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秦伯未论五脏辩证

秦伯未论五脏辩证

举报
开通vip

秦伯未论五脏辩证 f 一 =f , [临床论著] 张 ,中 鑫 , ,7 明中王杂葺 】997年苇 l期 秦伯未论肝辨证 辽宁中医 ⋯ 0032) 本同山 学 73 6 -(2I 辽宁中医附属医院(1l (日本同山吉备国再致学 ) 6 中医的理论以腑腑为核心,临床上辨证论 治,归根到底都是从脏腑出发。秦氏在脏腑辨证 方面.做了系统整理,又结合后世发展,提出许 多独到见解。《论肝病》、《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 提要》就属于这一类。遗憾的是 由于历史的原 因,他没能最后完成脏腑辩证理论。为了全面继 承他...

秦伯未论五脏辩证
f 一 =f , [临床论著] 张 ,中 鑫 , ,7 明中王杂葺 】997年苇 l期 秦伯未论肝辨证 辽宁中医 ⋯ 0032) 本同山 学 73 6 -(2I 辽宁中医附属医院(1l (日本同山吉备国再致学 ) 6 中医的理论以腑腑为核心,临床上辨证论 治,归根到底都是从脏腑出发。秦氏在脏腑辨证 方面.做了系统整理,又结合后世发展,提出许 多独到见解。《论肝病》、《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 提要》就属于这一类。遗憾的是 由于历史的原 因,他没能最后完成脏腑辩证理论。为了全面继 承他在这方面的中医理论,笔者将有关论述进 行整理。本篇正文及按语所列症状均出于原著, 望同道明察,现归纳如下: 肝藏皿,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性主升发,宜 条达舒畅 若肝脏血亏,即引起供血器官缺血等 一 系列症状。如果谋虑不遂,情志不舒,肝脏不 能疏泄,便产生肝郁之症。肝在志为怒,努则伤 肝 .发为肝气,肝火,不但本脏有病变,还往往影 响其他脏腑,如乘胃、克睥、侮肺、扰心、累肾等 等,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症候。 1 肝血虚 常见特征: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润,妇女 经少、经淡 经闭。 。 偶见特征:目干涩,视物模糊,雀盲,发脱, 头痛白眉梢上攻。 ,拘挛,膝屈伸不利“ 。 血虚共征:形瘦,面色不华,指甲少泽,舌质 淡,脉细[4]。 按语 肝血虚一特征+共征。这个症型结 构公式是笔者提出的。有了它,症型结构一日了 然,特别是在分析复杂症型的时候,可以化繁为 简,详情见后。秦氏在《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 中 指出:形瘦,舌质淡,面色不华常见于一般血虚 症,确诊为肝血虚时,必须结合目眩、筋惕肉润 等肝症状的特征。提出特征概念,意义深刻,故 在此引用。一般血虚症简称共征,与特征相对 应。肝血虚牵涉面广,症状又比较复杂,如全盘 14 ’ 托出,常令人感到头绪纷繁,难于掌握 故笔者 将秦氏反复谈到的症状,归于常见症,偶尔提及 的症状,纳入偶见症。但偶见症不等于不重要。 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润,是秦氏多次提 到的肝血虚特征。关于不耐烦劳,其表述的形式 有四种:不耐烦劳,不耐操劳,易疲劳和疲乏。疲 乏,多以为中气虚,为什么又见于肝血虚?这常 常使初学者迷惑不解 肝为罢极之本,肝主筋, 故肝血虚多见不耐烦劳等症。秦氏在《中豳临症 备要》中说:疲乏、浑身疲困、行动乏力,多属虚 症,宜气血双补,用八珍汤 但行动呼吸短促,偏 重在气;动时觉热.心悸汗出,偏重在血。笔者认 为,临床上多以为疲乏属于中气虚,实际上是一 种误解。上面引用的这段话 ,其中疲乏而见行动 呼吸短促,偏重在气,也不是指在中气虚。若是 指中气虚 ,补中益气就可以了,为什么还气血双 补?关于中气虚,秦氏常常换一种提法:精神疲 倦,四肢无力等。疲乏与无力是两个不同的意 思。疲乏多见酸、沉、胀、痛,或酸胀、或酸痛等, 表现不一。乏即是累,多在小劳后或工作到下午 及晚上出现,特别是下肢明显,有时不为休息所 缓解,俗称不解乏。中气虚症,由于食少便溏,从 而全身营养缺乏,面色萎黄,精神无法奋起,不 愿言语,行劝懒怠,四肢无力。也就是说,早晨醒 来就没劲。故疲乏从肝治疗,轻者偏重补血,重 者偏重补气}无力则从脾治疗,培补中气。肝血 虚可引起 目眩,不耐烦劳、消瘦 ,面色、指甲不 华,舌质淡、脉细等诸多主症,如何认识它们在 症型中的地位?正是针对这一实际问题,他提出 了特征概念,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大慨秦氏的 辨证思路 ,抓住一两个特征,再具备两三个共 征,诊断就可以确定。是萎把握住特征,这也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临床论著] 光 审匪杂志 l997主草l期 他反复强调的。 2 血虚发热 特征:小有烦劳即能引起低热,缺乏规律, 轻者身不发热,但觉头面轰热.手足心烦热出 汗 。 共征:胸中烦热,舌质红,咏细数。 基础症:目眩、不耐烦劳、消瘦、面色不华等 血虚症 。 按语 血虚发热一特征+共征+基础症、 肝血虚。血虚发热起于血虚,故肝血虚是其基础 症。血虚发热与阴虚发热相近,其特征为小有烦 劳即热,缺乏规律 ,有时亦下午发热,轻者身不 发热,但觉头面轰热,手足心烦热出汗,还见体 力疲乏异常 ,目眩,消瘦,面色不华等血症。阴虚 发热有规律 ,以下午为多 ,入夜逐渐降低,形体 赢瘦.五心烦热,骨蒸,盗汗等。 3 肝气虚 特征:意志萧索 ,胆怯善恐,卧不安.不耐 劳。或极度疲劳 ’,倏时头晕眼花无所见 ,胁 下一点痛不止,遗尿0“ 。 共征:气短,懈怠等气虚症“”。 基础症;多疑善虑,忧郁不欢,胸姆苦满等 肝郁症;目眩,消瘦,面色不华等血虚症。 按语 肝气虚=特征+共征+基础症、肝 部或肝血虚,气和血并重,更把气作为血的统 帅,这是中医生理上的一种认识方法。血液循行 脉内全身受其营养 ,气能改善血液的功能和帮 助血掖的正常运行,二者是构成人体正常生理 活动的重要因素。秦氏说,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 使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也称作“用”。 假使气受到心理上、环境上的刺激,无论情志方 面的喜、怒、哀、乐,气候方面的冷、热,以及工作 方面的劳逸,都会影响到血。肝气虚多起于肝 部。肝郁症 ,先情志郁结,引起气郁,影响血行障 碍.成为血郁;气郁不舒,久则化热,热郁于内 不易发泄,耗气烁血,逐渐体力衰退成为气虚。 肝血虚亦能引起肝气虚。肝以血为体 ,气为用, 肝血不足,生气不强 ,肝气亦虚。故肝郁和肝血 虚是肝气虚的基础症。此外,疏气利气耗散太 过,也能造成肝气的功能损害.还与体质、大病 久病后有一定关系。 肝气虚的特征,在精神方面萎靡不振,意志 萧索,胆怯善恐,卧不安;体态方面不耐劳,甚则 极度疲劳,多见下肢酸软;见于局部,或者突然 头晕眼花无所见,或者虚甚者 ,胁下一点痛不 止,或者气虚则疏泄不禁而遗尿。懈怠一词,是 指懒散、松劲,与倦怠意思相近,在这里引申为 其它气虚症。秦氏在《神经衰弱》一节中谈到,肝 脏病变在神经衰弱中占着重要位置,肝病总的 表现可分为气和血两方面,在血多虚.在气有虚 有实,而以实证居多。他在谈慢性肝炎时叉说, 临床上遇到的肝炎大多有较长的病 史,而且也 有感到极度疲劳的,这决不能单从疏肝治疗 ,遇 到特殊情况 ,也能用黄芪、首乌、当归补肝。规律 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不能只看到一般性而忽视 特殊性。他还进一步指出,气血不和,欲其流畅, 不宜用附子,只在峻补血气之内,加肉桂以为佐 使,固其入肝走血分,能助长生气,如十全大补 汤、人参养营汤之类。关于肝气虚,历来中医教 材书均未列症候,临床也颇少论及,对于此症又 怎样治疗,实是中医理论的空白。而在 6O年代. 秦氏就较系统地提出肝气虚的辨证治疗,至今 仍有指导意义。 4 肝阳虚 共征:四肢不 温,脉沉细 而迟。逐 渐 形 成。 。 基础症:懈怠不耐劳,忧郁胆怯等肝气虚 症;或兼见腰冷酸痛,畏寒,小便频数等肾阳虚 症 。 按语 肝阳虚一特征+共征+基础症、肝 气虚或肾阳虚。肝为藏血之脏,内寄相火为肝的 生发之气。肝阳虚多起于肝气虚,当辨认肝气虚 本症。肝阳虚还见于肾阳虚,因肾阳虚常累及 肝,导致肝阳亦虚,如骨髓痨即是。 笔者注意到,秦氏在论及肝阳症与肝阳虚 时,均有头疼麻术。初步分析,肝阳头痛,起于血 ‘ 1 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临床论著] 明中呈杂吾 1997年苇1期 液不充、肝阳循经上扰,头痛偏重两侧,严重的 巅顶如有物重压,兼有麻木感。阳虚头痛,相火 不能温养头目而见头痛麻木.但不剧烈,得温轻 减。前者肝阳相对亢盛,所以用清滋柔镇;后者 肝阳本身虚弱,生气不强,必须在补体之中加入 温养。这和痰浊头痛与气虚头痛道理相近,可以 互参。头痛麻木,虽为肝阳虚的特征.但肝阳虚 初起或症状不典型时,也可以不出现。这时就必 须结合其基础的特征,如肝气虚的胆怯不耐劳, 肝血虚的目眩、筋惕肉润等症。总之,证是灵活 的,特征的意义不仅在于能确定它所归属的症 型,还能制约与之有关的其它症型。 5 肝寒直中 特征:头痛脑冷,少腹痛“ “”。 . 共征:四肢厥冷,指甲青紫.脉沉弦或弦紧, 病来急骤 。 兼症:呕汪清挺粘沫.吐酸等胃气上逆症。 按语 肝寒直中一特征+共征+兼症、胃 气上逆。秦氏指出:四束不温常见于肾阳虚和一 般寒症。确诊为肝寒须与肝症状结合。厥阴头 痛,由肝经寒气上逆,头痛脑冷,畏风常欲禁被 而睡,面容惨淡忧郁,微带青晦,兼夹胃气上逆 而引起的呕吐清涎粘漾等。寒邪直中少腹,多见 少腹剧痛,肢冷,脉细,或吐清水酸水。胃气上逆 虽属兼症,但从侧面反映了该症的特点,也应重 视 。 6 肝郁 常见特征:多疑善虑,忧郁不欢,意志消沉, 胸胁满闷,妇女月经不调“ 。 偶见特征 :头昏 ,痴呆,妇人小便频数, 量少窘急。 。 兼症 :痞满,腹胀,大便不谓等脾胃不和症。 按语 肝部=特征+共征+兼症、脾胃不 和。肝郁的成囤,多为情志致病。由于性格内向, 沉默少言,多疑善虑,不便交流情感 ,情志郁积 而发病。还与思维方式有关,遇到困难和挫折, 不能正确对待 此外,受到意外事件的刺激一蹶 不振等,均可引起肝部。肝部,在气表现为闷闷 16 不乐.意志消沉,胸胁苦满,饮食呆钝 ;在血则增 胁痛如刺.肌肉消瘦,及妇女月经不调等。气郁 不舒,久则化热,出现急躁,忧愤,小便黄赤等, 甚则发热,或时寒时热,或心中不称意即觉浑身 轰热 面充血。热郁于内则耗气烁血,逐渐体力 衰退 ,出现潮热,盗汗,失眠,惊悸 ,妇女月经涩 少等虚劳证候。综合肝郁症的全部过程,其始在 气,继则及血,终乃成痨。但临床所说的肝郁,多 指气分病,兼见血虚,近于本虚标实。郁热及国 郁热转变成虚热,当 属肝热和血虚发热范围。肝 郁是作用不及,不能疏士,肝郁脾必郁,影响中 焦.出现痞满、腹胀、大便不调等脾胃症状。 7 肝气 常见特征:胸胁胀满作痛,步腹胀痛,先胀 后痛,时痛时止。 · 偶见特征:头胀,乳房胀痛,睾丸胀痛 :。 兼症:胸闷太息,脘痞,腹胀,嗳噫,失气等 胃肠不和; 按语 肝气一特征+兼症。肝气病的形成, 多囤精神上经受刺激,肝脏气机不和出现横逆 现象,进一步影响到其他内脏。为什么同样受到 精神辩激,会有肝郁、肝气之别?秦氏早年说过 , 性柔多肝部,性剐多肝气 肝气以作胀为特征, 先囤气机胀滞,然后作痛。故肝气病有胀而不痛 的,没有痛而不胀的。它们发病,多从本脏本经 部位开始,以两胁及少腹最为明显,然后循经扩 散,肝气横逆上及胸膺 ,下及前阴等处,再影响 胃肠。并囤气机郁滞使情志怫逆不畅+继发恼 怒,急躁等精神不安现象。笔者认为,肝气病是 囤精神刺激而生气,生气不等于恼怒。生气是不 快在心,恼怒是发泄于外,是肝火冲激上逆的特 征。肝气是囤气机郁滞,胸胁少腹胀痛而爱发脾 气,可以出现急躁、恼怒等,也可以不出现,故不 在主症之列。同样是恼怒,病因晴机却不同,也 应当注意。 8 肝热 特征:手足发热,目赤红肿。 ,胁痛而痛处 有热感,阴纵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临床论著] 屯 出匡杂舌 1997年苇1期 共征:烦闷.口干,口苦,小便黄赤等症 。 基础症:肝气或肝郁症。 按语 肝热=特征 共征+基础症、肝气 或肝郁。引起肝热的原因,有外感温邪传变的, 有因外邪伤肝和气郁化热的,当其化热内伏,或 有化火倾向而没有冲逆的时候,称为郁热或郁 火。肝热多见烦闷、口干口苦、手足发热、小便黄 赤等,无冲激上逆现象。有时见于局部热象,如 胁痛有热感,或目赤红肿及阴纵等。由于肝热特 征不明显,辨证时可以结合肝气等症状。 9 肝火 特征:头胀痛.昏沉觉热,头筋突起,耳鸣, 耳聋,多怒.狂乱 。 共征:面热,面红,口苦,口干,烦躁。 。 基础症:肝气或肝热症。 兼症:火能伤阴,伴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 赤;吞酸,口苦等胃不和症。 按语 肝火=特征+共征+基础症、肝气 或肝热+兼症、胃不和引起肝火的原因有肝脏 蕴热或由肝气转化,故其基础症状为肝热或肝 气症状。由于火性炎上,其症特点集中在头面多 见头胀痛,耳鸣,面热,面红等症。火能伤阴,营 血、津液受其消耗,往往伴见咽干,大便秘结小 便短赤等症。肝火冲逆无制可引动胃失和降,兼 见吞酸.口苦等症。还能影响其它内畦.出现更 多的病症。 l0 肝阳 特征:头晕偏头痛,目眩畏光,目眶痛.喜静 恶烦,严重的巅顶如有物重压,兼有麻木感” 。 基础症:肝热和肝血虚症。 兼症:泛漾恶等胃气不和症。 按语 肝阳一特征+基础症、肝热和肝血 虚+兼症、胃气不和。引起肝阳浮动的原因,一 是肝热而阳升于上,一为血虚而阳不潜藏,故肝 热和肝血虚是其发病的基础。肝热引起的肝阳 可兼血虚,血虚引起的肝阳亦多内热,两者不能 绝对分开。所以分别来说,前者偏于实,后者属 于虚;总的来说,肝阳的性质近于热,基本上是 一 个虚证。它的主要症状:头痛偏重两侧.眩晕 亦更明显,目眶痛,眼皮酸重,怕见阳光.喜静恶 烦,睡眠不安,严重的巅顶如有物重压,兼有麻 木感。肝阳上扰,往往影响胃气和降,极易引起 呕恶。临床所见的肝阳症,大多由肝热、肝血虚 和胃气不和等症候构成的。把握住了病因病机, 即使很复杂的症状,也是多而不乱,不难识别。 u 肝风 ’ 特征:眩晕欲仆,手指蠕动,头、舌颤抖 全 身抽搐,甚至角弓反张 ”。 基础症:肝血虚和肾阴虚症 : 兼症 :易引起呕吐等胃气不和症。 按语 肝风一特征十基础症、肝血虚和肾 阴虚+兼症、胃不和。肝阳是血虚内热而阳浮的 一 种症候;肝风纯粹是一种虚象。不仅肝血虚而 且肾阴亦虚。由于阴血极虚而不能濡养空窍和 肢体,故出现震动不定现象,虽然与肝阳有共同 之处,实际上大有区别。肝阳仅见头晕目眩等视 觉浮动现象,肝风则见眩晕欲仆,手指蠕动,头、 舌颤动,全身抽搐,甚者角弓反张等震动现象。 前者浮动,后者震动。秦氏仅用浮震二字.就化 解了有史以来风阳混淆不分的局面,不愧为医 林高手。肝风还应当辨认血虚本症,如筋惕肉’ 瞒不耐烦劳,消瘦,面色不华,失眠等.以及深一 层的肾阴亏乏,水不涵木 ,腰膝酸软.潮热 ,盗 汗,两尺脉弱等 。中虚的患者更易引起呕恶等 症 12.肝阴虚 特征:头晕,目眩,目干涩,视力减退,目歧 视 。 。 共征:舌尖红无苔,或光如去膜猪腰者,脉 虚数。 基础症;肝血虚和肾阴虚症。 按语 肝阴虚一特征十共征+基础症、肝 血虚和肾阴虚。在《中医临症备要》一书中,有十 一 处提到肝阴,均是肝肾并提。其表述的形式有 四种:肝肾虚,肝肾阻亏.肾阴肝血不足和肝肾 阴血不足。因为血属阴,故血虚亦属阴虚范围, l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临床论著] 光明中 杂志 1 997主第1增 统称肝肾阴亏。这一简捷表述方式,也是为了行 文方便。秦氏不单独提肝阴虚,其倾向是不言而 喻的。笔者理解,临床上没有孤立的肝阴虚症, 即使有,也是以肾阴虚存在为前提 它见于肾阴 虚不能养肝,肝血亦虚;或肝血虚累及肾,肾阴 亦虚。在此单列肝阴虚症型.有失秦氏本意,也 灾妥当。这实际上是变相讨论肝肾阴亏症型,望 读者留心。真阴虚只有一个,那就是肾阴虚,为 心烦、盗汗、手足心热、骨蒸潮热、遗精、腰酸、膝 胫无力等,当加以区别。从中可以看出,秦氏对 中医术语的理解和使用,十分严格而又细腻,其 精义也往往在于无字之中,这些都需要我们深 入理解,反复研究。 参 考 文 献 (1)寨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1978:37 (2)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978:93 (3)秦伯未 .中医l临症备要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1979:31 (4)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78:3 ‘5)吴大真 .秦伯未医文集 .长抄:湖南科学技术 出版钍 ,1983:77 (6)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78:19 (7)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1978:182 (8)秦伯未,等 .医学见能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 982;8 (9)秦伯未 .中医临症备要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1979:11 6 (1o)秦伯未 .中医l临症备要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79:214 c1])秦伯未 .谦斋 医学讲稿 .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1978:94 (12)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978:96 (13)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 :上海科学技 ● 18 术出版社,1 978:97 (14)秦伯未 .中医l临症备要 .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1 979:36 (¨ )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上海科学 技 术出版社 ,1 978:1 85 (16)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1 978:97 (17)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 :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978:4 (18j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1 978:98 (19)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1 978:202 (20)秦伯未 .中医l临症备要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1 978:1 92 (21)秦伯未 .中医临症备要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1979:211 (22)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1 978:94 (23)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1978:4 (24)秦伯未.中医临症备要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杜.1979{¨ 5 (25)秦伯未 .中医临症备要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杜,1979;166 (26)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杜,1 978:98 (27)秦伯未 .中医l临症备要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79:27 (28)秦伯未 .中医l临症备要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79:193 (29)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 .上海 :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1978:95 (30)秦伯未 .中医l临症备要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79:31 (31)李英躺 .中医肝病理论在l临床上的应用 .江 苏中医杂志.1 965:(5):4 (32)秦伯未 .中医l临症备要 .北京 :人民卫生出 版社,1979:34~37 (收稿日期:1996.6.1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筛 落 氰扫 光明 秦伯未论心辨证 . . . 型:兰 t 2. 辽宁中医附属医院 (110032) (日本罔山吉备国际大学716) 心生血.主藏神.心主火,火即心阳。为人 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脏血虚和阳气太亢、不 足,或受情志的刺激,或曰病邪的侵犯,均能影 响血液循环,致功能失常,出现心悸、惊惕、失 眠、健忘、喜哭失常,或谵语、神识昏迷等证。并 能影响其它脏腑的活动,使之发生紊乱。 1 心血虚 特征 心悸易惊,少气.健忘,失眠。【l’ 共征 形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按语 心血虚=特征 +共征。心生血而藏 神.血虚而心失所养,神不宁舍,内心常有恐惧, 易于惊觉.闻响声或见异物即感心悸不定。秦 氏在<脏腑发病及甩药法则提要>中明确指出, 心血虚为面色不华,少气。笔者还注意到他在 其它文中反复提到心血虚为心悸气短。这样联 系起来看.少气即气短。临床多以为气短是气 虚见证,为什么秦氏从心血虚辨证?我们不妨 先看看他关于心病的一系列提法,答案也就清 楚了。心气虚为心慌气短;营行障碍为左胸痛。 不得息;心阳虚为心痛.胸阎;真心痛为大痛不 止,气闷室塞,不能言语。心主血脉,肺司呼吸, 心肺为君相之官,二者密切相关。这样看来.由 于心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肺脏证状,已不仅仅 是一般意义上的兼证.而是心脏特征的组成部 分。笔者认为,心源性喘息常在夜间发作,西医 都从心脏着手,为什么中医不可以呢?中医不 但可以,而且早在西医投认识这病以前,中医就 是这样认识和治疗的。所以秦氏反复提示我 们,要注意因心病而同时出现的心肺证状特点。 为了牢记这一点,笔者把心悸少气称之为二联 证 。 健忘,亦为心血虚的特征。前人说,人之 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而脑为元神之府, 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故健忘轻者,责之于 心;重者,迷蒜善忘,多见老人糊涂忘事.归之于 肾。 2 血虚内热 特征 心悸易惊,轰热,手心热,虚汗。【2J’ 共征 胸中烦热,舌质红,脉多细数。 基础证 失眠健忘.面色不华等心血虚证。 按语 血虚内热=特征+共征+基础证· 心血虚 汗为心之液.血虚而内热扰.心液不能 敛藏出虚汗,其特点是,闻响声或见异物即感心 跳加速,并有轰热,头汗和手汗等证.脉搏多细 数,或呈不规律现象 由于心跳加速,并有轰 热,表现为悸而烦跳,有向上跃 出之势,病人常 叙述有跳到嗓跟的感觉。秦氏认为心脏以血为 体,以阳为用。笔者注意到,秦氏不提心阴虚, 其倾向是明显的。总之,血虚内热的心悸、轰 热、虚汗几乎是同时的。掌握了这一点,与其相 类似的证状如潮热、盗汗、自汗等就不难鉴别。 3 营行障碍 特征 左胸痛,不得息,牵及左肩与臂亦 痛,或手臂酸痛麻木。¨, 基础证 心血虚和心阳不足等证。 按语 营行障碍=特征+基础证·心血虚 和心阳不足 心生血而主脉。血液循行脉内周 流不息,须心血充盈,心阳鼓动有力。如果心血 不足,心阳衰微,便会使心脏功能失常,出现营 行障碍,多见左胸痛,不得息,牵及左肩臂亦痛。 瘀血内停和营行障碍不一样,它见于跌打损伤, 内脏出血而瘀血 内停的胸胁刺痛等,属于局部 现象,治疗以祛瘀为主。营行障碍是由于心脏 气血不和而出现的全身证状,应针对病因病机 11 上r, 寤 沦 牛 √, 一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临床论著] 光明中医杂志 1997年第2期 用药。秦氏主张在养血、扶阳的基础上活血,疼 痛比较频繁的,活血为主,佐以养血,用药多与 脏气相结合。换一个提法如心血瘀阻可不可以 呢?秦氏说,前人将心脏比作君主,周而认为心 不受邪,心不可疼,心受邪而出现疼痛时多死 亡。从中可以看出,秦氏是尊重中医传统理论 的,而中医术语的使用也是严格而有分寸的。 心与营是两个不等同的概念。关于心血瘀阻的 提法,人们不禁要问:心血瘀阻是心脏瘀阻还是 周围血脉褒阻了?心脏瘀阻时多死亡,讨论它 还有什么意义? 4 心气不足 特征 脉象细弱结代,¨)心悸心慌,气 短,( 或 胸 闷,( 或 太 息( ,多 汗,甚 则 胸 汗 ’- 。 共征 神疲,肢倦,乏力等气虚证。 基础证 形瘦,健忘,面色不华等心血虚 证 。 按语 心气不足 =特征+共征 +基础证· 心血虚 心以血为体。血虚而心气不强,鼓动 血脉无力,脉象细弱结代。气血运行不畅,神不 安藏,故见心慌心悸,是空虚而悸,有向下滑坠 之感,病人常说像坐电梯似的。这与血虚内热 的悸而烦跳、有向上跃出正相反。笔者认为,心 气不足的心慌气短,是稍有劳动,即心慌心悸, 行动呼吸短促,气短是客观的。而心血虚的心 悸气短,气短是自觉证状,多伴有动则觉热,汗 出等,应加以区别。再有,心气不足的气短,或 表现为胸闷,或表现为太息,三者意思相近,只 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均应引起重视。 多汗与自汗有别。自汗是无其他刺激因素而自 然汗出.主要是由于卫气不固,津液外泄。心气 不足的多汗是心虚不能敛液,常常由于活动、心 慌等因素引起.治以养心为主,不必固涩。甚则 胸部多汗,名为心汗,多见心气衰弱。 5 心阳衰弱 特征 轻则心慌心悸,重则左胸痛,牵及左 肩臂亦痛,胸闷【】”。进一步心阳衰竭,大痛不 止,气闷窒塞,不能言语.面青呼吸气冷,手足青 至节 。 共征 四末清冷,不耐寒冷,每逢阴雨、夜 间和冬季发作,脉或迟或紧。 基础证 心慌气短,脉细弱结代等心气不 足证 。 按语 心阳衰弱=特征+共征+基础证· 心气不足 心以血为体,阳为用。如果心阳衰 弱,便会使心脏功能出现障碍,血液循环不利, 轻则心慌心悸,重则疼痛。严重时心阳衰竭,大 痛不止,气闷窒塞,不能言语,面青呼吸气冷,手 足青至节,多致死亡。心气不足亦见心慌心悸, 与心阳虚弱的心慌心悸有何不同?笔者理解, 心气不足的心慌心悸,每与活动有关;心阳虚弱 的心慌与心悸,多在每逢阴雨,夜间及冬季发 作.便是心阳不足之明证,并有疼痛病史。 6 心火旺 特征 心烦,掌热.(”),口舌糜腐生疮,(14 舌尖红刺,重舌。【】 共征 面红,口干.失眠多梦。 兼证 小便赤涩,尿血等小肠热证。 按语 心火旺=特征+共征+兼证·小肠 热 精神怫郁则心火动,心火内炽,扰及神明, 多见心烦、失眠、多梦、掌热。其华在面,开窍于 舌,故见舌尖红刺、面红,甚则口舌生疮。火邪 最易伤津动血烁阴,阴血津液损伤则火热必然 愈炽,故临床多虚实互见,须特别留意加以分 析。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移热于小肠,小便赤 涩,尿血。 7 熟人心包 特征 舌尖红绛,烦躁,时有狂妄、谵 语【】 ,渐至撮空引线,循衣摸床等神昏证。(” 基础证 壮热,日晡更剧,口渴等中焦阳明 证 。 按语 热人心包=特征+基础证·中焦阳 明 外感证出现昏迷,多在伤寒或温病化热,邪 传心包.热入营分亦称邪陷心包。也有不循次 序,在上焦即见神昏证状者,称做逆传心包。热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临床论著] 光明中医杂志 1997年第2期 入心包,往往发生神昏证状。初见烦躁不安,舌 尖红绛,时有谵语,为昏迷前兆;渐至撮空引线, 循衣摸束等,已入昏迷。神识昏乱的表现,有阳 证和阴证,阳证多火邪,多系热入心包,阴证多 痰湿蒙蔽,常见于中风昏仆等证,由于伤寒或温 病化热,邪传心包。病邪婚根据地没有完全脱离 中焦。其基础证是中焦阳明证。故见壮热。日晡 更剧,口渴等证。 8 水气凌心 特征 心悸。胸闷,cl ,甚则胸膈窒塞,心 慌汗出‘ )。 基础证 水气停聚中焦或下焦证。 按语 水气凌心:特征+基础证·水气停 中焦或下焦 由于脾肾阳气不足,气化障碍,水 气停留体内,不能正常排泄,产生头眩,胸闷,小 便短少等水气证。水气上逆,停聚胸膈而阻碍 心阳,出现心悸,胸阎,重则胸膳窒塞,心慌汗 出。此证主要由于心阳不振。宜通阳利水,不须 安神。水气停聚中焦引起的,或有心下悸,头 眩,口渴不饮等证。肾脏寒水上逆,先有脐下 悸。再见胸闷。心悸,奔豚证即屑这一类。 9 心气不畅 特征 舌强语蹇,【2。 耳鸣怔忡【2”,胸闷太 息{ , ,两臂挛急。(XX) 基础证 风痰,心气虚或心血虚证。 按语 心气不畅:特征+基础证·风痰、心 气虚或心血虚 心气不畅类似于肝气不舒,虚 证、实证都可以gf起。在清窍,舌强语蹇,是风 痰入络而心气不畅,多见于中风证;怔忡患者, 伴有耳鸣与心脏跳动相应,入夜更为清晰,妨碍 睡眠,为血虚而心气不畅。在胸膝,胸膈觉闷, 善太息,多见于心慌心悸患者。因心气不足而气 不畅通。在肢体,两臂挛急,见于心脏虚弱者往 往先心慌气短,胸闷窒塞,继而两臂挛急,必俟 心气渐畅,始渐舒展,治宜养血通脉。观秦氏治 疗,一方面对证治疗.宣通心气;一方面针对病 因病机,或化痰通络,或补气,或养血通脉等。 鉴于医著论及心气不畅少.故在此单列讨论。 参 考 文 献 1 奏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6 、 2 秦伯未 .金匮要略简释.北 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 1963:23 3 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78:6 4 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辩学技术出版 杜;1978:6 5 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6 6 秦伯未 .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46 7 秦伯未 .中医临证备要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13 8 秦伯未 .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 1舯 9 秦伯未 .心绞痛诊冶一得.浙江中医杂卷;1981# (9387) 10 秦伯未 .中医临证备要。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14 ll 秦伯未 .心绞痛诊治一得。浙江中医杂志i1981: (9387) l2 秦伯未 .中医临证备要。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t979:1l2 13 秦伯未等 .秦伯未医文集。长沙:湖南科技出版 社 ;1983:214 l4 秦伯未 .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68 15 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杜 :1978:6 16 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8:75 17 秦伯未 .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57 18 秦伯未 .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l979:184 19 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杜;1978:34 加 秦伯未 .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i l9 79:94 21 秦伯来 .中医I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哆 。曰 [临床论著] 喑 蝣 饼 .~2ff, 光明中医杂志 1997年第2期 1979:54 22 秦伯未 一 { 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 民卫生出敝社 1979:146 目 寒 证 治 河北省邢台市中医院 (054001) 目寒症为目内外端好,视力一般无减退,只 是病人自觉眼球发凉、寒冷怕风、酸困感、内昔 部似有一孔洞,有冷风吹入的感觉。指触患眼 与健眼温度无差异,一般常为双眼患病,亦有单 眼发病的。本症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与它病同 时发生,全身常伴有头晕、气短懒言、畏寒怕风、 肢体酸楚无力、喜温喜按、面色不华等症状,治 愈后一般不复发。 1 分型论治 1.1 气血双亏 多因产后或子宫肌瘤失血过 多,或久病不愈导致气血亏损,虚则生风,上犯 清窍。除见眼部共有的症状外,全身伴有面色 不华,头晕 目眩,倦怠乏力,饮食乏昧,妇女可见 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则:益气 养血,祛风通络。方用加味当归补血汤:黄芪 40g、当归、桂枝、川芎、熟地、防风、白芷各 lOg, 何首乌、干桑椹各 15g,羌活、芥穗各 5g。或I:1 服补中益气丸。如连某,女,34岁,武安县人, 1989年3月4日诊。自述去年吸宫两次.而经 常头晕目眩,肢体无力,近2个月自觉双眼怕风 畏冷,似有冷风由内昔角吹入眼内。诊见:右眼 视力 5.1,左眼 4.8,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眼 底无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属气血双 亏,风邪阻络,治宜益气养血,祛风通络,方用加 昧当归补血汤。服药 6荆,自觉双眼怕风畏冷 及冷风吹人眼内的感觉消失,头晕 目眩明显好 转,继原方去羌活、白芷、芥穗,加山药、杞果各 lOg,又进 6荆,双眼视力 5.2,自觉症状全除, 禽后观察2年,安然无恙。 1.2 脾胃虚寒 多因素体虚弱或饮食生冷,致 中焦虞寒,阴寒内盛,寒湿不化,浊阴上犯。除 l4 . (收稿日期:1996.2.10) R ,7o 见眼部共有症状外.全身伴见有面色萎黄,胃痛 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进食痛减,呕吐酸水 或清水,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 缓或虚弱。治则:温中健脾 祛风散寒。方用加 昧附子理中汤:干姜、党参、吴茉萸、白术、炙甘 草、白芷、玄胡各 log,附子、川芎、羌活各 6g。 如田某:女,58岁.邢台市人。1993年 5月 l7 日诊。自述患胃溃疡病 1O年,3个月前自觉双 眼视昏,寒冷怕风,左眼内皆部似有~孔洞,一 股冷风常由此孔吹入。诊见:双眼视力 4.8,双 眼外表(一),裂隙灯下见晶状体密度增高,赤道 部楔形混浊,眼底(一),舌质淡苔白,脉沉。指 触双眼球无凉感,伴见上腹部隐痛,喜温喜按。 证属脾胃虚寒,经脉郁滞,治宜温中散寒,祛风 疏络,方用加昧附子理中汤。服药6剂,左眼冷 风吹入感及双眼怕风寒冷消除,腹痛基本消除, 继服前方4剂,口服化障丸,点白内停眼水治疗 白内障。眼寒愈后未再发生。 1.3 肾阳虚衰 多因久病耗伤阳气,或生育不 节,房劳过度,久泄迁延不愈,以致肾阳亏损,命 门火衰;或因脾阳虚不能温养肾阳而致脾肾阳 虚。除见眼部共有症状外,全身伴有面色觥白, 精神萎靡,肢凉怕冷,腰膝酸困微痛,或见五更 泄,小便失禁或清长,舌质淡胖,脉沉迟。治则: 温补肾阳,疏经行气。方甩加昧肾气丸:熟地 2og,山药、山萸肉、泽泻、云苓、丹皮各 1og,白 芷、木瓜、海风藤各 15g,桂枝、炮附子、羌活、芥 穗各6g。如秦某,女,43岁,邢台市人,1992年 6月20日诊。自述 3年前息肾炎,经常腰酸困 乏,精神萎靡不振,近 1个月双眼球发凉怕风, 室内尚好,室外尤甚。诊见:双眼视力 5.0,外 l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秦伯未论脾辨证 . ⋯ 学 m 脾统血,.主运化,维持生命的力量主要是 营养,故脾被称为后天之本。倘脾的运化能力 不足,则食后作胀,引起肌肉消瘦,精神疲乏。 脾主中气,体阴而用阳,阳气不运,最易湿阻, 出现胸闷呕恶,大便泄泻,肌肤浮胂。并能影 响其它脏腑的活动,多见脾胃不和、土不生金 及土克水等证。 1 脾虚 特征 不知饥饿,【l 食后嗳气频作, 食 后困倦思睡,【3 食后胀滞感即欲便,平时便 溏,或稍进油腻即大便不成形。¨】 基础证 食呆,消化不 良,脘腹胀满等胃 失和降。 按语 脾虚=特征+基础证·胃失和降 秦氏认为,脾虚即脾胃薄弱。脾和胃的功能不 同,但作用是统一的,故土虚上证往往并提。 病在脾而不在胃,则不知饥饿,食后暖气频作, 食后胀滞感即欲便,平时便溏,或稍进油腻即 大便不成形。饮食不节,先伤及胃,胃伤而后 脾病,脾病而胃同时受病,故脾虚多兼见食呆, 消化不良,脘瘦胀满等胃失和降。 2 脾虚血少 特征 面色萎黄;肤色黄而小便利,目不 发黄。(5·6) 共征 消瘦,眩晕,心悸等血虚证。 基础证 食少,便蒲等脾虚证。 按语 脾虚血少=特征 +共征 +基础证· 脾虚 脾虚,先见食欲不振,食后难化,大便溏 薄。日久营养缺乏,面色萎黄;或一身肤色黄 而小便利,目不发黄,常伴有消瘦、眩晕、心悸 等血虚证。前两节提到目眩心悸为肝心血虚 的特征,为何在此又说是血虚的共征?肤色萎 8 黄而小便利,目不发黄,伴有眩晕、心悸等,均 选 自原著。笔者理解,在这里 目眩、心悸是因 脾虚血少引起的。对于肝、心来说,仍然是特 征,说明已累及到肝、心;但对于脾虚血少来 说,目眩、心悸不是特征,只是一般意义的血虚 症状,故属于共征范畴。秦氏在其它文中又 说,血虚症状 以心、肝、脾三经为多。这样看 来,脾血虚已言在其_中了。笔者认为,秦氏只 是间接提及脾血虚,脾血虚的症状又少,常常 含于它证之中,与心肝血虚证比较,独立性相 对差一些。而脾虚血少与脾血虚意思相近,并 点明了病目病机及症状特点,便于掌握和应 用,故在此单列探讨。面色萎黄是由于脾虚而 引起的血少特征。那可不可称其为脾阴虚呢? 关于脾阴虚的争论,也是由来已久的。秦氏 说,中医以脾与胃为表里,两者一翻一阳,一升 一 降,性质不同 但作用是统一的。 并且惯常 把肠胃病中热性、实性的病变属于胃,虚性、寒 性归于脾。笔者认为,这是划分脾病、胃病的 原则a脾和胃,一阴一阳,与其相对应的,阴虚 只能有一个,阳虚也只能有一个。如果有两 个,其作用怎么能统一?脾和骨性质不同,胃 为阳土,热证较多,热又易伤津藏,临床亦称胄 阴虚。脾主中气,最易韫阻,损伤阳气,故多见 脾阳虚。笔者注意到,在秦氏论著里,没有脾 阴虚、胃陌鏖的提法 其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3 中气虚弱 . 特征 中气不足为胸闷,自觉气短;[7· 大便额,或大便先干后稀,(’· 小便黄浊,有 粉样沉淀;老人脱肛。(“ 中气虚弱为神疲困 倦 懒言声低,四肢无力,自觉气短,甚则行动 喘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临床探讨】 光明中医杂志 1997年第3期 基础证 食少、便搪,面色萎黄等脾虚证。 按语 中气虚弱 =特征 +基础证·脾虚 笔者认为,秦氏关于中气不足和中气虚弱的提 法是有区别的。中气不足只见某一方面的功 能异常.初见虚象;中气虚为特定的证侯群,已 是虚证。由此可见用词的贴切。脾胃薄弱,往 往先见食少、便溏,从而营养缺乏,面色萎黄; 进一步少气.胸膈似闷非闷,四肢懒惰,不愿言 语,精神无法奋起。中气虚弱是在脾虚基础上 产生的,但脾虚不等于中气虚弱。中气虚弱的 特征是神疲困倦,懒言声低,自觉气短,甚至行 动啃促。 ’ 4 清阳不升 特征 痰湿见眩晕,头重胀痛,身重;气虚 见头痛昏沉有空洞感。(14,15) 。 基础证 胸闷,呕恶瘀挺,苔白厚粘腻等 痰湿证;少气无力,食欲不振,脉虚软等中气虚 弱证。 ‘ 按语 清阳不升 =特征 +基础证·痰温或 中气虚 痰湿中阻,阻碍清阳上升.出现眩晕, 头重胀痛;湿浊内阻,清阳不升,亦可见身重, 行动懒惰,同时伴有腌膈满闷、呕恶痰鞋、苔白 厚粘腻等痰湿证。久瘸或过度劳倦.中气不 足,清阳不升引起的头痛昏沉有空洞感,伴有 步气无力,食欲不振,脉象盘较。这种头帮与 痰湿中阻,阻遏清阳上升有根本上的区别,故 此用升补,彼用健中、化痰、利湿。 5 中气下陷 特征 行动喘促,脱肛.t 小腹坠胀 . 大便溏泄不止,有时失禁遗裤.及妇科崩潺,白 带不断。㈨ 19】 基础证 懒息少气等中气虚弱证。 按语 中气下陷=特征+基础证·中气虚 中气虚弱证 多为神疲困倦,懒言声低,四肢 无力,自觉气短,甚则行动喘促。秦氏指出,中 气虚弱进一步发展,出现行动喘促,久泻不止, 方可认作中气下陷。笔者理解,行动喘促即是 中气虚的重证,又是中气下陷的特征。前面提 到老人脱肛是中气不足,这里又说脱肛,小腹 坠胀属于中气下陷,有何根据?秦氏说,老^ 脱肛,往往因大便困难,便后下坠,属于中气不 足;久泻久痢,亦能脱肛.见于中气下陷。 6 脾不娩血 特征 便血久不止,血色暗黑 及妇科崩 潺等证。( 0】 基础证 懒怠少气 行动疲乏;脉象虚细 等中气虚证。 兼证 面色不华,眩晕,心悸等血虚证。 按语 脾不统血=特征 +基础证·中气虚 +兼证、血虚 中气有提摄能力,因气虚而血 出不止,称为脾不统血,常见便血经久 止,血 色暗黑.及妇科崩漏等1正。气不摄血 根本由 于中气不足,多有懒怠少气,行动疲乏,脉象虚 细等气虚证。血出不止,兼面色不华、眩晕、心 悸等血虚证。 7 气虚发热 特征 子午之分发热,即下半1筻和上午常 见。t21) ‘ : 共征 .身热心颊等。. ‘ -。 ^ 基础证 中气虚和血虚。 、 按语 气虚发热=特征+共征+基础征· 中气虞和血虚 气虚发热的特点是在子午之 分为多,或仅见上午潮热,下午热退,恰恰与船 虚发热的时间相反。气虚发热多起子中气虚, 当见气虚本证,如神疲体困、懒言、饮食步味、 脉大无力等。秦氏反复指出,单纯的气虚不可 能引起发热,固气虚发热大多血分亦虚。治宣 甘温退热,血虚证状明显时,可在补 咿益气汤 基础上加重养血,用药如生熟地、白芍、丹参 等,既能达到养血日舳,l叉可帮助退热。 笔者 认为,这个阿题没人提过.应当很好研究。初 步分析,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单纯的气虚不 可能引起发热, I起气虚发势的原 因不是一 个。二是气虚发热大多营血亦虚,以气虚为 主。在一般情况下,治宜甘温退热,用补中益 气汤。只有在血虚症状明显时,才照顾症状加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临床探讨] 光明中医杂志 1997年第3期 萤养血,但也不同于气血双补。如果气血两 虚,宜气血双补法如八珍汤。总之,治法必须 根据证侯,目标明确,用药才有分寸。为什么 气虚发热血分亦虚呢?笔者理解,气虚偏于 寒,单纯的气虚不可能引起发热。虚证发热, 亦称潮热,大多热能退清。根据阴虚则内热的 理论,阴血虚为虚证发热的常见原因。既然虚 证发热与血虚有直接关系,又为什么叫气虚发 热呢?从主证发热出现的时间来看,多在上 午,中医就认傲气虚、阳虚。上午潮热是个复 杂证状,原因不是一个。故秦氏才有“单纯的 气虚不可能引起发热,囡气虚发热大多血分亦 虚”的断言。气虚偏寒,是言其常;气虚发热, 是在特殊的条件下演变转化来的,是言其变。 在临床上不能看到一般性而忽视特殊性,也不 能强调特殊性而否定一般性。 秦氏又称气虚发热为阳虚发热,曾使笔者 迷惑不解。原来,他认为气虚发热兼见形寒、 恶风,‘方可称为阳虚发热 阳虚瑟风最怕门窟 隙风,怕冷得暖即消失。笔者理解,形寒恶风 是表寒虚证,卫气不充。秦氏在治疗卫气虚自 汗,汗后形寒等,自拟了补阳汤,方葑为人参、 黄芪、白术、五昧子。这样前后联系起来看,他 的阳虚发热即气虚发热兼见卫阳虚。 ‘廉斋医 学讲稿,是秦氏的晚年力作,集理论与经验之 太成,有许多内落需要反复理解,如心血虚少 气 就困惑了笔者十多年。秦氏在《调和营卫 退热》 节中,已经点瞪阳虚发势的要旨,详见 该文。 ’ 8 脾阳虚 特征 主脏在 胃,食后饱暖.多食不 化;c22)空腹胃痛,得食或温接缓解。主脏在 肠,大便水泄,完谷不化,腹痛缔绵隐隐,喜温 喜按,时轻时重。[2 痰饮,咳嗽痰多稀薄兼泡 沫,t,25~背心一片冰冷;水湿,肢体浮肿 脚 气。‘ - ’ 共征 畏冷喜暖,舌淡,质胖,天冷易发 作,病久。 · 10 基础证 中气虚弱证。 按语、脾阳虚;特征+共征+基础证·中 气虚弱 中医把肠胃病中热性、实性的病变属 , 乎胃,虚性、寒性的归于脾。这样看来,中气虚 弱引起的胃痛,主赃虽在胃,但着重在脾,其特 征为痛时多在空腹,得食或温按缓解,伴有畏 冷喜暖,时轻时重,数年不愈,其病机属于脾胃 虚寒。脾阳虚弱,还可见食昏饱暖,消化不良 等证。虚证引起的大便水泄,完谷不化,腹痛 绵绵隐隐,喜温喜按,主脏在肠,但归于脾,其 病机属于脾阳虚弱。笔者认为,秦氏提出必须 先辨主脏,然后再从整体考虑即辨主脏的方 法 是秦氏脾胃论的一大特色。自(伤寒论)问 世以来,就有不成文的规定,把肠胃病中热性、 实性的病变属于胃,虚性、寒性的归于脾,这是 脾胃病的划分原则。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方法, 伴髓脾胃病划分原则也出现了脾胃肠相互替 代的新问题,如脾胃肠概念不清,症状不分等, 甚至出现指席为马的现象。 秦氏在临终前说 过,我有两个心愿没有完成,一是金元四家里 有宝藏可以挖掘,很想把它综合起来,去芜存 精⋯一-,去芜存耩,大概也含有这方面的意思。 秦氏就是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提出了辨主脏的 方法。首先从局部着手,在肯定病位的情况 下,然后从整体考虑,再次定位。这就从根本 上解决了脾胃病概念不统—的}可题.也解决了 长期以来关于胃阴虚与脾阴虚,脾阳虚与胃阳 虚的争论。脾主运化水湿,阳气亏乏,水湿停 留,出现疲饮、水湿等症。蔹饮病,多见老年 人,气候变化影哺最大.特别怕冷,精神疲惫, 活动后即觉气促,痰多咳嗽,随吐随生。脾虚 不运,水湿而停,肢体浮肿,腹胀,小便少,伴有 中气不足等证。或见脚气及足背肿,系脾阳不 摄,水湿下注所致。 9 轻麓湿阻 特征 胸闷,泛漾欲恶,舌苔自腻。(28’ 兼证 口淡,食皋等消化不良症。 按语 轻度湿阻=特征+兼证·消化不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临床探讨] 光明中医杂志 1997年第3期 秦氏认为,湿证 脾脏为主,但内湿多自饮 食不节得来,与胃有直接关系 并且湿证初起, 往往先见胃症状。因而治疗上脾胃并重。截 湿停胃,初见胸闷.泛游欲恶.舌苔白腻,影响 消化机能,出现口淡、食果等证。不论外感杂 病,经常伴见这些湿证,而且必须照顾。轻浅 的湿邪,既不需燥,叉不能利.譬如桌上镦尘. 只要拂而去之,治宜芳香化湿。 , 10 中度湿阻 特征 胸脘痞闷,呕恶,身体困倦.舌苔厚 腻。c ) 兼证 口淡,食呆等消化不良证。 . 按语 中度湿阻 =特征+兼证·消化不良 湿阻轻证进一步发展,湿浊停 胃盼证状 明 显,苔白腻变厚腻,胸闷扩展为胸脘痞闷.欲恶 转为呕吐,并出现了湿阻气机,身体困倦等证。 这时的湿证,既有轻湿在上的症状,治宜芳化; 又有湿浊在中的表现,治宜燥湿,=者结合.为 香燥化湿,除湿汤即平胃散加半夏、茯苓、藿 香,常用的化湿不能离开这一法贝 。 - l1 重度渥阻 特征 中脘痞闷,大便不实.苔滑粘腻 } 兼证 食呆.消化迟钝等消化不良证。 按语 重度湿阻:特征十兼证·消化不良 芳香化湿和进一步香燥化湿.都用于湿浊停 胃,苦温燥湿则偏在于脾。故见脘腹满闷,大 便不调,四肢沉困,舌苔白滑等寒湿在焉的硅 状,兼有食欲不振、食后饱闷、恶心暖气等消化 不良。胃湿和脾湿原是一种,因脾和胃韵性质 不同,根据脾 胃病 划分原其 胃湿多由湿浊暂 时郁遏,芳化宣通,郁滞即解;脾湿多由中阳虚 弱,不能健运,必须温化.所 以进一步可用桂 枝。用药只有与脏气结合,则疗效较速,这是 治疗中的一个关键。笔者认为,秦氏关于湿阻 的三个层次论述,是很精彩的。 12 中气滞 。 特征 脘痞、腹满(3”或脘腹胀满。(32’ 基础证 暖噫吞酸,大便不赛.舌苔白滑 _粘腻等脾湿;食少艰化、大便搪薄 面色萎黄等 脾虚证 。 一 。 按语 中气滞
本文档为【秦伯未论五脏辩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886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8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5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9-01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