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李 凡 1,朱 竑 2,3,黄 维 1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旅游系,佛山 528000;2.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 3.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A GEOGRAPHICAL STUDY ON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URBAN HISTORICAL CULTURAL LANDSCAPE LI Fan1, ZHU Hong2,3, HUANGWei1 (1.Tourism De...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李 凡 1,朱 竑 2,3,黄 维 1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旅游系,佛山 528000;2.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 3.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A GEOGRAPHICAL STUDY ON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URBAN HISTORICAL CULTURAL LANDSCAPE LI Fan1, ZHU Hong2,3, HUANGWei1 (1.Tourism Department,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528000, China; 2.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3.College of Geography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relevant foreign literatures summarizes the latest progress made in the fields of landscape, memory and geography and points out that landscape, memory and place identifica- tion are tight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s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landscape form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p- plication of GIS and cognitive map in researches on urban collective memory and suggests that as city image and cognitive map is the spatial picture of people's collective memory, GIS technology can be utilized to ac- quire from different groups whose collective memory of urban historical landscape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manifested.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urban historical cultural landscape in Foshan finds that (1) interviewees' cognitive maps vary, but most of them can depict urban space by means of uncomplicated mem- orization of landscapes, among which urban historical cultural landscape is assumed to be the largest portion; (2)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memory of urban historical cultural landscape based on cognitive map is similar to that based on picture identification, in which image of the old city area tends to be clear while the new city area blurry, reflecting a deep print made by traditional urban historical cultural landscape of Foshan on collec- tive memory; (3) the dimensional space of history and the dimensional space of nostalgia is consistent indicat- ing that urban historical cultural landscape can normally recall people's memory and taste. The authors con- tends tha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 perspective from the study of geography and an analysis of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historical cultural landscape is valuable in terms of the sustainable preservation of urban historic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formation of place identity of a city as well as the devel- opment of a new direction in the study of urban cultural geography. Key words: collective memory; urban historical cultural landscape; feeling space; GIS; cognitive map 文章编号:1003-2398(2010)04-0060-07 提 要: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 总结了景观、 记忆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指出景观、 记忆与地方认 同联系密切, 而且景观与记忆的研究大多与历史文化 景观相关。 由于集体记忆所体现出的社会性, 通过物 质的和象征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 去探究其集体记 忆的认知空间和情感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探讨 了GIS和认知地图方法在城市集体记忆研究中的应用, 并对佛山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集体记忆进行了实证研 究。 认为在全球化、 城市化趋势下, 从地理学视角 , 透过对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分析, 将有助于城市 历史文化遗产持续性地保护和塑造城市地方感。 关键词: 集体记忆; 城市历史文化景观; 情感空 间; GIS; 认知地图 中图分类号: P208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项目(2005B31001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67、40601033);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 项目(05ZD79000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7-0889) 作者简介:李凡(1968—),男,广东梅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地理等。E-mail:fslifan@163.com。 收稿日期:2009-09-07;修订日期:2010-01-25 2010年第 4期总第 114期人文地理 HUMAN GEOGRAPHY Vol.25.No.4 2010/860 HUMAN GEOGRAPHY Vol.25.No.4 2010/8 英国地理学家阿兰·R H贝克(Alan R H Baker,2003) 认为:“往日景观的形成与意义,反映了建构人们工作与生 活于其中并加以创造、经历与表现的社会。但就其留存至今 而言,往日景观作为文化记忆与特性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 延续的意义。”[1]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具有历史传承的社会文化 特性,但是,在全球化、城市化趋势下,城市文化生态环境 变迁带来了对历史文化景观的破坏,而种种这些破坏行为发 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人们主观上对城市往日景观(即历 史文化景观)记忆的漠视。 1 景观、记忆与地理学研究 景观经常被人们称为具有记忆仓储的作用[1]。关于景观 与记忆的研究一直被欧美历史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者所关 注。1975 年,英国地理学者 D·洛温塔尔(David Lowen- thal)在他的一篇重要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Past Time, Present Place: Landscape and Memory》中,论述了关于景观与记忆的关系。 他提出了怀旧(Nostalgia)的概念,认为往日必然存在于现 在的景观之中,而往日景观提供了文化连续性。并强调“通 过对往日的了解,才使我们学会重塑自己。通过对我们自身 经验的了解,我们也能重新设计往日,并取代始终处于被改 变或丧失的往日”[1,2]。景观与记忆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文化 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国外地理学者对景观、记忆与地方认同的研究较为广 泛。Charles W J. Withers(2005)从 19世纪描写苏格兰高地 的两个文本的对比研究中,探讨了记忆、景观和历史之间的 相互关系,解读苏格兰高地变化的环境。并认为记忆是表现 空间和地方意涵的一个积极要素,在明晰社会意义和认同方 面起到重要作用 [3]。Steven Hoelscher 和 Derek H. Alderman 通过文献分析对社会文化记忆的研究进行了评析,认为包括 地理学家在内的很多学者,都将记忆视为社会行为,并营造 了空间的社会特性。而社会记忆和社会空间与地方、国家的 群体认同是密切联系的。他们又进一步指出记忆和地方的结 构性联系最显著地表现在物质文化景观领域[4]。Stephen Legg (2004)则通过对三部著作的回顾,以文化地理学的视角, 从怀旧空间、处理创伤和反记忆三个方面探究了记忆和怀旧 的关系,指出该领域的地理学研究正变得愈加重要[5]。Divya Tolia-Kelly研究了在英国亚裔家庭通过可视的物质文化景观 重新形成了对于乡土历史遗产和传统的记忆,并成为文化认 同的过程[6]。关于记忆有很多种形式。Edward Said 认为有 “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公众记忆”、“历史记忆”、 “个人记忆”和“文化记忆”等多种形式[7]。Lily Kong指出 个人记忆经常是杂乱、破碎,具有高度的主观性。虽然个人 的回忆嵌入于普通人及其日常事情,但是他们在人与人之 间,人与地方场所之间的关系建立中,起着关键作用 [8]。 Karen E. Till研究了柏林国家记忆重建过程中的争论,认为 “集体记忆”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共享经验的基础上。但是, 作为“社会或公众记忆”,它们又常陷于被选择性解读的局 面,体现在城市景观的设计方面,并反映了对文化的认同[9]。 城市记忆是景观与记忆研究的焦点。城市是一个历史 的、社会的过程。著名城市历史学家芒福德(Lewis Mum- ford)将城市比做一个容器,认为“在城市发展的大部分历 史阶段中,它作为容器的功能都较其作为磁体的功能更为重 要”。他进一步指出“用象征性符号存贮的方法发展之后, 城市作为容器的能力自然大大地增强了,它不仅较其他任何 形式的社区都更多地聚集了人口和机构、制度,它保存和留 传文化的数量还超过了一个个人靠脑记口传所能担负的数 量,即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10]“城市记忆”的研究也 开始被地理学者所关注。T C Chang认为“城市记忆”的研 究已经进入社会科学领域,表现为不同社会、认知和代表性 的过程[11]。David Lowenthal 认为城市是不同形式记忆的场 所。历史建筑和城区的保护、象征性复制品的创造、纪念碑 和博物馆以纪念往日的事件或人群。甚至诸如供娱乐的街道 设施、公共艺术品和历史地名等象征性符号都是城市记忆的 证据[2]。Huang和 Chang通过对新加坡河沿岸城市景观的研 究,认为大量的城市景观提供了回忆往日的途径。但它们同 时也是容易被忘记的场所,城市历史遗迹的破坏和新的象征 性景观的重建成为抹去历史记忆的空间策略[12]。Duncan S A Bell(2003)详细地分析了城市记忆空间的建构。他提出记 忆最初是由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共同形成的,通过参与仪式 及节日庆典中两者的相互作用,往日得到唤起,记忆得到共 享。而对那些从未经历过以往事件的人所获得的集体记忆和 群体记忆而言,却是虚构的,这样的虚构历史和想象地理在 修复历史遗产地的过程中表现得很明显。在当今城市快速的 转变过程中,虚构空间和记忆空间同样值得关注,需要探究 它们的社会文化意涵以及空间的认同[13]。 综上所述,可见景观、记忆与地方认同联系密切,景观 既是客观存在,又是通过主体记忆所形成的主观映像,因而 记忆具有偏好性、选择性和动态性。而这种景观与记忆的相 互作用,塑造了地方的文化特征,形成了对地方认同感。 2 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集体记忆 2.1 集体记忆的相关概念 关于景观与记忆的研究大多与遗产研究有关,在本文中 也被称为历史文化景观。历史、遗产与记忆的关系,近来成 为地理学者、历史学者以及其他文化学者热门辩论话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Nuala C. Johnson认为地理学家更为关切的“是集体的遗产 概念,它们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成为承袭共同传统的群体。 这种群体认同的基础,随着时空不同而有所差异。”[14]如前 所述,记忆有多种表现形式,由于历史景观记忆的主观性, 个人记忆往往会产生差异,但其群体的、集体的记忆则体现 出一定的社会性。Edward Said也认为不管什么形式的记忆, 都具有集体性的特征[7]。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是城市 发展过程中长期沉淀的结果,作为历史性的遗产存留于我们 现实的环境之中。因而,城市的历史文化景观是历时性与共 时性的统一,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符码,是城市文化个性与品 位的生动体现。显然,对于研究像遗产这样的城市历史文化 景观而言,我们以城市整体空间的视角,探究其共同的集体 记忆更具有意义。 集体记忆是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建构, 61 李凡,朱竑,黄维: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HUMAN GEOGRAPHY Vol.25.No.4 2010/8 2010年第 4期总第 114期 人文地理 指出“群体自身具有记忆的能力,在一个社会中有多少群体 和机构,就有多少集体记忆。社会阶级、家庭、协会、公 司、军队和工会都有不同的记忆,这些不同的记忆都是由其 各自的成员通过经历很长的时间才建构起来的”。可见,集 体记忆在“一个由人们构成的聚合体中存续着,并且从其基 础中汲取力量”[15]。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或群体,如家族、国 家、民族等,都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以凝聚此人群。作为历 史性城市的集体记忆使市民觉得有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 就像依赖于记忆一样依赖于遗忘,为了保证一个共同建构和 维持的城市文化特性,往日被理解为城市发展至今的轨迹。 城市的历史遗存、传统仪式和历史遗址等历史景观成为整理 城市往日的重要手段。因而,市民的集体记忆是解读城市的 重要手段。哈布瓦赫认为“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得到具 有一定时空边界的群体的支持。”[15]Toni Alexander指出“集 体记忆既是时间的,又是空间的,它根植于地方,包含了地 方的往日,文化景观则记录下审视往日的种种方式,即一种 记忆和纪念场所相互交织的网络。”[16] Stephen Legg(2004) 也认为“怀旧”的概念具有空间的向心性[5]。即城市的集体 记忆具有空间性,它在空间的框架下展开,并分布于城市和 地方的每一地段[17]。所以从地理学的空间观念出发,地理学 者更是试图阐明集体记忆是如何通过物质的和象征性的记忆 空间(或记忆景观)而被空间化的[18]。因此,对于城市历史 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可以基于上面的思考而展开。 2.2 集体记忆的认知结构与情感空间 Duncan S A Bell分析城市记忆空间建构时,提出了记忆 最初是由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共同形成的[19]。Mike Crang认 为“忆起的空间,不是以经纬度的几何空间为基础,他们受 到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空间性的影响,因为我们将感兴趣的客 体定义为亲著背景的前景,且相对于我们的亲视位置。由此 记忆的影像创造了三者间的关系—感知的主体、被视看的客 体,以及两方的关系。”[14]可见,集体记忆的组织机制应由 个人情感和社会文化环境所构成,其形成受到客观世界和主 观世界两个方面同时影响。因而可以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 规律两方面考察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特征。 2.2.1 环境为记忆的形成提供了线索 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认为特定的社会文化空间 环境是形成人的认知方式与途径的基础,“在许多环境下, 环境通过提供线索作用于行为,人们靠这些线索来判断和解 释社会脉络或场合,并相应行事。换言之,影响人们行为的 是社会场合,而提供线索的却是物质环境”[20],原因就在于 环境的集体记忆功能。环境线索的意象纳入图式,其建构过 程必须通过与原有的图式进行比照才得以进行,而这种与过 去知觉经验的比照,正是记忆的组织机制[21](图 1)。人文地 理学则认为环境感应是社会空间行为产生的基础[22]。由此可 见,城市的集体记忆行为自然也离不开环境背景的影响。 由于城市环境时空变化的特点,建立在城市环境感应基 础上的集体记忆相应地具有地域性、连续性、时代性和选择 性[21]:①城市记忆的地域性宏观上是指城市由于所处地域的 不同而使城市记忆体现出的差异性,例如,岭南和北方的城 市由于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所形成的城市记忆也不 同,这是不同城市个性的体现。微观上是指由于城市内部的 不同而使城市记忆体现出的差异性,例如,同一城市中的旧 城区、新城区或者居住区、商业区等不同区域的环境差异, 所形成的城市记忆也不同,这反映出城市内部社会文化空间 结构的多样性;②城市记忆的连续性是指由于城市发展是一 个连续的过程,因而,城市记忆在某一时间跨度上来说是连 续的,即城市记忆之间存在着意义上的关联性,并呈现出相 互关联的发展演化脉络。如在佛山自明代以来城市空间的演 化过程中,在不同时期的佛山城市空间中都存有相应的社会 文化印记,由此可以获得对城市发展连续的城市记忆;③城 市记忆的时代性是指同一城市空间环境,往往对于不同时代 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老人经常会讲起当年的城市 是如何宁静、空气是如何的清新。年轻人对此则比较茫然, 他们更热衷于现代城市的各种时尚。这种时代的差异会影响 不同群体城市记忆的塑造,使城市记忆产生了选择性;④城 市记忆建立在环境感应基础上,即形成什么样的城市记忆与 获得什么样的环境线索密切相关。在某一城市空间的城市记 忆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选择那些能够强化环境的意义、使 得环境的意义趋向完整并获得认同感、归属感的线索。如图 1所示,这种记忆的选择性在环境意义产生之初就存在了, 并通过一个个过滤器,使环境意象发生了变化,因而形成不 同的城市记忆[21]。城市记忆的选择性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个人背景及其偏好是影响记忆选择性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城市集体记忆的选择性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特 别是作为历史文化景观的文化遗产,常被视为“将过去精炼 为认同的象征,将我们与先驱和始祖,与稍早的自我,以及 图 1 记忆形成的认知过程[21] Fig.1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Memory 62 HUMAN GEOGRAPHY Vol.25.No.4 2010/8 可能的子孙连结在一起”,因而,国家和地方政府“便尝试 强调文化群体的历史轨迹、保存营造环境元素、奇观和游 行、艺术和手工艺,以及博物馆和纪念碑,以便维系这种认 同。”[14]由此可见,政治因素在这里起到记忆过滤器的作用, 代表了一定的国家意志,对城市记忆的形成产生影响。 2.2.2 集体记忆塑造了城市的情感空间 个人情感是集体记忆形成的主观因素,赵鑫珊等认为 “人的大脑各个解剖部位有各自的功能,并构成了功能分区 图。而城市也有功能分区图。两张图有对应关系,后者是前 者的投影,或者说,城市结构是人脑结构的投影。”[23]因而, 城市空间可以说是个人情感的投影,它不但有文化符号的意 义,更有感觉,即人本主义地理学所强调的“地方感”。据 艾兰·普瑞德(Allan Pred)的分析,地方不仅是一个客体, 更是某个主体的客体。它被视为一个意义、意向和感觉价值 的中心;一个动人的,有感情附着的焦点;一个令人感觉到 充满意义的地方。段义孚(Tuan Yi-fu)、爱德华·瑞夫(Ed- ward Relph.)及其他相关学者也强调:经由人的居住,以及 某地经常性活动的涉入;经由亲密性及记忆的累积过程;经 由意象、观念及符号等等意义的给予;经由充满意义的“真 实的”经验或动人事件,以及个体或社区的认同感、安全感 及关怀的建立;空间及其实质特征于是被动员并转形为“地 方”。而要理解地方感,就需要有地方结构的感觉[24]。所以, 与地方感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就是感觉结构。 “感觉结构”是由英国社会学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首次提出的。它是生活经验在一个特殊的地方和 时间之中所产生的感觉方式,是一种社群或社会经验。各种 不同的人们通过自己生活历史的片段,以及由学者们以口述 历史、日记、自传和小说等文本来建立这种感觉结构,因而 产生某种地方感,由此塑造出一种乡土、宗族、民族等文化 思想和情感空间。而这种感觉结构可以透过社群的长时期的 堆积和过滤,最终会营造成某种集体记忆[25]。 透过集体记忆是建构地方感的重要方式。科瑞斯威尔 (Tim Cresswell)认为地方与记忆似乎无可避免地纠结在一 起,指出“纪念物、博物馆、特定建筑物的保存、匾额、碑 铭,以及将整个都市邻里指定为‘史迹地区’,都是将记忆 安置于地方的例子。地方的物质性,意味了记忆并非听任心 理过程的反复无常,而是铭记于地景中,成为公共记忆”。 城市中历史文化景观充盈着城市的记忆,塑造着地方感。李 帕德 (Lucy Lippard)在《地域的诱惑》中提出类似看法 “内蕴于地域的地方概念—由内部所见的土地/城镇/城市 景观的一部分,人们熟知的特定区位的共鸣……地方充盈着 人类历史与记忆的层次区位,地方有深度,也有宽度。这关 涉了连结、围绕地方的事物、什么塑造了地方、发生过什么 事、将会发生什么事。”海登(Delores Hayden)也指出“地 方必须位居都市地景历史的核心,而非占居边缘。”[26]可见, 地方感更多是积淀于地方的历史层次,我们可以透过对城市 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分析,来建构历史城市的地方感。 香港学者郭少棠认为社区历史文化本身是一种无形资 源,是城市发展遗留下来的历史沉淀,甚至演化成文化象 征,结构成一种独特的城市环境和无形的空间,即文化空 间;而生活在这些空间的人又有意或无意地投入他们的感情 和文化价值,积聚而形成另一种带着情感意识的空间或塑造 成某种情感涵义的象征,称之为“情感空间”。文化空间和 情感空间的存在是历史的遗产和资源,配合起物理空间和社 会空间而建构整个环境[27]。如前所述,集体记忆是城市环境 和个人情感的结合,而透过集体记忆又可以建构历史城市的 地方感。集体记忆带有主观倾向、附有情感的依托,它投射 于城市环境空间中,必然会塑造了历史城市的情感空间。 3 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方法 在集体记忆研究中,大量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 等学科中的叙事研究、现象学、民族志等研究方法,取得了 一定的研究成果。而从地理学视角来看,随着地理信息系统 (GIS)与社会科学研究结合的深入[28],GIS、认知地图和景 观分析等方法都会拓展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3.1 集体记忆与 GIS 集体记忆包括大多数不同个体和组别人士的看法。若要 在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上取得平衡,就要从集体记忆的内涵 和表象来分析。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组别的人都会有不同意 见,透过 GIS这沟通平台,情感空间、社区文化及社会经济 政治等因素便能客观的表达及做出协调的功能。为此,郭少 棠等以香港九龙的老城区“油麻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 GIS去协助集体记忆及文物评估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加深怎样把文字数据转化成 GIS样式的了解;②在文物保 护评估上,提出更复杂及详细的议论及协调方式;③在评估 遗迹保护时,利用 GIS提供一个初步的模式去协调不同意 见。即通过 GIS能让不同组别的集体记忆提供一个沟通平 台,它可以表达不同组别人士的数据、储存不同样式的数 据、能以数字地图研究地区环境,提供一个历史地貌的虚拟 影像。同时 GIS有很强的空间分析能力,将其应用于历史文 化保护和管理上,有助于实现遗产资源科学保护[25](图 2)。 图 2 香港 “油麻地” 研究的流程图[25] Fig.2 A Flow Chart of the Study on Yau Ma Tei of Hong Kong 借鉴香港“油麻地”的研究经验,可以考虑以城市历史 文化景观感知者的主观意象出发,通过景观认知、文献收集 等方法获取集体记忆的研究数据,建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调 查数据库,并透过 GIS技术了解不同类别群体对城市文化遗 产等城市景观的集体记忆及其所反映的空间特征。 63 李凡,朱竑,黄维: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HUMAN GEOGRAPHY Vol.25.No.4 2010/8 2010年第 4期总第 114期 人文地理 3.2 集体记忆与认知地图 在香港“油麻地”研究计划中,地理信息系统和文字记 述是对集体记忆分析的两个重要方法。实际上,文字记述是 获取集体记忆最为传统的手段,可以从地理学空间视角,通 过描写城市的小说、散文、诗歌和自传等文学形式的分析, 探讨城市的集体回忆。如:陈大为透过 1980—1990年间香 港诗人对香港街道近距离的书写,分析了其所折射的“太原 街”、“花布街”、“女人街”、“摩啰街”、“庙街”和“雀 仔街”等传统街巷的集体记忆,由此探讨了香港街道空间结 构及其文化内涵的变化[29]。王均引用近现代北京城的文学描 述,对城市地理现象与城市意象进行了列举和分析,认为大 多数市民和游客对北京的城市记忆更多地来自老舍、梁思 成、侯仁之等权威人物建立的城市意象[30]。 意象是获取城市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结构主义 理论中,意象、感觉和情感是意识的三个子类。在现代心理 学中,意象指的是头脑中的一幅图像,它并不一定是一幅实 在的图像,而是一幅“似像”的图像,是一个人具有的一幅 与实在世界的情景相比的心理图像。它是一种建构、一种综 合。意象和观念的关系构成了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一个 出发点[16]。从地理学来看,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 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31],是居民集体记忆于城市空间 的映射。美国城市学家凯文·林奇将城市环境意象分为可识 别性、结构和意涵三种组成部分。城市环境意象首先必备的 是事物的个性,即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 体的可识别性[32]。可识别性和结构是由形态而产生的,而通 道、边缘、街区、节点和地标五种要素是城市结构的组成要 素,对城市的可意象性起到关键作用。意涵则是一种人与场 所的关系,是一种发自内心所产生的归属感、安全感和精神 层次,即对地方的一种认同感。他进一步指出,意象最简单 的感受形式是“地方特色”(亦即个性或可识别性),可识 别性狭义地来说,就是“一个地方的场所感”,地方特色是 使人们能区别地方与地方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 忆[33]。林奇通过认知地图的方法对波士顿、新泽西和洛杉矶 3个城市的居民对各自城市的意象进行分析。认知地图是根 据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内部表征及其存贮在记忆中的空间属性 所反映出的地图[34]。认知地图往往建立在真实可视的城市环 境基础上,城市记忆与地方的结构性联系显著表现在物质文 化景观方面,所以,通过认知地图可以获取城市居民对于城 市景观(包括历史文化景观)记忆的结构特征(图 3)。 认知地图方法已扩展至旅游地意象、交通意象等研究领 域[36-38]。陈美云认为都市是各种景观彼此交织错落而组成的 城市空间结构,景观元素及空间结构构成都市自明性的主 体,在了解现时景观时,必须先置于历史脉络下。并应用城 市意象方法研究了台北市大稻埕不同历史阶段都市景观的自 明性,探讨大稻埕历史记忆自明性的形成[39]。黄服赐在其博 士论文《在地小区领袖参与乡土遗产保护的人文意涵:以台 南麻豆、台北龙坡为例》中,则应用认知地图方法绘制遗产 意象图,以探讨遗产保护中的环境景观与地方特质的关 系[40]。历史文化景观反映了城市地方特色,可以通过林奇的 城市意象研究方法获取居民对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城市景观 等元素的集体记忆信息,并对其所表现的空间性进行探讨, 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城市地方感提供理论基础。 图 3 认知地图的形成[35] Fig.3 Formation of the Cognitive Map 台湾学者石计生教授认为 GIS 不仅能表现索娅 (Edward W Soja)所称的“第一空间”,即物质的、物理的 自然空间,而且也能诠释“第二空间”,即想象的,心理的 空间。指出任何心灵的诠释和想象,一定有一个现实世界的 对应物,基于 GIS就可以将这种认知地图的现实世界的对应 加以具体呈现[41]。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PGIS)是信 息时代公众参与的重要方法,Web条件下 GIS所提供的图 像语言、动态、多元的展示与存储系统,以及弹性的设计, 减少了公众参与的藩篱,公众可以通过 PPGIS发表自己的 声音。PPGIS已经在欧美国家的社会管理及城市规划中得到 应用[42,43]。城市意象及其认知地图是公众集体记忆的空间图 像,如果与 GIS技术相结合,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 PPGIS 获取。 4 研究实证 佛山是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古佛山镇位于现在佛山市 禅城区内,选择禅城区(不含南庄镇)作为研究范围,分别 对中学生家长、高校学生以及佛山老城区居民进行关于佛山 城市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问卷调查,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包括了勾绘认知地 图、景观图片的辨识和评价。共发放问卷 800份,回收有效 问卷 599份。 本研究仅借用 PPGIS的理念,通过问卷调查,获取集 体记忆的空间信息之后,基于 Microsoft Access 2003,通过 VBA语言开发佛山城市文化景观集体记忆调查数据库,以 便于进行各种查询和统计分析,并应用 GIS将其空间可视 化,以探讨城市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 ①受访者的认知地图存在多样性,但大多通过简单的景观记 忆方式描绘城市空间。其中,受访者所勾绘的单体型认知地 图中,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比例最高(如:佛山祖庙、通济 桥等),还有居民通过认知地图表达了对于往日城市景观的 回忆,以及对城市文化景观变化的反映;②基于认知地图所 绘制的城市文化景观记忆空间结构中,以“两纵两横”的记 忆廊道作为轴线,将居民认知空间分为老城区、老城区外两 部分。老城区是佛山城市景观空间认知程度最高的地区,老 城区外的城市景观记忆空间结构中,出现具体的景观要素较 少,说明这些区域的景观识别性不强,居民的空间认知程度 相对较低(图 4-a);③基于图片辨识的城市景观记忆空间结 构以季华路和佛山大道为界,也分为传统城区、新城区 2个 区域,传统城区的城市景观意象较为清楚,新城区则趋于模 64 HUMAN GEOGRAPHY Vol.25.No.4 2010/8 糊。而以高辨识的城市景观为中心,还可以分为 4个城市文 化景观的辨识空间,即老城区的历史文化景观、石湾片区的 传统陶艺景观、电视塔片区的生态休闲景观、东平河南岸的 新城人居景观(图 4-b)。特别是基于图片辨识和认知地图的 景观记忆空间结构十分相似,都反映了佛山城市传统文化空 间在集体记忆中的深刻烙印;④对图片景观评价的问卷调查 问题以历史、怀旧、形象、印象和品质 5个情感维度表达, 以城市景观各情感维度平均分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值为基础数据,应用 ArcMap9.0 绘制城市景观各情感维度的空间分布图。如图 4-c,d所示,历史维度平均分的高值区集中在两个地带:一 是从汾江以北的中山公园,向南沿至祖庙路周围地带,即佛 山老城区的核心部分,该区域承载古佛山镇的悠久历史,是 佛山各类历史文化景观最为丰富的地区。二是石湾的公仔 街、中国陶瓷城、南风古灶、石湾美陶厂、河宕贝丘遗址等 历史文化景观集中的地带,该区域承载石湾的悠久历史,是 佛山陶艺文化景观最为丰富的地区。由此可见,这些区域是 市民认为能够反映佛山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空间。而且,历 史维度空间与怀旧维度空间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也反映了城 市历史文化景观往往更能唤起人们的回忆和品味。 但是,老城区的印象、品质和形象情感空间明显缩小, 说明尽管市民认为老城区的很多历史文化景观反映出佛山城 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但除了祖庙、梁园、中山公园和仁寿寺 等历史景观具有良好的品质、印象,能够成为佛山城市形象 标志外,老城区大量的历史文化景观由于疏于保护、或市民 缺乏必要的认知,在市民的集体记忆中,其品质、印象和形 象的认知程度都很低。 5 结语 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建构,更具有认知空间上的时空属 性,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新课题。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梳 理,可见景观、记忆和地方认同的研究密切关联,景观客观 存在,又通过主体记忆形成主观映像,景观与记忆的相互作 用,共同塑造了地方的文化特性,形成对地方的认同感。记 忆有多种形式,其中,集体记忆是透视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 重要手段。从地理学空间视角出发,解读城市集体记忆如何 通过物质的或符号化的历史文化景观塑造城市记忆空间和情 感空间,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持续性地保护和塑造城市地方 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能体现出地理学对城市历史空间 研究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英)阿兰·R. H.贝克著.阙维民译.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 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50-151. [2] Lowenthal D. Past Time, Present Place: Landscape and Memory[J]. 图 4 佛山城市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空间结构 Fig.4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ollective Memory of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in Foshan 65 李凡,朱竑,黄维: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HUMAN GEOGRAPHY Vol.25.No.4 2010/8 2010年第 4期总第 114期 人文地理 Geographical Review, 1975,65(1):1-36. [3] Withers C W J. Landscape, Memory, History: Gloomy Memories and the 19th-century Scottish Highlands[J]. 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 nal, 2005,121(1):29-44. [4] Hoelscher S, Alderman D H. Memory and Place: Geographies of a Critical Relationship [J].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2004,5(3): 347-353. [5] Legg S. Memory and Nostalgia [J]. Cultural Geographies, 2004,11: 99-107. [6] Tolia-Kelly D. Locating Processes of Identification: Studying the Pre- cipitates of Re-memory Through Artefacts in the British Asian Home [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4,29: 314-329. [7] Said E W. Invention, Memory, and Place[J]. Critical Inquiry, 2000, 16:175-192. [8] Kong L. The Invention of Heritage: Popular Music in Singapore[J]. Asian Studies Review, 1999,23(1): 1-26. [9] Till K E. Staging the Past: Landscape Designs, Cultural Identity and Erinnerungspolitik at Berlin’s NeueWache[J]. Ecumene, 1999,6(3): 251-283. [10](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峻,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 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74. [11]T C Chang. Place, Memory and Identity: Imagining‘New Asia’[J]. Asia Pacific Viewpoint, 2005,46(3):247-253. [12]Shirlena Huang, T C Chang. Selective Disclosure: Romancing the Singapore River[A]. In: R B H Goh, B S A Yeoh. Theorizing the Southeast Asian City as Text: Urban Landscapes, Cultural Docu- ments and Interpretative Experiences [C].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 ic, 2003. 73-108. [13]Bell D. Mythscapes: Memory, Mythology, and National Identity[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3,54(1):63-81. [14]Cloke P, Crang P, Goodwin M著.王志弘,等译.人文地理概论[M].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6.75,230-231. [15]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2. 37-41. [16]Alexander T. Welcome to Old Times: Inserting the Okie Past into California's San Joaquin Valley present[J]. Journal of Cultural Geog- raphy, 2009,26(1):71-100. [17]林蕙玟.短暂如昙花一现的概念可成为过往与历史延续性的记忆 衔接方式:以台湾第一聚落安平为例[EB/OL]. http://www2.ksu.e- du.tw/ksutSD/forum-talk.htm. 2008-06-15. [18]Muzaini H, Yeoh B S A. War Landscapes as‘Battlefields’of Col- lective Memories: Reading the Reflections at Bukit Chandu, Singa- pore[J]. Cultural Geographies, 2005,12:345-365. [19]Bell D. Mythscapes: Memory, Mythology, and National Identity[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3,54(1):63-81. [20](美)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0. [21]于波.城市记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15, 20-24. [22](美)约翰·劳维,艾尔德·彼得逊著.赫维人译.社会行为地理[M].成 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 [23]赵鑫珊 ,周玉明 .人脑·人欲·都市[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2.1. [24](美)艾兰·普瑞德.结构历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觉结构的形成过 程[A].夏铸九,王志弘编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C]. 台北:明文书局,2002.81-103. [25]郭少棠.情感空间、小区重建、地理讯息与集体记忆—油麻地小区 与天后庙的个案[EB/OL] http://www.sinica.edu.tw/~mingching/ch- inese/conferences/conferences_12_1.html, 2007-09-18. [26](美)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译.地方—记忆、想像与认同 [M].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68,138. [27]郭少棠.城市心灵[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序. [28]Goodchild M F, Anselin L, Appelbaum R P, Herr Harthorn B. To- ward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000,23(2):139-159. [29]陈大为.街道微观—香港街道的地志书写[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4(4):70-77. [30]王均.现象与意象:近现代时期北京城市的文学感知[J].中国历史 地理论丛,2002,17(2):28-36. [31]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 2001,56(1):64-74. [32](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1. 6. [33](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 出版社,2001. 93. [34]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理学名词(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7.189. [35]Knox P L, Marston S A. Places and Region in Global Context: Hu- man Geography[M].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4. 219. [36]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4,34(4):494-498. [37]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城市意象空间分析在旅游地研究中的应 用—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 (Suppl.2):248-253. [38]曹小曙,薛德升,余浩然.广州城市水上休闲交通意象空间探讨[J]. 热带地理.,2003,23(4):359-361. [39]陈美云.台北市大稻埕地区都市景观自明性之研究[D].台北:台湾 师范大学,2002.8-11. [40]黄服赐.在地小区领袖参与乡土遗产保护的人文意涵:以台南麻 豆、台北龙坡为例[D].台北:台湾大学,2000. 164-183. [41]石计生.地理资讯系统社会学[EB/OL]. http://gis.cstone.idv.tw/in- dex.php?pl=40&ct1=49. 2008-07-06. [42]Ball J.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Mapping for“Regions for Sus- tainability” Using PPGIS [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02,(58): 81-140. [43]林俊强,张长义,蔡博文等.运用公众参与地理资讯系统于原住民 传统领域之研究—泰雅族司马库斯个案 [J]. (台湾) 地理学报, 2005,(41):65-82. 66
本文档为【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9657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0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8-17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