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建议在纪年、历法、节日方面确立中华文化本位地位 作者唐古拉山脉

[专题]建议在纪年、历法、节日方面确立中华文化本位地位 作者唐古拉山脉

举报
开通vip

[专题]建议在纪年、历法、节日方面确立中华文化本位地位 作者唐古拉山脉[专题]建议在纪年、历法、节日方面确立中华文化本位地位 作者唐古拉山脉 建议在纪年、历法、节日方面确立中华文化本位地位 作者唐古拉山脉 建议在纪年、历法、节日方面确立中华文化本位地位 作者:唐古拉山脉 一、建议中国的纪年采用以黄帝纪年为核心的“中华纪年体系” 关于中国的纪年问题,请参考我以前提出的建议:《建议建立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主体的中华纪年体系》和《关于促进中华统一的初步设想和建议》。建议中国的纪年采用“中华纪年体系”。中华纪年体系,就是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的纪年体系。中华纪年体系,是:以黄帝纪年为核...

[专题]建议在纪年、历法、节日方面确立中华文化本位地位  作者唐古拉山脉
[专题]建议在纪年、历法、节日方面确立中华文化本位地位 作者唐古拉山脉 建议在纪年、历法、节日方面确立中华文化本位地位 作者唐古拉山脉 建议在纪年、历法、节日方面确立中华文化本位地位 作者:唐古拉山脉 一、建议中国的纪年采用以黄帝纪年为核心的“中华纪年体系” 关于中国的纪年问题,请参考我以前提出的建议:《建议建立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主体的中华纪年体系》和《关于促进中华统一的初步设想和建议》。建议中国的纪年采用“中华纪年体系”。中华纪年体系,就是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的纪年体系。中华纪年体系,是:以黄帝纪年为核心,以辅助纪年(西周共和纪年、孔子纪年、秦统纪年)为辅的一个完整的纪年体系。建议在标有年份的场合和地方,皆写上“中华纪年体系”的年份。为了照顾习惯,使用“中华纪年体系”时,可以把公元纪年放在前面。 公元2012年,黄帝纪元4710年,西周共和2853年,孔子2563年,秦统2233年 二、建议把中国的农历改称为“汉历”或者“华历” 中国的传统历法是夏历(农历)。中国的传统历法——夏历,开始于夏朝,定制于汉朝(西汉)。中国的夏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 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夏历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历法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中国的夏历(农历)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合历。夏历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历法中,唯一既照顾到太阳历,又照顾到阴历的历法。因此,可以说夏历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历法之一。把夏历称为农历,并不科学。建议把中国的农历改称为“中华历”或者“汉历”或者“华历”。 建议在标有日期的场合和地方,皆写上夏历(农历)的日期。公历日期与夏历(农历)日期同时并存并用。为了照顾习惯,可以把公历日期放在前面。 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汉族20大传统节日)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珍视、记住并传承我们中国的传统民族节日。 汉族的传统节日大约共有50个,其中,主要的汉族传统节日有15个。汉族的15个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从汉族的传统节日中,可以初步概括出:汉族六大传统节日,汉族八大传统节日,汉族十大传统节日,汉族18大传统节日,汉族20大传统节日。 汉族六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汉族八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 汉族十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 汉族18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天穿节、立春节、春龙节、花朝节、玄元节、上巳节、春分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社日。 汉族20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天穿节、立春节、春龙节、花朝节、玄元节、上巳节、春分节、寒食节、清明节、立夏节、端午节、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秋分节、重阳节、冬至节、社日。 除此之外,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自己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的节日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或者部分相同,或者有渊源关系,很多的少数民族节日非常具有本民族的民族特色。我们应该重视、珍视、记住并传承我们中国的传统民族节日。 1、春节(正月初一),即夏历新年,在夏历正月初一,俗称“过 年”、“新年”。春节是汉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4000多年以来,春节承载了勤劳智慧的汉族人民的无限情感。春节一般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两天。但在民间传统上,春节一般是从岁末的除夕、新年正月初一(年首)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自从西汉中期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春节古时称为“元旦”。春节(“元旦”)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记载,春节(“元旦”)是由4000多年前的虞舜(舜帝)规制并兴起的。虞舜(舜帝)是“三皇五帝”之中的“五帝”之一。因此,中国的春节(“元旦”)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以后,春节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节日。建议把春节改称为“华年”。请参考我在以前提出的建议《农历改称华历、春节改称华年、春节放假20天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建议把“中国国粹节”挪到腊月27,春节放假20天》。 2、元宵节(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亦称为元夕或灯节。元宵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的习俗有:吃元宵、挂灯笼、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猜灯谜,等等。元宵节起源于西汉初年,元宵节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元宵节的放假问题,请参考我在以前提出的建议《农历改称华历、春节改称华年、春节放假20天方案》和《建议把“中国国粹节”挪到腊月27,春节放假20天》。 3、立春节(立春日,阳历2月4日或2月5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在中国古代,立春也是一个节日,称为“春节”。在古代,中华先民认为:立春是春季(春天)的开始。这一认识是非常科学、非常正确的。其实,立春,才是真正的“春节”。请参考我在以前提出的建议《建议恢复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春节(立春)》。 4、天穿节(正月二十),这是一个几乎已经失传的节日。请参考我在以前提出的建议《建议把“补天节”和“华侨节”正式确立为全国的节日》。 5、春龙节(二月初二),又称为:龙抬头、龙头节。请参考我在以前提出的建议《建议把农历二月初二确定为“伏羲节”》。 6、花朝节(二月十二),也有是在夏历二月十五日。请参考我在以前提出的建议《建议把农历二月十二确定为“花朝节”或者“百花节”或者“百花仙子节”》。 花朝节,俗称“百花生日”。花朝,是指百花竞放之时。花朝节是汉族传统节日,在流传过程中也成为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花朝节”的节期因时代、地域而有不同:夏历二月初二、夏历二月十二、夏历二月十五。云南大理白族人民则将夏历二月十四定为花朝节。中国传统的“花朝节”,同中秋节一样,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花朝节是中国人民最富诗意的传统节日之一。给百花定“生日”,并冠以“花朝节”的,大概也只有中国。花朝节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时期已有记载。因此,花朝节这个节日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了。到了1700多年前的西晋时代,浙江一带的人们过花朝节已非常普遍。到了唐代,花朝节达到兴盛时期。唐代人爱花成为习尚。“花朝节”在唐代开始盛行全国。如果从唐代开始算起,那么花朝节也至少有1370年的悠久历史了。在我国古代,花朝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花朝节是中国人民最富诗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唐宋时代,花朝节兴盛于全国。以后,过了数百年以后,不知什么原因,这一传 统节日后来却日渐消亡了。目前,花朝节仅仅存在于地处我国西南边疆的广西崇左市的龙州、宁明一带壮族人的生活中。除此之外,花朝节已鲜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在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普遍式微的今天,花朝节在本土已经退缩消失,仅仅保留在我国西南边部的云桂等少数民族地区。例如,大理白族在花朝节会摆出各种盆景,以茶花为多,是古时受到中原风俗影响的孑遗。 为了拯救中华传统文化,建议恢复中国古代盛行的“花朝节”,并恢复古代“花朝节”的各种习俗。应提倡过“花朝节”,体验华夏特色的花文化;了解并实行古时“花朝节”的各种习俗,如:赏红、簪花、赏花踏青、种花挑菜、蒸百花糕、饮百花酒、扑蝶会、摘野菜、咏花赋诗、踏青赏春,等等。并在过“花朝节”之时,恢复中国古代的一项传统艺术——“插花艺术”,重温华夏传统艺术。插花,也叫“花艺”,即“插花艺术”。插花艺术起源于中国,传入日本后却在日本盛行。插花和茶道一样,都是没落于本土,却兴盛于他国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国插花艺术萌芽于先秦,唐宋以后,插花渐盛。唐代插花是宫廷和寺庙的高雅艺术,到了宋代时,插花艺术在民间已经蔚然成风。至明朝,已有插花专著问世,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有《瓶史》,此书曾在1696年被译为日文,对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被日本插花艺术家们奉为圭臬,被推崇为“宏道流”。日本的插花艺术是从中国传入的。六世纪时,一遣唐史将很多中国传统技艺带回日本:插花、字画、雕刻、文学、戏剧、园艺„„,等等。从此,日本就有了插花艺术。在中国古代,点茶、挂画、燃香和插花合称“四艺”。插花艺术有助于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在“花朝节”植树栽花,与当今的绿色环保行动相契合。中国古代的“花朝节”是一个浪漫而又高雅的节日,中国古代的“花朝节”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纯洁心灵、美丽心灵的情感,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因此,应恢复中国古代的“花朝节”。 7、太上老君宝诞节(二月十五),相传夏历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诞辰。从唐朝开始,为了纪念老子而将二月十五定为“玄元节”,北宋宋英宗时改为“真元节”。请参考我以前提出的建议《建议把老子的诞辰农历二月十五确定为:老子节、老君节、道祖节》。建议把老子的诞辰农历二月十五确定为“老子节”、“老君节”、“道祖节”。也可以把老子的诞辰农历二月十五确定为“道祖圣诞节”。同时也可以用唐朝和宋朝时的节日名称而称为“玄元节”、“降圣节”、“贞元节”、“真元节”。 8、春分节(春分日,阳历3月20日或3月21日),春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是较重要的一个节气。春分时太阳位于黄经0?的位置。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均分。在中国古代,春分也是一个节日。请参考我在以前提出的建议《建议把春分、秋分、夏至设定为节日:春分节、秋分节、夏至节》以及《建议在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三个省再新建36座北回归线标志塔》。 在春分这天,中国民间有一种很有趣的游戏。在每年的春分来临之际,中国各地民间流行一种“竖蛋”游戏,称为“春分竖蛋”或“春分立蛋”。早在4000年前,中国就有了“春分立蛋”的传统习俗,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来临。因此,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这个中国习俗也早已传到国外,成为“世界游戏”。据有关资料记载,春分“竖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春分“竖蛋”活动寄寓了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流传至今。春分竖蛋,不仅在我国流行,现在每年春分,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玩“竖蛋”游戏,这一中国习俗已经成为“世界游戏”。“竖蛋”的玩法很简单,就是 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或者是“立”起来。为什么春分这一天鸡蛋比较容易“立”起来呢,这里面有科学道理。这是因为,在春分这一天,是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子(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均分),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 建议把“春分节”设定为法定节假日,在“春分节”这一天,全国放假半天(下午放假)。 9、上巳节(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中国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时汉族人郊游踏青、水边宴饮的节日。古时,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因此,“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个节日就称为“上巳节”。在汉代时“上巳节”已正式定为节日。上巳节,最初是在夏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后来,从三国魏时起,就把“上巳节”固定在每年夏历的三月初三。于是,夏历三月三就成为汉族的重要节日——上巳节。 上巳节是中华民族非常古老的节日,可能有着至少4000年—5000年的历史。现在,这个节日已经失传。目前,上巳节仅仅在中国南方以及中国西南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还保存着,如:壮族、苗族、侗族、黎族、畲族、瑶族、白族、水族、土家族、布依族、仫佬族、毛南族,还保存着上巳节的一些风俗。尽管节日的名称已不叫“上巳节”,但上巳节的风俗和活动仍部分地保留着。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以及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从中依稀还可以看到中国古时上巳节的影子。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据推测,“三月三”这个节日有可能是由上古时代关于伏羲和女娲的神话演绎而来。“三月三”这个古老的节日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伏羲和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才有了人类。人类都是伏羲和女娲的后代。后人为了感念、追念伏羲和女娲,就有了“三月三”这个节日。至今,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淮阳,伏羲建都之地。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人们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并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从夏历二月二开始,到夏历三月三,这一个月的时间,为太昊陵庙会。每逢庙会期间,各地人们都云集太昊陵,朝拜人祖爷伏羲。 夏历三月初三,是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也称为“歌圩”或“歌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也可以称之为“山歌节”、“歌 圩节”、“壮歌节”。 夏历三月初三,是海南岛黎族的“三月三”节。黎族的“三月三”节,是黎族的“爱情节”。黎族的“三月三”节,也可以称之为:“孚念节”、“福念节”、“双福节”、“山兰节”、“双丰节”。 夏历三月初三,是海南岛苗族的“三月三”节。苗族的“三月三”节,是海南岛苗族非常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夏历三月初三,是贵州布依族的“祭蚕节”、“地蚕节”、“山神节”、“毛杉树歌节”。 夏历三月初三,是云南大理白族的“歌会节”、“对歌节”、“白歌节”、“白调节”。 夏历三月初三,是侗族的“插秧节”、“花炮节”、“花歌节”、“对歌节”。 夏历三月初三,是土家族的“情人节”、“情歌节”。 夏历三月初三,是瑶族的“干巴节”。 夏历三月初三,是畲族的“乌饭节”。 中国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如: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等等,在夏历三月初三,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中国古老的“上巳节”也影响到日本、韩国。日本的“女儿节”和朝鲜族的“三巳节”就是来源于中国的“上巳节”。 日本的“女儿节”,又叫“女孩节”,也叫“上巳节”或“桃花节”。本来是在中国夏历的三月三日,日本明治维新后改为西历3月3日。日本女儿节缘起中国传统的上巳节,是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延伸 和发展。女儿节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日本人认为,女儿节源自中国,在融合了日本本土文化之后才形成了今天的节日。 朝鲜族的“三巳节”。三巳节是朝鲜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夏历三月初三举行。这一天,朝鲜族妇女们要上山采集金达莱花,制作花煎饼花面食品,或用绿豆粉掺蜜和松子制成,家家备酒菜,举行各种春游活动。韩国民间传说,三月三是燕子回归日,女人们走出家门踏青,野餐时吃杜鹃花饼,喝杜鹃花酒和桃花酒,同时以蝴蝶占卜婚姻等等。 在中国古老的“上巳节”中,有一项很有趣的活动: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非常古老的一种游戏。“曲水流觞”是上巳节(三月初三)中的一项活动习俗。在上巳节(三月初三)那天,人们在举行祓禊仪式后,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彼此相乐,故称为“曲水流觞”。觞,是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曲水流觞”成为上已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比较高雅的一项活动。“流觞曲水”这一风俗也东传到日本,演变成日本“女儿节”中的一个习俗。 中国东晋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流传千古的书法杰作《兰亭集序》,被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书法杰作《兰亭集序》,就是王 羲之和众人在上巳节(三月初三)这天,在浙江绍兴的兰亭,在进行了“曲水流觞”的活动之后,王羲之拿起毛笔一挥而就写成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更重要的是,《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中国书法艺术的最珍贵的瑰宝。《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中国最伟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生前酷爱王羲之的书法杰作《兰亭集序》,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珍爱的程度,实在无法形容。也正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杰作《兰亭集序》珍爱与推崇,才使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能够流传到今天。同时,也正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对书法艺术的酷爱,才使得唐朝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书法家,使得中国的书法艺术到唐朝时形成了一座高耸、巍峨、瑰伟、雄壮的山峰。 这样,由一个节日(上巳节,三月初三),引出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流传千古的书法杰作《兰亭集序》;由中国最伟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艺术,引出了中国唐代书法艺术的繁荣灿烂。由此可见,节日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巨大~ 建议恢复“曲水流觞”这项中国古代古老的游戏。在进行“曲水流觞”时,建议以茶代酒,茶杯停在谁在面前,谁就赋诗一首。过后,大家再写诗词或者文章,会写毛笔书法的人,把大家写的诗词或文章用书法艺术写出来。这样,“曲水流觞”这项活动把中国的各种文化:茶文化、诗词文化、文学、书法艺术、传统风俗、节日文化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逐渐恢复中国古代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 建议恢复中国古代的上巳节。上巳节的日期是在夏历三月初三,但是,由于我在以前的建议中已经把夏历三月初三已经设定为“轩辕 节”和“炎黄节”,请参考我在以前提出的建议《建议把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夏历三月三)确定为“轩辕节”》和《建议把农历三月初一、初二、初三设立为“炎黄节”》,因此,为了避免日期相重,就把恢复后的上巳节的日期定在汉朝以及汉朝以前的上巳节的日期,即:把恢复后的上巳节的日期定在“夏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并且建议,把上巳节的名称还可以另称之为“曲水节”或者“流觞节”或者“曲水流觞节”。 但是,为了简单起见,也可以把上巳节的日期仍定在夏历三月初三,这样,上巳节的日期与“轩辕节”的日期相重,这样一来,夏历三月初三这天就是一个双重性质的节日,夏历三月初三这天既是“轩辕节”,又是“上巳节”,这两个节日可以同时过。并且,这两个节日都有各自的节日文化内涵。这样,夏历三月三,就成为中国汉族和 中国少数民族共同的、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因此,建议恢复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上巳节(三月初三)。 10、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的一或二日。寒食节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晋国。在寒食节期间,禁烟火,只吃冷食。以后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赏花等风俗。到了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中国以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 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寒食节主要特点: (1)、节日形成早。寒食节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到唐代时寒食节已成为全国性法定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较早的节日。 (2)、延续历史长。距今2640年。 (3)、文化内涵深。 (4)、节日活动多。寒食、禁烟、祭先、扫墓、祭祖、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 (5)、流传地域广。由山西介休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国自唐代起将三月九日定为寒食节)。 在唐诗中有一首描写寒食节的诗《寒食》,作者是韩翃。这首诗非常有名,而且流传很广。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意: (1)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中的“春城”不是指今天的云南昆明,而是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 (2)诗中“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斜”字,不读“邪”(xié ),而应该按照唐音读“霞”(xiá),这样读起来才合辙押韵,而且好听。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766年—779年)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大历十才子”是指 在唐朝中期唐代宗大历年间有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大历十才子”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韩翃的《寒食》这首诗,当时非常有名,连当时唐朝的皇帝唐德宗都很欣赏这首诗。后来,皇帝唐德宗想提拔韩翃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因为当时有两个叫“韩翃”的人,大臣问:“是选哪一个韩翃,”,皇帝唐德宗就把韩翃的《寒食》这首诗写到纸上,然后,用手指着这首诗对大臣说:“就选这个写‘春城无处不飞花’这首诗的那个韩翃。”。这个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一时传为佳话。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顺便说一个有趣的故事,写《寒食》这首诗的唐朝诗人韩翃,居然也成了唐朝传奇(小说)作品中的主角。唐朝有一篇传奇作品《柳氏传》,作者是唐朝的许尧佐。许尧佐的《柳氏传》这篇传奇,讲的就是关于唐朝诗人韩翃的真实故事。当朝当代的小说(传奇)作家,把当朝当代的诗人的真人真事写进了小说(传奇),这种有趣的事情也只有在唐朝才能出现。关于唐传奇,请参考我以前提的建议《唐代文学繁荣璀璨的标志:唐诗、唐传奇(小说)》。 由于寒食节在中国古代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唐诗、宋诗中有很多描述寒食节的诗句,因此,建议恢复中国古代的寒食节,并还原寒食节中原来的节日内涵和节日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如果恢复寒食节,可以规定,在寒食节这天,可以吃冷食,也可以吃热食,不规定必须吃冷食。我建议在寒食节这天吃素食,特别是,建议自己到野外采摘野菜,回来后做成野菜素食,在寒食节吃自己做的野菜素食,很有意义。这样,既承继古代传统,贴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很契合寒食节 的节日气氛,又纳入了现代环保、健康的理念,这也算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传承、弘扬、发展和创新。还有,建议在寒食节中再增加一个内容:植树。这样,寒食节也可以算是“植树节”。用植树的方式来祭先人,这是最好的方式。在寒食节这天植树,很有意义。符合当今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也算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传承、弘扬、发展和创新。因此,建议恢复中国古代的寒食节,并还原寒食节中原来的节日内涵和节日内容。 寒食节的日期是在清明节前的一或二日,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可以把寒食节的日期固定在阳历4月2日。因此,建议把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定在阳历4月2日。由于中国的传统历法是夏历,因此,也可以把夏历四月初二定为寒食节。这样,寒食节就有两个。阳历4月2日可以称为“前寒食节”,夏历四月初二可以称为“后寒食节”。阳历4月2日的“前寒食节”的习俗是:祭先、扫墓、祭祖、插柳、植树等等;夏历四月初二的“后寒食节”的习俗是:踏青、蹴鞠、秋千、赏花、咏诗等等。建议把寒食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两个寒食节(“前寒食节”、“后寒食节”)各放假一天。 因此,建议恢复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寒食节。 11、清明节(阳历4月4日或者4月5日),二十四节气之一,由寒食节演变而来。其前身就是寒食节,其内容就是寒食节的内容。 12、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为: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诗人节、龙舟节、浴兰节、菖蒲节、女儿节,等等。端午节是中国汉 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共有以下几种说法:(1)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2)纪念东汉孝女曹娥;(3)纪念伍子胥;等等。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所以,也把端午节称为“诗人节”。到了辛亥革命之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鉴湖女侠——秋瑾烈士为了光复中华而英勇牺牲,而鉴湖女侠——秋瑾烈士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于是,就与“诗人节”这一天合并起来纪念鉴湖女侠——秋瑾烈士。因此,端午节(五月初五)这个节日也有着纪念鉴湖女侠——秋瑾烈士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的端午节也传到了韩国、日本,中国的端午节在韩国、日本经过本地化后,端午节也就成了韩国、日本的传统节日。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国节日的传统,如1月1日(春节的元旦),3月3日(上已),5月5日(端午)、7月7日(七夕)等等。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这些节日都改为公历(阳历)的日期。因此,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公历5月5日。端午节的习俗传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 韩国的端午节与中国的端午节日期相同,韩国在过端午节时,他们在这一天穿上韩国的传统服装,祭拜山神,用菖蒲水洗头,吃圆盘饼,摔跤、荡秋千,但不划龙舟,不吃粽子。端午节传入韩国之后,与韩国当地文化结合,成为了以祭祀山神为主要活动的韩国节庆活动——江陵端午祭。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江陵端午祭是旨在继承和发扬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而举行的庆典活动。韩国江陵端午祭起源于新罗时代的山神祭,原是村农祈祝丰收的庆典,已有 1000多年的历史。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虽然受中国端午节影响,但经过多年发展变化已与中国的端午节有很大不同。 13、夏至节(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6月22日),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请参考我在以前提出的建议《建议在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三个省再新建36座北回归线标志塔》。在中国古代,夏至也是一个节日。请参考我的建议《建议把春分、秋分、夏至设定为节日:春分节、秋分节、夏至节》。 14、七夕节(七月初七),又称为:“七巧节”、“乞巧节”、“七姐诞”、“少女节”、“女儿节”,也可以称为“牛郎织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七夕节的形成时间是在战国时代,形成的地点是在楚国。到汉代时,“七夕节”就已经成为正式的节日了。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秦观的这首词《鹊桥仙》的内容也正是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事。因此,也可以把七月初七的“七夕节”称为“鹊桥节”或者“纤云节”。 中国的“七夕节”也传到了日本、韩国。现在,日本、韩国也都有“七夕节”。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 与习惯,现已成为日本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日本的“七夕节”原本是在中国夏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公历),所以现在日本的“七夕节”,是在每年的阳历(公历)7月7日。韩国的“七夕节”仍然是在夏历的七月初七。韩国人在文献中记载到: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 15、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非常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数千年以来,中秋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渴望团圆与向往美好的强烈愿望。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共有两个具有“团圆”内涵的节日:春节、中秋节。而中秋节团圆的内涵更加形象、具体。中秋节与春节同样重要,我们要高度重视中秋节这个节日。中秋节只放假一天远远不够,应该放假七天。请参考我在以前提出的建议《建议中秋节放假七天(农历八月十二————八月十八)》。我们应大力发掘并恢复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传统,如“中秋祭月”以及“中秋拜月”等等。中秋祭月仪式是汉族的一种很古老的祭祀礼仪,至少具有5000年——3000年的历史。中秋祭月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现在,中国南方的壮族人民在中秋节这一天,仍然保存着“祭月亮”的传统习俗,所以,壮族人民也称“中秋节”为“祭月节”。以后,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将走向世界,中秋节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节日。 16、重阳节(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确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建议把重阳节(九月九)设定为法定节假日,在重阳节(九月九)这一天,全国放假一天。 17、冬至节(冬至日,阳历12月21日——12月23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气。在中国古代,冬至也是一个节日,而且是一个仅亚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节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请参考我在以前提出的建议《建议把“冬至节”(公历12月22日左右)设定为法定假日》以及《建议在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三个省再新建36座北回归线标志塔》。实际上,冬至测出的时代可能更早,很有可能在一万年前,中华先民就已经测出了冬至。请参考我以前提出的建议《彝族先民智慧的结晶——彝族十月太阳历》。 18、社日(在春分、秋分前后):社日是中国古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社日,是以社神祭祀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日。社,就是土地神。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社祭发端于先民对土地的崇敬与膜拜。社日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盛大节日。社日起源于周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后衰微。社日在中国历史上传承达数千年之久,“可谓最古最普遍之佳节”。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社日在当今社会已难觅踪迹,除在一些边远地区有局部存留外,一般地方只有与古代祭社有关的社火还在延续(社火也只是年节的一种娱乐)。现在,也只有居住在中国西南的边远山区的部分苗族群众中,还保存着社日这一古老的节日。 现在,“社日”这个中国古代传统的祭祀日几乎完全消失。现代人对“社日”已经非常陌生。现代人几乎都不知道“社日”是怎么回事。但是,现在的汉语中有一个名词现在用得非常频繁——“社会”。在当今,“社会”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固定名词词汇,“社会”这个具有政治色彩和现代色彩的词,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言中,都使用得非常频繁。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社会”这个词就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社日”。 建议把“春社”称为“春社节”;把“秋社”称为“秋社节”。并且,可以考虑,把“春社节”合并到“春分节”这一天(因为“春社”与“春分”距离很近);把“秋社节”合并到“秋分节”这一天(因为“秋社”与“秋分”距离很近)。不过,这样做不太合适,因为,“春社节”与“春分节”的文化内涵与节日内涵完全不同,还是不合并为好。建议把“社日”(春社、秋社)合称为“社祭日”或者“社祭节”。 现今,也许有人会认为:“社日”这个节日,带有封建迷信色彩。非也~认为“社日是封建迷信”的看法是错误的。“社日”这个节日,对人类来说是非常友好、环保、先进的~“社日”这个节日,体现了中华先民对土地的崇敬与膜拜,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土地是人类之母,土地是生命之源。土地养活了人类,因此,人类应当对土地有感恩、崇敬之情。在当今世界,由于人类的过度贪婪,造成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环境污染极其严重的恶果。如果人类不抛掉贪婪的欲望,如果人类继续糟踏土地、糟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必将走向灭亡~当今,在环境危机加剧、环境污染加剧的今天,人类更应该爱护土地、保护土地、珍爱土地、敬爱土地、崇敬土地、敬爱自然、尊敬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因此,我们可以考虑恢复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社日”(春社、秋 社)。 19、立夏节(立夏日,阳历5月5日或者5月6日),立夏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在中国古代,立夏也是一个节日,称“立夏节”。“立夏节”为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 20、秋分节(秋分日,阳历9月22日或者9月23日),秋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古代,秋分也是一个节日。在中国古代,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秋分这一天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节这一天。据史书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关于“秋分节”,请参考我在以前提出的建议《建议把春分、秋分、夏至设定为节日:春分节、秋分节、夏至节》以及《建议在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三个省再新建36座北回归线标志塔》。 祭月源于远古时期的中华先民对月的崇拜,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中秋祭月仪式是汉族的一种很古老的祭祀礼仪,至少具有5000年——3000年的历史。中秋祭月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现在,中国南方的壮族人民在中秋节这一天,仍然保存着“祭月亮”的传统习俗,所以,壮族人民也称“中秋节”为“祭月节”。 秋分与春分很相似。“秋分到,蛋儿俏”。同“春分”一样,在每年的“秋分”来临之际,中国很多地方都要在这天玩一种“竖蛋”的游戏。据史料记载,在4000年前,中国就有了在“春分”这天“竖蛋”的传统习俗,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其玩法简单易行: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轻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竖蛋”活动不仅在“春分”才有,“秋分”时节同样流行。“竖蛋”活动寄寓了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春分”和“秋分”这一天之所以鸡蛋比较容易立起来,是因为“春分”和“秋分”这天是南北半球昼夜平分的日子,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均分,地球地轴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尽管“竖蛋”是一个游戏,但它可以让人们在实践中了解了相关知识,并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这项源于中国的古老游戏,如今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农历秋分时节都会有“竖蛋”的活动。除了竖蛋外,在秋分这天,我国民间还有:吃秋菜、送秋牛、粘雀子嘴、祭月、祭祖等习俗。 建议把“秋分节”设定为法定节假日,在“秋分节”这一天,全国放假半天(下午放假)。 此外,汉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而且隆重的节日——妈祖节(三月二十三)。妈祖,福建莆田人,妈祖诞生于福建莆田县湄洲岛。妈祖生于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与大宋开国同年。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妈祖逝世。妈祖诞辰日(三月二十三)称为“妈祖诞辰节”或者“妈祖圣诞节”,妈祖逝世日(九月初九)称为“妈祖羽化升天纪念日”。 因为中国夏历中“二十四节气”中的四个节气“两分两至”(春 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很重要的节气,在天文、地理、气象、农业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相应的这四个节日:春分节、秋分节、夏至节、冬至节,也都是有着特殊意义的节日。建议把这四个节日(春分节、秋分节、夏至节、冬至节)都定为法定节日。 这四个节日(春分节、秋分节、夏至节、冬至节)应该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因此,中国可以把这四个节日(春分节、秋分节、夏至节、冬至节)向世界推广,使全世界人都过这四个节日。但注意,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北半球是夏至时,南半球是冬至;北半球是冬至时,南半球是夏至。 建议适当地恢复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节日。由于法定节假日的天数是有限的,不可能都放假,所以,可以把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节日设定为法定节日(不是法定假日),但不放假。虽然不放假,但是,可以从法律上把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正式定为节日,并正式标注在日历、月历、年历上,以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成为我们中国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珍视、记住并传承我们中国的传统民族节日。我们应该自觉地、适当地抵制外国的洋节日。我们不盲目地排斥外来的东西,外国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我们也应该勇敢地学习和借鉴。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灵魂。 细菌战史实宣传志愿者 韩广文
本文档为【[专题]建议在纪年、历法、节日方面确立中华文化本位地位 作者唐古拉山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35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