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英汉对比修辞学实证研究_论证语篇修辞结构之对比

英汉对比修辞学实证研究_论证语篇修辞结构之对比

举报
开通vip

英汉对比修辞学实证研究_论证语篇修辞结构之对比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英汉对比修辞学实证研究 论证语篇修辞结构之对比 王燕萍 , 夏 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 陕西 西 安 摘 要 本文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 —对比修辞学 的范畴 内 , 以 国 内外正式发表的英文论证语篇为语料进行英汉对比修辞的 实证研究 。 从宏观交际单元的 角度 , 对 篇 样文的语篇宏观结 构逐一进行解析 。 通过对 比 分析 组 和 组 一 样文修辞结构的统计 图表 , 揭示 出英汉语言修辞结构的差异 , 并从语言哲学的高度探讨差...

英汉对比修辞学实证研究_论证语篇修辞结构之对比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英汉对比修辞学实证研究 论证语篇修辞结构之对比 王燕萍 , 夏 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 陕西 西 安 摘 要 本文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 —对比修辞学 的范畴 内 , 以 国 内外正式发表的英文论证语篇为语料进行英汉对比修辞的 实证研究 。 从宏观交际单元的 角度 , 对 篇 样文的语篇宏观结 构逐一进行解析 。 通过对 比 分析 组 和 组 一 样文修辞结构的统计 图表 , 揭示 出英汉语言修辞结构的差异 , 并从语言哲学的高度探讨差异的 深层根源 , 启 示 中国的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学习者树立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的认识 , 在 写 作中有意识地运用符合英语修辞 习惯的语篇组织模式 。 关键词 对比修辞 论证语篇 修辞结构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一 、前言 对比修辞学是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语言学新兴研 究领域 , 通过对不同语言 、不同文化的语篇规约和修辞模式 的对比研究来启示第二语言的写作实践 。 年 , 发表了《跨文化教育的文化思维模 式 》这一奠基性文章 , 率先对母语的语篇结构和修辞方式在 第二语 言中的表现进行研究 。 他对 份 作文进行分 析后发现 , 来 自不 同文化背景的 学生写作中语篇的段 落组织方式明显不同。 下图为 归纳出的五种不同的 段落组织模式 。 其中 , 虚线表示不直接相关的陈述 作产生干扰 。 的观点在应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 但 随后有些学者对其研究方法提出质疑 , 认为他的研究以学生 的 作文为语料 , 忽视了语言能力及写作能力等许多变 量 ,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 。 针对 的研究 中以学生作文为语料的缺陷 , 为了 尽可能排除语言能力及写作能力等变量的干扰 , 本研究以国 内外正式发表的优秀文章 为语料 , 通 过对比分析英语本族语作家和 中国作家所写的英文语篇的 修辞结构 , 来进行英汉对比修辞学的实证研究 , 更科学 、 更严 密地论证英汉修辞模式即语篇思维模式的特征及差异 。 ,沙由 即 目 助时 狄 “ 二 不补、 吟 二二 火匕 气 不叩直胡 , 比撼 助别 二 、语料选取 如图所示 , 英语段落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 而闪语篇 章在段落组织中常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平行结构 罗曼语的段 落组织呈曲折型 俄语的篇章常允许一些在英美人看来是离 题的插曲 而东方语言 包括汉语和 日语 中篇章的主题往 往通过迁回的方式来阐述发展 , 其段落组织呈螺旋型 。 的研究成果指出 每一种语言和文化都具有独特 的修辞传统 从根本上说 , “ 修辞 ” 指的是一种思维模式 , 一 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特有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序列 , 会直接体现 在语篇的组织结构上 母语的语言与修辞传统会对 写 叩 的研究中所分析的语料为说明性文章 , 但本文作 者认为 , 论证语篇以劝说他人信服为目的 , 依赖于严密的逻 辑推理 , 能够更典型地体现作者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序列 。 因 而本研究中所选语料为中 、美公开发行的英文报纸中的论证 语篇 , 包括社论及其它论证性质的小品文 语料分为两组 , 一组为美国作家所写的 第一语 言 语篇 , 选 自 及 叮 , 共 篇 , 称为 组 另一组为中国作家所写的 皿 第二语 言 语篇 , 选 自 , 同样为 篇 , 称为 组 一 。 两组语料均为 年 月至 月 从 仁 述三类报纸中随机抽样选取的英文论证语篇 。 收稿 日期 一 一 作者简介 王燕萍 一 , 女 , 山西省晋中市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专业英语教研室主任 , 硕士 , 讲师 。 研究方 向 科技英语 应用语言学 夏珍 一 , 女 , 河南省开封市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 , 研究方向 外国语言学 应 用语言学 。 三 、研究方法 即 进行修辞模式的研究时 , 是对样文的段落组织模 式进行分析的 书而本文作者拟从宏观交际单元的角度 , 对样 文的宏观结构 即语篇的整体结构进行解 析 , 因为样文作者的整体思路完整地体现在宏观的布局谋篇 上。 在分析韩国作家的英文论证语篇时提出了 五种宏观交际单元 , 即主题 , 证明 , 引言 , , 说明 , 及结论 。 为了 更准确地解释本研究中样文的修辞结构 , 本文补充提出了另 外两种宏观交际单元 , 即 引申 , 和补充 门 。 以 上七种宏观交际单元的交际功能分别如下 “ 主题 ” 单元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 证明 ”单元对论点进行直接的 论证支持 “ 引言 ”单元包含和论点相关的背景信息 , 但并不 包含论点本身 “ 说明 ”单元通常位于 “ 引言 ”单元之后 、 “ 主 题 ”单元之前 , 对相关话题做展开说明 , 同时为论点的提出做 铺垫 “ 结论 ”单元以重述或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的方式来回应论点 “ 引申 ” 单元在陈述和证明论点之后给出一些推断性信息 , 通常是为 所议问题提供一种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补充 ” 单元提供与前一个交 际单元并不直接相关的附加信息 。 从修辞结构即语篇的宏观组织结构的角度 , 每篇样文可 以被分解成一系列的宏观交际单元 , 譬如 “ 主题 十 证明 十 引 申 十 结论 ” , “ 引言 主题 证明 结论 ”等 。 四 、分析结果及讨论 统计 图表 在对 犯 篇样文逐一按上述方法进行解析之后 , 可得出 关于 组和 组样文修辞结构的两个统计图表 。 表一 组样文修辞结构一览表 样样文文 , , , , , , ,, , , , , , 修修辞辞 主题题 主题题 引言言 引言言 结结构构 千千 十十 十十 证证证明明 证明明 主题题 说明明 十十 十十 结结结论论 引申申 证明明 主题题 十十十十十 十十 结结结结论论 结论论 结论论 总总计计 百百分比比 图表分析 从表 一 中可以看出 , 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作家所写的论 证语篇中 , 存在着一种典型的修辞结构 , 即“ 主题 十 证明 结 沦” ‘。 组的 篇样文中共有 篇 具有这种结构 。 第二栏中的样 义 和样文 巧 之所以和第一栏分开 , 只是因 为在“ 结论 ” 单元前多了“ 引申 ” 这一单元 。 从本质上讲 , 不 论是“ 证明 ” 单元 论点的 直接证据 , 还是“ 引申” 单元 从 论点中推断出的信息 , 都属于对论点的阐述和发挥 , 因而表 一的前两栏在修辞结构上没有实质性差异 。 这两种结构都 是在起首的交际单元中提出论点 , 在随后的交际单元中对论 点展开讨论 , 然后在结尾单元对论点进行回应 , 因而都属直 接 、线性结构 。 这样 , 组 中共有 篇 样文具有 直接 、 线性的修辞结构 。 而相比之下 , 表一中的后两栏展示 出了不同的修辞结构 。 在样文 中 , 论点是在描述了一些背 景信息之后 , 在第二个交际 单元中提出的 。 在样文 中 , 第 一个交际单元描述了待讨论的事件 , 但并没有涉及对该事件 的任何评论 第二个交际 单元继续对相关事件进行详细说 明 , 但同样没有包含作者的任何评论 而后 , 在前两单元的基 础 上 , 本文的论点 , 即作者对该事件的看法 , 在第三单元中才 正式提出 。 样文 和样文 均非以 “ 主题 ”单元起首 , 即均非 从论点直接人手展开讨论 , 其修辞结构可归为一大类 , 即间 接 、非线性 , 在 组的 篇样文中所占比例为 。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 , 中国作家所写的论证语篇 , 其修辞 结构的类型更为复杂 。 第一栏中的 篇样文具有与 组的 大部分样文相同的直接 、线性结构 , 而其余各栏的样文具有 不同形式的间接 、非线性结构 。 其中第二栏至第六栏的样文 均以 “ 引言 ”单元起首 , 而非 “ 主题 ”单元 第七栏的样文 场 甚至没有 “ 主题 ”单元 , 虽然文中包含两个次论点 , 但并没有 直接提出总论点 , 读者必须自己将两个次论点结合起来才能 推断出隐含的总论点 。 按 百分 比来看 , 组 中 的样 文具有直接 、线性结构 , 而另外 的样文为间接 、 非线性 结构 。 重要结论 组间接性更强的修辞特征 对表一和表二进行对比分析后 , 显而易见 组中具 有间接 、 非线性结构的样文 比例 远大于 组 。 也就是说 , 中国作家的写作较美国作家在修辞结构 上 具有更强的间接性 。 作为 的高级英文编辑 , 在没 有语言知识障碍和写作技能障碍的前提下 , 他们所写的文章 在组织结构 上还是 与英语本族作家具有较明显的差异 , 原因 究竟何在 中国作家在英文写作中展现出的较强 的间接性语篇结 构特征 , 和中国的文学传统有着密不 可分的联系 , 众所周 知 , 八股文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八股文的布 局中第一部分 “ 破题 ” 是对某个主题重要性的宣称 , 但并不 直接点明主题 接下来的“ 承题 ” 、 “ 起讲 ” 、 “ 人手 ” 三部分逐 步开始讨论主题 第五 、六部分“ 起股 ”和 “ 中股 ”是对 主题的 进一 步发展 结尾的两个部分 “ 后股 ” 和 “ 束股 ” 又对 主题进 行反复的论述 。 八股文所展现的正是一种间接的 、 螺旋形的 非线性修辞模式 。 在现代汉语的很多语篇中仍能见到这种 组织模式 。 另外 , “ 起承转合 ” 也是汉 文学中常见的一种写 作模式 , 同样展示 的是间接的 、 非线性的修辞结构 “ 起 ” 部 分只是包含和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 , “ 承 ”部分引出主题 、 并 对其进行讨论 , “ 转 ”部分涉及一个似乎和主题不直接相关 的话题 , “ 合 ”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叩 在实证研究的纂础 卜 , 得出结论 付语的修辞模 式即语篇思维模式在第二语言的写作中会有负迁移的作用 。 本研究中 , 中国作家的英文写作具有较强的间接性结构特征 的发现 , 证实了 的说法 。 汉语崇尚含蓄 、间接的文学 传统在中国作家的英文写作中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 表二 组样文修辞结构一览表 样样文文 , , , , ,, , , , , 修修辞辞 主题题 引言言 引言言 引言言 引言言 引言言 次主题 一 结结构构 十十 十十 证证证明明 主题题 说明明 说明明 说明明 主题题 对次主题 一 的证明明 十十 十十 十十 结结结论论 证明明 主题题 主题题 主题题 证明明 对次主题 一 的说明明 十十十十十 十十十 十十 十十 结结结结论论 结论论 证明明明 结论论 次主题 一 十十十 结结结结结结论论论 补充充充 总总计计 百百分比比 从语言哲学的高度来看 , 英汉两种语言的修辞结构存在 明显差异的根源在于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 。 中西迥异的 思维模式是影响其语言差异的深层根源 。 一个民族其思维模式的形成是在该民族长期的哲学背 景 、 文化传统之下逐步确定的 。 西方的传统哲学宣扬 “ 神凡二分 ” 、 “ 主客二分 ” , 主张把 物质与精神 、 社会 与自然 、 本质与现象对立起来 。 在分析事 物的过程中 , 主张把具体问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 , 把复杂的 问题划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和部分 , 然后逐个去研究 , 从而 形成了其个体或者说是分析思维模式 。 西方哲学不仅强调 个体 , 同时讲究形式 ,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 》就是对这种 思维模式的高度总结 。 总而言之 , 西方民族在思维形式上具 有一种重理性 、 重分析 、重个体 、 重形式完备的鲜明特征 。 西 方思维强调 “ 个人主义 ” , 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 , 倾向于用直 截 一 当的态度待人 。 这种思维模式反映在语言上 , 其一就是 组织语篇时 习惯于开 门见 山 , 在开篇处点明主题 习惯于 “ 果 ”在前 、 “ 因 ”在后 , 这是一种从主到次的逆潮式话语组织 模式 一 其二就是不论词句还是篇章 , 都具有 形态标志 , 注重形式上的连接 , , 结构清晰 、 脉络分 明 。 而相 比之下 , 中国传统哲学宣扬 “ 天人合 一 ” 的思想 , 认 为万物相生相克 。 中国人处理事情注重从总体上 、 从一物与 他物的联系 加以认识 、 予 以解决 。 受儒家 、道家及佛教三 大哲学思想的影响 , 汉 民族从总体而言表现出一种重悟性 、 重含蓄 、重暗示 、重综合 、重整体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心理 。 这 一思维模式反映在语言上 , 其一就是语篇的开始往往是从相 关外围问题人手 , 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 习惯于绕圈子 , 常常先避开主题 , 从宽泛的时间和空间人手 , 从整体到局部 , 从大到小 , 由远及近 往往把主要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 后或含而不露 。 这种从次要到主要 、从相关信息到中心话题 的话语组织模式是逐步达到高潮的渐进式模式 沙 其二就是不论词句还 是篇章 , 形态标志都不明显 , 语句之间 靠一种隐藏的 、 内在的句法或逻辑关系来相互衔接 , 注重意 义上的连贯 —意合 , 以神统形 。 其它发现 除上述结沦之外 , 本研究同时表明 并非所有 的英语 语篇都是直接 、 线性结构 , 本研究中 组有 的语篇 具有间接 、非线 胜结构 。 这一发现告诉我们 , 尽管每种语言 有其典型的修辞结构 , 但其修辞模式不 会是绝对单一的 , 因 而对上文中 叩 所绘的图表不应绝对化理解 。 另一方面 , 本研究的 组中也并非所有 皿 的英语语 篇都是间接 、非线性结构 。 事实 上 , 的 组语篇具有 符合英语典型修辞特征的直接 、 线性结构 , 而有关专家做过 研究 , 中文社论 中具有直接 、 线性结构的文章 比例远不 足 。 这应该归功于 的高级英文编辑 在 写作中较有意识地运用 了英语典 型的修辞结构 。 也就是说 , 在 写作中 , 目的语的修辞特征 是具有一定的可导人性的 。 五 、对 写作教学的启示 进行英汉对比修辞的研究 , 对于启示 国内英语教学 , 尤 其是英语写作教学具有现实的指 导意义 。 尽管英语的修辞模式不能说绝对是 直接 、 线性模式 , 但 必须承认 直接 、 线性结构是其 主导的修辞特征 。 因汉语修 辞的主导特征是与之截然不 同的间接 、 非线性模式 , 中国的 英语学习者在 写作中难免会受到母语修辞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负迁移 的作用 。 事实上 , 很多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文章被英语本 族读者认为主题不明 , 结构混乱 。 譬如 , 许多中国大学生的 英语作文被来 自英美的教师认 为 “ 重点不 突 出 ” 一些中国学者用英文书写的学术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 因组织结构不 符合英语的写作规范而被美国评委认为质量不高 甚至象 这样公开发行的英文报纸中的一些文章也被西 方读者批评为“ 欠连贯性 ” 二 ‘ · 。 以上问题产 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书写英文文章时 , 使 用了不同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所预期的修辞模式 。 应该说 , 写作是一种交织着浓厚的社会 、 文化观念的语 言思维活动 , 而决不是简单的词汇 、 语法和句子的运用问题 但我国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主要强调词汇和句法 , 即强调用 词的准确和句法的正确 , 而很少关注文化和思维习惯对写作 教学的影响 , 因而语篇修辞结构的因素往往被忽视 。 文提 到的 写作中的种种交际失误 , 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传 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我们有理由认为 , 目的语的修辞特征是具有可传导 性 的 那么 , 在国内的 写作教学中 , 如何才能有效地使学 佳熟悉并自觉运用符合英语本族语使用者所预期的修辞模 式呢 根据相关语 言学理论及 自己多年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 体会 , 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以下 一 些教学策略 。 首先 , 在指 导 中因学生进行英文写作时 , 应尽可能地导人英语修辞模式的 内容 , 尤其是英语典型的 “ 主题 十 证明 子结论 ” 的直接 、线性 模式 , 并与汉语的修辞特征进行 比较 , 使学生意识到中西方 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于英汉语篇组织结构的不同影响 。 其次 , 鼓励学生课外大量阅读英语本族语作家所写的英语语篇 , 并 在阅读的同时有意识地分析语篇的修辞结构 , 以便进一步熟 悉英语特有的修辞模式 。 再者 , 建议学生从宏观交际单元的 角度 , 对 自己的英文作文进行语篇修辞结构的分析 , 避免“ 中 文腔 ”的英文习作 。 最后 , 如果 可能 , 请英语族的外籍教师对 学生英文习作中修辞结构方面的典型失误进行点评和修正 ,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英语修辞结构的敏感性 。 总之 , 学生只有 在 了解和熟悉英语语篇的修辞特征的情况下 , 才能在 写 作中尽量克服母语负迁移的 一 干扰 , 从而写出重点突出 、结构 连贯 、 易为英语族人所接受的英文文章 识 , 把握英语语言的本质特征 , 在 写作中自觉地 、有意识 地运用符合英语修辞习惯的语篇组织模式 , 从而写出地道得 体的英文文章 , 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施 。 六 、结束语 总之 , 对比修辞学指出 语篇组织结构 与思维模式紧密 相关 , 即思维方式和思维序列直接体现在语篇的组织模式 上 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 , 如果仅仅掌握 目的语的语法 规则 , 而缺乏对 目的语的语篇思维模式的认识和敏感性 , 就 很容易把本族语的语篇组织规则即修辞规则迁移到 目的语 , 去 , 导致交际失误 。 在英汉对比修辞学的范畴内对英汉语 六的修辞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并探讨其深层根源 , 有利于启示 中国的 』 学习者树立英汉 语篇模式差异和思维差异的认 参考文献 「 」 七 · 、、 『 , 君 ‘ , 全, 、 仁 」 , 、。 旗 , 《 , 一 〔 」 “ , 卜 ’ 卿 ” 一 , , 一 「 一 。 」 。一 二 一万里 仁 」 记 川 物 「 娜 · 。 仁 〕 “ ” , , 」 “ 二 正 ” · 铭 , , 一 〔 “ ” 罗 , , 〔 」 朴 。 , 邵 伴 拐 之 、 〕 习 邝 一 , 」 一 吧 。, 「责任编辑 高继海 」 一 一 , , , 妙 , 乞 , 眺 , 以 》 , 、 , 一 职。 一 蛋, 生 哪 ‘ 。飞 。 飞卜 、 一 。 , ‘ 。 十一 ‘ 通 、 、 」
本文档为【英汉对比修辞学实证研究_论证语篇修辞结构之对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257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8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9-04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