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双桅船教案[方案]

双桅船教案[方案]

举报
开通vip

双桅船教案[方案]双桅船教案[方案]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生长在厦门。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 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 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 诗...

双桅船教案[方案]
双桅船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生长在厦门。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 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 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 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 学奖。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 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 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 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原名:龚佩瑜 祖籍:福建泉州 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 舒婷,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 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 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 《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诗歌《祖国啊,我 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 授奖”。另《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 节选之沪教版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提时代的 人的心声。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 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 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 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双桅船 舒婷 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诗歌阅读四步法逐步深入解读诗歌内涵,了解诗歌艺术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多元 解读诗歌和迁移运用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悟舒婷诗歌的内在情感,学习辨析诗歌的意象,学会鉴赏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该诗如何以生动的意象表达诗情诗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一、 教师提出同学们的;写作困惑:为什么我们写不出有诗味的诗歌,我们写诗歌时是否 缺少了点什么,舒婷的《双桅船》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 读诗第一步——知人论世 舒婷是谁, 提示:一个长得并不美丽的女诗人,一个做过临时工的女人,一个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个从油印刊物走向中国诗坛的传奇人物,一个以 朴素诗情感动当代中国的女子,一位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一棵两次入选“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的诗坛常青树。 【启示】人不可貌相。 三、 读诗第二步——诵读感悟 1、学生听FLASH诵读 2、学生共同诵读《双桅船》,初步感受《双桅船》的情感魅力。 四、 读诗第三步——寻找诗的精华 1、破译诗歌的密码? 理解诗歌,就要破译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双桅船》采用的是传统意义的意象,请同学们合作破译“双桅船”、“风”、“岸”、“风暴”、“灯”的 具体内涵 提示:从文本自身解读,“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灯” 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诗题“双桅船”,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的 心态与复杂的情感。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而又 相区别的心理。该题型为多元解读题,允许学生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个性化地解读意象的象征内涵。 诗人在《双桅船》中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通过意象,以象征化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了人性化的思想个性。全诗表现了 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 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 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 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 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歌手法感悟】意象,象征,把抽象情感演绎得可感可见 2、破译诗歌的密码? 舒婷在诗歌创作时经常把意象成对放在一起,找出诗中这些相反相成的意象,说一说这种创作手法的好处。 提示:舒婷经常把意象成对地放在一起,这是她诗歌创作思维的一个特色。在这首诗里,成对出现的意象有:岸/船,一场风暴/一盏灯,你 /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等等,这些成对的意象以比较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渴望交流,期待友情,祈求沟通与理解, 相信心灵的来往”的情感意识,说到底,是舒婷种种感情????牵挂的流露与外化。《双桅船》很好他说明了舒婷诗的特殊追求 与特殊的价值取向。 【学习启示】意象是诗歌的魔方,可以旋转出独特的审美天地。 五、 读诗第四步——寻求共鸣 好诗不仅仅属于诗人个人,更能为他人的情感、生活服务,《双桅船》的诗句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哪些现象,请把这些生活现象列举出来。 提示:学习就要学以致用,北大教授谢冕说过:欣赏诗歌的最终目的就是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燃烧。教师尊 重学生表达出来的个性化共鸣,如果学生能以健康的心态联系具体的生活状况,这种共鸣就算正确的理解。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尝 试把个性化的共鸣迁移运用于作文之中,提升作文的品味与文化内涵。 【学习启示】让你的诗唱出我的情 六、 学生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双桅船》 “文革”结束以后,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之一,进入了更为自觉也更为多产的创作阶段。她的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在意象 的运用上趋于明朗、贴近自然而很少刻意为之的痕迹。她还受到了同时期北岛、芒克、多多等“今天”诗人的影响,更加注重对思 想倾向的追求,表现在作品中便是有意识地突出了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精神,以及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挚爱。她的诗多用 第一人称写成,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都通过“我”这一抒情形象表现出来,诗行中充满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比起北岛、 顾城而言,舒婷更偏重于爱情题材的写作,在对真诚爱情的呼唤中融入理想,展露一种强烈的女性独立的意识。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也是舒婷在读者中流传最广的作品)有抒情诗《致橡树》10和《双桅船》11. 写于1977年的《致橡树》犹如是一首爱情宣言,同时也是对自我独立人格的确认。诗中的女性自我这样表述对爱情的理想: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个“我”是有着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追求的人,在相爱中,不是 对爱人有所依附或者忘我地奉献,也不是“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而是在心灵的默契和沟通中达到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但又坚持了自我的独立。诗中以浪漫的抒情形象地传达出这些内容:“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 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叶/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 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在写于1979 年的《双桅船》中,诗人也以隐喻的方式曲折传达出了恋爱双方在相互依恋中所具有的自我的独立:“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 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这 样一种对情爱关系中个性与自我的维护,是在反叛传统伦理和道德理性的同时确认自己新的理想与追求;在文革刚过去的时候,这 种看来很抒情的个性表达其实也是正在萌发中的“现代反抗意识”的显现。历史的苦难遭遇使这一代年轻诗人无法再轻易认同来自 他人的“理想”和“道德”,他们的自我意识生成于个人的体验和思考中,当一切都从个体生存中剥离之后,他们惟有依恃自我的 独立意志,才能走向精神的新生。 比较而言,舒婷的诗在整个“朦胧诗”中最富于浪漫气息,这可能也是她的作品在青年读者中影响最大的原因。同时她也在抒 情方式中自觉地融入了一些现代主义的技巧,比如她经常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 的精神境界。《致橡树》里以“树”的意象,《双桅船》里以“船”和“岸”的意象,都在表达中留下阐释的空间,贴近于一种主观 的个体生存经验。在另外一些短诗中,她在诗艺上的探索更为明显,如《路遇》:“凤凰树突然倾斜/ 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 地 球正飞速地倒转/ 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夜”,由感觉上的联想创造独特的时空体验;又如《四月的黄昏》里则有“通感”的转化,能 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旋律的游移、低回,在灵魂里听到回响,对“通感”的运用使诗更加富有了多层次的含义,也更富有个 性的生动气韵。总之,在舒婷的诗中,各种主观性的象征俯拾皆是,意象之间的组合由主体感觉的变化而任意多样,这其实都不仅 仅是使诗的语言空间得到了拓展,而且也是突现出了诗人心灵中强烈的自我色彩。 2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诗歌阅读四步法逐步深入解读诗歌内涵,了解诗歌艺术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多元解读诗歌 和迁移运用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舒婷诗歌的内在情感,学习辨析诗歌的意象,学会鉴赏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该诗如何以生动的意象表达诗情诗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教师提出同学们的写作困惑:为什么我们写不出有诗味的诗歌,我们写诗歌时是否缺少了点什么,舒婷的《双桅船》能给我们什么 启示, 二、 读诗第一步——知人论世 舒婷是谁, 提示:一个长得并不美丽的女诗人,一个做过临时工的女人,一个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个从油印刊物走向中国诗坛的传奇人物,一个以 朴素诗情感动当代中国的女子,一位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一棵两次入选“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的诗坛常青树。 三、 读诗第二步——诵读感悟 1、学生听FLASH诵读 2、学生共同诵读《双桅船》,初步感受《双桅船》的情感魅力。 四、 读诗第三步——寻找诗的精华 1、破译诗歌的密码? 理解诗歌,就要破译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双桅船》采用的是传统意义的意象,请同学们合作破译“双桅船”、“风”、“岸”、“风暴”、“灯”的具体内涵 提示:从文本自身解读,“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灯” 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诗题“双桅船”,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的 心态与复杂的情感。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而又 相区别的心理。该题型为多元解读题,允许学生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个性化地解读意象的象征内涵。 诗人在《双桅船》中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通过意象,以象征化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了人性化的思想个性。全诗表现了 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 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 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 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 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歌手法感悟】意象,象征,把抽象情感演绎得可感可见 2、破译诗歌的密码? 舒婷在诗歌创作时经常把意象成对放在一起,找出诗中这些相反相成的意象,说一说这种创作手法的好处。 提示,舒婷经常把意象成对地放在一起,这是她诗歌创作思维的一个特色。在这首诗里,成对出现的意象有,岸/船,一场风暴/一盏灯,你/ 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等等,这些成对的意象以比较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渴望交流,期待友情,祈求沟通与理解,相 信心灵的来往”的情感意识,说到底,是舒婷种种感情牵挂的流露与外化。《双桅船》很好他说 明了舒婷诗的特殊追求与特殊的价值取向。 【学习启示】意象是诗歌的魔方,可以旋转出独特的审美天地。 五、 读诗第四步——寻求共鸣 好诗不仅仅属于诗人个人,更能为他人的情感、生活服务,《双桅船》的诗句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哪些现象,请把这些生活现象列举出来。 提示:学习就要学以致用,北大教授谢冕说过:欣赏诗歌的最终目的就是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燃烧。教师尊重学生表 达出来的个性化共鸣,如果学生能以健康的心态联系具体的生活状况,这种共鸣就算正确的理解。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尝试把个性化 的共鸣迁移运用于作文之中,提升作文的品味与文化内涵。 【学习启示】让你的诗唱出我的情 六、 学生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双桅船》 双 桅 船 (1)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 20 岁回城,做过临时工厂当工人。 1952 年出生,厦门人,祖籍泉州。 1969 年“上山下乡”,在农村开始 写诗。干过宣传、统计、炉前工、讲解员、泥水匠。 1975 年,舒婷正式调到织布 1978 年在北岛、芒克主编的油印刊物《今天》 创刊号上发表了诗歌《致橡树》和《呵,母亲》,此后,她的诗作多次在《今天》和福建的油印刊物《兰花圃》上出现,成为许多 文学青年喜爱的“油印”派诗人之一。 1979 年 4 月和 6 月, 《诗刊》先后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引起诗坛的关注。 《福 建文学》自 1980 年第 2 期开始,展开了舒婷诗歌作品的讨论,历时 11 个月。舒婷无形中成了“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1981 年,她的创作在争议中达到高峰期,此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诗选》, 一时为众多诗歌爱好者和青年读者所争相购买。 1986 年她出版了新诗集《会唱歌的鸢尾花》,较前那种美丽忧伤的诗风有了变化。 1985 年以后,舒婷另辟蹊径,将创作精力转 入到散文领域。她的散文带着诗的特质与韵味,浪漫感伤、聪颖多思的诗人情怀,在散文写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1988 年舒婷出版散文集《心烟》,多为忆往之作,显示了作家散文创作的一种探索走向。 1985 年至 1989 年,舒婷应邀分赴德国、法国、美国、意大利、荷兰、英国和印度等国家参加了多种诗会和文化活动,并由法国、德国出版了 3 种诗集译本。她的诗曾被译成英、德、法、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瑞典、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印度、朝鲜等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 1976 — 1979 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 1982 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优秀诗集奖。 1985 年、 1996 年由 ( 拉萨晚报》和《星星》诗刊社分别发起的“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投票选举中,舒婷两次人选。 (2) 基本解读。 诗人借双桅船的口吻,向无尽连绵的海岸倾诉自己的思慕之情。船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有海岸才有船的航程,因为船,海岸才显得实在与温暖。船与海岸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天然联系。同时,诗人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雾打湿了我的双冀,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青年人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使 ( 双桅船》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3) 精华鉴赏。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有人认为,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而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 “风”、 “风暴”、 “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内在的感受。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像并构造成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 ( 双桅船 ) 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 “岸”、 “风暴”、 “灯”等具体形象,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地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隐约的社会感怀。诗的最后四句: “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已经被广泛流传和引用。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诗歌的题旨。 “死水”象征着死气沉沉、满眼疮痍的中国的社会现实。这首诗用“翡翠”、 “桃花”、 “罗绮”、“云霞”等词来形容“死水”,带有讽刺意味,采用的是反写的笔法。 《热爱生命》在写作上是首先通过意象的堆积作了铺垫,然后推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最后点明热爱生命的理由是相信未来。双桅船与岸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关系。 (2)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强化学生对诗歌的语感的接受,以及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篇章结构。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两句诗在诗中出现了四次,它既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另外,它又是整首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 大美者无言 舒婷 转帖 小时候起,就不断听厦门人说,鼓浪屿的女人越老越美丽。 盼来盼去,盼了半个多世纪,我都老成这个样子,却一点也没有要美丽起来的迹象。这才明白,鼓浪屿的女前辈们都是些性情女子,经天时、地利、人和的共 同打造,那样的美人真正已经绝代,看当下女硕士、博士们比比皆是,鼻梁挂的眼镜再厚,嘴里洋文再流利,身上香水再昂贵,举手投足,仍缺了一点点根基。这一点点缺失,征往是终生无法企及的。 渐行渐远隐入鼓浪屿岁月深处的窈窕背影中,黄萱的名字因了许多人自发的忆念和怀想,逐渐被关注。尤其《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 书出版后,人们在大师背后,影绰看见了一位端庄雅致的知识女性。从黑白老照片看,黄萱的容貌应当不算太沉鱼落雁吧,无论在 她养尊处优的豆蔻年华抑或是艰难困苦的抗战时期,她都绽放着最纯朴最率真的笑容,一览无遗地袒露洁白无垢的心地,恬淡内敛 的聪慧,以及荣辱不惊的阅世方寸。 漳州路在天风海涛之畔。沿着路边岔出去的是一条设计独特的护廊小斜坡。坡上那一座古朴小别墅,是鼓浪屿首富黄奕住连亘的业产之 一。黄奕住先生在岛上最辉煌的房产是黄家花园。漳州路上这座面海小楼,是同一张设计图纸中的五座小别墅之一。据说是黄奕住 用黄家花园的剩余材料所建造,女儿黄萱住在这里。 黄萱的母亲是黄奕住的原配王氏,比黄奕住小八岁,本来是送错门的童养媳,却将错就错留了下来。王氏之孝顺贤惠,勤力好强,对黄 萱影响至深。她曾叮嘱女儿周菡,若写书,一定要写写祖母与太婆那相依为命的两代人。 我经常在路上遇见周菡。周菡总是两条辫子盘起,不染头发不施脂粉,素面朝天,清爽干净。步子很欢,声音很亮,兴致勃勃,一门心 思追随着家族里热衷教育的百年传统。 从王氏到黄萱到周菡,三代女性一脉相承的是什么,我无力深入研究,所以不敢妄言。 鼓浪屿女儿,说好懂也不好懂。 1919年,51岁的黄奕住不堪荷兰殖民政府的勒索苛剥,严拒改变国籍,携资2000多万银元,从印尼三宝垄归国。当年便把在原籍南 安的母亲,接到鼓浪屿颐养。9岁的黄萱随母亲和祖母同来鼓浪屿,刚好进小学读书。 黄萱的童年是在闽南农村度过的。她的不慕虚荣,平实低调的性格,与其自幼亲近土地有关。暮年黄萱以照料小花园自娱,她手植的茶 花、石蒜、非洲菊,把幼年的一角田野风光带到浪花眷恋的百叶木窗前。 由于家境极为优越,黄奕住更注重文化修养的缘故,黄萱继续接受闺阁教育,鼎盛之时竟有四名家教分别设课国文、英文、音乐等。很 多人不明白,像黄奕住这样的开明士绅,屡投巨款于公众教育,却不让女儿上大学,有点奇怪吧,其实黄奕住虽然头脑敏锐、性格 坚韧,能筹谋、善经营,毕竟出身乡间“剃头担”,文化程度不高,这使他决心要让女儿成为真正的名媛淑女。为此,黄奕住特别为 英文已经很不错的女儿,重金延请一批像鄢耀枢、贺仙舫这样的名儒硕彦,施教经书格律,一习就是整整5年,为黄萱的古典文学 打下深厚基础。 已出落成大家闺秀的黄萱,若是被父亲指定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嫁出,很难保证后半生会不会像岛上深宅大院里的那些孤独侨眷。据说, 黄奕住的择婿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民主开明,完全尊重女儿的选择。而黄萱自己也很坚定,必须是有学识有见地的正派青年,绝不考虑有钱人家的 少爷公子。经亲戚们推介,厦门周宝巷周殿薰的儿子周寿恺进入黄家视野。黄萱几乎不加思索地芳心暗许,黄奕住推波助澜,两人 见面后鱼雁往返,终于缔结婚约。 周殿薰1910年入京会考,中过殿试甲等,授吏部主事。不久辞官回厦,是厦门第一任图书馆馆长,同文中学第一任华人校长,组织“鹭 江诗社”,编选过几种书籍。说周殿薰饱学诗书一点不为过。儿子周寿恺,家族大排行十四,后辈称十四叔。1925年考入福州协和 大学,次年转进北京燕京大学,1928年医学预科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33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很年轻就成了国内 知名的内科专家。夸他是出身名门,青年才俊也很贴切。这样的乘龙快婿,黄奕住自然好生欢喜。 本来是美满姻缘。不料婚礼上,新郎竟没有到位~黄氏家族一片哗然可以想像,愤慨、声讨、猜疑皆有之,教黄萱如何面对~ 周家虽然世代书香门第,但比起黄家当时财势倾天,毕竟清贫些。据周菡推测,也许父亲周寿恺觉得家境贫富太悬殊伤了自尊而临阵脱 逃,也许在医学院那些才华出众的女生中,已有他心仪的倩影,假使两者都不是,我猜想,周寿恺在京城接受高等教育,现代文明 的熏陶使他生出更浪漫更绮丽的爱情梦幻,是否其中一个未揭晓的原因呢, 此时,表面随和的黄萱忽然显示出孤行决断的一面,给周寿恺发去一封短笺,教育的好处啊,,言简意赅,表示从此不再谈婚论嫁。即 使谣传周寿恺已在上海娶妻生子,黄萱也一心认定伊人,毫不动摇。 经过多次迟疑和动摇,周寿恺终于在1935年9月与黄萱结婚。时年周寿恺29岁,黄萱25岁,在当年,可真是大男大女了。 爱才如命的黄奕住喜出望外,前嫌尽去,亲自赶往上海主婚。婚礼上黄奕住公开邀请爱婿到他创建的中南银行任副总经理,被周寿恺一 口回绝。次日,夫妻俩联袂北上,开始相濡以沫的共同人生。 多年后,当了中山医学院副院长的周寿恺,终于发自肺腑对贤妻说,“如果在众多的教授夫人中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你。”夫妻间的 悄悄话,自是不必顾及其他教授夫人会怎么想。至少对于周寿恺本人,确实是一桩终生无悔的美满婚姻。 周寿恺的医学工作繁忙而且责任重大,根据他俩的家庭观念,黄萱的本分应是在家相夫教子。但是,当黄萱放下家事,每天出去工作, 做丈夫的也决不抱怨。傍晚,宽大的封闭式阳台上有一只秋千椅,两人并肩坐着,慢慢地荡轻轻地摇。据侄女秀鸾回忆,像周寿恺 这样端肃自律的医学家,高兴时,还会为太太哼着歌。在黄萱早出晚归为陈寅恪工作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只要有时间,周寿恺就 会到汽车站去接妻子,然后恩恩爱爱回家。 1950年下半年,听说陈寅恪在家里给研究生上课,黄萱很想去旁听,邀了侄女秀鸾同去。感谢这位侄女生动的描摹文字,“陈先生的课 堂设在他家的阳台上,阳台一头支起一块小黑板。先生坐在黑板前的藤椅上,穿一袭长袍,因少晒太阳,肤色很白,长脸、高额, 可惜本应闪烁智慧之光的双目,没有表情,似乎是迷茫一片。”黄萱静静坐在边上,没有引起注意。 1951年11月间,身为岭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夫人的黄萱,经同院教授陈国桢夫人关颂珊的正式推荐,来到陈寅恪家里,试任助手。 此时,陈寅恪已经失明好些年,因而感觉更加敏锐。虽然他至死都没有见过黄萱的模样,仅凭短暂的接触,从自己丰富的阅历中,分厘 不差捕捉到他一向心仪,竭力赞赏过的“门风家学之优美”,立刻请揖进门。 我想要说的是,他们互相吸引。我还想说,一位女性的优雅内涵,比起如花似玉的容貌,更经岁月锤炼。必须到40岁左右,才能成熟 为雍容脱俗的,窖藏一般的特殊芳泽。此时的黄萱,因婚姻美满、生活安定而气定神闲,而珠圆玉润,虽人到中年,却是知识女性 生命中,最具魅力的黄金时段。 赫赫家门的翅翼下孵化出来的陈寅恪,天生具有名士气质,内心犹保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传统见解。这样情操高度洁癖的人,怎 可能长时间忍受身边的凡夫俗子,“故黄萱的出现,实在是历史对这位更感孤独的文化老人的顾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1952年11月22日,因学校经费不够,中山大学聘任黄萱为陈寅恪的兼任助教,只付一部分工资。 可以断定,黄萱全力投入工作,与付酬多少无关。解放初,周寿恺的工资已经爬上“385高坡”,即月薪385元,以当时的生活水准,维 持家庭开支绰绰有余,黄萱到此时才无须贴补。这使得她特别轻松舒畅,不是因为金钱本身,而是她非常体谅丈夫自尊的心情。 1953年夏天,陈寅恪一家搬到周家楼上,与周家一道楼梯相通。“带着浓浓旧时王榭人家痕迹的两户人家,以礼相待,挚诚相见,人生 品位俱同,更因黄萱已为寅恪先生工作这一层而有更多共同的语言。芳邻的温馨,人情的暧意,给了陈寅恪先生有几许的欢乐。”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想像黄萱轻步上楼去工作,顺便端着亲手焙制的美味西式糕点,送到陈家的餐桌上,想像那傍晚时分,黄萱在自己家中,手指灵巧 地织着毛衣,这也是她最擅长的啊,,耳闻楼上传来陈先生的吟哦之声,不觉露出会心的微笑,想像陈先生卧病在床,黄萱为他诵 读《再生缘》,略带福建乡音,愈加悦耳,至少我听起来是这样啊,,想像在东南区一号的草坪上,黄萱与陈先生的夫人唐晓莹一 起,主持教授夫人们的义卖冷餐会。唐晓莹是前清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能诗工画。她俩挽臂相依亭亭并立,相映得彰,周围的 粉黛是否都一齐无颜色了, 想像终归仅是想像,我等俗而又俗的后人,只能凭借想像去构筑数十年前不可重返的场景。也许,周家与陈家均是谦谦君子相敬如宾, 工作之余,互不相扰, 1954年夏天,任职华南医学院副院长的周寿恺,必须把家迁至市区竹丝村的宿舍,距陈家10公里,来回得倒两路公交车,要耗去三 四个小时。这样一来,对彼此都是大难题。也是担心影响工作,柔弱的黄萱只好向陈寅恪请辞。直到今天,黄萱依然记得当时陈寅 恪说的话,“你去了,我要再找一位合适的助教也不容易,你一走我就无法工作了。”态度如此诚恳语气如此落寞,深受打动的黄萱 遂又留了下来。 于是,黄萱每天早上7时起,快步赶去车站,挤两个小时汽车,9时整坐在陈先生面前开始工作。工作结束后已过中午1点钟,再挤两 个小时的汽车回家。早餐是来不及吃的,就在陈家订了一份牛奶。午餐有时也会在陈家留用。虽然黄萱比陈寅恪小20岁,陈寅恪 还是要求家中的孩子们都称她伯母。这样的礼仪周到与尊重体贴,也让黄萱铭记在心。 刚开始工作那一年,对两人都很不容易。大师精通十几国文字,包括突厥文等艰深语种。他治学严谨,涉猎渊博,其思路如瀑布如奔马 如神龙入云如流星四泻,黄萱一时如何跟得上,黄萱好几次想打退堂鼓,话到嘴边又咽下。因为本来脾气很大很怪的陈寅恪,却不 厌其烦地放慢语速配合新助手,甚至一字一字写在黑板上,让黄萱一字一字地记录。这以后漫长的13年,陈寅恪也从未对黄萱发 过脾气。 陈先生的记忆力惊人,能清楚地记得哪段史料出自哪本书哪一页。偶尔记不太清楚了,就让黄萱帮忙查阅,可黄萱只要读上前后几句, 陈老就能批出所需资料的具体出处。 黄萱为陈寅恪工作13年。在这13年间,陈先生完成了《论再生缘》、《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重要著作,累计近百万 字。 1955年9月15日,由陈寅恪提出,中山大学正式聘黄萱为专任助教。一直到退休。她真是永远的助教,工资只有74元。 关于金钱,有些可笑的传说。我们曾经读到以谬传谬的一段资料,1969年,中山大学历史系清查小组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时,逼令黄 萱交出“从剥削阶级家庭得来的不义之财”。“第一次面对面交锋,黄萱就交出2万元存款”。事后清查小组成员分析,第一次交锋远 未触及核心。第二次谈话,清查小组规定黄萱反复学习“《南京政府向何处去》、《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两篇光辉著作”,“黄萱流 下了眼泪”。结果,“第二次交锋黄萱交出9万元”,“第三次交锋黄萱交出20万元”,“第四次交锋黄萱再交出公债800元”。在数天 之间,“毛泽东思想显示了巨大的威力”,“黄萱被迫交出了32万元劳动人民的血汗钱。” 很可能,这是所谓“清查小组”编造出来的赫赫战果之一。黄萱临终前对前来探视的陆键东先生提出的要求,就是请他在《陈寅恪的最后 二十年》再版时,务必更正修改这一段。因为,周菡说,这段杜撰太没意思了,金钱对于黄萱,哪有催人落泪之功效, “文革”风暴初起,黄萱立即把存在自己名下一大笔存款,全数交到中大历史系,并在尚未大乱之时换得一纸收条,以至这些大部分为国 外亲人寄存的金钱,最后得以完璧归赵。至于大户人家女眷们视之如命的首饰珠宝,解放初,黄萱就主动将它们全部低价卖给国家 支援建设去了,日后冲进门来抄家的野蛮家伙们一无所获。 都以为金钱对于黄萱,从来不是问题,其实不然。周寿恺受难之时,一位厦门老友在广州结婚,黄萱因囊中羞涩未能买个小礼物而怏怏 不快,遂翻箱倒柜找出一条全新的桌布,居然喜形于色,周寿恺去世,老保姆不肯再留,为了补发欠她的工资,筹足她返乡的路费, 黄萱忍痛卖掉名牌钢琴,仅得三两百元。晚年她在鼓浪屿自娱的只是一台珠江牌的普通旧琴。黄萱为人的慷慨善良,同情弱小,正 是深记着老父黄奕住的教导,“信誉重于生命”。 周寿恺曾经说过,陈寅恪能无保留地接受黄萱做助手,是看准了黄萱为人的笃诚与信义,决不会将陈寅恪的私事随便张扬的。在众多身 沐师恩的后学末进一起避嫌远离的时候,毫无机心的黄萱走进陈寅恪的荒凉困境,恪守职责尽心协助,使其在暮年获得情谊滋润, 温馨的慰藉,激活起磅礴充沛的创造力,取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正如陈寅恪在《关于黄萱先生工作鉴定意见》里所书,“总而 言之,我之尚能补正旧稿,撰著新文,均由黄先生之助力。若非她帮助我便为完全废人,一事无成矣。” “文革”中,饱受惊吓与折磨的陈寅恪,自知来日无多。对来探望他的黄萱说,“我治学之方法与经历,汝熟之最稔,我死之后,望能为文, 以告世人。”黄萱恳辞相对,“陈先生,真对不起,你的东西我实在没学到手。”陈寅恪黯然,“没学到,那就好了,免得中我的毒。” 20年后,黄萱不无感伤地说,“我的回话陈先生自是感到失望。但我做不到的东西又怎忍欺骗先生,先生的学识恐怕没有人能学, 我更不敢说懂得其中的一成。” 周菡曾经问过妈妈,那段与陈先生的对话,让她一生如此不安,说话时还有谁在场,黄萱的回答是,只有她和陈先生二人,陈夫人正出 去拿什么东西了。黄萱后来把这事告诉了上海复旦大学蒋天枢先生,此人是陈寅恪的学生,也是托命之人。蒋先生将这段事公布于 众,又引起了好多人的注意。他生前与黄萱经常通信,鼓励她写回忆录,但终于未能成文。 周菡认为母亲将此事说出来,可能是,想让蒋先生和其他人了解陈先生的遗愿,希望他们能替自己为陈先生实现这个嘱托, 正如陈寅恪对黄萱有过的定语,“拿得起,放得下。”黄萱深谙孰可为是不可为的处世准则。“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大美者 无言,或者说,面对大美者无言,这也是一种境界,并非所有人都能坚持。 但是,当上海古籍出版社要出版陈的遗著时,黄萱不辞劳疾,两次抱病赴沪,为遗文补充材料,并与其他校勘人员书信来往,达十几封。 这是她认为自己能为陈先生所做的,而且必须全力做到的。 其实,论黄萱的文字造诣,不但能配合大师,擦出灵感的火花,她自身也有深厚的积累和相当的才气。据说每天四五小时在公交车上, 黄萱总是饶有兴致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回家后即时记下一些杂感随笔,却从未示以外人。“文革”期间,这本子连她的多数藏书一起 被毁,连女儿也不知道黄萱有过怎样的思绪和文采。在周菡收集的资料中,翻阅一部分黄萱写给亲朋好友的信,款款娓娓,又自然 又亲切,文字功力略见一斑矣。 1969年10月7日天亮之前,历尽苦痛贫病交加的一代大儒陈寅恪,无声无息含冤逝世,享年79岁。45天后,患难与共40载的爱 妻唐晓莹,从容交代完后事,亦相随而去。 1970年,医术精湛的内科专家周寿恺受尽毒打,竟以区区阑尾炎“不治身亡”,连黄萱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令人唏嘘, 1973年,63岁的黄萱在广州从中山大学退休。1980年迁回故土鼓浪屿,落叶归根,悄然住进父亲留下的老房子里。从此,以书为抱, 与琴互诉,不事声张,淡泊自甘,2001年5月,91岁的黄萱在儿女的怀抱之中合眼睡去,再没有醒来。 黄萱的最后20年比陈寅恪幸运多了。晨昏起居有爱女陪伴,隔墙是老友旧亲常来常往,推窗目送云帆鸥鸟翻卷白浪,开门即是亲手照 料的花木,不喧哗不耀眼,安安静静地依偎在她身边,铺展在她脚下。诗人简介 舒婷,1952年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祖籍福建泉州。1969年“插队”下乡,后当过工人。其作品《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致橡树》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赏析, 诗人以第一人称,将自己比作一艘双桅船,向那连绵的海岸倾诉自己的思慕。昨天已经和你告别过了,今天却在这里再次分手,而明天 又将在另一处地方相遇。今天是海上的风暴促使双桅船寻求这一处港湾的保护,明天又是这同样的风暴把双桅船推进了另一处港湾 的怀抱。这种和海岸不断分离,却又总是再度结合的特殊关系,使双桅船终于明确意识到了自己和海岸之间有一种永远无法改变的 互相依存的天然联系。这样的意识如同信仰,让双桅船在又一次的分离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 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这两句诗能给人带来一种深远的意境,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也是舒婷的名句之一。 那么,双桅船是指的什么,海岸又是代表什么呢,诗人到底想以此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 你也许会认为这是一首情诗。不错的,这首诗很好的体现了情人之间难分难舍缠缠绵绵的感觉,说它是情诗不足为过。 但如果我们用更宽泛的眼光来看这首诗,就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首情诗。它似乎还象征着某种比爱情更为深厚阔大、且令人起敬的事物。 你可以说它象征着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爱,对家乡的思念等等。又或者,一个文学青年,作出这样的诗,就可以来表达自己对文 学的喜爱与狂热。 据我了解,诗人写此诗是在1979年8月。那时候中国历史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新中国的黑暗时期即将过去,迎来的,将是光明的、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诗人是不是在作这首诗的同时也饱含了自己对和谐的、欣欣向荣的大环境的一种向往呢, 我们也许不一定要把双桅船和海岸之间的关系定义为某一种具体事物,而只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某种远比自己博大精深的力量的钦慕呼唤与追求。这首诗不失文学性,却深获广大读者的喜爱。我想,无论是对一个饱经历史颠簸的民族来说,还是对一个在持续的风浪和动荡时期里成长起来的姑娘来说,这样的钦慕和呼唤都是非常自然的。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把双桅船的心境看作我们许多人共同的心境。也许正式因为这一点,这首诗对历经劫难的中国人——无论老少——都产生了吸引力。 不要舒婷的《致橡树》,这首《双桅船》你看着行吗, 双桅船 《双桅船》赏析: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 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 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其实不一定都选北岛、食指的,看看海子的,有没有可选。你再看看吧。关键是你的朗诵,抑扬顿挫,激情爆发,才能震撼他们。呵呵,祝你成功~~~ 《双桅船》是朦胧派诗人舒婷1982年的作品,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 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优秀诗集奖。 《双桅船》-作品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 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 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 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 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 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 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 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 “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 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双桅船》-作品风格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双桅船》-创作背景 舒婷诗集《双桅船》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优秀诗集奖。舒婷在谈到她的诗友北岛、江河、芝克、顾城、杨炼们时说:远不认为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派”。舒婷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探索精神,是关注民族的命运。舒婷说她受有他们巨大的影响,然而她又说她总也深刻不起来。舒婷这些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她的作品,而不要随意贴上什么标签。舒婷一再地说她写诗是从写日记、抄诗、写信开始的,她说她只是偶尔写诗,或附在信笺后,或写在随便一张纸头上,给她的有共同兴趣和欣赏习惯的朋友看。舒婷还说尽管她明确作品要有思想倾向,甚至她还牢记住“没有思想倾向的东西算不得伟大的作品”的告诫,但是在写诗的时候,她宁愿听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 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法。由此我们有两点结论:第一,舒婷的诗由于与日记、书信的渊源,她的诗是倾诉性的,大致上吻合于日常生活的逻辑;第二,舒婷的诗是感情的,感情胜于思想。《寄杭城》是她发表最早的一首诗,但并不是她第一首诗。 《双桅船》是一首重要的诗,写一种“搁浅”的感觉,凝聚了作者很多的体验。1972年她以独身子女照顾回城,没有安排工作,产生了一种搁浅的感觉。她连一名民办教师也争取不到,现实和理想之间那不可超越的一步之遥被她感觉到了。一步,然而遥远。于 是舒婷写成了这首诗,她终于明白搁浅也是一种生活,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双桅船》以船自喻,飞翔的灵魂被禁在自由的门槛。在这里,舒婷较好地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而不是把生活真实直叙于诗中,或把生活的语言分行排列于诗中。这是舒婷诗的一种类型。属于这种类型的诗,还有《日光岩下的三角梅》等;另外一类型是“赠”、“送”型,例如《秋夜送友》、《赠》等,这类诗在舒婷诗中也不是太少,《致橡树》、《流水线》也属这一类型。相比之下,后一类型接近书信,前一类型像是独白。从诗的角度说,也许前一类型略胜一筹吧,因为后一类型实际上未经转换或转换得过分容易。《赠》的魅力来自诗中的警句(火、炭、树、土)、形象的刻画、婉转的口吻(多种特殊的句式)和氛围情调。《秋夜送友》有些像书信的分行,《流水线》未经转换,有些直露。《日光岩下的三角梅》是咏物诗,但寄托深远新颖:“越是生冷的地方/越显得放浪、美丽”。《双桅船》是一首与诗集同题的诗,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舒婷经常把意象成对地放在一起,这或许可以说是她诗思维的一个特色。什么是双桅,双桅有什么含义,在这首诗里,成对出现的意象有:左翼/右翼,风暴/盏灯,你/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岸/船,告别/相遇等等,可以一直找下去。我们可以在别的诗里很容易地找出“双桅”模式:大海/小船,橡树/木棉,老松/岸柳,火/炭,树/土等等。双桅不是表示内心矛盾或感情复杂,而是渴望交流,期待友情,祈求沟通与理解,相信心灵的来往,说到底,是舒婷种种感情牵挂的流露与外化。双桅很好他说明了舒婷诗的特殊追求与特殊的价值取向。舒婷的诗友们都不是双桅,而是单个的:岛、河、猴、城等等。有人说过:深刻的都是孤独的。舒婷既然总也深刻不起来,她喜欢双桅就是很自然的了。然而,从诗歌艺术技巧来说,中国的格律诗可以说是双桅的,因为它很讲究对仗;西方诗歌里的张力、反讽、悖论也都双桅。最后,哲学的辩证学者认为:事物都是成对的产生,——能不能说这是对双桅的哲学阐释呢,每一个读者都有阐释的自由,唯独不可以论断为二元论。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离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简介 舒婷,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1981年福建省文联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内容概要 船 一只小船/不知什么缘故/倾斜地搁浅在/荒凉的礁岸上/油漆还没褪尽/风帆已经折断/既没有绿树重荫/没青草也不肯生长满潮的海面/只在离它几米的地方/波浪喘息着/水鸟焦灼地扑打翅膀/无限的大海/纵有辽远的疆域/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隔着 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爱情穿过生死的界限/世纪的空间/交织着万古常新的目光/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只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日光岩下的三角梅 是喧闹的飞瀑/披挂寂寞的石壁/最有限的营养/却献出了最丰富的自己/是华贵的亭伞/为野荒遮风蔽雨/越是生冷的地方/越显得放浪,美丽/不拘墙头,路旁/无论草坡,石隙/只要阳光常年有/春夏秋冬/都是你的花期/呵,抬头是你/低头是你/闭上眼睛还是你/即使身在异乡他水/只要想起/日光岩下的三角梅/眼光便柔和如梦/心,不知是悲是喜 双桅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呵,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流水线 在时间的流水线里/夜晚和夜晚紧紧相挨/我们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又以流水线的队伍回家来/在我们头顶/星星的流水线拉过天穹/在我们身旁/小树在流水线上发呆星星一定疲倦了/几千年过去/它们的旅行从不更改/小树都病了/烟尘和单调使它们/失去了线条与色彩/一切我都感觉到了/凭着一种共同的节拍但是奇怪/我唯独不能感觉到/我自己的存在/仿佛丛树与星群/或者由于习惯/或者由于悲哀/对本身已成的定局/再没有力量关怀 秋夜送友 是在迷迷蒙蒙的春雨中/今夜相别,难再相逢/桑枝间呜咽的/已是深秋迟滞的风你总把自己比作/雷击之第一次被你的才华所触动/ 后的老松/一生都治不好燎伤的苦痛/不像那扬花飘絮的岸柳/年年春天更换一次姿容我常愿自己像/南来北去的飞鸿/将道路铺在苍茫的天空/不学那顾影自怜的鹦鹉/朝朝暮暮离不开金丝笼/这是我们各自的不幸/也是我们共同的苦衷/因为我们对生活想得太多/我们的心呵/我们的心才时时这么沉重什么时候老桩发新芽/摇落枯枝换来一树葱茏/什么时候大地春常在/安抚困倦的灵魂/无须再来去匆匆 赠 我为你扼腕可惜/在那些月光流荡的舷边/在那些细雨霏霏的路上/你拱着肩,袖着手/怕冷似地/深藏着你的思想/你没有觉察到/我在你身边的步子/放得那么慢/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我为你举手加额/为你窗扉上闪熠的午夜灯光/为你在书柜前弯身的形象/当你向我袒露你的觉醒/说春洪重又漫过了/你的河岸/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么想/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想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 作品鉴赏 舒婷诗集《双桅船》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优秀诗集奖.舒婷在谈到她的诗友北岛,江河,芝克,顾城,杨炼们时说:远不认为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派\'.舒婷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探索精神,是关注民族的命运.舒婷说她受有他们巨大的影响,然而她又说她总也深刻不起来.舒婷这些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她的作品,而不要随意贴上什么标签.舒婷一再地说她写诗是从写日记,抄诗,写信开始的,她说她只是偶尔写诗,或附在信笺后,或写在随便一张纸头上,给她的有共同兴趣和欣赏习惯的朋友看.舒婷还说尽管她明确作品要有思想倾向,甚至她还牢记住\'没有思想倾向的东西算不得伟大的作品\'的告诫,但是在写诗的时候,她宁愿听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法.由此我们有两点结论:第一,舒婷的诗由于与日记,书信的渊源,她的诗是倾诉性的,大致上吻合于日常生活的逻辑;第二,舒婷的诗是感情的,感情胜于思想.《寄杭城》是她发表最早的一首诗,但并不是她第一首诗.《船》是一首重要的诗,写一种\'搁浅\'的感觉,凝聚了作者很多的体验.1972年她以独身子女照顾回城,没有安排工作,产生了一种搁浅的感觉.她连一名民办教师也争取不到,现实和理想之间那不可超越的一步之遥被她感觉到了.一步,然而遥远.于是舒婷写成了《船》这首诗,她终于明白搁浅也是一种生活,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船》以船自喻,飞翔的灵魂被禁在自由的门槛.在这里,舒婷较好地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而不是把生活真实直叙于诗中,或把生活的语言分行排列于诗中.这是舒婷诗的一种类型.属于这种类型的诗,还有《日光岩下的三角梅》,《双桅船》等;另外一类型是\'赠\',\'送\'型,例如《秋夜送友》,《赠》等,这类诗在舒婷诗中也不是太少,《致橡树》,《流水线》也属这一类型.相比之下,后一类型接近书信,前一类型像是独白.从诗的角度说,也许前一类型略胜一筹吧,因为后一类型实际上未经转换或转换得过分容易.《赠》的魅力来自诗中的警句(火,炭,树,土),形象的刻画,婉转的口吻(多种特殊的句式)和氛围情调.《秋夜送友》有些像书信的分行,《流水线》未经转换,有些直露.《日光岩下的三角梅》是咏物诗,但寄托深远新颖:\'越是生冷的地方/越显得放浪,美丽\'.《双桅船》是一首与诗集同题的诗,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舒婷经常把意象成对地放在一起,这或许可以说是她诗思维的一个特色.什么是双桅 双桅有什么含义 在这首诗里,成对出现的意象有:左翼/右翼,风暴/盏灯,你/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岸/船,告别/相遇等等,可以一直找下去.我们可以在别的诗里很容易地找出\'双桅\'模式:大海/小船,橡树/木棉,老松/岸柳,火/炭,树/土等等.双桅不是表示内心矛盾或感情复杂,而是渴望交流,期 待友情,祈求沟通与理解,相信心灵的来往,说到底,是舒婷种种感情牵挂的流露与外化.双桅很好他说明了舒婷诗的特殊追求与特 殊的价值取向.舒婷的诗友们都不是双桅,而是单个的:岛,河,猴,城等等.有人说过:深刻的都是孤独的.舒婷既然总也深刻不起来, 她喜欢双桅就是很自然的了.然而,从诗歌艺术技巧来说,中国的格律诗可以说是双桅的,因为它很讲究对仗;西方诗歌里的张力,反 讽,悖论也都双桅.最后,哲学的辩证学者认为:事物都是成对的产生,——能不能说这是对双桅的哲学阐释呢 每一个读者都有阐释 的自由,唯独不可以论断为二元论.(蓝棣之)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 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 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 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 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 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 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 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 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 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 “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 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 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 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 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 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 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句:“不 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风云咆哮 坐看四方 静观群雄 傲雪凌霜 汝既犯我 我亦无伤 外似坚冷 胸怀坦荡 养精蓄锐 莫与争强 宝剑既出 锋芒万丈 寒影如电 直 扫扶桑 何以畏惧 区区东洋 刃到之处 无所不亡 “文革”结束以后,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之一,进入了更为自觉也更为多产的创作阶段。她的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在意象的运用上趋于明朗、贴近自然而很少刻意为之的痕迹。她还受到了同时期北岛、芒克、多多等“今天”诗人的影响,更加注重对思想倾向的追求,表现在作品中便是有意识地突出了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精神,以及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挚爱。她的诗多用第一人称写成,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都通过“我”这一抒情形象表现出来,诗行中充满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比起北岛、顾城而言,舒婷更偏重于爱情题材的写作,在对真诚爱情的呼唤中融入理想,展露一种强烈的女性独立的意识。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也是舒婷在读者中流传最广的作品)有抒情诗《致橡树》10和《双桅船》11. 写于1977年的《致橡树》犹如是一首爱情宣言,同时也是对自我独立人格的确认。诗中的女性自我这样表述对爱情的理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个“我”是有着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追求的人,在相爱中,不是对爱人有所依附或者忘我地奉献,也不是“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而是在心灵的默契和沟通中达到相互的理解和信任,但又坚持了自我的独立。诗中以浪漫的抒情形象地传达出这些内容:“根,紧握在地下,/叶,相 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叶/ 像刀、像剑,/ 也像戟; /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 /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在写于1979年的《双桅船》中,诗人也以隐喻的方式曲折传达出了恋爱双方在相互 依恋中所具有的自我的独立:“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 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这样一种对情爱关系中个性与自我的维护,是在反叛传 统伦理和道德理性的同时确认自己新的理想与追求;在文革刚过去的时候,这种看来很抒情的个性表达其实也是正在萌 发中的“现代反抗意识”的显现。历史的苦难遭遇使这一代年轻诗人无法再轻易认同来自他人的“理想”和“道德”,他 们的自我意识生成于个人的体验和思考中,当一切都从个体生存中剥离之后,他们惟有依恃自我的独立意志,才能走向 精神的新生。 比较而言,舒婷的诗在整个“朦胧诗”中最富于浪漫气息,这可能也是她的作品在青年读者中影响最大的原因。同 时她也在抒情方式中自觉地融入了一些现代主义的技巧,比如她经常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 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致橡树》里以“树”的意象,《双桅船》里以“船”和“岸”的意象,都在表达中 留下阐释的空间,贴近于一种主观的个体生存经验。在另外一些短诗中,她在诗艺上的探索更为明显,如《路遇》:“凤 凰树突然倾斜/ 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 地球正飞速地倒转/ 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夜”,由感觉上的联想创造独特的时空 体验;又如《四月的黄昏》里则有“通感”的转化,能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旋律的游移、低回,在灵魂里听到回 响,对“通感”的运用使诗更加富有了多层次的含义,也更富有个性的生动气韵。总之,在舒婷的诗中,各种主观性的 象征俯拾皆是,意象之间的组合由主体感觉的变化而任意多样,这其实都不仅仅是使诗的语言空间得到了拓展,而且也 是突现出了诗人心灵中强烈的自我色彩。 舒婷,原名龚佩瑜, 20 岁回城,做过临时工厂当工人。 1952 年出生,厦门人,祖籍泉州。 1969 年“上山 下乡”,在农村开始写诗。干过宣传、统计、炉前工、讲解员、泥水匠。 1975 年,舒婷正式调到织布 1978 年在 北岛、芒克主编的油印刊物《今天》创刊号上发表了诗歌《致橡树》和《呵,母亲》,此后,她的诗作多次在《今 天》和福建的油印刊物《兰花圃》上出现,成为许多文学青年喜爱的“油印”派诗人之一。 1979 年 4 月和 6 月, 《诗刊》先后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 引起诗坛的关注。 《福建文学》自 1980 年第 2 期开始,展开了舒婷诗歌作品的讨论,历时 11 个月。舒婷无形 中成了“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1981 年,她的创作在争议中达到高峰期,此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诗集《双桅船》和 《舒婷顾城诗选》,一时为众多诗歌爱好者和青年读者所争相购买。 1986 年她出版了新诗集《会唱歌的鸢尾花》,较前那种美丽忧伤的诗风有了变化。 1985 年以后,舒婷另辟蹊径, 将创作精力转入到散文领域。她的散文带着诗的特质与韵味,浪漫感伤、聪颖多思的诗人情怀,在散文写作中发挥 得淋漓尽致。 1988 年舒婷出版散文集《心烟》,多为忆往之作,显示了作家散文创作的一种探索走向。 1985 年至 1989 年,舒婷应邀分赴德国、法国、美国、意大利、荷兰、英国和印度等国家参加了多种诗会和文化 活动,并由法国、德国出版了 3 种诗集译本。她的诗曾被译成英、德、法、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瑞典、荷兰、 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印度、朝鲜等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 1976 — 1979 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 1982 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优秀诗集奖。 1985 年、 1996 年由 ( 拉萨晚报》和《星星》诗刊社分别发起的“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投票选举中,舒婷两次人选。 (2) 基本解读。 诗人借双桅船的口吻,向无尽连绵的海岸倾诉自己的思慕之情。船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有海岸才有船的航程,因为船,海岸才显得实在与温暖。船与海岸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天然联系。同时,诗人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雾打湿了我的双冀,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青年人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使 ( 双桅船》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据我了解,诗人写此诗是在1979年8月。那时候中国历史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新中国的黑暗时期即将过去,迎来的,将是光明的、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诗人是不是在作这首诗的同时也饱含了自己对和谐的、欣欣向荣的大环境的一种向往呢,
本文档为【双桅船教案[方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97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0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1-21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