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诗歌传播的类型

论诗歌传播的类型

举报
开通vip

论诗歌传播的类型 - 206 - Northern Comments Http://www.yawx1979.com 北方评论 诗之为诗,以传播为前提,也以传播为旨归。 传播是诗的动力,也是诗的存在形态和展开形态。 近年来新诗发展中凸显了一系列令人困惑和焦虑的 问题,而在这诸多问题中,有不少就属于传播问 题。关注诗歌传播问题不仅是诗人而且也应该是诗 歌研究者的重要职责。诗歌传播这一话题,涉及 的问题面是非常广泛的。本文只拟就诗歌传播类型 问题展开初步论述。 对于传播类型,站在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 的标准,可以做出不同的划分...

论诗歌传播的类型
- 206 - Northern Comments Http://www.yawx1979.com 北方评论 诗之为诗,以传播为前提,也以传播为旨归。 传播是诗的动力,也是诗的存在形态和展开形态。 近年来新诗发展中凸显了一系列令人困惑和焦虑的 问题,而在这诸多问题中,有不少就属于传播问 题。关注诗歌传播问题不仅是诗人而且也应该是诗 歌研究者的重要职责。诗歌传播这一话题,涉及 的问题面是非常广泛的。本文只拟就诗歌传播类型 问题展开初步论述。 对于传播类型,站在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 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可以做出不同的划分。这里笔者结合诗 歌传播实际,本着尽可能充分体现诗歌传播特点的 原则,从传播范围的角度来划分诗歌传播的类型, 它们从小到大依次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 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一、私密性与未扩散:诗歌的自我传播 我们先看两个诗例。 贾岛是我们熟悉的唐代诗人,“推敲”的故 事就发生在他的身上。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如此 有趣的故事我们宁愿相信它是真的,即使不一定真 实但用它来说明问题也是适宜的。有一天贾岛心里 产生了好诗,经过思考把它表达了出来:“鸟宿 论诗歌传播的类型 杨志学 壁纸设计者-亨·恩格尔斯蒂肯/摄 - 207 - 北方评论 Northern Comments Http://www.yawx1979.com 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但对于下边一 句中究竟用“推”好还是用“敲”好,贾岛一 时拿不定主意。苦吟的诗人骑在毛驴背上,边走 边想,边想边走,并以手势做推敲状,不料冲撞 了身为京兆尹的韩愈的车驾。而同样是诗人的韩愈 在弄清事情的原委后不仅不怪他,反而帮他做出了 定夺。 第二个是当代诗人昌耀的例子。几年前,昌 耀因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而跳楼自杀。离世前几 天,他写下了被称为绝笔诗的《一十一朵红玫 瑰》:“一位滨海女子飞往北漠看望一位垂死的长 者,/临别将一束火红的玫瑰赠给这位不幸的朋 友。//姑娘啊,火红的一束玫瑰为何端只一十一 支,/姑娘说,这象征我对你的敬重原是一心一 意。” 本来,这写的是自己的私情,没有必要公 之于众,甚至连那位“滨海女子”都没有必要告 知她。但诗人考虑到他将不久于人世,不能把这 份感激带走,不能隐瞒他对世间美好东西的依恋, 于是,他把这首绝笔诗寄给了他的编辑朋友韩作 荣,韩作荣将此诗公诸于世。 举这两个例子意在说明诗歌传播中的自我传播 现象。什么是自我传播?自我传播也称内向传播、 自身传播、体内传播等。它是存在于一个人身上 的“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自我传播既是人的生理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 它既完成了个人的生理宣泄,也实现着作为人的社 会价值。上面提到的贾岛的诗,在韩愈接受之前, 它一直处于自身传播状态,是从贾岛到贾岛的传 播。这在英语里或许看得更明显,英语里“主我” 是“I”,“客我”是“M e”,自我传播就是 从“I”到 “Me”的往复过程。昌耀的绝笔 诗《一十一朵红玫瑰》也是如此,在它传递给韩 作荣或其他人之前,也是停留在自我传播阶段。 自我传播的特点首先是它的个人性和隐蔽性, 同时也具有极大的自由性。这特别适合于诗歌这一 文体。诗歌常常不愿闯入公众领域,不愿进入公 开状态。很多时候诗人不想为别人而写,而只想 为自己的心灵和感情而写。诗歌满足了诗人的愿 望,给了他表达情感的充分自由。当然,在适当 时候或一定条件下,自我传播会转化为较大范围的 传播。自我传播的特点之二在于它是一种潜传播和 未扩散状态的传播,由此带来的缺憾便是作品的自 生自灭、大量消失。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 因作品涉及个人私密或自感作品尚不成熟而不想让 其逾越自我传播的范围;二是一些作品因某种客观 条件限制而进入不了其他传播渠道,只能暂时居留 于自我传播而等待消失或扩散。 自我传播的私密性特点,有时会刺激诗歌的传 播。某些诗歌作品在诗人离世后作为遗作公开发表 的现象,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与人的心理有 关。像上面提到的昌耀的绝笔诗《一十一朵红玫 瑰》被韩作荣所公开,就起到了这样的效果。又 如海子于1989年3月去世后,《人民文学》杂志 很快在1989年第6期推出他的遗作:《麦地与诗 人》(组诗),也明显刺激了海子作品的传播。 诗歌的自我传播,是其他类型诗歌传播的前提 和基础。任何一种形式和类型的诗歌传播,都要 经过这一步骤;任何一首诗的传播,都开始于作 者的自我传播(有时也终于自我传播)。单一属 于自我传播的诗歌作品,其实是很难例举的;一 旦我们例举出一首诗的名字时,它其实已经离开了 自我传播的轨道。 二、符号的互动:诗歌的人际传播 贾岛的诗与韩愈相遇,两人进行面对面的交 流。这时,贾岛的诗便从自我传播状态进入到人 际传播轨道。什么是人际传播?各种传播学著作中 的解释是存在分歧的。有的说:“人际传播是个 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这是明确指出人 际传播就是两人间的传播。有的说,人际传播“是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 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这种解释比 较宽泛:人际传播的人数少则两个,多则可达无 数个。这两种解释其实是狭义与广义的区别。还 有人说得比较具体:“广义的人际传播就是人与人 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凡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 - 208 - Northern Comments Http://www.yawx1979.com 北方评论 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性媒介(面对面传播时使 用的自身感知器官与非面对面时使用的个人性通信 媒介,如电话、信函等)所进行的信息交流,都 是人际传播的范畴。广义人际传播可以具体分为三 种,即两人间传播、小群体传播与公众传播。” 这种解释就很清晰,把人际传播又分为三种,而 且指明人际传播使用的是一种“个人性媒介”,这 样就把它和大众传播区别开来了。 那么,究竟怎样理解人际传播?以上几种解释 其实各有道理。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论述对象, 考虑到群体传播在诗歌传播中也表现得颇为出色, 故已将群体传播单列一种,因此对人际传播的理解 便采用了狭义的理解,但我又认为人际传播不能绝 对限定于两人间传播,故陈述自己观点如下:所 谓诗歌的人际传播,是以两人间传播为主的,通 过个人性媒介所进行的诗歌信息交流活动。之所以 强调“两人间传播为主”,是考虑到人际诗歌传 播有时难免会涉及到第三人(如家庭中的交流), 但肯定是以两个人的交流为主。 人际诗歌传播是诗歌传播中最常见、最直观、 最丰富的传播类型,它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高雅 的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的情感交流方式。这 是诗歌符号的双向互动,传播效果可以很快看出, 受者的意见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它有时是面对面 的诵读,传者的声音、表情、体态方式等融汇其 中,具有特有的在场感和亲切感;有时通过书面 文字传递诗情,书写者的个性表现在诗稿中,也 会唤起受者对传者的想象和回忆。因此,人际诗 歌传播带有“多媒体”意义,是一种高质量的诗 歌传播。 人际诗歌传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异彩纷 呈的。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专业对专业、专业对业 余、业余对业余等三种,而其实际表现要复杂丰 富得多。如诗人与诗人间的传播,诗人与朋友间 的传播,诗人与妻儿间的传播,诗人与高层人物 间的传播,诗人与一般读者间的传播,读者与读 者的传播,读者与编辑的传播,编辑与编辑的传 播⋯⋯ 在古代传播媒介不发达的情况下,可以想见人 际诗歌传播的重要性。当李白杜甫相遇的时候,立 刻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两人结伴同游,而互赠 诗歌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李白的《赠孟浩然》、 《赠汪伦》等也都是首先写给特定个人阅读的,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 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如此。如果这“赠诗”所 赠的对象是诗人的话,就有可能很快得到对方的 “答诗”。一赠一答就构成了所谓的“酬唱”或 “ 唱 和 ”。 中国古代诗人之间的“唱和”,可以说是人 际诗歌传播的典型形式。“唱和”最早是指歌曲 演唱中的互相呼应。《荀子?乐论》说“唱和有 应”。从南北朝开始,诗人把以诗歌相互赠答称 为“唱和”。到了唐代,“唱和”形式得到极 大发展,诗人间的“唱和”非常普遍,“唱和” 之作难以计数。甚至出现一些“唱和”的专集, 如元稹和白居易的《元白继和集》(已佚),皮 日休和陆龟蒙的《松陵集》等。而宋初杨亿、钱 惟演、刘筠三人之间相互“唱和”,又形成有名 的《西昆酬唱集》。许多赠答诗在题目上都标明 了“赠”、“酬”、“呈”、“答”等字样, 便于识别。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元稹 的《酬乐天频梦微之》和《重赠乐天》等。 “唱和”之风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延续,但主要 表现在旧体诗领域。今天写旧体诗的人依然很多,他 们也不时唱和。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写作堪称一 绝,其中唱和之作也占据一定数量,如“和郭沫若”、 “和柳亚子”的诗有好几首,当然最感人的要数那首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 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慰忠魂舞。忽 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诗的起因就是“答李淑一”,是与李淑 一的唱和之作。李淑一是杨开慧烈士的生前好友, 她的爱人柳直荀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与毛 泽东共同战斗过的战友,1932年遇害时年仅34 岁,与年仅29岁壮烈牺牲的杨开慧一样令人悲痛和 - 209 - 北方评论 Northern Comments Http://www.yawx1979.com 缅怀。在杨开慧牺牲27年后的1957年2月,当时 在湖南长沙第十中学任教的李淑一把她早年为悼念 丈夫而做的一首《菩萨蛮》寄赠毛泽东,并向毛 泽东索取当年毛赠杨开慧的一首《虞美人》词以 留做纪念。李淑一的《菩萨蛮》 原文 少年中国说原文俱舍论原文大医精诚原文注音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归藏易原文 如下: 兰闺寂寞翻身早,夜来触动愁多少。底事太 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 衫青泪滋。 同年5月11日,毛泽东给李淑一回信:“大作读 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的那首不好,不要写了吧。 有《游仙》一首为赠。”信中所说的《游仙》就是上 面所引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而李淑一向毛泽东 索要的《虞美人》词,毛泽东则以“开慧所述的那首 不好”为由婉言谢绝了。其实是因为毛泽东感到自 己的那首《虞美人》有些儿女情长,只应属于他和杨 开慧之间的交流,不愿公开。那首《虞美人》直到毛 泽东诞辰101周年时才得以公开发表, 全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安全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监理工作情况 如下: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 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 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此词意境凄清,颇有婉约之致,令人不由联 想到李煜、李清照的词。“无情未必真豪杰”。 领袖也是人,也有自己不愿公之于众的私情,尤 其在那个年代,作为领袖公开这样的作品是要考虑 它的效果的。从毛泽东的话“开慧所述的那首不 好”中可以得知,杨开慧是读过这首词的,而李 淑一想读它却一直没有得到。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人际诗歌传播由于跨 越了诗歌的自我传播阶段,因而比较充分地体现了 传播的社会性和交流性,展现了诗歌传播作为一项 特殊精神产品交流活动的多方面功能和价值:如表 达与交流功能;感情宣泄功能;精神抚慰与人生砥 砺;有效地刺激和促进诗歌作品的生产;有助于诗 人之间切磋诗艺,共同提高;还有,有时会具有一 定的游戏性,有时会借诗歌形式巧妙地传达实用性 信息等。 三、集结与呼应:诗歌的群体传播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诗歌的群体传播,是 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 三个人以上就可以称为群体了。从三五个人的 小群体,到成百上千人的大群体,人数差异很大, 其传播的规模、形态、效果也就会很不相同。提 起诗歌的群体传播,我们脑海里可能会出现诗歌流 派、诗歌社团、诗歌教学、诗歌朗诵会、诗歌 研讨会等现象。是的,这些都属于比较典型的群 体诗歌传播现象。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是官方或 其他机构组织的大型诗歌活动(如诗歌朗诵会), 则构成了诗歌的组织传播。区别组织传播和群体传 播的主要标志就是看它是否属于正规的组织行为。 组织传播其实也是一种群体传播,不过是一种特殊 的群体传播而已。由于做了这样的区分,因而我 现在所说的群体传播,便是指组织以外的一般性群 体传播。 从中国诗歌史来看,第一个具有个体意义的诗 人是屈原,在他之前则是群体的歌唱。对“诗三 百篇”,我们不知道其作者是谁,也不知道经过 了多少人的传诵,后来经“专家”之手进行筛选、 删除,而最终搞定三百余篇。这是从《诗经》形 成史的角度即纵向的角度说明了它的群体传播性 质,而《诗经》中的作品在实际传播中也必然呈 现出了它的丰富多彩的横向式的群体传播风貌,这 从豳风、陈风、郑风、卫风等十五国风的并置便 可清楚地看出。 从古到今,常常有一些诗人,由于人生态度、 审美趣味的相近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或主动结为 一体,或因作品的共性而被人并称,形成诗歌传 播中缤纷多彩、引人注目的群体传播景象。有的 慷慨多气,笔卷时代风云,如“三曹”、建安 七子;有的啸傲山林,诗酒人生,如竹林七贤; 有的状边塞之雄奇,显高远之志和苍凉之美,如 唐边塞诗派;有的写自然之清幽,显趣味之高和 境界之美,如唐山水诗派。这里,我所关心的是, 无论他们是有意的共唱,还是无心的呼应,这种 带群体意义的歌唱对诗歌传播有什么意义?我想至 - 210 - Northern Comments Http://www.yawx1979.com 北方评论 少可以从如下两方面理解。 首先,群体诗歌传播将一个个散在的诗人凝结 为一个更有力量的整体(无论是集结一地还是异地 呼应),有利于在传播中扩大某种诗风的影响,推 动诗歌流派的形成。“九叶诗派”所走过的道路 和所取得的成就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虽然“九 叶诗派”的称呼,是随着1981年《九叶集》的 出版才正式获得的,但作为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它 在20世纪40年代就存在了。当时有人称之为“新 现代派”或“学院派”。作为“九叶”之一的 唐湜在当时自称他们是“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 者”,这一说法影响比较广泛。同是“九叶”之 一的袁可嘉也指出:“他们先是各自在上海、北 平、天津等地发表作品,由于对诗与现实的关系 和诗歌艺术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相当一致的 看法,后来便围绕着在当时国统区颇有影响而终于 被国民党反动派查禁了的诗刊《诗创造》和《中 国新诗》,在风格上形成了一个流派。”研究者 指出,九叶诗派“并不是首先结识相交、打出旗 号、标出宣言之后聚合而成的,而是各自在进行 了艰苦的诗的摸索之后,相互寻找与发现,遥相 呼应并契合,最后才彼此认同,结合成一个既保 持个性风格、又具有流派风格的青年诗人群”。我 引述以上这些言论,意在说明,正是这种群体性 的呼应和多声部的歌唱,显示了一种整体性的诗歌 力量,确证着这个有意义有价值的诗歌流派的存 在,使现代主义诗歌潮流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创作 走向,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建设与发 展。“与四十年代其它诗派相比,⋯⋯就诗歌的 诗学价值和意义而言,九叶诗派是毫不逊色的,甚 至是更为出色的”。试想,假如没有这种群体的 呼应和集结,那么由于个人力量的有限性,即使 其中的单个诗人非常优秀,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 也完全有可能被其他诗歌浪潮所淹没,难以像现在 这样产生如此巨大而且富有长远生命力的影响。 其次,群体诗歌传播可以帮助个体诗人最大限 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按照传播学原理, “群体的能力大于参与群体的单纯个人能力的简单 相加,群体也能够使成员个人的能力得到增强,这 种能力使得他能够实现作为个人所实现不了的目 标”。确实如此。80多年前,相聚在杭州西子湖 畔的四个年轻诗人——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 汪静之也许便深谙其中道理,他们成立了中国新诗 史上第一个诗社——“湖畔诗社”。他们“歌笑 在湖畔”、“歌哭在湖畔”。朱自清称他们为“真 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的四个年轻人。他们的诗 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过诗坛,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 五四时代精神,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意义,在当时 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与反响。之所以能够如此,与 结社的力量是分不开的。一个人“歌笑在湖畔”、 “歌哭在湖畔”也许声音有些微弱,但四个人在 那里“专心致志做情诗”却成为不可忽视的诗歌 现象。就这样,四个人的名字永远留在了中国新 诗发展史上,“湖畔诗社”也成为新诗研究中绕 不开的存在。这就是结社的意义、群体传播的意 义。再以上面所说的“九叶诗派”为例,群体 对个体的帮助也体现得很明显。“九叶”的创作 虽然各具特色,但各人的成就也是不均衡的,有 的成就很高,单独拿出来也可以成为大家。有的 则相对弱一些,只是一个稍有成绩的诗人,如果 不是成为“九叶”的一员,有可能不会引人注目 甚至渐渐被人遗忘。而现在由于“九叶诗派”总 体实力很强,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已不容置疑,因 而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我觉得研究者常常有 一种喜欢“撮堆”的心理,而各种群体诗人的存 在正好满足了这种“撮堆”心理。关注一个群体 也就会关注其中的每一个人。对“九叶”的关注 正是如此。其中每个诗人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充分关 注,广大读者也由于喜欢“九叶”而不会忘记其 中的每一位诗人。可见,流派的力量使一些单个 诗人的价值无形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正是群体 传播效应的充分体现。 - 211 - 北方评论 Northern Comments Http://www.yawx1979.com 除了专业诗人的结社行为,也有广大诗歌爱好 者组成的业余诗社。比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 几乎每一所大学校园里,都有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 诗社,它们经常举办活动,交流创作,发挥着群 体传播的作用,展现着校园诗歌的蓬勃生气和青春 魅力。我想,这也是论述诗歌的群体传播时所不 应忽略的。 四、主动出击:诗歌的组织传播 “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也是组织传 播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 织传播就是以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诗歌的组织传播也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引人注 目的现象。这里所说的组织是严格意义上的正规组 织,因此松懈的民间社团的传播属于群体传播而不 属于组织传播范畴。从诗歌的起源和发展看,诗 德国某青年摄影作品 - 212 - Northern Comments Http://www.yawx1979.com 北方评论 的吟唱是人的天性所为,诗的传播和接受也是人的 发自内心的要求,历来好诗的产生与传诵皆出于这 种天然行为与本性要求。那么一些官方组织和其他 机构介入诗歌传播后带来了哪些新的现象?当前社 会中诗歌传播领域的主动出击行为——经由正规机 构策划、组织的大型诗歌活动,对诗歌的生存和 发展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按照传播的范围指向,可以将诗歌的组织传播 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种。组织内传播是 常规的,几乎天天运行的;而组织外传播是特殊 的,需要时偶尔组织一次。组织内传播主要是在 组织内部的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个体成员之 间所进行的。如《诗刊》社作为一家传播诗歌的 组织机构,刊物的编辑、出版构成了它的基本运 行机制,也是它的组织内传播的存在形态。它在 具体传播过程中也体现着组织内传播的三种常见形 式: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和平行传播。上行传播 就是自下而上的传播,一般实行三审制,即一线 编辑初审,部门主任复审,主编终审。这是编辑 部的基本传播程序。有时也采取下行传播,即自 上而下的传播,这往往是由主编根据上级指示精 神,实行舆论导向,如近期内重点编发哪些稿件, 哪些作品不能发表,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平行 传播则是指编辑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行为。 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诗歌的组织外传播。这是 在组织与外部公众之间展开的诗歌传播。它往往是 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诗歌活动,而且有一个明确的 主题。如近年《光明日报》与宁波市委宣传部联 合主办的“道德之歌”诗歌征文活动,以及2003 年“非典”过后北京几家单位联合举行的“睁开 眼睛”诗歌朗诵会等。下面,再重点结合近几年 涌现出来的、已产生全国性影响的“春天送你一 首诗”活动做一些具体的探讨。 “春天送你一首诗”是近年来《诗刊》社发起的 一个带有创品牌意识的活动。正如《诗刊》主编、诗 人叶延滨所说:“我们是把‘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 作为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的一个品牌来举办的。它 已经进行了注册登记,是受法律保护的品牌。要通 过和全国各地的联办,把它办成一个优秀的品牌。” 该活动于2002年春天开始举办,至今已历四届。 第一届先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市举办,带有尝 试性质。“我们搞的是京沪穗三地互动,散发了 三万册《诗刊》和八万张诗歌卡片,效果很不 错。”由于效果好,2003年一下子增加到33个城 市,故设主会场一个(长沙),其余32个城市为 分会场。2004年,主会场设在鹤壁,分会场达36 个城市。2005年,主会场设在珠海。这项活动的 规模越来越大,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也越 来越广泛。从四年的举办情况看,这项活动都是 由《诗刊》社与各城市党政部门或其他相关机构 联合主办的,还有一些承办、协办单位,属于典 型的组织传播行为。从活动发起动机看,很明显, 它是诗歌传播领域的一种主动出击。 首先,它具有明确的市场意识。尽管今天的诗 歌边缘化了(实际上是正常化了),但诗歌也有自己 的市场,关键是要去寻找和拓展这个市场。如果说 诗人的主要责任是努力写出好诗,而不必过分考虑 市场状况的话,那么作为传媒机构的刊物,把诗歌 推向市场并不断拓展其空间则是自己的分内之事。 “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的主创人员,无疑从电视台 组织大型活动的成功经验中得到了启发。正如一位 专家所说的那样,“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使他想起 了“同一首歌”:一个是演出的品牌,一个是送诗的 品牌。 其次,主题词中的“送”表明了它的主动姿 态。这是新形势下让诗歌走向群众的一个新形式。 把诗歌送给基层群众,让诗歌从象牙之塔中走出 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一活动的举办, 对诗歌走向民间,对中国新诗的普及与发展将起到 一定的推动作用。免费向群众散发《诗刊》和诗 歌卡片,使人们感受到诗歌传播者的一片热情。 第三,从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它 体现了主创人员对诗歌传播形式的创新与开拓。主 会场与分会场的设立,几十个城市的诗歌联动,使 神州大地春潮滚滚,诗意无限。一首首春天的诗, 唤起人们内心深处久蕴的情感。活动的内容,不 仅有诗歌朗诵会,而且有诗歌讲座、诗歌研讨会, 还有以春天为主题的征文。朗诵的作品,既有名 - 213 - 北方评论 Northern Comments Http://www.yawx1979.com 家名篇,也有富有时代气息、地域特色和季节特 点的新作。而有些分会场,在“春天送你一首诗” 这样的大主题下又设立二重主题,如2004年深圳 分会场组织了一场以“建设绿色家园,倡导生态 文明”为主题的绿色诗歌朗诵会,目的在于以诗 歌的形式,倡导绿色生活,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 意识。这一形式既颇具创意,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 效益。 第四,从传播效果看它是对受众需求的满足。 “春天送你一首诗”是一场全国性大型公益活动。 在活动中,诗歌传播者走向了民众,诗人走向了 民众,诗歌走向了民众。从各举办城市的媒体报 道来看,可以说好评如潮,成为席卷全国的文化 热点。各举办地都以能在自己的城市举办这样的活 动而感到激动和荣幸,纷纷认为它活跃了当地的文 化生活,促进了当地的诗歌创作。各地党政部门 也大力支持这项活动,认为它可以提升民众的文化 品位,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从受众方面看,可 以说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士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 触及和影响,如在2004年的深圳分会场,投身于 这项活动的,既有政府机关公务员,也有企业的 “蓝领”、“白领”和“金领”,还有处于青 年、少年儿童阶段的大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生。从著名诗人到 诗歌爱好者乃至每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公民,人人 心中洋溢着春天般美好的诗情。 从“春天送你一首诗”连续几年的成功举办, 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不难看出,不是 人们不需要诗,而在于传播者如何去传播诗。传 播形式非常重要。人们心中本来有诗,需要提供 一个合适的平台,去点燃人们心中的诗情。细心 观察可以发现,这一活动是兼容了各传播类型优点 的带有多媒体性质的诗歌传播活动。从主导倾向 看,它属于组织传播是毫无疑问的;而在实施过 程中,它又具有人际传播的现场感和互动感、群 体传播的交相呼应和热烈氛围,以及大众传播的广 泛渗透和宣传效应(如大量散发印刷好的诗刊和诗 歌传单)。从这一活动的效果,我们再一次看到 诗歌文体的两面性:既常常处于无人注意的灯火阑 珊处,也容易走向万人响应的广场式狂欢。 五、媒介力量:诗歌的大众传播 现代社会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大众传播既 是现代人获取外界各种日常实用信息的主要渠道, 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诗歌自然应该属于 文化娱乐的范畴。在大众传播诞生之前,人类经 过了以口语和手抄文字传播为主的漫长时代。学术 界倾向于认为,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 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大众传播是人类传 播史上的又一次巨大飞跃,它也掀开了诗歌传播的 崭新一页。 我深深地感觉到,大众传播的力量主要是媒介 的力量。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警世之言 也可以在这个意义上获得理解。谈论诗歌的大众传 播,也就是谈论大众媒介中的诗歌传播。那么, 我这里所关心的便是,对诗歌传播而言,媒介力 量是如何得到确证和表现的? 笔者以为,诗歌传播在印刷媒介(报刊、图 书出版业)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在网络媒介出现 之前,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六种:报纸、杂志、 书籍、广播、电影、电视。这六种媒介对诗歌 传播而言,其作用和意义是有很大悬殊的。电影 虽然创造了新的大众文化形式,但它并没有走进一 般人的家庭。当然,电影与诗歌基本上不发生关 系的原因并不在此,而在于电影自身的特性。因 此,在传播诗歌的大众媒介中,可以把电影排除 出去。其余两大电子媒介——广播和电视,对于 传播诗歌是具有明显的意义的,但它们对诗歌传播 的作用主要是转化——把诗歌原有的文字信息转化 为声音、图象信息。它们对诗歌创作来说一般也 不提供初次发表的园地,因而广大诗人对广播电视 的作用并不怎么看重。 诗人们最看重的是印刷媒介,即报纸、杂志 和书籍。在他们眼里,这是诗歌传播的正宗渠道, 是对口传、手抄媒介的自然延伸和过渡。作品上 不上广播和电视,那是传播得广不广的问题;而 能不能变成铅字,则直接关系到能否被承认的问 题。这是首要的第一步的问题,而走向广播电视 - 214 - Northern Comments Http://www.yawx1979.com 北方评论 则是第二步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问题。在诗人看 来,广播电视是播音员、朗诵家、演员的天地, 而印刷品才是自己的家园和归宿。诗人们最看重印 刷媒介,正是因为印刷媒介对于诗歌传播有着非同 一般的功能:(一)价值承认和地位赋予功能。 一个诗歌作者,如果他的作品在正规报刊上发表, 那是让他兴奋的事情,因为那是对他价值的肯定。 报刊级别越高,作者便越感到荣耀。如果他的作 品能够连续不间断地为权威刊物发表,诗集被权威 出版社出版,便会给他带来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 位。(二)传之久远和青史留名功能。这是由大 众传播的特点所决定的。印刷媒介可以依托先进技 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诗歌文 本,而且可以印制得非常精美。不仅可以流传后 世,而且可以传到世界各地。遥想当年,白居易 为了让自己的作品传之久远,曾将自己的文集抄写 五份并置于五处,这在今日诗人看来会觉得可笑。 由于印刷媒介的强大优势,如今出版诗集,不仅 周期短,发行范围广,而且书籍的纸张、开本、 印量、印次等都可以根据作者意愿和市场需求做出 尽可能让人满意的安排与调整。(三)诗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强制功能。被正规报刊和出版社推出的诗歌作品, 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如果是名家名作, 这种规范性和强制性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尽管读者 有选择的自由,但具有质量高度的正规范本的数量 终归是有限的,因此规范强制功能是客观存在的。 除了被权威刊物发表,其他诸如进入高层次选本和 教科书、被权威批评家推荐等,都是容易显示规 范强制功能的路径。 大众媒介时代的诗歌传播,展现了一些值得注 意和研究的新特点。第一,传播者的专业化、媒 介化、组织化。在大众传播出现以前,可以说, 诗人就是很重要的诗歌传播者,他可以通过吟唱、 唱和、赠送、抄写、题刻等方式传播自己的诗歌 作品,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大众传播兴起后,逐 渐出现了专门的传播机构和传播人员,如刊物、出 版社、编辑。而诗人作为诗歌的创作者,越来越 退居于传播活动的幕后,成为前传播者或潜传播 者,而专业性传播机构及其人员拥有越来越大的职 权。第二,所传播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文化属性, 而且具有商品属性。诗歌接受者也可以叫做诗歌消 费者,他要从大众媒介获取诗歌,需要支付一定 的费用。第三,这是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互 动机制比较弱。受众只能在媒介提供的范围内选择 诗歌信息,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若有意见想反馈, 则缺乏及时有效的途径,难以实现像在人际传播中 那样的信息反馈的即时性和直接性。 网络媒介的出现解决了大众文化语境下诗歌传 播的互动、反馈问题,但网络诗歌缺乏有效过滤 机制,鱼龙混杂,垃圾太多,覆盖性又很强,因 此目前来看娱乐性有余而品位不够,是深怀精品意 识、坚持深度写作的诗人所不齿的。网络诗歌一 定程度上冲击、刺激了印刷媒介的诗歌传播,但 平面媒体诗歌的权威地位是依然存在的。 最后想说一点的是,媒介的大众性并不决定它 所传播的内容的大众性,就是说,诗歌的非大众 性与大众媒介传播构成了矛盾紧张关系。影视、网 络等大众文化的勃兴并没有给诗人带来多大的快 乐,或许相反,它加重了他们的忧虑。诗人的忧 虑甚至远甚于小说家的忧虑,小说家尚可凭借与影 视的联姻而获取较大的名利,而诗人却没有什么可 值得利用的优势。在大众文化的海洋中,诗人陷 入了空前的孤独。虽然可以利用一些诗歌活动(如 “春天送你一首诗”之类)博得一时的狂欢,但 那种狂欢主要属于大众,属于传媒机构,而不属 于诗人自己。 以上对五种类型的诗歌传播进行了一番粗略的 考察,这里再强调说明两点:(一)五种类型诗歌传 播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关系,而不构成取代的关系。 它们之间有交叉重合关系,但不构成淹没覆盖关系。 (二)除“自我传播”以外,其他四种类型的诗歌传 播不存在优劣等级之分,每一种类型都有其长,也 都有其短。若能优势互补,综合利用,或许可以使诗 歌传播生机常在,前景无限。 责任编辑:成 路
本文档为【论诗歌传播的类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5638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7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8-25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