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什么是美学79

【精品】什么是美学79

举报
开通vip

【精品】什么是美学79【精品】什么是美学79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一门思辨性或理论性学科,看起来颇有些高深莫测,实际上,在日常生活进程中,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实际生活行动去探索和思考美学问题。生活中埋藏有取之不竭的美的“金屑”。正像前苏联文学家巴乌索托夫斯基在随笔《金蔷薇》中讲述的有关“金蔷薇”的传说里,老清洁工从尘土里筛取金屑一样,每个普通人只要拥有爱美之心以及追求美的切实行动,也就能在生活中最终铸成可以给自己和心爱的人都带来幸福的美的“金蔷薇”。所以,我们的美学思考的进程正像清洁工从尘土里筛取金屑的过程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

【精品】什么是美学79
【精品】什么是美学79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一门思辨性或理论性学科,看起来颇有些高深莫测,实际上,在日常生活进程中,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实际生活行动去探索和思考美学问题。生活中埋藏有取之不竭的美的“金屑”。正像前苏联文学家巴乌索托夫斯基在随笔《金蔷薇》中讲述的有关“金蔷薇”的传说里,老清洁工从尘土里筛取金屑一样,每个普通人只要拥有爱美之心以及追求美的切实行动,也就能在生活中最终铸成可以给自己和心爱的人都带来幸福的美的“金蔷薇”。所以,我们的美学思考的进程正像清洁工从尘土里筛取金屑的过程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所熟悉的,并不神秘。当然,美学也需要知识的积累和一定的思辨技能训练。所以,一定的学习是必要的。通过系统学习,我们关于美的日常生活追求和体验可以提升为理性的沉思和概念的推导。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一、美学在西方 “美学”来源于西方,英文为Aesthetics,直译“埃斯特惕卡”。 在西方,美学学科也不是在古希腊时期就诞生了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是适应西方文化的内在需要而逐渐地产生的。 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至19世纪末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它不再沿袭上帝创造美的神学美学思路,而是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德国古典美学是同这些重要人物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康德、席勒、黑格尔。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1790)中首次明确地和系统地分析了审美的构成,提出了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命题。其中尤其重要的有:一是审美“无功利”,二是美在“形式”,三是无目的的“目的”,四是艺术应是“想象”、“天才”和“自由”的艺术,五是对“崇高”范畴的分析。这些对后世美学产生巨大影响。 席勒的《美育书简》(1793,1794)在康德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融汇出发,提出了“游戏冲动”的新构想,主张通过审美“游戏”去建构一个特殊的“审美王国”。席勒心中所仰慕的审美教育原型是古希腊文明,他把复活古希腊文明当作一个神圣的美学使命来做。这部著作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从人性的完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论述“美育”(审美教育)及其文化功能,将其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黑格尔《美学》把美视为“理念”的辩证运动的产物,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命题,对古希腊至19世纪的西方艺术类型及其演变做了辩证研究,标志着西方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研究达到一个极致。 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二、美学在中国 美学在中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美学在清代末年被引进中国,并且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取决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特殊需要的。美学可以满足人们追求人的个性、自由、完整体等的需要,在文化价值体系中输入人的感性能力及其解放这一维度,从而使文化建设趋向于合理。 自从蔡元培在现代教育体制中设置美育及美学学科以来,美学在中国现代教育体制中获得了一席之地。正是这种体制设置,确保了美学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意义深远。 当前美学的发展趋势:一是美学视野的拓展,二是美学追求的实用化,三是美学研究的部门化。 三、美学的地位和意义 1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的学科。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基础;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指导或示范作用。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资源来丰富自身。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意义在于:将其他各门人文学科如哲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献学等在人类审美过程的基础上融贯起来,形成对于人的整体的探讨。 第二节 美学的含义 四、美学的性质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特殊性质。 第一,把握形象。第二,突出具体。第三,强调体验。所以,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五、美学的对象 美学的对象可以从四方面来理解: 第一,美学研究富于生命活力的形象。第二,美学研究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第三,美学研究人的整体形象。第四,美学研究具体审美活动。因此,美学的对象是在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显示的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 六、美学的定义 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更简洁地说,美学是从具体审美活动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第三节 学习美学的方法 七、学习美学的方法 第一,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学习美学,一方面要注意阅读美学理论名著,培养理论思辨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意阅读或欣赏具体审美文本,锻炼文本批评的能力。这两者需要同时并重,不能偏废。 第二,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审美体验,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而又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审美体验并非神秘、不可知,而是生活的产物。体验的核心,在于抛弃日常理智的束缚而抓取个体生命中意义充满的瞬间。理性阐释,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富于理智的分析方式。与审美体验突出感性直觉不同,理性阐释注重运用理智能力去作冷静的推理。学习美学,既依赖于审美体验也依赖于理性阐释,要求将两者交汇在一起,共同服务于对审美现象的认识。 例:陶渊明《饮酒》。泰山。 第三,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汇通。美学既要维护自身的学科独立性,同时又要向其他学科领域开放,大胆引进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以便为理解对象提供多方面的理论资源和阐释渠道。 2 第二章 美及其形态 第一节 美的含义和特征 一、美的特征 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感染性。 美的符号性是指美所具有的物质化形态的特性。美必须以符号形式向人显现,而没有符号就不成其为美。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诗人正是怀着一种乡愁,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水上觅得了与这种愁绪相对应的符号。 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事物与人的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凡物都有功利性,对人不是有益就是有害。但是在审美活动中,这些功利方面都在主体意向中被超越了。客体的直观形象执著地从功利性中超脱出来,抢夺观察者注意的中心,使人们刹那间忘却现实的功利性考虑,在保持距离的静观中获得洒脱的自由。 美的形象性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美必须呈现为形象。同时,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像喜悦和悲哀这么一些情绪,在艺术中都呈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获得了质感。人们不依赖概念和推理就能够直觉到它。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具有一种使人感动的特性。它意味着一种精神性快感。这种快感不同于生物本能的满足,而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升华,属于精神的解放和自由。中国古代哲学家和艺术家称此为“畅神”,即精神的畅快。 二、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是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自然美的特征,在于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自然性和形式性较好掌握,对于变易性则需要重点理解。 自然美是天然物质符号的美,它的活跃多变往往并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一方面,客观的自然事物在变;另一方面,主体的情感也在变,从而主体赋予自然客体的意义也在变,这就必然使得自然美呈现为千姿百态的物质符号形态,充满着朦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美的变易性。 第一,自然事物充满活力。自然美是活的形象,是生命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和变化的形象。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产生、发展、衰朽、死灭和复苏的过程,这种过程都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就像应和着宇宙生命的某种秘密旋律,形成富于变化的节奏感,使自然美呈现出变易的特征。 例:花。 第二,自然事物唤起人的不确定联想。自然界的种类和变化绚丽多姿,必然会引发人的感动,都可能使人联想到别样的形象、声音和事物,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浮想联翩”。不过,这些联想往往朦胧而不稳定,迅速生成而又转瞬消逝,难以用确切语言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述。 例:云。 第三,人赋予自然事物以不同的意义。自然美是为人而存在的,因而其意义也是人赋予的。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往往会赋予自然物以不同的意义。例如“海”这一自然事物,普希金、瓦雷里、舒婷、韩东在诗中赋予它的意义就迥然有别。 自然美的变易性是指自然美具有变动特性。这就决定了自然的形象充满了生命活力,引起人的不同联想,寄寓着不同的意义。 三、社会美中的时尚美 社会时尚美,是特殊时期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中显现出来的美。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而后来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简单地说,顾名思义,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在这个极简化的意义上,时尚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样式。 3 时尚的特点:第一,时尚是非自然的或人为的。第二,它新奇而吸引人。第三,它具有优越感。第四,它变化快捷。第五,它排斥其他。 时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生活中的角色。时尚是生活中诱惑人的东西。它不断地、及时地“制造”出新的生活样式,强迫人们“自由地”仿效。 首先,时尚仅仅代表社会生活中最前沿的那部分,而决不可能代表生活流的全部,因而不能错把社会时尚美部分当成社会美的全部内容。其次,跟随时尚美的往往只是一部分人,甚至是一小部分人,而永远不可能是大多数或全部。再次,时尚是短时的,恰似流星,譬如朝露,虽然诱人却不可靠,属于生活中的不稳定现象,无法满足人的永久性渴望。 所以,时尚存在着两面性。 四、艺术中“化丑为美”的基本途径 “化丑为美”是艺术创造中一条重要的原则。艺术家对客观物质事物的驯化、控制和征服,从而建构美的世界的过程,也就是“化丑为美”的过程。艺术家可能采用批判、对照和形式创造等艺术策略来“化丑为美”。 五、对照的策略 对照就是将对立存在的事物进行对比、观照。美与丑总是对立而存在,相比较而呈现,并在一定条件下朝对立面转化。 对照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主要的三种:一是形象之间对照。二是形象内部的对照。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里夸西莫多和卫队长两个形象之内就存在着对照。三是作品意境与人类理想的对照。例如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就是典型的例子。 对照是艺术创造之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效果也相当显著的“化丑为美”的策略之一。通过形象之间的对照使美者极美,丑者极丑;通过形象内部的对照使人审辩美丑善恶,引人向善;通过作品意境与人类理想的对照,激励人们向往美善的生活。 六、形式创造的策略 语言具有奇特的建构力量,运用语言可以使现实中的“丑”的东西“丑得精美”。因为,艺术家的活动是利用自然和现实提供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创造具有表现性的符号,这一符号具有奇特的建构力量。在艺术中,丑转化为美,是艺术符号的建构力量的表现,是艺术征服自然和社会的成就。 艺术创造中“化丑为美”有三种主要途径,这就是批判、对照、形式创造。我们今天着重讲了后两种途径。需要指出,审丑,化丑为美,是人类精神强大的标志,同时还能锤炼人的灵魂。 第一章、 第二章复习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一、第一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美学的性质和美学的对象。 美学的性质: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美学的对象: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本章的学习难点是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所研究的人的感性特质是人的基本特质,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对于人的研究的基础;同时,美学研究的指向在于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能够为其他人文学科起到一种指导或示范作用。 美学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资源。 二、第一章重要知识点 “美的理念” “认识论转向” 鲍姆加登及其《美学》 康德 席勒及其《美育书简》 黑格尔及“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语言论美学 王国维 蔡元培 朱光潜与宗白华 中国1956-1957年的“美学讨论” 中国80年代“美学热” 体验法 思辩法 美学的性质 美学的对象 美学的定义 美学的基本问题 美学的方法论要求 4 三、第一章综合测试题例释 判断题: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 答:错。因为美学的性质指的是它的基本属性,即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也就是说美学研究的是什么。二者密切相关但却不是一回事。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论述题:试举例论述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交汇的方法。 提示:美学的对象是充满感性特征的,但美学研究又要求对其予以理性阐释,这就提出了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相交汇的方法论要求。 第二章 美及其形态 四、第二章重点与难点 美的基本含义: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第一,美与人类符号实践密切相关,它是人类进行符号实践这种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第二,美与功利无关,美的事物把人引向自由、深层的精神愉悦,而不是诱发人进行直接的功利性考虑。第三,美总是呈现为活的形象,"活的形象"指变动不居的、体现人类精神活力的、体现人性的辨证和谐而且与人亲近的生命形象。第四,美必定是富有感染力的,它能感动和激活人类情感,并使人类能相互产生共鸣。 要正确、合理地理解自然美,根本的一点在于要正确理解自然美的实质在于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的价值 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的过程,也就是自然人化的三个阶段: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自然作为人类对话的伙伴--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美的属性。 自然美的定义:自然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指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关于美的形态不是从一个统一的方面出发来区分的,而是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论说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从美所存在的基本领域来区分的。科学美和技术美则是得于科学技术在美的存在形态中的显现,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崭新的美学课题。而优美与壮美、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荒诞;阳刚与阴柔、典雅、自然则是从西方和中国古典文化传统角度提出的。 五、第二章重要知识点 客观本质论 主观本质论 关系论本质观 社会论本质观 美的含义 美的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 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的实质 社会美的特征 社会美的含义 人的美 艺术的界定 艺术美的特征 艺术的“化丑为美” 科学美的界定 技术美的界定 优美与壮美 崇高与滑稽 悲剧与喜剧 荒诞 阳刚与阴柔 典雅 自然 六、第二章综合测试题例释 判断题1: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的美。 回答应该是:错。这种说法虽然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却错误地否定了自然美的实质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自然美并非与人无关,因为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而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自然美与人紧密相关,无法割裂。 判断题2(“丑得如此精美”。 这个说法是对的。因为艺术的“化丑为美”是艺术家征服丑的过程,其中一种重要的征服策略就是运用艺术 5 符号的形式创造力量。艺术家的活动是利用自然和现实提供的材料创造具有表现性的艺术符号,而艺术符号具有奇特的建构力量,经过这种创造性的建构,征服现实中的丑,可以使现实中的“丑”的东西获得美的形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丑得如此精美”成立。 论述题1:论述美的形象性特征。 提示:对此题应理解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从客体方面理解,美总是在符号形式中呈现为具体可感、丰富活泼的生动形象;从主体方面来说,美依赖于主体对形象的直觉。这主客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生动感人的美。 具体来说,首先,美必须呈现为形象。第二,美的形象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依赖于人对对象的直觉。第三,美的形象极富生命节奏和韵律,它往往是不停流动和变易,呈现生机勃勃的活力。第四,美的形象以音乐为最高境界。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写道:“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 论述题2 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华屋檐,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试论这段以诗品诗的话语的美学含义。 提示:对于这道论述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并回答。首先,这段诗论以典雅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典雅的形象,生动论述了诗的艺术风格,它的美学意义在于形象而完整地呈现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的“典雅”的含义。这段诗论包含了以下三层意义:艺术形式上的朴素性;艺术意境上气韵的生动性;审美趣味上的超俗性。这三方面的美学意义,构成了“典雅”这一美学范畴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出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第三章 美感 第一节 美感的含义和特征 一、美感与快感的关系 美感与快感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快感是满足了本能欲望而得到的快乐感,而美感是人无功利地直观对象时所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人有美感而动物没有美感。 联系:一是从历史发展看,快感先于美感;二是从个人的感性活动看,快感作为积极要素被包含在美感中;三是美感总归是一种特殊的快感;四是美感是对快感的超越。美感是快感的发展与升华的结果。 二、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 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美感的反应,属于日常心理的升华,是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和升华的结果。 三、美感的含义和特征 美感的含义:美感来自人类的符号实践,是主体与对象互动中产生的、由感性力量超越心理结构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它是人的自由的象征性实现。 美感的特征:直觉中蕴涵着理性;无功利的愉悦合乎人类目的;个体感受具有普遍可传达性。 美感是个体的感受,但它具有普遍可传达性。 一方面,美感是个体对感性形象的直觉,美感愉悦是个人的现实感受。另一方面,美感中个人所感受到的愉悦,却是普遍可以传达的愉悦。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无私的、自由的、社会的精神愉悦,因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快感。 美感的普遍可传达性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个体与他人分享美感。第二,个体的美感指向他人。第三,美感通往共同体的快乐。 6 第二节 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 审美直觉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四、美感中的直觉 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活动中最显著也最基本的一种现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感知方式。第一,审美直觉是直接的感受。第二,审美直觉是整体的感受。第三,审美直觉是动情的感受。第四,审美直觉是对感性形式的感受。 例:杜牧《江南春绝句》。陆游《沈园二首》。石沆《夜听琵琶》。 第三节 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 五、审美体验的过程 心理准备阶段的“虚静”、感知阶段的“感物”、心意层面的“会心”和神志层面的“畅神”。 “会心”暗示审美是发生在一切人生活中的现实体验,一点也不神秘。 “会心”,是审美体验的第二层次或第二种境界。对自然现象的审美体验中的“会心”,是在一种比喻的意义上说的。意思是说,主体精神与对象的感性形式的互相作用而引起的愉悦,像两个人在倾心对话一样。 “会心”,标志着审美体验进入精神活动。第一,从对象方面说,它的形式和结构所体现的存在,传达了一种活跃的生命。第二,从主体方面说,他的情感和想象运动把一切对象都变成了心灵跃动的符号。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说,“会心”是主体心灵对事物生命的深刻把握。这里的心,不是逻辑的心,而是妙悟的心。 “畅神”是主体因精神意志的通达、舒展和生长而感受到愉快。是审美体验的第三层次,或第三境界。如果说,“感物”是直接感知事物的形式和结构而获得的感官愉悦,“会心”是主体心灵与对象心灵交会而产生的心意愉悦,那么,“畅神”就是主体对意义的瞬间感悟而获得的一种自由感、解放感,即神志的愉悦。 畅神首先意味着主体精神意志的通畅,其次它意味着精神意志的提升。即“通畅感”和“提升感”。 “通畅感”。这是由于主体的生命与对象的生命在交互作用中达到了契合的境界。由审美体验带来的通畅感,说明审美就是对自由的体验。 “提升感”。审美体验是自我实现的一种形式。它是能够感受到自我实现的自由与快乐的极短的瞬间。审美体验更多地是对自我价值与意义的领悟,是象征性的自我实现。审美体验在一瞬间领悟到自我最高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感到精神意志的提升,这就是“畅神”。 六、审美体验与艺术 艺术活动是审美体验的符号化。在艺术创造活动、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艺术接受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上都关联着审美体验。 如果说,审美体验是意义在一瞬间的生成,艺术创造就是人在符号实践中创造性地赋予这一瞬间以感性形式。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在其中的创造性动力因素。 第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艺术兴发阶段是指艺术主体创造欲望的兴起和创造激情的发动。艺术的兴发看起来是突然降临在主体身上的一种欲望和激情,但它却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过去和现在的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 例:钟嵘《诗品序》。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以情感为中心的多种心理活动对感知材料进行审美改造和组织,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而且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 7 第四章 什么是美育 美育的含义和任务与美学的基本问题密不可分。理想的完整人的生成归根到底是人的培养或教育问题,也就是人的审美教育即美育问题。这样,对美学问题的探索必然地要具体体现在美育的探索与实施之中。 第一节 美育观的历史和美育的含义 一、西方美育观的演变 西方历史上各种美育观念大多是围绕对人、尤其是对理想人的看法而展开的,呈现为人类不断自我建构与完善的丰富多样过程。 从原始审美意识出现到早期的古代希腊社会,是西方美育观念的发生期。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是西方美育的发展期,出现了富有价值的美育理论探讨。 柏拉图的“心灵美化”说。他认识到艺术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将美育视为塑造特定人格的重要手段。在柏拉图看来,理想人应该是“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即“哲学家”。而要成为这样的智者,就需要从感性上培养个人对美的事物的观照与体验能力,从真正美的事物中聆听真理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感性最终服从于理性。这也就是他讲的“心灵的美化”的内在含义。 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他放弃了柏拉图视理智为人格结构中最高统治者的看法,提出理智和感性两种心理功能应全面发展,达成和谐的人格。他确立了感性与理性、美与善的协调在公民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他对悲剧的情感功能也有充分认识,提出著名的“净化(Katharsis,或译卡塔西斯)”理论。 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即《美育书简》)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美育理论的专著。他主张以“游戏”去统合现代文明的分裂了的人类感性与理性,从而提出了一条新的美育途径。 理想文明: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完整人(古希腊原型) 现代文明:断片 拯救的途径:游戏 游戏的作用:审美王国的生成 游戏的意义:完整人的复归,即被分裂的感性冲动与 理性冲动重新统一(古希腊原型) 席勒的美育观念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育进入系统理论自觉期。 二、中国美育观的演变 先秦时期就有制乐成礼的记载,礼乐成为青年教育的选修课。对礼乐的重视事实上体现了先秦时代人们对建立一种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而这又需要一个审美塑造的过程。“仁心君子”成为孔子建构其美育观的出发点,他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由此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以诗歌为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中国古代占主流地位的美育观体现出三个特点:美育价值论。美育心理论。美育方法论。 中国现代美育注意借鉴西方美育理论以激活自身古典美育传统,从而发展起来。现代美育的特点有:第一,在美育方式上,从传统的诗乐主导转变为小说和戏剧等大众文化形式主导;第二,在美育目的上,美育被视为建构现代人格和现代文化的重要方式;第三,在美育形态上,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成为美育的主体;第四,在美育的地位上,美育成为现代教育与学科体制的组成部分。 三、美育的含义与特征 美育的含义: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8 美育的特征: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这一点可以看教材。 第二节 美育的地位和功能 美育既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又带有独特的特性。一方面,它和德育、智育、体育相互关联,具有一般教育的特点;另一方面,它又和德智体的教育不同,成为特殊的教育。 四、美育和德育 德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点的教育方式,它属于社会政治与文化体制内的教育行为,其目的是要求受教育者学会服从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它和美育既有差别,又有联系。 ,(差异。 (1)目的的差异。美育偏于审美对完整人格的塑造,德育主于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同。 (2)方式的差异。美育是主于情感的,德育是主于说服的。 (3)效果的差异。美育的效果在于浸润人心,德育的效果在于使人服从。 ,(联系。两者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一方面,美育是基于一定道德理念的教育,它本身也包含了德育的内容。美的艺术之所以感染我们,就是因为它蕴含了人类对于善的事物的追求和对邪恶事物的排斥。另一方面,德育要化入人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美育机制的引入就尤其必要了。德育走与美育结合的道路符合中国古典诗教和乐教的传统。 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他放弃了柏拉图视理智为人格结构中最高统治者的看法,提出理智和感性两种心理功能应全面发展,达成和谐的人格。他确立了感性与理性、美与善的协调在公民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他对悲剧的情感功能也有充分认识,提出著名的“净化(Katharsis,或译卡塔西斯)”理论。 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即《美育书简》)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美育理论的专著。他主张以“游戏”去统合现代文明的分裂了的人类感性与理性,从而提出了一条新的美育途径。 理想文明: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完整人(古希腊原型) 现代文明:断片 拯救的途径:游戏 游戏的作用:审美王国的生成 游戏的意义:完整人的复归,即被分裂的感性冲动与 理性冲动重新统一(古希腊原型) 席勒的美育观念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育进入系统理论自觉期。 五、美育和智育 智育指的是培养人认识和领会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能力教育,它包含知识信息的传授和知识能力的发展两方面。相对而言,美育偏于情而智育偏于知。 ,(差异。 (1)内容的差异。智育偏于展现物质世界的运转规律,美育偏于展现情感体验下的世界图景。 (2)实施的差异。智育偏于引导人科学地和客观地理解世界,美育偏于引导人审美地和想象地体验世界。 ,(联系。两者都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智育通过经验归纳、逻辑分析和知识积累的教育引导,逐渐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美育则注重人的整体能力培养,在实施过程中调动人的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心理因素,塑造一种在感性直观层面上,瞬间把握事物内在特征的思维能力。这种审美直觉方式就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而且,审美的完成同样需要创造性的领会美的活的形象。 六、美育和体育 身体也是人的完整人格的内容之一。身体所激发的人的自我想象,关系到自我认同的心理机制问题。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性格,同时成为体育的目标。 ,(美育和体育的差别。两者之间的教育基础不同,这是其主要差别。 ,(美育与体育的联系。体育必须遵循美育的原则。而美育对于人的各种机能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需要体育活动的参与才能彻底实现。体育和美育,一个打造身体,一个铸就精神,合二为一,都是要培育完整人格。 9 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关系。艺术教育指的是依照不同的艺术门类进行的教育形式,它包括专业和一般两种类型。在传统的美育理论中,艺术教育和美育常常是不分的。在今天泛审美的时代,审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了,审美教育也就不能仅仅局限在艺术教育的范畴之中。艺术教育应该是美育的一种类型,包含在美育范畴之中。 第三节 美育的层面和方法 七、美育的层面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审美能力可以在美育中获得提高。美育可以提高人敏锐地发现和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也就是激发人的情感活动,用情感活动来推动人的想象和思考,进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和认识世界。 美育不仅能培养人感知美的能力,而且能增强人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力。第一,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提高受教育者从美的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第二,美育培养的理解力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 (二)审美理想的建构 审美理想,指的是审美活动中呈现出的审美价值观念。 美育总是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前提下展开的。美育也就成为确立审美理想的关键方式。 (三)创造性智力的开发 美育对审美想象力的激发,有助于创造性智力的开发。审美的想象不拘泥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飞跃性的特点。它可以破除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思维障碍,赋予心灵以自由奔驰的权力,从而促成创造性的思维的飞跃。 美育对审美创造力的塑造同样有助于开发人的创造性智力。对事物进行审美地理解和创造,绝非在日常经验上进行的,而是既符合常识,又要违背或者超越它,呈现出一种创造性的智慧。 (四)健康人格的塑造 美的教育,归根到底是人的教育。美育终究要以高贵、健全的人格为指归。 美育对美的心灵的打造是人格建构非常重要的部分。美的形象、尤其是艺术作品塑造的美的形象,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信息。在他们对命运的抵抗中呈现出的伟大人格力量,常常激励人的伦理信念和价值追求,内在地影响个体人格的成长。利用这些形象进行的美育,也就会有效地完成个体人格的塑造。 美的形象包含的情感信息,不仅能打动人、感染人,还可以沟通人的体验、强化人对命运的共同感受,从而培育个体的同情心和爱心。 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审美理想的建构,是实施于审美层面的美育;创造性智力的开发,是实施于认识层面的美育;健康人格的塑造,是实施于伦理层面的美育。美、真、善三个方面,都是美育育人的阵地。 第三章、第四章复习 一、 第三章重点与难点 美感来自于人类的符号实践活动。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符号实践这种创造性的人类活动使人发展出了欣赏美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为美感的发生准备了社会文化器官;符号实践使人的感性能力获得了广度和深度的发展;符号实践使人的美感越来越精微、细腻、敏锐,美感日益深化;符号实践使门类艺术之间不断发生迁移,相互渗透,丰富了美感。 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包括审美直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 10 审美体验虽然发生于短暂的瞬间,却是一个复杂、完整、层层推进和渐渐深化的动态展开的体验过程,是美感心理积极建构的过程,是意义瞬间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的四个环节是虚静--感物--会心--畅神。 虚静是审美体验的准备。感物是感知层面的审美体验,是审美体验的基础。会心是比感物高一级的心意层面的建构活动,是主体心灵对事物生命的深刻把握。畅神是神志层面的审美体验,它意味着主体瞬间领悟到生命最高价值和意义,畅神即“高峰体验”。 二、第三章重要知识点 快感与美感 审美心理 西方美学对美感的探讨 美感的含义 美感的特征 审美直觉的含义、基本类型及作用 审美情感的含义与特征 审美情感的呈现 审美情感的作用 审美想象的含义与特征 审美想象的基本类型 审美理解的含义与特征 审美理解的作用 日常体验 审美体验的含义 审美体验的特征 审美体验的过程 审美体验与艺术 美感培养与美育 三、综合测试题例释 判断题:美感和快感都是令人愉快的感觉,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答:错。 因为快感是满足了本能欲望所得到的快乐感,是人和动物均具有的。而美感则是人无功利地直观对象而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感,体现了人类世界对自然事物的超越。因而美感不仅有生物学的渊源,同时有社会学的依据,只有人具有美感,动物则不具备。故美感和快感有本质的区别。 论述题1(论述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互动关系。 提示: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互相呼唤和应答,同时又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 论述题2(论述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示:美感活动是多种心理的综合协同运动,审美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它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是美感心理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四、第四章重点与难点 美育从作用过程看,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审美形象来作用于人的感情,以情动人,使受教育者受到感染。从实施效用来看,美育作用于个体的知、情、意,通过培养个体的知情意能力,进而生成和提高个体的符号实践能力。从育人目的来考察,美育的目标是对人的全面塑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的功能体现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文化建构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以建构中国现代人格为核心任务的现代性工程,是美育现代使命定位的现实背景。美育基本功能从传统的社会伦理规范附庸的地位逐渐剥离出来,树立起“审美无功利”的学说,为现代中国美育的使命定位作好了理论准备。在此背景和基础上,美育完成了现代转型,扮演了个体人格的启蒙和解放的角色,被赋予塑造符合新文化道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科学标准和审美标准“新人”的现代使命。 艺术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审美教育,而是属于美育范畴内的一种类型。但艺术教育在一些方面又超出美育的领域。 五、第四章重要知识点 西方美育观的演变 柏拉图与“心灵的美化” 亚里士多德与“净化”说 贺拉斯与“寓教于乐” 席勒与“游戏”说 孔子的美育观 孟子的美育观 梁启超的美育观 “美育之父”蔡元培 美育的含义 美育的特征 “现代性工程” 王国维与“趣味教育” 现代中国美育的使命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与艺术教育 美育的功能 美育的层面 美育的方法 六、第四章综合测试题例释 11 论述题1: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 提示:孔子的美育观代表着儒家的美育观点,对我国后来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从“仁心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建构起他的美育观:首先,强调以理节情;其次,注重情感教育;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 论述题2:结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谈谈中国美育的使命是如何定位的, 提示:现代中国美育的使命被规定为塑造符合新文化的道德标准、科学标准和审美标准的“新人”,美育成为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基本教育形式,在现代中国承担了个体人格的启蒙和解放的角色。这是根据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获得定位的。从启蒙的角度来看,20世纪初叶,美育的思路是以审美的方式去启蒙大众,打造“雄才”和“群才”,20世纪后半期,十年浩劫结束后,再一次唤醒了这种美育启蒙的思路,导致后来对美育功能和地位的多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看,美育注重审美的无功利性对个体人格塑造的作用,解放人性中的自由与个性元素,美育的使命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而获得定位。 论述题3(何谓审美能力,举例说明美育是如何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 提示: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个体的审美能力有差异,美育可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第一,美育能提高人敏锐地发现、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和能增强人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力。第二,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通过美育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从美的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美育培养的理解力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 第五章 形式美与美育 美总是通过特定形式来显现的。同时,形式美也是美的一种特殊形态。人类创造美和欣赏美都要从形式美开始。形式美在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节 形式美及其形成和发展 一、形式美与形式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方式和外部表现形态。 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从具体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由自然因素及其组合规律构成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符号体系。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形式美属于美的形式因素,但又不等于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具体的美的形式和抽象的形式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形式美总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法则;另一方面,形式美又总是渗透在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之中,通过它们体现出来。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美的形式的特性:第一,美的形式依存于美的事物。第二,美的形式同美的内容紧密相连。第三,美的形式具有可变性。 形式美的特性:抽象性、相对独立性、装饰性和符号性。 第一,抽象性。形式美的抽象性,是指各种个别的美的形式中能够抽取出某种富有美感的共同形式特征。这种特征以抽象的形式存在,一般只带有朦胧的审美意味,给人的审美感受具有不确定性,并适应于表现各种事物的美。 第二,相对独立性。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自由特性。一是因为形式美所得以构成的自然物质材料及其组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素。二是形式美是在人类的长期的符号实践中从各个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自由美。 例:装饰图案。 第三,装饰性。装饰性是指形式美具有装点和修饰事物外观的特性。 12 第四,符号性。符号性是指形式美具有审美符号特性。按照美的规律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美因素,不仅是结构美的事物形式外观的造型符号,同时也是表达创造者内心情绪的情感符号,是体现美的事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象征符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 二、形式美的自然因素 形式美的构成,需要一定的自然物质因素作为其存在和被人感知的基础。构成形式美、同时也构成人借以感知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基础的要素是色彩、形体和声音。 色彩是构成形式美和获取形式美的重要因素。色彩的基本特性主要有三点: ,(表情性。表情性是指色彩具有表达一定情感的特性。 例:影片《红高粱》。 ,(象征性。象征性是指色彩具有一种观念蕴含特性。色彩因人们的联想而与生活实践的内容形成某种固定的联系,经过长期实践的积淀和演变而带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表达某种观念的象征符号。 例:京剧脸谱。 ,(审美意味的复杂性。这是指色彩具有审美意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形体是物体存在的空间形式,它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形体的基本特性包括: ,(构成的层次性。这是指形体由点、线、面、体等不同层面构成。 ,(线条的重要性。这是指线条作为形体构成的基本符号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线条美是一切造型美的基础,可以说线条是形体造型中形式美的基本符号。 例:波提切利《春》。顾恺之《洛神赋图》。 ,(审美意味的丰富性。这是指形体由于其审美构成的特点而在效果上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多义特性。 例:圣彼得教堂。故宫太和殿。 声音也是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声音是表情性最强的情感符号,它的基本特性是: ,(声音的类别性。这是指声音在不同领域及自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声音自身又可分为乐音和噪音两大类别。声音作为形式美的因素主要是乐音。乐音的共鸣方式不同,还构成各种音色。 ,(审美意味的情感性。这是指声音作为富有审美意味的符号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声音的审美意味,其情感色彩比其他形式符号都更为强烈,同时又是朦胧抽象的,因而造成欣赏者审美感受的不确定性。 三、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色彩、形体、声音是形式美的自然因素,这些因素根据一定的结构原则加以组合,就构成了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主要包括整齐一律、对称均衡、比例匀称、节奏韵律、多样统一。 整齐一律,是指各种自然因素按相同的方式组合而形成量的关系的重复一致,即同一色彩、同一形体、同一声音整齐重复出现而无明显差异和对立,构成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美。 例:秦始皇陵兵马俑。 对称均衡 ,(对称。对称是指事物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质量都以一条线为中轴而形成左右两侧均等的状态。对称是体现事物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组合最普遍的法则。 故宫。凡尔赛宫。白宫。 ,(均衡。均衡是指物体中心点的两面或多面呈现出外在形式不同而内在质量大致均等的状态。均衡与对称联系密切,是对称的一种变态。 均衡是静中趋向于动,表现出一种稳定中的动态美。 例:《米洛的维纳斯》。《垂死的奴隶》。 比例匀称 ,(比例匀称。比例是事物形式因素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恰当的数量关系。匀称是指一个事物各个部分比例恰当的状态。 ,(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黄金分割是线段被分割的一种比例,比例值为1:1.618,粗略地说是5:8。黄金分割具有普遍性,是一种最常见的比例关系。 13 节奏韵律 节奏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呈现的相同因素有规律地重复的连续形式。 例:古希腊神庙。 韵律是由节奏的有规律变化、重复而产生的一种情调。韵律是对节奏的深化,使形式产生情趣,富有抒情意味。 多样统一 “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形式因素的差异性;“统一”,是指这种差异性的彼此协调,包括整体各个部分间的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等。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一,是具有差异的各个部分形成彼此协调关系的状况,其最完美表现形式是和谐。 和谐是形式美表现事物整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完美形式。 国画。书法。 例: 多样统一的基本形态是对比与调和。 (1)调和。调合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是把两种或多种因素互相联系的统一,形成不太显著的变化。 (2)对比。对比是在差异中倾向于“异”,把美的事物中有明显差异的因素相互组合在一起,互相映衬,更加突出各自的特征。 在多样统一的基本形态中,不论是对比还是调和,其本身都要有变化。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才能表现多样统一的和谐美。 第三节 形式美教育的意义、特征和方法 四、形式美教育在美育中的意义 第一,培养审美形式感。 第二,运用形式美规律创造美。 第三,拓展审美的文化视野。 五、形式美教育的特征 (一)普遍宜人性,是指形式美教育具有普遍适用和乐于接受的特性。 (二)符号直觉性,是指形式美教育具有借助符号形式而获得当下直接领悟的特性。 (三)形式仿效性,是指形式美教育可使人通过对经典形式美的仿效而达到对形式美的创造性运用。 六、形式美教育的方法 (一)贴近自然、社会,领略形式美的千姿百态。 (二)欣赏艺术精品,增强形式美的感受力。 (三)参与实践训练,提高形式美的创造力。 第六章 艺术美与美育 第一节 艺术的门类 一、艺术符号的特性 虽然各门类艺术的符号形态有所不同,但所有的艺术符号都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因而艺术符号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即:表意性、表情性、蕴藉性和交流性。 表意性是指艺术符号具有以具体艺术形象来表达意义的特性。 表情性是指艺术符号作为情感性符号,承载或激发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 蕴藉性是指艺术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情感,可以引出多种不同阐释。艺术符号的蕴藉性,使艺术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底蕴,同时也保证了艺术的永恒价值。 14 例:达•芬奇《蒙娜丽莎》。罗丹《思想者》。 交流性。交流性是指艺术符号是传达的媒介,它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思想情感得以交流。 第二节 造型艺术与美育 二、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造型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直观具象性;瞬间永恒性;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凝聚的形式美。 (一)直观具象性。是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 在造型艺术中,不论哪个门类,都是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直观的美感。绘画、摄影、书法是在二维空间里展现具有虚幻立体感的形象,雕塑、建筑、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是在三维空间塑造具有物质实体性的形象。造型艺术也可以把现实生活中某些难以显现的无形事物,转化为可以直观的具体视觉形象。 例:委拉斯开兹《教皇英诺森十世像》。 (二)瞬间永恒性。是指造型艺术具有选取特定瞬间以表现永恒意义的特性。 《国旗插上硫磺岛》。 例:摄影作品 (三)空间表现的差异性,是指造型艺术各门类内部在空间表现上具有彼此不同特性。 中国书法造型的空间表现的主要因素是布局,或叫布白、章法。布局的妙处,在于有变化。 例:王羲之《兰亭集序》。 (四)凝聚的形式美,是指造型艺术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 形式美的法则多种多样,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等。它们可以分别运用于造型艺术的不同门类,在各门类的具体运用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 在中国画的构图方面,虚与实是矛盾的,但又是虚实相生的对立统一关系。任何一幅画,必须既有虚处,又有实处。有虚无实不成其为画,有实无虚也不成其为画。最实的构图中必有虚处,最虚的构图中也有实处。 例:范宽《溪山行旅图》。倪瓒《渔庄秋霁图》。 三、实施造型艺术美育的途径 首先要从审辩各门类艺术的独特艺术符号入手。第二,离不开对大量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参与创作。第三,要以了解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作为基础。 要特别强调,学生要能够把造型艺术的艺术符号运用到欣赏与创作的实践中。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中,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训练出“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第三节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美育途径 四、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抒情性和表演性;过程性和流动性;节奏感和韵律美。 (一)抒情性和表演性 表演艺术的抒情性,是指音乐、舞蹈艺术长于表现写意,而拙于再现写实,可以直接抒发和揭示人类的内心情感,具有强大的情感震撼力。表演性是指音乐舞蹈借以抒情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艺术家现场表演的二度创作来呈现,诉诸欣赏者的视听感官才能最终完成。 (二)过程性和流动性 表演艺术的过程性和流动性,是指音乐作为时间艺术,舞蹈作为时空艺术,它们的形象构成是在时间过程中流动展现出来的,因而在反映生活和表现情感的发展变化方面更为丰富。 音乐、舞蹈展开其艺术形象的时间和空间是一个虚拟的时空。音乐、舞蹈的时空不是客观的时空,而是艺术家以其生命活力创造出来的虚幻时空。在这个“虚幻时间”过程中流动的音乐、舞蹈形象,是经过艺术性转化的“幻象”,但表现的感情和意蕴都是真实的。 (三)节奏感和韵律美 15 表演艺术的节奏感是指音乐、舞蹈都以节奏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乐音、动作的有规律反复来表达感情。韵律美是指音乐、舞蹈以在节奏基础上形成的旋律线和动作流,构成其艺术形象整体的美感。 例:舞剧《丝路花雨》。 五、实施表演艺术美育的途径 音乐、舞蹈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是除艺术家外群众直接参与最多的艺术。实施表演艺术的美育途径有:(一)感知乐音舞体;(二)欣赏多种媒介;(三)参与表演实践。 第四节 语言艺术、综合艺术与美育 六、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一)语言修辞性,(二)形象间接性,(三)含蓄蕴藉性。 (一)语言修辞性 语言修辞性,是指文学中的语言,通过语言中蕴含的审美因素如语音、文法、辞格等,不仅创造出文学作品,而且本身就构成文学作品美的组成部分。文学语言的美是通过语言修辞性体现出来的。语言修辞性包括语音美、文法美和辞格美。 语音美是指文学作品中由节奏和音律组成的语音系统之美。 例:闻一多《死水》。 第二、文法美。文法美是指文学作品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之美。在一篇作品中,篇法、句法和词法都各有其重要性,都应显示出各自独特而又统一的形象来。 第三、辞格美。辞格美是文学语言中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美。 反讽。反讽是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 例:雷震《村晚》。 (二)形象间接性 形象间接性,是指语言艺术所塑造的形象,不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而是要靠读者以语言符号为中介,通过想象间接地来体味、把握和理解,然后作品的形象才能转化为读者头脑中的形象。 例: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三)含蓄蕴藉性 含蓄蕴藉性,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语言符号实践,其语言组织内部包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含蓄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语言中,真实的意义被字面意义有所掩隐,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力求暗示。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则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语言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味,令读者回味无穷。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同中含异。含混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会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有多种“读法”。 例:戴望舒《雨巷》。 诗里的“雨巷”和“丁香”都意义含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幻想中的人物,像梦一般在“寂寥的雨巷”中飘散、消失,是“我”的虚空、缥缈的主观情绪的外化,象“太息”般不可捉摸,读之令人回味再三。 七、实施语言艺术美育的途径 实施语言艺术的审美教育,可以循着这样三条途径:语言文体的欣赏、形象的再创造和审美意蕴的领悟。 16 第五章、第六章复习 一、第五章重点与难点 形式美的自然因素:色彩、形体、声音。 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特殊形态,它是从具体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自然物质因素是形式美存在的体现,也是形式美被主体感知的基础。人们感知到形式美,总是因为色、形、声这些自然因素的形式美特性作用于人,使人的主要审美器官即视觉、听觉等产生感知。 形式美的文化选择。形式美是被组织起来的具体的审美形象,不同的文化其宇宙观、人生观不同,审美理想也就不同,因此对于形式美的组织和观照方式是不一样的。在不同文化中,形式美的形态呈现出鲜明的差异。 形式美的艺术形态。艺术中呈现的形式美形态是最典型的,但艺术作为人类重要的符号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 创新的,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突破,发生转型。 例:拉斐尔《西斯廷圣母》。野兽派绘画。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 形式美的组合规律。应注意几种组合规律之间的差异和彼此协调。各种组合规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要结合实例并通过欣赏与创造实践进行细致区分和整体把握。 二、第五章重要知识点 形式 形式美 美的形式及特性 形式美的特性 形式美的产生 形式美的自然因素(色彩、形体、声音)及其基本特性 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西方文化的和谐 中国文化的和谐 中国文化的“线” 古典艺术的形式美 现代派艺术的形式美 形式美教育的意义 形式美教育的特征 三、第五章综合测试题例释 判断题1(符号性是指形式美具有修饰事物外观的特性。 答:错。 因为形式美所具有的修饰和装点事物外观的特性,是指它的另一个特性--装饰性。而形式美的符号性特征指的是形式美具有审美符号特性。它是说按照美的规律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美因素,不仅是造型符号,同时也是表情符号,是体现美的事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象征性符号。形式美的符号性特征在艺术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判断题2(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再现”。 答:错。 因为古典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才是强调“再现”生活,追求真实。而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表现”,即采用抽象手法,把客观世界的物象加以变形和主观加工,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主观认识和理解。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完全背离了古典艺术的基本原则,完成了从再现到表现的突破和转变,否定了传统的形式和形式美法则,使形式美的形态从和谐统一而日趋多样化,带给人新奇、多样的审美体验。 论述题1:试举例论述多样统一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之一,其两种基本形态是调和与对比。调和是各种非对立因素之间相联系的统一,对比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二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差异因素的趋向性的不同上。 调合的主要特点是在差异中趋“同”,是两种或多种相近或相似因素的相互联系,使之和谐统一,形成差异不大的变化,产生协调的美感。对比的主要特点是在差异中趋“异”,把美的事物中有明显差异的两种或多种因素相互组合,在互相映衬和对照中使各自的特征更加突出。作为多样统一的基本形态,对比和调和,都是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表现出多样统一的和谐美。 论述题2:试举例论述中国书画中的线条如何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 提示: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来自于中国的宇宙观,即气的宇宙。和谐就是气化流行,阴阳互补,盛衰循环。与气的宇宙最相合的是线的艺术,因此中国的和谐思想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于中国书画中的线条之中。 17 书法呈现出气韵流转的气化之美,这种因线条流动而产生的的抽象的美,与宇宙之美暗相契合,生成同构。中国画是中国和谐思想的进一步展开,它与书法同源,即也是由变化无穷的线构成充满宇宙灵气的活的形象。中国画中线的流动同构于宇宙中气的流动,线是中国画的生命和美的根本,在各个画家笔下,线的流动形成物的形象,特有的散点游目构成气化循环、整体和谐的宇宙深度空间。线的飞扬流转,呈现出美不胜收的丰富意境和审美情趣。中国画运用线的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文人画。 《兰亭集序》。沈周《庐山高图》。 例:王羲之 四、第六章重点与难点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直观具像性;瞬间永恒性;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凝聚的形式美。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抒情性和表演性;过程性与流动性;节奏感和韵律美。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语言修辞性;形象间接性;含蓄蕴藉性。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高度的综合性;情节的丰富性;表演的多样性。 造型艺术的美育功能:着重于形式美感的培养,生活空间的营造,人自身的美化。 表演艺术的美育功能:净化情感,愉悦身心,协调群体。 语言艺术的美育功能:语言生成,形象感染,意蕴浸润。 综合艺术的美育功能:培养综合审美感受力,戏剧的交流感染力,影视对视野的拓展。 各门类艺术的分类界限并不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而是有条件地确定、相比较而区分的;同时各门类艺术之间是遵循一些共同规律,在相互联系和转化中发展。 五、第六章重要知识点 四种主要分类标准 艺术分类的相对性 艺术符号的形态 艺术符号的特性 造型艺术的含义与种类 绘画的基本特性 雕塑的基本特性 建筑的基本特性 书法的基本特征 造型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 造型艺术的美育功能 表演艺术的含义与种类 音乐的基本特性 舞蹈的基本特性 表演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 表演艺术的美育功能 语言艺术的含义与种类 诗歌的基本特征 小说的基本特征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语言艺术的美育功能 综合艺术的含义和种类 戏剧的基本特征 戏曲的基本特征 电影的基本特征 综合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 综合艺术的美育功能 六、第六章综合测试题例释 判断题:艺术形象都具有感性直观的特点。 答:错。 这种理解忽略了各艺术门类塑造的艺术形象审美特征的差异性。例如造型艺术、综合艺术、表演艺术中的舞蹈等,其艺术形象的确是感性直观的。但是在语言艺术、音乐中,其艺术形象并非是直观的,而是间接的、非具像的。文学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创造形象,读者在阅读时通过联想和想象间接地体味、把握和理解,然后作品的形象才能转化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音乐也是通过非视觉的抽象音响符号所塑造的音乐形象,要作用于人的听觉,从而激发起人的想象、联想、情感活动,才能使欣赏者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但音乐形象本身并不能提供实在确定的形象。 论述题1:试举例论述造型艺术的 “瞬间永恒性”。 提示:瞬间永恒性,是指造型艺术具有选取特定瞬间以表现永恒意义的特性。造型艺术是一种静态艺术,难以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但却可以选择、提炼、捕捉事物动态过程中最有意味的瞬间,用特定的艺术符号将其固定下来。“寓动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 例:群雕《拉奥孔》。 论述题2:试举例论述语言艺术的“语言修辞性”。 提示:语言修辞性,是指文学中的语言,通过语言中蕴含的审美因素如语音、文法、辞格等,不仅创造出文学作品,而且本身就构成其美的组成部分。语言修辞性包括语音美、文法美和辞格美。语音美是指文学作品中由节奏和音律组成的语音系统之美。文法美是指文学作品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之美。体现为词(字)法、句法与篇法。辞格美是文学语言中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美。辞格有多种种类,常用的有比喻、对偶、倒装、排比、拟人、夸张、象征等。 18 第七章 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 第一节 审美文化及其形态 一、审美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符号表意系统的总和,审美文化是指各种文化系统与审美相联系的状况。这就是说,审美文化是指人们的各种文化生活与审美相互渗透或交融的状况,既包括传统纯审美形态,也包括当前日常泛审美形态。 二、审美文化形态 从历史演变的情况来看,审美文化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围绕手工劳作的生产方式建立起来的古典性审美文化;二是围绕现代工业文明建立起来的现代性审美文化;三是从民族演变角度看,有外来性审美文化。 还可以从社会分层角度划分审美文化形态。 ,(社会生活的地域差异会影响到审美文化的不同形态。城市市民生活在以现代传媒为主要信息传播手段的氛围中,构成现代大众社会的主要成员,与之相应的审美文化可以称为大众文化;乡村居民则保持着民众中人与人之间的亲自交流方式,构成民间社会的主要成员,与之相应的审美文化可以称之为民间文化。 ,(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处的地位不同,会导致审美文化需求出现差异和分化。于是,在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形态之外,又可以见出一种来自于少数精英群体创生的审美文化形态,这可以被称为高雅文化。 第二节 古典性文化、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文化与美育 三、现代性文化 现代性文化是指与古典性文化相对的建立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审美文化。理解这个概念,一是要现代性文化时间上的相对性。同时,还要从社会发展形态的角度来进行理解。 对于中国社会而言,现代性文化的发生与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现代文明的传播有极大的关系。孱弱的民族命运,使得国人力求向西方的现代化指标靠拢,中国人的生命情怀和审美体验由此发生现代性转变。这就有了中国现代性文化。 四、外来性文化及其审美特征 外来性文化是指那些来自其他民族而在本民族中产生一定影响的相对独立的审美文化。理解这个概念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外”,一个是“来”。讲一种审美文化是“外”来的,就是强调这个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异”。而讲外来文化的“来”,就是强调它和本民族文化的“同”。这意味着外来文化进入本地审美文化的视野,会感染其审美色彩,成为既有别于本地审美文化、也多多少少地有别于它的原初样式的一种存在形态。 例:油画《泉》。 外来文化的审美特征有三点:第一,奇异;第二,徵实;第三,逼真。 奇异,指外国的文化进入中国文化视野之后所呈现的一种迥异于本土文化的特征。 徵实的特征是和中国审美文化相对而言的。中国文化讲求的是空灵和蕴藉,而外来性文化,尤其是外来的西方文化,则具有一种追问本体、以实体为本的传统。 例:塞尚静物画。 西方重在形式的逼真,中国重在形式的模糊。西方的艺术家常常认为,一幅画的好坏,必须要看它是否“逼真”,是否合乎自然。 19 五、大众文化与美育 ,(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是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按照这个理解大众文化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尤其是一种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文化形态;同时,它还是社会的都市化的产物,以都市普通市民大众为主要受众或制作者;大众文化认同审美的感性愉悦,它不是神圣的而是一种日常的审美文化。 ,(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 大众文化是一种“感性愉悦型”的审美文化,它不以提供对世界的理性反思为目的,而主要倾向于创造娱乐大众的文化形式,达到“捕获”大量受众、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因此,感性层面上的快乐成为大众文化的运作核心。 第一,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 第二,形式的流行性和模式化。流行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流行的结果就是模式化,这使得大众文化的故事、情感、意蕴和场景等等审美因素具有了类型化倾向。 第三,观赏的日常性和效果的愉悦性。大众文化是与日常生活以及愉悦效果密不可分的。大众文化也就变而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第四,商业性机制的制约作用。作为感性愉悦型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背后的商业机制显然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保持大量受众、充分占有文化市场、通过审美娱乐的提供和生产获取巨额的商业利润,这是大众文化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制约性机制。 ,(大众文化的美育途径 第一,正确对待大众文化产品,引导学生学会鉴别优秀作品的能力,提高对大众文化产品的理解能力。 第二,发掘大众文化产品中的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其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感染人,激发人,以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需要注意:第一,大众文化的这种积极作用是以一种愉悦大众的形式来实现的,效果是良好的;第二,在这种愉悦性的影响下,大众文化文本之中也会携带一些庸俗化倾向,这就需要正确引导,分辨优劣;第三,大众文化积极的美育作用常常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条件下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仔细辨析大众文化产品中的各种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其中富有价值的成分。 六、民间文化与美育 ,(什么是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folk culture)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民间文化还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 民间文化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所自发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 第一,自发性。从民间文化作品的创作过程来讲,自发性体现在其创作的任性而作、随处可作的特点上。从作品的写作目的来看,民间文化大多是一种无名无姓的人们在其生活过程中制作的,因此,它时常是在自我娱乐、自我消遣的轻松前提下随口道来、随手作来的;并在流传过程中,率性而作、随心而改,不必顾虑人们是否接受、作品内容是否成熟、是否有吸引力等等。 第二,传承性。传承性首先体现为一种言传身教。其次体现在口口相传。在民间文化作品的散播和接受过程中,“面对面”(face to face)是其重要特点。诸如民歌、传说、谚语、戏曲、评书等等民间文化作品,都需要实地表演、亲身展示或者付诸行动等,这些艺术形式散播于村坊市井、街头巷尾,也出现在庭院房中、流传在欣赏者自己的口里、手上。宋代诗人 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第三,俗化和程式化。 例:汉代民歌《行行重行行》。 20 喜闻乐见的形式秉承着一定的民族文化的传统形式,往往在长期的民间文化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便于民众接受的程式化的审美形式。 例:京剧脸谱。绵竹木版画门神。陕西剪纸。 4(实用性和娱乐性。 例:昆明童谣《求雨歌》。 第八章 青少年发展与美育 第一节 青少年发展与美育的特殊课题 一、青少年发展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青少年发展及其特征 青少年发展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的童年走向成熟人生的转折期,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感性强而理性弱。基本特点有三个:过渡性、转换性和不稳定性。 过渡性是指个体生理发育由儿童向成人的迅猛过渡。 转换性是指个体在智力、情感、道德等各方面从幼稚向成熟转变。 不稳定性是指个体的社会归属感尚处于模糊阶段,而感情生活也动摇不定。 ,(青少年发展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青少年发展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在于,它是个体的自我认同的关键阶段,是个体在消除认同性危机的过程中建立成熟的自我人格的决定性转折点。经过青少年阶段的自我认同,个体才可能从幼稚的儿童成长为成熟的、自我内部以及自我与社会都协调的完善的人,也才有可能向着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人格的目标前进。 美育运用审美感染方式,可以促进个体在完成自我人格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决定性转折时,将这种转折有力地导向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人格的生成这一目标。 二、青少年发展的共同特征 第一,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 第二,在儿童意识与成人意识之间反复摇摆。 第三,社会化程度加剧。 第四,学习内容与认知方式发生改变。 第五,审美心理出现拓展性变化。 三、青少年美育的特殊课题 青少年美育的特殊性:第一,从一般个体发展来说,青少年处在个体发展的决定性转折点上,各种人格因素变化不定,美育需要具有特殊针对性;第二,就现代教育体制而言,实用主义教育在现代中外教育中都占据主导地位,对此,美育尤其需要树立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人格这面个体发展大旗,把感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发展目标灌注到青少年的自我人格认同过程之中;第三,从现实生活境遇来看,青少年正承受着学习和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美育需要注意把他们引导到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人格这一轨道上。 第二节 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与美育原则 四、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 青少年的审美活动主要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强烈、多变和浪漫的情感性,体现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个体的差异性。 五、青少年美育的原则 (一)以活动为中心 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是由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决定的,审美活动是肉体与精神、生理与心理、 21 思维与行动的协调与统一。这个原则同时符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在促进身心平衡协调、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激发与传授相结合 ,(激发主体审美动机,调动学生的审美表现热情。 ,(传授必要的表现方法,帮助学生顺利、深入地进入审美状态。 (三)个性化原则 审美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是最富于个性特征的活动。美育以充分发展个体感性以达到理性与感性平衡发展为目的,必须要依从个体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心理发展水平。 (四)注重交流 美育过程是以体验情感为核心的交流、沟通过程。交流体现美育的过程本质。 第三节 青少年美育的目标 六、青少年美育的目标 在青少年阶段,美育目标具体落实在青春形象的塑造,想象力的激发,理性能力的培养,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健康人格的生成几个方面。 (一)青春形象的塑造 青春形象的内涵,可从外在气质、修养风度和理想情操三个方面见出。充满活力的外在形态,优雅得体的修养风度,远大高尚的理想情操这三个层次逐次深入,由外而内,内涵与外在有机统一,共同塑造青少年朝气蓬勃、秀外慧中的理想形象。 (二)想象力的激发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具有重要的功能,拥有想象力的主体可以按自身意愿创造性地建构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力是个体审美能力的构成要素,是一种主体意识超越感知力的局限,从而自由把握和自由创造新形式的能力。审美想象的创造性可以超越现实的感知对象,创造出崭新的灌注着精神活力的审美意象,实现从物质到精神,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跃升和转化。 青少年是想象力不断发展丰富的重要时期,激发和发展想象力是青少年美育重要的目标 (三)理性能力的培养 理性能力的培养是青少年美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价值取向的引导 价值观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美育培养个体自觉运用审美规律去实现人生价值和寻求生命的意义。 (五)健康人格的生成 健康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结构与外在表现状态的有机融合,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健康人格是一个颇具现代性的概念,它超越了此前所有片面的人格目标,它是统一和谐、具有协调能力、富有创造性和丰富情感内涵,并具有发展能力的自我统一体,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创造性、情感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这是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型理想人格。 美育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过程中,涵盖了广阔的生理和心理领域,全面切入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发展。它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并在许多非智力因素上起作用,比如激发爱心和培养爱的能力,引导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培养情感的丰富与活跃性,提升不断实现和更新生命与生活的创造精神等。美育具有感性的特征,又具有理性的内在品格,能作为桥梁沟通感性与理性,使二者协调地、有序地同步发展,促成青少年健康人格的生成。 22 第四节 青少年美育途径 七、青少年美育途径 体验自然,欣赏艺术,品味传统和师法英雄。 (一)体验自然 自然与人的亲和的共生关系是文化的基本点。人对自然无直接实用功利的欣赏,使人类永远能在自然中得到启迪和抚慰,吸吮生命的汁液,恢复生命的完整和活力。自然的美体现着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宇宙运动法则,体现着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奏,它无处不在,生生不息。而且自然世界中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的事物,以赏心悦目的直观形式引发人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情感,自然丰富的变化吸引着人的心灵对无限自由的渴求。自然的这些美的特性,使它成为美育最方便、最丰富、易于为人接受的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宝库。人在自然中处处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处处能得到情感的启迪与回应。 体验自然首先要选取典型,亲临实景,实地体验。第二,与欣赏艺术相结合。第三,热爱生活,用爱美的眼睛发现身边的美。第四,联系人文历史,启动联想和想象,扩大审美体验。 (二)欣赏艺术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在普通教育中,艺术教育首先主要是美育,但它的内涵与外延比审美更为宽泛,还包括比较突出的社会文化因素。 (三)品味传统 品味传统是青少年美育的必要途径。优秀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人类的审美历史成果,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结晶,是美育活动取之不尽的宝库。 (四)师法英雄 英雄是人类中具有伟大人性力量的人,英雄的崇高品德凝聚着他自身和人类无比强大、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给人的心灵以震撼和冲击,激发起主体心灵深处渴望尊严、渴望辉煌的情感。 英雄的崇高精神能激发青少年的道德感,使他们建立感性和理性人格的平衡。 英雄的激情可以使青少年振奋精神,树立远大人生志向。 英雄行为可以为青少年树立楷模,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 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复习 一、第七章重点与难点 审美文化形态的划分。文化是人类的符号表意系统,它系统表达特定人类群体的生存意义。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形态,它一方面集中表现在艺术当中,另一方面又泛化、日常化,广泛存在于各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中,体现出纯审美向生活化的转向。审美文化形态的划分一是从演变的角度来划分,二是从社会分层角度来划分。 综合审美文化形态与历史演变和民族演变的关系的考察结果,可将审美文化化分为古典性审美文化形态、现代性审美文化形态和外来审美文化形态。 从社会分层角度考察审美文化形态的划分,可以具体从地域差异和地位差异两个方面来认识。这两方面考察的结果,可将审美文化区分为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和高雅文化。 古典性文化的特征:空灵;流转有韵和蕴藉。 现代性文化的特征:实存为本、局部空灵;注重形式刻画、力求毕形传神;明晰并见出蕴藉韵味。 外来文化的特征:奇异;征实和逼真。 高雅文化的特征:批判性意蕴;个性化创作;艺术形式的试验和独创;接受群体的高雅化和审美效果上的启示性。 大众文化的特征: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形式的流行性和模式化;观赏的日常性与效果的愉悦性;商业机制的制约作用。 民间文化的特征:自发性;传承性;通俗化和程式化;实用性和娱乐性。 23 二、第七章重要知识点 文化的定义 纯审美 泛审美 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形态的历史演变 审美文化形态的民族演变 古典性文化的含义 古典性文化的基本特征 古典性文化的美育途径 现代性文化的含义 现代性文化的基本特征 外来文化的含义 外来文化的基本特征 高雅文化的含义 高雅文化的审美特征 高雅文化的美育途径 大众文化的含义 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 大众文化的美育途径 民间文化的含义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 三、第七章综合测试题例释 判断题,(古典性文化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 回答是:错。 因为这样的理解忽略了对古典性的动态性描绘。古典性文化一方面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审美文化,也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古典性文化还以“传统”的形式存在于当前的审美文化之中,它们不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过时的文化,而是作为经典 范本 协议范本下载族谱范本下载临帖范本下载公司章程范本下载监理月检范本下载 在当前审美文化中存在。只有这样理解,方不至于失之片面。 判断题,(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都具有通俗化特点,都是以朴素的形式吸引大众。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它混淆了朴素的形式与有效创生的形式之间的区别。通俗化是民间文化形式上的特征,它出自天然,具有直接来自民间的朴素形式。而大众文化则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产物,它所追求的感性愉悦是来自于有目的的吸收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某种特点而创出模式,继而流行开来的形式,是有效创生感性愉悦的形式,这是与民间文化通俗化的朴素形式特点不一样的。 论述题,(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古典性文化空灵特征的认识。 提示:空灵是指对空幻灵动的艺术存在形态的追求;它意味着以虚为本,而不是以实为本。对古典性文化的空灵特征需要从审美境界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古典性文化的审美境界是空纳万境。这个“空”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生机无限、灵幻丰满的意义空间,由虚空而生万物。例如中国书画和王维、陶渊明的诗歌。 第二,古典性文化的表现手法是以虚映实。从审美传达的角度来看,空灵就总是采用一种“以虚写实”、“虚中求实”的手段来艺术地表现世界,造就亦真亦幻、似真似假的效果,用虚化的手法来表现实在的事物。例如中国戏曲表演。 论述题,(高雅文化在文体方面有哪些基本特点, 提示:高雅文化在文体方面的基本特点是探索性和独创性。不断进行文体形式上的探索和试验,是高雅文化的一种内在品性。高雅文化是理性沉思型文化,这个根本特点决定了创作者在艺术理想的召唤下,在文本形式上要不断地创新出彩,突破已然成功的规范进行冒险探索,追求艺术文体的唯一性和原创性,以表达其对现实、历史、人生的独特认识和体验。例如汪曾祺的诗化小说等。 四、第八章重点与难点 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情感性和差异性。情感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情感的强烈性、复杂性和浪漫性。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个性的差异、性别差异和不同年龄段的差异。 青少年发展的共同特征是: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同步,在儿童意识与成人意识之间反复摇摆,社会化程度加剧,学习内容与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审美心理出现拓展性变化。这些特征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青少年身上往往是混杂、综合地表现出来。把握住青少年发展的共同特征,能够使美育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更能为青少年所欢迎和接受。 五、第八章重要知识点 人的个体发展 青少年发展阶段基本特点 “自我认同” 青少年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青少年发展的共同特征 青少年美育的意义 儿童审美活动的特征 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 青少年美育的原则 青少年美育的目标 青少年美育的途径 24 总复习 一、课程的特点 ,(对学科的界定。本课程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把美学规定为与自然科学实质相同的“科学”,或者同语反复地将美学的对象规定为“审美关系”或“审美价值”等。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的基点上,对西方19世纪末期以来发生的“语言论转向”以来的文化符号学,语言学观点加以改造,形成新的“符号实践”观点,并把这个基本观点贯串到对美、审美、艺术和美育等过程的论述之中。 ,(将审美文化形态纳入课程内容框架之中。 ,(在讨论形式美时,吸收了学术界的有关新成果,突出不同文化传统在形式美选择中的作用。 ,(其它应注意的地方。如对艺术美的分类及特点作了较以往更清晰而实用的界说;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从青少年“认同”角度考察美育的地位和功能等。 二、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 基本观点是“符号实践”的观点。 美学。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美学的定义可以这样来描述:美学是从具体审美活动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它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如何生成、维护和发展。 美。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美的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 自然美。自然美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自然美具有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特征。自然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是自然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艺术和艺术美。艺术是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为观众所体验的具有表现性的生命符号。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是指人类创造的艺术的美,是艺术符号系统所显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艺术美的特征在于形式与意蕴的统一,创造与规范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美感。美感来自于人类的符号实践,是在主体与对象互动中产生的、由感性力量超越心理结构所带来的精神愉悦,美感是人的自由的象征性实现。 ,.考核要求。对于考核有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能识记、了解、理解美学和美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第二,会、掌握、熟练掌握运用美学理论知识进行审美分析和鉴赏的方法;第三,能观察、学会、熟练应用相关理论进行审美活动和美育实践。 识记指对有关内容能够准确记忆;了解指对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要较清楚地知道是什么,理解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准确的表述。主要考核题型有:填空、解释、选择、判断。 会、掌握、熟练掌握指在识记、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有关规律和方法有较系统和较深入的把握和认识,会对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的阐释。在要求的程度上三个层次逐次提高。主要考核题型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 观察、学会、熟练应用:这是对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观察指能够运用相关理论考察、分析某种现象和实践活动;学会指能应用某种方法或规律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熟练应用是在以上两个层次基础上对应用能力的更高要求,要能够应用规律或方法进行分析、评述、综合论述。主要考核题型:判断、简答、论述。 、试题类型及结构 本课程考试题型分为六种:(1)填空(2)单项选择题(3)名词解释(4)判断题(5)简答题(6)论述题。 五、课程内容的具体考核要求 25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考核要求 了解西方美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了解美学作为现代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六个阶段及代表人物。 识记五种美学研究方法。 了解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理解美学学科的性质。 理解美学的对象。 识记并掌握美学的定义。 了解美学的基本问题。 理解美学的特点。 掌握学习美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美及其形态 考核要求 了解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掌握关于美的含义的基本概括。 掌握美的基本特征。 理解自然美的特征。了解自然美的界定和实质。 理解社会美的特征。了解社会美的界定和实质。了解人的美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识记界定艺术美的要素。掌握艺术美的界定。理解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掌握艺术中“化丑为美”的原则 和基本途径。 了解科学美的界定和科学美的种类。了解技术美的界定。 理解西方文化中的几个基本美学范畴。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美学范畴 第三章 美感 理解美感与快感的关系。 了解审美心理、日常心理、审美态度的含义与相互关系。 理解美感的含义。了解美感活动主体与对象的互动关系。了解美感的要素。掌握美感的特征。 理解审美直觉的含义、界定、基本类型及作用。 了解审美情感的含义与特征。了解审美情感的呈现方式。了解审美情感的地位与作用。 了解审美想象的含义与特征。了解审美想象的基本类型。 了解审美理解的含义与特征。了解审美理解的基本表现形式。 理解审美体验的含义与特征。 了解审美体验的过程。 了解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 了解美感培养与美育的关系。 第四章 什么是美育, 考核要求 了解西方美育观的演变和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美育观的演变和基本特点。 理解美育的含义。 26 理解美育的特征。 了解现代中国的美育问题的提出和使命定位。 了解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理解美育的功能。 了解美育的基本层面。 掌握美育的典型方法。 第五章 形式美与美育 考核要求 理解形式美的含义。了解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关系。掌握形式美的特性。 了解形式美的普遍基础。 了解形式美的社会历史根源。 掌握形式美构成的自然物质因素及其基本特性。熟练掌握和应用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掌握几种文化的形式美选择。 理解古典艺术和现代派艺术的形式美形态。 了解形式美教育的意义。 理解形式美教育的特征。 了解形式美教育的方法。 第六章 艺术美与美育 考核要求 了解艺术分类的历史。 理解艺术分类标准。 理解艺术分类的相对性。 掌握艺术门类的符号形态及共同特性。 了解造型艺术的含义与种类。 掌握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理解造型艺术的美育功能。 了解实施造型艺术美育的主要途径。 了解表演艺术的含义与种类。 掌握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理解表演艺术的美育功能。 了解实施表演艺术美育的主要途径。 了解语言艺术的含义与种类。 掌握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理解语言艺术的美育功能。 了解实施语言艺术美育的主要途径。 了解综合艺术的含义与种类。 掌握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理解综合艺术的美育功能。 了解实施综合艺术美育的主要途径。 应用艺术美的基本原则进行审美活动和美育实践。 27 第七章 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 考核要求 了解审美文化的含义和现代发展趋势。 理解审美文化形态以及它的历史演变和民族演变。 了解古典性文化的内涵,理解其基本特征和美育途径。 了解现代性文化的内涵,理解其基本特征和美育途径。 了解外来性文化的内涵,理解其基本特征和美育途径。 了解高雅文化的内涵,理解其审美特征和美育途径。 了解大众文化的定义,理解其审美特征和美育途径。 了解民间文化的内涵,理解其审美特征和美育途径。 第八章 青少年发展与美育 考核要求 了解人的个体发展。了解青少年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理解青少年发展的共同特征。 理解青少年美育的特殊意义。 掌握儿童、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 熟练掌握青少年美育的原则。 应用青少年美育的原则分析美育活动。 掌握青春形象塑造的美育目标。 掌握想象力激发的美育目标。 掌握理性能力培养的美育目标。 掌握健康人格生成的美育目标。 了解体验自然的美育途径。 了解欣赏艺术的美育途径。 了解品味传统的美育途径。 了解师法英雄的美育途径。 第九章 教师角色与美育 考核要求 了解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及与美育的关系。 理解教学艺术的含义,掌握教学艺术的特点,了解教学艺术的美育效能。 理解教学活动的构成因素和特点。掌握教学活动的整体美学因素。 了解教师角色的美育功能。 了解教师自我美育的原则和途径。 六、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填空(将答案写在横线上)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著名的“自我认同”理论是由美国的精神分析理论家----提出的。 规范解答:1( 我思故我在 2(埃里克森 28 (二)单项选择题(选出下列答案中正确的一项,并将字母填入题目中的括号内) ,(《审美教育书简》的作者是( ) ,(康德 ,(席勒 ,(柏拉图 ,(车尔尼雪夫斯基 ,(关于悲剧的本质,黑格尔的观点是( ) ,.悲剧是通过英雄或普通人的悲惨遭遇来显示命运的力量。 ,.悲剧是两种对立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永恒理性”的胜利。 ,.人生在世就是痛苦,只有泯灭欲望,才能于苦海脱身。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规范解答:1(, ,(, (三)名词解释 ,(多样统一 规范解答: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一,是具有差异的各个部分形成彼此协调关系的状况,其最完美的表现形式是和谐。 ,(科学美 规范解答:科学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指科学活动中的美,是科学活动中那种能体现人的探索本性和认识能力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四)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完美的青春形象指的是充满活力的外在形态和优雅得体的气质风度两者的统一。 规范解答:错。因为完美的青春形象是充满活力的外在形态、优雅得体的修养风度和远大高尚的理想情操三个层次的结合,是内涵与外在的有机统一。 ,(美感和快感都是令人愉快的感觉,二者没有什么区别。 规范解答:错。因为快感是满足了本能欲望所得到的快乐感,是人和动物均具有的。而美感则是人无功利地直观对象而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感,体现了人类世界对自然事物的超越,只有人具有美感,动物则不具备。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五)简答题(答对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 ,(审美想象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规范解答:按照感知表象在心理活动中的展现,可以把审美想象分为感知想象、再现想象和创造想象三种基本类型。 ,(艺术符号具有哪些共同特性, 规范解答:艺术符号具有的共同特性是:表意性,表情性,蕴藉性,交流性。 (六)论述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述问题) ,(试举例论述多样统一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规范解答: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之一,其两种基本形态是调和与对比。调和是各种非对立因素之间相联系的统一,对比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二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差异因素的趋向性的不同上。 调合的主要特点是在差异中趋“同”,是两种或多种相近或相似因素的相互联系,使之和谐统一,形成差异不大的变化,产生协调的美感。比如体现于色彩,相似或相近的色彩的搭配,同色中浓淡不同的搭配,这就是调和。例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等,同为蓝色的天蓝、湖蓝、海蓝等的搭配。又如安格尔、拉斐尔的油画,多运用色调柔和、协调的色彩等。调和在变化中保持基本的一致,给人以融合、宁静、协调、优美的美感。调和形成的和谐,一般属于阴柔之美。 对比的主要特点是在差异中趋“异”,把美的事物中有明显差异的两种或多种因素相互组合,在互相映衬和对照中使各自的特征更加突出。对比在形式美中被大量运用,如色彩的浓与淡、体积的大与小、声音的强与弱、光线的明与暗、空间的虚与实、节奏的快与慢等,都存在着对比。这些对立因素按照形式美的规律组合在一起,相互形成对照而又形成统一。因为对比是由对立因素的统一造成的形式美,一般属于阳刚之美。对比在艺术中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可以突出艺术形象的性质和特点,获得生动强烈的艺术效果。我们的教材上举了布达拉宫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中国水墨画中黑与白的对比、 29 交响乐曲中的快板与慢板、凡高油画中反差强烈的色彩运用、京剧脸谱等,都是对比的具体运用,更加突出和强调了各对立因素各自特点。 作为多样统一的基本形态,对比和调和,都是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表现出多样统一的和谐美。 ,(联系实际论述青少年审美活动的情感性特征。 规范解答:情感性是青少年审美活动最重要的特征。情感是青少年审美活动发生和进行的动力,在他们的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这种情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情感的强烈性、复杂性和浪漫性三个方面。青少年感觉敏锐,又处于情绪发展的高速期,在审美活动中往往投入异常强烈的情感和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最明显的是在文艺作品的欣赏和创作中,以及在对异性美的追求与爱恋中,这种强烈性尤为突出;而由于青少年情绪敏感,起伏不稳,则又使青少年的审美活动复杂易变,兴趣喜好转移不定,呈现出情感的复杂性;同时,青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是构筑未来理想王国的过程,本身就具有鲜明想象特征的审美活动在他们那里表现得格外浪漫和理想化。例如青少年一般都特别喜欢欣赏感情激荡、激动人心的诗歌、歌曲等,并且往往将自身强烈纯真的感情投射其中,吟咏叹诵,心潮起伏,难以自拔,甚至情不自禁地产生艺术创作冲动。这些正是青少年审美活动情感性特征的具体体现。 30 美学美育教学讲义 文科教研组:陈 萍 31 美学美育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了解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第二章 美及其形态 第三章 美感 第四章 什么是美育 第五章 形式美与美育 第六章 艺术美与美 第七章 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 第八章 青少年发展与美育 第九章 教师角色与美育 教学重点: 第三章 美感 第五章 形式美与美育 第六章 艺术美与美 第七章 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 第八章 青少年发展与美育 第九章 教师角色与美育 32 33
本文档为【【精品】什么是美学79】,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69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7KB
软件:Word
页数:61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