是怎么样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问题。比如课改,你又让他改革,又没有 (15:26:48) 刺激他的东西,除非这个人真的是非常热爱职业教育,他可能每年都去把自 己的课程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改革,这是很优秀很优秀的教师。当然每个教师都应该这样要求,不过现在这样要求每个老师,好象可能性不大。所以我在分配制度上、在奖励制度上、在鼓励制度上有一些创新,并落到实处。我有一次在南京讲课,我说,搞一门课程,就像拍一个大片,大家老说搞个课程、搞个教材,花一两万不就够了吗,我说不是,你拍一个片子,想拍得好看,和投入的钱、和找的演员、和剧组都有关系,你既要把钱给足,又要找到好的人,不仅仅是写个好的教材,还有设计、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因素,你要有足够的措施、制度来保证把这个事情办好,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三是怎么样加强和社会的配合度,这也是要机制和体制来配合的。我最近有些观点和想法也想找个地方说一说,找了《教育与职业》杂志,跟他们聊了聊。我简单地说,我发现你们有个问题,他们说为什么,我说,黄炎培先生创建《中华职教》杂志,你居然百分之六七十都报道本科,怎么不报道职教呢,他们说联系不上,除非找院长,再有就找不到人了,不知道找谁, 张尧学: 所以就写高职写得少,当然这也可能是一个原因,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也 (15:29:27) 可能大家的学校都有宣传部门,但是人家不知道,你怎么把你的形象展现出去,这是有问题的,起码这个杂志就反映了一个问题,他们和大家取得联系很不容易。我说,我说得不一定对,我们高职很多事是很容易沟通的,也有很多东西。他们说你的建议很重要,我们会逐步改善,还是要回归职业教育的本位。我说你们职业教育的杂志写本科干什么,职业教育可写的事多得是。 四是管理问题。 管理问题我们要重视,特别是新的管理,针对顶岗实习,校外实习生的管理问题要引起重视。前不久有一个报纸刊登了《顶岗实习为什么半途而废》的文章,28个学生,顶岗实习了不到一半的时间,就走了。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的管理出了问题。有一次我和广东一位 张尧学: 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交流,当时我讲要加强实训实习,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 (15:31:40) 他说你不知道,你站着讲话不腰疼,找一个企业去实习这多难,这是其一,我们都是通过托关系、找熟人、找校友,去了以后那些孩子还不好好干,我有一次找了熟人的公司,结果小孩儿在那儿搞“工人运动”,说你们企业对工人怎么样,要罢工。弄得人家老板哭笑不得,说本来给你提供了机会让你来实习,你还煽动工人起来罢工,以后你再也不要来了。这些问题都是管理不善引起的。 还有的从干活的角度去顶岗实习,只是让学生去干活,是便宜的劳动力,没有起到培养人的作用。从示范性高职一开始我就呼吁一件事,如果大家不知道钱往哪儿花的话,花一部分钱给企业,你的学生去企业学习,你按照市场规律给企业付钱。我们软件学院刚开始就是这样,学生到企业去,企 张尧学: 业给我们付钱。后来学生多了,人家不要,怎么办,我们给企业钱,我在你 (15:34:02) 那儿干活,我还给你钱,让人家觉得物有所值。因为企业第一是社会责任,第二就是盈利,不盈利哪还有什么社会责任,企业一算,觉得能赚到钱,这样很多事就比较顺利了。我们和企业合作,不能一味强调让企业出血,把东西拿出来,我们也要想到我们能给企业什么,一定是双赢模式。如果我们高职院校一心只想从你们的校友那儿拿回一点,或者请你们的校友支持一点, 要沾光,一定不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东西一定是双赢的。企业要有好处。 为什么我不太同意企业捐赠呢,我是从王石事件得到一定的启示,在四川汶川地震中,大家都骂王石捐款少,当然他的董事会也有要求,他的捐款只能 张尧学: 低于1000万。企业经营也有规定捐款的额度有限制,但如果我们把企业的 (15:34:53) 产品、设备拿来用,就没有问题了,设备还是企业的,我只是挪个地方借来用而已,用了两年以后再还给它,很多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你仅仅要企业给我们东西,我们不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是很难做的。 五是投入问题。 这一次在本科教育的评估里加了一句话,要求地方政府有一个具体的投入数字。我们有时候也在想,是否可以把这个措施纳入对高职院校的要求,我们在示范性高职的时候纳入进去,对示范性高职的拨款要达到本科学院的张尧学: 标准,作为验收的条件之一。以后对一般的高职,如果可能的话,也加上一(15:36:35) 个最低拨款的要求,来推动地方政府对高职的投入,帮助高职院校解决投入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会认真考虑,本科方案加了这句话以后大家都非常高兴,用得也非常好,在高职里我们没想到加进去,如果高职后续要搞得好的话,我会建议后任的司长把这句话加进去。 高职院校要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围绕我们已经建立、或正在推动的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来进行。不过真正要下决心推进这种模式的话,在我们的分配、人事制度上都要下大功夫,特别是外联部张尧学: 门,相当于企业的市场部门,要加强力度。因为我们的就业形势很紧,今天(15:38:06) 晚上还有一个就业座谈会,但是我们怎么把我们说出去,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因为企业一般都有市场部,就是纯粹的展示、宣传,还不是销售。我们的就业部门像销售部,但是我们的市场部不多。 我们要加强信息中心的建设。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非常快,如果我们的高职不把我们的信息化工作抓好,就会落后。抓好信息化,第一个问题是机 张尧学: 制体制问题。学校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的作用,我们在示范性高职建设中有着 (15:39:59) 一致的想法,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拿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因为部内协调老是有问题,整个财政拨款高职的信息化平台拿入了金字工程,大工程不启动,我们这块也没法启动。 除了以上这两块,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实训实习管理、课程系统设计方面都要有相应的委员会或者是管理系统,不一定是常设的。比如我要改革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没有市场、企业、行业和我们的主管老师结合起来一块搞,这个改革是不彻底的,这是一个机制设置的问题。这些委员会不一定张尧学: 是常设的,但是一定要有。有了这些委员会,我们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我们(15:40:43) 的专业结构调整,推进课程建设,推进实训实习的管理。我也在琢磨,我们的实训实习出去那么难,可不可以搞导师制,通过企业或学校、网络,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我还没有看到有比较好的实习如何管理成果,我们也希望发现好的优秀成果,好的管理方法来推广。 张尧学: 师资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既要有对现有的老师的培训,同时对新任教 (15:41:52) 师要有一定的门槛。听说现在有些高职院校进人的门槛比较低,不是本科、 硕士、博士的问题,对专业技能等各方面的考核都不存在。我们要有一个门槛,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进来当高职的老师。同时,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培训机制。 再就是要加强课程建设。现在的改革在大的思路方面没有什么太多的大变化,具体到细的方面,可能就是课程建设的实际和我们的实训时期管理, 张尧学: 这两个地方是比较落后。如果这两个地方做到位,做得比较好,我们的人才 (15:43:44) 培养就落到实处了。 再有一点,要进一步加强企业、行业、地方的合作,这个合作大家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 抓好就业,就业工作是命根子,最后说一千道一万,高职教育还是就业导向。用企业的部门来比喻就是销售,如何把学生推到社会、企业上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我们真的是通过几年奋斗,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到90%,那是非常了不得的事。因为现在本科根本不敢提就业率达到90%,张尧学: 如果高职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条件下能把就业做得更好,真是很了不起。 (15:44:21) 我就讲到这里,以上观点不一定对,只是个人看法,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尽管今后不再和大家一起工作了,但是用句俗话讲,我的心永远和大家在一起~ 谢谢大家。 同志们,我们感谢张司长的报告。今天上午一个报告,下午一个报告,无论是研究报告还是工作报告,传递的都是高教司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传递的都是高职高专处的运作和策划。我们高职院校就是要真抓实干,讲实在的、做实在的,那也就是张司长报告的核心,两句话:走出符合李进: 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新路,解决培养什么人、用什么方法(15:45:41) 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去做。我想,在张司长报告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将更努力,看到成绩,正视问题,坚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再一次感谢张司长的精彩报告~ 茶歇:约20分钟 发言人: (15:46:16) 接下来,将是会议小结。 受高职高专处委托,我对今天的会议作一小结。应该说,我们这个会议是个读书会,从报告的内容也好、总的形式也好,我们集中在一起,利用假期的时间,读些书。同时又是一个讲座,专家对我们的研究课题的基本思路、 李进: 基本内容向同志们作个解读。实际上,也是个工作会议,因为张司长作了一 (16:09:16) 个非常重要的报告,既回顾了历史,也展望了未来。 我说小结,小结什么东西,我想,既然是个读书会,读书就要讲理解。我们是个讲座,讲座就要讲领悟,我们能理解一些什么东西,领悟一些什么观念,当然,我们的会议要讲到感谢,会议组织得不容易。 我简单小结三个问题: 李进: 第一,读书理解什么, (16:11:42) 上午马所长的报告主要对这本书进行了解读,我所理解的主要有以下几 方面: 1,理解高职教育的发展逻辑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要关照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逻辑主线。周院长的书评和马所长的报告中讲了四个字:变、难、导、改。这是个逻辑主线。我再简要地概括一下: “变”,是我们认识的一个逻辑的起点。就是说,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 李进: 我们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就必须要变,我们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就必须要 (16:12:11) 变,高职教育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挑战而进行的转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就必须适应历史。 “难”,是一个探究。我们已经切身体会到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满 李进: 着艰难。接下来我们讲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确实需要认真 (16:12:25) 分析难在何处,难因何在,如何克难,这是回顾历史的时候必须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未来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 “导”,“导”是深化,讲问题特别是注意06年两个重要文件,起码提出了三个核心的概念群,一个是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一个是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在一个就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这是三个核心概念群,这么一个命题带来一系列的我们改革的概念。应该说文件的三个概念群的提出充分显示了政府主导下推进高职教育改革李进: 的整体的政策导向,应该说政策导向在文件里体现得很清楚。今后高职教育(16:13:56) 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仍然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政策的系统设置。高职院校还要做一些工作,促进地方政府推出系统设计的政策,帮助高职教育可持续的发展,比如产学合作教育的政策、就业准入的政策,等等。应该形成一种高职教育发展的格局,就是政府主导、各界合作支持、学校自主运作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导”,非常重要。 “改”:“改”是重点所在,我想今天是关于高职院校今后如何进一步去改,有这么一个战略思路。如何去改,那就是针对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针对学生不同类型的发展和需要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高职教育必须适时顺应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明确我们学校的社会角色 李进: 的定位,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到位的社会服务,去赢得社 (16:17:22) 会的支持。人家凭什么支持你,我们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有到位的社会服务,然后我们以积极主动的改革精神和改革措施来增强我们自身的发展动力,以开放的办学整合社会资源,最终是提升内涵,保持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战略的思路,具体而言,我的体会是,高职院校的发展既强调凸显工学结合的特色,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这层意思有六句话: 1,高职院校要成为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能人才的教学管理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建设。这一句话就是 李进: 培养一线人才的管理平台,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 (16:19:59) 2,高职院校要扩宽生源和就业渠道,推进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建设没有统一模式,只有统一导向。区域不同、就业渠道不同、生源渠道不同,我们一定是多元模式办学。 3,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技能紧 缺人才。 专业设置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不是随便调整。落脚点就是高技能的紧缺人才。 4,要根据人才规格、构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基础课和实践课两个的课程系统建设和融通。最核心的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我们讲这两个“系”,实际上是在一个课程体系下的两个方面的融通,这一定要正确地理解。 李进: 5,要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强调做中学、做中教的方法, (16:21:28) 从专业到课程,到经验的建设,课程的改造,方方面面。 6,要坚持教育内部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有机结合,形成保障高职教育质量的机制。 具体说就是以上六句话,怎么去理解,上午马所长的报告一层层地讲清楚了,最后的落脚点是“改”,改什么东西。 第二个理解,要对改革要素有正确的理解。我们正在进行改革发展的实验,改革的基本要素是什么,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一些改革发展的要素。马所长报告中讲张司长非常强调我们高职教育是类型的教育,这种类型的教育是在高等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要素,并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比较大的比 李进: 重,进而我们构建起与此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政策环境,来提高技能人才的 (16:24:59) 质量,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就是说,我们在大学的框架下,融入这些技能。来进行改革,这么一种概念模型以及对要素的树立,应该说我们进一步匡正了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走向。今天张司长反复强调行政就是改革的方向。或者说在这个方向下我们取得一些成绩,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基本判断,我们高职教育已经具备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们的评估指标体系也在起着引领的作用。 就是说,从全国范围来说,我们的高职教育已经进入了示范带动、全面提升质量的改革发展新阶段。二级辐射,提高发展的内涵质量和道路,这是新阶 李进: 段。也进入了着力推进办学模式的转型,解决资源短缺的矛盾,完善校企合 (16:25:54) 作制度环境的关键时刻。进一步怎么走,现在是关键时刻。内涵建设要抓紧,外部环境建设要努力。当然也进入了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时期,进入了形成高职品牌发展的新时期。 这么一个关键的时期,最为关键的是我们要一定要围绕刚才讲的要素来做我们的实实在在做事情,就是要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平台的建设等等这些基本建设。做这些基本建设为了什李进: 么,为了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为了整体上提高高职教(16:26:50) 育的培养质量,为了在整体上、从就业率上来体现我们的改变。就业率不是单纯的就业率,应该和培养质量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个理解能不能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思路。 我也讲三句话供大家思考: 李进: 一,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每一个学校都能够,也(16:28:51) 应该创建一流,每个学校都能够、也应该争办一流。回过头来看,教育部的 会议上说,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够创办一流教育。 二,无论是创建特色,还是争办一流,我们都必须始终围绕着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素去实践、去探索。就是说,改革的方向一定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思路一定要坚持。以及张司长最后讲的几点,我们必须要做到。 三,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思路是清晰的,但是各个院校的具体的运作实践一定是多样的。服务不同区域、服务不同产业、服务不同行业的高职院校的多样的、成功的实践模式,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我们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位置都能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建设做出贡献。我们是多样化的特色建设,所以每一个校院长一定要坚持自己学校基本理念、办学思路,不要盲目照搬照抄,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大方向下、大框架下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三点理解,就是对历史使命的理解。我想,我们应该担当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妙手著文章,我回忆一下,原来我们的文章很少,2002年的时候,组织都组织不起来,但是现在发都发不过来。但是大家要注意, 李进: 既要妙手著文章,还要铁肩担道义。我们在做高职教育的事业,我们有我们 (16:30:29) 的历史使命,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是一项开拓性的工程,也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程,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和各级干部已经付出了、并且还在继续付出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因此我们在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时候必须牢牢记住高职人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我们再仔细看一看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它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我们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个使命干嘛,使我们的高职教 李进: 育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的使 (16:32:34) 命。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特定意义上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服务能级,抓社会和谐,对于我们国家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高职教育的发展毕竟起步较晚,也存在阶段性的特征。我概括了四句话,目前我们高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 1,总体发展、战略明确,但政策支持仍有缺位,需要加大力度、需要政策。 2,学校规模扩张迅猛,但内涵发展尚不平衡。 3,办学理念缺力,面上运作难度不小。都知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李进: 问题是怎么合作,怎么结合的,难度不小。都知道“双师结构”,请企业人来(16:34:52) 上课,但是怎么运作,难度不小,甚至难度相当大。优秀学校个案突出,但社会总体认可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就是说,高职教育在发展速度加快,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存在着建设体系不够完备,发展与实践理论不够成熟,社会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急需在今后的实践运作中加以切实地解决。换句话说,我们高职院校承载着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可谓任重道远。 李进: 从历史的经验看,我们推进高职教育发展,一定要自强,不能怨天尤人, (16:36:23) 不能等政策。应该在现有政策的框架下,我们如何做得更好,就是说,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促发展,在创新中抓机遇,在务实中做跨越。 以正确的理性思考和研究结果,可以指导着更深化的实践。我们这个讲座不仅可以理思路、明确理念,而且应该更能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提供行动的指南,我们希望的就是通过这个会提供行动的指南。提供了方法,请大家去实干。 第二个问题,讲座要领悟什么, 今天张司长讲得很清楚,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新模式,高职教育的新路子,我们就要领悟这一点。在这个方面,新模式、新路子怎么走,有以下要点: 一,开放的管理平台。校企合作要机制保障,要有深化的制度改革。 二,我们的组织机构、我们的人事分配制度、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一系列的制度。 李进: 三,专业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的概念,从教师教育的理论上讲是专业化 (16:38:05) 的队伍。高职的教师也有专业要求,我们这个专业的队伍要显示于教学实践,体现于培养方案。 四,适应的课程体系。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有个现象,各学校做了精品课程,大家发现,相当多的精品课程单一性比较强,体系性不强。我们希望如果搞得好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都应该是精品课程,这样就构成了优质专业,而现在是单一的。一个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的精品课程占的比例要大,下一步的工作我们要做这方面的导向,课程体系主干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 同样,反推上去,专业的师资队伍,我们的教学名师、教学团队,都应该集中进行培养。 五,完善的教学条件。现在我们讲教学条件,强调实训基地,没问题,必须继续强调。另一方面,我们是大学框架下的职业教育,因此还必须强调图书馆、信息网络。实训基地是保证职业学习,而图书馆和信息网络是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两者都不要偏废。如何办大学,如何办高职院校,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六,发展的学生成长。我们的落脚点是学生的成长,我们的素质教育、李进: 我们的就业教育,把它结合起来,我说的是“大素质”概念,然后是就业教育。(16:41:47) 这方面,我们如何培育我们的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要有思路,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同时不要忘记,教学成果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得益,你的设计要使学生得益。今年应该说不错,我报几个数字给大家,希望大家加强培育:2005年的国家教育成果奖获奖情况,当初初评是1873名,在1873位里面,高职占全国的73.3%,后来成为示范院校的有29门,占高职院校的14.8%。一等奖全国评59门,高职占6门,占全国的10.2%,其中示范院校有2门,占高职的33.3%。二等奖全国评上537门,高职占18门,占全国的3.4%,其中示范院校13门,占高职院校的72.2%。 2009年,到目前为止,入选情况是初评1896门,高职占182门,李进: 占全国的9.6%,示范院校72门,占高职的将近40%。目前为止,一等奖(16:44:30) 入选82门,高职12门,占全国的14.6%,其中示范校有9门,占高职的 75%。二等奖目前入选633门,高职占89门,占全国的14.1%,其中示范院校50门,占高职的56.2%。 这两个数据的对比说明,奖项总体明显上升,示范建设见成效,一等奖示范院校的奖项明显上升,说明在示范院校里总体实力高。二等奖非示范院校较大幅度上升,说明带动以后,非示范院校建设也是上层次的。示范高职院校的成果下一步如何展示,学校应该去培育了,开始要冲下一轮了,因为教学成果奖的工作意味着你的教学改革,也意味着你的成果质量,面要公开。所以我说,开这个会的领悟关键是要把我们的内涵做上去。 最后,我们开这个会议,尽管时间很短,我还是要感谢。一是感谢会议的参与,我们是一个全员型的、学习型的会议参与方式,相当多的院校非常积极,有的院校直接把30多人拉到会场,现场学习,这是难得的机会。没有参与就没有会议,有了参与、有了领悟,有了理解,回去可以更好地推动我李进: 们的工作,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一天的时间非常紧。 (16:45:32) 第二,感谢会议的报告,政府领导的报告,研究团队的报告。应该说,前一段的总结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这是政府的思路,这是政府的策划、政府的主导,我们积极配合,自主办学,把我们的工作推进上去。当然要感谢报告让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最后要感谢会议的组织,联席会议项目指导委员会、教育部新世纪教育研究所做了大量工作,使得我们的会议能够成功,能够顺利进行,使大家能够有收获。 最后,我们要共同感谢的是我们大家自己,高职这个整体团队就是一个 李进: 团体,我们大家一起共同来推进我们的工作。还是看到会场后面精心策划的 (16:46:28) 标语:教育是种大爱~满怀兴趣、充满激情,不惟名利、坚持改革,成就学生,成就民族,成就国家~最后还有一句话没写,那就是“成就我们自己”。 希望大家回去以后更加努力的工作,不辜负行政领导的期望,不辜负我们自己辛勤的工作~ 我的小结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档为【【精品】页面正在加载中55】,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57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7KB
软件:Word
页数:62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1-14
浏览量: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