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次朴素的伊朗式别离

一次朴素的伊朗式别离

举报
开通vip

一次朴素的伊朗式别离一次朴素的伊朗式别离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化视野·档案揭秘   大多数中国家庭能从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境遇 本报实习记者/赵捷     2011年上映的影片中,《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Separation)被众多影评人看好,它甚至同时赢得评判趣味迥异的柏林电影节和金球奖的青睐。这是一部在技术上处理得相当朴素的电影,完全靠叙事本身来带入观众思考。这种没有任何讨巧的表达方式有一种触动电影本质的诚恳。和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以往作品相似,这部电影的主题依然是围绕伊朗特殊的社会现象。 两...

一次朴素的伊朗式别离
一次朴素的伊朗式别离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化视野·档案揭秘   大多数中国家庭能从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境遇 本报实习记者/赵捷     2011年上映的影片中,《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Separation)被众多影评人看好,它甚至同时赢得评判趣味迥异的柏林电影节和金球奖的青睐。这是一部在技术上处理得相当朴素的电影,完全靠叙事本身来带入观众思考。这种没有任何讨巧的表达方式有一种触动电影本质的诚恳。和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以往作品相似,这部电影的主题依然是围绕伊朗特殊的社会现象。 两个家庭的故事     妻子西敏和丈夫纳德,原本两个人商量好了要离开伊朗,移民手续也已经办好。这时丈夫却反悔了,因为他舍不得丢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妻子决心要离婚,带着女儿离开伊朗,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和教育。丈夫纳德不同意离婚,僵持之下,只有分居。女儿特梅暂时留在爸爸身边,她知道,只要自己和爸爸在一起,妈妈就不会舍得离婚。     故事就此展开。丈夫请女工来家里照看老年痴呆的父亲。一次女工外出,为了不让老人乱跑,她把熟睡的老人绑在床上。丈夫纳德下班回家,看见父亲摔到床下,差点出现生命危险。他还发现屋里的钱少了,这时候女工带着她的女儿回来了,不知道发生的一切。纳德辞退了女工,在争吵之中女工被推出屋门。很快他们知道,女工四个多月的孩子流产了。     女工和他的丈夫到法院起诉,纳德因故意谋杀罪被拘留,他辩称自己不知道女工身怀有孕,家庭教师和邻居也替他作证,他被妻子保释出狱,而且反告女工虐待他的父亲。妻子判断丈夫在撒谎,而撒谎在伊斯兰教义中是被严厉禁止的,女儿对父亲的态度也从原来的敬爱变得复杂起来。纳德最后同意私下里给女工一家经济赔偿,承认自己以前撒谎。     而女工这时拒绝接受赔偿,因为她不能把手扶在《古兰经》上发誓,说孩子是被纳德推下楼才导致流产的。之前的一天,老人偷偷跑出门险些被车撞到,她把老人推开的时候,自己却被车撞到了,而孩子很可能是那个时候就胎死腹中了。     最后,纳德和西敏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离婚,他们俩分别坐在走廊的两边。屋里的法庭上,女儿已经泪流满面,她只能和爸爸或者妈妈其中的一个继续生活。而她最后的选择,谁也不知道。影片到此戛然而止。 不只是女性主义     其实,长久以来,不论是古时丝绸之路的波斯,还是现代饱受孤立的伊朗,我们对它的印象并不清晰。社会结构几经转改,封闭和被妖魔化的现状又给伊朗披上了层层神秘面纱。 可能正是因为与众不同的视角才成就了近年来伊朗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的地位。细心观看,我们能够从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里找到很多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     影片中,妻子提出离婚,她冲破旧有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女儿品学兼优,对长辈有尊重和依恋,面对是非也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女工为了养活小女儿和长期无业的丈夫,身怀六甲还要外出打工。一个个女性形象鲜明且坚强。伊朗女性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担负了过多的社会责任。     不过,这绝不是一部单纯的女性主义作品,而是一部涉及到伊朗社会方方面面问题、万花筒式的现实主义作品。     上世纪60年代,巴列维父子发动“白色革命”,伊朗的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财富不断增加。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被某些人称为“历史的倒退”,并因为宗教等意识形态问题遭到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但是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伊朗绝对不是一个贫穷落后、没有任何发展的国家。     影片中,纳德和西敏生活的城市,高楼林立,路上私家车众多,有不少行人过街天桥。他们家里的电器一应俱全,其中的洗碗机在中国家庭中都并不常见。这一方面反映出,巴列维王朝以来,伊朗社会产生的巨大进步,不管是在哪一种政体之下,都是不能抹杀的。另一方面,在如此经济条件之下,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和旧有的传统(包括宗教和社会秩序)必然要产生剧烈的冲突。     纳德开车的时候,背景里划过了一道画在墙上的涂鸦。涂鸦象征着一种自由的表达,这种最早在西方青少年中兴起的表达方式,已经把伊朗的未来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联系在了一起。 传统的枷锁     纳德不愿意抛弃自己重病的父亲,妻子西敏长期以来担负着照看病人的责任。两人分居之后,一天纳德回家发现父亲摔到床下,立刻抢救。浴室内,父亲坐在轮椅上,他精心地擦拭父亲的身体,发现父亲胳膊上的瘀伤时,抱着父亲痛哭着跪倒下来,可见父子情深。女儿和纳德在走廊里嬉闹的一幕也让人印象深刻。纳德被拘留之后,岳母拿出自家房本作为抵押,让西敏把纳德保释出来。     百善孝当先,这在中国传统和伊斯兰教义中是相通的,婚姻联系起来的家庭关系错综复杂,家庭成员之间感情深厚,这也和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境遇很像。相似的传统之下,都面对着同样的压力和挑战:怎样在兼顾传统的情况下,又不辜负个人的愿望。     影片最后,西敏的选择是彻底离开伊朗,重新开始生活。可能这暗示了,像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不是完全依靠个人,是解决冲突的一种方式。     另一种,可能不应该被称为传统,但也是从历史中流传下来的问题,即伊朗社会巨大的贫富分化,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     和中产阶级的纳德相比,女工一家是典型的伊朗中下层人民。他们一贫如洗地生活在破旧的平民窟里,全家的生计都靠女工外出打工来维持,整个生存状态和纳德一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对于不同阶级,或者阶层之间巨大差异的控诉,可以从影片中女儿特梅背诵的一段历史教材里看出来:“在萨桑王朝(波斯,公元226-651年),人们被分为两个阶级,享受特权的上层和普通老百姓”。特梅背诵的时候,导演特意给了旁边女工小女儿一个特写。小女孩儿一脸无辜地跟着特梅重复这一段话,像是在说,与下意识的印随现象一样,巨大的阶级差异正在一代与下一代之间传递。     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给伊朗社会的治安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纳德靠撒谎被宣告无罪,女工的丈夫坚信是其他人作伪证,便自己到处伸张正义。他闯到女校和老师理论,纳德为了女儿的安全,也是因为良心不安,最后同意赔偿女工一家的损失。 信仰与希望     好在伊朗人还在坚持自己的信仰。或许什叶派穆斯林性格上太过悲情和激进,但至少在《古兰经》面前,每个人都一定会说出真话。      家庭教师曾经为纳德做伪证,后来被要求在《古兰经》面前发誓,她主动翻供。女工一直咬定是纳德推她下楼导致胎儿流产,在纳德一家把钱送上家门的时候,她最终因为不能违背良心在《古兰经》面前发假誓,而拒绝了纳德的赔偿。      在伊斯兰文化下,宗教信仰有着禁锢的一面,也有着无可比拟的纯净心灵的作用。即便在巨大的经济诱惑面前,因为有信仰,人也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事。信仰让人内心还存有敬畏,让人还能够承认自己的渺小。这种思想可以很淳朴,就像女工说的,我不能让这笔邪恶的钱进入到我们家里,我怕给我的女儿带来不幸。 相比之下,目前普遍缺乏精神信仰的中国人,我们是怎么做的?     影片里,曾经有一个镜头,老爷爷出事之前,纳德、女工和两个小女孩儿在家里玩新买回来的桌上足球游戏,大家其乐融融。出事之后,纳德一家把钱送到女工家,院子里,两个小女孩儿玩在一起,彼此没有丝毫的芥蒂。信仰不仅仅是宗教那么简单。它是相信人内心最基本的善念存在。正因为人类有如此的共性,才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点到为止 去国记     这几年移民热,有消息说,现在中国的富人阶层,不是已经办理了全家移民,就是正在办理全家移民的路上。最近媒体曝光,连赵本山、邓亚萍这样的全国人大代表都已经是外籍身份,让人不禁诧异,外国人参加中国人大,您这到底是移民了,移民了还是移民了啊?     前不久,美国加大了美籍人士海外资金的查处力度,听说一大批中国人胆战心惊地放弃了美国绿卡跑回中国。可见跑出去的那部分中国富人里,资金来路不明的大有人在。     放下美国那边的政策替中国政府截留了不少银子不说,咱们单单分析一下富人移民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孩子的教育。和《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里的妈妈考虑的一样,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是非常先进的。尤其是在中国,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子女的出路永远是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情。 当然,还有医疗、食品安全、生活环境、投资等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不一而足。     拼命挣钱,然后出国。出国成了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的终结篇,或者就像小时候看的童话书,故事的结尾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出国绝对是个好事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开眼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是更喜欢国外的生活方式,更愿意接受外国的价值观,那么移民无可厚非,越早越好。     可是现在的移民,更像是一种逼不得已。不管是处于制度上还是其他环境上的选择,已经让移民这个事儿不那么单纯。     欧盟内部早就已经实行了人口可以自由居住和工作的政策。即便如此,也没有出现从穷国(比如希腊)大批移民到富国(比如德、法)的情况。可见,在差异不是特别突出的情况下,人还是愿意选择继续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下去。     是什么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逼得背井离乡,不远万里去移民?这应该是中国政府急需要思考的。清华北大培养了那么多优秀人才留不住,改革开放经济崛起出现了那么多的富人也留不住。未来留给中国的,可能只有千疮百孔脆弱不堪的环境,以及那些全家在美国生活,却拼了命地回到中国工作的反美斗士。 (《世界新闻报》2012年2月7日第9期19版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镜像,对于一切未经许可的使 用,本报保留追诉的权利。)
本文档为【一次朴素的伊朗式别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6160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2-08-22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