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一生物教案(上)

初一生物教案(上)

举报
开通vip

初一生物教案(上)初一生物全册分析 本册课本是初一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因而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本册课本包含序言和三个单元。 序言:致同学们。从一些生物现象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从整体入手,通过学生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得出生物的概念,通过调查和探究活动,带领学生学习生物圈的知识,是生物学习的基础,也是课程标准中构建人与生物圈主体的体现。 第二单元:生物与细胞。从微观入手,带领学生认识了生物提构成的最小单位—细胞,并通...

初一生物教案(上)
初一生物全册分析 本册课本是初一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因而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本册课本包含序言和三个单元。 序言:致同学们。从一些生物现象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从整体入手,通过学生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得出生物的概念,通过调查和探究活动,带领学生学习生物圈的知识,是生物学习的基础,也是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中构建人与生物圈主体的体现。 第二单元:生物与细胞。从微观入手,带领学生认识了生物提构成的最小单位—细胞,并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更深入一步,介绍了细胞的生活,细胞的遗传基础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引申介绍病毒。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的主要组成部分,绿色植物的种类很多,其中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种子植物,绿色植物的一生,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我们要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致同学们 教学目的: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 电脑演示,实物投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电脑演示教学和实物投影图片,向学生展示我们周围的生物和生物学的应用和广阔前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教学 心得 信息技术培训心得 下载关于七一讲话心得体会关于国企改革心得体会关于使用希沃白板的心得体会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 :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 生物具有区别与非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生物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眼食物链积累。 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 本单元注重对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调查、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的: 1.掌握生物的特征。 2.学习观察和讨论的方法。 3.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生物的特征。 2.观察和讨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纪录下来; 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观察与思考: 1.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2.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 观察课本第3页到第5页彩图,并结合电脑演示内容,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并讨论。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 什么是生物? 课堂小结: 1.观察、讨论。 2.生物的基本特征。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课后练习。 教学心得: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目的: 1.学会调查的方法。 2.进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3.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调查。 2.学生自己进行调查。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调查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调查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纪录; 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调查: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注意事项。 讨论。 技能训练。 课堂小结: 1.调查。 2.调查的过程。 课后作业: 课后调查。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教学目的: 1.学会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2.生物圈的概念和意义。 3.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收集和分析资料。 2.生物圈。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 以海平面为标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 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 生活着飞翔的昆虫和鸟类,细菌。 水圈包括海洋和江河湖泊。 生物生活在水面以下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是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收集和分析资料。 资料分析: 分析图片并讨论生物的生活需要哪些环境。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课堂小结: 1.收集和分析分析资料。 2.生物圈及其意义。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的: 1.学会探究的方法。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探究。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观看教学片。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影响生物生活环境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探究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指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并要作出对照实验。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观看教学片。 教师演示。 进一步探究。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课堂小结: 1.探究。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和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的: 1.进行资料分析。 2.掌握生物对环境和影响和适应。 3.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资料分析。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观察图片,进行资料分析。 生物的生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讨论思考题。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 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改变。 技能训练。 课堂小结: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目的: 1.进行资料分析。 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3.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4.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5.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观察图片,进行资料分析。 讨论: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动物是消费者。 动物直接或间接一植物为食。 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态系统中还有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 观察与思考。 讨论: 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进一步探究:了解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资料分析。 讨论: 人类活动会影响生态系统。 练习: 课堂小结: 1.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的: 1.进行资料分析。 2.掌握地球上的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4.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观察图片。 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资料分析。 讨论: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从非生物因素来说,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互相关联的。 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生物可以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 技能训练。 做出假设。 课堂小结: 1.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2.生态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人类对细胞的认识经历了漫长是岁月,得益与显微镜的发明和显微技术的改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以下几个方面加深了对生物学的理解: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提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是绝大多数细胞共有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和物质,细胞核内含有遗传信息,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细胞分化为组织,组织组成器官,器官组成植物体或构成系统后系统组成动物体。 熟练使用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之一。本单元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显微镜操作,并加强对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资料分析、科学探究能力的练习。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的: 1.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各个部分。 2.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方法: 对照实物边操作边讲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显微镜的各个组成部分。 机械部分:镜臂、镜柱、镜座,镜筒,载物台、压片夹,转换器。 光学部分:物镜、目镜,通光孔、遮光器,反光镜。 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 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取镜: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安放:略偏左。 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较大光圈。 转动反光镜。 2.观察。 压片夹夹住载玻片,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标本与物像的关系:物像是倒像。 标本移动与物像移动的关系。 注意事项。 课堂小结: 1.显微镜的各个部分。 2.显微镜的使用。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教学目的: 1.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2.掌握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 3.观察植物细胞,掌握绘制生物图的方法。 4.归纳植物细胞的组成。 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使用。 2.临时装片制作。 3.观察并绘制植物细胞。 4.植物细胞的组成 教学方法: 实验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显微镜的各个组成部分。 机械部分:镜臂、镜柱、镜座,镜筒,载物台、压片夹,转换器。 光学部分:物镜、目镜,通光孔、遮光器,反光镜。 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 复习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取镜: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安放:略偏左。 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较大光圈。 转动反光镜。 2.观察。 压片夹夹住载玻片,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标本与物像的关系: 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 注意:物像是倒像。 标本移动与物像移动的关系。 制作临时装片。 擦:擦干净载玻片和盖玻片。 滴:滴一滴清水。 取:洋葱内表皮。 展:展平。 盖:盖上盖玻片。 染:碘液染色。 吸:吸去多余水分和染液。 观察并绘制图形。 注意洋葱表皮细胞和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有哪些相同的结构。 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 课堂小结: 1.显微镜的使用。 2.临时装片制作。 3.观察并绘制植物细胞。 4.植物细胞的组成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教学目的: 1.熟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2.掌握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 3.观察动物细胞。 4.归纳动物细胞的组成。 教学重点: 1.熟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2.掌握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 3.归纳动物细胞的组成。 教学方法: 实验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擦:擦干净载玻片和盖玻片。 滴:滴一滴生理盐水。 取:刮取口腔上皮细胞。 涂:均匀涂抹。 盖:盖上盖玻片。 染:碘液染色。 吸:吸去多余水分和染液。 观察并绘制图形。 注意人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结构。 模拟制作: 制作动物细胞模型。 课堂小结: 1.熟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2.掌握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 3.归纳动物细胞的组成。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目的: 1.掌握细胞中的物质。 2.掌握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的控制。 3.掌握细胞中的能量转换。 教学重点: 1.细胞中的物质。 2.物质进出细胞。 3.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和能量转换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细胞中含有:水、糖类、无机盐、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 无机物:分子比较小,不含碳:水、无机盐、氧。 有机物:分子比较大,含碳: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细胞在生活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尿素、二氧化碳等。 细胞内物质不断消耗,需要不断从细胞外吸收物质。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三.细胞内有能量转换器。 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 细胞能进行能量的转变。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细胞中的有机物与氧结合,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将化学能释放出来。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课堂小结: 1.细胞中的物质。 2.物质进出细胞。 3.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和能量转换器。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目的: 1.掌握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2.掌握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和DNA。 3.掌握染色体和染色体病。 教学重点: 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2.基因和DNA。 3.染色体。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0.5课时。 教学内容: 一.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资料分析: 多莉羊与B羊几乎一模一样,表明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二.细胞核中由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双螺旋结构。 DNA的每一个片断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叫基因。 三.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细胞中能被碱性燃料染色的物质叫染色体。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每一种生物体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 染色体多余或缺少,会发生染色体病。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能够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核中有染色体。 染色体中有DNA。 DNA上有遗传信息。 课堂小结: 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2.基因和DNA。 3.染色体。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教学目的: 1.掌握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教学重点: 1.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0.5课时。 教学内容: 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细胞不断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体,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细胞不能无限的长大。 细胞的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形成新的细胞壁)。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加倍。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 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一样。 课堂小结: 1.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三章 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的: 1.掌握组织和动物的基本组织。 2.熟练显微镜的使用,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 3.掌握器官和系统。 教学重点: 1.人体四种基本组织。 2.器官。 3.人体八大系统。 4.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动物和人体的生长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发育构成中,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形态、结构上发生了变化,这个构成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构成细胞群。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组织。 实验:观察人的基本组织。 观察人的基本组织切片,认识人的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器官。 大脑: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 胃: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心脏、肝、肺…… 三.器官构成系统: 能够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人体能有八大系统。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口、咽、食道、胃、肠、肛门、肝、胰、唾液腺;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课堂小结: 1.人体四种基本组织。 2.器官。 3.人体八大系统。 4.显微镜的使用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三章 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的: 1.掌握植物的主要器官。 2.理解植物的主要组织。 3.掌握植物的结构层次。 教学重点: 1.植物的器官。 2.植物的组织。 3.植物的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植物体的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一.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填图: 二.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终生保持分化能力的细胞群构成的组织叫分生组织。 根尖分生区。 分生组织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生能力,可以分化成不同组织。 保护组织; 营养组织; 输导组织。 从宏大到微细来说,植物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 课堂小结: 1.植物的器官。 2.植物的组织。 3.植物的结构层次。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三章 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教学目的: 1.掌握草履虫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2.理解单细胞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2.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单细胞生物。 大多数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域环境中,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体上。 一.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实验:观察草履虫。 目的: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 材料用具:见课本。 方法步骤:见课本。 讨论: 1.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 2.自由运动。 草履虫的结构:收集管、伸缩泡,小核、大核,细胞质,胞肛,纤毛,表膜,口沟,食物泡。 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鱼类的天然饵料。 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人体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造成赤潮。 练习: 课堂小结: 1.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2.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教学目的: 1.知道病毒的发现过程。 2.掌握病毒的大小、形态、分类。 3.知道病毒的结构,理解病毒的生活。 4.理解病毒与人类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病毒的大小、形态、分类、结构。 2.病毒的生活。 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19世纪末,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发现了病毒。 20世纪初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比细胞小的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们的大小。 病毒的形态主要是:杆状、球状(多面体状)、蝌蚪状。 病毒的种类可以分为三种: 动物病毒: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 植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里。 噬菌体:寄生在细菌细胞里。 二.病毒的结构: 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遗传物质包括DNA和RNA。 病毒的生活(以噬菌体为例): 吸附→注入→复制→组装→释放。 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三.病毒与人类关系: 病毒给人类、饲养动物、栽培植物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病毒也在某些方面对人类有一定有利的地方。 练习: 1.√ 2.√ 3.× 课堂小结: 1.病毒的大小、形态、分类、结构。 2.病毒的生活。 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到处都有植物。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以下几个方面加深了对生物圈中的植物的理解: 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的生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无机盐,水和无机盐都是有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 绿色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的: 1.知道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2.掌握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主要特点。 3.理解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差别。 教学重点: 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主要特点。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差别。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有单细胞、多细胞。 有生活在淡水中、有生活在海水中。 观察与思考: 1.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2.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藻类植物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不需要有专门吸收养料、运输和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很密切。 释放氧气、做鱼类饵料、食用、药用。 二.苔藓植物: 苔藓植物比较矮小。 观察与思考: 1.矮小、绿色。 讨论: 1.苔藓植物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 2.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没有根。 苔藓植物的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具有假根。 在污染严重的地方,没有苔藓植物,可以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大。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具有疏导组织。 蕨类植物依靠孢子繁殖,不产生种子。 蕨类植物可以食用、药用、绿肥和饲料。 古老的蕨类植物变成了煤。 练习: 课外实践:发豆芽。 课堂小结: 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主要特点。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差别。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二节 种子植物 教学目的: 1.掌握种子的结构,理解种子的不同结构的功能。 2.能够分辨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教学重点: 1.种子的结构。 2.种子各结构的功能。 3.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产生种子、依靠种子繁殖的绿色植物叫种子植物。 一.观察种子。 观察:种子的结构 目的要求:见课本。 材料用具:见课本。 方法步骤:见课本。 讨论: 1.种皮具有保护种子的作用。豆类植物的子叶储存了很多营养。 2.胚。 3.说明玉米胚乳中有淀粉。 4.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都有胚,但菜豆种子有子叶,玉米种子有胚乳。 种子由种皮、胚、子叶或胚乳构成。 胚包括胚根、胚芽和胚轴。 种子可以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时候萌发。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观察与思考: 1.松的种子是裸露的。 2.苹果、桃、梨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的绿色植物是裸子植物。 主要是针叶树。 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绿色植物是被子植物。 常见的植物。 种子外有果皮,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实可以保护种子免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危害,同时使种子便于传播。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 技能训练: 网状、平行 练习。 课堂小结: 1.种子的结构。 2.种子各结构的功能。 3.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二章 种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的: 1.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3.掌握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方法: 探究活动,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过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一.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提出问题:哪种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作出假设:种子萌发的条件需要水分、温度、空气。 制定计划:见课本。 讨论和完善计划:见课本。 实施计划:定期观察,认真纪录。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讨论:必要,因为探究要有参照实验。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在环境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种子也不一定都能萌发。 干瘪、咬坏、死亡、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问题:怎样测定。 思考:见课本。 提示:见课本。 发芽率= ×100%。 谈论: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首先吸收水分; 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 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 胚轴伸长;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练习: 课外实践:发豆芽。 课堂小结: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种子萌发的过程。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二章 种子植物的一生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的: 1.掌握根的生长,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2.知道枝条的发育。 3.掌握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教学重点: 1.根的生长。 2.枝的发育。 3.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教学方法: 探究活动,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幼根的生长。 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 探究思路:见课本。 制定计划:见课本。 观察纪录: 讨论: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分生区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不断补充伸长区的细胞数量,伸长区的细胞不断长大,称为成熟的细胞。 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增加细胞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二.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芽中有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枝条。 枝条由幼嫩的茎、叶和芽组成。 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细胞数量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都需要不断补充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有机物。 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肥料可以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 方法提示:见课本。 讨论: 1.需要氮、磷、钾。 2.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只要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练习: 课堂小结: 1.根的生长。 2.枝的发育。 3.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二章 种子植物的一生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的: 1.掌握花的结构和功能。 2.知道受精和传粉的过程。 3.掌握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花的结构。 2.受精和传粉的过程。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学方法: 观察与思考,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花的结构。 观察与思考:花的结构。 讨论:1。花的哪一部分形成果实? 2.花的哪些结构最重要 花由花托、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 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内有花粉。 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内有胚珠。 胚珠里有卵细胞。 雄蕊和雌蕊是花最重要的部分。 二.传粉和受精: 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 传粉的方式很多。 花粉落到柱头上,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跟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完成受精过程。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受精以后,花瓣、雄蕊、柱头和花柱凋落。 子房发育形成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胚珠发育成种子。 受精卵发育成胚。 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人们常常给植物进行辅助传粉,叫人工授粉。 练习: 课堂小结: 1.花的结构。 2.受精和传粉的过程。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教学目的: 1.理解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2.理解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教学重点: 1.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教学方法: 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0.5课时。 教学内容: 一.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植物体内含有水分。 瓜果的果肉含水量可超过90%。 幼嫩的叶子含水量为80%。 树干含水量为50%。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 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植物吸收,并运输到植物的各个器官。 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资料分析: 讨论:1.沙漠中缺乏水分。沙漠中的有水的地方植物才会生长。 2.锡林郭勒水资源较少,长白山水资源充足。 技能训练: 1.不同的发育时期,小麦需要不同量的水。 2.灌浆期。 课堂小结: 1.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教学目的: 1.掌握根适合吸收水分的原因。 2.理解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3.掌握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 1.根毛。 2.水分的运输途径。 3.水分的运输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与思考,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0.5课时。 教学内容: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观察与思考: 讨论: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作用? 根吸水的部分主要是根尖的根毛区。 二.水分的运输途径: 观察与思考: 讨论:水分经过导管运输。 茎内水分的运输途径是导管。 导管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组成,上下细胞壁已经消失形成一根中空的管道。 根和叶内也有导管。 根、茎、叶内的导管是连通的。 根吸收的水分,沿着导管输送到植株各处。 无机盐随着水分运输到植物各处。 茎中有导管和筛管。 导管向上运输,筛管向下运输。 导管在木质部,筛管在韧皮部。 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 形成层细胞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长粗。 练习: 课堂小结: 1.根毛。 2.水分的运输途径。 3.水分的运输过程。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二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的: 1.理解蒸腾作用。 2.观察叶片的结构,练习徒手切片。 3.掌握蒸腾作用通过的结构。 4.理解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 2.蒸腾作用的结构。 3.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与思考,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实验: 目的要求:1.徒手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 3.画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 材料用具:见课本。 方法步骤:见课本。 讨论:保卫细胞是半月形,两边的细胞壁厚薄不一。 保卫细胞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收缩,气孔关闭。 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和气体交换的“窗口”。 半月形的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 气孔打开,空气进入气孔,为叶片制造有机物提供二氧化碳,水分统购气孔散失。 气孔关闭,叶片的生产活动停止,蒸腾作用减弱。 蒸腾作用带动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 二.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观察与思考: 讨论:1.绿色植物使地表和地下的水蒸腾进入大气。 2.可以。 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植物的茎叶承接雨水,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植物使雨水大量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进一步探究: 1.空气流动会影响蒸腾作用吗? 2.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一样多吗? 练习: 课堂小结: 1.蒸腾作用。 2.蒸腾作用的结构。 3.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红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的: 1.理解光合作用。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与思考,观看录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目的要求:1.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2.探究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材料用具:见课本。 方法步骤:见课本。 讨论:1.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2.遮盖起来是让它不见光。 3.使它原来制造的有机物耗尽。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等糖类,一部分糖类在植物体内还会转变成蛋白质、脂类等其他有机物。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不仅满足了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植物的绿色部分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进一步探究: 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是否有关? 练习: 课堂小结: 1.光合作用。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红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教学目的: 1.理解有机物对植物体的作用。 2.理解呼吸作用。 教学重点: 1.有机物对植物体的作用。 2.呼吸作用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与思考,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植物细胞的组成成分除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以外,主要是有机物。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DNA都是有机物。 种子、根、茎中含有大量有机物。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植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有机物。 演示实验: 讨论:种子萌发时产生了热量。 种子萌发时,有机物发生了变化,释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一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演示实验: 谈论:种子萌发时产生了二氧化碳。 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水。 演示实验: 讨论:甲瓶中生活的豆苗产生了二氧化碳,乙瓶中的死亡的豆苗不产生二氧化碳。 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需要氧气。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作用在线粒体中进行。 三.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的共同特征。 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都是呼吸作用。 技能训练: 温度高,呼吸作用强。 课堂小结: 1.有机物对植物体的作用。 2.呼吸作用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学目的: 1.掌握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2.理解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理解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2.光合作用及其应用。 3.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 教学方法: 观察与思考,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 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斯特利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浑浊了的空气。 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产生了氧气。 满足植物自己呼吸的需要,还供给了其他生物。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讨论: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不仅有二氧化碳,还有水。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19世纪后半叶起,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量增加,已经出现超出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趋势。 要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方面要寻求国际合作,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另一方面,绿色植物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的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在种植农作物时,要合理密植。 技能训练:分析实验结果。 1.植物与光源的距离与产生的气泡数成反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2.不能。 课堂小结: 1.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2.光合作用及其应用。 3.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 课后作业: 导读与训练。 教学心得: 第六章 爱护植被 绿化祖国 教学目的: 1.掌握植被的概念和我国主要植被类型。 2.理解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3.理解如何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教学重点: 1.我国主要植被类型。 2.我国植被面临的问题。 3.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教学方法: 观察与思考,启发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一个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和地形等条件不同。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的植被中,森林占据主体。 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 我国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伐优留劣,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过渡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 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沙化的土地面积每年都在扩大。土地沙漠化以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 调查: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情况。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于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力求使我国对植物资源的
本文档为【初一生物教案(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641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9KB
软件:Word
页数:64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2-09-07
浏览量: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