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

举报
开通vip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 �� � �!年 5 月 第 � 卷第 � 期 上海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 � � ����� � �� �������� � �����。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 �����...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
�� � �!年 5 月 第 � 卷第 � 期 上海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 � � ����� � �� �������� � �����。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 ����� � ����� � �� ����� �� � �'� 5# ��摘要 � ��������� ��! � "��������� #$%&'(。)*�+,-、.�!/ 012、345678/��9:;<�=>?@A BCD0E � FGHI JK。LM�������� � ��! �� � NOP��������� QR � ST��������� UV � G3W X�。 ��关键词 � ���������%��!%�+,-%.�!/012%5678%�=@A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5 � � � � � �!#� � � � � � 5� �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发展过程中 � 在其关于理论问题的研究方面� 逐步形成了关于史学的有系统的 认识 � 这可以称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 � 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史学理论方面的成就。本 文试对此作初步的探讨� 不当之处 � 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一、关于历史学学科体系 � � � 年 � 李守常� 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它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从其诞生 时起 � 就把对于史学的认识放在首要地位� 此书题名�史学�之�要论� � 绝非偶然。可见� 一个学科之学科体 系的建立 � 当从认识这门学科开始。 �史学要论�所反映出来的史学观� 概括说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论点� � (#YZ[\�.��/�.��� ]R� ^I_`!a* .�b�c�!de .�L;[f 3W] 什么是�历史�� 李大钊从三个方面提出对客观存在之历史的认识� 第一 � 历史撰述所反映的�历史� � 并不等同于�活的历史�即客观存在的历史本身。李大钊指出� �不 错� 我们若想研究中国的历史 � 像那�史记�咧 � �二十四史�咧 � �紫阳纲目�咧 � �资治通鉴�咧� 乃至其他种种 历史的纪录� 都是很丰富、很重要的材料 � 必须要广搜� 要精选 � 要确考� 要整理。但是他们无论怎样重要 � 只能说是历史的纪录、是研究历史必要的材料 � 不能说他们就是历史。这些卷巾失 � 册案 � 图表� 典籍� 全是 这活的历史一部分的缩影 � 而不是这活的历史的本体。�� � �(� 5#作者指出这种区别和联系 � 在理论上使人们 懂得�历史的本体�即�活的历史�比历史撰述所反映的内容更生动、更丰富 � 从而拓展了人们的历史视野% 在实践上则使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也生活在�活的历史�之中� 增强对于历史的体察和责任。第二 � 历史就 是社会的变革。阐明这一点� 使人们懂得历史是变化的、进步的、生动不已的。李大钊写道� �这样讲来� 我 们所谓活的历史 � 不是些写的纪的东西 � 乃是些进展的、行动的东西。写的纪的 � 可以任意始终于一定的范 围内%而历史的事实的本身� 则永远生动无已。不但这整个的历史是活的东西� 就是这些写入纪录的历史 的事实 � 亦是生动的 � 进步的� 与时俱变的。�� � �(� �#第三� 历史是一个整体 � 是不可能割断的。李大钊认为 � �5� �历史是亘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的全人类生活。� � � �('�#全人类的历史如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也 是如此。 那么 � 什么是�历史学�呢 � 其主要论点是 � 第一 � 关于�历史学�的对象。李大钊写道 � �史学有一定的对象。对象为何 � 即是整个的人类生活� 即 是社会的变革� 即是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类生活及为其产物的文化。换一句话说� 历史学就是研究社会的 变革的学问� 即是研究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 � � �('5#李大钊对历史学所作的这 一定义� 对人们认识历史学的性质与作用� 有深刻的启示。第二� 历史学应着力于建立历史理论。李大钊 认为 � 在整理、记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建立历史的一般理论�即历史理论 � 才能使�今日的历史学�成为历 史科学。这表明他在历史学的发展上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第三� 历史科学是可以建立起来的。针对当 时的一种见解� 即认为�历史是多元的� 历史学含有多元的哲学� � 因此�史学缺乏属于一般科学的性质�云 云� 李大钊阐述道� �各种科学 � 随着他的对象的不同� 不能不多少具有其特色%而况人事科学与自然科学不 可全然同视� 人事科学的史学与自然科学自异其趣。然以是之故 � 遽谓史学缺乏属于一般科学的性质� 不 能概括推论� 就一般史实为理论的研究 � 吾人亦期期以为不可。人事现象的复杂 � 于研究上特感困难� 亦诚 为事实%然不能因为研究困难 � 遽谓人事科学全不能成立� 全不能存在。将史实汇类在一起� 而一一抽出其 普通的形式 � 论定其一般的性质 � 表明普遍的理法 � 又安见其不能 � � � � �(�#各种科学�自异其趣� � 都有自身 的特点� 史学亦然� 历史科学是可以建立起来的。这就是作者的结论。 � g#hI.���� Nijk�lm.��/�.�O2�nok�pq 0E � rst"�u� .��� 李大钊把�狭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理论� � 即指个人的、氏族的、社团的、国民的、民族的、人类的 �经历论�。� � �(�!#�狭义的历史学�加上记述历史 � 便构成�广义的历史学�。这使我们不禁想起中国古代史 学中的�叙事�与 �议论� � 尽管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 但毕竟存在着史学发展上的内在联系。 李大钊这样分析�记述历史�和�历史理论�的关系 � 他写道� lm.�v.�O2 � wxy01z{|b%}w��� Ni � ~€。‚.�O2ƒ „lm� o��� …6�� †‡� � �5�� 56�� �ˆ� � ‰\so�Š.2 � …6Š.2 � † ‡Š.2� �5Š.2� 56Š.2 � �ˆŠ.2D。s�� ‹ŒŽ � ‚\�;s��。 ‘vw��� �’“”- •–� —˜'}{™wš›%œGs™w��� �% • OžŸY’ � { {¡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同以往史学或其他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 � 是它十分强调历史观以及在 ��� 历史观指导下的方法论原则。这个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 � � � 年前后 � 有一些论述史学 的著作出版� 它们当中有的也可看作是关于历史学学科之一种体系的表述。除了在一些具体内容上的异 同外 � 历史观是它们同�史学要论�的根本区别。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 在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 � 年� 李 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 以通俗和简明的笔触� 表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 精髓的理解和认识。他指出� �唯物史观也称历史的唯物主义。他在社会学上曾经� 并且正在表现一种理 想的运动� � � � � �(� � �#它代替旧有的历史观是不可遏止的发展趋势 � 是历史观的本质上的变革。接着 � 他着重 指出唯物史观的核心是� �唯物史观的要领� 在认经济的构造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 是最重要的%更认 经济现象的进路 � 是有不可抗性的。� � � � �(� � 5#李大钊认为 � 从经济现象去研究历史、说明历史 � 是唯物史观的 核心 � 进而指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把从前的历史的唯物论者不能解释的地方� 与以创见的说明� 遂以造成 马氏特有的唯物史观 � 而于从前的唯物史观有伟大的功绩�。� � � �(� � 5#在中国史学上� 这是第一次极明确地阐 述唯物史观的内容与价值 � 因而在史学发展历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它标志着中国史学走向科学化道路 的开端。 � � � 年 � 李大钊发表�史观�一文 � 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阐说什么是�历史� � 揭示� 历史�是运动的连续 的和有生命的内在本质� 这在中国史学发展上也是第一次。李大钊强调�历史观本身亦有其历史 � 其历史 亦有一定的倾向�%�吾侪治史学于今日的中国 � 新史观的树立 � 对于旧史观的抗辩 � 其兴味正自深切� 其责 任正自重大�。� � � �(� � � � �#从李大钊的这些论述来看�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 �五四�时期� 随着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史学上所固有的历史观即发生了极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 世纪 � � 年代初 � 确是 中国史学发展上的一座巨大的界标。这就是唯物史观的丰碑。 在提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核心的基础上 � 李大钊在历史思想方面尤其重视如下一些原则 � � (#Mû�ÈÿĀ ~턲āŠÁÿĀ�Ă㥠� � � 年 � 李大钊撰�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 指出� �凡一时代� 经济上若发生了变 动� 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 � 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 � � �(� � �#他分析了中国的农 业经济因受到世界工业经济的压迫 � 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这变化中显著的一点是大家族制的 崩颓 � 于是风俗、礼教、政治、伦理也都跟着发生变化� 种种�思潮运动�、�解放运动�均由此而起。 � g#34ąĆćĈ�Þ 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道� 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很有密切关系的� 还有那阶级竞争说� � �历史的唯物论者� 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 � 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法则� 认许多组 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 只是那直接� 间接� 或多� 或少 � 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他们所以 牵入这竞争中的缘故 � 全由于他们自己特殊经济上的动机�。� � � �(� � �#李大钊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来看 待历史、说明历史� 这在中国史学发展上是第一次。 � ö#HI�5ĉĊ*.�UV� ċČ 李大钊早年曾撰�民彝与政治�一文 � 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他写道 � �古者政治上之神器在于宗彝 � 今者政治上之神器在于民彝。宗彝可窃� 而民彝不可窃也%宗彝可迁� 而民 彝不可迁也。�� 5 � �(� �!#这是充分肯定�民彝�在历史运动中的重大作用。 �'年� 他写了�庶民的胜利�一文。 � � � 年以后� 他写的�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平民主义�等文章 � 就是这种观念对于现实的历史运动的 诠释。 � ú#N�.�� čĎď 客观历史是什么 � 中外学人有不少解释。李大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 他说� �什么是活的历史� 真的 历史呢� 简明一句话 � 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因为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 是进 步的 � 发展的� 常常变动的%所以换一句话� 亦可以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这样说来 � 把人类的生活整个 的纵着去看� 便是历史%横着去看� 便是社会。历史与社会 � 同其内容� 同其实质� 只是观察的方面不同罢 了。�� � �(�!#他说的�活的历史�、�真的历史�、�有生命的历史�包含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 它同�社会�的实质、 �'� 内容是相同的%第二 � 它是变革的%第三� 它不止是指的过去� 而是贯穿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李大钊之 后� 郭沫若是又一位奠基者。 郭沫若之所以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又一位奠基者 � 也正在于他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 究历史方面� 走在同时代人的前面 � 使他成为一位�先知�。郭沫若认为� 近代的科学方法 � 近代的哲学和社 会科学知识� 对于他的历史研究� 是很重要的%但是 � 确立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 是更重要的。他强调说 � �尤其辩证唯物论给了我精神上的启蒙 � 我从学习着使用这个钥匙� 才认真把人生和学问上的无门关参破 了。我才认真明白了做人和做学问的意义。� �!� �(�!5# 这种认识� 给了郭沫若巨大的智慧和胆识 � 把恩格斯作为自己的�向导� � 写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并把它称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续篇�。他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创造精神 � �在这时中国人 是应该自己起来 � 写满这半部世界文化史上的白页。�� � � �(�#他针对 � � 世纪 � � 年代�整理国故�的学术思潮 断然认为 � 只有掌握辩证唯物论的观念 � 才能对�国故�作出正确的解释。郭沫若所作的研究� 正是这种开 创性工作。他在 � � � � � 年代期间对于中国历史的卓有成就的研究� 以及他对唯物史观、对�辩证唯物论的 观念�之重要性的见识� 把李大钊的认识丰富了、发展了、具体化了。这样 � 郭沫若也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 史学的一位杰出的先驱者。 郭沫若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 同他重视史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的认识是一致的。他在为�中国古代 社会研究� � 5 � 年新版所写的引言中指出� �研究历史 � 和研究任何学问一样� 是不允许轻率从事的。掌握 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点非常必要� 这是先决问题。但有了正确的历史观点� 假使没有丰富的正确的材料 � 材料的时代性不明确 � 那也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 � � �(�#这是强调了�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点�和�丰富的正 确的材料� � 都是研究历史所不可缺少的。他还指出� �任何研究 � 首先是占有尽可能接触的材料� 其次是具 体分析 � 其次是得出结论。� �'� �(� � �#这可以看作是他对于历史研究方法论模式的简要概括。从重要性来看 � 历史观点是�先决问题�%从研究程序来看� �首先�要占有材料。他把两者的关系阐说得很清楚。时至今 日� 这些论述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郭沫若的研究和认识表明 � 历史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当然 �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在方法论方面 的具体运用� 是同研究者的研究对象紧密联系的。在这方面 � 侯外庐的论述尤其值得关注。侯外庐结合自 己数十年的研究生涯 � 总结出他所遵循的一些理论、方法论原则。他对自己研究中国社会史、思想史的原 则和方法 � 不仅有坚定的信念 � 而且有明确的和清晰的概括。侯外庐在 �'!年写道 � 他的基本信念是� �总 的说来�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 特别是它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 � 说明历史上不同社会经济形 态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以及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 是我五十年来研究中国社会史、思想史的基本原则和基 本方法。�� � � �('� �#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并不限于这几个方面%而侯外庐所概括的 � 无疑是最重要的几个 方面 � 也是对他的社会史、思想史研究最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几个方面。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 侯外 庐从不动摇和改变这些�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 足以证明他对自己的信仰的坚定� 这正是一个杰出的哲人 和史学家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 但是 � 侯外庐给予人们更深刻的启示在于 � 对于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运用� 只有在取得一定的理论 模式和方法论模式的情况下� 才能同具体的研究真正结合起来� 使理论不致于流于空论或成为教条� 而对 具体问题的认识则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有系统的认识。侯外庐从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 总结出他所遵 循的一些理论、方法论模式。即� 第一� 社会史研究 � 先从经济学入手。第二 �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 首先弄清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第三 �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 强调以法典化作为确定历史分期的标志。第四 � 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私有权的缺乏� � �可以作为了解�全东方� 世界的关键�的理论 � 分析中国自秦汉 以来封建社会皇权垄断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封建的中央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五 � 对中国思想史的研 究� 以社会史研究为前提 � 着重于综合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 包括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等方面 的思想#。第六 � 研究工作重在阐微决疑。第七� 实事求是 � 谨守考证辨伪的方法。第八 � 注意马克思主义 历史科学的民族化。第九 � 执行自我批判� 聆听学术批评。 � � � �(� � �# 侯外庐所概括的这些理论、方法论模式 � ��� 有的已经涉及到对于中国社会史、思想史的若干具体的论断 � 其中仁智之见 � 在所难免� 但像侯外庐对于自 己治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原则有如此自觉的和系统的认识 � 却并不多见。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 留给后人的� 不仅仅是许多辉煌的巨著 � 而且还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总结出来的治学路径和学术宗旨。这后 一个方面的遗产 � 在史学理论上有重要的价值。它向所有有志于史学的后来者展现出一条艰难的但却是 通向成功的道路。学海茫茫� 前路悠悠 � 回首他们的治学之路� 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还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是侯外庐对于自己在治学上所遵循的理论、方法论原则本身都持有辩证 的认识� 而不作绝对的看待。这种理论上的造诣使他在具体的研究中始终处于创造性的、超越前人的境 界� 使他的学术始终保持着新鲜的活力。关于这一点� 侯外庐在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上反映得最为突出。 例如 � 他指出� �经济发展虽然对思想史的各个领域起着最终的支配作用 � 但是� 由于思想意识的生产又属 于社会分工的特殊部门� 因而思想史本身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思想学说的形 成� 都不可能离开前人所提供的思想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应当说� 思想的继承性是思想发展自身必不可少的一个环 链。�� � � �(� � �#既要看到经济发展对思想有�最终的支配作用� � 也要看到思想的继承性对思想发展所起的作 用。时代的脉搏和历史的传统总是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思想家的思想发展的轨迹。侯外庐说� �历史上 有建树的思想家总是在大量吸收并改造前人思想资料的基础上 � 形成自己的思想学说。� � � � �(�!#同样 � 中国 历史学家在理论上的进步、发展�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大量吸收并改造�前人和外国同行思想资料 的基础上 � 才可能实现。 近一二十年来� 史学界关于方法论的研究有不少成果问世� 成绩是不小的。但是也应当看到 � 有些关 于这方面的论述 � 或者过分地夸大某种方法的作用 � 或者只强调方法论的重要而忽略了历史观的重要� 或 者又因某种思想学说在世界观上的不可取而轻视了客观存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的方法论� 这对于理论的 发展和具体研究的深人� 都是不利的。侯外庐的关于方法论的辩证认识及具体运用 � 对当前史学方法论的 深入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 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 � � �'年#有系统的论述 � 白寿彝主编的 �中国通史 导论卷�以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相结合而展开的论述 � 都是有代表性的论著。本文重点不在于此 � 故不评述。 � 见�白寿彝史学论集� � 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年版。近年 � 北京出版社把这!篇文章辑为一书 � 名曰�史学遗产 六讲� � 收入� 大家小书�第三辑 � � � � � 年 月出版#。 三、关于史学遗产 马克思主义不排斥人类历史上的优秀遗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同样不会排斥中国历史上的优秀 遗产。毛泽东有一段名言 � 是许多人所熟知的。他在 � �'年指出� �Đđc .�9: � Č����� 01á;Ēē Ĕĕ � "đc�Đ Ė(ėĘ。đc to56GęĚě .� � G) JK� G) ĜĝĞğĠ。N¹tġ � đcĢ"ģ��。Ĥĥ ��".� �� (oUV%đc"����� .���î� đc{„²Ħħ.�。Ĩĩ ĪīāĬ�ĭ� đc„²á;Ĕĕ � Įįt(İĞğ 9:。tN¹h�²ı IJ ijĀ� " G3W ĴÑ 。� � � �(5 � � �5 � �# 但是 � 应当承认的是 �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 � 由于种种原因� 对于史学遗产的重视� 是相对滞后 的。在这方面� 白寿彝对于总结史学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总结史学遗产等问题的论述、如何致力于这方 面的具体的研究 � 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他关于这方面的论述� 形成了系列文章� 即�谈史学遗产�、�谈史 学遗产答客问�、�谈历史文献学�、�谈史书的编撰�、�谈历史文学�、�再谈历史文献学�等。� �谈史学遗产� 这篇长文撰于 �!年� 其余五篇撰于 �'� �'� 年� 前后相隔 � � 年 � 而其撰述旨趣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是一个史学大国 � 拥有连续不断的和丰富厚重的史学遗产。所谓史学遗产 � 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 前人在史学活动中的创造和积累� 是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把史学遗产从历史遗产中突出出来� 并把它作 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和理论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 白寿彝的这几篇文章不仅开其先河 � 而且从理论上和 ��� 研究对象上奠定了探讨这一领域的基础 � 因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谈史学遗产�一文从理论上阐述了研究史学遗产的重要性及研究史学遗产的方法。关于研究对象 � 作者从七个方面作了概括 � 即归纳了史学遗产中的主要成就 � 并将其比喻为一个个�花圃�。这就是� 中国 史学上有关基本观点的遗产� 包含历史观、历史观点在史学中的地位、在史学工作中的作用%史料学遗产% 历史编纂学遗产%历史文献学遗产%重大历史问题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史学著作%历史启蒙书方面的遗 产。关于研究史学遗产的必要性� 作者指出� 第一 � 研究史学遗产 � 可以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史学在社会中 的作用%第二� 研究史学遗产� 可以逐步摸索出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第三� 研究史学遗产 � 可以把历史上人 们提出来的一些史学问题作为当前研究的资料� 丰富我们的研究内容。这些见解� 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 启发意义。 作者在 � � 世纪'� 年代撰写的五篇文章 � 集中讨论了四个问题� 即历史观点、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 学、历史文学。 � (#”¹.�!KĵĶ 作者在�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一文中 � 着重分析了中国史学上关于历史进程的看法、关于地理环境的看 法、关于社会经济的看法、关于政治统治之得失成败的看法、关于有民主思想内容的看法。作者继�谈史学 遗产�之后 � 再次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出现以前� 中国史学上是否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的问题。 从作者的观点来看� 他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时他也指出 � 这些问题需要作长期的讨论。 � g#”¹.�ķĸ�ĵĶ 作者首先指出了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性� 认为� �历史文献学可以帮助我们搜集、分析并正确地运用历史 文献 � 使我们的历史工作在文献方面具有良好的条件� 这就是历史文献学的主要用处。�其次� 作者提出了 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的设想� 指出 � �历史文献学� 或者更正确地说� 中国历史文献学 � 可以包含四个部分。 一、理论的部分%二、历史的部分%三、分类学的部分%四、应用的部分。这样的分法 � 未必合适。现在这样 分� 也只是便于说明问题。�从这四个方面着手来建设历史文献学 � 是作者的一个创见。其中� 关于�理论的 部分� � 提出了�历史文献学的多重性�问题%关于�历史的部分� � 提出了历史文献同历史时代的关系%关于 �分类学的部分� � 提出了历史文献学的分类学与目录学有一定的区别� 即前者�有统观全局的要求�%关于 �应用的部分�� 认为可以包含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和辨伪学等。这些论点开阔了人们关于历史 文献学的理解和认识 � 对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ö#”¹�ĹĺĻĵĶ 作者全面地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史书体裁 � 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及相互间的联系� 以及前人在对 史书体裁的认识方面留给后人的启示� 反映了作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作者第一次提 出了�综合体�史书的概念并强调这样一个论点� �历史现象是复杂的 � 单一的体裁如果用于表达复杂的历 史进程� 显然是不够的。断代史和通史的撰写 � 都必须按照不同的对象� 采取不同的体裁 � 同时又能把各种 体裁互相配合� 把全书内容融为一体。�作者总主编的�中国通史� � 正是在这一撰述思想指导下进行并获得 重大成功的。 � ú#”¹�.�ķ��ĵĶ 他首先区别了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学�的含义和性质� 一种含义� �是指用历史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 如 历史小说和历史剧�。另一种含义 � �是指历史著作中对历史的文字表述�� 如写人物、写语言、记战争、表世 态� 都有优良的传统。作者从史文的运用上举�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为例进行论 述� 并有广泛的涉及%又从理论上举�史通�、�日知录�的有关论述作进一步分析。在讲到文与史的关系时 � 作者的这一段话是值得格外予以关注的 � 这就是� �是否有这样的作品� 既可以说是历史书� 又可以说是文 学书 � ��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既是历史书� 也可以说是文学书� 但究竟是历史书。它们是历 史书 � 而具有相当高的文学水平。但确实有一些书 � 同时具备了历史书和文学书的性质 � 而不好说它主要 是属于哪种性质的。如�盐铁论�、�世说新语�等就是这样的书。但这样的书毕竟不多。�这些见解 � 对于人 们正确认识历史书和文学书的界限是有帮助的。作者除了阐述中国史学上的历史文学的优良传统外� 还 �� 有一个鲜明的旨趣� 就是为了说明这样的道理 � �一个历史工作者必须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不要说我们历 史上的大历史家都是文学家了 � 仅就一个普通的历史工作者来说 � 他对于文学没有一定的修养 � 是不能胜 任这个工作的。�当今的史学工作者 � 如能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对于史学成果走向社会并广泛传播 � 进而充 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用� 是大有裨益的。 白寿彝从理论上对中国史学遗产进行系统的发掘、爬梳的开创性成果 � 反映了作者恢宏的视野和渊博 的学识。他对史学遗产之精华所作的分析及其在当今史学事业中之价值的阐释 � 其真知灼见 � 在在多有 � 成为人们走进史学遗产这一辽阔繁茂的园地、从而走进宏伟庄严的史学殿堂的一条路径。 四、关于建设有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这个问题� 从本质上看� 就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民族特点问题� 就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学派 问题 � 在一定的意义上� 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方面。 ��侯外庐曾提出的�注意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民族化�的问题。什么是�民族化� � 侯外庐认为 � �所谓 �民族化� � 就是要把中国丰富的历史资料 � 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做统一的研 究� 从中总结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特点。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 给我们研究中华 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金钥匙 � 应该拿它去打开古老中国的历史宝库。� � � � �('#侯外庐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 贡献 � 他自谦地说 � �对于古代社会发展的特殊路径和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的论述� 对于中国思想史上唯 物主义和反封建正宗思想的优良传统的掘发� 都是我在探索历史科学民族化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尝 试。� � � � �('� �#其实 � 侯外庐在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 岂止是尝试。他不仅是一位自觉的先知者 � 而且是一 位杰出的成功者。早在 � � 世纪 � � 年代� 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已经提出了极为明确的认识 � 他指出 � �中国学人已经超出了仅仅于仿效西欧的语言之阶段了 � 他们自己会活用自己的语言而讲解自己的历史 与思潮了� � � 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无所顾虑地能够自己使用新的方法 � 掘发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 了�。� � �(�#侯外庐所概括的这种情况 � 可以看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走向成熟阶段的标志。如果说�仿 效�或�模仿�在特殊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话 � 那么�仿效�或�模仿�终究不能代替创造也是必然的。因 此� 对于从�仿效�或�模仿�走向创造 � 不能没有自觉的意识和艰苦的努力。这是侯外庐治学的原则和方 法给予人们的又一个重要的启示。侯外庐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 是世所公认的� 正如许涤新所评价的 � �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 对几千年来中国的社会史和思想 史� 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写出了完整的系统的著作� 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独立的见解。� � � � �(�#这个评价 � 语言是质朴的 � 含义是准确的 � 位置是崇高的%缺少其中任何一句话� 都是不足以概括侯外庐在�注意马克 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民族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研究这个成就的具体方面 � 固然需要继续下工夫 � 但更值 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就是为什么在时隔 � � 年后侯外庐重新提出这个�民族化�的问题 � 他批评的�五 四�以来�史学界出现一种盲目仿效外国的形式主义学风� � 并表示�对这种学风深不以为然�的态度� 在今 天是否还有值得人们思考的地方 � 侯外庐在 � � 年中两次讲到有关�民族化�的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本身的重要� 另一方面也是 因为它在今天仍须引起史学界同行的重视。 � � 世纪'� 年代以来� 中西文化又一次出现大面积、多层次交 会的形势 � 介绍和仿效仍是不可避免的 � 但真正的出路和发展却在于创造。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 都要注意�民族化�的问题 � 更何况形形色色的外国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呢。�民族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 从根本上说� 是�总结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特点�。要做到这一点� 没有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理论 和方法是不行的 � 没有中国丰富的历史资料也是不行的。这个道理� 适用于历史学的各个领域 � 其中也包 括史学理论这个领域。近一二十年来� 我国史学界在史学理论的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 成绩。同时我们也应当十分冷静地看到 � 这方面的研究跟侯外庐说的�注意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民族 化�相比较 � 还有很大的距离。正因为如此� 我们就应更加自觉地认识到注意史学理论民族化的重要。侯 外庐的辉煌巨著和理论认识� 给人们提供了启示和榜样。 �民族化�的要求是要注意到民族的特点和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它在本质上并不是排他的。 ��� 关于这一点� 毛泽东在 � � � 年写成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有明确的论述。他在 � � 5 年发表的�论联合政 府�一文中讲到�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时� 也指出对于外国文 化应当避免排外主义的错误和盲目搬用的错误。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 只有正确地吸收了外国优秀的或有 益的文化成分� 中国文化的�民族化�就不仅具有民族的特点 � 而且也具有时代的高度。历史研究也不例 外� 史学理论研究自亦不能例外。我们应当把�注意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民族化�的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侯外庐提出并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民族化的问题�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从历 史经验教训来看 � 这是走出教条主义误区的正确道路%从未来前景着眼� 这是中国史学不断开拓创新的正 确途径。当我们回顾 � � 世纪中国史学潮起潮落的历史 � 展望 � 世纪中国史学的前进道路时 � 更加强调这 个问题� 是有重要意义的。 这里 � 有必要提到白寿彝的�关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几个问题�。白寿彝讲的 几个问题 � 一是关于历史资料的重新估计� 认为历史资料有记载过去历史的作用 � 也有解释现在的作用� 还 是多种学科的研究资料� 这是历史资料的两重性。第二 � 关于史学遗产的重要性 � 涉及历史思想、历史文 献、史书编著、历史文学。第三 � 关于对外国史学的借鉴。第四� 强调历史教育的重大意义。第五 � 重视历 史理论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 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 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的理论是先进的 � 但是我 们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 这是正常的现象。第六 � 史学队伍知识结构的问题。 � � � �(� � � � � �# 这些问题� 同侯 外庐说的历史科学民族化的思想是相通的� 前者是对后者的进一步发挥� 而这个问题在现阶段可能有更重 要的意义。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人们接触到大量的外国著作特别是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著作的时 候� 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发展要不要具有中国民族的特色 �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培养、造就出和外 国历史学家平等对话的史学工作者 � 就不能没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如果中国学者只会模仿外国 学者 � 用他人的话语来解说我们的学术遗产和学术研究� 中国学者就不可能和别人平等对话� 以致于会被 别人误解为中国史学的贫乏�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总之�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 � 这个任务是非常 艰巨的� 确是任重道远。 五、关于史家修养的新境界 中国史家历来重视自我修养�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史家修养方面又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这主要表 现在 � � (#”¹��vļ'”- Ľľrå 史学同社会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 这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郭沫若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 从一开始 就自觉地把研究中国历史同中国革命任务密切结合起来� 从而把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发展到现 代意义的高度� 赋予它以崭新的含义。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自序�中说� �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 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古人说 � �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 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 我们未来的去向。�� � � �(!#在大革命失败后被迫流亡日本的郭沫若于 � � � 年写出这些话 � 反映了作者思想 的深沉和对于�未来社会�的信念。历史学的时代价值之高和社会作用之大 � 从郭沫若的这一论述中得到 了有力的说明。如果说郭沫若的文学作品、艺术创作是时代的号角、历史行程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而他的史著和史论 � 便是在更深层的历史意识上揭示出时代的使命和社会的未来去向。 郭沫若对史学与时代之关系的认识 � 蕴含在他的丰富的历史撰述中� 可以说他是真正继承和发展了司 马迁�寓论断于序事之中�的历史表述艺术。大凡站在时代潮流前头的人� 都会从他的历史著作中得到启 迪� 以至于引起思想上的震撼。他的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 � 被毛泽东�当作整风文件看待� � 被评价为 �有大益于中国人民� � �精神决不会白费的�。� � � �(� � � � � �#这一事例 � 再一次表明在史学与时代的认识上 � 马 克思主义史家高出于同时代的许多学人。� �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 � 都具有这一 特点。后人如果不能从这一意义上去认识它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 也难得对它作出正确的评价。 � g#”¹Ēē、įĮ/Ŀč 郭沫若自称是�生在过渡时代的人� � 先后接受过�旧式教育�和�新式教育� � �!� �(�!5#并最终接受了马克 ��� 思主义。在由旧而新的转变中 � 在从�知其然�而追求�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 他是一直在走着一条批判、 继承、创新的路。对此� 郭沫若有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他指出 � �我们要跳出了�国学� 的范围� 然后才能认 清所谓国学的真相。�不懂�国学� � 当然谈不上�跳出�%掌握了�国学�而又能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它� 就可 能对国学有新的认识 � 进而提出创造性的见解。这里包含着批判、继承和创新的辩证法。郭沫若对古代社 会的研究 � 目的在于探索�未来社会�的�去向� � 即认为历史、现实、未来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他研究古代学 说思想� 也基于这样的认识� 他说� �我是以一个史学家的立场来阐明各家学说的真相。我并不是以一个宣 教师的态度企图传播任何教条。在现代要恢复古代的东西 � 无论所恢复的是哪一家 � 事实上都是时代的错 误。但人类总是在向前发展的。在现代以前的历史时代虽然都是在暗中摸索� 经过曲折纡回的路径� 却也 和蜗牛一样在前进。因而古代的学说也并不是全无可取� 而可取的部分大率已溶汇在现代的进步思想里 面了。� � � � �(!#这是用思想发展的辩证法来说明对待思想遗产应取的辩证态度。郭沫若的历史研究和这些 理论性认识� 对于当前的历史研究、思想文化研究中有关批判、继承和创新的一些重要问题� 依然有借鉴的 作用。 � ö#”¹>ŀv>Ł BC 对于治学上的�自得�的追求和对于学术上的�自省�境界� 是马克思主义史家自我修养的又一个特点。 侯外庐作为中国社会史、思想史研究的一代宗师� 胸襟博大 � 虚怀若谷 � 一方面倡导坚持真理、敢于创新� 一 方面�执行自我批判 � 聆听学术批评�。他说� �我认为 � 学贵自得 � 亦贵自省 � 二者相因� 不可或缺。前者表 现科学探索精神 � 后者表现自我批判勇气。历史科学如同其它科学一样 � 总是在探索中前进的 � 难免走弯 路� 有反复 � 因而不断执行自我批判 � 检点得失 � 总结经验教训 � 是十分必要的 � 否则就会固步自封。�� � � �(�# 侯外庐这种对待历史科学的态度� 对待自己学术研究的态度 � 字里行间洋溢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侯外庐举 例说 � �我和我的合作者可以互相改稿� 没有顾虑� 即或是青年同志� 只要他们对我的稿子提出了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 我总 是虚心考虑� 将不妥之处反复修改。仅以�老子�研究而言� 我从 � � 年代撰写�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 � 至 5 � 年代修订重版�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的 � � 年间� 曾四易其稿。每易一稿 � 都可以说是执行一次自我批 判。�学人的自我批判 � 尤其是名家的自我批判 � 是需要勇气的%而这种勇气 � 总是跟超凡脱俗的自省意识结 合在一起。这种自省意识愈是自觉、愈是强烈 � 就愈显出名家的风范、学者的本色。侯外庐说� �就资质而 论� 我是个常人 � 在科学道路上自知无捷径可走� 惟有砥砺自学� 虚心求教� 深自省察 � 方能不断前进。�凡认 真读了侯外庐这些文字和他的皇皇巨著的史学工作者 � 都会从中得到深刻的启发 � 增强自己的�自省�意 识� 促进自己学术的前进。 值得人们深思的是� 侯外庐所强调的�自省�精神即自我批判精神 � 正是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共 同的治学方法和精神品质。郭沫若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对奴隶制时代的研究� 范文澜对中国通史的研究和 撰述 � 都提出过认真的自我批判。这种郑重的自我批判 � 无损于他们的成就的辉煌� 反而越发显示出了他 们对历史科学的真诚和宽阔胸怀� 赢得史学界同仁的尊敬。 这种执行自我批判的精神 � 在郭沫若、范文澜的治学道路上� 同样有突出的反映。郭沫若的自我批判 的自觉意识和理论勇气 � 是非常突出的 � 这贯穿于他在 � � 世纪 � � 年代至 5 � 年代的许多论著中� 从而发展 了中国史家重视自我修养的优良传统。范文澜撰写的�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 � � 世纪 � � 年代初 � 是中国 马克思主义史学最早的中国通史著作之一� 对于唤起中国人民的抗日激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书中也 存在一些理论、方法论和史实上的不妥与错误。新中国成立后� 范文澜对于书中的错误� 诚恳地作了检讨。 其后 � 他又在 � 5 � 年、 �!� 年作了进一步反思� 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予以发表 � 同时作为�绪 言�收入�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 � � �(�#范文澜在此文中指出� �旧本�中国通史简编�有很多缺点和错误 � 我在一九五一年写了一篇自我检讨 � 希望引起大家的批评� 帮助我改正。我在那篇检讨中所得到的对本书 缺点的初步认识 � 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他说的这两个方面� 一是�非历史主义的观点�� 一是�在叙 述方法上缺乏分析� 头绪紊乱�。� � � �(� �'#范文澜的这种认真地�自我检讨�的态度� 既反映了他的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 也反映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胸怀坦荡荡的精神。对此 � 诚如刘大年所评价的那样� �历 史研究的科学性 � 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坚持阶级斗争、阶级分析的观点。这在�中国通史简 ��� 编�等著作里是首尾贯彻的。除此以外 � 范老对科学性的重视� 还表现为客观地对待材料 � 实事求是和高度 的自我批评精神。��旧本�中国通史简编�借古说今 � 是从革命的愿望出发� 斥责国民党、蒋介石 � 以激发人 民的爱国、革命义愤。即使这样 � 作为科学研究� 也是极不足取的。
本文档为【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6104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0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9-17
浏览量: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