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俗学论文浅谈灵石县的民俗风情

民俗学论文浅谈灵石县的民俗风情

举报
开通vip

民俗学论文浅谈灵石县的民俗风情民俗学论文浅谈灵石县的民俗风情 民俗学 课程名称:浅谈灵石县的民俗风情 学院:文理学院 班级:计算1202 姓名:吴婷婷 学号:20120909303 日期:2014.5.17 内容摘要: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之称的灵石县更有自己独特而富有内涵的民俗风情。 关键字:灵石县 民俗 正文:灵石县位于山西省...

民俗学论文浅谈灵石县的民俗风情
民俗学论文浅谈灵石县的民俗风情 民俗学 课程名称:浅谈灵石县的民俗风情 学院:文理学院 班级:计算1202 姓名:吴婷婷 学号:20120909303 日期:2014.5.17 内容摘要: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之称的灵石县更有自己独特而富有内涵的民俗风情。 关键字:灵石县 民俗 正文: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市南端。隋开皇十年,隋文帝杨坚北巡挖河开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上有"大道永吉"四字,文帝以为瑞,遂命名为“灵石”,割平周县西南地置为灵石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经过那么长时间的发展,灵石县人们在生活习惯,居住建筑等方面逐渐生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而有趣的民俗风情。 一、从居住建筑看灵石 (一)王家大院建筑特色 灵石名胜荟萃、钟灵毓秀。全县共有文物古迹46处。王家大院以其雄伟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和“华夏民居第一宅”,更有“王家归来不看院”之美誉。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在古建范畴,它的艺术内涵可谓贯穿种种,无所不包。 王家大院所在之地居高临下,负阴抱阳,占据静升村北山的黄土高坡,背阴可以阻挡北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沟,可保证宅居地 “高无近旱而水用足”,既无水灾之患,亦无缺水之虞;依山面水,居高可以望远。前览俯视,田园漫漫,河水潺潺;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气象万千。夏日层峦叠翠,冬来银装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尽收眼底,实为理想的宅居宝地。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 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在如此复杂多变的深宅大院里,主仆起居习俗,多有规矩,不可逾越。充分显示了建筑的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同时也呈现出它在传统基础上的变易性、平衡性与保守性三种态势。 建筑融历史、哲学、力学、美学为一体,多采用前院为木构架形制,后院为两层窑楼,底层为前檐穿廊的窑洞,二层为梁柱式木结构房屋的整体建筑形式,构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且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如穿廊上的斗拱、额枋、雀替等处的木刻及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形式多样,做工极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居 “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其院落布局,虽大都为多进式院落,但样式多变,组合得体。 整个建筑设制,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既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合乎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同时还在建筑的局部和细微之处,汲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将造院技巧与造园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又一大特色。如此种种,将大院建造成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的艺术大殿堂。外观,堡墙高筑,顺物应势,形神俱立,气宇非凡。入堡观览,庭院深巷,曲幽多变,巧妙连缀,有如迷宫。真是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卓越的个性风采,不愧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精品。 (二)普通人民的居住场所 与王家大院的居住建筑相比较,人民的住房就呈现朴素简易之特点。居住在黄土高原的灵石人民,由于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以前以土房为住房,这种住房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平房兴起,楼房也拔地而起但是其建筑的共同特点就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瓦、石、土砌护墙。 二、从饮食特色看灵石 (一)甜荞面凉粉 在东山地区有一种传说,从前赵匡胤由黄泽关到山西,正是暑伏天气,走到南岔贯寺,已是人困马乏,想吃点凉饭。恰有一位自发老师傅端来一碗白条食物,赵匡胤吃后,感到清凉适口,便问这食品是川什么做成的。老师傅说用甜荞麦做的,之后,他转眼不见了,于是起名甜荞面凉粉,流传至今,堪为待客佳品。 (二)荆条蜂蜜 荆条蜂蜜产于晋中的灵石县,为华北地区荆条蜂蜜三大产区之一,也是山西省的重要蜜源基地。荆条蜂蜜的蜜源为荆条。荆条是一种耐瘠薄、耐干旱植物,流蜜较多。每逢荆条开花季节,每群蜂可产蜜15,20公斤。其蜜色泽艳,呈半透明琥珀状;结晶细腻乳白,气味芬芳,口感甜而不腻,浓度为41度,42度。蜜中含有葡萄糖32.9%、果糖41.4%、酸度为2.13%、酶度为17 9%、含糖量为0.27%,并含有10余种矿物质和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无机酸等,不仅是理想的滋补营养食品,而且可以止咳润肺、健胃通便、防暑清心,并有补身益气、延年益寿之功效。为夏季极好的防暑饮品,有较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 (三)黄条条 黄条条也叫发糕,也是上午主食之一。原料有白面、豆面、杂面、米面、玉茭面、高梁面,也可用二合面(两种面粉搅在一起)、三合面(三种面粉搅在一起)。做黄条条首先是发面,亦称起面,将面粉加入发酵粉或预留的酵子(已发酵的面团),用温水或凉水和好(面要软,水份要大,这样才好吃),放置一定的时间待发(一般晚上启面次日早上制做)。将发好的面团视发酵情况加人适量的碱面或小苏打(必须适量,碱多了颜色变黄,甚至蒸发不起来,碱少了发酸,也不好吃) 和匀,拿到笼屉上摊成大圆块,有条件可在上面插上一些大枣,蒸熟后用细线或菜刀切割成小方块即可食用。为了便于通气快熟,上笼片刻,待面固定后,可用筷子均匀地在上面扎若干小孔,防止因中间不通气造成外熟里生。黄条条类似蛋糕,酥软可口,便于消化。 三、从服饰民俗看灵石 灵石县人民的服饰符合汉族服饰特点,发展特点明显独特: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一)传统服饰 传统的汉族服饰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汉服在汉族服饰最著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 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二)当代服饰特点 现代汉服现状:汉服产业发展迅猛,汉服商家们根据不同的需求做出了不同款式、质量、价位的汉服以及相关配饰。在汉服复兴的过程中,对于民族服饰不同层次的质量要求、款式选择都是处于完善状态的。现在每个人喜欢的款式不一样,但因为对汉服认识的加深以及生活上的需要,同胞们对汉服的认识会经历一个从单纯由“华丽、好看、吸引眼球”到“适应日常生活、环境气候”等的思想上的转变。基本上每个人都能穿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四、从岁时节日看灵石 (一)春节 俗称“年节”,是农历的岁首。“年”的来历: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是年终祭祀众神,庆贺丰收的日子。一般: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二十四之后:扫 房、清 洗 家 具、洒 扫 庭 除,以除 旧 迎 新,拔 除 不 祥。同时还要要 置办年货,杀猪宰羊,作年糕,蒸馒头;三十(除夕):贴 春 联、窗 花,挂 年 画、,门神,送财 神 爷,中午吃团圆饭,除夕夜吃年夜饭,通宵不寐守岁娱乐放烟花要吓走年兽;正月初一:吃饺子,吃完饭之后串邻访友相互拜年正;月初二至十五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节日,如初二,一般女方回娘家拜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炮,焰火;踩高跷扭秧歌;打灯谜;吃元宵,如同“狂欢节”一般。 在春节初一到初三禁忌动剪刀有大凶之兆,禁忌说脏话,否则要一年招人骂;尽量不要穿白色黑色之类的衣服,应该穿颜色鲜艳的衣服预示一年大红大紫。 (二)清明节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起于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清明之际,人们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如外出踏青、 郊游、插柳,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但是清明之际人们还有一些禁忌:怀孕的妇女要避开清明节活动;扫墓前最好不要吃食物或食素,衣服要整齐,扫墓时禁止嬉笑怒骂;扫墓要按照辈分先后来进行;禁忌穿大红大紫的衣服,在清明节前买鞋;禁忌在清明节当天探访亲朋好友,及结婚....... (三)中秋节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中国自古就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美好的传说。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国人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要拜月、赏月、吃月饼,祭月用的是月饼。月饼有荤有素,有甜有咸。以素馅分有五仁、豆沙、豆蓉、枣泥、林花白糖等,荤馅火腿、鲜肉、虾仁等。月饼常为圆形,大家在祭月之后食用,希望家庭圆圆满满,幸福和谐。 在县城里,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在家中为了增加活跃的氛围,常常喝红酒来增加情趣。 (四)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闻一多认为源于古代吴越民族祭祀龙的 活动。也有源于恶日、地官生日等说法。还有说是纪念屈原的。尽管端午节起 源早于屈原,但自从纪念屈原的传说产生之后,就深入人心,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是吃粽子,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 给考生吃。 关于灵石县的风俗习惯有许许多多,都独具特色,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的集体性,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各个地方的风俗都拥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我们要努力了解和学习各个地方的风俗,尊重各个地区的民俗风情。
本文档为【民俗学论文浅谈灵石县的民俗风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1-01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