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空间与产业二重分解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空间与产业二重分解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空间与产业二重分解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空间与产业二重分解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人 口加权变异系数的空间与产业二重分解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本文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分析 1997-2010 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变化过程,并通 过对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解析导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变 化的空间原因和产业原因,以及二者的耦合作用。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以 2004年为转折点,在 ...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空间与产业二重分解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空间与产业二重分解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人 口加权变异系数的空间与产业二重分解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本文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分析 1997-2010 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变化过程,并通 过对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解析导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变 化的空间原因和产业原因,以及二者的耦合作用。结果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以 2004年为转折点,在 2004年之前总体是上升的,2004年之后至 2010年呈下降趋势。 从空间成因看,影响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最主要原因是四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其 次是四大区域内发展不平衡,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四大区域间的产业发展差异大于其各自 内部的产业发展差异。除了以四大区域为区域单元进行空间分解以外,本文还将中国分为 八大经济区域进行空间分解,结果和四大区域的空间结果基本一致,但区域 间不平衡对全 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贡献率远高于四大区域的结果,这说明,区域划分越细,区域间的贡 献率越高。 从产业成因看,各产业总体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贡献是不随着区域划分的改变而 变化的,均表现为工业的贡献率最大,远高于其它产业。其它服务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 饮业分别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尽管在 20世纪 90年代末其它服务业的贡献率略低于批发 零售及住宿餐饮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它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其贡献率持续增 大,逐渐超越了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对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贡献居第四位, 呈现出先迅速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房地产业的贡献位居第五位,其贡献率呈现出虽有 波动但相对稳定的特征。交通运输及邮电业的贡献不断减小,在八大产业中位居第七位。 建筑业和农业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贡献小。 关键词: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 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ynamic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equality in China since 1997 by the population 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en, we decompose the variation from space and industry in order to fi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ynamic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equality in China in a uniform framewo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equality in China has been enlarged from 1997 to 1999, and then had a short reduction in 2000, then enlarged again from 2001 to 2004, from 2005 to 2010 reduced sharply There are three main spat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equality in China during 1997 to 2010. According to their importance, the first spatial factor is the development inequalities between the east region, central region, west region and northeast region, the second one is the between province inequalities in the east region, and the third factor is the between province inequalities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centre region, west region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o the space decomposition of the four regions as the regional unit, China will be divided into eight economic regions. And the space decomposition results are basically as the same as the four regions. But the contribution rate between-regions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results of the four regions. This shows that the more region numbers, the higher the contribution rate between regionsThe contribution of eight industrial factors in the four regions and the eight economic regions are the same. There are also three main industri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equality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mentioned above. Industry has a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equality in China. The other service departments are the second industrial factor. The wholesale, retail trade, catering services are the third industrial factor.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s in fourth plac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ranks fifth, showing although fluctuations, but relatively stabl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tribution of transport and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ntinue to decrease, ranks seventh in the eight industries.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e make small contribution to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equality in China I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Keywor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equality; regional economy; 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II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 录IV 图表目录VI 1.引言. 1 1.1 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提出 1 1.2 研究意义. 1 1.3 研究内容. 2 1.4 研究方法. 2 1.5 论文结构. 3 2.文献综述5 2.1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研究方法52.2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 8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9 3.区域发展不平衡测度及因素分解方法 13 3.1 区域发展不平衡概念 13 3.2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 143.3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分解方法. 19 3.4 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二重分解方法. 204.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总体特征 24 4.1 研究时段与区域单元 24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25 4.3 结果分析27 4.4 小结. 27 5.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二重分解29 5.1 四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二重分解 29 5.2 八大经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二重分解. 33IV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5.3 小结. 38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40 6.1 主要结论40 6.2政策建议 41 参考文献 43 附录4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5 致谢56 V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图表目录? 图 1- 1 本文结构4 图 3- 1 洛伦茨曲线18 图 4- 1 1997-2010 年中国四大区域间人均 GDP 绝对差距(极差)26 图 4- 2 1997-2010年中国四大区域间人均GDP 相对差距(相对极差) 26 图 4- 3 1997-2010 年中国四大区域间人均 GDP 综合差距(加权变异系数). 27 图 5- 1 1997-2010年中国区域间不平衡变动过程 30 图 5- 2 1997-2010年中国区域内不平衡变动过程 30 图 5- 3 1997-2010年中国区域间不平衡变动过程(以八大经济区域为区域单元). 35 图 5- 4 1997-2010年中国区域内不平衡变动过程(以八大经济区域为区域单元). 35 表 4- 1 中国四大区域间人均GDP 极差、相对极差和加权变异系数„„„„„„„„„„„„„„..25 表 5- 1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空间分解结果(以四大区域为区域单元)„„„„„„„„„„„..29 表 5- 2 1997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产业分解结果„„„„„„„„„„„„„„„„„„„„.31 表 5- 3 2004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产业分解结 果„„„„„„„„„„„„„„„„„„„„.31 表 5- 4 2010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产业分解结果„„„„„„„„„„„„„„„„„„„„.32 表 5- 5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空间分解结果(以八大经济区域为区域单元)„„„„„„„„„..34 表 5- 6 1997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产业分解结果(以八大经济区域为区域单元)„„„„„„.36 表 5- 7 2004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产业分解结果(以八大经济区域为区域单元)„„„„„„.36 表 5- 8 2010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产业分解结果(以八大经济区域为区域单元)„„„„„„.37 V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伴随着国民 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显现,东部地区、 1 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四大区域 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而这种不 平衡的现状至少有可能会带来以下两方面的不良后果。其一,各区域发展不 平衡程度越高, 越会抵减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减贫作用,使中国的扶贫工作陷入困境;其二,各区域发展严 重不平衡的现状如若得不到重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政治问题,甚至会危害国家内 部稳定,阻碍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为了缓解这种不断加剧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试图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中所伴随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促进东部地区与内地之间的协调发展。时至今日,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究竟如何?进一 步,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变化?这些因素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 的影响程度到底如何?这是国家区域宏观管理决策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区域经济学界 非常感兴趣的科学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主题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的研究问题如下: (1)探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过程。 (2)提出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空间与产业二重分解方法,把 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空间因素和产业因素统一到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内。运用此方法分 析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变化的空间和产业原因。 1.2 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通过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进 1 在本文中简称为“四大区域”。 1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行梳理,提出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空间与产业的二重分解方法,把影响区域发展不平 衡的空间因素和产业因素统一到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内,克服了以往常规分解方法的片面 性。同时,在四大政策区域的基础上,尝试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提出的新的八大 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将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经济发展联系程度划分为八大 经济区域,以此为分析区域单元,从而弥补单纯按照四大政策区域分析可能造成区域划分 过粗难以反映真实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局限。 1.2.2实践意义 通过探明 20世纪 9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国家一系列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实施以 来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及过程,揭示其变化的空间和产业原因,可以为国家制定和调 整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3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介绍并讨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和影响因素分解方法,其中着重探讨各 个区域发展不平衡因素分解方法的优劣,提出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二重分解方法;二是,运 用极差、相对极差和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这三个指标从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和综合差距等角 度对 20世纪 9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状态进行描述;三是,在此基础上,从 不同层面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进行空间和产业的二重分解,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分析中 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空间和产业原因。最后,对本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概述,针对研究发 现的问题相应地提出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对策及建议。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方法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 衡问题进 行测度与影响因素分解,整个分解过程可以运用 Excell 软件来完成。首先,运用基于人口 的加权变异系数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进行测度。然后,对加权变异系数进行空间分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产业因素的分解。这样,就可以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解释中国区 域发展不平衡的空间和产业原因。 2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除了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四大区域,即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 区、西部地区这四大区域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进行分析之外,还将按照 2006 年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中所提出的新的八大经济区域对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比以往的区域划分更细,更能从经济 发展联系程度对整个中国进行空间分解分析。 1.5 论文结构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参见图 1-1)。 第一部分:引言。本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 方法和论文的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首先是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方法的相关文献综述,分为区 域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文献综述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文献综述;其次 是综述关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的相关文献;最后一部分是分析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 不足,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区域发展不平衡测度及因素分解方法。首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相关概 念进行辨析;其次,从测度指标和测度方法两个方面介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最 后,重点讨论本研究使用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方法。 第四部分: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总体特征。本部分将把中国划分为东北、东部、中部 和西部四大区域,利用极差、相对极差和加权变异系数这三个指标从绝对差距、相对差距 和综合差距等角度揭示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总体特征。 第五部分: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二重分解。按照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方法 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四大区域之间和八大经济区域之间这两个空间层面分别进行空 间和产业分解,并探讨其变化原因。 第六部分:结论与思考。阐述本文的研究成果,分析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二重分 解法下 的空间和产业因素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所做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有 关政策启示。 最后讨论本文取得的进展与仍存在着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3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分析 提出问题 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 基尼系数分解法 泰尔指数分解法 一些改进方法 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空间与产业二重分解 将空间与产业因素统一到一个系统 框架内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四大区域间发展不平 八大经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 衡的二重分解 衡的二重分解 结 论图 1- 1 本文结构 4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文献综述 2.1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研究方法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在这个领域,产 生了大量 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这些成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有单指标差异测度法和多指标综合测度法。单指标差异测 度法主要是通过计算所选指标的绝对差距(如,极差、平均差、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差等)、相对差距(如, 相对差、相对极差、不平衡差等)和综合差距(如,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 泰尔指数等),来测度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至于多指标综合测度法,它主要是先建立一 套多指标体系,这套体系能够较全面综合的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然后通过计算区域内各区 划单元的各项指标得分进而计算其综合得分,最后通过比较综合得分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状 况做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常用的综合测度法有综合指数测度法和主成分分析法。 2 一些学者曾运用这些方法对 20世纪 90年代之前的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魏后凯(1992)运用两地带人均国民收入之比值、加权离均差系数和加权变异 系数这三个指标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和省际这两个角度对中国 1952-1990 年的收 入差异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我国三大地带间收入差异变动格局大致呈“S”型,省际 间的收入差异变动格局大致呈倒“U”型的结论。杨伟民(1992)应用基尼系数方法对中 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的结论。杨开忠 (1994)通过计算 1952-1989 年中国省区、地带间的加权变异系数来描述中国的区域差距, 认为 1978 年为中国经济差异变化的转折点,整体上大致呈倒“U”型变动,即 1978 年之 前呈缩小趋势,1978年之后则呈扩大趋势;至于沿海与内地间的差距,其变动大致呈“V” 型,即 60 年代初以前缩小,以后则呈扩大趋势。梁进社、孔健(1998)同时采用基尼系 数和变异系数这两种方法描述了 1952-1992 年间中国以省为单元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变化 情况,并分析比较了这 2个系数在度量区域总体差异变动时的不同点。 2 学术界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常常从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距、区域收入差异等方面进行具体描述。因此,在本文 的文献评述及有关阐述中遵从这种习惯,而不作特别的区分,具体说明见第 三章。 5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的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学术界也给予了充分的研究。 赵洪阳(1999)选择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区域收入差异的方法,分别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 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两个指标计算了 1990-1996 年间江苏省的泰尔指数,结果表 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区差异要远远大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异,另外文章 采用变异系数从生产角度分析了区域差异的变动。宋德勇(2001)通过计算包括 GDP、农 业总产值、工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在内的泰尔指数,考察了 1980-1996 年间中国地区差异的演变趋势,并分析了各种因素对中国地区差距的影响程度。周玉翠、 齐清文等(2002)以内地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区域单元,以人均 GDP为衡量 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指标,通过计算各区域人均 GDP 的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描述了 1990-2000 年这 11年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的总体水平及其变化特征,定量测度了各区域与 全国平均水平的比率变化以及各区域相对发展率的差异,并深刻揭示了省际差异变化的空 间结构特征。陈昕、洪早发(2004)通过计算加权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和极值差率对江 苏省 1991-2001 年间总体区域差异进行了较全面的测度,既衡量了江苏省各地区间的绝对 差距,也衡量了其相对差距。 2.1.2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可以看到,以上所述衡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方法只能得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程度,却 无法解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来源,也即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些因素 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程度又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学术界较早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胡 鞍钢、王绍光、康晓光,1995;魏后凯,1996;覃成林,1997;林毅夫、蔡?、李周,1998; 万广华,1998;张敦富、覃成林,2001),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过程及 其影响因素,逐步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分析方法。其一,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研究区域 发展不平衡的收入来源因素。其二,运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研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空间 因素。 1、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尼系数分解 陈风波、丁士军、陈传波(2002)分别从人口分组和收入来源分组这两个方面对基尼 系数进行了分解,全面考察了 1997年湖北省 32个县的农户收入差异情况。邓翔(2002) 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对 1978-1998 年中国地区差距进行了三大产业的分解,认为中国地区 差距主要表现为工业的差距,其次为第三产业。程永宏(2007)以家庭人均收入为指标计 6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算讨论了 1978-2005 年间中国总体基尼系数、农村内部和城镇内部基尼系数,结果发现城 乡差距呈现出不断的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同时又对中国总体基尼系数进行 了城乡分解,发现农村基尼系数对中国总体基尼系数所做的贡献在不断下降,相反城镇基 尼系数的贡献率则不断上升,城乡差距的贡献率波动性较明显。朱玉春、黄增健(2008) 分析了 1978-2004 年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并进行了基尼系数的产业分解和产 业变动的分解,文章认为整体上陕西农村发展的地区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 其主要原因可 能在于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时空不均衡性所导致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和非农产业的空间聚 集。段景辉、陈建宝(2009)采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中的有关城镇和农村家庭收 入的抽样调查数据,并综合了全部抽样家庭的人均收入信息,应用分布函数法测度了 1988-2005 年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混合基尼系数、城镇基尼系数和农村基尼系数, 进一步对各地区混合基尼系数进行了城乡分解,得到了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以及城乡 收入差距对各地区基尼系数的贡献率。 2、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泰尔指数分解 20 世纪 60 年代,泰尔运用信息论提出了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指数,此后泰 尔指数便被广泛的运用在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空间分解中。李颖(2004)运用泰尔指数分 解方法将 1985-2002 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按三大经济地带(即东、中、西部)进行了 分解,分解为组间收入差距和组内收入差距,结果表明三大地带间差距是农村居民省际间 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张晓静(2005)以欧盟的 NUTS2 为单位利用泰尔指数 的分解考察 了 1995-2002 年各成员国对欧盟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同时采用 MLD 指数的动态分解公式 对欧盟 15国的区域差距变动进行了分解,以揭示引起欧盟区域差距变动的原因。张藕香、 张军政(2007)运用泰尔指数分解法对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的区域不平衡情况进行了 分析,分别对中国区域差异中的城乡收入差距和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分 解。结论表明,城乡差距对总不平衡的贡献率约为 70%-80%,而城市内和农村内的地区间 不平衡对总不平衡的贡献率只有约 20%-30%,至于以三大地带为基础的分解,东、中、西 部之间的差距对总的不平衡的贡献大约只有 20%-30%,剩下的 70%-80%则归因于东、中、 西部各自内部不同省份之间的不平衡。刘学良(2008)利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从城乡收 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居民就业单位性质、居民就业行业等四个方面对 1995-2006 年中 国的整体区域差距状况进行了计算和分解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王青、叶依广(2008) 运用泰尔指数分解法对中国 1978-2003 年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了讨 论,结果表明, 我国东、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在减小,而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以及西部地区内部的差异 7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则逐年在扩大。 2.2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 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早在 1994 年,中兼和 津次就采用和日本相比较的方法,探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从 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 中国市场化展开以后,中国的区际差异及其变化,中国的制度与政策背景,同时对中国各 地区内部及区际的平衡状况发生的变化、差异扩大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讨论。 Ravi Kanbur 和 Xiaobo Zhang(1999)运用 GE分解方法,描述了 20世纪 80年代到 90年代中国城乡之间 的差距以及内陆与沿海之间的差距对总体不平衡的贡献率,结果发现,城乡差距的贡献率 在这一时间段内并无显著变化,相反内陆与沿海之间的差距对中国总体不平衡的贡献率却 增长很多。Masahisa Fujita 和 Dapeng Hu(2001)认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区域差 距在不断加深,文章从收入分配和产品集聚角度,采用 GDP 和工业产出等数据,考察了 1985-1994 年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趋势,结果显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的收入差 距在不断加深,同时工业产品显示出了向沿海地区强烈集聚的趋势。范剑勇、朱国林(2002) 较全面的研究了 1978-1999 年全国 30个省市的地区差距情况,同时运用了基尼系数分解法 和泰尔指数分解法,即对总基尼系数进行了三次产业的分解,对基尼系数的变化进行了结 构效应、集中效应和综合效应的分解,另外对地区差距进行了泰尔指数的分解。结果表明, 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和第三产业对中国地区差距的贡献率最大,并且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 对基尼系数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而综合效应是起次要作用的。另外在进行泰尔指数分解 时进行了新的区域划分,即将直辖市单列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来对待,加上传统的东、 中、西部的划分,得到了四大区域的划分,是一种创新性的改良。王小鲁、樊纲(2004) 认为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就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距。总的来说, 东部沿海地区和一部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均高于西部地区。刘夏明、魏 英琪、李国平(2004)估计和分解了 1980-2001 年间中国 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基 尼系数,分解研究表明: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导致中国地区总体差距的主要 原因,同时内陆各省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于沿海各省。敖荣军(2007)以人均 GDP 为基本 指标,通过对基尼系数进行产业分解和对泰尔指数进行地区分解,对 1990-2004 年中国地 区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产业构成和地区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第二产 业发展的地区差距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同时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 8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干春晖、郑若谷(2010)借鉴了泰尔熵的原 理,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基于三次产业分类的泰尔指数,用以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30 年间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及其结构性因素。文章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分解为产业内差距和 产业间差距两部分。研究表明,尽管三大产业间的差距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但第二和第 三产业的产业内差距却是造成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并且各种差距都具有很明 显的时段性特征。可以看到,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判断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单指标差异 测度法中对综合差异的测量,同时,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集中在基 尼系数与泰尔指数的分解。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必须指出的是,在对区域发展不平衡测度方法的研究方面,由于绝对差距仅仅表示指 标数值方面的差异,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物价水平、量纲等,使得不同时间、不同物 价水平、不同指标之间的可比性较差,而且绝对差也和地区的发展基数大小密切相关,使 得可比性较差,说服力不强。相比较而言,相对差异和综合差异本身是没有量纲的值,因 而不受时间、物价水平和量纲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广泛的可比性。但当指标量大、量纲大 时,较小的相对差异中可能隐藏着较大的绝对差异。因而应该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的 具体特征选择相应合适的度量方法,多数情况下应该同时考虑。 相比较单指标差异测度法,虽然多指标综合测度法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区域差异情 况,但由于各个研究者在指标体系的选取、标准化方法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综合 测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往往存在差异,对同一问题计算结果可能相差很大,甚至截然相反, 所以采用此种方法衡量区域不平衡程度就显得主观性强,可比性差。 在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除了上述采用的对 统计指标进行因素分解来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以外,还有一种方法 是用回归模型对人均 GDP增长率等进行回归(李婷婷,2010;葛玉好、赵媛媛,2010), 即将收入差异程度写成相关因素的函数。但是这种方法有明显的问题,效果也不甚理想。 第一,当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为地区、性别等虚拟变量时,虚拟变量的设置则具有较大的 主观性和随意性;第二,在构造回归模型时我们一般使用的是线性模型,但是实际情况却 复杂的多,当两者不能完全符合时也会产生问题;最后,由于以上两点所造成的模型设定 的主观性太强,导致不同模型之间的结果较难进行比较对照,说服力有限。相 比较而言, 9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对统计指标进行分解的方法则无需考虑上述问题,因此可以较好地进行不同因素影响程度 的比较。由于将统计指标进行分解的方法具有这样一些优点,它在我们区域发展不平衡的 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研究方面,尽管多数学者已经利用了这些可分解的方法分 析了我国的区域差异情况,但以往的研究大多专注于不平衡的度量和常规的分解,其全面 性和科学性仍然值得探讨。其中,基尼系数多用来进行收入来源的分解,考察不同收入来 源对总基尼系数的贡献度,虽然它也可以在不同人群组中进行分解,即将总样本分为有限 个人口组,总基尼系数就被分解为组内差异部分、组间差异部分、组间重叠部分(Camilo Dagum,1997;陈风波等,2002),可以看到除了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之外,还包括一个相 互作用项(李实,2002) ,而 Sundrum(1990)特别强调了基尼系数在不同人群组中进行分 解时只能用于收入非重叠的人群组,而这个要求在现实中是相当苛刻的,并 且通过一些简 单的例证就可以说明该公式用于收入重叠的人群组后会造成相当严重的估计误差。尽管此 后程永宏、刘学良、田青在基尼系数的群组分解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程永宏, 2006, 2007; 刘学良、田青,2009),提出了新的基尼系数群组分解方法,但是由于其结果可能难以与 其他的结果相比较,且泰尔指数的群组分解与基尼系数相比更为精确、使用更广泛(刘学 良、田青,2009),所以对于将总收入差距在不同地区间进行分解方面泰尔指数要更优。 至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基本上是将区域差异分解为各子区域间的区际差异以及各子区域内 部差异之和,很少会进行产业的分解,也就是收入来源的分解。尽管干春晖、郑若谷(2010) 构造了一个基于三次产业分类的泰尔指数,并从产业角度将其分解为产业内差距和产业间 差距两部分,用以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30年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结构性因素, 但是这种方法不仅有其自身局限性,即虽然对产业进行了分解,但却忽视了空间的影响, 而且其科学性仍值得探讨。 针对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解适用方面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所研 究的区域同时、分别考虑这两种分解。唐平(2006)利用中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采 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解方法,研究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持续扩大的原因。吴桂 珍(2006)分别利用泰尔指数分解和基尼系数分解,将中国 1978-2003 年的整体差距进行 了分解,结论表明三大地带间差距仍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以及在 产业贡献率上,地区差距又主要体现在地区间工业的差距上。刘洋、鞠薇、翟有龙(2006) 采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对 2003 年四川省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认 为四川省区域差距主要表现为地区间差距,从产业方面来看,第二和第三产业差距是导致 10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四川省区域之间产业差距的最主要原因。聂海、陆迁(2007)同时采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 数的分解方法研究了 1987-2002 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结 论认为,在分析时段内我国三大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处在一个相对平均的 水平,但其差 距有随时间变化而逐步增大的趋势,其中导致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来 自三大地带内部差异,同时工资性收入是导致基尼系数增大的最重要原因。可以看出,对 所研究区域同时、分别运用基尼系数分解和泰尔指数分解,不过是用了两种方法做了两种 分解而已,显然这样做并没有从实质上把产业分解与空间分解有机地统一起来,仍然存在 前述的局限。也有一些学者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分解进行了改进尝试。 Takahiro Akita(2003) 在原有一阶泰尔指数分解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二阶嵌套泰尔指数分解法,对中国和印度尼西 亚的区域不平衡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同样的,鲁凤、徐建华(2006)也采用二阶嵌套 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在基于地级行政单元的基础上,将中国 1978-2001 年总体地区差异分 解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和三大地带内省间的差异,进而分解为各省区的省内 差异,从而更深入地揭示出中国区域不平衡的状态。除此之外,Williamson早在 1965年即 介绍了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来衡量区域不平衡程度,并且分析了国家发展水平 与区域不平衡 间的关系。Shorrocks(1980,1982)在其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两个角度对加权变异系数 进行了分解,将整体不平衡分解为区域内不平衡和区域间不平衡之和,以及将整体不平衡 分解为不同收入来源的贡献之和。魏后凯、刘楷等也采用了加权变异系数的分解方法考察 了 1955-1995 年我国地区间人均 GDP 差异的产业部门(魏后凯等,1997)。尽管这些研究 所使用的方法比起以往的来讲更深入一些,但却始终都没有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收入来源 分解和空间分解系统的统一起来。直到 2010年,Akita和 Miyata提出了人口加权变异系数 的二重分解方法,才使得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空间分解和收入来源分解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 得到统一,这是一种创新性的改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方法问题的研究,在一步 步的向前拓展。从最早的只关注区域发展不平衡水平的测量,到研究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 的影响因素,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研究在逐步深入。对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的研究, 从常规的基尼系数对收入来源的分解,泰尔指数对空间因素的分解,到二阶嵌套泰尔指数 对空间因素的更深层次的分解方法,对加权变异系数分别进行空间与收入来源的分解方 法,以及尝试着对基尼系数进行城乡的空间分解和对泰尔指数进行产业的分解,这些方法 除了上述所具有的缺陷外,最大的不足就在于无法将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空间因素和产 业因素系统的统一于一个分析框架中,在解释空间因素的基础上解释产业因素。基于以上 11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本文拟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分析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的,采 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方法,分析导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变化的空间和产业原 因。通过这些分析,希冀获得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的启示。 12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区域发展不平衡测度及因素分解方法 3.1 区域发展不平衡概念 3.1.1 相关概念比较 1、区域 “区域”是一个在地理学中广泛使用的词汇,随着区域经济学的兴起与繁荣, “区域” 在经济学领域也日渐被大家所熟知。但是即便如此,无论是在地理学还是在经济学中都没 有对“区域”形成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定义仍是由美国区域经济 学家胡佛(//.ver,1970)给出的。他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 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 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并提出“最实用的区域划分应当是符合行政区划的疆界”。这一理 论至今都对区域经济学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在区域经济学理 论中,既是一种实体的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往往没有严格的范围 和界线,实际应用时常以行政区划界线为界线(郝寿义、安虎森,2004)。本文所采用的 区域概念即为这种观点。 2、区域发展不平衡 严格的来讲,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完全相同的,区域经济发展只是侧重于特 定区域经济方面的进步与发展,而区域发展则更综合,涵盖面更广,不仅包括 经济,还包 括政治、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区域发展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的发展, 离开了经济的发展,其他发展都是没有基础的,又由于本文侧重于探讨的是影响区域发展 不平衡的经济因素,因此,本文中的区域发展即指经济方面的发展。 对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概念,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观点。围绕着区域发展不平 衡常常出现的几个概念为区域发展差距和区域发展差异,甚至还有区域发展不平等,许多 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魏后凯,1994;黄声伟,1996;覃成林,1997;施琳, 1998;沈玉芳、罗余红,2000;郝寿义,2007)。 关于差异和差距的关系,严格的说,二者概念稍有不同,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 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说明事物的差别程度;不同之处在于,差异着重对事物之间 13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不一致性的质的确定,而差距着重对事物差异程度的量的反映。差异和差距的区别就在于 侧重点不同而已。 关于差异或差距与不平衡之间的关系,施琳(1998)较早的从因果关系对其进 行了辨 析,她指出不平衡发展的原因是差异,而不平衡发展的结果是差距;覃成林(1997)则认 为区域差异是一定时期内各地区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而不平衡则反映的是某 个经济系统中具有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之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功能上、结构上的协调; 郝寿义(2007)认为在不同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动态和静态描述中,应更集中于动态视角而 非描述性的静态视角。另外他认为,区域差异和差距比较适合两个区域间的比较,而区域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研究涉及的是两个以上的多区域所构成的区域经济体系;区域经济发展 不平等涉及的则是价值判断问题,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基于此,研究多区域 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时应选择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术语。 3.1.2 本文所定义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本文旨在描述中国多个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并揭示导致形成其现状的原因,不 带有价值判断问题,所以不宜用不平等这一概念。 另外,本文认为,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分为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从静态层面上来 看,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等同于区域经济差距,关注的是区域发展空间上或结构上的不平 衡性;从动态层面上来看,区域发展不平衡关注的是区域发展时间上的不平衡性,因此, 区域发展不平衡涵盖了区域之间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而学术界对区域发展不 平衡现象常常选择从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距等方面进行具体描述。因此,在本文的 文献评述及有关阐述中遵从这种习惯,而不作特别的区分。 3.2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 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的衡量是很复杂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与所选的测度指标、测 度方法、分析的时间段、区域划分等都是有关系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分析结 果。 3.2.1 测度指标 测度指标的选取对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衡量是极其重要的,现有文献在考虑了指标的 14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可得性与可比性的前提下常将衡量区域发展差异的指标分为产出指标和生计指标两类(王 启仿,2003) ,或者是产出指标、收入指标和生活指标三类(周玉翠等,2002) , 但无论怎 样分类,常用的测度指标有人均 GDP、人均 GNP、人均 NI、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相比较而言,前三个指标反映的都是初次分配收入,没有考虑到政府 收入再分配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更关心的是自己所得到的可支配收入,因此具有一定的 局限性。而关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目前还不是我国统计核算体系中的常设指标,因 此应用有限。另外,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可以比较准确地描述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但农民纯收入指标的基本内容与可支配收入概念一致, 而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指标则与可支配收入有较大差距(赵建新,1998),两者统计口径 不统一,更无法用一个
本文档为【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空间与产业二重分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11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3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