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战国文字中的宛

战国文字中的宛

举报
开通vip

战国文字中的宛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附补记) 赵平安   战国时期有一个写作下列诸形的字: 释法很多,影响较大的有释宫、释邑、释序、大邑的专字等四种。[1]可以说各有各的依据。因为它的某些写法(如K和G、H之类)确实很像宫和序,它和邑的形体、用法也似乎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些释法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它的各种写法中最流行的是A、B之类,和宫、序相似的写法只是偶而为之,并不具有代表性;它和邑的用法实际上有较严格的区分,和邑相似的形体,来源并不相同(详后);至于说它是大邑的专字,字形上根本无从证明。(补记:新蔡...

战国文字中的宛
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附补记) 赵平安   战国时期有一个写作下列诸形的字: 释法很多,影响较大的有释宫、释邑、释序、大邑的专字等四种。[1]可以说各有各的依据。因为它的某些写法(如K和G、H之类)确实很像宫和序,它和邑的形体、用法也似乎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些释法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它的各种写法中最流行的是A、B之类,和宫、序相似的写法只是偶而为之,并不具有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它和邑的用法实际上有较严格的区分,和邑相似的形体,来源并不相同(详后);至于说它是大邑的专字,字形上根本无从证明。(补记:新蔡葛陵简甲三:275号中有“大邑”、“中邑”和“小邑”,甲三:348简有“大宛”,可以证明大邑专字说是错误的。)因此有必要重新考虑它的释读。   我们认为这个字应当释为宛。论证如下:   《侯马盟书》诅咒类一0五:三有字作 L 整理者隶作惌,解释说:   惌——借为冤字,音渊(yuan),冤屈的意思。《说文》以为惌是怨的古体字。《一切经音义》:“怨,屈也。”《诗·都人士》注:“苑,犹屈也。”《说文》:“冤,屈也。”故惌字可与冤字通用。[2] 诅辞“不卑众人惌死”就是“不俾众人冤死”,文义顺畅,足见整理者的释读正确可从。有人把惌改释为悒[3]或 HYPERLINK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2" \l "_ftn4#_ftn4" [4],实际是没有必要的。   新近发表的上博藏战国楚竹简《缁衣》第六简和第十二简有下面一组字: 整理者隶作命或令,[5]完全是依样画葫芦的产物。在今本《缁衣》中,与之相对应的字都写作“怨”,因而也有学者直接把它隶作怨。但李零先生有不同意见,他指出: “怨”,……都是假“宛”字为之,其写法,可参看《说文》卷十下、《汗简》40页正、《古文四声韵》卷四第19页背和40页正的古文“怨”,不是“命”或“令”字。[6]   李说正确。《汗简》、《古文四声韵》和《说文》古文怨都是从心从宛省,应隶作惌,通怨。(补记:冯胜君先生在《释战国文字中的“怨”》中认为上博《缁衣》M、N、O都应释为夗,其中M是在N、O上加声符O(圆),目的是为了和令区别开来。持这一看法有两点需要进一步解释,一是较早出现的侯马盟书L所从上部没有一横画,二是具有重要区别标志的M形反而不如简体普及。冯文发表于《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   曾侯乙墓竹简第12号有一个被释作邻的字,作 P 之形。这个字简文用为地名,释邻讲不通。联系上博简中N和O的写法,应改释为。《战国策·西周策》“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章载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五]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知楚有宛地,即宛之增累字。简文“连东臣所驭政车”即“宛连敖东臣所驭政车”。[7]   N、O和P所从宛同《汗简》、《古文四声韵》以及《说文》古文怨所从宛结构相同,都可以看作M之类写法的省体。   M之类的用法,也反映在后世的楷书中。《正字通·心部》:“,古文怨作,是之讹。”说明在(惌)这个合体字中,“宛”讹变为“命”。又《礼记·大学》:“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朱骏声:“按命者字之误,谓下民怨之。”[8]朱氏之说极具启发性。结合上博简看,命应是宛的讹字,通怨。总之,《正字通》所从以及上举《大学》中的命字都应是M之类的写法隶定的结果。上博简整理者所犯的错误,历史上早就出现了。   M比L所从宛多一横划,和集、宜的情形相似。楚文字集往往从宀,有时候宀下还加一横,[9]宜字也有宀下加横的现象,[10]但并不影响它们是同一个字。事实上,《集篆古文韵海》所收怨古文作,《订正六书通》引古文奇字怨或作,宀下都加一横。   回过头来看A-K的写法,不难发现它们和L、P所从以及M、N、O属于一路。特别是其中A、B等主流写法和L所从基本相同,完全可以视为同一个字,释为宛。   宛字“从宀夗声”。[11]声符夗本是象形字,后来裂变为夕和卩。在秦系文字中,声符夗成为平置的两个部件。[12]如:   《说文》小篆宛作   《古玺汇编》3629号作   《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乙种195号作 它们和西周金文 臣辰卣字所从偏旁 的写法一脉相承,又为后世楷书所从出。从传承的角度看,应视为主流的写法。   和秦系文字比起来,A-K所从夗显然是被叠置起来了,情形和吁作 HYPERLINK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2" \l "_ftn13#_ftn13" [13]以及御将“午”移于“卩”上、[14]取将“耳”移于“又”上、[15]精和清分别将“青”移于“米”和“水”上[16]相似。这一类例子还有很多,裘锡圭先生的文章有专门辑集,[17]可以参看。B中叠上去的“夕”旁,还依稀可以看出原来的笔意。后来演变为,和原来的写法就越来越远了。但是宛中“夕”的演变轨迹,还可以从隶古定宛字和宛字偏旁(参见前文)以及夜字的某些写法中寻绎出来。[18]   认识了A-K的形体,与之相关的读法便可以迎刃而解了。[19]   请看下面的例子:   (1)下宛大夫    玺汇0097   (2)上宛大夫之玺      玺汇0100   (3)上场行宛大夫玺      玺汇0099   (4)江夌行宛大夫玺      玺汇0101   (5)山桑行宛大夫玺      周秦古玺菁华145   (6)厚行宛大夫玺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179页   (7)新东昜宛大夫玺      文物1988年第6期第89页   (8)鄱宛大夫玺     临淄封泥文字第一册第2页   (1)至(7)为古玺,(8)为封泥,都属于楚国。[20]下即下蔡,《汉书·地理志》属沛郡;江夌即江陵,《地理志》属南郡;[21]山桑可与《地理志》沛郡属下的山桑对应;[22]上场为故唐国所在地,春秋时并入楚,汉时称上唐乡;[23]鄱即《史记·吴太伯世家》“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的“番”。[24]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060410/01/image034.gif" \* MERGEFORMATINET 厚与厹犹声近相通,新东阳当为新置的东阳县,它们战国时都曾属楚,《地理志》属临淮郡。上不详。(补记:1999年湖南常德市德山寨子岭一号楚墓出土一枚“噩宛大夫玺”,陈松长先生已在《湖南新出战国楚玺考略(四则)》中发表介绍。这枚玺属于战国晚期,宛也应读为县。噩又见鄂君启节,指东鄂,地在今湖北鄂城。鄂君启节铸造年代是公元前323年,那时噩是封君之邑,主人称君,后来废君置县,首长称大夫。这种变迁很能证明宛的义涵。陈文发表于《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   (9)东周之客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060410/01/image037.gif" \* MERGEFORMATINET 至(致)作(胙)于郢之岁,夏之月,甲戌之日,子左尹命漾陵宛大夫 HYPERLINK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2" \l "_ftn25#_ftn25" [25]郜室人呆之典之在漾陵之参玺。漾陵大宛、大尹帀(师)、鄩[26]公丁、市帀(师)墨、帀(师)阳庆吉启漾陵之参玺而在之,呆在漾陵之参玺,间御之典匮。大宛内(入)氏等。     包山12-13   (10)东周之客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060410/01/image037.gif" \* MERGEFORMATINET 至(致)作(胙)于郢之岁,夏之月,甲戌之日,子左尹命漾陵之宛大夫州里人阳之与其父阳年同室与不同室。大宛、大尹帀(师)言胃(谓):阳不与其父阳年同室。居郢,与其季父(?)连嚣阳必同室。大宛内(入)氏等。   包山126-127   (11)羕陵宛大夫司败羕陵之州里人阳之不与其父阳年同室。   包山128反   (12)八月壬申之日,鄟昜大正登生鈜受期,八月癸巳之日,不 HYPERLINK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2" \l "_ftn27#_ftn27" [27]鄟昜宛大夫以廷,阩门又败。正罗寿戠(识)之。    包山26   (13)九月甲辰之日,司败孷[28]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060410/01/image049.gif" \* MERGEFORMATINET 受期,十月辛巳之日不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060410/01/image048.gif" \* MERGEFORMATINET 宛大夫、公旅期、朝(?)昜公穆痀与周(?)之分以廷,阩门又败。   包山47   (14)□岁也,恒思少司马屈以足金六匀(钧)圣命枼,枼宛大夫、左司马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060410/01/image054.g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060410/01/image055.gif" \* MERGEFORMATINET 弗受。公之岁,恒思少司马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060410/01/image059.gif" \* MERGEFORMATINET 或以足金六匀(钧)枼,枼宛大夫、集昜公逯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060410/01/image062.gif" \* MERGEFORMATINET (?)受。   包山130   (15)宛大夫命少尹鄩。  包山157反   (16)乙酉,宛大夫黄。  包山188   (17)九月辛亥之日,临昜之宛司马孷受期,戊午之日不量庑下之,阩门又败。秀免。   包山53   (18)九月壬戌之日,郢司惪阳受期,十月辛巳之日不安陆之下隋里人屈犬、少宛阳申以廷,阩门又败。疋雘。   包山62   (19)冬之月癸丑之日,周赐公讼之兵执事人宛大夫競丁,以其政其田。期甲戌之日。郯路公蛙戠(识)之,競为孷。   包山81   (20)十月戊寅之日,邮大宛屈、大(?)尹夏句浩受期,月辛未之日不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060410/01/image078.g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060410/01/image079.gif" \* MERGEFORMATINET 归其田以至命,阩门又败。紻。   包山67 (9)至(20)为楚简。宛前的地名还有相当一部分不可考,但是枼即葉,就是汉晋南阳郡叶县;[29]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060410/01/image063.gif" \* MERGEFORMATINET 即鄢,即《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的鄢;漾陵之漾即《水经注》汝水支流之养水,漾陵在养水之上;[30]大致是可以认定的。陈伟先生还从司法职权、名籍管理、职官设置等方面论证简文羕陵(即漾陵)、喜(即)、鄢()等相当于县级组织,[31]甚为有见。   (21)九年将军张二月,剸宛我其献。     九年将军戈   集成11325-11326   (22)左周宛[32]   左周弩牙   集成11925-11928   (23)右昜宛攻尹   右昜宛弩牙   集成11930 这四例都是燕国之物,例(21)出土于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剸、左周、右昜为地名,具体地望尚待进一步考证。   (24)陈犹立事岁月戊寅,各兹安陵宛命左关不敕成左关之釜,节于廪釜,敦者曰陈纯。    陈纯釜   集成10371   (25)皇宛左[33]   皇宛左戈   集成10983-10984   (26)辛宛左    辛宛左戈   集成10985   (27)皇宛右    皇宛右鹤嘴斧形器  集成11836 这四例是齐国器物。安陵,旧以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宣公四十四年伐鲁葛及安陵”的安陵,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郭沫若先生以为此器出于灵山卫,安陵当即灵山卫之古名。[34]当以旧说为是。辛极可能就是《左传·桓公十六年》“(卫宣)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的莘,在今山东莘县。其地本属卫,在卫、齐边界之上,可能一度为齐所有。皇地无考。   (28)左宛   玺汇0255-256   (29)右宛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060410/01/image084.gif" \* MERGEFORMATINET    玺汇0254   (30)宛右丞[35]  玺汇2718   (31)厽在宛   玺汇0305 从印面风格看,例(28)至(31)为三晋之物。但过去把左宛隶作左邑,以为即三晋魏之左邑,是错误的。魏玺中左邑往往合文(参见《玺汇》0109、0110、0113等处),写法与此迥异,两者不大可能是同一回事。例(31)中的“厽”吴振武先生认为当读为“三台”,[36]是赵燕边界上的城邑,在今河北容城县西南,战国时为赵地。[37]   上举各例中的宛字,除少数外,绝大多数前头冠以地名,后接官名。从可考的地名看,战国时大都为县邑,而这些县邑又往往和《汉书·地理志》的县名相应。其后所接官名如大夫、司马、司败(即司寇)、攻(工)尹之类,都为当时县制所能涵盖,[38]因此宛应读为县。宛上古属元部影母,县是元部匣母字,韵部相同,声母同是喉音,古音很近。元部的影母匣母字有相通之例。[39]在古书中,和县声字声字相通,[40]而声字和宛声字相通,[41]因而县声字和宛声字相通是完全可能的。   把宛理解为县,上述文例都能贯通。   例(3)至(6)中的“行宛”可以看作侨置的有名无实的县。[42]   例(10)中“大宛”和“大尹”并列,是官名。揆度前后文意,很有可能是指“县大夫”。即使不是,也应指县的长吏而言。例(18)中“少宛”与“大宛”相对,是与县大夫或长吏对言的概念。(28)至(30)中的“左宛”和“右宛”,大概是县大夫佐官的称谓。右宛应和“右(县)吏”(《玺汇》2719)相似。“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060410/01/image084.gif" \* MERGEFORMATINET ”为右宛的私名。   例(31)的情况比较特殊,“在”可能是“厽”属下的县,“厽”为上一级机构,相当于郡。县名前冠郡名的结构见于《古玺汇编》0352号三晋玺。[43]   (25)至(27)为齐国兵器,按照齐兵器铭文的惯例,[44]“左”“右”应是指县的左右工而言,是制造兵器的专门机构。   如果上面的考证和推导不误,那么在战国县制方面,我们可以获得几点新的认识:   第一,战国时代各国用来表示县的词除了李家浩先生指出的县、、之外,[45]至少还有一种宛的写法,而且一个国家往往同时用几个字来表示;   第二,各国县吏的设置和称谓并不完全相同;   第三,楚国和晋国一样,它的县令也可以称县大夫,而且相当普遍。《左传·宣公十一年》:“诸侯、县公,皆贺寡人。”杜注:“楚县大夫,皆僭称公。”《汉书》孟康注:“楚旧僭称王,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沛公起应涉,故从楚制称曰‘公’。”这些理解有失偏颇,应予纠正。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李学勤师和李家浩先生的帮助,谨此致谢。)   《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     [1]参见罗运环:《字考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第345-346页,中华书局2002年。 [2]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类例释注》第44页,《侯马盟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 [3]如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第1370页,中华书局1998年。 [4]如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第47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5]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简(一)》180、1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6]李零:《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二)》,收入朱渊清、廖名春主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简研究》第409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7]“连敖”之释参见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简释文及考释》,《曾侯乙墓》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第512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包山楚简中的字,也有学者释。李运富先生认为应释,同郧,本为“汉南之国”,后用为姓氏。李说可从。参见《楚系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第112-115页,岳麓书社1997年。 [8]参看《说文通训定声》第710页“怨”字下,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 [9]参看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第1396-1397页,中华书局1998年。 [10]汤余惠:《战国古文字典》第50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许慎:《说文解字》(大徐本)第150页,中华书局1998年。 [12]关于该字的演变,参见于省吾:《释》,《甲骨文字释林》第40-42页,中华书局1979年。 [13]参看《战国文字编》第72页。 [14]参看《战国文字编》第117-118页。 [15]参看《战国文字编》第182页。 [16]参看《战国文字编》第488页、第743页。 [17]《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三篇》,《古文字论集》第470页,中华书局1992年。 [18]参看《战国文字编》第743页。 [19]叠置型宛字的用法除本文所讨论的与县有关的一类外,所见还有若干例子。如包山简2.259:“一枳,有(锦),缟宛。”包山简2.260:“一竹枳,(锦)宛。”望山简2.47:“四,皆(纹)宛。”望山简2.58:“□ INCLUDEPICTURE "http://www.bsm.org.cn/pic/060410/01/image100.gif" \* MERGEFORMATINET 二,丹秋()之宛。” 这些都是遣册,其中枳和是器物名,宛是与之有关的饰物,可以读为,《说文·巾部》:“,幡也。”《殷周金文集成》12031也有宛字,从铭文看,“宛右”缀于“齐司马”之后,用为私名,宛为姓氏。此外包山简2.145也有宛字,它与犬字组成一则合文,应释为“宛犬”。(补记:包山简2.155:“襄陵之行仆宛于鄢。”宛读为馆,作动词,当寓居讲,和《左传·昭公元年》“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馆于洛汭”用法相同。西周金文中有字,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谓“金文多用为馆字”。宛、官两声字音近可通。关于包山2.155简的这个例子,蒙李天虹教授在《楚简文字形体混同、混讹举例》一文中特别提示。李文发表于《江汉考古》2005年第3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简(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第4-5简:“百姓皆宛。”宛字整理小组隶作从宀从邑,季旭升先生认为“字当释‘宛’,于此读为‘怨’。宛后一字李天虹教授认为“可能读为‘厌’,憎恶、嫌弃之义。”把“宛”读为怨厌,文从字顺。参看季旭升先生《上博五刍义(上)》,简帛网,2006年2月18日;李天虹教授《上博五〈竞〉、〈鲍〉篇校读四则》,简帛网,2006年2月19日。) [20]参看叶其峰《战国官玺的国别及有关问题》,《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第222-230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李学勤《楚国夫人玺与战国时代的江陵》,《江汉论坛》1982年第7期,第70-71页;徐在国《楚国玺印中的两个地名》,《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第317-318页,中华书局2002年;韩自强、韩朝《安徽阜阳出土的楚国官玺》,《古文字研究》第176-180页,中华书局2000年。 [21]李学勤:《楚国夫人玺与战国时代的江陵》,《江汉论坛》1982年第7期,第70-71页。 [22]徐在国:《楚国玺印中的两个地名》,《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第317-318页,中华书局2002年。 [23]同[21]。 [24]同[21]。 [25]刘钊:《利用郭店楚简字形考释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第277-281页,中华书局2002年。 [26]李学勤:《续释“寻”字》,《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6期,第11页。 [27]黄德宽:《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第272-276页,中华书局2002年。 [28]这个字多从郑刚等先生隶作李。但就字形而言,是孷的省形,详拙文《释包山楚简中的“”》,《简帛研究》待刊。(补记:此文已发表于《简帛研究二00二——二00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9]徐少华:《包山楚简释地五则》,《考古》1999年第11期,第74-77页。 [30]黄盛璋:《器与国地望及与楚之关系考辨》,《江汉考古》1988年第1期,第50页。 [31]陈伟:《包山楚简初探》第94-101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32]董珊先生已将周后一字及(25)至(27)宛隶作宛。见其所著《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第97页和第196页,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年。但他仍将(21)(23)等处宛隶作宫。 [33]《殷周金文集成》10982号戈铭文作“皇宫左”,系铸铭,大字,过去有人据此把同书10983-10985号戈小字刻铭释为“皇宫左”,是不对的。实际上前者是伪品,是模仿后者制造的,模仿过程中留下了作伪者错误理解(把宛误作公)的痕迹。情形和两件亡盐右戈相似。亡盐右戈真品(《集成》10975)系刻铭小字,书写正确,伪品(《集成》10976)系铸铭大字,把“亡”字讹成“乍”。 [34]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第223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35]从李家浩先生释读,参看《先秦文字中的“县”》,《文史》第二十八集,第54页,中华书局1987年。 [36]吴振武:《〈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古文字学论集初编》第491页,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 [37]曹锦炎:《古玺通论》第16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 [38]关于县大夫、县司寇、县司马,参见徐连达主编《中国历代官职词典》第509页、第510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关于县工尹,参见吕宗力主编《中国历代官职大辞典》第22页、第429-430页,北京出版社1994年。 [39]王辉:《古文字通假释例》第834页,艺文印书馆,1993年。 [40]高亨纂著:《古字通假会典》第169-170页,齐鲁书社1989年。 [41]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考释》,《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第102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 [42]行字的解释参见韩自强、韩朝《安徽阜阳出土的楚国官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第176-177页,中华书局2000年。 [43]李家浩:《先秦文字中的“县”》,《文史》第二十八辑,第54页,中华书局1987年。 [44]黄盛璋:《燕齐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第62页,中华书局1992年。 [45]李家浩:《先秦文字中的“县”》,《文史》第二十八辑,第49-58页,中华书局1987年。
本文档为【战国文字中的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31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9-11
浏览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