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62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冯世纶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简介

262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冯世纶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简介

举报
开通vip

262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冯世纶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简介 用药后3l例病人每晚睡眠在5小时以上,其它伴随症状消失,服药最少6剂,最多 25剂,一般5~10剂。并对20例病人治疗后进行4"-'6个月观察,其中4例偶有失眠,其余 17例疗效确切,未见复发。 4、典型病例: 陈××,男,59岁,退休干部,就诊日期:2007年5月15日,患者5年来入睡困难, 有时彻夜不眠,长期依赖安定片5’lOmg,现已加至15rag,仍只能每晚睡1"-2小时,现伴咽 干口渴,头晕,心中烦躁,腰酸,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数。予黄连阿胶汤 加味:黄连8,自芍10,阿胶1...

262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冯世纶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简介
用药后3l例病人每晚睡眠在5小时以上,其它伴随症状消失,服药最少6剂,最多 25剂,一般5~10剂。并对20例病人治疗后进行4"-'6个月观察,其中4例偶有失眠,其余 17例疗效确切,未见复发。 4、典型病例: 陈××,男,59岁,退休干部,就诊日期:2007年5月15日,患者5年来入睡困难, 有时彻夜不眠,长期依赖安定片5’lOmg,现已加至15rag,仍只能每晚睡1"-2小时,现伴咽 干口渴,头晕,心中烦躁,腰酸,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数。予黄连阿胶汤 加味:黄连8,自芍10,阿胶10(另烊),酸枣仁30,茯神10,龙齿30,(先煎),牡蛎30 (先煎),珍珠母30(先煎),生地30,柏子仁30,丹皮12,知母15,鸡子黄2枚,三剂, 嘱其停用西药,药后每晚睡3---4小时。5月18日再诊,咽干口渴,头晕、大便干结,小便 黄赤等症消失,上方减知母、柏子仁,加麦冬30,连服七剂后,患者已恢复正常睡眠,后 以六味地黄丸汤加减调治半年后停药,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5、体会: 失眠,祖国医学称为“不寐”,临床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难再入睡;或 彻夜不眠。其性质有虚、实、标实本虚之分。实证有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虚证有心脾两虚, 心虚胆怯,而阴虚火旺为本虚标实之症,临床上尤为多见。其临床表现特征为入夜则心中烦 躁不安,彻夜不寐,与其他虚证表现时醒时寐,或心神恍惚,寐而不酣不同。笔者根据其表 现特征,投以黄连阿胶汤加味,以滋其方耗之阴,清其亢奋之阳。俾其阴平阳秘,水火既济, 则睡眠自安。本方以黄连、黄芩清心降火,白芍、阿胶,鸡子黄、生地滋阴安神,酸枣仁、 茯苓以养心安神,龙齿、牡蛎、珍珠母以重镇安神。失眠纠正后,当结合临床表现分别以益 心脾,养血,滋肾阴等法加以调治,以巩固疗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冯世纶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简介 石应轩康淑香 河南省巩义市孝南新村诊所451200 冯世纶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伤寒学家,经方临床家,从医四十余年,精通内、外、妇、儿、 皮肤各科,尤擅男科,活人无数.今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之邀,将冯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 验汇集成编,名日《冯世纶经方临床带教录》,择要介绍于后: 辉煌业绩示世人 冯世纶,男,1938年5月24日出生于河北晋州,1965年毕业丁: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 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任主任医师、教授,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 工作,尤其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扬工作。先后师承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老中医, 专于经方研究,整理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的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 的形成,率先提出《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溯源”、 “《伤寒杂病论》与《汉墓马王堆医书》和《内经》”等论文数十篇。1978年参加了“牡荆 油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研究”,获国家科技大会奖;1986——1991年参加中医治疗虺痹的临 床与实验室研究,在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获科技成果及科技进步三等奖;再参看其早期著 作,有《古今延年益寿方汇粹》、《古今健美方汇粹》、《中医与老年保健》等;1994年4月 262 撰《经方传真》;2002年1月出版的《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专辑(又名《经方传 灯》);2004年1月,出版《张仲景用方解析》;2005年1月,出版《中国汤液经方》(又名 《伤寒杂病论传真》);2006年8月,出版《解读张仲景医学》(又名《伤寒六经方证直解》); 2007年1月,出版《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2007年下半年,拟出版《伤寒论病位类方解》。 目前,正在指导弟子们编写<冯世纶经方传心录》。1984年,冯师协助胡老给日本中医研修 团做特别讲演,并对其进行了完整录音,还被带回日本永久保存,给我们及后人研究胡老学 说留下了千古之绝唱的最珍贵的录音资料。1983年12月,冯师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论》 一文,刊登在日本的《中医临床》杂志第四卷第四号上的“中国经方家之见解”栏目,对中 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98年至2000年,冯师受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的派遣, 到瑞士巴登中医诊所工作两年,以卓越的疗效赢得了瑞士患者的普遍尊重和赞扬,对中医药 在国外的传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入门躬亲重继承 1965年,冯师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在东直门医院工作,组织上安排他跟全国著 名的中医学家董建华教授、赵绍琴教授学习。他们的学术思想属于吴医派,深受温病学说的 影响,虽然取得了相当好的疗效,但时有病重药轻之嫌。恰时,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在该院 上班,转而向胡老学习《伤寒杂病论》。刚跟胡老上临床时,常听胡老说这个病是大柴胡合 桂枝茯苓丸方证,这个病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继之用原方原量亦效果极佳。 当时因冯师习惯于用脏腑经络辨证的方法,对此不解其意。胡老仿佛看透了冯师的心思,就 利用下班时间、星期天、节假日给冯师讲解《伤寒杂病论》,并强调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临床治疗有无疗效,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 所谓方证,就是某个经方的适应证,某方的适应证就称为某方证。自从冯师掌握了临床 常用经方的方证后,临床疗效则大为提高。如某孩,女5岁,水入则吐,先后转诊数家医院 经多方治疗而无效,心中着急。经人介绍,求治于冯师,冯师辨为水逆症,五苓散方证。经 原方桂枝10克自术10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一剂即呕止能食,但食不多而 嗳气。再辨为《外台》茯苓饮方证:半夏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苍术10克枳实10 克陈皮30克炙甘草6克三剂后则一天能喝四瓶牛奶。其父母感慨万千,发誓要自学中 医。有一韩国的留学生在跟冯师学习前,因感冒而咳喘服中药月余不愈。冯师为其诊断为少 阴病挟饮,予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即愈。 由于冯师的刻苦学习和胡老的悉心指教,冯师迅速登堂入室,正式成为胡老的入室弟子, 尽得真传。经四十余年不懈的读书临证,终于成为现代中医界公认的伤寒大家。兹就其从胡 老的继承心悟,简述于后: (一)《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不同。 据《汉书-艺文志》班固批注:所谓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 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开其闭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也,以热益热, 以寒增寒,不见于外,精气内伤,是谓独失也。《黄帝内经》属医经家,《汤液经法》三十二 卷(即《伤寒论》的前身)属经方家。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说:仲景论广《伊尹 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林亿在宋本《伤寒论》中说:伊尹本神农之经,仲景本汤液之 法。两者对阳气、疟疾、癫狂的认识根本不同,主要是理论体系不同的缘故。当代经方大家 刘绍武先生认为:《黄帝内经》采用经络学说指导针灸临床实践,《伤寒论》采用汤液经法来 指导汤液(即中药)的临床实践。似乎更切近于古人之意。 (二)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前苏联高等院校所用的《病理生理学》,受巴甫洛 263 夫神经反应学说的影响,提出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是在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 而适应整体的、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 (三)六经的实质是六证 胡老认为病位是疾病反应的部位而不是病变所在的部位。天下万病,病位只有三个:即 表、里、半表半里。病性有两种即阴和阳。即每个病位上有阴、阳两种不同的病理反应,那 么三而二为六,即六种类型。即表阳证为太阳病,表阴证为少阴病,里阳证为阳明病,里阴 证为太阴病,半表半里阳证为少阳病,半表半里阴证为厥阴病。六经的实质即人种证型的概 括,即六证。 (四)少阳病是表阴证 依据八纲的分析,即各病证有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之分。同一病位均有阴、 阳两种不同性质属性的证,表证也不例外,其证也有阴、阳之分。其主要理论依据有如下几 条,《伤寒论》: 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第二十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 枝加附子汤主之。 第二十二条:若(脉)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第三十九条: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大青龙汤发之。 第二百八十一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第三百零一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第三百零二二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症,故微 发汗也。 第二百八十五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第二百八十六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第二百九十四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 综上所述,《伤寒论》的少阴病,不是代表哪一脏腑的病证,而是代表整个机体综合反 应在表的病证,即在表的虚寒阴证,它不但见于急性病,而且见于慢性病,是概括一切疾病 出现在表的阴性证的规律反应。因为少阴病和太阳病是同一病位即表位的两种不同性质即阴 和阳的两种证,今仿太阳病体例说明之应用不同: 少阴病,表虚证,用桂枝加附子汤。 少阴病,表实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细辛附子汤。 以此可知,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用丁临床。当我第一次看到胡老关于少阴病为表阴证的 论述时,眼睛顿时瞪大了。为什么?因为历代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多认为太阳、阳 明、少阳为三阳证阳热实证;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证里虚寒证,反差太大了,一时不 能接受。后经过认真的研读和临床实践,渐悟到:年老,体虚或久患感冒而不愈的病人,多 为少阴病,按其治法,多能迅速治愈。仅举一例说明;孟某,女33岁。2005年11月18 日自述感冒已半月余,服中药10多副,花费200余元而不愈。经诊头痛、口中和,恶寒, 测体温37.8度、乏力、但欲寐、舌淡、苔白、脉沉弦。据证辩为少阴病。方用麻黄细辛附 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合方。麻黄6克制附子6克细辛6克炙甘草6克上方服一剂诸症 大减,再剂而愈。事实胜于雄辩,临床实践证明,胡老关于少阴病为表阴证的科学论断真实 不虚。 (五)胡老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集毕生的精力和功力,提出了“辩方证是辨证的尖 端”的科学论断,是其对中医学术的一大贡献。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今就当代诸伤寒名 家对方证学的认识简介于后: 刘渡舟教授认为方证是打开《伤寒》之门的金钥匙,提出了抓主症的观点,是临床使用 经方的重要方法。虽灵活性有余,而规范性不足。叶橘泉教授提出了方证学的概念,惜未展 开论述。沈自尹、董浩良教授分别提出方剂辨证的概念。山西省全国名老中医畅达在《汤方 辨证及临床》中提出汤方辨证,认为是临床中最常用又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一种辨证方法。 借其在临床运用中不易把握。著名经方大家江尔逊先生提出方证对应的观点,认为方证对应 即有是证,用是方,只要病人的主证和《伤寒论》的条文对应即可照原方进行治疗,此即重 演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可以不考虑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和辨证论治既对峙又互补。笔者 的另~位恩师张长恩教授也是胡老的入室弟子,在其著作<中国汤液方证》一书中,明确提 出仲景方证学的概念和方证公式,限于篇幅,此不赘述。全国名老中医山西的刘绍武先生提 出三部六病说,认为六经的实质是六病,和胡老学说迥异,但亦有其共同点:认为病分三部 即表,里,半表半里三部。每部有阴阳两种不同的病性。和胡老相同的认识有:表阳证(太 阳病),里阳证(阳明病),里阴证(太阴病),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不同的是胡老认为 表阴证为少阴病,半表半里阴证为厥阴病。而刘先生认为表阴证为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为 少阴病。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胡老提出的“辩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确有其独特性,可操作性强,可重复性 很高,是临床常用的简捷实用之法,也正符合群经之首《易经》“易则易知,简则简从”的 规律。 清人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到治学要经过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为做学问要日中无半点尘,胸中无半点尘,静志澄虑地勤读 苦攻,搜集资料)。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为了探求学 问,苦思力索,不怕身消瘦,只要能够理明心有得)。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 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说通过不断地辛勤探索,一旦有所发现,解决了问题 后的喜悦心情。)这种对治学境界的形象描述,颇具感染力。由此笔者感悟到;此莫非是对 冯师医学生涯的注释乎? 登堂尽瘁悟医道 冯师接受了胡老的学说,经过四十余年的读书、临证,渐有所悟,今将冯师的心法简述 于后: (一)明确提出《伤寒论》属于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冯师认为张仲景在病位表,里的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的概念; 《伤寒论》第一百四十八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 食,人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 阴结,不得复有外症。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 者,阴不得有汗。令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用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此乃是由八纲辨证变为六经辨证之据。这是张仲景的独创,是他对中医学术的最大贡献。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问世,是学术界石破天惊之大事,冯师在《(伤寒杂病论)是怎 样撰成的》一文中,经过仔细认真的考证,认为《辅行诀》的60个方证中,有40个方证 被收录在《伤寒杂病论》中,从而证实《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和《伤寒杂病论》一脉 相承,均属于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二)对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的提纲证有无“消渴”的探究。 265 《伤寒杂病论》第三百二十六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l}:。对于厥阴病提纲证中有无:“消渴”,是历代医家探讨争论的焦 点,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阴证应不具消渴。三百 二十九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厥阴病属半表半里的阴证,病邪无直接出路, 需借道少阴,太阴而出。所谓“消渴”是寒郁化热的表现。但“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提示厥阴病的“消渴”是微渴,与阳明病的“口渴”有质的不同。这样就对千古医谜给出令 人信服的满意答案。 同时认为单纯根据厥阴病的提纲很难判定厥阴病。仲景把它放在少阴和太阴之末篇,实 有深意。其实质是排除法的运用。因为排除了表、里的阴证即少阴病和太阴病。那么,半表 半里的阴证就是厥阴病无疑。 (三)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研究。 《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肋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 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疟证脉证 并治第四》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伤寒名家陈慎吾老先生认为此方 用于少阳病有阴证机转者,经方人师胡希恕在《伤寒约言录》中把该方放在少阳病篇讲解, 明确提出:伤寒五六日,为表病常传少阳之期,因已发汗而复下之,使津液大伤,使半表半 里的阳证转变为半表半里的阴证。所谓阴证机转是指病位在半表半里由阳证转为阴证,六经 源自八纲。即人体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的病性分阴阳,半表半里有阴证、阳证之分。已知 小柴胡汤方证属半表半里阳证,又称少阳病。很显然,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属半表半里阴证, 当属厥阴病。该方有桂枝可降冲逆,有花粉、生牡蛎可滋津敛津止消渴,用干姜温下寒,黄 芩清上热,是治疗厥阴病的典型方药。冯师将其广泛运用于感冒、冠心病、脾胃病、肝病、 男科病的治疗,取得了很高的疗效。(请参阅冯师及其弟子的经方验案。) (四)太阴阳明合病与温病之关系即伤寒与温病关系的研究。 冯师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中明确提出《伤寒论》第一百七十九条太阳阳明即是太阳阳 明合病,就是温病。治疗太阳阳明合病的方剂均可以治疗温病,这样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平常 人认为伤寒和温病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两者的无谓之争划上了圆满的休止符。我们应 该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认为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符 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麻杏石甘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大青龙汤,小青龙 加生石膏汤,桂枝白虎汤等等,都可以治疗温病。 (五)对时方的认识。 冯师认为:经方是时方的基础,时方是经方的发展。作为临床医生应唯以疗效是举。因 为临床疗效是临床中医师赖以生存的生命。我们心中不应有经方,时方之别,善于运用者为 最。如认为逍遥散是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合方,补中益气汤是小柴胡汤的类方,故临证中, 也时有运用。 (六)对《伤寒论》第二十八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认识。 综合历代医家认识有五种观点:(1)去桂(2)去芍(3)去桂芍(4)减少桂枝的用量 (5)不去桂芍。冯师先后发表两篇文章讨论此问题。第一篇认为本条的主要矛盾是小便不 利,是外邪内饮证。第二篇认为应该从辩方证入手,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随手拈来,皆为 妙语。 (七)对《伤寒论》的促脉,无阳都认真进行了辨析。对咳喘和慢性前列腺炎、美容、 健美尤有体会,对养生保健也多有研究。请参看后文,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八)对药物的应用经验。 (1)临床多用制附子,常用量为六至十克,也有用至十五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一部规定的最高剂量),冯师有最大剂量用至三十克的体会,且要求先煎一个小时。(2) 认为生石膏有解热凝的作用,常用量为四十五克。生龙、牡常联用,多用十五克。虽不要求 先煎,但要求泡透后再煎。(3)茯苓、苍术常相伍而用,用量十五克时有通便作用。(4)吸 收藏医的经验,将诃子像甘草一样广泛用于咽喉炎、咳喘的治疗,常用量六至十克,有佳效。 (5)蒲灰散中无蒲灰时,用炒蒲黄代之。(6)小建中汤中,因不少药店或医院不备饴糖, 冯师多用炒五灵脂代之。冯师常对我们说:没有不可替代之药,只有不善替代之医。 厚积薄发成名家 自从1965年冯师在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先后发表论文近百篇,主编论著十余部。这些 丰硕成果是怎样取得的呢?通过冯师的成才之路,可能给后学和中医现代教育以很大的启 迪。冯师年少时时曾患中毒性痢疾,致其身体度弱,促使他暗下决心,将来愿做一名救死扶 伤的医生以济世活人。自古中医成材之路有三条(一)家传(二)师传(三)自学。冯师虽 非家传,但却是科班出身,同时又吸收了中医师承教育的精华,成为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 入室弟子。冯师多部高水平医学专著的出版,在当今中医学术界出现了独特的“冯世纶现象”, 甚至在全国掀起了“学习胡老和冯师伤寒论专著热”。究其原因,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既是 冯师几十年读书临证的 心得体会 决胜全面小康心得体会学党史心得下载党史学习心得下载军训心得免费下载党史学习心得下载 ,又是其炉火纯青功力的体现。从冯师学习成长,终成名医 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他一手抓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一手抓临床实践,这是千百年来中 医成材的必经之路。再次印证了中医和考古、书画、文物鉴定一样,是大器晚成的行业。虽 不像娱乐界一歌成名或一剧成名,但也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也不像封建 社会科举考试一样“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闻”。每个中医大家的造就,靠的是治 愈千百万人后,在病人心目中树立起来的金字招牌啊!同时也证明了由全国名老中医联合开 办的,笔者的母校北京光明中医学院(原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寓医理丁临床”教学宗旨的 正确性,最后也给中医当代教育尤其是临床继承型人才的培养以莫大的启迪。冯师的成材之 路证明了这样一条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 的。 效佳堪称经方家,医德高尚人称颂 冯师的同窗好友,全国著名的针灸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孟宪坤老师曾 亲口对我说:“你们冯老师是我们同学中学《伤寒》用《伤寒》学用最好的,你有幸跟他进 修学习真是机会难得,特有眼光,定要珍惜”。并鼓励我认真向冯师学习求教。又说起自己 因患有糖尿病,口干苦、头晕、四逆、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弦。冯师辨证为厥阴病,上热 下寒并血虚水盛,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服十四剂,临床各种症状消失,对冯师 运用经方的疗效赞叹不已。 冯师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真正做剑了视病人如亲人和朋友。每当病人就诊完 毕,准备离去时,冯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将自己的电话和手机号码告知病人,说有什么事可以 随时找他。曾记得冯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年轻上学时,毛泽东主席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几十年来我都是这样做的。直到今天看来,这话仍然非常正确。只有想方设法 治好病人的病,才能真正体会到做医生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这辈子选择了医生的职业,我 感到无怨无悔!”朴素无华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更坚定了我为祖国传统的中医药 事业献身的信念。全国著名书画家,北京书画研究会会长王任先生拉着我的手谆谆告诫我: “跟着您们冯老师,不仅要学他的医术,更要学习他的医德和为人”。干百年来,我国传统 267 文化(包括中医、书画、京剧等国粹)就是这样靠德术并重才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 冯师不仅在胡老生前象对待父母一样照顾胡老和师母,而且在胡老去世后,二十年如一 日侍奉其师母,直到去年她老人家去世,确实尽到了一个弟子的责任和义务。这永远是我等 学习效仿的楷模。冯师就像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就像渡船,把弟子们送到真理 的彼岸;就像阶梯,让弟子们踩着他的肩膀,攀上经方研究的高峰。总之,冯师真不愧是太 阳底下从事最光辉的职业——救死扶伤,济世活人的经方大家。 呕心沥血育后学 随着冯师著作不断地问世,全国各地喜爱经方的各层次的中医人才,纷纷前来跟冯师进 修学习或实习抄方。冯师不仅认真指导,一视同仁,而且对弟子、学生们欲要发表的论文, 或整理的医案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加上批语,然后再征求本人的意见,以至最后定稿,丝 毫没有名家大腕的架势,更无学霸的作风,使人如浴春风深受教益。虽然在学术上是严师, 但在生活上更像慈父般地关怀我们。如谁有病,老师必带营养品前去看望。曾记得山东一位 师弟的父亲患膀胱癌需要手术,他的电话打到北京,冯师就急忙寻找专家,并陪同前往诊治。 冯师的人品、德行让每个跟师学习的弟子或学生深深折服,展现了一代经方大家的人格魅力。 正像二零零七年春节前,众弟子赠给冯师的匾额上所书的“大医精诚,师恩难忘”,表达了 众弟子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凡跟冯师学习过的人(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毕业 生和来自基层的医生),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以后,很快就打开了工作局面,扩大了影响, 依靠跟冯师学习的经验和自己临证的体会,迅速成为各地中医界的骨干力量或学术带头人。 冯师有个设想:拟连续开办经方实用研修班。经过三个月或半年的学习,迅速提高临床 中医师的实战水平,以提高疗效。随着国家中医药政策的落实,弟子们盼望恩师的愿望早日 梦想成真。 冯师在事业上、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生活上非常简朴,真正做到了“淡泊以明 志,宁静以致远”。在目前经济社会冲击的浪潮中,有多少人随波逐流,但冯师仍然我行我 素,依然像过去那样嗜用经方,真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下,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真正做到了既治好了病人的病,又减轻其经济负担,是解决“看病难,看病 贵”的良方,真是功同良相啊!友人戏言:你们冯师的社会效益特好,经济效益较差。 今生今世,我们非常幸运能够学习并从事中医事业,又更加幸运地得遇冯世纶先生这样 德艺双馨,悉心传授的恩师,我们定会苦练内功,熟练掌握经方运用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疗 效,造福众生,做一代名副其实的经方传人,为和谐社会锦上添花,不亦乐乎! 友人有诗赞颂冯师曰:人过七十古来稀,而今八十不算奇。年少立下活人志,历尽艰辛 忠未移。勤求博采师胡老,厚积薄发成明医。薪尽火传重传承,献身经方无绝期。 应用“三部六病“法则诊治疾病临床体会 房林生王进 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041000 “三部六病”创始人刘绍武先生是山西四大名医之一,原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 他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为基础,研究实践发展起米的。我是从1974年5月1日至1976 年7月30日跟随刘绍武老师学习“三部六病”两年,之后在这30多年来我一直遵循应用刘 恩师“三部六病”的理、法、方、药为患者解除疾苦,数万名患者由病体恢复健康,由患者 268
本文档为【262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冯世纶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简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314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8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8-14
浏览量:66