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人民版课时作业:5-15

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人民版课时作业:5-15

举报
开通vip

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人民版课时作业:5-15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人民版课时作业:5-15 行,这辆机车应该运行于( )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汉铁路 解析:19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开通~因此可判断答案为B。 答案:B 2(李鸿章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利,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解析:英商...

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人民版课时作业:5-15
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人民版课时作业:5-15 行,这辆机车应该运行于( )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汉铁路 解析:19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开通~因此可判断答案为B。 答案:B 2(李鸿章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利,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解析:英商太古、怡和属于外国航运公司~“三家呈鼎立之势”~意指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地位。 答案:A 3(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叶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松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解析:由诗中的“桥”“水”等有效信息~可判断此诗描写的交通工具是轮船。 答案:D 4(新式交通的引入和发展,最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时代的潮流。 答案:D 5(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 ) A(火车 B(飞机 C(骑马 D(轮船 解析:抓住关键词“方便”“实惠”。 答案:A 6(李鸿章曾赞叹西方的一种发明说:“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定可对百朋,隔颜色可亲 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 A(火车 B(电话 C(电报 D(电影 解析:从题中‘能得声’‘始之„„千里’可知为电话B。 答案:B 7(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 )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轮船运输 D(航空运输 解析:洋务运动中建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我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运输航运公司~使我国在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交通的局面。 答案:C 8(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曾写道,“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以比拟”。1939年,任教于云南大学的白寿彝应邀到重庆中央大学讲学,并想体验“九十年来”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工具,那么他可以选择乘坐( ) ?轮船 ?火车 ?飞机 ?汽车 A(??? B(??? C(??? D(???? 解析:首先要确定材料中的交通工具出现的时间:轮船、火车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从19世纪80年代起清政府已开始修筑铁路~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飞机和汽车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冯如在1909年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然后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去判断~在1939年时~上述四种交通工具都可以乘坐了。 答案:D 9(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价格同步变动”说明福建茶叶收购价的信息很快能够传到上海~这一局面只有选项中的电报能够实现。 答案:A 10(假如你要准备写一篇关于“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小论文,有下列写作提纲,其中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发展沿海铁路 B(“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 C(“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位 D(机车、铁路技术改造成为铁路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发展西北、西南地区的铁路。“八五”、“九五”期间~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世界第四位。D项正确。 答案:D 11(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徒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解析:依据《今别离》“车舟载离别”“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可知该诗反映的是作者的离别愁~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 答案:B 12(人们讲修建某铁路是在大山肚子里掏出来的,“穿山过洞洞连洞,遇水架桥桥复桥”;一些外国专家惊叹:“中国人简直是疯了”,但这条铁路使附近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这条铁路是指( ) A(兰新铁路 B(京广铁路 C(京九铁路 D(成昆铁路 解析:成昆铁路克服了种种困难修成~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也带动了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答案:D 1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青年男女身着西装、婚纱在教堂举办文明婚礼 B(徐小姐喜欢阅读《申报》、看上海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C(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电影院 D(上班有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去北平出差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解析:1943年的上海还没有电视台~更不可能看到上海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以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输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设的宝成、鹰厦、兰新、成昆、湘黔等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能力。准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关键。 答案:(1)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 (2)影响: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变化:旧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挠~铁路运输业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发展迅速~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输格局。启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15((2012?潍坊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为了利用电报这种全新的通讯工具~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提出了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但遭到清廷婉拒。 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清廷看到了通讯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对电线铺设与否展开争论。1871年~英国人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 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随后命于大沽、北塘炮台铺设直达天津的电线~并号令淮军各营~顷刻响应。自此~近代中国的电报业发展起来。 材料二 1949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加大投入迅速恢复和发展通讯。1958年建起来的北京电报大楼成为新中国通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 要里程碑。此后~国产电报机研发技术不断进步~到1987年~我国已有65个城市开放了用户电报业务~初步形成了国内、国际用户电报网络体系。 材料三 2001年8月1日~从那天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此举预示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而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廷对电报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电报业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简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电报事业的发展历程。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的“清廷婉拒”“消极应对”“自行铺设„„电线”等信息可知变化历程。原因可从材料一中体现的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创办电报~清廷通讯工具落后、李鸿章(洋务派代表)等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答案。第(2)题需要依据材料二中“政府加大投入”“技术不断进步”等信息并结合有关知识从国家的政策、科技的进步、社会的需要等方面回答。第(3)题从材料三中可直接得出电报业日益萎缩~原因需要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新的通讯手段的出现对电报业的冲击回答。 答案:(1)历程:由最初的抵制到后来的有条件的接受(或允许西方列强开设电报)~再到最后的自主发展。原因:?列强的侵略~使清廷逐渐认识到了同西方的差距,?洋务派的推动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加强军事及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原因:?国家的重视和投入~形成了全国电报网络体系,?伴 随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施~国际交流加强~人们交往密切,?中国国产电报技术的不断进步。 (3)现象:电报业日益萎缩。主要原因:90年代~更为便捷的电话、互联网等新兴通讯工具快速发展~电报失去了竞争优势。
本文档为【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人民版课时作业:5-15】,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5446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20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