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举报
开通vip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汉语音韵 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8 教学内容: 绪论 一、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汉语音韵 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8 教学内容: 绪论 一、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近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我们只学上古和中古两期。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º,,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北京 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只要有点音韵学知识就会知道,原来北京话和梅县话都源自隋唐古音。在隋唐时,“幕”属于入声“铎”韵,带有塞音韵尾,,,,拟音为,,ɑ,,。北京人所以会把“幕”读成,,, 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梅县人所以会把“幕”读成,,, 由于塞音韵尾的稳定作用,其韵腹的变化很小。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学知识。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讲述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规律。 3、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问题。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吕氏春秋?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诂的重要: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 东汉高诱对其中呿 、口金 的字注道:“呿,开;口金 ,闭。”“莒”的读音现在为,ǔ,韵母ü属于闭口高元音,为什么高诱的注却说桓公发莒音时口形是张开的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先秦古音的知识。原来“莒”在先秦属“鱼”部字,根据今人的构拟,其读音为,,ǐa,,韵腹,a,是个开口低元音,这难怪东郭牙说齐桓公发“莒”音时的口形是“开而不闭”了。如果不是靠先秦古音来说明,高诱“呿,开”的这个解释反而会使人感到莫明其妙,成为千古之谜。 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随处可见的。所谓通假字,今天来看就是古人写别字。通假字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它与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写本字时才容易写成通假字(仿古另当别论)。训诂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出通假字的本字。由于语音在发展变化,有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不懂得古音,就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例如: 《荀子〃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创始人”去解释都不通,显然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应为“勃”。唐人杨倞注“佛,读为勃。勃然,兴起貌。”“佛”与“勃”的今音差异不小,一个声母是,,一个声母是,,一般人是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但是站在古音的角度看,二者不但韵部相同,而且声母也是相同的。怎么会知道“佛”与“勃”的声母是相同的呢?这就涉及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结论“古无轻唇音”。根据这一结论,上古没有,这类轻唇音,凡后代读作,的轻唇音上古均读作,、,一类的双唇音。由于佛、勃在上古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将“勃”写作“佛”就不足为怪了。有时候,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声转现象,不懂音韵学的人就更难想到其间的联系了。例如: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瀚(一作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邶风〃柏舟》五章, 其中“如匪瀚衣”一句,自毛亨以来的注释家多解释作“像没洗涤过的脏衣服”,比喻 心中忧愁之至就像穿着没有洗过的衣服让人难受。这种解释在逻辑上讲不通,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与下文的“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也联系不起来。事实上“匪”应是“篚”的古字。《说文解字》:“匪,器似竹筐。”“瀚衣” 应即“翰音”。“瀚”、“翰”上古音同属“元”部、匣纽,“瀚”通“翰”没有问题。“衣”、“音”声母相同,均属“影”母;但是韵部不同,衣属“微”部,音属“侵”部。根据王力先生的拟音,“微”部读音为,?,,,“侵”部读音为,?,,。二者声母、韵腹均相同,韵尾不同,一个属元音韵尾,一个属鼻音韵尾,为什么“衣”会通“音”呢?这就牵涉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音变规律“阴、阳对转”。原来在作者的方音中二字的读音是相同的,故可以通假。从通语的角度看,此二字的读音在作者的方言中发生了对转,即由阳声韵变成了阴声韵。“翰音”就是鸡。《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后世遂将翰音作为鸡的代称。张协《七命》(见《文选》):“封熊之蹯,翰音之跖。”吕延济注:“翰音,鸡也。”清陈梦雷《周易浅述》卷六:“鸡鸣必先振羽,故曰‘翰音’。”“匪瀚衣”中的“匪”用作动词,义为“关„„在笼子里”。全句的意思应是“如同关在笼子中的鸡”,这样喻体和本体之间才有了相似之处:不能自由自在。 ?同时和下文的“不能奋飞”也有了照应。 4、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研究。例如: 青青子佩,bu?,~悠悠我思,si?,。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l?,? ,《诗经?郑风?子衿》二章) 这章诗今天看来并不押韵,不懂音韵的人会误以为它原来就不押韵,其实在先秦是押韵的。“佩”、“思”、“来”三字同属一个韵部(之部),如果按照后面的拟音去读这章诗,其韵味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又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i,,!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γ,,! 这首诗今天看起来更不押韵,事实上在中古时期也是押韵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上声“马”韵。现在很多人喜好唐代的律诗,然而要真正懂得律诗的格律,学会调平仄,就非得具备一些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不可。例如古代属于仄声的入声字有相当一部分今天已变成了平声字,如果按照今天的调类去分析律诗的平仄,肯定就会出错,此以白居易的 ?五律《草》为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属仄声。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 如何辨认入声字,这成了现代人特别是北方人学习诗律的一大难关,但是只要懂得点音韵学,入声字的辨识就容易多了。 ?参考资料: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胡中林《如匪瀚衣》,《中国语文天地》1988年第6期。 ?诗中每字下不加符号代表平,下加“?”代表仄。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韵书 一、《切韵》以前的韵书 1、魏李登《声类》 中国三国时期音韵学家。作过左校令。根据隋代潘徽《韵纂?序》记载,李登编的《声类》是最早的古代韵书。《声类》已失传,唐代封演《闻见记》:―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二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它书转引《声类》注解字音有采用反切的,例如《汉书?高帝记》枼字颜师古注:―李登、吕忱并音式制反‖;也有用直音的,例如颜师古《匡谬正俗》卷七引《声类》、《字林》:―斡音管‖。由于后人对封演《闻见记》所说―不立诸部‖的认识不一致,所以对《声类》的编写体例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五声‖,有人认为指声调,有人认为指韵部的粗略分类;―不立诸部‖,有人解释为不分部首,有人解释为不分韵部,从而否定《声类》是韵书。至于这部书的体例真相,还有待于以后的深入研究。 2、吕静《韵集》 中国晋代音韵学家。大约生活在西晋末年,作过安复令,《字林》作者吕忱之弟,编有《韵集》。《韵集》是仅晚于《声类》的早期古代韵书。后魏江式《上古今文字源流表》说:― 忱弟静别仿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兡、徵、羽各为一篇。‖《韵集》一书早已佚失,它的若干逸文散见于古文献中。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韵目的小注里,有陆法言《切韵》以前五家韵书分韵异同的记载,其中有吕静《韵集》的情况。参与修订《切韵》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里批评吕静―成、仍、宏、登合成两韵,为、奇、益、石分作四章……‖。这说明《韵集》跟《切韵》分韵有分歧。 3、六朝韵书 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 《周研声韵》四十一卷 无名氏《韵集》十卷 张谅《四声韵林》二十八卷 段宏《韵集》八卷 无名氏《群玉典韵》五卷 阳休之《韵略》一卷 李概《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 李概《音谱》四卷 无名氏《纂韵钞》十卷 刘善经《四声指归》一卷 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 释静洪《韵英》三卷 周思言《音韵》 杜台卿《韵略》 二、《切韵》系韵书 1、陆法言《切韵》 《切韵》5卷,共收12100余字,分193韵:平声54韵 ,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 推、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北异同,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剖析毫厘,分别黍累”等,因此全书分韵有193个之多。从后一个目的出发,该书允许诗人作诗时将某些音色接近的韵合并使用,即《序》中所说的“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由于《切韵》撰者名高,审音精确,权威性强,适应范围广,所以自《切韵》一出,六朝以来的韵书便失去市场,淹没无闻。《切韵》继承了前代韵书的优点,总结了韵书编写的得失,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 ?2、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刊谬补缺切韵》5卷,唐吴彩鸾写本,韵书,唐王仁昫撰,长孙讷言注,裴务齐正字。素笺厚纸本,龙鳞装。凡24页,首页单面书,余皆两面书,共47面,每面35行,自第9页―耕‖起为36行,每行字数不等。朱栏,纵25.5cm,横47.8cm。卷首、末钤宋宣和及清乾隆帝诸玺。卷末有明宋濂跋。前隔水有―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初九日重装‖及―裱褙匠曹观‖字样。 隋仁寿元年(601年),颜之推、陆法言等撰成《切韵》一书,凡5卷,共收12100余字。王仁昫在其基础上又进一步整理增订而成《刊谬补缺切韵》,除对《切韵》加以刊正、补注义训外,还对本字俗体等加以辨析,增收约6000余字,另增立两韵,并注明《切韵》与另外5家韵书分韵的异同,可供了解其分韵梗概和关系等。 此书原为散页,宋宣和年间裱成手卷,后有所改异:以首页全幅粘裱于命纸右端,第二页接续首页尾,仅以右端纸边粘于命纸上,各页再依次以右纸边向左相错1cm粘裱,此式卷起如手卷,展卷时书页鳞次相积,故称―龙鳞装‖。因在收卷时各页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若旋风,故又有―旋风装‖之称。外形似卷轴,但长度大大缩短,既便于翻检,又保护了书页,可视为卷轴向书册过渡的一种装帧形式。明洪武年间重装时保留了原装形式。 此书由宋内府递归清内府,清亡时被溥仪盗携出宫,流落民间。1947年复为故宫博物院购得,仍完整无缺。与各书著录比照,宋徽宗泥金题签已佚,宣和7玺存4,本幅上加钤了乾隆帝诸玺。欲得《切韵》原貌,唯赖此全本,同时还可赏其书法,考其纸墨装潢,堪称稀世之珍。1947年,故宫博物院将此本影印出版,签题《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已知《刊谬补缺切韵》还有两种传本:其一出自敦煌石室,系本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和 ?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及李舟的《切韵》等。可惜的是,《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失传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陆续从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发现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残卷。 这些被发现的韵书,除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种《刊谬补缺切韵》和蒋斧本《唐韵》外,其余均出于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带。出自敦煌的,在1907—1908年之间被帝国主义文化强盗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等劫往国外。斯坦因劫去的现藏于伦敦博物院图书馆,伯希和劫去的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出自吐鲁番的,于1902年被德人列考克劫走,现藏于柏林普鲁士学士院。还有一种唐抄本《切韵》残卷,流落在日本人之手,收在大谷光瑞所印的《西域考古图谱》中。为了使这些散失的韵书重归故土,我国学者曾千方百计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1921年,王国维首先把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即切一、切二、切三)根据照片抄录印行。1925年,北大刘复又将他从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即王一)和两种《切韵》序文编入《敦煌掇琐》。1936年,北大刘复、罗常培、魏建功把他们所见到的九种《切韵》、《唐韵》残卷及《广韵》编成《十韵汇编》影印出版。1955年姜亮夫先生将自己从前在国外摹录的27种唐五代韵书及附录6种编成《瀛涯敦煌韵辑》出版。1983年,周祖谟先生将自己从1945年即开始收集、摹录、编辑的30种韵书题为《唐五代韵书集存》,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中有详细的考释和校记等。 ?吴彩鸾(生卒年不详),唐大和年间(823,825年)河南濮阳县人,吴猛之女,夫文箫。家贫,以抄书为业。此卷《刊谬补缺切韵》,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二记为“吴彩鸾龙鳞楷韵”,《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为“唐吴彩鸾书唐韵”。此外,史书中记在吴彩鸾名下的抄本韵书还有很多,如《切韵》、《玉篇》等。其小楷字体遒丽,用笔圆润,笔法纯熟,书写极速且精。 盗出,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残损较甚;其二为故宫所藏明项元汴跋本,称―内府本‖,但内容与宋濂跋本殊异,早经学者定为他人改作之书。 宋《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储藏书画录》,清《石渠宝笈?初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书著录。 吴彩鸾是唐代著名女书法家,唐末五代北宋时蜀中多存有她的书法作品,包括雕版印刷的手写本。她以作品《小楷切韵》、《唐韵》知名,其楷书清劲刚秀。按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中所述,吴彩鸾是成都的一位道姑,但早此说法之前,人们已经给吴彩鸾附会了很多美丽的传说,以至于这位多才的女书法家渐渐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仙女。 唐裴铏的《传奇?文箫》里说吴彩鸾隐居在成都附近西山,后来她从西山下来,邂逅并嫁给了贫苦书生文箫。文箫家贫不能自给,她和文箫同甘共苦,彩鸾每天写韵书一部,让文箫售以度日。居十年,各跨一虎飞升。 在唐末道教学者杜光庭改编在《仙传拾遗》里,吴彩鸾又被赋予了跨虎女仙的神秘形象:彩鸾是三国时吴西安令吴猛之女。时有得道之士丁义,授吴猛以道法。彩鸾师事于丁义之女秀英,道法亦深。有金陵文箫,寄寓于洪州之帷观。八月十五日为许真君上升之日,该观士女云集,连袂踏歌,谓之―酬愿‖。文箫忽见一姝,美艳非常,即吴彩鸾。其所踏歌,含以文箫名姓,且有神仙之语,歌云:―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箫驾彩鸾,自有绣襦并甲帐,琼台不怕雪霜寒。‖文箫甚觉奇异,遂尾随其后。入松林,所居如官府,侍卫环列,文箫再三问其故,彩鸾曰:―此不可轻泄,吾当为子受祸矣。‖言后片刻,果然有黄衣使者降临告曰:―吴彩鸾为私欲泄天机,谪为民妻一纪~‖彩鸾遂与文箫结为连理。其后俱乘虎入于越王山中,道成升天,后人誉为―神仙眷属‖。这两段优美浪漫的传奇都歌颂了吴彩鸾对爱的矢志不渝。 3、孙愐《唐韵》 孙愐是中国唐代音韵学家。开元(或天宝)年间(8世纪40年代前后)曾作过朝议郎行陈州司地。他编著的《唐韵》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部《切韵》增订本。宋代范镇《东斋记事》说:―自孙愐集《唐韵》诸书遂废。‖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注音采用它的反切;陈彭年编修《广韵》承袭它的体例。《唐韵》已经散失,后人是根据孙愐《唐韵?序》、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著录的韵目和蒋斧旧藏《唐韵》残卷等材料,考证它的概况。孙愐认为《切韵》遗漏很多该收的字,字义的解说也少,所以他改造《切韵》主要是加字和增训。不算有关的训解文字字数,他增加了3500字。《切韵》训解简单,有的字没有义训,《唐韵》字字有训解,而且旁证博引,比较详细。《唐韵》共195韵,比陆法言《切韵》多了两韵。 4、陈彭年《广韵》 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广韵》是宋代的官韵,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全书共分5卷,收26194字,字数较《切韵》增多一倍以上,注释也较详细,共用了191692字。《广韵》是一种按韵编排的韵书。当时主要是为了科举作文用韵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切韵》及《切韵》以前的韵书,最初目的应是为了辨音。辨音与作文用韵规范是《广韵》的两大功用。 《广韵》编排体例:第一,先分平、上、去、入四声五卷(平声字多,故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两卷)。第二,每个声调下(即每一卷下)再分韵。同韵的字,韵腹(即主要元音)和韵尾(有的没有韵尾)相同;不论韵头(介音)是否相同。一个韵选一个代表字作为本韵的名称,叫韵目。如东韵即以“东”为韵目。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四声相承,如,平声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入声一屋,四声相配。平、上、去只是声调不同,韵母则相同。入声主要是收声不同,收—p(盍)、—t(曷)、—k(德);分别与阳声收—m(谈)、—n(寒)、—?(登)相配。所以,如果单统计韵母,只要计算平、入 二声的韵母就可以了。第三,每一韵中以声纽的不同再分若干小韵。小韵是以声母的不同来分别,所以小韵也叫“纽”。小韵的头一个代表字后面注反切。一个小韵包含一个至数十个同音字。如东韵有东(德红切)、同(徒红切)、中(陟弓切)、虫(直弓切)„„等23个小韵;“同”小韵中有同、仝、童、僮、铜„„等45个同音字。 《广韵》是《切韵》的最重要的增订本,它使已经亡佚的《切韵》的古音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成为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陈澧作《切韵考》依据的是《广韵》,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研究中国隋唐时代《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依据的韵书也是《广韵》。现存的《广韵》版本很多。一般认为清代黎庶昌《古逸丛书》覆宋刊本较好。 ?5、丘雍《集韵》 中国宋代编纂的按照汉字字音分韵编排的书籍。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宋祁、郑戬给皇帝上书批评宋真宗年间编纂的《广韵》多用旧文。与此同时,贾昌朝也上书批评宋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举人误用‖。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这两部韵书。《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集韵》共收53525字,比《广韵》多收27331字。《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只是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和韵目下面所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集韵》主要的特点还在于收字多,而且收的异体字特别多。一个字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写法,又不管是正体,还是古体、或体、俗体,只要有点根据就收进来。有的字竟多到八、九个写法。缺点是对字的来源不加说明,不过字训以《说文解字》为根据,反切多采自《经典释文》,《集韵》是一本较好的字书。 三、周德清《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元代周德清(1277,1365)著。此书改革了历来韵书撰作的宗旨和体制,不受《广韵》一系韵书的束缚,而以元代北方官话的实际语 1音为依据,直接为当时的词曲制作服务,因此一向不受重视,被排斥在正统韵书之外。由于该书依据的是元代的实际语音,所以对于考察当时的语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原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关于元代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罗常培用―归纳法‖,考订出《中原音韵》音20 声类,后来的研究者又补充一个―仰‖类,共21类。《中原音韵》音与中古三十六字母比较,有以下一些变化:?浊音清化;?唇音发生了分化与合并;?中古音知章庄三组字在《中原音韵》里已经合并成一组。《中原音韵》音的韵母共46类,与中古韵母比较,有以下一些变化:?二等韵出现了〔i〕介音;?桓欢韵与寒山韵主元音不同;?支思韵与齐微韵主元音不同;?歌戈韵除喉牙音外,开合口对立消失;?收〔,m〕尾字转化为收〔,n〕尾。《中原音韵》的调类变化归结为―平分二义‖,―入派三声‖。前者指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后者指入声派入平声、上声、去声。学者们对《中原音韵》的入声是否彻底消失有不同看法。 ? 《集韵》十卷,宋丁度撰,明汲古阁影宋钞本。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二字至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字数不等。框高24.8厘米,宽17.8厘米,白口,左右双栏。版心上端题“声部”,中为卷次,下影钞原刻工姓名“王伸、施章、刘昭”等六十余人,并有“重刊”、“新雕”等字样,这些刻工都是南宋年间浙地刻书良工。影宋楷字,隽挺有神,栏格精细,桃花纸影钞。有乾隆五十九年段玉裁及道光十一年阮元跋。阮元誉此书“精审已极”,“真希世之珍也~”段跋长达六百字,考证精辟。书中有“宋本”、“希事之珍”、“毛晋私印、”“子晋”、“汲古主人”、“半在渔家半在农”等印记二十六方。是书乃段刻《集韵》所据之底本,为研究音韵文字必读之书。 四、《韵镜》 (一)《韵镜》的流传 现存最早的两部等韵书之一(另一部为《七音略》)。作者不详。有人认为它在《切韵》著成不久后即产生了,是据《切韵》而作。也有人认为《韵镜》成书于宋代,是根据《礼部韵略》的前身《景德韵略》而作。从《韵镜》所列的音节来看,有些与唐代或唐以前的韵书相合而不与《广韵》相合,有些则与《广韵》相合而不与唐代及唐以前的韵书相合。从分韵为二?六韵的情况来看,《韵镜》与《广韵》又完全一致。总体来看,《韵镜》与《广韵》相合的成分要多一些。 南宋张麟之《韵镜序》说该书原名叫《指微韵镜》。南宋郑樵《通志?七音略序》说:“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张麟之《韵镜序作》又说:“旧以翼祖讳‘敬’,故为《韵鉴》。今迁祧庙,复从本名。”从这里看来,这部书的祖本可能叫《韵镜》,前头也许有“七音”一类字样。此书本名犯了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的讳,所以改字。赵匡胤一即位就追上高祖以下尊号。看来成书可能在五代。但是不可能比敦煌出的署名南梁汉比丘守温的三十字母卷子更早,因为《韵镜》里已经用三十六字母了。 现在所见到的《韵镜》是南宋三山张麟之在高宗绍兴辛巳年(公元1161年)刊行的。此书于宋理宗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传入日本,此后国内反而失传。清末黎庶昌(1837,1897)又从日本得到一个本子,后头有日本人宣贤作的跋,署享禄元年(1528)即明嘉靖七年日本刻本。实际上却是永禄七年(1564)翻刻本。黎庶昌刻入《古逸丛书》,这才重新流行。还有一种刻本也流入日本,叫宽永本,后也回到国内。该书1955年由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全书共分43个图。每个图前头有“内(外)转第××开(合)”字样(见图)。韵目用206韵,说明当时音系离《广韵》和它的派生体系不远,可以归并,不用删改。只有蒸登职德放在全书最后。推测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职德韵在闽南、客家两种方言里收[t],客家方言蒸登也收[n],跟正统《切韵》音和粤方言收[嬜]、[k]的不同。所以提出来放在最后。 第二节 中古音 一、中古声母系统 古代没有表示声母的音标,表示声母的方法是选用一定的汉字作为代表,这些声母代表字称作声纽、字母或声类。 声母古又叫声,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名称。 1、有关声母的几个概念 (1)声纽:声纽又称音纽或纽。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根据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研究,声纽与现在所说的声母略有不同,它包括同辅音的颚化音和非颚化音,如“见”纽包括,,,,、,,,两个声母。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字母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例如“明”这个字母代表的声母是,,,。这三十字母可能是守温学习翻译佛经时,受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对反切上字进行归纳而成的。如表示舌头清音用“端”(包括切上字“都、丁、多、当„„。”从另一个角度看,把切上字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相同的归到一起,就得到声母)。相传在释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宋初又出现了三十六字母:唇音帮、滂、並、明、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喉音影、晓、匣、喻,齿舌音来、日。 (2)五音、七音、九音: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唇、舌、牙、齿、喉”五类,即是“五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来纽),和“半齿”(日纽),共是七类,就是“七音”。在五音七音的基础上,又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音,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正齿音,将半舌、半齿音合称舌齿音,这样就成了九音。在现代汉语中,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声母分为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和舌根音。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三十六字母分析为五音和七音。五音的分法最早见于《玉 ?篇》卷首所附《五音声论》,其名称为:喉、舌、齿、唇、牙,排列次序是所谓由内而外。还有一种排列法是所谓由外而内,即唇、舌、齿、牙、喉。《广韵》卷末所附《辨字五音法》的排列就是这样。七音的分法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到了南宋的《切韵指掌图》,就成了九音。 (3)清、浊: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声带颤动是浊音。等韵学又把清音分为两类:不送气是清(纯清。如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把浊音分成浊(全浊。如定d),次浊(如泥n)。浊音在现代普通话中丧失,在一些方言中保存。 传统音韵学对声母清浊的问题注意得比较早,据《隋书?潘徽传》载,魏时李登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的《韵集》中已经有清浊的分别。唐代孙愐的《唐韵?序》中说:“切韵者,本乎四声。„„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明确从清浊角度对声母进行分类的最早文献是《韵镜》和无名氏的《四声等子》,其后旧传司马光所撰的《切韵指掌图》、沈括的《梦溪笔谈》、元人黄公绍的《古今韵会》、刘鉴的《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清人江永的《音学辨微》等书中都从清浊的角度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些分类和定名大致都是一致的,也有不同之处,如《韵镜》、《梦溪笔谈》、《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和《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和次 ?浊四类;《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分为五类,原因是将全浊声母分成了全浊和半浊半清 ?两类;《音学辨微》则分为七类,它是将全清声母分为最清和又次清两类,将全浊声母又分为最浊和又次浊两类,将次浊声母又分为次浊和浊两类。 2、三十六字母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守温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同时增补了“非、敷、奉、微”和“娘、床”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这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其排列顺序详见下表。„„ 三十六字母后来成为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的工具,人们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声母多少的实际对它或增或减,一直沿用到今天,音韵学上称作传统的三十六字母。 3、《切韵》36字母 无轻唇音:非敷奉微,多正齿音:庄初从生 4、根据今音辨识中古声母 (1)今音声调为阴平声的字,今音声母不是鼻音、边音、浊擦音(r)的上声字,今音声调为去声、声母为送气音的字,其声母在古一般为清音。 (2)今音声母为送气音的阳平声字,今音声母为擦音、韵尾为鼻音的阳平声字,其声母中古属全浊音。 (3)今音声母为鼻音、边音、浊擦音的字,今音零声母的阳平声字,其声母中古属次浊音。 ? 《玉篇》,字书。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所撰,三十卷。体例仿《说文解字》,共分542部,收字16900多,于《说文》有所增补,所收多为汉魏时期的通用字。 ? 《韵镜》、《七音略》,均为等韵书。 ? 《切韵指掌图》,等韵书。 ?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是罗常培先生参酌诸家异名所定的名称。 ? 浊半清指浊擦音“邪”、“禅”。 二、中古韵母系统 1(关于韵的几个基本概念 (1)韵: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部类。如206韵。每一个部类有一个代表字,即韵目(见上)。这种部类代表的韵母和韵类,也叫韵。如206个韵包含290个韵类。 (2)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在分析韵母第一个音素及韵腹的同时,古音韵学家又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了分析。根据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特点,音韵学家将韵母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及入声韵三类。 阴声韵,也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收尾的韵,如上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 至韵。 阳声韵,也简称阳声,指以鼻音[n][-?][-m]收尾的韵,如上表中的真轸震韵、东董送韵和侵寝沁韵。 入声韵,也简称入声,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如上表缉韵、质韵和屋韵。 以上各类韵母在中古都是存在的,阴、阳、入三声相配,构成了严整的系统,这是古汉语语音的重要特点之一。到了现代普通话中,中古阳声韵中的,,,,尾韵消变成了,-,,尾韵,与原来的,-,,尾韵合流。入声韵则消变成了阴声韵,与原有的阴声韵合流。中古,-,,尾阳声韵及入声韵现在只是保留在一些方言如厦门、广州、梅县话中。 (3)韵头、开口呼、合口呼 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音韵学家提出了“韵头”和“开口呼”、“合口呼”的概念。 韵头:在现代汉语中,韵头共有,、,、ü三个。根据多数音韵学家的研究,单纯的韵 ?头在中古时期只有,,,、,,,两个,今天的ü,,,韵头在中古是没有的,它是由中古,,,、,,,的结合音,,,,演变而来的。 在现代汉语中,共有开、齐、合、撮四呼,中古时期汉语的韵母则只有开口呼与合口呼,而没有齐齿呼和撮口呼,这种情况反映在宋元时期的韵图中。四呼的形成是比较晚近的事情,明确将韵母分为开、齐、合、撮四呼的学者是清代音韵学家潘耒。中古时期虽然没有开、齐、合、撮四呼,但开口呼与合口呼却各分为洪音和细音。开口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开口呼,开口细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齐齿呼,合口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合口呼,合口细音大致相当 ?于今天的撮口呼。下面是中古二呼与今音四呼的对比: 中古二呼 例字 古拟音 今音 普通话四呼 洪音 豪 ,ɑ,,——,,,, 开口呼 细音 宵 ——,,,,, 齐齿呼 洪音 模 ,,,——,,, 合口 细音 元 ——,,,,, 撮口呼 2. 中古的韵母 《广韵》共206韵,290个韵类。 首先记住57个平声韵;其次是知道,因开、合口以及等的不同,一韵之中可以有不止一个韵类;再次是四声相配的原理,以及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的概念。 东冬锺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幽侯,侵谈覃添,咸严衔凡。 三、中古声调系统 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声。 唐阳宁公南阳释处忠《元和韵谱》中说:―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明释真空《篇韵贯珠集?创安玉钥匙捷径门法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王力的拟音还有,ǐ,、,,,两种韵头,,ǐ,音近于,,,,只是轻而短;,,,音近于,,,,只是较弱。 ?对比为举例性质。 主要掌握其变为今天普通话的规律。声调的变化受声母清浊的影响: 中古平声调的字,依其声母的清(全清和次清)还是浊(全浊和次浊),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平分阴阳) 中古上声调的字,全浊音变为去声(浊上变去);其余均为上声。 中古的去声字,全部为去声。 中古入声字,全浊变为阳平,次浊变为去声;清音变为阴阳上去四声。(入派四声) 1、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 (,)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如:东(端)风(非)吹(昌)衣(影) 。 (,)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阳平声。例如:唐(定)时(禅)传(澄)奇(群)、牛(疑)迷(明)难(泥)来(来)。 2、浊上变去 中古上声字中的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北京话中多数都读成了去声,这个变化至少在唐代末 年已经开始。北宋以后这种变化更为明显,到了现代北京话中,大部分全浊上声字都变 成了去声。例如: 父(奉)坐(从)弟(定)跪(群) 巨(群)象(邪)抱(并)柱(澄) 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上声字:并 定 奉澄 群 从 床 禅 匣 3、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到元代消变为阴声韵后,其调值受声母清浊的影响也发生了分化: 凡声母为全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平声(阳平)的行列,如白、食; 凡声母为次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去声的行列,如月、落; 凡声母为清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上声的行列,如七、八、德、国、百、尺、作、客; 变化规律: 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 其中派入上声的字最多。 从《中原音韵》到现代北京话,原入声字的调属又发生了变化:派入到阳平的入声字今仍读阳平。派入到上声的入声字今音一部分读阴平,如七、八;一部分读阳平,如德、国;一部分仍旧读上声,如百、尺;一部分读作去声,如作、客。派入到去声的入声字仍读去声,如月、落。这种新的变化叫―入派四声‖。 其变化规律: 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四声。其中进入去声的字最多。 4、根据今音辨识中古入声字 (1)在现代汉语里,凡是是鼻音(-n、–ng)的都不会是入声字字。因为入声字在其韵尾-b、-d、-g逐渐变化脱落后,不可能又加上一个辅音韵尾。入声字发展到今天只可能是开音节。 (2)现代汉语里,以b、d、g、j、z、zh等不送气塞音为声母的阳平字都是入声。这是因为现代汉语阳平声字的来源有二,一是古时的浊音平声字,一是古时的部分入声字。古浊音字在现代汉语里已全部变成清音。其中平声塞音字变为送气音,仄声的塞音变为不送气音。显然,根据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的音变规律,古浊平声字在现代汉语里进入阳平后,其声母只能是送气音,这也就是说,以不送气为声母的阳平字只可能是古入声字了。如鼻、薄、白、毒、笛、独、国、决、昨、识等。的字 (3)在现代汉语里,声母为的卷舌音及k(即读zhuo、chuo、shuo、ruo的字)基本上是古 入声字。在现代汉语里以uo为韵母的字有两个来源,一是古入声字,一是非入声字。那些非入声字在现代汉语里都没有变为卷舌音,也就是说,以为uo韵母的卷舌音都是从古入声字变化来的。所以我们碰上如“拙、桌、说、弱”等字,就可以判定为入声字了。 (4)现代汉语里以ve结尾的字基本上都是入声字。因为现代汉语的ve韵字,绝大部分来自古入声字,来自非入声韵的比较常见的字有―瘸、靴、嗟―三个。所以对于―虐、略,绝、雀、雪、月等ve韵的字,很容易判断为古入声字。 (5)现代汉语里,以m、n、l为声母的字,在阴平、阳平、上声里一般都不是古入声字,而在去声里则可能是入声字,因为m、n、l这三个声母在古时属于次浊音。古时次浊音入声字在现代汉语里都归到去声里了,所以我们碰到“麻、马、泥、米、乃、牛”等字,就可以判定不是入声字了。 (6)凡d、t、L、z、c、s等六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得德特忒慝螣勒肋泐乐埒垃则择泽责啧赜笮迮窄舴贼仄昃侧测厕策策册瑟色塞啬穑濇涩圾。 (7)凡b、p、m、d、t、n、L七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die字例外。例如:鳖憋别蹩瘪别、撇瞥灭蔑篾蔑蠛、碟牒喋堞蹀谍鲽跌迭瓞昳垤耋绖咥叠、帖贴怗铁餮、捏陧聂镊臬闑镍涅蘖孽啮啮、列冽烈裂洌猎躐捩劣。 (8)凡d、g、h、z、s五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得给黑嘿贼塞。 (9)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例如:法发伐砝乏伐阀罚发。佛。 (10)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例如:读音为e,语音为ai的:色册摘宅翟窄择塞。读音为o,语音为ai的:白柏伯麦陌脉。读音为o,语音为ao的:薄剥摸。读音为uo,语音为ou:肉粥轴舳妯熟。读音为u,语音为iu:六陆衄。读音为ue,语音为ao:药疟钥嚼脚角削学。 第三节 上古音 一、上古声母 (一)研究上古音声母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音声母主要是根据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重文、通假字、联绵字、谐声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1、异文 异文是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伏羲”与“庖羲”。 2、声训 声训是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的训释,如《说文》:“日,实也。”“土,吐也。”《释名?宫室》:“房,傍也。室之两旁也。” 3、注音 注音是指古代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说文》:“皿读若猛。”《左传?成公二年》:“请曲县繁缨以朝。”《经典释文》:“繁,步干切。” 4、重文 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异体字。《说文》重文1163个,包括籀文、古文、或体字。 5、谐声字 谐声字即形声字。《说文》80,以上是形声字。如:童——僮、瞳、穜、曈、幢、撞、憧、鐘„„ 6、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人在书写时由于时间仓促等原因临时用了同音字代替的现象。如《诗?卫风?氓》:“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郑笺:’说,解也。”“说”通“脱”。―说‖入声薛韵书母;―脱‖入声末韵透母。 (二)研究上古音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 所谓的“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轻唇音是唐末宋初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的。 这个结论最早是清人钱大昕提出来的。钱大昕提出,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帮、滂、並、明。“旁”从“方”声,“匍”从“甫”声,“枹”又作“桴”,“父”古读如“爸”,„„轻唇音是上古重唇三等合口音在后代分化出来的。即唇音一至四等古为一类。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论语》:“且在邦(帮)域之中矣。”《释文》:“‘邦’或作‘封’(非)。” 谐声字:非,悲 分,扮 反,板 甫,补 发,拨 《春秋》:“齐人来归卫俘(敷)。”《公》《谷》“俘”作“宝”。 《史记?五帝本纪》“东至蟠(并)木。”《吕氏春秋》:“东至扶(奉)木。” 《水经注?汉水》:“文(微)水即门(明)水也。” 《释名》:“望,茫也,远视茫茫也。” 2、古无舌上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是到了十六纪时这组音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 钱大昕提出,舌上音即二、三等的知、彻、澄三母,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如,“直”古读如“特”,《说文》“沖”读如“动”,古音“竹”如“笃”„„舌上音是上古端、透、定的二、三等在后代分化出来的。即舌音一至四等古为一类。 《礼记?檀弓》:“洿其宫而猪(知)焉。”注:“注,都(端)也。南方谓都为猪。” 《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督(端)。”注“即天竺(知)国也。” 《说文》:“田,陈也。”“沖,读若动。” 3、娘日二母归泥说 所谓的“娘日二母归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音中均读作“泥”母。 章太炎提出“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舌上音即二三等的“娘”纽以及半齿音“日”纽,在上古读作“泥”纽。“不义不昵”,《说文》引作“不义不(黍日)”。 《白虎通》、《释名》“男,任也。” 尼,娘母;泥,泥母。上古音而、耐、能均在泥纽。若,诺 弱,溺 仁,佞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陈澧将三十六字母的喻母分析为三等的“于”(或作“为”)和四等的“余”两类。曾运乾在《喻母古读考》中提出,中古喻母三等上古与匣母同类,喻母四定上古与定母同类。《切韵》中匣纽正好没有三等,说明喻三(于)是从匣纽分化出的。 《春秋左氏经》襄二十七年“陈孔奂”,《公羊》作“陈孔瑗”。 《诗》:“出其东门,聊乐我员(云)。”《释文》:“员,《韩诗》作‘魂’,神也。” 谐声字:雩,鄠 云,魂 爰,缓 《诗?四牡》:“周道倭迟(澄)。”《韩诗》作“威夷”。 《管子》“易牙”,《大戴礼》《论衡》均作“狄牙”。 照二归精,照三归端。陈澧将三十六字母的照、穿、床、审四母分析为两类。黄侃提出,照系二等(庄、初、崇、生四母)上古音分别与精、清、从、心四母同类;照系三等(照穿床(神)审禅)五母上古与端系同类。这样,齿音栏中,古音只有一类,即精系。 二、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些书中也把上古韵部称作《诗经》的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无反切、韵书可利用。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1、《诗经》用韵的归纳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305篇,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只要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其系联方法如下: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四章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邶风?燕燕》三章 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八章 《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风、心”在上古同部。《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泮水》的韵脚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说明“林、音、琛、金、南、心、风”等字上古同部。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易经》等其它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下面我们将清人段玉裁《诗经》十七部中第六部(平声)的系联情况用线条表示出来,旨在观察一部的系联全貌。 2、谐声字的归纳 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本身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实用性不足。怎样才能扩大 每一部的归字范围呢?形声字的谐声系统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谐声系统对《诗经》归部的正确性还起着印证的重要作用。形声字的声符又叫做主谐字,以主谐字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又叫做被谐字,被谐字还可以作为主谐字构成新的形声字。这样,以第一主谐字作为声根所形成的整个谐声谱系就叫做谐声系统。例如: 芝 诗 榯 之——寺——時 志 待 鰣 从原理上讲,凡是声符相同的字,在造字时代其读音必然是相同或相近的,否则不会采用同样的声符。有些形声字的读音与主谐字的读音或与同声符形声字的读音在中古时期有了差异,那是语音在造字时代以后发生了变化的结果,如上例中的“待”字与其声符读音即不相同,与其他字的读音也不相同。 清人段玉裁根据谐声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意思是说声符相同的字必然属于同一韵部。这一论断与事实基本上是相符的,下章诗就是极好的证明: 鹳鸣于垤, 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 我征聿至。 《诗?豳风?东山》三章 “垤”、“室”、“窒”三字均以“至”字作为声符,它们正好都作了韵脚字,同在《诗经》“质”部。段氏的这一发现不但证明了《诗经》归部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扩大了韵部的归字。例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卫风?氓》一章 此章诗的韵脚字中共含有“之、丝、某、其、丘”五个谐声声符,以它们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常见的有: 之——蚩芝寺志诗持時侍待 丝——蕬兹 某——媒煤谋 其——淇期欺旗祺琪骐 丘——蚯邱 这些形声字有的在先秦韵文中充当了韵脚字,有的则没有,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可以根据声符把它们归入同部,这样就扩大了上古韵部的归字范围。如果将《诗经》一个韵部中包含的谐声声符都找出来,它们一起就构成了该韵部的主谐字群。例如《诗经》“之”部的主谐字群是这样的: 才,台,采,呂(以),宰,梓,絲,里,思 其,,,而,之,市,事,兹,辞,司 疑,己,止,已,士,耳,史,喜,子,某 母,负,妇,龟,久,邮,牛,友,丘,舊 有,又,尤,不,啚,意,異,佩,再, 亥,乃,矣,咅,戒,灰,来,能,甾,在 寺,蚩,齿 散字:裘 这些主谐字所涉及的绝大多数形声字合起来就是上古“之”部的内容。 3、王力的古韵分部 王力(1900,1986年)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24岁入上海南方大学,26岁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研究中国古代文法。27岁入法国巴黎大学研究实验语言学,获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西南联大、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校任教。1952年调任中山大学教授兼语言学系主任。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大中文系,王力随至北大任教。王力对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汉语音韵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音韵学》(后改名《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汉语音韵》、《诗经韵读》、《楚辞韵读》、《汉语语音史》、《音韵学初步》、《清代古音学》以及许多单篇论文。他在《汉语史稿》、《汉语音韵》等书中分古韵为二十九部,后来在《音韵学初步》、《汉语语音史》等著作 ?中增加了一个冬部(认为在战国时期才出现),共为三十部。这三十部的具体内容如下表 王力古韵三十部简表 之 职 蒸 支 锡 耕 鱼 铎 阳 侯 屋 东 宵 药 幽 觉 冬 微 物 文 脂 质 真 歌 月 元 缉 侵 叶 谈 王力的分部有三个特点: 1(采用阴、阳、入三声分立的相配形式,这是继承了戴震、黄侃的格局。 ?2(建立了一个“微”部。“微”部是在章太炎“队”部及王力自己的《南北朝诗人用韵考》一文的启发下建立的,它由江有诰的脂部分离而出。江氏归入脂部的《广韵》齐韵字及脂、皆两韵的开口字王力仍视为脂部;江氏归入脂部的《广韵》“微、灰、咍”三韵的字及“脂、皆”韵的合口字王力则改归微部。 3(以“歌”与月、元相配, 这是受了黄侃的影响。 王力所建立的“微”部基本上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他的月部与江有诰的祭部内容相同,包含有“祭泰夬废”这四个《广韵》去声韵,这是因为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韵,《广韵》的去声韵在上古多数都属于入声。清代的古韵学家都不用歌部与月、元部相配,因为无论从押韵还是从谐声看,歌部与月、元的联系都较少。王力在《汉语音韵学》中曾批评中国大多数的音韵学家都有强求整齐的毛病,而他以歌、月、元相配,也难免有强求整齐之嫌。四、研究上古韵部所取得的成绩 第四节 阴阳对转、因声求义 一、孔广森的阴阳对转说 ?此表据《汉语史稿》第二章制定。《史稿》只列了29部,无冬部,本表从侵部中分出冬部。原侵部之下即不再列出冬部所含的《广韵》韵目。另外,本表对原各部所含《广韵》韵目的序次作了调整。对含字太少的韵目略而未列。 ?关于该部的论证详见王力《上古韵母系统研究》,《清华学报》12卷3期;《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 阴阳对转是指阴声韵在一定时期会变成阳声韵,阳声韵在一定时期也会变成阴声韵。阴阳对转是汉语语音发展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它是由清人孔广森提出,再由章炳麟进一步发展完善的。阴阳对转,准确地说,应该叫做阴阳入对转,即阴、阳、入三类韵在发展中可以相互转化。由于孔广森不认为上古有入声韵,他把入声韵看作是阴声韵并与真正的阴声韵归作一类,所以他将这种对转规律叫做阴阳对转。孔氏认为古韵有本韵、通韵、转韵之分。所谓本韵,即他据《诗经》押韵所区分的阴、阳十八部。所谓通韵,是指某些韵部音色接近(收音相同或相近,韵腹相近),可以通押,如丁类(耕)与辰类(真)通用,支类与脂类通用,冬类与侵类、蒸类通用,幽类与之类、宵类通用。所谓转韵,是指相配的阴、阳两部在某些方言中可以通押。也就是说,某些方言中一些阴声韵被读成了阳声韵,或者一些阳声韵被读成了阴声韵,故阴、阳可以相押(或谐声等)。孔氏在《诗声类?卷一》中说:“此九部者,各以阴阳相配而可以对转。„„分阴分阳,九部之 大纲 专科护士培训大纲语法等级大纲网络小说大纲模版专职安全员生产检查释经讲道讲章大纲 ,转阳转阴,五方之殊音。” 孔氏的“阴阳对转说”正确解释了上古韵文中阴(包括入声韵)、阳通押的现象,例如: 无将大车~祇自尘兮。 无思百忧~祇自疧兮。 《诗〃小雅〃无将大车》一章 诗中“尘”字属上古阳声真部,“疧”属阴声支部,二者同为韵脚字,说明在作者的方言中“尘”、“疧”同为阳声或同为阴声。这种阴、阳不分的现象在谐声材料中也很常见。例如: 军——辉、挥 斤——颀、旂 “军”、“斤”为阳声韵,以“军”作为声符的“辉”、“挥”,以“斤”作为声符的“颀”、“旂”都是阴声韵。除了阴、阳对转外,阳声韵和入声韵也可以对转,不过这种现象较少。例如: 旦——怛 乏——贬 “旦”为阳声韵,“怛”为入声韵;“乏”为入声韵,“贬”为阳声韵。 阴阳对转说是孔广森为解释阴阳押韵现象而提出的,其阴、阳九部相配的格局反映的正是这种旨趣。 二、因声求义 因声求义就是透过字形的外表根据字音去探求词义。古代典籍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的借字很多,而且这些典籍在传抄、刻印过程中又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伪字。面对这些情况,如果根据字形解释词义,势必不能达到目的,就好比是缘木求鱼。要想真正了解古籍中一些字的确切含义,只能另辟蹊径,这种新的途径就是“因声求义”。“因声求义”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够成立,原因是古籍中通假、声训、错字等现象的出现主要都是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所造成的。 1(通过古音加强对声训及其体例的理解 声训是古人解释词义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声训最重要的特点是,释词与被释词的读音是相同的或相近的。由于语音的变化,有些声训与被释词的读音在今天看来已不相同,我们只有通过古音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声训。例如: (1) 《释名〃宫室》:‚房~旁也。室之两旁也。?毕沅疏:‚今本作在堂两旁也。 按:古者宫室之制~前堂后室~堂之两旁曰夹室~室之尔旁乃谓之房。房不在堂两旁也。? 今按:房、旁二字古音同为並母、阳部,故以“旁”训“房”。 (2) 《释名〃长幼》:‚兄~荒也。荒~大也。故青、徐人谓兄为荒也。? 今按:兄、荒二字古音同为晓母、阳部。 (3) 《释名〃姿容》:‚负~背也。臵项背也。? 今按:负,並母、之部;背,帮母、之部。负、背二字同在之部,均为唇音,准双声迭 韵,故以“背”训“负”。 (4) 《释名〃形体》:‚膝~伸也。可屈伸也。? 今按:膝,心母、质部;伸,书母、真部。古音心、书二母音近,同为擦音;“质”、“真”二部入、阳相配,发生了对转。膝、伸二字准双声迭韵,故以“伸”训“膝”。 (5) 《释名〃释天》:‚雾~冒也。气蒙乱覆冒物也。? 今按:雾,明母(古无轻唇音)、侯部;冒,明母、幽部。侯、幽二部音近,发生了旁转,故以“冒”训“雾”。 除了通过古音正确理解声训外,还可以根据古音揭示古人声训的体例。例如,《说文解字》是一部以形探义的字书,许慎对每个字的解说有没有采用声训这一方法,段玉裁以前从来没有人进行过研究。在上古音的系统未确立之前,也不可能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段玉裁根据古音的知识首先发现在许慎的解释中存在着声训这一体例。许氏虽未明言声训,而声训通贯于全书。例如: 《说文〃一部》:‚天~颠也。?段注:‚此以同部迭韵为训也。凡‘门~闻也’,‘户~ 护也’,‘尾~微也’,‘髮~拔也’~皆此例。? 今按:天,透母、真部;颠,端母、真部。天、颠二字均属舌头音,同在真部,准双声迭韵。门、闻二字同为明母、文部。户,匣母、鱼部;护,匣母、铎部。鱼、铎二部阴、入相配。户、护二字声母相同,韵部相配,准双声迭韵。尾、微二字均为明母、微部。髮,帮母、月部;拔,並母、月部。髮、拔二字声母均为重唇音,且属同部,准双声迭韵。 2(根据古音推原 根据古音探求事物得名的原由,这在训诂学中叫做推原或推因,上面提到的声训就是推原的一种。《荀子?正名篇》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事物和它的名称之间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人们给新事物命名时,往往会根据其特点、性质、用途等找一个相应的旧词来表示这种事物,这样一来,一些词的读音和意义之间就有了联系。例如车,在上古所以读音近于“居”,根据汉刘熙的解释,就是因为车是居人的,所以用“车”这种读音为之命名。既然一些词的读音和意义之间有联系,那么探求 ?某种事物得名的原由,就可以依据声音的线索。请看章太炎对“鹿台”一词得名的考证: 《管子〃山至数》篇:‚鹿台之布~散诸济阴。?麟按:《逸周书〃克殷解》、《吕氏 春秋〃慎大览》、《史记〃殷本纪》、《齐世家》、《留侯世家》、《淮南〃主术训》、《道应训》 皆云鹿台之钱。《说苑〃指武篇》则言鹿台之金钱~皆指纣之钱府也。齐之钱府~必非 袭亡国之名~然则鹿台本为钱府之通名~非纣所创立可知。鹿当借为錄。《尚书大传》: ‚致天下于大麓之野。?《注》:‚麓者~錄也。?《魏受禅表》及《公卿上尊号奏》皆作大 鹿~是錄鹿通之证。《说文》:‚錄~金色也。?古谓铜曰金。《荀子〃性恶》篇:‚文王之 錄。?《注》:‚剑以色名~古剑亦以铜为之也。?是铜有錄色者~錄台则取铜钱之色为名。 鹿台故址在今河南汤阴县朝歌镇南,相传为商纣王所筑。根据章氏的考证,“鹿”通“錄”,鹿台即錄台。鹿、錄二字上古同属来母、屋部。章氏所以会断定“鹿”通“錄”,是由于他首先看到了此二字在上古的读音是相同的。 3(通过古音考古 古音与考古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出土文物中难词难句的破译都离不开古音这一重要工具。下面举一实例对此问题进行说明。 1957年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了十三枚编钟,其中最大的一枚上有铭文十二字,即“隹(惟) (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人知道“ ?思,1979年朱德熙先生著文对此四字进行了破译 ?见《章太炎全集》(一),20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原为古文,现改为楷书。原文载《方言》1979年4期。 ”二字应读为荆历,亦即楚历。该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1978年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所出竹简说: 齐客?雘(问)王於?郢之岁、屈之月、己卯之日(下略)。由此可知‚屈?是 月名。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有秦、楚月名对照的材料~今归纳排比如次: 秦月 楚月 十月 冬(中)月 十一 月屈夕 十二 月援夕 正月 夷() 二月 (夷、尸) …… 信阳钟铭和天星观简文的‚屈?显然就是与秦月十一月相当的楚月名‚屈夕?。 ~从示亦声。《广韵》昔韵:亦~羊益切~喻母四等,夕~祥易切~邪母。古音‚亦、 夕?都在鱼部~喻母四等与邪母谐声、假借均有密切关系。二字古音相近~古籍常互为 异文。《晏子〃内篇杂上》第二章作‚吾亦无死矣?~银雀山竹简本《晏子》作‚吾夕无 死已?。又《内篇杂下》第四章‚晏子曰嘻亦善……?~银雀山竹简本作‚晏子?诶夕善 矣?~并假夕为亦。 屈?二字自当读为‚荆歴(,暦)?。荆歴犹言楚歴。 《广韵》‚鬲、歴(暦)?同音~锡韵~郎击切~古音同在支部~可以通用。《史记〃滑稽 列传》‚铜歴为棺?~假歴为鬲~钟铭则假为歴声~上引云梦秦简楚月名 有‚夷?~又有‚夏夷?~、夏对举~ 这篇文章的考释在引用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又成功地进行了语音方面的证明,所以结论信实可靠,无可辩驳。 4(通过古音破通假字 假借有两种,一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这是一种以不造字为造字的造字法;还有一种是本有其字的假借,这是一种用字法,即在写字时不用已有的本字,而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别字,一般把这种别字叫做通假字。通假字在较早的古籍中触目皆是,给今人阅读古文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训诂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破通假,还本字的面目。清代训诂大师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指出:“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见《经义述闻》卷三十二《通说下》“经文假借”条。) 要想破通假必须提出两个证据:一是古音的证明,一是文献的证明。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关于古音与通假的关系我们在第一章“音韵学的功用”一节中已经涉及到,这里再举出一些前人破通假的实例以进一步说明古音在训诂中的重要作用。 1(蹈雍之河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语出《汉书〃贾邹枚路传〃邹阳》)。 服虔曰:‚雍之河~雍州之河也。?师古曰:‚雍者~河水溢出为小流也。言狄初因蹈雍~ 遂入大河也。《尔雅》曰‘水自河出为雍’~……雍音於龙反。?念孙按:雍渎为甕~谓 蹈甕而自沈于河也。《井〃九二》:‚甕敝漏。?《释文》‚甕?作‚雍?。《北山经》‚县雍 之山?~郭璞曰:‚音汲甕。?《水经〃晋水篇》作‚县甕?~是‚甕?与‚雍?古字通也。 《史记》作‚申徒狄自沈於河?~《索隐》曰:‚《新序》作‘抱甕自沈于河’。?彼言抱甕~ 此言蹈甕~义相近也。蹈甕之河~负石入海~皆欲其速沈于水耳。《庄子》谓申徒狄负 石自投于河~意与此同。《汉纪〃孝成纪》荀悦曰:‚虽死犹惧形骸之不深~魂神之不远~ 故徐衍负石入海~申徒狄蹈甕之河。?此尤其明证也。服虔以为蹈雍州之河~师古以为初蹈雍~遂入河~皆失之远矣。 王念孙《读书杂志〃五〃汉书第九》 今按:雍、甕二字古音同为影母、东部。 2(农犹努也 《广雅》:‚薄、怒、文、农~勉也。? 农~犹努也。语之转耳。《洪範》云‚农用八政?~谓勉用八政也。《吕刑》云:‚稷降播种~农殖嘉谷?~谓勉殖嘉谷也。《五帝德》篇云‚使后稷播种~务勤嘉谷?~义本《吕刑》也。襄十三年《左传》云‚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管子〃大匡》篇云‚耕者用力不农~有罪无赦?~此皆古人谓勉为农之证~解者多失之。 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三上 今按:农、努二字古音同为泥母;农属冬部,努属鱼部,发生对转。 3(榜辅一声之转 《广雅》:‚拔、拂、榜、挟、押、翼~辅也。? 榜者~《说文》‚榜~所以辅弓弩?也。《楚辞〃九章》:‚有志极而无旁。?王逸注云:‚旁~辅也。?‚旁?与‚榜?通~榜、辅一声之转。‚榜?之转为‚辅?~犹‚方?之转为‚甫?、‚旁?之转为‚溥?矣。 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四下 今按:榜,古音帮母、阳部;辅,古音並母、鱼部。二字均属唇音,韵腹相同,发生对 转。 4(维鸠方之 《召南〃鹊巢》篇:‚维鹊有巢~维鸠方之。?《毛传》曰:‚方~有之也。?戴氏东原《诗考正》读‚方?为‚房?~云‚房之~犹居之也。?引之谨案:鸟巢不得言房。方当读为放~分网切。《天官〃食医》:‚凡君子之食恒放焉。?《论语〃里仁》篇:‚放于利而行?。郑、孔注并曰:‚放~依也。?《墨子〃法仪》篇:‚放依以从事。?放~亦依也。放依之‚放?通作‚方?~犹放命之‚放?通作‚方?也。字或作‚旁?。《庄子〃齐物论》篇:‚旁日月~挟宇宙。?《释文》引司马彪注曰:‚旁~依也。?‚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者~唯鹊有巢~维鸠依之也。古字多假借~后人失其读耳。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五〃毛诗上》 今按:房、放、旁三字均属阳部;其中房、旁二字为並母,“放”为帮母,均属重唇音。 5(亡党 《管子〃法禁》:‚故举国之士以为亡党。?亡党即盟党~不歃血为誓~歃血为盟。凡结为死党者~必歃血而盟~故曰盟党。‚亡?借为‚盟?~《左昭四年传》‚以盟其大夫?~《吕览〃慎行》作‚以亡其大夫?~是其证也。《管子》以‚亡?为‚明?者~《七法》篇‚亡君则不然?~王怀祖谓‚亡君?即‚明君?~亦犹此以‚亡?为‚盟?矣。《注》云‚为叛亡之党?~殊属牵强。 《章太炎全集》(一)《膏兰室札记》 今按:亡、盟二字古音同属明母、阳部。 6(草木繁动 《吕氏春秋〃孟春纪》:‚是月(指孟春之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高注:‚是月也~泰卦用事~乾下坤上~天地和同~繁众动挺而生也。?毕沅曰:‚‘繁动’《月令》作‘萌动’。?范耕研曰:‚繁、萌~轻重唇之异~古双声也。?奇猷案:范说是。凡轻唇音~古皆为重唇(详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条)。故繁、萌 同音~则繁假为萌也。本书《音律》云‚太蔟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令农发土~ 无或失时?~可明此节之义~亦以繁为萌。高诱以繁为众~是顺文为解~失之。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14[三二] 今按:繁,並母、元部;萌,明母、阳部。繁、萌二字同为唇音,韵腹相同而韵尾稍异,发生旁转。 二、因声求义的流弊及其限制 因声求义是清人对训诂学的重大发展,由于这一方法的出现,使古籍中的许多千年疑窦涣然冰释,文通理顺。清代学者王念孙父子及章炳麟运用这一方法在训诂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这一方法的推广,也出现了一些流弊,一些考据家把因声求义看成是万能的法宝,离开文献根据不加限制地使用“一声之转”,甚而至于只用双声或迭韵破假借,致使因声求义这一正确的方法误入歧途,为穿凿附会开辟了天地。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语,四十年代竟有人说“不毛”就是缅甸的“八莫”,从而认为诸葛亮已经打到了缅甸,其主要根据就是“八莫”与“不毛”的读音比较接近,这显然是一种谬说。又如曾有人认为杨朱就是庄周,因为“杨”、“庄”迭韵,“朱”、“周”双声。王力先生指出:“这样滥用古音通假,不难把鸡说成狗,把红说成黄,因为“鸡”“狗”双声,“红”“黄”双声;又不难把松说成桐,把旦说成晚,因为“松”“桐”迭韵,“旦”“晚”迭韵。这好象是笑话,其实古音通假的误解和滥用害处很大,如果变本加厉,非到这个地步不止。”? 由以上这些笑话可以看出,缺乏有力的材料根据,单凭“双声迭韵”、“一声之转”作证据是软弱无力的。只有在材料根据很充分的条件下,语音的根据才会助成其说,锦上添花。 为了正确使用“因声求义”这一方法,使新训诂学得到健康的发展,应该对“因声求义”的使用进行限制。 首先,必须有确凿的文献材料作证据。这是各种证明材料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 其次,本字与借字的声韵都应相同或相近。所谓相同,是指声、韵全同;所谓相近,是指声、韵都比较接近,即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如同为唇音或同为牙音等,韵母符合旁转或对转的条件。 王力在《同源字典?同源字论》中指出:“值得反复强调的是,同源字必须是同音或音近的 ?字。这就是说,必须韵部、声母都相同或相近。”王力的这一观点对于“因声求义”中各个方面的声、韵限制都是适用的。 3、同声必同部 段玉裁提出“同声必同部”,即谐声字声符相同,则其上古音在同一个韵部。如“奇”从“可”声,两字同在歌部。上古的字并不每个都押过韵,没用过韵的字,只要与用过韵的字声符相同,就可以系联。如“防”与“旁”同从方声,同在阳部。 声符相同,则多数情况下声母也会有发音部位相同或相邻的关系。段玉裁当时是从古韵部关系说的;但后人在研究声符的时候,发现声符相同,同样可以推知声母相同或相近。如“可”、“奇”上古声母都是溪母;“防”、“旁”上古都是重唇音。(查反切可知是並滂旁纽。) ?见王力《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关于古音通假字》,收入《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 ?见《同源字典》20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本文档为【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113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4KB
软件:Word
页数:46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12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